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語教學法論文范文

2024-01-06

外語教學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探討了波蘭尼默會知識論的基本內容和特點,從默會知識的優先性和不可明言性以及默會知識的3項組合等方面,揭示默會知識對商務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默會知識; 明確知識;商務英語教學

一、默會知識的含義及其特點

默會知識理論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國哲學家波蘭尼在他的《個體知識》(Personal Knowledge)一書中提出的,該書到明年將是出版50周年了。波蘭尼是一個非常有建樹的化學家,后開始轉向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默會知識又稱“緘默知識”或“內隱知識”,它主要是相對明確知識或顯性知識而言的。它的核心觀點是“我們所知道的多于我們能夠言說的”。波蘭尼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边@另一種知識就是默會知識。

1 默會知識的優先性 在波蘭尼看來,默會知識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是一種領會、把握經驗和重組經驗,以期達到對他理智的控制的能力,心靈的默會能力在人類認知的各層次上都起著主導的決定作用?!澳瑫R是自足的,而明確知識則必須依賴于被默會地理解和運用。因此,所有的知識不是默會知識就是植根于默會知識?!边@表明,默會知識是明確知識的基礎。一切明確知識都有默會的根源。由此可見,人類認識中默會知識的優先性。

2 默會知識的不可明言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感到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波蘭尼做過這樣的比喻:我們能在成千上萬張臉中認出某一個人的臉,但我們卻說不出我們是怎么認識這張臉的。所以說,“我們知曉的比我們能夠說出的多”,默會知識的大部分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即它的不可明言性。

3 默會知識的3項組合 波蘭尼在默會知識理論中強調了兩種意識,即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他還強調了認識者(kFlOWer)在默會認識中的作用,即默會認識的過程就是認識者將各種細節、線索等輔助物通過整合融入到集中對象,它就是在輔助意識和集中意識間建立一種“由此及彼結構”。輔助意識是我們所依賴的東西,集中意識則是我們所關心的東西。

二、默會知識對商務英語教學的啟示

1 重新認識教學的含義 波蘭尼指出:“在語言拓展人類的智力,使之大大地超越純粹默會領域的同時,語言的邏輯本身——語言的運用方式——仍然是默會的?!闭Z言作為一種既定的、客觀存在的客體,有其特定的、內在的系統和規則,它是可以用文字加以表述的,因此語言具有明確知識的特征。但語言又是一種技能,它是一個不斷習得和運用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認識者的默會能力的運用過程。商務英語與一般語言一樣具有明確知識和默會知識的特點。在商務英語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傳授英語語言的基本知識,如:語音、語法、詞匯等,還要傳授一定的商務知識和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等,這些都是明確知識。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對這些明確知識的理解、賦意和運用,這個過程也就是默會的過程。既然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外語的一種語言現象,它兼具明確知識和默會知識,教師就應充分認識到商務英語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傳遞和掌握明確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通過實踐活動運用和獲取必要的默會知識或直接體驗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使默會知識顯性化、符號化,從而不斷體驗、修正和熟練運用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默會知識的重要性,要意識到教學過程及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默會知識,學生的知識不僅僅來自于教師和課堂,它們的不同經歷和感受也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基礎。作為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默會知識和學生的默會知識,使明確知識與默會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默會知識對明確知識的導向作用,使其成為廣泛意義上的認識和實踐的必要基礎。

2 重新認識學生在教學中的作用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3項組合”突出了認識者的地位,強調“默會知識是一種個體知識”,“是認識者以高度的責任心,帶著普遍的意圖,在接觸外部實在的基礎上獲得的認識成果?!边@也為我們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借鑒。在傳統的教學中,一般強調的是“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本中心、課堂中心。學生所要學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教師、課本和課堂。教學被簡單地看作傳授一接受的關系,傳授的只是可言傳的知識,而忽視了默會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學生默會能力的培養。事實上,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習者基于以往的經驗和默會知識,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解釋,提出他們的假設。因此,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知識權威的象征,而應該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共同針對某些問題進行探索,并在探索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達到共同學習提高。波蘭尼的“默會知識3項組合”與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非常接近。它們都強調:(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個個性化的過程。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他們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它們會有意或無意地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帶入學習中;(2)學生的學習過程也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簡單是個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地去參與所傳遞的信息的詮釋和理解,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中心地位或主體地位,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善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挖掘他們的個體作用,幫助和促進他們的“由此及彼”的建構過程,成為學習者“由此及彼”的協助者。

3 重新認識實踐性教學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實踐教學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它主要是指通過實踐的途徑來強化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實踐教學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這樣的實踐知識對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極為重要。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提出過:“重做中學”,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對明確知識有更直觀的認識, 同時在實際的“做”中也可加深對那些難以言明的默會知識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創新能力。語言兼具輸入和輸出的默會特征。語言教學是一個輸入—吸收—輸出的過程。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強調語言學習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必須滿足下列條件,語言習得才有可能發生:(1)可理解性的輸入;(2)包含已知的語言成分;(3)包含略高于已知語言水平的成分;(4)學習者把注意力放在對輸入材料或信息的理解上,而不是語言形式上。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選擇大量有助于學習者理解的材料,學習者通過領悟,加上已有的默會知識,進行吸收,賦予語言以新的意義,然后通過一定形式加以輸出。在對Krashen的輸入

假說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Swain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設理論。她認為語言輸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實現語言習得的充分條件;要使學習者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僅靠可理解輸入是不夠的,還需要可理解輸出。Swain的輸出假設指出,單純的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是不夠充分的,習得者應該有機會使用語言,因而語言的輸出對語言習得具有重要作用。輸出即對語言的運用,它也具有默會的特征。文秋芳教授指出:沒有輸入幫助的輸出不利于語言體系的拓展,輸出一輸入結合的教學活動更具有交際的真實性。語言的輸出與運用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才得以真正的實現。由此可見實踐性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三、基于默會知識理論的商務英語教學策略

1 開展課內外的實踐教學 默會知識理論認為習得有幾種途徑。其中之一是通過實踐活動,如反復操練和訓練的方式獲得,如技能的強化訓練。語言的運用是認識者默會能力的運用。無論是默會知識論,還是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的輸入假設,Swain的輸出假設,以及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語言的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學生中心論,加強明確知識的輸入,注重學生的默會知識,讓學生的默會知識不斷得到批評驗證直到能熟練運用為止,使學生學習的外在動力真正內化為自己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商務英語課程教學中,一般教師輸入的明確知識包括兩部分:語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商務的基本概念。輸入的關鍵還在于輸出。學生學習商務英語的動力來源于輸出,沒有輸出驅動的輸入,無論輸入的知識有多少,學習者習得輸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們在注重輸入的同時,要強化輸出。而輸出的過程便是學習者領悟、整合所接受到的輸入“知識”的過程。對商務英語學習者來說,通過領悟和整合教師輸入的基本知識或概念,以及重組他們以往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達到英語語言和商務知識習得的目的。為了有效地幫助學生的輸出,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教師采取了多種教學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圓桌會議、演講等,在給出的與商務有關的情境中,如商務酒會、商務會議、商務談判、商務營銷、商務推廣等,讓學生不斷地進行操練,不僅提高了語言技能,也掌握了商務知識和商務禮儀等。除了課堂中的這些活動外,教師還可布置學生課外做一些商務項目。譬如:策劃建立一家符合市場需要的公司或一項業務。學生們根據教師給出的任務,結合課堂中學到的一些語言技巧和方法,先擬定一份問卷調查,然后面試至少50人以上不同的人,根據面試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寫出分析報告并得出市場對建立公司或業務的需求程度。在明確了該公司或業務很受市場歡迎后,學生將進行公司財務預算、公司介紹和產品策劃、營銷等,在項目基本完成后,學生將在課堂以小組演講的形式,介紹整個公司或業務策劃、建立、推廣的情況。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豐富了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語言和知識的掌握。

2 建立導師制教學方式 波蘭尼在他的《個人知識》一書中提到傳遞默會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師徒制”,他說:“一種不能夠詳細描述的技巧,也不能夠通過規則的方式加以傳遞,因為它并不存在規則。他只能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加以傳遞。當科學的內容在全世界成千上萬所大學被教授的時候,科學研究不可詳細描述的技巧卻一直未能滲透到大學教學中來。好的學習就是服從權威。你聽從你導師的指導,通過與他競爭,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覺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連導師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這種默會的技巧只有通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無批判的模仿才能消化”。中國也有句名言:名師出高徒??梢?,師傅的學識在與徒弟不斷地交流和溝通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徒弟,使比明確知識更重要的默會知識得以有效的傳遞。英國牛津大學最早建立了大學導師制,之后,劍橋大學也建立了導師制并加以完善。加拿大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在兩次參觀了牛津大學后,對牛津為什么能培養出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得出了結論。他在1972年寫的散文《我見牛津》中說:“這個秘訣的關鍵在于導師的作用。學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導師那里,或者不如說同導師一起學到的?!痹谥Z貝爾獎獲得者中間我們也不難發現很多是師徒關系。今天,在英國及其他一些歐美國家中,導師制還在實行,這也證明了導師制是充滿活力的,它在大學的教學和科研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目前,雖然我國在博士和碩士學習階段已建立了導師制,那么在本科階段是否也有必要呢?筆者認為是完全必要的,而且還應根據專業和課程的不同建立導師制。近幾年我們開始嘗試在我們的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中開展導師制。擔任導師的基本上都是從事商務英語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的老師,他們不僅了解商務英語專業的特點,也對課程的設置、教學的方式、內容、要求等都十分的熟悉,這為他們指導好學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導師一般指導6~10個學生,導師每周至少與學生見面…次,學生可以一起去,也可以單獨和導師見面。導師重點就專業學習進行指導,同時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此外,我們還規定在商務英語的課程學習中,課程老師還要專門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課程的輔導。課程的導師制一般是將同一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個組,老師會布置每個組做不同的項目,或讓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的項目組,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老師會對每個組進行輔導。當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導師制后,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當老師與學生的導師制關系確定后,學生不僅可以從老師的指導、分析、講解中學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他們從導師的循循善誘中還學到了導師身上良好的品德。老師們通過擔任導師,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看法和他們學習的情況,找到教和學的薄弱環節。導師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影響著他們人格的形成。

3 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中提出:“為組織適應未來的教育,我們需要有新型的教師?!彼鼜娬{新型的教師必須具備現代知識觀、教育觀、學習觀,必須加強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因此,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必須促進教師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不斷積累教學經驗,這些經驗往往被無意識地納入行為,有些從來沒有文字表述或語言表達。這些教學經驗是典型的默會知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使理論在實踐中應用。同時也要反思自身的教學經驗,把經驗與理論的探究結合起來,為解決現實的或未來的教學問題打下基礎。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學》一書中說:“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方面我們應從兩方面人手。一方面我們要創造機會讓教師參加國內外教學培訓,主要向教師傳授教育理論、規則,一般教學方法知識,最新教育發展的動態等等,這些都屬于明確知識。另一方面,我們要想辦法“揭示”、“分析”和“發展”他們已有的默會的教育知識、技能、態度或信念,要引導教師主動體驗、反思自己的教學,將自己的默會知識外顯化。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只靠掌握外顯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相應的“個人實踐知識”,這種知識以默會的形式存在。根據波蘭尼的冰山理論,當顯性知識浮出海面時,默會知識則在下面托起整座冰山。默會知識深深地鑲嵌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只有通過在行動中的體驗才能提高。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意味著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我們要鼓勵教師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反思教學,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

針對商務英語教師年輕化的特點,我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辦法。如送教師去英國合作學校學習商務英語課程,聘請在滬知名國際教育集團給教師培訓教學法;同時,我們還開展W0rkShop,以討論的形式對教學進行反思,加強互相間的聽課和集體備課,開展課堂教學評比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鼓勵教師提高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提高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外語教學法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背景已經逐漸全球化、多元化,若想要跟上全球的經濟發展腳步,那便需要提高群眾的綜合素質,首先應當提升外語水平,而外語教師便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教學日記乃是教師在書面上將教學內容反映出來的一種方式,亦是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一種最為關鍵的原始數據載體,更是教師可以更好地認知自我、分析教學優劣以及促進自我未來專業發展的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關鍵詞]電子教學日記 反思性教學 外語教師專業發展 分析研究

自我反思乃是外語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為了使外語教師可以有效地針對教學目標及實踐內容進行合理化、科學化的自我反思,并且維持長期性。有學者曾提出了許多的反思方法,例如:人種研究(ethnography)、行動研究及日記研究。日記研究是這三種方式中最為流行且有效的自我反思形式。雖然日記研究在國外的外語教學工作的應用已經有三十年之久,可是在我國的外語教學工作當中,外語教學日記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隨著我國科技的逐漸發展,多媒體的迅速普及,在外語教學工作當中,一種名為Electronic Learning(中文翻譯為電子化學習)的管理工具在我國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管理工具結合日記研究的方式,在外語教師的自我反思當中非常適用。在本文當中,暫且將外語教師在Electronic Learning的環境支持下撰寫的外語教學日記稱為外語電子教學日記。

一、教師進行職業發展的自我反思乃是教學發展當中的必然趨勢

對于長期奮斗在工作崗位上的外語教師來說,進行外語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慣性操作,每一年所傳授給學生的內容基本如一,不曾有太大的改變。于是,這種教學模式成了機械化的教學,而教師們很有可能患上“職業枯竭癥”。所以,教學現狀已經清楚地表明,目前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與既有的教學資源等內容都不能夠解決掉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與弊端。而且,更為麻煩的是,在當今教學中,往往舊的問題還不曾解決,許多新的問題又會衍生出來,于是教師常常因為教學中技能的喪失而變得焦慮、茫然。壓力雖然可能成為阻力,但更可能成為前進的動力,正是因為在教學中教師長期擁有困惑、倦怠的心理,所以才促使他們更為渴望革新現有的傳統模式,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種動力的需求源自于教育工作者們的內心,這便是促進教師專業性質發展的最為直觀有效的動力因素。實際上,教師的專業性質可持續發展便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而教師想要實現專業性質的可持續發展,便需要在專業能力、綜合素質以及教學態度等細節上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進步。從本質上來看,教師專業性質的可持續發展便是教師實現自我反思以及自我更新的過程。

二、外語電子教學日記在外語教師的自我反思中產生的作用性

教學日記乃是外語教學進行職業生涯的自我反思中最為有效的方式策略之一。有學者曾經提出這樣的理論:“寫作,乃是反思與分析的開端?!彼?,教學日記的內容便可以被概括如下:發現教學現狀中的問題、分析解決教學問題的對策、陳述教學課堂中遇到的疑難挫折、對教學內容的認知以及促進自我未來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習慣于依賴專家、學生等提供信息和反饋信息,從而促使自己認知教學內容。但是,在教學當中有許多信息是除了教師本人以外,其他人并沒有途徑或者權利來獲取的隱私信息,例如教師的自我認知能力、情感的發展變化以及心理的發展變化等。所以,如果外界對于教學的相關內容的觀察與推理不夠及時、不夠充分、不夠準確,那么教師就會處在一個非常被動的環境之中。教學日記能夠成為化解一切教學矛盾的核心關鍵,教師自身處在一個“知情人”與“觀察人”的絕佳位置,可以非常輕松自由地將課堂教學的內容清楚地反饋出來,并且可以有效地保證反饋信息的效率與真實程度。撰寫外語教學日記還能夠輔助外語教師認知教學的本質內容,實現真正的“學會教學”。教學不應當僅僅是學者專家的指導與書中的專業理論,如果教學中僅有這些內容,那便是空有生命,沒有靈魂。所以,一定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師應當探索、制訂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案,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環境以及教學對象進行“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創新式教學,不要被現有的教材與教學模式所制約,應當形成一種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

三、外語電子教學日記的分類闡述

根據不同的角度對外語教學日記進行分析,可以將其分為許多種類:其一,根據外語教學日記的撰寫人數來分類,可以將其分為外語教學個人日記與外語教學對話日記。其中,個人日記是用來記述教師個人在工作當中所遇到的工作難點、問題等內容,而對話日記則是用來記錄教師與學生之間、與同事之間的溝通內容等。其二,根據外語教學日記的敘述種類對其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敘述型日記與評論型日記。其中,敘事型日記用來記錄教學當中所發生的真實內容,而評論型日記則用來記錄教師對教學工作當中發生的事情的個人觀點闡述。其三,根據外語教學日記的內容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情感日記與自我反思日記。其中,情感日記用來記述教師在教學當中的各種情感以及態度的發展走向等內容,而自我反思日記則是用來記錄教學當中的教學內容以及在問題發生之后教師的自我回顧及反思情況。其四,根據外語教學日記的記錄者的個人身份又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在職外語教師的教學日記,這一種日記是在職教師對于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教學工具;第二類是師范院校外語專業的學生或者處于培訓期間的外語實習教師所寫的日記,這可以作為他們課堂實踐的體驗報告,在日后真正走入工作崗位時,可以將其作為最有利的輔助工具來促進教學;第三類是非常有經驗的老教師或者教育培訓機構的專家所記錄的教學日記,他們所記錄的教學日記是為了分析、研究,找出外語教師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而后分析出合理有效的策略。借助著互聯網與多媒體,外語教師們可以根據以上的方式,在Electronic Learning上記錄下自己的外語教學日記,使它成為自己日常教學工作當中最為得力的助手。

四、外語電子教學日記當中存在的弊端與解決對策

日記研究這種方法與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樣,自身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其一,撰寫教學日記的過程耗時耗力;其二,教學日記的內容過于主觀,客觀意識不強;其三,教學日記屬于個人隱私范疇,不適合公眾傳閱、分享;其四,教學日記的可靠性與準確度都不夠高;其五,將教學內容記在日記當中,無形之間增加了記日記人的心理壓力。在平日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有非常多的工作量要完成,如果每天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記錄教學日記并且分析它們,對于教師來說實在是一種負擔。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記錄教學日記的過程當中僅記錄重要的情節內容,如此便可以減少許多記錄時間,減輕自身負擔。除此之外,日記的內容是否主觀,這是由日記的本質來決定的。日記往往記錄個人的觀點與情感態度,所以為了避免這種主觀情況的發生,教師可以參與一些同事之間的討論,尋找到客觀觀點。而有關個人隱私的問題,還是需要征得作者的同意。對于教學日記可靠性不夠高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它的內容是含有個人偏見的,所以在分析的時候,不要僅僅研究教學日記,還要結合其他的方法共同使用。此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回避記錄的方式,如果有增添心理負擔的情節,可以在日記中適當避及。

五、結語

外語教學日記的撰寫工作應該成為任何一名外語教師持續終身的事情。外語教師自身所具備的知識與能力都不是不可改變的,它是會隨著教師自我素養的提升而變化的。由于教學當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教師提高自身專業能力便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雖說撰寫外語教學日記存在著一定的制約性,如單調、費事等,而且縱使教師每天都撰寫外語教學日記,也不能確保一定會提高教學質量。但是,撰寫外語教學日記可以輔助教師養成非常良好的思考習慣,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當中積累有效經驗,它乃是教學分析中的最佳資料。故此,只要教師堅持撰寫外語教學日記,并且在外語教學過程當中時刻謹記實踐與理論的并存,便會積極有效地促進外語教師專業性質的可持續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蔣銀健.外語電子教學日記的內容及特點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9(7).

[2] 夏敏,唐雄英.外語教學日記與反思教學[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5).

[3] 侯百靈.教學日記與反思教學[J].科技信息,2009(3).

[4] 高巖鷹.反思性教學:外語教師的主動建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5] 李玉香.高校在職外語教師自我發展策略[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

[6] 王秀麗,洪葉.初任期外語教師自主發展之路:反思性行動研究[J].陰山學刊,2008(6).

[7] 張彩霞.淺析英語教學日記[J].教學與管理,2006(8).

[8] Michael J.Wallace 2000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責任編輯:覃侶冰]

外語教學法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西方教學思想;我國外語教學;影響

我國外語教學要想取得實質性的進步,需要將西方外語教學思想與我國的外語教學實際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性地將其應用到我們的外語教學實際中,讓其更好地為我們服務。

一、語法翻譯法

語法翻譯法作為第一個也是最古老的系統的外語教學法主導外語教學達百年之久。它強調以句子為基本單位的顯性語法教學,主張對目的語語法進行“系統講解,深化理解”,“練中有講,及時點悟”,在我國現如今的外語課堂上,語法翻譯教學法依然很活躍。

語法教學始終是我國外語教學的重心。教師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堅實的語法基礎,使其在漫長而艱難的外語學習道路上穩步前進。另外,對于學生的外語語法的準確性,翻譯能力和閱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上,語法翻譯法的教學實效高。語法翻譯法中,精細的語法規則和廣泛的詞匯知識以及母語的講解使語言的學習更易于理解,能夠幫助外語學習者學到系統的語言知識,并將其內化,以提高其使用外語表達的能力。

語法翻譯法的課堂基本不需組織什么活動,教學過程單一,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且只要求學生掌握語法規則,忽視語音語調的教學。學生們的英語表達被語法規則束縛住了,張口之前先考慮說出的話是否合乎語法規則有無語法錯誤。

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語法翻譯法也在不斷地修正和發展,并努力克服不足。我們需要運用發展的眼光,不斷地對其進行調整以適應語言教學不斷發展的需要。

二、直接教學法

十九世紀中、晚期出現了直接教學法,它反對顯性語法教學,要求學習者用兒童學本族語的方法,完全通過在語言中沉浸學語法。直接法是在教活語言,注重培養口語能力。直接法是教學法史上一大進步,成為以后的聽說法、視聽法、功能法等現代改革派的發端,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用外語思維的能力。交際活動是通過師生問答式的對話逐步建立起來的。語法教學是通過練習學會的。這種方法目前在我國中小學較為流行,要求外語教師要全英授課,課上語法學習不再占據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口語交際練習,讓學生們在運用中去掌握目標語言。

教學內容上不再是古板的書面語,而是生活中遇到的語言素材。教師非常重視口語和語音教學,課堂上會創設各種情景運用各種教具幫助學生練習,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同時學生們可以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熱情。在這一點上它比語法翻譯法更有優勢。這種方法對教師的口語技能要求很高,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

全英的授課方式完全脫離母語,對于外語初學者來說是個極大地挑戰,如果一時無法適應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且語法知識的學習對學習者更加深入的理解目的語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學好外語必不可少的輔助條件,是不容忽視的。

三、聽說法

二十世紀中葉,語法翻譯法讓位于聽說法,它的培養目標就是發展學生具有講母語一樣的語言能力,該法把對答如流、自然流暢作為學習語言的核心。通過背誦對話和大量的句型來達到此目標。

根據聽說法的理論觀點,學習語法規則不會妨礙語言學習,而是有利于語言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能根據刺激物的刺激達到對答如流,運用自如的程度,然后在設置的情景中運用學過的詞組和句型進行口頭作文。對話完全是通過模仿記憶學會的,該法強調聽說領先,讀寫隨后,句型操練往往脫離了語言內容和社會語境,不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形式適宜地進行交流的能力。語言是非常靈活的,不是簡單記住一些句型結構就可以將其學好的。聽說法非常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學習者在寫和讀方面相對較弱。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應創造性的應用該方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發言,挖掘自身的潛力和創造力。

四、沉默法

上世紀 60 年代產生在美國的現代教學法基于結構主義的基本理論提出了沉默教學法。此法認為,在課堂上,教師應盡量少說話,鼓勵學生多說話。目前有些學校甚至嚴格規定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時間,將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感悟,去練習。

沉默教學法理論設定了 3 條基本假設:其一,讓學習者自己去發現或創造,而不是去背誦和復述那些指定他們學習的東西。其二,如有一些物體的幫助,學習也會變得容易些。其三,通過利用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學習語言,會使學習變得容易些。 沉默教學法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成功的學習需要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投入。

這種教學方法迎合了現在以生為本的理念,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們有了更多自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學習消化的時間更多了,不過,這種方法對于外語學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弊端的,外語對于學生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在很多時候沒有老師適當的講解和引導,學生們是很難理解的,

五、結語

沒有哪種教學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在我國,外語教學實踐已經證明過多的依賴或推崇某一種教學法是行不通的,甚至會造成一些負面的影響。對教學法比較科學的認識是教學法本身沒有優劣,主要看為何目的,何時何地,如何使用。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哪種方法更有效就采用哪種方法。所以,對于教學法的選擇上,關注的重點是以學生為本,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敢于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

參考文獻:

[1]包天仁,崔剛. 英語教師知識與技能手冊[M]沈陽:沈陽出版社,2012.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羅立勝,石曉佳.語法翻譯法的歷史回顧、現狀及展望.《外語教學》第25卷第1期,2004.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6]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章秉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王巖巖 (1984-),女,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學科教學(英語)專業。

滿思超(1982-),男,山東省滕州市實驗高級中學英語教師。

外語教學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行為主義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后來被應用于語言教學當中。強調語言是一種行為,語言習得與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刺激-反應-強化”過程的結果。本文簡要分析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得出行為主義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從而更好的進行外語教學工作。

關鍵詞 行為主義 外語教學 指導

行為主義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有“行為主義之父”之稱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以及美國語言學家斯金納。行為主義主張“刺激—反應”是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公式,認為具體的行為反應取決于外界刺激的強度。這一理論后來被應用于語言教學當中。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的是,語言是一種行為,語言習得與人類的其他行為一樣,是一個“習慣形成”的過程,是“刺激-反應-強化”過程的結果。根據行為主義的觀點,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成功地利用“刺激-反應-強化”技巧,就能防止犯語言錯誤,從而培養他們的良好外語習慣。本文將會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歷史及其應用與外語教學中的基本原則進行探討,從而得出行為主義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一、行為主義的發展歷史

20世紀初,俄羅斯心理學家家巴甫洛夫在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條件反射”理論。這主要指在特定的條件下,通過重復性的反射作用使動物的某種習慣得到強化,并逐步地固定下來。在實驗中,他采用不間斷性地用叉子發出的聲音使狗養成了唾液習慣。這一條件反射概念后來被用于解釋兒童是如何受外部條件的影響而產生語言行為變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一概念為科學地探討兒童的母語習得開辟了一條新的、重要的途徑;也為后來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受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概念的啟發, 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觀點。他認為復雜的行為是通過建立一系列的反應學會的,因此需要對人類的行為(包括說話)進行客觀的研究。華生還認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理論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所有的語言學習,并提出了“刺激-反應銜接排列”,即通過一系列的反應可學得語言行為。

繼華生之后,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操作制約”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學習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不間斷的“操作”過程,即發出動作,得到一個結果或一個目的(這一動作就稱為“操作”。如果這一動作的結果是滿意的,操作者就會重復“操作”,這時“操作”便得到了“強化”。這也稱為“正向強化”。兒童的語言學習過程正是這樣一個不間斷的“操作”過程,使語言行為逐步固定下來。

二、行為主義學歷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中的基本原則

行為主義理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留下了比較鮮明的痕跡,并且現在依然起著積極的作用。其中的有關觀點仍然被看作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一些基本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實踐性原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求學生像兒童學習母語一樣實踐,實踐,再實踐。實踐是學習者對“刺激物”做出適宜性反應的主要方式,也是掌握目的語的重要途徑;只有進行語言實踐才能實現對“刺激”作出“反應”。

其次,模仿性原則?!罢Z言學習主要是模仿,應該像兒童那樣模仿一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模仿通常被看作是學習者做出適宜性反應的基礎,也是形成語言習慣的第一步。

再次,口語性原則。行為主義語言學家認為有聲語言是語言的本質特征,因此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教學順序應該嚴格按照先聽說后讀寫來安排。

再次,獎勵性原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外語學習及教學過程中,學習者應該不斷得到教師的鼓勵和獎勵,可以是口頭鼓勵,也可以是成績獎勵等。及時和適當的鼓勵和獎勵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信心,提高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

最后,循序漸進性原則。外語學習需要有計劃、循序漸進地進行。因此,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外語需要從語音入手,之后才是詞匯和句子。

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是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可以由此得到一些啟示,從而更好的進行外語教學。

首先,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語言學習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因此,它要求為學習者盡可能地提供或接觸到適宜的、足夠的語言刺激因素。

其次,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也重視內在反應對語言學習的積極作用。只有外部的因素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習者內在因素的積極反應,這種反應可以看作是學習者對外部的某種動機需求或求知愿望。

再次,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行為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不間斷的實踐中,逐步達到流利表達的實際效果。

最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強調階段性重復和正向鼓勵,以便使學習者語言習慣固定下來。

四、結語

以上簡要分析了行為主義學習在指導外語教學過程中的基本原則,并且為英語教學提出了積極的建議。教師應該充分將教與學相結合,培養出外語能力較強的全方位的新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壯麟.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和批而不倒 [J]. 英語教師, 2008(4).

[2]劉延. 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及對外語學習的指導意義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 (9).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

外語教學法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專業外語課程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文章針對該課程教學現狀,分析現有問題,結合課程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進行了改革,提出以學生為中心、互動自主的大班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該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改革所提出的反饋意見及建議,確定了后續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專業外語;綜合素質;教學改革;互動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學法論文下一篇:語音教學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