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

2023-09-23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第1篇

一、數據描述

本文以陜西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from international tourism, FEE) 作為入境旅游的主要參考指標, 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參考指標。數據量近20年的數據, 即來源于1998年至2017年發布的統計年鑒中1997年至2016年陜西省FEE和GDP數據, 并按照當年的匯率將美元換算為人民幣元, 并與GDP的單位統一為億元。同時, 為了消除數據異方差的影響, 對FEE和GDP數據分別取對數, 記為LNFEE和LNGDP。而DLNFEE、DLNGDP以及D2LNFEE、D2LNGDP分別為LNFEE、LNGDP的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

二、數據分析

(一) 平穩性檢驗

為進行長期均衡關系的分析, 首先分析數據的平穩性。對此, 本文基于Eviews軟件中單位根ADF檢驗模塊判斷LNFEE、LNGDP、DLNFEE、DLNGDP、D2LNFEE和D2LNGDP等數據的平穩性。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 根據AIC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信息最小準則確定檢驗的滯后階數, 檢驗只有截距項 (常數項) , 沒有趨勢項。

根據LNFEE和LNGDP的ADF統計值絕對值小于它們各水平臨界值的絕對值, 即時間數據LNFEE和LNGDP均不是平穩數據。LNFEE的一階差分數據DLNFEE的ADF統計值絕對值大于各水平臨界值的絕對值, 且p值小于0.05, 即認為該數據為平穩數據。同理可得, DLNGDP為非平穩數據, D2LNGDP和D2LNFEE均為平穩數據, 即二階單整。

(二) 協整檢驗

鑒于D2LNGDP和D2LNFEE為同階單整數據, 即對LNFEE和LNGDP進行協整檢驗, 以分析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長期均衡關系。對此, 文中采用Engle-Granger兩步法。

首先, 根據最小二乘法對兩數據建立的回歸方程, 方程如式1所示, 且所建立的回歸模型、常數項與解釋變量均顯著 (各p值均不大于0.05) 。

進一步地, 對式1的回歸方程估計得到的殘差序列RESID進行單位根檢驗。此時, 若殘差序列是平穩序列, 則式1即為兩變量之間的協整方程, 否則不是。此時, 設置檢驗過程不含截距項和趨勢項。經協整檢驗, 發現LNFEE和LNGDP之間存在較長的協整關系 (p<0.05) 。同時, 陜西省FEE每增加1個百分點, 該地區GDP增加1.31個百分點。

(三) 誤差修正 (ECM) 模型的建立

在長期均衡關系上, 如果變量X和Y是協整的, 則它們之間的短期非均衡關系總能由一個誤差修正模型來表述。此時, 可通過誤差修正模型來反映。所建立的誤差修正模型如式2所示, 且該誤差修正模型較為顯著 (各p值均不大于0.05) 。

其中, ECM為式1中未被解釋的部分, 即式1左側與右側的差值。

式2表明:1) 當陜西省經濟增長偏離均衡狀態時, 所涉經濟環境將以這種偏離的0.197倍的強度進行調整, 以使得下一期能夠回歸均衡。2) 短期內, FEE變化1個百分點, 將使得陜西省GDP向相同的方向變化0.172個百分點。

(四) 因果檢驗

在協整關系得到證實后, 進一步地分析LNGDP與LNFEE之間的因果性。本文采用Grange因果檢驗。將數據導入Eviews軟件, 確定滯后階數為2。結果顯示,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 LNGDP是LNFEE的Grange因 (p<0.05) , LNFEE不是LNG-DP的Grange因 (p>0.05) 。即當前時期, 陜西省綜合經濟發展促進了該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 但陜西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并不能作為該地區綜合經濟發展的Grange因。

三、結語

本文基于陜西省近20年的實際數據, 結合協整檢驗和因果檢驗等方法, 分析了當前時期該地區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顯示, 長期而言, 陜西省FEE每增加1個百分點, 該地區GDP增加1.31個百分點;短期內, FEE變化1個百分點, 將使得陜西省GDP向相同的方向變化0.172個百分點;同時, 陜西省綜合經濟發展能夠促進該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 而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并不能作為經濟增長的Grange因。鑒于以上結果, 陜西省應當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 提升旅游體驗, 提高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摘要:為了分析陜西省當前時期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 以陜西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和地區生產總值為分析指標, 基于近20年的實際數據, 結合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和因果檢驗等方法進行了探討。分析結果表明:1) 從長期而言, 陜西省國際旅游外匯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 該地區GDP增加1.31個百分點;短期內, 國際旅游外匯收變化1個百分點, 陜西省GDP向相同的方向變化0.172個百分點;2) 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是該地區的國際旅游外匯收入的Grange因, 而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并不能作為該地區經濟增長的Grange因。

關鍵詞: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Grange檢驗,入境旅游

參考文獻

[1] 黃偉力, 安莉.入境旅游發展與我國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 2010 (2) .

[2] 余海鵬, 朱莉莉.江蘇省入境旅游對其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 2010, (11) .

[3] 毛端謙, 張偉朋.入境旅游對江西經濟增長貢獻研究[J].生產力研究, 2007 (19) .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要素有三個,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指用社會產品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國家可以采取擴張性的利率、稅收、財政等政策來增加經濟增長,刺激消費。隨著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中央提出,要用新思路新舉措深挖內需潛力,持續擴大消費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大力發展新消費,進而更好發揮消費引領作用。

關鍵詞:經濟增長 消費需求 引領

所謂的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總產出的持續增加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的標志。經濟增長速度用經濟增長率表示,總產出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表示。由于GDP中包含了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因素,在計算GDP時,可以用現價計算,也可以用不變價計算。用現價計算的GDP,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反應經濟規模的增長程度。

眾所周知,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要素有三個,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經濟增長可以促使一個國家財富增長,同時增加就業機會。GDP環比為正數,是經濟景氣的表現,GDP環比為負數叫做經濟衰退。國家可以采取擴張性的利率、稅收、財政等政策來增加經濟增長,刺激消費。 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指用社會產品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的過程。消費又分為生產消費和生活消費。生產消費指生產資料的消耗和活勞動的消耗。生活消費是指人們用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滿足個人生活需要的過程,是勞動力再生產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生產水平決定消費水平,消費水平反過來影響生產水平。因為只有消費層次提高了,才能創造出新的生產需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樣就解決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對抗性矛盾,使得消費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力量源泉。

人人需要消費,究竟什么是消費需要?

消費需要是指消費者為了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所產生的獲取各種消費資料的欲望和意愿。消費需要以及滿足程度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消費需要分為物質生活需要和文化生活需要。物質生活需要是指人們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生活需要;文化生活需要是指人們對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需要。消費需要按層次可分為基本生活需要(維持生存和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享受需要(滿足人們生存需要以外的需要)、發展需要(人們的智力、體力、個性獲得充分發展的需要)。

作為生產大國,我國居民消費表現不佳,主要原因

是:一是居民收入增長過慢,收入分配欠合理 ;二是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制約消費形成的預期;三是消費安全缺乏保證、缺乏消費信心。

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國家連續出臺教育、醫療、住房等措施,居民消費得到長足發展,消費結構不合理得到緩解,但是經濟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的情況并沒有根本改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仍不足。

如何激活消費,激活消費首先靠消費動機,動機是指激活和維持個體的行動,并使該行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傾向和內部動力,表現在:(一)生產性消費激活是為滿足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的需要。如企業的生產需要勞動力、廠房、土地和機器設備,需要原材料、水、電、汽等。(二)是生活型消費激活,是為了滿足人們獲得尊重、自我實現以及精神文化需要而產生的消費。  包括1.生理消費。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包括對空氣、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需要。2.安全消費。包括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工作保障及家庭安全等。這種生存型消費是主體為滿足其生存需要而從事的低級活動。3.社會消費,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社會關系包括血緣、地緣等諸層面。這種消費源于人對種種社會關系的渴求,即友情、愛情等?;诖朔N需求而產生的消費行為具有較強的社會性。4.表達型消費。包括尊重與自我實現需要。(1)尊重。傳統及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各種類型炫富等。(2)自我實現。在生產過程中,人可以從圓滿地完成工作中獲取的需要滿足就是自我實現。在消費過程中,人們則會以消費行為來確立自己的品位與價值觀。(3)精神文化消費。精神生活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精神文化消費包括信仰、終極價值方面的消費(如宗教),還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精神文化產品,如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

在懂得激活消費后,那么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是如何發揮的呢?

1、增加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十分必要,這樣有助于推動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滿足人民消費需要。伴隨著人民生活從溫飽轉變到小康,消費結構也隨即發生了重大變化,由生存型消費轉變到發展型消費。生活必需品支出比例下降,汽車、高檔電器等消費品成為消費需求新時尚,住房需求增長強勁,住房消費節節攀升,教育、醫療、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務性消費呈飛躍式增長,消費需求滿足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加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推動消費需求結構轉型,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形成一個高品味、高質量的消費市場,形成消費需求新熱點。

2、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適度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購買力,進一步提高消費能力。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在一定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需求總量,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前提。積極培育新的消費群體,加快促進消費轉型升級,挖掘消費潛在熱點,進一步擴大消費市場。

在經濟大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已進入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消費拉動經濟作用明顯增強的重要階段。中央提出,要用新思路新舉措深挖內需潛力,持續擴大消費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大力發展新消費,進而更好發揮消費引領作用。

發揮消費引領作用是構建經濟良性循環體系、穩定經濟增長機制的必然選擇。消費需求已進入業態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的發展階段,只有滿足消費新需求,增加產業新供給,創造市場新活力,才能更好支持經濟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同時發揮消費引領作用是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消費升級必須在新理念指導下充分發揮消費拉動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一是以創新的理念引導消費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二是統籌協調消費與產業、消費與投資、消費與外貿、城市消費與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在協調發展中拓寬消費空間。三是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充分發掘綠色消費潛力,增強全社會資源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綠色消費模式。四是以共享發展為基礎,完善制度、改善服務,促進各領域協調,注重機會與公平、保障民生,為消費需求增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我國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以消費新熱點、新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升級,將引領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迅速成長,拓展未來發展新空間。經濟增長靠的是全方位的驅動,但當前的形勢下,消費的拉動尤顯重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引領作用,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作者簡介:

王新戰(1971年2月23日),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精確到市):河南省洛陽市,當前職務:副總經理兼總會計師,當前職稱:會計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第3篇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思想的解放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思想的解放又可能是一個突飛的過程,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飛躍發展。筆者認為。在新形勢下,探索和走中國特色產業發展道路。促使湖北經濟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加快思想解放的進程。特別是要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要以科學的產業發展觀促進湖北產業又好又快地和諧發展。

一、解放有關湖北產業發展的思想,需要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的產業發展觀

改革開放30年來,湖北經濟獲得了比較快的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效益和水平相比,湖北經濟發展就顯得相對不足和落后了。這種發展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持續擴大。這是地處中部內陸地區的湖北經濟發展所表現出來的顯著特征。

湖北與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改革開放30年來湖北一直試圖充分發揮自己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但是其結果并不理想。潛在的經濟優勢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相反有些優勢在逐步喪失,比較優勢轉變為比較劣勢。其重要原因在于,思想不解放或者思想解放得不夠?;蛘哒f思想解放的速度、進程和深度不如東部沿海地區。因此,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思想解放的速度和進程、擴大思想解放的廣度、深化思想解放的深度,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是在新的形勢下促進湖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前提。

由于經濟的發展是以產業的發展為基礎的,沒有產業的充分發展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發展,從實施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來說,沒有中部產業的崛起就沒有中部地區經濟的崛起。從而就沒有整個中部地區的崛起;而思想不解放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就首先體現在對產業發展的制約上面。這說明沒有產業發展思想的解放就沒有促進產業發展的合理行為。也就沒有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從而也就難以實現中部崛起的戰略目標,因此,筆者認為,在新的形勢下要探索和走中國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實現產業和諧發展,特別是要促進湖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有關湖北產業發展的思想,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的產業發展觀。

二、科學的產業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筆者認為??茖W的產業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中的具體化和深化。是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在產業經濟中的具體運用。它是解決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制約的重要思想前提和理論基礎??茖W的產業發展觀要以現代產業經濟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產業經濟實踐為依據,而產業發展涉及產業的結構、布局、關聯、組織等諸多方面,而科學的產業發展觀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科學的產業結構觀、科學的產業布局觀、科學的產業關聯觀和科學的產業組織觀。

1、科學的產業結構觀。一般來說,產業結構是構成產業總體的產業類型、組合方式。各產業之間的本質聯系,各產業的技術基礎、發展程度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是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產業結構在許多經濟和非經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和變動。極大地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規模、效益和水平??茖W的產業結構觀應該建立在正確認識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的基礎上。因為產業結構的狀況既是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也是經濟效益高低的決定因素,而產業結構的改進或者改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經濟協調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優化的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茖W的產業結構觀應該符合或者遵循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主要有產業按比例協調發展規律、工業化過程中的重工業化規律、三次產業比例變動規律、生產要素密集型產業地位變動規律、產業結構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規律、主導產業轉換規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規律。只有正確地了解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復雜因素,把握產業結構變動的規律,才能不斷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即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促進產業經濟協調、穩定、高效發展。才能更好地發揮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2、科學的產業布局觀。產業布局是產業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是企業組織、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在地域空間上的集中和分散情況,具體來說是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在內的所有產業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由于產業布局是一種具有全面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經濟布局,從產業的地區結構方面反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因此,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合理的產業布局不僅有利于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合理地利用各類資源。而且有利于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雖然有一系列因素如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區域分工、經濟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的稟賦、市場、基礎條件、產業集中度)、技術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區位等影響著產業布局的導向和形成狀況以及形成布局后的調整。但是。產業布局及其調整必須符合一定的規律和原則,這就是說,科學的產業布局觀應該符合或者遵循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有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產業布局的規律、資源稟賦制約產業布局的規律、勞動地域分工影響產業布局的規律、地區生產專門化與多樣化并存的規律、產業分布“分散——集中——適度分散”變化規律、產業分布地區差異性規律;而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有經濟效益優先原則,全局性、長遠性和遇見性原則。分工協作原則,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產業布局正確、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產業本身。而且對整個經濟建設、技術進步、環境保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安全等方面都產生重大和長期的影響。僅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產業布局失誤所造成的后果就表現為:經濟損失巨大。影響時間較長,地區比例結構失調,延緩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如果要進行調整也比較困難,而移地重建則使前期投資變成沉沒成本而造成巨大浪費。因此,只有樹立科學的產業布局觀,遵循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和基本原則,才能促進產業布局合理化,才能避免產業布局不合理或者嚴重失誤所造成的長期性、全局性的巨大經濟損失或者浪費。

3、科學的產業關聯觀。產業關聯又稱為產業聯系,它是產業之間在經濟技術上的數量比例關系,主要包括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供給需求的數量關系,具體表現為產品或者勞務聯系、生產技術聯系、價格聯系、勞動就業聯系和投資聯系等。產業關聯的實質是經濟活動過程中各產業之間存在的廣泛、復雜和密切的經濟技術聯系,產業之間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上所發生的這種數量比例聯系體現了一定的規律性。產業發展離不開產業的關聯,如果脫離產業之間客觀存在的關聯關系。孤立地發展某一產業或者延伸某一產業的鏈條、或者片面地追求產業縱向一體化,都會使該產業難以獲得順利發展所

需要的條件。如產業集群,無論是基于專業化分工所形成的同類產業的集群還是基于產業關聯所形成的不同類產業的集群。其發展都不能脫離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而產業價值鏈或者產業生態的形成及其變化都是以產業關聯為客觀基礎的。因此,只有樹立科學的產業關聯觀,遵循產業關聯的一般規律,按照投入產出的基本原則促進產業之間建立和形成合理的關聯關系,才能避免巨大的投資損失或者浪費,才能實現產業的和諧發展,提高產業的投入產出效率和整體競爭實力。

4、科學的產業組織觀。產業組織不是通常所說的生產組織、企業組織,而是同一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關系。如競爭和壟斷關系、市場交換關系、市場占有關系、資源占有關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同一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壟斷關系。在一個區域內。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可以促進企業通過合理的市場行為來改善市場績效,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促進產業技術進步,或者改善生態環境效益。如果壟斷程度比較高,不論這種壟斷是經濟性壟斷還是行政性壟斷。都會損害正常的市場競爭以及降低市場績效,這對產業的長期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組織的合理化,如果產業內的市場結構合理、企業行為合理、企業組織合理,那么有效競爭或者適度競爭將有助于產業內的企業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有效統一。因此??茖W的產業組織觀應該符合或者遵循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基本原則和要求。政府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以及產業規制都應該以促進產業組織合理化為前提,也就是要以科學的產業組織觀來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牢固地樹立和貫徹科學產業發展觀的實施途徑

如果說在20世紀應該提倡“發展是硬道理”,那么在21世紀就應該大力提倡“科學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如果不顧客觀經濟規律或者實行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那么這樣的發展是沒有道理的。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就需要全面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將科學發展觀進行深化和具體化,也就是說,在產業經濟領域要形成科學的產業發展觀。并且要牢固地樹立和不斷地貫徹科學的產業發展觀,這是探索和走中國特色產業發展道路的基礎,是促進中國產業和諧發展的條件。從湖北省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新形勢下,湖北經濟要獲得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以科學的產業發展觀來促進湖北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其主要的實施途徑如下:

1、以科學的產業結構觀為指導來促進湖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是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加快現代交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港、長江水運)、現代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推動作用。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扶持農產品加工園區,培育大型龍頭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和綠色農業,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提高傳統農業的技術含量,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效和農民的增產增收。三是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作為工業興省的戰略選擇。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環保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繼續做大做強汽車、冶金、石化等支柱產業;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特別是要加大裝備制造業、食品業、紡織業、建筑業、建材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促進這些產業提升檔次。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其中重點是發展金融業(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息業、現代倉儲業和物流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同時積極發展旅游業和生活配套產業如中介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

2、以科學的產業布局觀為指導來調整和優化湖北產業布局。要促進湖北產業布局合理化,需要加快全省產業布局的調整步伐。改變和調整在產業空間布局方面存在的“散”、“亂”狀況。其中重點是大力推進“一江兩線”產業經濟帶建設,使長江沿線和漢(口)十(堰)、荊(州)襄(樊)高速公路沿線地區成為湖北產業布局的核心地區。特別是要改變同一產業在全省布局中的不合理的“鏈條式”或者“串珠式”分散布局,因為它在經濟上明顯地不如“集群式”集中布局。如從十堰到武漢的汽車工業走廊就是十分不經濟的產業布局表現。應該引導其在空間布局上逐步走向相對的集中。應以武漢城市圈成為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為機遇,積極引導和鼓勵節能降耗和治污減排的產業以及環保產業向武漢城市圈集中。將城市發展與產業布局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引導鄉鎮企業和鄉村工業向小城市和城鎮集中。這樣既增強了城鎮發展的產業基礎、擴大了城市的產業規模,同時又優化了城鄉產業布局。

3、以科學的產業關聯觀為指導來提高湖北產業的競爭力。一是加快改革產業投融資體制,健全多元投資機制,按照投入產出的要求提高產業投入產出率,這是提高湖北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二是按照產業關聯的規律建立武漢城市圈的產業聯系,加快武漢城市圈內產業融合與對接。使產業一體化成為推進武漢城市圈一體化的重要動力。三是按照產業關聯的原則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引導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進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同時將產業關聯與循環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四是按照產業關聯的原則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湖北在將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作為擴大開放的重要內容時,應該根據產業關聯和產業集群的要求來引導所承接的產業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集中。使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成為同類產業集群或者不同類產業集群的重要區域。五是按照產業關聯的原則促進城鄉產業一體化。增強城市產業的輻射功能和帶動功能,以加快城市產業向農村擴散轉移和滲透。鼓勵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在延長和完善產業鏈的過程中,應該強化產業的研發能力。使湖北產業由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延伸。

4、以科學的產業組織觀為指導來促進湖北產業組織合理化。一是逐步提高湖北產業的集中度,產業的適度集中有助于促進有效競爭和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統一。這需要克服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內企業的分散和無序競爭狀況。為此。應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的并購,在支柱產業和基礎產業中做大做強一批大型企業。使湖北有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有更多的大型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甚至世界企業500強行列。二是將產業的開放與合作結合起來,以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為此,需要引導企業樹立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觀念。進一步規范企業之間的競爭。鼓勵企業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三是加強政府的產業規制,其重點在于依法行政,特別是要嚴格貫徹執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特別是要抑制過度的行政性壟斷。以促進企業公平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法治環境。

總之。以科學的產業發展觀為指導來促進湖北產業和諧發展,需要不斷地、盡快地、全面地、深入地解放思想。并通過有效的產業政策來不斷地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將湖北建設成為我國中部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使湖北成為促進中部地區產業崛起的重要支點。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第4篇

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煤炭消費真的已經達峰了嗎?》(1月22日)

2017年,中國的煤炭消費情況似乎有些出人意料:煤炭價格急劇上升,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增長,煤炭存儲量急劇下降,煤炭消費發生了反彈。很多專家開始擔心中國去碳化進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一些學者仍然對中國煤炭消費量是否已經達峰存疑。對此,布魯金斯學會發文稱,盡管煤炭仍是中國的主要能源,但依靠煤炭驅動的經濟增長已經終結,未來數年中國的煤炭增長依然乏力。

首先,在宏觀經濟層面,政府制定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大可能高于2017年設定的目標。第三產業將繼續替代建筑業與制造業等傳統高耗煤行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其次,地方政府正深陷債務泥潭,無力再進行大規?;A設施建設。

最后,中國堅持改善能源結構。太陽能發電成本再創歷史新低,以至于可以和煤電競爭。如果棄風限電問題得到解決,風電也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煤改氣政策、區域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等政策,也將減少煤炭消費。

新時期中柬經貿合作可從對柬直接投資入手

余淼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李克強總理日前訪問柬埔寨,強調要大力發展中柬經貿合作。新時期中柬經貿合作,可從大力發展對柬直接投資入手。其中,可先從勞力密集型產業著手。柬埔寨勞工價格低廉,且當地市場規模有限,購買力弱;中國企業到柬埔寨投資,可將在柬生產的產品通過馬六甲海峽運到歐洲市場,或直接通過南海運往美日。

相對比泰國和越南,柬埔寨目前的物流成本較高,因此克服當地落后的基礎設施十分重要。事實上,柬埔寨政府正大力投資,努力改善基礎設施。近年來,柬埔寨政府每年都投資十億美元用于改善基礎設施。這個數目從絕對值上看不是很大,但從相對值來看,它占了柬埔寨政府每年財政支出的8%以上,力度不可謂不大。因此,不必過分憂慮。(1月18日)

平臺化戰略可幫助企業突破增長瓶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新零售啟發:效率依賴于共生平臺系統》(1月18日)

Interbrand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品牌咨詢公司。近年來,在該公司評選的“全球最佳品牌”中,全球排名前五的企業中有三家是平臺化企業。這些企業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其企業優勢在近十年來平穩上升,而且越來越顯著,擠占了諸如能源、金融等傳統企業的領先位置。

在當今整體經濟下行、企業內涵式增長愈發受限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已開始思考利用平臺化戰略在企業內部進行二次創業,幫助企業突破增長乏力困局。企業搭建平臺時有兩種選擇方向:

第一,對于具備突出相對競爭優勢(如產品標準化、創新、供應鏈管理、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可選擇搭建跨界型、外向型平臺。將核心優勢資源對等為平臺價值,并設計市場機制將平臺價值與外部共享,通過對外部企業開放平臺實現資源的互換、合作,以更低的成本實現產業鏈延伸、跨界合作。

第二,對于具有一定競爭優勢,但優勢不明顯的企業,可選擇搭建面向現有行業的整合型平臺。通過總部平臺對下屬經營單位提供服務,并通過市場化的交易機制設計,明確集團總部與各業務板塊之間、業務板塊之間及業務板塊內部的利益分配、內部交易機制,以合伙人改造的方式大規模整合、整合行業內企業、團隊,形成眾多扁平化、自組織的經營單位,將經營重心下沉,釋放組織整體效率。

特朗普太陽能進口稅或限制美國光伏產業發展

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特朗普太陽能進口稅弊大于利》(1月23日)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立法,將對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光伏組件征收高達30%的關稅。關稅旨在刺激美國光伏制造業,提高本國光伏產業與亞洲(尤其是中國)同類產品制造商的競爭水平。但事實上,關稅政策并不足以振興美國光伏產業。這主要表現在威脅就業和限制創新兩方面:

一是就業方面,隨著征稅后光伏產品成本的提高,其需求也會隨之下降,對光伏電池的安裝需求也將縮減。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美國光伏產業絕大多數的就業崗位并非出現在制造業,而是在光伏組件安裝行業,因此,就業機會將大大削減。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預測,今年將有2.3萬個就業機會因此流失。未來將縮減更多安裝光伏組件的工人數量。

二是創新方面,由于美國無法在大規模光伏產品生產中發揮優勢,因此創新一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著力點。目前,美國有兩家光伏制造商通過創新實現了與中國生產商同樣的競爭水平。其中美國太陽能巨頭SunPower是世界上生產最高效率的硅太陽能電池的公司,其生產基地設在東南亞,不幸未能躲過征稅。由于研發創新是該公司的競爭優勢,在關稅實施后,高價位面板需求減少,利潤的損失將直接影響該公司繼續研發的能力。因此,關稅可能會限制美國對光伏技術的創新。

2018年中國經濟應防范灰犀牛

沈建光瑞穗證劵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鑒于2017年我國經濟成就,有樂觀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周期,2018年中國經濟會持續反彈。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傳統以債務擴張刺激高速投資的舊模式,雖然短期內穩住了經濟增長,但金融風險越來越大,地方政府債務、金融與實體經濟高杠桿以及房地產泡沫的隱憂是影響中國經濟巨大的灰犀牛,去杠桿背景下,2018年中國經濟仍可能充滿不確定性。

首先,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容小視。近日來,天津、內蒙古等地曝出數據擠水分,修正前后的數據變化之巨讓人驚訝。如內蒙古下調2016年財政收入四分之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調減四成。

其次,金融去杠桿背景下,風險事件正在增多。近一兩個月以來,嚴厲資管新規出爐、互聯網金融監管加深、對消費貸進入房地產領域的專項整治加緊以及對通道業務等證實了預期,說明強監管風暴的到來。

最后,平穩化解房地產泡沫是另一大難點。此次房地產泡沫難以通過房價-收入螺旋式上漲的模式化解。一是當前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指標已接近國際最高水平;二是近年來收入增速下滑在短期很難追趕前期上漲的房價。(1月24日)

現行網絡支付平臺體系存在兩大短板

周子衡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法定數字發行與運行之前,一系列的網絡支付平臺體系、準數字貨幣或私人數字貨幣的運行,部分地起到了即將到來的法定數字貨幣的功用,但是,它們存在致命的“短板”或“缺陷”,無法自我完善,須待法定數字貨幣來根本突破。具體言之,主要有二:

第一個“短板”:割裂乃至對立的“對私場景”。網絡支付平臺體系(或網上第三方支付體系)相互間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自我設限,相互之間不能實現互聯互通。事實上,這也決定了電商與網絡支付商相互綁定的格局,亦即網絡支付商的板塊分裂促成了電商板塊的分裂。支付體系事實上的裂化也使得支付商與諸如物流商等之間時常處于緊張狀態。根本上說,供給商之間矛盾的焦點或沖突的發力點或策源地正是支付商分立、分裂所帶來的,其所營造的是一個不貫通的對私場景。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選取2005-2014年西安統計數據,從經濟增長效率、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穩定性、經濟增長福利四個維度構建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分析西安市經濟增長近年來的變化情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在2005-2014年間,西安經濟增長數量迅速擴張的同時,經濟增長質量也在穩步提升。具體來說,經濟增長效率波動較大,經濟增長的結構總體呈上升趨勢,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穩步提升,經濟增長成果惠及人民。

關鍵詞:西安;經濟增長質量;主成分分析法;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經濟增長一直都是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在經濟增長理論發展的200多年歷史中,一直把經濟增長的數量問題當作是經濟增長的全部內容,探討如何實現經濟數量上的增長,但卻忽視了對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的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在中國經濟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的背景下,西安經濟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西安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研究如何更好地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合理評價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為提升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和可持續性奠定理論研究基礎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增長質量測度研究綜述

國外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增長質量的某一個維度出發來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關系。一些學者從結構優化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增長問題(如Chenery,1960;L.L.Pasinetti, 1981;BeasonandWein-stein,1996);一些學者從經濟波動的視角來考察經濟增長的過程(如AghionandHowitt,1992;RameyandRamey,1995;Bar-ro,1996;TurnovskyandChattopadhyay,2003)一些學者從收入分配入手來探討經濟增長的結果問題(如Murphy,ShleiferandVishny,1989; AlesinaandPerotti,1996;Barro,2000);一些學者從資源環境方面來研究經濟增長的代價(如DonellaH. Meadows, 1972;Donella H. Meadows, 2004;Scholzand Ziemes, 1996;Schou,2000;GrimaudandRouge,2003)。

國內研究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通過一個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這其中主要涉及兩個問題,其一是構成指標體系的各維度的選擇與確定,這取決于對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界定;其二是各基礎指標的合成,目前相關研究文獻主要采用熵值法、相對指數法(趙英才等, 2006)和因子分析法(彭德芬, 2002;劉海英、張純洪,2006)。

綜上,現有文獻只是從經濟增長數量視角出發,把除增長數量以外的各種因素都納入到經濟增長質量的范圍之中,這就造成經濟增長質量的外延無法得以確定,由此相應的度量也就無法進一步展開。因此現有文獻中對經濟增長質量測度指標的選擇具有很大的隨意性,這使得對經濟增長質量水平的測度結果也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偏差。由于受到數據等方面的限制,經濟增長質量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特別是對某一特定地區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與實證研究就更為薄弱。

二、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從經濟增長質量內涵出發,將經濟增長質量內涵分解為經濟增長效率、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穩定性、經濟增長福利四個維度對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情況進行評價。在考慮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構建各指標體系的內容。本文構建的指標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10個基礎指標。

(一) 效率指標

經濟增長效率本質反映投入產出的過程,魁奈最早提出經濟效率的概念,我國經濟理論界關于經濟增長效率的研究早期沿用了馬克思勞動生產率的概念,經濟效率是用最少的勞動消耗去的最多的使用價值。經濟增長本質是一個投入產出過程,較高的經濟增長質量具有較高的投入產出效率,資源配置效率較高。單位GDP能耗代表資源能源使用效率,GDP增長率直接代表了投入產出水平。

(二) 結構指標

結構指標反映資源和要素的結合關系與配置情況。合理的經濟結構是較好經濟增長質量的成果體現和重要特征,高質量的經濟增長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等。

(三)穩定性指標

經濟增長穩定性是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平穩特征。經濟增長平穩性包括產出、物價、就業等方面,具體指標包括經濟增長波動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

(四)福利性指標

經濟增長的福利性既是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又是經濟增長的結果。高質量的經濟增長表現為經濟增長能夠改善全社會成員福利狀況,其指標包括人均GDP、恩格爾系數、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三、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測度分析

本文以西安市為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指數。

(一)數據選取與處理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以2005~2014年為研究時間段。數據來自《西安統計年鑒2015》。恩格爾系數取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平均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平均數。

正向指標與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正相關,逆向指標與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值負相關。在進行主成分分析之前,對逆向指標采取倒數形式使其正向化。為避免各指標單位不一致,采用均值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eviews7.0對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

(二)測度結果

從表2反映出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來,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升,2014年經濟增長質量指數較2005年增加了7.39,說明西安市經濟總量增長同時,不斷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讓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

四、西安市經濟增長質量的基本判斷

本文通過對經濟增長質量指標的構建,通過對西安市2005-2014年以來的基礎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經濟改革以來西安市在經濟增長數量迅速擴充的同時,經濟增長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西安市經濟增長效率波動較大,原因在于單位GDP能耗較高,制約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如何降低能耗是西安市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需要應對的問題之一。

西安市經濟增長的結構總體呈上升趨勢,2009年受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略有降低,其他年份基本呈現上升態勢。主要原因在于:在西安市產業政策的支持下,能源、航天等特色產業發展迅速,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西安市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穩步提升,得益于近年來西安市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經濟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小,較好地控制物價。西安市經濟增長福利指數穩步上升, 2014年福利性指數較2005年增加4.42,經濟增長成果惠及人民。體現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陜西統計局.陜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48;

[2]鈔小靜,惠康.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6):75-86;

[3]張繼海,李發毅. 經濟增長質量辨析與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2014,11(6):50-55;

[4]任保平,鈔小靜,魏婕等.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國內旅游消費經濟增長論文范文第6篇

非常榮幸參加2017寧波發展論壇,尤其是在十九大剛剛結束以后,來討論一下十九大后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跟我們寧波發展的機遇。大家知道,十九大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里程碑的大會。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且宣示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新時代道路,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目前處于中國現代史上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一偉大時期。

為了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我們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我們面臨兩個百年之交,確立未來的發展,明確了從現在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2020年到2050年分兩步走,要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這樣一個總體的框架下,中國在未來的發展,根據我個人的分析,有三點是不變的,有三點是變化的。

一、“改革進行時”的基本判斷、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以及中美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勢不變

1.“中國改革永遠在路上”這個基本判斷沒有變。

大家知道,我們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從1978年到2016年,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左右,貿易增長速度達到14.8%,這是在人類經濟史上,從未有過這么高的速度,在這么長時間段上的經濟發展。在這樣的高速增長態勢下,我們從1978年人均GDP連原非洲國家平均數三分之一都不到,到2016年人均GDP達到8100美元,變成中等偏上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七億人擺脫了國際貧困線——也就是每天1.25美元的生活費用值,我們對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并且,中國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唯一一個沒有出現系統性經濟危機的國家。

改革開放以后,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好的經濟總體表現呢?

最主要,我們的改革不是簡單照搬西方。我們是根據中國國情、中國實際,像十九大報告說的,走自己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有很多落后的、效益低的大型國有企業,當時我們采取了“老人老辦法”,繼續給大型國有企業以必要的轉型期保護,經濟維持了穩定。同時對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采用“新人新辦法”,不僅允許準入,而且政府還積極因勢利導。另外,就是搞經濟特區、加工出口區、工業園區,在全國基礎設施普遍不好的情況下,在這些園區里集中把基礎設施搞好;在全國營商環境還不太好的情況下,我們在這些園區里面實現“一站式服務”;為了讓產品快速進入國際市場,我們用招商引資的方式,把一些原來在國際經濟生產價值鏈上生產的港資企業、外資企業招商引資到國內。由此,我們取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而蘇聯東歐采取一次性從計劃經濟跳到市場經濟的方式,他們經濟崩潰,危機不斷。

當然,我們采取這種方式,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一方面取得全方位的亮麗成績,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這就是在“老人老辦法”中,為了保護效益稍遜的國有企業,在轉型期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對市場實施干預的做法。例如金融,我們是以大型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這樣的金融體系是結合當時大型國有企業的需要,能夠給它提供資金;并且為了保護大型國有企業運行,資金和主要的運營成本是人為地壓低。這樣的好處是,使這些大型企業能夠在轉型過程中維持穩定;但其結果是,占大多數的一般中小企業得不到資金的扶持,而且資金的價格是壓低的。隨著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很多民營企業也變大,而我們那種以收入比較低人群收益補貼收入比較高的大型企業這種做法,也使得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并且,因為行政壟斷,干預資金,出現了尋租行為。金融是這樣,礦產資源產業上也是這樣,在大型的服務業,像電信、電力產業也是這樣。也就是說,為了維持轉型過程中的穩定和快速發展,我們也為此付出了收入差距擴大的代價。

改革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們還是一個低收入國家,在大型國有企業運行過程中,轉型期的“老人老辦法”,給予必要的保護,這是雪中送炭。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資金、資本已經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的短缺。原來很多資本密集型的大型制造業,今天由于我們的資本積累,這些企業只要有好的管理就可以獲得資金;這些企業原來缺乏自身生存的能力,到今天,應該已經有了自己生存的能力,這樣保護補貼的性質,就由過去的雪中送炭,變成錦上添花。

2013年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我們深改組,推出各個領域的一千多個改革方案,但是這個改革方案的落實,需要一段時間。而一旦這些改革方案都落實了以后,是不是改革就完成了?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隨著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進展,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基礎不斷提升,上層建筑也不斷隨著經濟發展、經濟基礎的提升,必須不斷要有相適應的調整、相適應的改革。這樣,我們的經濟發展才能不斷地前進。

從這一點認識來講,我們改革將會永遠在路上,絕對不會說,到了哪一天我們的改革會停止。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地在路上——這是第一點認識。

2.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的基本態勢沒有變

我們的改革開放持續了38年,平均每年有9.6%的增長。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他們都曾在一個階段取得了經濟快速增長,也曾經像我們一樣達到每年平均8~10%的增長,但是維持的時間,一般也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以后,經濟增長速度就從8%變到6%,降到5%甚至是4%。而我們現在,已經是38年了,這可以說是超常規、超快速的、超長期的發展。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潛力到底有多大?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引起了高度的關注。

有人認為,那些跟我們處于同樣階段的經濟體,維持8%的增長速度也就二十年,我們已經38年,將近兩倍了,我們還能維持高速增長嗎?尤其從2010年以后,我們的增長速度節節下滑,去年增長速度為6.7%。在這種情況下,國外有不少學者認為,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從9%點多降到6%點多,降到5%點多,甚至是4%點多。國際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美國財政部部長,同時也是拿克拉克獎的,他認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常規增長速度是3%,他說中國正在向3%的速度滑去。

要分析這個看法,必須要先了解經濟增長的本質。經濟增長的本質,當然是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本質,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靠的是現有產業技術的創新,每個勞動力可以生產越來越多的東西,質量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高。因此,不斷涌現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把原來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勞動力、土地資源、資本配置到附加值高的產業,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兩種必要的機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一樣:發達國家維持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靠的當然是提高新附加值產業不斷的涌現;發展中國家或者像我們處于中等偏上國家,也是這樣。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本質的差異:發達國家現在收入水平處于世界最高值,產業技術是處于世界最高值,他的現有產業價值也是世界最高值。在這種情況下,他要繼續增長,就必須發明新技術、發明新產業,要發明新技術、新產業投入巨大,但失敗的概率很大。發達國家從19世紀中葉到現在,一百年來平均每年的收入增長2%,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大約是2%,加上人口增長的因素,發達國家過去100多年來,平均每年增長速度大約是3%。

我們改革開放38年,是怎樣以高于發達國家三倍的速度增長的呢?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有一個后來者優勢,你現在用的技術比過去好,就是技術創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有差距,就代表技術有差距,把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比你好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就是技術創新;你現在的產業,只要比過去的產業附加值高,就是產業升級。發展中國家靠后來者優勢,有可能比發達國家更快地發展。這個道理很簡單,但真正能用這個道理的國家不多。

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200多個經濟體,只有13個經濟體取得了持續二十五年或更長時間人均GDP發展為7%或更高的成績。改革開放以后的我們,是這13個經濟體之一,而且我們表現是最好的,我們增長速度最高,持續時間最長。

那我們發展潛力還有多大?有人認為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了,已經沒有什么潛力了。但是我認為,判斷的方式不是看已經用了多少,而是你跟發達國家產業差距有多大。怎樣判斷你跟發達國家產業差距?當然要看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因為這代表著你的平均技術水平,你的所在產業平均附加值。從2010年公布的2008年以前世界各個經濟體人均GDP指標看,在2008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均GDP是美國21%。這相當于什么水平呢?相當于日本在1951年,那時候他人均GDP也是美國的21%。相當于新加坡1967年跟美國的差距,我們臺灣在1975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韓國在1977年跟美國的差距水平。這四個經濟體,就是我談到二次大戰以后懂得利用跟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后來者優勢,取得經濟快速增長的。日本從1951年到1971年,維持二十年,平均每年9.3%,新加坡1967年到1987年,臺灣是1975年到1995年二十年的增長。這些東亞經濟體,都是懂得利用后來者優勢取得發展的13個經濟體中的幾個,他們維持了二十年,大約平均每年是8%到9%的增長。

從這個角度——我們從后來者優勢看,應該從2008年以后,我們還有二十年8%增長速度的潛力。

當然有人說,你有8%的增長潛力,這些年為什么一直往下滑,滑到現在6.7%、6.9%?增長潛力是從技術來看,從供給側來看的,實際上增多少,還要看需求側。從2008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發達國家經濟進入到比較長期的疲軟,例如我們出口比較多的國家有些產能過剩;當然,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也有自己內部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導致增長潛力不能完全發揮。我想這是主要因素。

如果從實際增長看,2008年到2016年我們實際增長平均是8.3%。從這個角度,從潛力來看,我覺得我們在未來十年左右,或者稍微更長一點,這個潛力還是有8%可以繼續挖掘。從這一點來看,這個基本國情不會變。

3.中美合作共贏基本態勢不會變。

大家知道,我們現在被計算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們的貿易總量是世界第一。我們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這個基本態勢沒有變。也就說,我們還是會以比發達國家更快速度的態勢來發展。我相信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會不斷提高,我們的經濟總體規模也會不斷擴大,到2035年,無論用哪一種指標,中國都會是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目前還是世界最強國,而我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經濟基礎在不斷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就有所謂“世界老大”和“老二”位置的變化。

從過去情形來看,老大和老二位置互換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矛盾。像周圍一些國家的問題,如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甚至跟印度的問題,背后都有美國的煽風點火。這一點大家從報紙上看,也是非常清楚的。

對我們來講,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而外部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是跟美國的關系。中美之間到底能不能維持一個基本和諧穩定的態勢,這也是大家關心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老大、老二的位置固然要變化,但是決定兩國關系的最重要因素還是經濟。中美之間,經濟上是共贏的。如果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經濟規模我們超過美國,但是我們只是規模超過美國,人均GDP水平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因為我們人口是他的四倍。按通行算法,美國現在人均GDP達到57000美元,我們是8100美元,只有他的七分之一,這樣的收入水平代表了不同的勞動生產率,代表不同的產業水平。我們有優勢的產業,但相對來講,還是處于附加值比較低的。美國產業水平體現在什么地方呢?在附加值高、資本技術比較密集的點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經濟跟它是互補的,而不是競爭的。

從美國的角度來講,他當然希望維持他的國際老大地位,但美國老百姓、企業,關心的是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樣,一方面就要有技術的不斷進步,第二方面,必須要有不斷擴大的市場,能夠把他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出去,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我們知道,從2008年以后,按照購買力評價,我們是世界最大市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全世界的最高點,我們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也就是每年全世界市場擴展的30%以上在中國。從美國自己的經濟利益來講,如果沒有中國這樣擴張的市場,他的經濟態勢會很差,他的就業水平會很低。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他每四年要選舉,選舉要花很多錢,要選民支持。在美國,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如果要站穩董事長、總經理的位置,必須要交出一個亮麗的企業盈利成績單,他不能沒有盈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發展跟美國的發展是共贏的。

特朗普上臺之前,在選舉過程中將很多矛盾焦點都聚焦在中國,把美國的問題都推給中國,他提出要對中國進口產品增收關稅,到現在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對墨西哥,說要建長城,說建就建。最主要的問題,中國的發展是符合他們利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中美關系,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國際影響交叉變化的過程中,矛盾是不能避免的,但只要我們保持自己的定力,繼續發展我們的經濟,我相信這一切都將會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然有一天,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了,我們的產業跟美國在同一個水平了,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兩國這種關系能不能維持?我覺得還是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如果我們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大家知道,美國現在人均收入水平跟歐盟國家相比,他們的產品是同一個檔次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經濟關系是怎樣的?有競爭。在國際貿易理論上,同一收入水平國家的比較優勢,是靠每個國家的專業分工專精化而達到規模經濟,然后向其他國家出口。在這種情況下,歐盟跟美國最主要的經濟合作方式是大家互利共贏:你生產的產品賣給我的市場,我生產的產品賣給你的市場。如果中國人均收入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我們經濟關系的原則,就會變成分工進行合作,所以互利共贏還是不會變。

第二,如果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達到跟美國的同一水平,我們的經濟規模跟美國比較會怎么樣?人口是美國的四倍,經濟規模就是美國的四倍,我們的實力就是美國的四倍。到那個時候,我相信美國就像拳擊運動員一樣,輕量級選手不敢挑戰重量級選手。因此,只要我們保持定力,充分利用我們的發展,中美關系基本是穩定的,基本還是可以保持比較好的狀態。

這三點,我認為無論就未來中國與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的中國來看,都是基本不變的國情。

二、人們需求、外部環境、國際治理等三個方面的變化及其影響

1.人們需求發生的變化

我們知道,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需求會變化。按照馬斯洛理論:收入水平低的時候,要滿足的是溫飽;溫飽解決以后,是滿足安全問題;安全問題解決以后,要滿足在和諧社會里生存的需求;再上一個層次,不僅要和諧,每個人要得到尊重;最后,每個人要追求自我的實現——就像王陽明講的,追求每個人成為圣人的自我追求。

目前,我們屬于收入中等偏上的國家,相信到2025年左右,我們就會進入到高收入國家,到2035年,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需求跟過去的需求就不一樣了,就是十九大所講的主要矛盾變化。我們要不斷滿足人民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包括環境優美,生活要有質量,食品要安全,人要得到尊重,并且在各種事務上要有更大的發言權、參與權。尤其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跟過去不同,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微信的時代。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自然問題,很容易被宣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各種治理,社會治理、政治治理必須與時俱進來改善,才有可能實現人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2.外部環境的變化

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我們能不能實現8%的增長,這在寧波應該感覺得更深刻,因為寧波是一個開放性的港口城市。發達國家過去平均每年增長3%,從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能不能恢復到3%的增長?發達國家2008年金融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的,然后到歐洲。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如果爆發金融經濟危機,它內部一定有不少深層次的問題。發達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有很多內部的深層次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要進行結構性的改革。結構性改革,在我們國內是大家都熟悉的詞,在國外也是瑯瑯上口的詞。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一直喊要進行結構性改革,去年杭州G20峰會上,也把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個共識。但是我想,發達國家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相當難。主要原因是什么?發達國家必須要降低一般工人的福利,金融機構必須要去杠桿進行改革,政府必須要減少財政赤字,這是發達國家面臨的結構性改革,如果這些能落實到位,他們會有好處。但是,工人福利水平降低,等于收入降低;如果金融機構能去杠桿,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就會弱;政府財政赤字減少,碰到外部沖擊的時候,政府利用短周期的積極財政政策能力就不夠。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就遠低于3%,現在只有1~2%,失業率已經處于歷史高位。如果降低福利,就要減少需求;金融機構要去杠桿,就會減少信貸;政府財政赤字減少,投資就會減少——這樣,失業率會更高,經濟增長幅度會低。在這種情況下,哪個國家愿意呢?所以對這種結構性改革,他們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很可能陷入像日本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后到現在的經濟低迷期,進入經濟增長1%、2%左右的徘徊?,F在大家覺得美國經濟好,實際狀態是怎么樣呢?按照世界銀行測算,2016年美國增長只有1.6%;2017年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從1.6%增到2.1%;2018年預測美國增長速度是2.2%,還是達不到3%;2019年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1.9%。我想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歐洲、日本都是這樣。

世界經濟發展慢,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英國脫歐,實際上是因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經濟增速放緩,當地居民和移民的矛盾放大,他就想脫離歐盟。美國特朗普上臺,實際上也是因為美國經濟的問題。各個地方爆發的一些恐怖襲擊等等,實際上也是由經濟發展的問題引發的。

在國內經濟發展不好的背景下,美國、歐洲特別容易把矛頭轉向我們,所以像我們周邊的問題,他們常常會煽風點火。

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很可能面臨各種外部環境。相對和平、相對穩定、相對友好的外部環境,這是我們的心理預期。當然,我們也必須保持定力,來發展我們的經濟。

3.國際治理發生的變化:中國的作用越來越大。

現在的國際治理體系,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美國為首所制定出來的,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這種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治理結構,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呢?二戰以后,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治理結構,反映的是美國的理念、發達國家理念。但同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也必須承擔一定的道義上的幫助。所以,成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援助。此外,還有很多來自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雙邊援助。據統計,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援助達到3萬億美元,從資金數量來說并不少,但是實際的效果怎么樣?二次大戰后,200多個發展中經濟體,只有兩個從低收入進入高收入,一個是我們的臺灣,一個是新加坡,到2035年,很可能中國會成為第三個進到高收入的國家。1960年時,有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進到高收入,其中有8個是西歐國家,像希臘、西班牙,或者是石油資產性國家,另外就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這就是二戰以來形成的國際框架帶來的結果。與此同時,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陷入了低收入陷阱或者是中等收入陷阱。二次大戰后,發展中國家普遍擺脫殖民統治,開始追求他們國家的工業化發展,但實際上成功的不多。在和平框架下,應該是發展的好機會,但為什么成功的不多呢?因為現有國際治理框架和認識體系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自己經濟的時候,普遍按照發達國家理論制定政策,走發達國家給他們建立的道路,而不是走自己的道路。他們認為可以直接套用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理論,這就違反了要素比較優勢,沒有針對自己的發展階段來制定政策。

而第二波——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則過于忽略政府的作用,把制度看做是萬能的,認為發達國家最好的制度必然對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好的,沒有考慮各自發展階段的不同。那么,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經濟發展不好?新自由主義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造成發展中國家沒有像發達國家那么充分的市場經濟,所以導致了失敗。當時提出的看法,就是推行華盛頓共識。

二次大戰以后,少數發展比較好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發展道路、轉型道路基本上都是走自己的道路。二次大戰后少數幾個真正趕上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的國家,首先是日本,他們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開始,當時這樣的發展路徑被認為是錯誤的,但他們卻發展起來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進行轉型的時候,當時很多理論,說計劃經濟要轉型要改革,中國采取“漸進-雙軌”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被認為是錯誤的。但現在看,少數在轉型期維持穩定和發展的國家,像中國、越南、柬埔寨,都是漸進的方式,當時都被認為是錯誤的。實際上,在美國為首的這些國際治理體系,反映的都是以發達國家做參照系,代表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出發點很好,但是效果不一定好。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發達國家提出這些理論,好像都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但是你按照他的理論,卻得不到明顯的效果。

當今中國地位越來越高,在國際治理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大。中國除了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一些資金,還應該提供經驗:我們怎么樣從一個原來連非洲人均收入三分之一都達不到的國家,變成一個穩定發展的新型經濟,向高收入經濟體邁進的。所有理論都來自于實踐。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理論,看起來很好,但這是以發達國家的前提、條件作為基礎的,拿到發展中國家來必然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們就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也有這個機會,總結中國的經驗,提出怎樣讓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不斷發展經濟。

未來發展的選擇是什么?發展中國家的條件跟我們一樣,把我們這個理論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我想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他們的問題也會有更大的參考價值。

目前為止,全世界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15%。中國變成中高等收入經濟體以后,發達國家人口將達到34%,全世界還有66%的人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他們跟我們一樣,會追求自己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我想,來自中國的理論,有利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他們現代化的夢想。這是未來在中國發展的過程中的第三個變。而這個變化,我相信對發展中國家會有很大的幫助。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的問題就是發展緩慢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輸出我們的發展經驗,這對發達國家也好,對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會是一個合作共贏新時代的到來。

寧波改革開放以后,其業績一直在領跑。我今天上午算了一下:改革開放38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增長速度是9.6%,寧波增長13.3%,比全國高了3.7個百分點,是了不起的。寧波現在人均GDP按照人民幣計算超過11萬,按照美元計算已經達到1.8萬美元。1.27萬是高收入經濟體,所以寧波已經是高收入經濟體了。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是巨大的,中國經濟增長還在持續。我希望寧波能夠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中,繼續領航全國的發展。

寧波過去的發展中,我覺得有各方面都做得好的許多經驗。如果從共享的角度來說,寧波本來有這方面的優勢;綠色也是寧波的優勢;協調,寧波各種制造業非常發達;創新,“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寧波是第一個,如果抓住“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的機遇來進行創新,我相信寧波的未來一定會維持比較好的發展水平。寧波可以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繼續領航全國的發展。

謝謝各位。

上一篇:礦山機電設備創新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樓宇建筑電氣節能技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