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必修一生物總結范文

2023-04-13

必修一生物總結范文第1篇

一、三維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距離說明生命活動是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的 (2) 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 初步學會分析生物學知識素材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從生活實例中探求知識的過程 (二)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同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從生物圈到細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節課,對新入學的高一學生來說,這將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而第一節生物課,也不許上的生動活潑,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如此方可進行下一步的深入學習。本屆內容,通過SARS病毒引入話題,說明不具備細胞結構的病毒,它的生命活動也必須經過活細胞,之后引出第一個知識點,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通過什么方式來解釋這個問題呢,課本上舉了四個例子:第一個,草履蟲的運動和分裂:說明單細胞生物的運動和分裂是在細胞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個例子,講了人的生殖和發育: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精子和母親那里繼承來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子宮里形成胚胎,最后通過發育過程形成胎兒。說明生殖和發育的過程需要細胞的參與。第三個例子講了人的縮手反射基礎,通過五個環節,說明反射的結構是建立在細胞的結構基礎上的。第四個例子講的是艾滋病病毒——HIV病毒,侵入的是人體的免疫細胞,即淋巴細胞,說明了雖然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是病毒的生命活動還是離不開活細胞結構。

接下來的第二個知識點,我們要一起學習的是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從最基本的細胞,再到由結構功能和形狀相同的細胞構成的組織,再到行使一定功能的器官,到由器官構成的具有一定作用的系統,最終到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構成了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的所有生物構成了群落。之后加入無機環境之后,又衍生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最終停止在了生物圈上——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

三、學情分析

“從生物圈到細胞”是高一生物課程的第一節內容,在已經掌握的初中生物的基礎上,與新知識的接觸。但是在接觸新知識的過程中,肯定存在困難之處,所以要進行系統的分析,全面的講解,形象的比喻,使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萌生對生物的興趣,理所當然的接受新知識。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二)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五、教學方法

(一)講授法

完成主體內容的傳達、講授

(二)問答法

1 / 5

用以導入新課題與引起興趣

(三)練習法

對所學的新知識進行鞏固

六、課時

本節內容需要1個課時

七、課前準備

(一)仔細閱讀課本的內容,歸納總結重點,建華南店,將課本內容系統化,簡潔化。

(二)完成課后題,自己出簡單的題目,在課堂上一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學習、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初中都已經接觸過生物這門課程了,這門課程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大家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人體一般由40萬億到60萬億個細胞構成, 那么大家先伸出右手來看看,既然人體有那么多的細胞,你們能不能看到自己身體的細胞呢?學生:不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因為細胞的直徑數量級為0.000001級,需要在特殊的生物學儀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呢么現在,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些微小的東西。

新課:(板書)第一章 走進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PPT展示2003年SARS病毒圖片 師:這就是2003年席卷全中國的SARS 病毒的資料,那么我現在提2個問題,請大家思考:

1、病毒不具備細胞結構,是怎樣進行生活和繁殖的?

2根據你所了解到的生物知識,說說SARS 病毒侵害了人體的那些細胞。是怎樣危機人的生命的?

生:思考,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寫在筆記本上

(板書)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生活方式為寄生在活細胞里。 師:我們來看一下課本正文第一句話:生命活動離不開活細胞,即使是沒有生命結構的病毒,也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面圣后。這是為什么呢?請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資料分析 (板書)

2、為什么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2 / 5

師: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學習一下下一個知識點,生命系統的基本層次分為哪些? 大家把課本翻到第五頁,我們來一起看一下課本里的圖。首先從一個心肌細胞變化到心肌組織,再變化到心臟這個器官,之后心臟又成為了血液循環系統的一個部分。各種系統或者器官協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這就是一個生物的個體。,個體在高一層次便是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集合而成的種群,種群之后就是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所有生物——群路。最后形成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地球上只有一個生物圈。 (板書)3:生命系統的結構和層次 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層次的基本單位

組織:由形態、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系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多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組合到一起

個體:有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共同能夠完成復雜生命活動的生物。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種群: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 群落: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組成群落

生態系統:生態環境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他們所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九、課堂練習

我們大家一起來判斷一下,下列這些屬于生命系統的哪幾個層次。

1、 一個池塘里的全部鯽魚

2、 一個池塘里全部的魚

3、 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蒲公英

4、 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草

5、 一條消息里全部的烏龜

3 / 5

6、 一片草地

7、 一條小溪

8、 一座山

9、 整個地球

十、課堂小結

通過簡單的病毒入侵讓學生對基本的生物知識有所會議,接著主要解決了兩大問題:

一、為什么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二、生命系統的基本層次。其中的第一個問題,我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分裂,人的生殖和發育,縮手反應、艾滋病侵入人體來展開,第二個問題,我們從一只烏龜的心肌細胞開始為例,展開敘述了生命系統的基本層次。 十

一、板書

1、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系統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生活方式為寄生。

2、 為什么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3、生命系統的基本層次有哪些? 細胞:生物體結構和層次的基本單位

組織:由形態、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系在一起 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

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多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組合到一起

個體:有各種器官或系統協調配合,共同能夠完成復雜生命活動的生物。單細胞生物由一個細胞構成生物體

種群: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 群落: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組成群落

生態系統:生態環境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圈: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他們所生活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 十

二、課后反思

4 / 5

(1) 班級之間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差別很大,好點的班級如16班,有帶頭學習和提問題的同學,整個班級也會受到影響。差的班級如11班,氛圍不是很理想,紀律也需要進一步提高。

(2)

11、

12、16班有晚自習,所以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比較牢固,能夠及時在已掌握知識的程度上學習新的東西,時間比較充足。而

13、

14、15三個班沒有晚自習,所以新知識得不到及時的鞏固。

必修一生物總結范文第2篇

(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51分) 1.將接種后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都放入37 ℃恒溫箱中的目的是(

) A.對比觀察培養基有沒有被微生物利用 B.對比分析培養基上是否生有雜菌 C.沒必要放入未接種的培養基 D.為了下次接種時再使用

【解析】 確定培養基上是否生有雜菌,一般用將接種后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放在相同條件下培養進行對比分析。

【答案】 B 2.下圖是微生物平板劃線示意圖。劃線的順序為1→2→3→4→5。下列操作方法正確的是(

)

A.操作前要將接種環放在火焰邊灼燒滅菌 B.劃線操作要在火焰上進行 C.在5區域中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D.在

1、

2、

3、

4、5區域中劃線前后都要對接種環滅菌

【解析】 操作前要將接種環放在酒精燈的外焰灼燒進行滅菌;整個操作過程要在酒精燈旁進行;

1、

2、

3、

4、5這五個區域都可能有所需菌落;在每次畫線前對接種環灼燒是為了殺死上次畫線結束后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畫線結束后對接種環滅菌是為了殺死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避免細菌污染環境和感染操作者。

【答案】 D 3.與普通洗衣粉相比,加酶洗衣粉的優點不包括(

) A.容易除去汗漬

B.容易除去油污

1 C.容易除去奶漬 D.可以重復使用

【解析】 加酶洗衣粉除含有普通洗衣粉的成分外,還含有多種酶制劑: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纖維素酶。堿性蛋白酶能將血漬、奶漬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質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漬從衣物上脫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纖維素酶也能分別將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纖維素水解為小分子物質,容易去除汗漬、油污等,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答案】 D 4.某同學探究溫度對加酶洗衣粉洗滌效果的影響,選擇了10 ℃、20 ℃、30 ℃、40 ℃、50 ℃、60 ℃和70 ℃的溫度梯度,在其他條件都一致的情況下,發現40 ℃時洗滌效果最好,由此可以得出(

) A.40 ℃為該酶的最適溫度 B.40 ℃不是該酶的最適溫度 C.40 ℃酶活性最高 D.不能確定該酶的最適溫度

【解析】 本題實驗設置的溫度梯度差過大,因而只能說在該條件下40 ℃時洗滌效果最佳,不能說酶的最適溫度是40 ℃。

【答案】 D 5.利用葡萄釀制果酒的過程中,不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有(

) A.有酒精大量產生 B.發酵液逐漸澄清 C.發酵液中有大量氣泡產生 D.發酵液紅色加深

【解析】 用葡萄釀制果酒的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可觀察到發酵液中有大量氣泡產生。葡萄糖等有機物逐漸分解,發酵液逐漸澄清;色素溶解,發酵液紅色加深。雖然有酒精大量產生,但無法觀察到。

【答案】 A 6.下列關于固定化酶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固定化酶不足之處是不能催化一系列反應 B.固定化酶可再次利用,降低了生產成本

C.固定后的酶既能與反應物接觸,又能與反應物分離

2 D.固定化酶易溶于水

【解析】 固定化酶不溶于水,否則酶都溶解在反應液中,失去其固定化酶性能。

【答案】 D 7.制作四川泡菜時要用特殊的壇子,壇子需加水密封,密封壇口的目的是(

) A.隔絕空氣,抑制細菌繁殖 B.防止塵埃,防止污染

C.造成缺氧環境,利于乳酸菌發酵 D.防止污染,利于醋酸菌發酵

【解析】 制作泡菜時壇子加水密封可為泡菜制作菌種乳酸菌提供無氧環境以利于發酵。

【答案】 C 8.純化大腸桿菌的過程中,有關平板劃線操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第一次灼燒接種環是為了避免接種環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養物 B.每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是為了殺死上次劃線結束后,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

C.在第二區域內劃線時,接種環上的菌種直接來源于菌液

D.劃線結束后,灼燒接種環,能及時殺死接種環上的菌種,避免細菌污染環境和感染操作者

【解析】 純化大腸桿菌的平板劃線中,接種環取種前灼燒的目的是避免接種環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養物,以后每次劃線前灼燒接種環是為了殺死上次劃線后殘留的菌種,劃線結束后仍需灼燒接種環,是避免細菌污染環境和感染操作者,從第二次劃線開始,每次劃線時接種環上的菌種直接來源于上次劃線的末端。

【答案】 C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雖然實驗的變量發生了變化,但通過設置梯度來確定最適值的思想方法是不變的

B.霉菌、酵母菌和細菌均能產生果膠酶

3 C.通過測定濾出的蘋果汁的體積大小無法判斷果膠酶活性的高低 D.人們使用果膠酶、纖維素酶等來解決制作果汁面臨的問題

【解析】 果膠酶可提高果肉出汁率,故通過測定濾出的蘋果汁的體積大小可以判斷出果膠酶活性的高低。

【答案】 C 10.制作泡菜的過程實際上是應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將原料放入泡菜壇后應當怎樣處理才能得到可口的泡菜(

) A.馬上密閉,保持30 ℃~40 ℃ B.一直通風,不封閉,保持30 ℃~40 ℃ C.先通風后密閉,保持30 ℃~40 ℃ D.馬上密閉,保持60 ℃以上

【解析】 在泡菜的制作中用到的乳酸菌是嚴格的厭氧菌,在有氧的情況下乳酸菌不能增殖,所以B、C是錯誤的;乳酸菌生長的最適溫度為30 ℃~40 ℃,所以D不對。

【答案】 A 11.在“探究果膠酶的用量”實驗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實驗時可配制不同濃度的果膠酶溶液

B.底物濃度一定時,酶用量越大,濾出的果汁越多 C.本實驗應控制在適宜溫度和pH條件下 D.反應液的pH必須相同

【解析】 本實驗中的實驗變量是酶用量,溫度和pH屬于無關變量,因此要控制好,即每個實驗組實驗前后都應控制適宜的溫度和pH。實驗時可配制不同濃度的果膠酶溶液,也可以配制一種濃度的果膠酶溶液,使用不同的體積即可。在其他條件固定不變的情況下,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酶用量的增多,酶反應速度加快,濾出的果汁也增多,當酶用量達到一定量,底物成為限制因素時,再增加酶的用量,酶反應速度也不再增大,濾出的果汁也不再增多。此外,影響果汁產量的因素,除了酶用量、底物濃度外,還有溫度、pH、反應時間等。

【答案】 B 12.關于探究果膠酶最適用量的實驗,敘述錯誤的是(

) A.配制不同濃度的果膠酶溶液,并在各組中加入等量的該溶液

4 B.調節pH,使各組中的pH相同而且處于適宜狀態 C.用玻璃棒攪拌加酶的果泥,攪拌時間可以不同 D.在相同且適宜的溫度條件下進行實驗

【解析】 探究果膠酶最適用量的實驗是一個對照實驗,必須遵循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原則。惟一的變量是果膠酶的用量,其余無關變量如pH、溫度、攪拌時間、反應時間都應相同。

【答案】 C 13.下列哪一項說法是錯誤的(

) A.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學反應的能力

B.溫度、pH和酶的抑制劑等條件會影響果膠酶的活性

C.果膠酶是能催化果膠分解,不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只能使果汁變得澄清的一種酶

D.生產果汁時,為了使果膠酶得到充分的利用,節約成本,需要控制好酶的用量

【解析】 果膠酶能使果汁變得澄清,并能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答案】 C 14.下列操作,不會引起泡菜污染的是(

) A.壇蓋邊沿的水槽注滿水,并且時常補充水槽中的水 B.腌制時溫度過高,食鹽量過低 C.腌制的時間過短

D.鹽水入壇前不煮沸,直接入壇

【解析】 泡菜的腌制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時間、溫度和食鹽用量。若溫度過高、食鹽用量過低、腌制時間過短,容易造成細菌大量繁殖。鹽水在入壇前需先煮沸殺菌,冷卻后再入壇。

【答案】 A 15.有關泡菜發酵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發酵時間越長,亞硝酸鹽的含量越高 B.發酵過程中只有乳酸菌的發酵作用 C.發酵過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質和果膠 D.發酵過程中要經常補充水槽中的水

5 【解析】 泡菜制作發酵過程中,隨著泡菜發酵中產生的酸味,亞硝酸鹽的含量也會逐漸下降;發酵過程主要為乳酸菌的作用,還有酵母菌的發酵作用,酵母菌有改善產品風味的作用;發酵中的乳酸菌不分解蛋白質和果膠,保持蔬菜脆嫩而不軟化腐敗;發酵過程中要經常補充水槽中的水,以保持壇內無氧狀態。

【答案】 D 16.下列有關接種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接種外植體時要注意方向,應使其形態學下端接觸培養基 B.接種外植體到培養瓶中,操作應在酒精燈火焰上方進行 C.每個培養瓶中只能接種一塊外植體 D.每次使用器械前,都要用火焰灼燒滅菌 【解析】 一個培養瓶可以接種多塊外植體。 【答案】 C 17.利用植物的莖尖或葉片、莖段等,在無菌條件下,培養在玻璃器皿中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上,使其發育成完整的植株,這種技術可以用來培育植物新品種,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大量繁殖植物,可以防止病毒的侵害。下列關于這種技術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這種技術利用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②這種技術叫做組織培養,可以克隆植物體 ③這種技術屬于細胞工程的應用領域之一 ④這種技術是一種無性繁殖的方式

A.①

C.①②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將離體的組織在無菌條件下,培育成完整植株,這種技術叫植物組織培養,其原理是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屬于無性繁殖(即克隆),這種技術屬于細胞工程的應用領域之一。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共49分) 18.(10分)請回答下列有關生物技術實踐的有關問題:

(1)微生物有多種用途,如對________和________進行誘變和篩選,可以獲得用于生產抗生素的高產菌株。

(2)大腸桿菌在人體腸道內依靠________方式進行增殖,在基因工程中既可

6 作為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培養基可以對其進行擴大培養,培養后再在________培養基中進行單菌落分離。

(3)在組織培養過程中,培養基必須是無菌的,一般的滅菌方法是____________。在腌制泡菜過程中主要利用:____________來抑制雜菌的繁殖。

(4)在釀酒過程中由于________的原因,導致醋桿菌繁殖而影響酒的風味。 【答案】 (1)放線菌 霉菌

(2)分裂(二分裂) 受體細胞 提供基因載體 液體 固體 (3)高壓蒸汽滅菌 高濃度的鹽

(4)氧氣濃度提高(溶解氧增加、溫度改變) 19.(10分)有些細菌可分解原油,從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學欲從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篩選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卮饐栴}:

(1)在篩選過程中,應將土壤樣品稀釋液接種于以________為唯一碳源的固體培養基上。從功能上講,該培養基屬于________培養基。

(2)純化菌種時,為了得到單菌落,常采用的接種方法有兩種,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為了篩選出高效菌株,可比較單菌落周圍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說明該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

(4)通常情況下,在微生物培養過程中,實驗室常用的滅菌方法有灼燒滅菌、________和__________。無菌技術要求實驗操作應在酒精燈________附近進行,以避免周圍環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解析】 (1)從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篩選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使用的培養基應是以原油為唯一碳源的選擇培養基,通過控制碳源這種營養成分,來促進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的生長,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長。

(2)菌種純化培養時,常采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接種。 (3)當固體培養基上長出單菌落后,可通過比較菌落周圍分解圈的大小,來判斷菌株降解原油能力的大小。一般來說,分解圈越大說明該菌株的降解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

(4)實驗室培養微生物的過程中,常用灼燒滅菌法對接種環、接種針、試管口、瓶口等進行滅菌;用高壓蒸汽滅菌法對培養基、試管等進行滅菌;用干熱滅菌法對玻璃器皿(吸管、培養皿)和金屬用具等進行滅菌。實驗操作應在酒精燈火

7 焰旁進行,因為酒精燈火焰旁可形成一個無菌環境,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 (1)原油 選擇 (2)平板劃線法 稀釋涂布平板法 (3)強

(4)干熱滅菌 高壓蒸汽滅菌 火焰

20.(10分)某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發現,新鮮水果比放置一段時間的水果硬。他們根據所學知識,認為可能的原因是放置一段時間的水果果膠酶含量高,而果膠酶能將細胞壁分解,使水果細胞相互分離,導致水果變軟。為了探究上述假設是否正確,他們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方法步驟:

(1)稱等量的去皮后的新鮮蘋果和放置一段時間的蘋果切成小塊,分別放在榨汁機中制成果泥。

(2)用濾紙或5層紗布過濾,收集濾液(條件相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此實驗,能否得出水果放置時間越長,營養價值越高的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果膠酶可催化果膠水解從而增大果肉出汁率及果汁澄清度。故可通過比較鮮水果與放置一段時間的水果的出汁率(或果汁澄清度)來確認果膠酶含量的多少。

【答案】 實驗原理:果膠酶能將胞間層的果膠分解,使細胞分散,水果變軟 實驗假設:放置一段時間的水果果膠酶含量高

(3)觀察比較濾液的體積和澄清度

(4)放置一段時間的水果果膠酶含量比新鮮水果高

8 (5)不能。因為水果放置時間過久,維生素C損耗多。

21.(9分)化工廠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種有害的、難以降解的有機化合物A。研究人員用化合物A、磷酸鹽、鎂鹽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養基,成功地篩選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細菌(目的菌)。實驗的主要步驟如圖所示。請分析回答問題:

(1)培養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篩選____________,這種培養基屬于________培養基。

(2)目的菌生長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來自培養基中的________,實驗需要振蕩培養,由此推測目的菌的代謝類型是________。

(3)培養若干天后,應選擇培養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__的培養液,轉入________(填“液體”或“固體”)培養基中擴大培養,使目的菌的數量________。

(4)轉為固體培養時,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接種,獲得單菌落后繼續篩選。 (5)實驗結束后,使用過的培養基應該進行________處理后,才能倒掉。 【解析】 培養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篩選目的菌,這種培養基屬于選擇培養基。目的菌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必須包括水、無機鹽、碳源、氮源和生長因子五類,故其氮源和碳源是來自培養基中的化合物A,實驗需要振蕩培養,使氧氣溶解在培養液中,由此推測目的菌的代謝類型是異養需氧型。目的菌生長繁殖過程中要不斷消耗營養物質,培養若干天后,應選擇培養瓶中化合物A含量減少得多的培養液,接入新的培養液中連續培養,使目的菌的數量增加。轉為固體培養時,常采用平板劃線的方法接種,獲得單菌落后繼續篩選。實驗結束后,

9 為防止污染環境,使用過的培養基應該進行滅菌處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 (1)目的菌 選擇 (2)化合物A 異養需氧型 (3)減少得多 液體 增加 (4)劃線分離 (5)滅菌

22.(10分)植物組織培養是快速繁殖植物和生產無病毒植物的方法,請回答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有關問題:

(1)若要進行蘭花無病毒植株的培育,首先選擇蘭花的莖尖分生組織作為外植體。從外植體到無病毒植株試管苗,要人為控制細胞的__________和______過程。

(2)進行組織培養需配制MS培養基,在該培養基中常需要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等激素。欲利于根的分化,植物激素的用量比例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的組織培養除需營養和激素外,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外界條件也很重要。

(4)無菌技術是植物組織培養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各項中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消毒的是________,采用灼燒方法進行滅菌的是________。(答序號) ①培養皿 ②培養基 ③實驗操作者的雙手 ④三角錐形瓶 ⑤接種環 ⑥外植體

【答案】 (1)脫分化(或去分化) 再分化 (2)生長素 細胞分裂素 生長素多于細胞分裂素

必修一生物總結范文第3篇

第一章 走近細胞

第一節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相關概念、

細 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植物沒有系統)→個體→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關知識:

1、病毒(Virus)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主要特征:

①、個體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間,大多數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 ②、僅具有一種類型的核酸,DNA或RNA,沒有含兩種核酸的病毒; ③、專營細胞內寄生生活;

④、結構簡單,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所構成。

2、根據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即噬菌體)三大類。根據病毒所含核酸種類的不同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見的病毒有:人類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煙草花葉病毒等。

第二節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一、細胞種類: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狀DNA分子)集中的區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 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 英國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 荷蘭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第一節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大量元素:C、 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 O、H、N、S、P;

細胞含量最多4種元素:C、 O、H、N;

無機物 無機鹽 組成細胞 蛋白質 的化合物 脂質

有機物 糖類

核酸

三、在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7%- 10%);占細胞鮮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O、占細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學元素是C。

第二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相關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 ,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肽 鍵:肽鏈中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 二 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多 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 肽 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 — C —COOH |

H

三、 氨基酸結構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導致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四、蛋白質多樣性的原因是: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數目、種類、排列順序不同,多肽鏈空間結構千變萬化。

五、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① 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

⑤ 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六、有關計算:

① 肽鍵數 = 脫去水分子數 = 氨基酸數目 — 肽鏈數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數(—NH2) = 肽鏈數

第三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對于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堿基組成 ;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堿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第四節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一、相關概念: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主要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等 單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組成單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二、糖類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分布 主要功能 單糖 C H

O 核糖 動植物 組成核酸

脫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質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麥芽糖

乳糖 動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貯能物質

纖維素 細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動物 動物貯能物質

三、脂質的比較:

分類 元素 常見種類 功能

脂質 脂肪 C、H、O ∕

1、主要儲能物質

2、保溫

3、減少摩擦,緩沖和減壓

磷脂 C、H、O (N、P) ∕ 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膽固醇 與細胞膜流動性有關

性激素 維持生物第二性征,促進生殖器官發育

維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節 細胞中的無機物

一、有關水的知識要點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聯系

水 自由水 約95%

1、良好溶劑

2、參與多種化學反應

3、運送養料和代謝廢物 它們可相互轉化;代謝旺盛時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減少。

結合水 約4.5% 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二、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構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葉綠素、血紅蛋白等

②、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

③、維持酸堿平衡,調節滲透壓。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第二節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 胞 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 胞 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于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里),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布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接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

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瘜W成分:有機酸、生物堿、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節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信息庫(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 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 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 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1. ATP與ADP的轉化過程及ATP在代謝中的作用 2. 酶的概念及特性(三個),酶促反應的過程

3. 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溫度、pH值、底物濃度、酶濃度?都分別有什么影響? 4. 葉綠體色素的種類及作用

5. 光合作用的認識過程(注意每個科學家所做實驗的方法及結論)

6. 光合作用的概念?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場所、所需條件、物質轉化、能量轉化、反應式以及兩階段的聯系。

7. 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光照、CO2濃度、溫度?都如何影響? 8. 細胞呼吸的類型?(有氧、無氧)每種類型的階段?每一階段的場所、條件、物質轉化、能量轉化、反應式?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

9. 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農業生產上提高細胞呼吸;蔬菜水果保鮮,抑制細胞呼吸。(了解實例)

10. 實驗: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丙酮、層析液、石英砂、碳酸鈣的用途及實驗結果 第五章 細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1. 細胞周期概念?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幾種?

2. 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間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 各個時期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及DNA含量的變化 4.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區別 5. 無絲分裂的特點?無“絲”指什么?哪些細胞通過無絲分裂的方式形成新細胞?

6. 細胞分化的概念

7. 細胞全能性的概念,舉例說明? 8.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9. 細胞衰老的特征及原因?

10. 細胞凋亡的含義?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11. 癌細胞的特征?

12. 常見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惡性腫瘤的預防與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關系?

高中 生物 必修一 高一 知識梳理 高一生物知識點歸納 高一生物復習資料 2008年01月06日 星期日 11:21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為: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

一性。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

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無素:C、H、O、N、P、S、K、Ca、Mg

②微量無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為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為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淀;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淀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鑒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

H

別在于R基的不同。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折疊方式千差萬別。

1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6、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1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發、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信息,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1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 DNA RNA

★全稱

脫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 細胞質

染色劑 甲基綠 吡羅紅

鏈數 雙鏈 單鏈

堿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脫氧核糖 核糖

組成單位 脫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體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質:ATP

21、糖類:

①單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

②二糖:麥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纖維素(植物細胞)、糖原(動物細胞)

脂肪:儲能;保溫;緩沖;減壓

22、脂質: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膽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生殖細胞形成

維生素D:促進人和動物腸道對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組成單位依次為:單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劑;參與生物化學反應;提供液體環境;運送

24、水存在形式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

結合水(4.5%)

25、無機鹽絕大多數以離子形式存在。哺乳動物血液中Ca2+過低,會出現抽搐癥狀;患急性腸炎的病人脫水時要補充輸入葡萄糖鹽水;高溫作業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鹽水。

26、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和少量糖類組成,脂質中磷脂最豐富,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種類和數量越多;細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和選擇透過性。

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27、細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進行細胞間信息交流

28、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具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29、制取細胞膜利用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因為無核膜和細胞器膜。

30、★葉綠體:光合作用的細胞器;雙層膜

★線粒體:有氧呼吸主要場所;雙層膜

核糖體:生產蛋白質的細胞器;無膜

中心體: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無膜

液泡:調節植物細胞內的滲透壓,內有細胞液

內質網:對蛋白質加工

高爾基體:對蛋白質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體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32、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系,協調。

維持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

生物膜系統功能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位點

把各種細胞器分開,提高生命活動效率

核膜:雙層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過

結構核仁

33、細胞核由DNA及蛋白質構成,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

染色質兩種狀態

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指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細胞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質壁分離中質指原生質層,壁為細胞壁

3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36、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載體蛋白協助;低濃度→高濃度,如無機鹽

離子

胞吞、胞吐:如載體蛋白等大分子

37、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38、本質: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高效性

特性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成一類化學反應

酶作用條件溫和:適宜的溫度,pH,最適溫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甚至失

活(過高、過酸、過堿)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

結構簡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團,~表示高能磷酸鍵

全稱:三磷酸腺苷

39、ATP

與ADP相互轉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

40、細胞呼吸: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產物,釋放能量并

生成ATP過程

線粒體結構如圖:

41、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比較

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

場所

細胞質基質、線粒體(主要) 細胞質基質

產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應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過程

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

和[H],釋放少量能量,線粒

體基質

第三階段:[H]和O2結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線粒體內膜 第一階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轉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鍵中能量的主要來源

42、細胞呼吸應用:

包扎傷口,選用透氣消毒紗布,抑制細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釀酒:選通氣,后密封。先讓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無氧呼吸產

生酒精

花盆經常松土:促進根部有氧呼吸,吸收無機鹽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爛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劇烈運動,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

破傷風桿菌感染傷口:須及時清洗傷口,以防無氧呼吸

43、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是太陽能;流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

14

44、

葉綠素a

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

葉綠體中色素葉綠素b

(類囊體薄膜)胡蘿卜素

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

必修一生物總結范文第4篇

§1.3蛋白質

授課對象:高二年級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蛋白質”是浙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教學重點有兩個,一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與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二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教學難點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與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本節內容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

二、學情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于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的形式運算階段,已經具有較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有自主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有關蛋白質的問題,對蛋白質還是比較熟悉的,但由于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同時對于有機化學的知識還沒有一定的基礎,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掌握起氨基酸結構和脫水縮合過程來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闡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2)通過模擬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用塑料珠和細鐵絲制作成串珠, 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四、 重點難點

重點:氨基酸的結構特點與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難點: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五、 教法學法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提問:1.當你購買某些食品時,包裝上常附有食品成分說明。蛋白質是許多食品的重要成分,你能說出多少種富含蛋白質的食品?思考回答:1.牛奶、雞蛋、肉、大豆。 教師補充:對,當然還有許多了,比如幾乎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質,蛋類中的卵清蛋白,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肌肉細胞中的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治療糖尿病的用的激素----胰島素,也是蛋白質,我們的頭發是角蛋白等等。2.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嗎?引導學生利用教材歸納蛋白質的功能。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沒有有機物的知識,一開始學習蛋白質,認知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問題探討,再結合教材中的蛋白質的主要功能示例,讓學生交流一下他們了解的蛋白質功能有哪些,充分體現“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

2.利用教材,總結氨基酸結構模型

前面我們學習了蛋白質的功能,知道了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我們都知道物質的功能與它的結構密切聯系者。那么蛋白質的結構是怎么樣的呢?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在生物體中組成當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

(1)學習活動一: 比一比 結合教材中所給的4 種氨基酸的結構式,找出4種氨基酸結構的共同點,它們是怎樣構成蛋白質的。通過問題誘思,讓學生自己推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設計意圖:通過教材4中氨基酸例子讓學生自主得出氨基酸通式,體現自主學習的思想; 通過對比,找出異同點,讓學生印象較深刻。

(2)學習活動二: 裝一裝 教師介紹氨基酸的分子模型,指出代表氨基、羧基、R 基和H 的部分; 指導學生動手組裝甘氨酸的分子模型,體驗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安排學生活動:在認真聽講后,兩人一組,合作完成組裝甘氨酸的模型。

設計意圖: 讓學生通過親自組裝模型,在“做中學”,較好地理解氨基酸結構特點;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組裝好的甘氨酸模型。

3.利用模型說明氨基酸構成蛋白質過程及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

(1)學生活動三 做一做 展示氨基酸脫水縮合的Flash 動畫,結合教材脫水縮合過程,利用前面組裝的氨基酸球棍模型構建兩個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模型。由學生活動模擬多個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具體做法:(課前用A4 紙分別打印好羧基、氨基、肽鍵、水,其中肽鍵用彩色紙打印最好)若干名學生(身軀代表碳原子,頭代表R 基,腿代表H)每人一手拿羧基,另一只手拿氨基,互相之間找同學(代表氨基酸)發生脫水縮合反應,一名同學專門負責取下消耗的氨基和羧基并換上肽鍵。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學生模擬脫水縮合反應過程中肽鍵與水分子、氨基酸數目及肽鏈數目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模擬脫水縮合反應,變抽象為直觀,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

(2)學生活動四 穿一穿 材料:10-20 種顏色的穿孔塑料珠(每種50 粒),幾根細鐵絲。探究問題: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將學生分組,說明活動程序:①每小組隨意穿幾條串珠②各組將串珠隨意挽成不同的造型后,將各組的作品進行比較體會蛋白質多樣性(結構)的原因是:氨基酸的數量種類,排列順序,肽鏈的空間結構不同。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與其功能的多樣性有怎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得出生物界的普遍規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必修一生物總結范文第5篇

為什么說規律具有客觀性? 人們能否認識和利用規律?

決定我們改造世界成功與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何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1、為什么說規律具有客觀性?

(1)規律的客觀性是指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提問:為什么說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提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規律的含義來說明;

二、可分別舉出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思維規律來進行說明。

自然規律

引力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會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嗎?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引力規律的客觀存在:物體總是向地球引力的方向運動;人走路不穩也總摔向地面而決不會飛向空中。這說明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社會規律

價值規律發生作用條件是什么?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是通知過人們的活動實現的。但價值規律仍然是客觀地存在并發揮其作用的。只要商品經濟存在,價值規律就必然會發生作用,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思維規律

播放成語故事“自相矛盾”

試一試:結合“自相矛盾”的故事中,談談思維規律也是客觀地存在并發生作用的。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人們思考問題時不遵循思維規律,在表達時就會出現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的現象。因此,思維規律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結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聯系,它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喜歡它,這都客觀地存在并發生作用。這就是規律的客觀性的第一個表現。

(2)規律性的客觀性還指它既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創造

教師提問:你認為規律能被消滅嗎? 學生討論并回答

教師總結: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只要有運動著的物質,有規律產生的條件存在,就有規律存在,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也不能改造或消滅仍然起作用的規律。當然人們可以必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范圍,如引水上山,發射衛星等,使其為人類服務,但決不可能改變規律本身。

(3)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

提問:為什么說規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教師總結:當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沒有違背規律時,似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人們一量違背了它的要求,就會受到它的懲罰。因此,規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

2、人們能否認識和利用規律?

提示:從規律與人兩個方面去說明。

首先,規律總是要通過各種現象表現出來;

其次,人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能夠運用抽象思維,對大量的具體現象進行概括和總結,從中發現和認識規律。

提問:認識規律是為了利用規律,但人類利用規律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指導實踐活動。

第二、人們可以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謀福利。

3、決定我們改造世界成功與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們認識了水的流動規律之后,就可以興修水利、建造水渠、引水上山,治理水患,變水害為水利,為人類謀福利;人類認識了萬有引力規律后,根據這一規律,發射衛星、實施各種太空計劃,使人類的活動范圍不斷拓展。這說明什么問題?

結論:說明決定我們改造世界成功與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是否按客觀規律辦事。 我們只有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4、如何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實事求是!

提問:什么是實事求是?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即事物的規律性,“求”就是要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性,從中引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實事求是的地位

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 實事求是是共產黨人世界觀的基礎、精髓、出發點和根本點。

如何做到實事求是

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統一起來

提問:第

一、什么是解放思想?

第二、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是怎樣的?

提示:一方面,從實事求是的要求去理解二者的關系;另一方面,從解放思想的要求去理解二者的關系。

總結:一方面,實事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規律是隱藏在復雜現象的背后的東西,事物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只不斷解放思想,使我們的主觀符合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就是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從解放思想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知道,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如果我們不是從實際出發去解放思想,而異想天開、胡思亂想,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統一的。也只有把二者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綜上所述:規律是客觀的,人們不能創造、消滅和改變規律,但能夠發現、認識和利用規律。要利用規律,就必須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這就要求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本章小結: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人與規律的關系,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理解了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現將本章內容總結如下:

二、按客觀規律辦事

(一)規律具有客觀性

1、規律的客觀性是指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2、規律的客觀性還指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3、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二)人們能夠認識并利用規律

(三)按客觀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四)按客觀規律辦事就是實事求是

1、實事求是的含義

2、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

上一篇:八生物下知識點下一篇:生物必修二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