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

2023-10-04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世界文化多元格局的逐漸建立,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師只有具備跨文化意識,擁有跨文化能力,才能保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最終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本質目標。

關鍵詞:多元文化;跨文化意識;對外漢語教師

在世界范圍內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多元格局逐漸建立起來。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能對對外漢語教學有直接影響。以多元文化的立場詮釋對外漢語教學,以多元文化的視野打量對外漢語教師,已經成為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和發展趨勢。

對外漢語教學屬于第二語言教學,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主要目標,其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來自不同文化區域的學生同時置身于非母語文化的中國文化環境中,漢語教師作為教授中國文化的主體,其言談舉止和思維方式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但對外漢語的授課對象是來自異文化的群體,這樣在教學中有時就會下意識地選擇文化依附來適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學對象,由此就會產生文化依附矛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實際上是設計者、引導者、解惑答疑者,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起主導作用。為了達到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對外漢語教師在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觀、強化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思考的基礎上,還要兼具對異文化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引入異文化,主動抵制對異文化的偏見與歧視。在實際教學中,從語言、文化、交際因素等多個方面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核心的價值觀、人生哲學、品格智慧、人文倫理、民族風情等中國文化的內涵。

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師的雙重身份——教授漢語以及跨文化交際者。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既保有對自身優良文化的親切體驗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又能寬容地對他文化的精華部分持有尊重和欣賞的態度;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世界,這樣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關系。如何培養在與全球各種文化彼此交往與互動中發展適應多元文化的教師即跨文化教師,是對外漢語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首先,對外漢語教師要將多元共生、平等對話、和而不同的理念融入跨文化意識,并將這種意識滲透到教學實踐中,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要求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來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意識的強弱和跨文化知識的多寡,從根本上直接影響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習得、接受、認同及其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文化依附程度的深淺。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構成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全球文化多元發展和共存的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師應觀察和研究多樣性的文化,才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其次,對外漢語教師要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文化觀,在跨文化交際中通過與異文化的比較,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自身的特點,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精髓與魅力,進而獲得對中國文化價值合理性的信心,從而積極、主動、自覺地傳播中國文化。在具備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對外漢語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才能自覺地增強文化敏感性,發現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差異,并能根據這種差異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形成文化適應性教學,從而保證跨文化交際能夠順利進行。

最后,結合Baker的三階段模式,即學習、發展和參與,筆者認為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在掌握漢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在跨文化交際中形成多元文化的教學觀點,通過教學實踐培養留學生同時獲得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

在對外漢語教學的現實中,值得注意的還有對外漢語教師要避免本民族文化優越論的傾向。我們提倡樹立文化自信,但決不能憑借教師的權威而使自己表現出文化沙文主義的傾向,這樣會使處于被動接受的留學生產生文化上的冷漠、不合作行為,甚至排斥感。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努力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能力,自覺地排除文化差異的干擾,做到相互包容和彼此適應,才能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留學生對中國文化認同的程度,提高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動機,發展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從而保證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利進行,最終真正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本質目標。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J].學術研究,2003(7).

[2]劉晶晶.試論對外漢語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3).

[3]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國大學教學,2009(7).

[4]孟凡麗,于海波.國外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探索及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韓文淑.文化自覺與文化尊重[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JG15DB334)。

作者簡介:陳麗(1982- ),女,碩士,沈陽建筑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外國人閱讀識字,更重要的是向他們傳播中華文化,讓他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因此,對外漢語教學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語言教學,而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授。而在其中,民俗文化教學的作用不可小覷。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內容,有利于語言教學,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民俗文化;滲透

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種跨文化的語言教學活動,要求學習者不僅學習漢語本身,還要對漢語語境下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作為與自己的母語文化有著極大差異的嶄新內容,特定的民俗文化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是不得不面對的全新領域。民俗文化作為國家文化體系的基礎部分之一,如果能夠被充分地利用,將有助于外國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與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蘊藏在日常交際用語之中

在外國留學生進行漢語學習的時候,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必然形成沖突差異。人類的總體思維是相似的,但是我們要看到中國民俗文化和歐美國家的風俗習慣在很多方面是迥異的,即使與鄰近的韓國、日本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對外漢語學習必須要經過正確的引導,要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民俗文化基礎,否則就容易產生交際錯誤。

例如:一位初到中國的留學生,對于周圍人的寒暄問候,表現出來的是不知所措和無法理解?!俺鋈グ??”“去哪???”“才回來???”一系列的問題讓她無力招架。她心想:你既然知道我要出去,為什么還要問我呢?我去哪里是我自己的事,跟你有什么關系?我回來的時間并不晚,你為何這樣說?當然,留學生回答起來更要費一番腦筋。

除此以外,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更易成為交際障礙,因為它們往往是外國學生母語中沒有的或不對應的詞語。比如看到“愚公移山”,中國人贊揚其不畏困難、鍥而不舍,而外國人卻疑惑其不思遷徙、不會變通,為何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走后門”“炒魷魚”“不見棺材不落淚”等詞語,如果不加解釋,留學生會更難以明白。

二、學生的交際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響

在漢語表達的語境中,很多詞語在特定環境下是不能隨便使用的,這也是受民俗的影響。例如:結婚做壽時忌諱送鐘,因為“送鐘”和“送終”同音;看病人時不帶梨,因為“梨”和“離”諧音。學生如果不了解這些民俗,在交際中就可能違反民俗規則,使交際無法順利進行。

一個“老”字,在中西方使用上就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有尊老愛老的傳統,“老”字流露出無限的親切之情,對于稱呼更是含有深深的敬意,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袄稀痹谥袊呀洺搅四挲g的限制,表達的是由衷的敬意和肯定。但是這對很多的外國學生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在他們的語言中,“老”是一個貶義詞,讓人聯想到沒有價值。西方的老人忌諱說自己老,因為承認變老就意味著被主流社會邊緣化,從此過著孤單的生活。所以,只有依賴民族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詞語的含義。

三、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受到民俗文化的影響

動物的形象在中西方民俗文化中也有著明顯的差別。例如:貓頭鷹、蝙蝠和龍在西方國家分別代表著智慧、吸血怪物、邪惡勢力,可是在中國卻相反,貓頭鷹被人民稱作“夜貓子”,象征不吉利,龍和蝙蝠則分別象征著吉祥神圣和福氣,中國人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像這樣的象征民俗、信仰民俗在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初級階段不明顯,但是到了高級階段,這些民俗則能影響他們能否正確的理解漢語,并能夠引導他們的精神生活。

四、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滲透途徑

1.樹立以民俗文化為教學版塊的對外漢語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對外漢語教學僅僅是教外國人學習漢語,教學活動中僅滿足于單純的知識傳授,不注重文化上的交流。在這種舊的教學理念下,學生會覺得漢語課枯燥乏味,往往容易喪失學習的熱情。筆者認為應當樹立以民俗文化為教學版塊的對外漢語教學理念,將民俗文化有機融入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從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2.秉承系統性即循序漸進教學原則

對外漢語教學要摒棄學院派思維和填鴨式教學,真正做到把民俗文化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教學,把語言教學置于民俗文化背景之下,主動自覺地將民俗文化知識滲透到語言教學中。另外,在課程結構上應注意針對不同層次的外國留學生,應安排相應的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文化內容。

3.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努力將較為枯燥的漢語知識和較為生動的民俗文化內容相結合,努力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對外國文化的感悟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異域的漢文化當中感受到罕見的同質文化,學生對民俗文化、對漢語知識更加感興趣。

民俗文化的有機滲透在對外漢語教學的不同階段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統民俗文化的教學更是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它不僅能讓留學生學到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文化,更會對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俊卿.漢語民俗語言與對外漢語教學[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5).

[2]阮靜.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應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2,(09).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 我國的綜合實力有了極大的提升, 對外漢語的學習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許多的外國人開始積極的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語言是相互聯系以及溝通的重要橋梁以及渠道, 通過對語言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可以了解具體的文化表現內涵以及理念, 要想真正的掌握一門重要的語言, 首先需要了解其中所蘊含的各類文化元素。許多學術界以及理論界在對語言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之中立足于不同文化的相關條件, 明確提出,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文化屬于信仰以及習慣的總和, 屬于一種社會遺傳現象, 其中文化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組織形式以及思維模式。另外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也在各大會議中提出, 文化對于國家以及民族意義重大, 文化交流能夠實現不同民族之間的繁榮發展。在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之后, 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同時在世界意識的指導之下, 每一個世界公民都必須要了解本民族之外的異質文化, 其中對外漢語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相對比較復雜, 學術界提出語音以及語法, 語義和語句都需要了解語言之中的文化元素, 老師在教學實踐時也需要了解不同教學元素的具體情況, 真正的體現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價值, 實現教學內容的規范化以及多元化發展, 更好的加強不同文化形式之間的聯系以及互動。其次, 文化元素以及知識源因素與社會交際規范之間還存在一定的緊密聯系, 語法規律也都屬于文化知識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有效實踐有著關鍵的作用和價值。老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以及文化知識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 必須要積極的了解文化知識與文化因素之間的相關性, 更好的促進對外漢語教學質量和水平的穩定提升, 保障學生能夠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對外漢語學習的技巧和精髓。

二、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

語言與文化的結合符合教育實踐的具體要求, 能夠更好的實現語言教學模式的優化利用以及升級, 促進教學資源的合理分配。學習者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了解跨文化的交際要求, 積極的掌握一定的交際能力, 其中文化以語言作為重要的載體, 如果無法了解語言之中的文化含義, 那么就難以真正的掌握語言的具體內涵以及要求。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 老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實現語言學習與文化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 將與文化知識相關的內容融入語言基礎學習環節之中, 保證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之中真正的掌握文化的內在要求。另外, 在對語言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和研究時可以看出, 許多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比較強, 能夠真正的將漢語學習與個人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并將此作為找到理想工作的重要工具以及手段。隨著各個國家交流和合作的深度發展, 社會各界對漢語越來越關注, 與漢語相關的職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青睞, 同時收入水平較高, 留學生希望通過學習漢語的形式來更好的提高個人的社會競爭能力, 保障個人能夠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

學生在語言工具性以及實用性學習的過程中個人的學習積極性較高, 但是大部分學生直接忽略了語言學習之中的文化成分, 這一點嚴重影響到個人對語言內容的理解以及認知, 在對漢語進行學習和分析的過程中, 首先需要了解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我國的文化十分關注家族的繼承性, 老師需要進行的將家庭觀念傳達給學生, 要求學生進行準確的分析解讀, 保證學生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對這一含義有一個更加清晰且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另外老師還需要結合我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系, 采取創造性的教學策略, 鼓勵和引導學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對不同的成語內容進行準確的理解, 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不同語境的過程之中, 實現漢語的有效以及準確應用, 更好的理解漢語的意義以及使用技巧。

三、把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相結合

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存在許多的相似之處, 兩者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因此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之中, 必須要注重與當代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其中中國文化所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 我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因此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之中, 需加強對漢語以及中國社會現狀的深入理解以及分析。比如有的學生對我國的名勝古跡比較感興趣, 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之中, 老師可以將歷史文化內涵與名勝古跡的參考相結合, 讓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之中, 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且直觀的認知。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形式, 還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更好的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桎梏, 保證學生能夠對人類歷史軌跡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感覺。其次, 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不僅能夠促進兩種不同形式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內涵的豐富化以及多樣化, 還能夠更好的實現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弘揚, 保障不同文化在各個階段中實現進一步的豐富。需要注意的是, 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在內涵上存在一定的區分, 因此在兩者相聯系的過程之中除了需要了解不同的融合趨勢以及形式之外, 還想要站在時代的角度綜合考慮各地區以及不同階段的運作模式以及內部邏輯, 更好的體現兩者的關系以及作用。

有一些學生對我國的習俗比較感興趣, 在對外漢語教學時老師可以保證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上, 對我國的發展史以及各個地區的民族文化有一個更加宏觀的認知, 其中, 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有所區別, 同時處于不斷的改變狀態, 在對中國古代文明進行介紹以及分析時必須要站在宏觀以及動態的角度, 積極的將發展觀以及現實觀相結合, 讓學生能夠結合現代科技發展的實際要求, 積極的抓住各種對外漢語學習的機會和渠道, 對現有的生活實踐方式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感知以及理解, 更好的調動自身學習漢語以及漢民族文化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 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文化的內涵以及形式差異較大, 因此如果將兩者與現有的教育實踐活動以及文化認知活動進行聯系, 那么在分析的過程之中必須要注重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研究, 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及共同點, 更好的體現現當代文化的推動作用以及價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聯系對老師以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為了能夠積極的避免各類教育實踐中所存在的制度以及缺陷, 相關的參與工作者必須要以當代文化在不同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為主體, 民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嗯相似之處, 以此來更好的發揮兩者應有的作用和優勢。

四、注意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的比較和結合

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地方存在一定的區分, 但是在促進中國文化傳播與弘揚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 更好的讓學生能夠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原因, 盡量的避免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 只有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保證學生能夠主動的理解中國文化, 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認同感以及歸屬感。中國傳統文化所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 外加上不同地區的文化淵源有所區別, 因此在理解以及分析的過程之中, 許多學生會感覺困難重重, 為了能夠有效的突破這一不足, 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過程中, 老師必須要注重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互動, 更好的實現語言知識與語言實踐的大力落實, 真正的發揮情感以及體驗的作用和優勢, 讓學生能夠在對外漢語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個性化成長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 中國文化與當地文化之間的聯系和互動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 對此, 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不同形式的合理界定, 更好的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以及邏輯聯系, 真正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

五、結語

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所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相對比較復雜, 在教育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 老師必須要了解不同的影響元素, 分析漢語文化因素的具體作用以及價值, 積極的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工作的大力落實。

摘要: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劇的今天, 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頻繁, 為了真正的實現文化繁榮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我國開始立足于對外漢語文化的實際情況不斷的加強文化與語言之間的緊密聯系, 其中語文教學必須要立足于不同文化因素的具體情況, 真正的實現各種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對此本文站在宏觀發展的角度, 結合對外漢語文化因素以及與文化知識教學之間的相關性, 對目前的教育教學狀況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 以期為促進我國的文化繁榮, 以及提高國家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因素,文化知識,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英.對外漢語文化因素與文化知識教學研究[J].漢語學習, 2006 (6) :59-65.

[2] 李彬.對外漢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及教學研究——以《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D].2015.

[3] 陳璐.試論對外漢語語言教材中的文化導入——以《新實用漢語課本》為例[D].2011.

[4] 孫昕.對外漢語教學中交際文化因素的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12.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一、“體演文化”教學法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優勢

“體演文化”教學法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正教授吳偉克提出。吳偉克教授作為該教學法的主要創造者和推廣者, 對其教學方法的進一步完善做出了突出貢獻。吳教授在其發表的一系列代表性著作中系統闡述了“體演文化”教學法的優勢和特點。多年來, 吳教授致力于中文教學法的研究, 并建立了美國迄今為止唯一的中文教學法博士點。他根據本土美國人學習外語的實際, 研究創立了“體演文化“教學理論。而且在其教學方法的應用和推廣過程中, 其優勢和先進性越來越明顯, 培養了一大批漢語言人才, 并配套出版了系列教材, 在美國漢語教學界產生了巨大反響, 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其教學方式下培育的學生在一系列國家級比賽中拿下優異成績, 這些成績也充分佐證了其教學法的在教學中具有鮮明優勢。本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廣泛深刻的實踐運用, 對其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理解, 深切感受到教師在課堂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更加明白其中優勢與特點, 對我教學方式的轉變與調整具有指導性作用。

二、“體演文化”教學法中師生關系的調整

傳統教學法中師生關系具有鮮明的兩重性, 一重是教師占主流, 教學為主要方式的填鴨式教學;一重是學生占主流, 自我感悟為主要教育方式的自主學習式教學;在其兩重性中教師的指導和輔助作用被忽略, 學生自我學習能力往往不能順利開展或嚴重偏離預定目標, 其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也無法真正實現, 從而與教學目的南轅北轍。眾所周知,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心理活動, 是雙方在教與學中拉近距離接近知識, 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過程, 而傳統教學方式恰恰背離了這一過程, 從而導致教學結果與目標大相徑庭。“體演文化”教學法中, 師生關系是一種新形式的關系, 教和學的過程被操作為一種表演過程, 教室就是舞臺, 教師是編劇, 學生是演繹, 在演出前, 一切進行精心策劃與練習并構建文本與角色, 當幕拉開, 燈晃亮舞臺, 這便是一個故事, 一個屬于演員的故事了。在其過程中教師雖然起到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 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文化氛圍和學習機會, 擔任文化場景的策劃者, 裁決者和示范者, 學生在此場景內的實踐者。該教學法強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 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 沒有灌輸式教學, 沒有單調的背誦全文, 僅僅是對文化的生命賦予與角色調整, 是可操作的文藝復興, 一種虛擬的實景教學。學習者在需要學習的語言文化氛圍內按其獨有的文化規則進行的學習, 身臨其境, 融于目標文化之中, 不是置身事外的看客, 走馬觀花, 而是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置身于其文化環境之中, 感受其獨有的文化氛圍, 進行文化活動, 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發展達到既定學習目標, 完成教學目的。

三、體演文化教學法中教師角色的變換

語言與文化是辯證統一的整體, 語言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被賦予靈魂與活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需要語言來表達和寄托, “體演文化”的核心理念正是與此殊途同歸, 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學習語言地文化過程, 學習語言就是對文化的貫徹與融合。語言也是行為, 語言的學習就是對目標文化的演繹。語言的學習能力是在交際過程中逐步發展的, 而交際能力又是在特定文化范圍內緩慢提高的。

要想達到外語學習的既定目標就需要在反復的課堂教學進行不斷地文化演繹與參與。“體演文化”教學法將文化概括成特定的文化場景, 引導學生去感悟不同的文化特色, 身臨其境的去經歷文化的沐浴, 嘗試與人交流, 融會貫通的學會靈活的語言切換與運用, 而不是啞巴英語、應試英語。在學習體驗中, 這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輕松詼諧的學習手段。教師創建特定文化場合的目的, 就是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自我演繹與創造中輕松獲得語言技能。

(一) 語言交際活動的創構者

在教學過程中, 演繹的觀念深刻映射在教學過程的各個步驟之中。從教學者的視角來觀察, 在課前準備工作中, 處理語法點時, 要將其放在實際的語言場境中進行思考, 充分思慮在所學語言的特定文化環境內人們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交流。這就要求語言教師不僅要精通語法知識, 也要擅長語言的實際運用, 還要精通語言的實際形式和功能, 更要清晰明了的掌握此語言在日常生活的運用。做練習時, 不但要考慮其難度的層次性, 更重要的是看這樣的語句是否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如此運用。坦白來說, 教師負責構建特定場所, 在場所中學生能怡然自得的表現和交流, 老師掌控整個空間范圍與時間, 在課堂上, 老師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進行詞匯講解與練習, 而是把課堂交給學生, 讓學生根據特定的情境構建出一些可能發生的劇情, 學生準備好相應的知識內容, 并完美的進行自我展現, 既要完成老師指定的任務, 也要進行派生與擴展更多的實際內容。特定環境下的語言演繹是虛擬化的實景教學, 教師為每一個知識派發情景, 構建實際機會讓學生置身于此進行語言練習。

(二) 課堂交際活動的“法官”

在日常進行課堂教學操作中, 教師要迅速的把情境展現出來, 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恰當練習。在課堂中, 教師身兼數職, 不但要示范引導學生正確練習, 還要及時做出反應與調整。

反饋以兩種方式進行呈現, 第一種是計分法, 以學生的課堂表現為評判標準進行打分;第二種是過程評價法, 對學生的態度和努力程度進行評判, 以保證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堂課, 每一天都朝氣蓬勃, 容光煥發, 用積極的心態迎接進步。這樣的評價機制可以直觀的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到底是否真正的掌握了此語言, 并且能夠根據反饋及時進行調整和改進教學中的環節與錯誤, 讓教學者與學習者共同進步, 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三) 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與組織者

教師不僅要激勵每個學生踴躍參與演繹活動, 平等積極地給予指導, 而且要合理有效地進行道具安排和場景設置。在其活動中至關重要的是老師身為組織者要以平等的身份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 融入其中, 化身為他們活動過程中的一員, 巧妙激發學生新語言的運用能力, 引導他們去體驗一種不同的文化, 設身處地的思慮與破解問題, 掌握如何在特定文化場景中與別人融洽的交流。在進行各種風格迥異的口語測試時, 也可采用營造情境的交際能力測試法。教師通過設置場景, 將所傳授的知識串連在一起, 讓學生進行演繹, 教師扮演同一場景中的情境觸發者與學生演繹對話, 以達到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目的。

四、結論

“體演文化”教學法著重強調學生在特定文化中實際語言操作能力的培養, 更積極主動的與語言環境內人進行交流的素質提升, 在體驗文化中學習文化在。而教師的任務正是構建這樣的文化場景, 營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進行語言運用練習, 促使他們獲得掌握語言, 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語言學習和環境組織的發起者、構建者, 也是參與者、調和者, 更是出現問題后的醫護人員, 決斷的法官。教師唯有充分認識自己在課堂上所處的角色, 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促進和引導作用作用, 在“體演文化”獲得掌握語言的能力, 真正提高交際的能力, 和文化認知感。

摘要:美國\"體演文化\"教學法是以演習為方式進行教學演繹, 調動教學活力, 拉近師生距離的新型教學理論, 是先進的第二語言教學理論, 對于對外漢語的教學具有深刻指導意義?!绑w演文化”教學法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正教授吳偉克提出, 是一種具有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的第二語言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將第二語言的學習看作是在目標既定文化環境中的文化拓展行為, 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就是親歷貫徹這種文化行為的過程。教師應該基于這樣一種理解重新定義師生關系, 重新選擇教材, 從而達到教學的高效性與時效性的結合, 達到教學成果最大化, 實現教學目標。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為:體演教學法的優勢, 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和教學模式的調整等。該教學法對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教學效率, 實現教學的既定目標, 達到教學效果在最大化以及怎樣教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行為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其他語言類學科教學具有普遍的借鑒與啟發意義。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性

(一) 能夠激發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

近年來, 中國經濟發展迅猛, 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這也是當下漢語學習者明顯提升的重要因素。同時無論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現代文明還是近年來提出的中國夢影響, 許多漢語學習者對中國的興趣也逐漸向中國傳統文化所轉移。這是因為,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是理解中國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是保障國外留學生能夠對我國文化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的基本保障。同時, 學習者還會將中國文化與本國文化予以對比, 從而使自身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都能得到提升。我國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 雖然歷經了諸多磨難, 但是中華民族不但沒有因此而衰落, 反而逐漸步入繁榮發展的階段, 其主要原因就是受我國豐富且富有真理的傳統文化的影響。

(二) 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可以說, 民族語言是其文化和歷史的側面呈現, 與其道德觀念、歷史傳統等都有極為緊密的聯系。所以, 將傳統文化融入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 既可以為其后續的漢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而且也能將文化與語言整合起來, 是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心理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方式。同時, 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還能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規律的傳播, 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 有利于漢語言學習目的的實現

語言并不是死板的一種文化形式, 而是具有生命力的。將其以說的形式呈現出來其便是口語, 將其以寫的形式呈現出來其就成了文章, 語言雖然是有限的, 但是其囊括的含義卻是值得思考的, 是無窮的。這是因為其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是民族認同和民族風格的具體體現。而人們進行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具備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1]。然而, 人們所處地域不同, 語言使用方式和范圍也就有了明顯的差異, 這也是學習者開展語言學習目的不同的直接因素。據了解, 在留學生對外漢語學習中, 想要了解中國是其開展學習活動的根本目的, 而接受教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等則是其次。而借助對外漢語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則可以更好地達到上述三種學習目的。

(四) 有利于學生自我修養的提升

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可以使留學生的跨文化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時對推動其健康人格的養成、心理素質的提升和高尚審美情趣的形成也具有積極意義。發達國家的教育界在20世紀中期就提到過, 在開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要將科技與人文結合起來, 使科技趨于人文化發展。以留學生為面向開展的教育活動也應注重智育和德育的雙重體現, 推動教育和教養等雙重目標得以更好地實現。而傳統文化中囊括了大量有關德育方面的內容, 通過此方面的學習可以為留學生指明正確的人生方向, 使其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背景下始終堅持自我, 此種方式與傳統說教型的教育方式相比更有效果。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傳統文化學習的滲透

(一) 語音

在對外漢語相關課程中講述《為什么把“福”字倒貼在門上》這一內容時, 教師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吉利話或禁忌語內容在課上進行講述。例如我國在吃年夜飯的時候都會有魚這道菜, 因為“魚”的發音和“剩余”的“余”發音相同, 寓意著“年年有余”;在中國, 結婚的婚床上會擺放紅棗、花生、桂圓和栗子等食物, 取其發音代表著“早生貴子”;平安夜除了送蘋果外, 還有送橙子的習慣, 因為“橙”與“成”字發音相同, 所以寓意著心想事成等。通過這樣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漢語語言的積極性和興趣, 改變了他們對傳統課堂的看法, 另一方面對提高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有重要作用。

(二) 漢字

據了解, 漢字是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認為難度最大的學習內容, 可以說, 漢字的學習是西方人漢語學習過程中的阻礙和瓶頸。漢字教學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漢語作為母語教學或其他拼音文字語言教學有著本質性區別。由此可見, 對外漢字教學在開展對外漢語的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開展對外漢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傳統文化在其中的融入, 將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識的相關內容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內容的主線。這樣一方面可以提升漢字教學的趣味性, 另一方面對提升對外漢字教學的有效性也大有裨益。通常漢字造字方式可分為四種, 即象形、指事、形聲和會意。例如在講述“家”這一漢字時, 我們可以將其與我國的文化聯系起來。我國古代民族居住方式主要以勾欄建筑為主, 上層住人、屋下養豬是當時居住方式的最突出特征。也可以說, 有室有豕是一個家庭的直接代表與體現。由此可見, 在開展對外漢字教學的過程中, 要強化我國傳統文化中社會背景文化的詳細介紹和闡述, 這樣枯燥的漢字教學活動就不僅僅停留在說教層面, 更是將其轉變為了生動活潑的故事課。

(三) 詞匯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開展詞匯教學的過程中, 要著重關注“非完全對應詞語”這一概念。“非完全對應詞語”是對在語言上有所對應但是內涵卻有明顯不對應情況的詞匯的總稱。

以“龍”為例, 雖然其在漢語和英語中都有涉及, 但是在兩種語言中其代表的意義卻截然不同。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寓意著尊貴、吉祥、昌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正是由于受到此種寓意的影響, 中國人將許多美好的意蘊賦予在了其身上, 例如常見的“龍鳳呈祥”“龍馬精神”都是這一體現。

然而縱觀西方國家可以發現, “龍”卻是可怕、兇惡的代表。同理, “狗”在中國和英國兩種文化中也出現了不同的象征。例如我國常見的“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等詞語, 都顯露了中國人對狗的貶斥;而在英國文化中, 則對狗有著喜愛之情, 將其放在了較為重要的位置, 例如a lucky dog寓意為“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意為愛屋及烏。由此可見, 充分、深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定事物延伸出來的定義, 是留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其所傳達的含義和文化內涵以及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四) 語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謙虛、客套是中國人的禮儀習慣, 并不是其意思的真正傳達, 體現了中國人由于受到傳統文化影響形成的謙卑和內斂的特征。

許多留學生由于不了解中國語法的具體運用方式, 因此在遇到“改天我請你吃飯”這類問題時就會出現繼續追問“改天是哪天”的情況。雖然從中國表達習慣昂面此語句和語法都沒有問題, 但是對于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的留學生來講, 卻體現出了語用是否恰當的問題。

因此,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至關重要。教師在講述中文語法的過程中, 要遵循循序漸進、隨機的原則, 使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當中, 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而且還能使課堂活躍起來, 提高了課堂的信息量, 是語言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的重要路徑。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 文化與語言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

對外漢語教學從本質來講就是跨文化教學的一種直接體現。因此,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 要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作用, 并將其與漢語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漢語蘊含的文化內涵語言予以重點講解。

只有這樣, 才能保證對外漢語教學的實效性, 才能幫助學生真正掌握中國語言, 才能在后續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

摘要:漢語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 對外漢語教學的順利進行與實施必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為支撐。而開展對外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要留學生掌握漢語言溝通技巧并實現靈活運用, 而且能夠確保留學生實現跨文化交際也是其最為突出的目的之一。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有助于留學生的漢語學習, 而且對對外漢語教學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傳統文化學習,重要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何佳.淺析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OL].戲劇之家[2019-04-08].

[2] 殷佩蓓.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及文化傳播[J].才智, 2019 (7) :16.

[3] 于亞楠.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課堂[J].中國民族博覽, 2019 (1) :74-75.

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1 會話課元語言能力培養的理論條件

會話活動時刻都在發生, 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活動, 也是最常見的社會活動, 而且這種活動有著極久遠的歷史。人類首先是為了交際創造了語言, 這就意味著人類的語言有多久遠的歷史, 人類的會話活動就有多久遠的歷史。上個世紀中葉, 社會學家薩克斯、謝格羅夫、杰弗遜等人從看似雜亂無章的會話活動中概括出其中的規律, 解釋了自然會話的連貫性特征, 描寫了會話過程, 分析了自然會話的順序結構, 揭示了話語構成的規則等等。通過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 看似任意的、雜亂無章的會話活動中存在著各種各樣嚴整的規律, 它控制著人類的言語交際活動, 使之有序地進行, 而且這些規律同語言、會話活動有著一樣久遠的歷史。薩克斯等人揭示出這既古老又普遍的社會活動的基本特點, 可見其理論的重要性和現實價值。薩克斯的會話分析理論源自嚴格的經驗方法, 即基于對人們日常會話活動的嚴密觀察和試驗, 是一般經驗的總結, 這就保證了其理論的實踐性價值。我們會話課用薩克斯理論指導教學正是由于其理論的現實性和實踐性。

格賴斯的會話含義理論中充滿了哲理, 他仿照哲學家康德的量、質、關系、方式四個范疇, 提出了會話理論中的量、質、關系、方式四個準則??档抡J為事物是以量、質、關系、方式存在的, 人們也是通過量、質、關系、方式來認識事物的存在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的。格賴斯認為, 人們在交際時話語傳達的含義是和世界關聯的, 或者說人們用語言傳達的意義反映的是語言和世界的關系問題。要想把世界上的事物表達清楚, 就要把事物的量、質和相互關系、存在方式表達清楚, 就要遵守這些準則。如果說話人所說的話語違背了這些準則, 那么他要表達的意思就不是和世界有關, 而是另有所指, 這些“另有所指”就是會話含義。格賴斯的準則是推導會話含義的線索、手段, 是常規性的。盡管格賴斯的理論存在著一些問題, 并在其后有所發展, 但他的理論的總體精神和基本原則還是被普遍認可的, 有實踐價值的。由于這些準則是描寫性的而不是規定性的, 所以, 可以作為我們分析會話含義的可操作原則。而且格賴斯的理論是基于人們對世界一般事物的認知, 具有本體論的特點, 即使不從會話的角度考慮, 這些也是我們日常對世界認知的基本過程和方式, 所以用它來指導會話課教學并不具有多少特殊性。

我們考察、研究會話活動主要涉及到兩方面:一是形式方面, 如過程、程序特點等;二是內容方面, 如話語傳達的意義方面的。會話分析、會話含義理論恰恰為我們會話課教學提供了所需的理論和方法論。薩克斯的理論對會話過程、話語結構的分析等提供了形式上的描寫;格賴斯的理論為我們理解、分析話語的內容方面提供了方法。我們以這些理論和方法論為指導, 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把握會話課教學, 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會話活動的元語言能力。

2 學生的認知條件

在外語課堂上進行元語言能力的培養, 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對目的語的認知能力、元語言覺知的基礎。

我們是在中級班的會話課上進行元語言能力培養的嘗試的, 所教的學生對漢語的認知已經達到了較高的程度, 可以做到清楚、明確、簡潔地表達意圖, 能討論常見的社會現象, 這些是元語言能力培養的必要條件。但是只學會使用還不能算是掌握了某種語言, 還要能分析、評價、反省語言, 即能對語言進行思考, 具有這樣的能力就是具有了元語言能力。正如心理學家所說, (我們) “不僅能學習和使用語言, 而且能把它作為分析和評價的對象, 這是我們獨特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元語言覺知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行為, 它構成特殊的認知要求, 并且不像說和聽的語言行為那樣能容易和普遍的習得。” (1) “元語言覺知”就是元語言能力, 是人類具有的語言基本認知能力, 是我們從小就具備的。心理學家們通過實驗、研究證明, 兒童在完成語言習得后要繼續學習語言, 在對母語繼續學習的過程中, 接受了元語言能力的培養訓練。另外, 語言具有普遍性特征, 所有的語言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某些共同的東西,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 學習者都會充分利用這一點, 讓外語學習變得容易一些。元語言能力也具有普遍性特征, 而且雙語者的元語言覺知比單語者的要強。這些都說明我們在會話課上進行元語言能力培養是有認知基礎的。在教學中, 我們可以把學生已有的元語言覺知遷移到外語學習中。我們教給學生關于會話理論、方法方面的概念、知識, 讓學生習得這些概念、知識,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理解這些概念、知識, 還能用這些概念、知識分析、評價會話活動, 這就具有了我們所說的相關的元語言能力。

與會話含義理論比較而言, 讓學生掌握會話分析理論的概念、知識相對要容易一些。這里我們闡述主要的兩方面原因:

(1) 從某種意義上說, 會話有某些明顯的游戲的特征。比如我們童年玩的丟手絹游戲, 大家共用一塊手絹, 每次只有一個人拿著這塊手絹跑, 只有當他丟給另一個人時, 那個人才可以得到手絹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丟下去。這個過程和其中的規則與會話活動很相似。會話的過程是大家輪流說話 (依次獲得那塊手絹) ;有一個共同的話題或者說我的話題要和別人的相似 (手絹是大家共同的玩具) 。游戲規則與會話規則的一致性很容易讓兒童遵守和理解會話規則。薩克斯也是把人們游戲規則的模式作為比喻對象來描寫會話過程的。就會話技能而言, 在兒童入學時就有了全部的交流技能, 掌握了其中的規則, 包括輪流說話、保持共同的話題、考慮到聽話者的需要和以恰當的社交方式陳述請求等。這些規則早已被內化, 到了使用時不必有意識去考慮的地步。會話課上進行的會話活動是日常會話活動的再現與繼續, 很容易把學生們早已在童年就熟知的、被內化了的隱性規則激活, 使之顯現。

(2) 由于會話是學生自身參與的活動我們又是在觀察這種活動的外在形式, 把握外在的特點比學習語言系統知識的概念要容易。還有一點是我們前面提到的, 薩克斯的會話分析理論是從無數次直接經驗中產生的, 是對一般經驗的描寫, 所以在學生參與的會話活動中這些特點會多次再現在多次觀察的基礎上學生自然就能描述他們參與其中的活動的實際過程。只要我們有計劃、有目標地引導學生用心觀察會話活動的完整過程, 學生一般都能歸納出其中的基本規律。比如, 學生都能概括出在會話的過程中大家是輪流說話, 一次只能有一個人說話, 不能多于一個人, 也不能少于一個人。當出現重疊或冷場的現象時, 學生也能找出產生的原因。

對話語意義的理解尤其是會話含義的理解是判斷學生對所學外語掌握程度的一個重要標準, 也是會話課教學的難點。會話含義具有隱喻的特點, 有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思想過程的底層性質是隱喻性的, 也就是我們利用隱喻來弄清我們經驗的意義, 因此, 當我們聽到一句話語隱喻時, 它會自動激活相應的概念隱喻。 (1) 我們認為這種假設有道理, 因為我們在兒童時期就可以不費力氣的理解會話含義。雖然理解目的語的會話含義不同于母語的, 但是認知的基礎是相同的, 而且有許多會話含義的表達方式是相同的。在課堂上可以從表達手段入手, 多給學生感性材料, 多創造產生會話含義的語言環境, 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表達、獲得會話含義, 學生就能夠掌握會話含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和知識, 進而分析會化含義。

3 結語

我們上面闡述的理論條件和認知條件是一般性條件。此外還需要語言環境、文化背景條件等, 這些條件有一定的特殊因素。除了合適的條件以外, 還需要恰當的方法, 比如, 對階段性的教學計劃要通盤考慮;課堂上組織多種形式的會話活動;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 范圍要寬泛;讓學生選擇話題;讓學生組織討論;讓學生自選在會話中的角色等等。實踐證明, 元語言培養應該成為會話課的任務、目標, 學生的元語言能力發展了, 才算真正掌握了目的語。

注釋

(1) D·W·卡羅爾[著], 繆小春, 等[譯].語言心理學 (第四版)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3.

摘要:基于教學實踐, 我們提出對外漢語會話課培養學生元語言能力所需條件和理論依據。我們重點闡述了所需的一般性條件, 主要是: (1) 理論條件, 我們闡述了薩克斯的會話分析理論和格賴斯的會話含義理論作為元語言能力培養的目標和課堂教學策略的理論依據。 (2) 認知條件, 我們從語用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角度分析了學生獲得元語言能力的認知基礎。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會話課中培養學生的元語言能力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元語言能力,會話分析,會話含義,認知基礎

參考文獻

[1] 語言哲學[M].商務印書館, 1998, 2.

[2] 劉虹.會話結構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2.

[3] (英) 杰弗里·N·利奇.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7, 8.

[4] D·W·卡羅爾[著], 繆小春, 等[譯].語言心理學 (第四版)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 3.

[5] 彭聃齡, 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12.

[6] [英]S·皮特·科德[著].上海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譯].應用語言學導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動物保護法律制度建設論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業務外匯監測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