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

2023-09-24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第1篇

防 汛 預 案

編制人: 審核人:

編制單位:四川省博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編制日期:2015 年 11 月 24 日

防汛預案

本工程為金馬河畔一期建設工程施工總承包 ,建設地點位于雙流縣金橋鎮金橋社區

三、五組。本工程高層主樓(1號樓)采用筏板基礎,主樓外單層地下室采用柱下獨立基礎、墻下條形基礎為樁基礎,上部建筑為剪力墻結構,建筑高度39.3米,建筑面積約為12783.76㎡。建筑工程等級為地下室一級,房屋建筑二級。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結構抗震等級為三級,抗震設防烈度為七級。

為了更好貫徹執行“安全第

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防汛方針,確保項目部群體員工生命安全,強化生命第一的意識,做到早部署、早防范,切實做好項目部汛期安全工作,確保我項目部員工及民工人員汛期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制定汛期項目部安全工作應急預案。

一、雨期施工總要求

1、確保信息暢通。搞好施工企業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末來企業科學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雨季施工暴風雨等惡劣天氣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對破壞程度難以進行預測,需要加強對氣象信息的控制管理,及時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加強防范。

2、防護的全面性。施工現場涉及面較廣,包括各部分現場和臨時設施的安全防護以及全部人員的安全,因此在制定安全措施時一定要全面細致周到,不可因事小而不為,以留有隱患,帶來損失。

3、科學組織施工。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時充分考慮雨期施工的特點,將不宜在雨季施工的工程提前或延后安排,根據天氣合理搞好室

內外作業安排,風雨天氣盡量安排在室內施工作業,搞好工序穿插,提高工效和施工速度,遇到較大的暴風雨天氣應停止施工。

4、快速反應做好防汛搶險救災應急準備,在雨期施工時,各種防護措施要進一步加固,對腳手架、土方開挖邊坡以及倉庫、防護棚、臨時設施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確保搶險救災物資人員到位,發生險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二、雨季施工準備措施

(1)根據施工平面圖、排水總平面圖,利用自然地形確定排水方向,按規定坡度挖好排水溝,確保排水暢通無阻。

(2)雨季施工現場臨近高地,應在高地邊挖好排水溝,處理好危石防止發生滑坡、塌方等災害。

(3)保證道路暢通,路面根據實際情況分別硬化或加鋪沙礫、爐渣或其它材料,并按要求加高起拱。

(4)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護。對材料庫全面定期檢查,及時維修,四周排水良好,墻基堅固,不漏雨滲水,鋼材等材料存放采取相應的防雨措施,確保材料的質量安全。

(5)嚴格按防汛要求設置連續、暢通的排水設施和應急物資,如水泵及相關的器材、塑料布、油氈等材料。

(6)、安全度汛準備工作

1、思想準備。以防為主,樹立防控意識。項目部一定要把員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樹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思想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觀念,增強做好項

目部防汛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緊緊盯住今年的汛期,按照防汛預案,做好汛前、汛中、汛后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防汛工作。確實做到深入排查、有效整改、周密部署、嚴加防范,確保項目部各項防汛措施落實到位。

2、組織準備。建立安全度汛檢查責任制,明確職責任務,做好汛期到來之前的安全檢查工作。組織力量并指定專人負責對施工及宿舍區域圍墻、排水溝以及周邊環境等進行全面仔細檢查,檢查情況要做好詳細記錄,尤其是存在的隱患,要登記匯總,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同時指定具體責任人抓好落實。要切實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存在的隱患,有針對性地制定汛期應急處理預案,確保預案的實用性。

3、物資準備。根據可能發生的險情搶險要求,事先準備好搶險物資和器材,以備急用。加強對汛期重點部位的檢查監督,在汛期內必須要有足夠的排險搶修力量,有效的預防汛期突發事件。

三、工作責任

項目經理是第一責任人。在建設和監理單位監督下,全面落實好項目部防汛工作。全體員工務必無條件服從項目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的指揮和工作安排,不得推諉延誤工作。項目部管理人員應身先士卒,勇挑重擔,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急員工之所急,憂員工之所憂,團結協作,同舟共濟,戰勝災情。各職能小組應全力組織、協助項目部及相關部門做好搶險救災和善后各項工作,做到盡職盡責,同時應做好自身的防護工作,加強自我保護措施。

四、組織領導

為明確分工,加強領導,統一指揮,協同作戰,成立汛期項目部搶險救援總指揮部。

總 指 揮:何興浦(項目經理):13880860621 副總指揮:周啟洪(技術負責人): 18040378708 汪蘭(安全工程師): 13551803654 成 員:余勇 楊軍

任 務:在汛情發生時能及時進行搶險、救援、救助。 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及五個工作小組,其人員組成和任務如下:

(一)搶險組

組 長:周啟洪 18040378708 成 員:汪蘭 余勇 楊軍

任 務:出現險情后,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赴現場,組織指揮險情排除和險情控制工作。

(二)救護組

組 長:汪蘭 13551803654 成 員:趙興云 張麗 劉建 彭玉堂 周根華 任 務:負責與醫院聯系,協調、配合,共同組織醫療救護隊,搶救受傷人員。

(三)救援疏散組

組 長:余勇 15928734502 成 員:劉建 彭玉堂 羅敏 王麗輝 鄒林杉 李文瑾 任 務:負責組織指揮疏散現場受威脅的人員和重要物資。

(四)應急物資:

汽車:2輛 水泵:10個 雨衣30件 雨傘20把

雨鞋30雙

五、應急響應

(一)項目部要嚴格落實值班值宿責任制,建立項目部汛情報告制度,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一旦發現汛情應立即啟動本項目部的汛情應急預案,并及時上報項目部汛情搶險救援總指揮部??傊笓]發布救災、搶險命令,啟動汛情應急預案。

(二)汛情發生后,辦公室要及時、準確做好現場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工作(包括受困、受傷人員情況,水災現場的物資情況及現場周圍的住宅、設施情況,搶險隊伍的到位和搶險物資需求等情況),并以書面或電話的形式及時報指揮部。

(三)安排專人對天氣進行監測,對可能影響施工進度的天氣及早進行預警,做好相應的處理措施。保證排水通道的暢通。

六、應急保障

(一)項目部按有關規定配備一定數量的搶險物質及器材,并配備必要的急救藥品、應急救援車輛。

(二)汛期大雨、大風天氣,不經批準嚴禁組織員工級機械進行施工作業。

(三)汛期大雨雷電天氣,不經批準嚴禁組織員工及機械在高處作業避免雷電傷害及高空跌落情況發生。

(四)項目部要加強員工的汛情安全常識教育,懂得水災、坍塌、倒塌事故逃生、雷電、觸電應急處理和自救的措施和技能,項目部要按本項目部汛期安全工作應急預案的要求組織員工進行演練。

(五)項目部要加強對以下情況進行認真詳細的排查,發現隱患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排除:辦公區、員工宿舍區及施工區域的安全情況;項目部衛生消毒設備配備情況;項目部圍墻、門窗、廁所設施安全情況;人員聚集場所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暢通情況;電器、設備、線路檢修管理情況;項目部內水溝及項目部周邊水溝、涵管暢通情況;員工往返地段安全情況等。

(六)相關職能部門應急報警電話: 匪 警 電話:110 火 警 電話:119 醫療急救電話:120

七、防汛措施

6.1 項目部成立防洪防汛及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設專人24小時值班,積極和當地氣象部門取得聯系,及時掌握降雨量、上游水庫水位等氣象信息、汛情動態,根據施工現場情況,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工程施工安全渡汛。

6.2 汛期前,應做好勞動力的準備和安排;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砂、石料采購儲備。

6.3 及時掌握暴雨預報,提前將施工物資材料、機械設備、電器等設備的撤離至高位并采取防雨遮蔽措施。暴雨來臨,立即停止場內所

有混凝土施工、吊裝作業、焊接作業以及其他有危險性的施工作業;施工車輛暫停行駛;切斷高壓電源,關閉現場發電、用電設備。 6.4 防雷擊。施工場區若處于雷擊區,提前對施工機械設備裝設防雷保護設施,防止雷電擊毀設備、擊傷人員。防雷保護設施應符合有關規定的要求,并定期檢查。雷電出現時,立即停止場內電器設備操作、焊接作業以及其他有危險性的施工作業。

6.5鋼筋混凝土灌注宜根據天氣預報,避開雨天灌注混凝土,選擇在無雨天氣灌注。當工序施工不宜主觀選擇灌注時間,時值雨天時,及時根據沙石料含水率調整施工配合比,結構灌注采取遮蔽措施,防止雨水沖刷砼表面,影響結構砼表觀質量。

八、后期處置

汛期項目部搶險救援總指揮部負責災后的善后處置工作,及時調查災情損失情況,受傷、傷亡人員情況,并形成書面材料上報、做好受傷人員的救治和災后現場處理,恢復正常秩序等工作。

四川省博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第2篇

一、冰雪對通信造成的損害

2008年初席卷我國南方19個省市半個多月的冰雪災害天氣, 造成通信桿路共倒斷桿33萬根, 通信線路共受損3.2萬公里, 受影響用戶近3000萬戶。受災損害的通信線路多為處于野外的本地網架空通信線路。據報道, 有些地區架空光纜上結冰后直徑粗達100-150mm。線路受損的內因是線路建筑強度及器材不符合標準, 且疏于管理維護;外因是被鄰近的樹木斷枝及電力線倒桿等壓斷光纜, 它占了這次通信線路受損的大多數。

二、保障通信暢通的根本措施

多路由、地下化是冰雪災害時保障一、二級干線通信的根本措施, 在工程規劃、設計中應首先考慮多路由和地下化的方案。上世紀末, 我們已建成“八縱八橫”長度達8萬公里的一級干線埋式光纜網狀網, 涵蓋了大陸全部省會中心和大部分地、市級城市, 近年又有不斷擴充完善。地下直埋或管道敷設光纜不受冰雪天氣影響, 并且網狀網結構使每個城市至少有2個以上光纜路由對外連接, 即使一個路由的光纜受環境和人為損害, 仍能“臨危不亂”, 保證通信網各個節點的正常運轉。

三、架空線路安全保障措施

1、架空通信線路具有投資省、見效快的特點, 本地網通信線路建設往往限于投資或時間緊迫而采用架空建筑程式。但架空線路易遭自然環境及人為損害, 因此應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以抗衡外力影響。為此, 通信主管部門對線路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和維護等制定了相應的標準規范, 以保障通信線路的建筑安全。

2、架空線路的建筑強度等級主要依其所處地區的冰、風負荷等氣象條件確定。設計規范還規定在冰凌嚴重地段, 應根據實際氣象條件提高該段線路的建筑標準。

我國有五十余年的架空明線及架空光 (電) 纜建設經歷, 線路遍及全國, 積累了豐富的冰、風等氣象資料??茖W分析, 合理選定氣象負荷區并依據設計標準建筑具有相應機械強度的架空桿路, 應該能抵御類似08年冰雪災害的侵害。

非常遺憾, 近年大多數架空線路建設未能對癥下藥, 即使如1993年京漢廣一級干線架空光纜工程建設地跨南北3000km, 卻全線均按中負荷區設計, 更何況一些本地網線路了。2008年的冰雪災害, 禍起蕭墻, 教訓深刻。

3、據報道, 架空通信線路故障中相當多是由于鄰近或上方的樹木樹枝或其他電力、通信線遭冰雪結掛倒斷后壓倒通信桿路所致4、前信產部派出的調查組反映, 從倒斷電桿故障中發現有一些鋼筋混凝土電桿中未用鋼筋而是以鐵絲魚目混珠;有些電桿存在埋深淺及未夯實等現象。一些小型、分散的本地網線路建設往往因陋就簡, 不嚴格執行招投標, 施工管理中疏于檢查, 忽視施工質量, 監理不到位, 往往埋下事故隱患。線路工程中許多屬隱蔽工程, 更應按規定在現場做好隨工檢查, 以消除質量隱患。

以電桿質量和電桿埋深兩例來說, YD/T 5138—2005《本地網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范》中規定:工程所用光 (電) 纜及器材必須有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和廠方提交的產品測試記錄。工程施工中嚴禁使用未經鑒定合格的器材。因此, 工程施工的第一步, 就是對運抵工地的器材作全面檢驗, 該規范中提出了對鋼筋混凝土電桿進行檢驗的要求 (看來還需增加一些對其機械性能檢驗的要求) 。

該文件中規定了對電桿的洞深、桿洞的回土夯實要做隨工檢查。YD5123—2005《長途通信光纜線路工程施工監理暫行規定》中也要求:監理工程師應檢查電桿、拉線、吊線、光纜規格和其他材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監理工程師應對電桿洞深和地錨深度進行逐個檢查, 符合設計要求后予以簽證。

所以, 工程管理中切忌敷衍了事, 不能簡單地填報“符合設計要求”。而要切實做到逐個檢查, 如發現問題應立即糾正。

5、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信維護規程》曾要求線路維護人員每月出勤巡視線路24天 (當時每周為單休) , 每年夏季洪水和冬季冰雪到來之前都要進行桿線整治, 包括換桿、培土夯實、緊固拉線和調整垂度等。重冰地區并在季前組織打冰隊伍, 于桿線初結冰時用竹竿打冰來確保桿線安全?,F今維護制度已多有改變, 特別是某些新興電信運營商, 自己沒有維護隊伍, 將維護工作外包, 缺乏經常性維護, 一暴十寒, 當然抗災能力降低。當年的維護經驗應可借鑒及繼承。

四、討論和建議

1、08年的冰雪災害, 本地網架空線路成為受災大戶。

災后整修恢復雖早已完成, 但總結經驗教訓, 以利改進工作也至關重要。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 今后應切實加強線路抗災能力, 保障任何氣候下的通信安全。

2、本地網線路建設雖級別較低, 且布局分散, 但工程管理也不能放任。

應像管理干線工程一樣, 嚴格執行基建程序, 抓好設計、施工和器材采購等各個環節, 并且在投資及工期上給予恰當的寬松, 務使工程進展納入正軌。

3、應按照建設標準、規范進行設計、施工。

架空線路達到規定的建筑強度和運行環境, 是提高線路抗御災害能力, 保障線路安全的基本條件。

此外, 建議主管及編制標準、規范的部門, 能否根據08年冰雪災害的實情, 補充或修訂相應防災要求的條款, 增加防災的技術措施, 特別是對已有架空線路如何提高抗災能力的技術措施, 以利于新建、擴建、整治工程中參照執行。

4、線路防止冰雪災害的根本措施是地下化。

長途光纜設計規范中, 針對架空線路的弱點, 提出:超重負荷區、冬季氣溫低于一30℃、大跨距數量較多、沙暴和大風危害嚴重地區不宜采用架空方式。

參考文獻

[1]、《長途通信光纜線路工程設計規范》YD5102—2005

[2]、《架空光 (電) 纜通信桿路工程設計規范》YD5148—2007

[3]、《本地網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范>YD/T5138—2005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第3篇

1 BP神經網絡原理及在Ma tla b中的實現

1.1 BP網絡的算法[2]

BP神經網絡是一種基于反向傳播算法的多層前饋網絡模型, 它由輸入層、隱含層和輸出層組成, 其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 根據評價指標的個數確定輸入層的個數, 根據評價結果的評價等級確定輸出層的個數, 根據經驗公式和學習訓練結果來確定隱含層的個數。

1.1.1輸出模型。

輸出節點輸出模型為, 其中f為非線性作用函數, θ為神經單元閾數值。

1.1.2作用函數模型。

作用函數是反映下層輸入對上層節點刺脈動強度的函數, 一般取為 (0, 1) 內連續取值的Sigmoid函數。

1.1.3誤差計算模型。

誤差計算模型是反映神經網絡期望輸出與計算輸出之間誤差的函數, 其中為i節點的期望輸出值, 為i計算輸出值。

1.1.4自學習模式。

神經網絡的學習過程, 即連接下層節點和上層節點之間的權重矩陣的設定和誤差修正過程。自學習模式為:

式中η——學習因子;

Qj——輸出節點i的計算誤差;動量因子;

∂——動量因子;

——輸出點i的計算輸出。

求出網絡權值的變化, 利用反向過程調整網絡權值, 迭代循環, 使得網絡誤差最小。

2評價程序

應用Matlab7.0編制BP神經網絡安全評價程序, 流程圖如圖2所示。

2.1評價指標的建立。

首先對要評價的瓦斯災害防控體系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其主要影響因素, 考慮瓦斯災害防控方面的資料、計劃、以及治理措施方面, 共建立7個指標, 分別是:基礎資料 (u1) 、計劃與工程 (u2) 、隱患監控 (u3) 、防突工程 (u4) 、抽放系統 (u5) 、瓦斯超限 (u6) 、抽放管理 (u7) 如下評價指標體系, 并利用收集的材料得到原始數據。

2.2網絡模型結構。

BP神經網絡由輸入層、隱含層、輸出層構成。輸入層的個數與評價指標個數相對應, 根據所建立的7個評價指標體系, 即輸入層節點數定為7;為了達到預定的映射關系, 隱含層節點要多一些, 以增加網絡的可調參數, 本網絡最終確定隱含層個數為35;由于該網絡輸出的結果只有一個指標即評價等級系數, 因此取節點數k為1。

2.3 BP神經網絡的訓練。

運用Matlab7.0編程時, 為了解決BP算法存在局部極小點和收斂速度慢的問題, 選擇了具有收斂性好, 計算速度快的L-M算法函數 (trainlm) 作為訓練函數來訓練網絡、標準BP函數 (trainggd) 作為自適應學習函數。

2.4模型檢測。

應用L-M算法的安全評價網絡能使誤差在訓練中急劇下降, 在訓練效果和訓練時間上表現突出。為了驗證經訓練成功的網絡的可行性, 同時應對未參加訓練的樣本也進行測試, 若測試曲線與訓練曲線能較好的吻合, 安全評價結果一致, 表明得到的網絡準確性較高, 可靠性好, 能較好的完成礦井瓦斯災害防控體系的安全評價工作。

3 實例應用

3.1 樣本采集。

根據黑龍江省某11對煤礦的安全檢查數據, 根據安全檢查表, 將數據歸一化處理, 得到十一組樣本參數。選取8個礦的數據作為研究對象, 得到原始數據見表2。

3.2 BP神經網絡的訓練參數設置。

照BP網絡安全評價程序, 將所有數據輸入網絡進行反復訓練, 最終確定隱含層數目為35, 此時的BP網絡對函數的逼近效果最好, 網絡收斂, 誤差最小, 且單個學習樣本誤差<0.001 (見表3、圖3) 。

3.3 結果分析。

為了驗證訓練成功的網絡可行性, 將驗證樣本進行測試 (見表4) 。

驗證結果 (如表5) 。

得到的訓練曲線擬合的很好, 驗證樣本安全評價結果也一致, 表明該BP網絡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能很好的完成礦井瓦斯災害防控體系的安全評價工作。

4 結論

采用BP神經網絡作為煤礦瓦斯災害防控體系評價方法, 建立了較完善的、層次清晰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運用MATLAB7.0編制了BP網絡程序, 訓練結果與實測結果相吻合, 該評價方法計算準確、實用性強表明應用人工神經網絡在礦井瓦斯災害防控體系安全評價方面是可行的。對煤礦瓦斯災害防治的管理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曾康生.我國煤礦安全評價方法的應用現狀及其改進[J].中國煤炭, 2008, 11.

[2]李余斌, 黃坤.基于神經網絡的管道沿線土壤腐蝕態勢評價[J].油氣儲運, 2007:26 (8) .

[3]宋曉娟, 馬勝前.BP改進算法在MATLAB7.0中的實現及比較研究[J].甘肅科技, 2007:11.

[4]張福旺, 張國樞.礦井瓦斯災害防控體系[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設, 2009, 8.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第4篇

隨著國民經濟迅速發展, 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 尤其是災害氣候環境頻繁出現下, 隨之而來的交通安全問題也日益突出。我國已是當今世界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國家之一, 交通事故死亡率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高出10倍以上[1]。為了更好地治理交通, 促進交通安全工作的發展, 有必要對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進行不斷的探討, 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實時預警制度和科學決策提供理論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是指在道路交通流運行過程中, 對潛在發生交通事故危險程度進行及時的超前預測、預報, 其過程具有及時性、動態性、不確定性等特點。目前國內外對于道路交通安全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道路交通事故預測方法, 如:相對事故率法、統計分折法、事故多發點法、安全系數法以及其他方法[2,3,4,5,6,7,8,9]等。但上述方法基本都是針對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率進行預測, 且普遍都存在對歷史數據的較強依賴性, 不能滿足災害氣候環境下交通安全趨勢實時預警的要求。經文獻檢索, 還未見一種方法能夠有效的解決上述情況。針對上述問題, 本文采用可拓學, 根據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安全趨勢動態預警中的特點, 對道路安全趨勢實時預警中進行一定的探討, 以求促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發展。

1 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趨勢實時預警的前提和基礎, 因此指標體系的選取原則包括:①科學性原則:即要求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涉及的概念應嚴密準確, 不能含糊其詞;計算范圍明確, 不能各有所取。②系統性原則:即要求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應考慮各種因素的相關性、整體性和目標性。③綜合性原則:即要求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特性。④可靠性原則:即要求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能準確地表達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發展戰略和系統思想。⑤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的原則。⑥可操作性原則。

按照上述原則, 本文選取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預警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①平均車速:即災害氣候環境下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路段內各車輛平均行駛速度;②車流量大小:即路段某斷面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車輛數;③區域氣候:即災害氣候環境下交通安全趨勢預警路段區域內天氣氣候情況, 可以按照風、雨、雪、冰雹、低溫等情況進行量化分級;④安全措施配備:即交通安全趨勢預警路段內所采取的與安全相關的措施, 可以按照安全維護、救護準備、信息發布等情況進行量化定級;⑤路面摩擦系數:即路面摩擦系數等所反映出來的路面行駛特征。⑥季節性因素:即目前交通安全都顯示出了較強的季節特征, 季節性因素已成為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另一重要方面。

上述提出的指標為一級指標, 在一級指標下可以設二級指標體系, 甚至三級指標體系, 本文因篇幅關系, 上述指標構成不作敘述。

從整體上, 上述指標可以定義為三類, 分別為A、B、C 類。A類指標為指標值越靠近指標值定義域中間為越優者, 如平均車速。B類指標為指標值越小越優者, 如車流量大小、季節性因素、安全措施以及區域氣候等主觀判斷等級的指標;C類指標為指標值越大越優者, 如路面摩擦系數。

2 模型建立

當前我國由于交通安全相關數據庫的建立工作剛剛起步, 且其災害氣候環境下安全趨勢動態預警存在及時性、動態性等要求、造成前言中提到的模型和方法較難應用于我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預警的實踐工作, 現實中需要一種新的預警模型, 這個新的模型應該具備以下特征:①解決多目標影響下綜合評價問題; ②將定量方法和交通安全管理機構的主觀判斷和啟發式邏輯相結合; ③對歷史數據使用的無依賴性。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選用可拓學理論作為建立分析預警的基礎。在可拓學理論框架中, 物元理論是其主要的組成理論之一, 物元分析理論是我國學者蔡文創立的, 它以研究處理矛盾問題的思維過程并將其數學形式化為核心, 該理論由兩部分組成:物元理論與可拓集合論[9,10,11,12,13,14,15], 后者是物元分析的數學工具, 其中關聯函數的概念把邏輯值從{0, 1}擴展到 (-∞, +∞) , 用關聯函數值 (又叫關聯度) 的大小來衡量對象與集合的關系??赏貙W是用形式化的工具, 從定量和定性的兩個角度去研究事物的規律, 物元的概念就是以事物、特征及事物關于該特征量值三者所組成的三元組, 用符號表示如下:

R= () = (ΝCC (Ν) ) (1)

可拓學的評價方法以物元理論和可拓集合理論為基礎, 可對事物、方法、策略等進行優劣評價, 其應用于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的步驟和過程如下:。

2.1 確定評價指標及定義域范圍

交通安全趨勢的好壞是相對于某些指標而言的, 因此要對某時刻交通安全進行趨勢預警, 首先必須選定一系列指標。設定評價指標集用M={M1, M2, …, Mn}來表示。其中Mi= (Ci, Vi) 是一特征元, Ci表示特征或評價指標, ViCi數量化了的量定義域 (i=1, 2, …, n) 。

2.2 確定權系數

交通安全趨勢M的各評價指標M1, M2, …, Mn有輕重之分, 以權系數來表示各評價指標的輕重程度。則依據重要程度分別賦以[0, 1]之間的權系數值, 記為α= (α1, α2, …, αn) , 其中, k=1nαk=1。

2.3 首次評價

確定各衡量條件的權系數后, 對指標值已經超出的該指標定義域限制條件的指標進行篩選, 若某指標值超出該指標定義域限制條件則評價達到最高級, 在實際應用中可達到最高預警級別;如果指標集中所有指標值都落在定義域中, 則指應用指標集M (設M1, M2, M3, …, Mn) 進行下面的步驟。

2.4 建立關聯函數, 計算關聯度ki

設評價指標集為M={M1, M2, …, Mn}, Mi= (Ci, Vi) , i=1, 2, …, n, 權系數分配為= (α1, α2, …, αn) , Vi用一個區間X0i=〈a, b〉表示, 針對上文中提出的三類指標, 建立關于Vi的關聯函數ki (x) 如下:

ki (x) =-ρ (x, x0i) |x0i|i=12?n (2)

其中, ρ (x, x0i) 稱為距, 表示點x與區間X0i=〈a, b〉的距離, 注意:此處距的概念與經典數學中距離的概念稍有不同, 當點xX0i之內時, 經典數學認為點與區間的距離d=0, 而此處x與區間X0i之距為負值, 負值的不同表示點x在區間X0i內的位置的不同。采用距的概念可以較好的解決數據落在等級標準區間中何處位置的問題。

(1) 針對A類指標, 指標值越靠近指標值定義域中間為越優型, 取:

ρ (x, x0i) =2[|x-a+b2|-12 (b-a) ]={2 (a-x) , axa+b22 (x-b) , bx>a+b20, x>bx<a (3)

上述關聯函數的量值最優點在定義域區間X0中點, 但是對于B和C類指標的最優點不是在定義域區的中點, 而是越小越好, 或者越大越好, 對于這類指標的關聯函數應采用下式計算, 即關聯函數如下所示:

(2) B類指標:指標值越靠近指標值定義域數軸左邊為越優型, 取:

ρ (x, x0i) ={x-b, axb0, x>b, or, x<a (4)

(3) C類指標:指標值越靠近指標值定義域數軸右邊為越優型, 取:

ρ (x, x0i) ={a-x, axb0, x>bx<a (5)

其中, |xoi|為X0i的區間長, |xoi|=b-a.

2.5 計算預警值

災害氣候環境下交通安全趨勢預警指標集M (M1, M2, …, Mn) 的規范關聯度k (M) 以及預警值C (M) 為:

k (Μ) =[k1k2?kn]C (Μ) =αk (Μ) = (α1, α2, ?, αn) [k1k2?kn]=i=1nαiki (7)

2.6 定義預警等級

從關聯度函數可知0≤C (M) ≤1。一般的, 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預警中, 我們可以定義C (M) 的范圍從而達到預警目的, 如定義預警級別為4級, 其值如表1所示。

3 實例

某高速公路災害氣候環境下車速限制為60~120公里/小時, 現通過斷面監測知車輛平均車速為80公里/小時;車流量不能超過2000輛/小時, 否則要進行干預, 現車流量為1200輛/小時;區域氣候和季節性因素分為優良中差四級, 現區域氣候為良, 季節性條件為中;安全設施配備分為一二三四級, 現安全設施配備為一級, 路面摩擦系數定義域范圍在0.1~0.9, 現通過監測摩擦系數為0.82, 試進行交通安全趨勢實時預警。

3.1 確定評價指標及定義域范圍

選取評價指標包括C1平均車速、C2車流量大小、C3區域氣候、C4安全措施配備、C5路面摩擦系數、C6季節性因素6項指標, 各項指標的指標值定義域見表2所示。

3.2 確定權重

利用層次分析法或者專家打分法確定各指標權重, 所有指標的權重滿足k=1nαk=1的條件。某道路的交通安全指標值以及相應權重列入表2。

3.3 首次評價

經檢查, 所有指標集中指標值都不超過限制條件, 即落在相應的定義域范圍內, 故6項評價指標都參加評價。預警指標集為 (C1, C2, C3, C4, C5, C6) , 故根據可拓學理論, 待評物元為:, 即:安全實時預警

3.4 建立關聯函數ki (x) , 計算關聯度ki

k1 (x) ={2 (x-60) 120-60, 60x60+12022 (120-x) 120-60, 60+1202<x1200, x<60x>120k2 (x) ={2000-x2000, x20000, x>2000, x0k5 (x) ={x-0.10.8, 0.1<x0.90, x0.9x<0.1k3, 4, 6 (x) ={1, 0.66, 0.33, 0, x=、x=、x=、x=、

關聯函數圖像如下所示:

3.5 計算各個指標的關聯度及優度

該道路災害氣候環境下交通安全趨勢預警值C (M) 為:

3.6安全趨勢預警

通過計算可知C (M) =0.6865, 故該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實時預警級別為三級, 即外部環境對交通事故產生誘因較小, 交通管理部門可以根據該預警級別制定并采取相應的安全預防措施, 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交通安全事故的目的。

4 結束語

本文首先提出了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預警的概念, 從此概念出發提出了6項動態預警評價指標, 然后采用可拓學理論建立了中間最優型、最小最優型、最大最優型的各指標的關聯函數, 從而構建起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模型。最后通過一個實例說明應用該模型進行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趨勢動態預警是合理的、可行的。該方法能夠將定性和定量的判斷結合起來解決多目標影響下綜合評價問題, 且不依賴歷史數據, 并且避免了人的主觀隨意性, 易于計算機編程, 算法簡單易行, 是一種比較好的災害氣候環境下安全趨勢預警方法, 但本文也存在指標體系不完善, 對定性的指標缺乏定量分析等問題, 將在后述論文中給予探討。

摘要:為了對災害氣候環境下道路交通安全進行較為準確的趨勢實時預警, 一種新的方法被運用到分析中來。該方法針對道路交通安全的特點, 從影響交通安全趨勢的評價指標選取入手, 用平均車速、車流量等6項指標來反映安全潛在危機的各方面, 在此基礎上, 選用可拓學作為建立趨勢預警模型的理論基礎, 最后進行定量的分析。該方法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實時預警制度以及科學決策提供了新的理論思路。文章最后將此方法應用于某路段交通安全的趨勢實時預警, 證明了該方法合理可行, 且存在著對歷史樣本數據無依賴、簡單直觀等優點。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公共安全,優先主題,科技創新,新挑戰

公共安全保障了人民安居樂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 也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國家管理政策運行的基石。當前我國進入實施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 實現公共安全是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2006年國家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年) 》 (簡稱《綱要》) 首次將“公共安全”作為重點領域進行規劃和部署, 凸顯了公共安全建設對于構建和諧社會, 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公共安全領域《綱要》的總體思路為: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 提高對事故發現、防范能力和應急救護綜合能力, 以及提升公共安全裝備現代化的發展速度。圍繞這一思路, 部署了一系列優先主題以及相應的重點方向 (表1) , 以期大力發展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 提高公共安全的監測、預警、應對、管理能力, 加強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 構建先進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體系。

一、各級政府響應積極, 政策措施全面覆蓋公共安全領域各優先主題

《綱要》實施以來, 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制定了眾多事業發展和科技發展規劃及相應的政策性文件, 重點部分達100余個, 并提出了相關配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綜合類, 應急平臺, 安全生產, 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 社會安全, 自然災害等, 如圖1所示。其中, 自然災害涉及了多個部門, 所以相關政策響應相對較多。表2匯總了國家、各部委、地方出臺的部分相關文件。

二、公共安全領域安全生產、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自然災害已形成了多層次的科技創新研究平臺體系

自2006年《綱要》實施以來, 公共安全領域形成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平臺研究體系。在國家重點實驗室方面, 已有的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特別是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火災科學領域位居領先地位的著名火災研究基地。新建成驗收和立項建設的公共安全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也大幅增加, 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 (表3, 表4) 。在國家級研究中心方面, 建立了國家救災應急供油水電及搶修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0) 、國家大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0) 、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 和國家應急交通運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 。

另一方面, 教育部先后建成了金屬礦山高效開采與安全 (2007) 、海岸災害及防護 (2008) 、西部災害與環境力學 (2008) 、承壓系統與安全 (2009) 、建筑安全與節能 (2011) 、煤礦瓦斯與火災防治 (2011) 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防火安全材料與技術、礦山生產安全檢測技術設備、道路災變防治及交通安全、應對核化生恐怖醫學防護工程中心、西部土木工程等5個防災減災工程中心。另有重大工程災害與控制、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采、城市地下工程、濱海土木工程結構與安全、能源工程安全與災害力學、結構工程災變與控制等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或完成建設論證。值得一提的是, 2007年以來,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數量和研究方向都有所增加, 覆蓋了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 (2007) 、西部礦井開采及災害防治 (2007) 、礦山災害預防控制 (2008) 、工程抗震減震與結構安全 (2008) 、食品營養與安全 (2009) 、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 (2009) 、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 (2009) 、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 (2009) 、道路與鐵道工程安全保障 (2011) 、煤礦災害防治 (2012) 、煤礦安全高效開采 (2012) 、氣象災害 (2012) 等多個熱點領域。另有沖擊與安全工程、橋梁工程安全控制、礦山熱動力災害與防治等3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高校在公共安全領域的創新能力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構成了創新科技平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公共安全領域學科體系不斷完善

在我國, “安全科學與工程”是非常年輕的學科體系, 直到1992年“安全科學技術”才被列為一級學科。“十一五”期間, “公共安全”首次獨立作為科技發展重點領域進行規劃和部署, 使得該學科體系得到快速發展。2006年, “安全工程”作為工程碩士培養領域得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2011年“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 (代碼0837) 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截至2012年底, 全國設置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近160所, 有博士授予權的20多所, 碩士授予權的70多所, 為安全科技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2012年8月26日, 全國性一級學會“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正式成立。上述學科體系建設為公共安全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四、公共安全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

《綱要》實施以來, 通過相關部門和地方發布的相關科研和產業規劃, 以及科技項目的實施和保障支撐條件的建設, 公共安全科技取得長足進步, 公共安全產業得到培育并穩步發展, 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 安全生產:在煤礦井下千米定向瓦斯抽采技術及裝備、煤礦煤層瓦斯氣體傳感技術, 瓦斯含量快速準確測定技術, 安全生產綜合監控技術, 尾礦庫潰壩機理研究, 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與事故應急輔助決策支持軟硬件系統, 易燃、易爆?;肥鹿尸F場的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建設, 安全環保微煙藥劑及工藝技術, 特種設備安全綜合評價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 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實現了牽頭國際食品標準制定, 改變了我國只能遵守國際標準的歷史;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出入境檢驗檢疫風險評估和監測監管能力大幅提高。出入境檢驗檢疫安全標準制定漸成體系, 能夠有效地應對國際法規。

(3) 自然災害:以傷亡特別重大的地震、地質災害為重點, 圍繞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等關鍵環節加強技術攻關和裝備研發, 特別強調以預防為主, 減少生命傷亡;建立了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自主研發了用于災情監控、人員搜尋、建筑物快速鑒定的地震應急救援專用儀器裝備;提出“三生二創新”的模式, 即將生活恢復、生產發展和生態修復相結合, 通過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優化當地的經濟結構、轉變生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 在災后恢復重建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2006年以來, 公共安全領域的各個優先主題都取得了多項國家級科技獎勵 (見表5) , 其中, 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氣田安全高效開發技術及工業化應用”這一課題, 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另有清華大學的“突發事件應急平臺體系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 同濟大學完成的“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兩項研究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五、不斷創新, 進一步發展公共安全領域

《綱要》實施以來, 公共安全領域相關任務部署得到全國積極響應, 落實情況較好, 總體進展順利, 突破了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關鍵裝備, 實施成效顯著。為滿足社會、經濟、環境發展對公共安全領域提出的新需求, 許多領域專家認為, 應進一步加強本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1. 進一步加強公共安全領域的基礎研究任務部署

在基礎研究方面, 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問題涉及到各種基礎學科的交叉, 包含眾多復雜科學問題, 應加強對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演化機理探索、預測理論、危險性分析和風險評估及控制理論等公共安全基礎理論的研究。

2. 加強多災種/事件的關聯性研究

由于公共安全領域涉及的各種災害往往呈現高頻次、多領域發生和相互次生衍生并耦合發生的態勢, 其發展狀況呈現復雜性、連鎖性及危機的放大性特征, 在研究層面應重視由單一災害的研究向多災種耦合災害鏈復雜演變及其防治技術研究轉變。因此, 當前需要重點加強的是城市災害、工業災害、自然災害等領域的多災種/事件的關聯性研究, 尤其是各種自然災害 (如臺風、暴雨、滑坡、泥石流) 彼此相互耦合次生衍生的災害預測預報技術和風險評估技術的研究以及城市災害、工業災害等引發的社會事件的風險評估研究。此外, 還需要盡早開展食品安全與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工業災害、自然災害、健康教育、健康危害的關聯性研究。

3. 加強國家層面的公共安全技術集成性研究部署

災害發生、發展的源頭主要在城鎮, 目前全國現有332個地市級、2853個縣級和40466個鄉鎮級行政區劃單位, 因此開展相關研究還需要結合我國城鎮化進程, 綜合分析城鎮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 加大城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的集成性研究的投入, 開展城鎮安全規劃、建設工程與設施安全、運行監測與安全預警、脆弱性與抗災能力評價以及城鎮突發事件應急技術和裝備的研發。

4. 加強保障支撐的條件平臺構建

我國公共安全保障支撐條件建設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比肩而行, 應注重以下4個層面的平臺建設。一是在應急平臺關鍵技術方面應盡快建立起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擔當起國家公共安全評估的保障支撐作用, 如在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領域, 此類機構將與目前部署的安全生產企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構建國家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大系統;二是建立起該領域內分布較為合理的專業實驗室、大型工程試驗基地、檢測與評價中心, 有效保障支撐我國公共安全技術及裝備的自主研發;三是針對多災種/事件的關聯性研究, 部署一批綜合性、多功能的災害、事故模擬實驗裝置, 形成系列化、網絡化公共安全科學實驗系統;四是著力完善基礎信息共享機制, 使我國公共安全領域研究成果能夠運用于實際。

六、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對公共安全科技領域提出新需求

我國社會經濟、工業生產和城鎮化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公共安全科技提出新的需求。許多領域專家指出, 新時期在城鎮安全、應急平臺、安全生產、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自然災害等方面的研發工作的重點是:

1. 城鎮安全

城鎮是人的行為、城鎮建筑設施、災害作用共同組成“人-物-災害作用”的復雜系統, 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經從1978年的17.4%提高到2012年的53%的水平。70%以上的大城市, 半數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災害頻發區, 城鎮面臨各種災害事件的巨大威脅。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 城鎮人口密度增加, 城鎮公共安全形勢日趨嚴重??萍及l展和應用加速了城鎮新安全問題的產生;城鎮經濟發展迅速和不平衡使 (下接續表1) 社會不安因素增多, 亟需開展城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的共性技術研究。

2. 應急平臺

當前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國家公共安全應急平臺技術體系的數字化、智能化、一體化水平和對突發事件的響應與應對效率, 尤其要提高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突發事件數據獲取與快速分析能力, 以及提高國家公共安全應急平臺體系的決策與指揮能力。

3. 安全生產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居高不下, 礦井深部開采、化工園區規?;l展、城市地下管網施工運行等方面的安全問題較為突出;職業健康保護需求呈上升趨勢;核與輻射安全問題造成的危害對社會影響極大, 核相關事故不同階段的公眾心理干預技術研究有待加強;仍需有針對性地、系統而全面地開展重大工業裝備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 實現長周期運行和全壽命的動態安全管理。

4. 食品安全與檢驗檢疫

需結合新形勢下的民生科技需求, 大力發展食品安全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 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檢驗檢疫相關的科技能力和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

5.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技術水平仍需不斷提升;氣象干旱、強對流、雷電、霧霾、暴雪等, 和高影響天氣/極端天氣的預測技術應能滿足社會對公共安全快速增長的需求;自然災害次生衍生災害總體形勢日趨嚴重, 堰塞湖、潰壩、決堤險情等重大災害的監測預警技術仍需重點研發。

七、建立公共安全領域頂層設計與長效機制

許多領域專家認為, 為進一步加快我國公共安全領域建設, 需要加強頂層設計, 建立長效機制。

1、加強頂層設計, 合理布局

應設立“公共安全事件防范與應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建立國家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加強對公共安全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進一步開展公共安全領域的前瞻性、基礎性和原始創新性的科學研究, 促進不同學科間的開拓、交叉、滲透與結合。如增加城鎮公共安全保障優先主題, 重點研究城鎮安全規劃關鍵技術, 城鎮建設工程與設施安全保障技術與裝備, 城鎮運行監測與安全預警裝備與系統, 城鎮脆弱性與抗災能力綜合評價技術, 以及城鎮公共安全應急綜合協同關鍵技術與裝備。

2.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激發科技研發活力

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優先支持公共安全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支撐條件建設;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和引領作用、高等院校的生力軍作用和科技中介機構的服務作用, 加強科學數據和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共享、保存和更新, 提高利用效率, 逐步建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公共安全科技協同創新機制。

3. 加大科技投入, 建立完善的投入機制

要全面加強公共安全科技的領導, 加大公共財政對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投入, 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投資機制, 逐步提高各類科技計劃支持公共安全科技研究開發的投入比例;應積極引導和拓展社會資本、風險基金、擔保機構、成果轉化資金等多種渠道的投入, 建立完善多元化公共安全科技創新的投資機制, 使公共安全科技領域的經費投入與保障國家公共安全的實際需求相適應。

4. 加強國際合作, 推進學科建設和產業化進程

洪澇災害安全范文第6篇

2010-05-13 12:58 中國新聞網

重慶5·6風暴災害肆虐了7個縣鄉,致31人死亡,損失慘重,圖為一片狼藉的受災地

廣州“大水浸城”拷問城市管理水平

被忽視的短信

重慶墊江縣氣象局副局長韓強的手機里保存著5月5日的一條短信: “預計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我縣將有一次雷雨天氣過程,雷雨時局部地區伴有短時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這條帶有“雷雨、大風、冰雹”關鍵詞的短信在當天下午3點半發送到約700人的手機上,包括縣級部門的相關官員,學校、鄉鎮干部、村里的信息員等。在韓強的設想中,如果這個為決策服務的信息傳輸系統起作用的話,這700人可以將信息再度傳播,覆蓋全縣90萬人口,起到預警減災作用。

不過,這一及時的提醒顯然簡單、粗糙,不足以引起任何人警覺。風暴過后的第四天,墊江縣應急辦主任劉洪君在記者提醒之下,才憶起收到這條短信,但在手機上已找不到,它跟日常的天氣預報一樣被刪除了。

在重災區沙坪鎮李白村,許多村民對這種提示短信不以為然,他們也不明白“大風”的危險含義。在氣象術語里,“大風”指風力達8級,陸地表征為“可折斷小樹枝,人迎風前行感到阻力甚大”。村民們想當然地以為就是“風很大”而已。

災難狠狠教育了忽視的人們,5月6日深夜0點48分,沙坪鎮瞬間風力達到了11級,已經是臺風量級的威力。暴雨夾雜著冰雹,持續了整夜。截至10日,全縣20人死亡,1100余間房屋成為廢墟,3萬多間房屋受損。

這是這座內陸縣城自1957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災難。應急辦主任劉洪君后來慶幸不是發生在白天:“到處有廣告牌倒下來,白天砸在路上,可能死的人更多。

在普通人眼里,如此猛烈的極端天氣毫無征兆。5月5日白天,晴空萬里,墊江人只是感覺到“悶熱”。在縣氣象局,韓強估計“天氣要轉折了”,他看到大氣氣壓在持續降低,處于不穩定狀態,但無法預測出變化的精度,這被認為是整個氣象界面臨的難題:強對流天氣難以達到“定時定點定量”的精度。

那天,沙坪鎮宣傳委員古成榮在幾個村里查看春耕栽秧,他像往常一樣叮囑要注意防范暴雨,因為從5月份開始,重慶就要進入汛期。李白村支書吳大斌在西瓜地里栽秧,種子不夠,他又去進了一批貨。

村部的大喇叭也很安靜。鄉場上人山人海,這里是信息集散地,村民董超沒有聽到一丁點特強風雹的消息。在他回家路上,田地里是收油菜、插秧的忙碌場景。 縣應急辦也是普通的一天。工作人員鄭維鋒正在準備地質災害、突發事件的應急演練方案。晚上9點多,劉洪君回到家里,睡不著,他記得天氣預報中說到會有暴雨,出于職業敏感,他預計夜里會有事,不過他惦記的是暴雨,每年如期而至的汛期。

每年汛期,墊江都會面臨幾場暴雨。這種對天氣的慣性思維使整個應急系統在今年依然指向“暴雨”,強風的危害被所有人忽略了。

晚上約8點15分,墊江電視臺插播了一條來自縣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內容與手機短信相同。不過,從縣應急辦、沙坪鎮到李白村普通村民,幾乎沒有人認真關心這則突然的預告,他們更喜歡看重慶或者中央臺的娛樂頻道。

零點剛過,一切都改變了。一個五十年都難遇的風暴系統醞釀成形,如同過山車一樣猛地把所有人推到頂峰,然后陡然摔下。 31死悲劇

鄭維鋒當天依照排班安排在縣應急辦值夜班。深夜零點多,他接到了縣氣象局電話,稱在全縣范圍內發生了強對流天氣,有大風、暴雨、冰雹,風力8至10級。當時窗外已在刮風,風砸在窗戶上“梆梆”作響。

電話放下不久便一片漆黑,全縣失去電力。

整夜時間,應急辦兩部座機、鄭維鋒的手機幾乎沒有停過通話。交通堵塞、房屋倒塌、人被活埋„„一個個緊急信息接踵而來。

劉洪君在家里給每個鄉鎮、交通、水利等部門挨個打電話,初步確認重災區在沙坪鎮。約2點鐘,他準備趕往那里,所幸風力已減弱。他剛出城不到1公里,一塊巨大的廣告牌倒在路中央,兩旁樹木東倒西歪,許多如大腿般粗的樹枝被巨大的風力折斷,散落一地。

劉洪君看到醫院、警察、交通局人員陸續趕到,一路清理障礙,磕磕碰碰去到沙坪鎮政府時已凌晨3點多,一片忙亂,大部分干部已分散到各個村落查看災情。

31.2米/秒的風力如同高速公路上時速100多公里的汽車在橫沖直撞。董超的3層樓房剛蓋好,他和哥哥、母親睡在二樓。冰雹落在屋頂磚瓦的響聲驚醒了全家人,兄弟倆剛把母親從床上拉起來,寬約四五米的鋁合金窗框整個砸在了母親睡覺的位置上。

暴雨中,村支書吳大斌從一座廢墟里掏出磚木,一個老人的頭部露了出來,他一摸,已經沒有了氣息。 暴雨持續到天亮,董超走出房門,屋外已是一個陌生的世界。路上、田里、屋頂一片狼藉,碎瓦、斷枝遍地,叫喊聲、哭聲此起彼伏。

事后的統計顯示,這場極端天氣襲擊了整個重慶,重災區主要在中部、東北部,大暴雨肆虐了7個縣鄉,46個縣鄉達暴雨。31人死亡,絕大部分是磚木結構的房屋垮塌所致,風雹所過之處莊稼幾乎全毀,風暴過后四天,不少村里的電力還未恢復。

這只是南中國自然災害的開端。5月6日晚上,一場刷新廣州歷史降水量的強降雨突然襲來,廣州城區變澤國。廣東這場降水覆蓋了7市38縣區,持續一個星期,至今仍未完全停息,目前已有22人死亡或失蹤。江西、湖南、貴州等南方大部分地區也幾乎同時遭遇暴雨侵襲,全國已造成94人死亡,上千萬人口受災。

有氣象專家稱,這次特大暴雨過程具有“三個歷史罕見”:雨量之多歷史罕見,雨勢之大歷史罕見,范圍之廣歷史罕見。 全球難解的難題? 不論墊江,還是南中國,這場奪命94條的暴雨災害,異常罕見。

氣象部門再度承受了巨大壓力。廣州媒體引用市民的質疑,認為氣象部門預測遲緩。而在墊江縣李白村,多位村民指責災前政府部門預警不力,否則“至少能減少傷亡”。

風暴罕見,但對于氣象部門的預報和預警準確度的指摘,卻從不罕見,無論是在當年的湖南冰雪災害,還是今年的西南干旱,類似的質疑從不間斷,而諸如今年上海一次正常氣溫預報竟和實際相差7度的笑話,更加劇了公眾的不信任感。

而廣東省氣象臺對此番暴雨災害的官方回應,亦保持著與往常氣象部門強調國際難題的一致論調,“目前的氣象水平對短時強降水仍難以準確、提前數天預測”的結論。中山大學大氣科學系主任溫之平教授則坦承:“氣象部門對于極端天氣的預報非常謹慎,因為一旦發出紅色預警,就會涉及到很多部門停產停業。”在極端天氣上,氣象部門通常采用緩慢修正的方法,廣州暴雨也是由黃色到橙色,最后到紅色警報,但“這個時間的提前量就非常小了”。 “我對自己氣象局的評價,認為工作已經是到位的。”5月10日,墊江縣氣象局副局長韓強反復強調,“大風、冰雹、暴雨,我們的定性是正確的,但是11級風力是預測不到的,這樣的精度,全球范圍內的氣象水平也很難達到。”

據韓強介紹,5月份開始,氣象人員已在關注高溫低壓天氣。在與重慶市氣象臺的會商時,后者的指導意見是“密切關注強對流天氣的變化”。 目前,我國氣象部門在業務上實行5級業務技術體制:國家、區域、省、市、縣。每天,上級部門會下發指導預測意見。“中央氣象臺主要是指導,特別是災難性天氣的預報和服務。各省、地區需要對各縣進行詳細預測,縣一級氣象部門再進行訂正,反饋給上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喬林說。

在墊江縣氣象局的電腦記錄中,5月3日和4日,重慶氣象臺對未來24小時的預測中均出現“暴雨、雷電、短時陣性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的關鍵詞。5月5日16時發布了“大雨到暴雨天氣消息”。

這些預測的缺陷很明顯:缺乏精度,難以真正觸發政府和社會的警覺。“目前強對流天氣預測的難點,就在于定時定點定量。”國家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副司長畢寶貴說,“能報出六七級大風比較正常,但很難報出11級。”他舉例美國對龍卷風的預測,也只能提前十多分鐘。 “我們采用逐步逼近的方式。在短時內,具體強度還是有可能預測的。”畢寶貴接著說。災難當晚9時46分,重慶氣象臺開始每小時滾動發布兩個小時內的強對流天氣警報,從重慶市氣象局的值班信息來看,11級大風依然未能準確實況報告。“在這樣的天氣面前,我們感覺是心有余力不足。”韓強一直在強調工作到位,只有一次稍微露出了悲觀的神色。缺乏精度的天氣預報在少得可憐的信息傳輸系統中傳播,最終拉響警報,但災難已經發生。 小縣城的氣象現實

5月9日上午,墊江縣氣象局會商室??赡苁侵苣?這里顯得冷清。一名業務員正在電腦前看資料,他有些耳背,需要大聲說話才能聽到。臨窗墻邊放著一排電腦,大部分關閉著,看不到如中央氣象臺滿屏幕衛星云圖、雷達圖像的景象。

這里是進行氣象分析、會商的重要地方。中間是會議桌,玻璃下壓著各種氣象數據。正對著會議桌的墻上,掛著兩臺電視,旁邊是攝像頭??拷呃鹊膲ι蠏熘黜椆ぷ髡鲁?規定每天收看中央和重慶市氣象臺天氣會商時間、每個時刻的工作內容。

氣象觀測站在辦公樓背后的小山頭上。除此之外,全縣共有22個自動觀測點,分布在各個鄉鎮政府附近,有14個只能測溫度和降水量,另8個還可以測風向風速,這些數據實時自動傳輸到氣象部門。

每天下午,業務員要把當日的天氣預報反饋給上級,作為考核評比的標準。目前,在重慶市33個區縣中,墊江排在19名。排名是刺激提高業務水平的一個手段。“我們壓力是很大的。受災之后,市局馬上過來調閱了我們的服務工作流程,看看有沒有失誤的地方。”業務科科長李亮說,“基本上是肯定的。” 強對流天氣的觀測手段主要靠雷達。重慶市有3部,但都不在墊江。我國強對流天氣的預測產品是在1980年代配備雷達之后才逐漸開展起來。“以前只能報有沒有強對流,很難報出大風、強降水,到了近幾年才能分出種類。”畢寶貴介紹說。

進一步發展的轉折點在1990年代末。國家準備統一淘汰舊雷達,配備最先進的多普勒雷達。舊雷達只能觀測強度差,多普勒可以精確到降雨和風強度,從此才能觀測風力和冰雹。“100公里內有兩部雷達的效果是最好的,單個雷達一般不要超過200公里。”畢寶貴說?,F在雷達是東部多,西部少。這主要取決于當地的經濟水平,而西部有些地區偏遠,自然環境差導致難以設置觀測點。如果墊江擁有一部雷達,畢寶貴覺得從理論上講,能增強對強對流天氣的觀測,但最終結果還要依賴預報員的分析水平。

墊江縣氣象局5名業務員第一學歷都是中專,有些并非科班出身。李亮屬“半路出家”,1990年從部隊復員進入氣象局,開始做地面觀測,現在他正在成都氣象學院函授,還有1年就畢業。

包括韓強,業務人員都在函授本科,其中有一人已經畢業。“氣象屬于科技部門,絕對要靠人才。”韓強說。他1994年從四川省氣象學校中專畢業,一直在氣象部門工作。“以前中專都算是高的了,專門學氣象的在縣級氣象局基本沒有。”

上午11點左右,一名業務員打開電視,準備接收日常的市局會商現場視頻。電視上不斷切換重慶各縣區的會商室的畫面,冷冷清清,許多畫面見不到人影。“有時人就在旁邊,市局看不到人就會喊。”李亮說。不過,視頻接收出現問題,一直沒有聲音,會商草草結束。 “逢雨必澇”,怨天?怨地?怨政府? 作者: 南方周末記者 朱紅軍 實習生 袁端端 發自廣州 ■大城市會更頻繁地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

■城市的很多涉水工程,或者處在洪澇風險區的工程一直沒有洪水影響評價體系 ■應急預案不能只是擺在領導的面前,而是要告訴所有的老百姓 ■新的城市防洪規范制訂已近尾聲,將統一防洪和排澇,不日即送國務院 “上帝一咆哮,城市就洪澇”。

上周,一場超強暴雨肆虐中國南方,奪去了近百條生命,暴雨猛于礦難了。 中國城市“逢雨必澇”的怪狀,持續經年,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此輪暴雨所經城市亦幾成澤國,在廣州,1.3萬輛汽車遭遇雨洪沒頂之災,更引發超億元的巨額賠償爭議。

從來只在科學家預測模型里出現的極端氣候的災難性后果已經兵臨城下。除了追問氣候變暖的不可逆的天災因素外,民眾對氣象部門的預警不力普遍指責,更是對城市公共設施的孱弱乃至失效,憤慨不已。

我們的城市怎么了?究竟什么環節制約了難題的解決?南方周末記者問計于國內市政工程設計、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權威專家,以求灼見。而城市水災害的概念再度被迫切呼吁提上主政者的案頭。 ●受訪者: ●程曉陶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研究中心副主任 ●謝映霞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所所長 ●王 軍 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車 伍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教授 天災還是人禍? 南方周末:上周的一場暴雨引發全國性災害,僅僅歸咎于極端氣候頻發的自然原因,夠嗎? 車伍:自然原因是很難避免的,但不能都以之為推脫的借口。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哪些是我們應該做好卻沒有做好的,這牽涉到認識問題、技術問題、體制管理問題、發展規劃問題、經濟投入問題等等。災難提醒我們,這些都需要一場革命來推動。 程曉陶:呼吁了多年的城市水災害概念,現在一一驗證了。

因為城市熱島效應,大城市正頻繁地成為暴雨襲擊的中心。過去城市規模有限,城市結構也比較簡單,雨水排出去相對容易?,F在城市迅速擴張,城區不透水的硬化面積增大,雨水的自然滲透能力降低,內澇的特點也變得更為迅猛。尤其,現在城市空間的立體開發,地下停車場、地下旅店、地下倉庫,還有地下商店街、地鐵運營系統等等,成為易受暴雨洪澇襲擊的高風險區域。這些新特點都是以前沒有的,所以我們要有新的模式來應對,實際上也不是新問題了,這些年不少省會城市出現內澇情況。 車伍:2007年重慶暴雨災難之后,我們去實地考察,就發現,重慶的城區往山地延伸,山坡的位置會加速雨洪,而地下的管道設施又沒跟上,地面行洪的河道又受到了破壞,一旦超標暴雨來襲,城市受澇的風險就很大,這實際上也是城市化中的通病。 南方周末:以前對于城市暴雨的應對是什么舊模式? 程曉陶:以前提到城市洪水,多半是外洪、江河泛濫、山洪暴發,措施也多是城市外圍的河道溝渠建設和堤壩的加固,城市內澇,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現有的城市規劃主要是沿用抵御外洪的規范和標準。日本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一次城市水災死了八十多人,兩萬多輛小汽車受災,比廣州這次還要嚴重,從那以后就樹立了“城市型水災”的概念,我們也不能再繼續等待了。 車伍:十幾年前,我做城市雨水研究,別人都會覺得,雨水直接排了不就得了。

我們現在有防洪規劃,只是為了防,為了排,完全是為了應付。而國外,比如美國,在城市建設上強調源頭和最初的設計,所謂的“第一影響開發”,提倡綠色基礎設施,著力于整個城市的生態系統。我們還在重復發達國家的老路,理念還很落后,仍停留在管渠的建設上,以排為主,結果排不勝排,災害不斷。

所以說,這種簡單的排放的模式需要一場革命,包括理念、技術的革命、規范標準的革命、法規的革命、管理的革命一整套系統,才能緩解這種災害。 管道標準不是惟一

南方周末:現在城市的排水管道建設標準,往往是一年一遇或者三年一遇,是不是標準太低了? 王軍:對于城市“澇”的概念一直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所以就城市而言,只能依賴排水管道的標準。一般標準是1-3年一遇,重點地區是3-5年一遇。一年一遇的標準抵御的只是每小時30-40毫米的降雨。而這些至今仍用的是上世紀90年代的城市排水設施規劃規范。 謝映霞:我們正在呼吁,希望盡快出臺城市防澇標準。究竟這水積留在城市里到了多大程度,多長時間內排放不出,才算得上澇,都說不清楚。沒有標準,是積水,還是內澇,你沒法去定性,自然就沒法去界定責任。而許多老城區的管道標準甚至還是解放初期按照蘇聯的標準沿用下來的,當時考慮的更多是經濟合理的標準。

南方周末:如果只是提高排水管道的建設標準,會不會就一勞永逸? 程曉陶:對于防洪標準,也沒法就說統一一個硬性標準全國通行,一般也就是設立一個范圍值,這樣經濟好、意識足的城市取上限,而很多城市可能就會取下限。

新區建設還好辦,可是老城區的困難就很大,管網已經埋在地下了,地面之上已經是高樓林立,這個成本是巨大的。

王軍:按道理說,城市排水標準應該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相應提高,但城市規劃設計時也有個損益比的考慮,提高標準所能避免的損失和需要的投資之間也有個平衡的問題,至于超標的暴雨,往往是短時間的,可能沒法說什么標準就是一定不出問題的,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更在于有沒有應急的預案,這個預案有沒有貫徹到位。

車伍:我國總體上標準是偏低的,而且有些地方標準在實施上可能打折扣。但要指出的是,一味提高標準也不科學,管道的維護也很不到位。我們曾經對許多城市的排水管道的雨水口,做過實地調查,發現太多的雨水口總是堵塞,如果堵塞,你再高標準的排水管道也形同虛設,所以北京這幾年,每到雨季來臨,都要主動地對上萬管道的雨水口進行疏通。 政府責任有多少? 南方周末:各地似乎一直在改造排水管道,為什么仍然效果不彰? 程曉陶:一方面說,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這件事,要有持續的投入,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但現在往往還是大災之后才有大治。比如濟南2007年的那場暴雨一下死了三四十人,政府才開始研究和加大投入。而不出事之前,政府往往關注更迫切的事,比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那些是大家每天都見的煩惱。而這種水災畢竟是多少年才會遇到的事情,政府總是在受到輿論的指責后才會采取行動。

南方周末:城市防洪的管理體制上,是不是也有問題? 程曉陶:過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建部門管理的,但是,水要排出去又進入了水利系統的管理范圍。城市向農村急速擴展又衍生出一些問題:擴出來的這部分防洪歸誰解決? 現在有的城市已經改為水務一體化管理了,但是即使改了也還是有分工的。比如說上海有水務局,但排水系統的建設與運營還要有排水公司具體操作。一些問題難免會陷入扯皮、推諉的狀態。比如水利部門和城建部門關于防洪系統與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的計算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水利部門是用水位來計算,而城建部門是按降雨量來計算的。兩者也沒有絕對的換算值。 南方周末:排水設施久治不愈,可不可以去追究政府的責任? 程曉陶:談及問責,其實是個復雜問題。日本在上世紀快速發展中,老百姓也會有很多指責,受災了就與政府打官司,要求賠償。但一般起訴的官司都不會打贏。理由是沒有人能在短期內把一個防洪的體系修建起來,這必須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遭遇了洪水,難免有一些人會受到損失,這還是天災而不能簡單歸因為人禍。如果將天災都認定為人禍,政府有限的稅收就要大量用于補償,基礎設施的建設就會受到影響,對社會不利;要不影響基礎設施的建設,又要承擔補償的責任,那么政府只有增加稅收,這也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不能輕易地把天災說成人禍。政府可以做的改進是應該制定更為完善的治水計劃,并公布于社會,接受監督,其次也要把客觀存在的風險告訴百姓,以指導社會采取合理的自我防范措施。我們所謂的應急預案不能只是擺在領導的面前,而是要告訴所有的老百姓。 “馬屎皮面光,里面一包糠”

南方周末:有民眾批評我們在城市規劃上,總是輕地下,而重地上。

謝映霞:這也的確是個問題,太重視城市表面的建設,地下的建設跟不上。主政者都希望高樓林立,而對于看不見的地下管線,加上強暴雨也是小概率的事件,往往重視不夠。我們在替一些城市做規劃,一旦遇到投入有限,被精簡或拿掉的部分往往總是地下的部分。 另外是規劃執行的力度。實際情況中,為了經濟效益,不按規劃的事件時有發生。 車伍:中國很多城市的地下規劃,用一句俗語是“馬屎皮面光,里面一包糠”。表面來看是超級現代,但地下就差遠了。其實在城市發展中,排水設施這些地下部分更應該是百年為計的,要有延續性,甚至比地上設施需要更精心的設計和規劃,因為你后期推倒重來,意味著付出的代價更為龐大。

程曉陶:日本后期為了應對城市水災,在大阪和東京修建地下河,因為地下空間已經利用很充分了,甚至將地下河修到地下27米深,東京更是深達60米,正是這些看起來投入巨大的不斷被強化的措施才能保證城市的安全。 要“環評”,也要“洪評”

南方周末:廣州暴雨災害事件中,因為施工工地的違規建設,許多排水設施受到破壞,也影響了排澇效果,為什么會這樣? 程曉陶:現在一些重大工程上馬,都已經硬性要求必須做環境影響評價,不過關就不能上馬,但我們城市的很多涉水工程,或者處在洪澇風險區的工程卻一直沒有洪水影響評價體系。 這是我們正在想建立的一個制度,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有時候你要修一座橋,修好之后發現它會阻水,怎么辦?這種評價分兩個方面,一個是你會對洪水有什么影響,會不會導致洪水,或者增加可能性和轉移給其他地方。再一個是洪水會給你帶來什么影響。但這個制度,怎么評價,什么程序來評,什么人來評價都是問題。 我們1998年的防洪法里已經說了要做這個,但是這套制度至今還是不完善。不過現在很多河道管理部門已經做了,但城市內部還沒有開始??雌饋磉@個問題也得面對,2008年那次上海被淹,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建設施工把排水管挖斷了。 南方周末:對于逢雨必澇,有沒有什么切實可行的建議? 程曉陶:我們最近在編城市防洪的新規范,已經開始將防洪和排澇統一起來考慮。2002年啟動至今,目前已接近尾聲,快要遞送國務院了。以前的規范偏重工程層面,現在的新規范將在工程建設之外,把預警、調度等非工程的層面也囊括起來。

我們的城市洪澇應急體系,現在看起來和國外的差距還很明顯,我們現在總是籠統地提紅色還是橙色響應級別,而在日本,已經做到具體地區具體針對性設置響應級別的水平,并且會第一時間明確地反饋到公眾中去。 國外如何防御城市水災害? 作者: 資料整理 袁端端 管道建設標準高 排水和蓄水并重 高額保險作保障 強制立法行問責

西方一些國家排水系統的建設早在19世紀中期就開始了,上世紀70年代后,一些發達國家率先進入暴雨雨水的管理階段,許多大城市的排水系統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實時控制,建設標準高,體系完善,有些大城市至今用的仍是一兩百年前建成的排水系統,盡管城市規模與當時相比已天壤之別,但排水系統仍運轉自如。

在城市建設上,國外還運用一些生態方法改善雨水系統條件,如采用透水磚鋪裝人行道,增加透水層,減少硬質鋪裝等。德國在城市排澇方面就做得很好,因為極高的綠化率減少了雨水徑流,加速排澇,相比之下我國城市中60%以上為不透水或基本不透水的地面。

為防范城市內澇。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要高,美國紐約是“十至十五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每小時可排36毫米雨量)標準。日本東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標準。法國巴黎是“五年一遇”標準。而在我國,北京市是“三年一遇”至“五年一遇”標準,特殊地區“十年一遇”標準。廣州市是一般地區“一年至二年一遇”標準。 在城市排澇方面,西方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展雨洪調蓄有機結合的模式。例如德國漢堡等城市有容量很大的地下調蓄庫,洪水期有很強的調度水量的能力,消減洪水,既保證汛期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而日本政府規定,在城市中每開發一公頃土地,應附設500立方米的雨洪調蓄池。在城市中廣泛利用公共場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調蓄雨洪,減免城市內澇災害。利用停車場、廣場,鋪設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有滲水井,使雨水盡快滲入地下。在運動場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庫,并利用高層建筑的地下室作為水庫調蓄雨洪。甚至動員有院落的住戶修建3立方米的水池將本戶雨水貯留,作為庭院綠化和清洗用水。在東京、大阪等特大城市還建設地下河,直徑十余米,長度數十公里,將低洼地區雨水導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此外,國外很多國家早已把防城市內澇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美國早已有強制性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其多個州都立法規定,城市新開發區域必須實行強制的“就地滯洪蓄水”,,對城市內澇防范、治理措施以及問責手段,也規定得相當詳盡。日本的《下水道法》對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都有嚴格規定,對日本城市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法國巴黎城市的排水法律體系相當完善,專門制定《城市防洪法》,圍繞城市內澇預防、規劃以及政府責任,進行全方位的立法。

上一篇:古詩中的典故范文下一篇:河南師范大學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