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

2023-10-03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第1篇

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是文化的源泉)

(3)一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 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這種影響(注意:影響有好有壞),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3. 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4.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5. 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6.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如今,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7. 中國如何應對文化發展上面臨的嚴峻挑戰?(從文化角度分析)

答: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1. 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 影響: 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 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

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5. 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 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

6. 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

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 文化的多樣性:相對于世界文化的總體,我們所說的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樣性):

(1)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地位和意義)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所以要保護文化遺產。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5. 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1)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發展程度上的區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樣,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也屬于整個世界??傊?,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6. 堅持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堅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共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反對盲目自大、貶低、排斥異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異文化的錯誤傾向。

7. 應該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答:尊重文化多樣性。(第

4、

5、6點組合)

8. 文化傳播的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9. 文化傳播的途徑:

(1)商業活動。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涵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

(2)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

(3)教育: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文化傳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眾傳媒:現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 傳統文化的繼承

(1) 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 ,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 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 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 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6.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7.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蕩,不但催生著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4)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第五課 文化創新

1.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 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3. 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

(3)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 文化創新的途徑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之一(古今):文化創新必須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努力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基本途徑之二(中外):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1. 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 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2)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罕有。

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傳、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②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斗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更加壯麗的篇章。

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

6、

7、8點組合)

6. 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2)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②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③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 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7. 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8. 中華文化的民族性: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9. 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們都足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

(4)意義: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

1. 中華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進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愛好和平: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勤勞勇敢: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4)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 愛國主義

(1)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4. 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靈魂。

5.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弘揚民精神可以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確保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西方敵對勢力不愿意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加緊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面對這種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4)啟示與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單元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

1. 當代文化生活的特點及原因

(1)特點:

①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斑斕色彩;

②人們在文化生活中面對著多種選擇。

(2)原因:

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 了解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許多可喜的變化。(表現)滿足文化需求,充實精神生活;靈活表現方式,傳播文化知識;接受正確觀念,提高道德素質;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

(2)文化市場的自發性與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的憂慮現象。

(表現)低俗趣味、新聞炒作、緋聞逸事;(態度)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3. 當代人民大眾對文化的需求呈現出什么特點及原因?這對文化建設提出什么要求?

(1)當前我國文化需求的基本特點:多層次、多樣化。

(2)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3)措施和要求: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但無論什么類型、風格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活動,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都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應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

6.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作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2)地位:在人民大眾文化生活中占據著主導作用。

7. 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我們應該怎么樣做?

(1)(國家角度)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這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2)(公民角度)作為中學生,在文化中選擇,需要提高辨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第九課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內涵: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意義: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把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實現文化強國的夢想。

3.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與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文化強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社會主義文化是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4. 為什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

(2)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

(3)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愿決定。

(4)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

5.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6.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原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必須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才會全面興盛,否則相反。

(2)根本任務: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3)措施:

①發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業(重要途徑);

②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根本途徑)。

第十課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 思想道德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

2.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3. 為什么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根本標識。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4. 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聯系是怎樣的?

(1)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第2篇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注: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么)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于其他地區。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臺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于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傳感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臺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巖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陜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干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采: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并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采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游,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

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

、 神黃線 、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

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 和旅游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⑴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后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⑵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旅游、供水、養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 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業 )、平原( 種植業 )、山地( 林業 )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

① 良好的工業基礎 基礎;

② 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 外向型農業;

③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 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 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 舍飼 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 集約化草食性 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 原料及產品加工 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 僑鄉 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 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

勞動密集型 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 產業基礎、 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于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 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 “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 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 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戰略接替區

,發展戰略是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 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 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市場因素; 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②發展中國家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⑵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 開發期或增長期 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 污染 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 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第3篇

第一章

運動的描述

1.質點、參考系和坐標系:熟悉質點的概念,明白參考系和坐標系的意義。………………………………1h 2.時間和位移:會區分時間和時刻、位移和路程,會做題。…………………………………………………2h 3.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熟記并會運用速度的定義式。………………………2h 4.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熟悉打點計時器的使用方法、原理和注意事項。…………………………1h 5.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熟記并會運用速度的定義式。………………2h

第二章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

1.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復習打點計時器的使用步驟,注意數據的處理方法。………1h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熟悉公式的推導過程,牢記公式并會運用。……………………2h 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熟悉公式的推導過程,牢記公式并會運用。……………………2h 4.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位移的關系:熟悉公式的推導過程,牢記公式并會運用。……………………1h

5.自由落體運動:明白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熟悉其特征并會解題。………………………………………1h 6.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了解研究過程,體會前輩的科學精神。…………………………………1h

第三章

相互作用

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熟記重力的定義和計算公式,了解幾種基本相互作用。…………………………1h 2.彈力: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會判斷方向,會做題。………………………………………………………2h 3.摩擦力:知道彈力產生的原因,能區分兩類摩擦并會計算它們的大小。…………………………………2h 4.力的合成: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清楚矢量和標量的運算差別。…………………………………………1h

5.力的分解:理解矢量分解是其合成的逆過程,能解決具體問題。…………………………………………1h

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理解這一定律的內容并會做題。……………………………………………………………1h 2.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領會實驗的思想,注意數據的處理技巧。………………………1h 3.牛頓第二定律:熟記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會應用。………………………………………………………1h 4.力學單位制:能區分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1h

5.牛頓第三定律:理解定律的內容,會做題。…………………………………………………………………1h

6. 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

(一):熟悉相關問題中的兩類常見題目。……………………………………1h

7. 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第4篇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注: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么)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于其他地區。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臺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于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傳感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臺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巖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陜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干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采: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并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采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游,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

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

、 神黃線 、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

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 和旅游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⑴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后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⑵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旅游、供水、養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 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業 )、平原( 種植業 )、山地( 林業 )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

① 良好的工業基礎 基礎;

② 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 外向型農業;

③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 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 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 舍飼 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 集約化草食性 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 原料及產品加工 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 僑鄉 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 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

勞動密集型 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 產業基礎、 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于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 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 “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 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 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戰略接替區

,發展戰略是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 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 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市場因素; 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②發展中國家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⑵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 開發期或增長期 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 污染 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 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第5篇

中國古代思想寶庫

一、孔子與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魯國人,―三家一創‖;《詩》《書》《禮》《易》《春秋》和《樂》

2、學說:

①政治學說:A. ―仁‖(仁者愛人 ); B. ―禮‖(―克己復禮‖);C. ―為政以德‖

②哲學觀點(天命觀,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影響最深遠,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當仁不讓于師‖

3、歷史地位:

①當時為受到重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體系被后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為《論語》,尊孔子為圣人,歷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張按照周禮的制度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承認等級制度也階級壓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禮崩樂壞。

5、孔子的政治主張對現在有何現實意義:對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設、對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有著重要意義。(―禮‖的觀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學派創始人;《道德經》

2、學說:

①哲學思想:

A. ―道‖是萬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B. 辯證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對立的,并可互相轉化。

②政治學說:―無為而治‖ ,―無事取天下‖。

3、歷史地位:

①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大變革(時局動蕩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了大批人才 ,各學派之間和同一學派的個流派之間的相互斗爭。

3、(政治)動蕩的兼并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競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4、(經濟)井田制瓦解。

5、(階級關系)士階級與新興地主階級活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們的學說根本上是為了維護君主統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義

A. 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浩然之氣;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 《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 他被稱為―亞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 ;B、性惡論;C 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歷史地位: A. 被視作儒家異端;B. 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春秋無義戰; ③尚賢、尚同 尚力、節用、節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②戰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后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 ―齊物‖ ―逍遙‖ 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順應自然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①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②今必勝古、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①在當時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②在后世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注】區別現代法制:法家的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是統治者的法律,完全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爭規律,注意利用和創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勢,重視人的作用。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三、漢代思想的大一統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待興,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生);

②老子的學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漢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事業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基礎);君權神授;大一統;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人倫道德標準,‖王道之綱‖。

【注】天人感應思想:一方面是將君主作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約君主.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于君主統治和鞏固國家統一; 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新儒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宣揚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學披上神學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①從此儒學在政治上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采納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動重視教育的文化風尚。

④利用王權對思想進行干預,禁錮了文化思想發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發展。

四、宋明理學

(一)理學興起的社會背景:

1、 (危機出現)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使儒學的統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 魏晉南北朝以來,到唐宋達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滲透。

3、 (重新光大)儒學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討匡時濟世的新儒學體系。

4、宋代重文,學術氛圍活躍。

(二)宋明理學:

1、程朱理學(開創:程顥、程頤;集大成者: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1)內容: ―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體系。從哲學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滅人欲。

(2)歷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

②明初確立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③流傳到外國,影響深遠。

2、陸王心學

(1)內容:

南宋,陸九淵:

①―心即理也‖

②通過―發明本心‖以求理 (進行內心反省)

明中期,王陽明:

①―致良知‖,內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歷史地位: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反對束縛,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學的評價:

消極:壓抑人性,扼殺人生自然欲求。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崇尚氣節強調社會責任感等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同異之處:

同:

①內容: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的‖仁‖―禮‖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都強調社會秩序。

②影響:有助于維護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積極影響。

異:

①宇宙構成: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個方面構成的,是客觀 唯心主義觀點;心學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是主觀唯心主義觀 點。

②道德主張:理學主張人應該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心學則主張人應通過 內心的自省達到良知。

五、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一)異端思想家李贄

1、李贄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

①(政治)專制統治腐敗,農民起義打擊;

②(經濟)商品經濟繁榮,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

③(文化)綱常禮教士人強烈追求個性和發展經濟的要求。

2、李贄思想主要內容:《焚書》《藏書》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學的虛偽,倡導個性的自由發展。

②萬物源于陰陽二氣,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總結:否定孔孟學說;批判程朱理學;倡導個性自由;追求物質享受;主張男女平等;是批判地繼承了儒學。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船山遺書》:系統批判宋明理學,建立教完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黃宗羲《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限制君權,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學務實。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張:

①(思想):經世致用;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

②(經濟)振興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

③(政治)批判君主專制,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評價:

①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

②給后世民眾以深刻啟迪。

③關注民生的經世致用思想影響深遠,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六、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

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經濟)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政治)國家統一,政局穩定;

(思想)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社會)對外交往與民族融合

(一)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2、印刷術:

①唐:現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②北宋畢升,活字印刷術。

③13世紀出現金屬活字,后傳入朝鮮、歐洲。

3、火藥:

①唐:發明火藥,孫思邈《丹經》記載,唐末用于軍事。

②五代、宋:廣泛應用?;鹋?、火箭、突火槍等。

③14世紀: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指南針:

①戰國: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針用于航海。

③13世紀:傳入歐洲。

(二)天文學

①戰國:《甘石星經》中《石氏星表》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東漢:張衡——水運渾象儀;地圓說早1000多年;地動儀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黃道游儀;世界首次測量子午線長度;水運渾象儀。

④元:郭守敬——簡儀早300年;《授時歷》我國古代最精確的歷法。

(三)數學: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籌算

②西漢:《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東漢:《九章算術》

④南朝:祖沖之圓周率點后七位,早1000年

(四)四大農書:

①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業,畜牧業;因地制宜。最能反映時代特點:民族交融)

②元:王禎《農書》介紹工具改進

③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開始汲取西方科技思想)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 :總結農業和手工業;反映工業因素萌動時期

(五)醫學:

①西漢:《黃帝內經》奠定中醫學理論基礎

②東漢:―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介紹四診法;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立―五禽戲‖

③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創立世界最先進分類法

(六)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于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第二,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第三, 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七)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

A.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

C. 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能夠不斷吸收來自外部的先進成果充實和發展自身,在歷史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富有創造力。

E. 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保證了中華文明免受外來勢力的沖擊。

F.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與社會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易于在社會上傳播。

(八)中國古代有著如此輝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來,多出現一些總結性的著作,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想一想為什么明清時期在科技發展方面會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國古代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科技一旦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失去了發展的條件和動力。

2. 為鞏固大一統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古代統治者重視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學教育的成分。

(九)明清中國古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啟示

啟示:先進文化要不斷地創新才有新的生機,更要學會如何在日常學習中揚長避短,避免故步自封??萍寄芊癞a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于社會環境?,F在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教興國,充分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的職能等。

第二單元:中國古代文藝長廊

(注意每個內容與時代背景相結合記憶)

一、書法藝術

1、漢字起源和演變: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鐘繇)

2、書法藝術發展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 《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繪畫藝術

1、起源:新石器時代 壁畫,地面畫,陶器裝飾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提出以形寫神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創造法度,雍容華貴

5、宋代:山水畫興起:注重意境

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風格奇特; 木刻版畫、年畫等

7、民間繪畫興起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

8、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一方面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三、文學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4、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第三單元

從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學理性時代

一、希臘(自然哲學→社會領域→人)

1、公元前7世紀,最早的哲學誕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學家―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創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意義: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3、公元前5世紀:

背景:民主政治發達,商業發展,思想活躍。

智者學派: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強調人的主題意義,否認神或命運,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過分強調個人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

4、蘇格拉底:認識人自己;強調知識的作用;最高的知識―善‖ 開創希臘哲學的新方向。

區別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看法:―智‖強調實際功用;―蘇‖強調作用;但都強調知識,否定權威。

5、亞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觀真實的存在;創立邏輯學;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峰。

二、文藝復興【14世紀出現→15世紀傳到歐洲(全盛時期)→17世紀結束)

1、背景:

(經濟)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地中海工商業發達;

(政治)政治分裂使學術環境相對寬松;

(思想)教會的精神阻礙;

(階級)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

(社會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學藝術人才輩出;豐富的文化遺產;

2、性質:新興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核心:人文主義(核心內容: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

3、文藝復興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琪羅《大衛》;拉斐爾《西斯廷圣母》

5、16世紀:(英國)莎士比亞 39部戲劇,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最高成就

6、影響:

①打破中世紀神學的束縛,解放人的思想;

②適應資本主義的需要;

③為啟蒙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反封建教會,促成宗教改革出現;

⑤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清除思想阻礙。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敗墮落,剝削人民;德國長期分裂

(思想)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活躍;

(經濟)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

(直接原因)兜售贖罪券

2、內容: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闡述了因信稱義,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這是宗教改革開始。

加爾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論;經營致富;節約簡化教儀;反對特權,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合理性,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性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戰教會權威,主張《圣經》是唯一信仰依據

③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異:加爾文更激進

四、啟蒙運動

1、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政治)歐洲處于封建統治下,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資產階級不斷壯大;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科學)現代自然科學得到發展;

(社會因素)英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理性傳播創造前提。

2、時間:17世紀出現,18世紀達到高潮

中心:法國

含義: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伏爾泰(啟蒙運動的領袖):自由、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開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社會契約論》:理性至上、天賦人權 、―人民主權‖、創立民主共和國。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為本,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彌德羅《大百科全書》:宣揚理性,發展科學。

4、評價:

①是歐洲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啟蒙思想家闡釋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制和三權分立等思想,豐富和最終了人文精神的內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政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根據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④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而且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5、中國1915年才出現相似的新文化運動

五、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原因:

①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興起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③科學家們的個人天賦和不懈努力。

(一)經典力學

1、天文學

(1)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學奠基人‖:提出太陽中心說,根本上動搖了神學的理論基礎。

(2)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近代科學之父‖:1610年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日心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他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物理學——牛頓的經典力學

(1)英國科學家牛頓被稱為―近代科學開創者‖,其三大成就有: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學和對光的分析。牛頓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學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意義:牛頓的經典力學,

①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

②對人類解釋與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海王星的發現是證明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頓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及與之有關的理論基礎。

④牛頓力學的創立,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

⑤牛頓力學和熱學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⑥還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二)生物學

1、背景:神創論占統治地位。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基督教神學受到重創,面向現實世界、重視實踐、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17-18世紀的西歐,更是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相繼發生,科學技術長足進步,人類視野不斷拓寬,思想文化更加開放。

19世紀,生物學領域迎來重要轉折。細胞學說和進化論是其中兩項最重大的成就,它們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譽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2、主要內容: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揭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871年,達爾文發表《人類的起源》,進一步論證了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

1863年,英國科學家發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進一步確立了人猿同祖論。

3、意義:

①生物進化論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對上帝造人說的顛覆,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提供了基礎。

②進化論在處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動。晚清,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它進行宣傳,喚醒國人,以避免亡國滅種之災。

(三)能源領域

1、―蒸汽時代‖的到來

瓦特18世紀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機。從此蒸汽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改造世界的動力機械,解決了工業革命的動力問題。它的采用為加快工業步伐,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加強世界的聯系。

1807年美國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最偉大的發明,成為時代的象征,人們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2、―電氣時代‖

①背景: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 ―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②電力能源的開發:1867年,德意志西門子發明發電機。不久,比利時格拉姆 發明電動機。

③―發明大王‖美國愛迪生創造發明達1000多項。電氣方面的發明有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電燈的發明。

④電氣技術發展的作用:以發電機為標志的電氣技術,提供了更為強大便捷而又廉價的動力,極大的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推進電氣時代。

3、蒸汽機和電力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變化是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產力的發展也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由于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③隨著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④還增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第四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化

一、詩歌、小說和戲劇

(一)(18世紀)浪漫主義

1、特點:

①富有幻想和激情,用豐富的想象對現實世界進行鞭撻

②崇尚民主自由

2、背景:

①18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中葉,是歐洲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的年代

②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歐洲并沒有出現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美好景象

③人們對社會的失望和對現實的不滿催生了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3、代表作:

①英國拜倫:《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唐璜》(被喻為―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特色: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

創作特點: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擊封建專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象,塑造一些追求個人幸福、愛情、自由的人物,人稱―拜倫式英雄‖。

②英國雪萊:《西風頌》,將人類的未來寄托于普遍的愛,詩中充滿幻想和憧憬,體現出一種真正的樂觀主義精神。

③德國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④法國雨果:《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

4、影響:

①通過心理描寫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作品對下層勞動人民寄予深切同情;

②有力地支持了法國大革命后席卷全歐洲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③盡管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改變世界的愿望落空,但仍給人鼓舞;

④為歐洲文壇樹立一面光輝旗幟。

(二)(18世紀)批判現實主義

1、特點:

①真實地反映和再現現實生活

②暴露社會黑暗,批判現實罪惡

③追求人道主義理想

④重視環境對塑造人物的決定作用

⑤熱衷于塑造與贊揚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財富迅速增加

②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赤貧化,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罪惡現象驚人增加

③文學上人們不滿足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寫現實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國巴爾扎克(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②俄國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③法國司湯達:《紅與黑》

④英國狄更斯:《雙城記》

4、影響: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剖析社會問題的本質。他們的作品提供了認識社會人生的鏡子,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19世紀中葉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背景:19世紀中葉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建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美好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直接行動。

2、俄羅斯高爾基:《母親》(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四)(20世紀五六十年代)現代荒誕派戲劇

1、內容:強調集中表現自我

2、形式:表現手法與傳統文學有很大差異: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一個明顯的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確,很難理解其中的因果關系。

3、背景:

①19世紀末期以來,西方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②人類在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紀大戰和席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

③面對世界大站和經濟大蕭條等社會危機的沖擊,人們從理想主義的夢幻中驚醒,深深陷入懷疑迷茫和苦悶之中。文學藝術領域在深刻批判現實的同時,興起了反傳統、反理性的現代主義潮流。

4、代表作: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二、音樂與美術

19世紀以來的音樂流派:

(一)古典主義音樂與浪漫主義音樂

德國貝多芬:

①代表作品:九部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歡樂頌》等)

②創作背景:啟蒙與革命——深受啟蒙思想影響,追求進步、自由和民主

③作品特點:構思廣闊,形式宏大,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氣息

④主要貢獻:將聲樂與器樂結合,開創了交響樂的新形式 ;賦予器樂反映社會重大題材的使命

⑤樂壇影響:把古典音樂發展到登峰造極 ;開創了浪漫音樂的先河

(二)印象派繪畫與音樂(19C)

1、產生背景:

①客觀:對歐洲原有藝術清規戒律不滿;19世紀科學技術尤其是光學和色彩學理論的啟發;工業革命拉近城鄉距離,郊外寫生方便。

②主觀:畫家的觀察和實踐,他們主張戶外寫生。

2、最具代表性的畫家:莫奈;其代表作:《 日出·印象 》 《干草堆》《魯昂大教堂》

3、印象派音樂:法國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影響:拓展了人們的審美領域,孕育了20世紀初對傳統藝術的全面突破。

(三)現代藝術興起

1、美術:

后印象派:法國塞尚― 現代繪畫之父 ‖;法國高更

現代派:荷蘭凡高 ― 撲向太陽的畫家 ‖; 西班牙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

2、音樂:現代音樂(20C):派別眾多,各式各樣,風格獨特

三、電視和電影

(一)電影19C末

1、背景:(物質、技術基礎)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科技與生產力發展

2、重要人物:

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 (1895.12.28 世界電影發明日)

美國格里菲斯(導演) ―現代電影之父‖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美國卓別林(演員) ―喜劇大師‖

(二)電視 20C

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

2、重要人物:英國貝爾德1926年發明電視

3、特點:覆蓋面廣、時效性和現場感強

4、功能:

①傳播資訊

②開展遠程將于的重要手段

③娛樂

④展示世界各點的優秀藝術作品

5、影響:

①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擴大視野,提高素養

②使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悄然改變

③成為經濟支柱之一,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推動社會進步

第五單元

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時間線索:

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19C五六十年代洋務派―中體西用‖ ;

早期維新思想 →19C90N:維新思想 →1905年:孫中山―三民主義‖ →1915年: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思想;

1918年: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24年:新三民主義 →1925年:毛澤東思想→20C80N:鄧小平理論→世紀之交:―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3年:科學發展觀

一、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造成統治者愚昧無知;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侵略加劇(鴉片戰爭)和中西聯系的擴大;先進中國人為了解西方,抵御外來侵略,向西方學習。

2、代表人物:地主開明派/抵抗派:林則徐《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

3、特點:沒有具體實踐,停留在著書上,但是具有啟迪作用。

4、思想: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表達了時代主題)

5、性質: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

1、背景:19世紀60年代,西學更加廣泛地傳入中國;內憂外患;

2、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鞏固清政府統治)

4、論戰:頑固派vs洋務派

5、實踐:洋務運動

6、結果:19世紀90年代洋務運動的破產,說明―中體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對比——抵抗派和洋務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敵,而洋務派則希望制外平內(太平天國、義和團等)

三、早期維新思想

1、背景:19世紀60年代,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

3、主張:最初持―中體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務運動,中法戰爭后主張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從器物之學轉入制度之學)

4、特點:尚未形成完整理論,未付諸實踐

四、維新思想

1、出現背景:

①19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②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③西學的進一步傳播。

2、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

3、共同主張:發展資本主義;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倡西學,廢八股;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為維新變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保守性)

梁啟超:《變法通議》變法圖存,伸民權,設議院——宣傳民權,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的必然性。

譚嗣同:《仁學》批判君主專制和綱常禮教,倡導自由、男女平等。

嚴復:譯著《天演論》,―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4、與頑固派論戰——資本主義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焦點: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5、實踐:戊戌變法,百日維新

6、影響: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們的覺醒。

五、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思想)

1、背景:

①(外部因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

②(直接原因)袁世凱加強專制統治,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③(經濟基礎)中國民資主義進一步發展,(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中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⑤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認識到中國需要進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運動概況:

①標志:1915.9 陳獨秀 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②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吳虞、劉半農

③思想陣地:《新青年》

④活動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目的:鼓勵各種學術發展與新思想的產生

⑤旗幟:―民主‖―科學‖(德先生、賽先生)

⑥主要內容:(四提倡,四反對)思想解放+文學革命

a.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 :陳獨秀《敬告青年》;

b.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儒家傳統道德) :‖打倒孔家店‖、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魯迅《狂人日記》(中國現代小說奠基之作)、《我之節烈觀》;

不足:全面清算過于偏激,全面否定了傳統文化;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c.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文學改良縐議》

d. 平民教育思潮:通俗教育和社會教育初步發展,如平民教育演講團,白話小說和散文大量涌現,文學新形式。

3、影響:

①性質: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是一場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

②進步性: 沉重打擊了專制主義,動搖了傳統禮教的統治地位,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③局限性: 對于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的態度。

六、孫中山―三民主義‖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各種救國主張的失敗;孫中山上書改革碰壁;同盟會成立,提出十六字綱領; (1894年,創立興中會[團體];1905年創立中國同盟會[政黨])

2、思想淵源:

經濟:單稅社會主義,《資本論》;

政治: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大同思想;

科學:進化論

3、內容: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沒有明確的反帝要求;沒有徹底土地革命綱領。

5、實踐:指導辛亥革命,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二)三民主義的發展(新三民主義)

1、背景:孫中山思想的轉變;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帶來新啟示和希望;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重新解釋三民主義

2、內容: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與舊三民主義最大區別是:明確的反帝要求)

3、評價:新三民主義是三民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成為大革命的指導思想;它以三大政策為核心,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

4、新三民主義是目的,三大政策是手段。

(三)三民主義的特點:時代性、愛國性、綱領性。

(四)評價: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迅速成為當時中國先進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圖存革命斗爭的綱領。

七、毛澤東思想

(一)歷史背景:

1、階級基礎: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2、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3、實踐基礎:毛澤東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探索和實踐, 共同創立了中國共產黨

(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萌芽: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7)

(1)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2)觀點:分析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指出農民問題是革命中心問題。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時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岡山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開創―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3)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5.8)

(1)著作:《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標志著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成熟)

(3)中共七大:1945.4 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4、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論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屆二中全會講話、《論人民民主專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思想

意義:為人民政協制度和新中國成立奠定理論基礎

(2)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理論:

①―社會主義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針

②社會主義建設探索:《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三)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四)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

1、特點:

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民主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②是中共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③精髓是‖實事求是‖

2、作用:

①毛澤東思想是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思想武器,指導民主革命贏得了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②指導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建立了社會主義;

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

④創造性第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馬義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承上啟下,繼往 開來的重要歷史地位。

(五)毛澤東的個人錯誤

晚年犯有嚴重錯誤:

①在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問題上急于求成

②在生產關系的變革上急于過度

③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辨析】毛澤東思想是正確的集體的結晶,而毛澤東晚年的思想錯誤是毛澤東個人思想的一部分,不同于毛澤東思想。

八、鄧小平理論

(一)歷史背景:

1、社會基礎: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2、思想基礎:1978年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3、實踐基礎:建國以來若干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經驗

(二)形成和發展過程:

1、1978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確立改革開放偉大決策,實現偉大轉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本質和―三個有利于‖標準)

3、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和―一國兩制‖理論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制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戰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談話,闡明社會主義本質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計劃手段互補)

7、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8、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

(三)歷史意義

1、性質: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2、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3、作用:

①指導了改革開放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②是當代民族精神的強大支柱

③創造性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二次歷史性飛躍

九、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國際形勢: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益激烈

2、國內形勢: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3、建設中國特色的實踐中,積累治黨治軍經驗,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內容

1、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方向

3、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過程:

1、2000年江澤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個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進黨章

(四)歷史意義

1、性質特點: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重要建黨理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2、精髓: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

3、作用:

①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完善和發展的理論武器;

②是新世紀全黨和中國人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根本指針;

③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十、科學發展觀

(一)形成過程:

1、2003.7 胡錦濤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建設應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

2、2003.10 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

(二)主要內容

1、第一要義是發展

2、核心是以人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4、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三)歷史意義

1、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義組成部分,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2、綠色‖GDP‖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六單元

現代世界的科技與文化

一、相對論

1、背景:19C,科學進步愈發顯示出轉化為生產力的巨大威力,經典物理學的危機

2、時間:20C初,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

3、內容:基本原理: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論原理

4、影響:

①提醒人們不要被常識和日常經驗所蒙蔽

②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最偉大的革命

③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地看待世界的途徑

④是核開發的理論基礎

二、量子理論

1、發展:

德國普朗克:量子假說

德國愛因斯坦:光的量子理論

丹麥玻爾:原子的量子理論

2、影響:

①帶來了技術創新:半導體和激光器

②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活

三、電腦和網絡

1、時間:

20C美國發明電子計算機 (代表數字化技術的產生)

20C60N美國誕生網絡技術

2、意義:互聯網打破了常規的空間和時間界限;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了信得增長點,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推動全球化的發展,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生命的奧秘

1、20C70N 生物工程技術正式形成

1993年 第一種轉基因食品晚熟西紅柿在美國投放市場

1990年 ―登月計劃‖的國際扔了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 (*我國1999年加入這項計劃)

1997年 克隆實驗成功

五、登上太空

1、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標志宇航事業偉大的開端。

1961年蘇聯 ―東方一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加加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1969年美國 ―阿波羅-11‖登月飛船發射,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上月球。

2、意義:航天事業的發展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

六、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一)兩彈一星

1、內容:

1964.10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成功;

1966.10 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67.6 第一顆氫彈試爆;

1970.4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長征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開端;

1975.11 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2、意義: 提高國際地位,維護國家安全,成功打破核壟斷,核訛詐;發展高科技,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環境

(二)東方魔稻

1973年袁隆平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培育成功

意義:

1、解決中國糧食問題;

2、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提供戰略計劃。

(三)‖銀河‖系列計算機

1983 年 ―銀河–I ‖型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

1997 年 ―銀河–III‖ 型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

意義:標志我國高性能巨型計算機的研制技術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實現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四)飛船

1999年第一艘―神舟‖號宇宙試驗飛船安全返回;

1999年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研究計劃;

2003年 ―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

2007年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發射。

1、意義: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成為帶動高新技術及相關領域發展的強大動力。

2、前提條件

國家的獨立(保障);黨和政府的重視;經濟實力增強;科學家的努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3、發展科技的歷史意義

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新中國生產力的進步;

②為建設特色中國社會主義提供了保障;

③增強綜合國力,振奮民族精神。

七、新中國的教育

必修三會考知識總結范文第6篇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的定義: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指標和方法不同,區域的類型也不同。

二、區域的特點:有的邊界是明確的(行政區),有的邊界是過渡性質的(干濕地區);層次性 注:兩個區域,按照不同的指標,地理界線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長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對比

長三角(華東地區、滬寧杭地區):讀圖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東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與日本隔東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溫暖時間長,作物的生長期長。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較為分散,多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長江、京杭運河、富春江、錢塘江、黃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麥、油菜、棉花

7、礦產資源貧乏。

8、綜合性的工業基地(發達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輕工業,利用交通優勢進口礦產發展重工業)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遼河平原構成東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為主,地勢平坦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陸性稍強),溫暖時間短,作物的生長期短。

4、土壤與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較為集中,多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機械化的推廣,耕作方式相對粗放,畝產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麥、大豆、玉米、甜菜(遼南為冬小麥)

7、礦產:有豐富的石油資源。

8、工業:我國的重化工基地。

四、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區域的影響是不同的。

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來分析

1、開發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

2、開發時期:隨著科技的發展,化不利的自然條件為有利的條件。

3、農業時期: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和棉花、桑蠶的產地。(為什么)

4、工商業時期:稠密的水網再次成為農業發展的障礙,糧倉地位、棉花生產地位均讓位于其他地區。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RS(遙感),GPS(全球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監測、城市管理、資源普查、災情評估、農業生產、臺風預報等等。

3、地理信息技術大眾化趨勢:GPS汽車導航、城市多媒體地理信息、空間信息網站

4、RS的定義:利用裝載于飛機或者航天器、衛星等上面的設備,對地面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關鍵的裝置時:傳感器

原理:不同物體發射的電磁波不一樣

主要環節:目標物——傳感器——處理裝置——遙感圖像

5、GPS 組成部分:空間部分、地面部分、用戶設備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確的三維坐標(經緯度和高程) 應用:汽車導航、空間定位、農業灌溉

6、GIS:是一種計算機系統,需要人來操作(輸入信息、管理、分析、表達) 數據源:統計數據、田野調查數據、遙感圖像 應用:空間分析、查詢檢索

在RS的的基礎上,可以利用GIS來動態監測或預報 臺風的監測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術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的定義、表現和主要地區

定義: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實質是土地生產力喪失的土地退化。

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簡稱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黃土高原地區)、 石漠化(云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區)、 鹽漬化(灌溉農業區)、

紅漠化(主要發生在我國江南丘陵以紅色砂巖為主地區,地表紅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禿禿的紅色石山,土地貧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稱為紅漠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礎) 西北地區(閱讀教材圖片可以獲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肅(和蒙古是交界的)、寧夏、陜西北部、內蒙古大部。

2、本區的主要山脈: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天山、阿爾泰山。

3、地理界線:賀蘭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分界線,以東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線,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異規律:有東到西的景觀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體現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5、綠洲農業的位置:山前的沖積扇上,山麓地帶。

6、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氣候干旱,土壤發育差、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大風多且集中,風力侵蝕嚴重。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荒漠化的決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類活動不當。 過度樵采:鄂爾多斯

過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區 過度開墾:沙區邊緣、綠洲地區 水資源利用不當

四、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與保護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資源:木材、燃料

2、環境資源:調節氣候、穩定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空氣、吸煙除塵、防風固沙、美化環境。

3、破壞森林的危害: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

二、熱帶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兩側,集中在非洲剛果河流域、東南亞、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注意:赤道穿過的地方并不都是熱帶雨林氣候,如果非洲東部地勢較高,赤道附近是熱帶草原氣候。

2、亞馬孫熱帶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環境作用明顯。 (1)維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維持全球的水平衡,促進全球的水循環。

三、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1、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植物體內

2、高溫淋洗的作用,土壤貧瘠

3、植物容易遭受破壞,一旦被毀很難恢復。

四、雨林被毀的原因

1、直接原因:人類的過度開發, (1)過度的焚耕開墾

(2)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的開發 (3)商業性的伐木

(4)采礦、水利和公路建設

五、亞馬孫雨林開發計劃

1、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

2、移民亞馬孫平原

3、借助外資、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六、開發還是保護 保護第一

要采取保護性的開發:進行環境教育,成立保護基金會,發展生態旅游,建立自然保護區等等。 問題研究: 濕地的作用:(1)涵養水源(2)蓄洪(3)維護生物多樣性(4)調節氣候 圍湖造田是破壞生態環境的一種行為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

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

、 神黃線 、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采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

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 和旅游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淀凈化。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⑴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后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⑵開發項目:防洪、航運、發電、旅游、供水、養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

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 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業 )、平原( 種植業 )、山地( 林業 )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于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

① 良好的工業基礎 基礎;

② 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 外向型農業;

③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于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 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 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 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 舍飼 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 集約化草食性 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 原料及產品加工 并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于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于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 僑鄉 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后, 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

勞動密集型 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 產業基礎、 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于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制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制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 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 “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區域分布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能源資源 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③ 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戰略接替區

,發展戰略是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 有利于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于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于凈化大氣環境 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市場因素; 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②發展中國家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⑵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于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于 開發期或增長期 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 污染 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 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上一篇:部編六年級語文期中范文下一篇:保險查勘員辭職報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