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必修1unit1單元教案

2023-06-28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必修1unit1單元教案》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第一篇:必修1unit1單元教案

高一英語人教版必修1unit1重點短語

高一英語人教版必修1《短語》回顧

Unit1

1. _____up加起來

2. _____sb.down使某人鎮定下來

3. be ____about關心

4. _____the dog遛狗

5. _____in the exam考試作弊

6. make a_____ of列出理由

7. _____sth._____ sb.與某人共事某物

8. go_____經歷、穿過

9. grow_____ about對……癡迷

10. a _____of一系列

11. _____away躲藏

12. in_____ to為了

13. on_____故意地

14. _____ to根據

15. face _____face面對面

16. _____ _____love with sb.愛上某人

17. put_____收好、放好

18. be_____ among/with受……喜歡

19. get_____ well with sb.與某人相處得好

20. make an_____ to do sth.努力去做某事

21. _____in the discussion加入討論

22. pay_____ to注意

23. _____a diary寫日記

24. set_____記下、寫下

25. have _____to不得不

Keys:

Unit1

1. add2. calm3. concerned4. walk5. cheat6. list; reasons7. share; with

8.through9. crazy10. hide11. series12. purpose13. order14. to15. according 16. away17. fall in18. along/on19. popular20. effort21. join22. attention 23. keep

24. down25. got

第二篇:必修1復1教案單元

必修1

第一單元 復習提綱(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識記。

2、默寫部分的識記。

3、熟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4、體會兩種表現手法的作用。

5、理解詩歌的形式美與意象美。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熟讀課文,1課時。

二、字詞積累(要求會讀、會寫)

橘子洲頭

百舸爭流(gě)

悵寥廓(liáo)

崢嶸歲月(zhēng)(rïng) 揮斥方遒(qiú) 浪遏飛舟(â)

彷徨(páng)(huáng) 寂寥(liáo) 彳亍(chì)(chù) 頹圮(tuí)(pǐ) 籬墻(lí)

長篙(gāo) 青荇(xìng) 荊棘(jí) 虱子(shī) 紐扣(niǔ)

缽(bō) 團箕(jī)箕踞(jī)(jū) 蹂躪(rïu)(lìn) 凌辱(líng)叱罵(chì)斥罵(chì)咒語(zhîu) 忸怩(niǔ)(ní) 巷道(hàng) 小巷(xiàng)

攜手(xiã)

鐫刻(juān)

雋永(juàn)

雋秀(jùn)(同“俊秀”) 漫溯(sù) 墁地(màn)

帷幔(màn)

蔓延(màn)

蔓生(wàn)

斑斕(bān)(lán)

春意闌珊(lán) 波瀾壯闊(lán)

笙簫(shēng)(xiāo)

瀟瀟風雨(xiāo) 海嘯(xiào)

落木蕭蕭(xiāo)

云彩(cǎi)

風采(cǎi)

興高采烈

彩徹區明

悄悄(qiāo)

悄然(qiǎo)

堤堰(yàn) 揠苗助長(yà)

偃旗息鼓(yǎn)

宴席(yàn)

筵席(yán) 晏子(yàn) 掐死(qiā)

露餡(xiàn)

諂笑(chǎn)

陷阱(xiàn) 貝殼(kã)

花生殼(kã) 外殼(kã)

甲殼蟲(qiào)地殼(qiào)

土炕(kàng)

沆瀣一氣(hàng)(xiâ)

伉儷(kàng)(lì) 引吭高歌(háng)

吭聲(kēng)

力能扛鼎(gāng) 扛起(káng)

數不盡(shǔ)

數落(shǔ)

數見不鮮(shuî)

數量(shù)

埋葬(mái)

埋怨(mán) 漂泊(bï) 淡泊(bï) 湖泊(pō) 水泊梁山(pō)

三、默寫部分

1、 請默寫《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2、 背誦并默寫毛澤東詞《采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3、 背誦并默寫毛澤東詩歌《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1 金沙水怕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4、 背誦并默寫《雨巷》《再別康橋》。

四、想象擴展訓練

復習方法提示:學生自主完成,老師講授參考答案。

1、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中有一段寫景的文字“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展開你的想象,改寫成散文詩。100字左右。 參考答案:

站在橘子洲頭,眺望遠方,兩岸群山層層疊疊,火紅一片。碧綠的江水流向遠方,無數的船只競相揚帆進發。雄鷹在搏擊長空,魚兒在淺水里自由的游動,啊,在這秋霜時節,宇宙萬物都在競相展現自由的自我。

2、你讀了戴望舒的《雨巷》,請依據這首詩的情境,展開合理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150字左右。至少使用兩種修辭手法。

提示:抓住丁香姑娘的幾個特點,愁怨、白顏色、芳香、彷徨、彳亍獨行、惆悵、冷漠等。 參考答案:

撐著雨傘彷徨在雨巷之中,眼前突然出現了一位年輕的姑娘:白色的大襟衫、黑色的齊膝裙、齊肩的短發、整齊的劉海,她時而抄著手,時而背著手,時而低下頭,時而仰起臉,她冷漠的臉龐上掛著惆悵,默默地彳亍像我一樣;她從我的身邊飄過,像一片白云,留下了沁人的芬芳。啊,丁香一樣的姑娘!

3、大堰河——一個普通中國婦女的形象。她高尚的品德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請你為這位偉大而普通的婦女寫一段頒獎詞。請運用兩種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不少于100字。 提示:抓住詩歌中的細節來寫。她的貧窮、勤勞、善良、安于天命、逆來順受等。 參考答案:

大堰河,一個沒有名字的農村婦女,用乳汁養育了“我”,一個地主的兒子。她用寬厚的手掌將“我”擁抱與撫慰,她為兒子們縫補扯破的衣裳。她為自己深愛著的乳兒切冬米糖、貼關云長。她帶著人世生活的凌侮、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兒子們沒有長大成人的遺憾含淚而去。你是這世上的一棵野草,中國社會下層婦女的一個縮影,更是“我”心中永遠流淌著的一條河!

五、表現手法的使用與作用的理解

復習方法提示:讀課文,反復閱讀解析內容,體味解析方法。

1、回環往復之法

請問:在《雨巷》和《再別康橋》中均使用到了這種手法,請在課文中找出來,并說說這種表現手法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

(1)《雨巷》中的首尾兩節形成了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首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尾節在首節的基礎上改變了一個詞變“逢著”為“飄過”。首尾兩節的語意相似,都表達了“我”內心的惆悵和希望,只是尾節的希望的情感更加強烈。這種表現手法的使用在內容上看,它營造了一種幽深的意境,使詩人的情感得以外化,又顯得含蓄蘊藉;從結構上看,一唱三嘆,強化了作者內心惆悵、無奈的情感。

(2)《再別康橋》的首節與尾節同樣使用了這種手法。“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第一節和最后一節的語意相似,都表達了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纏綿悱惻的感情。但是相思中又有不同,首節的兩個“輕輕”在末節改成“悄悄”,首節是“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末節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末節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比首節又進了一層,讓人惆悵不已。

這種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在內容上,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感情,創設了深邃的意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與景物和諧融合,詩人將自我熱烈的情感深深地壓抑起來,以淡淡起頭,以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很多復雜的情感,使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結構上,在一唱三嘆、反復回旋中,強化了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之情始終縈繞在心頭。

2、《雨巷》一詩中的重復和反復手法的運用又怎么樣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本詩中多處運用了重復和反復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兩節,除了“逢著”“飄過”外,其他的語句完全相同。詩句的重復和反復,構成了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全詩每節第

3、6行押韻,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歌從頭到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六、詩歌的形式美與意象美

復習方法提示:讀課文,反復閱讀解析內容,體味解析方法。

1、理解《再別康橋》的形式美。

這首詩體現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詩歌創作的主張: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 (1)音樂美:表現為這首詩的章節統一,韻腳嚴整,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節構成

2、4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

(2)建筑美:表現在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于參差變化之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世人注意詩的畫面感,用詞講究色彩的運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艷影”“青荇”“彩虹”“斑斕”等詞語充滿色彩感,詩的每一節幾乎都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

2、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意象特點

參考答案:

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队晗铩分械囊庀?ldquo;丁香”可以看做是詩人迷茫的內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

這首詩幾乎通篇運用的是描述意象,它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一幅的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沖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樸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

第三篇:必修1古典詩歌單元教案-教學教案

一 單元說明

1.單元教學目標與要求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學習自《詩經》至南北朝被稱為“古體詩”的我國古典詩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詩歌創作時期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是:

(1)讓學生初步了解古體詩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生活,了解古體詩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詩人、詩作和流派,了解《詩經》——《楚辭》——《樂府詩》——五言詩的發展情況。

(2)讓學生初步學會鑒賞古體詩,學習古體詩的藝術特點,領悟古體詩的情趣和藝術魅力,提升鑒賞古體詩的水平。

(3)讓學生練習寫詩,用詩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2. 單元內容與結構

(1)閱讀的三個層次:本單元分為“基本閱讀”、“拓展閱讀”、“推薦閱讀”三個層次。其中,“基本閱讀”有課文4篇,“拓展閱讀”有課文2篇,“推薦閱讀”有短文1篇。閱讀分層安排,不斷推進,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2)表達交流活動:“尋覓節日詩情”。這是閱讀與表達相結和合的一項活動,主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與鑒賞能力。

(3)點擊鏈接短文:本單元的點擊短文有兩篇:“詩無達詁”、“文言實詞(1)”,這是為結合本單元內容而編寫的。鑒賞既是一種社會行為,又是一種個人行為。作為個人行為來說,對于同一首詩或同一句詩,讀者在每個人心中的共鳴,又因各人的學識、閱歷、性格不同而異。讀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往往有不同的理解。這種情況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閱讀“詩無達詁”的短文,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加深認識,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文言實詞在文言文中數量很多,意義和用法比較復雜,向來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單音詞與雙音詞的辨析和理解尤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連用,認為是現代的雙音詞,就會產生誤解。學生可結合課文內容及課后練習,閱讀“文言實詞(1)”的知識,通過比較,逐步提高辨析單音詞與雙音詞的能力。

二 課文教學

14 《詩經》兩首

1.課文解讀

靜 女

⑴基本解讀

《靜女》選自《詩經?邶風》,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它以第一人稱“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寫了與戀人約會的情景,描繪了“我”見到戀人前后的不同心情。這首詩格調輕松優美,把民間一對男女戀人約會時的情景描寫得生動活潑,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全詩12句,分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約會的場景。“靜女其姝,候我于城隅”,點明了約會的地點與人物。與“我”約會的是一位文雅而美麗的姑娘,這從“靜”、“姝”兩字可以看出。約會的地點是“城隅”:城墻上的角樓(一說是城墻邊的角落)。請注意:《詩經》時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墻。但“我”如約趕到的時候,她卻故意躲藏起來不出現(一說是故意躲藏起來不讓看見)。愛,通“薆”,揚雄《方言》:“薆,謂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躕”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誠以及未見戀人的焦灼、憂慮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現了出來,表達了“我”對“靜女”的愛慕和思念之深。這一章中“靜女”尚未露面,但從她“愛而不見”的故意逗人的表現,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情態。

第二章: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這一章描寫男女戀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與“我”見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一說是紅色的茅草),紅色的管簫鮮明有光,令“我”非常喜愛,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贊嘆管簫之美,實際上是贊嘆“靜女”之美。這表現了“我”對“靜女”的愛戀。

第三章: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這一章繼續描寫兩人見面后的情景。“靜女”又贈給“我”一束從野外放牧的地方采來的茅草,那茅草的確又美麗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麗,而是因為它是“靜女”贈送的,所以才顯得特別珍貴。

⑵精華鑒賞

①這首詩描寫了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約會時極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癡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動描繪的非常細膩、傳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變化。男青年在約會之初,姑娘“愛而不見”,因而他“搔首踟躕”,非常焦慮;到后來兩人見面后,姑娘贈以禮物,他又“說懌女美”,愛不釋手。這一喜一憂的對比,表現了男女青年之間真摯的愛情。

②這首詩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彤管有煒,說懌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愛“彤管”,其實是借此來表達他對姑娘的喜愛之情。

⑶參考譯文

文雅的姑娘長的美,約我相會在城樓。暗里躲著不出現,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長的俏,送我一支紅管簫。紅色管簫有光澤,我對管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給我,茅草美麗又稀奇。不是茅草長的美,美人送禮最珍貴。

⑴基本解讀

《氓》選自《詩經?衛風》,是“衛風”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它是一首敘事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描述了一個婦女被丈夫遺棄后,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后的遭遇,訴說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詩共60句,分為六章,每章10句。詩的情節線索清楚:女子為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楹?,盡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貧苦,日夜操勞,但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了。

第一章:從“氓之蚩蚩”到“秋以為期”。

這一章是女子對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回憶。當初男子滿面笑容(一說是忠厚的樣子),“抱布貿絲”來做買賣。其實,男子“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男子并不是來做買賣,而是借著做買賣前來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無良媒”,沒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為期”,把秋天定為婚期。女子還“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送男子渡過淇水,到達頓丘。這表明女子遵循禮教,溫柔多情。

第二章:從“乘彼垝墻”到“以我賄遷”。

這一章是女子對出嫁情景的回憶?;槠诖_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殘墻,“以望復關”,盼望情郎快點到來。望不見情郎,她就“泣涕漣漣”,流淚不斷;見了情郎,她就“載笑載言”,又說又笑。這寫出女子的天真、誠摯和對情人的一片深情。接著,經過占卦,預兆順利。男子用車接她,把她的嫁妝搬走。兩人結為夫妻。

一、二章是女子對往日的甜蜜回憶,體現了女子的纏綿情深。

第三章:從“桑之未落”到“不可說也”。 這一章是女子對婚后生活的追憶,表白自己內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為喻,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得出了痛苦的經驗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這是她悔恨怨怒的強烈感情的迸發。她認為:作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愛之中。她從切身的體驗中,認識到那個社會里的婦女和男子處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輕的姑娘要以她為鑒,吸取教訓。

第四章:從“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

這一章仍是女子對婚后生活的回憶,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變心。“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遺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對愛情的忠貞,而以無比怨憤的心情,痛斥那個男子的負義行為。

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對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第五章:從“三歲為婦”到“躬自悼矣”。

這一章描寫女子婚后的辛勞和所受的虐待,哭訴男子的無情無義。“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這表明她是一位勤勞持家的賢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經實現了,丈夫就對妻子施暴了。更令她傷心的是:她被遺棄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對她譏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獨自悲傷。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制度所造成的種種不平等的狀況。

第六章:從“及爾偕老”到“亦已焉哉”。

這一章描寫女子的被遺棄及其堅強性格。盡管當初原想“及爾偕老”,盡管少年時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遺棄結發之妻,令人產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這場婚姻就“亦已焉哉”,讓它就此了結吧。這表現了她與那個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徹底決裂,表達了她對那個社會的強烈控訴。

第五、六章是女子滿懷哀怨的哭訴,表明了對負心男子的決絕。

⑵精華鑒賞

①這首敘事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章寫定婚,第二章寫結婚,第三章寫所得教訓,第四章寫被遺棄,第五章寫受虐待,第六章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采取概括敘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與悔的感情熔融于敘事、議論之中,全詩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體,這對后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②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加強了情感表達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后的對比

第四篇:必修1第二單元教案總結

必修①第二單元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 理解“以、而、焉”3個詞語。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3、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積累相關文言知識。

2、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于運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問答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積累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導入課文,

!)1995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這個故事可謂是“一夫敵百萬之師”的現代版。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無數這樣的人物:張儀、蘇秦、諸葛亮。今天我們將去拜訪他們的“祖師”,請同學們翻到《燭之武退秦師》。

2)《論語》 子路篇中說 “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古代有很多有名的謀士如魏征勸諫唐太宗、鄒忌諷齊王、觸龍說趙太后,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名臣,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位為國努力的謀士燭之武。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請學生讀注釋1,《左傳》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的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左傳》

《公羊傳》

《谷梁傳》 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 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2 秦晉圍鄭背景(適時補充給學生)。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 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三、讓學生自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說(yuè)

四、題解

退:使動用法, 使-----撤退

師:軍隊

五、

講解課文

(一)

講解第一段

1、誦讀指導: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本段關鍵一句,語速要較慢,尤其是“且”處應稍作停頓,“也”字要拖長聲音。此句讀完,稍作停頓,再起后句“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晉”“秦”之后要略作停頓。因為“軍”在此名詞活用為動詞,當“駐扎”講。(領讀,齊讀)

2、提問:本段僅25字,卻道出很多內容,有哪些?

明確:①秦晉圍鄭,來勢兇猛;弱小鄭國,危如累卵。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晉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嘗試背誦)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國危矣”要讀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要讀得堅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燭之武對只能虛度人生的無可奈何慨嘆,要讀出傷感的基調,而鄭伯,面對燭之武的牢騷,并沒有表現出絲毫的不滿,而是從諫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鄭伯之言一定要讀得心平氣和。(領讀,齊讀)

2、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 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判斷句)

3、提問:面對為難,鄭國君臣的表現如何? 明確:①佚之狐出謀劃策,力薦燭之武。②鄭伯從諫如流,情真意切,感動了燭之武。③燭之武面對鄭伯的誠意,深明大義,承擔了赴秦說秦師的重任。(齊讀)

(三)串講第三段。

1、一生范讀本段。

2、學生借助注釋細細梳理本段。(因為本段集中刻畫了燭的形象、表現出其高超的游說技巧,所以讓學生細細品味)

3、生接龍串析本段。(師點撥)

①“夜……秦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 ②燭說秦伯運用了高超的攻心術: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③秦……乃還:秦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體現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探究“三巧”游說藝術

1)以“利”巧攻心理。 2)以“害”巧析形勢。 3)以“史”巧施離間。

5、學生同桌討論歸納,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段知識點: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

封:名詞的意動用法;

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盒稳菰~活用為動詞; 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 ”;

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

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

5、師引導學生結合燭的游說步驟即興背誦本段。

(四)串講第四自然段

1、誦讀指導: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頓,因“微”是連詞,表假設,為“假如沒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詞,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頓。 (齊讀,然后指名學生讀)

2、提問:本文是如何結尾的?

明確:以晉文公再風云突變中,頭腦前行,毅然撤軍作結。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達到的目的。

六、嘗試背誦全文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分析燭之武形象 板書 秦晉圍鄭

臨危受命

智退秦師

第一步、欲揚先抑

第二步、闡明利害

第三步、替秦著想

第四步、引史為例

第五步、推測未來

晉師撤離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全文。

2、對文中的文言字詞提問。

二、亮點探究

1.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探究學習: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但在關鍵時刻,作為國君尚能接受規諫,誠懇負責。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這一內容粗線條地勾勒出燭之武的形象,為下文寫他奔赴國難的義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鋪墊。 2.晉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你怎樣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學習: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5.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請舉例分析這一寫法特點。

探究學習: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較多,如: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 文章預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

三、燭之武形象探討:

以退為進

動搖秦君

以利相誘

挑撥秦晉

勸秦謹慎 提問:燭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請用簡練的語言加以評價。

燭之武的成功就在于他正確把握天下形勢,并且熟知歷史,洞察秦晉之隙,然后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生活是一塊磨刀石,只有不斷砥礪自己,才能保持永遠銳利的鋒芒。燭之武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可見他的銳氣未減;仍能建功立業,可見他的才華依舊。此前,三朝為官,滿腹經綸,卻一直不得重用,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燭之武在這種懷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妄自菲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圖強,飽讀經書,關心時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最為關鍵的時刻,“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擊,為自己一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啟示著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同時昭示我們應該學習古人那種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歸納文言詞語的用法

1、詞類活用、

A.名詞做狀語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夜縋而出(在晚上)

B.動詞活用為名詞

君亦無所害(害處)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

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

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

敢以(之)煩執事(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介詞) B.倒裝句

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且貳于楚也(于楚從屬── 同上)

佚之狐言于鄭伯(于鄭伯言── 同上) 何厭之有(有何厭── 賓語前置) C.判斷句 3.通假字

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說,與鄭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 4。古今異義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5.完成課后練習,一詞多意 以

①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于君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表順承,連詞) (表轉折,連詞) (語氣詞,表陳述) (疑問副詞,為什么) (疑問副詞,怎么能) (疑問代詞,哪里)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于此)

五、課堂小結

六、布置作業

嘗試把這篇文章改編成課本劇。

荊軻刺秦王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培養文言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3、學習荊軻同情弱小和反抗強暴的義俠精神;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并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2、學習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學方法】

1、閱讀法

2、講授法

3、討論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布置預習:

1.誦讀課文,注音注釋。 2.創新設計,自主學習。

二、導入新課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畫卷上,有一位人物,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并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后世”。還有其他人,如陶潛,稱其“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他是誰?為什么前人對他會做出各種評價?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荊軻刺秦王》,去一感荊軻的俠士形象。

在正式進入課文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下這篇文章的出處。

1、簡介《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稇饑摺返膬热?,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稇饑摺烽L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整體感知及字詞解析:

(一)、解題并梳理文章脈絡

1.《荊軻刺秦王》這個標題是編者加上去的,你們覺得關鍵詞是哪一個?(“刺”) 2. 本文圍繞著一個“刺”字,展開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閱讀時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脈絡。 (一) 刺之由: (“秦將王翦破趙──愿足下更慮之”) ——故事開端。 (二) 刺之備: (“荊軻知太子不忍──終已不顧”) ——故事發展。 (三) 刺之時:(“既至秦──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故事高潮。 (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結局。

(二)、刺之由 1.字詞解析

①進兵北略地:向北

②則雖欲長侍足下:則,那么。雖,即使。足下,您,指荊軻,表對說話對象的尊稱。又如:《陳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沒有。又如:《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 ④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這不僅是個省略句,還是個倒裝句,經過調整后的語序是“秦王(以)千斤金,萬家邑購之”

⑤誠能得樊將軍首:果真。又如《陳涉世家》中:“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也表示假設關系。

⑦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窮:走投無路;困,處境困窘。今義,貧窮。古今異義。

(三)、刺之備

1.為行刺做了哪些準備?

“準備信物”、“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2.字詞解析

①皆為戮沒:讀wèi,被。

②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③而燕見陵之恥除矣: 被 ④將軍豈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無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遲之:以……為遲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及字詞解析

(一)、易水送別 1.朗讀文章第9段

要求讀準字音,學生常常將“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讀成hé,應讀hè,解釋應和。

2.字詞解析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者”,定語后置的標志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來,表目的 ③既祖:已經 ④又前而為歌曰:前,上前。為,wéi,作。

⑤發盡上指冠:向上

⑥于是荊軻就車而去:接近,登上 ⑦終已不顧:回頭

3.概括這段文字所寫的內容。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易水送別

4.朗讀時應讀出怎樣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據。 學生自由討論。 明確:悲、壯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著荊軻此去兇多吉少,可謂是生人做死別。形成一種凄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我們的習作中常見的外貌描寫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寫是為中心服務的,不是為了寫外貌而寫外貌。

“為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其中音樂由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渲染悲壯氣氛。

“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生離死別變為同仇敵愾。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所要表現的是荊軻,為什么要寫送行的賓客?

正如《口技》中的“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寫觀眾的表情是為了突出口技人技藝高超。 “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只用一個動作就突出表現荊軻義無反顧的剛毅性格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5.有感情地誦讀第9段

(二)、厚遺蒙嘉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第11-13段內容。 厚遺蒙嘉 2.字詞解析

①持千金之資幣物:幣,(古義)禮品,泛指用作禮物的玉帛等物;(今義)貨幣 ②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確實

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狀語后置,即“于庭拜送”。 ④使使以聞大王:使,派。使,使者。 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禮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詞解析

①以次進:按照

②秦武陽色變振恐:臉色 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為謝曰:為,wèi,為之,替(秦武陽)。謝,謝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

⑤圖窮而匕首見:窮,盡、完。見,通“現”,露。又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⑥秦王還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罵:箕,兩腳張開,如同簸箕。踞,蹲或坐?;?,以示輕蔑對方。又如《醉翁亭記》中的:“有亭翼然臨于泉上”。“翼”解釋為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讀?并簡析原因。 學生稍作思考,點名回答。 明確:“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點字重讀,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引起了眾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敗露,形勢非常危急。

“荊軻顧笑武陽”中的加點字重讀,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使秦君臣上下疑竇消除。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么樣的語速讀? 學生討論思考。 明確:

14、15段讀荊軻的動作語速快,“取──奉──發──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讀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語速也要快,“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讀群臣語速慢,個個呆若木雞。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后竟出現“乃以手共搏之”的戲劇性場面。

16段眼看著秦王要成為荊軻的劍下之鬼,由于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軻,荊軻反被秦王“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后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斗力。這一部分語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發的緊張形勢。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讀?并簡析原因。 學生稍作思考,點名回答。

明確:“笑”、“罵”,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和英雄虎膽。

(四)課后作業:試總結荊軻這一人物形象。

第三課時

一、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性閱讀訓練。討論: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荊軻是怎樣一個人?速讀課文,根據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可從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明確: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說,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準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計,善于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精神: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拼死一搏,英雄氣概,值得稱道。

2.我們應該怎樣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派代表回答。

教師總結明確:荊軻刺秦王,是反抗強暴的正義行動。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是個人或少數人的愿望改變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劇告終。就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作斗爭來講,這場斗爭具有合理性;就整個歷史進程來講,它有著很大的局限性。

二、人物分析小結

《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著很高的藝術成就。首先《戰國策》通過語言、神態、動作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其次,善于用側面描寫,烘托荊軻的形象,使之更加鮮明。易水邊送行者的“垂淚涕泣”、“嗔目,發盡上指冠”,秦武陽的臨場驚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襯作用,使荊軻的機智、剛毅、鎮靜、勇敢和自我犧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現出來。所以我們寫人物首先要抓住能表現人物個性的細節,還要善于描繪個性化的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等,才能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1、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

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于危難之際”,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怯陣,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2、精煉傳神的人物語言

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軻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快人快語,表現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激樊獻首”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再告知以謀,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時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3、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

一是“易水訣別”。秋風蕭瑟,筑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后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大義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后,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三個“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即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語言、行動和神態,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境,從而突現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和品格。

鴻門宴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

2、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講授法、比較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請學生欣賞兩首詩 投影

(一)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 學生默讀理解。

這首楚辭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

(二)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學生默讀理解;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那段歷史,走近劉邦和項羽。

二、介紹和課文有關的內容

1、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少時隨父在長安研習經史,二十歲后,游蹤幾遍全國,考察風俗,探訪古跡,采集傳說。初任郎中,后繼父任太史令,博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承繼其父遺志,著《太史公書》(即《史記》),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辯解,而受腐刑下獄。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述,完成《史記》。

2、《史記》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12篇本紀,30篇世家,70篇列傳,10篇表,8篇書。本紀記帝王,世家述諸侯,列傳敘人臣,表是大事紀,書記禮、樂、音律等。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妒酚洝烽_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體例,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通史)。書中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情況及帝王、公侯、將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跡,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也是一部優秀的史傳文學作品匯編。書中對國家統治者敢于批判、諷刺,同情農民起義,歌頌了我國人民的革命傳統、群眾的優良品質和殊異才能。作者有極高的寫作技巧,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該書被魯迅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背景簡介 投影

(三)

一幅“陳涉起義”的教學圖片 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三、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四)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

2、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發展脈絡。 [教學步驟]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概述課文情節。

(學生先復述故事,后概述情節,再劃分層次。) 明確:

一、(1-2)交代鴻門宴的由來

二、(3-4)寫鴻門宴上的斗爭

三、(5-7)述宴后余事

三、嘗試用精煉的語言給主要情節你小標題。 明確:

曹 范 項 張 劉 劉 項 范 項 樊 項 沛 張 項 沛 無 增 伯 良 項 邦 羽 增 莊 噲 王 公 良 王 公 傷→說→訪→獻→約→謝→設→示→舞→闖→賜→出→入→受→除 告 項 張 計 婚 罪 宴 意 劍 帳 酒 逃 謝 璧 奸 密 羽 良 策 姻

四、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

1、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是什么? 明確:

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 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

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

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即可。)

2、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

學生討論。

教師點撥: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五、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

(五)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明確: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項羽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單純的政治理想,和劉邦入關稱王、野心勃勃形成鮮明對比。 投影

(六) 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明確:在滅秦戰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

(七)

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月。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明確:性格急躁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

六、性格特征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學生討論。 投影

(九)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明確: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贊嘆,又有惋惜。

七、模擬歷史情景劇,親身感受歷史人物。

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

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發展的張弛有效。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辟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至于情節,在矛盾的展開中,時松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

八、布置作業

1、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投影

(十) 示例

性格的祭奠(節選)

田諾

項羽在滅秦戰爭中徹底表現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后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就是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戰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斗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制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愿自拔。項羽心底要維系“永不敗”神話的欲望,構成了他對戰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并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于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著,用死亡來反抗這現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后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著的性格獻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內心是多情的,盡管表現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著和無奈。

第五篇:必修一第一單元教案1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

必修一〃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時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型】:復習 【課時】:1 【備課時間】:09-8-16 【主備人】邱建祥 【09考試說明】:

(1)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統

一、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官制、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課標解讀】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單元綜述】.w.k.s.5.u.c.o.m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它經歷了產生、形成、確立、完備、強化、衰亡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秦漢至隋唐為第一階段,歷史進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為第二階段,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歷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1、夏商周時期我國政制治度的主要內容是宗法制,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在王位和爵位的繼承上實行世襲制;在地方管理上實行分封制;在王族內部實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特點的宗法制。

2、秦國統一了六國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初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職有明確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3、“漢承秦制”,由漢至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逐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受到制約而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4、明清時期,轉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廢丞相、設內閣和六部、增設軍機處;中央機構的設立和職權完全服從專制王權的需要;廢行省,設三司,直接隸屬中央,中央對地方控制進一步加強;大興文字獄,八股取士,思想文化專制不斷加強。 【重點難點】

(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2)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知識梳理】

第一課時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始創王位世襲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轉化為夏國王。我國開始有了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啟繼,自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原始社會時期的禪讓制。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從此進入了“天下為家”的

1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

時代。

2、夏商的國家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的最高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國家大事都通過占卜的方式來決定,王權具有了神秘色彩。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進一步發展,表現在: (1)繼續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襲制,國王統率大小官員治理國家。 (2)中央:設有參與商王決策的相、卿士等。

(3)地方:封侯、伯。他們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國首領,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納貢,并奉命征伐。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響。

3、影響: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響。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時期進行大分封,周公東征后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分封。

2.主要內容和影響 (1)主要內容:

①分封的內容與對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參見教材P5圖表)

②諸侯的義務與權利:

a義務:受封諸侯必須絕對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有為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b權利: 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可進行再分封 ,而且可以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和征派賦稅,有相對獨立性。

(2)特點:

①分封制是西周長期的“國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國范圍的政治制度; ②分封制是西周鞏固王朝統治的戰略措施;

③授土授民和受封諸侯履行廣泛義務,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④分封制與宗法制緊密結合,形成了以周王為首的等級制度和從屬關系。 (3)影響:

①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拓了邊遠地區,鞏固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成為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盛國家。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 3.分封制的破壞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具有很大的獨立性。一些諸侯國勢力日益強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2)表現:春秋時期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同姓國也彼此爭戰,周天子無法控制;戰國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國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權。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義

2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

宗法制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它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2、目的: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3、宗法制的特點

(1) 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 ①嫡長子繼承,其余子分封。

②構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級制度。

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構成統治階級,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隸是被統治階級。 (2)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有雙重關系,在親緣上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系。

(3)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現為分封制,進行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等級。

4、影響

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宗法制成為我國數千年來封建統治者享受特權的憑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一)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

1、西周滅亡與東周開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1)背景:

春秋時期,周天子大權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區。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壞。諸侯不再聽命于周天子。

(2)目的:各諸侯國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間進行戰爭。

3、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措施、目的)

4、秦的統一 (1)條件

①客觀上、結束諸侯割據,完成封建國家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a戰國時期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各地區經濟聯系加強,為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與需要。 b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大多廢除了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局部實行中央集權制,為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基礎。

c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要求統一。

d大國兼并小國,局部統一擴大,促進了最終的全國統一。 e各民族的初步融合,形成相當鞏固的以華夏族為中心的民族共同體 ②從主觀上,秦國具有完成統一的實力。

a法家思想為統一提供了理論準備,秦國政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b關中地區富饒,秦國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強大,商鞅變法使經濟發展,軍隊戰斗力增強。 c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的策略。 d親王贏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且不懈努力。

(2)過程。(略,指導學生讀P8秦朝疆域,略述秦疆域四至)

秦的統一,標志著中國進入“大統一”政治時代。從此以后,由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對

3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

各地實施有效的政治管理,揭開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二)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秦始皇所創立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權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度。

1、至高無上的皇權

(1)皇帝稱號的由來:(依據課文P9第一段和歷史縱橫略述)

“皇帝”名號的確立,使秦完成統一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獨尊的權勢和地位,以皇帝之稱“代替王”號也反映了神化君權的新的統治觀念的出現。從此,“皇帝”成為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

(2)皇帝制度的確立 ①皇帝的權利:

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②皇帝制的特征(基本內涵) a皇權世襲——權利不可轉移 b.皇權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c皇權獨尊——擴大權威 2.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的設置集其職能:

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職。

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著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2)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總的特點 :中央機構體現了以皇權為中心的行政體制。

①軍國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機構各部門執政相互牽制。

②軍國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以減少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③充分體現了“家天下”的特點

(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1.秦始皇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縣制的由來)、(依據課本略)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為若干縣。 2.郡縣職能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な囟ㄆ谙蜇┫鄥R報工作??h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な睾涂h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時,戶籍的保存與管理。賦稅徭役的征調以及地方軍隊的基本編制都是以縣為單位的,縣級機構秦朝實行統治最重要的一及機構。秦以后郡制沒有保留到封建社會后期,但縣制卻長期實行。

3.郡縣制的影響

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人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指導學生閱讀世紀金榜P2點撥3) 4.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與作用

4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

(1)特點:

①選官不問身份實行了俸祿制度。 ②官位不世襲,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遣。

(2)作用這套官僚體制的確立,在全國確立起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這不僅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統治,而且有利于統一局面的發展和鞏固。

四、中央集權的作用及影響(世紀金榜P3點撥4) 1.積極

(1)對秦朝:疆域初步奠定。鞏固統一,中華民族逐步形成

(2)對后世: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2.消極:

皇帝專制權威——激化了階級矛盾——爆發農民起義——秦朝土崩瓦解,隨著君主專制的強化,封建社會后期消極作用越來越占主導地位。

【重點解析】

1、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世紀金榜P2點撥1)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即周天子以嫡長子世襲,其余諸子由周天子將土地和庶民、奴隸分封給他們,成為諸侯。在諸侯領地內,諸侯仍由嫡長子繼承,其余諸子接受分封,成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森嚴的等級。

2、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指導學生閱讀世紀金榜P2點撥2)

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濃厚的專制色彩。(1)神權與王權的結合;(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3、如何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大國諸侯爭霸。爭霸的實質是相互兼并,擴張領土,掠奪財富,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災難,但也有積極意義。

(1)爭霸戰爭的結果是大國擴展的疆域,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強了集權的趨勢,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2)爭霸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各霸主都曾經進行改革用以增強國力,其統治下的社會環境相對安定,使經濟得到發展。

(3)爭霸戰爭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方勢力的發展,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

4、皇帝制度的本質與影響是什么? (1)本質:皇帝制度的本質是君主專制.即皇帝是封建國家政權的主宰和權力中心。 (2)影響:這種至高無上的皇權專制不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維護“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為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郡縣制與分封制有何異同點(世紀金榜P12單元歸納一) (1)不同點:

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

②分封的諸候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③諸候國擁有很強的地主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制是地主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④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中央對地方的制約關系及其地方的權力的大小。

5 2010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興化市文正實驗學校高三歷史備課組

(2)共同點

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②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曾在維護國家統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④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縣制是對分封制的否定和創新。

6、漢初丞相與秦丞相的職權有何不同?這種變化有何影響?

(1)職權:秦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受御史大夫和太慰牽制。

(2)影響:君權受到嚴重削弱,漢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

7、面對漢丞相位高權重,漢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1)措施: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設“中朝”,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原來的三公九卿成為執行機構“外朝”。)

(2)目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8、如何理解科舉制加強中央集權。

自唐代完善的科舉制度,起到了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幾個方面: 一是用人權集中于中央,加強了皇權:

二是選官的范圍比過去廣泛了一些。不僅為庶族地主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擴大了統治基礎,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質。同時科舉制作為一種封建的選士任官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選員任能的公平競爭性。

【聯系高考】 【真題體驗】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10kv用戶端變電站設計下一篇:python爬取新浪微博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