<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

2023-09-16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第1篇

1 水體及濱水濕地概況及問題

1.1 概況

南寧屬多低山盆地, 有河流235條, 總長度4 579.86km;市區內有18條較大的內河, 總長約555 km;有各型水庫751座, 總庫容19.33億m3, 城市水體及濱水濕地面積很大。整治前沿河有3 000多個水上人家, 數百處的采砂場、駕校、老舊碼頭、球場、菜地、果園、美食城、廟宇和民房等, 硬化面積大, 自然生態環境惡劣。近年來, 隨著南寧市“中國水城”建設推進, 水體及濱水濕地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

1.2 存在的問題

人類過度活動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沿江有眾多的水上人家、采砂場、駕校、球場、民房、美食城和廟宇等, 人員流動量大, 對水體及濱水濕地造成極大的影響;排灌站、泄洪口等水利設施及沿河堤路園建設等, 侵占部分濱水濕地;河、湖等水體的渠化、硬化, 親水平臺等對水體及濱水濕地的覆蓋阻隔等。如前些年竹排江等一些內河建設, 不少河道去曲取直, 硬質駁岸, 大挖大填, 嚴重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工業發展對城市水體的污染嚴重, 整條河、整個池塘死魚等污染事件頻發;違規占用水體及濱水濕地現象不少, 如占用邕江、相思湖、明月湖等濱水濕地進行建房、開墾等。這此行為均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自然生態系統, 加速了自然生態退化。

1.3 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居的城市環境, 提高生活環境質量,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還以碧水藍天、岸綠景美的自然環境, 急需遏制水體及濱水濕地的過度開發利用, 進行必要治理和生態恢復, 使生態系統恢復并能自我維持科學合理的動態均衡。

2 生態恢復的原則

近年來, 南寧市以建設“中國水城”為契機, 推進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 按照“一江、五卷、六帶、十八園”的架構進行規劃建設。2015-2017年, 計劃投資約87億元, 打造總面積為54.6 km2的海綿城市示范區。開展如此大規模的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 應堅持以下原則。

2.1 自然循環原則

自然循環原則是生態修復的基本原則。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因勢利導地采取適當的人為措施, 使生態系統朝著自然和健康方向發展, 最大限度地構造融洽和諧的環境[1]。

2.2 保護為主原則

生態修復不能替代生態系統保護, 保護好現存的生態系統, 保護生物多樣性, 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2]。

2.3 生態完整原則

生態修復就是盡可能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 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態完整性, 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維持功能, 能適應一定程度的外在脅迫和變化。

2.4 多功能協調原則

健康的生態系統基于各項功能的滿足, 生態恢復要考慮各項功能、各項指標值之間的相互協調。

2.5 生物多樣性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平衡和健康的基礎, 保護和增強生物多樣性, 注重利用本土生物物種, 構建生境廊道, 謹防外來生物入侵。

2.6 景觀美化原則

生態修復的目標是帶給人們美好、舒適的環境享受。生態修復應按照景觀生態學原理, 運用植物及其他自然材料構建景觀, 輔以旅游娛樂等功能, 發掘人文特色, 力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最大化。

3 生態修復主要內容與技術措施

3.1 主要內容

生態修復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多措施、多約束條件的復雜問題。主要內容包括生境恢復、群落結構恢復和生態系統功能恢復三方面[3]。

3.1.1 生境恢復

主要是水體底質修復、水體水文、水質的改善等。地形地貌、受光量、水溫、水深和水動力條件等都影響水生植物生長和繁殖[4]。底質修復, 就是清除含高營養鹽的表層沉積物及其表面由營養物質形成的絮狀膠體、半休眠狀活體藻類和植物殘骸等[5]。

3.1.2 群落結構恢復

優先選用適應環境條件、抗干擾能力強的鄉土物種恢復植物群落, 群落空間中不同生活型植物要根據形態、底質、氣候等因素合理配置;同時, 應結合優勢種的季節變動性, 保證水生植物具有周年連續性[6]。

3.1.3 生態系統功能恢復

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優化配置和調控、生態系統穩定化管理、景觀設計及建立生態監測指標體系等。

3.2 技術措施

3.2.1 緩沖區域的恢復與保護

緩沖區是河流與陸地的交界區域, 如河邊濕地、河谷或洪泛平原。設置一定寬度的緩沖區, 保護或適當擴大漫灘面積, 培育多種類物種以提高物種多樣性, 營造野生動植物的生息環境。南寧市應通過強化宣傳、立法、監管等手段, 劃出水體及濱水濕地紅線加以保護, 堅決打擊侵占濱水濕地行為。

3.2.2 植被恢復技術措施

植被恢復是最普遍的濱水區自然生態修復的重要技術措施??茖W合理地營造植被, 可有效地防洪抗災、防風固沙、凈化水體和營建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等。運用植被改良重金屬污染的土壤, 已初具治污和生態恢復的效果[7]??朔つ康耐恋亻_發利, 規劃好邕江、八尺江等較大水體, 留足濱水濕地空間進行植被恢復, 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緩沖帶, 充分考慮生物多樣性。植被恢復堅持以鄉土植物為主, 引進植物為輔的原則, 注重植被的高適應性, 如花葉蘆竹、粉丹竹、海南蒲桃、水蒲桃和水石榕等;注重植物的強親和力, 既不會被原有群落的植物所抑制而不能正常生長, 也不會因它的生長而過分影響其他種類的生長, 如海芋、腎蕨等;注重植物的功能, 應具某方面或某幾個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 如凈化水質、固土抗沖、生態經濟等;注重植物高觀賞性, 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 給人良好的視覺享受[8]。

3.2.3 補水措施和循環凈化技術

通過水利設施調控、補充干凈水源以稀釋受污染水體, 或者促進水循環利用, 不斷凈化水質, 用以沖洗水體生物的生長環境, 可利于打破藻類生長磷釋放的循環[9];經凈化處理后的水有利于降低水pH值, 改善水質, 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10]。流經市中心的朝陽溪、二坑溪等溪流污染嚴重, 除采取必要的截污治理手段外, 可從邕江上游、天雹水庫等補充水源, 直接稀釋受污染河道、水體。

3.2.4 生態疏浚技術

由于廢水排放等原因, 大量污染物進入水體沉淀、堆積, 成了水體污染。生態疏浚是以生態修復為目的的技術, 通過清除底泥中的污染物, 為后續生物技術的介入創造生態條件[11]。由于歷史原因, 八尺江、水塘江和馬巢河等水體上游長期工業排污, 河道沉積層較厚, 通過生態疏浚清除水域系統的污染物, 既解決污染內源釋放問題, 也解決了航道、魚道疏通問題, 對改善水環境和生態恢復起積極作用。

3.2.5 生化處理技術

光催化降解技術, 即通過在水體中加入特定的光敏半導體材料, 利用太陽能凈化污水;殺菌除藻技術, 即利用化學藥品 (如硫酸銅) 來控制藻類的生長;沉淀鈍化技術, 即通過使用碳酸鈣、硫酸鋁和明礬等藥劑促進水中內源性磷的沉淀和鈍化, 從而延緩內源性磷從底泥中釋放[11]。大王灘水庫是南寧市重要的備用水源, 但因人為養殖過度、明陽工業園區淀粉廠、糖紙廠等工業排污, 局部水域和塘、溪水質有所下降。應運用生化處理技術, 輔以補水、凈化等技術措施加以解決。

3.2.6 生物強化修復技術

通過人工曝氣, 加快水體中溶解氧與臭污物質之間氧化還原反應的速度, 提高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 促進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是利用水體適生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環境, 清除水體中的污染物質的技術方法;培養浮游動物、游泳動物和底棲動物, 讓其取食水體中的游離細菌、浮游藻類、有機碎屑等;利用天然材料 (如卵石) 、合成材料 (如纖維) 形成特殊生物膜, 附著水體微生物以降解污染物;人工構建植物浮床, 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 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元素, 從而達到凈化水質、改善景觀的目的[11]。

3.2.7 污染源控制技術措施

通過立法和加強監督管理, 加強對排污、除污等行為的規范和約束。運用先進技術如改革生產工藝, 改造設備, 改變原料, 改變燃料構成等, 提高處理污、廢水效率,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3.2.8 徑流水截存利用技術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加強對徑流水的截留、存儲利用技術的探索和運用。根據《南寧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三年實施計劃 (2015-2017) 》, 全市將通過著力建設一批海綿城市示范重點項目, 統籌解決城市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和水生態問題, 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5%、徑流污染控制率 (總懸浮物) 削減率不低于50%的總體考核目標[12]。前些年, 南湖截污、清淤工作取得成功, 水質明顯好轉, 濱湖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已成為南寧市重要的旅游、休閑地。而新秀公園的葵湖, 由于地勢低洼, 目前仍是周邊住宅、工廠、園內公廁部分污水的排放地, 靠每日抽污水、補凈水來解決水質惡化問題, 截污和截存凈水十分必要。

摘要:城市水體及濱水濕地生態修復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為研究熱點。提出城市水體及濱水濕地整治和生態環境恢復的原則, 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技術措施, 為城市的水體治理及濱水濕地的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城市水體,濱水濕地,治理,生態修復,廣西南寧市

參考文獻

[1] 倪晉仁, 劉元元.論河流生態修復[J].水利學報, 2006, 9 (9) :1029-1037.

[2] 曹建廷, 周智偉, 張婷.河道生態修復工程的組成與生態修復指導原則[J].水利規劃與設計, 2005 (2) :48-51.

[3] 顏昌宙, 金相燦, 趙景柱, 等.湖濱帶的功能及其管理[J].生態環境, 2005, 14 (2) :294-298.

[4] 楊龍元, 梁海棠, 胡維平, 等.太湖北部濱岸帶區水生植被自然修復觀測研究[J].湖泊科學, 2002, 14 (1) :60-66.

[5] Bakker J p, Grootjans A P., Hemy M.etal.How to define targets for ecological[J].Applied Vegetation Science, 2000 (3) :3-6.

[6] 柴培宏, 代嫣然, 梁威, 等.湖濱帶生態修復研究進展[J].中國工程科學, 2010 (6) :32-35.

[7] 王慶仁, 崔巖山, 董藝婷.植物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整治有效途徑[J].生態學報, 2001, 2 (2) 326-330.

[8] 韓玉玲, 嚴齊斌, 應聰慧, 等.應用植物措施建設生態河道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 2002 (20) :9-12.

[9] 李文朝.淺型富營養湖泊的生態恢復—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實驗[J].湖泊科學, 1996, 8 (增刊) :1-10.

[10] 唐孟成, 賈之慎, 朱蔭湄.西湖沉積物磷釋放影響因子的研究[J].浙江農業大學學報, 1997, 23 (3) :289-292.

[11] 李艷霞, 王穎, 張進偉, 等.城市河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的探討[J].水利電力科技, 2006, 12 (4) :34-38.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第2篇

機器轟鳴,塔吊林立,伴隨著紅橋新區、路喜工業園、盤縣兩河新區等工業園區的建成,涼都奏響新一輪城市大建設、大發展“變奏曲”,一座新城正崛起。

涼都體育中心、內環快線、鳳凰山城市綜合體等大項目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盤縣普古鄉舍烹村娘娘山濕地生態農業觀光園、水城縣蟠龍鄉沙坡村百車河現代高效農業生態園等一批農業項目正嶄露頭角……一座座產業興旺、特色鮮明的新型小城鎮異軍突起,實踐著“讓農民過城里人的生活”。

為跨越發展提供動力

“保證項目順利實施,政府公平、誠信顯得非常重要?!绷P水市市委書記王曉光認為,公務員是公仆,要敬畏群眾,敬畏權力。政府部門只有把權力裝進“籠子”里,才能在改善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自律和他律上有提升,才能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提高經濟綜合軟實力,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正能量”。

有了主基調,六盤水全市上下掀起一場“效能革命”,為六盤水實現跨越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首要建園區、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項目”,六盤水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大力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把工業強省主戰略放在第一位,筑巢引鳳。圍繞六盤水的支柱產業、核心企業抓招商,依托資源抓招商……以項目的謀劃和落地作為最終的突破點,積極培育老工業城市的新增長極。

完善城市功能,為更多的項目落地提供“硬件”保障,六盤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足了功夫。全長46.5公里、寬33米,設計時速80公里、總投資約65億元、雙向六車道的內環快線將六盤水城市內部“魚骨狀”道路網升級為“魚網狀”道路網。

作為全省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六盤水市是貴州省西部的中心城市、產業基地和交通樞紐。根據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六盤水市中心城區將在鐘山、石龍、柏楊坡、德塢、水月、雙水和老鷹山七大片區的基礎上,形成雙戛、大河等新興外圍組團和汪家寨、南開等外圍產業發展區。而內環快線的建成,將七大片區與外圍組團串連起來,優化城市功能結構,促進沿線地區的土地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涼都體育中心、會展中心、涼都大劇院、展覽館、圖書館、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場館建設進入沖刺階段,六盤水總投資24億元的城市綜合治理工作全面推進,美化、亮化、綠化、油化工程建設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隨著全省首個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的開門迎客、涼都國際大酒店和盤江雅閣大酒店兩個五星級酒店的提前營業、涼都城市濕地公園和市民休閑廣場的建設完成,六盤水將以全新的面貌在第八屆旅發大會期間迎接八方賓客的到來。

吹響新一輪產業升級號角

從初次考察,到決定落戶紅橋新區,明揚風電公司的企業負責人在一天內就作出決定:投資10億元入駐紅橋新區,開展風力發電整機設備制造,并以此衍生從事“清潔能源”──風力發電開發等項目。而電線桿生產廠、楊梅酒加工企業、化肥廠項目等原紅山、石橋園區的簽約項目被“請”了出去。招商引資的轉型升級引發新一輪產業升級。

“落戶”紅橋新區的西南天地煤礦裝備制造基地,是央企與駐六盤水市國企合作典范,初期30億元的投資充分利用中煤科工集團技術優勢,生產和維修采煤機、掘進機、液壓支架、刮板機、皮帶運輸機等煤礦成套煤礦裝備制造,成為覆蓋西南、輻射東南亞地區的基地;中國飛鷹集團有限公司投資48億元致力于打造中國西部五金產品集散地和五金產品制造加工基地,填補了六盤水市二產中五金制造產品的空白。

考察環境、洽談項目、攜手共贏。伴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福建、浙江、廣東等地客商接踵而來,央企、國企、地方民營企業等企業負責人紛至沓來。隨著隆隆炮聲和各類施工機械的轟鳴聲,一座座高山被夷為平地,一條條溝壑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不斷崛起的新城:十五公里紅橋大道兩側,一片廠房如雨后春筍般“冒出”,飛和貴州汽車制造項目、明陽風電整機設備制造地等項目紛紛落地生根。

“正能量”推進了軟環境的發展,使得來自四面八方的投資商紛紛在六盤水這片投資熱土上“安家落戶”。老鷹山煤化工基地、西南天地煤礦裝備制造基地、路喜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等相繼落戶六盤水,一系列力促產業轉型項目的相繼落地,標志著六盤水的采掘文明正向制造文明轉變,煤電基地正向綜合性能源基地和現代產業基地轉變,六盤水新一輪產業升級的號角已然吹響。

努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

六盤水“工業強市、城鎮化帶動和農業現代化提升”三大戰略劇變所散發出的巨大“熱能”,可以從2012年匯總的三方面數據里窺豹一斑。

工業強市方面:去年,六盤水市329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96億元,集中開工項目940個,總投資1193.3億元,完成投資3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8%,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實現較快增長,原煤產量7150萬噸,增長27.5%;鋼材產量485萬噸,增長24.9%;發電量369億千瓦時,增長3.3%;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達60.8億元,建成標準廠房120.4萬平方米,在建企業165家,投產企業149家,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54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42.5%。

作為六盤水市最具代表性的工業園區──紅橋新區既是一個工業園區,同是又承載著六盤水城市新區的功能。這座剛誕生不久的新座,將引進的項目延伸到高新技術產業、機械制造、醫藥制造、紡織業(針織品、編織品及其制品制造,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文化、體育用品制造、有色金屬加工、循環經濟型項目、家具制造、食品、飲料、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領域。

目前,紅橋新區等10個產業園區被列入全省“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培育園區名單。六盤水市將按照“三化同步”、“產城互動”和生態文明的理念,大力實施100個產業園區成長工程,以實施“511示范園區培育計劃”、開展產業園區規劃中期評估、推進產業園區與城鎮化互動發展、優化產業園區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拓寬園區投資渠道、同步推進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為主要任務,把六盤水市的園區打造成為生態文明、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兩化融合、人才匯聚、政策集聚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城鎮化帶動方面:去年,郎岱、柏果、玉舍等8個小城鎮被納入貴州省100個示范小城鎮建設,一批產業興旺、特色明顯的新型小城鎮拔地而起。全市城鎮化率提高到38%,步入城鎮化加速發展新階段。按照六盤水“十二五”城鎮化發展專項規劃,到2015年,該市城鎮化水平將從現在的35%提高到50%,年均增加3個百分點,城鎮人口達到168萬(其中市中心區人口80萬人),城鎮人口年均增加11.2萬,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期。

走在以煤炭資源經濟聞名的盤縣淤泥鄉,干凈的街道兩側是統一整齊的仿古建筑,各類商貿店鋪林立,統一樣式的廣告牌上印有中文、英文和彝文三種文字,初看上去,更似置身于知名古鎮里。

圍繞“興煤強鄉、農業穩鄉、以城帶鄉、文化興鄉、旅游活鄉”的戰略思想,淤泥鄉突出重點,統籌全局,在大力發展鄉域經濟的基礎上,結合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彝族風貌小城鎮建設步伐,鄉容村貌煥然一新。

淤泥鄉結合自身民族風情實際,投資超過2500萬元實施了彝鄉風情街立面改造。涉及改造的房屋131棟261個門面,改造所需資金鄉政府承擔80%、居民承擔20%。工程完工后,改造后的街道門面租金平均上漲30%左右,群眾居住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投資4000余萬元在小城鎮中心區建設文化廣場,提升城鎮文化品位。該廣場占地面積24000平方米,集文化長廊、音樂噴泉廣場、民歌廣場、火炬廣場、虎文化廣場、酒文化廣場、浮雕墻、籃球場、大型LED電子屏、彝族銅雕為一體。目前,廣場日均人流量超過3000人,為當地群眾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休閑娛樂活動提供了最佳場所。

淤泥彝鄉風情街立面改造只是六盤水市一批產業興旺、特色明顯的新型小城鎮建設的代表之一。小城鎮建設的強力推進,加速了六盤水市城鎮化步伐。

農業現代化提升方面: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同時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總攬農業農村工作全局,強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去年,全市全年糧食總產量75.3萬噸,增長33.37%;農業招商引資簽約資金44.9億元,22個簽約項目開工建設。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六盤水市大力發展馬鈴薯、蔬菜、茶葉、獼猴桃、畜牧、核桃、油茶、烤煙和中藥材種植九大產業,農產品規?;?、特色化、商品化水平不斷提高,糧經比為63:37,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得到進一步壯大。

資源相對匱乏的盤縣普古鄉,曾一度被冠以“貧困、偏遠”的字樣。六盤水利用這一“短板”作“跳板”,以“喀斯特山區特色農業示范區”為突破口,打出一張漂亮的“高原濕地”牌?!百F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項目應聲落地,項目計劃總投資11.3億元,規劃面積181.4平方公里,覆蓋整個普古鄉及周邊鄉鎮的部分村寨。主要種植獼猴桃、藍莓、刺梨等精品水果,配套發展特色種養殖和加工業,是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農業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高標準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同時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項目開發,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6.72億元。

2013年,“貴州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被六盤水市列為市委、市政府“十大工程”建設項目之一,被確定為全省“5個100工程”中的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之一,被省扶貧辦命名為首批全省20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之一。項目建后可解決就業6000余人,輻射帶動周邊農戶8100戶42000人的發展,實現農民增收4.03億元。在“農業現代化提升”的作用和影響下,普古鄉“貧困、偏遠”的標簽正被摘除,取而代之的,是對“現代高效農業、高原濕地生態旅游”的熱議和追捧。

不難看出,“增長”成為以上三組數據的關鍵詞。這些數據所拆射出的是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將“工業強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戰略、核心戰略、根本戰略的結果;是六盤水市委、市政府堅定信心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體現;是六盤水市委、市政府變農業“短板”為“跳板”,舞動舞活“農業九條龍”提速農業現代化的最好見證。正是這股“正能量”將六盤水市社會經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去年上半年,六盤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73.54億元,同比增長16%,增幅居全省第二。同年,六盤水市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排名由第6位上升至第4位。(責任編輯/哈文麗)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建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于城市的發展、建設產生著積極的影響?;诖?,本文圍繞著城市濕地生態景觀展開討論,分析濕地生態景觀在城市建設中華的重要價值?;诔鞘袧竦厣鷳B景觀設計的相關原則,明確其設計要點,合理進行設計,充分發揮濕地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功能,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城市;濕地;生態景觀;設計

前言:

新時期的城市規劃、發展,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的共同發展。城市的生態建設與生態恢復,應該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人工進行規劃、組織,打造城市生態景觀,具有美觀性和藝術性,形成鮮明的城市特色,進而增加城市的魅力,給予人們更加優美的城市空間。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理念,從經濟、實用、生態保護與恢復等多個層面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

1.城市濕地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

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生態保護與修復是不可忽視的工作,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濕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其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與建設,其目的是保護濕地,避免其受到破壞,防止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1.1生態保護與修復

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建設,突出生態主題,應該以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為主要目標,相關設計均是圍繞著生態保護進行,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濕地保護和管理能力。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通過全面的調查,了解城市濕地的現狀,掌握濕地的生態條件、生態種類,關注濕地的退化情況。建設城市濕地生態景觀,一方面需要加強對天然濕地的保護,防止濕地受到破壞或發生退化,對于符合建設濕地條件的荒地進行改造。濕地生態景觀的建設,為各類濕地生物的棲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進而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可以更好的維護生態平衡,恢復和完善濕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則應該拓展人工濕地,因地制宜,模擬天然濕地的生態結構、組成進行建造。城市濕地生態景觀可以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重要途徑,人們能夠主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當中,從中獲得生態系統的服務,對于生態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進而塑造宜居城市環境[1]。

1.2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功能包括維護生態平衡、美化環境、休閑娛樂等多個方面,能夠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到濕地的多功能性,能夠為人們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著重強調“以人為本”,人與濕地生態景觀之間相互協調,加強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能夠和諧共處。將人性化的設計融入到濕地生態景觀中,能夠讓人們從中獲得歸屬感,激發其感官上的美好體驗。人們在欣賞濕地生態景觀的同時,能夠深入進行思考,感受濕地生態景觀所展現出來的魅力,同時進一步了解濕地的功能和價值,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3突出城市特色

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與建設,具有美化城市形象、弘揚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中,發揮濕地的生態保護功能、景觀功能,展示出城市的地理地質風貌、氣候環境。結合該地區的歷史背景,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并在濕地生態景觀中充分展現出來。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提高其整體藝術性,將社會文化、城市特色融合其中,可以應用于文化科普、生態觀光以及運動休閑等多個方面,提供多樣的休閑娛樂活動。在人與自然角度,能夠讓更多人投身自然、感受自然,有益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同時站在社會經濟角度,具有城市特色的濕地生態景觀,對于發展就業、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經濟效益。

2.城市濕地生態景觀設計的要點

基于生態優先的原則,展開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建設工作。在設計環節,應該強調尊重自然,避免生態系統形成干擾和破壞。同時能夠順應自然,合理進行規劃和設計。明確設計要點,針對水體、建筑、植物等設計要素,合理進行規劃。水體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體的相關設計,對于環境氛圍營造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同時可以加強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系。利用流動的水,活躍環境氛圍,可以增加濕地景觀的生機與活力,讓人放松心情,從中獲得舒適的心理體驗。建筑則是為人們提供休息、放松、娛樂的場所,對于濕地景觀起到點綴的作用,其風格、特色與濕地景觀相互協調。水體、建筑和植物的相互融合,能夠呈現出優美的濕地景觀,給人帶來一種親切感、柔和感。選擇具有象征意義的水生植物,并對植物面積進行合理控制,形成具有空間層次的景觀。

2.1功能分區

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應該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展現出濕地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并在生態保護、文化科普、生態觀光以及娛樂休閑等多個方面創造良好的經濟價值。通過建設規?;臐竦厣鷳B景觀,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濕地公園,功能分區是其中的工作重點。在功能分區方面,主要分為生態體驗、科普教育以及休閑娛樂等。在生態體驗區,擁有大量特色水生植物、濕地制備,同時有多種鳥類棲息于此,呈現出原始濕地風貌。人們可以在此游覽濕地景觀,欣賞各種水生花卉與植物以及振翅翩飛的鳥兒,從中感受自然之美。在文化科普區,主要對濕地景觀進行全面的介紹,讓游客對于濕地生態系統有著全面的了解,從中學習和掌握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建設空中棧橋,形成空中體驗廊道,能夠為濕地觀景提供更多合適的地點和場所,方便進行科普游覽,同時有助于濕地生態景觀的保護,避免濕地中的動物、植物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在休閑娛樂區,則是為游客提供各類娛樂、休息的服務,讓濕地生態景觀成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重要場所[2]。

2.2植物設計

植物是濕地生態景觀的重要組成,植物的合理設計與搭配,影響著景觀的功能性、美觀性,應該根據該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在選擇植物的過程中,主要傾向于植物的耐旱濕特性,從濕地的環境條件出發,選擇能夠良好適應該環境的水生植物。在此基礎上,考慮到植物的觀賞性,選擇多種類型的水生植物,合理進行搭配,展現出濕地生態景觀的多樣性特點??紤]到各種植物搭配、組合的合理性,盡可能營造出和諧、自然的環境,展現出美觀、協調的景觀,同時為各種動物的棲息提供良好的場所。在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過程中,需要具體了解植被的演替規律,選擇更為理想的植物群落結構,能夠長期、穩定的生長??紤]到植物的生態功能(阻擋水流、沉降泥沙等),盡量選擇莖葉發達的植物。根據不同種類濕地植物在葉色、花色上的差異性,合理進行搭配,進而塑造具有特色的濕地生態景觀。打造復合濕地生態系統,在濕地系統的外環境,補充具有強烈秩序性的人工景觀。人工景觀與自然性景觀交相輝映,使濕地生態景觀更具層次感。

由于水生植物的持續生長,植物的密度逐漸增加,而水體面積會隨之減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植物與水體之間的協調性,濕地生態景觀的表達效果也會顯著削弱。另外,水上植物生長過密時,會影響部分植物對于陽光的吸收,進而出現植株枯萎、殘敗的情況,容易對濕地環境形成污染。因此,在植物設計中,應考慮到水生植物的生長習性、特點,了解其增長趨勢,進而合理控制其用量。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植物的養護、管理,及時清理發生枯萎的植物,避免造成污染。

2.3水系設計

在濕地生態景觀的水系設計中,為了呈現出理想的景觀效果,應該加強水環境的治理。加強對濕地周圍水環境的保護,嚴格檢查水污染問題,并進行水質檢驗。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做好駁岸規劃工作,結合顯示情況,合理進行設計,一般選擇自然生態駁岸。在駁岸設計中,需要考慮到防洪、調蓄、護坡、固土等多方面的需求,外形設計應該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

2.4棲息地設計

生態保護是濕地生態景觀建設的主要目標,為各類生物的生存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動物是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濕地景觀設計中,需要將濕地打造成為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在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中,需要根據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構建理想的棲息地。在棲息地設計中,選擇岸線曲折的淺水水域,形成不規則的“小島”,開辟裸地灘涂和建造砂石,周圍栽植濕地水生植物。

2.5融入科技元素

在濕地生態景觀的設計中,可以將科技元素融入其中。在重點保護區域,由于采取封閉式管理,游客無法進入該區域進行游覽。但是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應用VR技術、AR技術,以特殊的方式走近濕地生態景觀,可以從中學習濕地生態景觀的相關知識。

結論:

綜上所述,城市濕地生態景觀設計,應該注重生態保護與修復,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并需要著重突出城市特色。針對水體、建筑、植物等設計要素進行合理規劃,充分城市濕地生態景觀凸顯風格、特色。通過功能分區,充分發揮濕地生態景觀的多功能,達到生態保護效果的同時,融入科技元素,呈現出有特色的濕地生態景觀游覽方式為文化科普、生態觀光以及娛樂休閑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龔嘉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導下的城市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展望[J].城市建筑,2021,18(20):170-172.

[2]宋俊鋒,劉璐,陳希,等.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以湖南郴州秧溪河濕地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9,15(03):12-15.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第4篇

1 濕地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濕地景觀的設計應接近于自然, 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遵循系統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原則, 力爭達到生態設計。設計過程中應在保護原有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基礎上, 合理利用濕地資源, 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和景觀功能。因此, 濕地景觀設計必須以生態優先為基礎, 既保證設計符合普遍的景觀美學原則, 又將生態設計理念充分體現在景觀設計的尺度和實施中。

2 濕地景觀生態設計方法

2.1 保持濕地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景觀元素進行設計, 是保持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對濕地景觀進行整體設計時, 應綜合考慮設計的形式與濕地內部結構的協調關系, 保證生態設計的要求。濕地景觀設計應力求與原有自然景觀特征相一致, 修改或剔除不相符的部分, 使景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濕地景觀設計過程中, 應對原有環境進行深入調查, 調查內容包括濕地水文特征、水質、野生動植物生態系統、水岸環境、氣候條件, 以及原有人類活動與濕地的關系等。

2.2 濕地景觀形態設計

自然濕地的形態各異, 有凹岸、曲流、河心島、淺灘、沙洲、深潭等, 各形態相互交替形成較為復雜的地形地貌, 這種自然的變化既為各種生物繁衍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 也可減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減少洪水帶來的破壞。設計時, 應隨形就勢, 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形態, 力求做到濕地區域收放有致, 以符合統一和諧、自然均衡的原則。盡量避免采用圓形、矩形等過于規整的形式, 破壞自然的不規則性??v斷面的形態設計, 對濕地的生態多樣性至關重要, 應根據需要設計一定量的異質空間。保證濕地內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夠應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統, 其底部要多孔質化, 以營造出水體流動的多樣性, 利于形成生物多樣性。

2.3 植物的配置

植物的配置應考慮到植物物種的多樣性和因地制宜。配置中以鄉土植物為主, 盡量選用能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 使濕地植物系統其形成一個生長良好而穩定的生態群落, 這樣還可極大的減少養護管理的費用及難度;以外來植物為輔, 但應密切關注外來植物的入侵性, 避免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態系統內的物種競爭中失敗甚至滅絕。物種搭配要滿足生態的要求, 在注重濕地植物群落生態完整性和景觀效果的同時, 還應考慮動植物搭配對水體污染物處理的互補功能。例如:進行多種類植物搭配時, 首先, 植物形態、葉色、花色等搭配必須協調一致, 滿足視覺上相互襯托, 錯落有致的景觀效果, 以達到優美的景觀構圖;其次, 根據地域的水深及水流特點, 將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進行合理搭配, 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層次水生植物景觀;第三, 濕地沿岸邊緣帶一般選用垂柳、水杉、水松、木芙蓉、迎春、石竹等姿態優美的耐水濕植物與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喬木相搭配。此外, 設計中還需考慮動物的生活習性, 設置一些動物食源植物和鳥嗜植物;在靠近濕地景觀區域一側的水體盡量不安排高大的喬木, 以便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和充足的活動空間。

2.4 護岸的生態設計

水陸交界地帶的濕地岸邊環境也是設計中應該重點考慮的一個方面, 如何處理更應精心考慮, 確保濕地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工硬化護岸將嚴重阻礙濕地與周邊環境的液、氣、固交換, 破壞濕地的過濾和滲透功能。為滿足景觀和生態的需要, 應選擇自然的方式對濕地的岸邊環境進行設計, 可考慮形式多樣的生態護坡和親水護坡, 使岸堤土壤與水體之間能進行物質交換, 既防止了水土流失, 又營造出多元生態環境。理想的濕地生態護岸處理, 是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土壤沙礫替代人工砌筑的硬質駁岸, 并在水陸交接的自然過渡地帶種植濕生植物。這樣, 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 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理想的生境, 還能充分發揮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 從而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從景觀視覺上來說, 這種過渡區域也能帶來一種豐富、自然又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觀效果, 真正營造出濕地原本的自然野趣。

2.5 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

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設置應該嚴格控制其體量和布局, 將小品及構筑物融于濕地大背景之中, 避免其突兀感。人工濕地景觀設計中多有棧道、橋、圍欄、水榭等, 設計這些小品時, 除了要符合功能特性與審美需要外, 可適當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建筑與設施, 選取生態化、鄉土化的建材, 這樣才能設計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才能加強或完善空間細節, 以提升空間品質, 并鮮明地表現景觀的性格與品質。

2.6 濕地生態管理措施

濕地生態管理措施是以確保濕地動植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為主要原則。在濕地植物種植上, 一方面, 應盡可能地在水陸過渡地帶保持一定的自然濕地作為濕地緩沖區, 采取恰當的管理措施確保濕地緩沖區的自然演替和恢復過程, 以利于濕地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 濕地中植物群落的物種和組成應滿足濕地緩沖區的自然交替過程, 以便有效地促進并加速其恢復過程。

3 結語

濕地系統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在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時, 要充分尊重原有濕地的地形地貌、生態系統和人文環境, 始終把生態優先作為設計前提。景觀設計過程要貫穿生態理念, 從而確保濕地景觀設計中, 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 使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形成良好的結合, 達到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

摘要:隨著人們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提高, 濕地的保護和恢復已被越來越多的重視, 進而許多地區開始在規劃時借鑒濕地景觀的概念, 以達到人居與自然環境的較好融合。如何將生態設計原則應用在濕地景觀設計中是設計人員應該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濕地,景觀,生態設計,自然和諧

參考文獻

[1] 安樹青.濕地生態工程-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優化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2.

[2] 李學偉.城市濕地公園營造的理論初探[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4.

[3] 鄭永莉, 等.淺析自然濕地景觀設計框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5, 36 (4) :141~144.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第5篇

城市濕地生態公園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公園類型,興起于國際社會對全球生態危機高度關注的背景之下,是城市公園發展的一個新趨勢。

(一)城市概況

蘇州地處江蘇省東南部的長江三角洲或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靠上海,南界浙江,西瀕太湖,北臨長江,中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378平方公里。

全市總人口600萬,其中市區人口200余萬。

轄8區5市:平江、滄浪、金閶、吳中、虎丘、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以及吳江、昆山、太倉、常熟和張家港五個縣級市。

公元前514年,吳大夫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為吳王建造闔閭大城。四周城墻開有八座陸門,以象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古城遺址至今依稀可尋。城內府衙、兵營、庫房、作坊、市場、民居、和娛樂地布置井然。古城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整體呈長方形雙棋盤式。街道兩旁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蘇州是中國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歷史可上溯到七千年前。蘇州現有69座古典園林,其中網師園、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最著名。蘇州園林藏而不露,為退避塵囂的場所。它們揉合了道、釋、孔三教的思想,以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筑等基本要素再造了大自然的縮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蘇州園林藝術充分代表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其造詣之高,世無倫比。

(二)氣候條件 蘇州地處溫帶,屬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5%,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種植水稻、麥子、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蘇州市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設計原則

濕地公園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

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使之成為城市形象的構成元素及生態涵養地。為了達成上述目標,本項目規劃將遵循如下原則:

1、保護優先原則

城市的濕地是自然和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而不可再生的遺產,濕地公園的價值首先是其“存在價值”,只有在尊重城市自然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壞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濕地的多種功能。因此,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連貫性、環境的完整性和資源的穩定性,是本濕地公園規劃的基本出發點。

2、合理利用原則

堅持城市濕地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景觀資源和游憩資源,適當開展休閑旅游及科普研究活動,發揮濕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綜合協調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涉及到生態學、地理學、經濟學、環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并包涵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等多方面的協調關系,是一個復雜的“自然——社會復合系統”。這就要求多學科的相互協作和合理配置,將各種發展需求統籌考慮,促使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更科學,更合理,更生態。

4、文脈傳承原則

濕地公園,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城市的文脈。當一座城市、一個地區重視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整合,就能深刻地體現歷史演繹中沉淀下來的文化傳統并通過其獨有的景觀、氣質和特色,鑄就成社會文明一脈相承、漸進延續的精神根基。

5、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其主要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兩個方面。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是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人類不能通過強制的手段企圖改變生態演替,只能在設計和營建過程中加以引導,以保持整個系統的自然性和持續性。

2、濕地

公園濕地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就在于實現水的自然循環。公園濕地規劃必須在科學

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公園濕地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于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

然而公園濕地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就是采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通過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充,改變濕地周圍的土坡結構,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最后,在豎向設計時,根據地形高差,在有坡降區域的地帶,設置生態過濾系統,將污水和雨水進行凈化處理,同時加速水的蒸騰和下滲,保障水系統的循環。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核心是介質-微生物-植物系統。人工濕地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其對有機污染物有較強的降解能力。廢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廢水中可溶性有機物則可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謝降解過程而被分解、去除。整個水系內部的循環系統,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反應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確定濕地水體功能系統的完整與可持續,能夠促使整個濕地公園系統的可持續,從而促使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濕地公園自身水系的健康循環勢必會帶動周邊湖泊及水道整體。生態系統的協調、暢通,并對蘇州的水質保護與治理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在公園濕地的水體保護中,我們應當合理的利用雨水,使雨水在公園中能夠充分的被吸收,如何加大公園內對雨水的吸收就應當在公園的鋪裝上下功夫,應當減少公園中的硬質鋪裝的面積,但并不是說我們要從本質上去減少硬質鋪裝量,而是我們要對以往時硬質鋪裝的做法進行改進,不要做成那種不透氣的硬質鋪裝,要在硬質鋪裝的材料和做工上加以改進做成環保生態型。使自然雨水能夠滲透到地低下對土壤進行改善,增強地下水的儲藏量。有利于當地生態氣候的需要。

(一)城市濕地公園建造的可行性

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其自身是可再生的資源,具有高效、安全、可控性強的特征,它能夠形成內部良好的循環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因此,不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國內外眾多實例的證明,城市濕地公園的建造是可行的。

但是應該指出,城市濕地公園應建立在對規劃區域現有水文、地理、土壤、動植物資源詳盡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保護、營造適合濕地植物生長的生態環境,這是營造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的良好基礎。所以,對于不同的城市濕地公園我們要采取不同的營造、管理方式,確定合理的環境容量,依據保護原則、設計原則來進行合理的營建。

(二)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前景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論文范文第6篇

2012年06月07日07:10西安晚報[微博]我要評論(4)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集城市防洪、景觀、旅游觀光為一體。 記者 魏影 攝

昨日,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一期)正式建成免費向市民開放。 記者 魏影 攝

自駕游路線圖 本報訊 (記者 程慧) 昨日,我市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費向市民開放。市長董軍宣布開園。人民日報社陜西分社社長杜峻曉、新華社陜西分社社長王丁,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金學鋒、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啟文、市政協副主席郭若為、市政府秘書長王德安等出席開園儀式。

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忠實,省文聯副主席翟志榮,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主席王西京,著名畫家崔振寬為灞橋生態濕地公園開園紀念石揭幕。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是我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態治理工程。公園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東城大道華清橋,南至藍田縣界,毗鄰西安世博園,規劃全長15公里,總面積6.75平方公里,分兩期建設。一期從華清橋到祥云橋約3.3公里,總面積達2.45平方公里,形成濕地面積1980畝,綠化面積1650畝。工程通過對灞河的綜合治理及濕地景觀的重建,徹底改變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雜草叢生、生態破壞嚴重的面貌,確保灞河百年安瀾。

在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項目進展,省委書記趙樂際、省長趙正永對項目建設提出明確要求,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孫清云,市長董軍多次深入建設一線檢查和指導工作,協調解決實際問題,有力推動了項目順利建設。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灞橋、灞柳、灞水為主題文化,使灞河的歷史文化和鄉土風情得以復蘇和弘揚,成為集城市防洪、生態景觀、人居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景觀長廊,有效改善了周邊區域的人居環境和城市形象。

3000畝水面碧波蕩漾 體驗濕地旅游的樂趣

生態濕地公園 市民可免費游

本報訊 (記者 程慧) 3000畝水面碧波蕩漾,魚翔淺底,蘆葦、香蒲、河柳等植物郁郁蔥蔥,白鷺悠然棲息,構成一幅美麗、靈動的濕地生態畫圖。昨日,西安生態建設的又一樣板工程——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一期)正式建成免費向市民開放,上萬名市民來到這里,目睹令人向往的城市濕地公園的芳容,體驗濕地旅游的樂趣。

生態治理

大美城市生態濕地現城東

“不敢想啊,以前這里河道都是大沙坑,現在風景竟然這樣美。”十里流動水面、十里綠色長廊、十里綺麗花海。昨日,來自洪慶街辦燎原村70多歲的唐大爺和同伴在公園里游覽,灞河流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感慨萬分。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東城大道華清橋,南至藍田縣界,毗鄰西安世博園。規劃全長15公里,總面積6.75平方公里,分兩期建設。2012年6月,投資近5億元的一期工程完工。公園以灞橋、灞柳、灞水為主題文化,使灞河的歷史文化和鄉土風情得以復蘇和發揚。

如今,在灞河華清橋至祥云橋約3.3公里、總面積約2.45平方公里區域內,3000畝水面碧波蕩漾,魚翔淺底,波搖石動,各種植物郁郁蔥蔥,野生水禽悠然棲息,徜徉在這樣的天然氧吧里,真叫人心曠神怡。

美景怡人

市民盡享自然野趣時尚

碧波蕩漾、水鳥飛翔,百花爭艷、柳樹依依。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一期形成濕地面積1980畝,綠化面積1650畝,最大限度保持灞河濕地、灌草、林木等獨有的自然肌理和環境特征。景觀結構包括一河兩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觀,兩岸是指左右岸綠化景觀,三段為指以花蕩為主體的濕草景觀區、以河心島為主體的親水體驗區、以柳園飛雪、生態荷塘為主體的濕地景觀區,從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風雪勝景的自然畫卷。

昨日,前來游園的市民絡繹不絕,堤頂路上修有自行車道,兩邊遍植柳樹,不時有游客騎著自行車而過。漫步園中,小廣場上、灞柳深處不時傳來悠揚的音樂聲,以及厚重的秦腔聲,一湖清波,滿目蔥籠,無不散發著城市山水的詩意,處處呈現出優美和諧、天人合一的愜意景象。

公園看點頗多,園區由“原生態濕地公園”、“親水休閑樂園”、“綠動灞水運動公園”、“灞橋柳河展示園”、“百花千樹植物園”五大園組成。園內有植物213種,原生態鳥類33種,原生態柳樹20000余株。

九大區域

打造綠色生態濕地長廊

記者獲悉,公園二期目前已正式開工,工程從灞河祥云橋到藍田界,全長11.8公里,規劃面積約4.3平方公里。延續一期的設計理念,將建成休閑娛樂區、戶外運動區、濕地體驗區、田園風情景觀區、濕地教育區、“橋”文化區、生態農家體驗區、原生態自然景觀區和“灞上人家”休閑度假區等九大區域,集河道防洪、生態保護、休閑游覽于一體的綠色生態濕地長廊。

到2013年整個工程完工后,一個全長15公里,水清、岸綠、自然、野趣、時尚的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將完全展現在世人面前,并將成為既具有原生態魅力又具有歷史人文魅力的獨特“古城綠道”。

原生態濕地、“親水線”樂園、百花千樹植物園„„ 美哉 五大園 樂哉 親水游

碧波蕩漾、水鳥飛翔,百花爭艷、柳樹依依,昨日起免費向市民開放的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到底有多“迷人”,只有親身去體驗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綠、它的美„„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看點頗多,園區由“原生態濕地公園”、“親水休閑樂園”、“綠動灞水運動公園”、“灞橋柳河展示園”、“百花千樹植物園”五大園組成,無論是欣賞原生態的自然景觀,還是帶小朋友來這里“親水游”,或是在這個天然氧吧里打球、騎車,不同的園區讓每個游客都能盡興游覽。

●原生態濕地公園

公園建設以原生態為基礎,利用原有生態環境,以保護、治理為主,重構為輔,對環境進行科學保護和修整,形成了一個由2000畝濕地、33種鳥類、87種喬木、39種灌木、68種花卉、8種地被、11種水生植物、4478.5平方米蘆葦蕩組成的綠色原生態濕地公園。讓游客避離城市喧囂,暢游原生態大濕地。

●“灞橋柳河”文化展示園

自古以來,灞橋一直以“灞橋、灞柳、灞河”聞名,灞橋生態濕地公園體現自然鄉土風情,集中展現橋文化、柳文化、河文化。這里融合了各種橋文化,有木橋、石橋,有平橋、拱橋;有早期已建成的橋,有已經規劃準備修建的橋。這里有14種、近20000棵柳樹將重現“灞柳風雪”的人文勝景。灞河,西安的母親河,古稱滋水,是滋養帝都長安的八條水脈之一。灞河公園段平均寬度為400米,最寬處達500米,頗為壯觀。

●“親水線”休閑娛樂園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沿河有7公里的水岸線,可以近距離接觸灞水、大濕地,觀賞水生植物,與魚兒私語,看水禽嬉戲,盡情呼吸久違的新鮮空氣。漫步親水石灘,卵石或高或低錯落排布而成,行走其間感受別樣風情。公園里還有20余處休閑娛樂設施,生態商業街、風土博物館、民俗觀演廣場、兒童樂園,還有規劃中的紅酒莊、茶館等項目。

● 綠動灞水運動公園

21公里的沿河小徑、環河堤頂路是散步的絕佳之地,堤頂路兩邊遍植柳樹,徐徐清風撲面而來。堤頂路上特別修建了自行車道。右岸的集中運動廣場更是閑暇的好去處,可以打籃球、羽毛球。

●百花千樹植物園 這里是花的海洋,植物的王國,這里有大片的池塘,生長著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這里保留了原有鄉土植物,增添了適合在灞河生長的植物,形成了1765畝的植物園。柳樹、大葉女貞、青桐、連翹、德國鳶尾、玉簪、長春藤、風鈴草„„ 87種喬木,39種灌木,68種花卉,8種地被,11種水生植物所組成的植物園讓人目不暇接。

“開園活動周” 10項活動讓您飽眼福

6月6日至6月10日將在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內舉辦“開園活動周”。 “開園活動周”包括舉辦生態影展、民俗展演、放流活動等10項系列活動。包括風土博物館里的秦腔老腔表演、民間雜耍;親水碼頭的放流活動;公園堤頂路的東城新一家運動會等,感興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來參觀。

公交、自駕 怎么走? 7條公交線可到達

公園位于西安市灞橋區灞河華清橋至祥云橋(戰略橋)之間,市民可乘坐

213、30

1、7

18、530、90

7、2

33、237路公交車至西安市第34中學站下車。 :

由北向南游 給您推薦這些景點 ●花 蕩

花蕩,從華清橋到西臨高速,綠化面積10.7畝,水域面積約9000平方米,共由15個植物園組成,分別為:紅楓園、常夏石竹園、紅花繼木園、大花金雞菊園、隸棠園、天人菊園、黃金菊園、紅王子錦帶園、紅帽子月季園、美女櫻園、紅葉石楠園、紫穗槐園、金葉女貞園、紅葉石楠球園、海桐球園。置身花海之中,可以遠離城市喧囂,回歸自然靜地。

●湖心鳶尾島

湖心鳶尾島由兩橋一亭組成,拱橋名為念柳橋,全長21.2米,寬3.3米;平橋名為紫鳶橋,長17.46米,寬5.5米;木質景觀亭名為柳心亭。通過平橋和拱橋將河道內的島嶼連接,并配以木質景觀亭和鳶尾綠植,小橋流水,亭影玲瓏。婉轉鶯聲常醉客,婆娑柳浪欲迷鴻。這一處水面從千年古城變遷而來,親近的不僅僅是水,更是這塊土地流淌的文化根脈。

●秀水廊橋 灞橋,因水得名,以橋聞名。秀水廊橋全長424米,橋面凈寬3.5米,每跨長度為20米,橋面略呈拱形,采用塑膠鋪設,并配有3個彩色鋼構廊亭,方便游人來往灞河兩岸,以最佳視覺觀賞灞河濕地景色。

●柳園飛雪

早在明清時期,“灞柳風雪”便是“關中八景”之一。公園里共有14種柳樹,分別為:垂柳、龍爪柳、饅頭柳、桎柳、銀芽柳、旱柳、金絲垂柳、水曲柳、絳柳、杠柳、大柳樹、雪柳、杞柳、龍柳。柳園飛雪處面積約為7.7畝。近20000棵柳樹將為您重新呈現“灞柳風雪”的壯景,重溫古人折柳送別、十里相送的一抹溫情。

●生態荷塘

生態荷塘總面積為46.2畝,共由10個園組成:分別為月季園、荷花園、睡蓮園、香蒲園、菖蒲園、石榴園、石竹園、漏斗花園、金光菊園、火把蓮園。欲滴蓮花送月香,撫琴弄笛醉荷塘。10個花園荷塘百花齊放,爭奇斗艷,集中體現了生態之美。

●親水石灘

親水石灘面積約為3.6畝,此處景觀充分利用灞河卵石,以不規則的形狀,對灘涂進行鋪裝,便于游人在枯水期直接進入河道,近距離觀賞灞河濕地植物景觀。千年的河水流觴,優越的地理位置,親水石灘是改造灘涂的杰作,讓游人近距離親水,充分體驗原生態之美。

西安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2011年10月25日08:09西安晚報我要評論(0)

本報訊 (記者 史佳) 10月24日,西安生態建設的又一樣板工程——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整個工程完工后,一個全長15公里、水清、岸綠、自然、野趣、時尚的灞橋生態濕地公園將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濕地公園。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項目是灞橋區和西安市紡織城綜合發展辦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東部生態新城的重要舉措。項目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東城大道華清橋,南至藍田縣界,全長15公里,規劃面積6.75平方公里,分兩期實施。灞橋生態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以灞橋、灞柳、灞水為主題文化,使灞河的歷史文化和鄉土風情得以復蘇和發揚。

灞橋生態濕地公園一期項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啟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目前公園一期從華清橋到祥云橋約3.3公里、總面積2.45平方公里已建成,形成濕地面積1980畝,綠化面積1650畝,并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公園建設最大限度保持了灞河濕地、灌草、林木等獨有的自然肌理和環境特征,徹底改變了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雜草叢生的生態破壞嚴重的面貌。初步實現了原生態濕地公園的景觀效果,創造出一個擁有生態豐富,適于多種野生動物棲息的綠色河流廊道。

10月24日開工建設的公園二期工程,從灞河祥云橋到藍田界,全長11.8公里,在灞河西路與灞河東路之間,規劃面積約4.3平方公里,工程概算投資5.5億元。公園二期延續一期的設計理念,將建成休閑娛樂區、戶外運動區、濕地體驗區、田園風情景觀區、濕地教育區、“橋”文化區、生態農家體驗區、原生態自然景觀區和“灞上人家”休閑度假區等九大區域,集河道防洪、生態保護、休閑瀏覽于一體的綠色生態濕地長廊。

上一篇:開放型計算機網絡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力市場電力營銷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