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民日報時評2019精選

2023-07-01

第一篇:人民日報時評2019精選

人民日報 時評

新聞時評(第一周)

開學的行囊,當盛放開闊的人生(評論員觀察)

李 斌

沒有征途就沒有行囊。打包入學的行囊,不要忘記打包好精神與夢想

又是一年開學季,數百萬學子將踏入大學校門。新生入學報到畫面,不僅成為大學校園里一道別致風景,也勾連起不少“過來人”的歲月記憶。

50、60后大學生開學,一床被褥幾乎是全部家當,70后帶來的是隨身聽、BP機,而電腦和手機則是80后的新寵。如今,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的“三件套”,擔綱了新一代大學生的行囊主角。開學季循環往復,新生行囊卻在不斷翻新,從中足以窺見時代變遷、觀念革新乃至風尚改易的脈絡。40年前恢復高考之初,上衣口袋插一根鋼筆就是流行的時尚,手表、皮鞋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但從那時起,先前大家眼里的奢侈品,隔上幾年就會成為下一個時期新生們的標配。一代代人的行囊串聯起來,正是社會發展進步、生活水平升級的“文明轍痕”。

行囊里的物件在與時俱進,行囊里的感情卻從未更移。從過去乘坐一二十個小時的綠皮車,到現在乘飛機坐高鐵開自家小汽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惜別中有父母的眷戀和期望,也有子女的不舍和成長。辣椒醬、腌黃瓜、咸鴨蛋,帶著媽媽的“味道”去上學,將親情包裹在行囊里;親人殷切的囑托、鄉鄰熱切的盼望、恩師真切的祝福,把感恩銘刻在心間,帶著鄉愁走進大學,莘莘學子自會用奮斗書寫青春時光,把光和熱傳遞給更多人。

也有人透過新生行囊發現,“開學經濟”已經成為商家必爭的節點。學生實際需要、父母關愛、市場促銷等各種因素疊加,催生了開學前后的消費浪潮。有人背著一袋蘋果上學,也有人集齊“蘋果”3件套;有人置辦行囊只花幾百塊,也有人“一擲萬金”,隨便一個手提包、幾瓶化妝品可能就要數千元。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不想讓孩子過苦日子,為孩子添備高檔生活學習物品,無可厚非。但也不可否認,個別新生行囊里也潛伏著一些虛榮和跟風心理。而過度熱衷名牌,以奢侈品為孩子壯行,讓開學季異化成了“燒錢季”,也難免會埋下攀比炫富、奢侈浪費的種子。讓孩子過一過緊日子、養一養艱苦奮斗精神,應是家長主持的“開學第一課”。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一種自卑感油然而生,但也更加堅定了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夢想。”一位網友回憶起入學場景,寫下了這樣的話。在某種意義上,行囊可以說是家底和“身份”的外衣。走入校園意味著走出家庭,但畢竟沒有完全脫離家庭的援助和父母的扶持。理性看待家庭背景的落差,對學生而言,是一堂心靈必修課,也都是一次成人禮。一位新生說得實在:“去大學重點是學習,哪有時間攀比。”放下攀比,放下自卑,擁抱學業,比拼夢想,校園里的青春時光定會五彩繽紛。

沒有征途就沒有行囊。打包行囊,不要忘記打包好精神與夢想的行囊。盛放著開闊人生的所有可能,孕育著一生念念不忘、汲取力量的精神磁場,“象牙塔”里所有的歡笑與淚水、不舍與矚望匯集起來,就是一幅億萬人追求夢想、尊重知識、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畫卷。

“以身許之”乃大情懷(人民論壇)

李樹杰

電影《黨的女兒》有一句經典臺詞令人難忘:“孩子記住,媽媽是黨的人”。“是黨的人”這句話,映照了主人公玉梅以身許黨的情懷。

戰爭年代,以身許黨、以身許國意味著要為黨的事業和國家興亡舍生取義。解放軍檔案館里披露的一組“以身相許”的數字震撼人心:毛澤東一家為革命犧牲6位親人,徐海東大將家族犧牲70多人,賀龍元帥 1 / 4 的賀氏宗親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還有,共和國十大元帥中7位負傷共有16個“彈孔”,10位大將中7位負傷共有37個“彈孔”,蘭考縣一個區在戰爭年代一個月內有9位區長為革命犧牲„„

一個“許”字重千鈞。真正以身相許,特別是以生命相許,是何等的壯懷激烈。方志敏在獄中所寫《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中披露心聲:我們“絕不是厭世主義者,絕不詛咒人生,憎惡人生,而且愿意得脫牢獄,再為黨工作„„只有一死謝黨的時候,我們就都下決心就義。只是很短時間的痛苦,砰的一槍,或啪的一刀,就完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們常是這樣笑說著。”生命誠可貴,作為共產黨人也是血肉之軀、有情有愛之人。以“死”相許之時,也充滿了對生命和美好生活的留戀。但在他們眼里,黨的事業和永不叛黨的誓言更需要用生命去捍衛。

和平時期,以身許黨、以身許國同樣感天泣地、重如泰山。1961年,杰出的核物理學家王淦昌面對人生的重大抉擇:中央希望回國的他放棄自己的研究方向,參加不熟悉但是國家迫切需要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毫無遲疑地說:“我愿以身許國。”而回國之前,王淦昌和他的小組發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反西格瑪負超子。這個發現,讓很多人感到當時的王淦昌想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的問題了??墒?,從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投身于生活和工作條件極其艱苦的戈壁荒漠,隱姓埋名,為中國核武器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蓋以身許國,但求福利民”,在王淦昌們的心中,黨和祖國的利益是放在最高位置的,為此可以拋棄任何名利。

以身相許,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決心、一種擔當、一種精神、一種持之以恒的行為。沒有發自內心地對黨和黨的事業的絕對忠誠,沒有一顆對人民和國家的赤子之心,恐怕難以做到。以身相許,有時也是將自己置于懸崖之邊,背水而戰,絕地求生,敢為不能為之事。因為一旦以身許之,就會“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就會內心篤定、毫無畏懼、激情燃燒。

每一個在黨旗下宣過誓的人,都是誓言為黨和人民“以身相許”。但是,有一些黨員干部別說“許”,就是讓他為黨的事業多奉獻一點,工作多擔當一些,為群眾服務多細致耐心一些,都做不到;多干一點工作就叫苦叫累,做出一點成績就要求組織回報,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碰到得罪人的事就躲得遠遠的。還有一些人,以身相許的不是黨和國家,而是大款老板,有的老板“叫他一個小時內趕到,絕不敢超過半分鐘”。

“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有一大批敢于以身相許的人,有“殺出一條血路來”的無畏氣概,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兒,更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獻身精神,偉大夢想定能成真。

鄉村復興,守住文明之根(一線視角)

——江蘇建設特色田園鄉村觀察

讓我們的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我們的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看看唐詩宋詞里那些對鄉村的詠嘆,便可知很多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但猛然回首,鄉村與夢中田園已經在工業文明的潮推浪卷中漸行漸遠,“耕讀傳家”景象漸漸模糊,質樸悠遠的鄉愁無處寄托。鄉村發展向何處去,是一道令人困惑的考題。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遠的歷史眼光和文化胸懷,讓重構新型城鄉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時代的呼喚。越來越多的地方加入尋找夢中田園、留住記憶鄉愁的探索實踐,這其中提出“鄉村復興”的江蘇一馬當先。從邀請全國各地院士、專家及相關部門官員一道發出“當代田園鄉村建設實踐·江蘇倡議”,到確立全省首批45個村莊為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再到全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座談會上碰撞火花„„江蘇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為促進鄉村復興的戰略抓手,筑起一條回應時代呼聲的“回鄉之路”。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絕不是一個鄉村美化行動,而是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一場深刻革命。”誠如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所言,今天鄉村復興之路,理應是一條文明有根的現代化之路。江蘇省委書記李強解讀江蘇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落腳點也在于“文明”:“鄉村是農耕經濟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 2 / 4 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根。我們必須喚醒鄉村復興的意識和理性,重新認識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放眼江蘇實踐,昆山市朱浜村、溧陽市戴南村,以及徐州市銅山區倪園村、南京市江寧區的觀音殿村„„舊時老墻庭院、籬笆藤蔓、溪橋流水之景逐步重現,今日現代文創、智能農業、科技配套相得益彰,正在譜寫鄉村復興的嶄新篇章。

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如何留住獨特的田園牧歌,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鄉村建筑“西洋化”、鄉村生活“空心化”?江蘇給出的答案是抓住三個要素: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這三大要素,正是要發揮鄉村獨特稟賦,以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為核心組織要素,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整體進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鄉村美學”。

散發鄉土氣息,需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離開了門前屋后的半畝方塘、鄰里鄉親的淳樸鄉風,鄉村就會變成既不像農村、也不像城鎮的“四不像”。因此,在探索鄉村復興的路徑中,要遵循鄉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呈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情、原味的歷史質感。

彰顯個性特色,要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工業化進程中,我們常常把振興鄉村當成改天換地的舞臺。然而,“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斑駁的莊臺祠堂、兒時的民間故事、傳統的非凡技藝„„鄉村蘊含著社會變遷中的一切基因,通聯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充分發掘鄉村的個性和特色,融入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才能根牢魂定,孕育出村落的獨特氣質與性格。

提升多元價值,要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鄉村的核心是人,鄉村復興的目的也是為了人。在“產業、創業、就業”富民渠道上著力,煥發田園的活力;在“土地、公共服務、村民自治”三項改革上使勁兒,提升村民的動力;在“生態、風貌、文化”三個層面建設上下功夫,展現鄉村魅力,讓農民重新認識家園,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才能防止農村“空心化”。

總書記指出,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鄉村復興的本質不是簡單的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內生動力。這一進程不可能是迅即的,而是漸進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希望鄉村復興的“江蘇實踐”能讓更多地方獲得啟發,推動更多的人重新認識古老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讓我們的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我們的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別讓外賣騎手“拿生命送餐”(人民時評)

宋清澄

每到飯點,城市的大街小巷、商廈樓宇就會出現外賣小哥奔忙的身影。當我們享受著“美味不用等”的便捷時,可曾想到這背后的辛苦與風險?近日,有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賣行業發生傷亡交通事故共76起,“餓了么”和“美團”各占26%。透過上海一地的數據,“速度與激情”背后的安全漏洞可見一斑。難怪有人說,外賣小哥是在“拿生命送餐”。

一個“快”字,可以說是外賣行業的立身之本,由此衍生的速度要求堪稱苛刻。而現實中,附著在送餐時間鏈條上的不確定因素卻不少。比如,用餐高峰期,接單商家還要兼顧堂食,往往會延長外賣的出餐時間;送餐路上,交通路況、天氣條件、電梯門禁等等,每個變量都影響著抵達的速度。然而,對于不少用戶而言,如是種種都不是美食遲到的借口。在用戶差評和“一路狂奔”的安全風險之間,送餐員們往往更擔心前者,因為那意味著遠超收入的罰款。只是,在這場“對賭”中,騎手們的僥幸心理未必每次都能成功。

是誰為外賣小哥按下了“加速鍵”?表面看是那嘀嗒作響的倒計時,實際是激烈競爭的外賣平臺以及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三年前,資本視外賣這一領域為風口,“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等不約而同地開啟了聲勢浩大、曠日持久的價格戰。據統計,曾經的三大平臺全國日訂單量約達2000萬單。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燒錢補貼用戶的路子走不通了,拼服務就成為重要著力點,而準點率則是重中之重。在“多送多得”的邏輯下,外賣小哥自然是期盼多接訂單。外賣平臺也恰恰利用了這一心理,與其形成了你情我愿的默契。這種業績考量不乏合理之處,但“唯快是圖”也無異于變相鼓勵忽視安全風險的投機之舉。然而,平臺將本應承擔的責任轉嫁成為社會風險,有失信失責之嫌;為了盈利只顧惠及客戶而忽視送餐員的權益,有失 3 / 4 德失譽之憂。

是時候讓疾馳的外賣小哥穩下來了。目前,上海、深圳等地均在探索監管模式。比如,每月向社會公布各外賣送餐企業涉及交通違法總量及違法率,對于排名靠前的企業進行約談。這無疑是個有益的開始。為外賣小哥降速,接下來需要更多主體的參與、更多措施的發力,從根本上改變外賣平臺“唯快”背后的“唯利”邏輯。外賣平臺是否可以設立更為人性的考核機制,讓外賣小哥在送餐路上多一份從容;作為用戶的我們是否可以多一些體諒和理解,讓“送餐路上請安全第一”的“暖心備注”更多見;交警部門則要從嚴執法,避免更多交通參與者為送餐員的一次任性而受損??偠灾?,這條產業鏈上的主體相向而行,才有望讓更多美食平安抵達。

當前資本市場風起云涌,隨著“餓了么”宣布合并“百度外賣”,有人說,外賣江湖進入了發展下半場。這個下半場,不應僅僅意味著資本巨頭開始了新階段的較量,更應推動整個行業告別野蠻生長,樹立起健康有序發展的新追求。別再讓外賣騎手“拿生命送餐”的呼聲,倘若能夠成為外賣平臺優化升級的一個契機,將善莫大焉。

下功夫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新知新覺)

付煒煒

做好文化傳承,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今天,我們更要把文化傳承擺在重要位置,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而深厚的力量。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宏富。傳承中華文化,首先要區分精華和糟粕,否則文化傳承就會迷失方向。區分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標尺,在反復權衡中練就火眼金睛,選擇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內容能夠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但毋庸諱言,中華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局限,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的東西。在傳承傳統文化時,要進行正確取舍,取舍的標準就是看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尺,我們就有了一雙區分傳統文化精華和糟粕的慧眼。

在區分精華和糟粕的基礎上,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扎根于時代的土壤、融入人們的生活呢?這是文化傳承中尤其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具體而言,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提高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公眾視野的頻次。今天,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和人們之間似乎隔著一道屏障,許多人對于文化經典所知甚少。這一方面是因為生活節奏加快,一些人的內心比較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品讀經典。另一方面是因為優秀傳統文化在公眾視野中出現的頻次太低。前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節目受到眾多關注。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有這么令人驕傲的古詩詞文化,那些詩詞或婉約、或豪邁,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一節目備受關注,說明很多人不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缺乏熱情,而是缺少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機會。當前,我們應利用包括新媒體在內的各種平臺,經常性地把優秀傳統文化帶入公眾視野。

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公眾互動。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靈氣和力量的,而傳遞靈氣和力量的方式就是讓公眾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心靈上的互動。在雙向互動中,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接收到有效反饋,更加明確公眾的需求,從而將更美好的一面展現在公眾面前。通過互動,人們可以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優秀傳統文化也可以不斷調整自己,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加契合公眾的需求。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切實融入公眾生活。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只是被束之高閣,或者只是學者書齋中的學問,那不是真正的文化傳承。文化要得到傳承,就應融入公眾生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內容、道德理念等,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各種難題的重要方法,不僅應該融入公眾生活,而且一定能夠融入公眾生活。通過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渠道,讓人們真切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文化傳承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會在時代的土壤中綻放出更美的花朵。

4 / 4

第二篇:人民日報時評3

人民日報時評3.txt這是一個禁忌相繼崩潰的時代,沒人攔得著你,只有你自己攔著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種檔次,最高檔次的自卑表現為吹噓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用工荒與求職難為何并存? 2010年03月01日 何勇

新春伊始,東部沿海地區不少地方出現用工荒,很多企業找不到工人,像等米下鍋一樣等人開工。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發布的一項調查分析結果,東部沿海地區有70%被調查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用工荒。

用工荒的出現,可能有經濟回升向好、企業訂單增多的原因,有企業用工和待業人員專業不吻合的原因,有農民工維權意識提高的原因。大面積的用工荒,意味著我國在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回升向好的同時,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尖銳;同時,產業結構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也越來越急迫。

為什么這么說?

應該看到,用工荒的另一面,是大量新增勞動力形成的巨大就業壓力。目前,我國經濟就業彈性為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不到100萬人就業。也就是說,按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每年最多可新增就業1000萬人。而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超過2000萬。

一方面,大量企業出現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就業比較困難,有些地方大學生的平均工資已低于農民工群體,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彰顯。

把企業用工荒和大學生求職難放在一起觀察,或許更有意義。

從用工方來講,主要是低端產業的用工荒,用工需求比較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器制造、機械加工、服裝制鞋等低端制造業產業上;而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先進制造業等朝陽行業,在國際上還沒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學生就業難。這無疑折射出目前我國經濟產業發展的不足。

從對求職者的要求看,不少企業需要的是掌握熟練技能的技工,“來了馬上可以干活”,而這恰恰是目前農民工欠缺的,也是大學生們所不具備的。

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結構性的就業矛盾日益突出,意味著傳統的依靠低廉成本,拼資源、拼消耗、拼人力的增長方式急需改變,倒逼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倒逼著產業的升級換代。

解決用工荒與求職難并存這個看似悖論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統籌解決。比如,提高農民工福利待遇保障水平,抓緊進行技能培訓,及時調整重知識輕技能的教育模式等等。但治本之策,還在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

只有真正把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上,保持傳統制造業產業優勢的同時,在謀求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高端產業的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產業鏈條,解決企業民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才不再是什么難事。

人民時評:廉政"高壓線"能否擋住貪婪"闖關人"? 2010年03月01日 郝 洪

春節剛過,中央即推反腐重拳,下發《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以前所未有細密,羅列了8個方面的“禁止”和52個“不準”,這些條例之新、之具體,幾乎涵蓋了行政權力可能滋生腐敗的各個領域及各種可能。人稱廉政“高壓線”。但是,“高壓線”能否擋住那些貪婪的“闖關人”?

比之13年前(1997年)試行版本,新《準則》的細和新為民眾所稱道。細——它規范了黨員干部公私兩方面的行為,在嚴禁干部私自從事營利性活動、揮霍浪費等現象的同時,還對婚喪喜慶等個人行為也有明確的規范;新——明確強調政府行為和市場行為之間的界限,不準“干預和插手建設工程項目承包、土地使用權出讓、政府采購、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介機構服務等市場經濟活動”,強調官員不能在市場經濟中越位。

這些“細”與“新”體現了中央與時俱進的反腐意識,而要讓這一意識成為全國廣大官員的共識,僅有此細致、全面的耳提面命還遠遠不夠,《廉政準則》還需要更剛性的約束手段。

除嚴重違法行為外,如果將《廉政準則》僅僅納入干部考核內容,視情節輕重批評教育、組織處理或者紀律處分,那遠遠不夠。從《廉政準則》上所列52條“軍規”來看,條條都夠得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但凡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者,就不僅僅是黨內處分的事情,就應交由公眾審判,也就是交由法律懲治。

法律如何介入?八大“禁止”、52條“不準”,每一條都應有對應的法律規范,不僅要有法,還要嚴法重典,真正提高官員在權力異化過程中每個環節需支付的高成本,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范貪腐行為,建立起廉潔政府。

歷史上,重典治吏的例子有很多。明朝初期,《大明律》嚴懲治官吏腐敗之風,嚴治官吏失職。如為監守盜,四十貫則可處斬;如為受財枉法,八十貫則可處絞刑;如保舉有過的官吏要杖八十。其懲治腐敗的嚴厲程度令今人咋舌。

并不是有意拿明朝來做比較,朱元彰用《大明律》重典治吏,直至后來更嚴厲的特別刑事法規《御制大浩》的出臺,不過是為了一個目的,鞏固皇權,讓朱家龍脈得以延續千秋。今天,我們提倡要嚴法重典治理貪腐,是從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希望建立一個和諧而穩定的社會,因為,只有政府廉潔,社會才會有可持續的穩定。

在《廉政準則》開頭“總則”中這樣寫道:“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其實,黨風問題何止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它與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民眾反腐敗呼聲日高,經濟發展對政府廉潔要求越來越清晰、具體,腐敗已成為社會發展重大障礙的今天,運用剛性約束手段治理腐敗,這不是可不可以做的問題,而是不得不做的問題。一個廉潔而守法的政府,這是民眾的底線。

人民時評:溫總理與網民"勾指相約",網絡問政邁向新高度 2010年03月01日 詹勇

2月27日,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短短兩個小時,網友踴躍提問,溫總理回答了其中的22個問題。

在這次“心貼心,面對面”的交流中,總理傾聽民意民情,網民熱議國計民生,從物價到房價,從教育到醫改,從就業到分配,無不是老百姓記掛在心的事情,切中了今日中國民眾關切的焦點,為兩會相關議題的預熱加了一把火,成為網絡問政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在“經濟最為困難”的2009年,溫總理首次在兩會前夕與網民交流,通過網絡問政的方式,提振了人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而在“經濟最為復雜的”2010年,溫總理“帶著真心、真意、真情”,再次與網民交流,并且與網民“勾指相約”,相約2011年。一而再,再而三,溫總理如此重視網絡民意并身體力行,在中國,網絡問政正在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常態。

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實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網民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總書記指出互聯網是“做事情、做決策,了解民情、匯聚民智的一個重要渠道”,開啟了網絡問政元年。一年多來,這一中國政治文明的新見證者,有序而迅猛地發展著,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帶來了新氣象。

當溫總理與網民“勾指相約”的時候,我們看到,網絡問政其實已經以新技術日新月異那般態勢和速度,正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政府以尊重民意、提高執政能力為中心的應對網絡輿論新機制正在形成,網絡發言人出爐、網絡新聞發布會召開、政府微博開通等政治創新層出不窮;逐漸走向理性表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權利與責任平衡的“網絡公民”走向成熟,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網民一再證明自己不是“麻煩制造者”而是建設性推動者。這種“雙向成長”,既為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執政帶來了新契機,也為保障公民“四權”提供了新渠道,逐漸建構一種新型公共關系,將整個社會的政治文明水平提升到了新境界。

而從此前地方兩會傳遞出的新信息來看,知名網友被選為代表委員,“網絡民意”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些跡象說明,一些網民正從幕后灌水走向前臺參政議政,網絡聲音正從民意表達成為決策依據,顯示了網絡問政與制度化、法治化軌道對接融合的新趨勢。當然,這種創新正在探索中,還有廣闊的提升和拓展空間。但這一趨勢的端倪初現,也說明網絡問政正在由“啟蒙”階段向“應用”階段跨越,一些地方已經不再滿足于表態重視網絡民意,而是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一種新的治理手段,發揮其能量和效率,從“善待”、“善管”走向“善用”,實現多方共贏。

以網絡問政的新高度、新圖景來觀照,一些地方、部門在執政理念、方式上的落后與僵化更顯觸目驚心。有的官員“本能”地將網民的實情直陳當作“謠言惑眾”,有的部門對體現民間疾苦的尖銳呼聲不能積極對待,敷衍塞責,個別地方政府不但不重視和積極回應網民聲音,反而采取打壓姿態,和網民大唱對臺戲,明目張膽地壓制民意,等等。這些意識和現象的存在,給網絡問政的進一步發展,設了“短板”,拖了“后腿”,其負面效應值得高度警惕。

2010年兩會在即,在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活動中,網絡問政又將掀起新高潮。溫總理這次與網民的交流對話,是一次很好的示范,更是一個精彩的預告,使人們對網絡民意融入中國政治文明發展進程的新進步、新趨勢、新圖景充滿了期待。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中國教育“再出發” 2010年03月02日 畢詩成

要讓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必須對“教改”全面審視,重樹一些基本原則與發展立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于2月28日發布,第二次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從2009年初第一次征求民意,到現今第二輪征求民意,重視與慎重的態度溢于言表。中央政府希望以民主開放的形式,面向公眾,依靠公眾,勾勒未來教育發展的輪廓,給出一份未來十年中國教育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溫家寶總理年初在座談會上說:“綱要”應該反映國家的意志、決心和戰略眼光,讓人民看到希望,從而增強對中國教育的信心。這句話說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教育改革關系個人、家庭、國家與民族,唯有讓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才能看到所有的希望。而當下的中國教育,的確面臨著重塑希望的重任。

這些年的教育成績不需贅言,但一些“折騰”也令人失望。應試教育與教育行政化積弊猶存,教育公平和教育資源均衡化任重道遠„„如此現狀之下,“修修補補”的教育改革難以帶來根本性改觀,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渴望。

正因如此,要讓人民“看到教育的希望”,必然要像“醫改”那樣,對“教改”全面審視,重樹一些基本原則與發展立場;也正因如此,面向2020年的《規劃綱要》才被全社會寄予厚望。由此可言,《規劃綱要》的討論與確立,不啻中國教育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再出發”邁出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邁出第一步,不等于我們就有資格面對一個“文本”盲目樂觀。重新確立教育改革目標,等于是對教育蛋糕進行一次重新分配,在既有教育利益格局面前,打破它、理順它都絕非易事,也注定無法畢其功于一役。當下比較緊迫的,是能實打實解決一些民眾意見最大、矛盾最尖銳的焦點問題,讓大家看到“動真格”的改革誠意,從而在全社會凝聚改革信心。

比如說,教育投入實現早已承諾的占GDP4%問題。4%已不只是個數字,而是人民群眾衡量教育受重視程度的標尺。“我們對實現4%的目標信心很大,同時感到難度不小。”難在哪里,信心如何通過攻堅克難而樹立,考驗各方決心和智慧。再比如大學行政化問題,《規劃綱要》的回應是“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觸動“實際存在”的利益格局,阻力可想而知,只有超越口頭的探索,才能讓人感受到解決的希望。

因此,在對中國教育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望聞問切”、并確立教育發展的社會共識之后,急需確立責任主體并開出責任書;急需將教育改革共識納入政績考核;急需以改革的勇氣與氣魄“攻堅”一些焦點矛盾,以改革成果換取深入改革的社會支持。

教育改革是國家級別的改革。拉開中國教育全面改革的序幕之后,唯有盡快梳理出人心所向、體制所歸的發展線索,才是真正讓人看到“教育希望”的希望所寄。

人民時評:全國兩會,懷百姓之心謀民生之利 2010年03月02日 王石川

“力借四海風帆順,春風撲面好放歌。”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即將在北京召開。每年的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的盛事,代表委員縱談國是,各地民眾積極參與。今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也是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基礎、加快結構調整的關鍵一年,召開兩會,意義重大。

如今,代表委員已經陸續抵京,他們肩負著民意,攜帶著沉甸甸的議案、提案。國事連著家事,國計關乎民生。老百姓最關心的、最直接的、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就是代表委員的目光聚焦之處,也是亟需政府著力解決的國計民生問題。日前,《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網聯合開展的“2010兩會調查”顯示,老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前十名分別為:養老保險、依法拆遷、反腐倡廉、調控房價、貧富差距、司法公正、就業問題、醫療改革、民主監督、教育公平。察民情、納民意、聚民智。這些恰恰也是代表委員所關注的焦點,這在議案和提案上的集中呈現可以佐證。

“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人大代表來自于人民,就是要肩負責任感和使命感,情為民系、利為民謀,認真履行人大代表職責,積極參政、議政、主政。同樣,政協委員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責。正如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趙啟正所說:“政協最大的權力就是話語權。”提案和發言是政協委員表達話語權的重要載體,委員們帶來的提案來源于民意,又集中了民意,是實現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具體形式。

回眸2009年,我們看到,全國人大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職權,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收到圍繞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居民住房、安全生產等方面問題的提案1900余件,這些提案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促進了相關問題的解決,在“促和諧、保穩定、惠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展望2010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改變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積弊,迫在眉睫,這就需要代表委員繼續集思廣益,出實招、謀計劃。此外諸如居高不下的房價問題,也有待解決。日前,溫家寶與網民在線交流,談到房價問題時就表示,“我也知道所謂‘蝸居’的滋味”,并稱小時候一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總理還表示,“本屆政府任期內能把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位”。我們期待,在今年的兩會上,在遏制過高房價上,代表委員能夠積極表達,提出可行的解決之道。

可以預見的是,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懷百姓之心,謀民生之利的代表、委員,一定不負人民重托,敢言、能言、善言,建言獻策,積極履行職責。

人民時評:明確推薦人責任,把合適的人提拔到合適的崗位上 2010年03月03日 汪曉東

最近一期《求是》雜志刊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于2009年12月13日在貫徹落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座談會上的講話,李源潮指出,規范干部選拔任用提名制度,關鍵是責任明確,要明確推薦人的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堅持權力和責任相統一,權責明確,失責追究。(人民網3月2日)

明確干部推薦人的責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這是干部選拔任用制度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什么這么說呢?道理很簡單:推薦人是誰?誰有權力提名?一般都是單位或者部門的負責人、尤其是主要負責人。由于他們所處的地位,他們提名、推薦的意見,對于干部選拔任用的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誠然,目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越來越強調公開透明,越來越強調民主,但是,主要負責人的意見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提名者、推薦者就不能不慎重、就不能不三思而后行了。民間有種說法:“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還有一種說法是:“你自己能行,有人說你能行,說你行的人能行。”這些當然是比較調侃的說法,但也形象地反映出“推薦人”、“提名人”角色之重要。

最近幾年,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日益成為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一種常態。但同時,失察的情況也還存在,不斷有領導干部被發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人問題還非常嚴重。我們看到,每當有官員違紀的消息傳出,群眾中總有類似的議論:這樣的人是怎么上來的?是誰提拔的?這實際上就是對推薦人、提名人責任的一種追溯。由于缺乏完備的干部推薦人責任追溯制度,所以,群眾的議論難以得到正面回應,對于推薦人、提名人而言,沒有負起相應的責任。

而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少數群眾并不認可、平時表現乏善可陳甚至劣跡斑斑的人,為什么會被提名、被推薦呢?推薦者與被推薦者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不可告人的關系?說白了就是有沒有跑官要官、買官賣官存在?如果是這樣,那就觸犯了黨紀國法。

我們常說,權力和責任是統一的。推薦權、提名權,這是非常重要的權力,權力重,就意味著責任大。這樣,提名誰、推薦誰,就不能僅憑個人的好惡,更不能把這種權力用來尋租,為自己攫取利益。須知,推薦權、提名權都不是領導干部個人的私權,而是組織賦予的,是群眾賦予的,用好權、選對人,是對組織、對單位負責。

當然,另一方面,還是要繼續推進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真正建立起“民主、公開、競爭、擇優”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同時,不斷強化干部選拔任用程序的監督,尤其是強化對提名人、推薦人或者說是主要領導的監督。被推薦者一旦出了問題,就要弄清推薦者是否有責任,這樣,推薦者就會慎用手中的推薦權,就會把合適的人提拔到合適的崗位上,用人失察的情況也就會越來越少。

人民日報兩會時評:怎樣用好話語權 2010年03月04日 建達

政協委員力戒空話、大話、套話,反映真實情況,探尋癥結所在,提出務實之策,是確保話語權威性和實效性的根本

政協的最大權利是話語權,發言要有權威性、有效果,經過深刻思考后提出。2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趙啟正的這一番話,引人深思。

2000多名政協委員到首都開會,就是要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呼聲,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出謀劃策。用好話語權,十分重要。

有權威性、有效果,是話語權的核心。而要做到有權威性、有效果,就必須說真話實話。怎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怎樣推動低碳經濟,怎樣解決民生問題,怎樣遏制貪污腐敗„„光喊口號是不行的,必須有正確的認識、睿智的思考、務實的措施。政協委員力戒空話、大話、套話,反映真實情況,探尋癥結所在,提出務實之策,是確保話語權威性和實效性的根本。

政協委員用好話語權,就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了解基層甘苦,傾聽群眾心聲。調查研究是各級政協委員的特長。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重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了解人民群眾的希望和要求,是政協委員神圣的職責。政協委員的責任意識、政治素質和參政議政能力,往往通過他們的提案和建議反映出來。民革的政協委員提出如何破解公車改革困局,九三學社的政協委員反映如何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民建的政協委員提出積極擴大民間投資等,就是這種素質和能力的反映。

當前的公共輿論中,一些人喜作“雷人”之語,語不驚人誓不休,受到公眾的質疑。為什么?因為說這些“雷”語之前,沒有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沒有經過去偽存真的思考,缺少站在全局審時度勢的辯證眼光,這就難免有失偏頗,甚至違背常識,難免被公眾“拍磚”。

政協委員說真話說實話,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我們這個社會曾經流行假大空,有的地方有的單位民主氣氛尚不濃厚,討論空氣仍顯稀薄,這是不正常的。正因如此,各級政協委員應該帶頭用好話語權,帶頭說真話說實話,帶頭發表有依據、有見地的意見,為人民群眾代言,替國家民族分憂。

團結鼓勁民主求實,是政協會議的主旋律。黨和政府鼓勵說真話,人民群眾喜歡聽實話。我們期待政協委員珍惜自己寶貴的話語權,發揚求真務實之風,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給人民群眾更多的希望、更多的驚喜。

人民時評:兩會“微博”積跬步至千里 2010年03月04日 蔣萌

繼博客成為網絡問政的重要形式后,今年兩會上,“微博”又成為眾多代表、委員、記者們的“新寵”。

微博之所以“火”了,一方面在于“微”——每篇最多100多個字;另一方面則是隨時隨地發表——與手機短信、MSN等綁定。這既令作者“信手拈來”,又符合網友簡明扼要的閱讀習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兩會正是希望表達“干貨”,將議案、提案的核心部分與廣大網民分享,聽取民眾反饋,進一步完善議案、提案。微博的出現迎合了大眾的務實需求,順應了反對套話、廢話的時代風尚。

在人民網人民微博的“微言大事 博論兩會”欄目里,全國政協委員、歌唱家關牧村3月3日13時40分說道:“謝謝大家的支持,今天是政協開幕的日子,今年我帶來的提案依舊是關于民生方面的——《關于建立特殊困難家庭危重疾病救助機制的提案》”同樣是政協委員的喜劇表演藝術家鞏漢林更加開門見山:“我今年的提案是以‘保障聽證制度順利進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為主題。實際上在去年的兩會結束后,我就一直在關注這些事。我通過大量調查,寫了2000字的調查材料,又反復多次修改,最后才形成提案。希望和網友們共同探討。”

人民網網友立刻對“委員微博”進行了回應。“參政參在點子上,議政議在心坎上!”“關注特殊困難家庭,有責任心的委員,我們都支持您!”“鞏漢林同志還是很認真的。能否把您的提案發到網上來,也許網友可以給您一些建議。”鞏漢林又通過手機發來微博回復:“感謝網友關注兩會,讓我們共同關注民生,提出我們的訴求,共創和諧社會。”

哲人說,思想的距離才是最大的鴻溝。在思想多元的時代,微博能夠為人們搭起無形的、實時的、暢捷無阻的溝通橋梁。并且,不局限于一對一的交流,而是一對多,甚至是多對多。當觀點交融沒有“門第阻隔”,當“頭腦風暴”與實時互動相結合,微博的效果并不微小。如果委員與代表“忙里偷閑”,還可以將會場上的所思所想通過微博與廣大網友實時分享。

以微博為載體的“思想直播”,其創新性與鮮明個性,是傳統電視與廣播直播無法比擬的。誠然,胸懷民眾的代表與委員深入基層,實地調研不可或缺;代表與委員眼見為實、感同身受,肩負著人民賦予的沉甸使命。與此同時,通過簡單、精煉的語言,將核心信息及時傳遞給網友也很重要。所以,因地制宜,適時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將在溝通與表達上最大限度地實現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見微知著,微博的背后,蘊含著厚重的民意,凝結著代表與委員們參政議政的積極與辛勞,見證著中國民主與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兩會大幕已然拉開,透過微博,通過每個人的點滴智慧,讓我們共商國是,攜手奮進,積小流成江海,積跬步至千里。

人民時評:從豐田事件談自主品牌如何對得起國人信任 2010年03月04日 唐帥

2008年當豐田成功超越通用,成為全球第一大車企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豐田便深陷召回泥沼,難以自拔。作為最讓管理學者著迷的研究對象之一,急速擴張讓豐田寫入教科書的全面質量管理不堪重負。豐田多年積累形成的品牌,幾乎毀于一旦,元氣何時能夠恢復至今不得而知。

殘酷的事實,不僅是給豐田看的,個中滋味,所有汽車生產企業,特別是還顯稚嫩的自主品牌汽車生產企業,都應該細細思量。

去年,我國汽車產銷雙超1300萬輛,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鸨匿N售場面,讓很多車企的生產線晝夜不停,即便這樣,提車難依然在市場中蔓延。這樣的局面給了車企太多擴張的理由,自主品牌也應景地重拾了多品牌戰略,甚至有企業一年要推出10幾款車型,這樣的擴張速度是否合理,如此造出來的汽車質量如何保證,都在筆者的心中被打上問號。

據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已達7619萬輛,當年共召回汽車135萬輛,相當于每100輛車中不足2輛被召回,而美國每100輛汽車中約10輛召回。而我們的自主品牌,則更是疏于召回。在2004年—2009年間,自主品牌轎車的市場份額從20.6%上升到29.7%,銷售數量也從46.25萬輛增加到221.73萬輛,但是只有7個自主品牌有過召回歷史。2009年,國內共進行了56次召回,但其中,自主品牌的召回僅有三次。這么低的召回數量,與缺乏有效的召回機制、遲遲未出臺汽車“三包”規定及相關質量擔保制度、國內對自主品牌高度支持的氛圍等因素有關。

的確,中國的自主車企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然而如果說中國制造已超越發達國家的標準恐怕難以讓人信服。召回的數量少,并不等于需要召回的數量少,暴露的問題少,并不等于存在的問題少。從自主品牌對豐田召回事件極為遲鈍的反應來看,是不是自主品牌自己也不敢輕易對自己的汽車質量打包票?!

自主品牌如果沉浸在世界第一大汽車產銷國的榮譽中,如果沉浸在份額的不斷提升中,而不珍惜這次機會,及時地進行自我檢查,誰也不能保證豐田的悲劇不在中國汽車品牌中出現。

自主品牌還當好自為之,對得起國人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人民時評:聽報告聽出樂觀和振奮,更聽出清醒和冷靜 2010年03月05日 李德民

“兩會”前夕,有家關注中國形勢的境外媒體說,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將闡述中國的總體經濟、社會和和對外政策目標。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去年經濟增長速度位居世界首位,而大多數國家仍在復蘇道路上掙扎前行。這家媒體說,溫總理在開幕時作報告和在閉幕時答記者問,都會比去年要樂觀。

“人大”剛剛開幕,溫總理正在作報告。聽報告,看形勢,我們聽出總理的樂觀和振奮,更聽出了總理的清醒和冷靜。

樂觀和振奮大有根據,很有“底氣”,振奮在于成就、自信和力量。溫總理在報告中說:“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去年這個時候,國際金融危機還在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深度衰退,我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業經營困難,有的甚至停產倒閉,失業人員大量增加,農民工大批返鄉,經濟增速陡然下滑。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從容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在世界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他說:“過去的一年,極不平凡,令人振奮”。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當然樂觀和振奮。2009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一年。這一年,中國政府領導中國人民干得不錯。事實擺在世人面前,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羅斯致信《金融時報》說,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達到了8.7%。中國國內需求的快速增長取代了外需對增長的作用,顯示出中國應對外部環境的高超能力。亞洲之所以能夠迅速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走向復蘇,中國純進口的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并沒有陶醉于樂觀和振奮,面對今年的經濟形勢,心很熱,頭腦卻很冷,充分認識到冷靜比樂觀更重要。早在“兩會”召開之前,溫總理就說“如果說過去的一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那么今年將是中國經濟最為復雜的一年。”指出今年是中國經濟最復雜的一年,是清醒的認識、冷靜的分析,是實事求是。

溫總理在今天的報告中,有一段講得十分清醒和冷靜。他說“今年發展環境雖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臨的形勢極為復雜。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長彼消,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兩難’問題增多。” 他在報告中明確指出“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他說“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判斷形勢,決不能把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等同于經濟運行根本好轉。要增強憂患意識,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準備,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

溫總理的報告清醒而冷靜,我們聽報告、看形勢更要清醒而冷靜。要看到,雖然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驚濤駭浪中成功實現反轉,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切不可飄飄然。我們還要清醒地看到,今天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關系密切,中國經濟的快與慢、興與衰,不可能不受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經濟今年面臨的復雜局面,既反映了自身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特性,也是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互動的必然。今天,雖說在世界經濟已經露出復蘇的曙光,各國都在雄心勃勃地準備“過五關,斬六將”,但別忘了,“走麥城”的悲劇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豈能盲目樂觀和振奮?

有些外國媒體對今年中國經濟形勢的復雜,或真心實意、或心懷叵測,已經表示了擔心。有的文章認為,中國的銀行“可能重復讓西方陷入金融危機的同樣錯誤。”有的文章甚至用了“中國:無限增長還是瀕臨崩潰”的標題,但作者最后的判斷卻是:“中國可能會經歷痛苦的金融緊縮,但這并不一定會導致增長率暴跌。”

反思中國經濟最困難的去年,應對中國經濟最復雜的今年,對外人說的恭維話,我們聽后不足為喜;對外人說的難聽話,我們聽后也必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這樣的話、那樣的話,我們聽得夠多了,也聽得聰明一些了。中國經濟的走向決定于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決定于信心和力量,也決定于樂觀和冷靜。從溫總理的報告中,人們聽出了精神,也看到了前景。

人民時評:政府工作報告承諾“讓人民更有尊嚴”意義何在 2010年03月05日 李泓冰

今天的政府工作報告,溫家寶總理繼續沿用了去年報告中對形勢的研判: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但相同的字面,因為時隔一年,其背后的語境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去年的兩會前夕,正在宏觀調控中艱難行進的中國經濟,又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人們焦灼關注的是出口下降,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群體性事件頻發„„當時溫家寶在提到“最困難”時的凝重神色,被中外媒體一再重溫。而溫總理在闡述財政和貨幣政策時,也將2008年“穩健”和“從緊”的報告用語,一變而為“積極”和“適度寬松”。

一年過去,中國經濟回升勢頭明顯,讓人松了一口氣,媒體上甚至彌漫著一股“風景這邊獨好”的樂觀氣氛。因此,溫家寶在對“最困難”的回顧后,緊接著指出“很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趨勢”,讓人聽來也覺氣定神閑了許多。

但是,溫家寶接下來就用了一個絕不輕松的形容詞——“極為復雜”——來描述已經開始的2010年,“各種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此長彼消,短期問題和長期矛盾相互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相互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兩難’問題增多。”

“極為復雜”并不比“最困難”更好應對。應對得不好,“復雜”會轉成“困難”。如何在諸多“復雜”的線頭兒中找到應對之策,如何確立復雜中諸多發展目標的重中之重?我們注意到,除了歷年報告中都有的“深化改革”依然得以強調而外,除了用“刻不容緩”形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性之外,在今年的報告里,本屆政府更對政府工作的終極意義作出莊重承諾: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和諧。

“有尊嚴”,最先出諸溫家寶之口,是在今年的春節團拜會上,當時便讓人耳目一新,被敏感的中外媒體爭相報道。而今,這一嶄新的提法,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從個性化表述提升為官方承諾,更讓人心情激蕩。

去年是新中國建立60周年,一個甲子過去了,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摘得了許多物質的和精神的成果,而將“以人為本”具像地描述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樣的認識,是對民主政治的踐諾,是對政府職能公仆本色的正本清源。盤點共和國60年精神成果,這樣的認識頗讓人百感交集。

“幸福”這個字眼,我們在共和國開國之后歷屆政府的承諾中,都耳熟能詳。50年代,人們對幸福的憧憬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六七十年代,是“三轉一響”(三轉是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一響是收音機),是進國營工廠或穿上軍裝;80年代是“萬元戶”;90年代是有房有車;新世紀的幸福感呢,則和總理緊跟著提出的“尊嚴”息息相關。

且看,眼下民眾熱議的、社會矛盾集中的、群體性事件頻發的領域,無不飄揚著“尊嚴”的旗幟。

80后對蝸居生活苦不堪言,事實上,他們的居住條件比之同齡時三代同室、或筒子樓一住幾十年的父輩來說,未必更差,但是,住房在今天意味著體面和安全感,意味著有尊嚴的生活;

野蠻的強制拆遷,拆掉的不僅是安身立命的房子,也是“草民”最后的尊嚴;

教育資源的失衡、受教育權利的不公,農民工子弟學校在城市生存維艱,農村大量留守兒童遭遇親子困境和成長的煩惱,剝奪的是弱勢群體對下一代有尊嚴地發展的強烈渴望;

社會保障的缺失,看病難看病貴,讓草根階層生存的尊嚴受到打擊;

官場腐敗現象的層出不窮,體制機制的僵化與遲滯,社會上假丑惡現象屢禁不絕,中國遭遇愈演愈烈的“道德沙塵暴”,拷問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尊嚴。

如果說,以前我們習慣于更多地用物質的尺度來形容“幸福”,2010年政府對保證民眾尊嚴的承諾,或許是一個轉機,我們的政府,不但開始意識到走向小康的民眾,對精神層面的需求日益高企,也在用這個尺度對政府工作、對官員的執政理念和執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謀民之利,解民之難,排民之憂,扶民之危,保障人民群眾的幸福與尊嚴,是政府的本份和責任。有這樣的理解,強遷之手還敢往外伸嗎?民辦教師的清退還會如此草率嗎?釣魚執法還會橫行數年而不知收斂嗎?

去年,溫家寶坦率承認,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與人民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今年,在這方面的表述中,除了把“不小差距”,變為“較大差距”外,其他對政府負面評價的描述仍大同小異。這一方面說明本屆政府并未諱疾忌醫,另一方面也說明政府的自身改革難度極大,不可能短時奏功。

但是,有了這樣清醒的認識和莊重的承諾,我們對堅守崗位的本屆政府,仍然抱有極大的期望;對民眾生活的幸福與尊嚴,抱有極大的期望;對剛剛六十初度的共和國在新的起點上重新出發,抱有極大的期望„„

人民時評:雷鋒的純真與善良不只屬于一個時代 2010年03月05日 郝 洪

今年3月5日是毛澤東同志題寫“向雷鋒同志學習”47周年紀念日,近半個世紀過去,“雷鋒”這個名字仍然如同燦爛朝陽,照耀著人們的心靈。雷鋒沒有隨著一個時代的遠去而遠離,他始終站在我們的身后,用他清澈的笑容詮釋著什么叫純真與善良。

學習雷鋒什么?這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雷鋒精神”,你就能得到如下答案——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艱苦樸素、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上世紀

五、六十年代,人們是很習慣并接受這樣的語言和句式的,而今天,如何讓那些關注自我、強調個性化的年輕人,讓那些在富豪排行榜、娛樂明星緋聞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理解并接受“雷鋒精神”呢?

“雷鋒精神”如何能跨越半個世紀屹立于新時代?依靠的恐怕不是每年的“學雷鋒日”,紀念日只是一種提醒,惟有用超越歷史時空,超越政治、文化的語言來解讀“雷鋒精神”,釋放“雷鋒精神”所蘊藏的人性光輝,“雷鋒精神”才能真正長久影響人們的思想和心靈。

雷鋒是那么善良的一個人,他堅信人與人之間需要互助友愛,所以,他將自己的手套送給在寒風中呵著手取暖的老人,他“好事做了一火車”卻不留姓名。

雷鋒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職業精神,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社會大機器上的一顆小螺絲釘,只有把本職工作做好了,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職務崗位,所以,他愛崗敬業、公而忘私。

雷鋒是懂得感恩的人,這個從貧窮苦難中走出來的苦孩子,對共產黨、對新中國充滿愛,這是他“時刻準備著為了黨和階級的最高利益犧牲個人一切,直至最寶貴的生命”的思想根源。

„„

我們從人性出發,尋找到“雷鋒精神”之源,這些美好的人性,是數千年人類文明演進的根基。當我們除卻那些華麗的辭藻和激昂的口號,我們發現,雷鋒之所以成為最可愛的人,是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體現了人性的純真與善良,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個“大寫的‘人’”,還是“美好的‘人’”。

對美好人性的贊美與堅持,讓“雷鋒精神”跨越時代。

我們曾經報道過許多外國人學雷鋒做好事的事跡,謂之“洋雷鋒”,他們沒有經歷過“雷鋒精神”光芒四射的年代,亦不了解雷鋒所產生的時代背景,沒有接受過類似的道德說教,更不可能被組織參加一年一度“學雷鋒日”活動,他們的見義勇為、義務支教的動力,來自對善良的堅守,對美好的堅持。

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時代,人們仍然不會拒絕對人性美好的追求。正因為此,我們有手拉手組成人鏈舍己救人的大學生;有超越生命、接力送薪的“信義兄弟”;有7年來利用節假日義務在南京長江大橋巡邏,救助輕生者的普通市民陳思„„

這些雷鋒式的人物,他們沒有響亮的口號,缺乏傳奇經歷,但他們的純真與善良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

懷念雷鋒,愿曾經指引著他的純真與善良,能繼續指引我們蕓蕓眾生。

人民時評:政府工作報告關鍵詞:“加快轉變”! 2010年03月05日 王蘭

上午9時,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溫總理用了大篇幅,提出了201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命題: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在涉及到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夯實長遠發展基礎。”“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完善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部分,報告用了60多個數字對09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工作,作了詳細的總結。這些工作,是在“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所取得的,凸現了去年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成效。

“轉變”勢在必行。報告指出:我國當前經濟增長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就業壓力總體上持續增加和結構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財政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醫療、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亟待解決”等,對形勢做了冷靜而客觀地分析,并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了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凸現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我國在后危機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傊痪湓挘褐袊洕磥砥椒€發展需靠轉變發展方式來實現。

“轉變”刻不容緩。溫總理在報告中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從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勢在必行。持續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環境資源的巨大犧牲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扭曲與不合理為代價的。以推動一國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為例,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越來越嚴重地依賴出口這一駕馬車的拉動,外貿依存度高達60%,特別是我國的外貿出口主要依靠的是大量廉價勞動力,大量資源能源的消耗以及隨之而來所付出的環境污染破壞的巨大代價。在后金融危機嚴酷的形勢下,如此發展方式,轉變越早越主動。

正因此,在前不久中央召集全國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才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連用了50多個“加快”來強化。“加快轉變”的內容什么?圍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今年政府工作突出了以下重點: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服務業;構建和完善以生產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產生活服務體系;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認真落實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規劃和政策;加強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支持。

此前,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闡述了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F在,這8個“加快”細化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具體重要內容,可以凝聚億萬人民的力量來共同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加快轉型“升級”,必須快些,再快些。必須解決思想上“不愿轉”,行動上不知“怎么轉”,體制上缺乏支撐“持續轉”的制度體系等問題,“加快”要求深化改革。 一方面要看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這場深刻變革是一場持久戰。只有實現了這樣的轉變,我國發展的質量才會越來越高、發展空間才會越來越大、發展道路才會越走越寬。

2010的主要預期目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增長只有保持在8%左右,才能保持就業等各方面的基本穩定。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重要的戰略方針,還要依賴于出口、投資和消費三個方面的共同拉動,還要依賴于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

窺一斑而見全豹。溫總理的報告,傳遞了黨和政府力求進一步加快生產方式轉變的信息,彰顯了黨和政府審時度勢、積極慎重的務實精神,也體現了全體人民對新一年發展的堅定信心!“轉變”大勢所趨,“加快”迫在眉睫。思路明晰了,目標確立了,措施有了,需要我們扎扎實實地推進,需要我們濃墨重彩地去書寫。誠如溫總理報告所言:“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人民時評:李源潮劍指基層腐敗,縣委書記最當知冷暖 2010年03月07日 劉國昌

最近有報道說,現在有些基層干部腐敗嚴重,呼吁這種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厲行嚴懲。

曾幾何時,人們對“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狀況多有煩言,強烈呼吁要“打老虎”、要“打大老虎”。隨著反腐敗斗爭的深入,在“打老虎”方面可以說已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與此同時,對一些地方的基層腐敗打擊力度不夠,致使這種腐敗有蔓延之勢。

近日,第一期縣委書記任職培訓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為培訓班作專題報告。報告劍指基層腐敗現象,頗有深意。他說,縣委書記要心里裝著群眾,一任接著一任干,不追求虛假指標和轟動效應,不搞不切實際、違背科學的瞎折騰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李源潮最近還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對買官賣官等腐敗進行了批評。

在我國,縣、鄉、鎮、村可以說是基層了。在這些地方的基層干部中,絕大多數是好樣的,他們身處第一線,帶領廣大群眾“真刀真槍”地苦干實干,不斷開拓致富新天地。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中確實存在著腐敗現象,有的還很嚴重。比如還有的買官賣官,貪污受賄,生活腐化等等。對此,廣大群眾看在眼里,氣在心頭。這種情況,嚴重損害了黨和群眾的關系,敗壞了黨的聲譽,影響了事業的發展,理應堅決查處之、改正之。

基層干部身處第一線,他們的一言一行,體現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反映著領導干部的素質和作風。如果自己不注意、不檢點,頤指氣使,任意而為,甚至滑向腐敗,那就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是涉及我們黨如何執好政的大問題。“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中央和省里的方針政策,都要靠這些基層干部來落實;老百姓也正是從基層干部的所作所為看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因此說,基層干部的“官”雖不大,但責任重、影響深。

現在有個別基層干部有怨言:我們在基層干很辛苦,何必和我們過不去?此想法錯矣。在基層工作辛苦是事實,大家都知道。但這決不能成為不作為、亂作為、搞腐敗的理由。我們共產黨的干部職位有高低,但在為群眾努力服好務、不謀私利這一點上卻是一樣的。身為共產黨的官員,除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其他任何利益。如果有誰想利用自己的官位謀私利、搞腐敗,那他(她)是打錯了算盤。“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陳毅元帥的詩句,當應謹記。關于這方面的道理講了多年,現在尤有重申之必要,作為基層干部也應當熟知牢記,以此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反腐敗是一個整體工程,就其范圍來說,“老虎”要打,“蒼蠅”也要打。不管是誰,也不管職位如何,只要搞腐敗,都要堅決查處,決不留情!這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

人民時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010年03月07日 建 達

“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這些話不僅引起代表委員的共鳴,而且受到社會各界的熱議。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政府的應盡之責。政府是受人民委托管理國家的機構,政府的官員都是人民的公仆,這是最起碼的常識。因此,政府制定計劃,確定預算,推行政策,實施管理,包括官員按照中央規定報告個人經濟和財產事項等等,都應該公開、透明。公權力曬到陽光下,才有可能避免因長官意志而造成的重大失誤,也可遏制因“潛規則”而帶來的不公和腐敗。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人民群眾的要求。民主政治、法治國家、和諧社會,都是中國老百姓的期盼。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他們生活在這個具有悠久文明和廣闊土地的國度里,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誰不希望國家繁榮富強?誰不希望自己過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權力霉變而產生的毒瘤--以權謀私、假公濟私、鋪張浪費、打擊報復、貪污腐化等等,侵犯了他們的權利,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后患無窮。公開透明,就是管住權力、反腐倡廉的一個好辦法。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就是自覺接受人民的批評和人民的監督。過去,人們習慣“被”管理,很少行使“管”政府的權利。有些政府官員,也儼然把自己當作了老百姓的“父母”官,對群眾頤指氣使,對老百姓的疾苦冷淡漠視。其實這是位置的顛倒?,F代社會,制度不斷完善,理念與時俱進,政務日益公開,人民完全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批評和監督權力。例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監督,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互聯網上的民意監督等等。監督,讓權力守規矩;無處不在的監督,讓權力服服帖帖地為人民服務。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政府對主流民意的誠懇回應。從胡錦濤總書記到人民網集民智、聽民意,到溫家寶總理在新華網與網友交流,都傳遞出傾聽民聲、研究民情、尊重民意的重要信息。“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今年兩會,中央領導同志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商國是,全面細密、樸實無華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有大量的民意集錦和民意反饋。人民聽到了政府關于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莊嚴承諾,更期盼不斷改進和完善各項制度,以保證權力在各地、在各個領域、在各個時期,真正在燦爛的陽光下運行。 人民時評:女人啊,你的名字還是弱者嗎? 2010年03月08日 姜泓冰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提議,用法律規定家務勞動工資化。由于通常女性在操持家務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遠遠大于男性,媒體的通俗化解釋就是,要求丈夫給老婆發工資。

乍聽可能容易被“雷倒”,尤其是丈夫們。但透過一片質疑聲,仔細看看建議內容,其實并不像媒體標題中的那樣“語不驚人死不休”,也有可取之處。其本質不過是希望通過立法確認家務勞動的價值,一旦發生離婚、財產分割,婦女能夠名正言順獲取更多權益保護。

一個看似可笑的提議,一件“清官難斷”的區區家務事,透露的,卻是當代社會女性觀念意識的變更、女性地位和自我定位、兩性婚姻關系等等觀念現狀。

進而想起102年前的3月8日,第一次走上紐約街頭游行的1500名婦女們,打出“面包和玫瑰”的口號,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不知道她們此后的生活,是否都有了足夠的面包,偶爾是不是還有玫瑰的點綴?只知道,她們實實在在地為全世界的女性爭得了一個自己的節日,也為她們的女兒、孫女、重孫女們贏得了更廣大更多彩的社會舞臺。

廣義地說“面包和玫瑰”從來都是女性爭取自身權益的兩個方面。一個是生存的平等權利和安全保障,另一個則是情感、精神的滿足和實現。在贏得更多工作機會、同工同酬、享受平等權利、追求自由、獲得尊重等許多方面,自有“3?8婦女節”以來這100年,足可稱得上“女性的巨變”。

中國的女性解放與多數國家路徑不同,卻正是其中巨變最劇的代表。恰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陳至立近日做客人民網時所說的那樣,“我們想想100年前中國婦女裹小腳,也不參加政治活動,也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從在家里裹小腳到今天駕駛殲擊機的女飛行員飛上藍天,在國慶60周年慶典當中大顯身手,這是非常大的變化。”

有人用“她世紀”來形容我們身處的這一時代。電視臺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節目,專門采訪成功女性的,欄目名稱都起得極“大”,要么是“天下女人”,要么是“非凡女人”,要么是“女人我最大”;不少地方的婦聯,開始接待男性來訪者,他們忿忿不平地質問:為什么不設男人節?大學理工科的女生人數已超過男生,其中能拿到獎學金的優等生中,女生比例更高;大城市里出現“剩女”族群,嫁不出去可能是因為條件太好太獨立,而且剩到一定境界后并不傷感,還能像莫文蔚那樣露齒大笑著自稱“黃金盛女”„„這樣的笑容時而使人恍惚:100年前設立“3?8婦女節”的理由,今天還存在嗎?女人啊,你的名字還是弱者嗎?

從要求丈夫支付家務勞動工資,到男女同年齡退休,每一種要求,都不要輕易視為荒謬或無理。這不過是強壯起來的夏娃們嘗試與男性、與社會建立新關系的努力,是社會轉型和調整的一個部分。不論女性們還有怎樣的“面包”之困,眼底還有多少茫然和掙扎的神色,她們終究已是出走后的娜拉。

人民時評:從兩會低碳提案大熱看國計民生并重 2010年03月08日 朽木

雖然我一直不贊成按時間為序排什么“一號提案”,但是,對今年全國政協從時間順序上排的一號提案的大熱還是由衷贊賞,相信這也是很多關心兩會的公民的共同心理。因為,這份題為《關于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提案》,無論是新穎的立意還是關注的現實,無論是宏闊的視野還是對未來的發展,都十分重要。我以為,其重要性凸顯在:既講民生,亦重國計。

低碳,與其說是一個新話題,不如說是一個我們關注很久的話題,這幾年我們一直強調“環保”、“綠色”,實質上,講的就是低碳;低碳,與其說是我國面臨的一個問題,不如說,這已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了,從各國政治家到各國民眾,對諸如地球變暖、溫室氣體排放等等,都已耳熟能詳;低碳,與其說是一個具體的技術性問題,不如說,更是一個關乎發展方式的“宏大敘事”問題。當然,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既關乎“民生”,又關乎“國計”的問題。

正因如此,這份提案和其他多個提案不約而同地關注它,還有不少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異口同聲地關注它。

這便是“共商國是”。

兩會就是共商國是的大會。兩會,概而言之,關注的就是“國計民生”四個字。毋庸置疑,這幾年,兩會的提案、議案水平不斷提高,一個重要標志便是:越來越關注民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比如全國政協剛開的這幾天,大家就對房價、教育、醫療等“百姓熱點”備加關注。這是一個可喜的好現象。“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兩會之際,還要加一句“話為民所說”。但是否僅此就止呢?“低碳”提案大熱,給了我們深刻啟示:我們既要關注民生,也要關心國計。比如“低碳”話題,尋常百姓當下在居家過日子時,對此可能不如物價、房價、醫療、教育等那樣“近距離”掛在嘴上,作為拉家常的話題,但是,兩會代表委員則應當思考:我們怎樣轉變我們的發展方式?低碳在中國,現狀如何,進展如何,差距何在,前景何在?如此等等。只有這樣,“委員”才能無愧人民群眾和時代的“委”托,“代表”才能真正“代表”群眾心聲、“代表”社會發展方向。

兩會代表委員提案議案和發言,十分十分關鍵,因為兩會,是共商國是之所。你寫的、說的,應當重質量,必須利國利民,必須著眼于國計民生。毫無疑問,兩會上的絕大多數聲音是說出百姓心聲的,但是,也有極少數不能掌握這一原則,有的太瑣碎,雞毛蒜皮;還有的,甚至為一己代言,為利益集團代言,這就有些問題了,其實,這類話,老百姓也聽得懂,也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對此,我想,中央從未避諱過,因此,才不斷號召為民代言,號召為國分憂,才要求提高提案議案及發言水平。這,也是人民群眾寄望于兩會的:講真話、講實話,講老百姓想說的心里話、講利國利民的話。

人民時評:平靜看兩會“角兒”們的表演 2010年03月09日 吳酩

“一年一次的大聚會大表演又開始了。”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發言人趙啟正在3月1日新聞發布會上的這句開場白,引來了滿場的笑聲。全國人大代表,2900多,全國政協委員,又是2000多,二者相加,有5000之眾。中國人口世界第一,無疑中國兩會的規模,也是世界第一。數千人同時亮相同一大舞臺,想不引起全國、全球的關注都難。

用“大表演”形容兩會,是發言人的幽默,也是一種進步。這一進步,不光是指發言人,更是指廣大參會的代表與委員。相比過去,近年來兩會的民主氣氛可謂越來越濃。代表、委員不再是“認真學習報告”、鼓掌表示擁護、表決一致通過,而是越來越“較真”地進行審議,越來越務實地參政議政,越來越審慎地行使投票權。正是因為更民主了,在大舞臺上,才有了代表、委員們各具特色的表演。帶著不同的利益訴求而來,充分表達各自的觀點,展開討論、碰撞甚至激烈的交鋒,圍繞熱點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終以票決方式形成決議。這才是民主的常態。那種“看不慣”甚至嚴厲譴責代表、委員發表個性色彩鮮明意見的做法,其實是民主“非常態”下形成的偏見在作祟。

今年的兩會剛開幾天,媒體對代表、委員“表演”的報道已是絢麗多彩。江蘇、北京的開發商,為瘋長的房地產繼續高唱贊歌;山東藥廠老總,認為“醫改如果成功則是全民悲劇”;四川“熊貓媽媽”,呼吁進一步加強動物保護;南京從事環保產業的慈善大王,帶著實物倡導低碳生活方式;上海農民工代表,表示“要抓住一切為農民工說話的機會,把農民工的心聲帶到兩會或者有關部門”„„盡管媒體、網民對這些“表演”的評價不一,對某些觀點,表示質疑、反對、譴責的不少,有的甚至激憤地提出“應該剝奪某些特殊利益集團代言人的代表、委員資格”,但是筆者卻要一視同仁,為所有的“表演”大聲叫好、喝彩?,F實的社會,早已改變了昔日的均貧狀態,具有了鮮明的利益多元特色;5000多代表、委員,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業界、不同的階層,可以說,帶著不同的訴求而來,并且毫不保留地進行闡述,正是代表、委員盡職盡責的表現。

支持代表、委員各抒己見,并不等于“一視同仁”地完全贊同他們的觀點。比如,去年兩會期間少數醫藥界委員“中國看病不算難,也不算貴,而是患者求醫標準過高”的言論,就曾引起軒然大波,筆者也很不以為然,認為論者觀察問題的角度太偏、離民意太遠。同樣,對于今年某些代表、委員有關房價、醫改的意見,筆者也不能茍同,但這與代表、委員的神圣發言、表達權,完全是兩碼事。觀點有對錯之分,如實表達觀點的行為,卻是絕對無可非議的,不僅不應也不能受到壓制和指責,而且應該得到掌聲。隨著民主建設的推進,習慣兩會上的不同聲音,平靜看待“角兒”們的不同表演,應該也必然成為一種民眾的正常心態。

當然,作為代表和委員,也不能百分百地站在自己所在的群體立場看問題,只知維護本群體的既得利益,因為他們頭上畢竟還頂著“人民”二字,全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他們的立場,不應該與絕大多數民眾的立場相對立,他們維護的利益,不能夠以損害絕大多數民眾的利益為代價。

人民時評:回應“配發電腦”相關質疑是政協明智之舉 2010年03月09日 建 達

針對部分媒體對本次政協會議為委員繼續提供專用電腦的種種說法,政協大會秘書處有關負責人接受人民日報人民網記者專訪,作了解釋和回答。他說,全國政協委員履行職能的工作已經邁入信息化管理時代,政協會議閉幕后,委員仍可通過所配發的身份數字證書,全天候進入“委員辦公平臺”。更重要的是,委員常年可通過網絡提交提案、會議發言、調研報告和建言獻策,發言社情民意等。“如有委員不需會議配發的電腦,可將電腦交回,我們將進一步充分發揮好這些電腦的作用。”政協嚴肅認真回應部分媒體和網民的質疑,是明智之舉,值得稱道。

正在北京召開的兩會,是中國最重要的立法監督和政治協商會議。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充分行使民主權利,對政府工作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工作進行審議討論,切實體現中國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新聞媒體準確及時報道兩會的進程,同時結合代表委員的關注點和社會各界民意,對某些社會熱點問題提出質疑,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這正是兩會的魅力所在。如果像曾經有過的某段時期一樣,代表委員和新聞媒體只能歌功頌德,不能批評監督,那就失去了開兩會的意義,也就失去了民主政治的實際含義。

政協回應媒體和網絡的質疑,反映了新時期民主、開放、務實的大背景。信息化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除了傳統媒體,還有新興媒體。就是新興媒體,技術手段也是與時俱進。例如如今時興的微博等等。公眾了解真相的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寬。公民質疑政府、質疑官員,是合法權利,也是民主的體現?,F代社會,想堵住人家的嘴已經很難了,不如進一步改革開放,暢通言路,廣集民智,傾聽民聲,尊重民意,給人民群眾一個滿意的回答,也有利于改進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完成人民賦予的責任使命。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強調,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其中提到,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很高的標準。政府官員對待公眾質疑、對待媒體批評的態度,體現了官員的政治素質和人品修養。不能一聽批評或者不順耳的質疑,就裝聾作啞,拒之門外,甚至火冒三丈、失態失禮。如此行為,離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相去甚遠,離人民群眾所要求的干部標準也相去甚遠。

民主是個好東西。人大政協會議的一個核心品格,就是民主求實。官員怕質疑、怕提問、怕監督,已經顯見落后。建議向本次政協會議學一學,有質疑就回應;有問題就解答,有情況多溝通,讓民主求實的風氣在官場和社會上發揚光大。

人民時評:代表委員敢言背后的民意期待 2010年03月10日 王石川

66歲的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張維慶日前抨擊官場不正風氣,讀者反應強烈。網友對他真誠坦率的發言給予了極高評價,稱其言論體現了真正的兩會精神。(3月7日《新京報》)

張維慶的敢于放言一時贏來贊譽無數。張維慶究竟說了什么呢?他是這樣抨擊的:“權錢交易利益鏈未斬斷、明規則潛規則雙軌運行、任人唯親買官賣官嚴重、下基層難聽到真實情況、迎來送往成經濟政治負擔、大家都不敢講心里話、秘書班子有‘八股’習氣”。應該說,這些話一針見血,張維慶不僅敢言,而且說到了點子上。其實,在兩會上,像張維慶一樣敢言的重量級官員委實不少,比如,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日前抨擊國有壟斷企業現狀:“有些壟斷企業的領導權力過大,有些企業里,幾個億甚至幾十個億的投資,也是領導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當前樓市出現泡沫已是不爭的事實等等,也稱得上敢言。

全國兩會召開正酣,代表委員盡情履職,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在代表委員的放言“狂歡”中,這些重量級代表委員的敢言現象,無疑分外引人關注。

“一句真話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俄羅斯索爾仁尼琴的這句話人們耳熟能詳。但有多少人敢于發言、敢說實話?特別是一些身居高位的人士,更是出言謹慎。“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尚算難得,更有人是不說實話,或者連話也不說,徑直保持沉默,更有甚者,只是說假話、說虛話、說大話、說套話,實話全不說。

其實,說實話、說真話本來就是代表委員的基本職責,無論身份高低,職務大小,都應該說實話、說真話,不說實話、不說真話就愧對公眾的信任和重托,也有愧于代表委員這個稱號。但是,話雖這么說,有些代表委員似乎忘記了這一點。

誠然,代表委員敢于說話,敢于說不同的話,敢于為民眾代言,是本職所在,而不是什么添亂。代表委員如果真的為國家好、為民眾好,對民意負責,就要信奉真理、真相,就要敢于發言、敢說實話。

盡管敢于發言、敢說實話本來就是代表委員履職的題中應有之義,但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敢于發言、敢說實話是件好事,越來越多的重量級代表委員敢于發言、敢說實話,令人稱道和欣慰。當然,敢于發言、敢說實話只是一方面,我們知道,這些重量級的代表委員往往身為高官,是“一方諸侯”,掌握著權柄和巨大資源,如果他們既敢言又敢做,積極革除自己提到的積弊,則更可貴、更值得期待。

人民時評:從"橡皮圖章"到"法治鋼印",人大監督彰顯政治文明 2010年03月11日 詹勇

3月9日下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作工作報告。在吳邦國委員長的報告中,不管是對過去一年工作的回顧總結,還是對今年工作的安排展望,有關“人大監督”的內容都篇幅大、分量重,成為人們理解并期待人大工作的一個關鍵詞。

監督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重要職權,人大監督是代表國家和人民進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監督。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人大監督的有效性難以充分發揮,以致有“橡皮圖章”的譏評。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主政治的進步,這種狀況正在逐漸改善,人大監督工作有了新變化、新氣象。

透過吳邦國委員長的報告,更通過近年來我國民主政治的實踐,我們看到人大監督在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煥發了生機和力量,變得越來越剛性化、常態化、公開化。

在法律依據上,2007年以來監督法的頒布實施,使憲法的原則性賦權落地生根,推進了人大監督在法治軌道內順利運行;從監督方式上,從以往常見的審議、視察、調研、檢查等,到今年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今后要依法開展質詢和詢問活動”,這種豐富和創新,使人大有了深入日常監督的更有力抓手;在監督重點上,緊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把經濟工作和民生問題作為監督重點,監督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在監督公開上,審議議題、監督過程、監督計劃、監督項目、工作安排等更加透明開放,接受社會的監督,也推動有關部門改進工作。

近年來,人大在政治生活中的監督者角色日益凸顯,不僅得益于監督條件的創造和改善,也因為人大監督工作本身也在實踐中不斷“升級”,成為推進科學、依法、民主執政的重要力量。

比如, 2009年,中央政府提出9080億元公共投資計劃。這么多錢投下去,是否用得好?用得規范?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多個專題調研組赴全國各地,調研保障性住房建設等四個領域, 歷經3個月調研形成的專題調研報告,與國務院關于中央政府投資安排及實施情況的報告一齊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調研報告和審議意見送交國務院研究處理后,大都有了積極有效的反饋和回應。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歷史上,開創了以重大專題調研推動中央重大政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先河。

又比如,預算監督方面,人大已建立每月預算執行分析制度,就每個月預算收支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一些改進建議。吳邦國委員長在今年工作報告中更明確提出,今年要在8月份專門審議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改變了往年審查把上年決算、當年預算執行情況“一勺燴”的做法,變成把預算執行情況和國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連同在一起進行審議,有利于全面了解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和建議。

還比如,在食品安全法實施的當年,人大常委會就開展了執法檢查。針對配套行政法規、規章滯后,建議國務院加快制定和清理;針對中西部地區財政經費到位率很低,建議將食品安全經費列入預算予以保障。不少及時的意見建議,為促進食品安全法更好實施提供了助力。

這些新的變化,充分說明人大監督已經不局限于“廟堂之高”、“報告之言”,其雄健的步伐,正邁進“江湖之遠”、“百姓之事”,深入紛繁復雜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現實中;人大監督正在成為積極介入社會發展、權力運行全過程、各環節的“現場直播”,更加注重時效性和有效性,更加注重對權力運行的規范、制約,使人大監督工作越來越“看得見、摸得著、反應快、有效果”。

展望人大監督新的前景,吳邦國委員長在報告中提出,要努力在加大監督力度、提高監督水平、增強監督實效上下功夫,這固然離不開各級重視、加強學習、創新方式等,但固本培元之策,還是在制度建設層面為人大監督提供更多支持,開辟更多路子。既要把近年來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方法、經驗等進行總結提煉,升華為法律制度;又要通過彰顯法治的嚴肅性和執行力,為人大監督打到痛處、落到實處提供保障。只有立足并延伸法治軌道,使監督工作更加法治化、日?;?、制度化,人大監督才能從根本上獲得動力之源,在我國政治文明發展進程中鍛造成熠熠生輝的“法治鋼印”。

人民時評:從總書記過問“招工難”說起 2010年03月12日 武少民

3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天津代表團的審議。當紡織女工張曉燕代表提出部分企業出現招工難問題時,胡錦濤詳細了解有關情況,希望勞動保障部門和工會組織積極主動搭建平臺,組織好對接,開展好培訓,為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需求和農民工實現就業多辦好事。

金融海嘯漸行漸遠,“招工難”成了很多企業主的“新病”,眼看著工期臨近,卻找不到合適的熟練工人。據不完全統計,僅珠三角地區就缺工達200多萬人。為什么廉價的勞動力不再“孔雀東南飛”?還未從金融危機思維慣勢中走出來的人們,陷入了困惑。

這不,兩會上也有人向總書記發問了,總書記也對“招工難”開出了“藥方”。由這一細節看出,“招工難”已經為中央領導所關注。事實上,代表和委員們在兩會縱論國是,雖然也有爭論,總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惠及民生,讓所有的百姓都能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無論是劍指高房價,還是熱議教育、醫療領域中存在的問題,都體現了代表委員們濟世愛民的情懷。

“招工難”其實是個“偽命題”。君不見,中部和西部的大量勞動力待業家中,一些需要勞動力的地區卻找不到熟練工人,或者試圖以低廉的價格雇傭勞動力而不能如愿。隨著全國經濟向好,原先的最低工資標準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以深圳市為例,該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在1000元左右。而在深圳無論是租房還是生活費用都相對高昂,千元左右甚至不能滿足日常用度,工人怎么會來?再說,由于產業結構調整,一些勞動力密集的產業逐漸向中西部滲透,這樣,不少農民工在自家門口就可以打工了,盡管收入可能少一點,但花銷也少,一年下來比外出打工賺的錢還多。

企業缺乏長遠規劃,是“招工難”的重要原因。金融海嘯來了,企業無視長遠發展,有的大量裁員,有的卷款潛逃,原先培養的熟練工人迅速流失。而經濟恢復之快超乎預期,在短期內就要招到熟練工人,無疑非常困難。不少企業不僅不注重培訓,甚至連用人留人的機制都沒有,更別說溫馨的企業文化了,在這樣的背景下,工人看不到前景,當然要求更高更好的待遇了。與此同時,企業卻不能適應這種轉變,還是希望像金融危機之前那樣,雇傭些廉價的勞動力,為自己實現更多的原始積累。自然,矛盾不可避免。

總書記言之諄諄。的確,破解用工難需要統籌協調,勞動保障部門和工會組織應該負起責任,最好是搭建跨省區的合作平臺,讓用工信息各省共享,這樣可以實現勞動力的最佳配置。當然,培訓一定要跟上,目前我們的企業非常欠缺服務思維,工人要做好當前的工作,企業也有義務培訓他們,讓他們學到更多的技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此外,企業還要承擔社會責任,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營造留人用人的良好氛圍,讓工人愿意在廠子里扎根,與企業共經風雨。

中央領導關注“招工難”,相信破解之道已經了然在胸。“招工難”有其兩面性,這一點應該成為共識。中國從來不乏優秀的工人,近3億農民工也能適應建設城市、發展生產的需求。因此,企業要反躬自省,多從自身找原因,不僅要吸引農民工,更要讓他們留下來。當然,農民工也要調整心態,從普通工人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成長。

“招工難”,從本質上說,難的是思維和意識的轉變。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此后各種各樣的難題或許會接踵而至,勞工雙方都應轉變觀念,在出現利益之爭的時候,多想長遠,多謀將來。

人民時評:保民生紓民困聽民意,人民感受是司法改革風向標 2010年03月12日 白龍

司法過程如何更注重民生?法院審判如何更加公開透明?執行難如何破解?司法隊伍如何保持公正廉潔?這些是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期待,也是下一步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所作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出,人民群眾的感受是司法改革的風向標;法院司法改革的具體推進也可以總結為:保民生、紓民困、聽民意。

保民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為人民司法”的內在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在過去的一年里,為更好地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理涉農案件、房地產糾紛案件,以及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物業糾紛,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和指導意見,可以看作是“保民生”的具體落實。在司法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總體要求下,民生就是大局。司法是社會公正的底線,司法公正不但要實現,而且要以人民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方式實現,只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得到維護,經濟社會發展才能以良性態勢前行。

紓民困是司法人文關懷的體現,也是“能動司法”的內涵之一。據報道,自2001年以來,我國每年刑事犯罪立案均在400萬件以上,刑事案件中約有80%的受害人或其家屬得不到賠償。對這些“因案致貧”的困難群眾,需要伸出司法的救助之手。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按時完成了中央部署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改革,這正是“紓民困”的具體體現。此外,人民法院還積極推進司法便民工作,在訴訟服務、調查取證、檔案查詢、公民旁聽庭審等方面為群眾提供便利,去年一年,依法為當事人減、緩、免交訴訟費7.6億元。

聽民意是人民法院對人民群眾呼聲的回應,也是改進自身機制、司法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助動器。執行難、司法廉潔等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話題,人民法院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去年,“全國法院被執行人信息查詢平臺”的開通,各地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全國各級法院“立案信訪窗口”建設的加強,向社會公布違紀違法舉報網站和舉報電話,積極辦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等舉措,都是人民法院打開大門辦案、聽取民意的積極反應。我們有理由進一步期待,民意的表達更有序,民意的聽取更有效。

去年一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在保民生、紓民困、聽民意方面表現出了相當的誠意與善意。人民法院只有不斷回應群眾呼聲,不斷從基層的法治現場出發,才能持續地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更好地維護法治尊嚴和法院權威。與此同時,通過人民法院的能動調解、公開審判等司法活動的熏陶,人民群眾也需要進一步樹立法治信仰,認同法治理念,熟悉法律規則。只有人民法院和人民群眾雙向互動,良性溝通,將人民群眾的感受作為司法改革的風向標,才能將下一步的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實處。

人民時評:代表的功能何時都該激活 2010年03月13日 建 達

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今年首次提出,今后要依法開展質詢和詢問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在新聞采訪會上表示,依法開展質詢和詢問活動,將成為人大常委會開展日常監督的一種具體方式。這是本次人大會議釋放的一個重要信息,預示著我國人大監督工作將出現新氣象。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的一項根本制度。這項制度與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一起,構成了國家的基本政治框架。制度完善、向善、順應時代潮流,就能給人民帶來幸福,給民族帶來強大。制度有缺陷,或者未能發揮預先設定的功能,就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正因為如此,肩負著立法和監督職能的人大代表,就更應該盡職盡責,通過各種渠道和有效手段,依法行使代表權力,充分反映社情民意。

人大代表依法行使權力,走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近年來,代表的“代表意識”越來越強,法律知識越來越豐富,監督功能也加速轉動起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明顯增強。但是,人們也看到,代表的作用還有待于更多地激活。其中代表質詢和詢問就是例子。

在各地的人大活動中,已經不乏質詢和詢問的實例。浙江、廣東、江蘇等地,都出現過代表就某個熱門問題質詢政府的現象。通過嚴厲的質詢,政府向公眾作出解釋,并提出對某些問題的改進意見。這樣的質詢和詢問,讓政府的工作開放透明,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從而體現出人民當家作主的意義。

不可否認的是,在許多重大事情上,特別是群眾十分關心的熱點問題上,需要人大代表出來質詢,需要政府回應,卻未能看到。這也說明,一些人大代表對于行使質詢權,還沒有養成習慣,有的代表質詢政府還缺乏勇氣。正如今年兩會上有的代表委員的心態一樣,似乎在會議上不投反對票就是“愛國”,記者提些問題就心煩,互聯網上有些民意就認為是炒作。這類心態盡管是少數,卻也應該引起輿論的關注,因為,人大代表不是擺設,不是簡單的榮譽,而是對國家、對人民負有重大責任的立法、民意和監督“代表”。

依法啟動代表的質詢和詢問程序,需要制度的保證。這種保證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而應該明確、具體、細密、可操作。唯如此,人民才滿意,人大才有權威。人大代表質詢和詢問的權力不是誰恩賜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民主和法治的設定。通過人大代表的實踐,通過媒體的傳遞,通過人民群眾的觀察參與,質詢和詢問將成為中國政治的常態,在國家民主和法治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人民時評:且看兩會后駐京辦如何"大撤離" 2010年03月14日 李德民

兩會期間,湖北、甘肅、山東、江西等省市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省直駐京辦和縣級駐京辦均須撤離,地市級駐京辦可在審批后有選擇地保留。對此,中部和東部諸多省市均已行動起來,最近一直在摸底排查,等兩會一結束,這項工作將立即啟動,6個月內完成。

這是積極的態度。撤銷駐京辦是中央的決定,更是老百姓的呼聲。不能說駐京辦沒有干過實事,但事實表明,相當一部分駐京辦干過不少“壞事”,突出的問題是貪污腐敗現象嚴重。一些駐京辦人員打的是為本地區、本單位“跑部錢進”、“招商引資”的招牌,干的是為當地官員行賄、受賄、跑官、要官以及鞍前馬后、送往迎來的“服務”,從中謀取的是個人利益。他們拉關系、結幫派,搞得烏煙瘴氣,養肥了多少“蛀蟲”!有些地方和單位的駐京辦完全成了官員的“行宮”、“私宅”,到底干了多少丑事、壞事,真要下功夫查一查,可能會讓人大吃一驚的。

撤銷駐京辦自然是好事,但筆者對這件好事能否辦成,特別是對兩會后能否“大撤離”有一定質疑。因為過去教訓深刻,“好經被歪嘴和尚念歪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是不能忽視的現象,怕就怕駐京辦“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些駐京辦里久經考驗的“歪嘴和尚”、見多識廣的“老油條”及其心術不正的領導,恐怕早有“對策”了。比如,他們可能會改頭換面,讓本該撤銷的駐京辦名亡實存,換個名目叫什么“賓館”、“飯店”、“中心”,實質還是駐京辦,干起壞事來甚至更方便。

奉勸“歪嘴和尚”和“老油條”們放明白一些,對待這次撤銷駐京辦的決定,切不可等閑視之,還是照辦為好。因為,且不說駐京辦就辦在黨中央、國務院眼皮底下,中央眼里是容不得“砂子”的,而且要看到,駐京辦民憤很大,北京人、當地人都看在眼里,恨在心頭,已現“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勢,群眾舉報、媒體曝光,這是誰也“扛”不住的。中央現在辦事情,還有很厲害的一招,那就是審計、紀檢、監察直至政法機關及時跟進,督促檢查,絕非說說而已,叫你不想撤也得撤,不想走也得走,否則就是違紀甚至違法。如果誰非要“敬酒不吃吃罰酒”,那是自討沒趣。

駐京辦特別是他們的領導肯定心中有委屈:在北京辦事那么難,中央部委“衙門”那么高、 “譜”那么大,各地方、各單位事情又那么多,原來有駐京辦跑腿,方便了許多,如今把“腿”砍了,再跑項目、爭投資人生地不熟,辦事何其難也!辦事確實不容易,但必須明確,辦事難和腐敗雖說有一定關系,但辦事再難,也不能放任駐京辦走歪門邪道搞腐敗。要知道,駐京辦的腐敗只能縱容、誘惑“衙門”里的“衙役”更貪婪、更腐敗,從而使事情更難辦。這叫“連鎖反應”,這是“惡性循環”。

兩會之后駐京辦“大撤離”是大勢所趨,是加強廉政建設之必然。早撤晚撤都是撤,早撤吃的是“敬酒”,晚撤吃的是“罰酒”,早撤比晚撤好。

人民時評:一個騙官的王亞麗背后有幾多“貴人”? 2010年03月15日 李德民

這個女人真是不尋常,如今已“名”滿天下,臭不可聞。她就是被當地人稱作“一身是假書記”、“混進官場三聚氰胺”的石家莊團市委原副書記王亞麗。

王亞麗原名丁增欣,原籍河北無極縣張段固鎮西驗村人,是該縣“能人”、“大款”王破盤的干女兒。她除了性別是真的,其身份、年齡、履歷、檔案均涉嫌造假,因冒充王破盤女兒意圖侵占遺產,遭當事人舉報,其造假身份被曝光。中組部新聞發言人證實,王亞麗被認定為“造假騙官”,王已被免職,并被移送司法機關。

從王亞麗被懷疑偷過 “干爹”王破盤100萬美元,又企圖侵占“干爹”過億遺產,可以看出此女絕非“善茬”。據當地干部反映,如果不是意圖侵占他人億萬財產,遭當事人持續舉報,王亞麗的造假身份將很難被發現,“當個副市長也有可能”。如果她真能繼續往上爬,這個靠 “傍大款”、“貼高官”混進官場的王亞麗真是成“精”了。

王亞麗作為無極縣一個喜歡吹嗩吶的村姑,想進城,想當干部,想過好日子,完全可以理解,本不必指責,只要路子走正。問題在于,她靠的是另一套。這就有必要換個角度看王案了,不妨先把造假騙官的王亞麗擱在一邊,看看精心“包裝”她、費力“培養”她、為她升官開一路“綠燈”的“貴人”均為何許人。決定王亞麗命運的一個重要人物當然是“干爹”王破盤,但對他不必說了,他已經作古,也不是什么黨政干部。要認真查查并嚴懲的是黨政機關里那些幫她造假騙官的“貴人”。王亞麗身份、年齡、履歷、檔案均涉嫌造假,按 “履歷”推斷,她12歲竟成為一家大型軍醫院的藥劑師!這樣的“履歷”怎么能通過審核?又是誰極力舉薦的?

甘當王亞麗“貴人”的官員,隨著丑聞曝光終于付出代價了。3月12日,中共河北省紀委新聞發言人證實,目前,王亞麗采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謀取職務的主要問題基本查清,與此相關的時任石家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耿震環、時任石家莊市文化局人事處處長的楊路群2人,已因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其他涉嫌違紀的人員,將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相關程序追究黨紀政紀責任。調查中還發現王亞麗涉嫌職務侵占等犯罪問題,由此牽連涉嫌違法犯罪的還有石家莊市工商局副局長齊志剛、農業銀行石家莊市北城支行副行長周東風等7人,已經移送司法機關,其中王亞麗、齊志剛、周東風等4人已被依法執行逮捕。

王亞麗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姑,“奮斗”幾年當上風光無限的共青團石家莊市委副書記,上演了中國版“灰姑娘”的童話,只是這個“灰姑娘”很不可愛。但平心而論,她走到今天,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全怪她嗎?她身后一個個的“貴人”們或好色,或貪財,其實比她更可恨。

人民時評:如何讓公平正義"光芒萬丈、陽光普照" 2010年03月16日 詹勇

“我認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3月1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當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問到關于“社會公平”的問題時,溫總理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總理此言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強烈共鳴。記得去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橫掃全球、愁云慘淡的時候,總理一句“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成為鼓舞人心的最強聲音;今年,總理提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又成為兩會最溫暖人心的聲音。

實際上,對公平正義的倡導,正是對社會民意的反映和呼應。兩會前,在一系列網絡“民調”中,收入差距、教育公平等方面問題頻頻入選最熱關注,溫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分好社會財富這個“蛋糕”,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在統一”,“公平”、“公正”、“正義”成為報告的高頻詞匯,“公平正義”也是代表委員們熱烈討論、建言獻策的熱點議題之一。

公平正義是民之所呼,也是時代潮流,它比太陽更有光輝,是因為其具有寶貴的價值、無窮的力量。只有在一個講求公平正義的社會,發展成果才會真正為廣大人民所共享,個人的尊嚴和幸福才會更加真實可靠,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才會有根本保障,社會和諧穩定才會有堅實基礎。

溫總理在答記者問時也指出,勿庸諱言,我們現在的社會還存在許多不公平的現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等??梢哉f,我們對公平正義的渴求,更因為現實中還存在著不少“不公平非正義”,使得公平正義有時成為一種可望不可即的“稀缺資源”。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轉型期的各種問題也開始集中顯現。在城鄉發展、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現象,像層層烏云蔽日,長期隔絕了公平正義這個“我的太陽”的光芒與溫暖,攪得周天寒徹,社會混亂。如果任其發展,足以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政權的鞏固。

以收入分配為例,兩會期間,曾披露一組數據:我國居民貧富差距正在不斷擴大。收入最高10%群體和收入最低10%群體的收入差距,從1988年的7.3倍已經上升到23倍;全國總工會近期一項調查顯示,75.2%的職工認為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職工認為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2008年,電力、石油、煙草等壟斷性質的行業職工平均收入,竟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到10倍„„

公平正義,已經成為理解今日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也是解決轉型時期種種“成長的煩惱”的一個新的思路。

一方面,公平正義的最終實現和根本保障,決定于發展,也就是要繼續做大“蛋糕”。馬克思說過,只有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間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才能得以實現。另一方面,科學發展離不開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社會運行的基礎規則,檢驗發展質量的試金石,也就是要更加注重分好“蛋糕”。

誠如溫總理所說,“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是要搞好經濟建設,而且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這三者不可偏廢”。“中國的現代化絕不僅僅指經濟的發達,它還應該包括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道德的力量”。以公平正義視角觀照中國發展,既要見物,更要見人;既要有物質文明,更要有精神文明;既要有發展的數量,更追求發展的質量。公平正義命題的提出,在精神實質上與中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策是契合的。

如何讓公平正義“光芒萬丈、陽光普照”?這將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長期課題。其治標之法,就是要迅速“撥云見日”,運用法治、民主、輿論、監督等各種手段,大力蕩滌社會上存在的不公不平現象,及時解決老百姓最有意見的社會公平問題;其治本之策,還是要建立常態化的“發光機制”,讓公平正義成為整個社會崇尚的價值,各級干部執政干事的理念,建立程序正義,完善問責制度,保障合理有序的利益博弈,使公平正義成為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的運行方式,實現正確的經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有機結合。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面對未來,我們的期待如此熱切,我們的努力也將充滿艱辛,我們有理由暢想,公平正義的陽光,終將灑遍中國大地,灑遍各行各業,灑遍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去照亮更加美好而遠大的前景。

人民時評:該如何看待“全裸”鄉政府? 2010年03月16日 王石川

這兩天,一篇介紹“全裸”鄉政府的帖子紅遍網絡。帖子稱,近日,四川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在網上詳細公示了今年1月、2月的公務費用開支。除各部門預算公開外,甚至黨政機關購買礦泉水、招待上級官員煙酒都悉數公布,可謂“全透明”。

毋庸贅言,白廟鄉政府的“全裸”之舉,極富膽識和智慧,其曬公務開支之精密,與被人津津樂道的香港一些部門的預算開支細化到座椅、燈泡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在曬公務開支普遍難以推行的現實語境中,這種“全裸”之舉自然備受好評,被網友稱為“政府全裸第一例”,絕非浪得虛名。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說:“一個人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的錢,辦人家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人家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人家的錢辦人家的事,既不講效果,又不講節約。”一定程度而言,政府部門就是受民眾委托、為民眾辦事的公共機構,為了對民眾負責,曬一曬公務開支,實屬必需。誠如四川省委黨校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大鵬所稱:只有公開才能知情,知情才能參與,才能監督,讓財政的錢用得其所。

事實上,曬公務開支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官員的起碼倫理。前不久,溫總理在回應“治理三公消費真的那么難嗎?”時就表示:“(三公消費)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其實,我們能夠做到,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就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如今白廟鄉的曬開支無疑是最好的響應和踐行,連最小的一筆開支為“購買信紙”——花費1.5元都曬了出來。

“全裸”鄉政府曬出了什么?既可以看到花費1.5元“購買信紙”這樣最小的一筆開支,也可以看到該鄉政府支出最大的一筆開支是,1月24日招待“財務預算公開民主議事會觀摩來客”,請客三桌,花費1269元。

當然,僅僅曬財政還不夠,還需要回答公眾的疑問。比如,有網友說公布的內容還不夠翔實,即(這些招待)在什么地方吃的,一桌飯四五百塊錢幾個人吃等。誠然,為確保真實可靠,不妨再細化一些。因此,白廟鄉政府的全裸之舉,值得贊賞,但顯然仍不是終點,仍有改進的空間。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相關部門應該更開誠布公一些。

最關鍵的是,政府的公務開支要用得其所。錢花了,花在哪里,是怎么花的,這些都需要給老百姓一個說法。但是對老百姓來說,他們不止想知道錢是怎么花的,更想知道錢花得值不值,有沒有花在刀刃上。正如專家所稱,老百姓需要了解政府花錢有沒有解決問題、有沒有亂花錢,最重要的是他們希望政府花錢要解決他們的疾苦。

同時還應該看到,白廟鄉的“全裸”不是制度整體推進的產物,依然只是小范圍的個體行為的推進,它雖有進步意義,但并不值得過于狂歡。就像此前一些地方的官員財產公開一樣,盡管間或破冰,但終未形成雷霆之勢,也沒有遍地開花,究其因,不是制度整體推進的產物。因此,筆者期待,一方面白廟鄉在曬財政方面進行更詳盡的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更高層次的部門應該從白廟鄉“全裸”受到世人追捧讀出強烈的民意期待,進行完善的制度設計,并率先開始曬財政,若如此,方讓人真正欣慰。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假如沒有“三?一五” 2010年03月16日 李泓冰

對消費者而言,如果每一天都是“3?15”,如果維權變得輕松愉悅,那樣的生活,才是與幸福和尊嚴相伴的好日子

3月15日,這個日子讓中國消費者百感交集。

“這是我們消費者自己的節日„„”電臺播音員的聲音里透著歡快,但對不少消費者來說,這個日子洋溢的恐怕不全是節日氣氛。

這些年,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事件不斷曝光;近來網絡購物、電視購物也成了投訴熱點;連問題汽車的全球召回,中國車主都有被歧視之嫌„„消費者的安全感屢受打擊。

央視一年一度的“3?15晚會”,往往成為消費者的傾訴會,將不法商家和企業拎出來在熒屏上示眾。有人說,這樣的曝光掛一漏萬,這樣的晚會可以休矣。話說得似乎沒錯,卻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目前在消費領域,誰是弱勢群體?毫無疑問,是消費者而非企業。不慎被坑蒙拐騙,誤買了假冒偽劣,消費者絕大多數選擇忍氣吞聲,就算投訴也常常碰壁。全國每天光“3?15熱線”和消協接到的投訴就數以萬計,能追回損失的“掛一漏萬”,消費者常常因為證據不足而敗北——特別是在電視購物和網購等新的消費領域。

由此,“3?15晚會”之類站在消費者立場的曝光平臺,不是太多了,和365天沒完沒了的電視廣告、電視購物節目相比,一年只輪得上一晚的“3?15晚會”,實際上是太少了。如果,這能成為一個常規節目,讓消費者有了“冤情”,不必非等到“3?15”,不必非擠進這個晚會,也能有討回說法、討回公道、討回經濟損失的渠道,那樣的話,“3?15晚會”的存廢,也就不值得操心了。

現在,我們還得慶幸:幸好有一個3月15日,在消費者維權機制還很不健全的時候,在消費者還常常孤立無援和束手無策的時候,讓黑心企業和商家有所忌憚,有所收斂。因此,在這一天,為消費者維權的力度還得再大一些,對建立消費者維權制度的呼吁還得再強烈一些,對不法企業和商家的打擊還得再不留情面一些,形成逐年逐日高漲的潮頭,讓消費者的權益日漸強勢起來,并將這種強勢制度化、常規化,最終形成強大的保護網,罩住一年365日,罩住每一個消費者。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只知“消費”不知“者”,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意識至今在一些行業和地方仍很淡漠。一旦出了質量事故,一些地方往往為了保護利稅大戶或出于其他目的,而急不可待地出面“擺平”。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假如沒有“3?15”,后果更不堪設想。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黨和政府作出了擲地有聲的承諾:讓人民過上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對消費者而言,如果每一天都是“3?15”,如果維權變得輕松愉悅,那樣的生活,才是與幸福和尊嚴相伴的好日子„„

人民時評:人社部細答網友,誰該臉紅? 2010年03月16日 王石川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致電人民網,就網友在人民網“部委領導留言板”中反映較多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跨省異地就醫報銷、入學就業乙肝檢查、“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就業、農民工返城就業、事業單位工人參公、公務員身份變更等若干問題進行了一一詳細回復。

互聯網時代迅猛而至,使溝通更為便捷,交流更為通暢,問答更為簡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網絡留言板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為網友提供了暢所欲言的平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留言板具有釋疑解惑的功能,原因就在于網友反映的疑惑被傳遞上去,得到了權威部門的及時答復。人社部細答網友,無疑就是值得推舉的一例。

縱觀網友對人社部的提問,可謂無所不有,又強烈關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問題,就一些熱點問題集中發問,比如,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跨省異地就醫報銷、入學就業乙肝檢查、“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就業、農民工返城就業等等。去年12月28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發布,消息一出,備受好評,但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疑惑,比如,雖然轉移接續有利于實現“無障礙”、“無縫隙”的對接,但因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等原因,職工的權益容易受到傷害。如今,人社部的詳細答問就很好地回應了人們的疑惑。

俗話說:“燈越撥越亮,理愈辯愈明。”這說的是交流和溝通的必要。誠然,對公權力部門來說,及時回應輿論疑惑,是其本分;詳細解答公眾的疑問,是其職責。只有及時解惑,才能消除疑問和誤解;只有詳細作答,才能贏得尊重,也才是重視民意。

遺憾的是,我們看到一些地方仍然意識不到這一點。比如,哈爾濱市民在哈爾濱市政府網站反映南崗區政府門前大理石步道板雨雪天氣濕滑難行一事,卻被告知“可以繞行,沒必要非在其上面走”。再比如,有農民工反映6年沒有領到工資,市長信箱回復“已轉閱”。我們甚至看到這樣粗暴的答復:一市民致信市長信箱稱“創建辦網上創建要不得”,市長信箱就此信回復:我辦沒時間跟你閑扯,你有意見到創建辦來面淡(回復者錯別字,應為“面談”)??梢哉f,無論是“可以繞行”還是“已閱”,乃至于“沒時間閑扯”,性質如出一轍,都是極不耐煩,讓人嗅出權力的傲慢與戾氣,都凸現了居高臨下的權力對民意的蔑視和輕賤。試問,如果都這樣回復群眾,政府的公信力何在?”面對人社部細答網友,這些部門是否該臉紅?

社科院學者曾指出,一些群體性事件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一些地方在加速發展和轉型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歷史上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造成民怨太深。這里說的雖然是群體性事件,但實際上,一些關乎民生的疑問如果得不到理解和釋疑,同樣會讓民眾有怨言。應該說,民眾愿意求助政府網站,這是他們對政府信任的表現,政府部門如果真誠對待,認真解決,則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相反則是小事變大、大事變炸。

在今年兩會上,吳邦國委員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說,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將選擇代表普遍關心的問題聽取國務院有關部門專題匯報,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要請國務院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到會聽取意見、回答詢問、答復問題??梢钥闯?,越來越多的部門重視民意,關注民眾的熱點。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新氣象。一定程度而言,像人社部這樣主動回應網友的政府部門越多,越是好事,越值得褒揚。值得提及的是,截至目前,已有人社部、公安部、環保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15個國家部委以不同形式對人民網網友留言進行了答復。筆者期待,有越來越多部委能夠秉承職責,順應民意,積極主動地回應民意,并且建立長效的制度化溝通。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找準自己的位置 2010年03月17日 張鐵

人大代表中的領導干部,更應該注意轉換自己的身份。這不僅是憲法的要求,也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

剛剛落下帷幕的全國兩會上,備受關注的選舉法修正案,以近95%的贊成率,順利通過。城鄉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將會讓更多來自農村的基層代表,在人大的會場上,為億萬農民的利益鼓與呼。

然而兩會上,相對于來自基層的代表委員,領導干部代表受到了更多關注。而且,基層代表平時履職中,也有更多實際困難。對于領導干部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李肇星有個簡短明確的觀點:這里沒有領導,只有代表。胡錦濤總書記為領導干部作出了表率。3月5日,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專注地傾聽每位代表的發言。9位代表發言后,會議主持人說:“代表發言結束,請胡錦濤總書記講話。”總書記笑著糾正說:“代表發言還沒有結束,我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也作一個發言。”總書記誠懇而又平等的態度引來現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實際上,這應該是一個常識:人大代表不是行政職務,沒有官職大小、級別高低之分。不管是領導干部,還是工人農民,作為人大代表,他們在人大這個權力機構中,地位一樣高、責任一樣重,有著同樣的發言權、質詢權、選舉權。

從另一個角度說,人大的權力來自億萬人民,是一切權力的根本。各級行政機關,都是由同級人大產生,并對其負責,受其監督。如果認為是領導干部、是行政機關負責人,地位就高于其他代表,那就不對了。目前,人大代表中領導干部所占比例還比較大。但正因為如此,人大代表中的領導干部,就更應該注意轉換自己的身份。這不僅是憲法的要求,也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

兩會前,有代表說:“人大代表有職無權。”實際上,人大代表是“有職也有權”: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無論是出席人大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報告,還是提出議案和建議、參加選舉和表決等,都是在集體行使人民賦予的至高無上的權力。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領導干部,還是“處江湖之遠”的基層代表,都應牢記自己人大代表的性質和身份,找準自己的位置,切實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

人民時評:“草菅虎命”,誰之責? 2010年03月17日 魯平

沈陽市11只東北虎“非正常死亡”后,引起社會各界、輿論的普遍關注。

東北虎既是全球瀕危動物,更是人類的朋友。寄托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想象,承載著無數少年兒童的快樂與夢想,是美麗的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象征之一。沈陽一位小朋友看到老虎因營養不良死亡后,哭著對媽媽說:“媽媽,把我的壓歲錢拿出來買牛肉吧,我不讓老虎死。”

可以說,關注東北虎,就是關注人類自身。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生產活動的劇烈,百獸之王的東北虎,棲息之地越來越少,一部分走進動物園,被豢養著??墒?,在沈陽,東北虎連這最后的“尊嚴”,也蕩然無存,被活活折磨死。

一位生物學家說,這是虐殺!是少數監管者和不法經營者良心的泯滅!

11只東北虎被“草菅虎命”,誰之責?

野生動物保護、監管部門責不可推。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珍稀動物成批死亡,非一日兩日,野生動物保護部門,也得到及時報告,作為國家主管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卻未能有效監管,及時阻止,可以說,東北虎在有關部門眼皮子底下喪生,監管部門責任不可推脫,也推脫不掉。

經營者利欲熏心,良心泯滅。東北虎也好,丹頂鶴也好,眾多的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在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經營者這里,只是一個賺錢的機器。一旦失去有效監管,旺季多掙點錢,淡季伸手給當地政府要點補貼,至于那些動物——死活似乎并不重要。

法律漏洞,讓不法者有恃無恐。在森林里,非法獵殺老虎,可以判刑,我國2004年修改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做出了明確規定。然而在動物園內,國家保護動物的福利待遇如何保障到位,如果被殺死怎樣處理,卻缺乏足夠的法律震懾。對這種以近乎虐殺的方式,使老虎非正常死亡,從法律上卻難以定罪。為野生動物的福利立法,迫在眉睫。

盲目將公益事業推向市場,產業化、市場化,身為國家保護動物的東北虎、丹頂鶴等動物,首要角色成為不法商人賺錢的機器,再加上監管不力,悲慘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

動物園的屬性首先是公益性的:供大家休閑娛樂的場所,動物繁育、研究、保護,遺傳基因庫和物種庇護所,還起著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更主要的是還有公眾教育科普功能,無數少年兒童,通過動物園的動物們,來認識熟悉我們這個星球豐富的物種。

而民營企業,注定了經濟效益是第一位的,公益性和市場化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因為這樣,我國絕大多數動物園,在經歷改革初期民營化的陣痛后,都逐漸收歸國有。

11只東北虎以生命的消逝,警示著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公益事業若盲目推向市場,實行產業化,就像一個旱鴨子掉進大海,縱然初期會撲騰起浪花,最終會沉底,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人民時評:重慶警界,涅槃之路仍將充滿艱辛 2010年03月17日 郝洪

重慶“打黑”,轟轟烈烈,高潮迭起,現在,接近尾聲,人人都想看它如何謝幕——在“黑老大”被判刑入獄,其隨從打手們紛紛落網之后,重慶人該如何收拾這“舊山河”,重振警界雄風。

重慶公安系統機構改革的啟動,或可視為是“打黑”的謝幕戲。昨天,重慶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從近日起開始啟動直屬單位、分局機構改革工作。重慶市公安局直屬單位、分局處科職領導干部集體解任,根據干部選任原則,組織開展干部公選工作。這也就是所謂外界盛傳的“大換血”。

“大換血”能否令重慶警界涅槃?

從短期來看,肯定會有效果。“大換血”是“打黑”的必然結果,重慶警界別無選擇。 “打黑”風暴之后,共抓獲“涉黑涉惡”人員3193人,67名黑惡首犯和骨干落網,12名涉黑廳官落馬,面對這樣一個漏洞百出的系統,想不換血都難。

重慶警界的機構重組,好比一個散了架的屋子,重新搭結構,重新粉墻刷漆,自然是一付新氣派、新氣象,屋子里的人精神狀態也會不一樣。重慶警方強調,此次機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機構重組、職能定位,解決機構設置不規范、職能定位不準、事權劃分不明、政出多門不暢、權責不對應、基層警力匱乏而機關人員臃腫等問題。相信上述這些問題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從長遠來看,機構改革只是第一步,重慶警界涅槃之路仍然充滿艱辛。

文強治下的重慶警界之黑,不是機構設置不合理造成的,是權力長期缺乏監督,個人意識極端膨脹造成的。正是因為權力的過度集中和缺乏監督,才有了文強治下的機構設置不規范、職能定位不準、事權劃分不明等等亂象。

18年前,37歲的文強從巴縣公安局調到重慶市公安局任副局長。據報道,1992年,文強在調入重慶市公安局前有存款35萬元,以當時巴縣公安局長的職務,此高收入已非正常。18年后,文強家庭財產、支出共計折合人民幣逾3094萬余元。16年里,有何機構、部門觀察到文強家庭財產收入的反常,又有誰曾試圖去了解這反常背后的真相?

文強在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任上呆了16年。16年里,他提拔了多少干部,應該不是秘密,但他怎么提拔的,恐怕就少有人知了。在公訴機關對文強100余筆受賄指控中,六成以上涉及“買官賣官”,而這些行賄不是一次完成的,這樣干部的提拔也不是一個兩個,暗箱操作16年,有誰曾試圖打開這干部提拔上的利益鏈?

客觀而言,16年里,重慶警界潛規則的形成,非文強一人之“功”。多年來,我們的機構對文強的強大究竟是無法監督還是不想監督,這個問題需要反思。

綜觀2年多重慶“打黑”風云,不難看出,這是一場改革風暴的推進,很大程度上依賴執政者的魄力與膽識。領導者的政治意識和覺悟,決定了一個機構的走向,這對“打黑”這一事件而言,或許可以立竿見影,但對整個機構的建設而言,僅有此還是很不夠的。

要真正實現法治,避免黑惡勢力的死灰復燃,僅有機構重組的決心是不夠的,還需有把監督權交還于公眾,把自己置身于社會放大鏡下的自信。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行將謝幕,更深層次的變革才拉開大幕。愿重慶一路走好。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發展新能源不可因噎廢食 2010年03月18日 林治波

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新能源產業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

對于以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存在不同意見,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反對者的主要理由是,新能源產業成本高,污染重,技術不過關等等。最近有人對風電工程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我國風沙伴存,風電設備受風沙磨損大,上馬太多風電項目不符合國情。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

據筆者了解,早在14年前,在距玉門鎮不遠的戈壁灘上,就建立了4臺實驗性風電機組,至今運行良好。在我國應用的風電設備,一般都進行了差異化設計,充分考慮了風沙、低溫、干旱等特殊氣候條件,并按20年以上的運行壽命設計。甘肅、新疆、內蒙古、寧夏、吉林等地區運行的風電機組已有數千臺,運行狀況良好。至于成本,一位風電專家指出,西北風沙大,但解決風電設備被風沙襲擊的問題并不是太大的難題,我們采用的潤滑脂不同,對電機也采取了密封性措施,估算下來,每臺機組每年也就多出100元的維護費,完全可以接受。隨著差異化產品的生產應用,惡劣氣候條件對風電設備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歐美沿海國家,雖然沙塵少,但海風對電機的侵蝕更厲害,他們需要付出另外的成本。

發展新能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風能是最具開發價值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西北地區蘊藏了我國最豐富的風能。以甘肅酒泉為例,據氣象部門風能評估,酒泉市風能資源的理論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年有效風速時間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時間達2300小時,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場。

作為國家批準的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不僅解決了當地因煤炭資源缺乏造成的缺電問題,也將使甘肅的資源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并帶動裝備制造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最終推動民生的改善。據測算:風電場建設期間一年用工1.5萬人,運行期間需2500人,裝備制造方面可吸納5000人就業,第三產業也可拉動5000人就業。正如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所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及配套產業發展,將成為支撐酒泉未來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

當然,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會面臨許多困難。就西北風電的發展而言,目前不是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當前我們要做的,一是要加快技術研發,盡可能多地自主掌握關鍵技術;二是要不斷完善并網、補貼、配套和環保等相關政策。相信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難題,都會在發展中不斷得到解決,而解決的前提是,發展新能源的方向不能改變,決心不能動搖。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發展新能源不可因噎廢食 2010年03月18日 林治波

我們現在面臨的,不是新能源產業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

對于以風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存在不同意見,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反對者的主要理由是,新能源產業成本高,污染重,技術不過關等等。最近有人對風電工程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我國風沙伴存,風電設備受風沙磨損大,上馬太多風電項目不符合國情。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

據筆者了解,早在14年前,在距玉門鎮不遠的戈壁灘上,就建立了4臺實驗性風電機組,至今運行良好。在我國應用的風電設備,一般都進行了差異化設計,充分考慮了風沙、低溫、干旱等特殊氣候條件,并按20年以上的運行壽命設計。甘肅、新疆、內蒙古、寧夏、吉林等地區運行的風電機組已有數千臺,運行狀況良好。至于成本,一位風電專家指出,西北風沙大,但解決風電設備被風沙襲擊的問題并不是太大的難題,我們采用的潤滑脂不同,對電機也采取了密封性措施,估算下來,每臺機組每年也就多出100元的維護費,完全可以接受。隨著差異化產品的生產應用,惡劣氣候條件對風電設備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歐美沿海國家,雖然沙塵少,但海風對電機的侵蝕更厲害,他們需要付出另外的成本。

發展新能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戰略。風能是最具開發價值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西北地區蘊藏了我國最豐富的風能。以甘肅酒泉為例,據氣象部門風能評估,酒泉市風能資源的理論總儲量為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年有效風速時間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時間達2300小時,無破壞性風速,對風能利用極為有利,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型風力發電場。

作為國家批準的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項目不僅解決了當地因煤炭資源缺乏造成的缺電問題,也將使甘肅的資源優勢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并帶動裝備制造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最終推動民生的改善。據測算:風電場建設期間一年用工1.5萬人,運行期間需2500人,裝備制造方面可吸納5000人就業,第三產業也可拉動5000人就業。正如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所言:“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及配套產業發展,將成為支撐酒泉未來3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口。”

當然,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會面臨許多困難。就西北風電的發展而言,目前不是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當前我們要做的,一是要加快技術研發,盡可能多地自主掌握關鍵技術;二是要不斷完善并網、補貼、配套和環保等相關政策。相信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難題,都會在發展中不斷得到解決,而解決的前提是,發展新能源的方向不能改變,決心不能動搖。

人民時評:"地溝油"新聞過后,百姓只能無畏和淡忘? 2010年03月18日 姜泓冰

在常去的小攤上買早點時,死死盯著煎餅炸油條的那瓶油。攤主說:“放心,我用的都是好油。”

狐疑。攤主似乎沒有理由不用“地溝油”——據說食用油價又漲了。既然“地溝油”能少花成本多賺錢,既然它一樣能清亮無味,連專家也說“油摻油,神仙愁”,既然缺少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又不會立竿見影地毒死人,連大餐館都在用——什么能阻止小生意人不用它來多賺錢呢?只靠個人的良知約束嗎?

美食當前,最近幾日不知有多少人會經歷這樣的心理掙扎。因為“地溝油”問題又一次受到媒體關注。來自《中國青年報》的報道描述了地溝油從餐館下水道里的“紅色膏狀物”輕松變成清亮“食用油”、經低價銷售重回餐桌的經過,并將它與我們的日常飲食,如油條、肉串、水煮魚之類聯系起來。專家估計說,每年,如此循環往復回到餐桌的地溝油就有300萬噸;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

專家的說法如此生動、通俗易懂,讓人過目不忘,之后,會有一陣子倒了胃口,少了赴宴的興致和嘗試街邊小吃的勇氣。川菜館里誘人的水煮魚,暢銷度說不定也會有些下降。然后呢?平民大眾們多半仍然只能選擇無知無畏和有意淡忘,因為生活必須繼續,客仍要照請,飯仍需照吃,我們不可能深入餐館的廚房禁地,去守望和制止那些不光彩的交易。于是,骯臟得令人作嘔的地溝油的利益鏈條和循環系統便也照常運轉不輟,且規模,還會隨著餐飲業的興旺、餐飲垃圾產出的增加而擴大,“產業”利潤可能已達20億元。

究竟誰該為地溝油產業的產生和壯大負責?或許,是私賣泔水廢油、敢用再生地溝油的餐館,是聞著臭氣舀廢油的底層勞動者,是地下油料作坊?因為他們的見小利而忘大義,我們大可把他們視為貽害人民健康的“兇手”,并且檢討和推理出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缺失的根源和危害?;蛟S,科學家們也應為此而羞慚吧?我們的科學技術應該關注人的生命,研究一下如何讓日常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但與其寄望于經營者個人的良心發現,或者科學家研究出特殊的地溝油試紙散發給大眾,倒不如質問一聲政府:地溝油從回收、加工到低價交易,鏈條上有多個環節,認真監督、檢查和管理,哪一個環節能做到完全隱蔽而無形跡?從工商管理、衛生到食藥監督,多個部門、多種渠道,為什么竟任由一個危害全社會所有人身心健康的產業鏈存在,問題被揭發多年,不僅沒有解決的跡象,反而連年壯大?

小小地溝油成為治理難題,從根本上說,凸顯的是政府餐飲食品監管中的無效和縫隙。根源恐怕在于輕視——與其他種種可以立竿見影地危害社會環境、生命安全和市場秩序的大問題相比,地溝油不過是餐館后廚角落里的一顆老鼠屎。

如果你視而不見,有朝一日,它可能敗壞一桌中華美食,也可能變成損害整個社會胃腸道的那一點潰瘍。

人民時評:從“日記門”局長落馬看反腐主體多元功效 2010年03月18日 王蘭

“香艷日記”主角、涉嫌受賄罪的廣西自治區煙草專賣局銷售管理處處長韓峰日前被依法逮捕;還受到開除黨籍、行政開除的處分。初步查明:韓峰利用先后擔任欽州市煙草專賣局局長、來賓市煙草專賣局局長職務之便,在發包辦公大樓、辦公網絡建設等工程中,多次收受承建商的賄賂款共計48.2萬元及價值30萬元的商品房一套。“日記門”局長的落馬,再次證明了多元反腐的強大功能。

從2009年11月開始,韓峰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日記開始在網絡上流傳,該日記記載了其與多名女下屬、同事淫亂,收受賄賂等內容。這段“香艷日記”在小范圍流傳三個月后開始“發酵”,終于在今年元宵節期間被廣為轉載,特別是一些民間反腐網站也積極參與,引起公眾關注,也引起了專門機構的關注。就在網絡力量正走入死角,“香艷日記”主角韓峰以自己的隱私被人故意泄露為由,向警方報案后,專門機構的及時跟進,使得事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最終通過合法渠道將其依法逮捕。“日記門”局長的落馬,成為草根民眾、社會組織與專門機構合作反腐的成功實例。

近幾年,我國懲防腐敗體系逐漸完善,制度反腐進一步強化,網絡反腐平臺已經搭就,反腐主體逐漸呈現出多元態勢:專門機構、草根民眾、社會組織聯手共同織成了一張反腐大網,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中的作用越來越大,過去僅靠專門機關和專業隊伍孤軍奮戰的現象已經得到了扭轉。

反腐主體多元兼具兩大優點:一是信息、證據可以互補。二是反腐追蹤的范圍和韌性大大增強。在重慶的“打黑除惡”行動中,群眾寄發舉報信達1萬多封,且80%是實名舉報;因抽“天價煙”而備受關注的南京市江寧區房管局原局長周久耕,在網民的“追究”下,其一系列問題被曝光,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上海“釣魚”執法事件也表明公民權利與政府權力正在進行有效互動和協調。實踐證明,反腐倡廉,既需要一支鐵面無私的反腐專門機關和專業隊伍,也需要廣大民眾和社會組織的支持和參與。

就這次事件來看,草根民眾、社會組織的反腐,應該注意在法律框架內運行,防止“劍走偏鋒”,傷及無辜;防止觸犯法律,“出師未捷身先死”。而專業機構的弱點也暴露無疑:制度反腐還很薄弱。如果不是這位局長有寫日記的“自殺”行為,如果“香艷日記”沒有被曝光,如果沒有網民長達三個多月鍥而不舍地“網絡追捕”,這位局長可能還繼續被同事認為是一個“好領導”、被上級認為“有能力”,是重點培養的“好干部”!如今的腐敗已經呈現多元化趨勢,反腐敗的主體和方式方法也要向多元化發展,如果單純從某一個角度去反腐敗,是很難遏制和杜絕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的。除了扎緊制度反腐的“籬笆墻”外,專門機構還應該重視網絡信息的收集、研判和處置,進一步拓寬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增加草根民眾、社會組織與專門機構多位一體合作的默契,發揮民眾、民間組織的聲援和支持,增強反腐主體多元化的功效。

此位局長不是第一個,也絕不是最后一個。多元反腐任重道遠。

人民時評:央企退出房地產業,房價是否能降? 2010年03月19日 武少民

3月18日,國資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央企地產業務的具體情況。與此同時,國資委表示,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中央企業外,還有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正在加快進行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產業務。

連日來,央企“地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資金之充裕、所拍土地溢價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就在3月15日,北京6宗土地拍賣共創出總成交金額143.5億元的天價,誕生多個央企“地王”。中信地產以52.4億競得大興亦莊住宅商業地塊,成為2010年北京首個總價“地王”。當天上午,遠洋地產以40.8億總價、2.75萬/平方米樓面價競得北京崔各莊鄉大望京村1號地,成為北京望京區域總價及單價雙料“地王”,北京四環外區域首次樓面地價破2萬元;世博宏業以17.6億拍得北京海淀區一地塊,折合樓面地價為28308元/平米,創今年北京樓面單價“地王”。

就在3月15日央企奪得多個“地王”之后,望京周圍的二手房價迅速飆升,漲幅高達40%以上,一些民眾認為還會有更多的“地王”誕生,惜售心理明顯,導致房地產市場出現動蕩。不少民眾對房價持續上漲表示不滿,認為央企在房價上漲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不良示范效應,應該盡快予以整頓規范。

有業內人士預計,新“地王”建成的銷售單價至少達到每平方米4萬以上,周圍的房價將進入加速上升通道,北京房價的“3萬元時代”很快就要來臨。

央企動輒掏出幾十億元買地,可以看出它們“不差錢”,也說明它們認為房地產投資有利可圖,并且是暴利,遠比投資搞主業賺錢,所以才敢以這么高的溢價拿地。這折射出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不合理,企業不注重實體經濟發展,而把資金投入到房地產上,導致房地產泡沫繼續膨脹,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埋下隱憂。有學者認為,從土地市場的競爭熱度看,地價居高不下,各行各業都想分享房地產的高利潤,但土地供應有限,由此今年北京的房價也基本沒有降價的可能。

一些學者和專家對央企拿地頗為關注,他們認為,這么多央企參與制造“地王”,國資委早就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央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著穩定經濟、惠及民生的重任,它們大舉進入市場化比較充分的房地產領域,并追逐已經風險很高的暴利,在客觀上推高了房價,造成民眾不滿,這顯然已經背離了自身的定位,對其約束是必要的。

國資委行動迅速,積極回應民聲,值得肯定,但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能否讓房價降下來?無論是市場人士,還是普通民眾,對此普遍存在疑慮。公認的原因有,一是78家央企所占的市場份額有限,不足以影響大局;二是政策落實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一些央企難免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三是房地產市場資金泛濫,政府需要加大宏觀調控力度,盡快收緊資金面供應。

當前的房地產市場似乎已經陷入“越調控,房價越高”的怪圈。政府出臺的調控政策固然嚴厲,但在開發商看來并無足夠的震懾力。如今,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要對房地產業下重手,地方政府多少有點投鼠忌器的味道,所以,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是上下同心鐵腕調控,一切措施不過是紙上談兵,房價也不可能回落。

讓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真正的艱難險阻,還在后面。希望相關部門能夠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盡快從多方著手,把宏觀調控房價的大網織得密些、再密些。

詩人杜甫一生坎廩,但他憂心的不是個人的富貴榮辱,而是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不應只是天下寒士的呼吁,更應是為政者的自我期許。人們希望居者有其屋,在高度市場化的今天,這一目標或許已經顯得非常遙遠,但無論是經濟適用房,還是廉租房等等,政府要做的是,積極采取多種措施,鐵腕展開宏觀調控,滿足人們基本的住房需求。

人民時評:揭露王亞麗韓峰們,網絡監督功不可沒 2010年03月19日 建達

最近曝光率很高的石家莊團市委副書記王亞麗、廣西來賓市煙草專賣局處長韓峰等人,都是因為網絡輿論的揭露和窮追猛打而身敗名裂。網絡的反腐功能進一步彰顯,網絡的力量讓那些不干凈的官員心驚膽戰。

網絡監督是繼傳統媒體監督后的新興輿論監督,它的主要特點----公開、及時、不受他人左右、敢說真話、敢講實話等等,體現了現代文明和現代制度的本質。網絡監督沒有什么清規戒律,沒有“刑不上大夫”的束縛,沒有看人下菜的毛病。這就使得本來很難發現的問題被發現,本來潛伏得很深的貪官污吏被揭露,本來不可能曝光的丑聞被公開,本來被封住口的真相大白于天下。難怪有的官員嘆息:“沒有互聯網有多好!”

網絡監督彌補了制度監督的缺陷。在管理和監督官員方面,有人大政協的政治監督,有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黨內監督,有看似嚴密的法律監督,還有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等等。這些監督發揮運用得好,確實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當王亞麗、韓峰等人通過網絡監督露出馬腳后,人們再一次發現,其實新興媒體的監督有著其獨特的作用。它的理念、手段、技術和不可阻擋性,讓政府的反腐倡廉目標更加接近。假如沒有網絡的灌水、拍磚,紀委和檢察院可能還不會對他們認真調查,王亞麗說不定還會繼續她的仕途,韓峰的前途可能也不可限量。這對老百姓是多么大的災難。

網絡監督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更加積極地保護網絡輿論監督,要愛護敢說真話的網友,不讓說真話、說實話、說有利于人民幸福尊嚴話的網民受到類似“跨省追捕”的打擊和報復,不讓新興的民主形式被某些人以“法律”的名義扼殺。貪官污吏和昏官庸官對網絡監督有一種本能的抵觸。他們不但怕網民從他們的穿戴、吃喝、娛樂以及不慎透露的日記里找出腐敗的證據,更怕上級領導和紀律監察機關從網絡上發現情況,對他們進行查處。因此,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挑網絡監督的毛病,給網絡監督羅列罪名,把網絡監督置于他們可以管控的范圍里,從而最終達到封鎖網絡監督的目的。

網絡上的民眾監督并非十全十美,也有侵犯他人隱私權、發泄情緒、道聽途說等問題。比如一些搜索功能。其實,這只不過是互聯網上的一項技術和手段而已,如同飛機汽車是交通運輸工具、菜刀剪刀是家庭實用工具一樣,我們不能因為某些人利用網絡技術侵犯了別人的隱私,就要對其下禁令,這個道理與飛機汽車會出事故就要消滅飛機汽車、菜刀剪刀會傷人而要收繳統一保管一樣,顯得滑稽而愚蠢。按照現代民主社會的法則,官員的隱私保護和一般公民的隱私權有很大的不同。權力要在陽光下運行,官員的隱私保護自然要有一定的限制。官員的隱私越少,這個社會就越進步。同樣的道理,一般公民的隱私權越多,人民就越幸福越有尊嚴。網絡監督假如正常進行,體現公開透明,這樣不但不會傷害我們的社會,而且能起到提供反腐反貪信息、找到事實真相、澄清錯誤消息的作用,還能有效地監督官員。當然,假如有人利用互聯網技術對他人進行誹謗,那么,受害人完全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與其對簿公堂,以證清白——這在法律上早有設定。

揭露貪官壞官,網絡監督功不可沒。有的地方出現的抓網民,抓揭露事實真相的人,追究發帖人的法律責任,自創所謂的“誹謗政府罪”等等,其實是在制造冤假錯案。這樣的事情,發現一件就要處理一件,以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批評質疑權和民主監督權。否則,我們的文明進步、幸福尊嚴還要在崎嶇的路上徘徊。

人民時評:“看守所疑云”掩蓋了多少真相 2010年03月20日 詹勇

春雨未至,雷聲先聞。不僅雷人,還是一樣地蹊蹺。據報道,江西修水縣下崗工人陳緒金在看守所突然死亡,其家屬被告知,死者因上廁所跌了一跤,就死了。送醫的結論是心肌梗死。而記者調查顯示,在陳緒金被送往醫院后,為其作診斷的醫生表示,自己是在“被要求”、“沒辦法”的情形下,不得已“隨手”寫下“心肌梗塞”的死因診斷的。家屬更在死者身上看到了多處非常明顯的傷痕。

好一個“摔跤死”!公眾的智慧和神經又一次受到超強震擊。從“躲貓貓”到“做夢死”、“鞋帶上吊”、“喝開水致死”、“發狂死”,人的死法是那樣“特別”,從死者家屬到社會公眾,面對難以接受的種種“說法”,無不疑竇重生,渴求真相。

按照解釋,這些逝者都是因為非正常因素而“正常”死亡的,但是,為什么死者遺體往往滿是傷痕?為什么尸檢報告上的診斷結論總像“神來之筆”?為什么看守所總是理直氣壯,卻又遮遮掩掩,回避疑問?

這一切,很難用慣常的邏輯去串連,正常的理性去理解,也許,只有在劉謙的魔術中,這樣的“死法”及其解釋才是順理成章的。但當權力也變出“神奇”而拙劣的死亡魔術時,事實卻一再證明,“虛偽永遠不能憑借它生長在權力中而變成真實”,雷人并不能服人,黑炭沖去裹著的面粉還是黑的,而公眾的信心、政府的公信力卻因此一次次受到打擊。

在逝者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們遭遇了什么?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些看守所到底是如何管理和運作的?公眾的疑問,掩蓋真相的疑云,使社會焦點一次次聚集在監獄看守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看守所是羈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的機關”。“看守”不僅意味著要防止發生逃跑、串供等妨礙訴訟順利進行的行為,而且意味著要保障被關押人員包括生命與健康等基本權利不受侵犯??梢哉f,看守所該是尊重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的地方,更應是公平正義陽光照得進來的地方。

當前,隨著看守所事件不斷出現,公安監管工作、監所體制改革等,已引起了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陀^地說,這兩年,監管部門已日益重視監管所人權保障,管理正在改善,監督日益嚴格,公開公正的探索和努力也在逐步推進。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紛紛就這一問題建言獻策,如明確規定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逐步實行審監分離,全面規范看守所的執法行為,加強檢察機關對看守所的監督等。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慕平透露,對于看守所內的重大傷亡事件,北京檢察機關今年將啟動獨立調查機制,包括法醫鑒定、現場勘察、會見嫌疑人等,此舉在全國尚屬首創,為撥開看守所事件背后的疑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這些積極的動向,使人們漸漸看到了希望。但我們還需更加迅速、更有成效的努力。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檢索了一下以前有關看守所事件的評論,發現自“躲貓貓”事件以來,有關評論文章大同小異,以前事件的文章放到這次事件上照樣能用能說。這不是因為文章太容易寫了,而是因為現實的改善太艱難了,更因為在那些疑云重重的地方,生命太脆弱、太易逝了。

人命關天,法重如山,能不敬畏,能不慎重嗎?

人民時評:“日記局長”、“造假書記”落馬純屬偶然嗎? 2010年03月21日 李德民

一個“日記局長”,一個“造假書記”,一南一北、一男一女,時下都是“網絡紅人”、“官場名人”,成為茶余飯后人們笑談的丑聞。有人慨嘆他們時運不濟,落馬純屬偶然,如果不是所寫“香艷日記”被網上曝光,如果不是要侵占“干爹”財產被屢屢舉報,他們仍將風光無限,甚至繼續“進步”。他們的落馬真是因為時運不濟,純屬偶然嗎?就這兩個“倒霉蛋”的命運,筆者對貪官落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議論幾句。

“日記局長”是原廣西來賓市煙草專賣局局長韓峰,2008年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煙草專賣局法規處處長,事發前已轉任廣西煙草專賣局銷售處處長。他有個寫日記的習慣,包括把同幾個女同事的茍且之事也有名有姓、活靈活現寫出來。“香艷日記”曝光之后,有關領導機關順藤摸瓜,初步查明韓峰多次收受賄賂款共計48.2萬元及價值30萬元的商品房一套,韓峰涉嫌受賄被捕。

“造假書記”王亞麗原名丁增欣,原籍河北無極縣張段固鎮西驗村人,是該縣“能人”、“大款”王破盤的干女兒。她除了性別是真的,其身份、年齡、履歷、檔案均涉嫌造假,她被當地人稱作是“一身是假書記”、“混進官場三聚氰胺”。她因冒充王破盤女兒意圖侵占遺產,遭當事人舉報,其造假騙官和經濟犯罪事發,現已被捕。

確實有點偶然性。如果不是韓局長日記曝光、王書記意圖侵財,他們便不會被查,韓局長不過是道德敗壞,王書記不過意圖侵財,尚屬于黨紀、政紀處理的范疇,恐怕不至于被查出經濟問題和造假騙官問題,被“請”進班房。

很顯然,日記和侵財兩個偶然事件引爆了經濟犯罪和造假騙官的“炸彈”。這樣因偶然性事件引爆的“炸彈”不少:如果不是“舞王”俱樂部一場大火,“燒”不出深圳龍崗區公安分局副局長陳旭明;如果不是因為開會時桌上擺著150元一盒的名煙“九五至尊”,“吸”不出南京市江寧區房產管理局原局長周久耕,還有因“二奶”反目、竊賊偷盜、同伙揭發直至收廢品的、拾垃圾的收到贓款贓物等偶然性事件,使一些貪官束手就擒。

于是有人說是他們命不好,“被偶然”了。還有人說這叫“隔墻扔磚頭,砸著誰誰倒霉”??墒?,話說回來,那“磚頭”為什么偏偏砸著韓、王、陳、周等人,而沒砸著別人呢?如果他們站得離“墻”遠遠的,扔過來的“磚頭”想砸也砸不著的。韓峰如果不干那些事,自然寫不出那“香艷日記”;王亞麗如果不造假騙官,自然不會身敗名裂;深圳陳旭明如果不貪贓枉法,“舞王”大火再燒也燒不著他;南京周久耕如果不受賄,吸“九五至尊”也不犯法。

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這是規律。即便沒有日記曝光和侵財被舉報,韓峰、王亞麗早晚也得出事。貪官干了那么多壞事,難免會有“跑、冒、滴、漏”,這里不出事那里出事、這次不出事下次出事,出事是必然的。但有的貪官心存僥幸,認為像“日記局長”、“造假書記”那樣發生偶然性事件的機率很小,大部分貪官仍平安無事,今后小心點就是了。這是掩耳盜鈴,自作聰明。要知道,只要干了壞事,躲也躲不開、防也防不了,早晚會露餡,正如俗話所說“人算不如天算”,“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自作聰明的貪官真的的比“日記局長”、“造假書記”更聰明嗎?運氣會更好一些嗎?那就走著瞧吧!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沙塵暴卷土重來的警思 2010年03月22日 趙永新

生態保護,既不因沙塵暴來了就動搖信心,也不因沙塵暴一走就萬事大吉

一場突襲而來的沙塵暴,再次引發人們的環保焦慮。

3月20日早晨,從睡夢中醒來的北京市民發現,北京城籠罩在風沙之中,窗外原本清晰可見的高樓在漫天塵沙中若隱若現,渾濁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土腥味兒,空氣質量驟降到五級重度污染。這次今年入春以來強度最大的沙塵天氣席卷了半個中國,約2.7億人遭受了沙塵之害。

與2007年以前相比,近兩年沙塵天氣次數明顯減少、強度明顯減弱,不少人甚至以為“沙塵暴消失了”。但正如專家所言,只要有沙塵源存在,沙塵暴就不會消失。此次沙塵暴的卷土重來,給了我們許多警思。

應該說,氣候異常是引發此次沙塵暴的重要原因,但生態環境脆弱的因素也不可忽視。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系列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我國北方的生態環境雖然有了一定改善,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沙化土地面積基數大,目前依然有174萬平方公里,占到國土總面積的18%;一些地方重建設、輕管護,甚至邊建設、邊破壞,以至于改善的速度趕不上惡化的速度;新栽植的樹草根基不深,其榮枯嚴重依賴自然降水,有水一片綠、無水一片黃。沙塵暴來襲,再次警示我們,生態系統的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切不可把局部環境的改善當作整體環境的恢復。

生態環境是一個整體,哪一片都不是孤島。沙化地區往往既是水資源匱乏、林草植被稀少的生態脆弱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環境要保護,經濟要發展,這就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比如,無論是城鎮建設還是產業規劃,都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水資源等自然稟賦和環境承載量,盡量發展既能促進生態恢復、又有較好經濟效益的特色產業;在各類經濟開發特別是礦產資源開發中,更應注重污染治理、水資源保護和植被恢復,盡量減少水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避免為了短期的經濟增長,而埋下長期的環境隱患。

非沙塵源區的居民可能會說:我既不砍樹、又不毀草,和沙塵源區的生態惡化有什么關系?其實不然,就拿北京的居民用水來說,相當一部分是從河北、山西長途輸送而來,這無疑加劇了當地的水資源緊缺局面,而水是維系當地生態系統的最重要資源。此外,城市居民所吃的糧食、肉蛋奶,所穿衣服的原料,絕大部分來自農牧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原產地的環境壓力。因此,城市居民合理消費,踐行綠色生活,本身就是對農牧區生態環境恢復的一大貢獻。

據報道,在未來幾天內,新一輪沙塵將再次肆虐西北、華北。沙塵敲響的警鐘,再次審視著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既不因沙塵暴來了就動搖信心,也不因沙塵暴一走就萬事大吉,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一種千秋功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著力踐行,這樣,未來的沙塵暴才會少一些、小一些。

人民時評:領導干部頂得住“正面交火”更要警惕“迂回進攻” 2010年03月22日 劉國昌

近日,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以下簡稱《廉政準則》)。這是黨中央為加強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采取的重要舉措?!读蕜t》在禁止“利用職權和職務上的影響謀取不正當利益”等8個方面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52個“不準”,規范了黨員領導干部的廉潔從政行為,并充實完善了相應的實施與監督制度。

《廉政準則》有一條明確規定“禁止利用職務和職務上的影響為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謀取利益”。最近賀國強同志在《求是》雜志發表文章也針對這個問題指出,有一些領導干部對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要求不嚴格。同時,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也往往從領導干部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打開缺口、進行拉攏腐蝕。他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要對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加強管理,不準他們打著自己的旗號或利用自己的職權影響謀取利益,切實做到不為情所誤、不為情所累。

切實加強對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的管理,不利用職務和職務上的影響為他(她)們謀取利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以往出現的大量腐敗案件可以看出,從領導干部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打破缺口,是一些別有用心人拉攏腐蝕干部的慣用手法,簡言之就是搞“迂回進攻”。那些別有用心人要想得逞,總要千方百計拉領導干部做自己的靠山,而辦法不外是“正面交火”和“迂回進攻”。“正面交火”,用糖衣炮彈直接射向干部本人,這種手法,人們熟知,多少有所警惕。而“迂回進攻”則是在領導干部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身上下手,然后拉干部下水。這種手法,人們雖有所聞,但有些人往往戒備不足。

據某地一些犯罪分子交待,他們為了在一次項目招標中中標,早就想好要打一位主管此事副市長的主意。他們先是與其親屬混熟,將錢物直接交給他的老婆孩子。日子一長,關系密切了,那位副市長不僅在招標中給予照顧,其他事情也是有求必應,大開綠燈。更有甚者,一些犯罪分子在送錢送物的同時還通過領導干部家人把生活、醫療等費用拿走報銷,與家人搞“感情聯絡”,從而完成他們“關系網”的編織。

我們有這樣一些領導干部,他們在單位上同一些人的“正面交火”中,還能夠頂得住。但在“迂回進攻”面前,卻常常打敗仗。他們經不住老婆的說情、孩子和身邊工作人員的鼓動,頂多說個“下不為例,到此為止”了事。但到了下一次還是照此辦理,愈陷愈深。

如此情形,有人稱之為“懼內”或“氣管炎”(妻管嚴),這種簡單地把問題歸于個人脾氣秉性的說法,盡管有言中之處,但失之于膚淺。這些干部打敗仗,根本原因在于解除了必要的武裝和應有的警惕,忽略了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還有一個嚴格要求親屬、防止家庭這個“堡壘”被攻破的問題。由此觀之,《廉政準則》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要切實加強對親屬及身邊工作人員的管理、不利用職務之便為其謀利的規定,是多么的及時與必要。

賀國強在文章中還提醒說,領導干部要不為情所誤、不為情所累。這確是忠言。情為人所有,關愛家庭、親人、朋友是人之常情,但關愛什么、怎么關愛,卻值得每個黨員領導干部認真思考和嚴肅對待。不講親情、友情,那不是共產黨人的作法,但打著親情、友情的旗號而徇私情,拿黨和人民利益作交易,損公肥私,那是絕對不能允許的。時下有些干部在這個問題犯糊涂、走錯路,實在應該猛醒。這些人應以清醒的頭腦認識并堅決做到:不僅要嚴于律已,還要注意教育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要堅持做到戀親但不為親屬徇私情,念舊但不為故舊謀私利。當他(她)們上當并為之說情時,要堅持原則,堅決頂住。從親屬和工作人員來說,也要時時保持清醒頭腦,與領導干部一起共同擊退那些形形色色的“迂回進攻”。

人民時評:長江學者也造假,學脈何以為繼? 2010年03月22日 武少民

西安交大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委員會和校黨政聯席會議3月21日作出決定:鑒于該校教授、長江學者李連生嚴重學術不端行為,取消其教授職務,并解除其教師聘用合同。

長江學者也造假,無疑再次讓人們對神圣的“學術”二字產生更為強烈的質疑。陳寅恪先生所推崇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治學境界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在學術腐敗之風肆虐的今天,我們的教育體系也受到沖擊,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如何再出真正的大師,這恐怕是我們在短期內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先賢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不過是童蒙之時應該接受的教育,可惜就是這簡單的十幾個字,我們“泰斗級”的學者都不能領悟,或者是心知肚明而不屑踐行。這點是有大量案例作為事實證據的:浙江某大學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某等人涉嫌論文剽竊;北京某著名高校一海歸教授大面積造假,騙取校方職務和待遇;東北某院校一位校級領導“被署名”„„

類似的學術腐敗事件層出不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了爭項目、搶資金,各路教授互相攻伐、排斥異己,或者競相拉攏人脈、打點關系,這些都早已經見怪不怪了。“象牙塔”正在異化為名利場,讓人不勝慨嘆。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簞食瓢飲在陋巷也不改其樂的顏回,是孔子推崇的得意門生,這種精神時至今日也有著穿越時空的典型意義。如今,我們還能看到幾個“固窮”的學者,還有幾個“板凳肯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文人呢?我們確實需要反躬自省,畢竟,學術造假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毒瘤,如果聽之任之,只能徹底毀掉我們的教育,毀掉中國的未來。

學術是國家發展的原動力,體現著一國經濟、科技、軍事等領域的水準。當年,美國人為何不愿意放錢學森回中國?“他一個人頂五個師”,說的就是知識無價、學術無價。而今天,微軟的一個芯片就能橫掃全球,創造大量利潤的同時,其影響更是無遠弗屆。我們的“863”、“975”計劃等,也在對相關項目進行科研攻關,也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就。但應該看到,我們在一些尖端領域的科技研發還處于弱勢,在整體水平上還不能與歐美等國同日而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術造假層出不窮,怎能給國人一個明確的未來,我們如何相信國家的投資會真正注入到學術研發之中,而不是損公肥私流入了某些人的腰包呢?

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吹讲罹?,并不一定要妄自菲薄,而是要拿出“知恥近乎勇”的勁頭,當年的“兩彈一星”不就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研制出來的嗎?老一輩科學家用孜孜矻矻的努力,在付出了巨大犧牲之后,令全世界刮目相看,也為今日的和平奠定了基礎。新一代的學者理應恪守這一傳統,在更為優裕、寬松的環境下,創造出更多的業績和成果。

學術腐敗層出不窮,學脈危如累卵。對學術界的腐敗行為,教育部門應該要用重典,同時要全面制定懲處學術腐敗的相關體系。對學術造假的學者教授,不僅要取消其學界職務,還要取消其作為教授的資格,要讓其為造假付出沉重代價。惟其如此,才能震懾造假者的囂張氣焰,讓其有所敬畏。同時,每一個學者不妨捫心自問,花了納稅人的錢,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做些什么?

人民時評:有效的監督需要“有效的”信息公開 2010年03月22日 青顏

這兩天,有兩條關于“網帖”的新聞引起了網上網下各方的關注和討論,其中一條關于“全裸”鄉政府,帖子稱,近日四川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在網上詳細公示了今年1月、2月的公務費用開支,事無巨細,甚至黨政機關購買礦泉水、招待上級官員煙酒都悉數公布。另一個是江蘇睢寧縣“網絡問政”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網友“阿甘1218”發出的一條題為“誰動了我的低保”的帖子推動了整個睢寧低保工作的網絡公示,幫助該縣取消違規低保1188戶,2645人,該帖高票入選睢寧“十大好帖”。

這兩條帖子傳遞出的積極意義讓人欣喜。將公共權力的運作置于陽光之下,自覺接受媒體和公眾的監督,是打造廉潔政府、透明政府的必要舉措?!墩畔⒐_條例》施行一年多來,從中央到地方不少單位積極主動地履行《條例》,依法進行信息公開,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促進了政府依法行政。尤其是打造“透明政府”的理念和舉措在睢寧縣、白廟鄉等等一些最基層的縣鄉級行政單位生根、開花,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的行政改革在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相比有的地方有的單位默默無聲甚至遮遮掩掩的態度,來自于基層的這份膽識和魄力令人倍感振奮。

值得注意的是,兩條帖子的原始內容都出自于當地政府網站的政務信息公開欄,又都是經由網友的“再傳播”之后才引起各方關注的,但這兩次信息公開帶來的監督效果卻大大不同:對于白廟鄉在網上“曬賬本”,當地絕大多數鄉民不知道這件事情,各地網民更多的是來圍觀看熱鬧,有網友因此總結道,這個“曬”是形式大于內容,是“行為藝術”,而“誰動了我的低保”帖子卻有效地推動了睢寧縣低保工作的規范化,干部群眾皆大歡喜。這兩種不同結果引發了筆者對信息公開和監督“有效性”的思考。

溫總理不久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政務信息公開是人們批評和監督政府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公開并不是最終結果,公開的目的是接受公眾監督、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圍繞“便于公眾監督、批評”這個基點去夯實信息公開的基礎工作,從兩個方面實現信息公開“有效性”:通過歸納、整理、更新,使公開的內容在廣大群眾那里成為看得明白的、易接受的實用信息,同時,構建暢通的、便捷的、安全的信息反饋渠道,便于快速了解民意,解決問題。

比如,睢寧“誰動了我的低保”事件,正因為有了條理明晰、便于對號入座的公開信息,有了暢通便捷的反饋渠道,才成就了理想的監督效果。“阿甘1218”是在外地工作的睢寧人,閑暇上網時他發現有網民討論家鄉的有低保問題。去年11月4日,睢寧縣民政局將全縣低保名單在“今日睢寧”網公示。17日,他以鎮為單位將原本龐雜的、涉及上千人的名單進行梳理分類,以“誰動了我的低保”為題發到西祠胡同“睢寧論壇官方版”上,發動網友找問題。該帖文成了當時第一大熱貼。隨后,縣民政部門根據反饋,查實、清出1188戶“問題低保戶”,其中多數不符合吃低保的條件(有的是村干部親友),少數因收入增長不再符合吃低保的條件。

可見,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互動性強的特征,最大限度集納民情民意,并以最快速度改正施政中的問題,“網絡問政”為群眾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創造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有基層干部網友受阿甘的啟發,進一步總結出縣級單位清除“假低保”的方法:

一、縣民政局網上網下多媒體多渠道公布全縣最新所有享受低保戶數,并公布出各鄉鎮具體低保戶名單。

二、各鄉鎮多渠道公布本鄉鎮最新所有享受低保戶數和低保享受人名單,各村多渠道公布本村最新低保戶數和低保享受人名單。

三、縣民政局同時公布舉報平臺,即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平臺,民眾根據公示名單監督,發現問題可經任一舉報途徑進行舉報。

反觀白廟鄉“曬賬本”,雖然很好地利用了互聯網這個平臺,但當地群眾能從互聯網上獲知信息的并不多,有其局限性,因此,鄉鎮一級政務公開,需要結合當地實際建立更加務實、更加有效的平臺和反饋機制。

總之,有效的信息公開是實現有效監督的關鍵。有關信息公開的制度,應多從便于公眾監督、批評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完善,包括公開的方式、公開的頻率、反饋的渠道等等,因為,每一次公開,政府“曬”出的不僅僅是政務,更是一種態度,是公共權力的運作,是政府的威信!

人民時評:期待山西“疫苗門”事件最終的說法 2010年03月23日 王蘭

3月22日16時30分,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太原舉行了新聞發布會,通報了“近日媒體反映我省疫苗情況目前調查核實結果”,內容大體有四個方面:第一,這次媒體對我省疫苗報道所涉及的問題是三年以前的事情。第二,這次媒體報道中說“有近百名兒童注射疫苗后或死或殘”,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當即責成衛生廳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組織有關部門調查核實相關情況。第三,關于山西疫苗目前的安全狀況,廣大人民群眾可以放心地為孩子接種疫苗。第四,山西省疾控中心原主任栗文元,在負責與北京華衛時代公司合作進入山西疫苗市場的問題上,沒有經過嚴格的招投標程序;省疾控中心生物制品配送中心主任田建國也有違反相關人事管理規定的行為。

我們注意到,這次的通報,已經比3月17日山西省衛生廳有關負責人的“這些報道基本不實”的說法,有了較大的改變,就這點來說,還是值得為山西政府的努力而高興的。因為即便是“三年以前的事情”,也不能忽視,何況還查出生產疫苗的公司沒有經過嚴格招投標程序等問題。但是,事實真相還未完全浮現,政府在繼續調查讀者也在繼續追問。

山西“疫苗門”事件,至今已歷時三年之久,經過了患者家長長期的奔走呼號,經過了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科原科長陳濤安的多次舉報,還經過了《中國青年報》記者、《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明查暗訪及公開詰問,厘清迷霧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而且至今真相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概因事件相關部門的某些官員和企業經營者害怕暴露真相,采用各種掩蓋甚至恐嚇的手法,來混淆視聽。而地方政府沒有采取果斷的措施,使得疫苗事件逐漸演化成為持續升溫的公共衛生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強烈關注。這其中的教訓,也是各地方政府應該引以為戒的。

“鴕鳥思維”實為自欺欺人。鴕鳥在躲避襲擊時,把頭埋進沙里,自己看不到對方,就以為對方也看不見自己了??墒聦嵣?,許多事情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瞞得了今天瞞不了明天”的,事實真相終究會大白于天下,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遮遮掩掩、避重就輕實為下策,此次“疫苗門”事件最終上升為公共事件就是一個明證。而一旦錯誤鑄就,政府就要承擔失信于民的損失,欲消除負面影響,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高的行政成本。

誠實永遠是政府的上策。在現代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誠實是保證決策信息真實完整的基礎,而信息真實完整則是決定決策是否科學的生命線,因此,“誠實”乃公共政策的最優選擇。一個誠實的政府才是一個勇于負責任的政府,才是一個具有現代行政道德意識的政府,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可。任何對公眾不誠實的行政行為,都是在自毀形象。

從山西省政府的新聞發布會看,省政府、衛生廳已經以認真誠實的態度對待疫苗事件,勇于承受輿論壓力,積極回應輿論質疑,這是公開、透明,正確、及時地處置好此次事件的開始。期待,也相信當地政府會回應民眾,給出最終的說法。事實真相終將大白于天下。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地溝油”的管理學追問 2010年03月24日 唐 宋

核算一下監管成本,將這些成本作為補貼,轉移支付給“地溝油”回收企業,適當提高回收價格,也許我們就不用為“地溝油”屢禁不絕而頭疼了

又一輪圍剿“地溝油”的行動,正緊鑼密鼓地進行:3月1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后,廣東、云南等省展開突擊檢查,集中搗毀“地溝油”黑窩點。

“地溝油”,餐余倒進陰溝后回收的食用油,到底造成了多大危害?至今還難以精確統計。有機構推算,目前我國每年流回餐館的“地溝油”約有200萬—300萬噸。我們在外面吃10頓飯,可能就有1頓會碰上“地溝油”。

無論這樣的推算是否準確,“地溝油”悄然流回餐館,都是不爭的事實,否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緊急通知,豈不是無的放矢?

現在的問題是,從管理學的角度看,杜絕“地溝油”流向餐桌,誰來管?如何管?

“地溝油”到底歸誰管?我國對“地溝油”的監管涉及衛生監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質量監督、環保、市政市容等多個部門,由于管理難度大、成本高,“誰都管”變成了“誰都難管”。監管的缺失,給不法商販提供了“黑色產業”的膨脹空間。因此,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監管職責,是規范“地溝油”回收利用的當務之急。

“地溝油”應該怎么管?當前,運動式的突擊檢查是治理“地溝油”的主要手段:政府部門統一行動,端掉回收、煉制“地溝油”的黑窩點。這種“圍剿式”的集中整治,雖有立竿見影的戰果,卻難以走出“一管就見效,一松就泛濫”的怪圈。

實踐證明,杜絕“地溝油”流向餐桌,加強源頭控制至關重要。蘇州市曾簽署“泔水管理”市長令,禁止經營者直接排放污水、油煙,傾倒餐余垃圾,要求餐余垃圾按照規定收集、儲存、運輸、日產日清,廢棄食用油脂交專業單位集中收購、處理„„這一規定,明確了餐飲企業、回收單位的責任,抓住了監管的關鍵。

加強源頭控制,還應綜合考慮控制的有效性。目前,我國有20多個大中城市要求統一處理餐余垃圾??墒?,由于處理泔水、“地溝油”時,要向餐飲企業收取不菲的垃圾處理費,餐飲企業積極性不高,以致“地溝油”偷偷流向了黑市。由此,濟南市換了一種做法,在收、運、處理餐余垃圾時,不向餐飲企業收費,收到了正面、積極的反饋。濟南的做法,值得借鑒。

治理“地溝油”,不只有行政監管一種手段。發揮市場的作用,調動餐飲企業自覺回收的積極性,恐怕效果更好。利用“地溝油”煉制工業用油,是“地溝油”的最好歸宿。只是因為目前工業回收的價格低于大排檔、小餐館回收的價格,回收程序可能也較為復雜,才使“地溝油”流向了不該流向的去處。事實上,核算一下監管成本,將這些成本作為補貼,轉移支付給“地溝油”回收企業,適當提高回收價格,也許我們就不用為“地溝油”屢禁不絕而頭疼了。

提高公共管理能力,這樣的思路,可否試行?

人民時評:如果王亞麗走正路會如何? 2010年03月24日 李德民

“王亞麗作為無極縣一個喜歡吹嗩吶的村姑,想進城,想當干部,想過好日子,完全可以理解,本不必指責,只要路子走正。問題在于,她靠的是另一套。”這幾行文字出自 人民網“人民時評”文章《一個騙官的王亞麗背后有幾多“貴人”?》。

這幾行文字引發幾位讀者朋友的逆向思維。他們反問:不錯,王亞麗想進城,想當干部,想過好日子,應該走正路,不該走邪門歪道??墒?,如果王亞麗憑本事、走正路,她能當上共青團石家莊市委副書記嗎?

這個問題尖銳而敏感,坦率而現實,還真把人“噎”住了,不好給以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三五句話也說不清楚。今天人們思維是多元的,也是多變的,這個問題明白無誤地擺在人們面前,繞是繞不開的,必須正視,并明確回答。筆者就此問題議論幾句,請讀者朋友聽聽是否在理,從而對跑官、要官、買官、賣官以及對王亞麗那樣的造假騙官等腐敗現象加深認識,更加警惕。

筆者以為,從理論上說,王亞麗當然可以走正路當上團委副書記,甚至還可以當更大的官。但概率微乎其微。偌大石家莊能出幾個團委副書記?對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若是既不認“干爹”,也不拉攏“領導”,文化水平和個人素質都不高的村姑丁增欣(王亞麗原名)想憑本事、走正路當團委副書記,艱苦奮斗之路將很長很長,她要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本事和業績,還要經受得住“走麥城”的挫折和考驗,如果真有本事和機遇,她當團委副書記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但有必要把話說回來,她即便不當那個副書記,也可以心平氣和、平平安安過日子,石家莊幾百萬父老鄉親、全中國十幾億黎民百姓就是這樣過的。怕就怕丁增欣變成王亞麗之后,染上了“官癮”,癡迷于當官,非要出人頭地,“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筆者還以為,那個造假騙官的王亞麗,若是憑本事、走正路,絕對當不上團委副書記。道理很簡單,且不說她在德、才、勤、績等方面是否符合條件,就憑她當年已經三十八九歲,上頭規定的“ 30歲以下”這個年齡“杠杠”,就把她“杠”住了。但她和她背后的“推手”們不簡單,來了個“老黃瓜抹綠漆——裝嫩”,讓她年齡“縮水”在30歲以內,偷梁換柱,瞞天過海,冠冕堂皇當上了!這在干部、群眾中造成的惡劣影響,就是所謂“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當然,最終是“爬得高,摔得響”,王亞麗一直“摔”進班房里。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王副書記會不會捫心自問:這個官當得值嗎?

王亞麗這個女人貪婪而愚昧、輕狂而淺薄,不幸還有點“官癮”。她“官癮”一發,就當上團委副書記,這勢必擋住了一些寒門才俊的奮斗之路、報國之門。這不公平!要知道,用人也是導向問題。莫讓一個個造假騙官的王亞麗們走上靠歪門邪道升官的道路。

如果放任王亞麗們攪亂中國的“官場”,直攪得“官場”像劣貨冒充精品的市場,像李鬼冒充李逵的江湖,那就危險了,可怕了。要看到,最危險和可怕的還不是“小女子”王亞麗,而是她背后有錢的“干爹”特別是有權的“叔叔”、“大哥”,是金錢和權力、欲望和利益的沆瀣一氣。

人民時評:答記者問的幾個“要” 2010年03月25日 建 達

擔任過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梁衡同志日前在人民日報上撰文《答記者問的幾個“不要”》,批評一些官員在記者會上的不雅表現,提出了“以低標準來要求”的八個“不要”,頗有意思。

正如文章所言,官員答記者問,是現代政治運作的一部分,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說得具體一點,也是把權力關到籠子里的一種形式,是保證公眾獲得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一種形式。不讓民眾知情的社會,就不是一個文明的社會;不讓公眾質詢的制度,就不是一個健全的制度;不讓輿論監督的社會,就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政府官員假如有民主意識,有法治觀念,有文明素質,是不會害怕信息公開的,更不會阻擋記者的追問——因為記者的問題是替公眾提的,記者的后面有無數人民的耳朵在傾聽。

那么,我就著梁衡同志的幾個“不要”,也請官員在答記者問的時候起碼能做到幾個“要”:

一,要有誠意?;卮鹩浾?,不是要掩飾真相、推卸責任,為上級領導減負減壓,而是要把事實真相告訴公眾。真誠實意,以誠相待,如實回答公眾的質疑,人家才能相信你的話,才不會認為你是在忽悠他們、是在做秀演戲。我們常常感嘆社會缺乏誠信,官員在答記者問時,就該做出表率。

二,要有耐心。記者會上,官員的回答讓人不解渴,或者答非所問,記者會緊問不休,緊追不舍,甚至語言直白,冒犯官員。這個時候,官員要有耐心,要容得下各種方式的提問,要盡量滿足記者的各種詢問。因為你本來就是來回答問題的,不是來教育引導記者的,不要動不動就呵斥人家“別有用心”,甚至反問“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

三,要說真話。說真話一點不難,但是有時又非常地難。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實情,要不,政協委員就沒有必要在兩會上大聲疾呼“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了。食品出了問題,疫苗惹了禍,官員裸奔了„„究竟怎么回事?公眾都想知道,這就是公民的知情權,是法律和制度一再強調的公民權利。答記者問如果答非所問,沒有多少真話,假大空,甚至公然胡編亂造,鬧出什么“躲貓貓”、“欺實馬”、“喝開水死”,那就會成為笑料,官員會很沒有面子。

四,要有敬畏之心。記者是在替公眾提問。公眾就是“上帝”。官員對“上帝”應該有敬畏之心。在記者面前,也就是說在公眾面前,你不能撒謊,不能耍態度,不能發號施令,不能胡說八道,不能威脅,更不能做出違反法律、違反紀律、違反常識的事情來。不然,上級沒有追究,公眾的心目中早已將你聲討無數次了。一個官員在人民的心中沒有了信譽,官場上的日子不是也很難過嗎?

五,要負責任。說話負責,是官員的底線。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不能今天對偽劣藥品事件全部否定,說什么“我們這里的藥品一點沒有問題”,明天就可能往后退幾步,說那是幾個不法分子的罪過。公眾將你前后說的話拿來比較,差距竟是十萬八千里。負責任就是公信度,不想負責,勸君還是別搞什么答記者問,又累又麻煩。

六,要尊重記者。記者是一種職業,是替黨替人民替公平正義說話的工具。是輿論監督的執行者。別以為有的記者就在官員的屬下生存,就可以對他們大呼小叫,甚至威脅動粗。那是侵犯了記者的采訪權。中央提出,官員要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一個“善”字,充分體現了尊重。

七,要有內容。內容就是信息。官員答記者問,不是為自己或者上級評功擺好,也不是為自己歌功頌德,那樣太低俗,太低能,答記者問,就是要給公眾提供最新的信息,最真實的信息,最大限度的信息。一個大眾關心的新聞發布會,盡可能回答大眾關心的所有有關問題,盡可能披露事實真相。要么不開,開就開個樣子,會前大張旗鼓,會中立馬縮水,反倒成為人們批評的靶子。

八,要有糾錯的勇氣。答記者問,有時會把“火”引向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誰人無錯,改莫大焉。發現問題,主動承擔責任,主動認錯,甚至主動道歉,都是一種美德。官員回答問題也同記者發布新聞一樣,有時沒有那么準確,需要滾動發布,連續發布。數字可以補充,事實可以說明,真相可以逼近。只要不是故意撒謊,公眾是可以理解的。假如有錯不糾,一錯再錯,官員的信譽和道德就會以秒為計在損失。這可太不劃算啊!

說了幾個“要”,我是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再續。

人民時評:深圳執法員月薪逾萬,釋放了啥信號? 2010年03月25日 王石川

近日,網友“zhiwei”在深圳大學bbs荔園晨風上曝出一份內部紅頭文件。文件顯示,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共分53個薪級,其中職級最低的見習執法員起薪即為7000元,而一級執法員最高月薪則為15720元。日前,記者通過各種渠道向深圳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證實該文件真實性時,該負責人表示目前見習執法員對應的最低薪級的確是7000元。

應該厘清的是,深圳是經濟發達城市,生活成本相對較高,但是,無論是見習執法員起薪即為7000元,還是一級執法員最高月薪為15720元,都引起了輿論熱議,不少網友更是痛加抨擊。執法員的工資,何以引發輿論焦慮?

網友曝,又是網友曝!深圳執法員的薪酬信息,是網友“zhiwei”在深圳大學bbs荔園晨風上曝出的,深圳人社局有關負責人則證實了該消息。試問,執法員的薪酬為何不能由權威部門率先公布?難道公務員的待遇是秘密?假如不是網友曝,公眾是否還能知道執法員的薪酬情況?公務員工資牽動民意,因此擬定時應該尊重民眾的知情權,讓民眾充分參與,而不是自顧自地制定。

收入差距何以彌合?深圳一名公務員表示,7000元的起點看起來有點高,但在深圳如此高的消費水平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對此,不少人理解不了,要知道,與2009年工資指導價位進行比較,深圳見習執法員的“起薪”是普通中專平均數的3倍以上,接近碩士及以上的平均標準7958元。而2009年特區內工資指導價平均數為每月3338元。盡管不同行業工資不能整齊劃一,但公務員工資如此一騎絕塵,還是令人黯然和產生被剝奪感。

由此不能不聯系到收入分配改革。應該說當前各種收入差距過于懸殊,推行收入分配改革十分必要。如果說做大社會財富“蛋糕”是政府責任,那么分好社會財富“蛋糕”,就是政府良知。但是身為公務員,制定的工資標準如此之高,則勢必造成收入不均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表示,收入分配改革在“調高”方面至少有兩件事情可以做:一是解決公務員收入過高,二是解決國有壟斷行業收入過高。顯然,深圳執法員的高工資再次佐證了實行“調整過高”的必要。

在這之前,深圳公務員實施分類管理改革,有三個文件面世,即《深圳市行政機關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管理辦法(試行)》、《深圳市行政機關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管理辦法(試行)》和《深圳市行政機關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辦法(試行)》。當時,這次改革引發公眾好評的一大亮點就是,七成公務員實行全面聘用制。但現在看來,聘用制貌似更靈活了,貌似沒有原來的飯碗“鐵”了,但實際上更有“含金量”了,即聘用制執法員的待遇委實令人艷羨。如果分類管理改革成了為公務員加薪,或者為了順利改革,特意在待遇上加以安撫,這樣的舉措并不讓人高興。

待遇如此之高,難怪報考人數高得嚇人。據深圳考試院數據顯示,此次350個公務員職位共吸引40253人報考,平均每個公務員職位超過115人競爭。其中最熱的職位為編號為1001A070的市藥監局的七級執法員一職,共招兩人,報名人數為1613人,800人爭一職。不管這些報考者事先是否知道執法員的具體待遇,但顯然在他們的想象里,公務員不止待遇優渥而且職位穩定,這正是他們報考的原動力。公務員熱,既說明年輕人對未來有不安全感,也說明公務員的待遇太有吸引力,當一項職業成了人才抽水機、社會聚焦點,這顯然是不正常的。

當然,深圳推行公務員聘用制,其初衷良好。執法員的高薪引發熱議,恐怕出乎相關政策制定者的預料。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從執法員高薪引發民意反彈,讀出民意好惡,讀出民眾焦慮,讀出收入差距,讀出社會情緒,從而調整和矯正這項改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假記者橫行源于真監督缺位 2010年03月26日 郝 洪

行政權力對市場的介入正逐步減少,法律的監督也在逐步完善,迫在眉睫的是如何讓媒體監督權真正落地

對于山西“記者村”事件,新聞出版部門反應迅速。據新華社報道,消息一出,山西省新聞出版局已派出調查小組赴當地調查核實,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根據調查結果采取進一步措施。

第三篇:人民時評2月

二月份《人民時評》

2011年02月01日奧數被批為何成了一樁“冤案”

一些學校雖然高舉素質教育的旗幟,講的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可是真正的功夫卻下在了選拔生源和升學考試上

盡管專家學者力陳“奧數掛帥”的諸多危害,盡管教育部門明令禁止奧數班,可是,奧數班依然門庭若市,奧數熱依然溫度不減。奧數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最近,北京一所著名中學的校長為奧數叫屈:“奧數不是反革命”,換句話說,奧數被批是一樁“冤案”。

奧數本身并沒有什么錯。但是,對奧數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奧數不適于作為通識教育的內容,而只適合少數孩子學習。讓大多數小學生用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奧數,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反而會使他們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抑制甚至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全民學奧數”的危害正在于此。停奧班、禁奧校,是遵循兒童少年的認知發展規律、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著想,其現實意義毋庸置疑。

有人說,奧數屢禁不止是因為有社會需求,家長便是需求旺盛的群體。這話不無道理??墒?,家長們為何對奧數情有獨鐘?難道他們真是奧數的“鐵桿粉絲”?其實,讓孩子學奧數是大多數家長的無奈之舉,他們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培養孩子成為數學愛好者,而是把它當作孩子升入名校的敲門磚。所以,家長對奧數的需求是升學壓力制造出來的。

設想,如果那些名校、優質校、示范校不以奧數成績作為選拔學生的標準,還會有那么多家長“癡迷”奧數嗎?答案不言而喻。然而,不少中小學名校非常認可奧數,認為與其他科目相比,奧數在考試和評價方面更有區分度,奧數學得好說明學生發展有潛質。因此,一些名校還是想方設法在奧數上做文章,通過各種方式把“奧數尖子”選拔進來,并且暗中設立實驗班,“開小灶”,希望這些孩子能幫助學校提高升學率。

由此可見,奧數之所以如火如荼,原因在于有人不愿讓它與升學脫鉤,堅持把它作為“選優”、“掐尖”的工具。在基礎教育界,這種“潛規則”早已不是秘密。

一些學校雖然高舉素質教育的旗幟,講的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可是真正的功夫卻下在了選拔生源和升學考試上。在一些人心目中,名校之所以有名,靠的是高升學率;素質教育是說給領導聽的,是做給別人看的,只有分數和升學率,才是真功夫、硬道理。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教育教學怎能不滑向應試的誤區?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成就一個個有血有肉、心靈健康的人,而不是培養一批會考試、得高分的“機器”。不論在什么樣的社會環境下,不論在什么樣的教育生態中,校長們都不能忘記自己肩負的職責和使命;不能忘了,成功的教育絕不是只做升學這一件事。

2011年02月11日謹防“民心工程”砸了民心

事前、事中、事畢都要尊重民意和法規,把民心工程真正辦到群眾的心坎里

遼寧新民在117個村實施的“防氟改水工程”,本是一個“民心工程”,卻成了一個“傷心”工程:送走了高氟水,引來了鐵錳超標水。這樣的事情,令人心痛,發人深思。

民心工程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面廣點多,公眾關注度高,社會效益大,搞好了,能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從而贏得群眾擁護;搞不好,則添了麻煩。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對這類工程本應倍加認真,嚴格程序,保證質量。

本該得民心、聚民心的工程,最終成了擾民、傷民的工程,原因固然很多,但不尊重民意和法規,恐怕是“把好事辦砸了”的主因。

事前不尊重民意,決策不透明,缺乏細致的分析論證。一些基層干部常感慨,老百姓要求越來越高。其實,有時候,政府部門抓的事情、干的工程,并沒有和老百姓的需求對上弦。所謂“民心工程”,沒廣泛調研,未真正反映民意,自然不會受歡迎。

事中不尊重法規,短平快的政績觀作怪。在任一方,造福一方,這是領導干部的基本職責??墒?,一些干部片面追求個人政績,不但熱衷搞一些短平快項目,對周期較長的工程項目,也非要在自己任期內“見成效”。像新民市投資數千萬、涉及至少10萬人的改水工程,工期居然只有10個月,導致沒時間進行實地勘測、論證和可行性分析,“只好邊施工、邊設計、邊招標”,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這樣不尊重制度的事情,時有所聞。比如說,有的地方搞棚戶區改造,盲目追求速度,要求“當年搬遷、當年施工、當年入住”,既給工程質量帶來大量隱患,也造成搬遷中手續不全,程序不當,埋下隱患。

事畢缺乏工程項目“后評價”。工程完工,草草鑒定,匆匆審計,只要查不出經濟問題,萬事大吉。至于工程是不是發揮了效益,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群眾評價如何,往往很少問究。

辦砸的工程花費巨資可以修復,失去的政府形象卻很難挽回,尤其是受傷的民意更是一時難以恢復。 1

半拉子工程損失可以計算,而民心的得失則無法以金錢衡量。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在實施民心工程時,從民心得失、政府公信的高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事前、事中、事畢都要尊重民意和法規,把民心工程真正辦到群眾的心坎里。

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對民心工程的監管和評價考核。對那些明顯違背初衷、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民心工程,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啟動問責程序,及時回答社會疑問,維護政府形象,捍衛群眾利益。2011年02月14日從用工荒想到討薪難

“用工荒”的背后,有許多用工者或勞動管理部門平時就應該認真解決的問題

新春伊始,許多地方又鬧起了“用工荒”。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僅沿海地區招工難,連歷來大量輸出勞動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鬧荒”行列,千方百計挽留外出務工的家鄉人。有人說,這是勞動市場新動向。

說新也不新。這幾年,年年都鬧“用工荒”,只是區域、行業、程度不同而已。今年的用工新動向,固然有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的原因。但考量“用工荒”,還需從更多視角切入。

譬如,與“用工荒”同時存在的“討薪難”。許多農民工辛苦一年卻遭遇無理欠薪,討要不成反而受辱甚至受傷。譬如,面臨金融危機、經濟發展遲緩,一些企業“無情操作”,盲目裁員,大量農民工被迫返鄉,幾乎斷了生計。譬如,時見媒體披露有的工廠勞動環境惡劣、職工工傷后果自負,職業病求告無門„„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有誰想到過“用工荒”?想到過有朝一日也會“有求于”農民工?更重要的是,當“用工荒”緩解之后,那一幕會不會重演?會不會“惡性循環”?

毋庸諱言,“用工荒”對農民工來說是個好消息:“身價”行情看漲,就業選擇更多;對勞動管理部門和用工者,則是調整政策、改進工作的契機。“用工荒”的背后,有許多平時就應該認真解決的問題。譬如,年終清欠碩果累累,深想一想卻令人沉重。討薪不是“秋收”,本不該集中收獲。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及時足額發放工資,而農民工卻非要到年終才能結算,是用人單位無視法律,還是有關部門執法不嚴?從實踐看,討薪之難難在農民工的弱勢,但對于有權力的機構、有能力的企業而言,清欠并不難,否則,何以有年終清欠的累累碩果?既如此,為什么總要到年底才“集中行動”,才“重拳出擊”,才“不得不給付”?平時就及時清欠,就不準拖欠,何勞年底興師動眾?如果有人拿清欠當“業績”,有人“能拖一天是一天”,結果就只能是年年要清欠,常常“用工荒”。

發生“用工荒”,不僅是個薪酬問題,還有勞動者作為社會人的體面和尊嚴問題,即使他們的要求并不高。

每逢年節,總會有“特別關愛”農民工的新聞見諸媒體,如某地、某企業包專機、專車送農民工返鄉過年之類。但年節時日有限,“特別關愛”也非常態,能受益的農民工更是少數。在節日過后更多的平常日子里,在辛勤勞作中,農民工更期盼的是收入多一點、待遇好一點、權益更受保護、人格更受尊重,這些都是用工者和勞動管理部門應該認真對待并切實解決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發生“用工荒”的,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企業,它們往往因為市場訂單變化更容易盲目裁員,一旦需要擴大生產,又由于缺乏人力儲備而措手不及。企業發展需要長遠目光,需要舍得花“本錢”培訓和留住人才——包括熟練工和農民工。

善待員工,尊重員工,是打破“用工荒”的重要手段。

2011年02月15日消除乙肝歧視須更嚴格執法

要讓公平就業的理念成為社會共識,除了公民努力和社會教育,更需要嚴格執法和有力救濟

一個社會的法治文明,往往體現在對特殊人群的權利保障上。在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就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權利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存境遇,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法治文明程度。然而,在“就業體檢禁查乙肝”的禁令執行滿一年之際,一則《2010國企乙肝歧視調查報告》的結果卻令人感到遺憾:被調查的180家大型國企中,明確表示入職體檢要進行乙肝檢測的高達61.1%。

反歧視公益機構的這個報告,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的視角。消除乙肝歧視、促進求職者平等就業權利的實現,不僅是國家《就業促進法》、《傳染病防治法》的題中之義,也是落實公民平等權利的必然要求,國企本應帶頭落實、做出表率。遺憾的是,高達六成的“違規率”表明,實踐中乙肝人群的權利仍是整個社會“權利木桶”的一塊“短板”。

在乙肝攜帶者的抗爭、司法判例的助推以及社會輿論的關注下,乙肝人群的權利得以進入立法視野,相關法規修正了對乙肝的歧視性規定。從“不得強行將乙肝病毒血清學指標作為體檢標準”,到“用人單位強查乙肝病毒血清學指標將被罰款1000元”,及至衛生部辦公廳下發通知重申“一律不得提供乙肝項目檢測”,書面上的反乙肝歧視堪稱“大功告成”。上游法律對乙肝歧視作了宏觀性矯正,下游政策作了具體的禁止乃至處罰性設定,只是這些以“意見”、“通知”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部委政令,雖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但在執行上卻缺乏足夠的剛性,使得法律反乙肝歧視的威懾力、執行力不足,一些企業對“意見”可以聽之任之,對“通知”可以充耳不聞。

其實,縱觀整個就業領域的歧視現象,不獨是乙肝病毒攜帶問題,其他諸如戶籍、性別、身高、外貌、地域乃至酒量、屬相、血型、姓氏等,之所以成為橫亙在求職者面前的一道鴻溝,并非法律上沒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關鍵是法律層面的規定過于原則和抽象,威懾力、執行力不足,即便是國家部委及地方政府“三令五申”下發意見和通知,也不足以改變用人單位的習慣性認知,無法樹立起反歧視執法的應有權威。消除乙肝等就業歧視,必須祭起法律利劍。調查顯示,30.0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就業歧視雖然可以避免,但卻沒人管;而遭到就業歧視后,67.03%的受訪者選擇無奈接受。以乙肝歧視為例,如此大面積的國企違規,緣何未見有執法單位“利劍出鞘”?從中不難發覺當前反歧視執法上的缺失,以及維權渠道的不暢。在我國勞資雙方實力懸殊的背景下,求職者的權利如果缺乏嚴格的執法保障和救濟渠道,就只會造成遭遇歧視者忍氣吞聲的境況。

因此,要讓公平就業的理念成為社會共識,除了公民努力和社會教育,更需要嚴格執法和有力救濟。對一些有禁不止的企業而言,只有提高違法成本,嚴格糾查懲治,法律和社會保障平等權利的良好初衷才不致在實踐中被懸置。

2011年02月16日吃空餉背后的“失守”

制度永遠是靠人來執行的,當腐敗現象發生之際,誰來捍衛公共利益?

吃空餉,這個似乎被封存于歷史記憶中的詞兒,近來忽然紅火。先有福建龍巖吃了9年空餉的“最牛公務員”,繼而又冒出湖南永州教職員工大面積吃空餉的奇聞。

讓人拍案驚奇的還在于,對于吃空餉這種明顯的違紀違法行為,當事諸方不以為恥,反而振振有詞:“空餉吃的是地方財政,不是國家財政,關你記者什么事?”

從記者調查看,吃空餉現象,在永州的一些縣,已是公開的秘密。在職教師礙于同事情面,不好舉報;校長們利益攸關,或涉內幕交易,捂住不報;離職教師吃到空餉的甜頭,能瞞則瞞;教育主管部門偶有查處,但念及部分空餉或貼補了教育經費,也眼開眼閉„„

于是,管理部門與學校、校長與教師,由此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皆大歡喜。

但是,可怕就可怕在這份皆大歡喜,它導致了這種違紀違法行為的長時間放任。更可怕的是,它還發生在教書育人的學校,試問,這些導演、縱容、默許了吃空餉行為的教育工作者,會怎樣教育他們的學生?如果,這種違紀違法行為的鏈條中,哪怕只有一個節點,基于正義或只是恪盡職守而堅決斷裂——比如,發放空餉的財務人員能嚴守財經紀律,吃空餉的教師能良心發現,甚至只是某個了解真相的局外人,能勇敢或堅決地舉手說“不”,整個吃空餉事件也不會運作得如此天衣無縫、順理成章。

短短數日,記者的調查便使觸目驚心的吃空餉利益鏈條浮出水面??梢?,如果真下決心,查處這一“公開的秘密”本應易如反掌。然而,涉及吃空餉的每一個人都配合默契,查處環節則醒目地高舉輕放。有人呼吁完善監管機制。是的,但凡出現營私舞弊之類的腐敗,我們總是習以為常地往體制機制的漏洞上去想。然而,我們的各種規章制度已經不能說不嚴密,要辦成一件事,需要過的關、蓋的章也已不少——怎么還是堵不住、防不了類似吃空餉這樣極其醒目的漏洞呢?

制度永遠是靠人來執行的,如果連為人師表者也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感和廉恥心,我們的社會良心便將面臨退無可退的境地。

那句“關你記者什么事”的詰問,給我們極大的警示:當腐敗現象發生之際,誰來捍衛公共利益?答案或許是——社會中的每一位民眾。

2011年02月17日塵肺病背后還有什么在艱難呼吸

唯有強力問責,并對制度及時糾正補漏,才能最大程度地構建一條正義通道,避免悲劇的重演甘肅古浪縣上百人患有塵肺病,其中已有多人死亡,但因大部分缺少用工證據,一直維權未果。健康人可能無法體會,被塵肺蒙胸之后的艱難呼吸,是怎樣的痛苦感受,但梳理這些塵肺病患者遭遇的種種,卻不難感受到他們的生存困境——打工時,粉塵濃度嚴重超標無人過問,僅有的一次性口罩一用就是幾個月,著實可憐;被雇傭時,絕大多數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忍氣吞聲;離開時,所有暫住證、合同等證據都被老板搜走,無可奈何;病發后,老板以沒有務工證明為借口拒絕賠償,欲哭無淚;求助時,有關部門又以證據不足之名不給撐腰,甚至辯稱“找不到老板”,推諉卸責;輿論憤然時,無論是未盡勞動保障責任的礦主,還是疏于監管的有關行政部門,都無人為此承擔責任,讓人心酸。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患塵肺也非一日之傷。某種程度上講,正是一連串的缺位、失守,才導致了逃離貧窮的夢想,最后演變成與死亡賽跑的悲涼。

更要緊的是,這絕不是孤立的個案,這種無助代表了不少基層勞動者的生存狀態。根據衛生部2009年的相關統計數據,無法治愈的塵肺病,占當年職業病總例數的79.96%,是我國患者人數最多的一種職業病;而相當多數的患者,出現在中小型企業。因為“制度不完善”,屢屢維權艱難,昔日河南農民工張海超的“開胸驗肺”就已經驗出過制度之失。遺憾的是,這一案例最終也只是被作為極端個案來對待,未能舉一反三。

此番甘肅古浪的“制度塵肺”再次發作的背后,是用工制度的漏洞、普通勞動者權利羸弱、應有的監管形同虛設„„這里既有勞動者尊嚴的問題,也有經濟能否持續發展、民生困境能否改善的問題。這些年來,一些地方過度透支了“人口紅利”,以“中國人多”、“不愁雇不上人”為借口,縱容了一些不良企業的違規違法行為。這種透支是不道德的。不管是從社會倫理,還是從勞動尊嚴的角度,都需要補上這塊制度“短板”,改善勞動者的境況。

據報道,古浪當地政府已為每個有塵肺患者的家庭辦理了低保,并著手建立應急救助基金實施救助,這是最起碼的努力。但在這類問題上,有關部門顯然不能僅僅扮演事后慈善機構的角色。違法用工、違規施工、逃避責任的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執法是如何懈怠的,企業違法成本又是如何降低的,都有誰該為這些塵肺病患者承擔責任?唯有強力問責,并對制度及時糾正補漏,才能最大程度地構建一條正義通道,避免悲劇的重演;才能為更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多撐起一片清新呼吸的空間。

2011年02月18日司法解釋應傳遞法律的溫度

人性化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體現,也應當通過解釋體現

報載,廣東東莞市某工廠的一名員工在工作崗位上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死亡。因為搶救時間比《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48小時多出了一個多小時,勞保部門因此難以認定其為工傷。因關乎勞動者的權益保障,而且很多人質疑該規定的合理性,此事引發了一些爭議。

這條引發爭議的規定原文是:“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這個48小時,是指病發后搶救的時間不能超過48小時,還是指病發至死亡在48小時之內呢?

立法文字上的模糊,給法律解釋留下了空間。從目前的相關案件看,除了少數案例,各地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基本上是以搶救時間不超過48小時來進行工傷認定的。既然工傷的規定是對工人在工作期間受到的傷害進行賠償,受傷原因、嚴重程度、身體狀況的差異都會影響搶救的時間,那么就不應該從法律上規定統一的時間標準。

《工傷保險條例》中“視同工傷”的規定,是對典型工傷的補充,立法原意上是對勞動者進行更多的保護。最明顯的例證,就是把“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也規定為工傷。最典型的則是職業病,即使不在工作時間病發,也規定為工傷。就上述案例而言,像腦溢血等疾病的搶救時間是因人而異的,發病的原因可能與患者的勞動強度相關,可能是職業病間接引發的,還可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把搶救時間限定在48小時之內不符合常理,更不符合該條規定的立法初衷。類似情形,還有網上報道較多的“塵肺病”是否屬于工傷以及如何證明職業病的問題等。

由于立法者的有限理性和社會形勢的變動,立法者不可能制定出完美無瑕的法律,成文法的局限性必然會與成文法的優點相伴。法律解釋是成文法法律適用的前提,為了更好地理解立法意圖,對法律及其規范的含義作出解釋是必要的。在現行體制中,行政法規的解釋權屬于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地方性法規具體應用問題的解釋權屬于相應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當出現類似的典型案件時,主管部門就可以啟動法律解釋工作。

法律解釋的基本立場應當考慮立法的宗旨,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勞動法》是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婦女兒童保護法》是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人性化不僅要通過立法、執法體現,也應當通過解釋體現。通過法律解釋,可以彌補成文法的立法漏洞,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基本原則、精神,適時地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處理。

2011年02月23日讓新生代農民工走進“春天”

如何為新生代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公平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和社會,是各地政府和社會管理部門面臨的挑戰

中華全國總工會日前發布了一份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這是近年來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關于“80后”、“90后”農民工群體的較完整的一份調查。它讓那些“漂著的群體”的面孔逐漸清晰,讓更多人看到了“春天”與這些身處社會最基層人群的距離,也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央與相關部門推動這一群體走向“春天”的決心。

1.5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占到60%。作為農民工的主體,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城市居民生活須臾難離的依靠。但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真正關注、了解他們?如果不是一年一度的“討薪潮”、“用工荒”,他們幾乎很難進入大眾媒體的視野。

今天,當他們通過這份調查報告,整體地站立在我們面前時,我們看到了什么?

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農民工抑制不住的發展沖動和改變自身命運的渴望。與父輩相比,他們受教育的時間長,外出務工是為了尋找自我發展機會;他們勞動合同簽訂率有所增長,維權意識更強;他們頻繁跳槽,希望融入城市和社會,渴望認同,追求夢想。

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農民工仍顯尷尬的身份處境和需要重視的生存狀況。與父輩一樣,他們至今依舊游走在城市與農村的邊緣,面臨整體收入偏低、工作穩定性差、勞動合同不規范、社會保障水平偏低、職業安全隱患較多等處境。大多數人的職業命運,依然是在高強度的低端產業崗位上賣苦力。

過去30年中,農民工經歷了從“離土不離鄉”到“離土又離鄉”、從“第一代”到“新生代”和“第二代”,從“暫住”到“常住”或“居住”的實質性轉變,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和調整。去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是中央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新生代農民工”概念,傳遞出中央對這一群體的高度關注。然而,作為中國城鎮化建設中的階段性矛盾,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環境的根本改善,是一個艱巨、長期的工程,不僅需要制度關懷,還需要從政府、社會、市民層面,包括新生代農民工自身,進行全方位調適。

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說,缺少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渠道,缺少融入城市的能力,是他們面臨的現實。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公平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與社會,追求幸福人生——這,是我們從這份調查報告中讀到的責任,也是各地政府和社會管理部門面臨的挑戰。

過去一年中,不少新生代農民工曾以各種方式,比如“旭日陽剛”吟唱《春天里》,向這個社會宣告他們的存在。今天,又一年春天來臨之際,希望這份沉甸甸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成為一個推手,推動政府進一步研究創新社會管理方式,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他們早一天走進“春天里”。

2011年02月24日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素養

公眾素養是科技發展的土壤。離開了這個群眾基礎,即使我們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于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語境中,科學素養作為一項基本公民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意義上,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應該引發我們足夠的深思。

公民科學素養可以從三個方面衡量: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不可否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科學技術持積極態度。但是否就必然意味著科學素養的提高?

這讓人想到過去的一年里,那些備受關注的科學話題:從“吃綠豆能治百病”的張悟本神話、道長李一的“蓋世神功”,到媒體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極寒”、“世界末日將來臨”,再到“引渤入疆”讓新疆變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劑等爭議„„面對其中一些明顯的科學謬誤,很多人不加質疑地相信、追捧、盲從,媒體不加選擇地跟進、擴大、炒作。

在專業層面,我國已是科技論文和專利數量的“創造大國”,但以衡量質量的論文引用率和國際專利來看,遠談不上“創新大國”。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發達國家的60%—80%存在很大差距。

公眾層面的現象與專業層面的表現,看似相距甚遠,實則緊密相連。不從事專業研究的社會公眾固然不會參與科學技術前沿的創新,但實際上,公眾素養是科技發展的土壤。離開了這個群眾基礎,即使我們憑借少數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真正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這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命題:在經濟高速發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的背景下,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如何與之同步?

一個公民是否具有科學素養,并不僅僅看他能否正確判斷“聲音是否只能在空氣中傳播”這樣的科學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測試公眾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關系的看法,更考察公眾對科學技術是否持懷疑態度,是否認為科學技術需要控制,期望科學技術解決哪些問題,希望所納的稅費使用于科學技術的哪些方面等。甚至還有國家專門測試公眾對于媒體信息是否具有質疑精神和過濾功能。

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不僅應該掌握足夠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更需要強調科學的思維、科學的精神,理性認識科技應用到社會中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而具備學習、理解、表達、參與和決策科學事務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國科技實力“清單”:中國科技投入年增20%,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居世界第一;基礎研究取得多個“首次”或“第一”,部分領域比肩國際前沿。如果說,科技創新成果體現科技發展的“硬實力”,公民科學素養則是科技發展的“軟實力”。而通過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激勵科技創新、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我們任重道遠。

2011年02月25日重塑商業倫理要讓誠信增值

如果誠信的缺失與重建,確是整個市場經濟體系“成長中的痛苦”、“必須付出的代價”,消費者惟愿

這樣的痛苦更少些、代價更小些

無論多么“痛苦、糾結和憤怒”,阿里巴巴公司自曝家丑的“欺詐門”,還是不僅造成內部人事更迭,更引發企業甚至行業的誠信危機。

近期,關于企業誠信問題的討論,不止這一次。蘋果公司供應商“毒倒”員工,家樂福、沃爾瑪大玩“價簽戲法”,再加上稍早時蒙牛和伊利“互潑臟水”,莫不顯示出企業對誠信建設的忽視。

基于誠信訂立契約,是各種市場行為的基礎。市場經濟本就是一種信用經濟,誠信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建立在市場邏輯上的必然選擇。對市場主體而言,失去誠信,就失去了一種重要社會資本。少數廠家生產假葡萄酒,讓素稱“中國干紅城”的河北昌黎受到質疑與冷遇,就是典型例證。

誠信的價值,來自降低機會成本的考量。與有誠信者交易,風險更小、麻煩更少,不僅能減少意外損失,還能提高效率。在電子商務領域,面臨虛擬的購物過程,誠信更可謂核心競爭力。

然而,如果誠信不能帶來預期收益,不能產生競爭中的正面效應,以營利為追求的企業,便會失去對它的興趣與信仰。這也正是企業誠信屢屢出現問題的原因。

當前,誠信制度不完善、誠信文化尚薄弱,在找融資、爭項目等方面,誠信并沒有體現出直接的好處,相反其應有的價值在貶低??剂客顿Y回報率、評估公司實力時,誠信也往往不是關鍵因素。屢見報端的各種商業賄賂等表明,人情與關系是一些企業更現實的選擇。

誠信在市場競爭中的正面影響,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消費者雖可“用腳投票”,但在類似網上購物這樣總量巨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中,走了這雙腳會來另一雙腳,對做“一錘子買賣”者,誠信也不是很有吸引力。

而且,企業總在標榜誠信,掛上知名商標,搞來專業認證。但從“假馳名商標”到“免檢產品風波”,誠信標準的混亂,也使誠信本身貶值。更何況,對于失信的懲戒力度也遠遠不夠。家樂福違規,每家門店罰50萬元;寶潔公司涉嫌虛假宣傳,罰款20萬元。對這些大型企業,無異九牛一毛。

重塑商業倫理,要讓誠信“增值”。這不能僅靠企業道德和市場導向,更要靠制度促使企業自覺選擇誠信體系。比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中有關誠信的規定,出臺支持企業誠信建設的法規政策。比如,推進信用評級業發展,加強信用評價體系建設。更重要的是,加強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力度,建立失信行為公示制、檔案制、曝光制等,使那些因信用問題而致的企業“死亡”不再是特例。

對于“欺詐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這是“成長中的痛苦”,是“發展中必須付出的代價”。2011年02月28日交心贏得信任

只要敢于說真話,讓群眾看到政府的難處與做過的實事,一定會贏得群眾的信任

新春剛過,全國兩會在即,人們發現一個引人注目的動向:中央領導同志走入基層,探問疾苦,與群眾交心談心,解釋政策,鼓舞信心。

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山北鄉,鼓勵鄉親們繼續弘揚老區光榮傳統,把老區建設得更加美好??倳浤闷鸸拈?,擂響大鼓,與當地村民一起歡度新春。溫家寶總理27日與網友對話,談房價、談戶籍制度、談農民工子弟教育及大學生畢業分配„„幾乎涉及所有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

黨和國家領導人頻下基層與群眾談心,已經成了一個習見的現象。作為總理,溫家寶與網友對話已經是第三年了。今年的對話中,他反復強調政府對解決現實問題的信心,并“請大家相信”。正如他最后所說的,其實,“交心、談心比內容更重要”,“通過訪談了解群眾的思想、意愿和要求,并且回答政府在想什么,政府已經實行了什么政策,政府工作還存在什么問題„„”

這使我們想到,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互信,才有和諧,才有合力,才有共同面對困難、面對未來的勇氣和信心。戰爭年代面臨的艱難困苦,遠遠超過今天,最后,依靠人民群眾的信任與全力支持,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全國勝利。這份珍貴的信任,今天依然是最寶貴的政治資源和精神財富。

然而,有的人與百姓漸行漸遠,中間隔著厚厚的一道墻,百姓連見官員一面都極其困難,遑論交心談心與互信互諒?可以這么說,在有的地方,群眾不信任政府,那里的干部往往也不信任群眾。百姓聽不到他們交心的話,看不到真實的情況,久而久之,失去了信任感。

中國的百姓善良而寬容。只要敢于說真話,讓群眾看到政府的難處與做過的實事,一定會贏得群眾的信任。像總書記、總理這樣走到民眾中間,坦誠交心,不僅能了解真實的民情民意,也能贏得百姓的尊敬和信任。

無論是地方兩會還是全國兩會,都是密切聯系群眾、爭取人民信任、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極好機會。各地黨政領導不妨自問,是不是也能這樣走入民間,傾聽民意,關注民生?有沒有自信讓當地“十二五”的規劃通過代表委員以及人民群眾的嚴格審視?

第四篇:2013年6月人民日報人民時評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大黃鴨可以紅 想象力不能黃

楊 凱2013年06月03日05:27 我們老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是自覺、自信怎么來的?肯定不是跟風跟出來的

自從橡皮大黃鴨游進咱們的維多利亞港以來,這只被稱作“治愈系”的玩具鴨身上,便滿載了人們的目光和議論。

不過,在一個能夠創造出3D打印技術的復制時代里,很難指望有什么“孤本”或者“絕版”。所以,紅極一時的大黃鴨很快就有了眾多的“孿生兄弟”,在天津、武漢、杭州等等城市的水面上,它們像自己的香港“大哥”一樣,憨態可掬地游來游去,和游客們的笑臉一起出現在無數電子照片中。

對大黃鴨的創造者霍夫曼來說,這個作品表達的意義很豐富:文化的公共性、許多人的童年記憶、比較純粹的藝術以及拒絕商業化的精神。它帶著作者的印記,在世界各地“曇花一現”。人們可以欣賞,卻不能收藏;廣告商可以覬覦,卻沒有機會投放。

但是,對眾多的“臨摹者”來說,大黃鴨從“作品”的神位走了下來,變成了一個不必承擔個性的簡單符號。即便不談論版權問題,各種被復制出來的大黃鴨們,也不過像城市里無處不在的電影海報一樣,似乎僅僅在宣示著——看!本市實乃直追香港之時髦都市;抑或更等而下之——快!本樓盤火速預訂中,入住即可獲毗鄰維多利亞港之感覺,每日親睹大黃鴨。

“沒脖子,來武漢干啥?”——大黃鴨來到鴨脖小吃馳名天下的武漢之后,網友如此揶揄。話雖然說得有點蔫壞,倒是機智地點出了文化的公共性與個性之間的聯系。

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需要有公共性,公共場地、公共活動、公共的文化認知,市民們需要公園、圖書館,喜歡參加周末的大合唱、廣場舞蹈,希望聽到高質量的文化講座、找到有共鳴的文化記憶。同時,文化建設也要講個性,上承傳統、下接地氣。人們到武漢肯定想去吃熱干面,不會想到去吃拉面,到蘭州則相反,如果有一天他們都趕時髦、改道主營“蘇格蘭打鹵面”,你一定覺得很沒意思。

雖然大黃鴨的氣質并不是符合每座城市的品味,卻也并不意味著大黃鴨來不得。一個有趣的橡皮玩具出現在人們的公共文化生活中,也是件歡樂的事,偶一為之,沒準兒確有“治愈”效果,只是類似事情別太多太濫、別離庸俗太近。君不見,跟風跟著跟著,徽派建筑上都鋪上馬賽克了;時髦趕著趕著,張家界的南天一柱都改名叫哈利路亞山了。不但創新談不上,連老本兒都折了。

這種跟風趕時髦,當然就是庸俗。全去跟風,創造性就和未來告別了;都趕時髦,想象力就向歷史繳械了。大黃鴨子在中國的城市里越來越多,只能說明我們離霍夫曼講究的“獨創性、非商業”內涵越來越遠;把文化變成噱頭的事情越來越多,只能說明我們真正的創造能力越來越弱。大黃鴨紅了火了是好事,可如果反證出我們的想象力黃了,那才是悲劇。

我們老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問題是自覺、自信怎么來的?肯定不是跟風跟出來的。風水輪流轉,想跟也跟不上;只有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才是堅實的,有我們自己的生活、孕育我們自己的想象力、產生我們自己的“治愈系”。從“詩三百”到“八大家”、從青花瓷到馬頭墻、從“鬧元宵”到“龍舟會”„„如此典雅、這般繁華。有這些養分打底,我們的“拿來”才不會有抄襲之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約談不空談 環保才不難

范正偉2013年06月04日04:59 如果能將那些環保不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問責了、免職了,“約談”不空談,一板一眼,說一不二,制度才有剛性,環保才有權威。

日前,針對一季度太湖流域重點斷面水質頻繁異常波動現象,江蘇省環保廳首次啟動“約談”機制,約談蘇南四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如半年內仍未完成整改,將直接由江蘇省紀委和省監察廳處理地方政府責任人。

經濟發達的江蘇作如此鮮明表態,顯然對環保動了“真格”。在一些地方環保“一票否決”停留于口號的背景下,這種明確對象、規定期限的“約談”問責,成效將會如何?人們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江蘇環保廳約談的對象,不是下級環保部門,而是地方政府負責人;除了動用環保法規,還有黨紀政紀手段。別的不說,將地方政府負責人套上“環保馬車”,至少抓住了問題核心:環保問題,不僅是局部問題,也是全局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近年來,環境問題不時引發公眾焦慮,環保局長也屢屢成為質疑焦點,“邀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成為熱點新聞。環保搞不好,環保部門自然難辭其咎,但公允地說,這種“邀請”,恐怕并非一個環保局長就能承受得起的。同樣是這些年,環保局長“匿名舉報”的尷尬,環保部門“看得見管不到”的無奈,無不說明,環保問題光靠環保部門的確獨木難支。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談到:“現在網民檢驗湖泊水質的標準,是市長敢不敢跳下去游泳”,指出了環保問題的關鍵。

環保之難,往往也在這里。不同于局長的“一畝三分田”,市長的工作可謂包羅萬象,有著更為現實的“價值排序”。在各級政府眼里,相比于經濟等許多硬指標,相較于穩定等許多硬任務,環保問題很容易“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不僅如此,一些地方還常常把環保問題視為招商引資的絆腳石,甚至主動充當起污染企業的保護傘。環保局長“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這是根本原因。

就此而言,在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央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之后,要在地方層面落實這些戰略部署,理念價值的宣講固然重要,考核機制的保障更為管用。曾有干部私下表示,考核干部不能只看 GDP,但實際還是看 GDP,很少看到哪個領導因為環保搞得好而得到提拔。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打消這種認識至為關鍵。反過來講,如果能將那些環保不力的地方主要領導問責了、免職了,這種反向激勵的效果會更加明顯。“約談”不空談,一板一眼,說一不二,制度才有剛性,環保才有權威。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環保部長周生賢的觀點切中肯綮。也是在今年,江蘇提出“不爭GDP第一”的理念,強調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我們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在大視野中審視環保問題,在更高層面建設生態文明,使環保更有剛性、未來更有后勁。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為環保,大家都盡一把力

武衛政2013年06月05日04:45 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今天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同呼吸,共奮斗”。

從發放宣傳冊和環保購物袋,到垃圾分類示范;從清理在河湖岸邊和鐵路沿線的垃圾,到社區廢舊衣服兌換植物,連日來,全國各地的環保行動吸引了群眾的廣泛參與。其大背景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直接原因是人們對保護環境、治理污染緊迫性的認識,比以往更加深刻。

1月份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出現的霧霾,使全中國將近一半的人“非常感性”地嘗到了空氣污染之苦。緊接著,沙塵天氣、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又不斷沖擊人們的神經。近幾年,頻繁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直接影響相關區域居民的生活質量,并在更大程度與更廣范圍引發了公眾的“呼吸關切”、“飲水關切”、“食品安全關切”,環境問題成為人們的集體焦慮。

“如果中華大地被霧霾籠罩,如何看見她的美麗?”公眾的呼吁發人深省。進一步追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6000美元的中國,如果人民群眾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喝不上干凈的水,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周邊環境臟亂差,幸福感又從何而來?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今年以來,許多地方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空氣、水、土壤污染問題,調動各方面力量,加大整治力度;從5月開始,國家七部委聯合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充分體現了政府的“有所作為”。同時,民間環保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發起“光盤行動”,呼吁環境信息公開,參與環境公益訴訟,成為“環境共治”的得力助手。

環保是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作為個體,誰不想享受環境治理的成果?僅僅限于期望,或者一味抱怨,沒有積極行動,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人類生產生活都要消耗資源、排放廢物,在環境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節制自己的欲望;多重污染之下,誰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好的環境質量等不來、喊不來,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奮斗,大家都盡一把力。

保護環境,殊為不易。解決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講是要轉變發展方式。當東部一些地方提高環境門檻招商“選”資的時候,中西部一些地方仍是“撿到籃里就是菜”;在東部產業轉移過程中,中西部一些地方承接的是落后產能,也出現了“污染轉移”。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各地轉變發展方式步調并不一致,轉型發展任重道遠。

發達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大都經歷了較長的過程。他們的環境問題是分階段出現的。中國的環境問題在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產生,呈現壓縮型、復合型特點,新舊問題疊加,污染成因更加復雜,加之觀念、政策、制度、管理、技術等相對滯后,解決問題更需一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面對環境治理的全局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我們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這也是“同呼吸,共奮斗”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行政執法亟待“資格把關”

畢詩成2013年06月06日04:10 法律底線是不容討價還價的,底線之上,方是具體執法部門可尋找辦法、解決現實需要的求解空間。

“合同工”、“臨時工”再次聚攏輿論目光?!稄V東省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試行)》6月1日起施行,要求依法確定行政執法資格,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杜絕合同工、臨時工等無執法資格人員上崗執法。

廣東此舉并非首吃螃蟹。自2012年行政強制法實施以來,河南、重慶、黑龍江、云南昆明等多地先后出臺過“禁止臨時工參與行政執法”的明文規定。廣東此次仍能引發輿論“激動”,蓋因現實與法理的錯位:臨聘工、合同工,仍是當下執法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屢見報端的暴力執法、野蠻執法事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到前臺當“擋箭牌”。最近陜西延安城管執法人員被指殘暴地“跳起來踩頭”,當地回應也稱“涉事人為臨時工”。

法理上早已喪失了正當性,現實中卻總能頑固生存,當然有現實的復雜性:能拿到桌面上說的是“正規編制少、工作量大,我們又有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任務,不得已而為之”;拿不到桌面上說的則可能是,“臨聘人員”執法,比起正式職工來成本小、干活多、好管理、易指揮,出了問題還可以斷尾求生,不啻一道便利的“防火墻”。

可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容忍“小道理”隨便就擠走“大道理”,也不該容忍法理向現實無限度地遷就妥協。一波又一波的“臨時工”橫行執法,引發輿論強烈不滿,已嚴重沖刷了權力公信,成為法律威嚴之“傷”,必須著眼于全國范圍,正本清源,有一個“一攬子”解決思路。

首先是再度明確臨時工執法的非正義、違法性。行政單位不能非法用工,按照新的勞動合同法,凡簽訂合同就是單位職工,“臨時聘用”顯然不能成為避責的擋箭牌,相反,追究起責任來甚至要“罪加一等”——為什么要聘用這么多臨時工?如此倚重臨時工干活,“正式工”是否涉嫌團體性偷懶?

其次是對輔助人員的規模、權限、任務必須廓清邊界。即便有的領域暫時離不開臨聘人員,需要時間過渡,哪些工作可以做,哪些工作不能做,也必須限定得一目了然,絕對不能眉毛胡子分不清。有權必有責,無責必無良,這是權力運行的基本邏輯。隨意將執法權授予臨聘人員,一旦闖禍被揪出來,執法單位必須被倒追責任。法律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用來規范權力運行的。行政執法隊伍,尤其要成為依法執法的典范。

短期來看,有些單位使用臨聘人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苦衷,但苦衷絕不是對法律置若罔聞的借口??嘀灾?,還有起碼的底線——無條件地遵守法律、確定性的執法授權、極高透明度的公眾監督,這些都是行政權運行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容任何狀況壓倒的最大道理。法律是不容討價還價的,底線之上,方是具體執法部門可尋找辦法、解決現實需要的求解空間。這是我們對待行政倫理的基本態度,也是樹立法治思維、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

李泓冰2013年06月07日04:50 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

高考來了。連空氣中都仿佛彌漫著緊張期待的氣息。

安徽六安一所中學萬名考生集體赴考,送者如堵。從圖片上看,車內車外目光粘連,交織著渴望、緊張、擔憂、不舍等復雜情緒。這兩天,類似情形在全國各地觸目可及。

高考日,從來都是一年中最讓人揪心的時刻——不獨是考生及家長,全社會都在激動甚至焦灼。不論什么新聞,但涉“高考”必火。高考移民、異地高考、高考加分、高考作弊„„任何一個關于高考的政策或事件,都會牽動全社會最敏感的那根神經。

一位中國教授曾經問他的美國學生:你知道對中國家庭來說,最為重大、牽扯全家心態和投資決策的事件是什么——是孩子的升學。美國學生迷惑不解。他們當然不懂,中國高考,至少有三層重大含義:第一,這可能是一個孩子決定他的人生命運走向、人生高度和廣度的重要時刻;第二,這是一個普通家庭改變命運且受到集體鼓勵的機會;第三,這也是從國家層面調整各階層利益格局的公平競爭時刻。

用這樣的心情再看高考新聞,送考也罷,考前宣誓也罷,交警全體出動為考生保障也罷,固然常被詬病是過度緊張,但是,從全社會對高考的這種尊重與愛護,我們能讀出的,是對合理追求美好人生的體諒,是對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敬重,更是對成為打通各群體上升通道的高考體制的保護。

如今,成才路徑多元,但高考仍然是國家篩選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考之所以被高度重視,蓋因它是社會階層、社會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分數面前人人平等,一語道破了高考的重大價值。

一考定終身的高考模式,正在修正之中。有從國家層面推動教育公平的,像今年起國家已決定提高重點大學的農村子弟比例,讓“寒門”有機會出“貴子”;有從體制內有序推動,像高校保送與自主招生比例逐年擴大,在一些名校已超過一半,所謂“高考狀元”因此已不再有炒作必要;有類似南方科技大學試圖繞開高考的教改實驗;還有自發進行的“用腳投票”,不少學生放棄高考,選擇本科留學。更值得關注的,是一些因高校學費高昂且就業艱難而棄考的困難家庭„„

這種種圍繞高考展開的新跡象,讓我們亦喜亦憂?,F在,中國教育最需要的不僅僅是錢——盡管我們仍然希望,在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終達4%的基礎上,更向世界平均水平4.9%靠攏——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氣。教育公平,是起點的公平,也是機會的公平,規則的公平,要讓高考制度體現這樣的目標:公平取士、鼓勵寒門學子通過努力改變命運、合理調節社會階層有序流動、為國家民族補充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基于此,至少在目前,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衛的必要。

所以,不必把焦點放在消弭全社會的高考焦慮癥上,更艱難的改變在于彰顯社會公平:無論是白領、藍領,還是農民、公務員,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達自己,都有實現幸福的同等機會——到了那個時候,面對高考,任誰都會有平常心了。

現在,我們且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為考生祝福!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我們為何對飛天如此鐘情

余建斌2013年06月13日03:16 浪漫夢想,雄心壯志,腳踏實地,載人航天無疑是將它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選擇之一

三名中國航天員正乘坐神舟十號飛船遨游太空。兩天的旅行之后,他們將抵達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始長達十幾天的太空生活。中國載人航天十周年之際,第十艘神舟飛船的順利升空,在這個6月喚起人們內心深處難以名狀的激情和沖動。

雖然在有些外國專家看來,中國的航天技術與美國和俄羅斯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后者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掌握中國去年隆重慶祝的交會對接技術;雖然這次迄今最長的15天太空之旅,僅僅是中長期太空駐留的起始點,難以同國際空間站中動輒半年以上的空間棲息媲美,但是,國家領導人親臨現場觀看發射、慰問技術人員,數以億計的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靜待航天員來自太空的端午祝福,眾多游客長途跋涉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近距離觀看發射„„在這個傳統的端午節假期里,神舟十號的發射仍然是這個國家最廣受關注的新聞。

我們為何對飛天如此鐘情?飛離地球、遨游太空,這是每個地球人與生俱來的愿望。只是這個愿望,在中國人心目中,表現得尤為強烈。

飛天寄托著中國人矢志趕超的夢想。蒸汽機上路時,她還在沉睡;飛機升空時,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剛剛竣工;阿波羅登月之際,我們的第一顆衛星還在艱苦制造當中„„這個近3000年來90%的時間里一直在領跑的國家,在最后幾圈落在了后頭。如果要尋找一條證明自身實力的跑道,太空無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把奮力超越的腳印留在這條人類最壯觀的賽道上,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

飛天承載著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沖動。有西方太空計劃專家認為,中國的航天計劃雖然沒有帶來直接經濟收入,但它給中國帶來了可觀的國際威望,調動了人們對于科學工程技術的興趣,有利于火箭和遠程控制系統的研發,幫助中國擺脫“只善于山寨國際名牌的形象”。這話聽起來雖然有些別扭,但我們應當承認,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由于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16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沒有中國的身影,但就像當年的技術封鎖一樣,這也大大刺激了中國人自主發展載人航天的決心。用創新證明實力、擊碎偏見,讓“未來全球的空間開發合作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航天領域的攻關如此,其他領域的探索同樣如此。

雖然“中國的老牌太空對手美國似乎無心競爭,改變了發展重心”,令奮力追趕的后來者有些悵然若失,但事實上,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有著遠比捍衛榮譽更為明確和務實的目標。載人航天工程啟動20周年之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報的記者采訪了該校1952級校友、首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談到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規劃,他這樣描述空間站的意義:空間站作為國家級的太空實驗室和太空獨特環境下的科學技術實驗平臺,在建成后,中國人就不是進入太空幾天就回來了,而是進駐太空。這有利于國家安全,有助于我們在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上取得新的突破??臻g站的建成和運營將成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

我們這個從來不缺少浪漫情懷的民族,最近幾乎人人都在談論“以實干托起中國夢”。浪漫夢想,雄心壯志,腳踏實地,載人航天無疑是將它們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最好選擇之一。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我們的“教養”從何而來

范正偉2013年06月14日03:43 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培養一種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個“禮儀之邦”,尤其應該懂得“教養”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

這幾天,兩則與考生有關、與高考“無關”的新聞,激起人們心底的波瀾:

一是高考前20分鐘,在四川宜賓一中考點,一女生因痛經在考場內昏迷,同一考場的黃子恒發現后,立即抱起這名同學往校外跑,找到警察將女生送醫。

一是江蘇宿遷高三女孩陳瑾,在目睹媽媽闖紅燈并對交警出言過激后,給交警寫了一封致歉信。高考結束后,當地交警特意登門看望了這位女孩。

“中國好考生”、“提前的滿分作文”、“向致歉女孩致敬”„„在今天,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感人,不僅因為它隱含著“小孩可以成為大人老師”的邏輯,還在于新聞的主角是爭分奪秒、心無旁騖的高考生。

在人的一生中,改變命運的高考也許只有一次。倘若沿著“有用沒用”的功利思路,秉持“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成功哲學,兩位考生的選擇,也許顯得“涉世未深”。但恰恰是關鍵時刻的這些舉動,帶給人們意料之外的感動,同時告訴我們,成才之外,還有成人;成功之外,還有教養。

太多時候,我們過于癡迷“成功”了。如今市面上,有關成功學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對于成功的定義,卻往往千篇一律,不是財氣襲人,便是高人一等。反過來,在贏者通吃的邏輯下,成功又仿佛可以為一切價值正名:電影里,創業成功了,一切不合理的情節,頓時順理成章;生活中,成名成家了,許多修養缺陷變得無足輕重,甚至還閃耀起了“個性”、“品位”的光芒。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么?

幾年前,一位市長在大學演講中曾說,“不少中國人受到過教育,但沒有教養„„有教養比拿到文憑更重要”。話雖刺耳,卻非無中生有:我們有多少人,一定要有人干涉才會自覺排隊;有多少人,在公交地鐵上撞了別人連句“對不起”都不會說;有多少人,闖了紅燈還振振有詞“要你管我”„„更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隱含在這些“小事”中的意義和價值?

今天,物質生活日漸豐裕的中國人,正面臨“有了錢又怎樣”這樣一個問題。比如,當我們擁有了智能手機以后,是否能優雅地使用它,而不用它偷拍亂拍、驚擾他人?當我們以車代步后,是否會文明地駕駛它,而非無視規則、橫沖直撞?當我們出國旅游時,是否會注意形象,而不是隨心所欲、大聲喧嘩?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卻反映著一個人的文明素養,也檢驗著一個國家的內在品質。

在這個意義上,做一個有教養的中國人,比做一個有錢的中國人更為重要。有了教養,學生即便不能成為國之棟梁,至少也能心地善良;有了教養,無論成功與否,國民都會有“謙虛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傲慢”的氣度;有了教養,國家自能保持一分優雅從容,成為一個被人歡迎、受人尊敬的大國。

中國人向來不乏學習的能力。每年高考后,都會涌現一股“狀元熱”。許多學校和機構都邀請“高考狀元”分享學習心得、成才經驗。其實,不管成績如何,黃子恒、陳瑾這兩位考生同樣值得邀請,講講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尊重、什么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蛟S,聽課的還應該包括許多大人和成功人士。一個現代公民,首先要培養一種心智健全的完整人格;一個“禮儀之邦”,尤其應該懂得“教養”之于現代中國的意義。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貨運改革,鐵路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陸婭楠2013年06月17日03:31 讓習慣了冷臉子、批條子的“鐵老大”,轉型為熱心腸、跑腿忙的“店小二”,實非易事

6月15日,中國鐵路貨運改革正式啟動,邁出了鐵路由計劃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

自今年3月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以來,中國鐵路去向何處,備受關注。鐵路貨運改革被選為鐵路運輸整體改革的突破口,可謂選對路。

補足物流短板呼喚鐵路貨運改革。我國物流成本、運輸成本分別約占GDP的18%、9%,高出發達國家一倍。盡管鐵路擁有大運量、低運價、全天候的競爭優勢,但全社會每天申請鐵路車皮的滿足率還不足一半,導致了“汽車長途拉煤”等運輸怪象,還造成了擁堵、污染、安全事故等其他社會問題。

破解效益難題也需要鐵路貨運改革。長期以來,鐵路收入都是“以貨補客”。然而,近些年來,盡管營業里程逐年增長、裝備水平大幅提高,鐵路在大交通中的市場份額卻不升反降。2012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在全社會貨運周轉量中的比重已從1991年的39.2%下降到16.8%;鐵路運輸收入增長率從2011年的12.14%驟降到5.42%;運輸成本則同比增長16.98%。無論是市場的痛失,還是效益下滑,均與其運輸組織與市場需求脫節息息相關。

通過深化貨運改革,讓“鐵老大”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鐵路運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追回市場“老大”的地位,這不僅選對了路,還踩準了點。近些年新建鐵路逐步成網,既有鐵路電氣化率逐年提升,鐵路整體運力大幅增加,為實施貨運改革、敞開收貨提供了基礎。此外,目前社會物流需求略有減弱,特別是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運輸需求疲軟,也為鐵路運力騰出一定空間,從客觀上降低了改革推行的難度。

然而,鐵路貨運改革不僅是鐵路走向市場的關鍵一步,更是艱難的一步。鐵路貨運長期存在手續繁雜、組織脫節、收費混亂和運力分配不夠透明等問題,涉及機構多、人員雜,成了一本算不清、改不動的爛賬。讓習慣了冷臉子、批條子的“鐵老大”,轉型為熱心腸、跑腿忙的“店小二”,讓裝進私人口袋的公家利益回流,實非易事。也因此,改變“車皮難求”,不僅是運力挖潛的問題,更是觸及既有利益格局的命題。不僅需要堅不可摧的改革決心,更需要攻城拔寨、雷厲風行的改革手段,需要改革機構設置、再造工作流程、創新考核機制等一系列內部大手術。

值得肯定的是,與鐵路貨運改革方案相配套的機構改革、資源整合、人員轉崗,已在全國各個鐵路局推行,反響良好,說明這第一步邁得不錯。然而,與其他改革一樣,鐵路改革不會一帆風順,更難一蹴而就。在推進改革、贏得市場的同時,防止內部惡性競爭,防范運輸安全事故,既是鐵路應汲取的歷史教訓,也是新一輪改革路上的重大考驗。

愿中國鐵路知難而上,迎難而進,勇當新一輪改革的火車頭。

人民時評:用法治平衡環保“兩難博弈” 姬忠彪2013年06月19日03:34 環境問題是追求利益與保護環境的博弈,法治正是這一“兩難博弈”的平衡點

在居民區違規排污“從重處罰”,只要有相應行為就可以定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6月18日公布的司法解釋,降低了環境污染犯罪入罪標準;同時公布的4起典型案例,也有重判之勢。(相關報道見本報第十一版)這無疑是向社會鄭重宣示:治理環境污染,法律在“給力”。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給生產生活行為劃出一條明確的邊界,防止選擇對個人有益而對公共利益有損者,是法律在環境保護上的重要功能。從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看,無論是對“嚴重污染環境”的認定,還是明確有毒物質范圍和標準,都是以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式,防止不當行為帶來的環境損害。

在某種程度上,環境問題是追求利益與保護環境二者的博弈。在強烈的經濟發展沖動之下,一些地方拱手讓出綠水青山,為追求財政收入、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了環境。與此同時,公眾的需求從“要生活”提高到“要生態”,植根于權利敏感的環境焦慮,也放大了環境問題。這是典型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也是典型的發展路徑選擇問題。

既然是博弈,就難免有兩難。比如,對于中西部后發地區,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承接污染,還是與發達地區比拼“低污染產業”?內蒙古某縣新建企業違法排污形成“污水湖”,沿?;て髽I在安徽“轉移”排放廢料污染土壤„„現實中很多地方顯然更愿意選擇前者。顯然,我們既不能“守著金飯碗討飯吃”,也不能“吃子孫飯、斷子孫路”。這樣的“既不„„也不„„”,提出了發展中的深刻考題,必須找到利益與環境“兩難博弈”中的平衡點,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既要青山綠水,又要殷實富足。

在尋求平衡之時,法治正是最重要的手段。地方發展經濟的訴求、企業追逐利益的沖動,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范圍內實現。唯有對環保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態勢,才能形成有效震懾,在更大范圍、更高程度上防止污染環境違法犯罪的發生。從另一方面看,社會的“環境維權”、公眾的“環保表達”,同樣也需要謹守法律的底線,合理合法地爭取環境權益的實現。這是現實里的法制約束,更是觀念中的法治思維。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環境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特別是罰則較輕,甚者更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直接導致環境“違法成本較低、守法成本較高”的怪狀長期存在。這需要在不斷完善環保立法、加大環保普法的同時,著力解決環保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用法律織就一張密不透風的環保“法網”。

總書記曾語重心長地告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實際上,所謂的博弈,都是短期行為。從長期來看,“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保護環境是我們應有的唯一選擇,也是我們能有的唯一出路。

人民時評:社會共治,捍衛“舌尖安全”

馮 鳴2013年06月20日03:44

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本周是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舌尖上的安全”再次引來社會廣泛關注。

之所以要以專門時段,加大對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正是要喚起全社會的重視,宣示社會管理者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決心,重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更多人參與進來,才能形成“社會共治”的局面。

今年前幾個月,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總數。這一方面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也說明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從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養雞企業使用的抗生素,一些影響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要么是因消費者健康受損被曝光,要么是媒體采訪調查被揭露,主動、及時的發現仍然較少。這可說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督的一個短板。

現實情況是,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數量龐大,食品的流通環節也范圍甚廣。面對數百倍甚至上千倍于監管人員的監管對象,監管部門不可能靠人力對一家家企業、一個個生產個體進行全天候監督,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有力有效防治問題,確實有難度。同時,新業態、新技術的出現,也讓監管難度更大。比如,淘寶等電商網站上,賣食品甚至“自制食品”的虛擬商鋪成千上萬,監管難度更大。

正因此,在這一問題上,需要激發社會的“主體意識”,讓更多眼睛盯住、更多雙手管住食品質量。創新社會管理,本身就包括“社會協同”與“公眾參與”。食品安全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引入更多社會與公眾的元素,也是基本要求。更何況,這不僅僅是生產企業、監管部門的事,更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菜籃餐桌。

試想,如果網友能“隨手拍”餐館廚余垃圾處理,地溝油生產作坊是不是會收斂一些?如果請供電公司基層抄表員提供用戶電力用途,取締那些無證照食品生產加工點是不是能更及時?如果企業員工能夠站出來舉報“黑心老板”,那些“舌尖上的毒素”是不是能更早被發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巨大的。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只有打一場“人民戰爭”,才能夠提供“24小時無死角”的強效監管。

這樣的社會共治,還需要社會管理者給予更多制度化的保障。采取有獎舉報、鼓勵公眾提供線索,就是解決監管部門“看不全、看不到”的特效藥。要讓這項措施充分發揮作用,就要利用有效傳播媒介,讓舉報內容、舉報途徑、獎金額度更深入人心。有些地方的監管部門,以群發短信的方式,告知社會“歡迎舉報,舉報有獎”,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能建立全國統一的受理平臺,更是既方便公眾舉報,也可防止地方保護。

今年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就是“社會共治、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在共治的格局之中,作為食品安全最主要的責任人,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更要負起責任。說到底,社會的監管,還需他們“接招”。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層層追溯、相互制約的機制;政府部門履行監管責任,建立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最嚴格的科學監管制度;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客觀及時、實事求是地報道食品安全問題„„相信,當全社會都被納入食品安全問題防范的總布局,“舌尖上的中國”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

人民時評:網絡安全拒絕“雙重標準” 斯 壯2013年06月21日04:00 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

互聯網的問世,營造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面具帝國”。經典的說法是,“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而隨著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近日的爆料,這句經典描述的另一層含義被表達得淋漓盡致——“在網上,不知道有多少條狗正盯著你”。

斯諾登的舉證,讓包括“棱鏡”項目在內的美國政府多個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曝光。目前已披露的信息表明,美國情報機構不僅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私人資料,而且通過海底光纜復制所有進出美國的網絡信息,并長期入侵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網絡,以獲取“最好的、最可靠的情報”。

盡管美國方面尚未就此向國際社會作出必要的解釋,但發酵已久的信息安全問題,由此更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作為人類新開辟的社會活動空間,互聯網上的安全形勢歷來錯綜復雜。借助網絡面具掩護,一方面,造謠、誹謗、詐騙、色情等非法活動大行其道;另一方面,非法窺視、控制、竊取、攻擊等罪惡勾當暗流涌動。數據顯示,網絡犯罪每年給中國網民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890億元,而個人信息和隱私泄露造成的間接傷害,更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F在,事實證明,作為互聯網技術的發源地,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一直在進行跨國網絡監控和信息竊取,這更是令本已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雪上加霜。

在互聯網領域,中國是一個后來者。中國政府對于互聯網的態度,始終是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都把保護公民言論自由、保護公眾個人隱私和保護互聯網健康發展作為指導原則。正是在這些法律法規的庇護之下,中國的網絡發展高速推進,網絡應用高度普及,網絡技術突飛猛進,電子商務異軍突起。

中國的互聯網管理,從不奢談“絕對自由”,任何人的網絡言行,必須約束于法律允許的框架之內。但在這種務實的原則之下,我們充分尊重公民的合法表達權利,高度重視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我們看來,那種一邊高呼取消網絡管制、力倡“信息自由流動”,一邊暗中監聽監看公民隱私;一邊以受害者的姿態非難別國發起網絡戰,一邊又組織跨國網絡攻擊的做法,不僅十分虛偽,而且居心叵測。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在維護公共安全和保護公民隱私之間求取合理的平衡,對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問題上采取雙重標準,只會陷入道義的困境,面對有口難言的尷尬。襟懷坦蕩,彼此尊重,加強溝通,平等合作,才能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人民時評:破解城管困局需更多“切身感”

張 鐵2013年06月25日03:40 看到治理之艱巨、看到兩難之糾結,才不至于在“制服反感”與“弱勢認同”之下,得出偏執一端的結論

從6月15日網友爆料“武漢城管路邊擺攤”,到相關部門稱這是“換位體驗”,再到當事人近日面對央視記者采訪袒露心聲,一起“雙面城管”,引來眾聲喧嘩,至今余音不絕。無論是作秀之嘲、造假之疑,還是換位之辯、誤解之惑,都指向同樣的老問題:城市管理的博弈,如何達致兩全的平衡?

鮮花執法、舉牌勸誡、拍微電影甚至當街對跪,武漢城管的創新之舉,可謂層出不窮。而此次“喬裝練攤”的不同之處,除了峰回路轉的戲劇性外,更在于城管不再只是一個身影模糊的群體,而被還原成有血有肉的個人。不管是談工作不易時的困惑眼神、說練攤經歷時的掩面而泣,還是“我內心的想法會辭職”、“沒有社會認同感”的坦然自陳,“雙面城管”桂文靜都讓人更多地深入到這個群體的內心。

然而,游商小販又何嘗沒有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地鐵出口蹬三輪車拉活的小伙子,白天還在餐館端茶送水;賣羊肉串的兄弟倆,因為眼睛被熏出毛病而收攤回家;打開捷達后備箱賣批發服裝的,是上個月剛失業的白領„„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他們,可能會被統稱為小販,卻也都有各自的悲歡,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觀念上,站在不同立場,會有不同答案。城管執法損及小販生存權,抱有“權利至上”理念者難免反感;小販的雜亂妨礙城市秩序,主張公共利益者可能會堅持取締。然而,拋開這些概念上的爭論、法規中的判定,還原到具體的語境之中,對或錯卻變得沒那么絕對。如果說城管練攤是為了換位思考,那我們在審視城管與小販的困局之時,同樣應體認具體的語境、還原真實的糾結,在感同身受的“同情”中尋找破解的共識,城市管理的政策與舉措才能多一點溫情,不至于冷冰冰,導致“踩頭”一類觸碰底線的行為。

同樣,小販不能被各種管理制度妖魔化,城管也不能被公眾輿論污名化??吹絾栴}之龐大、治理之艱巨、兩難之糾結,看到無數人在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才能有更多“過程意識”,不至于在“制服反感”與“弱勢認同”之下,得出偏執一端的結論。

接受采訪時,武漢城管相關負責人發問:“到底要我們怎么做?”這樣的“斯芬克斯之問”,在當前的中國,絕不止城管問題。誰都有春節回家的權利,每個人不足一根香煙的鐵軌長度,卻讓其實現倍顯艱難;重化工項目帶來賦稅、促進就業,要修到家門口,卻難免有污染與風險的擔憂。理念正確,并不總能對接現實的邏輯;思路再好,也需接受現實的考量。對社會更多體察、對個體更多關注,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處身的方位,也才能找到破解“中國式問題”的鑰匙。

“雙面城管”事件已經告一段落,只留下幾本日記和一份可能無法完成的調查報告。不管輿論如何評價,引來關注本身就是成果。這提醒我們,要以更多善意去思考問題、更多“同情”去尋求答案,這不僅是對小販的保護,也不僅是給城管的正名,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公平公正。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以準確信息筑牢“金融信心”

賈 壯 2013年06月26日03:42 及時、準確傳遞金融信息,金融機構、新聞媒體、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都有各自的責任

近期,中國金融市場波動幅度增加,市場中出現了一些可能影響金融穩定的失真信息,特別值得警惕。

6月20日下午,一家網絡媒體發布消息稱,某銀行發生資金違約事件,中央銀行緊急注入資金。隨后這則消息快速傳播,引起不小恐慌。好在當事銀行迅速辟謠,避免了事態繼續擴大。上周日,另一家銀行因IT系統升級,導致部分網點業務辦理緩慢,有的客戶出現不安。

應該說,失真信息快速流傳,有其市場和心理基礎。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管理最近出現的新情況,是“資金違約說”的上下文;而“錢荒”一詞充斥市場,也繃緊了金融消費者的神經。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離不開金融消費者的信心,而信心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各種信息的準確傳遞。

很多人都熟悉一個公共場所安全管理的例子:座無虛席的電影院內,如果有人高喊“著火了”,一定是所有人都涌向出口,可能造成踩踏事故。金融市場與此類似,風平浪靜的市場會因為一個不實傳言而出現慌亂,且后果很難預料。

如何避免類似“影院著火”的情況發生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做到金融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遞。掌握信息的金融機構、傳播信息的新聞媒體、接收和消化信息的金融消費者,在此過程中都有各自的責任。

面對不理解的事物時,人是會本能地疑惑。如果金融機構不注重與消費者的信息溝通,很容易造成恐慌。比如,銀行的IT系統升級之前,如果考量市場環境、提前告知客戶、做好應急預案,有及時準確的“大道消息”,小道消息可能就沒什么空間了。

在牽涉眾人利益且專業性極強的金融領域,新聞媒體也應更加謹慎。將“錢荒”放入標題固然有助增加傳播效果,可與銀行等放到一起后,會給不明就里的讀者帶來困擾,甚至引發非理性行為。而如果為了搶新聞、抓眼球,刊發未經核實的重大金融信息,更可能直接影響金融運行。

對于金融消費者,準確的理解是理性行為的前提。金融產品越來越復雜,不能要求每個人都“門兒清”,但也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畢竟每個人都要同金融行業打交道。如果能夠稍微了解一點銀行間市場的知識,其實不難理解所謂“錢荒”絲毫無關儲戶存款,咱們的錢安全著呢!

當前,中國經濟總體運行良好,但即使如此難免會有波動,越是這樣越需要以充分、準確、及時的信息,防范金融風險,筑牢“金融信心”。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經濟升級須打牢“金融根基”

高云才 2013年06月27日03:51 加強流動性管理,是為了“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向“貨幣空轉”、“資金錯配”和“脫實就虛”等現象開刀,真正支撐起“中國經濟升級版”

“流動性”,這個稍顯專業的金融術語,這些天成了熱詞。針對最近的金融情勢,央行數次表態,要求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管理。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形勢作出“總體平穩”的判斷后,同時強調“要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穩定市場預期”,堅持“穩中有進、穩中有為”。

正如央行的判斷,當前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5月末,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完全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不過,從另一方面看,無論是“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研判”,還是“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這樣的要求,也都建立在對金融情勢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

多年以來,盡管相關部門持續加強管理,但個別銀行還是能夠找到方法,突破監管紅線。比如,有銀行發行短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向長期項目。理財產品到期時,銀行又不得不四處借錢來進行兌付。這種操作脫離了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

銀行的金融創新,理當要鼓勵,但必須在嚴密監管和風險可控的狀態下進行。說到底,加強流動性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金融穩定。尤其是經濟增速放緩,“潮退石出”,規避金融風險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金融業穩定健康發展能為實體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保證整個經濟有健壯的體質。從這個意義上說,整治金融行業亂象,是抓住了宏觀經濟管理的牛耳。

從這個角度看,加強流動性管理,也是為了“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貨幣空轉”、“資金錯配”和“脫實就虛”等不合理現象,使大量資金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去追逐金融資產,“以錢炒錢”的資金游戲大行其道,嗷嗷待哺的企業時常處處碰壁,造成金融資源浪費,甚至積聚金融系統風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就是要向這些不合理、不合規的現象開刀。

6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這也是一個多月以來,李克強總理第三次談及盤活存量資金。而從結構的角度著眼,才能更好地理解“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要求。必須在保持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的同時,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消費升級以及企業“走出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真正支撐起“中國經濟升級版”。

這也折射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并非一定要來自政府主導的龐大投資,也不需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和過高的流動性,而是“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真正讓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都有新提升。

也只有這樣,才能如總書記所說的,“在不斷戰勝困難和挑戰中繼續保持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行政審批要“減”更要“精”

王青斌 2013年06月28日03:37 行政審批,管得少更要管得好,要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資源,用在更關鍵的事項上

在26日至29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文物保護法等12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提請審議。12部法律的修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

行政審批是政府職能中的“支柱性權力”,核心是“管什么”、“怎么管”,涉及政府和市場、社會的分界問題。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成熟,取消和下放審批權限,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已經是大勢所趨。

簡化行政審批,減少直接管理,是行政許可法的立法宗旨,也是行政審批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這一改革自2001年全面啟動以來,已取消和調整了2400多項審批項目,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近70%。今年以來,改革進程明顯加快,4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取消和下放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5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決定再取消和下放62項行政審批事項。這些實踐,體現著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方向,更標志著改革在政治領域的不斷推進。

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對12部法律進行修改,正是以立法手段推進行政審批改革,也是以往改革成果的固化。以傳染病防治為例,近年來,從非典到禽流感,我國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快速反應,動態管理。取消和簡化一部分行政審批,相當于將決策的支點前置,縮短了力臂的長度,衛生行政部門應對突發傳染疾病的反應將更加迅速,措置更有針對性,有利于加強對傳染病病種的動態管理,提高防控效率。

透過法律擬修改,也可以看出,促進行政權力結構優化,進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是改革的深層含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從這個角度看,行政審批改革的要點不僅在“減”,更在于“精”;管得少,更要管得好。要把有限的行政管理資源,用在更關鍵的事項上,把政府的職能重心轉變到為行政相對人服務上。這就要求更優的內部結構,更高的辦事效率。以稅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為例,以往,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稅務登記,稅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報之日起30日內審核并發給稅務登記證件,修改后,這一時間將變成“當日”。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此次煤炭法的修改就體現了這一思路,即取消了設立煤炭經營企業的行政審批,而交由市場主體自己決定,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相關法律的修改傳遞出這樣的信息:鼓勵中央部門從繁雜的微觀事務中退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強化宏觀管理、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上,進一步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告訴我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市場。全國人大通過修改相關的法律,實現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和行政審批權的下放,是以法治方式進行行政審批體制改革,也必將促進政府和市場的雙重成熟,激發市場的內在動力、增強發展的內生活力。

第五篇:人民日報人民時評2013年3月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媒體應有怎樣的“兩會態度”

毛 磊

2013年03月01日05: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如實反映代表委員的評價,包括表揚、批評和建議,不能搞一邊倒,這才是負責任的媒體態度

進入3月,5000余位代表委員將陸續赴京,2013年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大幕。

每年兩會,也是媒體的一場“新聞大戰”。今年,國內外各路媒體3000多名記者將參加兩會報道。媒體報道是對兩會的傳播,責任重大。如果說兩會是體現中國開放、透明的平臺,新聞報道則是展現兩會的窗口。及時充分、準確生動的媒體報道,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增進公眾對重大政治活動的了解和參與,從而推進民主政治的進程。

媒體如何能夠以更成熟、更積極的姿態應對兩會這場大考,在參與上有更多進步,這是應當思考的重要課題。

兩會為新聞媒體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如果記者帶著趕廟會、看熱鬧,甚至是追明星的心態來采訪,即使寫出報道,也是表面的、膚淺的。報道兩會,應該全面、客觀、準確、負責、理性,而不應該像探照燈一樣照到哪里算哪里,更不應該為了吸引眼球而只將鏡頭對準個別話題和明星人物。

兩會的新聞礦藏,大多不是露天礦。很多新聞報道,需要俯下身、沉下心去更好挖掘。記者應當把目光更多地轉向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委員,充分傾聽他們的呼聲,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兩會報道中,選好采訪對象、取好采訪角度,挖掘不同的聲音、獨特的觀點,這是對記者的一次考驗。只有冷靜觀察,才有可能發現各種真正意義上的新聞。

如實報道兩會審議、討論情況,公開代表委員所提交的各種議案提案,以及對這些議案提案的審議、辦理和答復,是媒體必有也應有的“兩會內容”。也要看到,政府工作和法院檢察院工作,即使做得再好,也還有不足之處,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作為媒體,應該如實反映代表委員的評價,包括表揚、批評和建議,不能一邊倒,有的詳細報道、有的一筆帶過。

兩會報道還有一個如何創新的課題。如何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提高兩會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親和力,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如何創新兩會報道的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形成多媒體、全方位、立體式的報道態勢?只有更加講究報道視角、報道手法的變化,更加追求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傳播兩會,完成媒體應有的使命。

作為一個龐大的“新聞場”,兩會對媒體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在傳播重大事件、解讀熱點話題的同時,通過兩會報道展示媒體自身的素質,使兩會報道既產生強大的新聞效應,又凝聚起改革發展的共識,積攢下未來中國前行的正能量,這是媒體的“兩會共識”所在,更是媒體的社會責任所系。

1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更多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

詹 勇

2013年03月18日04: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偉大時代給了中國人實現夢想的寬廣舞臺,制度變革為追求夢想提供不可或缺的條件

這個春天,從兩會會場到街頭巷尾,“中國夢”是我們共同的話題。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昨天,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以中國夢為主題,向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發表了重要講話。話語鏗鏘,掌聲雷動。這掌聲,不只響起在人民大會堂,也激蕩在13億人的心里。

“中國夢”何以在國人心中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因為它撥動了大家的心弦,道出了共同的心聲。去年底,習近平深情闡述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句“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抓住了“家國夢”這個最大公約數。而這一次的三個“共同享有”,更激發起人們實現夢想的無限期待。

偉大時代給了中國人實現夢想的寬廣舞臺。改革開放,釋放出人們追逐夢想的巨大能量。億萬農民工為“城市夢”打拼,推動了城鎮化的時代進程;無數創業者為“財富夢”奔走,激發出市場經濟的無限活力。無數“出彩”的人生,撐起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夢想時代。“小巨人”姚明因此感言:“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價值。”

制度變革為追求夢想提供不可或缺的條件。有夢想就有方向,有機會就有舞臺,有奮斗才有未來,只有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這一切才皆有可能。公平分配是保障房的“生命線”、讓“拉桿箱一代”農民工享受同城待遇、防止“擇校熱”損害教育公平„„剛剛結束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對深化改革的呼喚,與“夢想之聲”形成交響。它所折射出的,正是黨和政府通過“天下為公”的制度安排,為夢想護航的不懈努力。

“政府理應是社會公正的守護者”,從夢想與公平的角度看,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表態,可謂充滿擔當。從構建網底不破的民生保障網,到打造公正“一桿秤”;從破解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到“使明規則戰勝潛規則”的決心,所思所慮,實實在在,彰顯了維護公平正義的執政理念。

夢想不會自動實現,機會也不會自動到來。黨的十八大提出,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改進作風反對特權,異地高考改革破冰試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向深入,新農合大病醫保擴容,推進依法治國“讓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簡政放權降低企業登記門檻„„教育、醫療、司法、市場,公平正義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點燃了無數人心中的夢想之火。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它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夢想匯聚而成。不管是治國理政還是社會運行,珍視每一個夢想、呵護每一次努力,讓更多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13億人組成的,將是力量磅礴、不可戰勝的“夢之隊”。

2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摘牌只是“鐵路改革”的開始

徐立凡

2013年03月19日05: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鐵路系統政企分開的正向效應才會完全體現出來,摘牌不是結束,而只代表開始

3月17日,北京復興路10號門口,“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的牌子被撤下,換上了“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新牌。與過去鋪就的歷史長軌告別,鐵路系統駛入新的發展軌道。

這是歷史性的一步,也是充滿挑戰的一步。鐵道部拆分,是鐵路實行政企分開的必然要求。過去,政企合一的機制弊病,導致市場職能難以發揮主導作用,從而削弱了鐵路資源的合理配置;對行政職能的過于倚重,還妨礙了公平競爭環境的建立;由于職能錯位、權界不清,本應由企業承擔的經營職責往往轉由政府承擔,從而增加了經營的風險性。消解這些結構性弊端,就必須實施政企分開這樣的大手術。

鐵道部摘牌,只是在政府架構層面消除了政企分開的屏障,讓“政的歸政,企的歸企”。但政企分開,卻不僅是摘牌這么簡單的事,而是既涉及“政”能否克服過度干預的沖動,管住“看得見的手”;也包括“企”能否轉變經營思路,建不建得起現代企業制度,形不形得成良性市場競爭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摘牌不是結束,而只代表開始。

由于歷史原因,鐵路系統的政企粘合度較強。因此,實現政企真正分開的挑戰,也相對較大。這也可以從鐵道部拆分方案公布后,社會各界的一些擔心中反映出來。其中最為突出的是,2.66萬億元的債務由鐵路總公司繼承后,是否會因為企業擁有了自主經營權而導致火車票價上漲?又如,原來鐵路部門的貸款和發行的債券,實際上由政府信用擔保,改制后信用是否會下降從而損害投資者利益?甚至是,鐵路總公司是否會自然發展成為又一個超級國企,從而導致原有的行政壟斷格局在事實上延續?

這些擔心,折射出了社會對鐵路政企分開含金量的較真。這本身,就是鐵路系統進一步推動改革的關鍵所在。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沒有成本。應該如何支付改革成本,要看誰是責任主體。鐵路系統原有的公共服務性,作為政府職責,其轉型期間的成本理應由政府支付。對指令性、公益性運輸任務,以適當形式加以補貼,這既是政府的承諾,也是社會的期盼。此外,鐵路系統的戰略性地位,也要求政策層面對于其融資需求實行一定程度的傾斜。

不過,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還需要通過鐵路部門的主動變革去實現。一方面,應通過產權明晰、治理結構調整、企業文化再造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提升市場理念和服務意識,讓新組建的鐵路總公司“脫胎換骨”,成為市場經濟中真正的法人主體。另一方面,需要真正引入社會資金。引入社會資金,提了十多年,但效果不彰,原因是社會資金進來后往往難以享受平等待遇。向社會資金放開,既需要降低門檻,更需要賦予“外來者”與“血緣關系者”同等地位。

這樣的市場主體形成了,鐵路系統政企分開的正向效應才會完全體現出來,社會的擔心也才會隨之消失。作為過去的“鐵老大”,鐵路部門理應在歷史性的機遇面前,從變革中獲得重生。

3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死豬漂浮”引發生態反思

李泓冰

2013年03月20日05: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面對“跨界污染”,還需追根溯源,加強協同治理

近來,上海黃浦江上游的死豬漂浮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也引來不少擔憂。挑戰面前,上海市為了化解這場“水危機”殫精竭慮,一方面逐日打撈死豬,并做無害化處理,累積多達上萬頭;另一方面,則逐日向媒體詳細通報相關信息,力求公開透明。從目前來看,經過艱苦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保證了上海市民的飲水安全。

但是,這場危機還難以畫上句號。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各種謎團也漸漸浮出水面,帶來對這起突發事件更加深刻的反思。

漂浮的死豬暫時撈盡,還會不會卷土重來?畢竟,黃浦江上游河汊眾多,面對這種“跨省市污染”,還需追根溯源,加強協同治理。

正是在這一問題上,還有不少疑團待解:為什么在事件發生后,連死豬源頭這一望而知的問題,相關方都不愿認賬?死豬的病死原因何以欲說還休,至今還是一筆糊涂賬?對這些死豬,當地政府有否采取必要措施安全處置?農業部對動物無害化處置的三令五申,是否在當地得到落實?當大量死豬沿江漂流,上下游能否聯合行動,而不是只靠上海方面的末端處置?

縱觀這場水危機從起源到化解的來龍去脈,再聯系此前各地的水污染、霧霾、沙塵暴等諸多環境突發事件,不難發現,僅僅是事發地一方的努力,就算是再盡心再周全再有擔當,也會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只能收一時之效,而非正本清源的長久之計。

不管是死豬漂到上海帶來水質恐慌,還是霧霾“串門”來到北京引發呼吸焦慮,都在提醒我們,環境安全問題絕不是一個地方單獨行動所能解決的。一旦在人群聚集的大城市突發環境污染,影響面巨大。但是,它們畢竟只是一個一個“點”,而水和空氣都是流動不居的,我們的關注焦點不能只盯在事發地,而忽略了問題的根源、演化的過程。

比如上海與江浙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也一直在做著長三角一體化的努力,滬蘇浙環保部門3年前還曾簽署過《長江三角洲地區環境保護工作合作協議》。然而,從死豬漂浮事件暴露的問題來看,建立暢通而有效的區域聯動機制,依然任重道遠。

行政管轄,固然守土有責,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只掃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尤其在生態環保方面,上游下游、各個地區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哪個環節掉鏈子都不行。囿于一隅、只顧自己,就會導致“跨界污染”久拖不決、愈演愈烈,最終埋單的還是大家。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正是“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共同責任。茲事體大,誰也不能置身事外,焉能一推了之?

4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靠“愧疚”管不住吃喝的嘴

王石川

2013年03月21日05: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款旅游的腿,不能靠個人覺悟,靠的是嚴格制度和嚴明紀律

公款吃喝,百姓反感,干部怎么看?最近,《人民論壇》雜志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干部對享受高規格公款接待感到愧疚。聯想起此前有干部抱怨“一天陪洗八次澡”、感慨“做夢都想喝小米湯”,這一數據折射的干部心態更耐人尋味。

可能有人會說,一邊享受公款接待,通體舒泰,一邊感到愧疚,良心不安,是不是有點矯情?其實,不必如此苛責。心懷愧疚,起碼說明這些干部心里有是非標準、榮辱界限,對奢靡之風是有評判的。

當然,不管有沒有愧疚,在公務接待上都不能大操大辦、大吃大喝。愧疚是不可期待的,也是靠不住的,更何況現實中不少人不僅毫無愧疚之心,反而欣然受之。比如,媒體曝光,今年1月初廣東省陽江市數十名中小學校長,分別到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公費“考察交流”。面對質疑,有關部門竟然以中央八項規定文件“來得慢”為托詞。說到底,管住公款吃喝的嘴、公款旅游的腿,不能靠個人覺悟,靠的是嚴格制度和嚴明紀律。

日前,中央紀委對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發出通報,其中包括用公款大吃大喝,也包括以開會名義公款旅游,還包括濫發福利等等,都是百姓反映強烈的問題。消息傳出,輿論普遍好評。就在前不久,有全國政協委員還表示,要防止“中央強調抓一下,強調過后放一下,出了問題緊一下,形勢好了松一下”的一陣風現象。中央紀委的通報表明,轉作風不是說說而已,也不是做做樣子,而是動真格、見真招。如果將通報監督制度化,就會形成更強大的震懾效應,減少走形式、搞變通的現象。

賞罰分明,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F實中,“幾百個文件管不住一張嘴”的怪象,反映了一些干部“吃吃喝喝不犯法,只要不往兜里拿”的認識誤區,更暴露了違規成本低的現實問題。正如調查顯示,逾八成的受訪干部認為“公款吃喝受到處罰的可能性”較小。如果公款吃喝近乎零風險,必然引來更多的人效仿,把公務吃喝當成一種心安理得、不吃白不吃的慣性。

清除這種慣性,除了加強個案監管,還應看到鋪張習氣的形成,與不良政治生態息息相關。比如一些地方把接待當成“生產力”,“不宴請、不迎送,心里不踏實”,“四菜一湯,項目泡湯”。這從調查結果可以得到印證——多數受訪干部對于公務接待給自己帶來的“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得到更多升遷機會”,比“得到他人的尊敬和羨慕”更感興趣。

這就說明,要管住奢靡之風,除了加大懲處力度、曝光強度,還需從清理灰色官場文化、凈化政治生態入手。通過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完善政績考核機制等,使干部看到,成績是干出來的,而不是招待出來的;升遷要靠真本事,而不是靠利益輸送。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公款吃喝玩樂的需求與沖動。

治奢靡、倡勤儉,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但這也是一場持久戰。好比釘釘子,不奢望一下子到位,不追求一錘子就釘得牢,重在穩打穩扎、步步推進,常給力、不卸力,建立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如此,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標可期。

5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下水道吃人”叩問治本思維

曹鵬程

2013年03月25日07: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治理下水道問題,需要全社會凝聚治本的合力

又一起“下水道吃人”的悲劇發生了。22日的暴雨夜,女大學生楊麗君不慎落入長沙城區一處下水道,隨即被急流卷走,下落不明。事發后,當地公安、消防、衛生、市政、街道辦事處等均派人趕赴現場救援,媒體也將聚光燈對準吞噬生命的洞口,網友紛紛祈禱落井者能奇跡般生還。

傷感、憤怒、期望之余,我們還是應該冷靜地想一想幾個老問題:為什么需要那么多井蓋?為什么需要那么多部門來管井蓋?為什么大雨就能沖開井蓋?表面上看,這是因為九龍治水、管理部門推諉、防范不夠、整治不力,而根本的原因恐怕還在于:城市規劃不合理、排水系統老舊。

抓住癥結才能解決問題。但長期以來,一些管理者習慣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滿足于應急之策,而不愿去改變造成結果的真正源頭。

比如,地面井蓋丟失,往往忙于界定屬于哪家單位,甚至不惜動用地下管線專家“會診”,卻沒空想一想,為什么電力、電信、煤氣、自來水、熱力等都要“各自為井”;城市道路擁堵,車輛限號、購車搖號本都屬臨時管控,卻逐漸習以為常,延緩了優化交通規劃、城市布局。

漸成常態的治標就這樣代替了治本,以至于井蓋管理應急處置中心都成了正式編制。而一提到治本,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出現,出了狀況先以非常措施救救急,緩下來后,治本又被一再擱置。許多城市就這樣成了生病的美人,地面光鮮靚麗,地下炎癥不斷,靠的是擦粉裝頭面,直到拖得轉成慢性病,最后不得不移肝換腎。

管理者缺少治本的動力,甚至缺少治本的思維,原因何在?為官一任,根治下水道這類事情,利雖長遠,功卻可能不在當下。這就造成了一種短視的政績觀:任上看不到成績的工作不急,積重難返的問題往往是出了人命才能高度重視,媒體曝光才能協調出動,上面檢查才能突擊應對。

約翰·奈斯比特曾在《中國大趨勢》中提到,中國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結合。下水道問題,單靠指令或是單靠民意都無法根除。上級政府部門首先必須改變問標不問本的政績考核辦法。有不少市長,因為大水淹死人而被問責,卻沒有哪一位市長,因為水漫城區而請辭。下水道等平時看不見的民生工程也應該嚴格納入考核范圍,通過立法或行政界定直徑和深度等具體標準,確立階段性目標,達不到就要問責。這就能夠迫使城市管理者重新評估治本的價值。

同時,民眾也需要為治本提供動力。惋惜消失在下水道的女孩,更要持續關注本城市的下水道改進,經常出謀劃策、時刻監督政府的進展,當然也包括承擔升級改建下水道帶來的成本。

治本,難度總是會遠遠超過治標。無論對于管理部門還是民眾,都面臨著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斗爭、局部調整和整體調整的博弈。提升治本動力,需要全社會思維的共同更新。

6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堵住裸官的“貪腐漏斗”

張 鐵

2013年03月26日06: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裸官”已成為一個讓貪腐行為加速、加劇的出口,需適當加以限制,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

繼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申言“加強對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國(境)外的國家工作人員的管理和監督”后,地方也強力跟進。近日,廣州市紀委決定,今年將對這種所謂“裸官”加大監督力度。

“裸官”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是指親屬移居國外的官員。其實,在全球化時代,個人有跨境遷徙的權利,即便領導干部家屬也不例外。但也要看到,對公職人員提出政治忠誠方面的要求,是現代行政體系的共識,世界各國莫不如此,這也是對“裸官”實行特殊監管的依據。

客觀說,“裸官”確實面臨較大的貪腐誘惑和貪腐空間。家屬在國外,轉移非法所得可能性加大;東窗事發或“金盆洗手”后,一走了之只需“一張機票、一本護照”,也更無后顧之憂。何況,要“努力賺錢”才能支撐家屬在海外的生活,這也滋長了腐敗意愿。“裸官”已經在事實上形成“漏斗效應”,成為一個讓貪腐行為加速、加劇的出口。

雖然“裸官”一詞始自2007年陜西省政協原副主席龐家鈺落馬,但“先裸再逃”模式,卻是很多貪腐者共同的選擇:福建工商局原局長周金伙在被紀檢機關約談后留下“我已經遠走高飛”字條遁逃,溫州鹿城區原區委書記楊湘洪率團考察法國時突發“腰突”滯留不歸„„有人形象地將此總結為“三部曲”:和尚走了(家屬出國)、廟走了(財產轉移)、方丈也走了(貪官外逃)。一個“裸”字,盡涵其事。

從這個角度看,“裸官”的要害不在“裸”,而在“逃”;“裸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下裸官”——那些我們不掌握情況、缺少監督的“裸官”。誘惑越大、風險越小,鋌而走險的比例就越高,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事之常理。監督視野之外的“裸官”,相當于處身無人看管的果園,渴了餓了饞了,難免會伸手摘果子。

正因此,要監管“裸官”,首先要弄清誰是“裸官”。報告個人事項執行已久,對于組織,領導干部可謂“已裸”。然而,還需從報告出發,走出實質一步。梳理上報信息,準確監督核實,及時找到“裸官”,是制度起作用的發力點。廣州以15%的比例抽查申報信息的措施也昭示,抽查核實、匯總分析并合理公開,必能進一步激發制度效力。

弄清誰是“裸官”后,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監管、適當加以限制,有效防止“裸官”變“逃官”。深圳曾規定“裸官”不得任正職,東莞今年更進一步,“裸官”不得任班子成員,都是很有針對性的舉措。說到底,斷其利、增其險,既是對公信力的維護,也是對“裸官”本身的保護。

加大反腐力度,是中央一以貫之的堅定決心。增強社會信任、筑牢民意資源,這是促成中國進一步前行的“反腐紅利”。“裸官”只是一個反腐切口,更多更艱難的戰役,還期待我們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攻堅到底。

7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打掉蘋果“無與倫比”的傲慢

李泓冰

2013年03月27日05: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從根本上說,誠信原則是最起碼的商業道德,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底線。不管這企業有多大來頭,也跳不出這個基本原則

蘋果公司在中國,一直是以勵志片面目出現的,喬布斯的傳奇恨不得成了創新的楷模。近些日子,這部蘋果勵志片忽然有演變成爛片的趨勢:無視中國消費者、售后服務分三六九等、涉嫌偷稅漏稅、被抓到錯處還死不認賬„„甚至還好意思自我稱許“為消費者提供無與倫比的用戶體驗”。

中國有句古話,桔逾淮而為枳。據說,蘋果在美國本土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還不敢太傲慢,何以跑到中國,就“無與倫比”地耀武揚威了呢?

按理說,中國市場應該是蘋果的“金主”才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市場在支撐著蘋果的驕人業績。有報告顯示,中國是蘋果公司在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上一季度,包括零售在內,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達73億美元;在蘋果公司去年12月份的收入增長中,中國占34%,比美國本土還高。那么,西方這枚蘋果,對自己東方的衣食父母倨傲的本錢在哪里呢?

一方面,或有西方人傳統的優越感在作祟:一個發展中的東方古國,咱拿高科技侍候著,您還指望和咱享受同樣的售后?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本性也讓這枚“蘋果”變得瘋狂,如果得罪了中國消費者,沒有任何風險,還會減少成本,人家何樂而不為呢?

還不光是“蘋果”,中國的消費者在面對那些西方所謂名企耍大牌時,經常會有一種無力感。仿佛他們進入中國就成了天然的規則制定者,充分享受“店大欺客”的特權。而我們的工人或消費者只能隱忍其輕慢,毫無還手之力。那些曾經被我們推崇的源自西方的市場誠信原則,對消費者的善意,以及顧客受損的巨額賠償之類廣為流傳的傳奇,換個地方,何以就突然變臉了呢?一些曾經嘲笑中國誠信匱乏的西方大牌,它們自己的“誠信”何以如此不堪一擊?

關鍵在于,中國消費者的靠山何在?我們有沒有對付蘋果之流的利器?

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企業,都不是天然的慈善家,都不可能站在道德高地上任人膜拜。要想保護中國消費者應得的權益,唯有加強監管一途,讓它們因為“得罪”了消費者而付出高昂的代價,才有可能乖乖就范。

這個監管,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法律和政策,二是市場監管機制?,F在,我們這方面還有一些漏洞,讓蘋果明明鉆了空子,還敢得意地百般狡辯。狼闖進羊圈,叼了羊、咬了“上帝”還扮無辜,這再一次提醒我們,對企業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監管,亡羊補牢迫在眉睫。

當然,從根本上說,誠信原則仍然是最起碼的商業道德,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底線。不管這企業有多大來頭,也跳不出這個基本原則。如果非要挑戰中國消費者的愛心和耐心,非要繼續無賴下去,再風光的企業、再牛的大牌,也會有盛極而衰的那一天。

至于我們,一要扎牢自己的籬笆,還要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在這個方面,我們還任重道遠。

8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三公消費,“看得懂”才能管得住

王 旭

2013年03月28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三公消費“看得懂”,不僅是技術要求,更是確保制度產生實效的關鍵環節

在國務院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從今年開始,要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公開的形式要通俗,要讓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地監督政府。這兩個要求看似簡單,但意義重大,標志著規范三公消費邁出實質性一步。

規范三公消費的法理首先在于“看得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政府運行需要一定成本,但這種成本支出如果呈現出隱蔽性、龐大性與浪費性,則顯然是不合理也不正當的。公開,讓支出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都查有所出、出有所依。對行政機關來說,這既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保護,因為不公開所造成的民眾懷疑、公信力降低,會讓政府付出更高成本。

這些年來,我國政府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等制度手段,使三公消費在“看得見”方面卓有成效。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了“高效便民”的依法行政原則;2008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為三公消費的公開提供了最基本的程序依據;2012年 10月施行的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條例》第一次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照國家有關政府信息公開的規定建立健全機關運行經費公開制度,定期公布公務接待費、公務用車購置和運行費、因公出國(境)費等機關運行經費的預算和決算情況”??梢哉f,讓三公消費“看得見”,在今天中國已經從理論走向行動,從觀念走向制度。

治理三公消費,不能止步于“看得見”,“看得懂”是接下來要實現的目標。實踐中,三公消費只是一個泛稱,很多地方演化出各種不同的具體名目,讓人一頭霧水。不少支出賬目在消費事由、消費標準、消費內容等方面比較模糊,有的地方只公布數字而不公布事由,也有的地方公布事由但未必公布了標準和依據,使得“看得見”的監管效果大打折扣。

“看得懂”是為了管得住,如果關鍵信息不公布或模糊處理,容易讓腐敗蒙混過關,成為一種新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無法遏制其中可能的腐敗。過于模糊的信息表達和過于復雜的信息內容,都會給公眾了解真實情況增加了負擔,久而久之,容易產生制度疲倦,在不明就里中失去了解、監督的興趣,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設與提升。

從這樣的意義上講,“看得懂”是確保制度產生實效的關鍵環節。各級政府必須學會規范化、科學化地公開三公消費信息,設計合理格式,明確具體內容。這不僅是一種技術要求,更是對人民負責的政治道德與責任倫理。

從“看得見”到“看得懂”,最終是為了“做得到”。“逐步實現縣級以上政府公務接待經費公開”就是一個切實的要求。選取“公務接待費公開”作為重點突破,不僅因為公務接待、迎來送往是一個突出問題,還因為這是一個有可能激活整個制度優化的局部和細節。破題是解題的開始。由點及面,從一個方面的治理逐步而穩妥地延伸到其他領域,既是治理三公消費的務實思路,也是整體改革設計的一部分。

9 / 10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聞風搶氣”,不只是謠言作祟

徐立凡

2013年03月29日06: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越是重大價格調整,就越要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導等方面,把工作做扎實

近日,在“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不實傳言影響下,川陜甘魯等地出現搶購天然氣現象。國家發改委、各地物價部門紛紛出面辟謠。“聞風搶氣”,令人深思。

重大價格行政決策絕非兒戲。2008年出臺的《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明確規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實行定價聽證。實踐中,聽證會制度也早已成為行政程序的一部分。天然氣價格涉及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決策相當慎重。相關調研、咨詢論證、合法性審查、舉行聽證會等,是必須經過的程序。

而且,由于不同地區存在發展差異和收入差異,還需要制訂相應的價格補貼政策。不經這些既定程序,天然氣價格不會“自動”上漲,更不可能大幅上漲。

即便調價,也不只是價格數字的變化,而要統籌兼顧,尤其是考慮對民生的影響。發改委此前透露,天然氣價改的趨勢是階梯式調價。這表明,天然氣價改不會是激進式的。其中居民基本生活的部分將在政府強力干預下保持相對穩定,而對于超出基本需要的過高消費,則通過價格杠桿進行調控。實際上,不僅是天然氣價改,在其他公共領域,“保民生”也是政策調整的一條主線。

有明確的政策出臺程序,有清晰的政策調整邏輯,為什么還會出現因個別報道而導致搶購潮的現象?個中原由,恐怕還不是傳謠、信謠那么簡單。

客觀地看,天然氣價改確實存在上漲的基礎動力。過去,天然氣使用量偏低,實施政府定價還不至于導致供需關系扭曲。如今,天然氣使用量在持續攀升,必須更多依靠市場實現增加供給。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水平偏低,國產陸上天然氣平均出廠基準價格僅相當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25%左右。與價格水平失真相并行的,是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在攀升。據估計,今年的天然氣進口還會持續增長。

在這種局面下,理順天然氣價格體系,已是必須闖過的一關,而民間也有天然氣上漲的普遍預期。這種預期,一旦與“聽證會就是走過場”、“聽證會就是漲價會”等印象相結合,就會形成搶購天然氣的內在沖動。

這也說明,“搶氣”固然不理性,但多少表達了居民的漲價焦慮。面對這種焦慮,要求政府部門在重大價格調整時,在信息披露、程序履行、政策引導等方面,做得更扎實一些。信息披露,既應該告知正在進行的政策調整準備,還應該告知政策出臺的考量。政策信息傳達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是避免居民誤讀的最好辦法。程序履行,則需要以更剛性、更嚴格的規定,杜絕假冒和操縱現象,讓公眾真正成為程序的參與者,樹立程序的公信力。像天然氣價改這樣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決策,就更需要充分互動,以達到政策引導的目的,消除不應有的負面效應。

簡言之,保民生,要保得理直氣壯,調價格,也要調得順理成章。這是公共決策的應有要求。

10 / 10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團會的心得體會1500字下一篇:深圳2016東門限行規定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