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

2023-09-22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第1篇

課程標準

一、課程定位

《管理學基礎與實務》是商貿學院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在入學第一學期開設,直接為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服務;同時,又為本系專業后續的相關管理課程,如:《商務談判》、《財務管理》等奠定基礎。本課程服務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管理技能培養為主線,旨在培養中基層管理崗位的綜合管理技能與素質。

《管理學基礎與實務》是一門實踐性、理論性、科學性、藝術性兼而有之的應用性學科。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樹立現代管理的思想理念,較全面地了解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基層管理實踐問題進行分析和決策,為日后學習專業技術課程和職能管理課程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學生就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職業基礎。

二、課程目標

(一)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

表1

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

工作領域

工作任務

職業能力

學習項目

管理的基本概念

能對管理有藝術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管理基礎

管理核心和本質

管理者

授權與用人問題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與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能初步應用現代理念和理論分析與處理實際管理問題

管理思想

人才定位與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管理者智商與情商

決策概述

能熟練理解決策

決策職能

決策理論

決策程序和影響因素

管理決策的分類

風險型決策方法

目標管理的方法

組織概述

能比較各類組織機構的運作效率理解不同類型組織結構的優劣與適用范圍

組織職能

組織設計

組織的形式

組織變革與組織沖突

組織文化

領導概述

能明了領導者應具備寬大胸襟的重要意義并為此努力.

培養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

領導職能

領導理論

激勵概述

激勵理論

激勵的原則

溝通概述

溝通形式

有效溝通

人員配備

能熟練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與原則

人力資源管理

人員配備計劃

人員招聘

人員培訓

績效考評

控制概述

能體驗溝通與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決常見問題

控制職能

控制的原則和過程

控制的技術和方法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講述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基本知識、管理思想及理論的發展、管理職能等。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掌握掌握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過項目學習與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管理的基本職能預測與決策、計劃與組織、領導與激勵、溝通與控制等的理解,具備中基層管理崗位的綜合管理技能與素質。

根據課程面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①熟悉管理的基礎知識;

②掌握管理者的素質與技能;

③掌握管理理論發展階段的主要理論及最新管理趨勢;

④掌握環境分析與計劃編制的方法;

⑤掌握組織職能的基本內容。

⑥掌握領導方式理論。

⑦掌握人員配備、培訓及績效考評。

⑧掌握控制的基本職能。

技能目標:

①能對管理有藝術性和技能性的感悟;

②能初步應用現代理念和理論分析與處理實際管理問題;

③能熟練編制計劃;

④能比較各類組織機構的運作效率理解不同類型組織結構的優劣與適用范圍;

⑤能明了領導者應具備寬大胸襟的重要意義并為此努力.

培養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

⑥能熟練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與原則;

⑦能體驗溝通與控制的重要性并能解決常見問題。

態度目標:

使學生具備從事基層管理崗位的綜合管理素質:崇高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有積極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作為領導者應具備的寬容胸襟并注重提高個人修養,以身作則。

三、教學組織

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技能為主線,以單元項目課程為主題,以夯實基礎、適應崗位為目標,盡可能形成模塊化課程體系。具體學習項目的選擇和編排。以學習單元為基礎,基本依據是:一是按照“管理認知、預測與決策、計劃與組織、領導與激勵、溝通與控制、管理創新”的邏輯順序;二是從基礎知識體系構建角度,保持管理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之間的內在必然關系。

按照新的行動體系課程,將管理學基礎與實務分成七個項目即:管理基礎、管理思想、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人事職能、控制職能。在每個項目中,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學習型工作任務等。在每一個項目下的具體任務中,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表2

教學組織表

學習項目編號

學習項目名稱

學習型工作任務

學時

項目一

管理基礎

管理的基本概念

4

管理核心和本質

管理者

授權與用人問題

4

管理思路和方法

人才定位與管理

管理者角色定位

項目二

管理思想

管人的思路和方法

6

人才定位與管理

管理者基本技能

項目三

決策職能

管理者智商與情商

14

決策概述

決策理論

決策程序和影響因素

管理決策的分類

風險型決策方法

目標管理的方法

項目四

組織職能

組織概述

12

組織設計

組織的形式

組織變革與組織沖突

組織文化

項目五

領導職能

領導概述

10

領導理論

激勵概述

激勵理論

激勵的原則

溝通概述

溝通形式

有效溝通

項目六

人力資源管理

人員配備

8

人員配備計劃

人員招聘

人員培訓

績效考評

項目七

控制職能

控制概述

6

64

四、教學內容與能力要求

本課程教學內容為七個項目,即:管理基礎、管理思想、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人力資源管理和控制職能。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一)教學方法

課程教學方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核心。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將課堂講授和學生參與討論相結合,參與式、體驗式、交互式和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為基本形式的多種方法,如:案例分析、專題研討、角色扮演、情景劇、頭腦風暴法、管理游戲、講授等;并建立紙質、視頻、電子、網絡等多種媒體構成的多元化教學載體。

教學過程中,根據高職學生特點和實際情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與實踐。例如角色扮演、仿真模擬、任務訓練、頂崗實習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采用教、學、練三者結合以練為主的教學方式,以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和網絡學習以及調研分析等方式來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協作攻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遷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具體而言,本課程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講授。在每次課程開始時,教師先布置本次課程學生要完成的項目,接著講授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識與技能,并說明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

(2)演示。學生開始完成某些項目之前,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調查參考范例,以多媒體、錄像等形式演示相關的方法與技巧,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3)角色扮演。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安排學生扮演調查員和被調查者,進行情景模擬。

(4)任務訓練。教師要安排和指導學生完成相應項目任務,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5)課堂討論。每次課堂教學結束之前,教師都要指定學生代表,上臺匯報本組完成項目的情況,與臺下師生互動、交流。并安排相應的課堂教學時間用于討論典型案例。

(6)現場觀摩。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安排學生到公司、企業進行現場觀摩,深入工作現場,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

(7)頂崗實習。引入真實的企業項目,通過讓學生參與企業工作,檢驗并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職業素養和技能。

(二)教學手段

本課程需要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以滿足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融合的需要。需要配備與企業實際業務相同或高度仿真的設備和軟件,使之具備現場教學、實驗實訓的功能,實現教學與實訓合一,滿足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

六、考核與評價

進行課程教學考核與評價,可以考查學生對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是否具備運用基本理論和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能了,從而可以檢查教學效果,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課程整體成績有課程考核成績和職業技能認證(實踐)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課程考核成績占課程整體成績50%

,職業技能認證(實踐)成績占課程整體成績的30%,平時成績占課程整體成績20%。

表4

課程整體成績表

考核類型

成績

權重

課程整體成績

課程考核

100

50%

100

職業技能認證

100

30%

平時成績

100

20%

(一)課程考核

1.課程考核時按照項目進行,課程考核成績為各個項目成績的累計。

表5

課程考核成績表

項目名稱

成績

權重

項目成績

項目成績權重

課程考核成績

管理基礎

知識

100

0.4

100

0.3

100

技能

100

0.4

態度

100

0.2

管理思想

知識

100

0.4

100

0.2

技能

100

0.4

態度

100

0.2

計劃職能

知識

100

0.4

100

0.2

技能

100

0.4

態度

100

0.2

組織職能

知識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4

態度

100

0.2

領導職能

知識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態度

100

0.2

人力資源管理

知識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態度

100

0.2

控制職能

知識

100

0.4

100

0.15

技能

100

0.2

態度

100

0.2

2.每個項目成績都是從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考核,考核可依據提交的成果、作業、平常表現及小組互評的結果進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和實操。

(二)職業技能認證

本課程可以為國家

“商務談判師”、“會計師”等資格認證奠定基礎的課程。

七、說明與建議

1.本課程標準是進行《管理學基礎與實務》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學習本課程應達到的最低要求。

2.本門課程有較強的實踐性,模擬訓練在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教師應做好組織管理。

《管理學基礎與實務》

課程考核方案

課程考核(改革)方案

課程名稱

管理學基礎與實務

主講教師

適用專業

教學年級

課程概況

一、課程性質

管理學基礎與實務是經貿系各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系統地研究管理活動的普遍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盡管各種具體的管理活動千差萬別,但管理者在處理問題時,都要通過一定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來實現組織的目標。在實施這些管理職能時,其內容會有所不同,但遵循的基本原理和原則卻是一樣的,這就是管理的共性,也就是管理學基礎與實務所要研究的對象。由于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研究的內容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三方面,它必然同許多學科如經濟科學、技術科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聯,吸收和運用與之有關的研究成果。因此它是一門廣泛吸收多學科知識的邊緣科學,同時它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屬于應用科學。

二、課程教學內容

形成“一個原點、三個維度的管理學基礎與實務場”的課程內容體系結構。一個原點是指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公理性概念。包括:管理定義、管理角色、管理決策、組織環境和管理倫理、組織文化。通過公理性概念的導入,使學生建立起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基本概念,成為學習的基點。三個維度分別是時間維度:從管理史嚴格的視角展開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學習,從泰羅制一直到學習型組織理論,沿著時間軌跡鑒賞百年來現代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主要理論和流派的觀點、內容,產生的背景和現實意義,使學生建立起“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時間隧道”。職能維度:從管理職能和管理活動內容的視角,建立起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的空間體系框架,使學生掌握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具體方法。應用維度:從管理者的視角在以上內容穿插大量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討論等內容,并配合到企業的參觀學習,使學生在應用中體驗到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更是實踐。

三、課程總體培養目標

知識目標:管理學基礎與實務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性很強,學生首先要明確,必備的基本技能的任務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習必須的理論知識,通過不斷地實踐,真正掌握管理的真諦,形成基層管理者必備的素質與技能。以培養基層管理崗位綜合管理技能為主線,在教學中應加強以下環節:明確管理實踐中的具體任務要求,即管理者應具備的管理技能;以任務為中心,學習必須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全面系統了解現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熟悉管理的基本職能和方法的運用,并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為進一步學習專業課和為日后的實際管理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程教學與實訓使學生具備基層管理崗位的綜合管理技能,培養學生的四大職業關鍵能力,即計劃與決策的能力、組織與人事的能力、領導與溝通的能力和控制與評價能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熟悉科學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基層管理崗位所需要的綜合管理技能與素質。

素質目標:使學生具備從事基層管理崗位的綜合管理素質:崇高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有積極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作為領導者應具備的寬容胸襟并注重提高個人修養,以身作則。

課程考核方案

一、知識考核

1、成績配比

知識考核項成績占總成績配比為50%。

2、考核內容

管理學基礎與實務知識中的重點章節,計劃職能,組織職能,領導職能,控制職能。

3、考核方式

參加學院統一組織的期末考試,閉卷考試。學期末以集中閉卷筆試的方法進行最終的考核,以全面考查學生對于課程所學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掌握,以及學生將課程理論體系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

二、能力考核

1、成績配比

能力考核項成績占總成績配比為30%。

2、考核內容

學期末舉行自編案例競賽,組織各小組進行自編案例的集中展示。

3、考核方式

要求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參與自編案例競賽。自編案例競賽的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結合課程內容,參與書刊、媒體等信息,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社會調查,在調研中發現問題,查找線索,自行編寫案例及其分析報告,最終由教師組織各小組進行自編案例的集中展示,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并以比賽成績最為課程能力考核內容之一。這部分考核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0%。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為降低團隊活動中“搭便車”現象的發生率,個人成績由團隊集體表現和在團隊工作中的貢獻度份額共同決定。其中,團隊集體表現是個人成績的基數項,由各團隊的競賽表現決定,個人貢獻份額是個人成績的乘數項。最終,個人自編案例競賽成績的計算公式如下。

個人自編案例競賽成績=團隊集體表現成績×個人貢獻乘數

由組長根據各團隊成員的表現分配個人貢獻份額,所有團隊成員的個人貢獻份額總和為1。個人貢獻份額與個人貢獻乘數的換算方法為:若團隊共10人,組長分配給甲同學的貢獻份額為0.12,則甲同學的個人貢獻乘數為【0.12/(1/10)】=1.2.

三、過程考核

1、成績配比

過程考核項成績占總成績配比為20%。

2、考核內容

(1)考勤

日常上課正??记?/p>

(2)思想態度與紀律意識

參與學習的活躍度,課堂回答問題積極,獨立思考能力強

(3)職業素質表現

敬業精神、團隊意識、領導與組織能力、專業天賦與特長、勞動意識等各方面的表現

(4)平時學習成效評測

平時作業、平時測評等各種學習過程中的評測成績及學習效果評價。

3、考核方式

(1)考勤

從嚴格考勤的角度,加強課堂紀律約束。每次課進行點名并記錄,遲到扣分每次1分,無故曠課一次扣3分。

(2)思想態度與紀律意識

上課回答問題主動積極,討論一次給2分,檢查性提問,回答不上扣2分

(3)職業素質表現

杜絕“只出勤不出工”現象,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參與方式包括:參與案例研討、參與小組互動游戲、參與課堂辯論等,根據課堂參與的質量和頻次計分。在小組活動能夠積極的配合其它組員完成任務,加5分,不參加小組活動的扣5分。

(4)平時學習成效評測

平時作業布置五次,每次分為三個等級,A,A-,B,主要考察作業的完成度,作業書寫的字體,有無抄襲現象,能否獨立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下進行延伸學習。引導學生養成主動挖掘現實問題、探索解題方法的好習慣。要求學生結合校園生活,自行選擇感興趣的管理話題,獨立撰寫每篇不少于500字的案例分析報告,根據案例分析報告的質量和頻次計分。

1.

教研室主任意見

教研室主任(簽字):

5.系部主任審核意見

系部主任(簽字):

6.教務處審核意見

教務處處長(簽字):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第2篇

一、填空題:

1.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 )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生是學習的 ( )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的特點, 。 愛護學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積極倡導( )( )( )的學習方式。

3.課程目標( )年一貫整體設計。按( )( )( )( ) 四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 ,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4.學段目標與內容從( )( )( )( )四個方面提出要求。 課程標準還提出了( )的要求,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5.口語交際是( )與( )雙方互動的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 ) 中進行。

6.語文課程標準給出了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 )和 ( );

(二)( 教學中努力體現語言課程的 ( )和( );( 三)重視 ( )( )的正確導向;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 )和( ) 。

7.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 )和( ) 。

8.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 )和( )的重要方式, ( )是語文素養 的綜合體現。

9.綜合性學習應貼近( ) ,應突出學生的( ) ,應強調( ) 。 10.寫作的評價,應按照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綜合考察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狀況。第一學 段主要評價學生的( ) ;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要鼓勵學生( ) ;第

三、 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 )( )地表達。各學段對作文的評 價還須關注學生( )的情況。

二、單項選擇題

1.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 ( )

A. 語文實踐 B.知識傳授 C.積累感悟 D.語感訓練 2.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 ( )

A.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B.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C.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D.言語性和工 具性的統一

3. 教材是師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 ) A. 教學材料 B.學習工具 C.課程資源 D.教學內容

4.語文教材的編寫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 世界和想象世界,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

A. 母語情感 B.審美意識 C.創新精神 D.愛國熱情

5.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 ( ) A. 實施者 B.促進者 C.參與者 D.引導者

6.第一學段新課標對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標要求是:(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7.學段閱讀目標要求中的第 7 條: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是哪個學段提出的: ( )

A 第一學段 B 第二學段 C 第三學段 D 第四學段 8.閱讀教學過程是:( )

A 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B 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 C 教師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D、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9.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鼓勵學生:( ) A 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 B 在口語交際課中 C 在家庭生活中 D 在與社會人群交往中 10. 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B.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要講授口語交際知識。 C.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 D.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

三、多選題。

1.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正確恰當的表述是:( )

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②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努力建設 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④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2.關于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課程標準提出:( )

①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②1~2 年級要多認少寫。 ③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 書寫技能。 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3.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 )

①朗讀 ②分角色讀。 ③表演讀。④默讀 4.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 ) ①合作精神 ②創新意識 ③參與程度 ④探究精神 5.學生作文修改的評價要:( )

①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 ②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態度 ③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 文過程 ④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方法

四、判斷題

1.小學

一、二年級應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 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2.學習略讀是小學

五、六年級閱讀方面的學段目標。( ) 3.小學

五、六年級要求背誦優秀詩文 50 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 100 萬字。()

4.小學

三、四年級課內習作每學年 16 次左右。 ( )

5.語文課程評價具有檢查、診斷、反饋、激勵、甄別和選拔等多種功能。

五、簡答題

1.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么?

2.關于寫字教學的具體建議是什么?

六、論述

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你打算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具體落實呢?

附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生是學習的( 主體 )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積極倡導(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學習方式。

3.課程目標( 九 )年一貫整體設計。按( 1~2 年級 )( 3~4 年級 )( 5~6 年級 )( 7~9 年級 )四個學段,分別提出“學段目標與內容” ,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 階段性。

4.學段目標與內容從( 識字與寫字 )( 閱讀 )( 寫作 )( 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 要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 綜合性學習 )的要求,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5.口語交際是( 聽 )與( 說 )雙方互動的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 具體的交際 情境 )中進行。

6.語文課程標準給出了教學建議:

(一)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 主動性 )和( 創 造性 )

(二)教學中努力體現語言課程的( 實踐性 )和( 綜合性 )

(三)重視( 情感 )( 態度 )( 價值觀 )的正確導向;

(四)重視培養學生的( 創新精神 )和( 實 踐能力 ) 。 7.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 朗讀 )和( 默讀 ) 。 8.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 表達 )和( 交流 )的重要方式, ( 寫作能力 )是語 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9.綜合性學習應貼近 ( 現實生活 ) 應突出學生的 , ( 自主性 ) 應強調 合作精神 ) 。

10.寫作的評價,應按照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綜合考察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狀況。第一學 段主要評價學生的 寫話興趣 ) 第二學段是習作的起始階段, (要鼓勵學生 大膽習作 ) (第

三、四學段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 具體明確 )( 文從字順 )地表達。各學段對作文的評價還須關注學生( 漢字書寫 )的情況。

二、單選題。

1.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 ( A )

A. 語文實踐 B.知識傳授 C.積累感悟 D.語感訓練 2.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 ( B )

A.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B.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C.情感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D.言語性和工 具性的統一

3. 教材是師生實施課程標準的重要憑借,教材是最重要的 ( C ) A. 教學材料 B.學習工具 C.課程資源 D.教學內容

4.語文教材的編寫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 世界和想象世界,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C )

A. 母語情感 B.審美意識 C.創新精神 D.愛國熱情

5.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 ( D ) A. 實施者 B.促進者 C.參與者 D.引導者

6.第一學段新課標對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標要求是:( C )

A.了解 B.基本掌握 C.掌握 D.不要求

7.學段閱讀目標要求中的第 7 條: 學習略讀, 粗知文章大意, 是哪個學段提出的:(B )

A 第一學段 B 第二學段 C 第三學段 D 第四學段 8.閱讀教學過程是:( D )

A 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B 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 C 教師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D、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9.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鼓勵學生:( A )

A 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 B 在口語交際課中 C 在家庭生活中 D 在與社會人群交往中

10. 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B )

A.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B.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要講授口語交際知識。 C.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 D.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

三、多選題。

1、 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正確恰當的表述是:(1 4 2 3)

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②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 式。 ③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④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④②③

2、關于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新課標提出:(1 2 3 4)

①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②1~2 年級要多認少寫。 ③引導 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 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1 4)

①朗讀 ②分角色讀。 ③表演讀。④默讀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2 4) ①合作精神 ②創新意識 ③參與程度 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5、學生作文修改的評價要:(1 2 3 4)

①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 ②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態度 ③注意考 察學生修改作文過程 ④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四、是非題

1.對 2.錯 3.錯 4.對5.對

五、簡答

1、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答: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第

一、第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第3篇

一、理念新

《語文課程標準》體現了四個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理念貫穿于課程目標設定、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各個環節。

二、定位新

《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指出了語文教育的任務:“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語文這一學科性質定位也有了變化:“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以往教學大綱對語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語言的角度,而《語文課程標準》兼顧語言與文化的層面,闡釋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因此,學習語文。不僅要注重知識的運用和語感的培養,還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把技能轉變為素養。這個定位結束了有關語文課程性質的長期爭論。

課程新

高中語文新課程用語文的基本要素構建模塊化的學習體系。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并以以下五方面為突破口獲得發展。

1 積累與整合。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并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2 感受與鑒賞。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培育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逐步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3 思考與領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4 應用與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增強文化意識,重視文化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5 發現與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索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還要學會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全套教科書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系列。必修課程有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按五個模塊設計,每個模塊編為一冊,共5冊;選修課程按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編寫,共15個模塊。

四、內涵新

1 關注創新精神。課程理念凸現語文綜合素質。課程體系著眼于開放、創新,課程目標致力于打好基礎、促進發展,課程內容提倡新、活、寬,課程實施重視探究、實踐。課程評價重在激勵、反饋。

2 注重人文素養?!墩Z文課程標準》把教育學生的人文素養放在語文教育的首位。良好的人文素養表現在:(1)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不斷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備開闊的視野,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3 明析語文內涵?!墩Z文課程標準》除了繼續突出語文的交際工具性質,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質。明確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使語文的內涵更加明晰。

4 倡導個性發展。新課標注重語文應用以及審美、探究能力的培養。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獨立閱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陶行知主張的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讓學生能想;解放眼睛,讓學生能看;解放雙手,讓學生能干;解放嘴巴,讓學生能談;解放空間,讓學生能接觸自然;解放時間,讓學生能學自己想的東西)。高中語文課程注重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以便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

5 提倡評價多元。充分發揮診斷、激勵和發展的功能。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把“對話”和“問答”、“夸獎”和“鼓勵”、“自主”和“交流”作為評價課堂學習的標準。此外,評價不光看分數,等級、技能和素養也將融入評價機制,以鼓勵學生發展其特長。

6 體現綜合性。構建“立體系統”,體現內容的綜合性,主要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綜合。其次是學科本身各種要素的綜合:課程內容的綜合、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內容的綜合、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綜合、語文學科與跨學科內容的綜合以及過程和方法的綜合。

五、方法新

1 學生可以自主選課。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發現,加以運用,從而達到創新,實現新課標下的學習目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改的核心,學生的學習方式將由原來單純的接受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轉變。

2 上課形式定中有變。按照班級學習的管理方式運用到必修課上,選修課將有所變化。因為選修的課程不同,學生可能在不同的課堂遇到不同的同學(這種新式的學習方式被稱為“走班制”),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采取這種分、合結合的授課方式,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強調發現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特色。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第4篇

周二下午,參加了區24學時培訓之沈大安《解讀新課程標準》。

《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從中,我們感受到語文又回歸到語言文字和語言運用中來。新課標的核心目標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沈老師以《盤古開天地》重點段落第二段為例。

引:有一天,盤古忽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從體會兩個精準的動詞“掄起”和“猛劈”過渡到第三句話“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按照以往的課程標準,我們從內容上過渡。“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接著世間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按照新的課程標準,轉變為從“語言表達”過渡到“語言表達”。“除了這兩個字在表達方面很有特色,文章中還有哪個地方表達上非常特別呢?找一找。”把學生引導到第三句話上來。關注這句話的三個特點:1.句式整齊;2.有多對反義詞;3.一對近義詞,語言上的豐富多樣。切切實實地從文字中,從語言表達中去悟情。這一點,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嘗試。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達到頂峰的標準即可用數字來具體衡量。我們同樣思考語文教學:不真實,不深入,情不自然。反如無上一課。重視文章的布局謀篇,語言表達,從字句中推敲,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之精妙,語言表達的方法--語用能力。

新課標較以往,強調識字教學貫穿整個義務教學;閱讀教學新增與教科書編者的交流;習作教學強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寫作意愿。要求作文“具體明確,文從句順”„„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第5篇

第一部分 前言:

一、 課程性質與價值:

(一)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

(五)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三、設計思路:

(一)完善體例,使結構更完整,表述更明確

本《標準》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 (二)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準》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 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

1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

(三)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因此,本《標準》沒有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是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內容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采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注意標準實施的可行性

美術教師是本《標準》最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為了幫助教師領會此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精神,本《標準》對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實施《標準》。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一、內容說明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說明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說明

"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說明

"欣賞·評述"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說明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①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2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1.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律, 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

2.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

4.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系,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惟一主角的現象,應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系。

5.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7.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8. 教師應盡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 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制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 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

二、評價建議

評價體系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作為評價的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強化評價的診斷、發展功能及內在激勵作用,弱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

(1)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重視教師與他人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可以采用問卷形式,也可采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

學生在學習檔案中收集美術學習全過程的重要資料,包括演習記錄、構想草圖、設計方案、美術作業、相關美術信息(文字或圖像資料等)、自我評價以及他人評價的結果。 (2)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

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3)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

對學生美術作業應采用多樣的評價方法。學生美術作業評價呈現方式可以是分數或等級,可以是評語,也可以采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采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行和發展,并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 (4)建立促進美術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

強調美術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議美術教師在每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記錄教學

3

體會、教學成果以及需要改進之處。 附錄:

二、 名詞術語解釋

美術:藝術的種類之一。"美術"在歷史上是一個語義多變的概念。在現代,人們更傾向于稱美術為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具體包括繪畫、雕塑、工藝、攝影、計算機美術、廣告設計、產品設計、建筑和環境藝術等。

美術教育: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門類。其目的主要是: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以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術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審美:對具體事物和藝術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進行非功利的直覺和觀照,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

美術史: 研究美術發展過程的學問,包括有關美術作品、美術家、流派和風格的信息、闡釋和評價。

美術語言:指造型藝術的基本構成因素,如點、線、形狀、色彩、結構、明暗、空間、材質、肌理等,以及將造型元素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樣統

一、比例、對稱、平衡、節奏、對比、和諧等。

形式感:在美術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質外觀以及結構關系所形成的整體特征。

美術媒材:構成美術作品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紙張、黏土、畫布、電影膠片、錄像帶、木材和塑膠等。

感知: 通過感官對事物進行感受、辨認、識別,并與情感和認知相聯系的一種過程。

體驗:身臨具體情境或親身實踐,感受事物、環境的豐富和微妙,并產生獨特的情緒和認識。

美術創作:通過感受、體驗和構思,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術作品,以表達思想和情感。

美術表現:通過美術創作傳遞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

美術批評:在直觀或思考的基礎上對美術作品的價值、意義、藝術成就等進行評論和判斷。

藝術風格;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

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范文第6篇

首先,要辨清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的區別與聯系。我國歷來把“三基”作為體育教學的任務之一。“三基”即是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但是基礎教育的各門學科提的均是“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見,運動技術是體育學科特有的,較為明顯地反映了體育學科的性質。我們有許多老師把運動技術說成運動技能,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資料顯示運動技術被定義為“能充分發揮人的機體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動作的方法”。運動技術是固有的,本身客觀存在的,是默會知識,它必須在實踐中獲得體驗才能最終掌握。運動技能是通過后天的學、練逐步提高的?,F在中小學的體育課針對這一問題存在兩種誤區,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有人原封不動地采用了高水平技術于體育教學之中,造成與學生的實際脫節,與體育的教學目標相悖;另一方面則認為技術對中小學生來說沒有意義,應當徹底地排除技術傳習式教學,把體育課上成身體鍛煉課??磥磉@兩種誤解均是不足取的。

運動技術學習是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主要內容。在運動技能教學中可將運動技術游戲化,通過游戲手段和表現形式,以學習運動技術為內核的這種教材化改造來增加運動技術學習的趣味性,將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單調的教材,巧妙地轉化為學生尤為喜好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較量中掌握應學的運動技能,同時體驗并感悟到運動和技術學習的樂趣所在。例如,哈爾濱市49中李鎧老師的《蹲踞式跳遠》一課就是將蹲踞式跳遠的技術動作通過幾個行之有效的游戲來達到練習、強化、提高技術動作的目的,起跳接球賽提高了學生的跳遠能力,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完成了助跑、起跳、跑成騰空步;短程助跑起跳成騰空步單腳觸高物;慢跑起跳空中收腹成蹲踞落地;中短距離助跑跳遠;全程助跑蹲踞式跳遠等動作。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循序漸進中學會了技術動作。

其次,是針對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體育課堂確立“彈性教學模式”。通過對學生的了解,對學生在體能、技能上所達到的水平基礎上,制定出彈性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基礎與需要進行分組教學,力求使所有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都能得到符合自己的收獲。對體能好的同學要提出技術要求;對技術好的學生提出經驗類、戰術類的要求;對基礎差的學生應以興趣、調動積極性進行參與為主,使他們較快地在頭腦中建立起對所學運動技能的概念,并輔之以鼓勵性語言,而后通過簡單動作的嘗試,逐步過渡到主動積極練習、提高的階段。

第三,重視運動技能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非運動技能的教學。事實上,非運動技能因其實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是重要的體育課程資源。我們不能將以非運動技能作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教學說成是沒有運動技能的教學,看成是沒有內容的活動課、游戲課和休閑課。相反,只要非競技運動技能的教學有實用價值,正是體育教師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的好時機。

上一篇:小豬歷險記范文下一篇:新聞學社會實踐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