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范文

2023-09-16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范文第1篇

“語文”一詞,由以前的小學“國語”和中學“國文”演變而來,包括口頭語言之“語”和書面語言之“文”。因此,語文姓“語”,“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雹俚亲罱畮啄?,語文學科的純潔性受到了諸多損害,“泛語文課”、“非語文課”流行乃至泛濫。有人評價這些課是“什么課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但是,這些“泛語文課”、“非語文課”,不只出現在日常的課堂上,還出現在一些知名的媒體上。

《人民教育》2013年第20期就刊登了一篇很獨特的文章《課堂里響起獨立思考的聲音——我這樣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作者劉老師怎樣教“鐵球著地”的呢?現場試驗!他在“檢查預習、了解學情”和“細讀文本、理清脈絡”兩個環節之后,對文中主人公伽利略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兩個鐵球從高處落下來,重的先落地輕的后落地”進行否定后提出的新觀點“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跟鐵球輕重沒有關系”,來了個再否定,利用第二節語文課的整節課時間,對伽利略的觀點進行了“大膽質疑、反復試驗”:先讓全班學生把桌子上的鉛筆、三角板、語文書、筆記本,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噼里啪啦做起試驗;之后又把全班學生帶到操場上,教師自己則爬到教學樓二樓,把預先準備好的兩個礦泉水瓶(一個未啟封,一個空瓶)同時往下墜,結果“驚心動魄、奇跡再現”,未啟封的有水的瓶子先著地,空瓶子后著地。教師自己反復做了兩次,兩個學生又上去先后做了兩次。最后回到教室,讓學生“學會思考、超越自我”——“不是道聽途說,就對權威結論不假思索地籠統接受?!?/p>

筆者讀后非常驚訝:這到底是在上語文課還是在上科學課?但更讓筆者驚訝的是:作為一家國內主流教育媒體,竟然會刊登這樣的“語文課”,并且還鄭重其事地加上題為“學生的思考力從何而來”的“編者按”,褒獎說“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帶著一群懵懂無知的孩子,就這樣走上了一條‘奇妙的探索之旅’”。

這不禁讓筆者想起一年前的另一件事。2012年2月8日,國內知名媒體《中國青年報》在第9版“冰點”欄目刊發了一篇專題報道的文章《語文課可以變得很好玩》,文章第一段竟是這樣的“特寫鏡頭”:“從高中老師史金霞的課堂外走過,總能有些不一樣的發現:正在上課的教室里會傳出咿咿呀呀的黃梅戲,抑或是左小祖咒的歌曲《我不能悲傷地坐在你身旁》,正值青春期的學生會跟著老師一起哼唱蔡依林的情歌,他們甚至會大聲地爭論:‘早戀是個偽命題,愛情不應該有年齡限制’……”文章第二段緊接著說:“可以談古論今,甚至‘談情說愛’——蘇州星海實驗中學這名語文老師,把自己的語文課定義為‘為教育正名,為語文松綁’?!?/p>

這兩個“媒體事件”,一先一后,一報一刊,夠典型,也夠極端。如果說,后者的專題報道《語文課可以變得很好玩》是讓語文課走上了“泛人文”的大道,走上了“很好玩”的“松綁”之旅;那么前者的課例《我這樣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則讓語文課走得更遠了,走上了“泛科學”的大道,走上了“奇妙的探索之旅”。

這讓筆者想起一個故事:在某個學校,一位思想政治課教師從教室走廊經過的時候,聽到他下節課要上課的教室里傳出的講課聲很像他接下來上課要講的東西,出于好奇,他駐足諦聽,發現原來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滔滔不絕地“傳道授業”。下課后,這位思想政治課教師來到語文學科教研組,向這名語文教師提出嚴正抗議:“你把我下節課要講的思想政治課的話都講掉了,那我還講什么?你把我的‘飯碗’都搶了!”現在,這位“這樣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師,如果爬上教學樓用兩個礦泉水瓶做“著地”試驗的時候,被本??茖W學科的教師遇上了,是不是也會遭到同樣的抗議?

語文課要做的事是什么?當然是語言運用本領的學習。葉圣陶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雹?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作出了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雹垡虼?,在語文這門課里,要學到語言運用的本領,就要先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詞,包括它們的讀音、含義、字形、結構、用法”④,繼而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由字詞構成的言語運用范例,通過它們熟悉語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構成方式,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律,從而學會根據表達目的、對象和語境的特點獲取信息和表達交流的技巧”⑤。

由此,一個善于思考和辨別的語文教師,就會懂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這個文本出現在語文教科書上,教師應該做些什么。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新的字和詞,正確認寫“違、妄、執”等十二個字,正確讀寫“辯論、尋常、解答、信奉”等十三個詞。其次,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本文作為表現一個人不迷信權威、執著探究真理的選文類型的言語運用范例。這個范例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通過從質疑、求證到公開試驗這樣的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二是通過環境或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⑥。而這兩個寫法上的特點,要讓學生掌握得入腦又入心,教師就要設計出一系列方法來。比如:第一種方法,朗讀,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中,先讀懂課文表達的內容和思想,知道本文寫了什么,表現了什么,再讀懂課文表達的形式和技巧,知道本文是怎么寫的,有什么特點;第二種方法,體驗,邊默讀邊體驗,先體驗課文表達的內容和思想,體驗主人公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探究真理的科學態度和治學精神,讓學生的心靈獲得一份新的精神滋養,再體驗課文表達的形式和技巧,感受循序漸進的正面寫法和對比烘托的側面寫法融合起來對表現伽利略認真專注、不懈追求的執著精神所起到的突出作用,讓學生的認知增加一種新的語用范例;第三種方法,比較,用刪減的方式來比較,比較刪去某些段落后伽利略的獨立人格和執著精神是不是表現得不充分不鮮活了,或者刪去某個語句中的某些詞,是不是表達得不準確或不一樣了。讓學生在對課文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進行充分的比較和咀嚼后,獲得感受和啟發,也獲得享受和提升。

如果以上這些沒有做到,不落實,不過關,既沒有掌握新的字詞,也沒有掌握新的言語運用范例,而教師又偏偏做起了其他學科該做的事,當起了所謂的科學試驗員,上完課后學生連“著地”都讀不準,“違背”都寫不正,更不用說關于人物不迷信權威、執著探究的言語運用方法了,那語文教師不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種了別人的地”嗎?為什么現在大中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都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就是語文教師沒有堅守語文學科本位,缺少語言意識和崗位意識,沒有在語文課上讓學生學到語文學科應該學到的而其他學科學不到的東西。

就媒體來說,面對語文課堂上“泛語文課”、“非語文課”的流行和泛濫,應以“鐵肩擔道義”的職業氣概,率先維護語文學科的純潔性,而不是把這些課堂上出現的反面例子采集來作為正面的典型,加以樹立和褒揚。

試想,如果這位劉老師在語文課上做礦泉水瓶的“科學試驗”后,本校的語文教師并不認為這是語文課,科學教師也不認為這是語文課;但媒體偏偏將這個非語文課大加肯定,大力倡導,那豈不就是高調地告訴大家:這就是語文課,而且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典型的語文課!

作為媒體,尤其是知名媒體,對于什么樣的課才是語文課,應該有很清醒很專業的認識,面對亂象叢生的語文課,應該有一雙穿透力大、辨別力強的火眼金睛。

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認識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會時常錯走在“泛人文”的大道上,與政治課、歷史課、地理課乃至音樂課、美術課等人文學科“搶飯碗”;甚至也會錯走在“泛科學”的大道上,與數學課、物理課、化學課、生物課乃至信息技術課、通用技術課、體育保健課等科學學科“搶飯碗”。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出現問題,既有個人專業素質的問題,也有宣傳導向的問題。

語文教材對語文學科的認識也會出現問題,比如課文《看云識天氣》后面的“研討與練習”竟然要求學生“從現在開始的幾十天內,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云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發布天氣預報,看誰預報得準確”,錯把語文學科當科學學科。再比如教科書中的許多“綜合性學習”也基本上不是語文學科的:“黃河,母親河”基本上是歷史學科和地理學科的,“世界何時鑄劍為犁”基本上是思想政治學科的,“讓世界充滿愛”也基本上是思想政治學科的。教材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出現問題,是不應該的。

而媒體如果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出現問題,產生的負面影響可就非同小可了。2012年《中國青年報》刊登《語文課可以變得很好玩》的專題報道后,以其面向全社會的龐大發行量,影響和誤導了無數人對語文課的認識!而之后國內最大的文摘類報紙《報刊文摘》幾乎全文轉載,繼續把這種誤導“發揚光大”。以致于語文教師對于什么樣的課是語文課,失去了判斷;而那些本來就錯走在“泛人文”大道上的語文教師,卻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繼續“玩”語文課的信心。而筆者的師范類本科生和研究生,這些未來的語文教師,本來就沒形成主見,對媒體的報道更是“唯命是從,盲目信奉”,看了該報道文章后,也興奮地說:“太好了,以后我也可以這樣上語文課了!”有的甚至說:“語文課太好玩了!語文老師太好當了!”因此可以預想,2013年《人民教育》刊登這個“鐵球”課例后,以其面向全國中小學校的強大發行量,必將給各級教育局、教研室的行政領導、語文教研員,以及中小學校長、教務主任等,產生極大的誤導,并將產生由上而下的影響:局長或校長等領導要求廣大語文教師認真學習該課例,領會精神,并付諸行動,讓自己的語文課也充滿思考和探索。因此有理由相信,許多語文教師將會拿起礦泉水瓶或別的“實驗器材”,走上教學樓,做起所謂的科學試驗來,而且還將得到局長、校長等領導的表揚和鼓勵:“你也把學生帶上‘奇妙的探索之旅’了!”

媒體為什么總是把這些“泛語文課”甚至“非語文課”作為正面榜樣來宣傳和推廣?筆者以為,主要原因可能是媒體的編輯站得太高位,不是站在語文學科特有的角度來看語文,而是站在無學科分界的大教育領域來看語文,將教育要培養的人與語文學科要培養的人簡單地等同起來,于是認為“好玩”的“松綁”的課就是“正名”了的語文課,具有“科學精神”的走上“奇妙的探索之旅”的課就是“很珍貴”的語文課?!度嗣窠逃吩凇秲蓚€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例后面還配發了作者劉老師的“教學后記”:《千教萬教教人思考,千學萬學學會思考》,很明顯劉老師也同樣是站在教育的高空,說著教育的大話。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豪邁:“獨立思考能力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一定是教育的核心?!彼玫脑~是籠統的“教育”,而不是具體的“語文教學”。要知道,現在中小學的學科分工已經很細了: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等。每個學科都是從本學科的角度來培養人,培養帶有學科特質的人,而不是籠統的虛空的人。作為語文學科,要培養的是具有語言素養、語用特質的人。如果語文教學一邊高喊著要把學生培養成人的大口號,一邊又不腳踏實地地按照語文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語用特質,那語文教學永遠走不出“少、慢、差、費”的誤區,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也永遠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只有讓學生緊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細致地把玩欣賞,深入地質疑探究,才是走在語文的大道上,走在語文“松綁”的把玩之旅上和“奇妙的探索之旅上”,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的語文人。

因此,對于媒體來說,只有某位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受力、理解力、蓄積力和表達力方面,探索出了新穎的方法,形成了科學的做法,才是值得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作為正面的課文課例來宣傳和褒揚的,那樣才能形成真正的正能量。

————————

注釋

①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版社,2012年版第3頁。

②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頁。

④⑤溫儒敏、巢宗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頁。

⑥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頁。

[作者通聯: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美術教學要貫徹落實基礎教育改革理念,追求“有效教學”,無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要不斷進行改革,實現美術教學現代化。文章對中學美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研究,以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學美術;存在問題;教學對策;教學質量;審美素養;人文素養

美術是一門藝術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自主探究、思考,才能不斷積累美術學習經驗,提升美術學習質量。然而,有些教師的美術教學局限于課本,沒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能力進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導致學生視野不夠開闊,缺乏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針對以上問題,教師需要注重開展研究性學習和主動性學習,融入素質教育理念,不僅要傳授美術知識,還要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把美術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美術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中學美術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落后

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落后,習慣于運用自己已有的教學經驗開展美術教學,完全忽視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缺乏學習美術知識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也制約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教學過程脫離三維目標

在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學過程存在脫離三維目標的問題。部分教師沒有把三維目標融入美術課堂教學,讓學生機械地學習教材內容,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課堂上缺少有效的師生互動交流,不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審美素養的培養。

3.教學內容缺乏靈活性

在中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存在缺乏靈活性的問題。部分教師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只是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氣氛沉悶。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忽視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提高中學美術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優化美術課堂教學結構

要提高中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分配美術教學資源,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因此,教師要注重美術教學目標的多維化,科學設計美術教學活動,提前準備好美術材料,為學生預設美術過程,把激發學生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作為美術教學目標,注重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構建美術教學活動內容,把教學活動內容劃分為知識載體、形成能力載體。在知識載體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熟悉美術知識,掌握相應的美術技能;在形成能力載體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內化美術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明確化與具體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設定的美術教學目標一定要具體、明確,不僅要體現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美術基礎知識,還要對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水平進行預設,讓美術教學目標具備較強的彈性與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教師要注重美術教學內容的重組與選擇,由以往的“用教材”,向“教教材”“組織教材”過渡。教師只有對美術教學內容進行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學過程,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水平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構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教學過程,突破教學重難點,提升學生美術學習能力,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有效運用美術教學媒體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學美術教師要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有效運用美術教學媒體,實現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深度融合,給予學生更為豐富的視覺感受,增加美術課堂教學容量,這既能提高學生參與美術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還能為學生構建融洽的美術學習氛圍。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美術教學,實現美術知識的具體化、形象化。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能力,精心選擇圖片、視頻,調動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在追求美術素材精美化的同時,教師要注重美術素材的多元化,讓學生在探究美術知識的同時,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與發散思維能力,提升審美素養和認知能力。同時,教師需要科學選擇運用教學媒體的時機與技巧,學會在創設美術教學情境過程中運用教學媒體,為學生設定形象、具備情緒色彩的學習場景,以幫助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理解美術知識,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學科綜合素養。除此之外,在解決重難點美術問題時,教師需要運用媒體教學。媒體教學具備較強的直觀性,能夠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探究美術知識,掌握美術學習技巧與規律,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3.在美術課堂中運用有效提問策略

要想提高中學美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改變以往美術教學中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美術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興趣愛好設定教學內容,并運用有效提問策略,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課堂提問不僅能活躍教學氛圍,還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實現美術課堂的互動交流。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心情放松,思維活躍,能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美術學習中。課堂提問能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問題的設計,多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層次性的問題,讓不同學習水平、認知能力的學生,都能夠更全面地掌握美術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感悟。在學生的提問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美術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提高美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4.注重實施高效的美術課堂評價

要提高中學美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注重實施高效的美術課堂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是檢測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美術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調整、重構美術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質量。教師也可以通過美術課堂評價檢測教學效果,從而反思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精練、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在美術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檢測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否流利、學習思維是否活躍、是否達成學習目標,從中獲得信息反饋,以調整課堂教學節奏,科學選擇教學內容,構建高效美術課堂。教師要科學評判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成果,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目的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互相評價的方式,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相互借鑒與學習,獲得理想的美術學習效果。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價,通過學生的評價,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進行改進和完善,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美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把學生的美術學習需求、認知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參與美術教學活動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冰.新課程背景下中學美術單元化研究型教學目標設計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24).

[2]許誠.中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9(10).

[3]夏云鵬.美術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芻探[J].成才之路,2018(20).

[4]李夢媛,喬延菊.新課改背景下中學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4).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Li Xiangqin

(Xinhe Middle School, Suwu Tow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art; problems;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quality; aesthetic quality; humanistic quality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實踐課程 教學設計 理貨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1-0079-02

基金項目:安徽省卓越物流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2013z_ljh060)和安徽省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職業院校整體教改研究與實踐”(2014zdjy170)。

一、研究崗位職業技能標準,確定學習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主要任務就是培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教育生命力、吸引力、競爭力就在于它精確瞄準社會所需的職業崗位,培養學生熟悉職業以及操作和動手能力,也就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人們常說的“首崗適應”能力。下面以物流管理專業理貨崗位“倉庫理貨作業環節”為例,研究實踐中心課程教學設計。

通過在物流倉儲、商貿流通等企業的調研與親歷,并且訪談相關理貨員工,在分析物流商貿類企業理貨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之后,確定理貨作業環節的主要職業技能標準為:(1)根據入庫單、出庫單正確檢查與核對貨物信息;(2)準確制作殘損品報告單;(3)合理、科學地安排貨物存放方式;(4)準確制作理貨清單;(5)準確分揀并分類集中出庫貨物等。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根基礎”,就是使學生樹立對“工作”的正確認識。從分析學生和合格職業人的差異出發,技能學習本質上就是把合格職業人的“技能點”細化,通過逐步彌補這種“差異”,讓學生學會這些“差異”的“技能點”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從“偶爾做正確一件事”到“一百遍正確地做一件事”的成長過程。

二、研究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活動

根據已經確定的理貨崗位職業技能標準,通過分析理貨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對理貨崗位學習內容進行選擇,設計學習活動,解決職業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即“聽得懂、不會做”問題。

以“倉庫理貨作業環節”為例,設計“理貨操作學習活動”如下。

1.活動目標

通過模擬真實的倉庫環境,讓學生充當理貨員進行實習,使學生學會倉庫理貨作業流程,能夠獨立完成倉庫理貨作業操作,掌握倉庫理貨單證繕制和審核。

2.活動準備

實訓環境:理實一體化物流實訓室

實訓貨物:若干品種、類型、數量的貨物。

實訓設備:托盤等

空白單據:殘損單、理貨單、出庫貨物交接單等

學生分組:若干

實習時間:6學時

3.具體任務

需要編制、提供完整的案例情境,例如,一批貨物需要入庫、出庫,要求理貨員完成如下工作任務:A接收;B制作殘損單;C揀出貨物、正確堆碼;D制作理貨清單;E殘損包裝的拆裝與重新包裝;F理貨過程信息化操作。

4.操作過程與活動記錄

5.活動評價

學生理貨崗位職業技能評價的方式采用三方評價體制。學生自評、小組成員評價、教師評價權重分別為30%、30%、40%??荚u滿分100分,60分以下為不及格,60-69分為及格,70-79分為中,80-89分為良好,90分以為優秀。

三、校企協同創設學習性崗位,開展企業崗位實踐

通過模擬真實工作情境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理貨崗位職業技能,初步了解理貨崗位的工作任務與要求。但是,學生在模擬環境下所習得的職業技能還不能等同于工作能力,還需要頂崗實踐鍛煉。在模擬環境下偶爾能夠做對事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能夠在真實工作崗位上正確地做無數遍才能完全勝任崗位工作任務的復雜性與創造性。因此,職業院校必須與企業協同創設學習性崗位,讓學生在企業相應崗位進行頂崗實踐。通過物流企業“學習性崗位”建設,逐步將企業生產崗位轉換成合適的“學習性崗位”,實現企業崗位的教育教學功能,把畢業生艱苦的后成熟期內所學的內容提前到大學的頂崗課程學習階段來進行系統工作技能訓練,培養綜合工作素養,有效地促進從學生到工作的過渡。

下面就是理貨頂崗的教學設計――企業崗位實踐操作指南。

1.崗位工作目標

在倉儲企業理貨員崗位上,讓學生充當理貨員,在工作中學習,掌握理貨作業流程,會進行理貨作業操作,掌握倉儲理貨單證繕制與審核,能夠正確地制作殘損單和理貨清單,能夠正確地揀出貨物并正確堆碼,熟練進行殘損包裝的拆裝與重新包裝,能夠熟練地進行理貨過程信息化操作。

實現崗位工作目標,關鍵是要將物流企業理貨這個生產性工作任務經過教學設計,轉換成學生的學習性工作任務。

2.工作任務

倉儲企業現有一批包裝規格長寬高50*40*30CM的貨物56箱要入庫,其中有一個包裝有損毀,該包裝內裝有8個貨物,需要拆裝后,將8個貨物重新包裝后把貨物揀選出來,放置在出貨區等待出貨。

3.工作要求

①在貨物入庫前,倉儲理貨員為其辦理接收手續。包括核對貨物的名稱、品種、數量、規格、等級、型號以及重量等;

②制作殘損單;

③利用學習過的托盤貨物堆積模型,將55箱貨物堆碼在指定區域的托盤上;

④制作理貨清單;

⑤將破損的包裝拆裝后,掏出8個貨物,重新包裝后將貨物揀選出來,放置在出貨區域;

⑥理貨過程中的包裝計量單位轉換的信息化操作。

4.工作過程(略)

5.工作評價

工作評價的方式采用三方評價體制,學生自評、小組成員評價、企業師傅評價權重分別為25%、25%、50%??荚u滿分100分,60分以下為不及格,60-69分為及格,70-79分為中,80-89分為良好,90分以為優秀。學生企業理貨崗位工作評價表如下:

四、開展檢查評估,進行總結與反思

學生企業理貨頂崗工作評價,主要包括知識運用評價、工作行為評價、工作表現評價與工作態度評價等。知識運用評價,主要是指學生在理貨工作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及掌握運用程度進行評價,強調熟練運用知識的水平與能力。工作行為評價,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在企業理貨頂崗期間、自然狀態下的行為,對學生理貨工作中的動作準確性、協調性、有效性、系統性、創新性及自動化程度等進行評價。工作表現評價和工作態度評價,是職業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狀態下,學生在理貨崗位工作中的工作態度與表現,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和崗位適應能力。

通過評價,讓學生了解理貨工作完成情況,正確地分析自己的理貨工作能力和理貨工作程式化、全面性、整合性,認識自己發現理貨工作問題并使用合理、正確的方法進行研究和創造性處理的水平。

學生理貨頂崗實踐完成后,要求學生開展的積極的反思。在完成理貨頂崗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還有什么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請同學們運用工作過程中的事例解釋理貨的基本原理和規則。學生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自主地對這些未知產生出好奇心、探究欲、琢磨勁。進而,渴望獲得新知,進行資料搜集,試圖解決。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和職業素養正是在這個不斷循環的過程中逐步提高。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論述中泰高校體育教育的合作與交流,針對中泰兩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交流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需正確認識體育的國際交流,了解中泰雙方體育教育思想、體制和教學模式的區別和優缺,根據學情差異應用體育教育模式;同時通過相應的內部心理調適措施和外部干預機制使學生適應異國文化,采取留學生“雙趨化”管理,減少合作交流中的摩擦和沖突,實現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獲得共贏。

【關鍵詞】中泰 高校 體育教育 合作 交流

隨著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中泰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對教育的需求也不斷擴大。2007年中泰兩國簽訂了《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定》,2009年簽訂了《教育合作協議》等協議,這些協議為兩國高校的合作辦學、學生交流學習、師資科研合作和各類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保障和指導意見。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的體育大國,不少項目競技水平高,體育設施先進,體育人才輩出,但在體育教育上,不少高校仍采用按部就班、過多強調技能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改革的新思想和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泰國教育對外開放一百多年,有良好的教育發展基礎,大部分高校采用西方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按西方的標準去設置課程和培養人才,注重教育的國際化,但在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中也發現部分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大幅下降和能力不足等問題。為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實現資源共享,獲得共贏,中泰兩國的體育高校開始了交流合作的探索之路,體育教育作為體育院校的支撐性學科成了對外交流合作的首選領域。
一、中泰兩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交流存在的問題

中泰兩國體育教育雖有一定的共性,但有著體育思想文化上的根本區別,導致影響體育教育的有效因素相差甚大。近代西方文化席卷東南亞后,中國由于文化積淀較深,異域文化在對漢文化的沖擊過程中,逐漸被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文化改造、吸收,逐漸中國化。而泰國在西方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外來文化消融本土文化,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社會的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國家民族的精神氣質、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除了社會文化、體育文化,受教學生整體有差異外,中泰兩國體育教育發展基礎和過程的差別,導致現行教育觀念,教學過程、教學的手段方法,評價手段也有較大不同。中泰兩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交流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跨文化的不適應。文化適應指的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自然適應和融入的過程,是個體和群體到另外一個陌生的社會經歷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跨文化適應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從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中泰體育教學專業學生適應跨文化的表現基本符合Oberg提出的跨文化適應U性曲線模式,會經歷蜜月期、文化休克期、調節期和適應期這四個階段。具體表現在,學生剛到國外學習初期,雖語言表達能力差,但有滿腔的熱情,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好奇,能敞開胸懷接收外部信息。對于體育類學生而言就是通過活躍參與體育運動來實現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溝通障礙的積累,行為、價值方面的沖突,會讓學生產生壓力和焦慮,對異域文化產生排斥和抵制,表現為學習出勤率低,參與活動主動性下降,情緒低落,思念原文化和故土,詬病當地文化和當地人,潛意識減少與異文化社會的信息交換。由于語言的進步和自身的調整,留學生對文化的不適應后期會獲得改善,慢慢走進適應期。

在文化的適應上,眾多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德國心理學家Dieter Danckwort根據留學生的適應過程把文化適應劃分為觀光者階段、分辨糾葛階段、穩定適應階段和歸國前階段。但無論是哪個模式和過程,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都會經歷一個跌落的沮喪期。如何針對學生的特點、文化的差異性來采取相應的內部心理調適措施和外部干預機制,以減輕和縮短這樣的一個文化休克期,讓學生盡快地調整,適應環境的要求,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實踐來看,中泰體育學生在文化上的不適應主要為:中國學生對佛教教化、性文化的不理解,泰國學生對中國社會環境和社交文化的不適應。出國前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和跨文化培訓、條件篩選,出國后東道主國家學校對學生學習生活安排、學生個人自我調節、社會環境友好度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適應。

(二)學習上的困難和困惑。體育課程有豐富的肢體動作性語言,強調動作與語言的配合,情景性強,理論中傳授的語言在術科課程中得到實踐。所以課程對語言的依賴較其他理論課程低,有利于學生的外語學習,學習中學生遇到的語言障礙較小。

泰國高校的理論課堂授課形式靈活,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總結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以4課時的理論課堂為例,老師一般會用1個課時來講授課程的綱領內容并布置學生自主學習內容;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用2個課時來合作研究學習內容(時間不夠則利用課余時間);最后一個課時則是小組成員采用其認為合適的形式、手段、方式來闡述小組學習的內容和作業的完成情況,闡述不拘泥座位形式(席地而坐、圍圈坐、分散坐均可),不拘泥于媒介(用多媒體、黑板或是其他媒介均可),不拘泥表達方式(闡述、表演、演示均可)。老師在課堂中起承轉合,起拋磚引玉和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課堂顯得非常的多元和豐富。但這樣的課堂也存在課堂紀律散漫、人員隨意走動、嚴肅不夠等問題。小組學習一邊吃東西、一邊玩手機、一邊聊天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習效率低,導致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外學習時間才能完成作業。相對來說,國內授課內容較多且較系統,課堂學習要求紀律性強,受到原有學習方式、本地思維的影響,前往泰國學習交流的中國學生會明顯感覺課堂授課內容少,同時由于語言的障礙,通過閱讀資料獲得知識的能力有限,難以通過自學理解學科的難點,從而陷入認為學不到知識的彷徨困境中,不能充分享受自由快樂的學習方式。對于來華留學的體育學生來說也存在上述所說的同類問題。講究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泰國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上課隨意,老師對學生要求也不是特別嚴格,不會強迫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考核和注重的是學生課堂上學生是否討論和計劃,是否分工協作和相互幫助,實踐操作時間步驟的規范和科學性,客觀的結果和熟練程度,能否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器材回收和場地使用衛生,這樣的課堂授課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泰國高校體育師范類專業要求學生除掌握上述的教學理論和技能外,還要求學生學習涉及保健衛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授課系統,考核學生是否了解理論,是否掌握動作的要領和技能,通過學習能否提高技能,能否順利地組織課堂教學。教學目標的差異,會直觀體現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在高校體育科目教學組織中,中國學生認為泰國老師運動理論和技能偏弱,從而忽略其他的教學優點。而泰國的學生覺得中國高校教學系統,技能獲得提升,活動強度大,但體育教內容學相對單一。中國學生和泰國留學生之間都要經歷一個原有觀念和習慣的調試過程,通過換位思考,看到不同教育體制的優缺,能根據學情的特點,選用合適的體育教育模式。
二、對高校開展體育教育交流的建議

(一)跨文化現象的應對??缥幕F象的存在,是留學生國外學習和生活的一個坎。從相關的跨文化適應模型來看,開展教育合作的院校需做好學生出國前的準備并協助其在東道主國家的適應。出國前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和跨文化培訓,建立篩選程序,給學生設置適當的心理預期,這些充分的行前準備工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自我調節以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了解學生的民族特性、原文化、行為方式,換位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關心學生,組建學生語言學習的“一對一”語言幫助伙伴,搭建學生對外交流的平臺,通過各類活動和運動增進學生融入學校的生活,以減輕留學生的不適應。加強學生對異國文化的學習,從表象來分析其內在蘊含的文化,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減少跨文化交流中學生內心對異域文化的抵制,防止“接觸性文化疲勞”和文化休克。

(二)留學生“雙趨化”管理。在體育教育專業上,不同國家的學生身體素質、思維模式,社會價值觀,包括以后教育面向的對象都有較大的差異,對于尚未成熟的留學生教育和留學生交流項目,趨同化管理會產生眾多矛盾。如學校根據學生的特殊情況來設置相應的課程、管理和服務,在校園中造就留學生和本校學生的相互隔離,亦不利于學生的優勢互補、共同成長。所以既要考慮到文化的多元性、情況的特殊性,又要顧慮到學生的學習成長,意味著在教學、教育方向上要趨同于本地學生,在學習、生活、服務和管理上某些方面需有個性化的安排以促進學生的適應,減少學習、生活中的摩擦。

(三)正確認識體育國際教育。隨著中國跟東盟各國聯系越來越緊密,更多的方面會有滲透和交融,體育教育亦不例外,它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它將會向周邊國家、向世界開放,它的國際化不僅意味著了解國外體育、體育教育和體育文化,更要知曉這些因素如何融進國民的生活中,促進國民身心的發展和社會和諧。體育教學受教師因素、學生因素、教學內容、體育教學環境、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同時它根植于社會活動和社會文化,離不開它所處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所以對于教育者和學生來說,如何看待、借鑒和學習不同國家的體育教育,如何通過文化融合和適應來減少摩擦和沖突,適應不同內在和外在的學習形式,最終實現學為所用,這是中泰體育教育的從教者、學習者應深入分析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旭霞,王艷瓊,郭偉杰.泰國孔子學院的體育傳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6)

[2]陳正.留學生教育的跨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G]//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3]程立新.高校體育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胡永紅.有效體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雷 君(1983—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體育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國際教育與交流、東盟體育、體育旅游。

(責編 盧 雯)

課程教材教學研究范文第5篇

我們在“船舶原理”這門本科課程的教學中, 嘗試將數字現象與本質、認知與方法、構想與實際操作等方面放到船舶設計教學課程的全過程中, 從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實驗手段的研究改進及自主型研究課題的選題等方面入手, 幫助學生理解船舶數字設計的本質, 并能夠培養其實際動手能力。

1 存在的問題

盡管如此, 面對社會和用人單位日益提高的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要求[2]傳統的船舶原理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 教學內容陳舊。教材中有些章節需要進行修改和更新。譬如, 船舶阻力與推進內容中的設計圖譜還沿用80年代的圖譜因此教材內容應作相應地修訂, 以便于學生了解和掌握位于學科前沿的知識。

(2)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尚待提高。“船舶原理”課程以基礎理論為主, 存在大量公式推導和證明, 短時間內學生很難接受全部課程內容, 學習積極性難以調動, 學習效果不高。

(3) 課程教學中缺乏實例設計。在授課過程中, 學生缺乏實際計算與分析的經驗師生互動有所欠缺;雖然通常都安排課程設計, 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 對于課程設計有應付之嫌。

2 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

鑒于傳統“船舶原理”課程中存在的不足, 建議從教學模式上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1) 開設船舶設計的相關專題講座, 并在課程授課中增加工程實踐內容。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有助于學生了解書本知識并掌握其方法將之應用于實船設計中。

(2) 授課形式采用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 并適當增加動畫效果。由于學生普遍缺乏對船舶的感性認識, 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 放映實船圖集資料和制作簡單動畫, 學生可以清楚地掌握典型船舶結構形式和計算特點。

(3) 課程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F階段, “船舶原理”課程中多采用傳統式的“填鴨式”教學方法, 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公式和理論。因此, 應充分調動教師的引導作用, 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可通過互動式、討論式等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實船設計項目, 激發學生對船舶的興趣, 充分發揮學生的實際動手、創新能力。

(4) 加強學生上機實踐能力。通過在實船設計中的鍛煉, 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其他的船舶專業課程, 例如“船體制圖”、“船舶結構”等, 而且可以熟悉多種軟件的操作, 例如AUTOCAD、NAPA、MAXSURF等。這項工作的好處不僅體現在能夠拓寬和加深“船舶原理”教學內容, 而且保持課堂教學和期末課程設計的完整性和延續性。

(5) 指導本科生參與實際科研項目, 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進入大三而且學有余力的學生, 應該積極鼓勵他們參加教師的實際研究項目中, 從船舶浮態計算入手, 逐步過渡到船舶性能計算、穩性校核、船舶阻力估算以及螺旋槳設計。

此外,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 船舶專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廣泛參與對外交流活動和國內外學術會議, 掌握最新船舶前沿技術與動向。

3 實踐教學的改革初探

眾所周知, 學生在課程教育階段對船舶數字化方面的認識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在此階段中, 學生僅僅是了解并掌握“船舶原理”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公式, 并不清楚實現的具體手段、方法及數字化軟件。隨著船舶設計要求的進一步提高, 對于船舶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 更要結合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的特點, 了解建模軟件、優化方法、模塊化設計等。實際上, 大量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軟件的涌現, 使得船舶的設計過程越來越向數字化設計靠攏[2]。

在“船舶原理”這門課程的后期階段, 可以指導學生采用NAPA[3]、Maxsurf等軟件在較短的時間內合作完成船體型線和總布置及分艙劃分, 并完成船舶穩性衡準[4]的計算。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 可以提高學生對已經掌握的軟件的熟練程度以及在設計階段解決問題過程中應用新軟件的熱情。同時使得學生對船舶復雜三維空間模型有熟練的掌握, 有利于對船舶設計過程的認識、對具體問題和自主創新性選題的開展。

4 結語

“船舶原理”是我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如何保持和發揚該課程的自身優勢, 同時結合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進行教學改革, 以滿足新時代新培養模式下的復合型人才要求, 是我們當前教學研究的重點。因此, 在“船舶原理”的教學中, 我們應更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對船舶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摘要: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了解船舶專業課程—船舶原理的技術內容, 介紹了船舶原理這門本科生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分析了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 對課程中的實踐教學和創新型自選課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船舶原理,教學研究,認知手段

參考文獻

[1] 夏學知, 吳向軍, 張子鶴.船舶一體化網絡系統技術研究[J].船舶工程, 2005 (2) :54~57.

[2] 繆國平.構建船舶與海洋工程數字化性能平臺促進科技自主創新[J].上海造船, 2006 (2) :47~52.

[3] 陳, 謝云平.NAPA軟件在油船總體設計中的應用[J].江蘇船舶, 2008 (3) :9~11.

上一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下一篇:數據結構課程設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