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

2023-09-16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國的佛教石窟盛于唐代,歷經宋、元、明、清時期,在其影響下發展或轉化而來的各種圖案卻以新的面貌不斷繁衍和流傳下來,在中國設計藝術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浇處缀踔髟琢苏麄€歐洲中世紀社會近千年,因此服務于基督教的教堂裝飾圖案藝術也就成為歐洲中世紀裝飾設計藝術的主流,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西方設計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佛教;基督教;石窟;教堂;裝飾

秦漢之后,對中國古代裝飾設計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是由佛教的興起而大力發展起來的佛教石窟裝飾。佛教石窟裝飾藝術在中國興起于南北朝時期,盛于唐代,宋元之后盡管佛教石窟裝飾日漸衰落,但是在其影響下發展或轉化而來的各種圖案卻以新的面貌不斷繁衍和流傳下來,乃至影響到近代和現代的裝飾,因此佛教石窟裝飾在中國設計藝術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兩羅馬帝國崩潰之后,進入神權統治的封建中世紀,基督教幾乎主宰了整個歐洲中世紀社會近千年,因此服務于基督教的教堂裝飾圖案藝術也就成為歐洲中世紀裝飾設計藝術的主流。文藝復興之后,盡管西方的文化藝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但是作為一種信仰的基督教并沒有在西方世界消亡,而是在一定范圍內不斷地延續著,原來主要服務于基督教的許多裝飾樣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西方設計藝術的發展。

中國佛教石窟與西方基督教堂裝飾藝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與發展,因此它們在表現形式、技法、內容、審美標準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本文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裝飾的手法

裝飾圖案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特殊的裝飾工藝的,一方面,裝飾工藝手法的特點制約著裝飾圖案的風格,另—方面,這種制約又為裝飾風格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中西方直接用于宗教場所裝飾的工藝手法有著諸多顯著的差異,也正是這些差異性,使我們僅僅憑借著視覺的直觀感受就會獲得彼此完全不同的印象。最突出的是:中國佛教石窟寺院的裝飾工藝主要是彩繪壁畫、石刻和彩塑;西方基督教教堂裝飾的工藝主要是壁面鑲嵌畫和彩繪玻璃。

作為裝飾工藝的手法,彩繪壁畫和石刻在中國早已有之,然而將這些工藝推到極致的,當與佛教的傳播與發展有關。印度的佛教石窟寺的裝飾也主要采取彩繪壁畫的雕刻手法,如著名的阿旃陀佛洞裝飾等。然而,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其裝飾藝術也在不斷接受著我國藝術傳統的改造,至隋唐時代,已基本改變了外來藝術的面目,不僅在數量上、形式的豐富性上遠遠超過了阿旎陀等印度佛窟,而且結合著不同的實際情況,創造出了泥塑的手法,在藝術趣味上已全然是中國式的了。

所謂彩繪壁畫就是在石窟和寺院的墻壁上以手繪的方法飾以各種與佛教有關的或純粹的裝飾內容。其裝飾方法首先是做底,即做壁面,佛教藝術興起之前的漢代“皆以胡粉涂壁,青紫界之”。早期的佛教石窟多用粗泥摻麥秸與黃土作底子,再捶打壓平,一般壁面比較粗糙。隋唐時期則將判碎的麥秸和麻筋之類摻人泥內,晚唐的窟壁面還薄涂石灰,有的還在第二層加沙和膠泥,作底的工藝也日漸講究,然后在做好的底上用毛筆繪以裝飾圖畫。一般先用朱色勾出粗樣,再用墨色修正,然后著色完成,所用顏色主要為礦物顏料。由于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勾線平涂,所以畫稿和壁面上的輪廓線一般由有經驗的畫工完成,然后再由徒弟或畫工分頭填色,畫面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中國佛教壁畫可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這里保存著自北魏以降歷代的彩繪壁畫,是中國佛教藝術極其豐富珍貴的資料。大到一些經變的畫像,規模宏大,色彩絢爛,如《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變》等;小到一條花卉植物邊飾或角偶圖案,設計者對所裝飾之空間與壁畫的關系大多事先做好通盤的考慮,這也正是裝飾藝術之特性所在。除敦煌莫高窟外,在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新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等也都有著十分精彩的壁畫裝飾。

石窟雕刻大多是在山石上直接鑿出,除一些佛像為圓雕外,大多數是作為裝飾的浮雕,上面多施以富麗燦爛的色彩。石窟雕刻可以山西的云岡和河南的龍門為代表。它比完全平面的彩繪壁畫多了一層立體感,也更加厚重莊麗。早期的雕刻裝飾受到印度藝術的影響較大,在云岡石刻中存在著許多與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相似的風格。

彩塑是我國石窟藝術中又一獨具特色的手法,由于有的石窟開鑿于礫巖上,這些山的石質松碎,屬于水成子母巖一類,不宜精細雕琢,所以多采用泥塑妝鑾,以捏、塑、貼、壓、削、刻等傳統泥塑技法塑成各種佛像和壁面浮雕式的裝飾,再用點、染、刷、涂、描等方法上彩。在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等石窟中均保存著大量的泥塑作品。

可以看出,中國佛教石窟的裝飾多采用價廉易得的自然材料,并用這些自然材料創造出舉世矚目的精美藝術品。而西方基督教教堂的裝飾則完全不同,不僅所用的裝飾材料主要是人造物(如玻璃、鐵等)。還常常以一些貴金屬和寶石作裝飾,營造出有別于中國佛教石窟的獨特氣氛。首先是壁面鑲嵌工藝,這種裝飾工藝是拜占庭建筑裝飾的重要手法,以至于影響到歐洲其他地區的建筑裝飾。與過去的濕壁畫手法相比,這種工藝更具裝飾性,其明快的節奏和生動閃爍的色點是教堂空間裝飾的理想手段。拜占庭之前的西方鑲嵌工藝主要是以大理石碎塊來制作圖形,工藝較為粗糙,色彩效果單純樸素,而拜占庭時期的鑲嵌工藝則有很大的發展,由于運用了彩色玻璃甚至是貴金屬和寶石等高檔材料,使得其裝飾效果呈現出綺麗繽紛的特色,也難怪人們把早期的鑲嵌裝飾稱為“形態藝術”,而把中世紀的鑲嵌裝飾稱為“光與色的藝術”。壁面鑲嵌的制作工藝是先在壁面上刮灰泥,然后再依照預先勾好的圖形貼碎片,碎片通常在5厘米左右,由于碎片角度的變化而造成光的折射,產生閃爍的效果。

另外,彩繪玻璃工藝也是中世紀歐洲教堂裝飾中頗具特色的一種裝飾手法,在羅馬式時期獲得了重要發展。嚴格地說,彩繪玻璃工藝主要盛行于羅馬式和哥特式時期。早期的教堂建筑大多較為封閉,光線昏暗,后來逐漸地增多窗子以便于采光,至羅馬式時期這種形式已被教堂建筑普遍采用。隨著窗子的增多和擴大,可供鑲嵌裝飾和濕壁畫的壁面越來越小,代之而起的是彩繪玻璃工藝的繁榮。

所謂彩繪玻璃工藝是先用鉛條編連成各種圖案的輪廓,然后再用小塊的玻璃進行鑲嵌和彩繪而成,具有單線平涂的效果,極富裝飾性。中世紀的裝飾藝術家不僅用這種手法來表現宗教題材的人物形象,也用來表現各種幾何形和動植物圖案。羅馬式前期的建筑因為內部光線較暗,為了更好地采光,多用淡色玻璃甚至無色玻璃進行鑲嵌,紋樣也較簡單,大多為抽象幾何紋或植物紋樣;后期隨著窗子的增多,彩繪玻璃的圖案也日漸豐富,出現了宗教故事的人物圖案。當然,真正將彩繪玻璃藝術推向極致的是到了哥特式時期。

二、敘事性主題

佛教與基督教分屬兩種不同的宗教,有著各自崇拜的對象和教義,作為服務于宗教的裝飾藝術自然也就離不開各自所服務的對象,因此,佛教裝飾和基督教裝飾的主題有著各自的特點。然而,縱觀兩者的主題內容又有著總體上的一致性,總的來說都具有敘事性的裝飾主題,這使我們的主題比較有了明確的契合點。

盡管佛教和基督教創立初期,都曾反對以敘事性的造型藝術手法來裝飾宗教場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敘事性的表達方式逐漸成為佛教石窟寺院和基督教教堂裝飾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

中國佛教藝術中的敘事性表達方式在佛教傳人之初就已經采用了,應該說它在中國的出現—方面與印度佛教藝術的裝飾手法有著淵源關系,另一方面也與中國的裝飾藝術傳統相一致。在印度的早期佛教藝術中是不采用人形的佛像的,在阿育王時代至巽伽王朝和前期安達羅王朝的佛教裝飾浮雕中,都未見有敘事性表達方式的圖像,一般僅以菩提樹、臺座、法輪、足跡等象征性符號作為佛陀存在的暗示。敘事性表達方法的出現是在犍陀羅藝術時代,并明顯地表現出受希臘風格影響的痕跡。隨著佛教的傳人,這種帶有東西造型風格混雜的敘事性裝飾手法也一同傳入我國,并接受中國藝術傳統的改造。作為中國裝飾藝術的傳統,敘事性的表達方式早在先秦畫像紋飾中已嶄露頭角,在漢代的畫像石藝術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許多以世俗生活為題材的漢畫已把敘事性的表達方式和藝術技能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正是有了這一基礎,當佛教藝術傳人以后才可能很快被接受并對其進行改造。

中國佛教裝飾中的敘事性主題主要是表現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以及佛經經變故事等。佛本生、佛傳故事是由印度傳來的題材,主要見于南北朝時期的石窟裝飾中,無論是云岡、敦煌、麥積山等石窟,都有大量的北魏時期這類印度題材壁畫。其中比較普遍的主題如舍身飼虎、割肉貿鴿、須達孥好善樂施和五百強盜剜目等故事,都是以宣傳痛苦、自我犧牲,最終得以成佛的苦修內容為主,這與當時中國社會處于一種動蕩、戰禍、饑荒和疾疫之中的現實有著密切的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血淋淋的場面與其說是對佛教故事的描述,倒不如說是對當時現實苦難的表現,也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

而到了唐代,石窟壁畫的主題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種對殘酷悲慘故事的描繪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各種“凈土變”和“經變”題材。諸如《西方凈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變》、《法華變》、《報恩經變》等,對于西方凈土的描繪已儼然是一派幻想中的極樂世界。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彌陀尊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持左右;天人瞻仰,眷屬圍繞;樓臺伎樂,水樹花鳥;七寶嚴飾,五彩彰施?!逼浣k麗燦爛、金碧輝煌的場面在敦煌燙窟壁畫中盡顯光彩。中唐以后的石窟壁畫,不僅在佛教敘事性主題的藝術表現上充滿了現實世人的情感因素,還出現了人間社會生活的主題,如敦煌晚唐五代的《張儀潮統軍出行圖》和《宋國夫人出行圖》等便是典型的例子。有南北朝至唐代的種種轉變,充分說明了現實社會狀況對佛教藝術的發展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大唐盛世所特有的世俗心理和情緒也就不可避免地滲入到佛教藝術甚至佛教本生的發展之中。

歐洲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中的敘事性主題也是被廣泛運用于教堂建筑及其其他工藝美術品裝飾中的主要內容,與中國的佛教裝飾有著相似之處。不同的是基督教裝飾中的敘事性主題是以《舊約》和《新約》中所敘述的故事為題材的,其作用被稱之為“文盲者的圣經”,旨在以造型藝術的方式來宣傳教義,通過形象的例證來啟迪觀眾的靈魂。正如古代基督教希臘教父尼撒的格列高利所認為的那樣,“一個用色彩裝飾禮拜堂的敘事性繪畫基本作用旨在描述一個殉道者的行為以及揭示迫害他的暴君的殘酷性,使人從中受到教益。在這樣的畫面中,人類及其活動都可以再現在整個濃縮事件的場面里?!?/p>

早在公元3世紀的“宅第教堂”中就在墻上繪有圣經故事的壁畫,在羅馬近郊殉道者的墓中也發現有大量的早期基督教敘事性裝飾,諸如《在火爐中的三個以色列人》、《約拿和大魚》、《獅子在坑中的但以理》、《拉撒路復活》等;在拜占庭時期的鑲嵌壁畫和羅馬、哥特式彩繪玻璃裝飾中,雖然表現的主要是基督與其使徒等形象,但表現完整故事情節的卻不多,而在一些教堂的雕花大門、用具以及抄本上倒是常飾有敘事性的圖像。如著名的“馬克西米安的寶座”的背面雕刻著有關基督生平的場景;在塞浦路斯發現的九只銀盤,其上分別裝飾著連續性的大衛的故事,有大衛政府人與獸、大衛涂圣油、偈見、武裝及大衛的婚姻等。中世紀敘事性裝飾或神像的表情多傳遞著一種嚴肅或痛苦的意念,以耶穌基督釘上十字架為中心主題的種種畫面,無非是表現殉道者的痛苦事跡,以求再次的復活。從這一角度看,它與中國北魏時期的石窟裝飾中敘事性主題的裝飾所表現出來的精神特質非常相似,正如黑格爾在論述歐洲中世紀宗教藝術時所說的:“這是把痛苦和對于痛苦的意識和感覺當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識到所舍棄的東西的價值和自己對它們的喜愛,愈長久不息地觀照自己的這種舍棄,便愈發感受到把這種考驗強加給自己身上的心靈的豐富”。

一如中國唐朝至于佛教藝術,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基督教藝術也以新的面貌出現了,充滿人性的宗教形象體現了人文精神的覺醒,敘事性主題的壁畫明顯增多。如《圣法蘭西斯之死》、《耶穌誕生》、《亞當與夏娃被逐》等,大多將世俗的情感融入宗教內容之中。

余論

中國佛教石窟裝飾自南北朝至隋唐經歷了從吸收到改造的過程,從而發展出合乎中國人審美觀念的民族化風格,使本就來自于世俗的工藝手段和審美趣味反過來再走向世俗,與世俗的造物藝術相融合,最終消融在整體的中華文化之中;西方基督教裝飾的發展情況雖然要復雜一些,但也不外乎三種基本傾向:即古典傳統的繼承、不同民族的本土風格和外來風格的影響。其中古典傳統的風格樣式以最強勁有力的勢態貫穿于整個中世紀。也正因為如此,使得西方中世紀的教堂裝飾成為一個相互交織的整體。古典傳統一直被視為西方的“正統”而影響到文藝復興之后的好幾個世紀。

總之,無論是佛教石窟還是基督教的教堂裝飾都是為了表現非人間的特別氣氛,然而也都充滿了人的情感表達。

【參考文獻】

[1]蘇珊·伍德福特、安妮·謝弗—克朗德爾等著,平野、趙澤賢譯,西方美術史[M],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

[2]陳筠等譯,茲拉特科夫斯卡婭,歐洲文化的起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3]范夢東方美術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4]陳綬祥,遮蔽的文明[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

[5]張少俠,歐洲工藝美術史綱[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6]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塚本善隆,凈土變史概說·白居易《畫西方凈土變記》[J],敦煌研究,2007,(1)

[8]格里高利,石敏敏譯,神學講演錄[M],北京:三聯書店,2009,144

[9]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37

(責任編輯 蘇寧)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第2篇

一、目前歐洲經濟發展形勢

圖一為歐元區、美國以及我國的GDP增長分析圖。從圖中我們可能看到,自從在1999年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組織,每年的歐元區GDP平均增長僅為1.5%,而美國的平均GDP增長為2.03%。近幾年,歐洲的人均GDP增長低于其他發達國家。據統計,在十年前歐洲和北美生產的產品占據全球1/3的生產量,但現在歐洲下降了20%,而北美則增長了60%。

在失業率方面,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元區2012年3月份的平均失業率達到10.9%,是自1999年發行歐元以來的最高水平,失業總人數為1713.4萬人,同時根據西班牙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西班牙2012年第二季度的失業率達到24.6%,創下36年來的最高水平,也是自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英國的失業率為8.4%,失業人數達到267萬,創下17年來的最高值。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的情況下,實施緊縮財政政策的國家失業情況最為突出,希臘第二季度的失業率高達20%,這就意味著超過全國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處在失業狀態。歐元區失業率的增加與美國失業率的穩步下降形成鮮明的對比。

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ORD ECONOMICOUTLOOK-2012.APRIL

在歐洲的通貨膨脹方面,由于受到食品、汽油、旅游產品等價格上揚的推動,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反映歐洲物價穩定和通化膨脹的調和消費物價指數(HICP)在2月份上揚至2.7%,他的通化膨脹水平遠高于歐盟央行當初所設想的2%。為了有效控制消費物價指數的繼續上揚,歐洲央行已經從5月份起開起存款拍賣,已經從各銀行體系中回收了2180億歐元,在連續19周歐洲央行保持觀望模式后,歐洲央行重新干預債市。

隨著希臘危機的蔓延,人們逐漸擔心歐元區的崩潰,出現了一度拋售歐元的情況,所有的一切都對歐洲經濟的發展涂上了一層陰影?,F在歐債主權危機越演越烈,歐洲各國的對付這次債務危機所實施各種措施僅僅是用于解決臨時的償負性問題,但對提高歐洲國家的償負能力的作用有限。[1]

二、歐洲經濟發展緩慢原因分析

首先,歐洲的缺點在于無法調節緊張的勞動力競爭,這是歐洲經濟一直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有關歐元區失業率的數據(圖表二)我們可以看到,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元區的失業率一直處于增長的態勢。而且據研究發現,在目前工作的年輕人,超過一半以上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歐盟自身的結構性問題是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歐洲的高新產業落后于美國和日本,而年青人又趨向于選擇IT之類的高新產業,而歐洲本身引以為傲的機械制造業如德國的汽車制造業以及瑞士的鐘表又因為受經濟危機的打擊大幅載員或倒閉。歐洲的流動性陷阱是導致失業的另一重要原因,雖然在歐盟內部勞動力可以自由的流動,但受到地域、文化、語言、宗教、以及社保系統的影響,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歐洲的福利系統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歐洲各國具有較高的福利,福利來自于稅收,最終導致勞動力成本過高,造成失業率的增加。隨著失業率的居高不下,歐洲國家自始至終一直在嘗試施行各種政策刺激就業,例如最近經歐洲各國領導人達成的1200億歐元的刺激就業政策,曾經施行的盧森堡進程、埃森戰略等,但是繁瑣的制度阻礙了政策的有效執行,在政策的傳遞及決策存在問題,而且傳遞緩慢。從正式啟動到成為政府的制度化文件就經歷了漫長的過程。[2]

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WORD ECONOMICOUTLOOK-2012.APRIL

其次,近年來減少價格波動和減少財政赤字成為歐洲各個國家考核政績的主要指標,這種政策指標在短期內限制了經濟的增長,但在長期內會促進歐洲經濟的增長。近十幾年來,歐洲的通貨膨脹一直保持比較低的水平,雖然由于近期歐債危機的蔓延,調和消費物價指數在2月份曾一度上揚至2.7%的水平,但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仍處于較低的水平,而且波動性減少,穩定性增強。歐盟減少財政赤字主要是通過低利率來減少債務,而減少政府的支付只是占很小的部分。而實行這種低利率將長期有利于刺激投資,而財政赤字的減少保證政策的可持續性,這些因素都將在歐洲長期的經濟發展中起到積極作用,但在短期內卻制約著歐洲經濟的發展,政府干預會降低極化效應,降低市場效應及市場一體化的效應,從而歐盟所采用的緊縮財政政策和以減少價格波動為目標的其他政策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經濟的發展。

第三,中國和東南亞做為世界工廠的崛起,以及歐元區國家范圍的擴大增加了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競爭。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新興經濟國家的崛起,全球范圍內勞動密集型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在產品的技術層面上,由于亞洲國家同樣具有技術的模仿性,在這些行業亞洲國家取得了飛速的技術進步。亞洲國家勞動力低廉,而歐洲國家員工的工資具有粘性,工資在一定程度上不易調整,工人又具有較高的福利,非固定工資的勞動力成本相對又非常高昂,又由于受到地域、文化、語言、宗教、以及社保系統的影響、歐洲的勞動力可轉移性相對來說弱一些,這些因素促使了歐洲在勞動密集型行業無法與亞洲國家競爭。在歐洲國家內部,隨著歐元區成員國范圍的擴大,成員國之間發展不平衡狀態越發突出,從而加劇了歐洲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從而導致歐元區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就如目前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主要是由國際的比較優勢造成的,同時又是由于歐洲地區內部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而現有的歐盟機制又妨礙了問題的解決。[3]

第四,以前歐洲主是要靠技術模仿來推動技術進行,但技術創新在歐洲技術進步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歐洲經濟的增長受到技術創新不足影響。根據經濟學家阿克莫格魯(Acemoglue)描述,一個國家的如果離前沿技術越接近,那么這個國家的技術進步越依賴于技術創新,如果這個國家離前沿技術越遠,技術進步就越依賴于技術模仿。[4]全要素生產率又稱索羅余值,它能夠反映社會經濟通過技術進步調節資金增長和勞動力輸入的能力。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技術進步、要素市場的規章制度、人力資本等因素來實現的,其中技術進步在全要素生產率中占有較大的比重。[5]據研究發展,如果技術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增加一個百分點,則全要素生產率增加0.47個百分點。歐洲的全要素生產率從1990年開始已經下降了50%,相反在這期間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已經增長近乎一倍,如果沒有相當大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很難看出歐洲在將來如何再次達到以前的發展速度,進一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技術創新不足是由于:首先,歐洲企業的研究創新活動較少,企業的研究經費不足,技術專利數量要明顯少于美國;其次,歐洲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美國相差較大,尤其是在技術人才引進以及教育經費支出方面不如美國;第三,由于歐洲各個國家的金融管制差異較大,各個國家擁有不同的金融制度,從而限制了風險投資基金的有效發展,限制了企業的創新活動。

三、歐洲經濟的挑戰

歐盟成員國的部分國家相對于整個歐盟組織有不同的目標,影響政策的統一實施。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它追求的目標為整個歐盟社會的競爭力,就業及經濟增長,但由于歐盟成員國自身的發展程度不同,每個成員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不同,從而導致經常出現它所實施的一些經濟政策與部分成員國所追求的目標不一致的情況。致使有些經濟政策不能夠有效的實施,例如當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實行寬松的財政政策從而刺激經濟的增長時,部分歐盟國家因為面臨巨額的財政赤字,從而這些國家為減少財政赤字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反對進行大規模的政府投資以及刺激就業的各項政策,從而歐盟制定的刺激經濟的政策不能有效的進行。所以對歐盟大挑戰是在成員國有不同的目標或意見時,如何能夠施行一個有效統一的經濟政策。

隨著部分發展中國家進入商品和服務的全球化經濟,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壁壘正在逐漸消失,由美國為主要引導的快速的技術進步使歐洲本已衰弱的經濟模式承受更大的壓力。技術創新和進步對歐洲經濟的增長進步至關重要。雖然在歐洲,人們在談到經濟時很少會涉及到進步創新,但是他們對保持歐洲現有的經濟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歐盟有著傳統的技術優勢,如德國的制造業、意大利的時尚服裝在世界都保持著領先水平。但由于在近些年歐洲在技術創新、人才引進、人力資本投資方面的不足,傳統的技術優勢也在進一步受到威脅。所以如何能夠成功從一個技術模仿的傳統角色轉變為技術創新的強國也將是歐洲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

從歐洲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總結出歐洲所面臨的另一挑戰為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就業率是解決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矛盾的最好方式,假設政策的實施使一部分人獲得了就業的機會,緊接著需要做的是使這部人工作和收入待遇得到提高,所以我們要提高培養個人技能,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去審視這種行為,那就是整個社會競爭力的提高。進而可以解決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在過去的幾年里,歐洲一些國家此方面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其實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理念,矛盾雙方應該是對立統一的過程,可以通過制度的調整達到雙方的統一。

其實我們已經很明確地知道了歐洲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以提高其競爭力,它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改善市場經濟環境,從而使企業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發展,需要一個更加有競爭力的管理體系,它能夠有效地將一些政策施行下去,它需要打破壟斷,充分發展市場經濟競爭機制,因為競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摘要: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越演越烈,人們一直在探討債務危機發生的原因,但很少從深層次的角度分析歐洲經濟發生危機最根本的原因。歐洲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濟發展一直僅次于美國,但近些年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美國,本文從歐洲的經濟制度、政策模式、技術創新等方面分析了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及未來的幾年內歐洲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歐洲經濟,歐元區,歐債危機

參考文獻

[1]劉睿,羅平,劉志堅.歐債危機的解決機制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2(5).

[2]劉艷花.歐盟就業戰略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9.

[3]王義桅.歐債危機的的戰略影響[J].德國研究,2012(1).

[4]D.Acemoglu.Distance to Frontier,Selection and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Association,Vol.4,No.1,2006.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第3篇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進行的第22次集體學習時,胡錦濤指出怎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推動我國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始終是關系改革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強調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新發展和我國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著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出口,實施以質取勝的戰略,提高出口競爭力。這一主導思想,為我國汽車出口指明了發展方向。

快速成長的汽車工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進口汽車關鍵件和零附件,支持了國內新車型的不斷推出,為國內轎車產量上臺階提供了基礎。目前中國汽車工業與國外比還有較大差距,在短期內大量出口整車是不現實的。但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完全有條件在短期內實現汽車零部件出口的快速增長。隨著商務部大力支持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優惠政策的逐步到位,汽車商品進出口貿易將出現順差,并成為一種常態。

近年來,我國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呈上升趨勢。根據海關統,計,僅2005年前5個月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就達38.71億美元,同比增長38%;其中,整車出口5.71億美元,增長152%;零部件出口33億美元,增長26%。同期進口42.78億美元,同比減少39%,其中整車進口14.93億美元,減少38%,關鍵件和零部件進口27.85億美元,減少62%。

與汽車進口呈現罕見的大幅下降相比,我國汽車產品包括汽車整車的出口卻以超常的速度增長。今年以來吉利、奇瑞、哈飛等國內汽車企業出口的佳音頻傳。今年前5個月,機電商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下屬哈飛汽車已出口遠銷全球各地5000多輛,預計全年出口整車將突破2萬輛。哈飛汽車出口已遠銷中東、非洲、中南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涵蓋“中意”、“民意”、“路寶”等多個車型。哈飛汽車2004年整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全年累計出口整車10145輛;創匯金額居全國第二。在國內市場良好業績的帶動下,促進了哈飛汽車“走出去”。哈飛汽車為了做大國際市場份額,已在北非某國營建了32個展廳,今年將發展到50個展廳。擁有20余家服務點,幾乎每5 ~6公里,就能看見十幾輛哈飛汽車行駛,氣勢頗為壯觀。據在那里的哈飛汽車經銷商評價:哈飛汽車是所有出口車里質量上乘的產品,在當地已經聲譽頗高,大有發展勢頭。探究哈飛汽車遠銷世界成長迅速的根本原因,其一,哈飛汽車是自主品牌,沒有產權糾紛;其二,哈飛汽車的產品線長,從單雙排微卡到“中意”、“民意”微面,以至“路寶”轎車均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這也是哈飛汽車外銷的有力競爭法寶;其三,哈飛汽車質量可靠、性價比高、在出口產品中享有最高的美譽度。當載有哈飛汽車的遠洋輪起錨遠航時,哈飛汽車公司領導人動情地說:我們將瞄準國內國外市場,做大做強我們的品牌,為中國汽車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自主品牌的燎原之火

近幾年來,我國的汽車市場持續增長,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的汽車制造基地。2010年中國汽車產量將達到1000萬輛,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而且這種供過于求的矛盾現在已經初見端倪。與此同時,面對能源、環保和交通運輸的壓力,“走出去”戰略將是中國汽車廠商的必由之路。隨著中國國內汽車市場增長減緩,中國整車廠商進行全球性擴張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中國整車廠商必須采取綜合性的競爭戰略,在品牌、產品、網絡管理上下功夫。

由于不像合資企業那樣受到外方嚴格限制,奇瑞、吉利、長安、福田等自主品牌目前已經成為整車出口的主力軍。自主品牌汽車的出口需要有個市場開拓過程,需要有先到中東、中亞、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再逐步進入發達國家;先小批量,再逐步擴大批量;先低檔次、中低檔次的,再逐步上檔次較高的這樣一個循序漸進過程。目前,我國一些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企業,既有出口原裝車的,也有像哈飛、長安、吉利、奇瑞、以及華晨金杯等,正在實施“走出去”戰略,走SKD、CKD組裝路子的。隨著出口網絡的逐步完善,預計今后的出口還會保持增長態勢。

自主品牌的出口是其自身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走出去”已經成為眾多自主品牌的共識與必然選擇。此外,國際汽車工業發展的極不平衡也為中國汽車企業提供了機會。目前,世界上的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東亞,每年全球生產的6000萬輛汽車90%以上出自這些地區,而世界的其他地區如中東、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基本沒有汽車工業,而這些相對落后的地區對于汽車卻依然有著旺盛的需求??墒?,發達國家的汽車普遍價格高昂,在這些地區還只是極少一部分人的奢侈品,而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物美價廉,能夠以較高的性價比填補低檔車的市場空白,所以中國汽車在中東、非洲走紅也絕非偶然。

自主品牌當前最需要注意的是要跨過質量關。雖然自主品牌汽車質量已有了較大提高,但是與國外品牌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在產品質量還不過硬的時候就盲目擴大出口,很可能會因為質量問題砸了中國汽車的牌子,那么它傷害的就不僅是個別的汽車企業,而是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同時還要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經營模式和管理體系。

出口擴大中的問題

從出口數量和金額的大幅攀升可以判斷,我國的汽車工業在海外的市場將越來越大。我國汽車出口的目的地雖然有173個國家(地區),但出口大戶多集中在中東、非洲、東南亞等欠發達地區。其中大部分是以載貨車為代表的商用車,且以中低檔車型為主,難以突破國外同行在性能、環保等方面的技術壁壘(即《1958年協議書》)。汽車出口都以一次性居多,且不成規模,在運輸和售后網絡的建設方面自然毫無成本優勢。利潤則更低得可憐,2004年中國進口整車平均單價為2.82萬美元,出口平均單價僅0.48萬美元,稅后利潤更相差幾十倍。

造成中國汽車出口價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汽車品牌還不夠強大。更可怕的是,我們相對弱勢的品牌,面對的卻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陌生市場,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發達程度的地域,其復雜的法律政策環境及差異性較大的辦事程序,都給汽車廠家帶來了重重障礙。而目前國內廠家的出口還未形成一定的規模,卻需要在出口國建立相應的售后服務與零部件供應的體系,這都極大地提高了國產車的出口成本,所以短期內國產車想要在海外出口中贏得利潤還是一種奢望。

從總體上說,2004年我國輸出的所有商品中,有57%來自合資公司,而它們的外國合資伙伴多數是大型跨國公司。這些跨國公司在我國開辦工廠,以便利用當地低廉的制造成本。從價值鏈的上端來看,65%的技術出口來自中國大陸的外國獨資企業。雖然員工是中國人,但利潤卻流向海外。所以,在出口的汽車產品中不乏外商獨資的產品,雖然其出口金額計算在內,但利潤實際上是讓外國人賺走了。比如通用汽車希望到2010年從中國采購100億美元的零部件。

關注《1958年協定書》

我國汽車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出口面臨著車輛的行駛認證問題。目前我國的測試標準與國際通行標準存在差距,制約了我國汽車產品進入發達國家的廣闊市場。這個瓶頸就是聯合國《1958年協定書》。隨著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和對外出口的不斷增長,認真研究《1958年協定書》的運作機制,將有助于對加入《1958年協定書》的利弊及時做出正確判斷,有利于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加快與國際接軌的進程。目前,我國汽車市場還是以進為主,以出為輔,如果完全放開,外國產品就可以低成本迅速進入。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進入以汽車出口為主的時代,加入《1958年協定書》就十分重要,否則進入新市場會浪費很多成本和時間。盡管目前中國汽車向東南亞、中東和北非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量偏多,但是總出口量是在逐漸增加。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汽車生產企業更多地了解國際貿易規則和其他國家的汽車技術標準體系已經是大勢所趨。特別是有些國家沒有自己的認證體系,也在套用歐盟的標準體系要求中國汽車型式認證。這就給我國的汽車出口帶來很大難度。我國政府在決策是否加入《1958年協定書》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包括交通、企業實力、環境、就業、能源、貿易、競爭和稅收等在內的各方面問題。在各方利益基本達到平衡,各方面問題都考慮成熟時,才是決定是否加入《1958年協定書》的最佳時機。

1.《1958年協定書》的產生背景

1952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設立了車輛結構工作組(簡稱UN/ECE/WP29),后改為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簡稱仍為WP29)。成立該工作組的最初目的是為政府起草有關車輛結構性能方面的一些建議或推薦要求。隨著歐洲汽車生產的迅速發展,歐洲各國各自制定的汽車技術法規和認證方式已不能滿足貿易自由化和技術交流的需要。在西德、法國、意大利、荷蘭四國的首倡下,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于1958年3月20日在日內瓦制定了《關于采用統一條件批準機動車輛裝備和部件并相互承認此批準的協定書》(簡稱《1958年協定書》),并于1959年6月20日正式實施這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多邊框架協定書, 旨在整個歐洲范圍內對汽車產品制定、實施統一汽車技術法規(即ECE法規),并開展統一的型式批準, 以便打破歐洲各國的疆界, 便利汽車貿易與技術交流。從那時起, WP29成為《1958年協定書》的具體執行機構,專門負責ECE法規的制修訂和實施工作。各國成為《1958年協定書》締約方后,按照協定書中的有關規定共同制修訂ECE法規,對汽車產品實施統一的型式批準制度,并對型式批準的結果相互承認。

2.《1958年協定書》的框架及運做方式

WP29內由《1958年協定書》各締約國方組成行政管理委員會(ACL),對ECE法規的制修訂草案進行投票表決,獲得通過的草案文本隨后報聯合國秘書長批準發布。在WP29下設有6個專業工作組開展汽車產品安全、環保、節能領域內的ECE汽車技術法規制修訂工作,具體為:一般安全性工作組(GRSG)、被動安全性工作組(GRSP)、污染與能源工作組(GRPE)、燈光及光信號工作組(GRE)、噪聲工作組(GRB)、制動及底盤工作組(GRPF)。目前已正式制定頒布的ECE法規共有121項,其中針對汽車產品的95項,專門針對摩托車的21項,此外還有5項是專門針對農林拖拉機和非道路機動機械。

《1958年協定書》的運作方式為,各締約方依據相應的ECE法規,對不同的汽車部件或系統(如排放、制動等)進行產品的ECE型式批準。生產廠家可以向任一締約方的主管部門提出型式批準的申請,并提供ECE法規規定的技術資料和樣品,到指定的技術服務機構進行試驗。通過試驗并經主管部門驗證具有可靠的生產一致性控制能力即可獲得ECE的型式批準,包括批準標志(即“E”標志)和批準通知書,批準標志由汽車產品的制造廠家粘貼或刻印在同一型式的每一汽車部件或系統上,批準通知書由批準該產品的締約方主管部門負責送交其它所有采用該ECE法規的《1958年協定書》締約方,這些締約方都有義務承認該汽車部件或系統已獲得ECE型式批準,在該產品進入其市場時無需再進行其它驗證和型式批準工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次認證,普遍承認”的原理。

3.《1958年協定書》的發展趨勢

經過40多年的運作,《1958年協定書》所代表的ECE法規和ECE汽車產品型式批準制度已成為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汽車認證制度。ECE技術法規不僅在歐洲實施,也被其他非歐洲國家所采用。如日本、澳大利亞、南非、新西蘭、韓國紛紛加入《1958年協定書》,逐步采用ECE法規替換本國原有的技術法規。ECE的型式批準制度不僅構成歐洲的汽車、摩托車產品市場準入條件,在世界上其它的幾大塊汽車市場,諸如東南亞市場(包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拉美市場、非洲市場、南亞市場都能得到承認,通過ECE型式批準的汽車、摩托車產品可以順利地進入上述市場。

4.《1958年協定書》締約方

聯合國《1958年協定書》截止到2005年1月1日共有44個締約方。我國目前還不是締約方。

調查研究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所以認真研究聯合國《1958年協定書》是商務行業民間組織為生產汽車及零部件會員企業謀發展的根本出路?!?958年協定書》各締約方所能享受的直接好處就是,通過加入《1958年協定書》能夠極大地提高進出口貿易的便利性,降低進入新市場的運行成本,縮短進入新市場的時間。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第4篇

所謂會展經濟, 就是指以會展業為支撐點, 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會、博覽會和會議, 傳遞信息, 提供服務, 創造商機, 并帶動被展出的行業和會展自身相關行業發展的經濟行為和經濟模式。會展經濟是城市服務業發展日趨成熟后出現的一個跨產業、跨區域的綜合經濟形態, 它的出現可以作為該城市服務業成熟化和完善化的標志。

會展經濟是具有強大關聯帶動效應的綜合性產業, 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 它與旅游、房地產經濟二起被稱為新世紀的三大“綠色經濟”和“朝陽產業”。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會展經濟發展迅速, 已經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代以來, 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遠遠落后于歐洲, 會展業更是如此。到19世紀末, 集市一直是作為展覽的主要形式。清政府曾在清末時期舉辦過幾次具有現代特征的貿易展覽會和博覽會, 如北京勸工陳列所 (1905) 、武漢勸業獎進會 (1909) 、南洋勸業會 (1910) 。這些展覽會的目的主要是鼓勵生產??谷諔馉帟r期, 國統區舉辦過遷川出品展覽會、四川省物產競賽展覽會和工礦產品展覽會;在解放區舉辦過193個展覽會, 大多數屬于軍工農三類產業的范疇。由于受戰爭影響, 這些展覽會在規模和方式上都遠不如同時代的歐洲展覽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 由于國內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 會展業開展較少。改革開放以后, 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會展業的發展, 一些初具規模的展覽會在全國各地涌現。到了20世紀末, 會展產業更是以每年20%的速度發展。在新的時期, 會展經濟已經成為了新的經濟亮點。所以在中國發展會展經濟, 已經成為了調節產業結構, 促進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會展經濟存在的問題

1.市場化程度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會展業市場體系尚未形成。由于缺乏科學的總體規劃, 雖然全國的會展場館數量在增加, 但仍無法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 從而使會展業的發展陷入了“規模不經濟”的怪圈。此外, 在空間布局上, 中國的會展業表現出“天女散花”的特點。各省市都提出要大力發展會展經濟, 但是能仔細研究、切實按照自己的特點來做好自身的定位、腳踏實地地落實好資源條件及市場環境的開發等工作的城市并不多。

2.行業內尚未形成產業鏈, 發展缺乏后勁。會展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目前, 中國的會展業尚處于一種粗放型的擴張, 缺乏注重內在質量和集約型的發展方式。由于缺乏會展中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機制, 因此會展的效率和質量低下。一些展覽在開幕時轟轟烈烈, 人山人海, 是在幾天之內, 展覽會上便出現門庭冷落車馬稀的尷尬局面。有些展覽只好因此而草草收場。

3.行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國際會展強國的會展發展經驗告訴我們, 要實現會展業的可持續發展+培育會展的品牌, 密切結合展覽地區的經濟特點和產業結構的優勢是確保會展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英國勵展博覽集團的機床、德國杜塞爾多夫的鞋展、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的電信技術、法國巴黎展覽中心的時裝等已經成了國際知名的品牌, 為當地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問。但是, 中國目前出現的重復辦展、缺乏合理布局的現象必須得到有效的遏制。更為令人費解的是, 有的地方并不生產摩托車, 可是卻有聲有色地舉辦摩托車展覽會。這種現象不僅難以被外國友人理解, 就連我們自己也無法明白。在目前的情況下, 我們認為各級政府應該認真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地域優勢, 從而使當地的會展經濟具有更加強烈的特色才是當務之急。

4.服務體系尚未健全。由于中國的會展業中行業管理體制不健全, 從而導致了多頭辦展、重復辦展、低層次辦展的現象屢禁不止。由于缺乏行業協會的指導, 因此在展覽、國際會議和展事活動缺乏橫向的聯系, 因而導致了會展市場的混亂, 影響中國會展業國際化水平的提高。

5.元素種類單調。長期以來, 中國的展會設計由建筑師、裝潢師和有關專業人員完成。然而如果把中國的展會與會展強國的展會相比, 我們缺乏諸如“科技、環保和文化等方面的元素”。從國際一些世界著名展城 (漢諾威、巴黎、紐約等) 的經驗來看, 他們“為了方便參觀者, 預先制作參觀者展位定位模擬圖, 通過模擬圖, 可以明顯地觀察到每個人的行徑和最密集的區域, 然后在最密集的區域布置最重要的展示項目, 從而達到最佳展位的設計和安排的目的”。此外, 在籌辦展會的過程中所挑選的材料真可謂煞費苦心, 從化工材料到廣告用紙都嚴格按照環保的要求考慮, 充分考慮展會大量的廢棄品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文化因素是展會設計者應該考慮的要素之一。因此, 展會的管理人員應該是“組織展商、觀眾, 策劃管理、懂得一定領域的專業知識, 甚至了解相關文化的多面手。

二、歐洲會展業的發展概況及其主要做法

(一) 歐洲會展業的發展概況與特點

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 歐洲的會展業在世界獨占鰲頭, 其展覽量約占據世界展覽會的70%左右。不僅如此, 歐洲展覽會的品牌效益好, 規模大, 參觀人數非常之多。在會展業較為突出的國家中, 德國可堪稱最典型代表國家。聞名遐邇的國際性展覽會約有3/4就在德國舉辦。按營業額排列, 世界十大知名展覽公司中, 也有六個是德國的。每年在德國舉辦的國際性貿易展覽會約有130多個, 凈展出面積690萬平方米, 參觀商逾千萬。

歐洲展覽場地和展覽設施者可以同時是展覽會的主辦者和組織者, 展館所在地的州政府或市政府常常通過控股的方式實現對展覽館的控制。同時展覽市場上, 還有為數不少的專業商協會組織和專業展覽組織者。這種發展模式與中國會展業發展相似??偟膩碚f, 歐洲會展業呈現出規模大、效益好、影響遠的特點, 發展勢頭良好。

(二) 歐洲會展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1. 以顧客為中心的市場化。

在20世紀80年代,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基礎設施的發展 (如機場等) , 歐洲的會展業所具有的國際影響與日俱增。但是參展商和參觀人數的增加使展館場地趨于飽和。與此同時, 面對會展新興國家的迅速發展 (如東歐和亞洲) , 越來越多的歐洲會展商開始到新的目標市場尋求更多的展覽機會。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隨著西歐經濟私有化進程的加快, 展覽中心逐漸實現私有化或者至少根據管理水平 (顧客的滿意程度) 來確定、提供歐洲會展業的發展給中國的啟示。這種趨勢直接導致世界展覽數量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 需要會展的組織者著手細分客戶群 (即參展商) , 主辦更多更具有吸引力的展覽來吸引更多的潛在參觀者:從目標觀眾需求人手。根據跨行業參展商的要求設計展覽, 滿足全球參觀者的要求。這就是20世紀90年代的會展發展趨勢。從專業性展覽到需求性展覽的轉變, 即從以參展商為中心的展覽管理逐漸發展到以顧客為中心的模式。目前西歐和北歐國家均采用這一模式。

2. 會展行業集團化。

會展業的激烈競爭體現為會展組織者、服務者在資金、人力資源、合作資源等方面全方位競爭。大型會展組織者憑借自身優勢, 通過兼并、收購中小企業整合會展業, 會展公司呈現規?;?、集團化趨勢。

3. 會展經濟產業化。

參展商在購買過程中具體涉及四個步驟:需求認可、尋找替代物并評價、談判與購買、消費和售后行為。在潛在供應商的市場行為中, 這些步驟互相影響。從傳統的意義上講, 主要影響客戶 (有時可能是唯一) 的方式是推銷, 而由于專業展覽直接面對客戶, 因此成本也比較低。因而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優先考慮的推銷方式, 從而成為談判和銷售的有利依據, 然而市場的變化使這一模式與客戶 (參觀者) 的需求不再一致。目前, 西方的參觀者往往會根據不同的因素, 采取各種不同的方式 (有形或無形) 尋找信息和潛在的客戶, 假如僅僅是為了購買的目的, 那么他們通常就不會再去參觀展覽會, 他們參觀展覽的目的是為了獲取盡可能多的市場信息, 便于更好地把握市場。

4. 會展經濟專業化。

在20世紀60年代末, 西歐專業展覽主要是一般性展示, 參展商多來自其他行業, 參觀者包括專業人士、不同地域的消費群體和個人;這些展示主要聚焦于科技領域的最新創新。參展商認為展覽是推銷的平臺, 因此, 展覽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隨后, 組織者和參展商逐漸意識到, 專業展覽可以改變傳統的購買行為, 尤其是企業—企業方式 (B2B) :展覽幫助消費者 (即參觀者) 尋找供應者 (即參展商) 。這一過程更向我們證明了這樣一個重要理念:展覽對市場越有吸引力, 對參展商就越有益。由于展覽的吸引力主要取決于參觀者是否能夠找到并選擇到具有潛力的供應商, 因此, 展覽的組織者逐漸將一般性的展覽“縮減”為專業展覽。通常這些展覽由國家行業協會組織。到了20世紀70年代, 由于展覽日趨專業化, 導致參展商數量的急速增長, 于是擴大展廳面積已經變得迫在眉睫, 這一需求在德國變得尤為明顯, 這也可以被認為是促成德國成為世界會展巨頭的主要原因。

三、歐洲會展業的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面對市場化。中國的會展經濟要發展, 必須要面對市場。要根據客戶需求的不同, 把整個市場劃分成不同的客戶群體。根據歐洲以顧客為中心的做法, 中國的會展市場要在異質化的市場中尋求同質化需求的參展商。通過對會展市場進行細分, 辦展機構可以對每一細分市場的參展商的購買潛力和需求程度進行比對, 發現有利于本展會的市場機會, 從而及時做出反應, 進行展會策劃和籌備, 或根據辦展機構的服務專長, 推出新的展會項目, 開拓新市場, 以便適應市場的需要。

盡管每個參展商對會展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是不同的, 但如果把每一個參展商都作為目標市場是不現實, 也是不經濟的。辦展機構需要把有相似或相近需求的參展商聚合起來, 形成參展商群, 作為會展營銷的目標市場。同時, 雖然會展市場細分是對整個參展商市場的細分, 但這并不意味著將市場整體進行硬性分解, 市場細分的目標是為了聚合, 即把需求相似或相近的參展商聚合在一起, 根據該目標市場的需求特征有針對性地提供會展產品和服務, 提高目標客戶的滿意度。

2.加大創新力度。中國會展經濟要創新, 需要融入中國特色的元素。要突破根深蒂固的傳統時空觀, 做活中國傳統文化的會展品牌及其產品。重新定位中國會展的各種品牌產品, 大力提升品牌質量與市場占有率。例如, 南寧的“大地飛歌”品牌和“綠城歌臺”品牌等, 就實現了重大轉型與創新, 以品牌創新、質量創新和市場創新為支撐,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要深入推進民歌節各種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的改革與創新, 建立完善文化產品經營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 強化文化企業經營創新管理, 促進各種文化產品品牌的健康成長與不斷優化升級。這是會展文化產品市場化運作的必由之路。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會展品牌等, 要提升其地域特色, 強化“原生態”, 這樣才能更具生命力、更有市場占有率。

3.走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道路。實施會展品牌戰略是提高中國會展經濟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會展品牌不僅包括展會本身的品牌, 還包括會展企業的品牌以及會展設施尤其是重要展館的品牌, 也包括會展舉辦地的品牌效應。因此, 打造中國國際會展之都, 應當首打中國品牌, 將中國———兵馬俑———秦嶺與會展有機聯系在一起, 利用兵馬俑的國際影響力以及未來關中—天水經濟區和大秦嶺中央國家公園的產業化道路, 集中打亮中國品牌, 構建以中國為核心的會展城市品牌體系??梢云刚垏H著名設計師, 設計中國標志性的會展場館, 使其能夠成為中國的新地標, 打造場館品牌的同時打響中國品牌。第二, 中國舉辦的所有展會的宣傳務必捆綁中國, 整體包裝, 如中國歐亞論壇利用城市品牌帶動會展品牌, 同時利用會展品牌提升城市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形成資源配置機制研究良性互動。第三, 加強宣傳, 使宣傳會展成為城市的常態。政府不僅要宣傳會展, 更應引導市民積極參與會展活動, 將會展變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以培育中國會展之都的影響力和品牌。第四, 加強行業管理與指導, 整合品牌資源。培育中國大會展概念, 打造中國會展整體品牌, 開展會展品牌產品與名牌企業評比活動, 盡快培育省級名牌產品。設立會展名牌企業與名牌產品專項基金, 對于優秀品牌企業政府給予獎勵。

4.強化服務管理。首先實施分類管理。根據會展的性質和影響范圍, 將會展分為國際性會展、全國性會展和區域性會展三類, 進行分類管理。 (1) 對于國際性的會展, 如中國歐亞論壇, 在管理和組織上都應采用國際化的標準, 提供國際化的一流服務, 對人才的要求高, 管理層和普通工作人員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素質。 (2) 全國性的會展應以提升地區競爭力為目的, 突出中國會展特色, 擴大中國會展在全國的影響力。 (3) 區域性的會展應以普遍性、群眾性、趣味性為原則, 以提高市民的參與程度為重點, 如將會展與競技比賽或休閑娛樂節目相結合, 結合評獎活動, 利用雙休日及節假日, 提高市民對會展的認識。其次加強行業管理。充分發揮會展行業協會的作用, 加強行業自律, 制訂并推行會展行業標準和規范。強化協會職能, 完善調解、仲裁、監督、服務體系。加強與國內外會展覽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 學習借鑒國際、國內展覽業的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 推動會展業健康有序發展。再次強化協調與服務。建立發展會展業聯席會議制度, 加強工商、公安、城管執法、市政、交通、衛生、稅務、海關、商檢、旅游等部門的協調, 建立重大會展活動的“綠色通道”。在工商、公安等審批方面, 簡化程序, 提高效率。建立會展市場安全監測報告制度, 提高安全預防意識, 對重大會展活動制訂應急預案, 建立預報、預防、救援集成化協調服務體系。

5.培養專業人才。要加強會展人才培養。要加強與高校會展專業院系的合作與交流, 制訂會展專業人才的定向培養和輸送計劃, 鼓勵并選派優秀會展管理與技術人才出國或到外埠深造, 學習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經驗, 提升專業技能, 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完善會展人才的選拔機制和考核機制。公開選拔會展企業家;聘請國內外會展行業專家定期講學或擔任大型會展顧問, 一方面借用外來經驗, 另一方面帶動和提升本土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

摘要:會展經濟是一種朝陽產業。概述中國會展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結歐洲會展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 并分析歐洲經驗對中國會展經濟的啟示。

關鍵詞:歐洲會展業,會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新剛.中國會展經濟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 2004.

[2]林燏淼.中國二線城市會展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 2012.

[3]陶婷芳.會展經濟: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助推器——兼析上海會展業的現狀和對策[J].財經研究, 2003, (6) :43-51.

[4]馬勇.中國會展經濟發展解讀[J].經濟地理, 2002, (3) :293-296.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第5篇

2013 年11 月, 歐洲央行為了緩解通貨緊縮和滯漲帶來的威脅, 已經宣布將主要再融資利率和隔夜貸款利率分別下調了25個基點, 但維持隔夜存款利率不變。此時, 整個歐元區的主要利率已經達到了歷史最低水平。2014 年6 月5 日, 歐元區的三大主要指標利率再次下調, 罕見的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出乎意料的是, 同年9 月, 歐洲央行突然宣布再次降息, 其主要貸款利率由2013 年五月份的0.75%跌為0.05%, 僅僅十六個月的跌幅就為93%。

除了下調三大利率, 歐洲央行還宣布了一系列貨幣政策, 包括結束證券市場計劃 (SMP) 沖銷、準備實施資產擔保證券購買計劃 (ABS) , 引入4000 億歐元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 (TLTRO) 。并且, 本應持續到2015 年7 月的固定利率完全配額延長至2016年末。

歐洲央行在通縮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瑞士、加拿大、丹麥也受其影響, 下調利率, 這一系列的負利率政策相繼誘發包括印度、澳大利亞、土耳其在內的多國央行降息, 新一輪寬松潮勢頭已經顯現。事實上, 各大央行的降息舉措既出乎意料, 也在情理之中。除了這次寬松潮波及的國家數量多, 降息次數頻繁等影響因素以外, 歐元貶值給歐盟內部的其他貨幣形成很大的升值壓力, 為了穩定通脹預期進行降息, 可以減少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給出口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如果繼續維持下去, 將會有更多國家降息, 已降息的國家也會再次降息。

二、歐洲央行頻繁降息的原因分析

1.歐元區的通貨緊縮風險是首要原因

歐洲央行頻繁降息, 旨在拉升目前極低的通脹水平, 支撐陷入停滯狀態的歐元區經濟。2014 年5 月, 歐元區通脹率下滑至0.5%, 通貨緊縮風險不斷增長, 這也是讓歐央行下決心降息的直接原因。與此同時, 歐洲央行還調降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通脹預期:預計2016 年HICP為1.4%。從歐元區整體的通脹情況來看, 2015 年的月度通脹率遠低于2%的警戒線。因此, 歐盟在通貨緊縮風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迫使歐洲央行“下狠手”, 頻繁下調利率以刺激消費和投資, 引導資本流向實體經濟。

2.歐元區經濟增長乏力是根本原因

從各方的數據和預測來看, 歐盟的經濟復蘇勢頭似乎已接近強弩之末, 而通貨膨脹預期的進一步降溫, 更是令疲軟的經濟狀態雪上加霜。盡管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 德國的表現良好, 但是, 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 2014 年歐元區和歐盟國內生產總值 (GDP) 分別增長0.9%和1.4%;失業率居高不下, 其中西班牙的失業人數達到一半以上, 希臘、意大利等國的失業率攀升至40%。歐元區或許已經滑入持久性的停滯陷阱, 再加上信貸功能匱乏、結構性改革遲緩等因素, 從根本上決定了歐央行必須盡快采取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 否則將面臨更嚴重的通縮風險。

3.過去寬松政策的效果不明顯促成“一降再降”

由于先后飽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沖擊, 除了2011 年兩次加息外, 歐洲央行一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維持較低的利率以刺激經濟。然而, 回顧之前的經濟發展狀況, 持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提振效果十分有限。為此, 除了下調三大利率, 歐洲央行也采取了一攬子政策寬松政策, 包括宣布了一系列大約四年有效期的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 (LTRO) , 加快準備購買資產支持證券市場計劃。與此同時, 再融資操作指標主要依靠固定利率全額分配資金的方式來完成。

三、歐洲降息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分析

1.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面臨貶值壓力, 總體波動幅度合理

2015 年3 月,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下跌趨勢顯著, 逼近2%跌停位。人民幣兌美元面臨更大貶值壓力, 但是人民幣對歐元、英鎊、日元、加元等主要貨幣都出現一定幅度升值。而作為占美元指數權重過半的貨幣, 歐版QE將推動美元更快升值, 再加上美國經濟狀況的好轉、美聯儲貨幣政策寬松力度逐漸減弱, 預計美元將有更大升值空間。為此, 較為穩定的人民幣中間價需要更靈活的調整來適應未來變化, 預計將表現出更大貶值壓力, 但總體上人民幣的波動幅度可控, 屬于正常的市場波動。

2.人民幣貶值壓力伴隨資本流出, 外匯占款有所收縮

歐元區僅占中國證券投資來源的13%, 其貨幣政策寬松對中國資本流動的影響相對有限, 再加上, 后兩輪長期再融資操作的實現 (LTRO) 帶給中國只是一個短暫的提振, 決定未來FDI以外的資本流動情況的主要是國內經濟增長基本面、匯率政策變動和美國國債收益率與國內的利差。當前, 人民幣面臨貶值壓力, 國內經濟逐步放緩, 而美國國債收益率和利率趨勢向上, 在這個大環境下, 外匯占款量很可能維持在預期的較低水平甚至可能收縮。所以, 面對資本流出, 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 (MLF) 、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是央行更青睞的增加流動性的手段, 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將會更加審慎。

3.歐洲降息預示世界經濟表現不及預期, 我國出口承壓、進口受利

目前歐元匯率的壓低導致全球性競爭性貶值, 在人民幣匯率彈性相對不足的情況下, 人民幣對大多數貨幣升值對我國出口形成負面影響, 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復蘇, 海關總署公布數據也顯示出口仍然面臨下行壓力。盡管這樣的負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受階段性季節性因素影響, 但估計今年整體出口不到5%。主要原因是外需動力不足, 各國貨幣競爭性貶值而人民幣匯率整體穩定。同時國內投資工業疲弱, 內需不足。所以, 如果使用歐元結算, 短期內將使我國出口承壓、進口受利。但若歐元區央行的寬松措施對中國來說可能是“短期困難, 長期獲益”。

4.歐洲改善基建等刺激經濟的舉措, 為中國對歐投資和人民幣“走出去”帶來機遇

歐盟的3150 億歐元的刺激計劃旨在進一步提升降息和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驅動力, 主要涉及扶持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教育、研究投入, 進一步增強創新領域的關鍵項目投資等。這一大規模的支持刺激計劃配合QE帶來的信貸環境改善, 使得歐洲投資環境在歐元貶值、能源價格降低的基礎上得到喘息之機, 利好中國的對外投資。2014 年我國直接對外投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 對歐直接投資達180 億美元, 接近2013 年的兩倍。從戰略角度來說, 預計年底進行初步運營的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中國的對外投資, 尤其是對歐投資, 帶來更多機遇。

另外, 中歐合作的進一步加深, 有助于中國經濟找到新的增長點, 突破創新原動力不足、專業服務能力不足這兩大短板。歐洲再工業化、技術創新與我國發展戰略相契合, 重點合作高端制造和高新技術, 鼓勵企業“走出去”, 有助于我國轉移過剩產業和獲取技術、服務, 同時, 還可以培養中國企業在國外的競爭力, 擴展發展空間。對歐洲國家而言, 則創造就業, 增加稅收, 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實現“雙贏”。當然, 機遇中也有挑戰, 歐洲保護主義色彩濃厚, 中國企業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和法律, 以更溫和的方式提高內在競爭力。

四、結語

自2014 年下半年以來, 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保持順差, 資本項目轉為逆差, 跨境資本雙向波動比較明顯, 和歐洲央行降息、美聯儲逐步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美元的持續走強等因素有關, 對國內流動性供給和需求形勢也更為顯著的影響。為應對外匯貨幣基礎的周期性放緩, 央行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 短期流動性調整工具, 證券貸款工具和各種貨幣政策工具, 并宣布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下降和有針對性的實施取向。這意味著, 在越來越多的中央銀行實行降息政策的背景下, 較大的利差仍存在于中國未來的無風險資產收益率和主要發達國家之間。一旦美元持續走強, 人民幣轉而面臨升值壓力, 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將不再是防止貶值, 而是真正的有效的應對升值對出口的壓力和抑制熱錢流入。

參考文獻

[1]陳楊.負利率能否救歐洲[J].中國金融家, 2014 (10) .

[2]高麗, 楊紅麗.歐元區貨幣政策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貨幣政策, 2015 (1) .

[3]劉宇翔.歐洲央行再度降息作用或有限[J].中國黃金報, 2014 (6) .

[4]曾剛.全球經濟“再平衡”尚未成型[M].金融博覽, 2014 (3) .

[5]劉宇翔.歐洲央行再度降息作用或有限[N].中國黃金報, 2014 (6) .

歐洲經濟論文范文第6篇

我們選取歐洲的英、德、法、意大利、芬蘭、瑞典、丹麥、冰島和瑞士等國家進行比較。其中英、德、法、意大利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國, 更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 歷經了數百年的工業文明, 走到了發達國家的前列, 其發展道路和發展歷程, 特別是今天所達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也有一些教訓值得我們吸取。芬蘭、瑞典、丹麥和冰島是北歐國家, 其中冰島至今沒有加入歐盟, 其他三個成員國中也只有芬蘭加入了歐元貨幣體系。北歐是一個魚和熊掌兼得的特殊地區。他們有著資本主義的發達經濟, 卻又沒有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常見的嚴重貧富分化;他們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基礎, 但又有遠遠高于歐洲其他國家的公共福利;他們政治上是議會民主制, 但“勞動人民”又能掌握國家政權;[1]尤其是他們的高經濟發展水平, 同時又能合理地利用能源和保護環境。國際上把這種社會發展模式稱為“北歐模式”, 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分析比較和參考。瑞士以一個“永久中立國家”的面貌和姿態, 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又是走出了另一種特殊的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比較

1、經濟發展總量

1997年地區生產總值, 廣東為937.85億美元[2], 英、法、德、意各國分別為13597.02億、14257.34億、21628.17億、11935.96億美元, 西歐4國中最高的德國是廣東的23.06倍、最低的意大利是廣東的12.73倍。到2007年, 廣東地區生產總值提高到4087.90億美元, 同時英、法、德、意各國分別為28058.1億、25933.2億、33205.84億和21044.58億美元, 4國GDP最高和最低的仍然是德國和意大利, 但廣東與德國的差距已經縮小至8.12倍、與意大利的差距縮小為5.15倍。

與北歐4國相比, 1997年, 芬蘭、瑞典、丹麥、冰島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1233.99億、2525.92億、1705.7億、74.2億美元, 廣東是4087.9億美元, 瑞典是廣東的2.69倍, 而廣東則是冰島的12.64倍。到2007年, 芬蘭、瑞典、丹麥、冰島國內生產總值分別是2463.25億、4535.86億、3104.79億、200.09億美元, 瑞典僅是廣東的1.11倍, 而廣東已超過了芬蘭、丹麥和冰島 (見表1) 。

2、人均GDP增長

1997-2007年歐洲主要發達國家人均GDP, 從2、3萬美元提升至4-6萬美元, 期間的1999-2001年各國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 但10年的年均增長率仍保持在4-7%之間, 其中冰島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0.43%。同期, 廣東人均GDP從1222美元提升到4359.68美元, 年均增長率更是高達13.56%, 大大高于歐洲各主要發達國家的增長水平 (見圖1和表2) 。

相比之下, 廣東的發展基礎很低, 盡管有較快的增長速度, 但在絕對數上還是相差甚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廣東與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相比, GDP總量差距已經大幅減少, 有的甚至反超, 但人均GDP的差距仍然較大。2007年, 廣東的GDP總量已經超過北歐的芬蘭、丹麥和冰島, 但這些國家的人均GDP還是廣東的10-15倍, 差距依然突出。

3、經濟結構

2 0 0 6年, 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廣東低3.4-5個百分點 (冰島比廣東略高0.6個百分點) , 差距并不顯著。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則比廣東高22.3-34.5個百分點 (見表3) 。廣東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 歐洲主要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時代。

4、經濟開放

2006年廣東的進出口總額不及英、法、意的1/2, 更只是德國的1/4強, 卻普遍高于北歐各國, 增長速度也快于歐洲各主要發達國家 (見表4)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 廣東對外貿易表現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和一個突出的問題:

顯著特點是貿易依存度高, 表現為一種以外向型為主的經濟形態。2006年廣東的貿易依存度高達160.7%, 普遍高于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的1/3-2/3 (見圖2) , 一方面反映出廣東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分工,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廣東更多地需要依賴國際經濟的發展。這種高度外向型經濟對于一個人口眾多、幅員廣闊的中國的一個省份來說, 是否意味著輕視了廣大的內地市場?

突出問題是服務貿易欠缺, 商品貿易幾乎是廣東對外貿易的全部, 既反映出廣東第三產業領域的開放程度不足, 服務貿易進口太低, 以致在統計上都給予忽略;同時還反映出廣東服務產業仍未能具備走出去的能力, 服務貿易出口微乎其微, 并基本集中在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等低端市場。

外國直接投資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開放的重要方面。2006年廣東除在FDI流入量數值高于芬蘭、丹麥和瑞士外, 其他無論是流量總值、流量占GDP的比重還是存量占GDP的比重, 亦無論是流量和存量中的流入和流出數值還是占GDP的比重等各方面, 均與歐洲各主要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見表5) 。廣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FDI占GDP的比重極低, 反映了廣東的投資建設基本還是靠國內資金, 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也就缺乏通過FDI進入的渠道在廣東溢出和擴散;二是FDI流出幾乎為零, 同樣反映出廣東企業走出去的能力遠遠達不到國際經濟發展的水平。

社會發展比較

1、教育

近年來, 廣東加大力度投入教育, 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全免費, 并對貧困地區實行免書本費等措施, 使廣東的各級各類教育得到很大發展。廣東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5年的6.59%, 大幅提升至2007年的25.6%。同期, 高中毛入學率也由37.3%提升至65.9%。但由于長期對教育投入的欠賬, 積累了較多的問題, 與歐洲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落后。2005年, 廣東每萬人口中在校大學生為95.1人 (2007年為118.5人) , 而德國為275人、荷蘭為588.5人 (見圖3) 。

問題的關鍵是教育投入嚴重偏低, 2007年廣東教育經費總支出已達到1142.3億元[3], 占GDP的3.67%, 仍未達到國家提出占4%的要求。2004年歐洲主要發達國家中,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最低德國為4.2%、最高的冰島占7.2%, 同年廣東只占2.56% (見圖4)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 社會力量對教育的投入極少, 社會辦學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 特別是全心為教育而不為盈利的社會辦學鳳毛麟角。2004年廣東私人辦學和資助教育50.29億元, 僅占GDP的0.0027%, 而英國占1%。

2、科技

廣東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總量不比歐洲主要發達國家低, 按每萬人口中科技人員數量基本與西歐國家持平, 卻大大低于北歐國家 (見表6) 。同樣突出的是廣東的研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2005年僅占GDP的1.12%, 與歐洲發達國家相差較大 (見表7) ??萍既藛T多, 投入反而少, 科技人員的人均研發經費就更是顯得捉襟見肘, 特別是當前撒胡椒面式的研發經費分配制度, 很難在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有所建樹。

3、醫療衛生

我國的醫療改革一直受到社會的抨擊, 看病難、看病貴長期困擾著老百姓, 也困擾著政府。與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相比, 廣東人均醫生和醫院床位數分別低60%和70%左右 (見表8) 。近年人均醫生人數有了較大的增長, 但人均醫院床位數卻停滯不前, 10年間沒有提高。

對比不同地區的嬰兒死亡率是十分有意義的, 它不僅反映出某一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 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地區人口的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廣東嬰兒死亡率從2000年的16.8‰, 大幅下降至2006年的6.89‰。2005年廣東嬰兒死亡率大致相當于北歐國家1980年的水平 (見圖5) , 可見, 廣東的醫療衛生水平和人民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必須要有大幅度的提高。

4、社會公平與社會保障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 廣東的基尼系數一直在高位運行、并逐步走高, 表明隨著廣東經濟的高速發展, 居民的收入分配也在逐步拉大, 而且還略為超過了國際警界線, 2004年達到0.47, 已經顯示出不太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相比之下, 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一直較為平穩, 并基本控制在30%以下 (英國約在35%) , 表明居民的收入分配比較合理。

廣東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城鄉差異上, 盡管分城鄉計算的基尼系數也一直在走高, 但還能控制在36%以下。城鄉合并計算基尼系數則提高到40%以上 (見表9) , 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突顯。

從數字上看, 歐洲各發達國家的失業率要高于廣東, 但由于統計口徑的差異, 這一數字并不可比。中國沿用多年的惟一失業率指標——“城鎮登記失業率”, 由于強調“非農業戶口”和“在當地就業機構登記”, 并不能反映失業的真實狀況。許多學者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結果, 有人稱中國真實的失業率應為8%, 有人提出20%, 還有人提出30%的驚人數字。[4]但無論如何, 3%左右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對于全省居民來說, 絕對是低估。到底是多少, 是高于還是低于歐洲主要發達國家?需要進行與國際接軌的城鄉勞動力抽樣調查才能獲得并進行國際比較。

我們分析失業率問題的核心在于, 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仍未完善。在歐洲人人都擁有一張社??? 其重要性甚至可以替代身份證。而廣東的各項社會保障非但沒能全面覆蓋城鎮和鄉村居民, 許多居民即便是享有一些社保項目, 其保障額度也非常低。廣東的社會保障支出僅占GDP的3%左右, 歐洲國家則高達30%左右 (見表11) 。當然絕對優厚的社會保障, 也有他不利的一面, 如歐洲、特別是北歐高福利國家, 人民的工作意愿和工作熱情相應較低, 社會缺乏足夠的活力等現實問題。

人民生活狀況比較

2007年, 廣東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3%, 進入了小康的行列;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9.7%, 還屬于富裕與貧困之間的溫飽消費類型。2005年, 歐洲主要發達國家除意大利恩格爾系數在20.4%之外, 各國已在16%以下, 均已達到了最富裕消費類型階段。

由于居民收入較高, 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支出也普遍較高, 長期以來, 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46%以上, 更高的達到60% (見表12) 。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中的居民消費成為主要力量, 這既是居民較高生活水平的體現, 也是擁有優越社會保障作后盾的結果。

廣東的居民消費約占GDP的40%, 低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約6-20個百分點。中國人愛節儉、重儲蓄常常被用來解釋居民消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 收入還沒達到一定的水平, 特別是各項社會保障還沒能對未來有確切的預期, 以儲蓄彌補社保缺失, 就必然成為居民的首選。

生態環境發展比較

1、生態環境

廣東人多地少, 人口密度極高。無論耕地、牧草地、園地和林地面積均少于歐洲主要發達國家 (見表13) , 自然保護區占總面積的比例也遠低于歐洲主要發達國家 (見圖7) 。水資源并不充裕, 人均水資源量, 冰島、芬蘭、德國分別是廣東的336倍、12.3倍和1.4倍 (見表14) 。廣東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

在空氣環境方面, 廣東也不盡人意。其中2007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120.3萬噸, 人均排放量為0.013噸, 兩者均大大高于西歐各國, 更是與北歐無法相比 (見表15) , 廣東面臨的環境壓力較大。

2、能源

廣東的能源生產量、凈進口量和最終消耗量均低于西歐國家, 凈進口量和最終消耗量遠高于北歐國家 (見表16) 。重要的是, 廣東單位GDP能耗要比歐洲主要發達國家高得多, 每萬美元GDP, 2000年為7.0噸標準煤、2005年為6.3噸標準煤。而2005年, 每萬美元GDP能耗, 芬蘭、冰島均為1.8噸標準煤, 英、德、法、意等國約為1.1噸標準煤, 丹麥僅為0.8噸標準煤 (見圖8) 。

幾點啟示

通過上述經濟、社會、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比較, 使我們對廣東與歐洲主要發達國家的發展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兩者間的差距, 并引起我們的思考。

1、廣東經濟總量已超過北歐大部分國家, 并大幅拉近了與西歐發達國家的距離, 但人均GDP仍有較大差距。改革開放30年, 廣東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1978-2007年,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達19.3% (按可比價計算為13.8%) , 大大高于歐洲發達國家3-7%的水平。然而, 從人均經濟發展水平看, 廣東與歐洲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顯著。西歐發達國家人均GDP是廣東的8-10倍, 北歐國家更是廣東的10-15倍。經濟發展總量與人均發展水平不一致, 期中隱含著重要的人口問題和經濟發展質量問題。

2、廣東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將削弱發展后勁。上述的比較充分反映出廣東在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多個社會領域與歐洲發達國家的巨大落差。廣東出現了較為突出的貧富差距、教育機會不均等、居民看病難等社會及民生問題。特別是按國際發展的一般規律, 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階段, 各類社會問題伴隨著經濟的起步會凸顯, 越過這一階段后, 便會逐步得到改善。但廣東2007年人均GDP已達到4360美元, 各類社會問題依然突出。核心在于廣東對社會發展的重視不足, 投入長期欠缺。

3、廣東持續穩定發展的生態環境壓力巨大。廣東人多地少、水資源并不豐裕, 人與自然的關系比較緊張, 形成了耕地、綠地、森林覆蓋和自然保護區等的不足。更需要引起重視的是, 在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相當嚴重, 已經到了自然承載能力極限。廣東在節能減排、清結生產、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保護生態與環境, 全面實現科學發展, 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李永君:《“北歐模式”見聞》, 《領導科學》, 2008年第9期。

[2] 本部分所用數據如無特別注明的均為當年價。廣東數據如無特別注明的均來自《廣東統計年鑒 (2008年) 》, 其中凡涉及人口的數據均采用常住人口統計口徑進行計算;歐洲各國數據如無特別注明的均來自EUROSTAT,  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 in Figures: Eurostat yearbook (2008年) 》。

[3] 廣東省統計局社會科技統計處:《30年來廣東教育事業發展綜述》, 廣東統計信息網, 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81103_60736.htm

上一篇:農業化的論文范文下一篇:高級審計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