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

2023-10-10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第1篇

在國民經濟中, 金融活動一直廣泛存在, 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但在不同的金融結構向, 經濟增長所受到的影響也是存在不同的。只有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之間相互匹配, 才能夠實現地區經濟的穩定可持續增長。

2 最優金融結構動態特征與演化

隨時間的發展, 實體經濟結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下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而這一特點也是造成最優金融結構不斷變換的根本原因。對于國家而言, 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之間金融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此外, 對于不同行業和同行業的不同企業而言, 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都存在著系統性的差異。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讓最優金融結構和產業結構相適應, 就必須要保證金融結構是動態演化的, 一個合適的金融體系中必須要具備分散風險的能力, 以及具有為大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

3 金融結構的邊際效應演化回歸動態分析

3.1 實證模型

結合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 基本假設放開勞動容量限制, 表述金融資本、實際資本和經濟增長關系著生產函數模型為:

如果經濟產出可以對規模報酬不改變??怂怪行杂枰詽M足, 那么可以將模型進行轉化:

金融結構指數為FS, 那么對其進行轉化:

現假設技術進步中性, 那么可以對公式 (3) 進行求解全微分, 設函數Y/Ki表示為f1, 函數Kr/Ki表示為f2, FS與L/Ki偏導數是f3, 那么可以得到:

對公式 (4) 兩側進行分別求原函數并取對數, 將f1、f2、f3表示為β1、β2、β3, 那么可以得到:

和傳統經濟增長模型相同, 現假設實際資本存量Kr、勞動力L與社會總產出Y可以對規模報酬不變??怂怪行韵酀M足, 那么可以得到β1與β3相加之和為1, 那么可以對公式 (5) 進行轉化, 對控制變量進行考慮, 轉化面板數據模型, 可得到經濟增長受金融結構的影響的模型:

3.2 變量選取

考慮到金融結構測度問題, 在本文中, 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代理變量為股票市場交易總額、金融機構貸款總額, 金融結構度量指標為二者比值, 比值越大則說明金融體系隸屬為市場導向型, 比值越小則說明金融體系隸屬于銀行主導型。研究樣本為2000年~2014年的我國29省變量, 每個變量所對應觀測值為493個。為讓價格影響得到消除, 在本文中人均資本存量與人均GDP被折算于2000年價格, 利用原始變量可直接獲得二者比值。所有數據均來自我國各個地方的統計年鑒。

3.3 估計方法

為讓刻畫金融機構在經濟增長進程中邊際效應動態演化軌跡得到刻畫, 在利用傳統計量方法的同時, 使用面板分位數回歸方法對相關參數進行估計, 即視因變量為函數分布, 利用最小加權殘差絕對值進行求和, 估計在因變量條件分位數點處自變量的影響。通過對系數變動趨勢進行觀察, 可以得到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變化趨勢, 進而探究地區經濟長期增長受到金融結構類型的影響。

3.4 結果分析

探究經濟增長受到金融結構的平均影響, 檢驗Hausman統計量與統計量對時間效應、個體效應所對應的函數形式, 本文決定采用雙固定效應模型。利用系統GMM與OLS這兩種方法估計模型。對其結果進行分析, 發現經濟增長與金融結構為顯著正相關關系, 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 金額結構系數的差異相對明顯。對于經濟增長來說, 金額結構邊際效應大約是0.23, 其中中部地區最為明顯, 影響系數為0.32, 也就是說, 金融市場在金融體系中占比的提升可以推動經濟得到快速增長, 積極作用具有結構變化, 對金融市場改革進行深化, 可以讓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對金融結構邊際效應演化進行分析, 分別探究所有控制變量條件下金融結構的邊際效應演化與同一控制變量條件下金融結構邊際效應演化情況。發現在所有控制變量條件下, 金融結構邊際效應為顯著正相關, 在本文所選年間, 邊際效應演化趨勢基本為倒“U”型, 邊際效應在經濟發展初期為上升趨勢, 在成長期漸漸平穩, 在成熟期為下降趨勢。

分析金融結構邊際效應動態演化特征,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中, 其邊際效應具有階梯與倒“U型”趨勢, 在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的地區, 金融市場具有明顯推動作用, 在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地區, 金融市場推動作用并不明顯。同時, 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的推動作用更強, 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升, 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的推動作用也在逐漸提升。

4 結語

綜上所述, 利用經濟增長受金融結構的影響的模型, 對我國多個省市的金融結構變化及經濟增長情況進行分析, 可以發現金融結構體系的設定需要緊密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 最優金融結構體系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只有保證其和當前國情相符, 才能起到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對最優金融結構動態特征與演化的相關理論進行闡述, 為具體研究奠定基礎, 之后選擇我國26省市地區的實際發展情況為案例進行具體分析, 探究經濟增長進程中金融結構的邊際效應演化的作用及影響, 希望對業內相關人員可以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經濟增長進程,金融結構,邊際效應演化

參考文獻

[1] 劉貫春, 劉媛媛.金融結構影響收入不平等的邊際效應演化分析[J].經濟學動態, 2016 (5) .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第2篇

一、金融信用環境等金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河北省要實現經濟社會強省的目標, 就必須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 在推進改革、制定政策時,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信用環境良好的金融機制。目前, 河北省政府已經意識到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于金融機制的改革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在政府的推動下, 人行河北各支行、銀監會河北省各分局努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質量。河北省的信用環境等金融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

人行保定支行為了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已經采取的措施有:進一步規范業務操作, 提高國庫服務水平;加強會計核算管理, 扎實開展助農取款服務工作;做好跨境人民幣業務宣傳和培訓相關工作等。截至2012年底, 保定市金融機構設置助農取款服務點6, 746個, 涉及行政村5, 929個, 超額完成農村助農取款覆蓋70%的工作目標, 為轄區農戶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金融服務;共激活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企業272家, 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66, 972.62萬元。

2012年保定市銀監局緊緊圍繞銀監會的工作部署, 不斷提高監管工作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維護了保定市的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保定市銀監局已經采取的措施有, 穩步推進平臺貸款風險化解工作;房地產貸款風險可控;力促不良貸款“雙降”;緊密盯防流動性風險等。截至2012年底, 保定市融資平臺貸款24戶, 金額285.68億元, 比年初增加2.73億元, “押品”整改率97.75%, 比年初提高2.64個百分點, 未發生違約還款事項;不良貸款余額110.17億元, 比年初減少23.15億元, 不良率6.93%, 比年初下降2.93個百分點;組織銀行業機構逐級簽訂案防目標責任書11, 536份, 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案件防控責任體系。

二、金融信用環境相對薄弱、且金融調節機制相對滯后

目前, 河北省的金融生態環境無法與建立環渤海經濟強省的發展目標相匹配。從總體上看, 金融信用、金融調節機制等金融生態環境仍不能滿足經濟轉型發展的需求。一方面金融信用環境薄弱。主要表現為政府融資平臺所帶來的信貸風險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比率較高。政府融資平臺雖然很好的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但也出現了規模增長過快、運作不規范等問題。這些問題必然給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提供巨額信貸的銀行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信貸風險。與此同時, 河北省一直存在著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比率比其他貸款偏高的現象。據河北省銀監局公布的數字統計, 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是其他企業的2倍, 5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貸款是企業貸款不良率的4倍。截至2013年3月末, 河北省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為262.03億元, 不良貸款率4.17%, 雖然比年初下降0.86個百分點, 但不良貸款的比率仍然偏高;另一方面金融調節機制相對滯后。目前, 河北省金融生態環境的欠佳, 其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調節機制相對滯后。而金融調節機制的滯后主要體現在河北省行政體制對金融業的過度保護和監管。政府在大力拓展金融機構的同時, 并沒有對存在信用等問題的金融機構進行適當的政策性干預, 導致金融業市場競爭機制得以破壞。另外, 政府在金融監管的手段和范圍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監管手段方面, 沒有對金融機構進行實時的監管, 而是利用行政審批的手段監管。在監管范圍方面, 過于注重對國家級和地方性金融機構進行監管, 而忽視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監管。

三、河北省經濟轉型發展中金融生態環境創新對策

第一, 合理利用行政體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調節機制。行政體制要對金融業進行實時的監管和必要的政策性干預, 平衡對國家級金融機構和地方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河北省銀監局應該繼續在監管環節注重對房地產貸款風險的控制, 注重流動性風險的盯防, 注重信息科技風險和表外業務風險的防范。政府要樹立保護金融債券意識, 利用行政力量支持金融機構對各種逃廢債務的企業實施金融制裁。最終, 合理利用行政體制建立起完善的金融調節機制, 保證河北省金融業的安全穩健運行, 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第二, 穩步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的化解工作。河北省應該積極落實銀監會2013年關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實施“控制總量、嚴格新增、分類管理、優化結構”的總體要求。河北省今后應繼續在強化審批制度、嚴格新發放貸款條件、控制新發放貸款投向、健全融資平臺“名單制”管理等方面化解平臺貸款風險。除此之外, 由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主要集中在政府償債風險, 因此河北省地方政府應該加強財政還款能力, 使總體貸款風險相對可控, 提升生態環境。例如, 保定市2012年財政收入311億元, 2013年上半年實現財政收入176.5億元, 增長了7.7%??梢? 政府總體地方負債較低就可以使總體平臺風險相對可控。

第三, 注重查找不良貸款的成因, 實現不良貸款在貸款余額及比例總體上的“雙降”。目前, 河北省形成不良貸款的原因主要是銀行業本身和現有金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因此, 銀行業自身要努力建立有效的法律規制和現代銀行制度, 完善內部責任, 建立風險防控措施。銀行業自身還要從嚴把關, 在確保信貸風險可控的前提下, 實現優質貸款穩步增長。政府要時刻關注制度法律變化、資產價格、利率等外生變量, 致力于銀行業的改革, 為銀行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金融生態環境。與此同時, 政府要對不良貸款率較高的小微企業在稅收等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來降低來自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 提升整體的金融生態環境。

摘要:河北省要實現經濟社會強省的目標, 就必須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是一項系統工程, 在推進改革、制定政策時,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建立信用環境良好下的金融機制。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經濟轉型,河北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 河北省統計局, 河北省各金融機構.河北金融年鑒[M].石家莊:河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2]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經濟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2012.

[3]李進英, 張春姹, 趙經華.河北省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及優化對策[J].河北金融, 2010.2.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經濟體系,國際貿易

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作為一門系統的和獨立的理論, 它的出現大約在本世紀40年代, 即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學派興起后不久, 幾十年來, 國際經濟學研究吸引了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注意力并不斷得以發展, 新的方法和學說層出不窮。國際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包括國際貿易理論和政策、國際金融理論和國家貨幣政等。

一、金融自由化的風險

金融全球化的本質是金融資本的全球高速流動以尋求最大利潤。巨額資本的快速流動增加了金融系統的潛在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不健全、具體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產生金融危機的誘因可以說無處不存, 無時不在。主要是因為:

1. 短期資本的大進大出, 國際游資頻繁在各國外匯、股票市場流動, 具有投資、投機兩重性。

短期資本的大量涌入造成了經濟結構性失衡, 形成“泡沫經濟”, 一旦出現逆差或貨幣貶值, 資金便迅速抽逃, 導致國際信用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便是典型例子。據IM F估計, 國際短期游資多達7.2萬億美元, 約占世界總額的20%。其投機性、流動性和逐利性構成了對發展中國家金融經濟安全的嚴重威脅。

2. 作為資本流動載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最大特點便是其“杠

桿效應”, 能以較少“定金”買賣幾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定金合約金額的金融產品, 如遠期合同、期貨、期權和互換等, 形成以證券料匯、利率和商品行情的信息預期為客體的金融衍生資本。一家金融機構的少量交易即可牽動整個國家經濟甚至整個國際金融市場, 金融鏈條上的任何環節出問題都可能使整個金融系統遭到毀滅性打擊。

3.“對沖基金”規模不大, 但借貸能力特別強, 能夠迅速籌集資金投放市場。

一批基金聯手再加上眾多世界級銀行財團的支持及其在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中的強大游說能力, 足以將任何一個市場置于危機之中。

二、國際經濟體系中的美元霸權霸權

雖然從理論上說, 國際美元本位像任何關鍵貨幣一樣, 對于提高國際交換效率和降低國際交易成本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然而, 后布雷頓森林會議體系中, 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美元畢竟只是由美國政府法令強制使用的一種純粹的、完全不兌現紙幣, 它的“生產”完全受到美國國家機器的控制, 它所服從的完全是美國政府的政策制訂者所愿意奉行的任何國內規則。所以美國不會, 也沒有義務把別的國家的利益置于美國的國家利益之上。

三、貨幣一體化理論

貨幣一體化就是各成員國聯合起來, 結成固定的匯率, 執行共同的貨幣政策。西方學者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一體化進行了劃分: (1) 匯率同盟。 (2) 假匯率同盟。 (3) 貨幣一體化。 (4) 貨幣聯盟。貨幣一體化理論認為兩個 (或兩個以上) 國家之間越不能靠經常的匯率變動來改變相互之間的貿易條件和本國的國際收支地位, 這兩國 (或多國) 走向貨幣一體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體說來又主要是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 (1) 相同或相似的通貨膨脹率; (2) 要素流動的程度; (3) 一國的經濟規模與開放程度; (4) 商品多樣化的程度; (5) 工資、價格的 (變動浮度) ; (6) 商品市場一體化的程度; (7) 財政一體化程度; (8) 政治因素。貨幣一體化的主要收益來自于匯率穩定。匯率經常經常性變動會影響正常貿易和投資的開展, 使用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 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 同時單一貨幣能減少外匯風險, 而外匯風險會象交易成本一樣減少一國的進出口。當前貨幣一體化理論的最新進展就是運用理性預期的形成, 時間不一致性, 信譽問題以及匯率決定等宏觀經濟學的新概念、新理論及分析方法對貨幣一體化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在貨幣中立問題方面:弗里德曼和盧卡認為因為有理性預期的存在, 長期來看, 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并不存在著此消彼長的交替關系, 應該存在著與通貨膨脹率毫不相關的自然失業率。在時間不一致性問題方面, 在對“貨幣中立建議”西方學者進一步運用時間不一致性觀點來考察貨幣一體化的成本。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中, 國與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作為全球化的核心, 跨國公司總體上畢竟代表了先進的生產力, 反映了當今世界資本和技術流動快而勞動力相對不流動趨勢下資源優化配置和市場競爭的需要。筆者認為, 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影響, 與其說取決于跨國公司, 還不如說取決于本國的政策。對跨國公司既要加以利用, 又必須予以限制。而且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商業行銷、科研開發等眾多功能于一體的巨大復合體, 是一種時代潮流。發展中國家只有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 參與全球經濟, 才能在國際國內市場占有有利地位, 分享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利益。

參考文獻

[1]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2]柳永明“:論金融霸權”《:經濟學家》, 1999年5月, 頁68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第4篇

一、重慶市金融支農現狀

1.城鄉二元金融結構明顯, 農村基層金融組織數量少, 區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 重慶市金融機構主要集中在城市, 形成了發達的城市金融與落后的農村金融并存的二元結構。根據銀監會2008年公布的《中國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分布圖集》 (以下簡稱《圖集》) , 重慶市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共有2077個, 平均每萬人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和服務人員分別為1.19個和8.81人, 低于全市1.6個和14.16人的平均水平。而擔保、證券、保險等配套金融機構網點更少, 僅有210個左右?!秷D集》顯示, 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15個縣銀行業金融網點數為1407個, 占全市網點的35%。2008年末, 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貸款余額349.48億元, 占全市貸款余額的5.59%。由于長期得不到金融資源的有效支持, 渝東北、渝東南農村經濟發展緩慢, 在投資、消費、農民收入方面與城市的差距均有所拉大。2008年重慶城鄉居民收入比達3.81∶1, 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達4.47∶1。

2.農村金融服務形式單一, 農戶金融需求滿足程度低

當前, 農村金融仍以“存、貸、匯”為主, 形式單一, 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 難以滿足農村經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在滿足農戶金融需求方面, 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均以商業化經營模式為主, 遵從以“利潤”為核心的現行銀行考核制度, 同樣的貸款流程, 服務一家大企業的利潤相當于眾多戶農民和中小企業, 且成本低, 風險小。面對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和農戶的金融服務, 使農村信用社在與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中處于明顯劣勢, 加大了農村信用社資金供需矛盾和經營服務成本。[2]在盈利性與風險性的雙重指標控制下, 農村金融需求滿足率較差。2008年重慶市農戶貸款滿足率僅為43%, 在提出貸款申請超過1萬元的農戶中, 僅不足10%能完全滿足。

3.農村地區貸款規模小, 剩余資金大量流失

四大國有銀行在農村撤出之前, 憑借逐步擴大的存貸差從農村抽走大量資金;之后農村金融資源向郵政儲蓄和農村信用社集中, 這兩者替代了國有銀行開始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3]2008年末重慶農村貸款余額449億元, 占全市貸款余額的7.03%, 縣域地區信貸資金通過縣域金融機構凈流出超過700億元, 較2007年增加約10%, 近5年縣域地區貸款增速明顯低于存款增速, 且存貸款余額間的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

二、金融支農的主要瓶頸分析

1.農村金融供給方面

(1) 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貸款利率偏高。

目前, 針對農戶的信貸品種主要是農戶小額貸款, 這與農村經濟現狀不相適應。小額貸款雖然可以解決農戶一般性生產資金需求, 但其低額度無法解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不斷升級中出現的農戶大額貸款需求。聯保貸款在實施中效果也不好。在對重慶9區縣農村的抽樣調查中, 有86%的調查對象不贊成實行聯保貸款, 害怕承擔連帶責任;[4]而信用社對聯保貸款也持消極態度, 因為其發放聯保貸款的動力主要來自行政激勵, 發放聯保貸款的動力不足。另外, 信用社將轄屬的基層社信貸業務的考核結果與職工效益工資掛鉤, 這樣勢必造成聯保貸款放得越多, 收息任務越難完成, 導致具體經辦人員缺乏發放聯保貸款的激勵。[5]另外, 農村信貸產品中還存在貸款利率高的問題。據對重慶600戶農戶的調查, 90%的農戶對當前小額貸款利率表示難以接受。從2007年3季度到2008年4季度, 農戶每季度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最高達到11.43%, 最低為8.79%。2008年全年農戶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9.24%, 比全市貸款平均利率高出3個百分點左右。高利率直接影響到農戶的生產經營成本, 使其不得不放棄貸款。

(2) 農村金融機構缺乏協調配合, 結算業務落后。

雖然重慶將農村信用社改組成了農村商業銀行, 但當前以農村商業銀行為主體的農村正規金融在組織形態上沒有進行市場意義上的協調或重組, 農村商業銀行本身也因為體制和技術等因素而未能實現經營上的協調配合。農村信貸供給仍然表現為市場分割背景下的壟斷格局, 無法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提供靈活、多元的金融服務。農業銀行主要支持信用級別較高但數量很少的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 尤其是國家和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對于產業化經營中的農戶來講, 其信貸來源主要是農村商業銀行, 但由于其服務區域是按行政區劃嚴格分割的, 缺乏協調配合, 農戶貸款市場實際上是一種完全的賣方壟斷結構, 信貸滿足率自然很低。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雖已初步實現了結算業務網絡化, 但結算業務仍然十分落后, 主要表現為支付結算沒有實現全國通, 僅在8個省市實現柜面通, 占全國32個省市的25%, 跨行、跨地區結算渠道欠暢通。同時, 非現金結算方式在農村推廣難, 農民仍大量使用現金, 增大了現金支付壓力和營運成本。

(3) 風險分散、轉移機制和抵押機制缺乏。

由于缺乏分散和轉移農戶及農村企業經營風險的機制, 加之農戶貸款的擔保和抵押機制尚不完善, 金融機構在農業領域投入的高風險得不到轉移、補償, 因而不愿放貸。重慶還沒有成立專門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險服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 僅在區縣一級開展了母豬保險, 由各級財政和養殖戶各承擔一定保費, 由商業性保險公司承保, 但其“低保額、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風險、高成本、高賠付”的特點令商業保險公司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數量不多的擔保公司也不愿為農戶貸款擔保。另外, 農村土地屬集體所有, 農村房屋不能辦理產權證明而不能抵押擔保;農戶的動產按農村信用社貸款條件要求也不符合貸款抵押物的標準, 且在操作手續上存在難度。沒有抵押物, 除了以信用獲得小額貸款外, 農戶就不能從信用社獲得抵押貸款。

(4) 財政支農資金引導農村信貸投入作用缺失。

財政對農村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從目前財政與信貸配合的形式看, 仍然以貸款貼息為主, 主要是對貸款需求方的涉農企業或農戶給予一定補貼, 對貸款供應方的金融機構激勵措施很少甚至沒有。同時, 財政資金支農作用分散。2007年重慶支農資金為55.84億元, 較1997年提高5.43倍, 但這筆資金分別由近10個部門分塊管理, 并通過20條以上渠道投向農業、農村。在實施過程中, 各部門更多地注重部門政策效應, 很難站在農村建設全局的高度統籌安排, 造成財政和信貸政策在支持農村建設中各行其是, 政策兼容、資金互動以及“瓶頸”因素破解等方面協調配合不夠, 導致公共財政對農村信貸投入的引導作用缺失。

2.農村金融需求方面

(1)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金融支農缺乏合格的融資平臺。

農業產業化程度低主要表現在農村產業結構雷同, 特色農產品加工發展緩慢, 效益欠佳等方面。柑橘、中藥材、生豬等是重慶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 但這些產業布局分散, 不能適應大規模生產和加工需要, 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如重慶柑橘基地面積超過200萬畝, 但分布在38個區縣, 平均每個鄉鎮不到0.5萬畝;名貴和地道中藥材種植基地近100萬畝, 分布在渝東北、渝東南和渝西的26個區縣365個鄉鎮, 平均每個鄉鎮僅0.25萬畝。產業結構雷同不僅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和延伸, 而且在金融機構防范風險力度日益強化的背景下, 也使信貸有效供給受到抑制。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緩慢, 雖然部分區縣推行了一些農業產業化項目, 但目前這些產業仍處于培育發展初級階段, 產業鏈條較短, 尤其在產品流通、儲藏、市場銷售等方面尚未建立完整體系, 市場競爭能力仍然較弱;與之配套的龍頭企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或正在形成中, 缺乏健全的承貸主體, 金融機構難以給予其貸款支持。

(2) 農村信用環境較差, 農民收入低。

相當部分基層干部和農民對小額信用貸款的商業化運作及扶貧貸款到期還款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 特別是對信貸資金來源性質和貸款的有償性認識嚴重錯位, 認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扶貧貸款是政策性貸款和“救濟款”。農戶對小額貸款的主觀認識存在誤區, 客觀上破壞了農村信用秩序。另外, 農村誠信教育和宣傳工作滯后, 社會信用文化缺失, 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誠信意識、金融風險意識比較薄弱, 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遠未形成;農村社會征信系統建設和征信業發展緩慢, 缺乏一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農村的逃債、躲債和賴債現象還比較嚴重, 失信懲罰機制尚未有效建立, 缺乏對債務人違約的制約。這些因素導致農村貸款的質量不高, 挫傷了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另外, 重慶農民收入太低, 影響其貸款需求。2008年, 重慶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126元, 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35元, 農村全面小康程度不足40%, 還有部分農戶處于貧困狀態。

三、破解金融支農瓶頸的政策建議

1.改善農村金融的供給

(1) 明確農村商業銀行定位, 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 增加農村金融有效供給。加強對重慶市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跟蹤監測, 明確其為“三農”服務的基本職能, 探索建立“重農、偏農、扶農”考核評價體系, 確保其業務發展重心不偏離農村。同時, 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結合實際, 加強金融產品創新, 推行“農業產業化項目掛鉤”小額貸款、個體工商戶生產額度授信貸款、股東擔保貸款等創新型信貸產品, 滿足農村中小企業、農戶多樣化的貸款需求;不斷改革和完善現有信貸產品, 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借款人生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收入水平和信用狀況, 結合生產經營周期, 確定貸款期限和貸款額度;不斷豐富聯保貸款的形式, 擴大農戶聯保范圍, 積極探索多樣化的聯保形式, 如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有業務關系的農戶提供擔保、探索開辦“公司+農戶”的聯保貸款等。通過創新差別性農村信貸產品來滿足農村不同的信貸需求。

(2) 創新貸款利率定價機制, 構建適應農村發展的農村金融貸款風險定價體系。結合利率市場化進程, 通過定價能力培養, 促進金融機構充分用好貸款定價自主權。要綜合考慮農村企業和農戶的信譽、風險等因素, 在合理甄別信貸風險與單位成本的基礎上, 推廣建立以籌資成本點為參照的利率定價指標體系, 按照市場化取向確立科學的風險定價機制, 著力解決農村商業銀行因獨家經營而貸款利率“一浮到頂”等非理性問題。充分發揮貸款浮動定價功能, 采取靈活的定價機制, 特別是要將定價機制作為一種激勵的手段, 促使金融機構合理確定不同行業貸款利率, 發揮利率在支持農村建設中的杠桿作用, 體現對農村建設的支持。[6]

(3) 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 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水平。首先, 全國農村信用社機構眾多且分散, 法人單位實力弱小, 依靠其自身力量很難在短期內彌補結算、資金融通、風險防范、增強“三農”服務功能等方面的缺陷, 因此, 可以組建全國管理服務型的、高層次聯合的農村信用合作聯社, 并形成自下而上的所有和控股, 自上而下的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的行業管理組織結構, 強化農村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其次, 大力建設公共清算系統, 制定統一的縣轄往來辦法, 做到“辦法統一、憑證統一、印模統一”和使用機器編押, 為市內往來的暢通打下堅實基礎, 盡早開通市轄電子聯行業務, 為連接人民銀行電子聯行的“天地對接”作準備, 解決農村金融中介異地匯劃資金緩慢、不能及時到賬等問題。

(4) 構建適應農村建設發展的農村金融服務保障體系, 降低農村金融風險。首先, 整合財政支農資金, 組建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 重點開發政策性農保產品, 覆蓋農業生產風險。由財政資金主導建立自然災害補償基金, 專門用于賠付因遭受自然災害而損失的農業貸款, 以降低金融機構支農成本。在此基礎上, 金融機構可積極探索與保險機構的聯動機制, 重點開發與保險關聯的信貸產品, 在分散風險的同時降低貸款利率。其次, 以推動組織征信和成立農業擔保公司、農業發展基金為重點, 建立多主體的擔保機制。以“市級+區縣+開行”資金配套, 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政府信用擔保網絡體系及信用促進會。同時, 成立以財政為主導的農業擔保公司、農業發展基金, 對涉農項目進行財政擔保、貼息等, 并探索新型靈活擔保方式, 推行動產抵押質押業務, 嘗試開展應收賬款、倉單質押、庫存商品質押及林權抵押、農村聯保、訂單質押等貸款。

(5) 構建財政與農村金融的良性互動機制,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信貸資金的引導作用。減免縣域金融機構營業稅、城鎮建設維護稅及相關附加費用, 降低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在具有較充足的財力保證下, 對在縣域尤其是農村設立網點的金融機構每年給予一定補助;建立涉農貸款激勵制度, 對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進行適當獎勵。在財政資金整合試點的基礎上, 對納入政府規劃的重點項目, 進行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協調配合試點, 探索信貸資金與財政資金配套聯動方式和途徑。在有條件的區縣, 建立由市、區縣兩級財政按比例共同出資的農村建設投融資公司, 將分散于政府多個涉農部門的支農資金進行整合, 統一由農村建設投融資公司管理運作, 投融資公司作為銀行貸款承接平臺, 根據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以政府信用為基礎, 以重點建設項目為依托向銀行貸款融資, 發揮財政對信貸資金的導入功能。

2.培育合格的農村金融需求

(1) 立足區域比較優勢, 培育多元化融資載體。

立足當地資源優勢, 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 調整農業結構, 發展特色產業, 對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戶家庭資產積累、培育合格的農村承貸主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屬生態保護重點或缺乏產業化資源地區, 應著力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確保生態保護的財政投入和轉移支付力度, 以財政引導政策性金融跟進, 依托當地生態優勢發展特色旅游, 培育以農村特色旅游產業為主的融資載體;在有水利、電力、建材、食品等資源優勢地區, 依托資源優勢, 以開發性金融為主, 引導建立農業合作化經營的“公司+公司”模式;在有區位優勢的地區, 以政策性金融和財政投融資引導創業投資基金和商業銀行, 支持產業園區和重慶主城區勞動密集型產業鏈條中的加工環節延伸到農村地區, 培育農村工業加工型融資載體。

(2) 積極推進農村信用環境建設, 構筑良好的信用環境。

一是構建“守信受益、失信懲罰”的信用監督制度, 堅決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等失信行為, 提高失信人的違約成本, 并建立不良信用企業黑名單, 實行信貸制裁;二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企業征信數據庫, 實現全國征信數據聯網, 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通過網絡查詢相關的信用狀況;三是積極開展誠信宣傳教育, 著力打造誠信政府、信用企業、信用鄉鎮和信用中介, 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 為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搭建一個堅固的平臺。

摘要:本文分析了重慶市金融支農的現狀, 發現金融支農存在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貸款利率偏高, 金融機構缺乏協調配合、結算業務落后, 風險分散、轉移和抵押機制缺乏, 財政支農資金引導農村信貸投入作用缺失等金融供給瓶頸以及農村缺乏合格的融資平臺, 農村信用環境較差、農民收入低等金融需求瓶頸問題, 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破解建議。

關鍵詞:統籌城鄉,金融支農,瓶頸

參考文獻

〔1〕林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J].開放導報, 2007, (04) .

〔2〕陳利, 周軼強.新特區重慶在城鄉統籌下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8, (04) .

〔3〕刁懷宏.農村金融空洞化的成因及其破解:信貸合約交易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07, (08) .

〔4〕周科.農村重點專業戶正規貸款現狀調查與政策建議——基于重慶市9個區縣的調查[J].農村經濟, 2009, (06) .

〔5〕宋軍.中國農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 2003.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第5篇

大學生就業難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從經濟學和社會學角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 總體勞動力市場供求失衡

當今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出現了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三峰疊加”的態勢, 即應屆大學畢業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以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共同構成的勞動力市場上的龐大供給流, 在短時間內給我國的就業市場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目前國內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的總體不平衡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外部因素。[1]

(二) 大學生存在自愿失業現象

自愿失業是一種不滿足于已有的工作機會而繼續尋找工作的失業現象。大學生的職業生涯中自愿失業現象較為普遍。一方面, 勞動力市場信息是不完全的, 為尋找工作而采取的失業時間越長, 勞動者就越能找到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 保留工資理論認為, 在勞動力市場尋找職業的人, 從搜尋職業開始就對工資水平有一個起碼的心理價位, 即保留工資。按照保留工資理論, 大學生自愿性失業的原因在于其預期的保留工資高于實際的市場均衡工資。但尋找到的工作崗位報酬提高幅度遞減, 職業搜尋成本增加, 職業搜尋時間的邊際成本遞增。對于到底“先就業, 再擇業”合理還是搜尋到理想工作才就業合理, 在根本上取決于在職搜尋和失業搜尋的利弊。兩種搜尋方式各有優劣, 究竟哪一種方式更有效率, 目前還存在很大爭議。對大學生來說, 也是一個兩難選擇。

(三) 社會資本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隨著我國就業制度市場化程度的加深, 社會資本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作用加大。原因是:第一, 中國人辦事以關系為取向, 已經形成了對關系網絡根深蒂固的依賴和信任。關系運用與作用滲透到日常生活中, 社會資本是幫助大學畢業生謀取職業的一大重要因素。第二, 高校就業制度改革造成計劃分配淡出和市場機制作用增大, 社會資本作為非正式制度成為填補制度真空的一種替代物。即使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中, 社會資本對于求職過程和結果的作用亦相當明顯, 有時甚至超過了人力資本的作用。第三, 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影響勞動力的合理配置, 而社會資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這種不足。大學畢業生如果借助于人際關系網絡來找工作, 有時會更有效率??傮w比較, 從我國目前數據來看, 在決定一個人收入高低的問題上, 起主要作用的還是非個人努力的因素, 諸如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 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里工作, 還是在小的城鎮里工作等。

(四) 社會意識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社會意識對大學生就業也有較大影響。一是傳統文化重視人際關系和權力等級,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對就業選擇還有很深的影響力, 計劃經濟時期的“干部意識”之上又加上了新經濟時代的“白領情結”, 大都要求去大城市、去好單位, 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和擇業取向;二是社會缺乏創業氛圍, 社會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輿論, 優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脫穎而出;三是用人單位注重以“物”為中心的發展觀, 缺乏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許多用人單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為, 不愿作長期投資;四是畢業生缺乏創業觀, 如果換個思維, 將開辟就業的嶄新天地。

(五) 社會人格缺陷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除了外部的社會因素外, 還有大學生自身人格缺陷因素。就業者應具有職業人格和社會人格 (大五人格) ,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不僅要關注職業人格, 還要注重建立健全個體的社會人格, 這樣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才能擺脫“就業難”的困境。[2]

從大五人格的角度看, 目前大學生就業和職業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問題:一是外傾性不夠, 缺乏人際溝通和社會信息的收集能力;二是責任感嚴重缺乏, 想的只是待遇和條件;三是宜人性不夠, 與新的組織內的人員幾乎沒有聯系;四是情緒控制不良, 愛發低級牢騷;五是開放性不夠, 不愿意也不善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

(六) 職業社會化的問題

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困境問題, 除了從大學生自身素質和就業觀念角度加以探討以外, 還要從大學生職業社會化方面找原因。首先, 缺乏大學生職業社會化的目標, 長期以來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措施及力度不夠。其次, 大學生職業社會化過程中的執行者方面存在著偏差, 亟待做出相應調整, 包括父母的偏差、學校的偏差和大眾媒體的偏差。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思辯

面對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 應準確定位, 把握機遇, 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一) 供求失衡下的職業選擇

對大學畢業生調查發現, 兩類學生初次就業情況較好:一類是社會資本殷實、社會關系廣泛的大學生, 他們借助于人際關系網絡來找工作, 不僅能夠較快的找到工作, 而且能夠找到令大多數學生羨慕的工作;另一類是社會資本匱乏、思維意識樸實的學生, 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草根”身份, 客觀的面對現實, 這些學生也能夠較快的找到工作。而介于以上兩者之間的學生, 在進行職業選擇時, 出現問題概率最大。這些學生中, 不乏頭腦活絡、公眾輿論和自我感覺都不錯的學生, 他們沉浸在已有的公眾輿論和自我感覺中, 對計劃經濟時期的“干部意識”和新經濟時代的“白領情結”情有獨鐘, 個人預期的保留工資與實際的市場均衡工資落差偏大。結果, 這些人不是在擇業中苦苦尋覓, 就是在工作中頻繁調換崗位, 淺嘗輒止, 不僅導致擇業失敗, 而且造成了非常大的機會成本。

(二) 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從畢業生反饋信息分析可知, 在大學生畢業后的頭幾年中, 個人收入和個人職位與在單位的供職時間呈現明顯的正比例關系。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與他的心態、適應能力和再學習能力相輔相成, 頻繁調換工作, 并不意味著必然擇業成功。大量實例說明:擇業成功、就業成功進而事業成功, 決勝因素不僅僅取決于一個人的知識能力, 更多的往往取決于一個人愛崗、敬業、執著、守信等非智力因素??梢哉f,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成功, 既具有典型性, 又具有普遍代表性, 反映了廣泛的社會問題, 值得每個大學生反思。

競爭源于資源的稀缺, 競爭優勢的核心是比較優勢, 誰占有稀缺資源, 誰就擁有比較優勢。我們應該意識到, 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 愛崗、敬業、執著、守信等人本特性, 可能正在或者已經成為稀缺資源。這些人本特性必將極大地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生涯。

(三) 樹立自主創業意識

首先, 不提倡、不鼓勵大學生畢業即創業。想法不成熟, 激情可能導致賠錢。

無論何時創業, 必須先要做好必要的精神、知識技能和物質準備。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是“理想”生活, 大學生的創業生活是“現實”生活, 理想與現實對接, 需要磨合。這種磨合可能會很劇烈、很殘酷。如果確定要創業, 必須要考慮好干什么和怎么干的問題。[3]

適合大學生創業的項目有很多,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其劃分為三類:其一, 知識項目。以知識為贏利核心的項目, 如:軟件開發、網站建設等;其二, 服務項目。以勞動服務為贏利核心的項目, 如:圖文設計、信息服務、培訓學校等;其三, 商業項目。以銷售產品為贏利核心的項目, 如:個性精品屋、品牌代理店等。

職位可有高低, 工作沒有貴賤。我們可以樸素的認為, 擦皮鞋的工作不高級,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 能夠使擦皮鞋的工作登堂入室, 辦成全國連鎖店, 有自己的品牌, 有延伸服務, 這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源于基層中的歷練, 是在在歷練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長的結果, 是職業智慧的詮釋, 是自我規劃、自我管理的結晶。

參考文獻

[1]宋平、柴清華:《大學生就業指導》, 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姚裕群:《人力資源管理》 (第二版)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年。

經濟發展中金融效率論文范文第6篇

一、金融支持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

城鎮化建設是一個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系統建設工程,而金融在各個方面對城鎮化精心改經濟支持,尤其是在農村城鎮化建設發展中,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城鎮化也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很多機遇,金融支持和城鎮化互為促進。

(一)修建公路

打造對外運輸的方便快捷通道以前農村自身也有很多的良好資源,但是由于受到道路運輸的限制,無法進行大量的對外運輸,在大雨雪天氣甚至連出行都變成了問題。無法跟外界進行快速的交流和溝通,使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普遍不高,無法提高生活水平。自從金融支持城鎮化以來,國家和地方都開始重視修路,提出“想致富,先修路”的建設口號,在農村大力建設公路,改善農村的交通狀況,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也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二)重視教育,奠定強大的基石

農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過于貧困的家庭無法讓孩子完成學業, 惡性循環,農村永遠得不到好的發展,國家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針對農村的優惠政策,使更多熱愛學習有天分的學生獲得更多的幫助和鼓勵,也提高了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改革土地政策,增加農民收入

改革前的農民收入普遍較低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需要將收獲的糧食上交給國家,降低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沒辦法促進經濟的增長?,F在進行城鎮化金融支持政策,將土地完全交給農民,不但增加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四)增加農村貸款,改善農民生活

農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因為經濟原因被阻礙的事情,比如無法供養大學生、沒有足夠的錢來修建房屋或者添加生活用品,現在國家增加了農村貸款,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貸款創業或者貸款讓孩子上學,在很大程度上給了農民生活的信心。城鎮化帶來了無限的金融需求,那么,怎么樣的金融支持,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城鎮化需求呢?自然而然的引出下一段。

二、城鎮化建設中金融支持效應分析

從宏觀上來看,金融在城鎮方面的支持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于城市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和支援,擴大城鎮的規模,將增加勞動力的城鎮化,提高城鎮就業率。另一個是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以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為基本目標,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增加農民的收入,讓農村向城鎮化轉化。金融支持在城鎮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持作用和調控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資金投入和金融貸款中,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國家需要具體仔細的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及時了解現狀,認真做好決策,更好的完成城鎮化。

(一)金融支持的現狀

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建設、農產品銷售和鄉鎮企業發展等各個方面都依賴著國家的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已經逐漸變成了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支撐點。

(二)現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誤區和受到金融的約束

雖然現在城鎮化在順利的進行,但是仍舊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來自于其自身方面和金融方面。

1、自身方面的問題

城鎮化自身存在的問題重點表現在對城鎮化的定義認識不清。認為城鎮化就是不斷發展房地產、擴大占地規模、增加樓房和從農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這些問題導致了一系列城鎮化的問題,例如大力發展房地產、擴大規模和建造房屋,不顧地方自然環境,隨意占據耕地農田甚至是山林,損壞了農民的利益,也得不到好的結果。

2、金融支持方面的問題

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在規劃方面嚴重缺乏。首先是適合農村進行城鎮化改革的政策缺乏正確科學的指導,我國的金融支持仍舊局限在對于部分地區部分專項的投資,雖然進行了一些融支持方面的嘗試,仍然不能滿足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需要。

其次是金融支持的方式過于單一,尤其嚴重的是集中銀行信貸方面,方式單一讓農村金融的發展及其不平衡,難以適應逐步發展的農村多方面的經濟發展趨勢,另外,對于信貸問題上的信用問題,信用問題主要集中在抵押物上,能夠讓農民進行的抵押物極少,一般都集中在房屋或者土地上,但是很多農民沒有足夠的勇氣將這些生活之本用來抵押,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金融的發展。

然后是國家政策的金融補給過少,無法讓農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貸款。這些資金由于某些原因,不斷的從農村轉向小型的城鎮,然后轉向大型城市,原本用于農村支援的資金完全沒有用在農村建設方面。另外,鄉鎮的設施和使用方式和租借期限和城市的銀行嚴重斷層脫節,無法進行很好的轉換,導致農村在發展中仍舊會存在缺乏資金的問題。

最后是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較低,需要加大力度進行改革,不斷提高其服務水平。農村經濟是在不斷發展中的,農村的經濟層面和類型都在不斷發展,農村的金融行業卻仍然停留在基本貸款的服務上,對于企業成本利益的結算以及個人的理財業務相當缺乏,這種單一的服務模式無法跟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多樣化發展和進步。

三、針對金融效應中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想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現在金融狀況和提高農村金融的效益,并且充分利用好國家的這一政策,就必須從問題的根源上出發,徹底的解決問題。

(一)制定清楚的城鎮化規劃,讓城鎮化有掌控的平穩的向前發展

合理的看待國家的金融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好這一政策,將其優點徹底發揮,促進城鎮化發展。將國家進行金融支援的資金都統一到一起,再根據各地具體的實際情況,將其分布到各個需要支持的部分,也可以專門建立維護管理這些資金的人,讓國家支援資金可以被充分的利用,真正做到為國為民。

(二)大力建設有助于小型企業或者個人的金融體系

農民個人常常會在信貸問題上出現很多的障礙,沒辦法找到合適的抵押物導致沒辦法獲得發展或者救援的資金,最終阻礙了農民單個家庭的經濟發展,而很多小型企業因為缺乏一定的市場信用度,得不到大型銀行的信任,無法籌集相應的資金最終導致破產,這樣一來,就在嚴重阻礙了城鎮化的發展。所以,必須大力建設適合小型企業和個人的金融體系,讓他們能夠利用自己有限的信任度和抵押物來獲得發展資金,得到發展。

(三)不斷擴展融資的渠道,讓大城市和小鄉鎮的資金完成連接,共同發展

要大力加強城市金融和鄉鎮金融的聯系,讓大城市的銀行變成小鄉鎮金融企業的后續補充能源,也在鄉鎮的發展中找到發展機會,二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推動共同發展。真正的讓金融支持在城鎮化中起到促進支持作用,并且,絕對不能占用農民生活的地方和土地,必須在保障農民生活生產的額基礎上來發展金融業和城市金融業的聯系。

(四)必須擴大農村金融的發展業務,提供更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動態和形勢,適時的擴大金融的服務業務,推出更多的更為個性化的服務,讓農民能夠在生產生活中對自己的資金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并基于這些了解來制定合適的理財計劃,樹立農民的理財意識,將資金更多的用在更合適的地方,充分發揮金融支持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作用。

(五)大力吸引社會資金,不能完全依賴國家補給

關于支持城鎮化發展的資金不能完全依靠國家單方面的給予,金融行業應當大力吸引社會資金,可以大力宣傳個人存款或者貸款的方式,集納大量資金用于城鎮化建設,同時,也可以在國家支援的多個項目中合理合法的使用資金,并在建設中盡力減少資源的浪費獲得更多的積累資金。這一措施實施時應當注意一個問題,即城鎮化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在建設初期不能過于盲目和夸大的進行投資,也要做好風險規避計劃,避免遭受重大損失。

加入建議政府調整職能,提高公共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的相關內容。

四、結束語

金融作為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必須跟國家政策良好的結合起來, 促進并推動城鎮化的發展,建立穩定有效的農村金融體系,讓為國為民變成真正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目的。

摘要:文章通過對城鎮化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內容和重點進行了分析,然后就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分析了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

關鍵詞:城鎮化,金融支持,社會基礎設施

參考文獻

[1]黃勇,謝朝華.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支持效應分析[J].理論探索,2009

[2]王士偉.農村城鎮化進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

上一篇:新時期我國鄉鎮財政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工基礎情境教學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