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

2023-09-19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第1篇

摘 要:隨著新課改在全國各地的開展,鄉土地理成為初中地理的必學內容,但長期以來,多數學校的地理教師都不重視初中鄉土地理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也不高。當前,湘潭市多所學校初中鄉土地理教學現狀如下:鄉土地理教材較少,課時不足;教師教研不夠深入,課程資源開發不充分;鄉土地理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不高。文章在此基礎上,提出鄉土地理教學的策略:將鄉土知識融入課堂、充分利用鄉土類課程開展相關實踐活動。

關鍵詞:鄉土地理;課堂教學;初中地理;湘潭市

作者簡介:鄧江樓,湖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鄧明麗、穆洪發,湖南科技大學學生。(湖南 湘潭 411201)

基金項目:本文受2018年度湘潭市社科規劃專項課題“鄉村振興中湘潭市農村地區師資保障機制研究”(編號:2018ZX13)資助。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中,“鄉土”的范圍一般是縣級行政區,在鄉土地理教學中,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也可以對本市或者本省的地理知識、風土人情、文化習慣進行講解。因此,鄉土地理主要是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能被人熟知的地理事物與地理現象。[1]鄉土地理能夠訓練學生的思考、動手能力,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并提供更直觀的地理學習渠道,是提升國民素質卓有成效的方式。[2]新課標規定鄉土地理是必修內容,各地方要編寫本地鄉土地理教材,突出其獨特功能。雖然新課標強調鄉土地理的重要地位,但在各地實際教學中并沒有落實。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傳統副科思想影響,鄉土地理課程經常被所謂主科擠占;另一方面,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鄉土地理課開設在八年級下學期,加之課時較少,開展野外實踐活動更難。為此,本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為例,對多所學校的初中鄉土地理教學現狀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策略。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以湖南省湘潭市5所學校七年級和八年級的30名地理教師及11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教師問卷30份,收回27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90%;發放學生問卷110份,收回103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94%。著重了解師生對鄉土地理教學的看法,探明湘潭市鄉土地理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一些不足。

二、湘潭市初中鄉土地理教學現狀分析

1. 鄉土地理教材內容單一,教學課時不足。從調查情況來看,多數學校已按照國家要求開設了鄉土地理類課程,但是普遍存在鄉土地理教材內容單一,課時不足等問題。從開設鄉土地理教學各學校使用的鄉土地理教材看,均為湖南省教科院統一編制的《湖南地方文化常識》(含地圖冊),該教材主要是關于湖南地理和歷史方面的常識,而有關湘潭地理知識的內容并不多。目前,湘潭市還未開發具有湘潭特色的鄉土類教材。據統計,85%的教師認為教材是制約鄉土地理教學開展的主要因素。鄉土地理教材是教師傳授地理知識的教學用具,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習用具。湘潭市各地區的鄉土地理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從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開發具有湘潭特色的鄉土地理教材,有利于培養當地學生的家國情懷。從各學校鄉土地理教學的課時來看,74%的學校課時不足1節,課時量嚴重不足。尤其是八年級面臨地理學業水平考試的壓力,把鄉土地理課改作考前復習課,雖然開設了鄉土地理課程,但是沒有真正落實,這與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息息相關。[3]

2. 教師教研不夠深入,課程資源利用不充分。教師主要是依據教材進行教學,一般是對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分析,而且大部分有經驗的中學地理教師主要是從事教學,對教材資源開發的積極性不高,缺乏相關的科研能力。從調查情況看,約有67%的教師對湘潭市的鄉土地理知識并不是十分熟悉,也沒有進行過深入的實地調研,這說明教師對鄉土地理的研究還停留在初步感知階段,而很少開展鄉土地理教學的研究、教學實踐,且將鄉土地理資源與課程教學進行整合的意識不夠。因此,在教學中也很少運用鄉土地理素材,學生也無法從教師的講學中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足夠的鄉土地理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土地理教學的深入開展。此外,很多教師對《湖南地方文化常識》鄉土地理教材鉆研不夠,很難將鄉土地理知識完整地傳授給學生,大部分學生對湖南省鄉土地理知識的了解還停留在原有階段,他們基本上不明白學習鄉土地理有何意義。同時,有些教師普遍反映鄉土地理教學難在教材,他們認為在考試中鄉土地理知識所占的分數很少,這恰恰與我們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相違背,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對鄉土地理教材研究不夠,利用課程資源不充分。

3. 鄉土地理教學重理論輕實踐。鄉土地理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對本地自然資源開展考察、研究,但從目前鄉土地理教學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鄉土地理教學都拘泥于課堂教學,而較少走出課堂開展田野調查活動。因此,教師對鄉土地理教學通常僅限于教材規定的范圍,學生所獲得的鄉土地理知識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鄉土地理知識的探索與實踐能力就會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4. 學生學習鄉土地理知識的積極性不高。據相關統計發現,很多學生對鄉土地理的學習并不感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鄉土地理知識在初中考試中所占分數較少,教師通常會忽視鄉土地理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鄉土地理遠離學生的學習生活,他們對其他地方或者他們不熟悉地區的風土人情并不感興趣,也無法及時獲取其他地方的有關知識背景。因此,多數學生對學習鄉土地理的興趣不濃厚,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三、加強初中鄉土地理教學的策略

1. 開設并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課程。首先,充分運用鄉土地理教材?!逗系胤轿幕WR》是對湖南地理的總體介紹,對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一定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應滲透一些鄉土地理教材的內容,將課堂地理知識與鄉土地理知識融會貫通。如在學習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疆域、人口、民族以及中國的自然環境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湖南地方文化常識》七年級上冊第1~6課,并布置相關的學習任務。在學完教材的每節課后,教師以問題的形式總結對應的湖南地區的相關地理特征,使課堂教學案例更加豐富多彩,也有利于鄉土地理真正進入地理課堂。同時,鄉土地理教材編制的思路、方法對編制本市的教材也很有幫助。在編制湘潭市鄉土地理知識體系時,可以充分借鑒《湖南地方文化常識》的編寫思路與方法,讓鄉土地理教材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其次,編制湘潭鄉土地理教材,完善資源庫。在編制湘潭鄉土地理教材時,需針對鄉土地理材料不足或不系統的問題,進行專項考察、研究,統計收集相關的案例與地理知識進行分類,統計結束后,請相關專家對湘潭鄉土地理教材數據及其適用性進行評估。同時,號召教師在教學、教研、生活中收集相關的鄉土地理案例,最終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系統素材庫,為更新教材案例以及教學應用做準備。

2. 將鄉土地理知識融入課堂。首先,將鄉土地理知識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某一環節,即把鄉土地理素材滲透到導入新課、解釋問題、與教材案例對比或替換教材案例等環節中。比如,在中國的土地資源一課中,要講我國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的問題。[4]在講授耕地減少問題時,教師就可列舉湘潭市九華工業園的建設用地情況,向學生展示10年前和現在九華地區的衛星圖片,讓學生思考該地的土地利用變化有什么特點。關于土地質量下降問題,則可以利用竹埠港的土地發展變化作為教學案例,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如講交通運輸時可以把湘潭數百年的繁榮與如今的衰落進行對比,指出傳統水路、陸路運輸造就了“木帆船時代”湘潭的輝煌,鐵路的興起、水運的衰落與湘潭的興衰密不可分。[5]以此例引發學生對交通方式變革的思考,以滲透的形式,把鄉土地理知識融入課堂中,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使之更直觀地理解鄉土地理知識,熏陶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6]這種方式能充分挖掘當地的鄉土地理資源,又與教材內容深度融合,還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基礎、心理發展特點、興趣愛好,實現了理論知識與現實的融合。

其次,將鄉土地理素材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創設情境,將鄉土地理素材與課堂內容融合為一體,讓學生仿佛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在“中國的農業”一課中,就可以設計以湘潭的農業為情景進行講授。在導入環節,通過引入同學們吃的早餐,如喝的粥是用湘潭縣的水稻做的,辣椒是來自姜畬鎮等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增強其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感。在介紹農業各部門時,可以湘江的捕撈方式引出漁業的定義。對教材“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材料進行講解時,可以列舉湘潭縣花石鎮的農家樂觀光旅游、河口鎮的湘蓮加工等實例,拉近地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由此,通過問題式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進行思考。

再次,以鄉土地理素材進行拓展練習。由于平時的練習題大多是全國通用的,缺乏聯系本地地理知識的題目??紤]到初中八年級的學業水平考試,每年有一道10分的鄉土地理大題,在此情況下,教師要適度以鄉土素材為材料設計練習題,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比如,在講授中國的河流時,就可以湖南的湘江做對比學習。如展示湖南省地圖,讓學生填出湘江、洞庭湖或沿岸城市;請你談談治理湘江水污染的措施;簡述長株潭地區水災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湘江水利樞紐的建成對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這種拓展練習的方式類似于“中考猜題”,對于地理教學與學生鞏固地理知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性意義。另外,將鄉土地理與考試融合,有利于學生養成思考鄉土問題的習慣,增強其學習鄉土知識的積極性。

3. 開展關于鄉土地理的實踐活動。首先,根據教材組織實踐活動。該策略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教材與生活的聯系,在課余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時,就可以安排學生測量當地旗桿影長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等。類似的還有:讓學生畫校園或某地區的地圖;學習天氣時讓學生參觀地理園或氣象站,學測氣溫、降水量、風力;學習聚落時組織學生參觀窯灣民居,思考地理環境與民居的關系;學習中國的水資源時,可以組織學生按照教材開展一次用水調查活動,并提出節水建議和計劃。該策略主要是在校內開展,涉及的安全事件較少,難度較小,因此可行性較高。

其次,開展野外專題考察。野外考察將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于養成重實踐、重思考的能力。[7]例如,在學習了“中國在世界中”的一節后,就可以組織參觀規劃館、博物館,了解湘潭的歷史變遷、未來規劃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在學習了交通一節后,可以到湘潭站、湘潭北站,實地感受交通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在學習了長江三角洲一節關于旅游的知識后,可以到韶山感受湘潭紅色旅游資源與旅游業發展的關系;在學習了中國的水資源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湘鄉的韶山灌渠考察,了解湘潭人民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類似的還有對湘潭地形、河流、九華工業園的考察等。上述實踐活動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實踐調查。同時,地理教師還要先對考察的地區進行評估,以鄉土地理為標準進行實地考察,并收集資料數據。

再次,開展鄉土地理文化活動。開展鄉土地理文化活動,主要有征文、海報、攝影作品展、環境地圖繪制等形式。在開展這些活動時,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自主探索家鄉地理的情況,了解家鄉、感受家鄉。在活動中,學生除了學到了很多書本之外的知識,還實現了學習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8]此類活動在初中開展較多,是備受教師、學生、家長歡迎的鄉土地理活動,同時,開展鄉土地理文化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了解鄉土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與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宜金.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結合鄉土地理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2] 楊載田.鄉土地理的理論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

[3] 楊新.新編地理教學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 張安寧.鄉土地理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5] 樊杰.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1.

[6] 何歌勁.湘潭風物攬勝[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 張碧秋.初中地理教學中鄉土地理課程資源利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8] 向國友.探究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土地理[J].現代閱讀,2013,(21):128.

責任編輯 朱澤玲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第2篇

摘 要:筆者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對STS教育進行了探討。本文即對該模式在推廣過程中的一些教學實踐的總結,以及對其效果進行的簡要分析。

關鍵詞:STS;教學實踐;效果

眾所周知,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簡稱[1]。而我們所理解的STS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學要以教材生活化、問題社會化為原則,以學生日常生活中或社會上發生的與科技有關的問題為主題,讓學生自己主動設計問題的學習策略[2]。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加入STS教育后的物理教學,從教學內容上看更注重物理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以及技術、社會的內在聯系。學生能夠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領悟并可以靈活運用,學生把科學過程看作是自己學習的一部分,是自己的需要,主動去探索。從教學形式上看不限于指定的時間和教室,以討論課、研究課為主,把教師當作領路人,把科學看作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在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方面,加強了對學生創造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把社會與自己的公民責任聯系起來,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增強好奇心和興趣[3]。

雖說有上述的種種優點,但在物理教學中加入STS教育是否適合農村高中?在新課程體系下實施的效果如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什么困難和困惑?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從2012年初開始展開了多次討論和調查研究,設計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學方案并進行實施。每位老師代課兩個班級,但只在各自的其中一個班級實施了這一教學設計,另外兩個班級作為對照組。同時,這兩個老師也作為被試,平行班的其他物理老師作為對照組。

以下筆者就該模式在推廣過程中的一些教學實踐進行展示,并對其效果進行簡要的分析。

1 高中物理STS教學實踐

基于STS的教育理念,在物理教學實踐設計上,如何才能使STS課程更具體化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經分析論證,我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種形式:

1.1 在必修課中滲透STS教育理念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材中體現STS教育的材料很多(如必修1中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速度與現代社會”“從伽利略的一生看科學與社會”“流體的阻力”;必修2中的“人類對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黑洞”“航天事業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等),關鍵是教育者在教學中要呈現物理知識與STS教育的有效結合點,并有意識地利用相關素材進行有機滲透。這個方面的研究很多,具有很大的借鑒性。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科學前沿知識、最新技術成果及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信息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

1.2 開設輔修課,設置STS專門課程

核能的應用:國內外能源利用情況報告;各種核電站和核污染的相關報告;核能利用的前景及環境污染控制等問題。

基本粒子物理與人類進步:到現在為止,粒子物理的研究已經達到比夸克、強子等微粒更深一層的地步。直線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回旋加速器的建造等為粒子物理的研究打開了方便之門,這些進步的研究課題的發展,中學生也應該有一個更為清晰地了解,以增強青年學生對現代高科技物理的跟蹤認識。

聲波在醫療和軍事等方面的應用:聲波、次聲波及超聲波;超聲換能的原理結構;超聲波的發射、傳播和接收(介質發射、吸收和折射);超聲診斷。

萬有引力與航天飛行器:了解世界各國航天事業的概況與發展計劃,宇宙速度的理解;各種人造衛星的用途;宇宙棄物及星球大戰;飛向太空。

機器人的應用:機器人的定義、機器人三原則、機器人的發展概括、機器人的主要功能和應用、機器人帶來的副作用。

1.3 增加社會實踐,在實踐環節中實施STS教育

現在的科技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如何才能使學生跟得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學??梢酝ㄟ^各種渠道加強STS教育,開設大量與科技前沿有關的物理科學課程,如“超導材料及其應用前景”“太陽能的利用”“磁懸浮高速車”等。學生有機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調查,例如通過對油漆廠、造紙廠、水泥廠、木材加工廠的參觀調查使學生了解到各種污染會給人類和自然環境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操作活動。

2 高中物理STS教學實踐的效果分析

在物理STS教學實踐之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調查問卷,并對兩位老師進行了訪談,同時對其他幾位同年級的物理老師進行了訪談,做了訪談記錄。然后,筆者對調查問卷和訪談記錄的結果進行整理(如表1),對此次高中物理STS教學的實踐效果進行了如下分析:

2.1 教學實踐活動之后學生的變化

從考試成績上看,實驗組的學習成績比對照組的略高一些。除此之外,根據對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STS教育在中學的實施可以說是較好地加強了學生們的科學情趣、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改變了原本“學生知道物理知識但卻難以應用到實際問題”的局面,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將所學物理知識聯系到現實生活中去的能力、能夠使學生更敏感于應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評價社會上的一些科技宣傳,辨別科技宣傳內容的真偽,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念。STS教育的普遍實施,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這些進步大都是在STS教育的有效實施的基礎上取得的。

STS教育的實施,使得在科學方法、科學探究能力、現代科技意識、物理學史、學習興趣等方面,實驗班學生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許多同學表示,上過STS課程之后,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或者說有一種敏感性,就是習慣于觀察周圍世界,會下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與身邊自然現象相聯系。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的意識在逐漸加強之后,就會有這種表現,即會主動地去觀察自然、認識世界、發現科學、解決問題。STS教育后的另外一個結果是:在課堂上,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創新思想;在實驗中,可以看到學生獨特的發明創造;在實驗報告冊中,可以發現有學生有改進實驗的沖動。在STS 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智慧的火花隨時可以迸發出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逐步的提高。

2.2 教學實踐活動之后教師的變化

實施STS教育,全面提高了教師的素質和教研水平。STS教育的實施,對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結構、教學設計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必然進一步強化了教師們終身學習的意識。為跟上時代進步的節奏,教師們不得不及時吸收新的知識,更新知識結構,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不僅使得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而且也使得教師有了更為現代的教學技能,能將自身的教育理論同教學實踐相結合,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觀。

通過實施STS教育,教師對教學活動有了新的反思,教學反思是與教師對職業性質的分析以及他們獲得、掌握、更新知識的方式相關聯的,且由對思想和行為之間關系的觀念所驅動。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STS教育后,教師和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在新的知識儲備上,更重要的是在科學素養方面有了可觀的進步。這有利于高中物理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培養學生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吳永忠.論我國STS教育的開展及其與國際的對接[J].北方論叢,2005,(3):107.

[3]吳長龍,熊萬杰.物理教育中STS教育資源開發的探索[J].現代物理知識,2009,(6):55.

(欄目編輯 李富強)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在深入剖析《航空發動機原理》課程特點的基礎上,針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提出了以培養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為導向的“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教學方法,在重構理論教學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導向、項目驅動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該方法充分利用了《航空發動機原理》課程的知識結構特點,實現了“理論教學-實踐訓練-創新發展”三者有機的融合,教學效果良好,可以為工科相關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發動機原理;三位一體;教學改革

一、引言

《航空發動機原理》是我校飛行器系統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航空發動機類型介紹和熱力循環過程、航空發動機五大主要部件(壓氣機、渦輪、燃燒室、進氣道、尾噴管)的結構組成和工作原理、航空發動機設計點和非設計點工作特性、航空發動機的控制規律和過渡工作狀態等[1]。

根據本校新版的人才培養方案,《航空發動機原理》課程開設于第七學期,培養目標是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員了解航空發動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主流航空發動機(渦噴、渦扇)的基本組成和工作原理,深刻理解發動機的工作特性和控制規律,為后續《航空發動機結構》等課程的學習和今后從事航空發動機的研制和維護等工作打下基礎。同時,培養目標還要求該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員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是要求學員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組織部隊的操作訓練,具備分析排除發動機相關故障的能力,為部隊動力系統相關的作戰指揮和技術保障培養“技指合一”的復合型人才。

從人才培養目標可以看出,為適應部隊武器裝備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新版人才培養方案更為注重學員專業素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航空發動機原理》是建立在《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氣體動力學》《傳熱學》等課程基礎之上的一門具有理論基礎深、工程實踐強、知識融合多等特點的專業基礎課程,對照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筆者認為目前《發動機原理》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課程內容體系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逗娇瞻l動機原理》是后續專業教學的基礎,為后續專業課程教學服務,最終目的是讓學員能夠掌握發動機各部分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為部隊的任職打下基礎。一方面,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部隊的組訓方式和操作模式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相關的課程體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另一方面,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發動機技術本身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現有教學內容中對發動機領域的最新技術涉及較少。為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培養適應部隊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必須對課程體系進行調整。

2.實踐環節偏少,且與理論教學脫節[2,3]。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作為最基本、最經常的教學組織形式,都對人才培養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逗娇瞻l動機原理》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且與武器裝備結合密切的課程,更需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但由于實驗設備、教學資源的限制以及歷史傳統的原因,該課程并未開設相應的實踐課程,只是在理論課程體系內分出4學時進行實踐教學,且實踐環節沒有統一的安排。這就造成時間環節偏少,且與理論教學脫節,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限制了學員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能力。

3.教學過程中創新環節設計不足,限制了學員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目前,課程的教學方式仍然以講授型教學為主,以板書和多媒體作為呈現方式。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在增大教學信息量、增強教學直觀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4,5]。但從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來看,過度依賴多媒體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并不利。例如,對于發動機的結構以及發動機工作過程的多媒體演示,反而束縛了學員的想象空間,束縛了學員本應自己建立的結構—原理轉換能力。

三、“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教學方法

為配合院校的教學改革,對接部隊對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需求,本課程從重塑課程內容體系、研究實踐教學、項目驅動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建了“理論-實踐-創新”三位一體的《航空發動機原理》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以型號武器裝備為依托,以部隊人才需要為牽引,深入剖析第一任職需要與學員長遠發展的共性需求,結合課程特點,重構課程知識理論體系。具體如下:①加強與前面所學課程的銜接。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回顧了熱力循環過程、總溫、總壓等概念,并側重講解它們與本課程相關的部分,做到課程內容的連續性。②增刪部分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如進氣道和尾噴管部分,雖然二者均為航空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件,但其結構比較簡單,且在前面所學的課程中已有所涉及,特別是尾噴管一章,在前面的《氣體動力學》《工程熱力學》等課程中均有詳細的講解。因此,將進氣道一章壓縮至2學時,尾噴管一章作為學員自學內容,騰出相應的時間加時間教學環節。③重新調整課程教學的基本思路,按照“工作原理(整體)—部件特性(部分)—工作特性(整體)”的思路安排教學內容。即首先從發動機的整體性能指標出發,講解其工作原理,然后分部件講述部件級的結構、原理和工作特性,再由部件級的工作特性曲線作為標準,實現整機工作特性和控制規律的分析,使得課程的整體脈絡清晰。

2.根據課程特點和知識體系要求設計教學實踐環節。教學組依托院校的基礎條件建設,建成了航空動力系統教學訓練中心和航空發動機專業教室,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成品裝備,包括航空發動機整機4套、關鍵結構件及零部件600余件,模擬裝備5臺套,完全可以支撐本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但實踐教學環節并不一定就是實驗,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例如,對于發動機的工作過程進行了演示實驗,而對于發動機的推理、耗油率等參數則讓學員自主設計實驗完成,對于發動機的設計點性能計算則要求學員發動機一維建模,根據模型編程計算發動機的設計點和非設計點性能。通過實踐環節的精心設計,培養了學員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3.以自設的小型項目為驅動,培養學員的創新思維。教學組擁有自主研發的吸氣式發動機教學科研試驗平臺,既可以用于教學實驗,也可用于科學研究。依托該平臺,以“三創”比賽、畢業設計、各類競賽為契機,以創新項目為牽引,通過教員命題、學員自主選題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創新研究。內容涵蓋了發動機部件級的建模、原理分析、信號測試、發動機控制、流場仿真等各個方面。這一環節的教學實施,不僅顯著提高了學員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兼顧了學員個性特長的發展,對學員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四、結語

軍隊院校是為部隊培養指揮軍官和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軍隊院校的人才培養必須以部隊的人才需求為牽引。隨著部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得院校專業基礎教育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矛盾日益凸顯?!逗娇瞻l動機原理》作為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程,對理論層次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有著很高的要求。筆者結合本人的教學體會與實踐,在分析《航空發動機原理》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從課程體系重構、實踐環節設計、創新項目驅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教學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如何在課程教學中平衡第一任職與長遠發展的矛盾,探索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的有效方法,進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仍是一個亟需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薛倩.淺談《航空發動機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5,33(1):80-83.

[2]王正鶴等.基于混合教學理念的《航空發動機原理》教學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7,(18):94-96.

[3]瞿紅春等.民航院?!逗娇瞻l動機原理》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02):163.

[4]陳釗.《發動機原理及構造》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6,(5):116-118.

[5]鄭焱等.發動機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6,22(4):119-121.

Key words:principle of Aero-engine;trinity teaching approach;teaching reform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第4篇

但是, 高等職業教育又畢竟不同于技工教育, 理論教學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學好理論, 對學好實際操作起事半功倍之效, 也是畢業生走向社會之后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那么, 我們在理論教學中如何與實際相結合, 掌握好理論教學以保證實用為主, 足用為度原則的同時, 充分與實際相結合, 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學到更多的實際知識?我在《檢測技術與儀表》課程教學中, 講授應變式壓力傳感器、科里奧利式質量流量計教學實踐時, 深深體會到教學與生活、生產實際結合起來, 既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又保證了教學效果。

在講授應變式壓力傳感器教學過程中, 當講授到懸臂梁的應變時, 應變所處的位置不同, 應變隨ε的增大而減小。應變這個看似理論深奧的問題, 如何才能使學生有深刻的認識呢?我當時作了提問, 但學生對此好像并不能理解。

懸臂梁的最大應變在哪里?有的學生說最大應變在根部即處, 有的說在梢部即=0處, 有的說在中間即=0/2處。為引導學生的思路, 我當時即做了一個實驗。拿一支粉筆, 一端置于桌子邊緣并用手固定, 另一只手在粉筆懸空的另一端施加一個力, 然后問學生, 粉筆應在哪個位置折斷?部分學生認為粉筆應在桌邊位置折斷, 個別學生認為粉筆應在受力的位置折斷, 而大多數教學生卻認為, 由于粉筆本身一端粗另一端較細, 故粉筆應在較細的一端折斷, 也有部分學生認為, 應在中間折斷, 共四種答案。對此我并不急于解答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 而是進行了實際操作實驗。將粉筆細端置于桌子邊緣并用手固定, 而在懸空的較粗的另一端施加一個作用力, 自然較細的且在桌子邊緣的一端應聲而斷, 如是二次, 結果相同?;卮鸱酃P應在較細一端折斷的學生自然為自己回答正確而議論紛紛回答在桌邊處折斷的學生也是興高采烈回答在梢部受力位置折斷的學生雖然結果沒有達到預期, 但仍然抱有希望, 希望粉筆掉頭后, 折斷處應該在受力的一端。此時我再取粉筆較粗一端固定在桌子邊緣, 較細且懸空的一端施加作用力, 實驗前再問學生結果會如何?受到上次實驗結果的影響, 同學們經過認真思考, 意見相對一致但仍有二種, 大部分同學認為應在較細端折斷, 個別同學認為應在桌子邊緣折斷。

從原來的四種答案變為現在的二種答案??梢钥闯? 學生們聽課已投入, 且都經過了認真思考, 這也說明了課堂教學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在回答這個問題前, 我還是先做實驗, 實驗結果是:不管粉筆粗端在桌子邊緣細端懸空, 或是細端在桌子邊緣粗端懸空, 當施加作用力后, 都是在位于桌子邊緣處折斷。說明等截面懸臂梁的最大應變在根部, 梢部的應變為零。

為了加深學生對懸臂梁的理解, 又列舉了釣魚桿為什么可做成一頭大一頭小的實例。針對電工專業的學生又列舉了為什么電線桿總是做成二端不同粗細, 且粗端總是埋在地下的道理。然后通過上述二個例子, 引出本節課程需要講授的另一個內容——變截面懸臂梁的應變, 即當懸臂梁作為等腰三角形時, 沿懸臂方向各點的應變相等。

科里奧利式質量流量計是大型石油化工行業常用的流量計, 學生學習《檢測技術與儀表》課程, 必須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及安裝使用方法。作為一般的職業院校, 普遍不具備該實驗的條件。該流量計具有較為特殊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般理論基礎較差, 如何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它?能不能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展示其工作原理, 以便達到學習目的?

取一段較小的軟塑料水管, 彎成科里奧利式質量流量計的形狀 (U形) 。我們可以分三步在課堂上做實驗。

第一步:接通自來水通過塑料水管, 這時學生看的情況和普通水管通過自來水沒有任何不同, 學生沒有任何新奇感。

第二步:不通自來水, 僅左右擺動塑料水管, 這時還是沒有任何異樣, 學生也沒有任何新奇感。

第三步:當接通自來水通過塑料水管, 并且左右擺動塑料水管時, 塑料水管會沿著一個方向扭曲, 而且多次試驗塑料水管總是沿著同一個方向扭曲。水流越大, 則扭曲越大。

然后可以總結出科里奧利式質量流量計的兩個工作條件:一是流體的流動, 二是管子要振動。

通過這樣的課堂理論教學, 我有如下幾點體會:

(1) 通過顯淺易懂的實際例子說明課程內容, 使學生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 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2) 通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例教學, 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 通過實例問答活動, 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為理論教學提供依據。

(4) 高職學生一般理論知識基礎較差, 對純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推理能力較差, 我們在理論教學活動中, 能做到適用、夠用即可, 大可不必拘泥于高深理論的解說。

(5) 只要我們深入生活, 多留心觀察, 掌握更多的實際經驗。同時建立起理論教學經常性地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觀念。才能在理論教學中運用自如。我想多數知識點都有結合實際的例子。

摘要: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就業教育。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 在理論教學中加強聯系實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學習中學到更多的實際知識, 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力圖通過簡單易行的教學活動, 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關鍵詞:理論教學,實際,實踐,體會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理、策略與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第5篇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然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高素質綜合應用型貿易單證人才的需求, 故高校應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探索科學高效的實踐教學方法, 結合相關領域最新的理論成果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內容, 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進而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在外貿單證處理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

一、《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就現階段而言, 國內大部分高校在開展《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時, 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脫節

目前, 許多高校教師在開展《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時, 大多仍習慣于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 即教師在課堂上單方面地進行講解課本上的知識概念, 然后選取一些樣單進行簡單的分析, 最后再布置相關的習題讓學生們練習。長期處于這種教學模式下, 學生們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識記教師所講的知識點, 整個學習過程枯燥而乏味, 很容易就喪失對《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此外, 由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 忽略了實踐訓練, 導致學生們的實際動手能力普遍較差, 缺乏基本的問題意識和解決能力, 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2、忽視了學生們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 高校教師在《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課教學中往往只是通過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們的學習成果, 卻忽略了他們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此外,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地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 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 沒有能夠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學生們學習《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的積極性, 不利于其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的提升, 阻礙了其未來的個人成長與就業發展。

二、《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實踐策略探討

1、建立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

高校在開展《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活動時, 應積極地與校外一些相關企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 將外貿企業作為第二課堂來培養學生們的實踐動手能力。例如, 學??梢园才磐赓Q教師分批帶領學生們到企業參加掛崗實習, 使他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了解更多有關外貿單證的知識, 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眼界, 也有效鍛煉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此外, 學校還可以定期邀請企業生產一線的優秀員工或技術專家們來學校開展宣傳講座, 向學生們介紹一些真實的單證制作案例或適當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 從而有效拉近學生們與社會生產實踐之間的關系。

2、開展仿真模擬教學活動

高校外貿教師在保證學生們基礎能力水平過關的前提條件下, 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強模擬仿真訓練。例如, 教師可以將平時收集到的一些企業單據, 或者自己模仿印刷的外貿單據發放給學生們, 讓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填寫, 并且要反復練習, 從而達到訓練學生外貿單證實踐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時, 適當地開展仿真模擬教學活動, 也能夠使學生們提前接觸到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 了解自身能力水平與實際崗位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 從而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職業綜合素養。

3、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盡管高校與企業之間已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 學生們可以在企業里參加實習訓練, 但僅依靠外貿企業這一單一化的實踐教學平臺, 顯然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高?!锻赓Q單證理論與實務》課程實踐教學的具體要求, 為此, 高校還應積極尋找合適的機會在校外建立穩定的實訓基地, 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入到真實的崗位環境中學習, 進而有效提升他們的職業操作能力, 為其今后的就業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提高外貿教師的業務素養

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們外貿單據操作能力水平的高低, 因此, 高校要想切實提高《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有必要先建立一支高質量水平的教師隊伍, 定期組織他們參加有關外貿單證的培訓活動, 同時高校還應鼓勵這部分教師進入到企業當中參加實訓練習, 了解行業領域最新的發展動態, 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 并且將在企業習得的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既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 也使《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教學更加具有時效性, 從而有效滿足當今學生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促進其綜合是的全面發展。

5、重視雙語教學

《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與國際經濟貿易活動息息相關, 這就要求學生們必須具備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因此, 高校外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使用英語來進行講解, 以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 從而有效提高他們進行單證操作時的正確率。此外,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們多閱讀一些英文報刊, 盡可能地拓寬他們的詞匯儲備量, 從而在今后的實踐活動中做到更加地得心應手, 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崗位中遇到的問題, 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職業操作能力水平。

三、結語

綜上所述, 高校教師在開展《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時應始終以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應用型外貿單證操作人才為基本目標, 不斷創新現有的課堂教學手段, 積極拓寬校企合作教學實踐平臺, 同時還應注重提高學生們的雙語能力, 在強調理論教學的同時也要重視實踐訓練, 只有這樣, 才能培養出既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 又擁有較強的職業技能水平的單證操作人才, 以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摘要:《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是一門以理論知識為基礎, 可操作性較強的專業課程。本文簡要分析了目前我國高校開展外包單證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詳細地探討了應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積極構建《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實踐教學模式, 希望能夠有效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水平, 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出更多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外貿單證理論與實務》,課堂教學,實踐模式,策略探討

參考文獻

[1] 關于高?!锻赓Q單證實務》課程的教學思考[J].張艷茹, 方美娟, 潘立新.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07) .

[2] 關于高職外貿單證課程教學的探討[J].唐文菊.赤峰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2 (07) .

外語理論教學與實踐范文第6篇

第一, 在數學學習中, 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是一個統一的過程, 因此, 學習觀和教學觀應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具體地說, 不能只強調學生學習的個體建構性質, 而忽視教師引導下的“學習共同體”之間互動交流的社會建構性質;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學習的個體“解釋” (“意義賦予”) , 而應引向“數學共同體”共同接受的“理解” (“文化繼承”) 的轉變, 而這又顯然給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提出了要求。換言之, 建構主義教育觀的中心思想, 不但指明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并非被動的接受, 不是單純地復制和同化, 而是學生頭腦中的主動建構, 學生主體的建構是學習的中心環節, 同時也指明了這種建構應該是在主要由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 (問題情境、條件情境、合作交流情境等) 中通過一定的活動不同程度地實現的。

第二, 這種建構觀下, 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這首先是要求用心去了解學生對數學概念、數學原理、數學規則等基礎知識是如何建構的, 這是“雙基”教學的基礎, 也是數學“雙基”教學研究的深層次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傳統教學經驗中有“吃透兩頭” (教材和學生) 一說。“吃透學生”, 傳統的認識就是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掌握程度 (一般診斷性測驗便可了解) , 但這是不夠的, 充其量只是對學習結果的測量。按建構主義教學觀, 在重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建構的過程。對于一個已經轉變了教學觀且又肯用心觀察、思考、分析總結的教師, 在對學生個案的研究中, 總會有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弗賴登塔爾在談到對學生心理活動的研究時說過, 要“用開放的頭腦去觀察和傾聽, 而且要鼓勵對一些被許多人認為不值得注意和報告的事情加以關注和報告——可能只有少數人能夠鑒賞它們的價值, 但這些少數人是對的。”在這方面, 必須徹底轉變觀念, 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地位上 (而非口頭上、紙頭上、筆頭上) 。例如, 下面就是應該轉變的具體觀念:

珍重學生的創造精神。學習主體的主動建構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應當受到尊重。另外在“學習共同體”活動中表現出的創造性更值得珍惜。我們不能期望學生立即拿出新的數學發現, 實際上, “創造”本身就是相對于學習者而言的。例如:在一堂“解直角三角形”的公開課上, 教師引入時提出“測量操場上旗桿高度”的問題, 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中大都是用測量仰角和到旗桿的距離, 再歸結到解直角三角形, 但有一個同學卻提出用標桿和旗桿的影子長, 再用已學過的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求解。這位同學并沒有按照教師預先設計的軌道思考, 而是把先前學到的知識用于今天的情境, 雖然偏離了課堂的主題, 但的確是一種創造精神, 可惜教師未能珍重這個向同學進行創造精神教育的機會。

第三, 這種建構觀下教師的中心任務是“圍繞主題, 精心設計”。所謂“主題”, 就是知識、技能和能力目標。所謂“設計”, 就是數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這既包括備課時的情境設計, 也包括在課堂上實施和調整設計。傳統的數學教學, 傳授的內容是由前人完成了的數學, 其教法是從定義、符號到規則, 頂多再加上“啟發性”的作料使學生稍覺可口。教師的任務是舉例、講解, 學生的任務是模仿, 留給學生活動的唯一機會就是所謂的“應用”——作習題。建構觀下的數學教學, 力求在人為創設的情境中, 講授活動的數學, 而活動的數學就是要濃縮式地、歷史地再現“腳手架”。這當然不是完全重復歷史的過程, 這沒有必要, 也沒有可能 (這個過程很少有人真正知道) 。這里的, “再現”只是對某一知識的發現可能是某種過程的設想。但使學生親身經歷這種“再創造”的過程, 卻是實現真正科學的數學教育所必須的。這種教學設計, 可以施行于每一個教學環節上, 例如在課題的引入上, 概念的引入和展開上, 定理、公式的發現或證明上等等。

常見一些學生在數學課上反映:教師的講解我是聽得懂的, 可自己做卻不知如何著手。這是一種“假懂”。就學習者來說, 他只是支離破碎地、一個個片斷地聽懂了 (如果確實如此) , 但卻未能從本質上和整體上去把握知識 (例如, 一個命題的證明過程或一個問題的解答過程) 。他所謂“懂”了的可能只是一步步的推理, 而并不明了證明的“內在結構”, 未能理解一個數學推理中內在的“序”, 或者說, 未能從整體上充分理解這一推理過程的思路、思想方法, 因而在問題情境稍有變化, 不能“依樣畫葫蘆”時便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方程x+lgx=3的近似解用的是圖象法:求函數y=lgx和y=一x+3的圖象的交點的橫坐標。講過之后, 學生都說懂了。但若提幾個問題問學生: (1) 為什么這題要用圖象法? (2) 為什么這題可以用圖象法? (3) 為什么只有一個解? (4) 為什么選取y=lgx和y=-x+3的圖象, 而不是用y=x+lgx一3和y=0或y=x+lgx和y=3作圖, 或是用y=lgx-3和y=一x作圖?結果, 很少有學生能完整回答這些問題, 不少人根本沒考慮過這些, 當然也不會從這些考慮中悟出這種方法使用中的規律。這說明, 學生的“懂”中, 水分是很多的。就實際的教學經驗分析, 造成這種現象常常也有教師的責任。首先, 他可能未對問題的分析給予足夠的注意, 特別是對“念頭”是如何產生的未能作必要的反省;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對如何分析才能更有利于啟發學生更快、更好地把握本質, 把握整體進行教學設計。其次, 教師的講授方法本身就缺少整體性:用一步步的板演推理代替分析, 學生完全是被動地跟在后面一步步看下來, 結果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 未能重視變式練習對知識遷移教學的功能。在課堂教學中, 不能僅滿足于照搬照套固定模式的基本練習 (這是必要的) , 還要設計一定的形同質不同、質同形不同的辨析練習。實踐證明, 對于已接受過用文字和符號表達數學問題訓練的學生, 如能從整體上、思想上真正理解教學的內容, 自己便能口頭和書面完成表述, 無須教師代勞。

綜上所述, 筆者認為可以這樣簡要地概括建構主義數學教育觀:

數學教學是學習者自身建構和師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社會建構的統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均應充分表現出能動性;這一能動性應統一在形式多樣 (動手、動腦、動嘴) 的數學活動中。

摘要:建構主義教育觀是認知心理學現代發展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它不僅能比較本質地解釋數學教育的實質和實際過程, 而且能給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活動提供正確的指導。雖然, 建構主義教育觀并非數學教育所特有, 但數學和數學教育的特殊本質決定了, 這種教育理念特別適合于解決數學教育所面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當前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新課程改革情況下, 用這種新觀念來整理、總結我們的經驗和教訓, 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簡要論述建構主義教育觀的幾個理論要點, 并涉及數學“雙基”教學實踐中的幾個突出問題, 最后還將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給出一系列“雙基”教學的課例進行研究。

上一篇:工商管理實踐課程范文下一篇:比學趕超心得體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