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

2022-04-20

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監管寬容往往與監管失敗聯系在一起,且毫無疑問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聲譽成本歐洲信貸市場2007年七八月間開始震蕩。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后,震蕩進一步加劇。此后,銀行業民族主義開始滲透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政策。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 篇1:

新形勢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

摘要:本文通過對金融危機下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通過借鑒歐盟中小企業融資的先進經驗,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出現的問題提出優化建議:完善國家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加強信用環境建設;健全擔保制度;建立銀行與企業聯盟,推行主辦銀行制度。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擔保;信用;

1. 引言

在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中小企業都起著巨大的作用。在我國,2009年9月,我國的中小企業總數達到了1023.1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3%,推動我國GDP增長貢獻率利按年上升,2009年GDP總產值的貢獻率58%,稅收貢獻51%,且為我國解決就業75%,為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立下汗馬功勞。1

然而,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出現了較多問題,如整體生產能力降低,訂單量萎縮,融資難等。由于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是金融機構,尤其以銀行融資為主,金融危機為中小企業帶來了較大沖擊的情況下,銀行緊縮了信貸,尤其是出于對中小企業財務不規范和風險收益的考慮,銀行將融資業務只針對大企業以及中小企業中的較大型企業,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信貸業務緊縮,導致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融資的難度越來越大,更加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本文選擇對中小企業的銀行融資問題進行研究,旨在了解制約中小企業銀行融資的原因,并給出對策。

2.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探索

2.1國家法律法規不完善

例如,我國為了扶持中小企業融資難出臺了《中小企業促進法》,但是在《中小企業促進法》中缺乏具體的實施條例,使得其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力度上大打折扣。2另外,政府缺乏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許多國家在發展中小企業的時候都采用許多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然而在中國,由于政府與金融機構制定的金融政策都是根據企業所有制的類型和行業特征為基礎的,并不是以企業規模為依據,這就會在政策上使得中小企業處于劣勢。

2.2商業銀行信貸供給缺陷

首先中小企業信用普遍偏低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供給減少。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經營的自身特點往往容易造成中小企業融資的壞賬率較高,在金融危機條件下,銀行為了避免自身風險,就會對融資信譽較差的中小企業加強信貸管理約束。

2.3擔保環境發展不成熟

首先,缺乏有效的融資信用擔保,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目前為止,我國除了《擔保法》之外,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擔保進行明確的規定和約束。同時,現行的《擔保法》忽視對保證人的權益進行保護而過多的強調對債權人的保護,加上保證人在擔保中要負擔連帶責任,這樣就形成了保證人的權利過小而義務過大的情況。

2.4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與制度約束

對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博弈結果起到影響的因素很多,其中信息不對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企業融資獲得資金的使用、收益、風險,企業比銀行更具有信息優勢。企業對融資資金的未來投資計劃和收益、風險,對借貸資金的償還概率等的了解,比銀行更加清楚,而銀行要想了解這些信息,只能通過企業主動提供的信息以及一些公共信息加以評估等間接方式獲取信息。因此,為了在融資博弈中獲得有益的信息優勢,銀行對于風險較高的融資收取較高的利息,對于較低風險收取較低利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銀行總是傾向于對資金使用者征收較高利息,于是導致自信較高的企業推出信貸市場,這種情況一直持續,最終剩下的只有高風險投資者,導致了逆向選擇。

3. 歐盟中小企業融資的經驗借鑒

3.1 融資渠道多

歐盟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包括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等各種融資方式。在間接融資方面,在歐盟中小企業的初創期,歐盟及其成員國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免除20萬歐元以下的小額援助的預先通知程序來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資助力度;歐盟為增加中小企業債務融資的機會,大力支持風險投資或天使投資,一方面為風險資本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方面對于風險資本進行直接扶持。在直接融資方面,規定中等規模的公司如果擁有良好盈利記錄且能夠提供較強的增長預期,可以獲得上限為5000千萬歐元的上市融資機會。此外,歐盟有歐洲投資銀行(EIB),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和歐洲投資基金(EIB)等機構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融資服務。

3.2 融資扶持政策多樣

歐盟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扶持政策是多種多樣的,有銀行信貸、基金和風險投資等各種形式。其中,基金和風險投資在歐盟的中小企業發展中國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發展方面,我國政府雖然也在致力于拓寬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但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仍然以親戚借款和銀行融資為最關鍵融資渠道,而基金、風險投資應用于中小企業融資雖然已經了萌芽,但是整體的發展到成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3.3 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根據歐盟的信用擔保機制,商業銀行、借貸人以及融資機構三方之間都承擔一定的風險,而商業銀行與融資機構之間的信用分擔大概在70%與30%之間實現分擔。而我國的信用風險擔保則基本上全部由擔保機構承擔(95%),商業銀行很少承擔或者不承擔風險,這一風險分擔的機制與歐盟相比還有較大差別,不易實現貸款風險的各方分擔。因為這種擔保不同于普通的商業擔保,因此將全部的貸款風險轉嫁給擔保機構承擔是不合理的。這種擔保主要是為了扶持中小企業。

3.4 科學的商業銀行信貸制度

首先,歐盟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信貸提供專門的信貸業務組織進行專門服務,來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規模小、所需資金時間短流動性大等特殊的需求。同時,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還會有他們行業原因的特殊需求,而當前金融機構的發展是以規模經營為主的大型金融機構為主,這種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多樣化和金融機構經營規?;g的矛盾,在歐盟商業銀行中通過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部門得以實現。

4.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得對策建議

通過上文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在金融危機下暴露出來的問題,并通過對歐盟的中小企業融資先進經驗進行了解,得出以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建議:

首先,完善國家中小企業扶持政策。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的作用,健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如繼續加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專營機構設立的全國各地區普及,同時,還應當制定相應標準,將直接融資渠道對具有良好經營狀況、信譽好的中小型企業敞開,拓寬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

其次,加強信用環境建設。一是信用法律建設,可通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檔案來加大對中小企業信用信息的公開,來減少融資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構建以政府為導向信用管理體系。根據歐盟的信用管理經驗,其信用管理機構大多是政府導向進行管理的。目前我國信用管理機構數量少且多處于初級階段,適合由政府為主導將全社會的信用資源集合起來,以合適的價格提供給信用評估機構來進行信用制度的建設。

再次,健全擔保制度。一是應當加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支持力度。如各級政府可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二是要完善擔保機構稅收優惠支持政策。三是建立起銀行與擔保機構風險和收益分擔的利益鏈接機制,改變擔保機構在中小企業信貸中的高風險承擔和低收益狀況。

最后,建立銀行與企業聯盟,推行主辦銀行制度。主辦銀行制度是指企業以一定銀行作為自己的主辦銀行,并接受銀行金融服務以及財務監管的銀企合作機制。主辦銀行模式下的引起聯盟是特定企業特定銀行之間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主辦銀行不但為企業提供融資,可能還會持有公司的股份,這樣,銀行與企業之間進行成了一種利益聯結機制,可有效地環節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緩解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現象,并且在銀行的經營參與與監督下,中小企業經營投資風險也會有所減輕。(作者單位:1;杭州運河集團投資發展有限公司2;綠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狄娜.在第十一屆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負責人聯席會議上的講話[R].2010年9月26日.

[2] 羅丹陽.中小企業民間融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34-40.

[3] 唐嘉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基于銀行體系的分析[D].2009:23.

作者:李明明 江云旭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 篇2:

歐洲銀行聯盟的可能

監管寬容往往與監管失敗聯系在一起,且毫無疑問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聲譽成本

歐洲信貸市場2007年七八月間開始震蕩。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后,震蕩進一步加劇。此后,銀行業民族主義開始滲透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政策。這種滲透至少有七種表現:救助銀行,監管寬容,監管不力,對危機的處理缺乏合作,不鼓勵對內收購,國家對內的隔離保護,對歐元區出現的主權債務風險的臨時特別處理。深入分析這些問題筆者力所不及,本文只能給出一個粗略的介紹。

銀行業民族主義對國家監管機構的影響

第一,對銀行的救助。至少在危機發生的前四年內,歐盟政府全面補償了銀行的優先債權人、低級債權人,甚至也常常補償受危機影響將要破產銀行的股東。

類此補償始于2007年德國政府對德意志工業銀行的救助。這種以納稅者名義對銀行業的慷慨救助,主要出于對金融系統穩定的考量,銀行業民族主義肯定也起到一定作用。救助銀行很可能出于這樣的考慮,即如果銀行倒閉、存款人受損,會使得本國銀行未來獲取存款時更加困難,且在跨國銀行競爭中處于劣勢。國家救助的銀行甚至包含了一些小銀行,從金融穩定性方面看,救助這些小銀行可能并不必要。

相反的例子出現在丹麥。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丹麥金融危機,留下了減少政府銀行救助的監管文化,使得2011年兩家荷蘭銀行的債權人和未投保存款人的損失,并未得到政府保護,也減少了金融系統風險的傳導。但是,其他荷蘭銀行極力控訴這樣的行為,因為這導致它們在與其他歐洲國家銀行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第二,監管寬容。事實上,在大多數歐盟國家(至少是擁有大型商業銀行集團總部的國家),國家監管機構明知自己的國家銀行存在問題,大多情況下也不主動向歐盟機構、國內監管者或者公眾披露??梢宰糇C這種情況的例子是許多銀行破產發生在2010年和2011年全歐盟銀行“壓力測試”結果公布后不久,在這個測試中,曾給出了那些破產銀行的健康清單。

所謂“監管寬容”,是指國家銀行監管者基于對未來市場或其它可能扭轉銀行虧損的預期,傾向于回避強制向公眾披露銀行損失的行為。歷史上著名監管寬容事例包括:20世紀80年代美國儲蓄貸款銀行監管者的行為,1992至1993年法國當局對里昂信貸銀行的監管行為,20世紀90年代早期市場崩潰到2002年日本銀行業監管者的行為。所有這些事例均顯示,監管寬容往往與監管失敗聯系在一起,且毫無疑問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聲譽成本。

與銀行救助一樣,2007年以來的歐盟地區的監管寬容,一部分是基于對金融穩定性的考慮,另一部分可能是國家監管者認為,披露本國銀行業問題而其它國家不披露,會導致本國銀行相對處于競爭劣勢(或者相反,國外銀行相對透明,國內銀行隱藏損失,就能在跨國競爭中增加優勢)。在這種環境中,市場融合帶來更多的監管容忍,主動解決危機的可能性降低。

第三,監管不力。監管不力與監管寬容密切相關,導致監管者傾向于降低資本充足率和信息披露的監管標準,使得弱小銀行能夠避免再融資或者重組。

例如,2008年10月中旬,歐盟迫使國際會計標準委員會創建了回溯性免除條款(retroactive exemptions),即IAS39,這個緊急行為違反了既定準則。另一個例子是最近歐盟將《巴塞爾資本協議》法律化時,嚴重偏離了“巴塞爾協議精神”。歐盟制定的相關法律叫做資本要求規定(簡稱CRR),這個法規在有關資本定義方面嚴重違反了“巴塞爾協議精神”,使得一些資本不足的銀行,在在CRR下依然符合相關規定。

第四,缺乏危機管理方面的合作。過于關注本國銀行業巨頭,導致歐盟成員國沒有采取共同應對措施。

2008年10月12日,歐元區國家和英國政府首腦的標志性會晤,既表明了歐盟國家的協同意愿,也為未來的負面發展埋下伏筆。在本次會議上,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同意采取一致的方式應對危機。這套方案以英國提出的方案為基礎,包括提高流動性支持、政府對銀行債務的擔保,以及主要通過向大眾發行混合工具的方式完成資本補充。從短期看,這可以讓市場參與者重獲信心,也標志著危機最為混亂的階段結束。但是,這個決定要求每個國家用自己的方式單獨處理國家銀行業的問題,而沒有統一安排考慮,這為最后無法解決監管松弛和監管寬容開了口子。

第五,不鼓勵跨國收購。歐盟市場對公司的控制,包括跨國銀行收購兼并等項目,都被歐盟委員會嚴格控制。所以,歐盟國家政策制定者不能在公開場合表達限制外國銀行收購國內銀行的政策。但是,至少在危機發生的前五年,在本國銀行不能保持獨立時,歐盟成員國更加希望本國銀行被本國銀行收購(即本土化),而非落入外國收購者手中(一個例外是法國巴黎銀行對比利時富通銀行的收購)。

例如,2008年前期,當交易損失使得法國興業銀行岌岌可危時,法國總理匆忙宣布興業銀行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繼續是一個法國的主要銀行”。這句話被廣泛理解為,要是興業銀行被收購(事實上最終沒有),收購者一定是另一個法國銀行。

第六,國家對內的隔離保護。許多歐盟成員國的監管機構都會使用被稱為“道德勸告”的方法,對本地銀行施加影響,使得他們在內部融資分配的決定中對本國優先——雖然這些政策不被公開,也冒著違反歐盟條約的風險。(一個例外是對塞浦路斯的資本控制的實施,這在歐盟層面被公開審議通過)。這在經常賬戶赤字和盈余的國家都發生過。這種情況下,銀行民族主義不是驅動力而是事件發生的原因:大家的認識是,這些“道德勸告”用于本國銀行比用于外國銀行的本國分支機構中更有效。也就是說,政府能夠并需要為了本國利益對國內銀行施加影響,這是銀行業民族主義的強大推力,即使這一國家目標與歐盟利益不相符。

第七,對主權債務危機發展狀況的臨時特別處理。

2009年后期,當發現希臘的預期財政赤字比想象的更加嚴重時,市場關注的焦點是希臘可能的迅速重組會沖擊到其它歐盟國家的銀行,因為這些國家的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對希臘主權債券的風險敞口。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國家的影響造成了希臘政府沒有迅速重組,這后來被國際基金組織批評為本次歐債危機處理的最大缺陷。(在許多歐盟國家的銀行大幅縮減希臘主權債務后,私營部門債權人的參與最后也在2012年3月被迫進行)。

愛爾蘭的情況則是,歐盟于2010年11月向它提供了援助,條件是所有高級債權人的利益必須保全,這表面上完全違反了愛爾蘭政府想要通過“燒掉債券持有人”來保全納稅者的愿望。再強調一遍,銀行業民族主義不可能與金融穩定的考慮完全分開。但可能的是,一些成員國特別不想看到由于愛爾蘭銀行激烈重組帶來的銀行間信用緊縮,導致一些國內銀行的競爭劣勢。

顯然,銀行業民族主義并不是歐盟危機的唯一因素或驅動力。本文的目的是找到銀行業民族主義對國家監管機構的影響。本文總結認為,該影響是巨大的,且主要是負面的,造成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銀行系統的僵化性及對有效借款者的信貸不足。

銀行同盟才是解決之道

2010年以來,歐債危機變得更加復雜,許多歐盟國家的失業率達到了很高水平。財政困難使得人們質疑歐元的設計,也導致歐洲各國政府動用了大量干預工具。2011年中期,人們對風險的關注已經從邊緣小國家,轉移至西班牙和意大利這兩個大的主權債務國,并短暫轉移至法國銀行。歐盟國家至少是歐元區國家的領導人終于達成了共識,認為銀行業主權債務的惡性循環問題必須解決,并在2012年6月下旬作出一個朝著銀行聯盟方向發展的決定,這至少在表面上意味著與銀行業民族主義說再見。同時,歐洲公眾對政府救助銀行業的行為更加不容忍,政策制定者也傾向于在銀行重組中建立私人部門債權者自救機制。

與2007年危機中期以前的情況相比,歐洲市場融合度大幅倒退。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的金融系統的分割,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風險,而是一個清晰可見的趨勢。所以市場融合和分割的政策環境之間的錯配(這是歐洲銀行業民族主義的基本特點和最大影響)從里到外被侵蝕——更少的市場融合,銀行同盟之間更多的政策融合。

現在還難以預測,哪一種趨勢最終會成為主導。從最近12個月的發展情況看,歐盟成員國之間合作共事的意愿,比起他們匯集責任、決定、資源的不情愿來的更加強烈。如果這點得以執行,銀行同盟必將逐漸瓦解銀行業民族主義,這樣反過來會對歐盟金融結構產生深刻影響,會開創歐洲金融系統轉變的一個新時期,會使得歐盟金融系統更加多元化和更具復蘇能力。但是這是一個巨大的假設。銀行同盟的建立和完成不可避免地依靠歐盟經濟、財政和政治聯盟的大環境。不管結果如何,此次危機對歐盟金融系統、其深層結構、歐盟政策制定者對銀行的態度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作者:尼古拉斯·維綸

歐盟銀行信貸市場分析論文 篇3:

“一帶一路”戰略下加快構建多邊金融市場體系的思考

摘 要: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與不斷推進,必將帶動沿線國家經濟的共同發展,促進市場經濟要素的相互開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構建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快構建這一體系的必要性,同時認為中歐金融合作是構建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的主要推動力;其次提出應以中歐金融合作為契機,加快構建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的理論框架;最后給出了加快中歐金融合作以促進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發展的策略選擇。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中歐金融合作;多邊金融市場體系;構建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推動沿線國家加快實現“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加快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的一體化建設,這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條件,就是要加快構建覆蓋區域內外的多邊金融市場體系。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是命脈、是激活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正是基于這一經濟發展的客觀存在,中國政府在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倡議要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這一多邊合作的金融機構。如何依托“亞投行”這一多邊機構,強化中國與歐盟的金融合作,并以此為推動力加快建設覆蓋區域內外的多邊金融市場體系,顯然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加快構建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

(一)“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沿線國家實現開放與包容性的經濟發展,經濟轉型發展需要加快打造更加開放的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

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是為了謀求中國單方面利益,而是為了帶動沿線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共同發展。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可以使本國經濟獲得外部市場的推動,而且必將加快消除本國封閉制度對市場的約束,從而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會加快實現更加開放與包容性的經濟體制。而這一經濟體制的轉型與實現,必須要加快共建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因為現代開放的金融體系,是實現開放型經濟不可或缺的條件,沒有金融共同的繁榮,就不會有經濟的共同繁榮。因此,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們需要加快構建靈活、有效的區域內多邊金融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內金融合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沿線國家經濟實現相互開放與包容性發展提供多方位、多渠道的資金融通平臺。

(二)“一帶一路”建設將帶動沿線國家實現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投資,需要加快建立更具活力的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內容,就是要通過不斷擴大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推進區域內國家之間的道路、通訊、港口、機場的互聯互通,這不但單是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目前,大多數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還相對落后,更重要的是缺少建設資金,單靠本國金融機構或少數國家的投融資都不可能改變現狀,據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僅亞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10年內多達7萬億美元,每年缺口達到8000億美元。因此,充分利用“亞投行”這一多邊合作的金融機構,加快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吸納區域內外的投資資金,尤其是通過擴大中歐金融合作機制,以吸納更多的私募投資基金和社會融資進入。只有建立充滿競爭活力的多邊金融市場體系,提供更大規模的投資資金,并確保投資的安全、盈利和可持續性,才有可能推動區域內基本建設項目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

(三)“一帶一路”建設將擴大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與資本流動,資本要素的聚集需要加快發展更趨規范的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

中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不是要唱獨角戲,而是要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抱團取暖,共同發展。所以,中國明確提出,要把“一帶一路”戰略與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起來,以加快實現國家之間的產能裝備合作,提升產業發展。由于區域內各國的經濟發展條件互有長短,通過優勢互補,加快產能裝備發展的對接與合作,必然會帶動各國資本要素的流動與聚合,增強各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但現階段無論是要擴大區域內的產能裝備合作還是基礎設施投資,都缺少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多邊約束,也不可能建立多邊的統一協調機構,唯有加快發展規范資本活動的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這既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因為依托已經建立的“亞投行”多邊金融機構,依托“亞投行”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區域內外銀行機構的廣泛合作,不單可以借助現有的多邊國際規則,還可以建立更接地氣的區域內金融活動新規則,這也將為區域內更大規模的資本流動與聚積提供更規范合理的市場條件。

二、中歐金融合作是構建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的主要推動力

(一)美元霸權地位的不斷削弱,為中歐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礎

二戰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霸主地位日益顯現并達到頂峰。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利用其美元的霸權地位,只需要通過發行美元紙幣就能從世界各國獲取大量的實物財富,其獲利的成本極其低廉,可以說玩轉了世界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主要發達經濟體,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了長期傷害。歐元就是在美元霸權不可約束的背景下產生的,它事實上宣示了歐洲主要發達國家希望脫離美元體系的愿望。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演變,未來的世界將肯定是一個多種國際貨幣共存的世界,而作為美元壟斷特權的傳統基礎也將不可避免地被逐步削弱。特別是以英、法、德、意等為主的歐洲主要發達經濟體,在美國制造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嚴重打擊,而美國卻自身安然而退,這更增加了其希望脫離美元體系的決心,也為中歐金融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為中歐金融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投融資載體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延續了古老絲綢之路印跡,貫穿到亞歐非,通過陸、海兩條線,經中間廣大腹地國家,連接活躍的東南亞經濟圈、中亞經濟圈和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必然會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尤其是沿線國家為了加快其鐵路、公路、港口、機場以及通訊的互聯互通,必然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改變其落后的現狀,這無疑為中歐金融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投融資載體。當前,中歐金融合作已經日益緊密,除了歐洲主要經濟體都已成為亞投行的原始股東,打造了中歐金融合作的平臺之外,中國也加入了歐洲復興銀行,成為其戰略合作伙伴。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成立初衷,就是為了幫助中東歐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化,目前業務范圍已覆蓋中東歐、地中海東部和南部及中亞等地區,中國加入該行后,將有力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并與歐洲投資計劃對接,在借款成員國開展項目和融資合作,共同為這些地區的經濟轉型與發展提供投融資支持。此外,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商務部已在23個沿線國家設立了77個境外經貿合作區,與東道國共同實施一批重大投資項目,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產業投資項目、服務業合作項目等,這也將會成為中歐金融合作的投融資載體。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發展使中歐金融合作不斷加深

中國與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個重要的經濟體,雙方合作具有“洲際效應”,中國不斷拓展人民幣在亞洲使用之后,將進一步擴大在歐洲的跨境使用。中國銀行發布的跨境人民幣指數報告指出,歐洲與中國大陸的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量快速增長,德國、英國、盧森堡、法國實際收付量同比翻番,占中國大陸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量的8%, 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與英國、德國、盧森堡、法國分別簽署了人民幣清算協議,與英國、德國和法國還分別獲得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額度,如果加上與瑞士央行剛剛簽訂的協議,由此歐洲已經形成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瑞士“五足鼎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格局。另外,中國財政部于2016年5月26日成功在倫敦定價發行3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中國首次在香港以外的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國債,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證明中英兩國將繼續加強金融與經濟合作。在未來國際金融領域的變局中,歐洲主要大國誰也不想失去人民幣國際化這個機會,均不遺余力地加速推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中歐金融合作不斷加深。

(四)英國脫歐促使英國和歐盟更需要尋求與中國的金融合作

英國脫離歐盟使英國及歐盟雙邊經濟實力都受到沖擊,此時的英國和歐盟更加需要中國,從而給中國在對英國和歐盟的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創造了新機遇。中英貿易具有互補性,英國不僅支持人民幣國際化,還是第一個參與“亞投行”的西方國家。2015年習近平出訪英國,中英關系升級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脫歐恰恰可使英國更靈活地掌握自己的經濟和政治決策權,脫歐后的英國更希望加大力度爭取中國投資。2016年7月,在G20貿易部長會議前夕,英國已經著手與中國商討自由貿易協定。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英國脫歐后,英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受阻,產生貿易轉移效應,中國作為與歐盟具有貿易互補性的國家之一,自然可分享這一效應。2016年6月,歐盟發布了新的對華五年計劃,呼吁啟動中歐自貿區談判。因此中國應同歐盟繼續加強雙邊經貿合作,積極開展中歐自貿區談判,深化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三、以中歐金融合作為契機,加快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

(一)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銀行信貸市場

自2015年3月始,歐洲四大經濟體英、德、法、意相繼宣布加入 “亞投行”, 2016年1月,中國正式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使中歐銀行間金融合作不斷升級。中國應以此為契機,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銀行信貸市場。目前,“一帶一路”的亞洲投融資支持體系已初步形成,除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繼成立外,以絲路基金和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我國對外開發性金融合作也已啟動。接下來,應以 “亞投行”為主,積極推動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與歐洲主要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控股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參與沿線國家的部分項目貸款業務;利用中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良好契機獲得豐富經驗,加強與歐洲和世界一流商業銀行的合作,實現多渠道、多樣化融資,并在業務品種、業務范圍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證券市場

2015年10月,上海證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團、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共同投資2億元人民幣在德國法蘭克福合資成立“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歐所”,共建離岸人民幣金融工具交易平臺;2016年5月26日,中國財政部在英國倫敦發行了30億人民幣國債,并在倫敦交易所上市交易,這是我國政府首次在香港以外地區發行的離岸國債。中國應以此為契機,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證券市場。一是要建立和培育多邊債券市場:繼續推進亞洲債券市場開放和區域債券市場發展,促進債券品種和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鼓勵更多的沿線國家政府和機構在香港等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優先允許重點拓展的沿線國家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研究將沿線國家更多的重要機構納入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試點范圍。二是要建立和培育多邊股票市場:推動國內優質企業或在中國有大量業務的德國先進制造企業在“中歐所”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D股),為境內掛牌企業開辟直接融資新渠道;支持和鼓勵符合條件的沿線國家企業到中國上市,同時推動中國證券交易市場到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加快中國券商的國際化。

(三)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保險市場

2016年6月15日,中歐雙方簽署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與歐洲保險和職業養老金管理局諒解備忘錄》,將進一步增進中歐保險監管機構之間的相互了解,加強現有合作機制。中國應以中歐保險機構間的合作為契機,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保險市場。一是加快建立多邊保險機構體系:推動政策性、商業性保險機構和養老基金對境外投資的支持力度,把國家出口信用保險政策和資源投向“一帶一路”的重點合作領域;支持中國加快同周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加大對各種對外合作項目的承保力度。二是加快建立多邊保險合作體系:鼓勵中外銀行金融機構在保險領域的合作,以充分滿足“一帶一路”沿線項目工程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和各種保障需求。三是創新多邊保險產品體系:大力發展貿易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鼓勵中國商業保險公司在沿線國家建立分支機構或與本地保險公司開展合作等方式,為中外合作項目提供財產、責任保險等保障。四是加快建立嚴格的風險防范體系:包括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商業環境風險和法律風險等。

(四)加快建立和培育多邊PPP融投資市場

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2020年以前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投資7300億美元,這讓現存的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顯得杯水車薪。要滿足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可以引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鼓勵機構投資者和民間資本的介入。我國政府和企業可以通過PPP模式直接參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投資建設,增強我國企業獲取投資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中歐對接與合作。同時,“一帶一路”戰略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投資區域都有在中東歐、中亞等地,區域重合,投資領域一致,且都有投資在基礎設施上,中國應以此為契機,加快建立和培育區域內多邊PPP融投資市場,鼓勵保險公司、社?;?、企業年金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可以通過擴大QDII額度和范圍、改善外匯管理等方式,促進這些長期資金的積極參與,鼓勵民間資本通過BOT和PE基金等方式參與投資。

(五)探索多邊互聯網金融的交互發展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眾多項目陸續開展,需要進一步加強產業與金融的有機結合。目前“一帶一路”戰略輻射更多的是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是“一帶一路”互聯網化的表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伴隨著大量的貿易往來,如果沒有互聯網,多國家、多行業的跨界融合幾乎是不可能的,多邊的跨境互聯網金融便成為資金跨境結算和流通的重要手段。2016年8月,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與全球支付領域的領軍企業法國銀捷尼科公司達成合作,支付寶有望在今年年底登陸歐洲,該項合作將向歐洲的采購商和零售商提供完整的線上和店內支付解決方案。中國應以中歐金融合作為契機,加快與歐洲現有的先進互聯網技術相融合,并進一步帶動沿線國家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構建區域內多邊互聯網金融體系,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提供先進有力的技術支持。

四、加快中歐金融合作以促進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發展的策略選擇

(一)進一步促進雙邊或區域內各國金融政策的開放

中歐金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打通“一帶一路”金融梗阻的重要武器。歐洲主要發達國家都擁有兩百多年來發展金融市場的成熟經驗與制度優勢,加快中歐金融合作,不僅會促進雙邊的金融政策開放,也必然會帶動區域內各國金融政策對接與開放。比如“一帶一路”建設實施三年來,沿線覆蓋最廣的中國工商銀行已經在18個國家建立了123個分支機構,截至2016年6月底,工商銀行累計支持“一帶一路”項目95個,承貸220億美元,涉及電力、交通、油氣、礦產等眾多行業,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區域內各國金融政策的開放正在擴大。當前,區域內各國金融機構的設置與日俱增,貸款規模不斷擴大,資本結算的多元化也比較普遍。不斷開放的金融活動,顯然是建立區域內多邊金融市場的有利條件。

(二)進一步擴大“亞投行”的股本規模

“亞投行”目前的初始資本金約1000億美元,分為100萬股,每股的票面價值為10萬美元。中國作為發起國的持股比例為30.34%,低于最初50%的預計比例?!皝喭缎小爆F有資本結構中包含債務、可即時償還的債務、儲備金等,其預計的資本結構遠低于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資本規模。因此,“亞投行”在未來運營中,應通過加強中歐金融合作,不斷吸收更多成員、不同形式的資本加入,例如,可以通過在以歐洲為主導的市場發行長期債券或設立各種創新融資工具(概念股、公募、保險、援助,甚至是信貸資產證券化等),吸引其他商業銀行和私人資本投資,或根據行業和區域特點,發展多種形式的境外股權投資,以進一步擴充“亞投行”的股本規模。

(三)構筑區域內多元的資金池子

目前,與“一帶一路”密切關聯的四大資金池為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為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的初始框架已經形成。然而,已有資金的累計投入不過千億規模,相對于沿線國家巨大的基建項目投資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車薪,還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隨著后續項目的陸續展開,中國應以現有的四大資金池為平臺,通過加快中歐金融合作,構筑區域內多元的資金池。例如,“歐洲投資計劃”中,歐盟和歐洲投資銀行出資210億歐元作為種子基金,計劃在未來3年內撬動市場約3150億歐元的投資,而中國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必將增加歐洲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將其納入資金池子便是水到渠成。另外,還可將中國與歐洲、亞洲各國建立的近3萬億元人民幣的“一對多”互換資金池引入區域內資金池子。

(四)促進區域內貨幣互換互通和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

本幣互換協議和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是“一帶一路”規劃中跨境貿易與資金融通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與歐洲央行、英格蘭、瑞士、俄羅斯、土耳其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今年1至5月,“一帶一路”沿線跨境人民幣實際收付業務額近3萬億元人民幣,同時,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范圍正從亞洲向歐洲等地區拓展。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良好發展勢頭,通過加快中歐金融合作,進一步擴大區域內本幣互換規模和范圍,促進貨幣互換互通。一是要加快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建設,擴容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機構;二是要大力培育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吸引沿線國家投資者投資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工具,豐富機構投資者的層次,降低人民幣市場參與者的交易和管理成本,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吸引力與市場信心。

(五)拓展中歐合作的第三方市場

中國應充分利用歐洲在金融制度建設中的優勢,加強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多邊銀行之間的合作,并合力開發第三方市場。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訪歐時就明確提出:“中國同歐洲國家加強合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努力實現‘三方共贏’的局面”。2015年6月30日,中法兩國率先簽署了《開發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并共同在英國簽署了開展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的投資,這是一項實現“三方共贏”的標志性投資項目。除此以外,中德雙方企業也將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機械、道路、能源管線、農業、專業服務等建設項目中增強合作,共同尋找和開發第三方市場;比利時政府表示愿成為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重要門戶,利用各自優勢,推動比中非、歐中非三方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業合作。中國與歐洲各國不論在資金、技術、設備及其施工能力上都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必然會形成“三方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湯柳.“一帶一路”金融合作需要提升的四個方面[J].銀行家,2016-03-14.

[2]陳雨露.“一帶一路”建設鼓勵引入中長期資金[N].中國證券報,2016-09-21.

[3] 柳立.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對策[N]. 金融時報,2015-12- 07.

[4] 劉一慶. 創新金融合作,護航“一帶一路”遠行[N]. 中國產經新聞,2016-05-04.

[5] 李苑,梁敏. 中歐攜手進入第三方市場,國際產能合作切入新模式[E]. 中國證券網2015-07-03.

[6] 耿明英,“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融合發展探析[J]. 對外經貿實務,2015(11).

[7]曾建中.對歐亞地區金融合作的幾點思考[E].新浪博客,2016- 03-30.

[8]關秀麗.加強“一帶一路”與自貿易區域戰略對接[N].經濟時報,2015-03-24.

作者:耿明英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收入分配差距公共政策論文下一篇:學生素質培養物理實驗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