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盟能源安全論文

2022-05-06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歐盟能源安全論文(精選3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摘要:土耳其地處世界最主要能源產地和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市場之間。1990年代初,土耳其在美國支持下開始推行能源走廊計劃,與它東部的能源產地以及西部的能源消費國進行廣泛的能源合作,多條跨邊界的油氣管道修建而成,形成了比較發達的管道體系,具備成為歐盟能源供給中轉地的條件,但也要看到,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面臨著俄羅斯強有力的挑戰。

歐盟能源安全論文 篇1:

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及對中國的啟示

[摘要] 在全球能源供求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能源安全成了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的重中之重。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著力于對內管理能源需求并開發替代能源,對外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這些措施對于能源安全問題凸顯的中國具有很強的借鑒功能。

[關鍵詞] 歐盟 中國 能源安全戰略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進入到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一方面,經濟發展的各種基礎設施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及其加速階段,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資源矛盾突出暴露時期,“瓶頸”約束加劇,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喪失發展機遇,導致經濟增長的徘徊不前。因此,能源安全是保障中國發展利益的關鍵。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能源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能源問題,也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對外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經濟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的多層次的戰略和策略問題。伊拉克戰爭以后,新一輪的世界能源資源爭奪愈演愈烈,各國都在迅速調整自己的能源戰略和策略以確保能源安全。本文分析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并以其為鑒,對我國如何制定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能源安全戰略進行深入探討。

歐盟是當今世界僅次于美國的能源消耗大戶,其消費量占世界能源總消費量的14%~15%,并呈增長趨勢。歐洲能源自產能力有限,而且北海油田正在萎縮。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及內部供應的逐漸減少,使得歐盟能源對外依存程度不斷加大。歐盟能源署認為,如果不采取適當的措施,歐盟能源對外依存度將從現在的50%上升到2020年的70%甚至更多。為了及時制定政策、法規和指令性文件以指導各成員國的能源安全措施,從2000年《歐盟能源供應安全綠皮書》開始,歐盟逐年發表能源政策綠皮書。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的連續出臺,標志著歐盟對能源安全和整體能源政策的重視??傮w看來,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包括兩個密切相關的方面:關于能源需求的對內能源戰略,以及關于能源供給的對外能源戰略。

1.歐盟的對內能源戰略

(1)完善歐洲能源內部市場和統一內部標準,這是歐盟對內能源戰略的核心。在石油供應危機的壓力下,歐盟各成員國認識到,尋求高度的石油供應安全,必須保持內部團結,實行統一的內部市場規則和競爭規則。歐盟建立并不斷修訂有關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的歐盟法律,建立歐洲能源供應觀察站,提供歐盟能源供應安全的透明度。2003年發生歐洲大規模停電事件后,歐盟開始建立統一的歐洲輸電網絡,包括統一的歐洲電網標準、調節機制和歐洲能源網絡中心,并建立正式的歐洲輸電系統運營商小組,增加輸電系統運營商之間的協作,推動互相連接。

(2)開發替代能源及利用可再生能源。歐盟強調開發自己有競爭力的多樣化的能源,其目標是到2030年將能源對外依存度保持在7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達到12%,同時力爭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環保標準。歐盟利用強大的科技能力開發風力、光熱、地熱發電和現代化生物質能技術裝備的制造能力,目前歐盟綠色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市場容量約占全球市場的35%左右,其中的風力、光熱、地熱發電等超過總量的45%。核能為歐盟提供的電力超過三分之一。

(3)強化管理措施,提高能效。歐盟為實現能源安全戰略而采取的管理措施不計其數,像發展清潔能源,開發再生能源,啟動前沿性研究,制定能源安全標準,這些措施都必須是政府行為。為了長遠的能源安全戰略,歐盟在推動再生能源及諸如太陽能、地熱能和風能的開發上,進行了大量的投資。除了投資以外,歐盟還實行獎勵措施,啟動公共和私營的合作項目,設立了31種獎項,獎勵了700多個項目、127項合作。歐洲理事會曾撥款4.8億歐元,用于歐洲原子能框架計劃,并考察如何更好地保障歐盟內部核能的高度安全,以及核裂變、核廢料處理等技術性問題。

2.歐盟對外能源戰略

歐盟對外能源的戰略目標,是在世界上尋找價格最穩定、運輸最便宜、供應量穩定增長的能源,同時盡量使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目前,歐盟進口石油中大約40%來自中東海灣地區,而48%的進口石油和96%的進口天然氣則來自前蘇聯地區和北非。伊拉克戰爭以來,隨著中東局勢的持續不穩定,很自然地,歐盟在要求重新審視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的同時,將發展與臨近能源出口國(俄羅斯及中亞五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視為其能源外交的重心。

俄羅斯是歐盟天然氣出口第一大國和石油出口第二大國。歐俄能源對話始于2000年10月,雙方通過對話確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如建立北歐天然氣管道,在莫斯科建立能源技術中心等。2004年1月,俄羅斯與擴大后的歐盟之間又啟動了核材料貿易談判,并就完善海上石油運輸安全標準開展合作。2006年能源綠皮書建議成立“歐洲能源供應觀察機構”來監控歐洲的能源市場,并強調:俄羅斯是歐盟重要的能源供應國,與俄羅斯建立更加緊密的雙邊關系被定義為“一個巨大的飛躍”;其中首要是建立歐盟和俄羅斯的能源條款,同時爭取能與俄羅斯達成能源特許條款和運輸條約。

中亞環里海地區也是歐盟建造跨國能源大市場的戰略重心之一。中亞被稱為“冷戰時代封存下來的寶貴財富”。在歐盟的各種研究報告和文件中都多次提到“中部歐亞”(Central Eurasia)這個概念,在歐盟能源安全的遠景戰略規劃中,環里海5國、南高加索地區及伊朗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面臨日益嚴峻的能源短缺問題,歐盟的能源危機意識非常強烈,對能源的管理措施和法令日益系統化。第二,歐盟非常重視發展能源工業、新能源和節能技術,采取“開發與節能并重”的思路;第三,歐盟非常關注對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尤其著力于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

同歐盟相比,中國的能源消費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能源消費總量大,增長很快,但危機意識不強,戰略石油儲備不足。2001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3.2億tce,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約占世界總量的9.2%。消費量的迅速增長導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增長,預計2010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50%。對于石油進口大國而言,建立戰略能源儲備是抵抗石油危機,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但是,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中國戰略石油儲備嚴重不足。

第二,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導致環境問題的突出。由于受能源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中國形成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2001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為:煤炭67%,石油23.6%,天然氣2.5%。煤炭不僅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占主導地位,而且煤炭轉換為電力或其他液態及氣體能源的比例也很低,終端能源消費中直接燒煤的比重偏高。而歐盟的能源需求結構中,石油占41%,天然氣占23%,煤(硬煤、褐煤和泥煤)占15%,核能占16%,可再生能源占6%。

第三,在能源消費部門構成中,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能源消費量居主導地位,而且單位產品能耗高。從能源消耗強度看,我國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和能耗強度最大,工業能源消費強度在第二產業中最大,而且能源利用效率非常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針對我國能源消費特點及能源安全現狀,參考歐盟的能源安全戰略,我國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能源安全戰略。

1.在對內能源戰略中,重點應該是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改善能源消費結構

第一,調整產業結構、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根據2004年國家發改委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顯示,2000年按當時匯率計算的每百萬美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我國為1274噸標準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國、歐盟、日本、印度分別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因此,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降低資源和環境依托性產業的比重,特別是高能耗的重工業比重,對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強化政府管理職能,改善能源消費結構,開發新能源及利用再生能源。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比例過高、油氣比例過低,新能源比例更低,這造成大氣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我國應著力發展潔凈、高效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如天然氣、水電、核電、風能、氫能等,而這些能源的使用在我國也具有可行性。

第三,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從歐盟的能源政策中可以看到,歐盟非常重視能源的儲備及儲備信息的透明度問題。我國石油儲備的目標為:2010年保有45天的凈進口量,相當為1500萬噸原油儲備。2020年保有60天凈進口量,相當于3500萬噸原油儲備。在建設儲備基地時,應以保障國家安全為主,國家投資為主,以平抑價格波動為輔。

2.在對外能源戰略中,我國應加強能源來源多樣化,同時加強與國際能源合作,增加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發言權

第一,實現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中國進口石油大多來至于中東地區,對中東石油的依存度為56%。而中東地區局勢的不穩定造成石油價格大幅上漲,這對我國的經濟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國應效法歐盟,在致力于能源資源多樣化的同時,加強能源進口來源多樣化。在與中東地區產油國保持良好關系的前提下,進一步尋找多元化的石油供給渠道,比如說中亞和非洲。

第二,加強國際能源合作,增加我國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發言權。由于擁有龐大的現實和潛在購買力,中國與全球和區域性國際能源組織幾乎都有合作關系。但中國所參與的國際能源組織,往往是協調型或對話型的。因此,所有這些合作關系,僅局限于一般性和對話性,實質性的合作并不多。在同盟型和協作型國際組織中,還沒有中國的身影。因此,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但在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比重上還不到0.1%。中國可以考慮在現有的國際組織中,特別是中國參與的組織中,推動創建國際能源合作的政治框架。如果時機成熟,中國應當聯合某些發展中的能源消費大國,創建更加有利于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組織。

此外,由于我國對外采購管理體制的缺陷和期貨市場不健全,存在多家采購、內部競爭和互相抬價等現象,因此我國只能被動承受國際石油價格,并沒有享受世界第二大石油買家這一市場地位。我國應充分發揮石油消費的需求優

勢,積極融入全球石油定價體系,在國際貿易中不斷消除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崔民選:2006中國能源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6.6

[1]秦宣仁.國際大環境及大國能源外加運籌[J].國際石油經濟,2004,(1)

[3]袁瑾:歐盟《歐盟能源政策綠皮書》.確保能源供應安全[N].第一財經日報,2006-03-10

[4]孫健:歐盟依法實施能源發展戰略[N].經濟日報,2006-08-03

[5]高世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能源領域合作潛力分析[J].中國能源,2003,(2)

[6]姜鑫民周大地.歐盟:能源嚴重依賴進口[J].望,2004,(15)

[7]《人民郵電》報信息化調研能源課題組.信息化為能源高效開發加油—對我國能源資源生產開發領域信息化應用需求的調查分析[N].人民郵電,2006-05-31

[8]劉君:四大能源問題挑戰中國[J].中國國情國力,2006,(9)

作者:徐建華

歐盟能源安全論文 篇2:

論土耳其在歐盟能源安全中的戰略作用

摘要:土耳其地處世界最主要能源產地和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市場之間。1990年代初,土耳其在美國支持下開始推行能源走廊計劃,與它東部的能源產地以及西部的能源消費國進行廣泛的能源合作,多條跨邊界的油氣管道修建而成,形成了比較發達的管道體系,具備成為歐盟能源供給中轉地的條件,但也要看到,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面臨著俄羅斯強有力的挑戰。

關鍵詞:土耳其; 能源走廊; 歐盟; 俄羅斯

近年來,歐盟在能源方面屢屢受到俄羅斯的牽制。2008年8月俄格戰爭初停,俄羅斯就宣布停止向歐盟供應天然氣30個小時,以此報復歐盟和北約對格魯吉亞的支持行為。土耳其由于其區位優勢突出,東部緊鄰世界兩個重要的能源產地——中東和里海地區,西部又臨近歐盟市場,從理論上講,它可以在緩解歐盟能源困境方面發揮樞紐作用,而在實踐中,從1990年代初起,土耳其就積極推行能源走廊計劃,進行大規模的油氣管道建設和能源體制改革,期望以能源合作為契機推動土耳其與歐盟的關系。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能否在保障歐盟能源安全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本文將作一分析。

冷戰時期,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在地緣政治中被西方陣營看作是阻止蘇聯向中東、地中海和波斯灣擴張的東方堡壘。冷戰結束后,土耳其的戰略重要性有所下降。然而,近幾年來,土耳其因地緣優勢又在世界能源版圖上顯現出重要性。盡管土耳其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嚴重匱乏,90%的石油和全部的天然氣都依賴進口,但是在地理上,其東部緊挨里海地區①和中東地區,這里擁有的天然氣和石油儲量分別占世界儲量的71.8%和72.7%,而其西部的歐盟又是世界第二大的能源消費市場。[1]這種地緣優勢使其具備了充當能源走廊的條件。

1990年代初,利用地緣優勢打造能源走廊成為土耳其的國家政策,其背景是1993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絲綢之路戰略法案”明確提出要建立從中亞地區到東地中海的戰略走廊,控制這條能源通道,而里海地區與土耳其分別處于這條通道的兩端。根據“絲綢之路戰略法案”,美國政府開始推行“多重管道戰略?!?/p>

(Multiple Pipeline Strategy),其重點就是開發、利用和控制里海地區的油氣資源,并使之安全輸出。里海地區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不僅極具地緣價值,而且這里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高達328億噸和27萬億立方米,被稱為“第二個中東”。[2]1994年,在美國的支持下,土耳其與阿塞拜疆簽署了輸油管道協議,修建一條從阿塞拜疆的巴庫經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直到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城市杰伊漢的輸油管道,然后通過船載將阿塞拜疆的石油輸往歐盟市場。該協議是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的開端,被土耳其稱為“世紀性的協議”。1996年,美國又提出修建管道,過境土耳其輸出里海地區的天然氣。近年來,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逐漸擺脫美國的影響,更多考慮歐盟的需要,這在伊朗天然氣輸歐項目上表現得非常明顯,土耳其不顧美國的反對,執意與伊朗展開能源合作,在兩國間修建天然氣管道。土耳其方面認為,能源走廊計劃為土歐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使它在加入歐盟的談判中擁有更多籌碼。

對于歐盟而言,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有助于改善歐盟的能源安全供給狀況。盡管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后,歐盟國家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國際能源組織(IEA)表示,礦物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依然是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歐盟80%的能源消費依賴礦物燃料,其中,50%的天然氣和石油依賴進口,預計到2030年天然氣進口比重會上升到80%,石油進口比重則升至70%。歐盟能源安全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對某個國家和地區的油氣資源過于依賴,特別是對俄羅斯的依賴。歐盟能源市場上45%的天然氣和20%的石油來自俄羅斯,其中,有六個成員國100%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至少有7個成員國90%的石油進口自俄羅斯。[3]

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讓歐盟感到擔憂,因為俄羅斯不僅控制著油氣資源,還壟斷著輸歐的油氣管道。雖然歐盟在能源方面一直致力于與俄羅斯建立伙伴關系,但是近年來俄羅斯與鄰國能源摩擦層出不窮。2006年1月,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天然氣價格爭端,使歐盟數個國家在冬季出現供氣緊張狀況。同年7月,俄方又以技術原因為由暫停通過“友誼”石油管道支線向立陶宛供油。2007年初,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發生“石油爭端”,波蘭從俄進口石油一度中斷。如果說能源紛爭還容易化解的話,那么以下兩方面問題的存在使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供給的持續性、可靠性以及價格的合理性的擔心就很難釋然了。首先,俄羅斯不可能一直維持能源的高出口率。盡管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但是隨著俄羅斯幾個主要氣田日益枯竭,俄羅斯天然氣產量遲早會下降。同樣,俄羅斯石油儲量占世界的6%,而其產量卻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二位,要一直維持這種高產量是很困難的。其次,俄羅斯的能源擴張面臨著投資不足的困擾。近年來,俄羅斯一直致力于實行能源擴張戰略,與許多國家簽有能源供應合同。國際能源組織指出,2001年至2030年間,俄羅斯國內能源領域需要累計投資3390億美元,即每年大約需要投資110億美元,其中,1/3的投資用于向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OECD)的能源出口計劃,而1998年至2003年的五年間,俄羅斯國內整個投資規模不過570億美元,平均每年的投資規模不足120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每年約52.5億美元,這種投資水平無法滿足俄羅斯能源工業的發展。然而,俄羅斯對外資進入國內能源市場比較排斥,荷蘭皇家殼牌和英國石油公司原先分別持有俄羅斯沙哈林2號氣田和科夫塔氣田的股份,在俄政府頻頻施壓之下,兩家公司被迫以低價將它們所持有的股票賣給了俄羅斯國內的能源公司。投資不足遲早會影響俄羅斯能源生產效率以及能源價格,這將對歐盟能源市場的穩定帶來沖擊。

因此,從長遠看,歐盟有必要尋找其他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給地,增加能源供給渠道,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由于里海地區油氣資源儲量豐富,又靠近歐盟市場,2006年歐盟能源綠皮書指出,如果歐盟能分享里海地區的能源,將有助于緩解歐盟能源供給安全,并提出要逐步把里海地區的能源市場與歐盟市場整合為一起。[4]里海地區一直遠離世界能源市場,前蘇聯時期,該地區的油氣資源主要通過“中亞-中央”管道集中輸送到俄羅斯之后再出口。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獨立后,成為中亞內陸國家,其能源出口在很大程度還是依賴俄羅斯,但是俄羅斯往往用較低的價格購買這些國家的油氣資源,然后再以高價出口,這一現實迫使它們尋求其他可行的出口通道。由于與這些前蘇聯國家在歷史、文化和語言方面存在親緣關系,土耳其在1990年代初率先承認這些國家的獨立,并向它們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15億美元的低息貸款、7000萬美元緊急援助,并在這些國家開辦了2000多家合資企業。[5]這種良好關系使土耳其成為里海國家能源出口通道的選擇之一,而歐盟能源綠皮書中也暗示土耳其是里海地區油氣資源輸歐最可靠的、最安全的中轉地,稱土耳其對于歐盟能源安全供給具有戰略重要性。有專家表示,擁有世界天然氣儲量35.5%的10個主要供應國已經或者打算利用土耳其作為中轉地向歐盟輸出天然氣。預計到2015年,歐盟國家15%的天然氣進口和10%的石油進口將會過境土耳其。[6]

對土耳其來說,能源走廊計劃將給其帶來巨額的過境費,同時也能解決其自身的能源供給安全問題。為更好推進能源走廊計劃,1999年歐盟赫爾辛基峰會宣布土耳其成為入盟候選國后,土耳其對國內能源體制進行了市場化與私有化改革,鼓勵投資、競爭、市場定價以及提高能源效率,從而使本國的能源體制符合歐盟的要求。這一改革增強了土耳其國內以及國外能源公司投資土耳其油氣管道建設的信心和熱情。目前,土耳其境內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發達的油氣管道網絡體系,已建、在建或者規劃中的油氣管道有14條之多。

在石油輸送方面,目前每天大約有600萬桶石油過境土耳其輸出。[7]作為能源走廊計劃的重要部分,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輸油管道(以下簡稱BTC管道)于2006年投入使用,全長1760公里,日均輸油100萬桶,占世界日均供油量的1.5%。整個工程耗資36億美元,主要由英國石油公司(BP)投資。通過這一管道輸出的阿塞拜疆石油在到達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漢后,由油輪運往意大利。該管道建成后不久,哈薩克斯坦官方宣布了要借道BTC管道輸出本國石油。根據2006年哈薩克斯坦與阿塞拜疆簽署的協議,每年將2000萬噸產自哈薩克斯坦卡沙汗大油田的原油海運到巴庫,然后泵入BTC管道,輸往杰伊漢再出口歐盟市場。這一協議得到了土耳其的同意。從經濟角度看,哈薩克斯坦的石油的注入將使BTC管道扭轉虧損局面。

除了BTC管道之外,博斯普魯斯海峽分流管道也在修建中,這主要是為了緩解土耳其海峽的海運壓力。由油輪裝載通過土耳其兩海峽的石油占世界日常消耗量的4%。2003年有8000船次通過兩海峽,1.5億噸主要產自俄羅斯的石油和石油產品由此輸出,預計到201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0億噸。[8]但是,土耳其兩海峽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間海上通道的主要“梗阻點”,其中,博斯普魯斯海峽最狹窄處只有半英里寬,將擁有1200萬人口的伊斯坦布爾一分為二,密集的通航船次給伊斯坦布爾帶來不小的環境壓力,而且這里的反向水流非常強烈,以至于該海峽成為世界上導航難度最大、最危險的海上通道。所以,土耳其提出修建分流管道解決海峽擁堵問題。2000年,英美兩國政府以及一些世界知名的石油公司如殼牌、美孚、英國石油公司等接受了按“無償原則”為土耳其修建一條分流管道。土耳其方面主張該管道應跨越整個安納托利亞地區,起點是黑海南岸的土耳其港口薩姆遜,終點是杰伊漢,這一主張得到了除俄羅斯外各方的認可,2007年4月,該分流管道開始修建。

杰伊漢是基爾庫克-優木爾塔輸油管道的終端,這里的管道每年可輸出7000萬噸的伊拉克石油。1990年代,在伊拉克受制裁期間,這條管道在聯合國“石油換食品”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土耳其作為能源走廊所承擔另一任務是輸送天然氣。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天然氣消費將會持續大幅增長,因為它不僅便宜,儲量豐富,而且也是最清潔的能源,目前歐盟國家已經廣泛使用天然氣發電。與石油不同,天然氣液化后由船載輸出成本相對較高,所以修建輸氣管道直接連結供給方與消費方是優先考慮的方式。到目前為止,土耳其境內已經形成自北而南、從東向西的完整的天然氣輸送網絡,有六條跨境輸氣管道穿越土耳其的邊界:(1)俄羅斯-土耳其西部管道,輸送俄羅斯的天然氣,年輸送能力是140億立方米;(2)北部有藍流管道,穿過黑海海底,也是輸送俄羅斯的天然氣,年輸送能力最高可達160億立方米;(3)東部有南高加索管道,輸送阿塞拜疆的天然氣,年輸送能力80億立方米;(4)東部有德布里茲至埃爾祖魯姆的管道,輸送伊朗的天然氣,年輸送能力200億立方米;(5)南部有阿拉伯管道,輸送埃及的天然氣,年輸送能力100多億立方米;(6)西部有土耳其-希臘管道,主要是再出口阿塞拜疆的天然氣,目前年輸送能力7.5億立方米。

根據俄羅斯與土耳其的天然氣合同,前兩條管道輸送的天然氣只能用于土耳其國內消費,不允許再出口,其它管道輸入的天然氣可用于再出口。這六條管道中,最為重要的是南高加索管道,它是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的支柱。該管道與BTC輸油管道并行,主要輸送儲量達6250億立方米的阿塞拜疆沙赫·丹尼茲氣田的天然氣,途經格魯吉亞,最終到達土耳其城市埃爾祖魯姆。為實現阿塞拜疆以及今后更多的里海地區天然氣過境土耳其輸歐的目標,土耳其與希臘在2003年簽署協議,修建長285公里的輸氣管道,這是建設南歐天然氣網絡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將這條管道延伸至意大利。根據協議,管道建成初期每年向希臘提供7.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此后逐步增加到每年供應30億立方米,另外每年還將向意大利提供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該管道已于2008年4月投入使用,這是里海地區天然氣第一次不經過俄羅斯領土直接出口歐盟市場。

南高加索管道以及土希管道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推動了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目前,土耳其和歐美方面正與里海國家商討沿里海天然氣管道體系的修建計劃,該體系以南高加索管道為主,再新建輔助管道(重點是修建里海水底管道)將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引入南高加索管道,同時歐盟將修建納卜科(Nabucco)天然氣管道,與南高加索管道在土耳其境內實現對接。納卜科管道將連接奧地利與土耳其,途經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還將與計劃中的南歐天然氣管道網絡連成一體。所以,納卜科管道計劃非常重要,它將創造一個新的完整的天然氣輸送體系,可以成為目前俄羅斯-歐盟輸氣管道的補充或替代,將使土耳其繼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和挪威之后成為第四個輸歐天然氣大動脈。2004年,歐盟在維也納成立了納卜科管道研究股份公司,出資400多萬歐元對這條管道進行了可行性論證,并在2007年任命荷蘭前外長尤茲亞斯·馮·阿特森為該項目的協調專員,顯示了歐盟對這一計劃的重視。

除了尋求輸出里海地區的天然氣,土耳其還與中東的天然氣供應國進行合作,以充實納卜科計劃與南歐天然氣管道網絡計劃。2007年7月,土耳其不顧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與伊朗簽署協議,獲準開發伊朗南部海灣水域南帕斯(SouthPars)三個天然氣田,并將開發出來的天然氣出售給伊朗,再由伊朗每年輸送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給土耳其,土耳其可用之供應國內也可輸送至歐洲。雙方還將合作在土耳其境內鋪設兩條共計約3500公里長的天然氣管道,每年向歐盟市場輸送4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土庫曼斯坦也表示會通過此管道向歐洲輸送天然氣,歐盟方面已經默認了土耳其與伊朗的能源合作。土耳其還與伊拉克進行商談,提出“伊拉克綜合天然氣管道”計劃,希望參與開發伊拉克天然氣。此外,連接土耳其與埃及的阿拉伯天然氣管道也已經建成,該管道途經約旦和敘利亞。根據該協議,埃及每年向土耳其出口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并過境土耳其向歐盟出口80-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沙特阿拉伯也提出要借阿拉伯管道向歐盟輸出天然氣。

土耳其已經擁有較為發達的油氣管道網絡,無論是里海國家、中東國家還是歐盟都有意選擇它作為能源中轉地,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經成為亞歐之間的能源走廊。然而,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對歐盟的能源安全能做出多大貢獻,將取決于它能再出口從其他渠道輸入的油氣資源的數量。從目前情形以及未來趨勢看,對歐盟而言,土耳其作為天然氣中轉地的重要性顯然要甚于其作為石油中轉地的重要性,因為歐盟市場上的石油主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由船運輸入的局面在一段時期內是難以改變的。那么,土耳其能否成為第四個輸歐天然氣的大動脈?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給出了答案,他說:“只有沿里海天然氣項目成為現實,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才能完成?!盵9]沿里海項目重要性在于其關系到納卜科天然氣項目的實施,而納卜科計劃則決定著土耳其在歐盟能源安全中的地位??ㄋ?、阿曼、阿聯酋等中東天然氣生產大國表示,只有納卜科計劃完成以后,他們才會考慮過境土耳其向歐盟市場出口天然氣。[10]

然而,無論沿里海項目還是納卜科計劃都面臨著俄羅斯的挑戰。首先,在里海的法律地位問題上,俄羅斯改變了原先的共管原則,即“離岸45海里區域為沿岸各國所有,其余海域則為沿岸各國共有”,提出根據沿岸各國海岸線長短,按中間線等距離劃分里海海底礦產資源。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傾向接受中間線原則,而伊朗則堅持共管原則。俄羅斯方面強調,建設任何沿里海的管道體系,只有在確定里海法律地位后方可進行,這實際上是警告西方的能源公司和財團不要在爭議尚存的情況下盲目投資。其次,俄羅斯與里海東岸的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開展能源合作,阻止里海天然氣西流,并取得一定成果。2007年,三國簽署協議,同意對現有的中亞至俄羅斯的“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進行更新改造,并在里海附近鋪設新的通往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形成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輸送體系,普京強調,“這條新能源動脈的開工建設將保證我們的伙伴獲得長期、穩定的天然氣供應,為鞏固歐洲、歐亞乃至全球能源安全作出新貢獻?!盵11]該工程最早將于2008年下半年動工,年輸氣能力可在2010年前達到100億立方米,此后有望增加到300億立方米,這對沿里海天然氣項目構成有力的競爭,也對納卜科計劃形成威脅。最后,俄羅斯提出南流管道項目(South Steam Project)直接對抗歐盟的納卜科計劃。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已經與意大利埃尼公司(ENI)簽署協議,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共同修建南流管道。該管道穿過黑海海底,抵達保加利亞后,再分成兩條管道,一條沿西北向延伸到奧地利,一條先南向抵達希臘,再向西到達意大利。目前,該管道的過境國匈牙利、希臘、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等國已經與俄羅斯簽署了有關南流管道的合作協議。由于南流管道在線路上與納卜科計劃基本上重疊,從而降低納卜科計劃的現實意義,匈牙利等國政府已公開表示不支持納卜科計劃。[12]

可以看出,俄羅斯對歐盟方面提出的繞道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計劃非常敏感,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使歐盟國家在天然氣供應方面無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從而達到牽制歐盟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油氣管道無疑具有了政治內涵。二是加強對里海地區的控制。一方面,里海地區的戰略地位重要,是俄羅斯的南大門。近年來,隨著北約的不斷東擴,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這決定了它不會輕易放松對里海地區的控制。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內的能源產量不可能長期維持其能源擴張戰略,這要求它必須獲得更多的能源供給。

此外,盡管歐盟認為土耳其是里海地區油氣資源輸歐的最安全可靠的中轉地,但是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難以回避以下問題。首先,里海地區和土耳其都是地震多發區,歷史上這里曾多次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這增加了管道建設的技術難度。俄羅斯方面就曾經以地震為由反對鋪設里海海底管道,稱海底管道一旦破裂造成原油泄漏將會威脅里海的生態環境。其次,地區局勢的不穩定也給管道的安全運行造成了困難。由于中東局勢的動蕩,土耳其與伊朗、土耳其與伊拉克之間的油氣管道多次陷于中斷,最近的俄格戰爭迫使途經格魯吉亞的BTC管道和南高加索管道關閉,而庫爾德游擊隊的恐怖襲擊也使土耳其北部的管道時常陷入癱瘓。

總而言之,油氣管道已經不單純是一種運輸通道,也是各種政治經濟利益博弈的渠道。很顯然,土耳其能源走廊計劃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俄羅斯的挑戰,憑土耳其一己之力難以應對,需要歐盟提供更多的支持。在歐俄關系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歐盟有必要協調各成員國立場,更加堅決地推進納卜科計劃,使俄羅斯輸歐天然氣管道處于競爭狀態,這是緩解歐盟的能源困境的現實可行的措施。

參考文獻:

[1]Cenk Pala, Turkey: Energy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Geopolitics, No.2, 2006, p.59.

[2]俄歐暗戰:到底誰動了誰的奶酪?載http://news.chemnet.com/content/2007-05-18/286437.html.

[3]Zeyno Baran,EU Energy Security:Time to End Russian Leverage,The Washington Quaterly,N0.3,2007,p.132.

[4]Green Paper: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 http://europa.eu/scadplus/leg/en/lvb/l27062.htm.

[5]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M]. 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6]Ali Tekin, Turkey’s Geopolitical Role: The Energy Angle, Middle East Policy, No.1, 2007, P.85.

[7]Volkan ?zdemir, Turkey’s Role in European Energy Security, Europe’s Energy Security, No.1, 2008, p.102.

[8]K.Gajenda Singh,Putin’s visit to Ankara: Bear comes calling on grey wolf, Turkish Daily News,30 August 2004.

[9]Kazakhstan signs memo on new route, Turkish Daily News,1 June 2007.

[10]John Roberts,The Turkey Gate:Energy Transit and Security Issues,Tukish Policy Quaterly,No.4,2004,p.19.

[11]里海能源爭奪戰再度上演[D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2/22/content_7294393.htm.

[12]Zeyno Baran,EU Energy Security:Time to End Russian Leverage,The Washington Quaterly,N0.3,2007,p.140.

責任編輯仝瑞中

作者:薛永生

歐盟能源安全論文 篇3:

以國際視野看能源安全

一、能源安全問題的演變

在上世紀70年代,能源安全主要指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應。從國際能源署(IEA)1974年成立至今,全球能源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化及全球經濟一體化,能源市場,特別是石油市場從一個以雙邊貿易、長期合約為主的市場演變成多元、復雜、高度專業化并與金融市場緊密融合的全球化市場。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關系也從IEA與OPEC的對抗演變為對話與合作。經合組織(OECD)之外的國家在世界能源的平衡表上顯得越來越重要,沒有其他國家的合作,lEA能源安全體系就會失效。

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拓寬了傳統能源安全的運作范疇。今天的能源技術已可以將煤炭、天然氣、生物質等原材料變成油品。除了石油之外,用于驅動車輪的還包括電能等多種動力。天然氣和電力在能源供應安全中的地位也不斷加強。

大多數西方國家能源公司的國有壟斷被民營化和競爭性的市場所代替。雖然在俄羅斯、拉美等國,能源行業有回歸國有壟斷的傾向,但全球范圍內以競爭性市場代替國有壟斷的趨勢沒有改變。

能源生產與消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1992年地球環境峰會達成的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隨后展開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諸多努力給能源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最近幾年,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不僅從觀念上拓寬了對資源的認識,也從實踐上再次證明市場競爭和技術創新的價值。頁巖氣革命大幅降低了美國的能源對外依存度,也改變了全球能源格局。

經過近40年的實踐,能源安全涉及范圍不斷拓寬。能源安全不僅僅涉及石油,還包括其他形式的能源,比如電力、天然氣和煤炭等。能源安全除了保障供應之外,還需要管理需求、減少浪費、提高效率。

能源安全還包含環境的兼容性、可持續性和公共對能源生產與利用方式的接受度,也取決于能否有效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刂坪徒档湍茉瓷a和消費所造成的環境、健康與安全的影響對能源安全至關重要。新的環境約束將不可避免地減少能源供應可選擇的范圍,不處理好環境問題就有可能使得某一能源失去應有的作用。

今天,國家能源安全強調的是數量充足、價格合理、品質適宜并符合環保要求的能源供應保障,同時,保證該國的能源系統具有足夠的應變與抗風險能力,使得國家最高利益不因能源問題而被可能的敵對勢力所要挾。

2010年10月,國際能源署原署長田中伸男指出,20世紀的全球能源安全框架是以石油為基礎的,而21世紀的能源安全則將是以電力為主的全面能源安全。這是對全球能源安全框架的新判斷,體現了能源安全關注點從初級能源向終端使用能源的轉變。電力是多元化能源結構的主要匯聚點。以電力為基礎的能源安全框架可以超越傳統石油天然氣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的對立,因為油氣出口國也面臨著國內電力供應安全的問題。

二、保障能源安全的手段日臻完善

1.從政府命令與管制向市場力量轉變

在以保障石油供給為主的年代,能源安全的卜要措施是建設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應急能力,包括戰略石油儲備建設、需求抑制、成員國之間的石油分享與救援機制、燃料替換、緊急增產能力、集體行動和國際合作等。其中,需求抑制被當做應急的片要行動,而所有成員國都必須建設包括石油儲備、燃料替換和緊急增產能力這三項的“應急儲備”(emergency reserves)并使這一儲備保持在相當于90天純進口量以上的水平。

在成立初期,IEA的應急系統主要是在石油供應中斷超過一定比例的緊急情況時(供應短缺達到IEA集團或任何成員國正常消費的7%),通過需求抑制和將現有的石油按照條約的規定在成員國之間進行分配。這一分配機制非常復雜,落實起來也非常困難,因此至今尚未啟動過。然而,1978-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顯示,即使供應短缺沒有達到“國際能源方案協議”所規定的啟動石油分配方案的7%,伊朗石油供應的中斷還是給成員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隨著戰略石油儲備量的逐漸增加,IEA應對石油危機的策略也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再側重于分享尚存的石油供應,而是將戰略石油儲備推向市場。IEA成員國政府認識到,在大多數情況卜,及時地通過市場啟用這些儲備,特別是在石油供應中斷的甲期啟用,是恢復供應、減少損失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

為此,lEA理事會在1984年正式做出決定,建立在出現大量石油供應中斷時啟用戰略石油儲備的程序,不管中斷是否在量上滿足“國際能源方案協議”有關啟動應急石油分享系統的條件。這一側重點的改變反映了IEA成員國政府對通過市場米分配石油供應的信心:市場的反應要比政府分配更加敏捷,基于市場的措施要比純政府行為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在此基礎上,lEA理事會在1995年再次做出明確決定,應對任何一個石油供應的中斷,成員國將在啟動石油分享機制之前首先考慮基于市場的措施。

IEA歷史上的三次戰略石油儲備釋放——1991年海灣戰爭的前夕、2005年應對墨西哥灣的卡塔林娜颶風和2011年的利比亞內戰,都是將石油儲備推向市場來彌補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短缺。

2.從單邊行動到多種形式的多邊國際合作轉變

如果說成立IEA的初衷是通過多邊合作來保障集體能源安全,那么今天,“集體”一詞所包含的遠不止是IEA成員國,也包括中國、印度等非IEA消費國,還包括石油出口國。同樣,“多邊”一詞也不僅是IEA、IEF、G20等全球性機構,還包括了如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能源憲章組織(EnergyCharter)、拉美能源合作組織(OLADE)和東盟(ASEAN)等許多區域性機構。

多邊合作的內容很多,也不乏區域性和時效性內容,而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保障國際能源市場高效、不中斷地運行。

在全球化市場里,能源安全的關鍵在于一個有效運轉的國際市場。否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不能單方面保證自己的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是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通力合作的產物。既然生產國和消費國都依賴于同一個國際市場,保障這一市場的正常運行就成了他們之間的共同義務。由于大多數石油交易是通過金融市場進行的,對于一個國家的能源安全來說,高效的貿易和強大的風險管理能力十分重要。

全球性的能源市場將各國的能源安全前所未有地聯系在一起,使得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直接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能源安全,這在區域層面更加突出。如德國的棄核政策使其需要從俄羅斯增加天然氣供應,并從以核電為主的法國和以煤電為主的捷克購買更多的電力。

3.以更加豐富的多元化奠定更加安全的基礎

近百年的石油市場演變大大地豐富了溫斯頓·丘吉爾當年所提的石油供應多元化的內涵。今天,能源“多元化”包括:能源供應結構多元化:鼓勵替代燃料的發展;能源科技結構多元化:鼓勵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能源基礎設施多元化:將對于任何一個單一渠道或者樞紐的依賴性降至最低;能源進口來源多元化,以減少對于任何一個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產品進口多元化,這不僅指不同品種的原油,還包括終端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能源進口合同形式的多元化:長期合約與現貨購買并存,貨物貿易與金融貸款以及能源進口相結合等;市場參與者的多元化。只要符合市場準入條件,任何規模的公司,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外國的,都能夠在能源領域做一份貢獻。

多元化是能源安全的基礎,而這一基礎的基礎是市場參與者的多元化。也就是說,只有多種多樣的市場參與者才可以帶來多種多樣的資源供應、多種多樣的能源合作等。市場參與者的多元化是形成競爭性市場的基礎。

4.更加重視國家內部因素

在能源國際市場有效運轉的前提下,能源安全的挑戰還會來自一個國家的內部。對于一個石油進口國來說,石油安全意味著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為本國的煉油廠提供可靠的、價格合理的,并且低風險的國際原油供應。其次,是向消費者提供與其需求相適應的、價格合理、質量達標且符合環境要求的石油產品,并保證這些產品的供應不會出現緊缺或中斷。假如國際上原油供應充足,而一個國家的煉廠不能夠提煉國際市場上貨源充足的原油(如重油、高酸油),其國內的油品進口及分銷體系不能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供應,那么這個國家在能源安全上是失敗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很大沖擊。但事后冷靜地分析發現,美國國內當時實行的石油市場管制政策對外部的沖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該政策將石油產品平均分配給各州并控制石油價格,而不是通過市場手段將石油從剩余的州調劑到短缺的州,加劇了石油市場的恐慌。石油危機使美國認識到,對美國這樣的石油進口大國來說,“嚴謹、高效、競爭性”的能源市場比壟斷市場更有利于能源安全。多元化、高效、開放、有競爭性的國內能源市場,安全的投資環境和不被扭曲的定價體系是國家能源安全體系不可或缺的。開放性的國內市場非常重要。一個能源進口國需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全球的能源資源,來滿足其經濟發展和人民需求。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對所有合格的參與者開放市場。

政策和體制的不到位也是能源安全的重大隱患。鑒于本世紀初在美國、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地發生的大規模停電事故,2003年的IEA部長級會議首次將監管體制設計的失誤列入了導致能源不安全的原因之一。

5.更加關注能源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

除了國際能源市場有足夠商品供應、能源生產國有足夠的投資擴大上游生產能力外,能源供應鏈上的所有基礎設施(管道、航道、煉廠、油氣儲庫)的安全有效運行對所有國家的能源安全也非常重要。同樣,在源頭上降低能源需求可以緩解能源供應系統的壓力,增強能源安全保障。

6.更加重視區域能源一體化

區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能源市場的一體化則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今天的歐盟就源自于1951年成立的“歐洲煤炭與鋼鐵共同體”與在此基礎上于1957年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以管網為載體的電力與天然氣是區域能源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在歐洲,電力與天然氣管網不僅將各國的能源系統聯在一起,還與俄羅斯、北非等能源出口地區緊密相連。2008年歐洲委員會頒布的“歐盟能源安全與互助行動計劃”提出要在以下5個方面加強能源安全:一是推動泛歐洲的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能源供應多元化:包括與波羅的海國家的電力與天然氣管道聯系,推動建設南部天然氣通道,從里海和中東地區進口天然氣;LNG接收站建設;與南地中海國家實現電力與天然氣的鏈接,并開發豐富的太陽能與風力資源;二是在對外關系上,加強能源合作維度;三是改善石油與天然氣儲備與應急機制;四是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五是更好地利用歐盟本土的能源資源。

同樣通過電力與天然氣管網實現區域能源一體化的有北美自由貿易區(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近年來,中國和周邊國家(俄羅斯、中亞各國、東盟國家)的電力與天然氣管網合作正在加強。日本除了通過IEA的能源安傘體系保障石油供應安全外,也寄很大希望于東北亞地區(中、日、韓、俄、蒙)的電力與天然氣聯網來保障能源安全。

三、國際能源安全新挑戰

從全球角度看,能源安全將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挑戰:

首先,保障在石油上游領域有足夠的投資。一方面來滿足來自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新需求,另一方面彌補現有油田產量(每年5%)的下降。

其次,重塑全球能源安全架構。多家機構的預測分析表明,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和致密油開采技術的繼續創新,美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逐步降低。美國本土的石油產量加上從加拿大、墨兩哥的進口就足以在今后二三十年里滿足美國的能源需求。這一變革將對全球能源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比如,美國對中東地區石油依賴的降低使得中東某些石油出口國減少了與美國博弈的籌碼。

與美國的趨勢正相反,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對中東北非地區的石油依賴不斷增強。中國和印度目前都不是IEA成員國,如何重塑美國主導成立的、以IEA為主的全球能源安全架構,是擺在全球領導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最后,在能源供應安全與能源發展低碳化、經濟性和公共接受度之間的平衡中做出正確選擇。無論在今天或者將來,每一種能源都有其不足之處。大規模、廉價、低碳環保而沒有任何人反對其生產與使用的能源資源基本不存在。能源的選擇也就成了全社會的抉擇。

(作者: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博士)

作者:陳新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施工成本研究論文下一篇:民間美術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