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必修四政治知識點總結范文

2023-04-14

必修四政治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識1

第一課 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第一框題: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一、廣泛真實的民主

1、國家的含義:

從起源上講,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

從本質上講,國家都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2、國家的根本屬性:階級性。

3、國家的性質,是由占統治階級地位的階級的性質決定。

我國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4、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5、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6、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

(1) 廣泛性:民主主體廣泛;民主權利廣泛。

(2) 真實性: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質保障;廣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實現。

7、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對少數敵人實行專政。

8、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1)民主:“在一定階級范圍內”(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民主總是屬于統治階級,這是國體意義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政體意義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統治階級的民主就是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2) 專政:主要依靠暴力實行的統治。

(3) 人民民主和專政是辯證統一的,相輔相成。民主是專政的基礎,專政是民主的保障。統治階級的民主是被統治階級的專政。

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正義的事情

1、為什么要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1)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立國之本。人民民主專政作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寫入憲法。

(2) 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2、人民民主專政新的時代內容:

(1)突出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國家職能;

(2)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了;

(3)重視法制建設,依照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

(4)發展人民民主,加強民主制度建設。

第二框題: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

一、政治權利與自由

1、政治生活的全部內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為基礎。

2、權利和自由的含義:公民依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表達意愿的權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

3、政治權利和自由: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基本民主權利,行使這個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管理的基礎和標志。

(2) 政治自由——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

(3)監督權——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

二、政治義務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也是實現公民的政治權利和其它權利的重要保證。

2、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公民根本的行為準則。

3、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保證,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是公民義不容辭的職責。

4、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

三、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基本原則

1、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

2、堅持權利與依法統一原則。

(1)我國權利與義務是統一、二者不可分離。相對應而存在,都是實現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徑。

(2)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

(3)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樹立權利意識、珍惜公民權利;樹立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4)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第三框題:政治生活:崇尚民主與法制

一、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崇尚民主和法制。

二、政治生活主要內容:

1、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基本內容

2、參與社會公共管理活動——重要內容

3、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有機構成部分。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最根本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區別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

4、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中學生參與政治生活:

1、參與政治生活,必須明確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的內容更多地涉及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問題。

2、參與政治生活,需要學習政治知識。

3、參與政治生活,貴在實踐。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識2

第四課 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

一、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執政

1、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表現。

2、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就是體現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3、政府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義: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公職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于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5、為什么依法行政建設法制政府?

① 由國家性質以及政府性質決定,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

② (第4點中4個有利于)

③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徑

④ 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6、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還要做到:

(1) 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以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2) 建立權責明確的執法體制,促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

(3) 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4)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審慎行使力 科學民主決策

1、政府行使權力的環節:決策、執行、監督等。

2、提高決策水平的措施:

(1)不斷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2)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使決策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愛惜民力。 二、權力的行使:需要監督

1、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必要性權力是把雙刃劍。政府全力運用得好,可以指揮的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權力一旦被濫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會滋生腐敗,貽害無窮。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2、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1) 切實保障廣大人民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使人民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權力的運行;

(2) 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就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

4、行政監督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群眾通過法定渠道(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政府內部(監察、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等。

5、政府接受監督的意義:

(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減少和防止工作失誤;

(2) 防止濫用職權,保證清正廉潔;

(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決策;

(4) 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從而建立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6、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我國建立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增強了政府工作透明度。這一舉措,深受群眾歡迎,被稱為“陽光工程”

8、人民政府制定和發布文件:一方面規范政府及其公職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另一方面保證人民權益,目的是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開放“紅頭”文件查閱,說明政府群眾意識、服務意識正在逐步增強: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眾加強對政府的監督;有利于群眾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三、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

1、含義: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認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2、決定因素:從根本上來講,一個政府能否具有權威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

3、根本標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是否被人民認可和接受。

4、體現:堅持依法行政,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廉潔、高效、團結協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廣大人民群眾享有聲望;講信譽,得到人民認可和擁護,有令必行,有禁則止;對經濟發展、政治文明、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都會有促進作用。

5、樹立政府權威的要求:

(1)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審慎用權、優化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要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與人民群眾保持和諧關系。

(2)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有良好的業績.

(3)最后,政府工作人員要重品行、做表率,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識3

第五課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性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大表大會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大表大會是地方各級權力機關。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我國的國家機構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并受它監督。

3、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其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和最高監督權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有利于保證國家權力體現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證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統一;有利于我國各民族平等和團結;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5、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各項職能,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

義務:遵守法律、保守機密、聯系群眾、接受監督。

權力: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1、政體:一個國家的政權機關的組織形式,叫做政體。(國體:國家的性質) 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

2、我國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國體: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體現:

① 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關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選出,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決策少數服從多數。

② 在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關系上,國家行政、司法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關系上,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6、含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社會事務的政治制度。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勢

8決定因素: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

9、基本內容:

② 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③ 人民在普選基礎上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

④ 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職能;

⑤ 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等等

這一制度,以人民當家作主為宗旨,真正保證了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0、人民代表大會的優勢:

(1)有利于保證國家權力體現人民意志;

(2)有利于保證中央和地方權力統一;

(3)有力保證我國各民族的平等與團結。

10、如何認識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的作用及關系?

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其領導方式主要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但黨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協的職能。人大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對政府進行監督,從而避免政府決策失誤;政府通過行使國家職能,為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條件;政協行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促進政府政策科學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識4

第八課 走進國際社會

一、國際社會的成員: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

主權國家:

1、當代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是最基本的成員,是國際關系主要參加者。

2、三種類型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

3、人口(基本)、領土(發展不可少的條件)、政權、主權是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權。主權作為國家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權力,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4、國家主權兩個特性:對內國家最高權力的至高無上;對外國家最高權力的獨立性。

5、主權國家基本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

義務:履行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其國際爭端等義務。

國際組織

6、國際組織:一些國家、地區或民間團體,處于各種特定目的,通過簽訂條約或協議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規章制度的團體。

7、國際組織也使國際社會主要成員,主要機構、職權、活動程序以及成員單位的權利與義務,都已正式條約或協議為依據。

8、國際組織的作用:促進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合作;協調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調解國際爭端,緩解國家間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等等。

聯合國

9、聯合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取得勝利的產物。191個成員國過,國際社會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10、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①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② 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

③ 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質的國際問題

④ 作為協調各國的活動中心。

11、原則: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履行憲章規定的義務,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不得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集體協作,不干涉任何國家內政,確保非會員國遵守上述原則。

12、作用:

① 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實行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② 有局限性。如何適應國際形勢發展的需求發揮更大的作用,聯合國面臨諸多挑戰,其改革任重道遠。

13、中國與聯合國的關系:

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支持聯合國的改革,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在世界裁減軍隊、環境保護、保障人權和解決地區沖突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二、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

國際關系

1、國際關系:國家之間(最主要)、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

2、內容: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軍事關系等。

3、形式:競爭、合作和沖突是最基本的形式。

國家利益

4、國家間出現分離聚合、親屬冷熱的復雜關系,主要是由各國的國家利益決定。

5、含義:國家在獨立與生存、穩定與發展及國際參與等方面所追求的目標。

6、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和推行對外政策的依據,是對外活動的目的。

7、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家間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的相悖則是引起過漸漸摩擦或沖突的根源。

國家力量

8、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因素

9、是主權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捍衛本國利益,實現國家目標和影響別國的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作用和影響的重要尺度。

堅定維護我國利益

10、國家利益主要內容:安全、政治、經濟利益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識5

第九課 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

一、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

和平問題

1、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

2、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3、. 維護世界和平將給各國經濟發展和其它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

4、總體和平、局部戰亂,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蕩,認識國際局勢發展的基本態勢。

5、世界人民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的艱巨任務。

發展問題

6、發展問題是指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

7、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征。

8、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9、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10、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條件。

11、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貧困和落后是國際局勢動蕩不安的重要因素。

建立國際新秩序

12、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

13、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須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改變舊的國際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而且這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這對于每個國家來說,都是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條件。

14、內容:

1) 要保障各國享有主權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

2) 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

3) 保障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

4) 保障各個民族和各種文明共同發展的權利。

15、各國應做到以下幾點:

1) 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

2) 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進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3) 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4)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推進世界和平穩定;

5) 環境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辨析: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越快,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就越大

(1)、這個觀點是不科學的。

(2)、一個國家能否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對外政策,而一個國家對外政策是由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并不是由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決定的。

(3)、經濟繁榮,且致力于維護世界與發展,不稱霸的國家,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才更大。

(4)、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阻礙。這些國家,經濟發展越快,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威脅越大。

如何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應以世界各國共同利益為基礎,有賴于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時,還有賴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和壯大。

二、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多極化

1、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是當今國際形勢一個突出特點。

2、世界正在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3、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同盟軍。

4、意義: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系民主化。

5、稱霸和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

國際競爭的實質

6、國際競爭便現在各個領域,經濟、文化、軍備、人才、科技競爭等。

7、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這最終決定本國在國際中的地位。

8、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9、我國的應對:發展才是硬道理。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著力于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才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三、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1、外交政策是指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目標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我國外交政策

2、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基本目標: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紀的和平與發展。

4、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5、基本立場:獨立自主。

6、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平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譜寫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8、我國外交政策的實踐充分說明: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隨著在國際舞臺上肩負的責任日益重要,中國外交正譜寫著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必修四政治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1、生活處處有哲學 1 、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

2 、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 思考。

3 、哲學總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地影響著我們 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學?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 化的世界觀;哲學又是關于方法論的學問 . 一句話,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 區別: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 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是人 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聯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反映世界 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 某一領域的規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律 和特性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整個世 界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聯系:1 . 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 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2 . 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 指導。

5、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 系問題 。 它有兩個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2思維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

6、什么是唯物主義?什么是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本原,物質第一 性 ,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 物質的派生。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 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物質依 賴意識。

7、什么是辯證法?什么是形而上學? 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 題。

形而上學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 問題。

8、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1它可以通過對社會弊端、舊制度、舊思 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 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

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 社會的巨大的物質力量。

9、馬克思主義哲學: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是無產階 級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 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 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偉大的 變革。 第四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

1、世界的物質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 是物質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 際出發,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符合。

2、什么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 識 , 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 (它 概 括了 宇 宙 間 一切 事 物 和現 象 的 共 同本 質,而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質形態。

3、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1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 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 擔者(主體 。 (3 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 都是錯誤的。

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區別: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 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永恒的。

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相對的、 有條件的、暫時的。 (2聯系: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是 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 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 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5、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規律的含義: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 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l 規律的客觀性: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 移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l 規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 思維,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有規律的。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規律的懲 罰。

6、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4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 理: (1區別:一個矛盾有兩個方面,其力量 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處于支配地 位、起著主導作用,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 面。另一方處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 方面。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決定的。

(3聯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 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 轉化。

(4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 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

(1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哲學依 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證關系原理;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證關系原理。

(2兩點論和重點論的含義。

(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聯系:兩點之中有 重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 (4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 方法,反對一點論和均衡論。

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方法論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依據:矛盾 的特殊性。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

(3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是馬克思 主義的活的靈魂。

(4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重要性:◇ 1具體 問 題具 體 分 析 是我 們 正 確認 識 事 物 的基 礎?!?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 問題的關鍵。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主 要是: (1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堅持兩點論、 兩分法。

(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善于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 重點論相統一。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 辨證否定觀與創新意識: (1什么是辨證的否定? ○1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 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2辨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是實 現新事物產生、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 徑。

○3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 (新事 物產生于舊事物之中,它總是汲取、保留、 改造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 發展的基礎。

○4辨證否定的實質,是 “ 揚棄 ” 。 (辨證的否 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 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 舊事物中的過時、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 事物中的積極、合理的因素。

(2 、辨證否定觀的要求(方法論 : ○1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 惟書、不惟上,只惟實。 (即要求我們,不 僅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更要立足實踐,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 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這是我們事業不 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2要求我們,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 (既不 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密切相連 的。 (1要創新,就必須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 思維。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必然要求我 們樹立創新意識。 (即要求我們,關注變化 發展的實際,敢于突破成規陳說;注重研究 新情況,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 觀念,開拓新境界。

(3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 創新的。

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因為: (1 創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原因: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

術,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出更廣闊的 勞動對象,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例如:技術創新。

(2 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 革。 (例如: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 導。

(3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的發 展。

? 創新推動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原因:理 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使得人類的認識對象和 范圍日趨廣闊 使得人類思維的性質和水平 不斷更新和發展。

? 創新推動文化的發展。 (了解 “ 當代中國先 進文化 ” 的內涵

必修四政治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的來源 哲學來源于社會實踐生活不是憑空產生的。常見錯誤說法“哲學是哲學家頭腦里自發產生的”。 2.哲學的定義 ①本意角度愛智慧。注意愛智慧≠智慧本身。哲學給人以智慧使人變聰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觀角度哲學是系統理論化的世界觀。注意從主體角度看——世界觀人人都有而哲學是哲學家并非人人從特點角度看——世界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 ③方法論角度哲學是也是關于方法論的學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的統一而不是僅包含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④具體科學角度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注意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常見錯誤說法 第一種情況顛倒二者的順序如哲學是具體的基礎或是具體科學以哲學為基礎 第二種情況亂加定語如“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直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從性質上來看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非科學的哲學不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故而簡單的說哲學能促進社會或是人的發展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第三種情況混淆關系誤認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實際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此外常見錯誤說法還有夸大哲學的作用如哲學=科學、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哲學與具體科學互為前提、沒有哲學就沒有具體的產生或發展等等。 ⑤時代精神角度哲學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注意不是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的精神只有正確反映時代任務和要求、牢牢把握時代脈搏、正確總結和概括時代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但是任何哲學都是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的反映。此外還要注意真正的哲學≠馬哲在不同的時代真正的哲學是不同的而在當下馬哲就是真正的哲學所以說“真正的哲學就是馬哲”說法錯誤說“馬哲是真正的哲學”說法正確。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常見錯誤將二者的位置顛倒注意哲學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世界觀也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雙重的正確的促進、錯誤的阻礙即正促錯阻。 4.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思維——存在、物質——意識這兩組詞語是固定搭配不能混著用如“思維——物質、存在——意識”。 5.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觀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問題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第一方面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標準第二方面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哲學的基本觀點就是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觀點。 6.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關系問題包含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問題以及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屬于馬哲的范疇其內容為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對存在具有能動作用。 7.不能簡單的認為凡是唯物主義的都是正確的凡是唯心主義的都是錯誤的。 唯物主義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將世界本原復雜問題簡單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具體的物質形態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但本質是正確的堅持了唯物主義這個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半截子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學科意義上的原子在歷史觀上犯了唯心主義錯誤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總體來說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缺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自然觀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在歷史觀上堅持實踐的觀點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綜上所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本質正確同時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進行簡單定性。 唯心主義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

必修四政治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1、區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

2、區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線、區域內部的相似性和連續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聯系、整體性。

3、區域的空間結構:區域中各要素的相對位置關系和空間分布形式。農業通常表現為面狀,交通運輸線路表現為線狀和網絡狀,城市和工業表現為點狀,城市群和工業區表現為島狀。 影響區域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4、區域的產業結構:傳統的農業區域和發展水平較低的區域,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比較大;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的區域,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呈現出“

三、

二、一”的格局。

1.2 區域的發展階段

1、衡量區域發展水平的標志:常用的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次產業產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標如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

2、區域各發展階段的特征

區域發展階段 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階段 工業化階段 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經濟發展水平 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推進 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

產業結構 傳統農業占有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第二產業比重迅速上升,第三產業加速發展 第三產業發展超過第二產業,以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

對外開放程度 低,對外貿易規模小,表現出自給自足特征 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增強

交通運輸 現代化交通線路少而稀疏 交通運輸建設顯著加快 現代化交通、信息網絡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發展速度高于區域平均 水平高,區域內部差異小

發展狀態 低水平的均衡狀態 不平衡增長 高水平的均衡狀態

1.3 區域發展差異

1、我國東、中、西部差異

①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

東部:沿海12省區(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瓊、桂)(注:未包括港、澳、臺地區);中部9個省區(黑、吉、內蒙古、晉、豫、皖、鄂、贛、湘);西部10個省區(陜、甘、寧、青、新、云、貴、川、渝、藏)

②東部與中西部的發展差異:

東部:社會經濟相對發達,工業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發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對外開放時間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工業結構以輕型和輕重混合型為主。

中、西部: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總體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西部。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工業結構西部以重型傳統工業為主,中部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特征。 ③ 改革開放的時空差異(見課本P19圖)

2、南北差異(東部季風區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區域特征 跨越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平原高原為主;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等資源豐富 多山地丘陵,熱量豐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屬礦產、生物資源、水力資源等相當豐富 限制因素 水資源不足,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旱澇災害、環境污染、山地丘陵區地形破碎 發展方向 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改善生態環境 產業升級,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開發

范圍:10+2+3(西部地帶10個省區、內蒙古、廣西兩個自治區。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邊3個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實施開發開放。

條件:礦產、油氣、水能、土地資源等有突出優勢,發展潛力大。但西部基礎設施落后,人才、技術、資金匱乏。

措施: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加快優勢資源開發,發展特色產業;發展科技教育,擴大對外開放。

意義: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與邊疆安全;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4 區域經濟聯系

1、當今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歐盟、東盟、APEC等)

2、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①意義: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經濟差距,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②南水北調:規劃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南北調配和東西互濟。

東線 中線 西線

調水源地 長江下游揚州附近 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 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和大渡河 調水線路 沿京杭大運河提水北上到山東半島和天津 開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 開鑿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

調水量 較大 較小 大

水質 差 較好 最好

③西氣東輸:主體工程從新疆塔里木盆地輪南鋪設輸氣管道到上海,將塔里木盆地、陜甘寧地區的天然氣輸送到長三角地區。還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氣輸送到湖北湖南。該工程的建設,有利于促進西部大開發,拉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結構,有效治理環境污染。

④西電東送:開發青海、貴州、云南、廣西、四川、內蒙古、山西、陜西等西部省區的電力資源(水電和煤電),將其輸送到電力緊缺的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區。分北、中、南三條線路。意義:保證東部地區能源供應,加快西部資源開發,拉動相關產業。 ⑤資源跨區域調配對環境的影響。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對調入和調出區及沿線地區都會產生一些生態環境問題。

3、產業轉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價格、工資和地價水平、公用事業費用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導致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②開拓市場③降低內部交易成本。

影響: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區域差異。同時也會帶來環境污染加重等問題。

2.1 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松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按動力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和土壤鹽堿化等類型。

(1)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大風頻繁,植被稀疏,風蝕作用強烈。

人為原因:人口增長過快,環境生態壓力過大;不合理的生產活動:濫墾濫伐、過度放牧、過度樵采、水資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劇了荒漠化趨勢。

(2)危害:土地退化,農牧業減產甚至絕收;生態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基礎設施建設;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

(3)治理措施:①營造防護林(三北防護林)②退耕還林還草③保護和恢復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態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長。

2.2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于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涂、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游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于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2.3 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干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游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2.4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5 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

1、魯爾區興起的主要區位條件:①煤炭資源豐富②水陸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場廣闊等。

2、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結構單一。

3、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對原有企業進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環境污染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⑤發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2.6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珠三角的工業化與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區位因素:①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②水陸交通便利③對外開放政策④海外僑胞眾多,便于引進資金和技術⑤地勢低平,水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

階段 城市化進程形成原因 城市化進程特點

改革開放初期以發展小城鎮為主導,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分布具有廣泛性,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城鄉融合,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混雜的城鄉一體化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輻射帶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廣州)為中心的城市群體系

3、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工業化加速了非農產業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業化加速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4、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問題:①產業結構層次偏低,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比重不高,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于劣勢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后③城鎮和工業過度密集,大量占用耕地,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

對策:①推動產業的整合和升級,加強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鎮體系,優化城鄉空間結構③推動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化發展④加強生態建設,改善城鄉環境⑤加強區域間經濟聯系與合作,發展泛珠三角經濟區。

江蘇省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

存在問題

1 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

2 工業發展產生環境問題。

3 鄉鎮工業發展分散所產生的問題。

4 城市規模相對在縮小

5城市優勢不突出,特色不明顯,不利于輻射和帶動周邊發展。

6缺少特大型城市。

城市化建設的思路

1 加快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

2 打破舊制度下的行政區劃。

3 適當發展特大城市,加快發展大城市,積極合理發展中小城市,重點培育中心城鎮。 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1 行政區劃調整。

2 發展城市群,建設3大“城市圈”。

3 工業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

4 進城農民的利益得到體制和政策保護。

3.1 地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信息系統(GIS):以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件、GIS軟件、地理數據、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數據輸入、存儲(數字化過程)→地理數據操作和分析→地理信息輸出。(地理數據分為屬性數據和圖形數據。數據存儲采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信息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借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臺、傳感器、信息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圖像處理設備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征)→傳感器收集→傳輸與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分析→應用成果?,F代遙感優點:

視域廣闊、監測范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信息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于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類型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利用衛星、航天飛機、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覆蓋范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復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機動性強,分辨率較高

近地遙感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分辨率高、范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用戶系統(接收設備)。GPS信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筑、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游探險等等。

必修四政治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1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南水北調為例

一、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

1.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①數量上:總量多,人均少;②時間上:夏多冬少,年際變化大;③空間上: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較少

2.南水北調的原因: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長江作為水源區的地理條件

(1)我國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廣,水量大,是我國豐水區

(2)流量穩定:①年徑流量較穩定 ②季節分配較均衡

(3)貫穿東西:①流經三大經濟地帶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區 ③中下游與最缺水的華北平原相鄰

二、南水北調的工程方案

1.東線工程(路線:從揚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優點:水量大,可利用京杭運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資少,工期短;

缺點:黃河以南地區地勢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經地區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線工程(路線: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再沿伏牛山、太行山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華北地區)。

優點:可自流供水;

缺點: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等西北地區)

優點:青藏高原地勢高于華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點:水量有限,只能為黃河中上游的西北和華北部分地區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

(1)社會效益:①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②緩解爭水的矛盾,利于社會安定

(2)經濟效益:大大促進調入區的經濟發展

(3)生態效益:①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改善北方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進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以東線調水區為例):

(1)長江徑流量減少,特別是枯水期,海水將會上溯,引起河口地區鹽度升高,影響下游水質

(2)還可能引起長江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3)對江淮沿線地區的水生物帶來不利影響

(4)由于東線工程范圍內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天然排水條件較差,調水后土壤容易發生鹽漬化

(5)由于東線工程位于長江下游,沿江工業園區眾多,輸水沿線有油田、煤礦及工業發達的城鎮,大量的污水排放會降低水質。

附1:西氣東輸

路線:一線:輪南—上海。二線:霍爾果斯到廣州、上海

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推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并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①優化能源的消費結構,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 ②促進經濟發展。

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附2: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2.影響因素:重要因素: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

其他因素: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3.對區域發展的影響:a.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b.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c.改變區域地理環境:如導致產業移入區環境污染加劇d.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模式也屬于產業轉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2

第四單元 區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30°N)

一、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自然條件)

1.自然環境:①地貌類型齊全,千姿百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溫和濕潤;

③長江水量居我國首位,流域面積廣,干支流橫貫我國東西,支流呈南北輻射狀

2.自然資源:①水資源居全國首位(全流域);②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中游);③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上游);④旅游資源豐富(全流域)

二、長江流域社會經濟概況(社會經濟條件)

3.城市與人口:城市化水平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鎮較少外,宜賓以下河流兩岸的城鎮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區的城鎮密度遠高于上游地區

4.交通:宜賓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譽為“黃金水道”

5.經濟發展: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下游以上海為中心經濟區

三、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整治

1.上游地區

(1)優勢:地勢懸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2)開發重點:水能資源(三峽工程:防洪、發電、航運、供水、養殖);三峽主要任務為:防洪

(3)存在問題:①自然災害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壞嚴重,引發水土流失。主要問題為水土流失。

(4)治理重點:搞好生態環境建設

(5)措施:①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②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③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2.中游地區

(1)優勢:①平原面積廣,土地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農作物基地;②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金屬礦產豐富,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以發展商品農業和制造業為重點。

(2)問題: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且降水集中在春夏兩季。

②人為原因:A.過度砍伐林木,陡坡開荒,植被減少;B.圍湖造田,調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點:防治長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營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峽水庫),洪水季節蓄水

3.下游地區

(1)優勢:①發展農業條件優越:平原地形為主,河湖密布,氣候溫暖濕潤

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以發展農村經濟和綜合性工業基地為重點。

(2)問題:水體和大氣質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點: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4)措施:①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治理污染,美化環境,營造綠色空間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3

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以東北地區為例

一、自然環境(山環水繞,沃野千里)

1.范圍: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東北地區氣候條件:(1)大部分為溫帶季風氣候 (2)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3)南北溫差大

南部為暖溫帶可種植冬小麥、棉花、暖溫帶水果等;中部屬中溫帶可種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亞麻等;北部屬寒溫帶以春小麥、大豆、馬鈴薯為主。

3.土地資源豐富:(1)耕地面積廣,人均耕地多

(2)宜農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鈣土分布,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生產力高

小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1.自然條件

①土地資源豐富,平原廣闊,適合大規模機械作業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鈣土廣布,利于農業發展 ③宜農荒地多,后備耕地資源充足 ④氣候溫和濕潤⑤山地多可以發展多種經營 ⑥草場資源:草場面積廣,利于發展畜牧業 ⑦海岸線長,灘涂面積廣,多淡水湖,利于漁業發展 ⑧林地面積廣,既保護生態又可發展林業。

2.社會經濟條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農業機械化程度高;③農場經營,便于管理 ④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為現代化農業奠定基礎

二、農業生產與布局

1.全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1)農業結構比較完整,耕作業占主導地位。

(2)地位:①全國重要的商品糧 ②全國最大的甜菜生產基地

③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大林區

2.農業布局:A:特點: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B:具體表現:①東北地區農業自東向西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 以林為主的林農交錯地

帶,以農為主的農林、農耕、農牧地帶和牧業地帶;②東北地區農業自南向北的變化體現的地域性是:海洋漁業地帶、農耕地帶和農林牧地帶

三、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1.黑土的開發

A.存在問題:①生產潛力尚未充分發揮;②荒地開墾后植被破壞,表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下降,使農作物單產和品質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實行“少耕深松、耕松結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強黑土培肥,增施有機肥,尤其是秸稈還田;③植樹造林,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減少水土流失

2.林業的發展:

A.存在問題:①重采輕育,采伐量超過生長量②森林火災③濫砍亂伐和毀林開荒現象比較嚴重

B.措施:①堅持以營林為主,發展以落葉松和楊樹為主的速生豐產林

②合理采伐,堅持以蓄積量定采伐量,以促進珍稀樹種的更新,特別是紅松的更新

③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生態環境,防治生態環境惡化

3.濕地的保護

A.存在問題:①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 ②濕地面積逐年減少 ③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動物的棲息環境日益惡化

B.措施:①建立濕地保護區,保護好現存的天然濕地② 對已經圍墾的濕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復已退化的濕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4

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

一、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

1.發展條件

(1)地理區位條件: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東南亞相鄰

(2)自然條件優越:①地形:面積廣大,平原廣闊 ②氣候:熱量豐富,降水豐沛 ③水源:河流交錯縱橫

(3)社會經濟條件優勢:

①人口與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歷史因素:資本主義萌芽早,歷史經濟基礎好

③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帶,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區。 ④主要的僑鄉分布地區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明顯上升,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

3、工業體系: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

4、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發展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輕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基地、商品農業基地。

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動力

二、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城市化發展

2.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

a:問題:生態環境的形勢嚴峻;

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b:問題:人地矛盾加劇;

措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

c:問題:重復建設突出;

措施:加強城鎮和區域的規劃,避免重復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知識點5

第一節 認識區域

1.含義:指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

2..特點①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

②具有明確的區位特征

③內部某些特征相對一致,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3.類型:①均質區: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性的區域,如:自然區、農業區、方言區等

②功能區:某些方面具有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工業基地、浦東新區等

4.特征:①整體性:區域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②差異性:區域之間普遍存在差異性;但區域內部 “求大同,存小異”。

③開放性:區域之間相互聯系,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

第二節 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日本英國的區域差異:

1.自然環境比較

(1)相似形:島國、面積、北溫帶,溫暖濕潤

(2)差異性

2.經濟發展方面

(1)相似形:工業發達,均發揮島國優勢

(2)差異性

3. 我國的區域差異

①.劃分依據:地形、氣候

②名稱:A.西北干旱半干旱區,B.青藏高寒區,C.東部季風區

③界線:西北干旱半干旱區與東部季風區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青藏高寒區的范圍與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吻合,大致以橫斷山脈、祁連山、阿爾金山和昆侖山為界。

上一篇:政治必修四知識點總結下一篇:八年級下冊歷史的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