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環境問題解決措施

2023-04-15

第一篇:我國環境問題解決措施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解決措施

我國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

及解決措施

摘要: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本文詳細介紹了我國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深入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給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生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解決措施

0前言

生態環境是指以特定生物體(包括人類)為中心,多元復合生態系統各要素和生態關系的總和,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性、連續性、穩定性和協同進化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主體提供的環境功能。當系統的整體性、連續性、穩定性和協同進化性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時,就變成了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一般可以分成兩類:

(一)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

(二)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噪聲污染、農藥污染等環境污染。

1我國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也是人類發展的源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當前的生態問題突出表現在:

(1)空氣污染,空氣中有害物質以及顆粒粉塵不斷增加,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特別是北方地區,大面積出現霧霾情況。

(2)森林資源匱乏,林草覆蓋率低。近年來,我國森林面積大幅減少,森里采伐量遠遠超過森里生長量,濫砍亂伐、毀林開荒現象十分嚴

重,森林赤字明顯,當代人已經過早地消耗了后代人應享用的森林資源。

(3)水土流失面廣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資源嚴重短缺,且地區分布不均,河流斷流日趨嚴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華北地區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連成一片,達2.3萬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點到面,由城市向鄉村發展,面積越來越大,出現了區域性大范圍的漏斗。

(6)濕地變農田,濕地破壞力加劇。

(7)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鄉鎮工業污染嚴重,農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產養殖加劇了農村污染。

2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造成生態破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原因,但是人為因素更為主要的的作用

一、 原生環境問題(第一環境問題)

這是由自然環境的自身變化引起的,沒有或很少有人為因素參與。如西北地區干旱、多風、土壤風蝕強烈;南方多暴雨,廣大丘陵山區易發生水土流失。這是經過較長自然蘊蓄過程后發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縱。

二、 次生環境問題: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生態問題,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原始積累”不可逾越的過程。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在原始積累的時候,將生態問題轉嫁給殖民地,而我國在該階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業化壓力。

我國工業化起步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高消費、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近利,失之遠謀,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

(3)人口壓力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且具有農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點。這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迫于生存,人們毀林開荒,圍湖造田,亂采濫挖,破壞植被,眾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動超過了大自然許多支持系統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和承載力。

(4)發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認識的歷史局限性,長期以來,未能正確處理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關系,可持續發展得思想未能貫徹實施。在處理發展與生態保護問題時,往往不能正確處理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輕養”,只開發、不保護的態度。與此同時,“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派生的“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經濟政策,助長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思想和掠奪式地開發資源的盲目行為,都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5)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生態破壞。農業生產普遍采用大水漫灌,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礦產資源開采的回收率很低,損失浪費嚴重。鐵路、公路等建設,大量開山取石、鋪路搭橋中,由于管理和運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與執法部門生態保護工作不足。

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國性的生態環境檢測網絡,不能對環境現狀作出客觀全面的評價。一些部門單位監督不力、執法不嚴,使許多環境破壞現象屢禁不止,加劇生態退化。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投入嚴重不足,一些產業在稅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國家支持,41%保護區未建立管理機構,廣大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嚴重滯后。并且,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仍不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還不完善。

3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措施

在生態保護方面,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做到嚴格控制新的生態破壞的產生,使原有的生態破壞區域得以逐步恢復治理;在生態管理方面,堅持“強化監督”的方針,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多種

手段,實現更加有效的生態管理目標;在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方針,達到鼓勵保護者,懲罰破壞者,調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為實現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符合現代化的要求,應著重采取下列措施:

(1)堅定不移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落實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要采取綜合措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制定和落實發展新興產業的規劃和政策;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積極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鼓勵關聯企業、上下游企業聯合重組。

(2)堅持提高全民族生態意識,樹立正確發展觀。

廣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加強電影、電視、圖書、期刊和報紙等宣傳輿論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態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各級領導決策者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樹立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從長遠利益的統籌兼顧的大局觀;樹立資源有限,提倡節水、節能、降耗的資源觀;樹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人類自己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發展觀。

(3)堅持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保增長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節能減排,要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切實使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實處。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業,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汰劣,支持企業圍繞節能減排加快技術改造,進一步完善促進落后產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繼續抓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要繼續廣泛深入地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大力弘揚健康文明、節能環保的生產方式。

(4)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加強相關的法制建設。

各部門要各司其職,積極協調和配合,各級地方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齊心協力,共同推進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生態保護制度以及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護標準。國家在主要河流源頭地區設立特殊生態保護區,防止進一步的破壞;要對嚴重的生態破壞實行限期恢復與治理;對天然林實行禁伐,對森林實行限采和草原實行限牧;對各種資源開發活動嚴格執行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監督管理制度,逐步實行區域與流域環境影響評價;對已建的大型資源開發項目逐步開展環境影響的后評估工作。另一方面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

行為。

(5)政府積極作為

把保護生態環境工作真正做到實處 “把好事做實,把實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科技投入,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研究納入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給予重點扶持。 4結束語

在生態保護方面,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在生態管理方面,堅持“強化監督”的方針,在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方針。近年來,世界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參考文獻

[1] 劉曉丹,孫英蘭. 生態環境內涵界定探討[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6):722~724

[2] 王力,李裕元,李秧秧.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惡化及其對策[J]. 自然資源

報,2004(3),19(2):263~269

[3] 方世南,張偉平. 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學,2011,12(2):173~179

[4] 陳永奇. 淺談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生態問題[J].自然哲學,2005,1(2):273~275.

[5] 淺談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與保護措施.百度文庫

[6] 如何解決當前生態問題.百度文庫

第二篇: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2009學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期末考試論文

十六大以來,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班級:09級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學號:12009244315

2008—

----

1 2008—2009學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期末考試論文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三農問題集中反映在農民收入過低,農民就業問題嚴重,以及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緩慢上。因此,我們應該尋找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從而造福于人民。本文從“三農”問題的含義、現狀及對策出發,探討解決其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三農問題 出路 措施 政策

2 2008—2009學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期末考試論文

一、三農問題的含義

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二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三是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

農村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基礎薄弱;二是城鎮化進程滯后,要看到,“三農”問題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城鄉經濟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城鎮化率低,且村鎮極其分散,工業企業小而且少,缺乏產業群規模的大型企業的支撐,缺乏規模效益,與區域經濟工業化的要求極不適應,農民的非農產業出路極其狹窄;三是鄉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層組織和鄉級政府職能上的錯位,鄉村規劃落后,或基本上沒有規劃,無法有力執行規劃的問題十分普遍,導致鄉村建設混亂。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二是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三是農民的文化素質得不到較快提高。

二、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現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不論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以后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見三農問題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性。所謂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一定要處理好三農問題,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

全面積極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顯而易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的完善,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也明顯增強。但當今三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三農自身缺少自我發展的內部動力和調節機制且政策卻大都存在短期效應,難以保證長期目標的實現,而政策的著力點大都放在了緩解三農問題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們應繼續著手三農問題的解決。

三、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我國農業農村工作指出了明確方向,為破解“三農”難題提供了新途徑。今后,我國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始終不渝地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農村教育問題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區偏遠的村落,教育無法很好的實施,教育資源匱乏。因此對于政府而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農村的教育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和投入。農村現狀的改變更多地依賴于教育質量的改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農村的教育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提高了,“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第二、制定更加積極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為城鄉產業轉換和農民身分轉換拓寬空間。要重新考慮我們的城市化政策,正確定位大中城市發展與小城鎮發展之間的關系,政策的重心應當轉向積極鼓勵發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適時調整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以鄉鎮工業園區為載體提高農村土地使

3 2008—2009學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期末考試論文

用效率。首先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內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減少傳統種植業,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使大農業內部比例適當、結構平衡。其次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合理布局農業產業。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中部糧食主產區抓住主銷區騰出部分糧食市場的機遇,擴大優質糧的生產,提高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避免地區雷同、惡性競爭。

第四、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和教育培訓,增大農民人力資本投資。要加大對農民科學技術知識培訓和使用技術培訓的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其次要加強對農民特別是農村后備勞動力的文化基礎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綠色證書工程”培訓,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訓網絡,培養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勝出的新一代農民。再次是要改革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和運行機制。各級政府要設立并增加專項資金,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農村科普活動,普及推廣各種實用技術。

第五、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投入。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農業增長的速度和農民收入。政府財政可利用世貿組織《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風險大,投資效益低,有示范效應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研和推廣服務等項目。并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增強農業的抗災能力。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還要關注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讓農民更多地了解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的行情,以趨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損。加大農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必須堅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積極推行和落實“四民主”,相信和依靠農民,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在管理社會事務、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積極性,依靠農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農村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同時,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尊重農民的創造精神。

第七、可借鑒的國外三農政策

政府對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美國現行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數量管理與財政補貼相結合。政府對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棉花等確定目標價格,若當年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政府則向農民補貼二者差價,以保護農民的收入。

政府對農業財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來,日本逐漸調整了對農業的財政投入重點,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范圍內,支持本國的農業發展。從過去補貼生產、流通環節轉向支持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與提高生產率有關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在農業預算中有明顯提高。

四、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好“三農”問題對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課題,需要不斷的做研究、不斷的去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4 2008—2009學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期末考試論文

參考文獻:

[1]陳錫文.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形勢和整體思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2]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03,(1). [3]張振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嘗試———改革土地制度、發展建制鎮和國民待遇同等化[J].開放導報,2007,(6). [4]陸學藝.解決好三農問題亟須農村第二步改革[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7). [5]黃祖輝,徐旭初,蔣文華.中國三農問題:分析框架、現實研判和解決思路. [6]周毅,徐靜.三農問題的根源與對策[J].生產力研究,2009,21. [7]李景國.城市化、新農村建設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12. [8]郭宇強.簡析三農問題的解決[J].理論月刊,2009,(9). [9]孔祥智.2009中國三農前景報告[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第三篇: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大全)

2009學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專題》期末考試論文

十六大以來,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班級:09級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學號:12009244315

2008—----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三農問題集中反映在農民收入過低,農民就業問題嚴重,以及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緩慢上。因此,我們應該尋找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從而造福于人民。本文從“三農”問題的含義、現狀及對策出發,探討解決其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三農問題 出路 措施 政策

一、三農問題的含義

農業問題,主要是指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二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三是農產品結構與市場結構不相適應。

農村問題,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基礎薄弱;二是城鎮化進程滯后,要看到,“三農”問題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城鄉經濟結構是密切相關的。城鎮化率低,且村鎮極其分散,工業企業小而且少,缺乏產業群規模的大型企業的支撐,缺乏規模效益,與區域經濟工業化的要求極不適應,農民的非農產業出路極其狹窄;三是鄉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層組織和鄉級政府職能上的錯位,鄉村規劃落后,或基本上沒有規劃,無法有力執行規劃的問題十分普遍,導致鄉村建設混亂。

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二是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三是農民的文化素質得不到較快提高。

二、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現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不論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以后還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見三農問題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性。所謂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一定要處理好三農問題,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行動。

全面積極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顯而易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的完善,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也明顯增強。但當今三農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三農自身缺少自我發展的內部動力和調節機制且政策卻大都存在短期效應,難以保證長期目標的實現,而政策的著力點大都放在了緩解三農問題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們應繼續著手三農問題的解決。

三、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措施

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我國農業農村工作指出了明確方向,為破解“三農”難題提供了新途徑。今后,我國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認識和對待,始終不渝地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農村教育問題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區偏遠的村落,教育無法很好的實施,教育資源匱乏。因此對于政府而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農村的教育需要國家財政的支持和投入。農村現狀的改變更多地依賴于教育質量的改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農村的教育提高了,農民的素質提高了,“三農”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第二、制定更加積極的城市化發展戰略,為城鄉產業轉換和農民身分轉換拓寬空間。要重新考慮我們的城市化政策,正確定位大中城市發展與小城鎮發展之間的關系,政策的重心應當轉向積極鼓勵發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適時調整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以鄉鎮工業園區為載體提高農村土地使

用效率。首先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內部的不平衡,使之合理化。減少傳統種植業,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使大農業內部比例適當、結構平衡。其次堅持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合理布局農業產業。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中部糧食主產區抓住主銷區騰出部分糧食市場的機遇,擴大優質糧的生產,提高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西部地區發展特色農業、旱作農業和生態農業,避免地區雷同、惡性競爭。

第四、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和教育培訓,增大農民人力資本投資。要加大對農民科學技術知識培訓和使用技術培訓的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其次要加強對農民特別是農村后備勞動力的文化基礎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綠色證書工程”培訓,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培訓網絡,培養造就適應現代農業生產、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勝出的新一代農民。再次是要改革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和運行機制。各級政府要設立并增加專項資金,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農村科普活動,普及推廣各種實用技術。

第五、增加政府對農業的投入。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到農業增長的速度和農民收入。政府財政可利用世貿組織《農業協議》中的“綠箱”措施,加大支持那些風險大,投資效益低,有示范效應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科研和推廣服務等項目。并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增強農業的抗災能力。降低農民的生產風險。還要關注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讓農民更多地了解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市場的行情,以趨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損。加大農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第六、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必須堅持和完善“村民自治”,積極推行和落實“四民主”,相信和依靠農民,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充分發揮村民委員會在管理社會事務、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積極性,依靠農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農村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同時,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尊重農民的創造精神。

第七、可借鑒的國外三農政策

政府對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美國現行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數量管理與財政補貼相結合。政府對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棉花等確定目標價格,若當年農產品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政府則向農民補貼二者差價,以保護農民的收入。

政府對農業財政支持政策。近二十年來,日本逐漸調整了對農業的財政投入重點,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范圍內,支持本國的農業發展。從過去補貼生產、流通環節轉向支持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與提高生產率有關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重,在農業預算中有明顯提高。

四、結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解決好“三農”問題對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課題,需要不斷的做研究、不斷的去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陳錫文.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形勢和整體思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6).

[2]林毅夫.三農問題與我國農村的未來發展.農業經濟問題:月刊,2003,(1).

[3]張振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嘗試———改革土地制度、發展建制鎮和國民待遇同等化[J].開放導報,2007,(6).

[4]陸學藝.解決好三農問題亟須農村第二步改革[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7).

[5]黃祖輝,徐旭初,蔣文華.中國三農問題:分析框架、現實研判和解決思路.

[6]周毅,徐靜.三農問題的根源與對策[J].生產力研究,2009,21.

[7]李景國.城市化、新農村建設對解決三農問題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12.

[8]郭宇強.簡析三農問題的解決[J].理論月刊,2009,(9).

[9]孔祥智.2009中國三農前景報告[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

第四篇:我國收入分配制度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淺析我國的收入分配制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直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特別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更是把和諧社會的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舉行專門會議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問題,特別是最近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一致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而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和諧社會的建設的主要標準。本文主要論述分配制度在和諧社會會中的重要意義,對我國分配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針對性的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對策及建設性意見。

一、充分認識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意義

任何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可以概括為財富的創造與分配的互動過程,財富如何被創造與分配,是社會進步水平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國民收入作為財富“流量”的概念,如何被分配,不僅關系到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整體經濟效率和社會財富增長。一個分配相對公平、合理的社會,能夠激發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熱情,并使社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反之,則會造成社會利益格局失衡,抑制社會財富的增長潛能,并且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其核心內容是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分配關系,形成與集體、企業和個人勞動成果相聯系的新型分配關系。分配關系的改革極大調動了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扭轉了物質緊缺的局面,同時也為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被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至此,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型分配關系改革和調整的基本方向。 顯然,無論按勞分配,還是按要素分配,都以承認“要素”貢獻客觀上存在差異為前提,并且必然承認由這種差異帶來的分配差距的合理性

在市場經濟公平競爭的條件下,由于個人、群體創造財富的能力不同,必然產生一定的收入差距,這是社會正常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如果收入差距過于懸殊,社會大多數成員不能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不僅會導致社會矛盾和沖突尖銳化,而且也會抑制經濟增長。因此,促進收入分配合理化,并不是要消滅差距,而是要有效抑制不合理的差距,緩解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進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縮小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我國現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三大問題

一、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從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下降了12個百分點。在此期間,統計口徑的調整,是其原因之一。即便考慮這一因素,勞動者報酬占比偏低、下降過快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影響了居民消費的增長。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導致收入差距明顯偏大

城鄉間、行業間、人群間收入差距擴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問題比較突出,也是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城鄉差距是導致我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行業間收入差距問題日益突出。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各行業間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除了行業特征和技術密集等合理因素外,當前我國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壟斷因素導致的。

三、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占比偏低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一國發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現逐步上升趨勢。。以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三項主要公共服務為例,國際平均升幅達到13個百分點。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對穩定,而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分別大幅增加了4個和10.7個百分點。雖然經過近年持續加大投入,我國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仍然不足。我國醫療和社會保障支出不足問題十分突出,在主要經濟體中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我國政府教育支出總量盡管達到了較高水平,但也存在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由于政府公共服務支出總體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來支付快速增長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支出,不僅擠壓了居民的其他消費增長,而且強化了居民的謹慎預期,降低了居民消費傾向。歸結起來,我國現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有發展階段、國際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體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過于“親資本”,勞動者報酬占比總體偏低,而且行業間差別過大,使廣大居民相對沒有錢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服務和社會安全網不健全,使得有錢也不敢花。

另外,由于對內開放不足,金融、電信、電力、石油等基礎產業,教育、醫療、文化、出版等服務業,社會資本和民營經濟依然難以進入,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同樣突出。

對策:針對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的問題,“十二五”期間調整收入分配可以從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以及政府支出結構三個環節入手,并通過多種可選擇的途徑來實施。初次分配環節,可選擇減少企業營業盈余和政府生產稅凈額,相應增加勞動者報酬和居民財產性收入,調整不同部門和不同產業間不合理的勞動者報酬。二次分配可擴展社會保障范圍,適當提高企業,特別是政府負擔的水平;減少政府向國有企業的資本轉移,增加向居民的經常轉移;調整非生產稅稅制,增加對居民的直接貨幣性補貼。政府支出調整環節,主要是增加政府消費中的實物轉移,增加公共服務供給。

針對目前存在的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

1.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一是繼續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則;二是充分利用財政、稅收、工資等分配工具,從制度設計上制定調節政策;三是從嚴規范個人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并依法實施分配行為全社會全過程的監督。

2.完善稅收調節分配制度。一是通過直接、間接兩種稅收模式調節壟斷行業超額利潤,可考慮實行法人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二是改進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實行個人所得稅超額累進計征辦法;三是實行社會保障費改稅。改依規交納社會保險費為依法交納社會保險稅。

3.完善轉移支付分配制度。綜合利用財政、價格、利率分配工具,調節區域、城鄉、階層、群體間的分配差距,在制度層面上做出法律安排,以約束各層次主體的分配行為。明確財政轉移支付規模逐年增長,困難領域、困難地區、困難群體與先進領域、先進地區、富裕階層實現利益同步增長的政府法律責任,建立公眾共享發展成果的法律機制。 參考文獻: 2010年02月24日 來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2010-02-24]作者:高尚全 針對公共服務支出在政府總支出中占比偏低的問題

1)完善政府財力分配制度。主要是通過政府財政分配行為調節政府間、區域間、城鄉間、階層間、群體間的分配差距。一是通過完善稅制,不斷改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諧社會的各項目標,依法制定,解決和諧社會的薄弱環節和發展中的利益失衡問題。三是建立轉移支付財力規模增長機制和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保證增長的責任機制,從法律層面上明確各級政府財力用于區域、城鄉、事業協調發展、縮小差距的轉移支付財力比例。

2)完善社會保障分配制度。主要是進一步完善政府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和建立政府社會保障與公民商業保險協調機制。一是用法律形式規范社會保障資金的政府、法人、個人三方面來源以及各自的責任與義務;二是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統一險種的費基費率,調整統籌內外政策,從來源和發放兩個環節建立起獨立于企業事業之外的社保機制;三是建立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城鄉低保對象支付水平與在職職工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協調增長機制,為不斷縮小低收入群體與高收入群體間的分配差距提供制度機制保障;四是建立城鄉低費率、廣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建立醫療、住房、取暖、就學救助體系,并作為保障內容納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五是政府匹配財力引導商業保險進入弱勢群體保障保險領域。建立財險、災險、醫療保險三類險種與政府合作機制,運用政府和商險雙重功能保障弱勢群體的基本利益,從機制上避免因災因病淪為社會底層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2010年02月24日 來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2010-02-24]作者:高尚全

2010-01-10 09:12來源:熱點中國 作者:admin

第五篇:淺談我國失業問題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摘要:現階段,我國呈現出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大,失業問題嚴重的狀況,這已經影響了我國經濟良好發展。因此要想發展好社會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找出導致我國失業問題日益嚴重的原因,并采取正確的方案來解決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促進我國就業形勢良性發展。 關鍵詞:失業 就業形勢 失業問題的原因 解決失業問題的措施 一 我國嚴重的失業問題

目前,我國失業問題嚴重,近幾年來,我國的失業人數不斷增多,失業率逐年攀升,尤其是大學生,已經成了失業人群的主體,這為我國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不利于我國的經濟有好有壞發展,不利于國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因此解決我國的失業問題迫在眉睫。 二 我國失業問題的原因

(一)勞動力素質低,勞動力素質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當前我國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導致很多地區教育水平極其低下,城鄉教育水平差距大,以及目前我國教育體制存在著種種弊端,例如應試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獨立判斷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這些都不利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不利于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于是大量的勞動力被擋在需求高素質人才的崗位的門檻外,這導致了失業率的急速增加,同時也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更無法刺激教育體制的發展和完善,形成了惡性循環的局面。

(二)勞動力市場不完善。我國勞動力市場還呈現著勞動交易成本過高,勞動交易不方便,這里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職位空缺成本招聘職位勝任機會成本。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不及時不充分不對稱,并且勞資雙方地位不均等,這些都是勞動力市場不完善的表現。另外,我國勞動力市場管理機制不健全,宏觀管理和監督力不夠,中介服務機構發展不完善,勞動力市場還不夠規范,還沒有進入法制化和規范化,不能按照國際通行的市場規則運行,勞動力交易不規范甚至違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勞動力市場場所規模很小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總之,勞動力市場發育滯后其整體規劃,交易手段,設施建設等方面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三)我國就業機制不健全是我國當今失業問題如此嚴重的又一重要原因。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我國就業體制的改革也進入了一個深入發展的新階段,但是由于我國歷史上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所以,就業機制還沒有完全的完善,沒有完全適應當今的社會經濟發展,具體來說,我國的宏觀調節手段單一,做法簡單,思路不開闊,并且,政府在勞動保障體制完善方面做的不夠到位。在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時候,一些政府出現了濫用職權的行為,沒有真正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沒有為市場調節留出充分的空間。另外,我國在對勞動者權益的維護,勞動安全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地立法,這都導致了我國就業機制的不完善。

(四)我國勞動者就業觀念也是影響我國就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國普遍的就業觀念存在誤區。大部分高校畢業的就業者偏重于在沿海發達城市就業,而輕視內陸及邊遠山區就業,這就導致了大量的就業者盲目擁擠在沿海城市,造成了就業擁堵。同時,很多勞動者,尤其是當今新生代就業者歧視體力勞動偏多的崗位,總之,勞動者盲目從眾,促使某個領域崗位擁堵,而其他的領域空缺較多,導致了就業失衡,這也是我國就業問題嚴重的很重要的原因。

三 關于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機制。政府應該發揮其只能,大力引導就業。完善就業機制和勞動力市場機制,出臺相關規定使勞動力市場逐步法制化規范化。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可以促進消費,促使市場強勁,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因此,政府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社會經濟建設的第一位, 建立和完善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政府法律制度為基礎的市場就業機制。更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要形成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的新格局。順應用工需求多樣化的趨勢,因勢利導地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改善創業環境,鼓勵個人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全面加強政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設,加強職業介紹、職業指導、職業培訓,提供優質就業服務。加強法制建設,明確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規范企業用人行為和勞動力市場秩序,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的實現。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建立起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

(二)大力支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調整完善及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增加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政府應該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放寬對中小型企業的資金借貸條件,鼓勵民間資本想中小型企業流入,加大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同時,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游業,金融業,信息產業等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多元化。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三)加強就業保障制度的建設,保障勞動者的安全和權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不斷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會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完善勞動法,不斷健全勞動保險制度,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網格化管理心連心服務下一篇:文廣新局工資大概多少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