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怎樣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2023-06-13

第一篇:怎樣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總結

高 兵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mputer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CACTE 2010) 于2010年8月20日至2010年8月22日在四川成都的四川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四川省計算機學會和IACSIT(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聯合發起,由IEEE、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民族大學提供技術協助。會議旨在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一個報道先進研究成果、交流學科前沿動態的平臺。

會議吸引了來自亞洲、非洲、北美、歐洲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位專家、學者的參加,會議內容涉及本領域國際最新研究動態及前沿工作,反映了未來發展方向。會上與國際知名學者交流,感受了國內、國際權威學者的敏銳思維、學習專家解決難題的靈活方式、感覺受益匪淺。

大會共有600余篇poster展出,本人的第一作者論文“Application of Structured Exception Handling in Software Anti-debugging ”被本次大會安排為會議首日第一個分會場的第一個口頭宣讀,充分體現了大會對本論文的重視,作為本次大會第一個宣讀的論文,本論文也得到了分會場主席和與會專家和學者的普遍好評并得到很多有益的建議,可謂收獲頗豐。具體內容是:

隨著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反跟蹤技術為核心的軟件安全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在與軟件解密做著不懈斗爭的同時,軟件從業人員不斷發現新的軟件反跟蹤策略,提出新的軟件保護方案,增強了軟件的安全性。

結構化異常處理,是操作系統提供的用于解決系統軟硬件異常的一種機制,在程序設計中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軟件的穩定性、容錯性。本文著重探討了其在軟件反跟蹤中的應用。

應用程序正常執行中出現異常時, 操作系統將收集異常發生的原因、類型、位置等信息,填寫相關的數據結構,并從用戶程序轉到系統級執行,將控制權交給系統的異常調度函數。該函數將根據系統收集的異常信息選擇一個異常處理例程處理異常。用戶可定義的異常處理例程分為兩種;一種是線程相關的,一種是進程相關的:線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監視某線程中某段代碼是否發生異常,由于線程是程序執行的最小單位,所以把異常解決于線程的內部,可以避免該異常對其它線程的干擾,保證程序的穩定運行。進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也稱為篩選器,監視進程中所有線程發生的異常,做進程退出前的清理工作。

異常處理流程是指運行在win32系統中的程序通常包含多個線程,而每個線程都會安裝各自的異常處理例程;除此之外,程序中可能存在一個全局性的異常處理例程;再者,如果進程被調試的話,調試進程也相當于一個異常處理例程。當異常發生時,系統將根據異常類型選擇一個異常處理例程來處理異常,正常情況下,系統進行異常處理的流程為:

系統首先判斷異常是否應發送給目標程序的異常處理例程。如果應該發送,并且目標程序正在被調試.則系統掛起程序;如果程序沒有被調試或者調試器未能處理異常,系統繼續查找是否安裝了線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如果已經安裝,系統就把異常發送給SEH處理例程。每個線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可以處理或者不處理這個異常,如果它不處理并且安裝了多個線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可交由鏈起來的其他例程處理;如果這些SEH處理例程均不處理異常,且程序處于被調試狀態,操作系統會再次通知調試器;如果程序未處于被調試狀態或者調試器沒有能夠處理,并且程序調用SetUnhandledExceptionFilter函數安裝了進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的話,系統轉向對它的調用;如果沒有安裝進程相關的異常處理例程或者它沒有處理這個異常,系統會調用默認的異常處理例程,通常顯示一個對話框,用戶可以選擇“關閉”或者可以將程序附加到調試器的“調試”按鈕。如果沒有可以附加的調試器或調試器也不處理,系統就對線程異常處理句柄進行展開做最后的清理工作,最終調用ExitProcess終結程序。通過對系統異常處理流程分析可知,當應用程序執行過程中發生異常時,系統可在三個層次上完成異常處理:調試器、進程、線程。線程層次的異常處理即SEH,能夠準確定位異常的信息,更加靈活、隱蔽的實現反跟蹤的功能,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下面深入分析SEH的工作原理。

系統級處理機制,SEH作為系統內部處理異常的一種機制,其工作主要在系統級完成,因此掌握系統內部異常處理的工作原理是研究基于SEH的軟件反跟蹤的關鍵。下面圍繞異常處理例程深入分析系統級異常處理機制。異常發生時,系統執行KiUserExceptionDispatcher函數并調用RtlDispatchException啟動對注冊的異常處理例程的查找。如果找到的處理例程處理了異常并繼續執行,則對RtlDispatchException 的調用不再返回。否則,有兩種可能:調用 NtContinue使程序繼續或產生另一個異常。若是后者,異常不再繼續,進程必須終止。

RtlDispatchException函數遍歷異常幀,利用獲得的指向 EXCEPTION_REGISTRATIONS鏈表的指針遍歷每一個節點查找異常處理例程,并通過 RtlpExecuteHandlerForException 完成異常處理例程的調用,根據RtlpExecuteHandlerForException 的反饋信息,RtlDispatchException或者繼續遍歷異常幀,或者產生另一個異常,最終將控制送至ExecuteHandler函數,由該函數通過 EXCEPTION_REGISTRATION 的 handler 域調用異常處理例程,對程序執行中產生的異常進行處理。

SEH在軟件反跟蹤中的主要應用方式是調試工具的檢測、硬件斷點的去除、改變程序執行順序等,但這些反跟蹤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很容易被破解者發現并成功破解。本文所介紹的是一種更加隱蔽,效果更好的反跟蹤方式:單步異常-抽取代碼法。

在程序的正常執行序列中設置功能請求標志位,之后觸發單步異常,進入異常處理例程后根據標志位完成所抽取的相應的功能,繼續程序的運行。這樣,如果破解者不能發現異常處理例程的存在,將無法實現該功能。這是因為異常發生后,調試器接管了異常,而不會去調用作者安裝的實現具體功能的異常處理例程,從而達到反跟蹤的目的。

利用單步異常實現反跟蹤的具體過程是安裝異常處理例程,在程序開始處將異常處理函數地址放入EXCEPTION_REGISTRATION結構的handler域中,一旦執行過程中有異常發生系統就通過handler域的地址調用異常處理函數,完成相關的異常處理,正常執行代碼,安裝完異常處理例程,其后是程序功能代碼,在這里設置標志以便異常函數作不同的處理。插入單步異常指令,此處是關鍵的地方,因為程序的反調試功能通過它來實現。當程序執行到這里時,根據是否處于調試狀態有兩條執行路徑,一條是處于調試狀態,這時調試器接收異常信息,并進行相關的處理,這樣將有部分程序代碼得不到執行而使程序出現錯誤;另一條執行路徑是不處于調試狀態下,程序本身將通過異常處理函數來處理異常,這樣程序中部分被抽取的代碼將得到執行,程序不出現錯誤,且功能可以實現。清除異常處理例程,程序執行完功能代碼后,要把開始時安裝的異常處理例程去除,否則容易引起系統錯誤。清除的方法是:用出棧指令將EXCEPTION_REGISTRATION結構的prev與和handler域彈出即可。

這次參加ICACTE國際會議,通過和與會學者的交流、探討,我覺得自己的收獲主要在以下方面:

(1)對自己專業的新動態有了一定的把握,對本行業內的其他專業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2)發現了自己在學術上存在的問題,這有助于以后的改進和提高;

(3)結識了一些日本、韓國、臺灣等地高校和公司的教授、研發人員和學生,為以后更廣泛的交流打下了基礎;

(4)發現了自己英語水平的不足,這將促使我更加努力地掌握英語,尤其是提高口語水平。

總體上,這次國際會議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我感覺收獲頗多,聽到了許多新思想,結識了許多新朋友,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結識了軟件安全研究領域的多名學者,更加明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相信對個人今后的學術研究有很大的促進。非常感謝我校研究生院給予的此項支持,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是符合建設國際型大學的潮流之舉。作為研究生,我們應該認識并珍惜學校提供的學術科研和培養的機會和條件,積極思考,廣泛交流,用優秀的科研成績回報學校。

2010年12月26

第二篇:參加英國國際學術會議有感

時間:2009-09-20 21:58來源:發展管理系 作者:陳莉 點擊:

77次

農村發展與管理專業2009級博士研究生

一些東西經歷過,就會有所收獲,或溢露在表面,或潛藏在內心,一些大的事件或許更因此而應該被記錄下來。對于我來說,參加2009年9月7日到9日在英國諾丁漢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當代中國研究國際論壇:“改革與變遷:中國發展60年的回顧與展望”就是這樣的一段經歷。

或許,我參加這個會議完全是一個偶然,最開始是老師將會議信息發送給與會議論文相關的一些人員,我被包含在其中。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機會,相關研究的一手資料我已經有很多,應該是趁時做一下梳理了,但苦于時間緊張和其他的安排,我曾一度放棄過。后來在導師的堅持、努力和勸說下,同時今年我們課題組在寧夏鹽池縣的“農民創新獎”的評選又給了我進一步思考“農民創新”的機會,我開始動筆,與時間賽跑也成了這段時間主打的旋律。而且一想到是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這樣一個研究展示和論文交流,壓力更大,也迫使我站在更高的視角上來看自己的研究。

盡管最后寫出的文章不是那么盡善盡美,但初看起來仍是比較有成就感的,兩年的思緒有了凝結。在經歷了一連串復雜的出國準備后,我拿到了學校博士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獎學金資助,去英國的簽證和北京倫敦往返的國際旅票,還準備了錄音筆、相機、筆記本和名片、正裝等會議備用品。

到了英國諾丁漢,那是一個干凈舒適的城市,綠化面積出奇的高,翠綠色的草地令人感覺到盎然的春意在大地上流淌,而在會議報道廳,身著正裝的人們則繁忙的與其他人交流著,這里沒有國界,只有學術。8日是會議的第一天,第一階段是專門針對博士研究生開設的分論壇,分成好幾個組,我去了與發展研究相關的一個組,到了后才發現我是教室中除主持老師和演講博士生外的第一個觀眾,本身有4個博士生卻只來了3個,而且我進去的時候大家都在跟主持老師交流,盡管以前他們并不認識彼此。

在正式開講前,主持老師介紹了自己和展示的時間安排。因為英語的不太熟練,以及對相關領域的不熟悉,我心中特別膽怯,第一個結束后還沒完全搞清楚其講的什么內容,只知道與股票市場的建立相關。到了第二個,我才慢慢從緊張的情緒中緩解過來,弄清楚了其講的內容,因為旁聽的人數太少,我也強迫自己問了一個問題,效果竟然不錯,這一階段一結束,被我提問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博士生就過來跟我討論相關問題,很有啟發,后來與其交換了名片,會議結束后即收到他的來信。

上午第二階段是所有分論壇集中的時間,關鍵主旨發言專家就大會重要的議題進行了演講,每個都很富于激情,觀點也特別富于啟發性,下午是各個分論壇討論正式開始。晚上,在聽了一天的論壇后,我對會議討論進行的形式和時間都有了很好的了解,他們電腦的應用,PPT的模式,展示的方式,每個人展示嚴格控制的時間等等,而且在同行徐秀麗老師的建議中我不斷在細節上完善自己的PPT,在表達上理順自己的思維和所要闡述的結論。

第二天,在我所進行的分論壇中,大家談論的都是與農民創新相關的問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而且國內有部分人也開始在進行類似方面的研究,大家原來有很多共同的研究點,只是信息的不對稱而使得大家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輪到我講時,與大家的溝通和交流使得我講的時候已經比較輕松,充分準備也使整個PPT之間內容的鏈接很好,結束時所有的人都給了我特別熱烈的掌聲,感覺不錯。后來下來跟老師聊天時,才發現自己原來只顧跟著內容走和緊湊的時間,而很少與大家進行交流,真是一大疏忽。

由于會議進行時,我們被安排在校外的一個賓館里,每天都有出租車接送,在等車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其他地方的交流學者,且與我們聯系最密切的一個是在集中會議做主旨發言的,講授的內容竟然是中國發展模式,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再到中國發展模式的討論,看到會議安排和發言人時我們才恍然覺得應該與他有更進一步的交流才對,而這又是我們的另一大疏忽,還好補救不晚。

總結參加整個國際會議的過程,對于我來說有以下幾點總結。一是研究要多與老師交流,分享你的研究,有機會的時候你就會獲得信息;二是機會來臨的時候,要有相關準備的東西,如果時間是一個問題,那你就要與時間賽跑,時間要擠總是有的;三是在參加會議前后,小件必備的東西是要提前準備好的,如名片、錄音筆等,這些對于持續性發展都是很有用的;四是會議開始前應該對會議日程了解清楚,感興趣的相關主講人員的背景可以網上搜索一下,不要臨時亂投醫,打無準備之仗;五是不要與人有陌生感,保持一顆敏銳和與人交流的友善的心;六是要發揮主動性,主動參與,你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七是國際視角很重要,任何人只要你有國際視野的考慮,從心理上和行動上予以實施,你就可以成功,其實國際發展并不遠,路就在你的腳下。

第三篇: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總結(本站推薦)

參加國際會議的總結

一、會議前準備

1、 一般會議在第一輪只是提交一個意向說明到指定的郵箱,而且在第一輪中會大致通知重要的時間點,提交論文時間、論文意見時間、報到時間等。

2、 按時間安排提交abstract以及會議指定格式的注冊信息。

3、 第二輪一般比較重要,一般已經得知論文是否被接收,但此時仍有時機提交論文,此時會議的相關安排會更加具體,包括開會地點,大致日程安排以及費用住宿等。這里要特別注意會務費竟包括那些費用,包不包括住宿以及早中晚餐。

4、 第二輪后一般會接到論文錄用通知及邀請函,通常首先會得到電子版的邀請函,由大會主席簽名并掃描的圖片文件。但一般國際會議辦簽證時通常都要求紙介的邀請函,此時應立刻要求郵寄紙介邀請函,以防耽誤簽證時間。

5、 預定機票,一般這個時候預定能夠便宜,可能會需要護照號,沒關系,和他們說,他們會允許你辦好后再提供。

6、 辦理護照及簽證,受到邀請函就應立刻辦理護照及簽證(當然在收到前最好自己就有護照,以便節約)。 先說護照,比較好辦,只要到公安廳的出入境管理處辦理即可,辦理時需要帶身份證、戶口簿,其他的并不需要。辦理時填寫申請表都是關于自身信息的一些內容很好填,這里要說的是一般最好辦理因私護照,因為辦理因公護照手續很繁瑣,還需要單位證明什么的,而且就會議來說都是一樣的,簽證時不會遇到任何問題。目前護照有效期10年。辦理時通常都會在當地找個護照像20-40元,沒辦法強買強賣:)。一般加急辦理大約15天能收到護照,辦理很方便,限制很少。 辦簽證比較費勁,會議通常辦C3簽證,一般需要到那個國家大使館網站查詢需要那些申請材料。一般需要準備以下東西(當然國家不同要求內容不同) 1.護照原件及護照照片頁面 復印件1 份 2. 簽證申請表1張(需貼照片) 3. 身份證原件和復印件 4. 個人簡歷 (個人的基本信息,Education,Experience, Resent Selected Publications, Research Projects等) 5. 在職證明(需含有在職期間,負責部門等內容并蓋有公司公章) 6. 營業執照復印件 7. 戶口本原件及復印件 (戶口在外地時需要暫住證 ) 8. 邀請函原件辦理時間一般為10天,費用大約為一人200元。多人簽證通常只讓進一個人統一辦理。護照加簽證加一起最少就得25天所以通常得抓緊。

7、 在參加國際會議時通常最好提前一個月預定房間,要不可能會定不上,最好當然是國際連鎖的大hotel,實在不行就住motel,便宜,一般不用提前訂,但就怕離會場遠,或者到時候沒有位置。建議還是hotel。

8、 最后一輪通知,通常有詳細的會議安排,每天什么時間段誰作報告,主持人是誰,都有詳細介紹,并且有機場交通圖,會場交通圖等。這頁內容一定要打印出來,標出重點,拿個活頁夾子弄好,出國放在行李的外袋,以便隨時拿出翻閱。

二、 出發前準備物品

1、 最重要的當然是PPT了,PPT一定不要用太花哨的背景,要用大量的數據及圖示說明,不要有太多的文字。還有就是海報一般一頁的內容把重要的圖表列在上面,重點說結果,原因少寫,最前面是研究內容的概要,有點像會議摘要的內容,只是加了具體數據而已,左上角要有組織標志,在國內打印,拿卷筒帶去。

2、 當地近幾日的氣候、當地的國徽、國旗,重要的名勝、購物街、特色食品,還有就是最重要的匯率,一般只需要知道當地的一個單位等于多少整數的人民幣即可,最好忘多算不要往少算。并且查好當地的伙食、住宿標準以及可以報銷的標準。

3、 毛巾,牙膏,牙刷,這兩樣用酒店的不舒服,最好自己準備,方便面或者餅干一到兩包,口香糖,剃須刀,西服,領帶,襯衣(兩天一件)。

4、 小的筆記本電腦,相機/手機,以及相關電池存儲卡,充電器,以及當地的標準電源插頭(但高級酒店一般能為客戶提供)

5、 護照,機票一定要放在包的外側且安全的地方,并且時刻記得用完即放回原處。

6、 外匯兌換,一般可以到當地的中國銀行兌換。如果換成美鈔也可以在當地再換成當地的錢,這里需要注意牌價分好幾種,一定要看清哦,而且周

六、周日不換,因為沒牌價。

三、 參加會議

1、 入住酒店,先問好退房時間,上網費用,早餐是否包括,然后拿到門卡,一定放在西服的上外口袋里以便隨時拿。并且實際考察一下到會場的路線,算好時間,做到心中有數。

2、 會議報到的次序,報到,填寫報到信息,交會務費,拿發票,領會議日程表,摘要集胸卡,其他安排,一定按照這個安排來,一樣不能少。

3、 會議期間盡量多參加活動這是結交朋友的好時機,特別是歡迎晚宴及歡送晚宴,而且要準備一套自我介紹的套話。

4、 發言當天的早上或中午提前20分鐘到場,把PPT拷到會議電腦中。

5、 會議過程中照相要盡量小心及隱蔽,以防找到別國專家的非議,并且盡量做到中間靠前,實在不行坐在其他的投影前也可。會議過程中也盡量和會議的字幕照張相,以便以后回憶。

6、 在整個會議過程當中的一切花銷一定要索要發票,包括各種食品,交通,住宿,只要交錢的地方就一定要發票, 一手交票一手給錢。

四、 返程

1、 回來時核實所帶日用品是否齊全,相機、手機、電腦、是否放好,會議所發的東西是否帶齊。

2、 各種發票統一裝袋,保存好。

3、 機票、護照、簽證放在外袋。

4、 能減少包的個數就減少,盡量合并,便于管理。

5、 盡量提前2小時到機場,一來放心,二來可以買些免稅的東西,有退稅的到機場海關退稅,海關一般讓帶2瓶酒,兩條煙,但一般超一倍也不會說,關鍵是要在托運的行李里。

五、 報銷對公報銷通常只能報銷會務費,交通費,住宿費,伙食費一般只能按國家標準每天給報多少錢,超出部分只能在自己花銷,多余部分歸個人,并且通常每人都有一個出差補助可以一起領。算賬的時候,雖然當時是花的當地貨幣或美元,但最后結賬時每筆都應換算人民幣來算,和起來一共花了多少人民幣,這樣清晰,不容易亂。

第四篇:我參加歷屆國際藏學會議的經歷

整理說明:王堯教授1928年生于江蘇漣水,原就讀于南京大學中文系,1951年就讀于中央民族學院,師從著名語言學家于道泉先生學習藏文。曾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德國波恩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客座教授,現為中央民族大學藏學院教授、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波恩大學《藏文歷史文獻》刊編委(1981年起)。著有《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吐蕃金石錄》《宗喀巴評傳》《西藏文史考信集》(大陸版和臺灣佛光出版社)等十余種,發表論文數百篇。新近有《王堯藏學文集》(5卷,中國藏學出版社)問世。王堯先生代表中國藏學學者參加了七屆國際藏學會議,為中外藏學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以下回憶錄便是根據2011年5月王先生的口述整理的。我今天把國際藏學會議的歷史先說一下吧。國際藏學會議成立的時間是20世紀70年代,成立的原因是當時歐洲的一些年長的藏學家們,為了紀念西方最早的一位藏學家——匈牙利人喬瑪[1]而舉辦的。第一次國際藏學會議是在匈牙利召開的,第二次是在維也納召開的。但是當時的國際藏學會議都是老年的藏學家在參與,沒有青年人,于是青年人就有些不服氣,覺得既然是國際藏學會議,為什么只有老人參加,而沒有青年人的機會呢?在1976年,這些青年人就在瑞士的蘇黎世舉辦了第一屆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那時參加的人很少,只有七八個。他們為會議定制了一些規則,并且決定第二次會議要在英國牛津大學舉行。第二次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由阿瑞斯·馬可[2]主持,時間是1979年。但是,這兩次青年藏學家會議,都沒有中國人參加,當時我們甚至連消息都不知道,因為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1981年的時候,第二屆紀念喬瑪的國際藏學會議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辦,喬瑪雖然是匈牙利人,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奧地利和匈牙利屬于一個國家——奧匈帝國,所以,為了紀念喬瑪,第一屆國際藏學會議的舉辦地點是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第二屆就是在奧地利的維也納。我當時去維也納參加了第二屆國際藏學會議,參加會議的過程中,舉辦方就說:“下一屆的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我們也邀請你參加。”我問他下一屆是第幾屆,他們說下一屆是第三屆。接著他們又把第三屆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的邀請書拿給我看,舉辦地點是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1983年與斯坦因凱勒在維也納1981年的維也納之行是我的第一次出國經歷。1981年的時候,來了兩個德國人,他們想要邀請我的老師于道泉先生去維也納參加第二屆紀念喬瑪的國際藏學會議,但于先生說自己年紀太大了,不方便去參加,就把我推薦給了他們。這兩位德國人就來到了我家,其中有一位能講漢語,是位漢學家,叫做邦克(W.Benck)。他們說在維也納要召開第二屆紀念喬瑪的國際藏學會議,邀請我也去參加,我說我不去,因為當時文革剛剛結束,國家沒有經費支持的,恐怕我去不了。他們就說讓我不用擔心,會議期間的一切費用他們會提供,還說是于道泉先生介紹他們來找我的,說于教授是個了不起的人,80歲的人了,德文還記得那么清楚。那當然了,于道泉先生早年在德國待過兩年,德文很棒,英文、法文也都非常棒,這是他勤奮學習的結果。后來經過與家人的商量,我決定去參加這個“第二屆紀念喬瑪國際藏學會議”,那一年我53歲。出國之前,我就在國內一邊辦理各種復雜的出國手續,一邊準備會議需要的論文。我當時準備了兩篇,一篇是關于語言的,叫做《藏語mig(目)古讀考》,談的是藏語里“眼睛”這個詞在古代的讀音究竟是什么樣的,從而論證現代藏語口語與文字的距離。“眼睛”這個詞用拉薩口語讀作“mig”,是高降調,既然是高降調,就說明這個詞應該是有前加字或上加字的。但實際上現代藏文中“眼睛”既無前加字又無上加字,它們到哪里去了呢?我曾經在嘉絨、安多和康區做過調查,發現安多話和康巴話都在不同程度上將“眼睛”的前加字或上加字讀出來,而最有意思的是嘉絨話,雖然嘉絨地區的人很多不懂藏文,但他們都把“眼睛”一詞的前加字和上加字全部都讀出來了。所以這就證明了最古老的藏語方言是嘉絨方言,接下來是安多方言,然后是康巴方言,最現代的、最年輕的是拉薩方言。另一篇論文叫做《宋少帝趙顯遺事》,寫的是宋朝的一個小皇帝,被蒙古人俘虜以后,被送到薩迦,在薩迦的寺廟里做了34年僧人的一段歷史。這位皇帝后來就完全成為藏人了,藏名叫做卻吉堅贊。他把《大乘因明入正理論》這本佛典從漢文翻譯成了藏文,在這本書的結尾,他也用藏語寫上了自己的身份——“大漢天子出家”。于是我就翻閱了很多史料來查找與這個人有關的信息,發現了與這個歷史人物有關的很多故事。這就是我在1981年第二屆紀念喬瑪國際藏學會議上提交的兩篇文章,那時參加會議的都是年紀很老的人,而且沒有中國人,我去了之后,他們都感覺很新奇,因為他們一直認為盡管西藏是中國的,中國人在管理西藏,但是中國人對藏學不重視,藏學也搞得不好。但他們對我的這兩篇論文還是很感興趣的,于是他們邀請我參加1982年的第三屆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我從維也納回到北京以后,就開始準備明年會議的論文了。在準備論文期間,他們派了一個人與我經常聯絡,那個人是哥倫比亞大學南亞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員,叫做巴布若·阿吉茲。巴布若·阿吉茲是黎巴嫩人,幼年移居到美國,入了美國國籍,但她的血統是中亞的,是一位穆斯林。后來我們帶她去見于道泉教授,于教授很開心,他們聊得很投緣。因為阿吉茲曾經從美國到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的亞非研究所待過幾年,他的導師是海門道夫(C.Von Fürer Haimendorf),海門道夫跟于道泉先生以前就認識,因為于道泉先生曾經在倫敦大學教書9年呢。他們聊得非常開心,阿吉茲很佩服于先生,她說:“于先生真是了不起,我多年沒有聽過東方人能講如此地道標準的、倫敦西部的官方口音了。”她很佩服于先生,一定要邀請于先生去參加第三屆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其實國際藏學界早就知道于先生了,于先生曾在法國留學5年,在英國教書9年,在德國待過2年,一共在歐洲學習工作過16年。但先生回國之后,國際藏學界就一直沒有他的消息?,F在阿吉茲見到他了,自然非常高興,想要邀請他,還有我跟王輔仁一同出國。但當時的國際青年藏學家會議的主持人威利[3]對我說,我們只給你提供一張機票,以及你與會期間的費用,供你學習和訪問,意思是于先生和王輔仁需要自費,這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后來由于于先生的家人不同意他出國,不放心他的身體,因為于先生當時已經80多歲高齡了,所以先生就沒能參加那次會議。1981年9月,我在奧地利維也納參加了“第二屆紀念喬瑪國際藏學研討會”,當時參加會議的中國人只有我一個。與會的代表,有很多藏族人,到我登臺的時候,我便用拉薩藏語向在座的所有藏族學者致意,說了大概3分鐘。臺下的外國人都感到非常驚訝,他們對彼此說:“He is speaking Tibetan!He is speaking Tibetan!„„”因為在當時的外國人眼里,漢族的藏學家都是不會講藏語的,覺得中國的藏學界很不一樣,所以當我一說藏語,他們都感到很奇怪,很新鮮。在維也納參加會議期間,我見到了李方桂教授[4]和張琨教授[5],他們都是語言學家,李方桂先生是張琨先生的老師。他們兩位是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教授,與于道泉先生是同事。張琨先生是馬學良先生[6]的妹夫,他的妻子就是馬學良先生的妹妹馬瑞玉。馬學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張琨先生當年是自費留學美國,馬瑞玉在資金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變賣首飾,全力以赴支持張琨先生出國留學。誰料想以后幾十年的天各一方、永難相見?在維也納,我還結識了邦隆**[7]和噶爾梅博士[8],邦隆**旅居德國,噶爾美博士旅居法國,是著名藏學家石泰安[9]的弟子。我們一直保持著來往。以后的歷屆國際藏學會議上也經常見面。1983年春天,我應石泰安先生之邀到了巴黎訪問,那都是石泰安教授的精心安排。在巴黎,我到圖書館看敦煌藏文卷子,并結識了一批藏學界朋友。在維也納的會議上,我還認識了烏瑞教授[10],他是匈牙利人,在維也納大學的藏學—佛學系講授佛學,也是位共產黨人,他的藏學研究一直都秉承著客觀、公正的觀點。1983年,我應聘到維也納大學藏學—佛學系擔任了一年的客座教授,也就是接了烏瑞先生的工作。以后,一直聯系不斷。他把90多篇論文抽印本送我,使我對他的工作成績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隨后這些論文也在《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上陸續發表。這次維也納的國際藏學會議,算是一次成功的國際交往吧!1982年,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參加了第三屆國際藏學會議,從第三屆開始,國際藏學界開始比較廣泛地邀請中國學者參加。于道泉先生由于身體和經費的原因,沒能出席。因為當時中國的大學,對出國訪問的學者,是不提供經費支持的。所以,參加這次國際藏學會議的中國人,還是只有我一個。到了美國的飛機場以后,巴布若·阿吉茲馬上開著車來接我去她家。在她家我見到了她的丈夫,那是一個很好的人,是一位猶太裔的基督徒,而阿吉茲則是伊斯蘭教徒??磥?,他們的家庭組成很有意思。在這次的會議上,我準備了一篇論文,是介紹現代西藏戲劇的,就是用藏語演出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拉薩上演后,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我就在大會上介紹了這一情況,包括劇目的臺詞、排練、演員以及演出的效果。這部戲劇的演員都是上海戲劇學院藏語班的學生,演得很專業。而且,《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戲,描述的是歐洲傳統貴族的生活,很像西藏農奴制時期的貴族生活特點,所以,用藏語來轉譯它,就能夠很恰當很充分地表現,老百姓也很容易理解這部戲的內容。這部戲的藏語譯者叫龍國泰,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熟讀莎翁戲劇,有很高的藏語文和英文修養。他是一位殘疾人,駝背,我們也認識。據說他的祖父是去藏地做生意的漢人,后來與藏人結婚,他的家族就慢慢地藏化了。我在會上說,這部戲劇能用藏語翻譯的這么好,“充分說明了藏語其實是很豐富的,現代藏語可以表達世界上任何的文學名著!”我發表了這篇論文之后,有的外國人表示十分贊同,有的則以為西藏已經被現代化了,傳統文化丟失了,說中國政府在摧毀西藏文化等等荒謬言論。我一方面覺得這種看法十分可笑,令人氣憤,同時也深刻地感到,我們的對外宣傳工作跟不上,外界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西藏現在到底是什么樣。在美國參加會議期間,我們還去新澤西的紐瓦克參觀了西藏博物館,西藏的很多經書和文物是在國外收藏的。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我碰到了一個年輕的外國人,他問我說:“你覺得這個博物館怎么樣?”我說:“覺得很好”。他又說:“你不覺得慚愧嗎?”接著他又說了一句臟話,是用藏語說的,這個人大概懂一些藏語。我說:“奇怪了,我們有什么慚愧的呢,西藏的事情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外界不了解真實情況,西藏發生了什么?改變了什么?人民生活的怎樣?總是一味的批評,十分荒謬,不斷地編造故事,令人可笑。”我更深刻地感到我們的對外宣傳工作做得不夠,外界對我們常常誤解,雙方都欠缺交流,形成了很多誤會。說到誤會,我還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帶著研究生在青海做調研,正巧**喇嘛的妹妹吉尊白瑪[11]也帶領一行人在青海探親,省上就安排我們見面會談。**喇嘛的妹妹說,中國政府非常的殘酷,藏族人生活很貧窮,剛生孩子的母親沒有奶水,就用小刀把手臂劃破,用血漿喂嬰兒。我就覺得這種說法很可笑,因為這根本不符合生活常識,是不可能的啊!所以,關于中國的很多說法都是信口傳言,是不真實的。**喇嘛的妹妹當時在美國紐約開旅館,也經營藏餐廳,接待去美國的藏族人,美國政府也一直支持她。美國對流亡藏人一直是比較支持的,這是他們的一貫政策,我們得了解這一點。在美國,我還會見了梅祖麟[12]先生,他當時在康奈爾大學,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他對我說,他的父母想請我到他們家里住,我想,這一是為了聊一聊國內的事情,也是為了幫助我節省生活費,讓我多買一些書籍帶回去。梅祖麟的父親梅貽寶先生,是原燕京大學的校長,后來到了美國某大學執教,他的哥哥梅貽琦是清華大學的校長。梅祖麟先生的母親倪逢吉也是燕京大學的教授。他們一家人都是很著名的學者。晚上,聊天時,我向梅貽寶老先生匯報了自己的研究情況,他很高興,也很感興趣。他對我說,當年燕京大學西遷時,自己曾在西部地區待過,藏族人民和藏族文化對他也產生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后,他送給我一篇文章《青海訪問記》,還向我問起了關于謝冰心先生、吳文藻先生、聞宥先生等人的近況,說是很想念他們。我送給老先生一雙布鞋和幾本書,老先生當即把鞋穿上,說來也巧,鞋子不大不小正合適。他穿著布鞋在房間里開心地走來走去,還把腳抬起來端詳,高興地說:“京鞋!”看來,老先生是想念北京,想念祖國了。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訪問期間,東亞系主任鮑生先生送了一本《薩迦格言》給我,是他從蒙文的《薩迦格言》翻譯為英文的版本,我則把自己藏譯漢的《薩迦格言》送給了他。與他互贈譯本,也是一段有趣的經歷。去國外參加國際藏學會議的經歷,讓我還深深地認識到,中外藏學的交流是多么重要,只有交流,才有提高,只有交流,才能發展。于是,我下決心辦一個刊物,專門刊登國外藏學家論著的漢語譯文。藏學是一門國際性的學科,需要廣泛地交流,別人的研究成果我們要拿進來參考學習,我們的研究成果也要送出去與別人對話。當時,中央民族學院成立了一個藏學研究所,我,還有陳慶英都在里面工作。在研究所里,我們開始創辦《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剛辦了兩期試刊,就有人向學校領導反映情況,說是要對我們進行“反污染”運動,阻止譯文集的印發。還好,后來國家阻止了“反污染”,說“反污染”實際上就是反對改革開放,不讓這些人折騰了。由于這些干擾,《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的出版,我們就聯系了西藏人民出版社,他們表示很愿意合作,因為這是對西藏發展有利的事情。這套叢書一直在進行,現在已經出了近20輯,有很多青年學者踴躍參與,這幾年我弄不動了,已經交由王啟龍來負責。1985年,第四屆國際藏學會議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這次中國參加會議的就不止我一個人了,東嘎·洛桑赤列**[13]也作為中國代表參會了。他是拉薩色拉寺的**,36歲的時候就獲得了“拉然巴格西”的學位,當時他正在中央民族學院擔任藏學教授,他非常的博學而智慧,思想也很靈活,善于接受新事物。在這次藏學大會之前,東嘎**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論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產生的原因和過程。這篇論文影響很大,當時是用藏文發表的,以后,一共有3個版本的漢譯本在國內出現,可見影響之大。一是陳慶英譯本,二是唐景福譯本,還有一個是郭冠忠、王玉平翻譯的。每天開完會后,東嘎**都會有小型的接談會,歡迎各國藏學家前來提問。他說:“你們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我隨便問,我們一起探討。”這是何等的自信!由此可見東嘎**不僅有淵博的學識,還有著寬大的胸懷、開放的視角,樂于交流。在這次會議上,我提交的論文是前些年去青海調研的時候,做的一篇有關地理地名方面的研究,叫做《黃河源上兩大湖——扎陵、鄂陵名稱位置考實》。過去,外國探險家去青海果洛的扎陵湖、鄂陵湖考察,由于不懂藏語,就把扎陵湖、鄂陵湖的位置記反了。本來是扎陵湖在西邊,鄂陵湖在東邊,結果被他們記成了扎陵在東,鄂陵在西,聯合國也就根據他們的報告一直這樣用了。我們去青??疾?,用藏語跟當地人交流,也查閱了藏文文獻,結果證實了扎在西、鄂在東,并向聯合國進行了報告,終于把它糾正了過來。在慕尼黑開會期間,我們與邦隆**有過多次接觸。邦隆**的本寺是云南迪慶的松贊林寺,但他一直居住在拉薩。在旅居德國之前,他曾經與東嘎**一起在色拉寺學習,并共同取得了“拉然巴格西”學位,他是一位淵博的學者。后來他轉向西藏古代語言研究,在這方面很有成就,并且在慕尼黑大學和巴伐利亞州科學院擔任研究員,主編藏德大辭典。邦隆**拍攝了很多拉薩修復古建筑的照片,在會議上放映幻燈片,以此來告訴人們現實的西藏正在發生的變化,告訴人們中國政府的積極努力。邦隆**盡管旅居國外,但在對待西藏問題上,他一直都秉持著公正、平實的心態。1988年與藤枝晃夫婦在京都 1989年,第五屆國際藏學會議在日本東京和京都舉辦。先是在東京召開,然后在京都召開。這次去的人就多了。1989年對于中國來說,也是不太平的一年。因此,這次我們去日本參加會議,是很小心而敏感的,大家都對這些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在當時的場合談論國內發生的那些問題,是非常不合適的。

1992年,第六屆國際藏學會議在挪威奧斯陸的法根尼斯召開,這里是一派安靜、優美的鄉間風光。這次,參加會議的中國人更多了,大陸代表有26人,臺灣代表有6人??吹接羞@么多中國人參加國際藏學會議,我的心里別提多高興了,這說明我國的藏學事業正在蓬勃發展,且越來越得到世界的認可。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相見,都表現得非常熱情,兩岸學者在會場找了一個房間,開起了茶話會,大家聊得非常開心。外國人推開門一看,滿屋子都是中國人,還以為我們在商量什么呢!這次會議有這么多中國人參加,而且是兩岸同胞在一起,真是令人激動啊!1995年,第七屆國際藏學會議在奧地利的格拉茨召開,中國的代表仍舊很多,有26位。重返奧地利,我見到了熟悉的朋友和校園,想起我第一次參加國際藏學會議的時候,中國人只有我一個,現在,已經有這么多中國藏學家可以參加這一國際性的藏學大會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藏學的生命力。1998年,在美國布魯明頓的印第安納大學,召開了第八屆國際藏學會議。中國代表有28位,其中西藏社會科學院和西藏大學的代表共有10人。印第安納大學也是美國藏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它有一個烏拉爾研究中心,從事藏文研究,**喇嘛的哥哥土登諾布[14]也在里面任教,他原先也是一位**,到了國外以后,就還了俗,娶妻生子,并在大學的研究機構獲得了工作。當年**喇嘛流亡國外的時候,很多**也跟他一起逃了出去,他們走的時候,帶走了很多古代的文獻。這些**都是學識淵博的人,到了國外之后,很多被大學聘請,講授佛教文化和藏語文,國外有很多大學對這些**很歡迎,這點我們也得承認。其實,藏族**對大學校園的知識體系,是很感興趣的,想要學習這些知識,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維。我曾提議讓中央民族學院辦一個**班,與這些藏族高僧交流知識和思想,但學校一直不同意?,F在,在北大,已經有這樣的**班了。美國的著名藏學家梅爾文·戈爾斯坦[15]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他是外國藏學家勤奮學習藏語的典型代表。外國藏學家的藏語文水平普遍提高了,而且學習藏語的積極性也很強,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向人家學習。有一句話說得好,“只會自己的語言,相當于不懂語言,因為無法與別人交流”。要想好好研究藏學,必須有過硬的藏語基礎。當然,研究藏學,也必須有扎實的漢語能力。很多外國藏學家都有一個遺憾——不會漢語,因為一直以來,漢族都是中央王朝的主體統治者,漢文文獻里有很多關于藏族歷史文化的記載。著名藏學家梅爾文·戈爾斯坦的藏語文非常棒,但他就一直因自己不懂漢語而深感遺憾。前些年,在中國自己舉辦的藏學研討會上,戈爾斯坦也受邀前來。他對我說,想把自己的兒子多布杰送到中國來學習漢語,我答應了他,答應要把他送到中央民族大學[16]學習漢語。但是,學校一聽他的身份,便不同意他入學。這讓我非常為難,因為我已經答應了他的父親,怎么能食言呢?后來,我聯系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大接收了他,他在那里的中文系讀了三年。2000年,第九屆國際藏學會議在英國牛津大學舉辦,有不少中國藏學家參加,這也是目前為止我參加的最后一次國際藏學會議。從1982年的第三屆國際藏學會議算起,到2000年,我一共參加了7屆。2001年,第十屆國際藏學會議在加拿大的多倫多舉辦,中國人參加的也很多,這次我就沒有再參加了,而是赴香港大學教書,一共在港大教了4年。我發現,港臺有很多年輕人對藏學很熱心,對學習藏語也有很大的決心,我帶的學生里面,就有好幾個奔赴藏區各地,長時間做田野,勤奮地學習語言,而且專心致志,這讓我十分感動,欣喜地看到了港臺藏學發展的新生力量。盡管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國的藏學事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就,但還是不得不承認,我國的藏學界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漢族學生不肯定下心來學藏語,而有些藏族學者也不歡迎其他民族的人搞藏學,認為這是本民族自己的學問。其實這樣是不行的,藏學是一門國際性學科,應當聽到不同的聲音,應當開放自己的胸懷,多交流,多對話,共同探討問題。這就是我參加的從第三屆(1982年)到第九屆(2000年)國際藏學會議的大體狀況,一共7屆,以后我還會選擇一些專題,再詳細地談談。王堯口述 王玥瑋整理(原載《中國藏學》2013年第1期) [1]喬瑪(AlexanderCsoma de K?r?s,1784—1842),匈牙利人,19世紀30年代出版《藏英詞典》和《藏文文法》等,開國際藏學的先河,被譽為西方藏學的鼻祖,成為西方藏學誕生的標志。[2]阿瑞斯·馬可(Dr.ArisMichael),牛津大學藏學家。[3]威利(Dr. Wyllie),美國著名藏學家,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藏學教授,創立藏文拉丁轉寫系統,被國際藏學界奉為圭臬。[4]李方桂(1902—1987),英文名Fang Kuei Li。著名語言學家,原籍山西省昔陽縣,為國際語言學界公認之美洲印第安語、漢語、藏語、侗臺語之權威學者,有“非漢語語言學之父”之譽。[5]張琨(1917—),著名語言學家,1947年留學美國耶魯大學,1963年轉至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中國語言學漢藏語教授迄今,1972年起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6]馬學良(1913—1999),山東榮成人,著名語言學家、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奠基人。[7]邦隆**,出生在昌都地區的管覺縣,5歲時被確認為第三世邦隆**的轉世靈童,被迎請到云南中甸松贊林大寺坐床供養。1959年在拉薩傳召大會上榮獲“拉然巴格西”學位。后到印度和德國,以佛典中“戒經”的辨析在慕尼黑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并編纂《藏德大辭典》。[8]噶爾梅·桑木丹(Dr.S.Karmay)教授博士畢業于倫敦大學,曾任巴黎第十大學教授,法國巴黎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苯教研究學會主席,第九屆國際藏學會主席。[9]石泰安(Prof.R.A.Stein,1911—1999) ,法國著名的漢學家、藏學家,在藏族史詩和吐蕃佛教研究方面影響深遠,著有《西藏的文明》等著作。[10]烏瑞教授(Prof.GezaUray,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學家,維也納大學藏學—佛學系教授,發表研究藏族語言、文字、歷史、宗教、民族關系、考古等方面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一部分被翻譯為漢文。[11]吉尊白瑪,第十四世**喇嘛之妹。[12]梅祖麟,1933年生于北京,現為美國康奈爾大學中國文學和哲學教授,在漢語語法史和漢藏語言比較研究領域成果卓著。[13]東嘎·洛桑赤列(1927—1997)現代著名藏傳佛教高僧、藏學家。西藏林芝縣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7歲時,被認定為林芝覺木宗扎西曲林寺第八世東嘎**,曾任中央民族學院藏族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西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干事,第六至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著有《漢藏歷史詞典》《論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等著作。[14]土登晉美諾布(ThuptenJigmeNorbu,1922—2008),十四世**喇嘛兄長,法號塔澤仁波切,27歲擔任塔爾寺堪布,1952年抵達美國印第安納州,1965年在印第安納大學藏學研究系擔任教授。[15]梅爾文·戈爾斯坦(Dr.MelvynC.Goldstein,1938—),美國著名藏學家,凱斯西部保留地大學醫學院國際健康兼職教授(體質人類學)以及“西藏研究中心”教授兼系主任,著有《喇嘛王國的覆滅》《雪獅與龍》等著作。[16]1993年,中央民族學院正式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

第五篇:湛江師范學院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規定

湛師院[2007]143號

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包括討論會、短期班、研討會、工作會議、展覽會等)是了解有關學科當前國際學術交流的一條重要途徑。為了做好出席國際學術會議人員的選派和管理工作,特做出如下規定:

一、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由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報批和辦理出國護照和簽證手續。

二、申請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人員需要提供如下材料:

1、湛江師范學院因公出國(赴港澳)人員審批表(1份)

出訪人要填寫邀請單位名稱、邀請人姓名及職稱(職務)、出訪人姓名及職務(職稱)、何時出境、從事何種性質的活動、出訪的具體任務、出訪的重要意義、在外停留期限和經費支付辦法,科研處復核論文密級等。

二級學院(部、處)審查意見應寫明出訪人是否符合出國條件、業務能力、外語水平、是否同意出訪、經費支付辦法等,并需單位主要領導簽名、蓋章。

2、論文錄取通知書或會議邀請信(原件和復印件共5份)

1) 邀請信必須從出訪國或地區本土發出;

2) 邀請信必須有邀請單位的負責人或法人代表簽名;

3) 邀請信必須有出訪活動的名稱、地點、時間、期限和所需費用的支付方式;

4) 赴港、澳的邀請信可用中文,赴日本必需用日文,其它地區可用本國文字,也可用英文。

3、 邀請信的中文翻譯件(5份),要求準確無誤;

4、 赴日本需要提供“招聘保證書”,內容包括身元保證、入國理由、名單和滯在日程表;

5、 赴俄羅斯必須有俄羅斯外交部入境確認書原件(2份);

6、 提供會議背景資料(譯成中文)、有無涉臺問題、論文摘要(中英文)(2份);

7、 正處級以下出訪人員需填寫《政審表》,由學校組織部審批并出具政審意見,政審意見

應包括出訪人的政治表現,要有“同意出訪”的內容(2份);

8、 出訪人身份證復印件(5份,用原件分別并清晰地復印在A4紙中間),非湛江市簽發

的身份證需附湛江市戶口簿復印件或暫住證及工作單位聘書;

9、 提供白底護照相片3張,簽證相片按各國要求提供(具體請咨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10、60歲以上在職人員提供由校人事處出具的《在職證明》;65歲以上者需另附醫院的體

檢證明(已退休人員不受理);

11、如屬公派自費出訪的,要提供經濟擔保書或銀行存款證明(2份);

三、申請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必須事先了解清楚如下問題:

1、會議的準確名稱、內容、水平、日期和會址

2、發起單位和主辦單位的情況

3、會議有無“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及其他政治背景

四、申請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人員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政治上符合出國(境)條件,熱愛祖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2、對會議使用的外語必須達到聽、說、讀、寫“四會”水平

3、必須有論文被大會所接受

4、寄給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事前應經院和科研處審核,并出具論文密級鑒定書,未經審

核而寄出論文,不給辦理出國手續,所發表的論文,學校不予承認

5、所參加的會議內容,對我校學科建設和發展有利,符合我院學科建設的整體規劃的要求

6、優先考慮重要學科負責人、學術骨干和重點教師的申請

五、出國(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經費

1、出國(境)參加學術會議人員的經費原則上由所在學院或部門負擔。需要使用學校、院

或個人科研經費的,要事先經院和科研處負責人批準,批準額度由科研處決定。五千元以上需經主管校長批準。

2、凡有科研項目經費者,視情況可以從其中支付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申請人所在的

基層單位資助或負責籌資。

3、凡個人沒有課題經費者,本人是處、院正處級領導、學院重點教師、重點學科負責人、

學術骨干,由學校視經費數額情況從重點教師培養費中支出部分,最多不超過50%,基層單位籌集50%以上;其他人員則按學校經費情況,最多只能資助所需經費的30%,其余由基層單位負責籌集。

4、所參加的會議內容,對我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有利,符合我校學科建設的整體規劃的要

求;

5、優先考慮重點學科負責人、學術骨干和重點教師的申請。

六、出國(境)參加國際會議的人員回國后,必須及時認真寫出總結,并向本校同行傳達會議學術動態和信息,以擴大受益面。

七、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人員,必須在回國后5天內把護照交回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統一管理。

八、本規定由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負責解釋。

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中學語文古文教學研究下一篇: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制度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