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

2023-09-23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第1篇

言語理解

1.灰熊95%的基因和人類相同?;倚茇澇载澦苌龠\動,身體內部脂肪的含量占了半壁江山。但灰熊從來不得心臟病,也沒有血管硬化、脂肪沉積等血液循環障礙?;倚苣軌蛑鲃雨P閉四個心室中的兩個,讓心臟輪流休息。人類不會減少“心眼”,終日費盡心機,甚至比賽著看誰心眼多心眼活泛。學習灰熊的憨厚有利于心臟健康。

如果給這段文字擬個標題,最合適的是: A.灰熊為什么不生病 B.人類應減少“心眼” C.向灰熊學習 D.憨厚有利于心臟健康

2.從所獲得的最新數據看,2005至2006學年,有223543名美國學生在國外求學,他們占美國入學學生的1%,其中只有6000名學生選擇留學中國。盡管69%的美國學生能在地圖上找到中國,但只有18%的學生知道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74%的人認為是英語),有50%的學生認為中國的人口僅是美國人口的兩倍(實際是四倍)。

這段文字主要想提醒我們: A.中國的留學生比美國的留學生多 B.美國學生經常在網絡上了解其他國家 C.有必要加強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 D.有必要多派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3.有朋友對我說,你們古董行不好,凈賣假貨。我深刻反省,究其原因。文物的文化含量太大,難以一目了然。自古文物收藏憑的是眼力,玩的是心跳,至少宋代以來許多國寶就在真假之間爭論,翻來覆去者并不罕見。歷史上被判了死刑的文物又起死回生也不是鳳毛麟角。由于人類對自身文化認知的局限而對文物發生錯判,只要不是故意,情有可原。

對該段文字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非故意的賣假古董可以原諒 B.非故意的錯判文物真假可以原諒 C.宋代以來許多國寶陷于真假之爭

D.歷史上有不少被判為贗品的古董又被鑒定為真品

4.“功夫”、“豆腐”這些詞匯傳到西方去,成了他們的外來語,但人家采取直接音譯的方法,而不是將漢字嵌在英文或法文當中,難道不能引發我們一些思考嗎?夾用外國字母,不僅僅是文字的規范化問題、書面的形象美觀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的、一個民族自身的文化尊嚴的問題,是絕不應該等閑視之的。

根據文意,漢語中夾用外國字的危害不包括: A.破壞了漢語的規范化

B.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看不明白 C.破壞了漢字書寫的形象美觀 D.有損于國家民族的文化尊嚴

5.中國的傳統廉政文化源遠流長,它對歷代執政者的操守要求與為政規則不外乎五個方面: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恥而守氣節、崇節儉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報國。

下面對傳統廉政文化特點的概括與文意不符的是: A.執法如山、遵章守紀 B.注重民生、情操高尚 C.學識淵博、樂善好施 D.生活簡樸、嚴于律己

6.法律事件:是指不以行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法律事實。 下列屬于法律事件的是: A.張三違章開車 B.李四病亡 C.王五結婚 D.趙六繼承財產

7.國家賠償是指國家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并造成損害的,由法律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對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

據此定義,以下哪種情形,國家應承擔賠償責任? A.公安偵查人員趙某在審訊時將犯罪嫌疑人打死 B.工商管理機關吊銷某違法經營公司的營業執照 C.郵局在郵政傳遞中給客戶造成損失 D.銀行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儲戶資金

8.外匯是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于國際結算的多種支付憑證。它包括外國貨幣(鈔票、鑄幣)、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以及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憑證。

下列不屬于外匯的是: A.英國政府發行的水利建設公債 B.美國花旗銀行的存款憑證 C.歐盟國家荷蘭的貨幣200歐元

D.臺資公司的1000萬美元換成人民幣后的現金存款憑證

9.勞動報酬是指勞動者因提供勞動而獲得的所有報酬的總和,它等于工資和福利之和。 根據以上定義,下面哪種組合構成勞動報酬? A.小王超額完成計件任務500件,按單價10元計,公司付給他5000元人民幣 B.小王超額完成任務,公司除發一定數目的工資外,給了他兩周的帶薪假期 C.小王把公司發的5000元用來購買股票,獲得了2000元收益

D.小王完成任務后又加班工作了4個小時,公司付給他400元的加班費 10.社會救助是國家對無生活收入來源的寡殘孤獨、遭受天災人禍而使生活一時變得困難的家庭和個人、生活在國家規定最低貧困線以下的社會成員提供的生存保障制度。

下列選項中屬于社會救助的是:

A.對上學困難的青少年提供幫助的“希望工程” B.單位為從事危險工作的職工提供工傷保險 C.為殘廢軍人提供撫恤金 D.供養“五保”人員

言語理解參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文段把基因相似度很高的灰熊和人類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灰熊從來不得心臟病,也沒有„„血液循環障礙”的原因是“灰熊能夠主動關閉四個心室中的兩個,讓心臟輪流休息”。然后進一步指出人類卻“不會減少‘心眼’”,而“終日費盡心機”,故人類應“學習灰熊”。即文段強調的是人類應減少“心眼”,少費些心機。B項點出這一主題,且比較吸引人,故當選。

2.【答案】C。解析:文中列舉的數據說明美國只有極少數人選擇留學中國,而且美國學生對中國的了解非常少,甚至還有錯誤的認識。由此可見,有必要加強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本題正確答案為C。

3.【答案】A。解析:由“至少宋代以來許多國寶就在真假之間爭論”可知,C項正確;由“歷史上被判了死刑的文物又起死回生也不是鳳毛麟角”可知,D項正確;由“由于人類對自身文化認知的局限而對文物發生錯判,只要不是故意,情有可原”可知,B項正確。A項無中生有,文段并沒有提到可以原諒“非故意的賣假古董”行為。故本題答案為A。

4.【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夾用外國字母,不僅僅是文字的規范化問題、書面的形象美觀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的、一個民族自身的文化尊嚴的問題”而選項B并不是文中所提及的危害。

5.【答案】C。解析:A項體現的是“畏法度而能自律”;B、D兩項體現的是“重民生而知根本”、“崇節儉而重情操”。C項的“學識”、“樂善好施”在文段中沒有體現。故本題選C。

邏輯判斷參考答案

6.【答案】B。解析:法律事件的定義要點是:不以行為人的意志為轉移。只有B項符合。所以選B。

7.【答案】A。解析:國家賠償的定義要點是:①國家及工作人員;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他人合法權益。C、D兩項都不符合①;B項工商管理機關行為合法,不符合②。故答案為A。 8.【答案】D。解析:外匯的定義要點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D項是以人民幣表示的,故不符合定義。A項政府公債是外幣有價證券;B項銀行存款憑證是外幣支付憑證;C項歐元是外國貨幣。

9.【答案】B。解析:勞動報酬是工資和福利的總和。A、D兩項屬于額外收入,C項屬于投資收益,都不符合定義。B項包括工資和帶薪假期的福利,屬于勞動報酬。故答案為B。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第2篇

了解考情是寫好作文第一步。首先,作文分值高,一般在40分左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字數多,近年來基本上都要求在1000字左右,對于很多考生而言,簡直壓力山大;后,難度大。既有緊貼社會實際的創新創業話題類作文,也有“歸零”類的哲學性較強的作文。對于大部分考生而言,確實很難寫得出彩。

第二招:摸清“套路”

對于命題組而言,可謂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出不了的作文,真可謂“滿滿的套路”。中公教育研究與輔導專家提醒廣大考生,以下“套路”考生必須注意,唯有此,才能對癥下藥,滿足命題人需求。

套路一:重顏值。字跡和卷面是作文閱卷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標準之一。字跡潦草、卷面不工整的作文很難獲取考官的“芳心”。

套路二:重論點??傉擖c和分論點的正確與否基本上決定了這篇作文的得分檔次,總論點錯誤的文章沒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分論點錯誤的文章到達高分的巔峰。

套路三:重邏輯。作文關鍵在于言之有理,論據是否充分,論證是否嚴謹直接影響了這篇文章的說服力,而說服力是議論文寫作的關鍵。

第三招:百煉“成公”

沒有人的成功是沒有理由的。對于考生而言,作文想要拿高分,必須經過千錘百煉,這是一條沒有捷徑的道路,唯有埋頭苦練,方能成就人生。但練習是有方法的,以下建議,考生不可錯過。

第一,多讀。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廣大考生而言,廣泛閱讀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這里重點推薦《人民日報》,尤其是其中的評論員文章,有很多標題、論點、語句都十分值得考生學習和摘抄。

第二,多寫。光說不練那是假把式,很多考生對于作文寫作方法其實已經十分熟悉,但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好的作文絕對是寫出來的,只有多寫多練,才能挖掘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庫,才能將方法和實際結合起來,融會貫通。

第三,多改。很多考生反映,作文寫了很多,但是還停留在起步階段的水準,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修改。不修改文章,就很難發展自身寫作中的問題,自然也就很難提高和完善。因此,建議各位考生,寫一篇文章60分鐘,修改一篇文章180分鐘。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寫,去改,相信不拿高分都難。

下面介紹——備考指導:文章寫作風格

申論的大綱要求中就有對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運用說明、陳述、議論等方式,準確規范、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寫作要求中的準確規范、簡明暢達即對申論文章風格的要求,緊跟文風改革要求。早在2010年習總書記即撰文--《努力克服不良文風積極倡導優良文風》--指出:提倡優良文風要使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成為新風尚。短、實、新的文風要求便成為文風改進的方向。

在備考2018法檢申論時,要明確大綱要求,也要跟隨當前的文風風尚。在規定的字數范圍內,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寫出觀點明確、富有新意的申論文章,既要強化對于文章立意的練習,也要創新文章表述的方式,更需要在日常練習中摸索符合短實新的文章風格。

建議考生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準備:一,學習揣摩人民日報評論的文章寫作風格。以評論員文章為學習范文,學習其行文內在邏輯架構、文章語言風格。二,以歷年國考申論試題作為練習基礎,從段落寫作開始練習,練習基礎的寫作方法,盡量做到觀點明確,語言簡潔有創新。

在練習過程中,明確文章寫作的進步方向:以意義為主的文章寫作盡量做到有理有據,論證充實,論據豐富,自然流暢;以對策為主的文章寫作要做到針對性強、操作性強,氣勢磅礴,有論有據。文章寫作要向詩王白居易學習,做到文章合為時而著,一文一主題,重點突出,通俗易懂,文風簡潔。以真誠為底色書寫每一篇文章,以積累為階梯追求每一次成長。做到一篇一篇一復盤,總結經驗,在思考中進步,在感悟中成長。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第3篇

解答材料題目,尤其是案例性材料題目,考生一定要深入題中,能夠結合給定材料中的設定的情景,在具體的情景中解決給定的任務。

如:小張是借調到某單位的年輕職工,他和該單位領導及該單位職工老趙一起去某縣調研。該縣是領導以前工作過的地方。在調研中小張發現該縣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他對老趙說要向領導匯報,老趙建議小張謹慎點好。調研結束后還沒等到向領導匯報,兩人就被邀請去吃飯,席間小張對該縣情況插話較多,而且把他發現的問題直接提出來了,導致當時現場氣氛尷尬。

問:你覺得小張做的有什么問題,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本題中,小張的問題至少有這么幾個:一是不聽老趙的建議;二是在飯局中插話過多,發言把現場氣氛弄的很尷尬;三是也是最主要的,小張這種做事的方式不符合組織程序,未經匯報就發表意見??忌挥邪炎陨砣谌氲揭陨蠄鼍爸?,才能夠有自己切身的體會。

策略二:認清角色,扮演得當

解答材料題目,必須做到認清角色,到位不缺位,得體不越位,牢牢樹立權責意識,做好自己的工作,把給定角色扮演的得當、得體、得要領。

同樣是上面提到的那道真題,其中第二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是一種角色扮演,考生要答出自己的特色來,就必須認清注意材料中的人物關系。本材料中有小張、老趙、領導、參加聚餐中的該縣同事,其中顯性人物有:小張和老趙,別的人物在里面可以歸為隱形人物。特別需要注意給出的角色,小張是“借調到單位的年輕職工”,注意“年輕”字樣,同時,注意小張只是“借調”來的,而非本單位的在編職工。在問題中,考生的角色既作為“第三者”,又作為“第一者”,因此,角色“轉化”在答題過程中一定要迅速跟進。

策略三:尋找措施,圓滿解決

對于材料中給定的故事沖突,即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題目經常以“你怎么辦?”來考查??忌紫纫治鰡栴}有哪些,然后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的解決措施,要使問題最后得到圓滿解決。解決矛盾,是材料題的宗旨所在。

從材料中提取對策、運用材料和相關知識思考加工,形成對策,可以歸結為四種方法:就材直取、轉因成策、歸納整合、演繹成策。

1.就材直取

即從材料中直接提取對策。材料是對策生成的源泉,有時材料中會直接談及解決問題的對策、意見、思路、辦法等,而這些往往可以直接引用。專家認為,這種方法可以應用于時事背景類的材料題中。

2.轉因成策

即將原因轉化成對策,立足對原因的分析,形成有針對性的破解思路或辦法,即為對策。很多時候,原因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一些會揭示問題原因的材料中,就可以根據這些原因,得出對策。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因有果,措施得當。

3.歸納整合

即歸納零散信息,把分散在材料中的對策信息梳理、整合,形成系統而有條理的對策,是一個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材料的有價值信息有時會較為零散,甚至是潛藏在不同的材料中,此時就要善于挖掘,善于抓住不同材料反映問題的共同點,在比較合理與否、重要性大小及價值高低的基礎上,選出備選對策項目,按照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形成內容合理、邏輯嚴密的對策。

4.演繹成策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第4篇

為深入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七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共宜春市委《關于在市區兩級開展以“弘揚八個方面良好風氣、服務‘三大戰役’”為主題的作風建設推進年活動的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公司系統“滿意工程”、優質服務年活動的深入開展,經公司黨委研究,決定在公司系統開展以“實施‘滿意工程’、服務‘三大戰役’(工業強攻戰、城市擴張戰、旅游升溫戰)”為主題的作風建設推進年活動?,F提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滿意工程”、服務“三大戰役”為目標,以弘揚八個方面良好風氣、加強作風建設為著力點,進一步解決公司系統在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服務“三大戰役”、推動中心城的快速崛起,實現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電力保障。

二、主要內容

(一)提高思想認識,濃厚學習氛圍。告別懶于學習、懶于思考、懶于調研的“三懶”習氣,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覺加強政治理論、科學技術、業務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1 堅持學以致用,善于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開動腦筋,勤學思考,著力在服務好公司工作大局上創特色,著力在干好本職工作上出新招。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注重在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探索規律、指導工作、解決問題。

(二)轉變工作作風,強化大局意識。杜絕不服從、不主動、不配合的“三不”現象,始終與上級黨組織保持高度一致,自覺貫徹落實省、市公司的決策部署,自覺服從上級的工作調配,自覺服從本部門的工作安排,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責任感,主動圍繞公司的工作大局,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到部門工作創一流,本職崗位創佳績。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和“一盤棋”思想,崗位之間重配合、部門之間重聯合。

(三)端正工作態度,改進服務質量。力除冷面孔、冷眼光、冷語氣的“三冷”態度,廣泛推行微笑服務,熱情接待每一位來公司辦事的客戶。大力提倡換位思考式服務,主動觀察和發現自己在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進并提高服務質量。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在服務中使用文明用語、規范用語、禮貌用語。

(四)整頓渙散風氣,提高工作效率。整頓思想渙散、工作懶散、紀律松散的“三散”風氣,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維護公司的權威,維護單位的形象,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追求健康高尚,遠離低級粗俗。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倡導說干就干、雷厲風行的作風,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做到工作無差錯、辦事不拖拉。自覺遵守工作紀律,上班、開會不遲到、不早退;會議期間,

2 不交頭接耳、不隨意走動、手機置于關機或靜音狀態;嚴禁工作時間上網聊天、玩游戲等與工作無關的娛樂;自覺遵守組織紀律,遇事講原則、辦事講程序、處事講公正;自覺遵守財經紀律,不損公肥私、不見利忘義、不奢侈浪費。

(五)嚴禁違規行為,優化發展環境。嚴禁亂收費、亂罰款、亂作為的“三亂”行為,嚴禁違反規定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或提高收費標準;嚴禁利用職權進行行業壟斷,強制收費、搭車收費或以收取保證金、押金等名義變相收費。嚴禁在罰款中使用不合法票據或罰款不開票、少開票;嚴禁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不作為和亂作為行為;嚴禁故意拖拉、刁難設卡、態度粗暴等“吃、拿、卡、要、報”等行為。

(六)狠剎歪風邪氣,轉變生活作風。狠剎吃喝、賭博、玩樂“三股”歪風,提倡同城辦事不吃請;嚴禁工作日午餐喝酒;嚴禁接受服務對象的宴請。嚴禁公司員工參與具有賭博性質的撲克、麻將、游戲等活動。嚴禁在辦公場所打撲克、玩麻將;嚴禁接受客戶或公款安排的洗頭、泡腳、按摩、進歌舞廳、打保齡球、釣魚或其它高檔娛樂活動。

三、方法步驟

整個活動時間為一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學習動員、營造氛圍階段(4月1日——5月31日)

1、監察部負責制定作風建設推進年具體實施方案,召開動員會,廣泛征求意見,找準問題,督查是否存在“六個三”的現象。(完成

3 時間:4月13日之前)

2、思政部要充分利用公司政工網站的優勢,開設專題欄目,及時宣傳報道。負責組織開展“我為實施‘滿意工程’、服務‘三大戰役’獻計獻策”征文活動(4月16日前將優秀征文交至宜春日報社總編室),并開展優秀心得體會評選活動(5月10日前負責收集、評選好各部門的心得體會)。

3、公司團委負責組織“推進作風建設、服務‘三大戰役’”演講比賽,并將公司參賽人員名單于4月20日前報市直機關工委宣傳部。

4、由營銷部牽頭,監察部配合,采取營業窗口、服務現場、客戶座談會、95598等形式,開展“滿意工程”有獎意見征集活動,廣泛征求服務對象的意見,選出合理化建議。(4月―5月)

(二)制定措施,狠抓落實階段(全年)

1、確保安全可靠供電。

2、認真做好搶修服務。

3、建立完善服務措施。 ⑴完善95598客戶服務系統。 ⑵完善客戶代表制度。 ⑶完善收費網點建設。 ⑷推行零點檢修和帶電作業。 ⑸推行首問負責制,認真落實到位。 ⑹開好優質服務周例會。 ⑺認真做好停電公告工作。

4 ⑻走訪客戶聽取意見。

4、做好業擴工程,服務開發區建設。

5、嚴肅紀律強化執行力建設。

各黨支部對照本次活動的內容要求,重點自查本支部和個人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問題;是否存在公共權利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個人化的問題;是否存在不以人為本、簡單粗暴、以罰代管的問題;是否存在“吃、拿、卡、索、要、報”的問題,是否存在碌碌無為、得過且過、工作低標準的問題;是否存在精神空虛、不思進取、玩風太重的問題。針對查找到的突出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于6月22日報公司作風建設推進年領導小組辦公室。

6、圍繞“滿意工程”結合本職工作,找準服務的著力點,制定本部門和本人服務“三大戰役”的具體舉措,做到有工作標準、有承辦責任人、有完成時間。各部門的服務舉措交由公司活動領導小組審定,重點部門要在公司政工網上公開承諾。

(三)總結提高,長效推進階段(11月1日——12月31日)

1、各部門要立足于鞏固、完善和提高,全面總結經驗,形成總結報告報公司活動領導小組。

2、12月上旬,公司活動領導小組將組織開展“機關作風基層評”活動,評選出“基層最滿意的機關部室”。

3、活動結束后,要繼續鞏固活動成果,探索建立加強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確?;顒拥拈L效推進。

5

四、活動要求

1、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投身到作風建設推進年的活動中來,做到帶頭聯系實際學理論,帶頭嚴格要求找問題,帶頭制定措施抓整改,帶頭立足本職創佳績,帶頭鞏固成果促提高,保證作風有大轉變、保證服務“三大戰役”見實效。

2、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全體黨員要積極響應公司黨委的號召,在此次活動中爭做勤學善思、獻計獻策的模范,爭做積極參與、盡心盡責的模范,爭做優質服務、文明從業的模范,爭做立足本職、當好戰斗員的模范,爭做純潔高尚、情趣健康的模范。

3、公司領導小組將不定期地到各部門進行檢查,掌握開展活動的情況、整改措施的落實、兌現舉措的進度、執行制度的現狀、及時處置違規、違紀行為。公司領導小組將組織基層人員、客戶對各部門進行作風評議,對評議為不合格的部門,公司黨委將視情況作出處理。對活動開展不力的部門進行內部通報。各部門要及時把工作的落實情況、活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以信息的形式反饋到公司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五、組織領導

(一)成立江西宜春供電公司“實施‘滿意工程’、服務‘三大戰役’”為主題的作風建設推進年活動領導小組。

組 長:張忠民 副組長:廖中興、黃 青

成 員:劉

洪、 夏三翕、張貴華、習任平、華

飚、陳叢福、

6 徐

娟、萬青華、 危思宇、黃

勇、袁

洪、黃超雄、朱黨運、王和生、朱

斌、 劉

敏、熊援朝

(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二個工作組

1、辦公室(設在監察部) 主 任:張貴華 副主任:劉 洪

職 責:落實領導小組交辦的事宜。

2、宣傳組 組 長:劉 洪 副組長:陳叢福、徐 娟

成 員:袁 洪、萬先明、黃 斌、黃超雄、杜維克、嚴景嫻、雷 鴻、劉小媛

職 責:負責活動的宣傳報道,營造濃厚的活動氛圍。

3、督查組 組 長:張貴華 副組長:習任平、華 飚

成員: 龍 堅、 劉惠清、周筱燕、鐘 勇、劉宗啟、王湘雄 職 責:按活動內容要求,對各部門各單位開展活動情況進行督查,處置違規、違紀行為并參與評議工作。

各縣(區)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可參照此方案執行。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第5篇

1

目 錄

一、山西省投資促進的發展現狀 ........................ 1

(一)山西省投資促進工作取得的成績 ................................ 2

1、投資促進的原則和目標逐步明晰 ................................. 2

2、投資促進的規模有所增長 ....................................... 3

3、對外經濟合作數量不斷增加 ..................................... 4

4、開發區建設促進投資作用初顯 ................................... 4

5、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形成基本格局 ................................. 5

6、國際與區域合作初見成效 ....................................... 6

(二)山西省投資促進工作存在的問題 ................................ 6

1、招商引資主動性較差 ........................................... 6

2、產業承接性較差 ............................................... 7

3、環境吸納性較差 ............................................... 8

4、投資促進關聯度較差 ........................................... 8

5、能力適應性較差 ............................................... 8

二、山西省投資促進的環境分析 ....................... 10

(一)經濟環境 ................................................... 10

1、城市化程度 .................................................. 10

2、工業化程度 .................................................. 12

3、收入分配與消費水平 .......................................... 14

4、生產性服務業與商務環境 ...................................... 16

5、生產要素成本 ................................................ 18

6、融資環境 .................................................... 19

(二)資源環境 ................................................... 21

1、礦產資源 .................................................... 21

2、能源資源 .................................................... 22

3、水資源 ...................................................... 23

4、土地資源 .................................................... 24

5、旅游資源 .................................................... 24

(三)交通環境 ................................................... 26 2

1、公路 ........................................................ 26

2、鐵路 ........................................................ 27

3、航空 ........................................................ 28

4、水運 ........................................................ 29

5、物流業 ...................................................... 29

(四)創新研發與人力資源環境 ..................................... 31

1、科技創新與研發能力 .......................................... 31

2、人力資源 .................................................... 32

(五)文化環境 ................................................... 33

1、游牧與農耕文化的結合對開放意識的影響 ........................ 33

2、中華傳統文化對山西人素質的影響 .............................. 34

3、傳統晉商文化的積極作用 ...................................... 34

4、對現代商業意識的接受 ........................................ 35

(六)政策環境 ................................................... 35

1、國家中部崛起區域政策的影響 .................................. 35

2、國家外資政策變化的影響 ...................................... 37

3、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影響 ...................................... 39

4、山西招商引資政策的不斷完善 .................................. 40

5、山西招商引資政務環境的改善 .................................. 41

6、山西支持引資的財政支持措施 .................................. 42

(七)社會環境 ................................................... 43

1、教育環境 .................................................... 43

2、醫療衛生環境 ................................................ 44

3、社會治安環境 ................................................ 45

4、法制環境 .................................................... 45

三、山西省投資促進的指導思想、方針與重點 ............. 46

(一)指導思想 ................................................... 46

(二)方針 ....................................................... 47

1、投資促進硬環境改善與投資促進軟環境改善并舉 .................. 47

2、擴大投資促進規模與完善投資促進管理體制并舉 .................. 48

3、利用國家政策與改進本省政策并舉 .............................. 48

4、增加項目數量與產業鏈帶動并舉 ................................ 49

5、國外資金引進與外省市資金引進并舉 ............................ 50

6、實業性投資引進與金融性投資引進并舉 .......................... 50

7、投資促進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舉 ............................ 51

8、投資促進的可操作性與前瞻性并舉 .............................. 51

(三)重點 ....................................................... 51

1、構筑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投資動向和招商項目信息平臺 .......... 52

2、完善符合市場規律的投資服務體系 .............................. 52

3、完善重大項目的前期策劃和包裝的組織體系 ...................... 52

4、完善符合國際慣例和山西實際的投資促進政策體系 ................ 53

5、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投資促進考核評價體系 ................ 53

6、建立高水平、專門從事投資促進工作的人才隊伍 .................. 54

四、山西省投資促進的重點產業 ....................... 55

(一)煤化工業 ................................................... 55

(二)裝備制造業 ................................................. 56

(三)材料工業 ................................................... 56

(四)醫藥產業 ................................................... 57

(五)冶金工業 ................................................... 58

(六)電力工業 ................................................... 58

(七) 商貿、餐飲、住宿等傳統服務業 .............................. 59

(八) 物流、金融、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 59

(九) 會展、文化和公共服務等新興服務業 .......................... 60

(十)旅游業 ..................................................... 60

(十一)高新技術產業 ............................................. 61

(十二) 現代農業 ................................................ 61

五、山西省投資促進的區域重點 ....................... 63

(一)各經濟區域的形成與發展 ..................................... 63

1、太原經濟圈的建設 ............................................ 63

2、晉北經濟區的建設 ............................................ 64

3、晉南經濟區的建設 ............................................ 65

4、晉東南經濟區的建設 .......................................... 65

5、西部經濟區的培育 ............................................ 66

(二)經濟帶的形成與發展 ......................................... 67

(三)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 ......................................... 68

六、山西省投資促進的方式選擇 ....................... 70

(一)山西省投資促進方式的轉變 ................................... 70

1、由針對單個企業招商向針對整個產業鏈招商轉變 .................. 70

2、由重點針對海外招商向針對東部外商聚集地招商轉變 .............. 71

3、由各自為政制定招商政策向建立系統性招商政策體系轉變 .......... 71

4、由以優惠政策為主引資向全面改善投資環境轉變 .................. 72

5、由以項目隨機性的招商方式向規范化招商方式轉變 ................ 72

6、由以政府招商為主向以企業招商為主的轉變 ...................... 73

(二)山西省投資促進方式的創新 ................................... 74

1、積極、合理、高效地利用國外優惠貸款 .......................... 74

2、以各類博覽會和招商會為重點,打造會展投資促進平臺 ............ 75

3、以國有企業改造為突破口,大力促進投資 ........................ 76

4、著眼于產業結構升級,大力引進資金 ............................ 78

5、做好海外招商基地建設和友好城市共建,形成招商引資新平臺 ...... 78

七、山西省投資促進的保障機制 ....................... 80

(一)完善服務型政府職能,樹立良好的山西投資形象 ................. 80

(二)建立健全投資促進機制,加快投資市場化、專業化步伐 ........... 81

(三)構建金融支持平臺,為投資促進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 82

(四)完善溝通協調機制,促進區域經濟合作 ......................... 83

(五) 制定并落實相關招商政策,為吸引外部投資提供政策體系保障 .... 84

(六)建立健全對外資的法制管理體系 ............................... 84

(七)加強環境建設,增強山西對外商的吸引力 ....................... 85

5

一、山西省投資促進的發展現狀

現代意義的投資促進,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吸引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從而推動本國、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向潛在的投資者所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投資促進不同于傳統的招商引資,是對招商引資工作的拓展和升華,涉及到市場經濟的各個層面,大到政權的穩定、法制的健全、國際經濟的一體化;中到經濟門類比重、市場機制、融資渠道;小到企業管理、人員配置、產品銷售等微觀領域。

作為一種全局性的戰略觀念,投資促進的全局性和戰略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強調在采取具體的引資行動之前開展調查研究,科學制定和實施符合本地區實際的投資促進工作戰略和規劃,以促進本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全面提升吸引外資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二是它強調形象塑造、引進外資、投資服務和信息反饋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促進,不可或缺,尤其強調投資后服務,如優惠政策的落實、糾紛的解決和投訴等一些在招商引資階段容易被忽視的環節。

投資促進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形象塑造,即塑造和宣傳本國、本地區、本城市的投資環境;二是招商引資,即通過各種渠道、手段、活動,引進外國的資金、技術和銷售網絡;三是管理服務,即為潛在的和現有的外商投資企業服務,吸引和擴大他們的投資;四是信息反饋,即反饋投資促進政策執行情況,推動政府投資政策的完善。

投資促進包括下列具體類型的活動:廣告、直接郵寄、投資研討會、投資團組、參加行業展銷和展覽、散發材料、一對一直接營銷、為潛在投資者準備訪問日程、在潛在投資者和本地合作伙伴之間牽線搭橋、從各個政府部門獲得許可和批件、準備項目建議、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在項目開始運營之后向投資者提供服務等。

本規劃中“投資促進”中的“資”所涵蓋的范圍很廣,既包括能夠利用的外資(即境外資金),又包括內資(即山西省外的資金);既包括山西省內的民間資本,又包括了銀行貸款。利用外資的方式既包括直接利用外資,也包括了間接 1 利用外資,如外國政府貸款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傊?,所有能夠用于山西經濟社會建設的合理資金都屬于本規劃中“投資促進”所涵蓋的資金范疇。

(一)山西省投資促進工作取得的成績

1、投資促進的原則和目標逐步明晰

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指導下,山西省已經明確地認識到“十一五”時期是全省積極利用對外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也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關鍵時期。

山西省結合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認真研究本省的具體情況,借鑒兄弟省市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致力于建立現代化的投資促進工作體系,探索和實施現代化的招商手段,切實改善本地區的投資環境,提高投資促進工作的質量。2006年,山西省召開了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部署了新階段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工作的目標,制定出了全省、主要城市及各個行業的“十一五”規劃,逐漸建立起有選擇性地吸收符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目標、產業結構布局的投資促進框架,以及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投資促進工作格局。

山西省投資促進工作目標逐步轉向確立產業投資重點和區域投資重點,加強投資促進工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本著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原則,投資促進的目標更注重推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著注重招商引資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帶動作用的原則,投資促進的目標更加轉向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關系人民生活質量的領域;本著促進新支柱產業形成的原則,投資促進的目標更加注重高新技術以及新型產業發展中的對外合作;本著大力營造“重商親商富商安商”社會氛圍的原則,投資促進的目標更加重視優化投資環境、促進軟環境建設。

山西省制定的“十一五”期間具體投資促進目標如下:(1)擴大利用外資。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的目標為50億美元。期末力爭達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2)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建立兩個以上國家級項目示范基地、五個以上省級項目示范基地;(3)增強開發區的經濟輻射作用。開發區吸收外商投資額力爭達到全省總量70%以上。區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5%,到2010年達到1040億元。工業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5%,到2010年達到1710億元;(4)加速發展服務貿易。力求

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信息產業等新型服務業領域達到全國中等偏上水平,大力發展山西的旅游業。

2、投資促進的規模有所增長

“十五”期間,在山西省投資的國際知名企業增多,總投資6.1億美元的山西移動通訊項目,投資1.38億美元的亞美大寧能源項目,投資1.26億美元的富士康項目的相繼實施,為改善省內通訊條件、深度開發煤炭資源、填補省內IT產業空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成為山西省利用外資工作的典范。山西省利用國外中長期貸款投向集中,重大項目增多,也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五”期間,山西省實際利用外資32.86億美元,較“九五”期間增加15.3%,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4.56%,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0.69億美元,借用國外貸款22.17億美元,較“九五”期間增加37.7%。盡管“十五”期間山西省利用外資的規模有所增長、質量有所提高,但總量依然不大、規模偏小。

“十一五”以來,山西省對外開放的步伐明顯加快。2006年,山西省全省合同利用外資13.4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納入商務部統計口徑的有4.72億美元。2007年是截止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資成績最大的一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額為24.72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2.6億美元,超過“十五”期間利用外資的總和。

2007年山西省利用外資的突出特點是大項目多、投資領域廣。在2007年外資投入的12個行業中,服務業成為外商投資的重點,資金到位達7.6億美元,制造業居第二位,達2.7億美元,煤化工以1.6億美元居第三位。最大外資到位項目是韓國電力公社、德意志銀行入股的格盟國際能源有限公司6.02億美元,被商務部譽為審批時間最快、國有資產增值最高、電力板塊最大的項目。其它大項目還包括富士康(太原)精密電子有限公司3300萬美元,山西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2000萬美元,山西歐羅福環保能源有限公司1181萬美元等。這表明山西省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已取得初步成效。

3

3、對外經濟合作數量不斷增加

“十五”期間,山西省對外經濟合作成倍增長,承包工程數量增多。對外經濟合作主要指標成倍增長,實施了以大企業為依托、以承攬大型項目為目標的“以大攬大”的發展戰略。但對外經濟合作的領域多集中在建筑工程類領域,對外經濟合作的市場則多集中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這與經濟發達省份在紡織、家電、機械、醫藥、電子等優勢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及國際分工合作,走國際化經營的道路差距較大。對外經濟合作工作的發展也不平衡,業務主要集中在太原、大同、運城等大中城市,其它城市基本處于空白。境外投資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項目小、項目分散的狀況并沒有明顯改觀。

“十一五”以來,由于世界經濟和貿易繼續保持增長,服務貿易、服務外包、傳統制造業的轉移向縱深發展,為山西省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國際空間,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山西省對外承包工程的領域也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房建等擴展到高新技術密集的高速公路、鐵路、電子、冶金等領域。目前,巴西(中國)萊恩倉儲加工園區和天利毛里求斯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進展。繼大同市之后,陽泉、晉城和晉中市的相關企業也獲得對外承包工程資質,外經企業過度集中在省城的狀況有所改變。

4、開發區建設促進投資作用初顯

“十五”期間,開發區建設勢頭良好,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較快。開發區已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相繼有卡特彼勒、富士康等世界500強落戶開發區。“十五”期間內,全省開發區累計完成區內生產總值862億元,是“九五”期間的8倍,完成工業總產值1756億元,是“九五”期間的6倍。從發展速度來看,“十五”期間,全省開發區區內生產總值保持著40%以上的年遞增率,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土地上,產生區內生產總值18.47億元,生產工業總產值38.37億元。

進入“十一五”以來,山西省共有省級及省級以上開發區達到24個,其中包括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2007年全省開發區實現工業總值1073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占到66%,達678億元。高新技術產品已成為全省開發區的主導產業,開發區生產的手機、計算機零附件、抗菌素等精密工業、精細化工產品已成為全省骨干出口商品,成為拉動全

省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的主導力量。2007年全省開發區從業人數達37.2萬人,比上年增加5.6萬人,增長18.0%,與經濟發展保持了同步增長。

2007年,全省開發區加大力度,在推動項目落地實施方面狠下功夫,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了一批以物流、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省級重點項目的平穩落地。侯馬開發區引進的占地270畝、投資3.2億元的山西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經海關總署批準,已經正式封關運作,成為全省首家保稅物流中心,對推動全省外貿進出口乃至對外開放將產生積極意義;總投資80億元的中國南方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汽車項目落戶太原經濟區,成為全省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優化產業結構的重點項目;香港豪德集團投資運城開發區的豪德光彩貿易廣場項目占地839畝,總投資7.4億元,所有建筑主體工程已竣工,將于2008年4月全部竣工驗收。

5、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形成基本格局

目前,山西省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的格局。作為山西對外開放的窗口以及與WTO規則接軌的示范區,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合作,分別創建了山西大學科技園、太原理工大學科技園、中國日化所科技園、中輻院科技園、太原高新區軟件園等多個科技分園;同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聯系,并在北京、上海、廈門、深圳等地建立了對外合作聯絡處。

山西省科技廳將科技交流合作工程作為2007年的重點項目之一??萍冀涣骱献鞴こ逃行У乩昧舜髮W名校的資源,力求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一流院校和世界500 強企業及各種類型的科技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萍冀涣鞯暮献髦攸c在于加強新支柱產業培育中的對外合作,吸引省內外、國內外技術與山西企業聯姻;建立山西籍省外、國外科研人員信息資料庫,建立省內企業與在外科研人員聯系交流制度,向省內企業傳遞在外科研人員信息,向在外科研人員傳遞山西省的經濟科技政策和戰略,傳遞省內企業技術需求及交流合作意圖。

山西省采取的促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措施還包括:第一,大范圍擴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收集國際科技信息面向企業發布;第二,組織省內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到外省科技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參觀學習,提高科技創新的意愿;第三,抓 5 住科技創新重點,啟動由省內重點企業出題,政府組織,重點解決制約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問題的“山西省重大科研項目聯合攻關行動”。

6、國際與區域合作初見成效

進入“十一五”以來,山西省國際合作的領域和范圍在不斷擴大。從外資來源地來看,2007年有22個國家和地區向山西省投資,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11個,居前5位的國家和地區是香港7.8億美元,英屬維爾京群島2.3億美元,巴哈馬6600萬美元,澳大利亞3160萬美元,薩摩亞1533萬美元。

近年來,山西省的國內區域合作亮點紛呈。通過參與各種形式的合作及交流活動,區域引資措施已初見成效,促成了一批合作項目的落地開工,鍛煉了招商引資的隊伍,搭建起山西與長三角、珠三角、港澳臺地區的區域合作平臺。在2006山西(上海)經濟合作項目推介活動中,共簽約投資類項目222個,項目總投資1570億元,引資人民幣907億元。投資類簽約項目分別同上海、江蘇、浙江、港臺、境外及其他地區進行了合作。在2006山西(香港)投資洽談會期間,全省共簽訂經濟合作項目347個,全省共簽約項目365個,擬引進資金360.5億美元,其中:外資項目291個,擬引進境外資金325.6億美元;內資項目74個,擬引進境內省外資金278.8億元人民幣(折合34.9億美元)。

2007年,山西省承辦了“港洽會”、第二屆“中博會”、“珠洽會”、“煤博會”等,共有簽約項目1281個,實際到位資金總計598.02億元。其中外資項目463個、內資項目730個。據統計,全省2007年“四會”簽約的項目中,煤炭深加工項目280余個,占22.2%,非煤項目990多個,占77.8%。其中循環經濟項目、第一和第三產業項目有了大幅提高。特色選商、綠色招商已經成為全省招商實踐的主流。

(二)山西省投資促進工作存在的問題

1、招商引資主動性較差

山西省的投資促進工作以政府行為居多,多數國有企業缺乏開放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企業的主體作用。以煤炭業為例,煤炭產業長期處于計劃經濟和賣方 6 市場,產業的資源依賴性和思想的封閉保守性相互作用,造成經營者乃至全社會競爭意識不強,開放欲望淡薄,缺乏自主創新、開拓發展的內在動力。由于不少企業眼界狹小,只把目光放在國內銀行貸款或自有資金上,依賴政府去吸引投資,主觀能動性差,習慣于坐等投資。因此,山西省的三資企業少、利用外資少、合作項目少,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

部分基層工作者對投資促進工作產生了厭戰和畏難情緒,對于項目進展落實的主動性不高。好干的項目落實的好些,交通便利的地方落實的好些;工業的項目落實的好些,農業的項目落實的差些;企業積極性調動起來的項目落實的好些,政府抓的項目落實的差些;領導重視的項目落實的好些,不重視的項目落實的差些。

2、產業承接性較差

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工業結構屬資源導向型,以采掘業為主。產業層次低,新興支柱產業未形成。產業發展不協調,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大,科技基礎相對薄弱。

山西的煤炭產業還沒有向煤化工領域深度延伸,產業開放也還沒能從買賣關系深化為產業協作關系。采掘業本身就具有封閉性,產業深度合作的需求相比其他產業要低很多。這種初級的產品模式、粗放的生產方式和短期化的經營行為,使得山西省吸引優質資源、嫁接先進技術難,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對外擴張的能力弱。加上區域外的很多資金都是沖著山西省的煤炭、焦炭而來的,大大減弱了山西省向其他非煤產業轉移的拉動力。

山西省的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服務業比重從2003年開始一直位居中部6省第4位。近年來,第三產業的比例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更加限制了開放的領域和空間。高新技術產業、物流、中介、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旅游業的招商引資薄弱。開發區等招商引資重要載體的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7

3、環境吸納性較差

山西省受計劃體制的束縛,在投資環境方面,自身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吸納國外的資金、技術、人才、管理和先進的產業嚴重不足?;A設施建設欠帳較多,生態環境惡化,開放政策力度不大,信譽觀念不強,國有企業改革不徹底,難以吸引優質投資。山西全省國有企業占總資產的70%,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滯后。雖然大多數國有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國有股“一股獨大”,省國資委監管的36戶企業,大多數為國有獨資公司。這樣的股權結構,決定了政府對企業的管理模式難有根本性改變,難以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

山西省投資促進環境體系尚存不少問題,比如招商引資的管理體制不夠順暢,基層安排不夠合理,行政審批效率低下;部分項目的可行性報告不夠細,基礎不夠扎實,導致項目落實時卡殼;簽約項目落實差,資金到位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的地方還存在盲目攀比的現象,在產業布局上重復布點,片面地追求招商引資的數量,導致招商成本高,效率低。

4、投資促進關聯度較差

總體來說,山西省與兄弟省份和重要經濟區的經濟聯系范圍較窄,未能在產業和項目上建立實質性的合作關系,未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開展大規模交流,經濟開放與投資促進的關聯度較差,使得投資促進工作的預期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來,全國經濟區域板塊快速形成和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三個經濟區域,在我國經濟總量中舉足輕重。東北、中西部紛紛提出與三個經濟區聯合的想法,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互動頻繁。然而,山西省與以上三個重要經濟區的交流仍然局限在能源領域,表現為簡單的買賣關系,沒有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深度合作。

5、能力適應性較差

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農耕傳統,滋生了因循守舊、小進即滿等保守思想和小農意識。山西省從領導干部、企業家到群眾,總體上說能力適應性較差,思想觀念 8 不夠解放,缺乏開放的眼光和戰略思維,缺乏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新觀念,缺乏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參與競爭的勇氣和魄力。

受“肥水不流外人田”狹隘保守思想的影響,山西省還沒有形成全社會“重商、親商、愛商、護商”的理念,沒有形成投資促進的完整服務體系。由于對政策的理解缺乏靈活性,從實際出發,吃透、用足、用活政策的能力不強,搶抓機遇的意識不強,奮勇爭先的精神不足,使得在投資促進方面,部分政策的力度不大、落實不力,甚至現行政策之間還存在著矛盾和抵牾,行政環境不夠寬松,企業開放動力不足,投資促進的氛圍不濃。

9

二、山西省投資促進的環境分析

投資環境分析是投資決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本部分對山西省近年來投資環境的變化進行縱向比較,在部分環境因素分析中還分別選取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一個省份,即遼寧省、江蘇省、河南省和陜西省,與山西省進行橫向比較,得出山西省各項投資環境的優勢和劣勢,指明山西省投資促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經濟環境

1、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指工業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的地域空間上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流動和集聚;城鎮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成為社會前進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和生活方式廣泛地滲透到農村的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

城市化程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是非農業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近年來,我國經濟蓬勃發展,城市化水平也穩步提高。山西作為全國的能源基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化進程。

從橫向比較來看,2006年,山西省城市化率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第15位,首次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見圖2.1)。與課題選擇的幾個兄弟省之間比較,山西省城市化率低于東北地區的遼寧省和東部沿海地區的江蘇省,但高于中部的河南省和西部的陜西省(見圖2.2)。

10 圖2.1:山西省和全國城市化率的變化(2000-2006,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國家統計局

圖2.2:城市化率比較(2006年底,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國家統計局

總體來看,山西省城市化水平存在發展滯后、分布不均衡、層次不高和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突出表現為:一是區域差異顯著。山西省城鎮布局具有明顯的交通和資源區位指向。從地域分布看,主要分布于山西中、東部鐵路干線沿線且有豐富礦產資源的區位。二是大城市數量少、發展滯后。1978年至2006年,全國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40個增加到91個,而山西省大城市數量卻始終只有太原和大同兩個。三是小城鎮發展缺乏產業支撐。山西省產業結構單一,使相當一部分非農業鄉鎮企業難以向小城鎮集中,使大多數小城鎮缺乏必

要的產業支撐。

2、工業化程度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增加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持續上升的過程。衡量工業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工業化率”,即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000年以來,山西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持續最長的時期。

從橫向比較來看,山西省工業化率較高,在中部6省中居第1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個百分點(見圖2.3)。

圖2.3:工業化率比較(2006年底,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國家統計局

從縱向比較來看,2006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00年增長4.97倍,年均增長30.65%,連續6年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位居全國第14位;占GDP 的比重45.2%,比2000年上升19.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1.70%提高到2006年的2.36%,在全國各省(市、區)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19位上升到2006年的14位(見圖2.4)。

12 圖2.4:山西省和全國工業化率的變化(2000-2006年,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和《山西統計年鑒2007》計算

總體來看,山西省工業化發展既有優勢,又有不足:一方面,山西省在我國整體工業化水平上升的過程中,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發揮自身產業優勢,抓住機遇,實現了山西工業和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山西省工業化率的提高,是以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發展為前提的,山西省產業結構以高度依賴煤炭資源為主,產業結構中潛在的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并日漸突出。

2006年,山西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傳統工業的主導優勢繼續積累的同時,結構趨向同化現象嚴重。全省三分之二的縣域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煤炭,不利于地區之間各種經濟資源、經濟成分的優勢互補(見圖2.5)。

圖2.5: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變化(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13

3、收入分配與消費水平

從橫向比較看,2006年山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80.92元,居中部6省第4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027.7元,居中部6省第3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收入之比為3.1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山西省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整體低于全國,但城鄉差距較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居民收入在中部6省中位于中偏下水平(見圖2.6)。

圖2.6:山西省城鄉居民收入情況(2006年,單位:元)

資料來源:山西統計年鑒2007 2006年,山西省居民人均消費水平4843元,高于中部的河南省和西部的陜西省,低于東北地區的遼寧省和東部地區的江蘇省,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2.7)。

圖2.7: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比較(2006年,單位: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14 從縱向比較看,山西省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迅速,從2000年到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1.67倍,年均增長率8.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年均增長率13.34%。但城鄉居民收入比逐年升高,城鄉差距收入逐步加大(見圖2.6)。

近年來,山西省居民人均消費水平迅速提高,從2000年到2006年提高了2.38倍,年均增長率15.53%,均高于同期全國水平,并有望進一步提高(見圖2.8)。

圖2.8:山西省和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山西省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費水平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有利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費結構的變動和消費增長面臨的政策環境等。從居民收入增加上看,我國經濟形勢的良好發展態勢、山西省總體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居民收入增加奠定了客觀基礎。從消費結構上看,山西省消費品市場已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從消費增長面臨的政策環境上看,擴大消費需求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為消費增長營造了較好的環境。

二是不利的因素,包括居民收入的絕對數值較低,農村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近年來山西居民收入雖然有了很大的增長,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總體消費水平仍然較弱。不同收入群體間的不均衡性日漸明顯,農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約了農民整體消費水平。

15

4、生產性服務業與商務環境

一般認為,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①。它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主要功能是為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供服務產品,是

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包括物流、研發、信息、中介、金融保險以及貿易相關服務等。

從橫向比較來看,山西省“生產性服務業”產值較低,在幾個省份中排名靠后。從“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來看,山西省“生產性服務業”占第三產業比重略高于其他地區的幾個省份;而占GDP比重為所列各省最高,達到76.3%(見圖2.9)

圖2.9:各省“生產性服務業”生產總值(2006年,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縱向比較來看,從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生產性服務業”總產值增長2.63倍,年均增長17.51%;而同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總產值增長2.22倍,年均增長14.19%。但 “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原因是“生產性服務業”增長慢于第三產業發展和第二產業增長(見圖2.10)。

由于“生產性服務業”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本章中的“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官方統計數據計算,包括了第三產業中除“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之外的部分。

①圖2.10:山西省“生產性服務業”總產值和比重(2000-2006年,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國家統計局

山西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首先,山西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基礎良好。山西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以能源工業、重工業為主的完善的工業發展體系,為山西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產業基礎。

第二,山西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恰逢其時。山西在實現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后,服務業發展處在一個加速期,與制造環節緊密關聯的設計、研發、廣告、營銷、管理、信息、金融、會計、審計、律師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所占的比例將越來越高。

山西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首先,與全國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山西省的服務業整體水平不高,生產性服務業總體規模較小。這是由山西省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于第二產業發展造成的。

其次,生產性服務業總產值占服務業和全省GDP比重有下降的可能。這是由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低于服務業整體增長速度和

一、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增長速度造成的。

17

5、生產要素成本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本節主要考察勞動力成本。

從橫向比較看,2006年山西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低于遼寧和江蘇,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高于河南和陜西省(見圖2.11)

圖2.11: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2006年,單位: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縱向比較看,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增長了1.93倍,年均增長率11.60%,低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見圖2.12)

圖2.12:山西省和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2000-2006年,單位: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18 勞動力成本低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對投資者而言,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是吸引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山西省具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要素價格優勢,有利于吸引區域外資本來投資辦廠,從而促進山西省工業的加快發展;另一方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城鄉居民勞動性收入不高,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本地區投資和消費的促進。

6、融資環境

在現代經濟中,金融市場是企業投資、籌資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融資活動分為兩種方式,即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典型形式是銀行貸款和上市融資。

間接融資方面,從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銀行存款余額增長了2.76倍;貸款余額增長了1.44倍。存款增長快于貸款,存貸差不斷擴大(見圖2.13)

圖2.13:山西省國家銀行存貸款余額(2000-2006年,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山西統計年鑒2007

貸款增長中大部分流向國有企業,國有商業銀行對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的貸款所占比例小(見圖2.14)。

圖2.14:山西省國家銀行三資和私營企業貸款金額及比重(2000-2006年,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山西統計年鑒2007

直接融資方面,山西省上市公司從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6年的25家;股票發行量從2000年的20.64億股,增加到2006年的76.15億股;企業從股票市場籌資額,從2000年的109.2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403.63億元,增長了3.69倍(見圖2.15)

圖2.15:山西省上市公司股票籌資額(2000-2006年,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山西統計年鑒2007

山西省的金融環境發展情況參差不齊,一方面,山西省一批優質企業發展起來,并在股票市場成功上市,初步改變了山西省直接融資落后的狀況。另一方面,

存貸差有迅速擴大的趨勢,貸款向國有企業傾斜嚴重,非國有企業從銀行貸款較困難。

(二)資源環境

1、礦產資源

山西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煤、鋁、耐火粘土、鎵礦、沸石及建筑石料用灰巖等儲量居全國第一。

山西煤炭資源排在全國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優勢礦產資源。截止2006年底,煤炭資源基礎儲量1051.66億噸,占全國煤炭基礎儲量的32%。山西另一優勢礦種鋁土礦,2006年底的基礎儲量為11729.28萬噸,占全國鋁土礦基礎儲量的16%(見圖2.16)。

圖2.16:各省煤炭和鋁土礦基礎儲量占全國的比重(2006年,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山西省巨大的煤炭儲量,成為上山西省發展煤炭、煉焦工業的客觀條件,支撐了山西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已建成了以能源工業、重工業為主導產業、門類齊全、設施完善的工業發展體系,積聚了能源、資源領域的發展優勢,形成能源工業、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基礎。

然而,山西省產業結構單一化嚴重,過度依賴為數不多的傳統優勢行業,如煤炭、煉焦、金屬冶煉等,造成山西省重工業畸形發展,

一、

二、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煤炭、煉焦、金屬冶煉等行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日 21 漸嚴重,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社會和諧的矛盾日趨激化。改造傳統優勢行業,尋找新的支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2、能源資源

山西既是礦產資源大省,也是能源大省。煤炭產量除了跨省外調、煉焦、金屬冶煉等用途之外,很大部分用于火力發電。

2006年,山西發電量為1526.40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5.33%(見圖2.17)

圖2.17:各省發電量占全國比重(2006年,單位:%)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2000年到2006年,山西省發電量增加了2.44倍,年均增長率16.08%。山西省發電量占全國比重逐年上升(見圖2.18)

山西省發電量增長迅速,為山西省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動力,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山西省發電量中的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煤炭燃燒,廢渣、廢氣對環境污染嚴重。

22

圖2.18:山西省發電量及占全國比重(2000-2006年,單位:億千瓦時)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山西統計年鑒2007

3、水資源

山西為全國缺水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從水資源量上看,2006年,山西省水資源總量僅為全國水資源總量的0.35%,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的13.62%(見圖2.19)。

從水質上看,山西省境內幾乎所有的河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河流長達3753公里,其中超三類污染河道占67.2%,嚴重污染超五類水占總河長45.8%。同時,山西省的水庫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超三類水質水庫已占68%,超五類水質水庫已占到20%,全省地下水水質符合

一、

二、三類標準的分布面積僅占40%。

圖2.19:水資源量比較(2006年,單位:立方米/人)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23

從水資源管理角度上看,山西省水資源配置不合理,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超采嚴重,全省絕大多數的河流、大面積的淺層地下水遭致不同程度的污染。為緩解日趨嚴重的水資源緊缺狀況,山西省要嚴格限制污染行業,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水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機制,遏制嚴重超采地下水,促進全社會增強節水意識。

4、土地資源

山西的地形復雜,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境內除中南部的幾個盆地和谷地地形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山西山地多,平川少,其中,土石山區面積約5.58萬平方公里,各種丘陵面積約6.96萬平方公里,平原面積約3.08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5.7%、44.6%和19.7%。

山西省的人均土地資源相對豐富,但分布不均勻。土地總面積為15.62萬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積4630.77平方米。但全省人均土地分布不均勻,晉南平川、汾河谷地、上黨盆地等地區,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生產發達,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較少;而東西山區,特別是晉西北山區人煙稀少,人均土地較多,約為人口稠密區的4-5倍左右。

5、旅游資源

山西是我國旅游資源的大省之一,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

在自然景觀方面,山西名山遍布。擁有五臺山、北岳恒山、蘆芽山、北武當山和五老峰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黃河、汾河是流經山西的兩大河流,壺口瀑布、龍門三激浪、娘子關瀑布等都在國內外享有盈譽。山西現有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若干個自然保護區,野生植物達1000多種,區內棲息著 400余種野生動物,其中,褐馬雞為世界珍禽,被定為山西省省鳥。

山西被譽為“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已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84處?,F存遼、金以前地面木構建筑106處,占全國的70%以上。

從橫向比較來看,2006年,山西省接待入境旅游約57萬人次,其中33萬 24 人次為外國人,低于選取的其他幾個省份。

圖2.20:各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數(2006年,單位:萬人次)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縱向比較來看,山西省旅游業收入增長迅速。旅游業外匯收入從2000年到2006年增加了3.28倍,年均增長率21.89%。

圖2.21:山西省旅游業外匯收入(2000-2006年,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山西省旅游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山西省旅游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旅游業的吸引力亟待加強,旅游品牌的宣傳尚需時日。另一方面,山西旅游業收入增長迅速,潛力巨大。近年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會的建設推動了旅游消費需求的快速持續增 25 長,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需求;發展旅游業符合山西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擴大就業的要求,是山西擴大對外開放、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存環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選擇。目前旅游業已被山西省列為四大產業之一。

(三)交通環境

1、公路

從橫向比較來看,2006年,山西省公路里程已達112900公里,高于遼寧、江蘇和陜西,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到1752公里。2006年,山西省公路貨運周轉量達到403億噸公里(見圖2.22)

圖2.22:各省公里里程和公路貨物周轉量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縱向來看,2000年至2006年,全省公路建設完成投資700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1倍,是建國51年總額的1.6倍,約占“十五”全省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2%;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4155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168公里,達到1686公里,在全國排第9位,在中部排第2位;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達到14283公里,在全國排第8位。2005年,全省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3.6億人、旅客周轉量181億人公里、貨運量7.6億噸、貨物周轉量390億噸公里,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26.5%、33%、31.8%、44.5%,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重分別達到90%、60%、65%、30%(見圖2.23)。

26

圖2.23:各省高速公路里程和比重(2006年,單位:公里,%)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山西交通事業取得重大進展的同時,也存在下列問題:一是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和公路貨物周轉量等指標,仍低于許多省份,當前的公路狀況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需求;二是等級以上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里程數仍顯不足,高速公路里程占總里程的比重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

2、鐵路

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干,形成大同、太原、侯馬3個樞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絡,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等海岸碼頭。2006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3110公里,鐵路貨物周轉量達1331億噸公里(見圖2.24)。

27

圖2.24:各省鐵路里程和鐵路貨物周轉量(2006年,單位:公里,億噸公里)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山西省鐵路建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下列問題:第一,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后,投資渠道單一,投入不足。鐵路技術改造投入仍處于被動解決應急運輸瓶頸問題的狀態,投資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盡管在“十五”期間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造工程,鐵路運輸設備和能力仍然不能滿足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的需求。第二,鐵路運輸能力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加大。2003年以來連續兩年全國出現大面積的“電荒”,為了緩解電力供應緊張,鐵路部門通過采取“三減一拼一保”緩解全國的“電荒”。但也未能緩解公路運輸的超載現象。第三,鐵路外運貨物比例失調。“十五”期間的鐵路建設,并未從根本上扭轉鐵路運能不足的局面。優先保證電煤的供應,減少了其他貨物運輸和客運,致使貨物運輸的比例嚴重失衡。

3、航空

截至2007年,山西省擁有56條民用航空線和太原、大同、長治、運城4個民用機場。其中,太原武宿機場運營航線48條,通航城市40個,旅客吞吐量在全國的排名為29位。近年來,在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帶動下,太原機場運輸生產得到快速發展,200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跨入國內繁忙機場的行列。2005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12萬人次,提前6年達到原規劃的2010年的保障能力。2006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83萬人次,同比增長了33.7%。

28

2006年,北京、廣州、上海、深圳等四條商務航線航班的加密,吸引更多公務旅客。昆明、三亞、杭州、烏魯木齊等旅游航線航班的加密,形成民航業與旅游業的良性互動。貴陽、南寧、西寧等新航線的開通,實現了太原武宿國際機場與除拉薩外的省會機場通航。同時,太原至香港這一地區性航線由季節性航線變為全年性航線,使太原機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機場。

2000年,山西航空貨運量為6000噸,2006年增長為3.80萬噸,增長了6.33倍,年均增長率36.02%。

4、水運

從運輸體系來看,山西交通網內部陸、水、空的分配不平衡的,鐵路、公路始終占據了主導。在貨運量方面,2000年水運貨運量為31萬噸,僅占總貨運量的0.04%。經過幾年的發展,2006年,鐵路貨運量占總貨運量的比重上升了7.28個百分點,公路則下降了7.27個百分點;而水運基本保持不變,仍為0.04%。

在貨物周轉量方面,2000年全省水運貨物周轉量占總貨物周轉量的0.0006%;2006年占總貨物周轉量的0.0030%,僅上升了0.0024%,變化細微。

山西水運狀況是與山西地理環境相關的。山西位處黃土高原,降雨量少,河流分布少,流經山西的黃河及汾河支流河面窄,水位淺、水流不穩,不利于發展內河航運,貨運、客運大部分依靠鐵路、公路和航空,在可預見的未來,情況不會發生重大改變。

5、物流業

山西要建成國家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必須形成將運輸、倉儲、裝卸、加工、包裝、整理、配送、信息處理等方面有機結合的現代物流供應鏈。山西省物流業的發展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山西物流業發展迅速。2005年,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訊及批發零售業在內的與物流行業有關的部門增加值為774.9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8.8%,比全國高1.3個百分點,處于快速增長階段。物流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山西省鐵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各種交通運輸裝備和工具門類較齊全,更新周期縮短。全省各類倉儲設施逐步完善,容量較大。 29 城鄉商業網點密布,大中城市的新型商業經營業態不斷出現。另外,隨著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的現代化、物流信息網絡的建設以及集中配送等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廣泛采用,山西省傳統物流業正開始向現代物流業轉變,并在加快物流速度,減少庫存,降低成本,延伸服務等方面顯示良好的發展前景。

第二,物流行業相關部門投資增加。2005年,山西用于批發零售貿易業的投資比2000年增3倍;五年累計投資133.3億元,同比增長2.5倍;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的投資比上年增長53.4%,;五年累計投資比“九五”增加346.6億元,同比增長1.71倍。

第三,國內貿易發展態勢良好。到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1.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4.0%。2005年山西限額以上的貿易企業1034家,年銷售額1461.2億元,實現商品銷售利潤36.6億元。從經營業態來看,超級市場、專賣店、連鎖店相互競爭,發展迅速。2005年全省共有批發企業9000家,其中限額以上批發企業457家,產業活動單位1174家。

第四,對外貿易全面、快速發展。“十五”時期,山西省的海關進出口總額比“九五”時期增長2.72倍,年均增長22.1%。尤其是從1999年山西省開始新一輪結構調整以來,山西省的對外貿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省進出口額增長了33倍,達到2005年的55.46億美元。

然而,山西的物流業也存在下列問題:

第一,社會物流粗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傳統企業內部縱向一體化戰略已無法快速敏捷地響應市場變化,企業外包策略在多數企業中沒有展開。另一方面山西真正意義上的物流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功能單

一、服務質量和效率難以滿足社會物流的需求。

第二,物流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現象突出,缺乏整體協調。山西省省際間物流流量與量向不平衡,發往省外和省外發往山西省的貨物之比為6:1。出省貨物煤炭、焦炭、鋼材等資源型產品占95%左右,在貨運總量中,通過鐵路運輸的比重為30%,其他部分主要通過公路運輸解決,既增大了物流成本,也由于運輸批量小速度慢,加劇了運力緊張的局面。山西物流發展缺少統一綜合的物流管理機構,存在多頭管理、分段管理?,F行政策法規數量多,相互之間難以協調一致,致使物流企業重復納稅現象嚴重。另外,山西省缺乏真正的物流信息平臺,無法實現整個物流過程的信息管理和決策。

30

第三,管理部門和企業的物流意識淡薄造成條塊分割,難以協調,特別是地方保護、暗箱操作、惡性競爭等問題造成行業誠信體制不健全,導致物流社會化、專業化程度較低,物流效率低下。企業現代物流意識淡薄,多數企業沒有根據企業的資源和優勢,確定企業物流的發展方向,制定短期、長期的計劃。

(四)創新研發與人力資源環境

1、科技創新與研發能力

科技創新與研發能力是一個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之一,是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年來,山西省政府和以下各級政府對科技創新與研發能力更加重視,加快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在扶持高新技術企業方面,以太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產業基地蓬勃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太原高新區已經成為太原市率先發展的先導區和山西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區共有入區企業2200余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486家,占山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70%。截至2006年,太原高新區共擁有自主創新項目545項,涌現出一大批擁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裝備與信息產業園、新材料園、E—制造園、數碼港為載體,以電子信息與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環保節能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2006年,園區實現科工貿總收入600億元、工業總產值52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86億元、利稅49億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在國家級高新區的位次大幅前移。

2006年山西省共獲得了2824件專利申請受理,1421件專利申請授權。但在絕對數量上,山西省的專利申請受理數和授權數遠低于其他幾個省份(見圖2.25)。

31 圖2.25:各省專利申請受理數和授權數(2006年,單位:萬件)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2、人力資源

在經濟發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識化的今天,技術進步與創新對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產業競爭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用越來越明顯,對人力資源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人力資源開發、人才培養方面,截至2006年底,山西省擁有各類高等學校56所;各類高等學校本科、??圃谛W生44.64萬余人,授予學位數3.55萬;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43.83萬人,其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有4.46萬人(見圖2.

26、圖2.27)。

圖2.26:各省高校數(2006年,單位:所)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32

圖2.27:各省高等學校本、??茖W生數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 從絕對數量上看,山西省高等學校數量較少,低于選取的幾個省份。在高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授予學位數和中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獲得職業資格人數上,山西省也落后于上述省份。

山西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主要問題:一是企業家人才稀缺,尤其是大企業家、民營企業家人才稀缺。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短缺,尤其是創新型人才短缺。三是人才流失嚴重。制約人才資源開發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陷入不良循環。一方面,因為人才短缺,企業創新和發展能力不足,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經濟狀況不好,嚴重削弱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從而導致人才大量流失。

(五)文化環境

1、游牧與農耕文化的結合對開放意識的影響

山西所處的獨特的地理區位,為晉商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地利”因素,促進了對外開放意識的形成。山西位于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接處。北鄰蒙古草原,南接中原腹地。明清之際,中國的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隨著農牧產品發展的相對充裕,兩類產品的交換便成為歷史的必然,這就為晉商的興起提供了重要的機緣。

明清晉商足跡踏遍全中國,貿易活動擴展到俄羅斯、中亞、朝鮮、日本,成 33 為海內首富,其創辦的票號,匯通天下,執金融界之牛耳,稱雄商界300年。而民間自道光以來,晉人大批“走西口”,開發內蒙古,與內蒙古也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密切關系。

晉文化的開放性在歷朝歷代日益強化,這說明山西人在歷史上從來就不是封閉保守的。這種兼容并包的開放性能夠大大增強山西人的自信心,啟示山西人以海納百川、取精用宏的胸襟和魄力,加快今天改革開放、興晉富民的步伐。

2、中華傳統文化對山西人素質的影響

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山西帶來了深厚的歷史沉淀和豐厚的人文土壤??嗪纳姝h境,迫使山西農民在山坡上的小塊耕地上辛苦勞作,養成了山西人艱苦奮斗、誠信勤勞的創業精神。安穩少變的農耕生活則養育了他們重農尚農、求實求穩的傾向和篤實善良的性格,進而升華為精忠報國、愛鄉愛家的價值取向。在山西歷史上,涌現出一大批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思想領域中卓有建樹的杰出人物,體現出了晉文化具有開拓進取的創新性。

晉文化有其明顯的值得發揚的優勢,但也有負面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的影響下,晉文化中消極陳腐的東西遺存不少,如宗法觀念凝重,極易帶來裙帶風;世代延續的小農自然經濟生產方式,閉塞的盆地、河灘、山溝生活,形成了安土斥遷、重農輕商、夜郎自大的意識;封建政治文化的教化使民眾中存在重政治、輕科學,重人倫、輕人性,重官位、輕知識的價值取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之類的觀念盛行。

3、傳統晉商文化的積極作用

明清晉商資本之雄厚、經營項目之多、活動區域之廣、活躍時間之長,在世界商業史上是罕見的。晉商在長期經商實踐中形成了重商立業、誠信義利、同舟共濟的經營價值觀和“辟開萬頃波濤、踏破千里荒漠”敢為天下先的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精神。這是其稱雄商界數百年、子孫相繼、綿延不絕、立于不敗之地的主觀因素。

山西商人在長期的經營活動中,積累了一套完整的經營策略和管理方法。例如,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的商業競爭之道;酌盈濟虛、抽疲轉快、靈活營運資金 34 的經營訣竅;人身頂股、協調勞資的人事管理手段;任人唯賢,知人善用、用其所長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嚴格號規、節欲杜弊的管理制度;兩權分離、自主經營的企業管理特色;以需求為導向的營銷理念、因人而異的營銷策略。這些都為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山西商人馳聘商界數百年,其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信守商業道德、堅持義中取利。弘揚晉商的商業道德及敬業精神,有利于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規范市場運作,促進山西經濟的騰飛。

4、對現代商業意識的接受

歷史發展到21 世紀的今天,山西已經發展成為文化旅游的大省,五千年漫長的歷史傳承給山西留下了豐厚的三晉文化積淀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然而,如今的山西無論是整體的發展水平還是人均收入都遠遠落后于沿海較發達地區,山西商業失去了昔日的風采,農業發展也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而每況愈下。

近現代以來,山西人日漸重政治輕經濟、重生產輕流通、重工業輕商業、嚴重束縛了山西經濟的發展。由于傳統思想的束縛,使山西錯過了許多經濟大發展的機遇。這種意識的主要表現就是做事瞻前顧后,觀念封閉保守,對政策的理解缺乏靈活性,活學活用政策的能力不強。由于搶抓機遇的意識不強、奮勇爭先的精神不足,因此在制定政策的思路上,山西往往持觀望態度,結果致使先機盡失,無法得到政策的優惠。這樣不僅吸引不來國外、省外的投資者,就連本省的投資人甚至也紛紛“背井離鄉”。

(六)政策環境

1、國家中部崛起區域政策的影響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國土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國的10.7%和28.1%。2004年初兩會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來“中部崛起戰略”。在2004底中央經濟工作會上,國家首次把“中部崛起”列入2005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當中。這是繼“五個統籌”之后,中央針對“中部塌陷”現象進行宏觀調控的重大舉措。

35 2005年底,商務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擴大開放、提高吸收外資水平、促進中部崛起的指導意見》,要求中部六省高度重視吸收外資在中部地區崛起過程中的重要性,以擴大開放,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資作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加快的有利時機,完善政策法規,拓寬吸收外資渠道,擴大吸收外資規模;發揮中部地區人才、資源比較優勢,引導跨國公司向中部地區轉移附加值較高的加工制造環節、服務外包業務。經過努力,力爭使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在今后3-5年內逐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實際使用外資占全國比例有較大地提升,吸收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外商投資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不斷增強,外資在中部地區崛起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更加明顯。

作為落實中央促進中部崛起的一項重要舉措,中部博覽會是經國務院批準,由商務部等國家部委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經貿大會。原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第一屆中部博覽會“萬商西進”高峰論壇上表示,中部崛起的關鍵是開放。商務部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和增強中部地區開展對外合作的能力、增強中部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中部自主創新品牌能力、增強中部發展現代流通能力、增強中部企業“走出去”的能力。其中,“萬商西進”是商務部著力推進的一項工程,主要內容是用3年時間,推動1萬家境外和東部企業到中部六省投資,并延伸到與中部相鄰、條件相近的西部地區。

商務部將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勵境外及東部地區企業到中部發展產業集群,并選擇中部一些具有區位優勢的地區培育為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基地;積極推動中部六省企業創建“出口名牌”、振興“老字號”,在自主品牌展覽展示、宣傳推廣、信息咨詢等公共服務方面提供支持幫助;以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為重點,建立東中西部投資促進和物流園區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繼續支持中部企業發展境外投資、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鼓勵中部六省建立外派勞務基地,推進外派勞務品牌建設;有計劃地加強對中部企業的業務培訓、政策培訓,每年為中部地區培訓技術工人5萬名。

中部崛起的相關政策為山西省的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契機。一是可以爭取國家承擔中部地區全國性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安排重點建設項目。二是可以通過調查發展戰略,盤活區域內部資源,實現內生增長和良性循環。三是可以通過促進區域間合作,提高中部地區的整體競爭力。四是可以爭取有針對性

36

的扶持政策,實現資源、區位、科技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

2、國家外資政策變化的影響

(1)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發布

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頒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以下簡稱《目錄》),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新《目錄》作為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引導外商投資方向的重要政策措施,對山西省的招商引資工作具有重要影響。

新《目錄》中的以下幾個調整格外值得關注:一是對我國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資源不再鼓勵外商投資。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資源不再允許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資項目準入,在鼓勵類目錄中,2004版中的低品位、難選冶金礦開采、選礦,銅、鉛、鋅礦勘探、開采,鋁礦勘探、開采以及硫、磷、鉀等化學礦開采、選礦,都被予以刪除;二是對一些國內已經掌握成熟技術、具備較強生產能力的傳統制造業不再鼓勵外商投資;三是在房地產領域,土地成片開發,高檔賓館、別墅、高檔寫字樓和國際會展中心的建設、經營,房地產二級市場交易及房地產中介或經紀公司進入限制外商投資;四是針對中國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快速增加等新形勢,不再繼續實施單純鼓勵出口的導向政策。

新《目錄》的出臺,對主要依靠煤炭發展經濟的山西省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促進山西省產業結構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機遇。根據《目錄》,山西省今后可以在以下領域積極鼓勵外商投資建設:

一、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二、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新材料制造等產業,如“采用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30萬千瓦及以上循環流化床、10萬千瓦及以上增壓循環流化床(PFBC)潔凈燃燒技術電站的建設、經營”;

三、現代農業、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如“以承接服務外包方式從事系統應用管理和維護、信息技術支持管理、銀行后臺服務、財務結算、人力資源服務、軟件開發、呼叫中心、數據處理等信息技術和業務流程外包服務”。

(2)《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即將出臺

37

2004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將中西部的優勢產業劃為四個領域:特有礦產資源開發,如硼砂、硼鎂石礦、鉻礦的開采與加工、鎢鉬深加工、鎳礦勘探開發等;退耕還林還草及糧食、特色動植物資源深加工,如糧食、油料種子開發、油脂深加工、茶葉綜合加工、枸杞種植及深加工、甜菜糖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等;加快地方優勢產業發展,如汽車零部件加工、天然氣下游化工產品生產和開發、片式固體鉭電解電容器生產、民族特需產品等;擴大社會服務行業開放,如城市供氣、供熱、供排水管網建設經營(原為限制類)、旅游景區(點)開發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經營、草原生態、冰雪旅游資源及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等。

根據《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山西省投資優勢產業包括以下領域:糧食、蔬菜、水果、禽畜產品的貯藏、保鮮和加工;林木營造及林木良種引進;無磷洗衣粉生產;棉紡織、印染生產企業技術改造;新型紡織機械制造;公路、獨立橋梁和隧道的建設、經營;煤炭加工應用技術開發及產品生產;煤焦油深加工;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站的建設、經營;銅資源的勘查、開采(不允許外商獨資);高性能釹鐵硼材料及稀土電機的開發、制造。

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的發布,把對《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的修訂提上了日程。修訂將結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凡屬于鼓勵外商投資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修訂時將統籌考慮列入。因此,可以預見新版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指導目錄》將更加符合中西部地區的特點,山西省需要抓住政策機遇,調整完善投資產業指導方向以推進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

(3)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

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并將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兩稅合一”對山西省的煤化工行業有一定的影響。

由于煤炭勘探開發周期長、投資多、風險大,中國煤炭領域吸收外資緩慢。雖然國家對外資進入煤炭開采業不鼓勵,但是政府積極鼓勵外資進入國內剛起步

38

的新型煤化工領域。山西省已將煤化工領域確定為鼓勵外資進入的重點領域。煤化工包括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煤制油等,作為新型替代能源,他們的共性是受原油價格影響非常大。如果油價居高不下,煤化工行業的經濟性將顯現,即使沒有所得稅的優惠也無大礙;但如果油價下跌幅度較大,外資在煤化工領域的利潤將大受影響,甚至可能虧本運行。

3、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影響

中央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為環境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吨醒腙P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要求,能源產業要強化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

山西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山西必須承擔為全國發展大局提供能源支撐的歷史責任,并由此形成了煤炭、煉焦、冶金和電力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但能源產業相對粗放、初級單一的產業結構,給山西帶來生態環境壓力大和經濟外向度低等諸多問題。根據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要求,山西省對鼓勵投資的重點領域做出了調整,將部分傳統產業從原來鼓勵投資的行業中取消,放到了技術提升類里面,將“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的位置排到了十大重點投資領域的最后。

山西省“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將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5%,污染排放物下降40%左右。這兩組數字遠遠高于其他省份,體現了山西省節能減排的決心。2007年9月,山西省政府又制訂出了《山西省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列出了“到2010年,山西全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由2006年的2.89噸標煤下降到2.21噸,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30.6萬噸,較2005年減排21萬噸,化學需氧量控制在33.6萬噸,較2005年減排5.1萬噸”的具體目標。

2006年,國家確定山西省為全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把山西省列為全國煤炭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試點省份。在促進中部崛起的同時,還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向山西省相關地區延伸,為山西省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撐,也為山西省加快生態環境補償與恢復提供了機遇。比如,在煤炭工業、煤炭資源的有償轉讓,環境危害的補償和治理,煤炭的延伸產 39 業如何更好的發展等領域,國家都給予了政策支持。

面對機遇和挑戰,山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第

一、加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包括鋼鐵、小火電、水泥、焦炭、電石、鐵合金等的落后生產設備和生產工藝。第

二、實施重點改造工程,繼續推進“藍天碧水工程”和造林綠化工程。第

三、探索創新節能減排的思路和機制,用經濟辦法推動排污企業治理污染,積極探索利用清潔發展機制。第四,完善和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確立企業為節能減排的主體。

4、山西招商引資政策的不斷完善

自2006年3月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后,山西省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的重大舉措,組織了十幾次大型招商活動,不僅給山西省引進了大量資金,同時也提升了山西省利用外資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山西的知名度。

山西省招商引資的觀念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轉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單純的以“硬資源”招商的舊觀念,轉向“攬天下資源為我用”的新理念;從“撿到籃里就是菜”的招商舊觀念,轉向“科學決策、特色求實、綠色生態”選商新理念;從“政府大包大攬”的招商舊觀念,轉向“企業為主體、政府定政策、創環境、破瓶頸、搞服務”的招商新理念;從“單純經濟和業務活動”的招商舊觀念,轉向“文化包裝、文化提升、創意無限”的招商新理念;從片面追求招商帶動“總量”、項目增加“收入”的舊觀念,轉向統籌協調、注重“民生”,項目造福一方,推動社會和諧的新理念。

山西省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引資工作的氛圍已逐漸形成,招商引資的環境明顯改善,大項目帶動效果明顯,各個地方抓落實工作的成果突出。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制定招商引資的引導性政策。在實踐中結合實際出臺了一些“洼地”效應的優惠措施,出臺了招商引資激勵作用的獎懲辦法和引導投資方向、產業布局及項目管理的具體規定。第二,優化投資環境已經成為各地招商引資工作中的共識。在硬件建設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為突出,如太原市以首屆煤博會為契機,加大城市道路、管網改造,加大硬化、美化、綠化的力度,城市面貌和功能有了明顯改觀。在軟件建設上,全省上下大力加強機關效能建設,著力營造“重商、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環境。不少地方實行了 40 “一站式,一條龍”的全程服務。第三,克服招商引資“進場難”的問題已取得明顯成績。在招商引資的實際操作層面,大力解決在土地、環保、資金等方面的問題。在土地利用方面,不少地方積極引導項目單位“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盤活閑置的,開發后備的”,通過挖潛、清理、置換等辦法做好盤活存量文章;在縮短審批周期上,大多地市都建立了“三堂會審”制度,不少地方還建立了“綠色通道”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辦事效率,降低了企業商務成本。第四,重視招商引資隊伍的建設。招商引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要有前期配套資金投入,還需要培養一支受過國內外招商培訓、能征善戰的專業隊伍。晉中市率先在省內建設健全縣級招商引資機構,全市十二個縣區有九個已完成組建任務,成立了投資促進局。朔州和大同政府專門投入了3000多萬招商引資專項服務資金。

5、山西招商引資政務環境的改善

近年來山西省的招商引資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然存在急需完善的方面,尤其是以政務環境為重點的軟環境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一是存在著政府失信問題。有的政府部門對項目事先論證不足,在土地審批、稅收減免等方面的承諾超出了國家政策法規的范圍,導致項目執行中無法兌現承諾;有的是因為擔心“肥水流入外人田”,對于做出的承諾也不嚴格按承諾執行。二是存在著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個人化現象。部分行政執法部門沒有很好地履行職責,仍然沿襲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沒有把工作重點放在搞好協調服務上,而是把企業當成“唐僧肉”,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三是行政審批改革還不夠深入。在行政審批方面仍然存在政策限制,沒有建立起行政審批的綠色通道,串聯審批、前置審批的問題依然比較嚴重。

山西省的行政審批制度仍然存在較多不合理的方面,甚至使得部分投資者因噎廢食、落荒而逃。進入政務大廳的審批項目授權不充分,沒有真正做到“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有的項目審批環節復雜,成為了一個“連環套”,相互掣肘,使投資者無所適從。有些部門對已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取消的審批項目,還在進行審批或變相審批。個別部門、少數人把審批當作收費獲利的手段,扭曲了審批職能。

作為投資促進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山西省正在努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 41 革。在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后,山西省政府要求行政部門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對有關政府部門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首先要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制、首辦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行政不作為和過錯責任追究制。第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徹底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和收費項目。對經省政府批準保留的行政許可項目,要在政務大廳和網站上全部對外公布,并對審批時限等作出公開承諾。第二,實行首辦負責制。按照“政務大廳一個窗口對外、受理與辦理分離、按承諾時限辦結”的運作程序,及時跟蹤督辦和辦結反饋,為申請人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第三,實行限時辦結制。對屬于山西省權限內審批的外商投資項目,在申報材料齊備完善的情況下,在15個工作日內完成合同、章程的批復,并發給批準證書;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登記,在5個工作日內完成備案登記手續。第四,認真履行承諾,自覺接受監督。對機關公務員行政不作為和發生過錯的,將嚴肅行政紀律,絕不搞“下不為例”。

6、山西支持引資的財政支持措施

為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山西省積極利用財政資金,支持招商引資工作的進行。在2006年頒布的《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的實施辦法》中,對于外商投資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對于設立在山西的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方面的重要優惠政策包括:(1)對設在山西省的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在現行優惠政策執行期滿后3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2)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稅5年;其中,對從事《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類項目、《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中山西省優勢產業的外商投資企業以及外商投資舉辦的產品出口企業、先進技術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經企業申請,省級稅務部門批準,從開始獲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稅10年;對經省政府認定為大型骨干企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和設在山西省開發區、重點工業園區和新型產業基地內的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經企業申請,省級稅務部門批準,從開始獲利起,免征地方所得稅。

對于開發區、工業園區,山西省制定了專門的優惠政策:(1)開發區、重點工業園區、新型產業基地內的企業所上繳的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的地方留成部分 42 中,其當年增長幅度超過全省財政收入平均增長的部分,3年內按不低于50%的比例,由各級財政建立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園區、基地、開發區的基礎設施、研發中心建設以及對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的獎勵;(2)開發區、重點工業園區、新型產業基地內的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可按稅法規定在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前據實扣除。對于從事工業生產的企業,技術開發費用年增長幅度在10%以上,且為盈利企業的,可再按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

根據鼓勵投資的重點領域,山西省制定的財政支持措施包括:(1)對外商投資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中心,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計劃、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重點項目計劃、省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以及各市設立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等資金,優先給予扶持;(2)外商投資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高新技術和環保項目,投資單體項目在1000萬美元以上(含1000萬美元),農產品深加工單體項目在500萬美元以上(含500萬美元),從經營獲利之日起3年內,可由當地財政按企業對地方財政貢獻額的15%給予獎勵;(3)外商投資企業符合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條件的,可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在對外經濟合作領域,2007年山西省商務廳會同財政廳共向相關外經企業撥付合作區專項資金、外經專項資金、中部促進資金、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金等專項基金共5000余萬元,支持企業帶資參與國際競爭,目前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社會環境

1、教育環境

近年來,山西省各類教育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

義務教育布局結構調整的力度進一步加大。2006年,全省有小學、在校學生、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均比上年有所減少。

初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初中、職業初中)共有學校2673所,比上年減少87所;招生62.86萬人,比上年增加了0.27萬人;在校生數191.7萬人,比上年減少0.8萬人;畢業生數61.7人,比上年減少2.46萬人。

普通初中校數2618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比上年減少80所;2006年招

43

生62.13萬人,比上年減少0.29萬人;在校生189.22萬人,比上年減少0.56萬人;普通初中畢業生60.70萬人,比上年減少2.56萬人。

2、醫療衛生環境

近年來,山西省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進一步發展。

首先,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繼續得到改善。“十五”期間,山西省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城鄉居民的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截至2006年底,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2.07歲,嬰兒死亡率為16.78‰;孕產婦死亡率為47.32/10萬;出生缺陷率為每萬人131.57例。

第二,衛生資源持續增加。截至2006年底,山西省平均每萬病床數為33.2張,平均每萬人配備衛生機構人員數為53.0人。“十五”期間,全省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達到22425萬人次,其中門、急診人次17075萬人次,累計出院人數626萬人,總的住院病人手術例數達到157萬例。

山西省醫療衛生事業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農村衛生發展滯后,不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的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雖有下降,但仍高于城市1-3倍以上,其他許多健康指標也明顯落后于城市,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農村衛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仍比較突出,農村衛生人員專業素質低;農村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基礎條件差;農村的公共衛生網絡不健全,預防保健工作薄弱;農村衛生經費補助不足,影響了農村衛生工作的開展。

第二,公共衛生面臨巨大挑戰,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艱巨?,F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尚存在一定差距,集中表現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不夠健全,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應急救治能力不足,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有待進一步完善;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建設滯后,監督執法隊伍力量薄弱、執法條件差、執法能力不強,難以應對復雜的疾病流行局面、多重的疾病負擔壓力和繁重的監督執法任務。

第三,醫療服務體系不適應群眾的健康需求,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山西醫療服務體系主要存在下列問題:一是醫療保障覆蓋率低,保障水平有限,個人負擔比例較大;二是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和分布不均衡并存,資源過度集中在城 44 市大醫院,社區衛生發展緩慢、人才短缺,服務能力有限。

3、社會治安環境

近年來,山西省社會治安環境有所改善。有關數據表明,2006年山西省案件總量及上升幅度在全國各省市中保持較低水平,社會治安狀況仍屬全國最好省份之一,各項治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成績。全省公安機關維護國家和社會政治穩定的能力顯著提升,駕馭社會治安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社會治安環境進一步改善。

4、法制環境

近年來,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山西省政府致力于推進法制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立法工作穩步推進,立法質量不斷提高;執法力度加強,執法效率提高;監督實效切實增強,重點突出。

在立法方面,2006年,山西省政府和山西省人大發布和批準了公告(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共177件。其中,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共制定和修訂地方性法規14件,廢止3件,審查和批準太原、大同兩市地方性法規12件。

在執法方面,2006年,山西省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143245件,其中審結各類一審案件84137件,結案率為93.2%。

在監督方面,2006年,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共聽取和審議省政府和“兩院”專項工作報告22個,組織了3項執法檢查,認真進行了評議工作,有效促進了“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山西省各級檢察機關依法妥善處理涉檢上訪案件,積極化解社會矛盾。

山西省法制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推進,要不斷加強自身隊伍建設,提高依法履職水平,提高立法、執法相關人員的政治理論素質和專業素質,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和執法效率。

江西省城鄉規劃法范文第6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十二五”規劃綱要分為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標本兼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互利共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深化合作、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軍民融合、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強化實施、實現宏偉發展藍圖等16篇。

3 作用和意義

上一篇:軍訓專題片解說詞范文下一篇:教育觀察調查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