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2022-04-22

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精選3篇)》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連續多年逆差,多種跡象表明逆差仍將持續,這引起了國內廣泛的關注和擔憂,我國因此出臺了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用以緩解逆差。

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篇1:

加快農業國際接軌步伐 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

隨著我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農產品貿易的健康發展,對于確保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要。如何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升我國農產品企業競爭能力,大力促進優勢農產品出口,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日前,記者在“第四屆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上,采訪了農業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主任、中國貿促會農業行業分會秘書長倪洪興。

農產品市場周刊:請您介紹一下貿促中心舉辦的三大國際展會——薯博會、漁博會和種博會的辦展理念、取得的成效和經驗。

倪洪興:農業貿促中心是農業部為統籌農業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而成立的專職貿易促進機構。2004年成立以來,我們不斷提高貿易促進公共服務能力,積極打造以國際性農業展會為基礎的貿易交流平臺,在農產品營銷促銷和國際市場開拓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農業展會是面向農業企業的服務產品,其核心價值體現在“兩個整合”上,一是產業整合,二是市場整合。在我們舉辦的幾個展會中,清晰的主題定位、規范的組織流程、專業的服務隊伍、高效的管理系統都是圍繞更好地發揮展會“兩個整合”作用而不斷完善的。一個好的農業展會應當成為促進農業貿易發展、鞏固貿易成果、擴大貿易影響的交流平臺,城市經濟和農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的關聯紐帶,產品、科技、資金、信息、人員集中交匯的經濟磁場。

中心舉辦的“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迄今已成功舉辦17屆,展會規模從最初的3000平米擴大到4.8萬平米,中外參展企業由不足300家發展到近1000家,已成為規模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漁業盛會,全球漁業生產、貿易及合作的重要互動平臺。2012的展會上共有來自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的930多家企業參展,共有18個國家和地區以展團形式參展;展會共有海外參展企業近400家,展出面積占40%;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余名采購商和專業人士到會參觀。該展會專業化的運作模式、國際化的組展機制、網絡化的招展招商、數據化的用戶管理和巡回式的辦展方式已成為農業領域品牌展會的標桿和旗幟。

“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5屆,累計展覽面積7萬平米,參展國家數近100個。其開創的“展覽交易+高峰論壇+田間示范”的種業會展新模式,被同類展覽紛紛效仿,已成為種業展覽的標準模板。正在舉辦的第4屆的“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也得到國內外薯業企業和相關機構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

農產品市場周刊:除了國內辦展以外,中心在推動我國農產品營銷促銷和市場開拓方面還有哪些舉措?這一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是什么?

倪洪興:隨著我國農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業貿易促進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2011年底,農業部印發了《全國農業貿易促進規劃(2011-2020年)》,為農業貿易促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不僅要把國外企業和采購商“請進來”,還要把我國優秀農業企業“帶出去”。因此,在舉辦專業化的來華展之外,中心還積極組織企業赴國外參加展覽,召開推介會、洽談會,以及多種形式的境外促銷活動。在組織這些貿易促進活動時,不論是遵循“產地就近”或“市場就近”的原則,其核心都是為滿足企業和農業生產經營者順利接軌市場、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

中心成立以來,先后組織境外參展、參會活動近百次,其中比利時布魯塞爾漁博會、韓國首爾國際食品展、巴西國際食品展、馬來西亞國際飲食品貿易展、土耳其梅辛農業與園藝博覽會、美國天然及有機產品展、世界種子大會、歐洲馬鈴薯大會等項目深受企業歡迎。此外,中心還直接組織企業赴境外舉辦推介活動,先后幫助國內100余家農產品企業開拓了英國、日本、菲律賓、捷克、匈牙利等重點市場。這些直接走入目標市場的促銷活動有效樹立了我國優質農產品形象,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盡管我們的海外市場開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比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我們用于支持農產品市場開拓和營銷促銷的資金少,且較為分散。我國農業部門直接用于支持農產品促銷(包括國內促銷和出口促銷)的專項資金在2012年以前一直保持在每年2000萬元左右。美國農業部“市場準入項目”和“海外市場發展項目”支持資金為每年2.35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的企業和私人部門用于市場開拓的配套資金大約占總支出的64%左右,也就是說政府每出一塊錢,企業跟著出兩塊錢。而我國農業企業對于海外市場開拓的積極性和承擔成本的能力要低得多。

農產品市場周刊:您認為當前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國際競爭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應當從哪些方面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

倪洪興:對于我國大多數農業出口企業而言,在影響和制約其競爭力的諸多因素中,有兩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較為突出,一是貿易人才缺乏,二是市場信息不暢。

我國農業企業從事外經外貿的人才素質不僅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之國內其他行業也有很大差距。這一方面是由于農業企業大多規模較小,比較效益較低,承擔人才培訓成本的能力弱;另一方面也由于企業從事貿易的經理和業務人員流動性強,從而造成經營者人才培養的意愿薄弱。這些問題在中西部地區、中小型農業企業當中更為嚴峻。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組織開展了農產品貿易職業經理及管理人員培訓、生態水產品認證培訓、農業產業損害風險評估培訓等多項公共服務活動。

其中,農產品貿易經理人培訓是一項直接為農產品出口企業培養實用型貿易人才的專業培訓項目。我中心通過與中國農科院、英國哈珀·亞當斯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確立了農業貿易形勢、出口市場介紹、貿易渠道創新、營銷促銷策略、國際貿易實務等為核心的課程框架,建立了穩定的教師隊伍。自2008年起,該培訓已連續舉辦5年,組織境內培訓8期,境外培訓5期,培訓農業貿易復合型人才670余人。

近年來,農產品國際市場波動加劇,各國對中國農產品設限的情況也多有發生,使很多農產品出口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為此,我們加大了對農產品國際市場變化的監測分析,每年編寫世界主要農產品價格報告、農產品貿易監測報告、世界農產品供需預測報告等100余期,并通過“中國農業外經外貿信息網”及時發布農產品貿易相關的重要信息。通過與聯合國糧農組合、國際貿易中心等國際機構合作,對各國農產品標準進行了梳理,并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貿促中心作為農業貿易促進工作的“國家隊”,在自身作好公共服務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全國農業貿易促進體系的建設。通過與各省農業外經管理部門、貿促會分支機構、農業會展組織機構的協調合作,構建農產品營銷促銷公共服務網絡。

農產品市場周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您認為國內農業展會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加強行業規范引導和管理有哪些舉措和建議?

倪洪興:國內農業會展行業起步較晚,現有的農業展會中68%以上都是2004年以來才創辦的;到2012年,連續舉辦10屆以上的農業展會數量僅50個左右。較之國外農業會展行業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國內大多數農業展會的組織管理水平和貿易促進效果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目前我國農業會展行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專業化水平低;二是品牌化展會少;三是重復辦展嚴重。

會展組織工作“門檻低、做精難”,要做好一個會展活動,需要有專業化的人才隊伍。近年來,全球農業會展的發展都呈現出較明顯的專業化趨勢。農業會展行業目前的情況是辦展主體復雜且不穩定,“臨時搭班子”現象時有發生,成為制約大多數農業會展辦展質量提升的重要瓶頸。

世界上幾乎所有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大型農業展會如“GREEN WEEK”(德國柏林綠色周)、“SIMA”(法國國際食品展)、“ESE”(歐洲國際水產展)等,都將品牌建設作為發展中的核心戰略來看待,其品牌價值動輒數億美元。而我國農業會展的品牌化建設嚴重滯后,很多會展組織機構品牌意識淡薄,展會標識甚至名稱都不固定。

在2011年舉辦的260余個農業展會,不限行業和內容的綜合性農業展就有46個,這些展會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其展出內容大同小異,用戶群體基本重疊,企業反復參展收益很低。

自2009年起,農業部市場司著手加強農業展會的管理工作,出臺了《農業部展覽工作管理辦法》,對農業部參與主辦和支持的展會進行嚴格管理。我中心也配合開展了農業會展的分類認定工作,通過采集展會項目組織運營的數據指標進行評價認定,先后認定了兩批共60個農業會展。在此基礎上,我們整理編印了兩冊《中國農業會展指南》(中英文版);開發并上線了“中國農業會展信息與分類認定”網站;初步建立了農業會展項目數據庫;編寫了首部農業會展研究專著《中國農業會展理論與實踐問題》;連續三年發布了農業會展行業發展報告;并著手編寫《農業會展工作手冊》,組織開展了農業會展境外布局研究。

通過以上舉措,我們宣傳推介了一批辦展水平較高、社會效益較好的農業展會;建立完善了一套會展評估認定的標準、辦法和工作機制;系統梳理了農業會展行業數據,深化了農業會展行業研究;探索了行業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的有效機制,加快了農業會展資源整合。今后,農業展會的組織、管理和評價應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通過會展統計、審計的推廣、會展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強化,實現農業展會組織水平的全面提升,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鑄起堅實、高效的平臺。

作者:楊勇

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篇2:

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及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我國的農產品貿易連續多年逆差,多種跡象表明逆差仍將持續,這引起了國內廣泛的關注和擔憂,我國因此出臺了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用以緩解逆差。本文從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原因出發,結合我國農產品貿易及基于WTO規則的農業補貼政策現狀,分析補貼政策的經濟效果以及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并得出結論,農業補貼政策特別是“綠箱政策”有助于緩解貿易逆差,推動我國農產品出口。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 逆差 農業補貼政策

1、我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1.1、農產品貿易額高速增長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是主要的出口產品之一。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如表1所示,2003年至2008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增長近兩倍,出口額增長近1倍,貿易順差轉化成貿易逆差(見表1-1)。

1.2、農產品貿易呈現高額逆差

從統計數據來看(具體數據見附錄1),農產品貿易高額逆差的產生主要緣自糧食類、油料作物、作為工業原料的棉花和糖以及畜禽產品四大類農產品。2003—2006年我國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進口額保持穩定增長,遠高于進口額。

1.3、我國農產品貿易呈現逆差的原因

首先,供不應求是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持續增長最主要原因,我國入世后,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國內供給的基本格局未發生變化,農產品對進口的依賴不斷增加。其次,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手段比較落后,農業科技水平依然不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既限制了我國農產品出口規模,又不利于抵御國際市場風險。再次,近年來發達國家以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生態環境安全為名,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衛生檢查措施,成為我國相關農產品出口的重要障礙。

2、WTO農業補貼政策規則與我國的承諾

2.1、WTO農業補貼政策規則

WTO農業規則的核心是《農業協議》,包括:(1)農業協議文本;(2)各談判方在市場準入、國內支持以及出口補貼方面做出減讓和承諾;(3)關于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的協議;(4)關于最不發達國家和凈糧食進口發展中國家的決定。根據協議規定,一國農業補貼主要有國內支持和出口補貼兩類,但我國在加入WTO時承諾不對農產品進行出口補貼,因此本文著重對國內支持領域有關補貼政策(包括對貿易沒有扭曲或者扭曲很小的“綠箱政策”和對農產品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直接明顯的扭曲性影響的“黃箱政策”)進行分析。

2.2、我國在農業補貼方面的承諾

我國對于農業補貼的承諾有三項:一是不對農產品提供任何出口補貼;二是我國在“黃箱”政策方面的微量許可只有8.5%(介于發達國家10%和發展中國家5%之間);三是發展中國家對農業普遍獲得的投資補貼、扶貧農業投入補貼不計入微量許可的差別待遇。以上承諾是我國在加入WTO后,實施農業補貼必須遵守的硬性約束。入世以后,我國對該承諾嚴格履行,在農業補貼政策方面已做出巨大改革,效果顯著。

3、中國農業補貼現狀

近年來,我國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采取一系列扶持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政策,包括全面推行糧食直接補貼和逐步推行農村費稅改革的綠箱政策及補貼良種、農機具和設置最低收購價等的黃箱政策。同時,加大農業科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保投入,建立農產品認證體系,“綠箱政策”力度正在逐漸加強,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正在形成。

3.1、國家對于農業的總體財政投入

從現行財政支出科目分析,我國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包括: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及其他等五項。2008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用于“三農”各項支出合計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增速達30.3%;用于“三補”的資金由2004年的142.2億增長到2008年的793.7億,增幅達446.6%(見表3-1)。

3.2、綠箱政策

入世后我國的“綠箱政策”主要包括:一是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至2006年全國28個?。▍^、市)已全部實施農業稅免征。二是實行糧食直接補貼政策,2002年在安徽、湖北、河南和吉林等地進行試點,2004年在全國除西藏、青海外實行。三是試辦農業保險,財政部于2007年4月頒布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從實質上推動了農業保險的開展。四是加大退耕還林力度,該項政策從1999年啟動,至2007年底中央財政對退耕還林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300多億元。

3.3、黃箱政策

入世后,我國根據WTO的相關規定對“黃箱政策”進行了部分調整,主要有:一是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維護糧食市場穩定,提高種糧比較收益。二是推行良種補貼。三是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傮w而言,我國黃箱支持從主要補貼流通環節向直接補貼農民轉變,目前還有很大空間。

4、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對農產品出口影響的經濟學分析

從出口國的角度看,綠箱補貼相對于黃箱補貼是否更利于緩解農產品貿易逆差值得研究,因此,下文即針對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原因,將綠箱補貼和黃箱補貼中的補貼政策進行對比,并著重分析綠箱政策中的直接補貼政策對于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4.1、直補政策的經濟學分析

在實施直補政策前,國家對農民的收入補貼主要分為生產補貼和價格支持兩部分。生產補貼是對農民在生產環節進行的補貼,用以降低生產成本,這項補貼屬于臨時性的補貼,要不要進行補貼,主要是依據農資價格指數和糧食價格指數的比較。價格支持則是對糧食、棉花的政府定價收購及保護價收購,其目的是減少糧農的市場風險。

實行直補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增加農作物產量和農民收入,我國目前只對糧食進行直接補貼,接下來我們就從農作物產量和經濟效應兩方面分析直接補貼政策和以往的農業支持政策(生產補貼政策與價格支持政策)的區別,及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4.1.1、直補政策的產量效應分析

圖4-1

由于我國土地的局限性和技術的不可量化性,因此假定農作物的生產主要受勞動和資本這兩個要素的影響,與生產補貼政策做對比。設生產函數Q=f(L,K),其中L為勞動投入、K為資本投入。圖4-1中橫軸代表每年的勞動投入,縱軸代表每年的資本投入。C1、C2、C3為三條等成本線;Q1、Q2、Q3為三條等產量線;E1、E2、E3為三個最低成本點,即最優資源配置點;勞動投入的單位價格為PL,資本投入的單位價格為PK。

如圖4-1所示,設最初的農業生產等成本曲線方程為:

C1=PLL1+PKK1 (1)

其中C1的斜率d1= =-PL/KP

施行生產補貼政策時(勞動力投入沒有任何改變),設補貼率為S,則生產資料K的價格變為(PK-S),實施生產補貼后的等成本線方程可為:

C2=PLL2+(PK-S)K2 (2)

C2的斜率d2=-PL/(PK-S)。由于PL >(PK-S),所以得出|d2|>|d1|。等成本線C2比等成本線C1更陡。采取生產補貼政策時,政府所投入的成本為SK2,若政府將這部分金額SK2以直補的方式補貼給農民,實施直補政策之后的等成本線方程可表示為:

C3=PLL3+PKK3 (3)

直補政策會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因而會將直接補貼部分用于農業生產。我們假設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會將直接補貼△C金額全部用于農作物生產,即生產投入在C1的基礎上又增加△C,所以等成本曲線C3又可表示為:

C3=PLL3+PKK3=Cl+△C,即

C3=PLL3+PKK3=C1+SK2 (4)

等成本線C3的斜率d3=△K/△L=-PL/PK。

d1=d3,即等成本線C3平行于等成本線C1。不同的是,等成本線C3的截距變得比等成本線C1的截距大。說明農業投入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直補政策促使農民增加種植投入。

設最低成本點E2處的產量Q2=f(K*,L*),將K*、L*帶人(2)式,即C2等成本曲線方程得,

PLL* +PKK*=C1+SK2

顯而易見,將其帶入(4)式,即C3等成本曲線方程,等式也是可以成立的,

PLL*+PKK*=C1+SK2 (6)

由于E2點不是等成本線C3的最優資源配置點(最優配置點是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的切點,等成本線C3平行于等成本線C1,等成本線C1與等成本線C2相交,則等成本線C3與等成本線C2相交。點E2是等成本線C2與等產量線Q2的切點,就不可能是等成本線C3與等產量線Q2的切點,也就不是等成本線C3與等產量線Q3的最優配置點),因此,等成本線C3與等成本線C1平行,與等成本線C2相交于C2的最優資源配置點E2點,且與等產量線Q3相切于E3點,即C3的最優配置點為E3點。E3點的產量Q3是實行直接補貼政策之后的產量,E2的產量是實行生產資料補貼時的產量,因為等產量線Q3比等產量線Q2高,所以Q3>Q2。這樣,圖6明顯的表示出在政府支付同樣成本的情況下,實施直補政策比實施生產資料補貼政策,在增加農作物產量方面更有成效。

由上文的農產品貿易逆差原因可知,供求不平衡是農產品貿易逆差的一個主要原因,國內產量的不足導致大量農產品的進口,而直接補貼政策可以在增加農產品產量方面有顯著的效果,緩解貿易逆差,對農產品出口產生積極的影響。

4.1.2、直補政策的經濟效應分析

我們這里主要考察農民的農業收入,特別是種植農作物的純收入,要扣除因投入生產而造成的機會成本損失,與保護價政策做對比。設P為農產品的價格,PS為實施價格支持后的價格,即收購價,P0為實施價格支持前的價格,Q為農產品的產量,Q0,Q1,Q2分別為相應價格下的產量,Qg為Q2與Q1的差量。

圖4-2

從圖4-2中可以看出,在支持價格PS下,供給量為Q0,在支持價格PS下,供給量為Q2,由Q0上升至Q2,需求量為Q1,由Q0下降至Q1,政府為了維持價格PS就要避免囤積,則供給量與需求量之差必須為國家收購,即:Qg=Q2-Q1。

當P0上升至PS時,消費者剩余(即價格以上和需求曲線以下的面積)變化量為:△CS=-A-B,即損失了A+B。生產者銷量為Q2,且價格為PS時,生產者剩余(價格以下和供給曲線以上的面積)增加量為:△PS=A+B+C,而政府為了維持價格PS,需購進數量為Qg的農產品,這樣,政府需支付的成本為:C=(Q2-Q1) PS= QgPS。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實施價格支持政策時,社會的總福利水平變化量為:

△CS+△PS-Cg=-A-B+A+B+C-QgPS=C-QgPS。

從圖4-2得知C的面積小于QgPS,所以△CS+△PS-Cg<0,即實施價格支持政策后,社會總福利水平下降了。若政府將同等金額的生產者剩余增加量以直接補貼方式補貼給農民,即給農民的直接補貼為:A+B+C。從社會總福利水平來看,消費者剩余仍損失A+B,價格支持下政府支付的成本QgPS=0,故社會總福利剩余為C。同時,如果價格支持下政府支付的成本部分以直接補貼的方式轉移支付給農民,則可以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增加部分為圖4-2中大矩形陰影部分面積。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比起價格支持政策,直補政策比價格支持政策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更具有效率。

由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從而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因此,收入的增加間接地對農產品出口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從經濟學分析上看,直補政策在增產增收上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并且也對農產品出口產生積極的作用。

5、結論及建議

由上文可知,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國內供給不足,農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不足和遭遇國外的技術貿易壁壘。結合逆差的原因,在經濟學的分析下,綠箱補貼中的直接補貼政策較黃箱補貼中的生產補貼和價格支持,更能促進農產品增產、農民增收,緩解農產品貿易逆差,并且,綠箱補貼中的農業科研投入計劃、生產結構調整計劃等補貼都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較有效地應對國外針對農產品的技術貿易壁壘。綜上這些都有助于農產品出口,緩解農產品貿易逆差。除此之外,我國的農業補貼政策還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具體建議如下。

充分運用和完善“綠箱”體系。首先,為適應全球經濟的發展和保障農民的利益,直接補貼政策應擴大到我國進口量較大的農產品,以緩解逆差。在農業補貼方面,我國目前只有對糧食進行直接補貼,才能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收人增加。其次,繼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等服務體系、質量標準和市場信息等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業競爭實力。

充分利用“黃箱”支出政策。我國必要的“黃箱政策”支持是8.5%的綜合支持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加大反哺農業的力度已是必然趨勢。從結構上來講,對“黃箱政策”的支持目標和支持結構應做較大的調整,由主要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補貼轉向對農業生產者的直接補貼,并重新確定“黃箱政策”支出的重點。

參考文獻:

[1]吳小嶺.完善財政支農資金及項目管理的建議[J].中國財政,2008,(19)

[2]劉涵.財政支農支出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10)

[3]柯柄生.財政支農資金比重下降現象不容忽視[J].農村經營管理,2008,(9)

[4]蘇明.完善國家財政支農政策[J].農村工作通訊,2008,(15)

[5]侯石安.我國財政對農業補貼的目標選擇與政策取向[J].農業經濟問題,2001,(4)

[6]蔣協新.秦富等.英國的農業支出政策及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02,(10)

[7]劉漢成.中外農業補貼的比較及中國的政策調整[J].世界農業,2002,(10)

[8]魯德銀、雷海章.“入世”后的中國農業財政支持政策[J].財經研究,2002,28(2)

[9]農業部產業政策法規司課題組.糧食補貼方式改革探討[J].管理世界,2003,(5)

[10]田維明、趙昭.中國現行農業政策對主要農產品的扶持[M].朱希剛編:農業經濟與科技

發展研究—1991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122-129

[1]肖國安.糧食補貼政策的經濟學解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5,(3)

作者:陳力維

中外農產品貿易分析論文 篇3:

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障礙分析及對策

【摘 要】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綠色貿易壁壘越來越成為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湖北省農產品出口也日益遭受其影響,出口障礙越來越多。本文主要分析了綠色貿易壁壘對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諸多障礙因素,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提高湖北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拓展出口市場。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障礙;對策

一、引言

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一種新興的非關稅壁壘,指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為了保護人類、動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發展和安全采取限制、禁止某些國際貿易活動的法律、法規、標準政策及相應的行政措施,以避免這些貿易活動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這些強制性的質量認證要求,衛生檢驗檢疫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農產品制定苛刻繁瑣的技術、衛生檢疫檢驗、商品包裝和標簽,從而提高產品進口的難度,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綠色貿易壁壘包括環境進口附加稅、綠色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志、綠色補貼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等方面的內容。隨著新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抬頭,各國越來越多使用綠色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國的農產品市場,由此造成國際農產品貿易的摩擦和沖突越來越頻繁,矛盾糾紛日漸增多,綠色貿易壁壘已經成為國際農產品貿易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這引起了中外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空前重視并展開深入研究。

湖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地理條件優越,主要農產品產量豐富,許多種類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主導出口產品包括水產品、蜂產品、食用菌、蔬菜、山野菜、茶葉、桑蠶絲、魔芋等近年來出口的農產品頻頻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目前,全省有50%的農產品出口受到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出口形勢日益嚴峻。從實施綠色壁壘的貿易伙伴國來看,主要是歐盟、美國、日本,并擴散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綠色貿易壁壘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制約我省農產品出口的一把利器,已經成為影響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

二、湖北省農產品遭遇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

目前,我省農產品出口目的國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主要的西方發達國家。下面以這幾個主要出口目的國和地區為例,來具體說明我省農產品出口遭遇綠色壁壘的現狀。

1.日本對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實施綠色壁壘的狀況。為了加強對農產品、食品中的化學品殘留的控制,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正式實施其醞釀了近3年的《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致使我省遭遇綠色壁壘的程度大大加深。該制度要求:食品中農業化學品含量不得超過最大殘留限量標準;對于未制定最大殘留限量標準的農業化學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過“一律標準”,即0.01毫克/公斤。這項新標準與其以前的規定相比在設限數額上大幅增加,在檢測項目方面也成倍增加?!翱隙斜碇贫取鄙婕八修r業化學品的管理,范圍之廣、標準之嚴前所未有,堪稱“世界上最苛刻的標準”??隙斜碇贫葘嵤┮院?,日本將自中國進口大米的農藥殘留含量,從原來的65項檢測指標增加到104項。日本是我省農產品重要出口地之一,受此綠色壁壘的影響,我省茶葉和大米等農產品被限制甚至停止出口。湖北省大米出口日本的數量近年來連續大幅下降,全省2007年對日茶葉出口下降了73.8%。

2.美國對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實施綠色壁壘的狀況。美國作為我省農產品第一進口國,向來對我省農產品進口采取嚴格的監察審核力度。美國現有近60種認證體系,對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色素、標簽、致病菌等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其中任何一項不達標,產品都不能進入美國市場。僅2006年1月到3月的數據顯示,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扣留的中國產品就達1140批次,其中湖北省農產品占17.6%。2007年6月28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以不斷在中國輸美水產品中發現氟喹諾酮藥殘為據,宣布從當日起扣查從中國進口的未經檢驗的五類水產品(對蝦、鰻魚、叉尾魚回、鯪魚和巴沙魚)。湖北省嘉魚縣和通山縣是我國叉尾魚回苗種繁殖大縣,兩縣的產量占全國70%左右。自遭美綠色壁壘之后,叉尾魚回的日成交量由每天80~100噸下降到每天20~30噸,出現大批量滯銷情況,價格也由原來的每公斤10.18元下降到每公斤7元,給湖北省漁業出口帶來極大影響。

3.歐盟地區對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實施綠色壁壘的狀況。歐盟的技術性規范和程序要求苛刻,有的甚至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對我省農產品出口直接構成一道綠色壁壘。首先,在產品認證制度和合格評定中,要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必須達到以下3個條件之一,即符合歐洲標準EN,取得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認證標志;與人身安全有關的產品要取得歐盟安全標志CE;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要取得ISO9000合格證書。我省農產品總體質量較低,取得國際認證的產品較少,因此歐盟對我省農產品進口呈逐年下降趨勢。其次,僅在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這一項中,歐盟就有10萬多個技術法規和標準,大部分都比較苛刻復雜。2006年年初,歐盟對進口中國茶葉的檢測指標從原來的72項增加到現在的134項,限制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新增到62中,其標準總體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我省2007年全年對歐盟茶葉出口下降了50.1%。

三、綠色貿易壁壘對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主要障礙分析

(1)提高了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的成本,降低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綠色貿易壁壘對湖北省農產品出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提高了產品的出口成本。綠色貿易壁壘的作用機制是通過設置很高的綠色技術標準,增加環境標志認證、綠色檢疫手續,提高通關周期和通關難度進而達到設置進口障礙的目的,出口企業勢必要調整生產過程或付出額外費用使其產品符合進口國的要求,從而使單位成本上升,無疑降低了出口商品競爭力。(2)喪失資源優勢。在湖北省的農產品出口中,初級產品所占出口量比重較高,并且具有傳統的資源優勢,但是加工產品及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比重很小。隨著綠色貿易壁壘的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成為了湖北省出口產品遭遇國外綠色貿易壁壘的主要原因,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迅速下降。這說明在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下,湖北省出口農產品的資源優勢逐漸喪失。(3)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增加了湖北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而又繁瑣的衛生檢疫制度,防止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而且利用WTO協議中關于環境問題規定的漏洞打擦邊球,實行貿易歧視,增加了中國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同樣增加了我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4)我省對綠色貿易壁壘的重視程度不夠、信息不暢。我省對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性管理措施等方面信息知之甚少,對于主要貿易對象的技術手段更是缺乏了解,無法對我省出口企業在宏觀上加以指導,使我省出口產品在采用國際標準上處于被動地位,遇到綠色貿易壁壘也不足為奇。同時,綠色貿易壁壘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省出口在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指導下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四、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1)發展綠色農業,扶持綠色企業。把綠色生產的觀念嵌入到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之中,提高農產品中間環節的綠色標準,以此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體說來,就是要加強對農產品中間環節的監控、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綠色生產運作模式是使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的運作模式。制定綠色農業的傾向性政策,調控粗放型生產經營方式,增加產品科技含量,促使其走經濟效益高、保護環境與合理開發資源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2)開展綠色技術創新,提高湖北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湖北省目前出口的農產品大多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提高湖北省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關鍵是開展綠色技術創新。企業應積極進行綠色農產品的技術創新,重點加強現代生物技術、生態技術、作物栽培技術、病蟲害監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在生產應用方面和農產品貯藏、加工、運輸、包裝等方面的技術創新,盡快改變我省這些領域技術落后的現狀,不斷提升綠色產品的環境競爭力。(3)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一直是湖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對象主要美、日、歐盟,且過于集中,而這三大經濟實體也是世界上綠色貿易壁壘最全面、最系統的國家,絕大多數技術壁壘都源于這三大經濟實體。其環境保護標準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們在加強環保產品開發的同時,可以調整我省的出口貿易地理方向,擴大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一方面可以避開苛刻的貿易壁壘,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來自發達國家的市場壓力,降低風險。同時在保持傳統產品優勢下,積極發展新興農產品,優化農產品出口結構,減少出口風險。(4)進一步完善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高低是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要盡快制定和建立既與國際標準接軌,又符合湖北省情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要加大現有標準的清理和修訂力度,解決標準陳舊、技術指標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針對性不強等問題。要在借鑒和吸收國外發達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加快制定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即制定湖北省農產品質量等級標準、安全優質高效技術規程、安全高效農業投入品標準以及產地農業環境標準,使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做到有法可依。進一步加快農產品中違禁和限用藥物殘留檢測方法國家標準的研制,特別要加快研制多殘留檢測方法、快速檢測方法和精密檢測方法國家標準,突出標準的實用性、可操作性。(5)建立湖北省綠色貿易壁壘預警機制。西方發達國家在實行綠色壁壘時經常變更各種標準,有時并不公開或不完全公開,使得我省許多農產品生產企業不易及時全面獲得有關信息標準,農產品被禁止出口。政府應建立專門機構,充分研收集我省主要出口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各種環境法規和標準的最新變更情況,分門別類建立綠色貿易壁壘信息數據庫。在綠色壁壘可能出現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向出口企業發布風險預警,使出口企業及時應對,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而且要做到信息動態化,政府同步跟蹤國際上的技術標準的制定、檢驗檢疫制度的事實及立法的相關信息,建立動態的信息預警機制。同時結合湖北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特點,建立每種出口產品的技術性壁壘預警機制。

參 考 文 獻

[1]王建中.《我國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及對策》.載《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崔慶喜.《從綠色貿易壁壘看我國應采取的對策》.載《國外建材科技》.2005(3)

[3]王斌義.《我國農產品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現狀、成因與對策》.載《對外經貿實務》.2007(10)

[4]于力.《我國出口貿易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原因和對策》.載《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5]鄭鵬,陳曦.《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對日出口的影響及對策》.湖北社會科學.2008(9)

[6]劉少華.《湖北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實證分析》.載《區域經濟》.2009(10)

作者:段紅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可行性研究農業建設論文下一篇:教學改革下通信原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