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

2023-10-05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第1篇

本人有幸參加了如此規模宏大的小學新課程改革培訓(美術),培訓數日,有不少收獲,同時也有不少感嘆。

一、培訓收獲

“新課程”本身就是針對舊教材,舊考綱而言。就我所培訓的學科――小學美術。是不可能有知識點上的本質更改的,因為這是培養興趣的學科,它的人文性很難有什么變動。那么,它的變化在哪里呢?

新課程的主要變化在于——小學美術的教學任務

二、整體思路

本次修訂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依據對美術學科發展的科學認識和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現實狀況的把握,努力使《標準(2011年版)》更科學、更完善、更可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適應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實際。

三、課程修訂的具體思路如下:

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學習領域,以調整、充實和完善為主,不進行大的改動。

2、以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實際作為修訂工作的起點。

3、追求國際水平與體現中國特色相結合。

4、力爭美術本體與教育功能相平衡。

5、以科學理性的態度進行文本表述。

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四、 重新梳理了課程設計思路,包括:(1)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綜合性和探究性;(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學段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3)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教學更大的空間

五、調整課程目標。

* 總目標的文字稍微做了調整,使得表述更合理。原來以表格的方式呈現的階段目標因為與課程內容部分重復被刪除了。為了文本的平衡,將原來各領域的目標作為分目標列入課程目標中。而且,依據“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表述。

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哪些東西我們值得堅持?

1、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

2、從三維目標表述課程目標。

3、精選課程內容。

4、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強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5、以評價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

6、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

以上是本人培訓后的一點認識,望老師批評指正。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第2篇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1)

二、基本理念(3)

三、設計思路(4)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7)

一、總目標(7)

二、階段目標(7)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9)

一、內容說明(9)

二、內容標準(13)

第一學段(1~2年級)(13) 第二學段(3~4年級)(16)第三學段(5~6年級)(20)第四學段(7~9年級)(23)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28)

一、教學建議(28)

二、評價建議(29)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30)

四、教材編寫建議(31)

附錄(33)

一、案例(33)

二、名詞術語解釋(36)

第一部分 前 言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制訂,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圖像作為一種有效而生動的信息載體,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感知覺是思維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在學校體系中,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號的基礎上,而美術課程則更多地讓學生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向思維提供豐富的營養。美術課程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技術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和善于實踐的心理品質。

(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使本《標準》具有普遍的適應性。應注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三、設計思路

(一)完善體例,使結構更完整,表述更明確

本《標準》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它們分別闡釋美術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總目標與階段目標;內容說明和內容標準;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

(二)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準》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 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盡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征,但創作更傾向于外化,欣賞更偏重于內化。由于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于學習,本《標準》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征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區別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標準》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三)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因此,本《標準》沒有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是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內容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采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注意標準實施的可行性

美術教師是本《標準》最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為了幫助教師領會此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精神,本《標準》對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實施《標準》。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階段目標

本《標準》的階段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第一學段(1~2年級) ▲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 ▲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第二學段(3~4年級)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愿望。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制作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并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第三學段(5~6年級) ▲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 ▲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制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系。

第四學段(7~9年級) ▲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設計類別、功能,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 ▲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尊重人類文化遺產,能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 ▲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制作;通過跨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是本《標準》中最具體、豐富的部分,為了便于閱讀,對其基本特征和結構作如下說明:

1本《標準》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分成四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

2 如何處理四個學習領域在課時總量中比例關系的建議。

3 對內容標準基本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說明。

4 對四個學習領域的范圍、意義、學習目標及教學方式的說明。

5分學段提出各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以及相關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

一、內容說明

本《標準》的四個學習領域,在比例上不作具體的規定,各地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各學習領域分別由標準、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三部分組成。標準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體現出與總目標的對應關系。教學活動建議針對標準提出一些更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這些具體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可選擇性,各地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和采納其中的建議,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向目標發展。評價建議則提出檢測標準達到程度的要點??傊?,目標、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四方面構成了美術教學的完整過程。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說明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但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表現則是通過美術創作活動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造型與表現是美術創造活動的兩個方面,造型是表現的基礎,表現是通過造型的過程和結果而實現的。本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

通過“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第二, 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第三, 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設置“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旨在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淡化過于強調學科特色的傾向。本學習領域不是以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而是要貼近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美術作業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造型•表現”活動中參與和探究的過程。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說明

“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通過“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并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第三,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避免學科知識專業化傾向。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欲望。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說明

“欣賞•評述”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通過“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第二,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掌握美術欣賞最基本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的能力,并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

應該說明的是,評述并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行為,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學生在一起談論藝術就是評述的一種方式),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欣賞•評述”教學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系,涵養人文精神。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說明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①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通過“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學習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并以各種形式發表。第二,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開闊視野,拓展想像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

二、內容標準

第一學段(1~2年級)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教學活動建議

• 在美術游戲中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認識常用的顏色。

• 在美術表現活動中,大膽地采用各種造型方式,并借助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 嘗試使用各種線條、形狀和色彩進行繪畫表現活動。

• 通過各種方式的實物拓印,產生肌理,獲得視覺和觸覺的感受。

• 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過揉、搓、壓、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進行簡單器皿和動物形象的造型。

• 用單色、彩色紙材以及廢舊畫報、掛歷,采用折、剪、撕、拼貼等方法進行平面造型,表現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評價建議

• 是否對美術課感興趣。

• 能否通過繪畫或拓印等形式,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

• 能否動腦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簡單的物體或動物形象。

• 是否認識常用顏色。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

教學活動建議

• 以游戲的方式,觀察和觸摸各種實物,進行感官體驗,并作簡單的組合造型。

• 用自然硬質媒材或人工硬質媒材,通過拼擺、粘接、堆積、組合等技法進行造型游戲。

• 以游戲的方式,用單色或彩色紙材,采用折、剪、撕、拼貼等方法進行以平面造型為主的練習,感受材料特性及其與設計的關系。

• 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評價建議

• 是否對學習活動感興趣。

• 是否在作業中表現出大膽的想像和創新。

• 是否對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選擇媒材進行造型制作。

•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活動建議

• 走出教室,觀賞校園和所在地區的景色。

• 欣賞自己和同學創作的美術作品。

• 了解、欣賞我國民間美術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點。

• 通過觀摩錄像、畫冊,對中外優秀的卡通藝術形象進行欣賞和討論。

• 欣賞描繪不同季節的中外美術作品。

• 到閱覽室翻閱畫冊、學生讀物或觀看學生美術作品,找出最喜愛的一件作品,并說明理由。

• 欣賞民間玩具的造型與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間玩具。

• 欣賞木偶戲和皮影戲的人物造型,通過錄像或實地觀看木偶或皮影戲的表演片段。

• 欣賞中外畫家描繪兒童生活的美術作品。

• 欣賞大自然美麗的山川、動植物圖片。

評價建議

• 是否對自然或美術作品感興趣。

• 能否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欣賞活動。

• 能否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的感受。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

教學活動建議

• 利用各種材料特點,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想像,創作出藝術作品,并發表自己的感受。

• 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進行美術創作,共同設計、布置學生美術作業展覽或美化教室。

• 根據兒歌、童話設計和制作頭飾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話劇等。

• 用各種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擬商品交易過程。

評價建議

• 是否積極地參與造型游戲活動。

• 是否對身邊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興趣。

• 是否對材料進行了聯想。

• 是否積極地動腦筋,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靈活地利用媒材進行創造。

• 能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受。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第3篇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1)

二、基本理念(3)

三、設計思路(4)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7)

一、總目標(7)

二、階段目標(7)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9)

一、內容說明(9)

二、內容標準(13)

第一學段(1~2年級)(13) 第二學段(3~4年級)(16)第三學段(5~6年級)(20)第四學段(7~9年級)(23)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28)

一、教學建議(28)

二、評價建議(29)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30)

四、教材編寫建議(31)

附錄(33)

一、案例(33)

二、名詞術語解釋(36)

第一部分 前 言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針以后,美術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視,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制約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通過課程改革,促進美術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公民。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制訂,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需要人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

(二)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圖像作為一種有效而生動的信息載體,越來越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熟悉美術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運用視覺語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感知覺是思維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維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在學校體系中,大多數課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號的基礎上,而美術課程則更多地讓學生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向思維提供豐富的營養。美術課程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四)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最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創造活動最適宜的環境。通過美術課程培養的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技術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而美術課程向學生提供了技術性活動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和善于實踐的心理品質。

(五)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所以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實施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能力,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美術課程應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應選擇基礎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地區學生素質的差異,使本《標準》具有普遍的適應性。應注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三)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四)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通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三、設計思路

(一)完善體例,使結構更完整,表述更明確

本《標準》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它們分別闡釋美術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的總目標與階段目標;內容說明和內容標準;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

(二)以學生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準》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 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盡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征,但創作更傾向于外化,欣賞更偏重于內化。由于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于學習,本《標準》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征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區別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標準》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三)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應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證每個學生接受美術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因此,本《標準》沒有沿襲羅列具體知識點的方法,而是制訂導向性的內容標準,并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活動建議,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向內容標準要求的方向發展。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和采納這些教學活動建議,甚至還可以自己創造新的教學活動方式,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注意標準實施的可行性

美術教師是本《標準》最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為了幫助教師領會此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精神,本《標準》對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實施《標準》。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階段目標

本《標準》的階段目標具體從“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第一學段(1~2年級) ▲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 ▲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第二學段(3~4年級) ▲初步認識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各種工具,體驗不同媒材的效果,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愿望。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制作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 ▲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的形、色與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內容,進行美術創作、表演和展示,并發表自己的創作意圖。第三學段(5~6年級) ▲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單的創意、設計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進行設計和裝飾,美化身邊的環境。 ▲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能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以美術與科學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策劃、制作、表演與展示,體會美術與環境及傳統文化的關系。

第四學段(7~9年級) ▲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美術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設計類別、功能,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 ▲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尊重人類文化遺產,能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簡短評述。 ▲調查、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的手段進行記錄、規劃與制作;通過跨學科學習,理解共同的主題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內容標準是本《標準》中最具體、豐富的部分,為了便于閱讀,對其基本特征和結構作如下說明:

1本《標準》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分成四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

2 如何處理四個學習領域在課時總量中比例關系的建議。

3 對內容標準基本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說明。

4 對四個學習領域的范圍、意義、學習目標及教學方式的說明。

5分學段提出各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以及相關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

一、內容說明

本《標準》的四個學習領域,在比例上不作具體的規定,各地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各學習領域分別由標準、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三部分組成。標準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體現出與總目標的對應關系。教學活動建議針對標準提出一些更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這些具體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可選擇性,各地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和采納其中的建議,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向目標發展。評價建議則提出檢測標準達到程度的要點??傊?,目標、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四方面構成了美術教學的完整過程。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說明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但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表現則是通過美術創作活動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造型與表現是美術創造活動的兩個方面,造型是表現的基礎,表現是通過造型的過程和結果而實現的。本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

通過“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第二, 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第三, 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設置“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旨在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淡化過于強調學科特色的傾向。本學習領域不是以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而是要貼近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征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美術作業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造型•表現”活動中參與和探究的過程。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說明

“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通過“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并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第三,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避免學科知識專業化傾向。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欲望。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說明

“欣賞•評述”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通過“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第二,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掌握美術欣賞最基本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的能力,并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

應該說明的是,評述并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行為,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學生在一起談論藝術就是評述的一種方式),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欣賞•評述”教學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系,涵養人文精神。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說明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①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通過“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學習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并以各種形式發表。第二,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開闊視野,拓展想像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

二、內容標準

第一學段(1~2年級)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教學活動建議

• 在美術游戲中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認識常用的顏色。

• 在美術表現活動中,大膽地采用各種造型方式,并借助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 嘗試使用各種線條、形狀和色彩進行繪畫表現活動。

• 通過各種方式的實物拓印,產生肌理,獲得視覺和觸覺的感受。

• 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過揉、搓、壓、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進行簡單器皿和動物形象的造型。

• 用單色、彩色紙材以及廢舊畫報、掛歷,采用折、剪、撕、拼貼等方法進行平面造型,表現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評價建議

• 是否對美術課感興趣。

• 能否通過繪畫或拓印等形式,大膽、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感受。

• 能否動腦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簡單的物體或動物形象。

• 是否認識常用顏色。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等方法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制作活動的樂趣。

教學活動建議

• 以游戲的方式,觀察和觸摸各種實物,進行感官體驗,并作簡單的組合造型。

• 用自然硬質媒材或人工硬質媒材,通過拼擺、粘接、堆積、組合等技法進行造型游戲。

• 以游戲的方式,用單色或彩色紙材,采用折、剪、撕、拼貼等方法進行以平面造型為主的練習,感受材料特性及其與設計的關系。

• 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評價建議

• 是否對學習活動感興趣。

• 是否在作業中表現出大膽的想像和創新。

• 是否對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選擇媒材進行造型制作。

•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活動建議

• 走出教室,觀賞校園和所在地區的景色。

• 欣賞自己和同學創作的美術作品。

• 了解、欣賞我國民間美術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點。

• 通過觀摩錄像、畫冊,對中外優秀的卡通藝術形象進行欣賞和討論。

• 欣賞描繪不同季節的中外美術作品。

• 到閱覽室翻閱畫冊、學生讀物或觀看學生美術作品,找出最喜愛的一件作品,并說明理由。

• 欣賞民間玩具的造型與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間玩具。

• 欣賞木偶戲和皮影戲的人物造型,通過錄像或實地觀看木偶或皮影戲的表演片段。

• 欣賞中外畫家描繪兒童生活的美術作品。

• 欣賞大自然美麗的山川、動植物圖片。

評價建議

• 是否對自然或美術作品感興趣。

• 能否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欣賞活動。

• 能否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美術作品的感受。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進行無主題或有主題的想像、創作、表演和展示。

教學活動建議

• 利用各種材料特點,采用造型游戲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想像,創作出藝術作品,并發表自己的感受。

• 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進行美術創作,共同設計、布置學生美術作業展覽或美化教室。

• 根據兒歌、童話設計和制作頭飾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話劇等。

• 用各種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擬商品交易過程。

評價建議

• 是否積極地參與造型游戲活動。

• 是否對身邊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興趣。

• 是否對材料進行了聯想。

• 是否積極地動腦筋,結合語文、音樂等學科內容靈活地利用媒材進行創造。

• 能否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感受。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第4篇

本人有幸參加了如此規模宏大的小學新課程改革培訓(美術),培訓數日,有不少收獲,同時也有不少感嘆。

一、培訓收獲

“新課程”本身就是針對舊教材,舊考綱而言。就我所培訓的學科――小學美術。是不可能有知識點上的本質更改的,因為這是培養興趣的學科,它的人文性很難有什么變動。那么,它的變化在哪里呢?

新課程的主要變化在于——小學美術的教學任務

二、整體思路

本次修訂遵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依據對美術學科發展的科學認識和對中國基礎美術教育現實狀況的把握,努力使《標準(2011年版)》更科學、更完善、更可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的要求,適應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學實際。

三、課程修訂的具體思路如下:

1、保持原有的基本理念和學習領域,以調整、充實和完善為主,不進行大的改動。

2、以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實際作為修訂工作的起點。

3、追求國際水平與體現中國特色相結合。

4、力爭美術本體與教育功能相平衡。

5、以科學理性的態度進行文本表述。

6、追求文本精致,突出可理解性

四、 重新梳理了課程設計思路,包括:(1)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綜合性和探究性;(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學段設計課程內容和學習活動;(3)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教學更大的空間

五、調整課程目標。

* 總目標的文字稍微做了調整,使得表述更合理。原來以表格的方式呈現的階段目標因為與課程內容部分重復被刪除了。為了文本的平衡,將原來各領域的目標作為分目標列入課程目標中。而且,依據“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表述。

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哪些東西我們值得堅持?

1、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

2、從三維目標表述課程目標。

3、精選課程內容。

4、拓展學習方式,尤其是強調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5、以評價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

6、積極開發和利用美術課程資源。

以上是本人培訓后的一點認識,望老師批評指正。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職 美術基礎課程 教學改革

我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學校課程設計必須以培養出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各種人才為原則,從而全面提高辦學質量。中職美術課程是基礎課程之一,對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具有重大意義,但受傳統思想的束縛,中職院校的美術教學逐步被邊緣化,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提高美術基礎課教學質量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一 中職美術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課程改革意識淡薄,缺乏創新與動力

因為缺乏教學科學研究方面的壓力,許多教師對整合優化課程資源與課程改革方面的意識較為淡薄。一部分美術教師即使有想法,卻因為缺乏能力、氛圍和指導,所以不知如何具體實踐,從而導致教師難以用科學的方式有效引導學生進行開發思維與創新學習方式。

2.教學方式存在缺陷

由于教材選擇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或學生不重視等因素,課堂上,學生不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這時就需要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教師不考慮具體情況,一直向學生灌輸枯燥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更覺得課程單調乏味。教師這種“老調重彈”的方式,使學生難以感受到課堂的新鮮感。所以,我們要順應形勢以及學生的心理特征,適時改變教學方式,改變過于偏重理論的做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

3.課時不足、教材缺陷

較多中職學校為了順應時代趨勢,對電腦設計課程提高了要求,從而減少了美術設計基礎課的課時量,加上教學中采用普通高等院校的統一美術教材,其理論難度比較大,導致學生的美術基礎沒有得到有效提高,許多學生畢業工作后由于基礎知識薄弱,甚至無法勝任工作,這引發我們對這一個問題的思考。

4.教學條件嚴重制約了課程開發與改革

教學條件是制約改革的重要因素。教學條件包括物質方面和時空方面。具體問題體現為科研經費的缺乏,家庭拿不出或不愿拿出部分資金讓學生參加一些課外實踐活動,課時量的緊縮。此外,即使教師愿意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實踐研究活動,學校大多以安全方面考慮加以拒絕。

二 完善中職美術基礎教學的對策建議

1.學生的思想認識是重要前提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第一位,優秀設計師的必備條件就是具備對美的鑒賞力。正確的審美意識能夠培養并提高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的能力。每個人的審美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習得的,通過教育培養出來的。美術基礎教育正好能為學生純潔的心靈提供養分,培養學生分辨美丑、善惡、真假的能力。

有效地實施美術基礎教學,有助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美術人才。作為中職美術教師,必須首先具備正確的思想認識,并且能意識到除教育基本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啟發和增強學生多元化的美術設計思維。

2.建立激勵機制

學生激勵方面:(1)激勵學生參觀多種美術展覽,讓學生從好的美術作品中獲取營養和動力。(2)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創作大賽,讓獲獎的學生得到獎勵,學生既能競賽中得到鍛煉并增強自信心,也能讓有美術特長的學生找到自己發展方向。(3)為參加藝術節等活動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加分,以此鼓勵。

教師激勵方面:(1)引進專業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學質量。(2)建立各種激勵機制,如提高待遇、提供多種深造和晉升機會。(3)定期開展教學成果展覽,在教學方面有顯著貢獻的給予獎勵,讓教師把上好美術基礎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以此促進教學的長遠發展。

3.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改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探究能力。(2)教師要提高對課堂操控能力。好的教學方式是在教學雙方的互動下進行的,在一種開放、自由的課堂上,一名美術教師如果能掌控課堂互動教學,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倍增。(3)教師自身的教學觀。正確的教學觀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美術教學規律、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還要有目的性、有計劃性、有組織性地傳授理論知識,訓練學生實操技能、發展學生潛在智力、培養學生自身能力、陶冶學生優良品德。

4.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中職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要明確,要讓學生具有較高的實操能力,實操能力不僅包括學好軟件、設計等,更重要的是一種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是美術基礎的應用,包括素描、速寫、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所以,結構、空間、比例、對比、均衡、疏密、節奏、色彩冷暖對比、大小色塊比重、明暗強弱對比、輕重色量、軟硬粗細、尖銳方正等這些基本規律與美學元素必定是中職基礎教學需要把握的基礎。

總之,中職美術基礎課程教學要適應時代需求,學校要有效整合美術課程資源,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有效地進行教學,讓學生主動學習,為中職美術基礎教育的發展尋找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陸機彬.探討中職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投資,2012(21)

[2]金君.高職院校動畫專業美術基礎課教學探討[D].南京藝術學院,2013

[3]楊茜.中職美術中的素描基礎課程教學探討[J].成功(教育),2012(12)

[4]余勁松.藝術設計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探析[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9(4)

[5]葛英穎.運用信息技術改革高校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模式[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8(4)

[6]張春梅.淺談高職建筑類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7]邢偉.Wiki平臺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8]朱岸靜.中職學校美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1(4)

[9]王群.美術基礎課程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角色轉換和設定[J].山東水利職業學院院刊,2010(2)

〔責任編輯:范可〕

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建議范文第6篇

1.1 選用合適教材方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 絕大部分高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開設報關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達到報關員崗位要求,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 就要求教師應該選擇報關員資格考試統一教材, 幫助學生通過報關員資格考試, 順利拿到報關員資格證書, 從而能夠上崗從事報關工作。但是多數高校在課程教材選擇上規定必須選擇相應的針對本科院校的規劃教材, 而目前國內針對報關課程的本科規劃教材只有有限的幾種且教材內容滯后, 遠遠跟不上報關實務的形勢。

1.2 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難點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 進出口貨物報關程序。我國海關對進出口貨物按照類別實施不同的監管方式。在報關實務課程中, 這一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由于海關監管貨物種類繁多, 內容龐雜, 學生作為初學者對于監管方式沒有感性認識, 又難以抓住重點, 因而容易混淆不同類別監管貨物的報關程序。

(2) 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填制。報關單填制是根據海關總署制訂的《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填制規范》以及相關原始單證對報關單上的40個欄目進行填制。單單掌握報關單填制規范就具有一定的難度, 同時報關單上的這40個欄目大多都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聯系起來, 所以如果學生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掌握不好, 直接影響報關單填制正確與否。

(3) 進出口商品歸類的規則和方法。海關進出口商品歸類是海關監管、海關征稅及海關統計的基礎。歸類的正確與否與報關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 直接影響到進出口貨物的通關。因此, 進出口商品歸類是報關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盡管商品歸類的總規則只有6條, 但用于海關稅則、國際貿易統計的《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將各種進出口商品分為21類97章, 商品繁多、內容繁雜, 要真正把握其規律, 熟悉商品分類目錄, 并靈活運用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3 教學手段有待改進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大多采用多媒體講授法, 以教師為主, 課堂上教師對基本概念、報關程序、例題進行精講, 課后學生進行習題練習。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學到比較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 但是由于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 信息傳輸速度快, 學生被強迫跟著老師的思路走, 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也不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也是報關課程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 采用實驗室模擬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的方式應該是最理想的。在實驗室模擬操作環節中, 通過報關單證的準備, 借助報關軟件模擬報關。然而由于缺乏真實的報關環境, 導致學生很難掌握實際的報關操作。因此學生報關技能與報關員崗位的實際要求之間的差距就必須通過去校外報關企業的實習來彌補。但是絕大部分報關企業都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 主要是由于涉及到商業機密問題, 以及由于實習生是新手, 難以給報關企業帶來利益。即便個別企業勉強接受了學生實習, 但大多安排學生處理辦公室日常事務, 不能真正參與報關活動, 從而學生也很難獲得報關所需要的技能。

1.4 師資方面存在的問題

報關課程要求教師盡量來自報關工作的第一線, 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但目前高校招聘師資的趨勢是博士化, 這一點在經濟發達地區或地處省會城市的院校表現更加明顯。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從經歷上來看, 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 沒有參加實際生產工作的經歷, 從專業學識上來看, 他們更多傾向于理論, 對于報關實務這種應用型的課程顯然不太熟悉。而目前在職的教師很少是來自報關行業的專業人士, 明顯缺乏實踐經驗, 因而在教學過程中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

2 報關課程教學改進的若干建議

2.1 采用多種方法彌補教材缺陷

其實采用哪種版本的教材都有其優缺點。因此為了達到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 一方面應加強自編教材建設, 教材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條理性、實用性且內容應精練, 并應及時根據國家進出口政策、海關法律法規、報關操作細節的變化進行調整另一方面教師要有自由選擇教材的權力同時提前掌握報關業務的最新動態, 在授課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 從而解決教材滯后與實際報關業務的矛盾。

2.2 師生共同努力, 突破難點

(1) 針對學生對不同類型監管貨物的報關程序容易混淆, 教師應對此部分內容進行精講。在講解時, 應對這五類貨物進行對比分析, 重點講解它們在報關程序上的不同點和共同點, 以便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

(2) 針對報關單填制。首先學生應理解好報關單填制規范, 同時應進行多練習爭取完全看懂用英文繕制的相關原始單證。教師也可以邀請報關行業的相關專家來校講學, 包括他們在報關工作中的經歷、填制報關單的心得和常見錯誤的解決方法,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降低對教學難點的畏懼感。

(3) 針對進出口商品歸類。老師應對商品歸類的總規則進行精講, 在每講解完一條規則后則可以讓學生進行商品編碼的查找訓練, 老師提供典型的練習題, 以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老師也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加強練習和訓練, 鞏固教學效果, 強化能力培養。

2.3 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方法上, 將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為“教師引導, 學生動手動腦操練”的模式, 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提高實際教學效率。其次, 應大力開展在報關企業的實踐性實訓基地的建設, 因為僅靠校內實驗室模擬難以滿足實踐性很強的報關課程的教學需要。而校外報關企業的實訓基地則可以讓學生接觸到第一線的報關業務, 能真正培養學生勝任崗位的能力。

2.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 高校報關課程現有師資大多具有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 但實踐經驗不足。因此, 一方面可以采用“走出去”的模式, 鼓勵教師到報關企業進行專業實踐, 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請進來”的模式, 將報關企業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和精湛業務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引進來作為兼職教師參與指導教學, 提高自有師資的實踐教學水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較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又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就業市場上將會具有較大的競爭力。

摘要:本文結合報關課程本身的特點, 分析了高校開設報關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并就教學改進提出了相應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報關課程,教學改進

參考文獻

[1] 海關總署報關員資格考試教材編寫委員會.2009年版報關員資格全國統一考試教材[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 2009.

[2] 岳文.報關綜合實務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 2005 (8) .

上一篇:新學期班主任的開場白范文下一篇:學校食品安全活動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