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

2023-09-23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第1篇

詩文鑒賞常用術語解析

在詩歌和散文復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對于具體的藝術手法,往往比較迷惘,于是索性羅列幾種撞大運,只是因為無理無據,反而會白白丟分,實不可取。事實上,高考所涉及的藝術手法,雖然并沒有嚴格界定,但也并非毫無章法可循。大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寫作技巧。其中修辭手法,同學們一般比較清楚,在詩歌、散文中出現的時候也較容易判斷,故在此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介紹的是詩歌鑒賞中有關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的一些知識。

一、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樂景寫哀情等。

(一)描寫

1、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 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此外,他的《田園樂(其六)》一詩中也有動靜結合的詩句:“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以聲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田園幽靜安適的特點。

☆思考練習——分析下面這首詩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雨后池上 劉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參考提示:

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

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 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2、虛實相生

1)詩歌中的“虛”——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秹粲翁炖岩髁魟e》仙境就是一個虛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赌钆珛?middot;赤壁懷古》 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第 1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③設想的或者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

2)詩歌中的“實”——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如劉禹錫有一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的“野草”、“夕陽”、“燕”等是實景,而六朝古都的繁華是虛景??晌覀儾浑y想象出當年橋頭車水馬龍、宮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涼無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便油然而生。

探討“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離不開對詩詞主題的把握,碰到類似問題時,只答虛實相生是不夠的,必須和主題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聯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虛景與實景相對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某種的感慨。

2虛實相生,虛實相應,虛景與實景融合,互相映襯,瀉染出一種濃濃的某種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種氣氛。

☆思考練習——從下面給出的詩中找出描寫景物在表達技巧上的特點,并分析一下這種結合與主題的關系。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參考提示:《夜雨寄北》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二)抒情

感情有多種,比如同是歡樂,可以歡呼狂叫,也可以會心一笑;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傷感悲涼。但總體上說,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強烈的、緊張的、低沉的,我們可稱之為“哀情”;一種是輕淡的、輕松的,歡快的,我們可稱之為“樂情”。與此相對,我們也可以把景分為“哀景”與“樂景”。這樣借景抒情的方式也就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可以總結為四種方式:哀景寫哀情,樂景寫樂情,哀景寫樂情,樂景寫哀情。不同的抒情方法,會收到不同的表達效果。前兩種方式中,景與情是統一的,所抒之情一目了然,我們稱之為借景抒情,或者稱之為情景交融;后兩種方式中,景與情相對,所謂“以哀寫樂,倍增其樂;以樂寫哀,倍增其哀”,感情在對比中會更顯強烈。 1.借景抒情

關于“借景抒情”,顧名思義,是指在作品中,通過對事物的描寫或環境的渲染來抒發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從詩歌創作的方法來看,屬間接抒情。如: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就是借景抒情的詩篇。作者在描繪景物之時,寄寓自己喜愛西湖的感情。

第 2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借景抒情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把情與景分開寫??梢韵葘懢?,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寫景。也可以是把景和情穿插起來寫。另一種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種寫法,不必添加任何詞語,我們就可以從作者描繪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感情。

借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

鑒賞借景抒情類詩歌,要注意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人的特定情感服務。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是作者西游長安時寫給丞相張九齡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錄用。有人評論這首孟詩“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謁(求薦之意)之痕”。那么,詩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薦之意表達出來的?

詩作前兩聯寫景,著力描繪洞庭湖汪洋浩蕩,一望無際,氣蒸荊楚、波撼岳陽的壯觀,氣勢雄偉,形象鮮明飛動,表現了詩人廣闊的胸襟。后兩聯由眼前景物的觸發轉向抒情。詩人面對浩淼無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無人引薦,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無舟船一樣,希望張九齡援引。這首詩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與眼前的洞庭湖寫景結合起來,寫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極有藝術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與胸中情結合得極好的范例。

關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這三種說法,也有一些細小的差別。借景抒情指的是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在 寫景的詩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實際上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難以區分。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 “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以景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簡單地說,就是“景”的比例越來越多。對于這幾種說法,雖然多一些了解是必要的,實際上,在考試中,我們一般不必區分這么詳細。

☆思考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詩,說一說“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一句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參考提示:借景抒情是古詩創作中常用的手法,這里作者寫了“極目遠望,水天相接,樹木迢迢,一片帶雨的烏云飄來,遮住了大半個山”之景,其特征遼闊、低沉,從而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以及路途艱險、對朋友前途的關切之情。同時以“雨云埋山”顯示了前途迷茫的郁悶。 2.樂景寫哀情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最典型的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鄉之時!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增強詩歌的抒情效果?!督S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再如許渾的《謝亭送別》:

勞歌一去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詩中紅葉青山色彩艷麗,乍看似不協調,實際上恰恰是對離愁的有利反襯。景色越美,越覺離

第 3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別的難堪。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思考練習——試從景情關系的角度簡要分析下面這首詩中“滿”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參考提示:“滿”字描繪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競麗的美好景象,反襯下文“堪悲”之情。詩歌以樂景襯哀情。 3.直抒胸臆

胸臆的意思是指“胸腔,內心”,引申為心意。直抒胸臆的意思就是直率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下面這首詩:

上邪①!我欲與君相知②,長命無絕衰③。山無陵④,江水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⑦,乃敢與君絕⑧!

【注釋】①上邪:猶言“天啊”。上,指天。邪,音義同“耶”。 ②相知:相愛。 ③命:古與“令”字通,使。這兩句是說,我愿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④陵:大土山。 ⑤震震:雷聲。 ⑥雨雪:降雪。雨,音yù ,動詞。 ⑦天地合:天與地合而為一。 ⑧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語。

這是漢樂府《饒歌》中的一首情歌,全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呼天為誓,直抒胸臆,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和執著堅定。

借景抒情比較含蓄,有時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則比較簡單。 ☆思考練習——閱讀下面這首詞,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望江南·超然臺①作 蘇

春未老,風細柳斜針。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時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趨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后舉火稱新火。

參考提示:登超然臺望見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鄉思,但他無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澀地“咨嗟”不已,無奈地說:“休對”老朋友說什么鄉思之愁,“且將”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題中所列的“咨嗟”、“休對”、“且將”都是直抒胸臆的詞,表達了了作者無奈、苦澀的心情。

二、寫作技巧

寫作技巧包括:象征與托物言志、對比與襯托,、以小見大等。 1.托物言志與象征

關于“托物言志”,2004年1月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詞典》是這樣解釋的:“通過描繪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多用于詩歌、散文創作)。”

象征是指通過描寫某個具體形象表現一種深遠的含義。運用象征手法時,象征的事物與被象征的事物之間要有某種相似的特點。如李商隱的《風雨》“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詩人以風雨中黃葉自喻,用自然界風雨象征摧殘人才的社會氛圍。

第 4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象征和比喻是有區別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而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象征和托物言志兩種手法都是以物寫人,都是通過賦予意象某種人格化特征,來寄托作者的某種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盡管只出現了喻體,但實際上是另有深意。如曾鞏的《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作者借尚未變黃就借助風勢在空中狂舞的柳條,象征那些根基未穩,因倚仗權貴而一時得勢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達對他們的極端鄙視和厭惡。托物言志(廣義的托物言志應該包括象征,這里所說的是狹義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過對物象描寫和刻畫(托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聯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以不貪戀溪澗而沖奔大海的瀑布表達自己“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之高翔”的豪情壯懷。

此外,還要注意“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之間的區別。

盡管關于這兩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要通過對具體“事物” 的描寫表達思想感情。此物與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對此物的描寫與對彼物的描寫究竟有何區別,此物所要表達的“感情”與彼物所要表達的“感情”究竟有何差異,請看下述四例:

例一:

垂緌①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注]

①垂緌,指蟬。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似下垂的冠纓。 例二:

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例一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寫法,例二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寫法。仔細推敲,便不難發現例一與例二的區別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例一描寫的“事物”只有一個:例一為“蟬”。例二描寫的“事物”不止一個:有“山”、“故國”、“潮”、“空城”、“月”、“女墻”等。

其次,托物言志的手法往往借助的“物”的某些特性表達感情,內容上主要屬于道德、節操、意志、品質方面。例一中作者借助“蟬”表明,品格高潔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表達出對傲然獨立的高尚品格的熱情贊美。而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助所描寫的事物來表達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愛、憎、喜、怒、哀、樂等的心理反應。例二中,作者借寫月光下江潮拍打空城的蒼莽凄涼的景色抒發了對國運衰微的感嘆。

另外,托物言志的所依托的事物的特點是采用點擊式白描的手法揭示出來的,無須營造特定的意境。而借景抒情中的景物特點是采用濃墨重彩的方法描繪出來的,多個景物共同形成了一個滲透著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

☆思考練習——請從寫作技巧的角度分析下面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釋: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

第 5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參考提示:這首詩名義上寫不為人識“小松”,實際上在寫人,寫“小松”初長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大樹,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輕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 2.對比與襯托

這兩種手法在高考現代文閱讀中又是常見的考點

1)關于對比——把兩種對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并舉出來加以比較,使之相反相成,使雙方都更加鮮明、突出,這就叫對比,又名對照。它屬于語言技巧之一。修辭學中辭格的一種。對比可分為兩體對比和一體兩面的對比。

對比的修辭作用,總的來說是能使語言色彩鮮明。不同類型的對比,作用又各有特點。兩體對比,揭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一體兩面的對比,揭示事物的對立面,反映事物內部既矛盾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使人們全面的看清問題。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 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 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 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2)關于襯托——可分正襯與反襯。正襯就是利用相類事物作為陪襯以充分反映所寫事物。

反襯就是從反面襯托,利用同主體事物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烘托以表達題旨。

襯托的修辭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詩文的中心思想深化。俗話說“紅花還須綠葉扶”,有了陪襯的事物,被陪襯的事物才會顯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說明。比如1999年高考試題選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船尾跳魚撥剌鳴”一句就 用了反襯。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一個靜字,此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 詩句“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3)“對比”與“反襯”的區別與聯系

對比是表明對立現象的,一般來說,兩種對立的事物并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過對比,相得益彰,兩者更加鮮明突出。反襯就不一樣,甲乙兩個事物之間, “并不是一半對一半”,而是乙襯甲,甲為主體,乙為襯體,有主次之分,陪襯事物是說明被陪襯事物的,使被陪襯事物更加鮮明、突出。這是對比與反襯的主要區別。

其次對比的事物必須是同一性質、同一范圍、同一角度的不同側面。而反襯既可是不同性質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質的事物。

對比與反襯,又有一定的聯系,甲乙對比,同時又互相襯托,甲襯乙,乙也襯甲,甲乙陪襯也含有某種程度的對比。

☆思考練習——分析下面這首詩采用的藝術手法和表達的情感。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 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參考提示:通過對華清宮外“飛雪暗云”的寒冷天氣與宮內“綠樹碧檐”的景物形成鮮明對比,再通過“無人知道外邊寒”的控訴,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封建統治者。 3.以小見大

第 6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所謂“以小見大”就是從個別來表達一般或從局部來表達全體。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借助小的景觀、物象和生活細節中的典型具象以傳達大景之情、大事之蘊。此考點往往在現代散文中涉及,請同學們在練習中注意體會?!冻鞘械奈兜馈芬晃闹屑从邢嚓P實例。

三、其它技巧

1.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

賈島《暮過山村》“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曠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讓人生畏的氣氛。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詩人借西下的夕陽、昏暝的群壑、松際的月亮、風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現時間的暗中流動,渲染了越來越清幽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獨的心境。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黃鶴”、“猿猱”、“不得過”、“愁攀援”側面寫出山的高險。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既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的狀態,又側面烘托出了琴聲的魅力。

2.抑揚法(先揚后抑、先抑后揚) 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人運用先揚后抑的手法鮮明地表現了統治者政治上的昏聵庸弱。紀曉嵐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獻母親”,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表達了對婆娘及兒孫們的贊揚之情。 3.聯想與想象

聯想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

駱賓王的《于易水送別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歿,今日水猶寒。”詩人在易水送別友人,聯想到荊軻刺殺秦王之前在易水壯別的場面,既表達了對荊軻的一片崇敬,也借此抒發出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進而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的一種藝術手法,是“人類思維最美麗的花朵”。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就充分體現了詩人不同尋常的想象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情景之中,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愉悅。

★綜合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高考江西卷)

三江小渡 楊萬里

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這首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第 7 頁 ☆河南師大附中 語文組 張軍——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高考遼寧卷)

東 坡①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請結合全詩賞析“鏗然”一詞的妙用。

答:蘇軾詩風曠達,這首詩抒發了他曠達的人生志趣。根據詩的意境,“鏗然”一詞傳神地描繪出手杖碰撞在石頭上發出的響亮有力的聲音,與月下東坡的寧靜清幽形成鮮明對比;聯系前文對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第2篇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2.擬人: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夸張: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5.對偶: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6.反復: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7.設問: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后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20.呼告

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并且跟他(它)說起話來,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呼告。

運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強感染力。

8.象征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第3篇

①比喻——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么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對象+特性

②擬人——使物具有某種情感,便于抒發某種感情。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于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③排比——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突出強調。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化論證觀點的作用。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淋漓盡致。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④夸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達感情更強烈,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放大觀點感情,強調愛憎是非,美丑更加鮮明。

⑤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⑥設問——無疑而問,明知故問,引人注意,啟發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第4篇

作用: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體, 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答題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事物+特征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

作用: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

答題方法:賦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動+思想感情。 如: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豐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答題方法: 故意擴大(或縮小),引發想象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夸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夸張)

4、對偶:結構相同或相似,字數相等的兩個句子,或短語。

作用: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答題方法: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性, 增強表現力。

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5、排比: 三項或三項以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氣一致的幾個短語或句子。

作用:增加語勢,說服力強,感染力強,起強調作用,強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議論文往往增加語勢,起到了強調論證觀點的作用,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答題方法:加重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強烈的+感情.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

6、設問:形式為自問自答。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 作用:引起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條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

7、反問:只問不答。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強語氣,起強調作用,使印象更深刻。 答題方法:加強語氣,引發讀者思考。

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8、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作用:比直接說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題方法:有幽默、諷刺的表達效果,增強文章的戰斗力。

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9、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

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革命加科學將使你們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學家點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11、對比 :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作用:強調,突出,使好的更好,壞的更壞;答題格式:強調了……突出了……

12、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作用: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收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13、用典:詩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

作用:豐富而含蓄地表達內容和思想。

答題方法:言簡意豐,以簡潔的文字營造了+意境,表達了+思想感情。 14.聯想: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作用: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的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也叫夸飾或鋪張。

15.呼告:寫文章時,對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喚,并且和他說起話來的修飾手法。

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強感染力。

16頂真: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連貫,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花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修辭方法的表達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說理更透徹。

(2)擬人的作用是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夸張的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5)對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有音樂美。

(6)對比的作用是能使語言色彩鮮明,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更加鮮明突出。 (7)反復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強調感情,有時能夠加強節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 (9)設問的作用是提醒人們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內容。

(10)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感情,以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后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于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1.(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12. 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后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13.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第5篇

記敘文的主要表現手法

1.襯托:用另一事物來陪襯或對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襯托有主次之分。如《藤野先生》中以仙臺職員對我的友好態度來襯托藤野先生;

另一種描述: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2.對比: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并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比的作用在于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對比沒有主次之分,如《故鄉》中的閏土與楊二嫂的對比;

3.鋪墊:為了表現主要寫作對象而提前做得基礎性描寫。例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寫道:“中秋過后,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看看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文中這里通過自然環境的描寫,暗示當時天氣已經很冷了(秋風越來越涼,初冬,靠著火,穿棉襖),為下文寫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作了鋪墊。

4.抑揚相生:“抑”是壓低、否定,“揚”是振發、褒揚;“相生”是說文章要有“揚”有“抑”,相互生發,富于變化。其中常見的是“欲揚先抑”,即對人欲表揚而先批評,對事欲說對而先說錯,對物欲說好而先說壞。當然“抑”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充分的“揚”。“抑揚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揚”,如果運用得體,也能使文章搖曳多姿,翻出新意。如《白楊禮贊》中為了贊美白楊樹而先說“它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

5.鋪墊與伏筆的區別

伏筆: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里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燈》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墻上的電話,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將和這兩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動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的聽話器”,原來,小姑娘的媽媽生病了,她想打電話叫醫生來為媽媽看病。這些物件的提前出現,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6.烘托是從周圍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寫對象,是渲染;襯托是兩件相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有正面比較和反襯,突出描寫對象。

造句:這樣的雨天,烘托出了她憂郁的心情。

這兩株憔悴的梅花襯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7.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8.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9.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11.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2.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于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平面設計常用手法范文第6篇

(1)比擬。

比擬是擬人和擬物的合稱,或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深思。比擬具有深刻、形象和幽默詼諧的特點,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也能增強語言的抒情色彩和喜劇效果,把精彩的論述與模形擬象的描繪融為一體,既能給人理性上的啟迪,又能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

請看這個結尾:“作為未來教師的我,沒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識的雨露去澆灌幼苗。像紅燭,將全部心血化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靈;像春蠶,為謀求人類的幸福,吐盡最后一口絲。”這是名為“我的理想之路”的演講結尾,就用了一連串的比擬。

(2)排比。

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意思密切相關、結構相似、語氣連貫的句子排列起來就叫排比。這里需要指出,排比和對偶是有區別的,使用時應注意區分。對偶句限定為兩個句子,排比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組或句子構成。對偶句要求上下句字數、結構均相同,而排比句只要求大體相同。對偶句可以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排比句不能表示相反的意思。另

外,運用排比應注意兩點:一是不要生拉硬湊,表達的內容中有并列的部分才能運用。只從形式考慮,有意鋪排,則顯得累贅,反而影響表達。二是排比句的分句或詞組之間都有一定的邏輯順序,不能顛倒和錯亂。

請看下面文字中的排比運用:這種作風,拿了律己,則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則害了別人;拿了指導革命,則害了革命,演講稿《演講稿常用的五種修辭手法》。

(3)引用。

引用,就是演講時引用某些原始資料、典型的原話或成語、典故、格言等,以增強說服力和演講的動人色彩。

請看:“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于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于認識論也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4)數據。

數據,是指在演說中運用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以增強表達效果,強化可信度。其實,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數據已成為各級領導者說明問題、論述問題時的重要內容,在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如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都會用詳實準確的數據來說明經濟工作中的成績和問題,以求全面地反映當前的工作局面。

(5)對比。

所謂對比,就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演講中恰當地運用

對比手法,能使形象突出,能較全面地表現演講者的觀點,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常用的如正義與邪惡,英勇與懦怯,偉大與渺小等等。

上一篇:小班親子游戲范文下一篇:中止訴訟申請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