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

2024-03-22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第1篇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2.舉例說出基因重組。

3.說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4、舉例說明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2、基因突變的概念及特點。

3、基因突變的原因。 難點:

1、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

2、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三、板書設計:

一、基因與性狀的關系

二、基因突變

三、基因重組

四、教學過程: 導入:

1.水中的葉比空氣中的葉要狹小細長一些。 2.這兩種形態的葉,其細胞的基因組成應是一樣的。

3.為什么葉片細胞的基因組成相同,而葉片卻表現出明顯不同的形態?

一、基因、蛋白質和性狀的關系 引導學生閱讀,得出結論。

(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這里要注意充分運用兩類遺傳現象的實例來說明。一類是類似豌豆的圓粒與皺粒、白化病和侏儒癥等實例,說明基因通過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來控制細胞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另一類是類似囊性纖維病、鐮刀型貧血癥等實例,說明基因通過控制結構蛋白的合成,從而直接控制性狀。以上分析綜合如下圖。由此可見,基因控制性狀是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

現的。)

(1)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如白化病等。 (2)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等。

提示:此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基因與生物的性狀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最后,教師再通過“人的身高”這一事例,說明在自然界中,不僅存在單基因對性狀的控制,而且存在多基因對性狀的控制,以及環境對性狀的影響等。)

提示:此題旨在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地評價基因決定論的觀點,認識到性狀的形成往往是內因(基因)與外因(環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結果。

1.提示:翅的發育需要經過酶催化的反應,而酶是在基因指導下合成的,酶的活性受溫度、pH等條件的影響。

2.基因控制生物體的性狀,而性狀的形成同時還受到環境的影響。

前面我們對遺傳問題進行了學習、知道了主要的遺傳物質是DNA,控制生物性狀遺傳的遺傳物質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基因,以及遺傳的三個基本定律和伴性遺傳。

可見遺傳的問題很復雜。那么,變異呢?也同樣如此。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蘊含著形形色色的變異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一、基因突變

問1】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是怎樣引起的一種遺傳病?(教師簡介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問2】大家回顧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結構如何? 出示基因結構變化示意圖,對圖講解。

強調基因結構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種情況變化,歸根結底都是堿基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從而改變了遺傳信息,引起生物性狀的變異。

由于DNA分子中發生的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

那么,基因突變是如何產生的呢?

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遺傳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產生的。 1.學生閱讀后回答

2.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堿基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不同的基因,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順序)不同。

問:基因突變作為生物變異的重要來源,它有哪些特點呢?

【強調】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自然突變,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誘發突變?;蛲蛔兛梢园l生在體細胞中,也可以發生在生殖細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約10萬到1億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一個發生基因突變??梢娡蛔兤鋵嵰彩遣蝗菀装l生的。 【歸納】①普遍性②隨機性③稀有性④有害性⑤ 不定向性

基因突變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 學生閱書后,由學生回答教師穿插其中講解。

三、基因重組

問:什么叫基因重組?基因重組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舉例說明

【強調】這里必須注意到,基因重組只是生物個體的基因型發生了改變,出現了親代沒有的新的基因組合,而基因本身的結構并沒有改變。

基因重組是指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重組產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組合,即控制兩對或兩對以上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位于兩對或兩對以上同源染色體上,該生物個體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間的自由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原來連鎖在一條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

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復制后的同源染色體聯會后,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由于交叉而交換,基因也隨著交換。

上述二種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組,而新的重組基因類型又導致了不同相對性狀的重組,使后代產生變異。

基因重組是通過有性生殖來實現的,如果兩個親本的雜合性越高、遺傳物質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組的類型就越多,后代產生的變異也就越多。以豌豆為例,當具有10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時,如果只考慮基因的自由組合(l0對等位基因位于10對同源染色體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組, 有

可能出現的表現型就種„„。

四、總結:

生物的變異,根據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是否改變,分為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兩類??蛇z傳變異中的基因突變,是基因分子結構的改變。是在一定的外界條件或者生物內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結果是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改變,最終導致原來的基因變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變不同于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基因的重新組合,產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產生了新的基因,產生了新的遺傳物質。因而基因突變是生物產生變異的根本原因、為生物進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基因重組是通過有性生殖過程來實現的,如果兩個親本的雜合性越高、遺傳物質差距越大,基因重組的類型就越多,后代產生的變異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組為生物的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第2篇

遺傳與進化

第1章

遺傳因子的發現

第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程標準與本節對應的“內容要求”是:“闡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種可能,并可由此預測子代的遺傳性狀”。結合教材內容,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闡明孟德爾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自由組合定律。

2.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獲得成功的原因。

3.說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義。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分析。

2.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教學難點

1.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的分析。

2.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

三、教學設計思路

首先以問題探討中的豌豆照片為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展示兩對性狀的雜交實驗講解每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遵循了分離定律。分析黃色圓粒和綠色皺粒的雜交實驗,并講解測交試驗,得出自由組合定律。再通過課本展示資料,講解孟德爾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講解孟德爾遺傳規律在育種和醫學實踐中的應用。

四、教學步驟

1.新課導入

教師活動:展示形狀不同的豌豆的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討中的問題。

學生活動:觀察課件,獨立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

活動意圖:產生認知沖突,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情境。

教師活動:講解以上問題,講解要點為:

1.要點:不影響。決定子葉顏色的遺傳因子和決定種子形狀的遺傳因子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二者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因此它們之間不會相互影響。

2.要點:不一定。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黃色皺縮的豌豆及綠色飽滿的豌豆。

教師活動:那么一對相對性狀的分離對其他相對性狀有沒有影響呢?在發現了一對相對性狀遺傳規律的基礎上,孟德爾又對豌豆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進行了研究。

2.新課講授

一、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教師活動:展示孟德爾兩對相對雜交實驗的過程以及結果。并組織學生對比實驗和預測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9頁,對比預測結果,初步分析思考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F2中出現的性狀類型及比例。

教師活動:教師在講解中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孟德爾以豌豆的哪兩對相對性狀進行實驗的?

(2)F1代的表現型是什么?說明了什么問題?

(3)F2代的表現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4)每對性狀的遺傳是否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教師活動: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講解,講解要點為:

(1)黃與綠、圓與皺。

(2)F1代全為黃色圓粒,說明黃色對綠色為顯性,圓粒對皺粒為顯性。

(3)F2代有四種表現型:黃色圓粒、黃色皺粒、綠色圓粒、綠色皺粒,前后代比較發現,出現了親代不曾有的新性狀——黃色皺粒和綠色圓粒,這又恰恰是兩親本不同性狀的重新組合類型。這四種表現型比為9:3:3:1,恰是(3:1)2的展開,表明不同性狀的組合是自由的、隨機的。

(4)每對性狀的遺傳都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教師活動:那么,為什么出現了兩對新性狀,孟德爾是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的呢?

二、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和驗證

教師活動:孟德爾首先假設豌豆的兩對相對性狀分別由兩對不同的遺傳因子控制,且這兩對遺傳因子在傳遞過程中彼此是獨立的。

教師活動:根據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孟德爾認為性狀是由遺傳因子來控制的,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那么黃色圓粒和綠色皺粒的體細胞中有幾對遺傳因子?如果用Y(y)和R(r)來表示顏色和粒形,那么純種的黃色圓粒和純種的綠色皺粒豌豆的遺傳因子組成如何表示?

學生活動:回答:分別有2對遺傳因子,黃色圓??捎肶YRR表示,綠色皺??捎脃yrr表示。

教師活動:上節課我們還學到遺傳因子在配子里是成單存在的,那么上述兩個親本產生的配子的遺傳因子又是如何表示的?

教師活動:純種黃色圓粒產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純種綠色皺粒產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

教師活動:兩親本雜交時產生的配子YR和yr結合,所產生F1的遺傳因子組成就是YyRr。F1代體細胞中既有Y,又有y,既有R又有r,為什么F1表現出的是黃色圓粒呢?因為Y對y具有顯性作用,R對r具有顯性作用,所以F表現出來的是Y和R所對應的性狀,即黃色圓粒。

教師活動:講解根據分離定律,每對遺傳因子都要彼此分離,F1中Y可以與R或r組合,y可以與R或r組合,即產生YR、Yr、yR、yr四種配子。

教師活動:孟德爾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每對遺傳因子的分離以及不同對遺傳因子之間的自由組合是彼此獨立互不干擾的,且分離和組合是同時進行的。這樣,F1產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就各有四種:YR、Yr、yR、yr,并且它們之間的數量比是1:1:1:1。受精時,由于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那么配子的結合方式有幾種?F2中的性狀表現和遺傳因子的組成形式各有幾種?

教師活動:展示遺傳圖解,并講解F1配子組合方式為16種,F2遺傳因子組成為9種,F2表現型為四種。

教師活動:提問:什么叫測交?

學生活動:是用F1代與親本的隱性純合子雜交。目的是測定F1的基因型。

教師活動:展示F1作父本和母本的測交及其結果的遺傳圖解。

教師活動:講解兩種情況是相同的,說明F1在形成配子時,不同對的基因是自由組合的。

教師活動:

三、自由組合定律

教師活動:講解自由組合定律的含義,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比較表,并進行講解。

四、孟德爾實驗方法的啟示

教師活動:展示課本思考討論中的內容,并針對其中的問題進行講解。講解要點為:

1.豌豆適于作雜交實驗材料的優點有:(1)具有穩定的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如高莖和矮莖,高莖高度為1.5~2.0m,矮莖高度僅為0.3

m左右,易于觀察和區分;(2)豌豆嚴格自花傳粉,在自然狀態下可以獲得純種,純種雜交可獲得雜合子;(3)豌豆花比較大,易于做人工雜交實驗。孟德爾正是因為選用了豌豆做雜交實驗,才能有效地從單一性狀到多對性狀研究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才能對遺傳實驗結果進行量化統計。若孟德爾一味地用山柳菊做實驗,就很可能揭示不了生物遺傳的規律,所以科學地選擇實驗材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

如果孟德爾沒有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他很難對分離現象作出解釋。因為通過數學統計,孟德爾發現了生物性狀的遺傳在數量上呈現一定的數學比例,這引發他揭示其實質的興趣。同時這也使孟德爾意識到數學概率也適用于生物遺傳的研究,從而將數學方法引入對遺傳實驗結果的處理和分析中。

3.一種正確的假說,僅能解釋已有的實驗結果是不夠的,還應該能夠預測另外一些實驗的結果,并通過實驗來驗證。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就可以認為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認為假說是錯誤的。孟德爾基于他對豌豆雜交實驗作出的假說,設計測交實驗,其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由此證明自己提出的假說是正確的。

4.有關系。數學包含許多符號,數學符號也被普遍應用于概括、表述和研究數學的過程中。孟德爾創造性地應用符號體系,并用于表達抽象的科學概念,和應用數學符號研究數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與他曾在大學進修過數學有關。

數學符號能簡潔、準確地反映數學概念的本質。孟德爾用這種方法,也更加簡潔、準確地反映抽象的遺傳過程,使他的邏輯推理更加順暢。

5.(1)扎實的知識基礎和對科學的熱愛。孟德爾在維也納大學進修時,通過對自然科學的學習,使他具有生物類型是可變的、可以通過雜交產生新的生物類型等進化思想。同時孟德爾還學習數學,使他受到“數學方法可以應用于各門自然科學之中”的思想影響,產生應用數學方法解決遺傳學問題的想法,使孟德爾成為第一個認識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預測遺傳雜交實驗結果的科學家。

(2)嚴謹的科學態度。孟德爾對雜交實驗的研究是從觀察遺傳現象出發,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然后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的研究方法。這在當時是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雜交實驗,他就沒有局限于對實驗結果的簡單描述和歸納。

(3)創造性地應用科學符號體系??茖W符號體系能夠更簡潔、準確地反映抽象的遺傳過程。

(4)勤于實踐。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中,連續進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對每次實驗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從中發現了前人沒有發現的問題和規律。

(5)敢于向傳統挑戰。孟德爾通過實驗研究,提出了“顆粒遺傳”的思想,這是對傳統遺傳觀念的挑戰。

五、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再發現

教師活動:講解孟德爾論文發表的過程。

教師活動:講解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六、孟德爾遺傳規律的應用

教師活動:講解基因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在雜交育種和醫學實踐中的應用的實例。

五、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2節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

一、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二、對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和驗證

三、自由組合定律

四、孟德爾實驗方法的啟示

五、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再發現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第3篇

班級

姓名

學號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

舉例說明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變異都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甚至死亡。

1.生命觀念:根據結構和功能觀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種類及其影響。

2.科學思維:(1)經過歸納與概括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

(2)通過分類與比較,明確單倍體育種與多倍體育種流程。

3.實驗探究:基于給定條件,探究低溫誘導植物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變化。

課程學習:

生物變異可分為

??蛇z傳的變異有

、

、

三種來源。(P97)

一、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1、種類:一類是細胞內

,例如

;

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

為基數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2、染色體組概念:

(1)據果蠅染色體組成圖分析:

果蠅體細胞有幾條染色體?幾對常染色體?

體細胞中Ⅱ號和Ⅱ號染色體是什么關系?Ⅲ號和Ⅳ號呢?

雄果蠅精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是怎樣的?

(2)

染色體組:

在大多數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都是

的,也就是含有

,其中每

稱為一個染色體組。如雄果蠅的精子中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或者

)。

素養探究

染色體組數目判斷方法

A、

根據染色體形態判斷

據圖思考:右邊細胞核內,有幾個染色體組?

B、

根據染色體形態和數量判斷

據圖思考:右邊細胞核內,有幾個染色體組?

C、根據基因型判斷

基因型為AaaBbb,有幾個染色體組?

3.二倍體和多倍體

(1)二倍體:由

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

的個體叫作二倍體,如

、

、

。

(2)多倍體:體細胞中含有

的個體,統稱為多倍體。其中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稱作

,如

;體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稱作

,如

。

(3)多倍體的優點?

(4)多倍體的獲得途徑?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很多,如

,用

等。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處理

。

(5)根據課本p88內容思考

①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多倍體的原理?

②秋水仙素作用時期?

(6)【探究?實踐】根據P89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①低溫誘導獲得植物多倍體的原理?

②該實驗中,卡諾氏液、95%酒精的作用

③制片步驟?

④該實驗與秋水仙素實驗有什么相似之處?

⑤觀察時,是否所有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加倍?

(7)

根據課本P91拓展應用中三倍體無籽西瓜的題目,思考下列問題:

①嘗試概括出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用文字加箭頭的形式表示)

②思考三倍體植株為什么不能形成種子?

4.單倍體: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僅可以

,也可以

。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

的個體,叫作

,如雄蜂、雄蟻。

特點:與正常植株相比,單倍體植株長得

,而且

。

思考:①單倍體的體細胞中是否只含一個染色體組?

②據P89《與社會的聯系》回答,單倍體育種的方法(畫出概念圖)?

③思考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是什么?它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素養探究

“二看法”判斷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方法

一看發育起點;二看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二、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1、種類:

名稱

圖解

變化

舉例

缺失

染色體b片段

重復

染色體b片段

易位

染色體斷裂的片段

(d、g)

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倒位

同一條染色體上某一片段(a、b)位置

①缺失:染色體中某一片段

引起的變異,如: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

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果蠅

的形成。

②重復:染色體中

某一片段引起變異,如

。

③倒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

到另一條

上引起的變異。

④易位: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

引起的變異。

2、結果: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

發生改變,而導

的變異。

3.對生物體的影響:大多數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是

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生物體

。

【課堂小結】

【隨堂檢測】

1、某生物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8條,下圖中,表示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細胞是(

)

A

B

C

D

2、某生物的基因型為AAaaBbbbCCCc,那么它

有多少個染色體組?(

)

A、2、

B、3

C、4

D、8

3.下列有關單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②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體,一定不是單倍體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一定都是單倍體

④基因型為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單倍體

⑤基因型為Abcd的生物體一般是單倍體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情況引起的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的是(

)

A.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

B.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C.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局部交換

D.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換

5.導致遺傳物質變化的原因有很多,下圖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變異類型①和②依次是(  )

A.突變和倒位

B.重組和倒位

C.重組和易位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第4篇

班級

姓名

學號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核心素養

舉例說明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變異都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甚至死亡。

1.生命觀念:根據結構和功能觀說出染色體結構變異種類及其影響。

2.科學思維:(1)經過歸納與概括理解染色體組的概念;

(2)通過分類與比較,明確單倍體育種與多倍體育種流程。

3.實驗探究:基于給定條件,探究低溫誘導植物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變化。

課程學習:

生物變異可分為

??蛇z傳的變異有

、

、

三種來源。(P97)

一、染色體變異

(一)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1、種類:一類是細胞內

,例如

;

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

為基數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2、染色體組概念:

(1)據果蠅染色體組成圖分析:

果蠅體細胞有幾條染色體?幾對常染色體?

體細胞中Ⅱ號和Ⅱ號染色體是什么關系?Ⅲ號和Ⅳ號呢?

雄果蠅精細胞中染色體組成是怎樣的?

(2)

染色體組:

在大多數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都是

的,也就是含有

,其中每

稱為一個染色體組。如雄果蠅的精子中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或者

)。

素養探究

染色體組數目判斷方法

A、

根據染色體形態判斷

據圖思考:右邊細胞核內,有幾個染色體組?

B、

根據染色體形態和數量判斷

據圖思考:右邊細胞核內,有幾個染色體組?

C、根據基因型判斷

基因型為AaaBbb,有幾個染色體組?

3.二倍體和多倍體

(1)二倍體:由

發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

的個體叫作二倍體,如

、

、

。

(2)多倍體:體細胞中含有

的個體,統稱為多倍體。其中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稱作

,如

;體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稱作

,如

。

(3)多倍體的優點?

(4)多倍體的獲得途徑?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很多,如

,用

等。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

處理

。

(5)根據課本p88內容思考

①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多倍體的原理?

②秋水仙素作用時期?

(6)【探究?實踐】根據P89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內容,思考以下問題:

①低溫誘導獲得植物多倍體的原理?

②該實驗中,卡諾氏液、95%酒精的作用

③制片步驟?

④該實驗與秋水仙素實驗有什么相似之處?

⑤觀察時,是否所有的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加倍?

(7)

根據課本P91拓展應用中三倍體無籽西瓜的題目,思考下列問題:

①嘗試概括出三倍體無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用文字加箭頭的形式表示)

②思考三倍體植株為什么不能形成種子?

4.單倍體: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僅可以

,也可以

。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

的個體,叫作

,如雄蜂、雄蟻。

特點:與正常植株相比,單倍體植株長得

,而且

。

思考:①單倍體的體細胞中是否只含一個染色體組?

②據P89《與社會的聯系》回答,單倍體育種的方法(畫出概念圖)?

③思考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是什么?它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素養探究

“二看法”判斷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方法

一看發育起點;二看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

二、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1、種類:

名稱

圖解

變化

舉例

缺失

染色體b片段

重復

染色體b片段

易位

染色體斷裂的片段

(d、g)

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倒位

同一條染色體上某一片段(a、b)位置

①缺失:染色體中某一片段

引起的變異,如: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

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果蠅

的形成。

②重復:染色體中

某一片段引起變異,如

。

③倒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

到另一條

上引起的變異。

④易位:染色體中某一片段位置

引起的變異。

2、結果: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

發生改變,而導

的變異。

3.對生物體的影響:大多數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是

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生物體

。

【課堂小結】

【隨堂檢測】

1、某生物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8條,下圖中,表示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細胞是(

)

A

B

C

D

2、某生物的基因型為AAaaBbbbCCCc,那么它

有多少個染色體組?(

)

A、2、

B、3

C、4

D、8

3.下列有關單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①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

②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生物體,一定不是單倍體

③生物的精子或卵細胞一定都是單倍體

④基因型為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單倍體

⑤基因型為Abcd的生物體一般是單倍體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情況引起的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的是(

)

A.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

B.一條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C.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局部交換

D.DNA分子中發生堿基的增添缺失或替換

5.導致遺傳物質變化的原因有很多,下圖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變異類型①和②依次是(  )

A.突變和倒位

B.重組和倒位

C.重組和易位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第5篇

3.? 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4.? 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重點]: 1.? 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2.? 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難點]: 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

[知識結構]: 一.觀察細胞

1.顯微鏡的結構[來源:] 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①取鏡與安放:右手握鏡臂,左手拖鏡座。把顯微鏡放 在實驗臺的前方稍偏左。 ②對光:a.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b.選一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過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能看到白亮的視野。

③低倍鏡觀察:a.把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b.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實驗者的眼睛應當看物鏡鏡頭與標本之間,以免物鏡與標本相撞)。

c.左眼看目鏡內,同時反向緩緩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為止,再稍稍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 更加清晰。

④高倍鏡觀察:a.移動裝片,在低倍鏡下使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到視野中央。b.轉動轉換器,移走低倍鏡。 c.緩緩調節細準焦螺旋 ,使物像清晰。 d.調節光圈,使視野亮度適宜。

3.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來源:學_科_網] 結論:細胞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 二.原核細胞 和真核細胞 1.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表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教學目標分析(結合課程標準說明本節課學習完成后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 一是ATP是學習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礎知識,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本冊教材乃至高中生物學習階段的重點內容,二是ATP知識點又比較抽象;從生物知識課標以及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思維能力角度分析,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ATP的結構和生理功能以及形成途徑與去路,首先了解ATP的直接供能作用,繼而介紹ATP的結構和生理功能,理解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在此基礎之上理解本節課的重點知識ATP的形成途徑與去路,解決本節課的難點:ATP和ADP的相互轉化過程中的能量來源和去路即細胞的能量“通貨”作用。 知識目標: 了解ATP的作用:直接供能物質。

理解ATP的結構簡式和分解供能過程。[來源:學_科_網] 理解生物體內ATP的含量和形成途徑。 理解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能力目標: 觀察螢火蟲發光現象、對照實驗探究和討論發光器發光的能量物質,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實踐能力。

通過本節課安排的5個討論,培養小組內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能力。

通過閱讀教材、資料分析、動畫列表和3次課練,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列表分析ATP與ADP的動態平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生態觀,即總能源來自于光能

學習者特征分析(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等方面進行描述): 高一學生與初中階段相比,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思維形式逐漸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轉變,也就是理解能力與初中階段相比提高了,學生學習心理的穩定性成熟了許多,學習的目的性明確,學習態度較穩定,因此學習行為 與自覺性等習慣加強了許多,就本節課而言,之前學生學習了能量物質糖類和核酸的組成和功能,在初中又接觸到生物能量活..

第三章第三節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傘藻嫁接實驗,學生能夠得出帽形形成與假根有關 通過傘藻的核移植實驗,學生能夠得出帽形受細胞核控制 通過實驗探索,學生能夠得出細胞核的功能

通過細胞核結構的學習,學生能夠說出細胞核的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技能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嘗試與同學進行交流,形成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通過討論、分析實驗,形成實驗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參與實驗設計過程,形成探索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通過小組交流,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傘藻的嫁接、傘藻的核移植實驗

三、教學難點: 細胞核的功能

四、教學方法和媒體: 教學方法:講授法 讀書指導法 直觀演示法 討論法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模型

五、教學過程 時間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 3Min

一、導入

1996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國誕生。那么,同學們還記得在初中學過的多利的誕生過程嗎?老師跟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第一步是從A羊中取出乳腺細胞,然后取出細胞核。第二步從B羊中取出卵細胞,然后去除 細胞核。第三步通過核移植,融合之后在體外培養一段時間并移植到C羊當中。這樣就產生了克隆羊多利,那么多利長得像那一只羊呢?為什么呢?因為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A羊提供了細胞核。那么,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細胞核還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遺傳物質的控制 中心——細胞核》 回憶克隆羊多利的產生過程,積極思考與細胞核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克隆羊多利的產生過程,引發學生對細胞核功能的思考

二、實驗

為了研究細胞核的功能,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首先以傘藻為實驗材料,首先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傘藻,傘藻有三部分組成:傘帽、傘...

第2節 細胞的分化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真核細胞主要是經過有絲分裂產生的。有絲分裂的意義是什么?經過有絲分裂,新增加的子細胞與原來細胞是一樣的嗎?(形態結構和遺傳物質都完全相同)

我們個體發育的起點是什么? 一個受精卵只通過分裂就能完成個體發育嗎?(參見P8相關信息)

多細胞生物體發育的過程是除了通過細胞分裂增加數目外,還需要增加細胞的種類。生物體不同類型的細胞是怎樣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第2節 (細胞的生命歷程之)細胞的分化 設問:①什么是細胞分化?分化的過程和結果如何? 板書:

一、細胞分化

師:以人的受精卵發育過程為例,繪制簡圖講授分化過程和結果。

小結:細胞分化的結果形成了不同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細胞,從而構成生物體不同的組織、器官乃至系統,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新個體。因此,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個體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來實現的。

設問:細胞分化是人類細胞特有的嗎?指導學生觀察P118圖6-9。 提問:你能舉出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嗎? 生:根尖的分生區細胞不斷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說一說: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細胞分化嗎? 1.定義:一個或一種細胞產生形態、結構和功能差異的后代 提問:你能舉出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嗎? 生:根尖的分生區細胞不斷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思考以下問題,引出細胞分化的特點。 ①成熟個體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細胞? 學生舉例:造血干細胞

師:細胞分化發生于整個生命進程中。 ②為什么概念中強調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呢? 分析:由于胚...[來自e網通客戶

3節細胞的衰老與凋亡

教學過程

教師用網頁展示這節課要討論的問題。如下:[來源:學,科,網Z,X,X,K]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什么關系? 2.細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細胞凋亡的含義是什么? 5.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有什么區別? 6.細胞衰老與人類健康有什么關系? 7.如何預防人體衰老? 8.社會老齡化的相關問題? 由于時間關系, 每組分配兩個問題開始頭腦風暴,并把過程記錄下來,告訴學生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組織,噪 聲控制員控制噪聲,記錄員作好過程的記錄。教師為了把握學生頭腦風暴的情況,可以分時間參與到各組學生的頭腦風暴的過程里面。

二十分鐘以后,把每一組經過頭腦風暴的結果張貼出來,由每一組的主持人發表本組討論的結果,時間3分鐘。 第一組: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什么關系? 答: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總是在不斷更新。也就是說,多細胞生物的細胞每時每刻都有細胞在衰老、死亡,同時又有新增的細胞來補充它們。因此多細胞生物的細胞衰老、死亡與個體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 2.細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細胞衰老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使細胞萎縮,體積縮小。(2)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體固縮;溶酶體數目增加和體積增大,內質網排列無序。(3)多種酶活性降低。(4)細胞內色素積累。(5)呼吸速率減慢。(6)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鼓掌表揚) 第二組: 3.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細胞衰老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它是當今科學家研究的熱門問 題。我們組的同學比較接受自由基學說:自由基是一類瞬時形成 的含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團,表現出高度的反應活潑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統。在生命活動中,自由基...[來自e網通客戶端 《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教學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浙科版)第1章。在前面細胞基本結構的基礎上, 通過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細胞膜選擇透過性的特點 ,為后面細胞膜結構模型以及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學習做好知識鋪墊。這是一個探究性實驗,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并且通過半透膜的滲透實驗了解了滲透的原理,具備比較好的基礎。學生接觸探究實驗不多,因此探究的思維需要鍛煉。本班學生課堂氣氛活躍,動手能力比較強,因此可以把重點放在實驗設計的講解和現象的分析上。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闡明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2. 能力目標:嘗試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完成制片和顯微鏡觀察等相關實驗操作。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良好的探究性學習思維。

三、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理解實驗設計。 2. 教學難點:實驗的設計。

四、教學準備 1. 實驗材料與試劑: 2. 實驗步驟

1)制作洋蔥外表皮的臨時裝片,低倍鏡觀察

2)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30%蔗糖溶液,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注意重復3-4次,觀察。

3)從蓋玻片的一側滴入清水,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注意重復幾次,觀察。

五、教學過程

第1節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二 酶的特性

【教學目標】【學點1】酶具有高效性

【學點2】酶具有專一性【學點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條件 【知識梳理】【學點1】酶具有高效性

回顧“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結論:氯化鐵中的Fe3+和新鮮肝臟中的過氧化氫酶都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但是過氧化氫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學點2】酶具有專一性

1、 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化合物或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如淀粉酶只能催化分解淀粉,而不能催化蔗糖、纖維素等水解。 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質為多肽,而肽酶能將多肽鏈水解成氨基酸。

2、 細胞內,酶的種類多種多樣,互補干擾各自的化學反應。

3、 常見的酶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麥芽糖; 麥芽糖酶:催化麥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果糖; 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 3脂肪酸+甘油 蛋白酶:催化蛋白質水解成多肽; 肽酶:催化多肽水解成氨基酸 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成水+氧氣 【典型例題】

正文統【學點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溫度、PH值等條件

1、過酸、過堿、高溫都會破壞酶分子空間結構,導致酶失活,且不可逆。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是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生物的物質基礎和細胞的種類的基礎上進行的,為以后的細胞器、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以及生物膜系統等內容做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是生物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學情分析

學習者是高中一年級學生,對于細胞膜這部分內容初中有一定的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上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不斷思考,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聯系生活實際,利用類比推理等方法,幫助學生識記和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掌握細胞膜的功能;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學生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通過觀察、分析所給材料,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學生能夠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2.?? 教學難點

(1)?? 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 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課前準備:安排學生預習教材40頁到43頁,并完成學案。 教學過程 [導入本章] ?? 第二章我們學習組成細胞的化合物,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呢?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核酸等等(學生回答),如果將這些物質按照它們在細胞中的比例放在一個試管中,能組裝成成一個細胞嗎?為什么? ???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細...[來自e網通客戶端

3.2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舉例說出集中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2、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技能方面

1、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討論細胞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部分與整體的統一性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明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條件; 2.說明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說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過程和方法: 1.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2.能夠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 3.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養成合作,自主和探究學習的習慣;

2.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生獲得質疑、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二、教學重點 1.滲透作用的條件;

2.探究實驗中如何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 3.探究實驗中怎樣進行實驗設計。

三、教學難點

1.探究實驗中如何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

2.如何設計實驗過程(材料、實驗用具、試劑的選擇、實驗現象的預測等)。

四、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五、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點撥法、類比教學法

六、課前準備: 1.準備演示實驗的器材、材料 2.課前分組? 3.flash課件 4.導學案

七、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糖拌黃瓜片實物,大家觀察到有水滲出的現象,設疑:水是從哪里來?為什么會有水分滲出? 這節課,我們以水分子為實例來探討物質的跨膜運輸(引出本節課題)

新課學習:

一、滲透作用(合作學習)

過渡:那么水分子跨膜運輸的原理是什么呢?(從現象到原理,引入滲透裝置。)

(一)教師出示已經安裝好的滲透裝置,介紹裝置的構成和半透膜性質,學生說出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然后小組合作通過思考下面的問題進行討論:為什么漏斗內的液面會上升? 思考題: ①滲透作用進行時,蔗糖分子和半透膜兩側的水分子是否都透過半透膜嗎? ②在單位時間內,由燒杯通過半透膜滲入漏斗的水分子數量多,還是由漏斗通過半透膜滲出燒杯的水分子數量多? ③水分子總體的擴散方向是怎樣的? 小組代表說出他們...[來自e網通客戶端]

第四章第3節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一.教學目標

1.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進行圖表數據的解讀。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教學難點 主動運輸。 三.過程與方法

1.進行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2.進行圖表數據的解讀。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1.參與小組討論,交流自學成果。

2.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反映了細胞膜的功能,這是在細胞膜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學習,樹立生物膜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五.學情分析

第3節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 教學目標

1.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2.說明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3.說明細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討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4.進行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有氧呼吸的過程及原理。 2.教學難點

(1)細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質。 (2)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述法、實驗法

四、課時安排 2

五、教學過程

〖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提示。

1.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是物質的氧化分解過程;都能產生二氧化碳等產物,并且都釋放出能量。

2.不能。否則,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會迅速而徹底地氧化分解,能量會迅速地全部釋放出來,細胞的基本結構也就會遭到徹底的破壞。

3.在無氧條件下,細胞能夠通過無氧呼吸來釋放能量。但是,無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釋放的能量要少許多。

〖問題〗以“本節聚焦”發問,引起學生的思考注意。

〖板書〗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戶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并產生ATP的過程。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學生思考探究回答,老師提示。

〖提示〗重鉻酸鉀可以檢測有無酒精存在。這一原理可以用來檢測汽車司機是否喝了酒。具體做法是:讓司機呼出的氣體直接接觸到載有用硫酸處理過的重鉻酸鉀或三氧化鉻的硅膠(兩者均為橙色),如果呼出的氣體中含有酒精,重鉻酸鉀或三氧化鉻就會變成灰綠色的硫酸鉻。

〖板書〗(通過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只做到細胞呼吸的方式有:) ㈠有氧呼吸 ㈡無氧呼吸 〖板書〗㈠有氧呼吸

〖講述〗結合課本圖5-9來講述有氧呼吸的全過程。(適當可補充一些方程式) 有氧呼吸使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是生物體高效率地獲取能量的反應過程。其反應過程包含許...[來自e網通客戶端] 必修一6.1細胞增殖

一、基礎知識學習

【學點1】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1.細胞體積越大,需要的營養物質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謝廢物也越多,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會遇到困難。 2. 細胞體積越大,相對表面積越小,細胞物質運輸效率就越低。 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關系限制了細胞的長大。(主要原因)

3.細胞核中DNA相對穩定,而細胞體積的太大,細胞核的“負擔”就會過重。

4、生物的生長的基礎:①細胞生長→體積增大②細胞增殖→數目增加

5、細胞的增殖意義:①單細胞生物,細胞增殖就是生物的繁殖。②多細胞生物,通過細胞增殖而生長、發育。

6、細胞增殖方式和兩大過程: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包括物質準備和細胞分裂整個連續過程。

7、真核細胞三種分裂方式: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有絲分裂和無絲分裂產生的子細胞都是體細胞,減數分裂產生的子細胞是有性的生殖細胞。 〖總結〗細胞的 影響物質運輸效率,限制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細胞增殖是重要的細胞生命活動,是生物體 、 、 、 的基礎。 真核細胞三種分裂方式: 分裂、 分裂、 分裂。 〖學點1學習情況檢測〗

1.大小不同的干泥球同時浸入水中,最先被浸透的泥球是 A.大泥球 B.小泥球 C.大小泥球同時浸透 D.不能確定

2.下列 有關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細胞表面積和體積的比例有關 B. 胞核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細胞體積過大不利于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流 D. 細胞的體積與細胞核無關

第2節 細胞的分化

引言: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真核細胞主要是經過有絲分裂產生的。有絲分裂的意義是什么?經過有絲分裂,新增加的子細胞與原來細胞是一樣的嗎?(形態結構和遺傳物質都完全相同)

我們個體發育的起點是什么? 一個受精卵只通過分裂就能完成個體發育嗎?(參見P8相關信息)

多細胞生物體發育的過程是除了通過細胞分裂增加數目外,還需要增加細胞的種類。生物體不同類型的細胞是怎樣形成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第2節 (細胞的生命歷程之)細胞的分化 設問:①什么是細胞分化?分化的過程和結果如何?

板書:

一、細胞分化

師:以人的受精卵發育過程為例,繪制簡圖講授分化過程和結果。

小結:細胞分化的結果形成了不同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細胞,從而構成生物體不同的組織、器官乃至系統,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新個體。因此,受精卵發育成一個個體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來實現的。

設問:細胞分化是人類細胞特有的嗎?指導學生觀察P118圖6-9。 提問:你能舉出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嗎? 生:根尖的分生區細胞不斷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說一說: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么是細胞分化嗎? 1.定義:一個或一種細胞產生形態、結構和功能差異的后代 提問:你能舉出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嗎? 生:根尖的分生區細胞不斷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思考以下問題,引出細胞分化的特點。 ①成熟個體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細胞? 學生舉例:造血干細胞

師:細胞分化發生于整個生命進程中。 ②為什么概念中強調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呢?

3節細胞的衰老與凋亡 教學過程

教師用網頁展示這節課要討論的問題。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什么關系? 2.細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細胞凋亡的含義是什么? 5.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有什么區別? 6.細胞衰老與人類健康有什么關系? 7.如何預防人體衰老? 8.社會老齡化的相關問題? 由于時間關系, 每組分配兩個問題開始頭腦風暴,并把過程記錄下來,告訴學生每個人都要發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組織,噪 聲控制員控制噪聲,記錄員作好過程的記錄。教師為了把握學生頭腦風暴的情況,可以分時間參與到各組學生的頭腦風暴的過程里面。

二十分鐘以后,把每一組經過頭腦風暴的結果張貼出來,由每一組的主持人發表本組討論的結果,時間3分鐘。 第一組: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有什么關系? 答:單細胞生物,細胞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總是在不斷更新。也就是說,多細胞生物的細胞每時每刻都有細胞在衰老、死亡,同時又有新增的細胞來補充它們。因此多細胞生物的細胞衰老、死亡與個體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 2.細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細胞衰老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使細胞萎縮,體積縮小。(2)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體固縮;溶酶體數目增加和體積增大,內質網排列無序。(3)多種酶活性降低。(4)細胞內色素積累。(5)呼吸速率減慢。(6)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鼓掌表揚) 第二組: 3.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細胞衰老的原因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它是當今科學家研究的熱門問 題。我們組的同學比較接受自由基學說:自由基是一類瞬時形成 的含不成對電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團,表現出高度的反應活潑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統。在生命活動中,自由基...

第4節 細胞的癌變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能力目標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情感目標讓學生辯證的認識癌癥。 教學重點1.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學難點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區別。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及癌細胞的特征 提問學生,設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癥,你會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里物質、行為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么做呢?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癥的恐懼,設問:什么是癌癥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二)致癌因子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癥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必修二生物進化范文第6篇

【教學目標】

1、概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2、通過"生長素濃度與所起作用的關系"圖分析,能夠說出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

3、描述植物頂端優勢的現象、原因、解除方法及應用。

4、舉例說明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生長素在發揮生理作用時的特點--兩重性。

2、生長素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難點:

1、頂端優勢產生的原因以及在生產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分析。

2、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及應用問題。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與自主探究式教學相結合. 【教學過程】

【導入】

回憶"向光性"的原因?是不是生長素濃度越高越能促進植物生長呢?

【新授】

師:生長素對植物的生長進行調節的過程中,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這就是生長素的兩重性。

一、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兩重性

師:兩重性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自主學習一:

1、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于同一器官的生長有沒有影響呢?怎樣的影響?

2、相同濃度的生長素對根、芽、莖的作用是一樣的嗎?

3、能使根、芽、莖長得最好的生長素濃度各是多少呢?

學生自學、交流、回答:

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

一般來說,低濃度的生長素可以促進植物生長,而高濃度的生長素則抑制植物的生長,甚至殺死植物。

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不同

對根來說,生長素的最適濃度是10-11mol/L左右;對于芽來說,最適濃度是10-8mol/L左右;對于莖來說,最適濃度是10-4mol/L左右,即對生長素的敏感性:根>芽>莖。

對生長素的敏感性:幼嫩細胞>衰老細胞

師:生長素的這種作用特點的在實際生活中具體表現?

出示圖片:松樹的寶塔型樹冠圖

師:引導學生分析寶塔型結構形成原因、頂端優勢的概念

自主學習二:

頂端優勢的原因?解除方法?應用?

師生共同總結:

植物產生頂端優勢現象的原因: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積累在側芽部位,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如果摘掉頂芽,側芽部位的生長素濃度降低了,側芽所受到的抑制作用就會解除,不久,側芽就可以發育成枝條。果樹和行道樹的修剪、棉花的摘心等這些都是去除頂端優勢。

二、生長素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師:生長素在農業上的應用很廣泛,但是它在植物體內的量卻是非常少,而且提取也相當的困難,經過大量科學家的研究和實踐,發現了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萘乙酸(NAA)、2,4一D,同樣具有生長素的生理效應。這些化學物質,被稱為生長素類似物。

歸納:

1、 生長素類似物的概念:

自主學習三:生長素類似物的應用?

師生共同歸納:

它們可用于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可用-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浸泡插枝下端,然后栽插下去。插枝下端長出大量的根便容易成活。

促進結實,獲得無籽果實。實驗證明,雌蕊受粉后,胚珠發育成種子的過程中,發育的種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長素。這些生長素能促使子房發育成果實。在生產上,用人工合成的一定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溶液處理沒有受精的雌蕊柱頭,子房同樣能夠發育成果實,只是由于胚珠內的卵細胞沒有經過受精,所以果實里沒有種子,從而獲得無籽果實。農業生產上利用這種方法可培育無籽番茄、黃瓜等等。

此外還可以防止果實和葉片脫落,人們可以用-定濃度的植物生長素以防止落花落果。 【課堂小結】

一、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

二、生長素及類似物在農業上的應用 【例題】 【課堂鞏固】

1、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一般地說

A、高濃度和低濃度都促進生長

B、高濃度和低濃度都抑制生長

C、高濃度抑制生長,低濃度促進生長

D、高濃度促進生長,低濃度抑制生長

2、下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植物根、芽和莖生長的影響,不能得出的的結論是

A、生長素對三種器官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B、A、B、C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分別是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最適宜濃度

C、D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對莖和芽都具促進作用

D、幼嫩的細胞對生長素反應靈敏,成熟的細胞對生長素反應不靈敏

3、果樹整枝修剪和棉花的摘心,能提高產量,根據的原理是

A.減少其蒸騰,保持水分,使其代謝旺盛

B.減少營養器官的生長,促進生殖器官的生長

C.破壞頂端優勢,供其多產生側枝,從而提高產量

D.避免生枝過多,出現落花落果,從而減低產量

4、一只正在發育的桃子被蟲蛀了,結果桃子停止了生長,這說明蟲蛀的部位是

A、種子

B、外果皮

C、中果皮

D、內果皮

5、下列生產措施中與植物激素無關的一組是

①培育無籽番茄 ②培育無籽西瓜 ③果樹整枝修剪 ④帶芽的枝條扦插 ⑤移栽植物時剪去部分葉片 ⑥棉花摘心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6、要得到番茄無籽果實,需將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涂抹在該花的柱頭上。處理該花的時期和條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開花后,不去雄蕊

D、開花后,去掉雄蕊

7、對生長素生理作用概括不準確的是

A、生長素能促進果實成熟

B、生長素能促進扦插枝條生根

C、生長素能促進果實發育

D、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

8、在農業生產中,用一定濃度的植物生長素類似物作為除草劑,可以除去單子葉農作物田間的雙子葉雜草。如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兩類植物生長的影響,則A、B曲線分別表示何類植物,以及應當選用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是

A.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c點濃度

B.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a點濃度

C.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b點濃度

上一篇:變壓器安裝方法范文下一篇:本學期學習反思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