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

2024-02-04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蘇教版語文教學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人性的思考與追求,尤其是必修五不僅概括總結了前面必修課的內容,而且五個模塊分別涉及人的認知基礎,從情感與理智,現實與理想人性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也應該從人性出發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人性的光輝,這里我粗略的談一下關于《此情可待成追憶》這一專題教學的認識。

一,用心靈碰撞心靈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

《此情可待陳追憶》這一模塊所選文章無一不是至情至性之文我們需用心用情去交教學生須用心用情去學,方可得其一二,于是上課之初我們可以讓學生看一看視頻《讓生命充滿愛》,聽一聽著名鋼琴曲在《昨日重現》《重回昨日》,聽聽古箏《紫竹調》和李叔同的《長亭送別》,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聽效果中感受我們生而為人豈能無情。至少應有起碼的 責任心感恩心,我們不管是行走天下還是獨處一隅,我們的人生無論偉大還是平凡我們的心靈都可以無限豐富充盈而美好。

二、“對癥下藥”找準專題教學的“切入點”。

本單元文章初讀起來不免有些繁亂,于是就要找對切入點,從一個情字出發解讀文章,深入教學。

《陳情表》一文可概括為:四種不幸、三次逼迫、兩難處境、一個選擇。四種不幸寫其少小失怙與祖母相依為命,少多疾病孤苦伶仃,門衰祚薄形影相吊,祖母年老多病的悲慘境遇;三次逼迫,自下而上,層層升級,“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除臣冼馬,當侍東宮,具以表聞,辭不就職”;“催臣上道,郡縣逼迫,州司臨門,急于星火”,李密在忠與孝的兩難處境中權衡再三不得不做出最后唯一的選擇:先孝后忠。字里行間無處不流露出作者的拳拳之心,哀哀之情。

《項脊軒志》可謂寫“一間小屋,兩種感情,三代女人”。一間小小的書房,修葺前后景色各異,作者閉門苦讀,自得其樂,一悲一喜兩條線索貫穿其中,圍繞項脊軒表達了與三代女人的深厚感情:

母子情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難忘,母恩難謝; 祖孫情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仕途坎坷,理想難成 夫妻情長------“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琴瑟相好,音容難在。 要學生理解這些真摯情感須首先明白作者寫作本文時三位至親至愛之人早已亡故,家道中落,半世飄零,滿紙凄苦之情,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長亭送別》,王實甫更是用盡筆墨將崔鶯鶯“十里長亭,萬種離情”寫盡寫絕??芍^一樣分別兩樣愁。我們可像作者一樣,將崔鶯鶯的萬種柔情拆開揉碎,細細品味。 其一,引導學生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入手,分析長亭路上,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睞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秋郊送別圖的觸景生情,分析長亭別宴商店“下西風黃葉分飛,染寒煙荒草凄迷”的以景襯情,感悟崔鶯鶯目送張生時“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欲罷不能的感人情景,分析“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淚隨流水盡,愁逐野云飛”的以景結情等藝術手法。

其二,從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和引用詩文進行分析。更可以從戲中人物對離別的不同表現對比分析老夫人的絕情、紅娘的熱情,長老的無情,張生的俗情,進而突出崔鶯鶯的純情多情。

《羅密歐與朱麗葉》著重從語言著眼,讓學生動手動口,通過聽讀賞析,用心體會〈羅〉與《長亭送別》所表達感情的異同,體會中外同為愛情同為離別的不同只之處,也可稱為“一樣離別兩樣情”,仔細體會〈羅〉劇中,“你是我心中的太陽!”“是天上的星星!”“是美麗的天使!”“一千次的祝你晚安!”等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以區別〈西〉劇中“恨不倩疏林掛主斜暉”“減了玉肌,松了金釧”“舉案齊眉”的含蓄委婉的愛情表達。

二,心手相連,與學生一同成長

《舊日時光》這篇自讀課文,我主要采用和學生一起讀詩寫詩方法進行教學,受到了較理想的效果,學生在一節課40分鐘內一邊讀詩,一邊創作,學習應用相結合,有合作有探究,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互相學習互相評價,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教案附后: 與學生一起寫詩

淺談自讀課文《舊日時光》的教學

徐愛菊

《舊日時光》是蘇教版第二專題“此情可待成追憶”最后一篇課文,也是一篇自讀課文,處理不好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放任自流或者,二時上成講讀課,失去自讀課的意義..在這里我在感悟本單元其他文章教學的基礎上運用與學生一起作詩的方式進行教學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展示如下:

一,創設情境,感悟體驗:

首先,總結舊課,導入新課,讓學生回顧在本單元“此情可待成追憶”感悟到那些感情。這情是什么?這情是人間至情至愛需用真情感悟,這情是李密《陳情表》中忠孝兩難的痛苦抉擇,是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閉門苦讀、偃仰嘯歌;這愛是母親噓寒問暖的舐犢情深,是祖母”以手闔門,手執象笏”的殷殷期盼,是愛妻朝夕相伴的琴瑟之情;這愛是《西廂記》夫妻相敬如賓的舉案齊眉,是崔鶯鶯十里長亭的萬千叮嚀,這愛又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生死相許。這愛在李密伺奉祖母的湯勺里,在歸有光門前亭亭如蓋的 枇杷樹中,在崔鶯鶯目送張生的隱隱鞭影,點點淚光里,這些愛,這些情都將融進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里。 然后播放歌曲《舊日時光》,自由朗讀《舊日時光》《箭與歌》《別離》幾首小詩,體會詩歌感情真摯、意象。簡潔生動,內涵豐富蘊藉的鮮明特色,體會詩歌節奏鮮明重章復唱的形式美。 二,實踐創作,生成提高。(時間二分鐘)略 三,合作探究,享受成功。

這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環,首先學生分組交流當堂作品,評出優秀習作,當堂誦讀,其次師生共同探究評析黑板上優秀作品,指明優劣,及時修改,公共提高。最終收獲成功習作。其一如下:

橘子樹

飄零的季節里

默默地,默默地,

橘子樹就這樣等待著

往日的朋友不知何處去

橘子樹葉落了一地,

香氣彌漫整個天地

互相安慰,互相鼓勵,

共同分享飄香的氣息

金色的季節里 默默地,默默地 橘子樹就這樣笑著

搖曳著友情接出的碩果 金色的橘子掛滿樹枝

甜蜜幸??M繞朋友心里, 一起分享,一起祝賀 共同擁有金色的記憶。

在課堂短短20分鐘內寫出類似這樣的是詩作實屬不易,確是一種既在情理之中在意料之外的收獲,十分可喜。小詩以橘子樹為意象,形象生動的謳歌了純真好的友情,真摯感人。橘子樹“默默地,默默地,等待著,”橘子樹“默默地默默地笑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橘子樹以人的情感特征,盡顯友情豐富深刻內涵,含蓄蘊藉,從飄零的季節里,落葉滿地,到金色季節里碩果滿枝含蓄生動地展現了友情的整個發展歷程,令人回味無窮。結構上采用詩歌常有的重章復唱形式,有助于感情的強化表達,語言簡潔自然生動優美,顯示一個高二學生很好的文學素養。

當然教師應不失時機展示自己的詩作,大膽讓學生進行講評,最終能夠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樂趣:

昨夜

昨夜細聽微雨聲,

閑云落紅輕入夢。

不知歸雁可安否,

一枕幽思到天明。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江油外國語學校 王翠蓉

我于9月26-28日在成都空軍禮堂聆聽了專家的精彩講座,觀摩了名師的講課,真是受益匪淺。也讓我明白了一堂好的語文課,必定是一堂回歸語文本體的課;一堂富有教育價值的語文課,必定是在簡約風格中顯示幾分沉甸甸的務實。

一、語文課的本體性教學內容。

吳忠豪教授在講座中講到當下的語文教學已經偏離了語文的本體教學,而重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的教育,而這些卻不是語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為目標展開教學。

語文教師雖然面對的是一篇篇課文,但必須清醒的認識語文課不應該是“教課文內容”,而應該是引導學生“用課文學習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首先要根據課文確定本體性教學內容。教學一篇課文,除了必須落實的生字、新詞教學和課文朗讀這些基本要求外,其他在語文知識、方法、語文技能方面還應該教什么,教師必須有明確的選擇。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將教學目標設計為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才有可能把這堂課真正上成語文課。如我們五年級的課文教學除了落實基礎性教學內容,還需要教授一些其他的語文知識和閱讀寫作方法,進行必要地語文技能練習,每堂課抓住一個教學的重點,不要面面俱到。所以語文教師不應該追求“教過了”,而應該追求學生是否“教會”。

二、詩意的語文和語文的回歸

王崧舟老師上了一堂《孔子游春》,他的課堂教學處處充滿詩意,處處透著語文的本體性教學。

語文的詩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詩意語文的基點和出發點。詩意不是外加的,詩意是文本本有的、內蘊的。語文教學指向文本秘妙,是詩意語文課程論和教學論的第一法則。

王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抓住孔子老師的身份,找到課文中的“孔子課堂”品味,抓住課文中“孔子的課文內容”品讀;教學中王老師處處讓學生朗讀,處處讓學生練筆,處處讓學生感受詩意的語文,這種心思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這種文學造詣也是我們無法比擬的。對于王老師的教學,我借用司馬遷的一句話來表達我的想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三、語文課要經歷一個文本語言吸收、內化、遷移的完整過程。 從這幾天聽的課中讓我明白語文課姓“語”,無論課堂的形式怎樣“創新”,課堂的理念怎樣“優秀”,語文課都必須堅持課文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緊緊圍繞“語言文字”展開語文學習的課堂過程,這是語文課的“根”! 語文課要強化誦讀。語文課必須讓學生有充分對話文本進行“讀”的時間和自由。教師的每一次朗讀指導都應該有其目的性,指導有方的朗讀教學,能讓學生在朗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感情、品味意境、發展語感。

語文課要注重遷移。語言遷移的課堂實踐是檢驗學生吸收內化語言過程的主要途徑。古人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語言遷移方式,如:結構分明的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組織方法;故事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鮮明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感受的抒發和表達;語言敘述富有情趣、人物命運留有空白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作品形象的再造和重塑„„

語文課要關注人文價值。學生是文本的閱讀者,我們在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課堂中也要重視人文價值的導向。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曾經多次聆聽過不同語文老師上高爾基的《海燕》這首散文詩的公開課。有的老師用震耳欲聾的雷鳴聲導入課堂學習,給人一種先聲奪人的效果;有的老師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導入課堂學習,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有的老師還用聲情并茂的朗誦導入課堂學習,給人一種嘆為觀止的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謂異彩紛呈。有的語文老師層層設問、一問到底,猶如在審訊犯人;有的語文老師層層剖析、剝繭抽絲,好像在庖丁解牛;還的語文老師逐句賞析、逐段品讀,酷似在文學欣賞。至于課堂氣氛,有課堂的書聲朗朗,有的課堂死氣沉沉,有的課堂交頭接耳,舉不勝舉。

鑒于以上的這些經驗教訓,經過大家自己獨立思考,大家對高爾基的《海燕》一文的教學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下面,談談大家的教學設計所依據的理念和設計初衷。根據錢威和徐越化“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的觀點,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該緊緊抓住語文學科“語言”這一本質特點。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所設計的任何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感知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概括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以上的觀點跟我們時常說的“語文教學就是聽說讀寫的教學”觀點恰好是相輔相成的。

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如何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呢? 首先,我們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為學生搭建一個聽、說、讀、寫的平臺。不管是課堂導入語、課堂提問,還是課堂練習、拓展延伸等教學環節的設計都應該富有啟發性、思維性和前瞻性。

在大家的《高爾基〈海燕〉的教學設計》中,大家之所以用“在天昏地暗、雷電交加的惡劣天氣里,你們喜歡呆在哪里呢”這么簡單樸實的語言作為課堂導入語呢?那是因為鑒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問題本身淺顯易懂,學生易于回答,有利于激發學生開口講話;

(二)問題內容與文本內容具有相關性,便于有效導入課堂學習;

(三)尋常話題更具有人文性,容易激發學生說出他們內心最為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大家向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高爾基給我們描繪了一只怎樣的海燕”呢?大家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本階段,大家們不應該苛刻地去要求學生對文本理解得很深、很透,只要求他們對文本有個整體的感知與了解;

(二)該問題的設計體現了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梯度性和連貫性。既為學生達成整體感知環節的學習目標而設計,又為學生進入品讀與欣賞階段做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三)該問題的設計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文本的內容,而不是去把文本肢解得支離破碎的。

其次,我們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把學生的聽、說、讀、寫切實落到實處。誠然,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感知能力、語言理解能力、語言概括能力、書面表達能力都是需要通過具體的語實踐來培養與提高的。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與實踐,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為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把學生的聽、說、讀、寫切實落到實處。

在“品讀與欣賞”這個教學環節,大家以“海燕的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等性格分別是從文章里的哪些語言體現出來的呢”這個問題作為媒介,要求“學生找出并朗讀課文的相關語段與句子”。在教師的指導下,“要求學生讀出相應的語氣、語調和感情,并理解這些語段與句子所運用的修辭方法極其表達效果”。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閱讀教學就應該讓學生自主地去默讀、朗讀、誦讀、品讀。讀出語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引領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文本來實現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古人講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在反復的讀中,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感覺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鑒賞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自然而然地也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大家的《高爾基〈海燕〉的教學設計》中,大家把“品讀與欣賞”這個教學環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最后,我們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始終。在大家的《高爾基〈海燕〉的教學設計》中,無論是在“整體感知” 、“品讀與欣賞”教學環節,還是在后面的“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拓展延伸”等教學環節中,大家都是圍繞著“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來進行設計的。要么老師范讀,要么學生朗讀;要么個體朗讀,要么集體齊讀;要么自由朗讀,要么細細品讀。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江油外國語學校 王翠蓉

我于9月26-28日在成都空軍禮堂聆聽了專家的精彩講座,觀摩了名師的講課,真是受益匪淺。也讓我明白了一堂好的語文課,必定是一堂回歸語文本體的課;一堂富有教育價值的語文課,必定是在簡約風格中顯示幾分沉甸甸的務實。

一、語文課的本體性教學內容。

吳忠豪教授在講座中講到當下的語文教學已經偏離了語文的本體教學,而重在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的教育,而這些卻不是語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為目標展開教學。

語文教師雖然面對的是一篇篇課文,但必須清醒的認識語文課不應該是“教課文內容”,而應該是引導學生“用課文學習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首先要根據課文確定本體性教學內容。教學一篇課文,除了必須落實的生字、新詞教學和課文朗讀這些基本要求外,其他在語文知識、方法、語文技能方面還應該教什么,教師必須有明確的選擇。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將教學目標設計為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才有可能把這堂課真正上成語文課。如我們五年級的課文教學除了落實基礎性教學內容,還需要教授一些其他的語文知識和閱讀寫作方法,進行必要地語文技能練習,每堂課抓住一個教學的重點,不要面面俱到。所以語文教師不應該追求“教過了”,而應該追求學生是否“教會”。

二、詩意的語文和語文的回歸

王崧舟老師上了一堂《孔子游春》,他的課堂教學處處充滿詩意,處處透著語文的本體性教學。

語文的詩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詩意語文的基點和出發點。詩意不是外加的,詩意是文本本有的、內蘊的。語文教學指向文本秘妙,是詩意語文課程論和教學論的第一法則。

王老師在課堂設計上抓住孔子老師的身份,找到課文中的“孔子課堂”品味,抓住課文中“孔子的課文內容”品讀;教學中王老師處處讓學生朗讀,處處讓學生練筆,處處讓學生感受詩意的語文,這種心思是我們所不能企及的,這種文學造詣也是我們無法比擬的。對于王老師的教學,我借用司馬遷的一句話來表達我的想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三、語文課要經歷一個文本語言吸收、內化、遷移的完整過程。 從這幾天聽的課中讓我明白語文課姓“語”,無論課堂的形式怎樣“創新”,課堂的理念怎樣“優秀”,語文課都必須堅持課文語言的學習和運用。緊緊圍繞“語言文字”展開語文學習的課堂過程,這是語文課的“根”! 語文課要強化誦讀。語文課必須讓學生有充分對話文本進行“讀”的時間和自由。教師的每一次朗讀指導都應該有其目的性,指導有方的朗讀教學,能讓學生在朗讀中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感情、品味意境、發展語感。

語文課要注重遷移。語言遷移的課堂實踐是檢驗學生吸收內化語言過程的主要途徑。古人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設計不同的語言遷移方式,如:結構分明的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的組織方法;故事情節緊湊、人物形象鮮明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感受的抒發和表達;語言敘述富有情趣、人物命運留有空白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作品形象的再造和重塑„„

語文課要關注人文價值。學生是文本的閱讀者,我們在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課堂中也要重視人文價值的導向。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新改革為教育改革譜寫了新的篇章,給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羅杰斯曾說:“如果我們真要學生做自由和負責的人,我們就必須讓他們直面生活?!逼返聛碓从谏鐣?,是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內化不是憑空實現的,要以一定的內容作為載體。實踐證明: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容易被學生認同、接受。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痹诮逃齼热莸倪x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教材,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實踐、體驗、感悟,從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真正獲得教益;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擁有豐富的經驗,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來”,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那么,如何把品德與社會課與回歸生活緊密聯系呢?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究,使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教師采取“告知”的方式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習內容固定、學習方式單一,忽視學生個性,忽視學生自己的認知、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的教學行為不應把大量的時間放在組織教案和講解上,而應為學生提供各種資源,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

1.課前開展實踐活動,充實課堂教學

一節成功的“品德與社會”課,課前大量的準備必不可少。圍繞課堂教學內容,課前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可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為課堂教學積累直觀的感性材料,以便學生在課堂上比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學內容,激發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認識。如教學“家鄉的故事——(家鄉變化可真大)”一課時,課前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調查、訪問等形式搜集以下材料: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巨大變化以及建設成就等事例,也可以讓學生搜集十年前濟南的資料及圖片,和十年后的資料圖片進行對比;二是比較自己的家庭及左鄰右舍的家用電器擁有量與十年前的不同;三是以調查表的形式比較爸爸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別。如果在這幾方面有照片的對比,學生的體驗會更真實。讓學生帶著調查來的真實材料,在課堂上匯報,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感受中領悟、體會家鄉的變化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水到渠成,實踐活動的開展可謂恰到好處。

2.課堂上避虛求實,激發學生的情感

課程和教材回歸生活也就是要回歸真實。把實實在在的生活展現給兒童,即我們的生活中有快樂也有煩惱;有美好也有丑惡;有成功也有挫折。例如在講授“垃圾從哪里來”一課時,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拍到的一些亂丟垃圾的情景:校園門口垃圾遍地、公園變成垃圾山、街道污水橫流、垃圾不放入垃圾箱……通過一系列的圖片讓學生對亂丟垃圾這一不道德行為產生厭惡及痛恨,使學生在真實的心靈撞擊中樹立正確的觀念,激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課后開展實踐活動,深化課堂教學

道德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反復訓練、螺旋上升的過程,單靠某一課的教學就想達到目的是不切實際的。課內留存大量實踐空白,讓學生課后操作延伸,鞏固深化教學內容。如“畫畫家庭樹”中的“小調查”,調查一下家庭成員的簡況,繪一幅畫;教學“我是家中小成員”,讓學生用巧手把自己的家打扮得更漂亮;“畫畫我的家”留了整頁空白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實踐。這些實踐活動,由于受時間或條件的限制,在課堂上是完不成的,必須放到課后去操作實踐。這樣,通過課后實踐活動,鞏固深化所學內容,促進優良行為、優良習慣的養成,使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形成教育合力,效果明顯。

二、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實踐并感悟

1.重視德育的實效性,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

如何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系,加強德育的實效性是我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越是處在真實的情境中,越是能夠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距離。而我們的教學力求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實際調查、訪問、體驗、研究活動中得以實現。如在“大家都是好朋友——(同學之間)”主題中,針對有些學生自信心不足或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況,設計“尋找同伴的優點”活動,讓學生說說同伴有哪些優點,學生在尋找優點的過程中認識到每個人身上都有長處,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種道德體驗是在實際活動中形成的,是自身的真實感受,不是生硬的灌輸和說教;是內化為生命精神的素質,不是外在的要求。

2.從實踐活動中體驗意義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大有學問,人格只有在活動中、情境中才能培育。我們的教學必須倡導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去認識,不搞“純而又純”的教育。

例如,在講授“一次賣報的體驗”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去調查、訪問一下賣報人,了解怎樣才能賣得更快的一些技巧等等,學生交流調查訪問的結果,全體學生總結經驗,最后組織學生去賣報,讓學生把自己調查到的賣報經驗付諸生活實踐。

3.從生活中感悟

要讓每個學生都直接參與到活動中,親身體會,親身感悟,所學的品德知識才能得到鞏固、深化。

例如,講授“環境好,我快樂”一課,教師先以三幅反映環境問題的圖片為范例,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充分引導學生討論:除了這些污染,還有哪些環境問題?然后教師讓學生把分組調查到的資料展示出來,使學生親身感受家鄉污染的現狀,教師再配以語言描述,從而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感悟“環境糟,我煩惱;環境好,我快樂!”

三、讓學生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

品德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必須以生活為基礎,使學生的教育教學更貼近生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愉快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如,我校有一位女生被車撞倒受傷嚴重,住院需大量醫療費,而她的家庭生活很困難,難以短時間內湊足費用。我就抓住這一事件,結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有愛心地生活”的教學內容,開展全校性實踐活動——“心系同學”捐款活動。學生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為這位學生的家長解決了一部分困難。只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結合生活實際,及時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就能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在現實生活實際中得到升華。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回歸生活”是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是立足于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系、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不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檢驗、自我創造,塑造人格。

編輯 王夢玉

回歸人性的語文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小學語文教學教育對象是7~13歲的兒童, 這些兒童是一個特別的群體, 他們初涉世界, 對社會和生活的認知很淺顯, 他們就像一張張潔白的紙張, 等著小學老師在這張紙描畫。這一階段的兒童可塑性極大, 他們的性格和習慣都將在這一年齡段因為教育者的影響而初步成型。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說:“教學必須符合人的天性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任何教學的首要的、最高的規律。”[1]看來, 順應兒童的天性, 探索和尋找合適的教育模式是世界教育界的共性。

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性化教育的實踐探索豐富多彩, 我把我的教育體會寫在這里, 與大家一起來切磋。

就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論證。

1 教育過程要求教育人性化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由教師、課本、學生三個要素組成, 這三個要素互相影響, 構成一個流動的過程:教師通過課本, 理性地給學生傳播文化知識, 講析人生哲理, 豐富學生的認知, 拓展學生的視野, 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 吸收身心健康成長的必需營養, 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學會知識又為教師的迅速成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的形成, 又可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學生是獨立的個體, 是完全意義上的人。因此, 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人性化, 教學過程必須和諧進行。

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生涯中, 有一件小事讓我沉思許久, 它使我意識到, 必須重新定位小學語文教學的藍圖。

那是在我上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課《做一片美的葉子》時發生的一件事:那節課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 我像往常一樣, 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日常教學。開始精講課文了, 我指定一名學生讀第一部分, 并提問:“我看到了么?美在哪里?”學生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樹。美體現在:樹像一朵綠色的云, 從地上升起。“升”字用得好, 既然遠望大樹像一朵“綠色的云”, 那么云就有一種變化、流動之感, 而要表現這種感覺惟有“升”字才準確。然后我就布置學生各自輕聲讀第一部分, 邊讀邊在腦海里想象課文中描寫的這幅美麗的畫面。

趁著學生讀書的那一會兒, 我在黑板上出示一組填空題:一 () 葉子;一 () 白云;一 () 大樹。學生口頭回答后, 我又出示兩個填空題:一 () 螞蟻;一 () 毛毛蟲。學生紛紛舉手, 爭著要發言。我指名一學生回答, 他說得完全正確。

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班上平常話語不多, 甚至呆板的唐益舉手了。為了鼓勵他的認真聽講和積極回答問題, 我請他站起來回答。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竟然說:“老師, 我看也可以說:一位螞蟻, 一名毛毛蟲。頓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笑聲中還帶有嘲諷的意味。唐益的同桌使勁地扯他的衣角, 示意他趕快坐下來, 唐益雖然被同學們弄得面紅耳赤, 直搔后腦勺, 卻堅持不肯坐下來——他要老師給他回復一個明確的答案呢!

剛開始我有些生氣甚至有些惱怒, 本來順順當當的課堂, 此時像一鍋煮開了的熱粥似的沸騰起來。但畢竟教學多年來, 我心里清楚地知道: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唐益作為學生個體, 他的回答雖然非常出人意料, 也十分離奇, 我想, 應該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他這么說一定有他的理由,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人性化, 尊重人的個性。所以我沒有訓斥他, 也沒有否定他, 而是微笑著走到他的身邊, 摸了摸他的圓腦袋, 親切地說:“好孩子, 你能說說這么回答的理由嗎?只要理由充分, 我們就認為你說得正確。”

唐益聽了我的話, 似乎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鼓勵。他看看我, 有些激動地說:“平常我們都說一匹馬, 一只狼??墒莿赢嬈? 還有童話書里都是這么說的:一位馬先生, 一位狼外婆。所以我想, 是不是也可以填一位螞蟻, 一名毛毛蟲呢?

聽了唐益的回答, 我帶頭鼓起掌來:“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鼓勵唐益同學, 他回答得很正確。香港有位女詩人就曾這么說過:可不可以說/一枚白菜一塊雞蛋一只蔥一個胡椒粉?/可不可以說/一架飛鳥一節柳樹一頂太陽一斗驟雨?/可不可以說/一條雨傘一束雪花一頓雪糕一畝阿華田?/可不可以說/一頭訓導主任一只七省巡撫一匹將軍一尾皇帝?/可不可以/龍眼吉祥龍須糖萬歲萬萬歲?同學們, 你們說, 可以嗎?”

同學們又是一陣哄堂大笑, 不過這次的笑聲里多了份友誼, 多了份理解與支持。我掃視全班后問道:“你們用笑聲要告訴我什么呢?”

“也可以。”同學們齊聲回答。

“但是——”我故意拖長聲調, 停頓了一會兒說:“不過什么呢?”

同學們想了想, 有學生回答說:“要在特殊場合里用, 一般情況下不可以這樣說, 要不然就沒了規則, 就會雜亂無章。”

這堂課因為這樣人性化地處理, 既保護了唐益的學習積極性, 又使全體同學學習到不一樣的說法, 更重要的是, 它使我認識到: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要人性化。學生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個性。他們雖然小, 但是他們一樣有思想, 有熱情, 對這個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理解, 更有他們簡單而天真的理想。我們教師在施行教育這一活動時,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既然是有獨立個性的個體, 就應該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不能做簡單的單選題,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要力爭做一個理性的, 智慧型的教育者。

2 教育目標要求教育人性化

陶行知說過:“‘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 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2]老師首先能從學生的角度, 設身處地的思考, 教育就會容易很多。

我教過一位學生叫梁文光:他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 外婆帶著他住在姨媽家, 是個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 而且姨媽是個聾啞人。外婆沒文化, 他從小沒有得到啟蒙教育, 不會數數, 更不會背古詩, 直到3歲多才開始說話, 于是上學之初便困難重重:不會數數字, 基本上沒什么記憶力, 也不會正確地發音。第一個一年級讀完以后, 他還是不會準確讀出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及字母表。但是他能夠完整地默寫出來!

我帶一年級接觸梁文光時, 他已經是第二次讀一年級。了解他的情況后, 在其他同學還在學拼音的第一個月里, 我就開始著手對他進行漢字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 我希望提前為他補習, 第二次一年級他能跟上其他新同學。所以每節語文課, 我總是為他留五分鐘, 單獨教他怎么發音, 并讓他口頭組詞, 每天學四個生字, 下午放學時也總是為他多留一個作業, 那就是每晚他必須抄寫白天學的四個生字各兩行并聽寫。

這樣下來, 一般學生肯定會趕上來。但是他不行。首先他很難記住生字, 有時候記憶力很好, 四個生字一個晚上能讀出來, 也能聽寫。但是有時候同樣只學四個生字, 他要兩個晚上, 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完全正確地聽寫出來;其次他很健忘。今天記住的四個生字, 第二天晚上聽寫時又忘記了。

怎么辦呢?如果按照一般怕拉后腿的想法, 這類學生通常會被勒令退學或轉學, 最后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但是, 我認為, 語文教學必須人性化, 因為語文學會了學通了, 自然就會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這類學生同樣是獨立的個體, 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寵兒, 本著人性化原則, 他們也應該擁有獨立的人格, 擁有人的尊嚴, 人的各種權利, 包括受教育的權利。作為教師, 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他們培養成有獨立人格的公民, 能自食其力的公民, 無論責任還是良知, 都會驅使一名優秀的教師這么做。為了他們健康活潑而快樂地成長, 既為人師, 就該責無旁貸地為他們創造這樣的環境。他們本來就遭遇了先天環境的不足, 如果我們不為他們創造后天的教育環境, 那么他們將成為徹底的棄兒。

于是我每天都想辦法找他的優點并表揚梁文光:學習成績不怎么好, 但這學期他的字寫得很工整, 值得表揚;記憶力不好, 但現在會數數字了, 值得夸獎;學習效果不好, 但聽講很認真, 還有他很講禮貌, 對同學熱心幫助……用心觀察, 我發現, 他的優點其實還真不少呢。我希望對他的愛護能達到他母親所說的目標:長大了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 能自食其力。

一個學期下來, 這個梁文光不但掌握了這一學期的全部語文知識, 他還變得比過去開朗、自信, 看見他這樣, 我也欣慰地笑了。

3 學生的客觀需要要求教育人性化

學生是受教育者, 進入學校, 他們都渴望學到知識, 希望得到老師的喜愛, 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尤其是小學生, 對他們而言, 學校是一個神圣的殿堂, 老師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上帝, 是他們模仿的偶像, 在他們的心中, 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 他們愿意絕對地服從。這種虔誠的崇拜源于什么?源于他們作為受教育主體對科學知識的崇拜!聰明而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自然很快就能得到老師的青睞, 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需要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做到教學人性化。這一類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稍差, 因而他們很容易被調皮的學生欺負, 如果教師忽略人性化教學, 那么他們很可能會成為被別人欺負的對象。

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性化探討還可以有很多角度, 孔子說過:“有教無類。”因為受教育的對象千差萬別, 我們的教育方法也應該各不相同, 但是, 不管教育方法怎么改變, 教育的觀念要明確, 小學語文教育, 在人性化方面, 尤其需要更多的探討。

所謂“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樹人, 樹什么人?完全是教育者決定的, 現在的兒童是國家的未來, 作為教育者, 教育理念關乎國家未來, 但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在更寬廣的范圍內實施人性化教育, 更希望我們的教育隊伍,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新教學理念, 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階段都做到教學人性化, 只有這樣, 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才能真正邁向新臺階。

摘要: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育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 小學語文教育因其鮮明的人文特性而更顯重要。小學語文教育必須注重人性化教學, 因為教育過程要求教育人性化、教育目標要求教育人性化、學生的客觀需要要求教育人性化, 人性化教育對學生個體成長的影響是深遠的, 人性化教育應該成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語文教育,人性化,創新

參考文獻

[1] 第斯多惠.德國教師教育指南.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310.

上一篇:水泥裝備數字化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護理服務健康管理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