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

2023-11-01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第1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間收治的107例剖宮產患者, 年齡21歲~40歲, 平均年齡 (27.4±3.1) 歲。其中貧血2例, 合并妊娠高血壓綜合征6例, 肥胖13例。107例剖宮產患者, 均采用腹壁橫切口。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首先給予術前宣教。護理人員系統了解、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 (年齡、既往病史、受教育程度等) 后, 需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并就剖宮產手術相關知識、手術過程、麻醉知識、術后注意事項等內容予以詳細宣教, 使之在整個圍術期全面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其次實施心理護理。行剖宮產的患者或多或少均會對手術存在一些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 有些患者可能還會擔心切口會不會很長、術后瘢痕是否過于明顯等。護理人員及在對其進行宣教工作之后, 及時與之就上述問題進行交流;并通過所掌握的患者心理動態, 結合鼓勵、激勵、慰藉等方法及時給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導, 使之全面消除盲目性的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 幫助其樹立信心, 從容面對[2]。

第三, 飲食護理?;颊咴谌朐汉? 護理人員就應鼓勵其多注意飲食及休息, 可指導患者少食多餐, 多攝入富含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 以進一步增強待產婦的體質, 進而提高機體抵抗能力、組織修復能力。而對合并糖尿病的待產婦則積極采取科學飲食, 以進一步調節其血糖水平;同時, 還需加強產前檢查, 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的水平[3]。

第四, 術前準備。協助患者進行術前各項身體檢查, 囑其術前4 h禁水、8 h禁食, 以符合術前腸道準備要求。同時, 護理人員還需再次為患者進行術后切口自我護理內容的宣教, 如指導術后如何保護傷口;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突然咳嗽和大笑、劇烈活動等導致腹壓急劇增加的動作行為等。

1.2.2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人員須加強對患者切口張力, 滲出液的量、色、質的觀察, 并將伴有糖尿病、肥胖、營養不良以及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作為重點觀察對象。囑患者在平臥位時將床頭抬高20°~30°, 并用軟枕等墊于雙膝之下, 使腹部肌肉得以有效放松, 從而減小腹部切口的張力, 對于減輕疼痛感也有一定的幫助;囑患者在咳嗽時, 也盡量取平臥位, 雙手輕壓腹部兩側, 以減小切口張力。對于肥胖患者, 則可于術后施以紅外線照射切口, 加快切口處血供、維持切口干燥, 可有效避免或降低脂肪液化發生[4]。若患者發生切口脂肪液化、裂開等情況, 則須立即通知醫師, 予以及時處理;可遵醫囑施以微波治療, 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血供, 加快切口愈合。護理人員應于術后及時對患者予以康復指導, 如指導、協助患者進行正確的大小便、起坐;指導患者如何正確咳嗽等;指導合理使用腹帶;可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 鼓勵其早下床進行適當的小范圍活動, 既可以防止術后腸粘連, 還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且可防止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5]。但必須叮囑患者, 不可劇烈活動, 防止切口裂開等。同時, 還應對其飲食加以及時調整, 以多食高蛋白、高纖維且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應避免術后立即進食牛奶、豆漿等易產氣食物, 以避免出現腹脹、腸脹氣現象。

2 結果

本組107例剖宮產患者, 術后3例出現切口脂肪液化, 占2.8%;1例出現輕度切口感染, 占0.9%;均行對癥治療、護理后痊愈出院。

3 討論

現代女性出于對自然分娩疼痛的恐懼、擔心等因素, 使得一些產婦自行選擇剖宮產, 這也導致了很多婦產科實行剖宮產的人數急劇攀升。雖然, 隨著手術技術、護理技術等方面的不斷進步, 使剖宮產手術的安全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但其對患者的創傷性卻依舊存在, 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到患者腹部切口的良好愈合;另外, 還可能發生術后感染、疼痛、尿潴留、下肢靜脈血栓、切口脂肪液化、腸脹氣等并發癥。因此, 如何避免或降低剖宮產患者腹部切口并發癥的發生, 逐漸成為產科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

筆者通過對107例剖宮產患者在術前、術后予以了健康宣教、康復指導、飲食與心理護理等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手段, 明顯降低了剖宮產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07例剖宮產患者, 術后僅出現了3例切口脂肪液化 (占2.8%) , 1例輕度切口感染 (占0.9%) 。說明對剖宮產患者施以科學、有效的綜合性護理干預, 既可有效降低患者腹部切口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 也進一步促進了患者切口愈合速度, 對加快剖宮產患者術后身體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 對剖宮產患者予以系統、有效的護理干預, 既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因切口感染或液化而導致的各類并發癥發生, 同時也可在最大程度上減輕剖宮產患者的痛苦, 進一步促進其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何百清.剖宮產的切口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 2012, 20 (11) :36-37.

[2]閆煥玉.婦產科手術患者297例腹部切口的護理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 2011, 15 (36) :1101.

[3]王文愛, 張輝, 崔幸琨, 等.循證護理在預防剖宮產切口感染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 (11) :2245-2246.

[4]張潤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臨床護理干預[J].基層醫學論壇, 2012, 16 (30) :3999-4000.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剖宮產,非生物因素,預防

剖宮產是產科常見的一種創傷性手術, 有發生切口感染的危險, 輕則影響切口愈合, 延長住院時間, 增加醫療費用, 重則導致病情加重、宮腔感染、晚期產后大出血、敗血癥等, 甚至危及產婦生命;剖宮產還易引發醫療糾紛, 對產婦生存質量及預后均產生不良影響。剖宮產切口感染的發生、發展與多種因素有關, 包括生物性感染因素 (如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和非生物性因素。本研究重點探討非生物因素在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機制及其預防措施。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2年1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宮產的4 580例患者, 年齡20~43歲, 平均 (27.6±7.6) 歲;其中發生切口感染196例, 作為觀察組;按1∶2比例隨機選擇同期無切口感染剖宮產392例作為對照組。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產次、手術室環境、術野準備、器械消毒、麻醉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 具有可比性。

1.2 切口感染標準

(1) 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即可診斷為切口感染: (1) 切口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 (2) 深部切口引流出膿液或穿刺抽出膿液; (3) 自然裂開或由外科醫師打開的切口, 有膿性分泌物或伴有發熱≥38℃, 局部有壓痛; (4) 再次手術探查, 經組織病理學分析, 發現涉及切口膿腫或其它感染證據。

(2) 在臨床診斷基礎上, 伴隨病原學診斷依據, 即分泌物培養陽性。

1.3 分析方法

比較兩組剖宮產產婦在體質指數 (BMI, kg/m2) , 營養狀況[血紅蛋白水平Hb (g/L) , 白蛋白水平 (g/L) ], 病房條件, 陰檢、導尿、肛查次數, 胎膜早破, 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 預防應用抗生素, 手術時間 (h) , 縫合技術 (按主刀醫生縫合和其他人員縫合) 等方面的差異, 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11.0統計軟件,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應用t檢驗, 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體質指數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BMI= (28.3±2.5) kg/m2, 對照組BMI= (26.3±2.1) kg/m2, 肥胖產婦感染發生率高 (t=2.26, P<0.05) 。

2.2 營養狀況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營養不良 (主要以貧血≤100×109/L、白蛋白≤25g/L衡量) 84例, 對照組76例, 營養不良產婦感染率高 (χ2=13.39, P<0.05) 。

2.3 病房條件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住單人間病房26例, 對照組116例, 住多人間病房切口感染較住單人間病房的患者高, 差異顯著 (χ2=8.39, P<0.05) 。

2.4 陰檢、導尿、肛查次數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陰檢、導尿、肛查平均次數 (3.3±0.5) , 對照組 (2.2±0.4) , 檢查次數多感染率高 (t=2.82, P<0.05) 。

2.5 胎膜早破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胎膜早破40例, 對照組56例;胎膜早破感染率高, 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χ2=7.39, P<0.05) 。

2.6 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與剖宮產切口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36例, 對照組有44例;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者剖宮產切口感染率高, 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χ2=8.47, P<0.05) 。

2.7 術前預防應用抗生素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有84例應用抗生素預防, 對照組有356例;應用抗生素預防者感染率低于未應用者, 兩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χ2=12.94, P<0.05) 。

2.8 手術時間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平均手術時間 (1.3±0.5) h, 對照組 (0.9±0.3) h, 顯示手術時間越長, 感染率越高, 兩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t=3.45, P<0.05) 。

2.9 縫合技術與感染的關系

觀察組有106例經主刀醫生縫合, 對照組是336例;結果顯示主刀醫生縫合感染率低于其他人員縫合, 兩組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χ2=8.45, P<0.05) 。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圍生醫學、麻醉技術、抗生素研發等的發展, 剖宮產術式不斷簡化, 技術不斷完善, 再加上彩超、胎兒電子監護等技術的應用, 剖宮產危險性逐漸降低;但社會因素致剖宮產率卻逐年上升, 作為并發癥之一的切口感染也時有發生。雖然醫院感染的研究不斷發展, 在監控、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但因為剖宮產切口感染是一個多環節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 發生率達3.02%。生物性原因所引起的切口感染已引起了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然而一些非生物性因素引發的切口感染卻常常被忽略。

在排除手術室的環境、術野準備、器械消毒等外源性相關因素外, 影響切口感染的非生物因素有:體重指數高, 營養不良, 住多人間病房, 陰檢、導尿、肛查次數多, 胎膜早破, 伴有基礎疾病或感染, 術前未預防應用抗生素, 手術時間長, 非主刀醫生縫合?,F逐一說明:

(1) 體質指數高者皮下脂肪多, 影響術野的暴露和操作, 延長了手術時間;縫合時難以完全消滅脂肪層死腔;脂肪組織血供少, 切口部位縫線增多, 脂肪組織易液化, 因此容易發生感染。

(2) 營養不良者由于手術后體內蛋白質分解加強, 營養需要量增加;加之術中或術后出血, 使原本不良的營養狀況更加嚴重, 導致術后免疫力下降, 易于發生切口感染, 而且組織再生能力差直接影響切口愈合[1]?;A疾病或感染并存同樣使機體免疫、防御機能低下, 對細菌的易感性增加, 使切口感染率增加。

(3) 多人間病房由于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 較單人間患者護理難度大, 對治療質量有潛在影響;另外, 探視人員多, 不穩定因素相應增加, 所有這些都促成多人間病房內切口感染機會高于單人間。

(4) 產程中陰道檢查、導尿、肛查次數多可能破壞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機制, 使致病菌成為致病優勢菌進入宮腔胎盤部位及切口處, 引起感染。

(5) 胎膜早破時下生殖道細菌可進入宮腔、羊膜腔內, 在剖宮產娩出胎兒時帶入腹部切口成為條件致病菌, 致切口感染。

(6) 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 手術視野及各種醫療器械遭受空氣污染的幾率增加, 同時長時間手術, 病人多伴有創傷面擴大、出血及局部血腫等, 從而降低了全身和局部抵抗力, 導致術后切口容易感染, 手術每增加1h, 切口感染的相對危險度增加1.451倍。

4 結語

綜上所述, 造成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 針對上述易感因素, 采取下列干預措施可減少切口感染: (1) 指導孕期保健, 適當運動, 合理營養:飲食實行總量控制、科學搭配、少量多餐。為適應胎兒生長及孕婦各器宮生理性變化的需要, 孕婦應在妊娠中、晚期適量補充鐵劑, 加強營養, 但又要注意控制體重預防肥胖; (2) 心理護理:護理學認為, 舒適是沒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悅、精神放松的良好體驗, 任何破壞這種狀態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適。隨著現代護理學觀念的更新, 找出不舒適的原因, 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 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或減輕產婦不舒適感, 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剖宮產術后臥床, 產婦的生活需由他人協助, 同時產婦對切口疤痕的擔心, 對新生兒狀況的擔心, 對母乳喂養的擔心等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加上長時間處于同一體位, 產婦腰酸背痛而出現焦慮、不安、失眠以致拒絕翻身、檢查和護理。護士主動告慰產婦, 反復解釋病情, 使產婦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從而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和安全感, 增加產婦的自信心, 產婦由關注自我, 轉化為關注且照顧新生兒, 忘記自身傷口及宮縮疼痛及其它不適感, 從而使產婦處于較佳的身心康復狀態; (3) 預防感染:觀察陰道流血情況, 術后12h密切觀察流血量, 保持外陰清潔, 每天用0.5%碘伏棉球擦洗會陰2次, 大便后另行擦洗, 同時觀察陰道分泌物的性質、量和氣味[2]。保持外陰清潔, 傷口敷料整潔, 如有滲出及時更換, 凡產前有胎膜早破、滯產、多次內診, 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4) 注意休息活動:病人回病房應測血壓, 30min測1次, 按醫囑執行, 測脈搏, 接通尿管, 注意病人有否異常, 術后取平利于壓迫止血, 如情況良好而無并發癥, 術后2~3d即可坐起, 以利惡露排出, 臥床時須適當翻身, 防止腹腔內臟器粘連; (5) 剖宮產術后早期翻身給予隨意臥位, 有利于肌肉松弛, 避免不舒適感;還可增加靜脈回流, 防止血栓形成;促進腸蠕動的恢復, 改善胃腸功能, 預防或減輕腹脹;有利于培養母乳喂養, 提高母乳喂養率。術后產婦在護士或家屬的幫助下可取左、右側臥位, 低半臥位, 這樣減少了長時間受壓, 有利于背部、腰部肌肉放松, 從而避免頸部、背部、腰部酸痛等不適感。經過對術后早期翻身隨意臥位的產婦行主觀舒適度調查, 證明它是一種理想的舒適體位; (6) 適當檢查:包括陰檢、肛查、導尿, 對判斷胎兒于頻繁, 應根據實際需要慎重選擇; (7) 合理應用抗生素:對預防術后切口感染至關重要;應針對導致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如大腸埃希菌、腸球菌等, 選擇致敏抗生素, 主要是第二代頭孢類抗生素。

參考文獻

[1]丁國英, 王婕玲.非生物性因素引發切口感染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4, 14 (7) :775-776.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第3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自我院婦產科2013年5月—2014年10月間實施剖宮產手術生產的產婦245例, 年齡25歲~34歲, 平均年齡 (26.2±1.2) 歲;初產婦213例, 經產婦32例;擇期手術56例, 分娩期手術127例, 急診手術62例;妊娠合并營養不良28例, 合并糖尿病4例, 胎膜早破84例, 羊水糞染76例, 肥胖癥53例;所有產婦均為足月生產, 經臨床檢查無其他臟器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存在。

1.2 方法

將245例行剖宮產產婦的切口處理方式按照住院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 (122例) 與對照組 (123例) , 進行剖宮產手術生產。

觀察組產婦切口處理方法:對切口感染的早期預防, 切口細菌污染來源為內源性與外源性, 切口污染與產婦本身對抗感染的能力也有一定關系。剖宮產手術屬于Ⅱ類切口, 術前洗澡、臨手術前備皮、術前手術區嚴格消毒、手術室內滅菌消毒、參加手術醫務人員無菌手術衣的嚴格穿戴等, 是杜絕外源性污染的基本條件;手術前對產婦血液常規檢查, 了解產婦所攜帶細菌數量、類型、毒力, 進行針對性或預防性抗生素使用, 對術中進入腹腔內操作要嚴格防范感染性液體接觸布散切口等, 是控制內源性污染的措施。另外, 組織創傷、壞死、血流灌注不良、低氧、異物及血腫等各種因素, 都會破壞局部的免疫能力, 使切口增加感染機會, 因此仔細管理切口的營養狀況、促進組織器官的血液循環、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環節。對脂肪液化的預防:切開組織時定位準確、仔細止血, 縫合打結時將皮下組織全層縫合不能留有死腔, 盡可能不用電刀切割, 盡可能縮短切口暴露時間, 避免造成大量脂肪組織破壞而液化[1]。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切口, 以達到將壞死的脂肪組織沖洗掉, 減少術后切口處壞死組織的儲存量, 估計有脂肪液化可能時應放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24 h~48 h。肥胖產婦術后以紅外線照射切口, 保持切口干燥。對切口滲血的預防:對切口處較大的血管結扎處理, 對血管細、出血緩慢的血管用紗布壓迫止血, 術后放置引流條、常規壓沙袋6 h, 取沙袋后囑產婦交替側臥, 以充分引流, 堅持每日換藥、擠出滲液等預防切口滲血形成。

對照組產婦切口處理方法:采取剖宮產常規切口處理, 若出現切口愈合不良直接清創二次縫合。

1.3 療效判定標準

愈合良好:術后7 d~8 d腹壁切口外觀平整、對位整齊完全愈合, 子宮切口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聲像圖上呈平或弧狀強回聲光帶。愈合不良:腹壁切口外觀紅腫, 有黃色油狀滲出物 (脂肪液化) 、有臭味的污穢液體 (感染) 、皮下滲血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子宮切口處呈實質非均質團塊, 呈低或無聲為主的混合性團塊, 切口1個月不愈合。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沒有出現切口愈合不良的現象, 切口愈合良好100%;對照組出現6例切口愈合不良, 其中脂肪液化3例, 切口感染2例, 切口滲血及血腫形成1例, 切口愈合不良發生率4.88%;2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χ2=6.01, P<0.05) 。

3 討論

剖宮產過程中有腹壁與子宮兩個切口, 造成切口愈合不良的最常見的原因有切口處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滲血或血腫形成三種, 切口優化管理就是針對此三種病因合理化處理切口, 達到使剖宮產切口愈合良好的效果。腹壁脂肪較厚極易造成大量脂肪組織壞死, 脂肪液化成為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在剖宮產切口時切口處的內源性污染與外源性污染, 及產婦自身的免疫抗感染能力下降均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手術過程中止血不徹底、積血引流不通暢、斷裂血管縫扎不緊緩慢形成血腫等, 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

剖宮產切口愈合不良不僅反映了婦產科的技術水平及醫院感染管理的整體水平, 同時也是婦產科引起患者恐懼、增加患者痛苦、經濟負擔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直接影響產婦對醫院的選擇。為了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及提高優育優生水平, 我們對在剖宮產過程中發生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總結, 并期望通過圍繞這些原因加以克服達到早期預防的目的。本文對照組中發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有3例, 為腹壁脂肪液化、2例子宮切口感染、1例子宮切口滲血血腫形成。脂肪液化均見于肥胖的孕婦, 單位組織供血少, 手術過程延長, 術中因切割分離等造成脂肪顆粒殘留;子宮切口感染1例為子宮肌壁間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切口所致, 1例為子宮切口時因血管、淋巴管暴露時間過長使下生殖道細菌上行感染切口所致[2];1例子宮切口滲血血腫形成是由于切口創面對合不整齊, 斷裂血管縫扎不緊, 切口兩側角回縮血管縫扎不良所致。由此可見, 剖宮產由體外進入腹腔、再進入子宮方能取出胎兒, 需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步驟, 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忽視;在常規處理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切口處理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環節, 是預防剖宮產術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關鍵所在。

本文觀察組無切口愈合不良發生, 明顯優于對照組, 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證明對剖宮產產婦的切口進行優化管理是預防剖宮產產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理想方法,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閆春萍.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80例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 2013, 17 (7) :2604.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第4篇

1 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法概述

Stark剖宮產術是經過改良后的下腹部橫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 采用Joel-cochen切口開腹, 撕拉法分離皮下組織、腹膜、膀胱腹膜反折以及子宮肌層, 術畢不縫合腹膜和膀胱腹膜反折。

2 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法的效果分析

2.1 資料概述

本文所統計的剖宮產患者采用新式剖宮產美容縫合術76例 (觀察組) , 年齡為21~36歲。其中初產婦60例, 經產婦16例。孕齡37~40周, 臨產55例, 擇期21例, 新生兒最小體重2600g, 最大4800g。同時取同期傳統下腹部縱切口剖宮產患者43例進行對照 (對照組) , 對其手術時間、術后恢復以及傷口美容情況進行對照分析。2組手術指征無差異。

2.2 手術方法

手術切口及進腹方法:術前均采取硬膜外麻醉, 于恥骨聯合上2指處, 即陰毛線水平或稍下方橫行切開皮膚。切口中段切開皮下脂肪2~3cm達筋膜層切開筋膜, 用直剪在未切開的皮下脂肪深層將筋膜切口向左右兩側推開, 使之與切口等長。用彎鉗于中線將兩側腹直肌粘連部稍作分離。以雙手食指插入此空間, 頭尾側鈍性分離筋膜約2cm。術者和助手用食中指重疊向反方向均勻牽拉, 將腹直肌和未切開的皮下脂肪分開, 顯露腹膜, 徒手分離腹膜外脂肪并縱向撕開腹膜。

子宮切口及縫合:子宮切口過程首先提起膀胱腹膜反折, 切一小口, 以雙手食指向兩側撕開并向下推開膀胱, 暴露子宮下段, 于其中間切開2cm以左手食指右手拇指向兩側弧形向上撕開約1cm常規破膜娩出胎兒, 立即徒手剝離胎盤, 并拭凈宮腔, 采用1號可吸收腸線連續鎖扣縫合子宮切口, 不縫膀胱腹膜反折。

關腹:關腹過程下拉大網膜覆蓋子宮切口, 徒手對合腹膜, 不作縫合, 用1號易吸收腸線連續縫合筋膜, 鹽水沖洗切口后揩干凈, 以取掉切口的脂肪粒, 并防止胎糞污染子宮切口。皮下脂肪間斷全層縫合4~5針, 達到止血。皮膚采用膠粘技術進行粘合, 減少縫合痕跡對愈合后外觀的影響, 最后采用常規外觀包扎。

2.3 結果統計

術后觀察情況統計:觀察組均無發熱及切口感染。術后6h即可下床活動。同時不禁食、排氣時間早。術后傷口愈合均達到甲級愈合狀態, 切口平伏美觀, 周圍手感柔軟。整體美觀性大大強于傳統剖宮產術。

2.4 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結論可以看出, 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極大的提高了剖宮產術后創口美觀性。同時由于新式剖宮產切口所處位置為下腹恥骨聯合上2指處, 該處為脂肪褶皺處, 術后創口愈合后手術切口隱藏于皮膚脂肪褶皺。同時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所處位置的自然橫溝脂肪明顯較薄, 利于切口的縫合, 尤其是對于肥胖型患者更是能夠達到所需效果。另外, 橫切口神經損傷小, 張力明顯較傳統剖宮產低, 有利于產婦早期活動, 恢復術后腸功能, 同時也利于產婦及早進行哺乳。

3 關于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應用的分析

雖然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具有產婦對皮膚美觀所需的要求, 但是在其應用也應盡量提倡產婦進行自然分娩。避免一部分產婦為了減少自然分娩對陰道的影響而選擇剖宮產。婦產科醫生應加大對自然分娩的宣傳, 對于符合自然分娩條件的孕婦積極提倡其進行自然分娩?,F代醫學研究已經表明, 刨宮產與自然分娩兒童在智力上無差異, 但是刨宮產新生兒的適應能力與協調能力大大低于自然分娩孩子。另外未經陣痛而刨宮產分娩或過早出生的新生兒還存在較高的濕肺癥風險。而且麻醉劑與鎮痛藥對中樞的抑制作用容易通過胎盤屏蔽進入胎兒體內, 導致對新生兒呼吸、循環中樞的影響。通過自然分娩有點的宣傳促進我國人口綜合素質的提高, 減低由于剖宮產術影響新生兒體質。

4 結語

綜上所述, 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能夠極大的改善傳統剖宮產術手術創口外觀, 滿足了現代女性對美的追求, 同時新式剖宮產還有利于產婦的術后恢復。因此, 現代婦產科剖宮產手術中應積極應用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 以此達到減少手術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 促進產婦術后恢復, 幫助產婦及早進行坐姿哺乳。通過采用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為產婦對美的追求提供技術支持, 滿足現代女性愛美心里。

摘要:現代人們越來越注重分娩方式對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影響, 作為解決難產、胎兒窘迫以及產科嚴重合并癥的重要手段, 剖宮產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剖宮產切口縫合方式一方面決定了產婦術后的恢復, 另一方面也極大的影響了切口縫合后的美觀。本文就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法的效果進行了分析論述。

關鍵詞: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法,效果

參考文獻

[1] 臻靜.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J].醫療教育資訊, 2009, 8.

[2] 馬玉薇.pfannenstiel切口剖宮產美容縫合術效果評價[J].醫療與護理, 2009, 11.

[3] 曹妮妮.新式剖宮產切口美容縫合術對產婦術后恢復意義[J].醫療資訊, 2008, 12.

[4] 陳雪瑩.腹壁Pfannenstiel切口新式剖宮產的臨床實踐和切口美容縫的可行性[J].產科信息, 2009, 8.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第5篇

1 切口瘢痕妊娠的原因及機制

1.1 瘢痕妊娠的原因

剖宮產子宮切口愈合不良、局部留有缺損或縫隙是導致疤痕妊娠的主要原因[7]。因此, 影響切口愈合的因素可能與將來發生剖宮產疤痕妊娠有關系。國外有學者提出子宮下段發育不成熟條件下行擇期剖宮產、剖宮產切口單層縫合、二次剖宮產的增加, 可能都是疤痕妊娠增加的原因[8]。張青等[9]研究認為, 近年來, 采用切口單層無反轉連續縫合等, 這種腔隙的存在, 是否為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原因, 有待進一步研究。

1.2 發病機制

由于底蛻膜發育不良或缺損, 絨毛就會顯著侵入子宮肌層。由于剖宮產損傷子宮內膜, 產生瘢痕, 引起子宮內膜間質蛻膜缺乏或有缺陷, 受精卵在此著床后常發生底蛻膜缺損, 滋養細胞可直接侵入子宮肌層, 不斷生長, 絨毛與子宮肌層粘連、植入甚至穿透子宮壁[10]。由于此處缺乏肌纖維, 加之此處有手術瘢痕則不能有效止血, 從而發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

2 臨床表現及體征

患者有或無閉經史, 有或無早孕反應。無陰道出血, 或陰道出血持續或淋漓不斷;出血量輕微或突然大量出血, 并伴腹痛或輕微下腹痛。部分患者為人流術時大出血, 或術后持續出血、突然大出血, 或藥流失敗大出血或持續出血期突然大出血;或藥流失敗刮宮中大出血。

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軟, 或增大不明顯;可能于子宮偏一側有突起。峽部膨大或不明顯, 宮頸檢查多無異?;蛑?有陰道出血者宮頸可膨大, 或堵塞血塊。

3 瘢痕妊娠的超聲檢查方法

使用經腹和經陰道超聲探頭, 多切面掃查, 仔細觀察妊娠物著床位置, 與剖宮產瘢痕的關系, 若為瘢痕妊娠則進一步觀察妊娠物回聲、大小、形態、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測量瘢痕妊娠處子宮肌層的厚度 (瘢痕妊娠與膀胱間的肌層厚度) ;觀察瘢痕妊娠的位置與子宮下段的關系及子宮體、宮頸情況。采用兩種途徑聯合應用, 以獲取更加全面清晰的超聲圖像。

4 聲像圖診斷標準、分型及其表現特征

4.1 診斷標準

彩超提示妊娠物位于子宮前壁峽部剖宮產術瘢痕處, 肌層血流豐富, 呈低阻型流速曲線;宮頸為正常形態, 內外口緊閉;再結合血β-HCG便可診斷[11]。1997年國外學者Godin等[12]報道, 剖宮產切口妊娠的診斷標準為: (1) 宮腔內、宮頸均未見妊娠囊; (2) 妊娠囊位于前壁峽部; (3) 妊娠囊與膀胱間肌壁菲薄, 彩色超聲和多普勒頻譜具有典型特點, 即呈非均質改變的區域內見豐富的血流信號, 與子宮動靜脈瘺的血流頻譜相像。

4.2 聲像圖分型

4.2.1 單純妊娠囊型

表現為妊娠囊著床在子宮下段切口處, 部分囊內可見卵黃囊及胎芽, 活動時可見胎心搏動, 胎芽較大時可見明顯向膀胱方向凸出, 前方肌層變薄, 胎囊旁可見豐富低阻血流, CDFI顯示滋養血流來自切口肌層。

4.2.2 不均質團塊型

表現為子宮下段內膜形態失常, 同時在前壁下段切口處見強弱不均的團塊狀回聲, 團塊狀回聲呈海綿狀或網格狀與肌層分界不清, 有文獻報道, 62.4%的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處由黏膜層向漿膜層呈楔形凹陷缺損, 為妊娠絨毛再次在此植入提供了條件[13], CDFI顯示團塊邊周血流較豐富, 為低阻動脈血流頻譜, RI<06[14]。

4.2.3 部分位于宮腔型

一部分妊娠囊位于瘢痕處, 另一部分位于下段宮腔, 此時可見妊娠囊變形, 且伸入瘢痕的妊娠囊形成銳角, 或妊娠囊明顯被拉長, 若混合回聲包塊型, 此表現妊娠物有少部分深入宮腔。

5 診斷與鑒別診斷

瘢痕妊娠與宮頸妊娠、惡性滋養細胞疾病聲像圖比較, 見表1[15]。

由于瘢痕處肌層薄弱且纖維組織多, 此處妊娠后易發生大出血、子宮破裂等嚴重并發癥,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早期診斷及正確處理至關重要。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瘢痕妊娠的位置、范圍、子宮肌層厚度及血供等情況, 能準確及時診斷瘢痕妊娠, 并能動態觀察瘢痕妊娠的治療效果, 因此超聲檢查對瘢痕妊娠明確診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 在醫療工作中避免過度刮宮和提高剖宮產手術質量及縫合技巧, 是預防瘢痕妊娠的關鍵[16]。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 規范操作和術后處理可降低剖宮產切口妊娠的發生率。更重要的是加強對瘢痕妊娠的認識, 對有這些危險因素的婦女, 一旦妊娠應警惕異位妊娠的可能性[17]。

摘要: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處妊娠 (以下簡稱瘢痕妊娠) , 指胚胎附著于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的微小縫隙上, 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異位妊娠, 發生率很低為1:1 800~2 216[1, 2]。但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有所增加, 其切口妊娠也有上升趨勢[3, 4], 并伴有嚴重的并發癥。子宮下段切口處早期胚胎著床是剖宮產的遠期并發癥之一, 臨床若在診斷不明的情況下, 以宮內早期妊娠行人工流產或藥物流產時, 則有可能發生意外的大出血[5], 部分年輕患者有遭遇子宮全切的報道[6]。因此, 應早期超聲檢查, 明確其診斷, 盡早終止妊娠, 減少出血量, 以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本文旨在分析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部妊娠的聲像圖特點及分型, 探討其診斷價值。

剖宮產的切口護理范文第6篇

關鍵詞:剖宮產,切口感染,相關因素,預防對策

剖宮產是解決難產和搶救胎兒的重要手段, 其是一種創傷性手術, 故有發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一旦發生, 輕者延長住院時間, 增加費用, 影響床位周轉, 重者可發生子宮切口裂開, 繼發出血、敗血癥, 甚至危及生命[1]。本文對我院剖宮產切口感染情況進行分析, 旨在探討引起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剖宮產產婦發生切口感染54例, 發生于術后3 d~7 d, 平均 (4.56±1.34) d, 表現為腹部切口紅、腫、熱、痛及有膿性分泌物伴體溫升高。54例患者中20例切口部分裂開, 7例全部裂開, 深達腹直肌前鞘。年齡22歲~39歲, 平均年齡 (30.02±3.67) 歲;孕35+3周~41+6周, 平均 (37.09±1.23) 周;初產婦50例, 經產婦4例。

1.2 方法

將發生切口感染的產婦作為觀察組, 按照1∶2的比例選擇108例無切口感染的剖宮產產婦作為對照組, 對切口感染相關因素進行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見表1。

3 討論

切口感染在臨床上時有發生, 剖宮產腹部切口感染是綜合性的因素的結果, 存在于整個圍術期, 涉及患者與手術操作等方面的多種危險因素[2]。通過對本組資料觀察發現剖宮產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包括年齡大、體質量指數高、肛查陰道檢查多、剖宮產手術時間長。 (1) 年齡大。本文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 (30.02±3.67) 歲高于對照組的 (26.97±2.89) 歲, 與年齡較大產婦機體抵抗力較低, 部分合并營養不良、貧血、妊娠并發糖尿病等有關[3]。貧血、低蛋白血癥使血液運輸氧的能力降低, 影響膠原合成不利于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 影響組織增生, 再生能力差, 血運不佳, 感染機會增加。 (2) 體質量指數高。腹壁脂肪層組織相對肥厚, 堆積密實, 導致供血功能較差, 由于人體切口愈合過程中所需的部分營養成分由皮膚層和前鞘層彌散提供, 血運養料不足, 容易感染;同時肥胖患者切口脂肪層過厚, 手術暴露困難, 延長了手術時間, 拉鉤嚴重壓迫脂肪組織易使其壞死、液化, 感染隨之增加[4]。本文觀察組體質量指數 (25.90±1.23) kg/m2高于對照組的 (24.02±1.02) kg/m2。 (3) 肛查陰道檢查多。產程中多次進行肛查、陰道檢查, 導致周圍環境或產婦陰道內的條件致病菌以及羊膜腔中的病原菌大量繁殖, 從生殖道各創面侵入引起感染[5], 本文觀察組肛查陰道檢查 (3.96±0.67) 次高于對照組的 (1.82±0.32) 次。 (4) 有研究表明手術時間每延長1 h, 切口感染率將增加1倍[6], 主要原因是由于長時間的傷口牽拉、暴露、干燥、傷口與空氣接觸以及與體表相通的空腔臟器可能帶入少量的細菌, 且由于術中牽拉、觸摸使切口組織損傷加重, 局部抵抗力降低, 切口感染機會增加。本文觀察組剖宮產手術時間 (66.12±13.45) min高于對照組的 (55.12±10.20) min。

總之, 剖宮產產婦切口感染發生率較高, 對預后存在不良影響[7], 應盡可能去除易感因素以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指導孕期保健, 選擇合適年齡妊娠, 避免大齡受孕;做好孕期保健, 科學指導孕婦飲食及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 避免孕期過度肥胖;孕期及時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對進入產程的孕婦應根據病情慎重選擇陰道檢查、肛門檢查, 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次數[8];對于體質量指數高的產婦術中盡量減少對脂肪層的牽拉及游離, 縫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切口, 減少術中脫落脂肪組織, 縫合時使切口對齊, 縫合間隔適當, 使用可吸收縫線縫合, 皮下脂肪層常規放置皮片引流[9];提高手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及熟練程度, 明確參與手術人員分工, 有序地進行手術, 縮短手術時間, 術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均可減少切口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柳耀萍, 劉芳芳, 王金鎖, 等.婦科手術切口感染因素淺析[J].基層醫學論壇, 2011, 15 (1月中旬刊) :72-73.

[2]阮曉翠, 周毛嬰, 張騰飛.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 (7) :935-936.

[3]史曉梅, 孟麗萍.剖宮產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和治療[J].浙江臨床醫學, 2010, 12 (6) :629-630.

[4]李愛新.婦產科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 3 (5) :14-15.

[5]葛玉萍.產房醫院感染控制與管理[J].基層醫學論壇, 2009, 13 (5月下旬刊) :439-440.

[6]包甘芬.婦產科住院患者合并醫院感染的特征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 (1) :59-60

[7]周玉衡, 肖秀麗.產房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0, 20 (19) :2982.

[8]陳志琴, 彭芳明.產婦醫院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9, 19 (12) :1516-1517.

上一篇:泡沫之夏小說結局范文下一篇:爬天都峰課文原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