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

2023-06-06

第一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

這是一門非學科領域,是基于生活實踐領域的課程,它是基于學習者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起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學生從自身經驗中形成問題,從經驗中去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一、整體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整體性。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范圍包括學生本人、社會生活和自然世界。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綜合實踐活動必須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整體性,立足于每一個學生的健全發展。

二、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而非在學科知識的邏輯序列中構建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它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四、生成性

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生成性。這是由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取向所決定的。每一個班級、每一所學校都有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每一個活動開始之前都有對活動的周密設計,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計劃性的一面。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卻是生成性,這意味著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非根據預定目標的機械裝配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不斷生成,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表現。對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周密設計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自主性

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的充分發揮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指導教師只對其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包攬學生的工作??傊?,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互為補充,共同構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

第二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 (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3-9年級和普通高中階段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素質教育,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制定本綱要。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現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學習,注重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開設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著眼于提高國民素質;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堅持素質教育方向,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體驗并初步學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具有問題意識,發展良好的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目標包括:親近并探究自然,增進對自然的認識,逐步形成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能力;積極參與社區和服務社會,增進對社會的認識與體驗,發展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發展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積極而負責任的生活態度;學習并開展力所能及的技術實踐和勞動實踐,培養技術意識和技術實踐能力。體驗并初步學會調查研究與訪問、實驗研究與觀察、技術設計與制作、社會

1 參與與服務、信息收集與處理等多種實踐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門和中小學應根據地方實際和學校差異,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進一步明確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

(一)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階段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方面。在實施過程中,要聯系學生生活背景和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問題中心,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綜合性。

1.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增強問題意識;初步學習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發展合作能力,并初步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既可以由學生自行確定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或項目,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或項目建議;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要重視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從自然、社會、自我等方面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中小學可以把學生的科技小發明、科技小制作納入研究性學習的范圍;要注重與現代科學發展的聯系,讓學生

2 了解一些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啟迪思維,激發探究的熱情;要加強與學科學習的聯系,在學科知識的拓展和應用中生成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有效地應用各科知識。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筛鶕W生年齡特征、知識和技能基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等過程,學習調查研究、實驗研究、觀察研究、文獻研究等科學方法的基本規范和操作要領,養成探究習慣,形成科學態度,初步創新精神。

普通高中階段的研究性學習,可參見《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指南》,進行整體規劃與實施。

2.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社區和社會的體驗性、服務性或公益性的實踐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目標是:走進社區,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驗,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參與社區活動,踐行社會服務,適應社會生活,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形成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內容主要包括以社會考察為主的社會體驗性活動、以社會參與為主的實踐性活動、以社區服務為主的公益性活動等方面?;顒又黝}的確定應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并注重與其他學習活動的貫通。

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實施,應適應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應圍繞主題,在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

3 主性,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主動實踐。

3.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以操作學習、設計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活動。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認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材料,懂得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常識,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術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會生產的基本技能;通過技術實踐與技術探究活動,學會簡易作品的設計、制作及評價,初步具有技術學習、技術探究及技術實踐能力;豐富勞動體驗,具有親近技術的情感和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安全而有責任心地參加技術活動,初步具有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和審美意識。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勞動實踐、技能練習、工藝制作、簡易設計、技術試驗、職業體驗等。這些內容及活動形式,既有一定區別,也相互聯系,在課程實施中不能機械理解、相互割裂。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實施,要避免機械的、單一的技能訓練以及專業化傾向,應與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等內容有效整合。在重視操作技能習得的同時,應重視對技術原理與方法的理解、應用;要重視對技術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發掘與感悟,重視對技術的設計、試驗與創造方法的實踐與探究,強調技術規范的學習與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統一。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實施中,必須遵守安全規程和做好勞動保護,并加強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資源建設。

高中階段的勞動與技術教育通過開設獨立形態的技術領域予以實施,

4 具體要求按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進行。

4.信息技術教育是為了適應信息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活動。

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常識,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學會運用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獲取、處理和表達信息,并用以支持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體驗和感受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思考、討論和分析與信息技術應用相關的社會現象,養成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具有健康負責的信息倫理。

信息技術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在實踐學習中了解信息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合理利用網絡,有效獲取信息,支持學科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解決實際問題;能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處理并發布信息;以機器人為載體,初步了解自動化原理,體驗并初步學會通過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信息技術教育的實施應重視結合學生經驗,突出實踐性;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有機結合,培養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識;要兼顧趣味性和挑戰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進高水平思維;創設多樣化、分層次的學習機會,鼓勵個性發展和技術創新;要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理念,注重為學生創設反思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

信息技術教育中的某些內容,可根據需要在某一學期或學年獨立開

5 設。小學3-6年級信息技術教育的總學時為60學時,7-9年級信息技術教育的總學時為72學時,普通高中階段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為依據。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應突出上述基本內容,同時,有效地整合班團隊活動、校傳統活動(科技節、體育節、藝術節等)、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環境教育、科技教育、“綠色證書教育”等內容,構成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

選擇與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確定活動主題,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明確問題或主題的意義。學校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整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內容。學校要有意識地選擇社會環境,引導學生了解與體驗社會,從社會生活中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內容主題。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應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實踐。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引導學生經歷多樣化實踐學習活動的過程,經歷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基本方法和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要切實轉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調查研究與訪問、實驗研究與觀察、技術設計與制作、社會參與與服務、信息收集與處理等多種實踐學習活動,體現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初步學會實踐學習的方法??梢灾饕扇∪箢悓嵺`學習活動:一是以研究為主的方法和過程,包括制定方案、調查、訪問、觀察、實驗、統計、信息收集與處理等。二是以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活動為主的方法和過程,包括參觀、考察、服務、宣傳、義務勞動、經濟活動等。三是以技術實踐為主的方法和

6 過程,包括技術實踐和勞動實踐兩大類,具體有設計、制作、研制、種植、養殖、信息發布,以及科技小發明、小創造等技術實踐,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過程可分為活動準備、活動實施、活動總結等階段。各個階段應有相對明確的活動任務和活動目標。

活動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明確學習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組建活動小組;制定活動方案;準備必要的活動條件等。準備階段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規劃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搜集與處理信息,為活動的實施奠定必要的認知基礎,并提供充分的準備。

活動實施階段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嘗試運用一定的問題解決方法,在特定實踐情境中開展實踐活動,通過搜集與處理各種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開展研究、服務、社會實踐、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

活動總結與交流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對活動全過程中得與失進行全面的總結和交流。要突出對活動的過程、活動結果、活動的體會、活動的方法等方面的總結、交流與反思。在總結與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實事求是;活動結果的表達方式應多樣化;要引導學生通過活動總結與交流,獲取知識,深化體驗,發展實踐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識和個性。

活動準備、活動實施和活動總結與交流三個階段是相對的。要引導學生根據活動過程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開展實踐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一般可采取小組活動和個人活動等兩種組織形

7 式。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后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于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并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甚至不同學校、不同地域之間學生的組合。允許初中、高中學生個人獨立開展活動,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后,應組織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取全班活動的組織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3-9年級每周3課時,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參照新的《高中課程方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在保證基本課時總時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彈性的時空環境,允許不同的學習小組或個體有不同的學習活動進度,保證學生活動的連續性、完整性。綜合實踐活動要要超越純粹的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處理好校內活動與校外活動的關系、室內活動與室外活動的關系,合理利用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

(三)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應注重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相結合。第一,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二,在活動的展開階段,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活動的方式、小組合作活動的方式、班級合作活動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活動的方式、學校合作活動的方式、跨學校合作活動的方式等。第三,在活動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主動探究”的原則,處理好認識與實踐的關系、體驗與建構的關系,倡導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或活動主題持續、深入地探究與實踐,防止

8 淺嘗輒止。

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指導教師因根據學生活動主題的需要,設計具體的指導方案。在內容上,要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或確定適合自己的主題、項目或課題;在活動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活動方法與方式的指導,幫助學生規范地運用各種問題解決的方法;在活動總結階段,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活動方法、活動結果與收獲進行有效總結。在指導方式上,注重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加強教師的協同指導。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中小學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關系,堅持課堂組織與開放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學生自主實踐與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妥善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學習的關系,注重運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強調實踐學習活動的多樣性,堅持實踐學習與認知學習相結合。

四、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發展評價應注重對學生的表現和素質發展進行整體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上關注過程、兼顧結果。評價方式可采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等多種形式。強調客觀公正、實事求是,既要建立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檔案,也要注意簡便易行,避免繁瑣。學生評價的途徑主

9 要有成果展示、研討答辯、訪談觀察、成長記錄等。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進行綜合評價。要把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學習表現作為畢業的要求,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要把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習作為綜合素質評定的重要依據。

(二)對教師的評價,側重于對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規劃、管理、指導等方面的能力和實效等方面。運用評價手段,鼓勵全體教師承擔指導任務,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三)對學校的評價,側重于對學校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狀況的評價,包括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師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評價。

五、綜合實踐活動的管理與保障

(一)中小學應嚴格執行綜合實踐活動的相關規定,按照課程方案開設課程,開足課時。要從師資配備、組織保障和制度建設等方面著手,加強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全過程的管理。加強社會宣傳,引導學生家長轉變觀念,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二)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校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管理和督導。各省(市、自治區)、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依據本綱要,制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細則;要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狀況納入學校辦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并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納入中小學校長培訓的內容;要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發展狀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畢業生學業評價和高一級學校招生制度改革。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隊伍建設。調整教師編

10 制結構,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編制,建立一直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妥善處理綜合實踐活動專職教師的職稱評定、業績考核等方面問題,將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納入各級職稱評定系列,統一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加強管理,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協調中小學與青少年宮、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各類校外教育場所的關系,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資源對加強青少年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教育作用。地方可根據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實際需要,開發具有指導性的課程資源,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按照國家關于中小學教材開發的有關規定,嚴格進行立項、評審,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開發的管理。

(三)教科研部門是指導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力量??h(區)以上教研部門要配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研員,加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研究和指導,有效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要積極支持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在人力資源、專業知識、教師培訓、技術咨詢等方面為學校提供智力支持。教師教育機構應積極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已有的專業設置或課程結構,通過各種途徑或方式,培養或培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

(四)學校所在社區應承擔支持教育、共同培養青少年的責任,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社區應充分發揮圖書館、科技館(站)、博物館等場所的作用,為學生集體活動提供優惠或免費政策;社區有責任監督學生在社區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活動的進展情況,并對學生活動做出公正

11 的評價,提出改進意見。

(五)各級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綜合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作用,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增加教育專項投入。各級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要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證中小學生順利進入本地區各類公共場館、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等開展活動。

省級地方政府要重視并加強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切實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的編制、職稱、待遇問題。要組織財政、社會保險、教育等部門,協同建立學生活動安全的保障機制。

第三篇: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標準

一、總體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增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和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具體目標: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形成自覺保護周圍環境的意識和初步能力。

(1)接觸自然、豐富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2)欣賞自然世界,發展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3)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理解他人與自己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4)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并身體力行。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1)認識社會資源,并能有效運用。

(2)走入社會、熟悉并遵守社會行為規范。 (3)發展人際交往,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 (4)力所能及地參與社區服務活動,體會參與社區服務的意義。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1)注重生活衛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2)認識各種災害及危險情境,學會自我保護。 (3)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認識和了解自己,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1)關注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中的問題,激發探究的熱情。 (2)考察科學發現的歷程,感受并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所必備的精神和品質。

(3)親身實踐,學會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儀器。 (4)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前言

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的設置,有助于教材的多樣化,有利于滿足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的主導價值是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鼓勵社區人士、學生家長和其他人員共同參與,消除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學生與家長、知識與實踐之間的隔閡或對立,打通它們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豐富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培養他們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我們經過充分思考和討論,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為我校的校本課程。

社區教育是我校的一大辦學特色,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被市委宣傳部命名為“社區教育試點學校”以來,已堅持不懈地開展了十二年的實踐與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聯系,得到了專家的熱情指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有著廣闊的研究天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能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凸顯學校特色。它的確立與實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本理念

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變封閉式教育為開放式教育,把學校“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形成教育網絡,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課程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深切體驗,從生活和所處的周圍社會中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

1、生活理念。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以活動形態開展,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學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體驗理念。體驗是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廣泛認同。在社會實踐中,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使知、情、意、行同步發展,培養學生完善的品質、高尚的情操、堅定的意志。

3、資源整合理念。開放搞活、盤活資源是課程實施的關鍵。家庭和社區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如人物資源――社區內的優秀人物(離退休干部、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各線的突出人才等);習俗資源――社區的風土、人情;特別資源――社區內有特別意義的人、事、景、物等。這些鄉土知識和社區經驗本質上是由當地人民創造和積累的。

4、學科整合理念。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是讓學生把課本中學到的各門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進行整合,使知識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使教育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學校走向社區,促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思維、情感、品質得到綜合的訓練和提高。

二、設計思路

(一)關于學段

根據兒童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開展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的實際需要,將六年的學習時間具體劃分為三個學段:

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

(二)關于目標

1、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的特點以及各學科知識學習的內在規律,《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明確了小學階段的總目標,并對三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了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發展,使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三)關于實踐內容

在各個學段中,《標準》安排了“我自理、我服務”,“我換位、我上崗”,“我學習、我拓展”三個實踐領域。

“我自理、我服務”安排了:服務自我、服務同學、服務老人、服務社會„„

“我學習、我拓展”安排了:走進歷史、走近榜樣、走近洋人、走向創新„„

“我換位、我上崗”安排了: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換位,當交警、當農民、當保潔員、當小先生、當小記者、當公德宣傳員„„

為了體現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準》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愿望及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

(四)關于實施建議

《標準》針對活動、評價、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提出建議,供各位老師參考,以保證《標準》的順利實施。

為了解釋與說明相應的課程目標或課程實施建議,《標準》還提供了一些案例,供參考。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通過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

·深化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識、經驗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務、社會服務能力;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在家庭、社區生活實踐中鞏固、運用、深化各學科所學的知識;

·能將家庭、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與課堂中所學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在家庭、社會生活中學習實際操作、與人交往、商品交易等各種知識與技能;

·經歷調查、分析、實踐、總結、反思的過程,學會思考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能綜合運用從學校、家庭、社會中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

·懂得父母為生活奔波的辛苦與不易,師長工作的責任與艱辛,理解師長,尊重長輩;

·認識到七十二行,行行不易,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果實;

·體會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同情心和一顆永遠快樂的善心;

·體會金錢的取之有道和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懂得服務的價值與真諦,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服務意識;

·懂得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重要意義,樹立勞動意識;

·懂得遵守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增強法制意識、交通安全意識。

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其中,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同時,知識與技能的運用必須以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分年段目標

(一)低年級(1-2)年級

1、引導學生勤于動手,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初步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2、引導學生關愛自己、關愛他人,初步感受為自己、為他人服務的快樂。

3、引導學生參與換位、上崗社會實踐活動,初步體驗普通勞動者的苦與樂。

4、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方法,有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5、引導學生了解家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二)中年級(3-4年級)

1、熱愛勞動,自己的事自己做,會照料自己的生活,并在家人的指導下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2、樂于為自己、家人、同學、社區服務,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進一步體驗服務的樂趣。

3、積極參與換位、上崗社會實踐活動,體驗勞動實踐的艱辛與快樂,增強社會責任感。

4、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學習自護自救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識和自護自救的能力。

5、進一步了解家鄉,學會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家鄉。

(三)高年級(5-6年級)

1、熱愛勞動,具有合理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主動參與家庭建設,做家庭的小主人。

2、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服務,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他人帶來快樂。

3、積極參與換位、上崗實踐活動,進一步體驗勞動者艱辛與快樂,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4、學會綜合運用自護自救方法,處理各種意外事故,提高自護自救的能力。

5、勇于探究,有創造愿望和樂趣,關注家鄉的建設,愿為家鄉出謀獻策。

三、課程內容

第三部分課程實施建議

1、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家庭、社區中的人力資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員的積極參與。家長和社區人士在實踐中可以是組織者、引導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務的對象。

2、要注意協調好各方的關系。學校師生、學生家長、社會各界人士,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都不盡相同,自然對教育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強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統一到教育方針、政策、法規上來,實現三方教育人員在思想、情感、行動上的整合一致。

3、要注意為學生創造親身體驗的真實場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實踐中,必要時還可以運用道具,布置特定場景等方法,促成與模擬角色相匹配的活動氛圍,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實感。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動腦、動手、動口,融多種感受于一體,集各種體驗于一身,創設產生深刻情感與內心體驗的沃土。

4、要注意組織實施活動的靈活性、選擇性?;顒拥木唧w課時,組織形式要根據活動的具體內容確定,要根據學校、家庭、社區的具體情況靈活安排,有的活動可安排一個課時,有的活動可安排幾個課時,有的活動可分組分班進行,有的活動可全年級或全校集中進行,有的活動可在學校開展,有的活動可走入家庭、社區。

5、評價與反饋是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能通過各種途徑的表揚與獎勵,使學生感受成功的體驗,生活的快樂,從而激發活動的熱情。在評價時應突出評價主體的多元,由學生、老師、家長、社區人士共同評價。同時,還要注意:重視形成性評價,輕總結性評價;重視小組評價與自我評價,輕教師評價;重視對解決問題方法的評價,輕解決問題結果的評價;重視對創造性的、合作性的、寬容的、勇敢的、堅持的等等個性品質進行積極評價;重視評價的多樣性,否定評價的單一性。

第五篇:供參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

(一)

(2010-04-12 13:18:26)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 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

第一部分前言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學習”作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設置計劃中的一種課程類型,提出實施以“研究性學習”為核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力求改變傳統教學過于注重知識傳授,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目前一線教師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念都還比較模糊,尤其是對實踐這門課程感到無從著手,為此,經過一年多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根據國家教育部頒發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9年級)征求意見稿》,我們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

一、課程性質

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可以從課程形態和學習方式兩個維度來理解:一為狹義的概念是指這門新設的研究型課程。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大自然、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中選擇、確定課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二是為廣義的概念則泛指一種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這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主要就是前者的課程而言。

由于長期以來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格局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學科教學中受既定認知目標的制約,接受性學習的思維方式、教學行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開展研究性學習方式,還有一定的難度。作這新課程體系中開設的“研究性學習”這門必修課,對第二個維度“研究性學習方式

”的理論和實踐指導。研究型課程是一門通過知識與經驗并重的主體性探究活動實現學生的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精神的生成性課程。它與其他學科相比,研究性學習沒有大綱和教材,沒有可依賴的“本本”,也沒有現成熟悉的套路規范。因此,雖然從設置上來看,化是國家課程中的必修課,可是在課程開發、課程管理等更多的層面上看,它強調因地制宜,開發本土化的課程資源,發揮本校傳統優勢,成為一種個性化校本課程。

二、課程基本理念

義務教育階段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模式與策略。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在教師指導下,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注重的是學生的興趣、知識、思維、技能、能力、態度、情感等全方位的發展,構建一種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和開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習方式的轉型是研究性課程的背景;學習生命的回歸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標取向;

學習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學習課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為核心-----無論是初中還是小學,都是從學生自身的學習生活和社會活動中,通過個體、小組、班集體親歷親為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自主地實踐探究,體驗、表現和享受活動帶來的樂趣和成功,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參與實踐的研究性學習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實踐活動是研究性學習最基本的表現形態。學生的興趣是探索活動的起點。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關注學生興趣愛好和情感需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通過課內外、校內外組織廣泛、靈活、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形成“課堂教學活動化,課外活動課程化,閑暇活動教育化”的開放式活動課程。

(二)以創新發展為目的------研究學習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識量的多少。通過運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質;通過學習規則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通過運用概念與規則即運用科學知識來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個性特長,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在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能掌握學習方法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小培養對社會強烈的責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提高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以過程評價為尺度------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對問題研究的過程以及研究過程的思維訓練和方法運用,并不是要求我們一定要像科學研究人員那樣注重研究課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因此衡量評價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多元的、立體的,以正面評價、積極鼓勵為主,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

三、課程設計思路

《研究性學習(義務階段)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面面向學生完整的學習和生活領域,采用課題研究類、項目設計類課程形態,利用課內課外各種途徑,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質疑研究、實踐體驗,促使學生學習方法、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諸方面獲得可持續性發展。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研究性學習與語文、數學等學科課程的一個顯著區別是沒有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它的課程目標“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目標指向主要是學生的興趣的滿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運用,經驗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注重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激發學習的興趣、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使素質教育得以具體呈現,促進理想的教育生態的逐步形成。

(一)階段目標

7----9年級通過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加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問題的思考和感

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搜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崇尚真理、尊重科學的態度和道德行為,學會合作與分享,增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第三部分內容標準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研究的內容十分豐富,呈現的是開放型學習態勢。凡是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大自然和社會生活均可作為學生研究的領域。突破原有學科教學時空上的封閉狀態,給學生提供的是更多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渠道。

但是,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尤其是起始年級,需要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所以有必要開設“研究性學習指導課”。研究性學習指導課一般設在初一年級,分別利用一個學年進行。每個星期安排1---2節課??梢园凑漳繕朔謱?、內容、主題分層方式進行。指導的內容一般分為以下幾個專題:

1、什么是研究性學習及其意義

2、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3、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流程

4、如何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5、如何成立課題組和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6、實驗步驟、方法及注意事項

7、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

8、如何撰寫研究報告和小論文

9、如何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

10、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取得的進步和收獲

一、什么是研究學習 [內容標準]

(1)、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新型課程。既有相對獨立的實體課程形態,又是一種滲透在學校教育一切活動中非實體學習方式。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實踐的總結,是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的需要。 (2)、認識研究性學習與個人經驗、課內外各種資源和形式的整合活動。 (3)、意識到研究性學習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終身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活動建議]

(1)、學生閱讀《14歲小姑娘講美國教育》一文《初中生做研究課題》、《作業模擬未來生活》、《問題多學分多》等文章。

(2)、上網查閱或到圖書室借閱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資料。

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內容標準]

(1)了解研究性學習自主性、探究性、實踐性、開放性等基本特點。

(2)培養興趣,從課內外學習、校內外活動中去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探究。 [活動建議]

教師提供或上網查閱學習研究性學習案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

(二)

(2010-04-12 13:28:06)

三、研究性學習實話的一般流程 [內容標準]

(1)了解研究性學習展開的三個主要階段:進入問題情景階段、實施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

(2)了解問題情景階段的知識背景準備、選題立項、組織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案和實施階段分析處理信息、得出結論以及交流表達階段的展示匯報研究成果、總結、反思、提高的一般途徑和方法。

(3)感受研究性學習就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增強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自覺性。[活動建議]

列舉自然、社會、生活中一些事物和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能提出探究性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問題作出書面計劃。

四、如何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 [內容標準]

(1)明確研究性學習內容是開放性和生成性的,指導如何從大自然、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中去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能科學合理地選擇設計自己感興趣的、有意義的、可行的研究課題。 [活動建議]

(1)教師提供研究范圍及相關課題目錄,比如:

A、觀察超自然、鼓勵學生交觀察結果自行設計,記錄在案。 B、動手制作演示教具并進行實驗。 C、實地測量家居、校園面積。 D、社會環境、家庭消費、社區管理等調查。 E、對歷史事件、社會熱點進行比較評論。

F、研討、自編、自演英語童話劇、語文課本劇等。(學生自由選擇) (2)學生選題后召開課題評審會。

五、如何成立課題組、制定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方案 [內容標準]

(1)明確成立課題組的目的意義和組織形式,了解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的重要性。(2)了解制定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方案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活動建議]

(1)從個人專題中進行篩選,確立專題。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討論課題組分工及個人的工作計劃。

六、課題實驗步驟、方法及注意事項 [內容標準]

(1)了解課題實驗“開題報告、方案評議;修正方案,實施研究,階段小結,檢查分析;完成實驗,形成結論;成果展示,總結提高”等主要步驟。 (2)明確實施研究中常用的“觀察、調查、文獻檢索與搜集、模擬、實驗、研討”等方法。

(3)注意研究活動中的漸進性、科學性和安全性。培養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4)增強獨立意識、自律意識和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建議]

(1)進行開題報告模擬訓練。

(2)利用觀察、調查等方法進行專題探究。

七、如何收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 [內容標準]

(1)了解搜集信息的主要途徑和分析處理信息的一般方法。

(2)能通過訪談、查閱書刊雜志、調查問卷、上網等渠道獲取信息并進行篩選和整合。 [活動建議]

(1)在信息技術課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資料搜集與分析整合的練習。 (2)請指導老師輔導 A、如何訪談; B、如何錄音、攝像; C、如何設計問卷調查提綱; D、如何查閱文獻資料。

(3)交流獲取資源過程中的感受和經驗。

八、如何撰寫研究結題報告和小論文 [內容標準]

(1)了解研究結題報告和論文的基本特點、格式和一般寫法。 (2)設計《形成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表》。

(3)介紹幾種典型的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案例、小論文等。

九、如何展示研究性學習的體會與收獲 [內容標準]

(1)了解研究性學習項目完成以后的交流研討是研究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辯論會、展覽會、演講會、出墻報、編小報、制作網頁等都是展示活動的形式。(2)能夠客觀地分析、辯證地對待活動中的成績和失誤,能正確對待他人的建議,正確認識自己。

(3)學會表達、溝通、欣賞與分享。 [活動建議]

(1)召開一次研究性學習活動經驗交流會。

(2)將有關成果通過墻報、展板、案例匯編等形式展示。

十、如何評價研究性學習取得的進步和收獲 [內容標準

(1)了解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主要內容。

(2)明確過程評價、自我評價、激勵評價、發展性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掌握檔案評價、操作評價、答辯會等具體做法。

(3)學會從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層面上全面的評價,總結、反思和提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經驗。 [活動建議]

(1)自行設計《研究性學習結題評價表》。

(2)對某一活動方案或已完成的課題寫一份評價鑒定。

(3)以“自我參照”這原則,評價自己一次探究活動中的得失。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研究工作性學習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戰略起點。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為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教師分行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同時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課程要求樹立開放、綜合、生成的課程觀,民主和諧的教育觀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觀。

為實現本課程目標,較好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特征,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一)全員參與,自主選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要從關注學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引導激發全體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探究的經歷來體驗豐富而完整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個體健康發展,培養發現問題有創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

(二)轉彎教師角色。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和學習共同體。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指導、點撥與督促,及時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

(三)重視全程指導和過程評價。既要給學生的研究提供廣闊自由的空間,又不能放任自流,實現全程指導和監控。不能開題到到場、結題簽個字了事。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貫穿于全過程,評價中特別要關注學生的參與態度、個性差異、體驗感受、研究方法以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評價建議

(一)評價的目的

教學評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保證。主人的目的應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教師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審視、調整;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和諧發展。

(二)評價的內容

(1)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意識與情感態度。

它從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許多方面體現出來。是否認真參與每次活動,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有完整的資料積累,有克服困難的意識等。 (2)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

主要對學生在參與小組或班級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行為進行評價。如是否認真傾聽同學的觀點與建議,主動與同學配合,樂于幫助同學,具有團隊精神等。 (3)學生對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

著重評價學生在活動中對查閱資料、實地觀察記錄、調查研究、整理材料、處理數據、運用工具等方面的技能、方法的掌握與運用水平。 (4)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考察學生在研究活動中是否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經過探究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梢詫顒舆^程的實際表現給予評價,也可通過不同的時間段前后比較來評價其發展態勢。

(三)評價的方式

研究性活動評價方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可采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以及社會有關人員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與口頭報告、活動展示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尤其可采用“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法”,特別重視正面評價的激勵功能。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為了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找到積極的參照點,從而調適自己的學習行為,提高實踐水平。

三、課程管理和資源的開發

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極其豐富和廣闊垢,以前教師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比較強,課程意識較為薄弱。往往把課程資源局限在教室、書本、教參、練習冊以及教學輔助資料等具有外在表征的事物上,而忽視自然、人文、社會等與教學密切關系緊張宏觀世界的資源。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社會性、實踐性等特征,決定了它的實施必然要求十分注重強調課程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開放的研究性學習課程資源系統和開放的課程管理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1)校內課程資源

校內建立以年級組長、班主任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管理機構和以教研組、任課教師為核心的業務指導機構?;顒忧耙私鈱W生的活動計劃并作相應的安全論證和提出合理化建議,力求活動計劃盡量周密,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自主管理,要求學生填寫各種活動記錄以及個人參與活動的體會、感想,達到有效監控學生學習過程的目的;活動后應及時檢查活動記錄和每個學生的活動成果。教師工作量可根據指導課題的數量、質量以及學生參與者的積極性和發慌情況給予動態綜合評價,納入教師工作總量,作為學期和年終考核獎勵的依據之一。

校內課程資源除了教師學生等管理因素外,還包括學習的各種設施、場地環境、文化氛圍、教育媒體資源等。其中有文本資源:圖書報刊、照片、地圖、圖標;音像資源:電影和電視節目、錄像、VCD磁帶、各類教育軟件;實物資源: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視聽教室、多媒體設備。還可因地制宜地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各種社團活動,如書畫社、小記者團、英語劇社、藝術團等;開辟動植物園地、陶藝、竹藝、科技創作室等。 (2)校外課程資源

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突破了時空維度,更需要得到家長、社會有關單位的支持與指導。諸如建立家長委員會咨詢團、聘請校外輔導員和在某些方面有專長和一定造詣的專業人員作指導老師;與企事業、農場、社區街道、部隊等掛鉤建立素質教育基地等。它包括社區資源:如社區自然環境、機構、設施、經濟條件、家庭人員狀況等;

應該說,凡是可供教學活動利用的一切事物,時間空間資源、文獻資料資源、資金設備資源、現代媒體信息資源等,所有這些物質的、精神的、校內的、有形的、無形的均應該物盡其用。研究性學習活動應努力探索課內與課外結合,學校與家庭、社區結合,學科與社會實踐結合,班主任工作和團隊工作結合的課程資源管理模式,促使課程目標達成的各種資源進行開放和生成,如此,課程資源才會由狹變廣、由靜變動,由課堂延伸到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社區和所在的地區,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成為學習和探究的對象,成為學習的課堂。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在環衛工人節上的講話下一篇:周弘賞識教育心得體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