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

2023-11-15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第1篇

一、當前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 轉型升級動力不足。

一是傳統產業的企業在成立、發展過程中已投入了較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如果進行轉型升級, 之前的很多投入就會銷毀, 不再產生收益, 對企業而言損失巨大, 而放棄轉型升級, 維持原有的生產模式, 依然可以產生收益。二是由于傳統產業的多數企業位于中小城市和鄉鎮, 對現代市場信息、宏觀經濟環境、先進科技的了解相對較少, 對企業的科學決策和新技術創新認識足。三是由于轉型升級具有一定的開創性, 無成熟經驗可循, 企業可能會出現轉型升級失敗的情況。因此, 大多數傳統企業還在觀望, 轉型升級意愿不強烈, 行動不積極。

(二) 轉型升級質量不高。

由于轉型升級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資源用于創新技術, 創新出新技術以后為收回前期的研發投入, 必然要以相對較高的價格銷售新產品。但當前我國一定程度存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的問題, 個別企業以各種手段竊取新技術, 生產銷售新產品, 損害了創新技術企業的利益, 打擊了他們創新的積極性, 導致轉型升級的質量不高。

(三) 轉型升級成效不明顯。

由于我國現階段在傳統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 轉型往往需要整體協調推進, 一些企業忽視了升級帶來的連鎖反應,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就出現了資金、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問題, 導致轉型失敗;另外, 還有一些轉型成功的企業, 由于配套產品的市場不完善, 產品配套成本高, 產品收益率低。所以, 目前轉型升級還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的效益。

二、原因分析

(一) 部分企業管理者經營理念相對落后。

傳統產業的很多企業管理人員學歷層次不高, 對先進科技和企業文化的接受度較低, 經營理念落后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對當前傳統產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和轉型升級壓力認識不足, 過度追求眼前利益, 忽視企業的長遠發展, 對企業轉型升級不積極, 不愿在轉型升級上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 導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緩慢。

(二) 企業員工難以適應轉型升級的需要。

由于傳統產業的多數企業位于中小城市和鄉鎮, 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較弱, 企業內的多數員工主要從事簡單重復勞動, 技能水平較低, 無法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同時企業對員工的培訓重視程度不夠, 認為培訓需要投入資金、耽誤工作, 而且在短期內難以見到直接效果, 所以不愿對員工開展培訓, 導致員工技能水平提升緩慢。

(三) 轉型升級所需資金不足。

一是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 多數傳統產業已經發展為完全競爭行業或者接近完全競爭行業, 行業內企業數量眾多, 競爭激烈, 利潤較低, 而且部分傳統產業屬于產能過剩行業, 行業生產能力超過了市場需求量, 導致了產品價格偏低, 企業盈利困難;二是近幾年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市場運行中風險點增加, 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三是企業負擔較重, 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直接或間接承擔了大量的稅費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生產經營壓力大。以上因素共同導致了傳統產業的很多企業缺少足夠資金用于轉型升級。

(四) 政策支持相對不足。

政府在企業轉型升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很多地區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仍停留在文件層面, 只是籠統地提到要大力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并未細化舉措, 將政策真正落地落實。

(五) 企業自身技術實力薄弱。

目前多數企業仍是“重生產、輕研發”, 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財產投入到生產上, 忽視了產品的開發創新, 導致企業技術實力不足, 甚至缺失技術研發部門。

三、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存在的問題, 必須高度重視, 建議政府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

(一) 加強宣傳引導。

一是通過電視、網絡、會議、先進事跡評選等宣傳方式, 使傳統產業的企業經營管理者充分認識當前的市場競爭形勢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使他們意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引導他們投入更多的資源到轉型升級中。二是打造典型標兵形成示范效應。通過公開比選等方式選擇一批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傳統產業的企業, 優先指導、扶持它們開展轉型升級, 塑造成轉型升級的榜樣, 為其他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樣本、樹立信心。

(二) 協助傳統產業的企業搞好人才保障。

一是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 政府通過帶領本地傳統產業的企業到大城市組團參加招聘會、在本地開設高層次人才專場招聘會、對到傳統產業的企業工作的高層次人才給予補貼等方式, 幫助傳統產業的企業引進高素質人才, 提升員工隊伍整體水平。二是鼓勵社會舉辦各類培訓機構, 為員工參加培訓提供便利條件;三是通過設立培訓獎勵、資金補助等方式引導和支持企業對員工開展培訓, 提升員工技能水平, 為轉型升級奠定人才基礎。

(三) 加大對轉型升級企業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一是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 對轉型升級的企業根據具體投入按比例給予支持, 由于轉型升級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風險較大, 如果完全由企業承擔, 企業必然不愿主動進行轉型升級, 所以必須加大財政資金扶持;二是將當前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細化, 確保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可執行性, 真正發揮政策的支持作用;三是通過實地調研, 了解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 有針對性采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困難, 提高企業營利能力;四是引導銀行加大對傳統產業的企業融資支持力度, 確保企業資金鏈充足, 避免因轉型升級短期內大量投入資金而導致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引發企業破產倒閉。

(四) 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優化營商環境, 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避免尋租事件的發生, 清理規范各項涉企規章制度, 優化辦事流程,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大力開展減稅降費,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加大知識產權執法力度, 嚴厲打擊侵權行為, 維護創新企業的權益, 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使企業真正愿意投入資源用于創新;二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很多企業營利能力也在同步下降的情況下, 政府要努力實現經濟穩增長, 為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三是大力開展去產能工作, 避免因產品供過于求導致企業間惡性競爭, 損害企業利益, 影響正常運營;四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借助網絡、平面廣告、電視等方式使社會了解關注支持企業轉型升級, 為企業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五) 引導企業進行自我提升。

一是通過帶領企業實地參觀、掛職鍛煉、經驗介紹等方式, 使企業管理者和技術骨干了解已轉型升級成功的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市場競爭形勢和宏觀經濟情況, 為自身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借鑒, 樹立信心和找準方向;二是鼓勵傳統產業的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高校開展技術合作, 聯合開展項目研究, 為轉型升級奠定技術基礎。

傳統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盡快實現轉型升級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摘要: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價格不斷攀升, 傳統產業所依賴的低成本生產優勢正在逐步喪失, 如果不盡快完成轉型升級, 未來勢必難以與生產成本更為低廉的南亞、東南亞等地區進行競爭, 因此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原因, 包括:轉型動力不足、轉型質量不高、成效不明顯等, 并立足政府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議, 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 劉勇.新時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動力、路徑與政策[J].學習與探索, 2018 (11) :102-109.

[2] 吳言動、彭凱平.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驅動機制與保障策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 2018 (3) :40-43.

[3] 黃磊.吉林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 2013.

[4] 王新軍.濟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環渤海經濟瞭望, 2015 (10) :24-28.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第2篇

一、雄安新區產業現狀

雄縣主打塑料包裝產業, 目前已形成了以塑料包裝為主, 電線電纜、壓制沿革及乳膠制品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容城則主打服裝制造業, 目前已形成以服裝制造為主, 食品加工、毛絨玩具、汽車燈具以及箱包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安新則有“北方鞋都”的稱號, 目前已形成了以鞋類加工制造為主, 羽絨制品、有色金屬以及旅游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如表1所示, 2016年雄安三縣地區總產值218.3億元, 其中雄縣占到將近一半。

二、制約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障礙

(一) 領軍企業:轉型升級障礙多

首先, 當地領軍企業普遍面臨管理混亂問題。由于缺乏從雄安新區整體著眼的產業系統規劃, 使得新區產業形態及分布均表現出混亂無序的狀態。

其次, “低投入、高污染、高耗能”是目前河北經濟發展的現狀, 同時也是以塑料加工、服裝制造、乳膠制造以及制鞋產業為主的部分領軍企業所共同面對的問題。這一現狀與雄安新區“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目標還存在明顯差距。

最后, 雄安新區主要支柱產業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存在著財富貢獻率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其低端的產業定位與雄安新區新的發展規劃格格不入。

(二) 中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大

首先, 新區內很多中小微企業難以通過新的產業及環境遴選標準。其次, 當地中小微企業普遍以家庭小作坊生產的模式為主, 上有政策管控、大企業壟斷的壓力, 下游市場占有量小、附加值不高的限制, 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資金量小、產業鏈短、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此外, 對于可能的廠房拆遷問題, 中小微企業面臨兩難選擇, 如果重租廠房, 則成本過高, 如果放棄產業, 就會失業。

(三) 勞動力問題

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必然與人息息相關。比如, 雄縣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各類中小企業中工作。大部分中小企業可能很難通過新區嚴格的產業及環境篩選標準, 意味著數十萬計的雄縣工人將面臨失業。而這些從業者大部分在某一特定行業從事多年工作, 職業技能有限, 很難進入其他行業。

三、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 發展高新產業及服務業

首先要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及相關目標, 在新區現有產業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升級, 重點發展符合當今社會需要并有利于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及服務業。發揮“引進一個帶動一批”的乘數效應, 引進國內外創新項目及企業, 促進本地發展。響應國家有關戰略的號召, 借助政策紅利,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轉移, 尤其是有利于新區發展的科研、教育、醫療等高端產業的轉移。不斷明確雄安新區的戰略定位, 將節能環保、“大智移云”及科研教育等作為新區高端高新產業的培養方向。

(二) 提高現有產業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支持新區各類企業建立研發部門, 同時吸引各類企業總部及研發機構的遷入, 推進引進企業的本土化融合, 鼓勵新區產學研結合創新。引導新區加工制造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專利、標準、品牌、營銷、供應鏈管理等高附加值方向轉移。提升新區產業科技含量及附加值, 提高競爭力。

(三) 淘汰落后產能

研究并建立新區企業的綜合評價指標管理體系, 根據環保、質量、技術、安全、水耗、能耗等手段, 對新區企業進行逐一評估。對于技術嚴重落后、完全不符合新區評價標準的企業要堅決關停取締。對于治理有望的企業要強調運用新標準、新方法進行改造升級。運用新技術改造生產流程, 實行智能化及個性化定制。同時強調生產全過程的環保性和低碳化, 使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改造升級全過程。將遷移企業納入信息庫及績效評價機制, 實行動態管理, 避免污染企業“異地搬家”。

(四) 推動加工制造環節的逆向外包或整體外遷

由于加工制造產業科技含量低, 專業化水平不高, 與新區標準不符, 因此要選擇合理的區域來承接和消化新區過剩的產能, 實現新區加工制造環節的整體外遷, 形成產業集群, 降低轉移成本, 使得不符合新區評價標準但治理有望的企業不僅能留得住還能發展的好。發揮地區優勢, 探索多種產業對接模式即區域共享機制, 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五) 完善政策配套保障

明確考核目標, 進行目標分解, 確保責任到人。研究制定符合新區特點的產業轉型升級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每年至少撥付10億元資金用于支持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政策獎勵、無息貸款、補助貼息等方式支持企業進行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轉型升級。設立政府引導基金, 通過市場化運作, 撬動社會資本, 支持新區產業轉型升級。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調整信貸資金的投向, 提供多種政策優惠支持新區企業上市融資, 支持金融機構結合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開發新型金融服務產品。建立股權、產權交易市場, 為企業籌融資提供全方位服務。

摘要:雄安新區主要以服裝、塑料等加工制造業為主, 與新區高端產業定位不符, 亟需轉型和升級。但是在產業轉型和升級過程中, 無論是領軍企業、中小微企業還是當地工人都面臨著巨大壓力。對此, 第一, 應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第二, 引導加工制造環節整體外遷;第三, 應淘汰落后產能;第四, 應發展高端高新產業;第五, 應完善政策配套保障。

關鍵詞:雄安新區,產業轉型,產業升級,路徑

參考文獻

[1] 田學斌, 柳天恩.創新驅動雄安新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8, 第43卷 (4) :70-75

[2] 范周.雄安新區研究的新理論增長點———基于文化、產業、民生的現實維度[J].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7, (5) :1-14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章首先剖析了產業轉型升級的誘因及校企協同創新的內涵,揭示了協同創新視角下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阻力與動力,并從技術協同、人才協同、制度協同等角度給出完善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協同創新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產業轉型升級 協同創新

[作者簡介]曹麗曼(1965- ),女,新疆巴州人,新疆職業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及檢測技術。(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3)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宏觀和微觀經濟形態發生根本性變化,地方經濟也迫切需要加速產業轉型升級。這要求地方企業積極引入高職院校力量,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及產業技術與管理升級,加速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笆舜蟆币詠?,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主攻目標是力促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但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制約因素:第一,世界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際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各項指標顯著惡化,沖擊我國實體經濟,致使我國傳統優勢項目的出口貿易順差迅速縮減。第二,金融危機暴露出我國經濟的若干深層次矛盾:一是產業層級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協同能力差;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升級多依賴外源性核心技術的引進;三是產業能耗值較高,單位產出的高能耗值給區域經濟的資源與環境承載力造成較大壓力。這些深層次問題都有待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來解決。

協同創新是化解制約我國經濟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可行選項。德國學者Haken認為,協同是指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其結果是導致協同效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協同理念指導下的高校與產業協同合作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的協同創新是指高職院校內部各系部之間、高職院校之間、高職院校與企業及科研院所之間圍繞促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重大項目展開合作,通過集中各方資源與能力,協同化解阻礙行業發展的若干關鍵性理論與技術問題和生產實踐中重大問題的一種創新活動。鑒于產業升級的本質是通過激發產業內部生產要素的活力,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方式,優化產業間及產業內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故協同創新有助于借助外部資源激發企業內生性創新能力,提升地方企業實現產業轉型的成功率。當前,阻礙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首要障礙是創新資源的匱乏與資源錯配問題,急需通過整合地方政務、產業、科研、人才、金融等多方資源來化解阻礙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深層次矛盾,強化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在學科建設與科研立項等方面的協同力度,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動性。

一、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阻力

我國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阻力主要來自既有產業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體。在現有利益格局下,各利益主體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意愿強弱取決于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結果。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阻力表現如下:

(一)價值理念層面

從價值理念層面而言,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界在協同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問題上缺乏基本的價值理念共識,缺乏對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和協同創新路徑的統一認知結構。傳統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更重視教學工作。就高職院校的內部協同創新而言,教師熱衷于做好本學科工作,錯誤地將從事跨系部及跨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者定位為“不務正業”,對于具有創新思維的教師的正激勵不足,從而壓制了校內協同創新力的爆發;就高職院校的外部協同創新而言,高職院校要求教師治學嚴謹和本分守紀,對教師的紀律性要求勝過對其協同力和創新性的要求,對教師從事產學研合作項目的制度性約束過強,從而弱化了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協同創新的能力。

(二)利益分配層面

從利益分配層面而言,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界之間對協同創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方式缺乏制度性規范。由于實業界把握協同創新成果的生產資源,是協同創新成果的市場實現價值的直接控制者,因此在協同創新成果進入生產與市場投放階段后,實業界具有更強的談判實力,有著借助自身實力攫取更多利潤的強烈沖動。但是,高職院校直接掌控創新知識本身,在協同創新的初期具有更強的談判實力。如果實業界不愿意讓渡令高職教師滿意的利益,且不能設計一套良好的制度來確保將利益順利轉移給技術持有者,則技術持有者將沒有意愿積極參與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推高實業界的轉型風險。本質上,決定高職院校與地方產業界之間協同創新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設計一套令各方滿意的風險與收益匹配制度,以確保技術創新及產業轉型升級風險分擔比例與最終利益分配的合理配置比例二者的一致性。

二、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動力

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有兩個來源:外部動力重點解決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問題;內部動力則解決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對各利益攸關方的利益增進能力問題。

(一)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外部動力

第一,市場導向下的新技術革命是推動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首要外因。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以信息化為先鋒的第五次新技術革命的潮頭??v覽歷次技術革命的發展脈絡可清晰地發現,雖然每次技術革命的技術研發內容不盡相同,但都遵循著類似的商業規律,新技術革命迫切需要新商業模式革命的配合,從而推動歷次技術革命從純粹的新技術突破層面躍升為提升現實生產力的商業模式創新層面,并以此促進企業的現代化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新技術革命具有系統性特征,強調通過社會生態系統諸環節的協同努力來達成其變革目標。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在企業的技術實踐能力與高職院校的知識與理論創新能力的交集處得以實現。故企業界迫切需要與高職院校聯袂,從高職院校所代表的知識創新源泉汲取支持企業產業轉型和升級所需的新理念、新方法,有效彌補企業界在實踐新技術革命背景下的產業轉型與升級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理論性不足問題。

第二,市場競爭壓力是推動高職院校與地方企業展開合作以推動其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高等教育產業化有效滿足了國民對于學歷教育的旺盛需求,但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的辦學經費投入不足,在教育產業市場化壓力下的高職院校招生與就業依然沿襲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運作模式,與市場經濟模式相沖突。為提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辦學能力,高職院校應尊重市場經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以地方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特點為指引來制定辦學方針。同時,政府應當重視張揚高職教育市場的長期效益,避免高職人才培養的短視行為。政府可以對企業向高職院校轉移支付的資金給予稅收優惠,降低校企融合的制度成本和財稅成本。

(二)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

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根源在于高職院校和實業界可以從協同創新的過程中提升各自的核心競爭力水平,降低組織運營的單位成本,并獲取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的利潤率。高職院校與企業展開在畢業生人力資源、教師科研資源及高校信息資源等領域的合作,有助于降低組織創新風險,提升雙方的協同創新效能。

第一,高職院??蔀榈胤疆a業轉型提供充沛的畢業生人力資源支持。地方高職院校對當地社會與經濟的現實狀態與發展趨勢有著較為深刻的把握,可以通過調整辦學方針、優化專業設置、實施課程改革等手段來快速響應“十二五”規劃下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層次技能型及工程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應當深入掌握地區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最新動向,并及時調整學科及專業設置來快速響應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對高職院校人力資源需求類型的變化,通過優化知識型人才供給的方式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素質的人才保障。以浙江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作為一所地方特色鮮明的國家示范院校,該校自創立伊始就倡導“把專業辦在市場需求的熱點上,辦在企業的興奮點上”,該校的鞋革制造專業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立足所處中國鞋都的產業優勢,先后引進金仕達企業和康泰企業,合作成立產學研究中心,進行新產品研發,使學生直接在生產一線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學校與溫州鞋革工業協會所屬企業共同出資打造的制鞋工藝與鞋機專業實踐教學基地,不僅滿足了教學需要,而且還成為鞋革行業新技術工藝和新產品的展示窗口。

第二,地方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中集聚大批地方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智力高地。高職院校教師可以通過直接參與地方企業橫向課題或開展針對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縱向課題的方式,重點突破制約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若干關鍵技術和管理問題。在地方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戰略實施過程中,高職教師的功用具有伴生性特點,急需地方政府給予恰當的政策引導,為其參與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提供制度保障和資金保障,方可有效促進高職教師充分施展科研能力為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助力。當前阻滯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障礙在于,企業關于產業轉型升級所需技術的研發人員力量不足,研發資金投放能力有限,自主研發周期長,風險高;而高職院校的科研力量卻受制于研發資金不足及研發成果與市場對接難度大等問題。校企雙方就產業轉型升級所需技術的研發資源存在較高的互補性。校企雙方有必要以各自資源優勢為合作基礎,通過產學研知識共享的方式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例如,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依托上級主管部門浙江省供銷社的行業優勢,在市場營銷示范專業建設中彰顯服務三農特色,著力打造了服務“三農”的培訓、研究、直銷三大平臺,積極助推農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第三,高職院??梢岳米陨淼某渑娈a業信息資源及信息處理能力,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項目提供高端產業服務。高職院校作為教育及科研信息系統的成員,掌握豐富的科研技術信息資源,能有效組織專業技術人才從事產業轉型升級相關的信息挖掘及分析處理工作。高職院校應當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引導功用,健全產業轉型升級的信息化推進制度體系,提升地區產業信息化的層級;高職院校還應當積極展開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的政策規劃及制度研究,強化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在制度與管理技術層面的信息交流與合作。高職院??梢詫⑵湓谥贫扰c管理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拿來與企業共享,并從企業獲得市場最新的動態信息,反促高校辦學理念及專業設置等領域的戰略調整,實現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框架下的高職院校與企業的互惠式信息交流。

三、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協同創新路徑探析

(一)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協同機制

在協同技術研發方向和研發內容的決策問題上,高職院校與實業界的決策者應適當考慮技術研發的超前性和技術研發與地方產業發展水平的適應性問題。

第一,高職院校應當建構新型技術科研績效考評體系,為高職教師與地方實業界展開直接技術合作掃清制度障礙。高職院校的傳統科研工作任務服務對象是政府各部門,科研經費獲取路徑是面向政府及其事業部門的課題申報。這一傳統的課題申報模式的本質是政府通過科研經費分配方案來引導高職教師從事政府認為重大或急迫的科研項目。由于政府所認定的重大科研項目的全部信息來自實業界,政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僅承擔科研供需信息的“二傳手”功能。隨著信息工程的發展,高職院校與實業界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多元化和暢通性水平提升,地方政府若仍然堅持在高職院校與實業界之間充當居間人角色,將導致信息傳遞環節增多,信息失真水平增加。因此,政府有必要退出對產學協同的直接干預,轉而重視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與實業界就產業轉型升級事項展開直接的信息溝通,增加技術協同供需信息的透明性,強化高職教師對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信息的反應靈敏性,提升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領域的技術創新協同能力。

第二,強化適合企業需求特點的高職院校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的建設。高職院??蒲谐晒霓D化率較低是制約高職院??蒲泄ぷ魉教嵘年P鍵。首先,高職院??膳c地方企事業單位共建公共技術平臺、科研成果孵化中心,充分發揮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作用,促進社會資金與高職院校的科研能力相結合。其次,高職院??稍诳蒲谐晒D化管理中引入市場力量,搭建高職院??蒲谐晒D化的市場運行機制。為強化高職院校對企業科研需求信息的認知水平,高職院??稍诘胤街攸c企業內招募技術轉讓專員,強化技術市場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通過社會需求信息收集,在技術轉移過程中發現并開拓市場,實現技術創新的二次開發及售后跟蹤服務。高職院??膳c政府和企事業單位聯合設立高校產業技術創新孵化園。高校技術創新孵化園可以依照市場經濟規則和現代企業制度規范來運作,實現高職院校技術與人才資源的優化重構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順利轉化。再次,地方政府應強化對高職院??蒲许椖哭D化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支持科研成果轉化的財政專項基金,以緩解高職院??蒲谐晒D化環節的資金不足性問題。高職院??蒲谐晒D化的財政專項基金專門扶持列入地方重點產業目錄的技術,特別針對有助于地方產業轉型及升級的關鍵實用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為降低科研成果轉化資金運用的風險,專項基金應當面向技術需求方的企業募集資金,以確?;鸸芾矸侥軌蚣皶r、充分獲知企業對高職院校技術研發及轉化工作的意見反饋。最后,高職院校還應當加強科研成果的信息交互機制建設,建立高職院??蒲谐晒D化管理方、社會資金供給方與技術需求方企業的多向信息交互機制,以信息流為基礎搭建資金流與知識流之間的有效溝通平臺。作為高職院校技術需求方的企事業單位,應建立對高職院校技術創新項目的監控機制,并逐步完善對高職院校技術創新的產業價值鑒定和可行性評估機制,以促進其及時發現并購買適合本企業需要的新技術成果。

(二)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協同機制

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應當與創新型和創業型人才聯合培養戰略相契合,將企業的運營理念和實踐經驗融入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環節與產業運營環節的無縫鏈接。

第一,高職院校應當與地方企業界就人才培養具體方案問題展開切實合作,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引入企業等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標準,促進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企業對人才的技術需求特點的接軌,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掌握企業所需技術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第二,高職院校應當就人才培養計劃中的教學內容與地方實業界展開協同。地方實業界將其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需人才特點注入高職教學內容中,實現高職院校的教學內容與新產業所需知識與技能的對接。高職院校在引導企業界積極參與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規劃制定工作的同時,也應當適度控制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的比例,控制基礎性知識教學和功利性知識教學的比例,避免在教學內容改革過程中因過度強調教學內容的功利化,而導致高職畢業生未來職場生存能力的弱化。

第三,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建構高職院校與企業界在協同人才培養領域的制度化建設。依據人才培養訂單協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高職院校與學生三方之間表現為合作共贏的關系。高職院校從學生管理者身份轉向服務企業和學生的身份,通過制訂符合企業人才需求訂單及職業崗位要求的教學計劃,以及全方位、深層次地為學生學習和職業發展提供有效發展平臺的方式,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并提升學生的職業生存能力。

(三)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制度協同機制

在地方產業轉型與升級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地方政府應當從如下方面優化制度環境,建構有助于高職院校參與地方產業轉型升級事業的制度體系:

第一,建立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制度環境。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制度障礙在于行政力量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的資源分配,資源錯配損害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的效率。政府應深化項目審批制度的改革力度,規避直接干預市場機制運行的傳統管理模式,轉而建設服務型政府,通過建立并維護公正、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與市場競爭制度的方式,為高校及企業協同創新提供有效的制度環境,激勵校企雙方積極參與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建設,實現雙方合作的制度化。

第二,健全產業促進政策體系,落實政府對企業的產業轉型升級項目的政策優惠,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政策推力。校企協同創新的困難在于創新初期的資金短缺導致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夭折。地方政府應當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制定適合地方特色的產業轉型升級指導目錄,對淘汰落后產能、低碳環保等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型項目給予政策支持與稅收優惠,有效化解處于初創階段的校企協同創新項目的資金鏈短缺問題。

第三,在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政府應當充分運用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積極主導校企協同創新過程中各方利益分配機制的建設。具體而言,政府應當促進中介機構的建設,由中介機構來撮合校企創新協同,并為之提供完善的項目運營、項目結算支付及項目法律服務等增值服務,逐步擺脫政府對產業轉型升級事業的大包大攬型干預模式,建立以社會化組織為主導的常態化市場運營模式。政府還應當強化校企協同創新的制度建設,增加合作各方信息的透明度,降低協同雙方因信息不對稱而遭受的損失,將協同創新雙方的隱蔽型利益博弈活動轉變為以公開信息為基礎的陽光型制度博弈活動,為校企協同創新共同推進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良好的利益分配制度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曉明.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本科教育發展——以地方應用型本科轉型高職本科為選擇[J]. 教育發展研究,2012(3).

[2]王愛民.依托產業轉型升級平臺的浙江高職產學研模式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1).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第4篇

一、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所遇到問題

(一) 企業和學校相互隔離

現階段, 影響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重要問題是企業和學校相互隔離的問題。這樣就會導致, 企業對產品進行轉型升級了, 而高職院校的專業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 這就使得在高職院校中的相關專業是與企業的相關技術完全不對等的, 學生在高職院校所學習到的知識相對于社會來說是落后的, 甚至是被淘汰的, 這樣的情況是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的。除此之外,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 其也有可能根據最新的技術來對專業進行調整, 在調整后的專業中, 學生會學習新的技術。這是非常不錯的一件事。說明學校的技術是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的。但是, 對于企業來說, 不能頻繁的對產品進行轉型和更新, 這是因為, 一旦對產品進行了更新就有可能導致產品出現不穩定的情況。由此可見, 如果高職院校和企業相互隔離, 缺少了必要的溝通, 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以及高職院校的培養人才的方針。

(二) 高職院校的專業知識與社會脫軌

在高職院校中, 專業知識與社會企業的相關技術是脫軌的。這樣的情況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 因為, 專業知識與社會企業脫軌, 就導致學生在高職院校中所學的知識對于社會企業而言是過時的。專業知識的落后, 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產品轉型發展, 因為技術水平跟不上, 就沒辦法對產品進行轉型升級。

二、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意義

(一) 提高企業的效益

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是必須要進行的, 是時代發展下必須要經歷的。而其主要意義是提高企業的效益。因為產品轉型升級是可以讓產品更加適應于時代, 跟上時代的發展, 并且能夠使產品更加穩定, 讓產品更好的被人們所接受。一旦產品轉型升級成功, 企業就會發展的很好, 提高了企業效益的同時, 也讓企業的產品得到了更好的推廣。而想要對產品進行轉型升級就需要技術完美的支持, 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對專業進行調整, 對專業進行調整后, 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會和社會企業所接軌, 因此, 就會對企業的產品進行更加穩定的轉型升級。

(二) 促進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

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對于促進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有這非常重要的的意義。正是由于企業和高職院校沒有很好的合作關系, 才會導致產品轉型升級時會受到技術方面的影響。而高職院校的專業與社會脫軌嚴重也是因為企業和高職院校沒有合作所導致的。因此, 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對于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的意義非常大, 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合作后, 一些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定, 高職院校也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三) 促進技術研發

產品轉型升級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技術問題, 如果沒有完善的技術支持, 那么就很難對產品進行轉型升級, 甚至會出現產品崩潰的現象。而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而言, 技術問題同樣非常重要, 專業里的技術如果是過時的, 那么, 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此, 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對于技術研發也有這很重要的意義, 產品轉型升級就需要對技術進行研發, 這樣才能夠讓產品更加穩定, 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調整而言, 是必須要對技術進行研發的, 只有對技術進行了研發, 才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掌握。因此, 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對于技術研發是有促進意義的。

三、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機制

(一) 消除企業與高職院校間的隔離

企業和高職院校之間的隔離對于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有著很大的影響, 企業需要技術型人才來對產品進行轉型升級, 而高職院校希望通過專業課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但是, 企業和高職院校溝通不足就會導致企業無法從高職院校中找到技術型人才, 這樣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轉型升級, 而對于高職院校來說, 沒有與企業進行及時的溝通就會導致高職院校中專業課是與社會脫軌的, 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是落后的, 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還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 就有必要消除企業和高職院校間的隔離, 加強企業和高職院校的溝通, 讓企業能夠從高職院校中招聘到技術型人才, 并對其進行培養, 這樣對保證產品轉型升級的質量。而對于高職院校而言, 和企業進行溝通會讓高職院校了解社會企業所應用的技術, 再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課進行調整, 保證學生能夠學到符合時代的技術。

(二) 提升高職院校知識學習效率

對于學習效率一詞不僅代表著高職院校教師講解給學生知識學生理解程度的效率, 還包括學生對于整個知識體系的時代性進行學習, 對高職院校的專業進行轉型, 對于整個教育教學得到提升作用。學生的學習通過專業更加向企業靠攏, 提升了現代化專業能力的提升, 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知識的學習效率。

(三) 提高產品轉型升級技術

想要做到產品轉型升級, 就需要提高產品轉型升級技術, 在企業中, 技術的不完善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產品轉型升級, 甚至有可能造成產品質量下降等情況。因此, 對于提高產品轉型升級技術就是非常重要的了。而企業的主要勞動力是從高職院校中走出來的學生, 因此, 如果高職院校的學生技術水平過硬, 那么在企業中就會很好的完成任務, 實現對產品的轉型升級。由此可見, 產品轉型升級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去通過高職院校專業調整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提升, 這樣一來, 產品轉型升級技術就能夠提升了。

(四) 使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和社會接軌

高職院校專業與社會脫軌問題是影響產品轉型升級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是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原因之一。高職院校專業與社會脫軌就會導致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是不適應于社會的。這樣的后果就是學生所學的知識在社會中很少被應用到, 幾乎被淘汰了, 這樣一來, 企業的產品轉型升級就不能夠很順利的開展, 技術型人才的缺失是企業產品轉型升級中很嚴重的問題。因此就有必要讓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和社會進行接軌, 只有這樣, 才能保證學生的知識在社會上是有用處的, 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和企業相互合作, 高職院校從企業中獲取相關技術以及定期的去對企業進行考察, 是讓高職院校的專業課和社會接軌的重要因素。這樣才能夠讓高職院校順利的進行專業調整。

(五) 提高勞動力質量

在產品轉型升級中, 對于勞動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如果勞動力水平很低, 就會導致在產品轉型升級中受到一定的影響, 比如產品轉型升級所需要的技術是非常難的, 勞動力無法去進行掌握。這樣在產品轉型升級時遇到點問題就會很多, 產品也會受到影響。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調整而言, 勞動力相當于教師, 如果教師水平不高, 或者向學生所傳授的知識是時代已經淘汰的知識, 那么這樣的知識對學生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 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對于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的專業調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勞動力水平提高了, 就可以保證產品在轉型升級中的一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并且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 對于高職院校專業調整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教師的水平提高了, 對學生傳授的知識也是適應時代的, 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綜合上文, 通過上述所知, 產品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所遇到問題, 產品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意義, 以及產品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機制。由此可以看出, 當前階段, 在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過程中, 存在著很多問題, 比如, 技術水平不高以及企業和高職院校中沒有很好的進行溝通等問題。產品轉型升級是需要完善的技術支持的, 如果沒有完善的技術很有可能會導致產品轉型升級失敗, 而在高職院校專業中, 向學生所傳授的技術如果是過時的, 就不會很好的為社會提供人才。因此, 就需要對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進行整理, 提高技術水平和提高勞動力質量以及促進企業和高職院校的溝通都是對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非常重要的, 是能夠促進產品轉型升級和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有效手段。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 企業的一些經營方式跟傳統的企業經營有了很大的不同, 其產業的結構更加高級化, 在現階段, 我國的很多企業都在實行產業轉型升級。而相應的, 高職院校專業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和專業調整都是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對于企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就對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產業轉型升級,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雯靜.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結構耦合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長沙職業技術學院, 2018 (5) :30-32+44.

[2] 劉海燕.產業轉型升級期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調整與優化路徑研究——以長沙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8 (16) :276-277.

[3] 陳琦.產業轉型升級下高職院校專業調整:原則、內容及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 2018 (23) :18-22.

[4] 郭達.產業演進趨勢下高等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發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 2017.

[5] 劉松林.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院校專業調整的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17 (4) :103-106.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第5篇

1 探索與實踐

1.1 發展歷程

一是設施不斷提升。1982年引進試種, 采用的是露地種植模式種植, 這樣的草莓容易受到污染;1987年就發展為毛竹大棚種植, 但還是難以抵抗自然災害的影響;2007年以后更是發展為現代化的鋼架大棚、連棟大棚種植, 這樣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提升。二是技術不斷進步。技術的進步, 也是不斷創新的歷程, 現在的種植技術可以讓市民大開眼界。采用的立體栽培技術, 讓采摘者不用彎腰就可以采到草莓;運用物聯網技術, 種植大棚內的光照度、溫度、濕度等信息, 可實時監測、自動控制。三是品種不斷改良?,F在建德主打的草莓品種叫“紅頰”, 它上市早、果實大、果形好、甜度高、口感好、耐儲運, 廣受莓農和消費者歡迎。該品種曾經獲得第六屆全國草莓大會擂臺賽的一等獎, 建德也是目前全國“紅頰”草莓種苗的繁育基地和供應基地。

1.2 異地種植

一是范圍廣。建德莓農足跡已遍及廣東、湖北、北京、四川等19個省市區, 而且已經將建德草莓種到了香港, 今年甚至已經有莓農跨出國門, 到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種植草莓, 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建德莓農到國外種植草莓。二是效益好。建德莓農在香港種植草莓7hm2, 當地市場價每0.5kg達到100港元, 效益最好的一年個人年收益達到120萬港元。三是帶動強。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 建德草莓大軍異地種植的3.7千hm2草莓, 667m2均產值達4萬元左右, 促進了當地就業, 帶動了三產發展;在建德莓農自身增收的同時, 也有效帶動了當地草莓產業的發展, 促進了當地休閑觀光旅游產業的提升, 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1.3 人才培養

一是技術培訓。從2004年開始實施的農民素質培訓工程, 緊緊圍繞草莓等優勢主導產業, 加強對草莓種植等農業技術培訓, 十多年來每年參加培訓人數都在1萬人以上, 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專業技能與水平。二是人才選拔。草莓土專家吳東良先后被評為杭州市杰出人才、全國優秀農村實用人才, 還光榮當選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這充分表明了各級領導對建德草莓的認可。三是師傅培養。“草莓師傅證”既是草莓專業技術的認證, 也是建德草莓在全國草莓行業中的一張“金名片”。目前, 全市擁有該證的人員已達到7 034人。

2 現狀與問題

2.1 成效

一是種植規模最大。草莓種植面積達4 466.66hm2, 草莓產業總產值達到25.2億元。全市草莓種植面積占浙江省大棚草莓面積的1/3、占杭州市草莓面積的1/2。同時, 推廣草莓脫毒苗應用技術, 建立千畝草莓育苗基地, 面積高達533hm2, 草莓育苗產值超億元, 實現了草莓育苗原產地供應。二是從業人員最多。目前, 全市有9 500多戶近2萬人從事草莓產業, 其中1.5萬余人赴廣東等19省及吉爾吉斯坦、61個縣 (市、地) 種植草莓。三是草莓品牌最響。一直享有“浙江草莓在建德”的美譽, “建德草莓”通過國家工商總局證明商標注冊, 并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 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00個農產品品牌之一, “建德新安江中國草莓節”被位列中國最具影響力農事節慶百強。

2.2 啟示

一是政策扶持。通過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在一個又一個如“草莓過江”戰略的實施、草莓等主導優勢產業的扶持、異地發展借地生財的草莓走出去戰略、“建德果蔬樂園”品牌的打造、放心草莓工程的實施、草莓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草莓小鎮”建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導下, 莓農依托自身的技術優勢和良好的發展環境, 使得建德草莓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并走上了規?;?、特色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二是科技創新。通過強化科研合作, 加強與省市農科院、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 借助外來智力資源充實草莓科技研究創新力量。重點研究草莓產業智慧化提升, 包括拓展“智慧草莓”種植觀光采摘示范點、挖掘建德草莓文化、發展草莓深加工產業、建設草莓良種繁育基地等。引進一批草莓智慧農業、草莓良種繁育等綜合技術。三是安全保障。通過建立標準化模式, 在生產區域內, 遵循國際草莓生產GAP準則, 嚴格按照《無公害草莓》[1]、建德草莓地方標準組織生產銷售。在包裝、流通、銷售等環節規范相關操作規程, 嚴格按照草莓產品標準化執行。建立信息平臺, 強化技術指導,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3 問題

一是草莓產業轉型發展面臨困難。農戶分散種植規模小, 莓農老齡化程度突出, 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面積難以形成較大規模, 草莓生產成本增加、效益受到影響, 草莓新區技術薄弱, 草莓交易市場滯后, 制約著草莓產業的發展。二是草莓產業融合發展問題凸顯。由于景觀風貌、基礎設施、產業融合等問題, 草莓產業核心區域內的莓農就近種植、就近鮮銷, 前來采摘的游客日趨增多與農業功能十分單一的矛盾突出, 僅局限于“一來就摘、一摘就走”的粗放型采摘模式, 農業的文化教育、科技研發展示帶動、農產品的深加工增值、田園風光旅游、鄉土文化宣傳體驗、休閑養生等諸多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三是“草莓小鎮”項目建設進展緩慢。以楊村橋鎮為核心的“草莓小鎮”建設, 由于規劃滯后、時間緊任務重、項目承接單位或實施單位缺乏等種種原因, 致使“草莓小鎮”建設進度不快、底氣不足、工作被動, 措施有待加強。

3 對策與建議

3.1 多措并舉促發展

一要做大草莓產業。繼續做大草莓產業, 就要進一步落實草莓產業扶持政策, 鼓勵連片新種草莓、拓展草莓銷售、建立草莓種苗繁育基地等予以扶持;此外, 還要加快推進海峽兩岸草莓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二要提升草莓產業。要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 深化與臺灣地區等草莓產業主導區交流, 加大科研投入, 大力開展工廠化、智能化草莓生產基地建設, 推廣一批科技含量高、節本增效明顯、效益提升顯著的優新技術, 繁育一批抗逆性強、產量高、口感好的優良品種。要完善草莓生產標準, 隨著草莓種植技術的提升、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以及綠色生產技術的發展, 及時對《建德草莓生產地方標準》進行修訂完善, 創新推行“蜂果共生系統”, 等等。三要融合草莓產業。以“農業6.0”的經營理念、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 加快推進草莓產業與二產、三產的融合互促發展。加快推進草莓深加工, 鼓勵扶持開發草莓酒、草莓醬、草莓面包、草莓布丁等產品, 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以草莓“果蔬樂園”, 結合草莓文化, 打造草莓主題民宿。

3.2 強化監管保安全

一是環境要生態化。進一步鞏固提升環境整治成果、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統一劃定草莓種植保護區, 在保護區內嚴禁污染企業進入, 對于污染物、污染源等堅決說不。要積極推廣肥藥雙控等技術, 通過施用有機肥實現莓園清潔化綠色生產, 確保草莓種植的土壤安全。二是銷售要品牌化。在堅持標準化生產的基礎上, 實施品牌化銷售, 要求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果蔬樂園、家庭農場以及草莓大戶等, 必須嚴格按照標準化進行草莓生產, 統一納入品牌化管理, 對銷售的草莓統一使用“建德草莓”商標, 確保“建德草莓”安全優質優價。三是監管要全程化。從草莓育苗到果品銷售實行全程化監管, 要大力開展草莓生產投入品專項整治行動, 嚴厲查處經營和使用過程中的違規行為。要建立“草莓農資專柜”, 向莓農推薦使用優質農業投入品, 實行草莓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加強全市范圍內上市前草莓的監督抽檢, 讓權威機構檢測, 確保草莓質量真正讓人放心。

3.3 突出重點抓建設

一要彰顯優勢, 明確定位。要依托產業優勢, 突出交通優勢, 以草莓為“媒”, 集聚各類資源優勢, 精心打造“草莓小鎮”, 立足于區域內獨特的綠水青山風光和人文資源, 以草莓產業為基礎、以草莓文化為口號、以建德草莓為品牌、以草莓休閑旅游為方向, 將“草莓小鎮”打造成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長三角生態休閑度假小鎮和創意農業主題公園;把“草莓小鎮”建設成集品牌農業生產、休閑觀光旅游、綜合旅游服務、有機生活體驗、山水生態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特色小鎮。二要立足實際, 搞好規劃。“草莓小鎮”立足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其產業結構為“草莓產業服務+草莓示范生產+休閑度假產業”, 打造杭黃高便捷服務核心區, 建設草莓產業示范生產發展區、草莓產業深加工發展區, 拓展健康養生產業區、草莓休閑產業區要、運動休閑產業區, 最終形成三產聯動、產城融合的發展格局。三要合力推進, 加快建設。加快建設33.33hm2草莓提升示范區, 擴大招商范圍, 提升招商平臺, 充分利用楊村橋鎮交通區位優勢, 倡導實力雄厚的浙商回鄉投資, 建設草莓科技示范園, 打造全國領先的技術研發平臺和示范基地。要營造氛圍抓宣傳。廣泛宣傳“草莓小鎮”建設目的和重要性, 營造建設“草莓小鎮”的濃厚氛圍, 進一步引導莓農轉變觀念, 積極參與“草莓小鎮”建設。加大“草莓小鎮”對外宣傳和營銷力度, 讓更多群眾了解建德市“草莓小鎮”, 吸引周邊縣市和省市消費者到“草莓小鎮”進行休閑旅游。

摘要:草莓是建德市的農業主導產業、優勢產業之一, 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 獲得了“中國大棚草莓之鄉”的美譽。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草莓產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考驗。通過現狀分析和問題剖析, 從多措并舉促發展、強化監管保安全、突出重點抓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草莓產業轉型升級對策與舉措。

關鍵詞:草莓產業,轉型升級,實踐思考

參考文獻

產業轉型與產業結構論文范文第6篇

1 循環經濟的模式與原則

對于環境經濟在當前有兩種觀點:循環經濟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 就是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通過相應的經濟、技術、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進行互補, 從而形成相應的生態活動圈。在這個范圍內進行資源共享、互惠共生、良性循環發展, 只有這樣, 才能將循環發展理念進行最大優化, 從而保證經濟不斷發展。在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中, 人們的發展理念都是比較落后陳舊的, 人們的目標就是追求經濟, 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了, 人們的素質就會提升, 社會就會相應的進步。

孝義市作為一個資源大省, 礦產資源豐富, 主要有煤、鋁、石膏、鐵等。這也就決定了孝義單一的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 一直都是以煤炭采掘業為主要工業結構。其市所開展的煤炭采掘業以及洗選業, 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成為了孝義市的主導產業。在后續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 孝義市機焦產能達到1 600萬t, 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冶金焦生產基地。這種單一經濟的發展, 使得孝義市經濟快速發展, 成為全國百強縣市。而這種單一產業發展的背后往往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是極大的。從其產業結構上來分析, 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模式, 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導致資源大量浪費、當地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使孝義市的經濟持續發展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因此, 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如果一直處于持續高強度開采和低效率的資源消耗, 而不是廢物回收利用, 就會導致環境污染嚴重, 影響我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為了更好的生存, 也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循環經濟應用而生, 它的發展理念就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一種流程。這種經濟發展的特點是開發低、投入低、排放低、利用率高。在這個過程中, 以不污染環境為首要前提, 對于資源和環境都要做到合理的利用, 不浪費、不鋪張, 盡量做到物盡其用。只有這樣, 才能消除經濟與環境的矛盾, 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此外, 孝義市水資源和原煤資源在經歷多年的開采之后, 已經開始呈現出短缺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孝義市產業發展的“瓶頸”, 一些焦化企業已經陷入了發展困境。

在實施的過程中, 一定要遵循“3R原則”。什么是“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 再利用原則和資源化原則。只有把握好這三個原則, 經濟才能更好的發展。

2 以循環經濟模式指導產業結構轉型的原則

循環經濟的主要目的就是改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 徹底掃除“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陳舊理念, 在這個基礎上逐漸形成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為我們發展城市經濟提供了理論指導。以孝義市來說, 想要對孝義市進行轉型升級, 我們就得利用循環經濟理論的觀點和方法, 對資源利用方式進行優化, 將發展重心放在產業園區,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從而不斷延伸煤焦化、煤電鋁、煤鐵鋼、建筑建材四大產業鏈條,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改變傳統的發展觀念, 逐步形成資源綜合利用?;驹瓌t如下:

2.1 循環再生, 不斷延伸產業鏈的原則

循環經濟就是一種將資源進行再利用的模式, 它的主推理念就是資源的多次利用, 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 對資源進行二次甚至是多次利用, 努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將逐步改變孝義目前的發展模式, 改變高投入, 高消耗, 高污染的生產方式, 使經濟再度回到高速運行的軌道上來。并且對孝義市的煤、鐵、鋁等資源的開發進行統籌規劃, 政府介入共同開采, 保證資源的回采率和綜合利用率。最后, 大力支持能源和原材料企業出產向更深階段提升。充分利用清潔能源進行發展, 在進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

2.2 主導產業更替, 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新型技術也在不斷的進行更替, 想要完成產業轉型升級, 新興產業必將取代原有產業, 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為了使新型產業能在孝義市站穩腳跟, 就需要不斷適應城市的模式。為此, 在“十二五”規劃期間, 孝義市堅持調整產業結構, 培育新型支柱企業, 積極引進高新技術, 形成多元化的發展結構。在“十三五”發展規劃期間, 堅持“精準扶貧”, 一村一鎮發展特色產業, 如孝義南陽鄉積極引進俄羅斯的特色沙棘, 發展特色產業, 既能保護環境, 又可以提高當地的人們收入。就目前的情況而言, 孝義市的很多產業都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引進, 讓這些企業盡快成長, 支撐龐大的經濟系統, 順利實現主導產業的更替。

2.3 增強規模經濟效應, 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原則

企業競爭力的主要來源就是規模經濟, 這也是構建產業競爭力主要因素之一。煤炭采選業、煉焦業、鋼鐵業、煤化工等行業都是具有大規模發展的企業, 想要對這些企業進行產業升級, 需要投入大量的新興技術, 需要不斷的節約生產成本, 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在工業化過程中, 孝義市已經發展起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龍頭企業。“三金”金暉、金巖、金達, 成為孝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領頭羊。利用這些龍頭企業帶動其他企業, 可以促進發展, 形成先富帶動后富的效應, 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2.4 堅持自主創新與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相結合的原則

培育扶持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 鼓勵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全面提升該市的創新能力。鼓勵和促進投資世界500強和全球500強企業, 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天津、膠東、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作為主要經濟發展區, 將招商目光聚集在這里, 讓這些企業互相搭話, 互相尋求合作與交流機會。

3 以循環經濟模式指導產業結構轉型的基本策略

3.1 大力延伸產業鏈條, 推動循環經濟進程

當前, 孝義市的經濟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行業發展規模較小、技術支持不到位, 政府經濟跟不上, 導致企業發展規模停滯不前。進入二十一世紀, 孝義市年焦炭生產能力達到1 600萬t, 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冶金焦生產基地。但是落后產能堆積嚴重, 資源利用率低, 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發展模式, 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面對這樣的局面, 孝義市政府執行“去產能”的方案, 堅決淘汰那些即落后又產能過剩的企業。焦化行業利用十多年的時間淘汰掉九百萬噸的落后產能, 截止到目前孝義市焦化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60%, 并計劃再用幾年時間提升至80%以上。同時, 孝義市對于不達標的企業進行停業整頓, 確保企業的環保達標。此外, 政府倡導加快延伸產業鏈條, 以大規模的產業建設為主導產業, 全市圍繞“醇、苯、油”三條發展主線, 通過產業鏈向縱橫延伸, 形成橫向成群、縱向成鏈的煤化工產業集群。

3.2 發展鋁深加工產業鏈, 做大做強鋁深加工工業

孝義市最為突出的資源之一就是鋁土礦, 鋁礦資源的可供開采量為2.4億t。依靠這個資源, 該城市可以構建高鋁質耐材基地,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從而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

根據資料顯示, 孝義市的鋁資源優越, 所處的地理位置便于開采, 孝義市的鋁資源占全省的40%, 在全國也占到16%左右。近些年來, 利用礦產資源優勢, 孝義市不斷進行鋁加工產業鏈延伸, 在下游工業引進鋁材的深加工, 不斷提升鋁產品的附加值。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和發展, 孝義市興起了很多耐火材料和氧化鋁等鋁加工企業。在這些鋁加工企業中, 以孝義興安化工為首, 逐步提高鋁加工產業的技術水平, 以年產600萬t的生產量帶領著一大片鋁加工企業朝著更深層次發展。

3.3 用新技術改造煤鐵鋼產業鏈, 實現規模經濟效應

相比于其他產業的發展, 孝義市鋼鐵業發展還是相對比較薄弱。改造之前, 孝義市僅有四家鋼鐵企業, 分別位于該市的工業園區之內, 工業總產值88 000萬元, 鋼鐵產能達到80萬t, 并正在加緊建設160萬t鋼鐵二期項目。為此, 孝義市通過大量引進外來的先進技術和設備, 對目前的鋼鐵產業鏈進行改造, 并且在焦化產業發展上, 重點提升焦爐工藝技術, 擴大產業規模, 促進焦煤產業上下游結合, 在不增加物耗的情況下實現效益增長。利用新技術改造煤鐵鋼產業鏈將為孝義市帶去新的產業發展機遇, 逐步強化孝義市鋼鐵產業, 努力實現規?;慕洕?。

3.4 發展多樣化建筑產品, 提升建材業檔次

除了以上的工業, 孝義市的建材業發展勢頭也比較好, 建材工業發展以“利廢”為宗旨, 以現有企業作為依托, 充分利用煤炭、電力、冶煉等行業產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爐渣等固體排放物, 大力發展新型建材產品, 提高資源重復利用率。孝義市的發展重點就是:采用全燃煤矸石一次鍛燒硬塑擠出成型工藝, 生產煤矸石燒結磚, 利用新型技術和設備, 提升產品生產的自動化、成套化、系列化等, 以生產出高摻量、高孔調率、高強度、高保溫性能的產品作為目標。

采納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固體度渣在水泥生產中“雙摻”及分別粉磨等工藝技術, 生產復合硅配鹽水泥。目前, 孝義市的新型建材企業比重較小, 政府應該充分考慮到當前的發展情況, 鼓勵企業使用新型環保建材, 最大限度地消化工業固體廢渣, 增加新型建材生產量。隨著干法回轉窯水泥、矸石水泥、粉煤灰混凝土砌塊、矸石空心磚、硅磚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 建筑行業也將成為孝義市的支柱型產業之一。

3.5 積極引進高新技術項目, 培育戰略產業

城市對內發展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和策劃一批新的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節能環保項目。政府要全力配合, 加大生產力度和經濟投入。目孝義市政府提出, 要積極引進新技術、新項目, 加大科學研究力度, 提煉各地產業發展科技需求, 改變技術結構偏低的現狀。2017年4月孝義市成功引進亞洲五百強企業王老吉, 建立王老吉紫晨大健康產業園, 一期投資8.98億元, 46款產品更是全國首發, 一來便鎖定了10億元以上的訂單。該項目投產后, 會大量消化孝義市及周圍地區的紅棗、核桃等原材料, 同時為當地解決兩千多個就業崗位, 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企業。

3.6 大力發展旅游業

“二十年文明看深圳, 二百年文明看上海, 五百年文明看北京, 二千年文明看陜西,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孝義市的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 有中陽樓、臨黃塔、三皇廟等文物古跡, 也有下堡村鄧小平路居紀念館、石像村報國亭等紅色資源, 以及金龍山、玉泉山、曹溪河等自然資源。然而受過去單一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這些資源未加以開發利用。近年來, 孝義市把發展當地旅游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全市旅游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基礎設施及配套功能逐步完善, 旅游資源不斷豐富。同時, 政府還加大對勝溪湖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三皇廟、鄧小平陸居地、金龍山、玉泉山等旅游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積極建造華北地區最大的室內主題游樂場—孝義夢幻海水上樂園。目前, 孝義市已擁有勝溪湖森林公園、孝河國家濕地公園、三皇廟景區、金龍山文化旅游景區4個國家4A級景區, 以及曹溪河森林公園、夢幻海室內溫泉主題樂園2處優質景區。旅游景區不斷提檔升級, 旅游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使孝義市旅游業呈現良性發展。另外, 孝義市還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如皮影戲、碗碗腔、剪紙等, 在2017年春節期間, 舉辦了一系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 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認同度, 從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2017年“五一”小長假期間, 孝義市各大旅游景區共接待來自晉中、太原等地區的旅游團隊68個, 個人游10萬余人次, 游客總量近11萬人次, 景區直接門票收入實現243萬元。大力發展旅游業成為孝義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實現了綠色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結合。

結束語

隨著人類的過度開采, 無節制的使用自然資源, 孝義市的自然資源已經嚴重匱乏。因此, 盡快實現孝義市的產業轉型已是當務之急。結合孝義市當地的實際情況, 要想實現當地經濟的循環可持續發展, 就必須從多方面進行加快改進, 尤其是在運營模式上, 必須徹底改變舊的單一資源發展模式, 探索出適用于孝義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產業鏈條, 推動孝義市經濟再度高速發展。

摘要:隨著資源導向型工業問題的不斷深化, 孝義市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調整, 并明確了“延伸煤焦化、煤電鋁、煤鐵鋼三大產業鏈條, 建設焦化、耐材、鋼鐵、農副產品加工四大基地”的發展策略。在此過程中, 孝義市努力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努力讓經濟重新回到高水平軌道之上。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 孝義市在進行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诖吮疚囊孕⒘x市為例, 針對循環經濟與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轉型進行分析, 并闡述了如何開展經濟發展周期, 如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進而探討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循環經濟,資源轉型城市,轉型方法

參考文獻

[1] 謝青玉.談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J].河南農業, 2011, (04) :58-59.

[2] 傅靜.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 2012:10.

[3] 趙述顥, 唐曄.在發展中轉型在轉型中跨越—孝義市經濟在轉型跨越中駛入可持續發展快車道[J].前進, 2011, (07) :41-43.

[4] 陳寧峰, 沈小春, 蔣懷志.轉型“轉”出了“百強”—山西省孝義市轉型發展的啟示[J].廣西經濟, 2011, (10) :44-45.

[5] 靳昕.山西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轉型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 2015.

[6] 顧曉媛.探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以山西省孝義市為例[J].中國商論, 2016, (20) :5-6.

上一篇:IC卡技術護理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腦卒中患者護理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