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考研政治馬原十年真題

2023-03-01

第一篇:考研政治馬原十年真題

2015考研政治 真題中的馬原選擇題

http://

2014年考研政治真題的馬原選擇題部分,包括4道單選題,4道多選題,分值共計12分。其中,單選題的第2題、第3題、第4題和多選題的第18題、第20題屬于識記類題目,較容易。單選題第1題、多選題的第17題、第19題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答案,屬中等難度。

1.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實驗,有個年輕的記者曾經問他為什么遭遇這么多次失敗。愛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我發明了電燈。這只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愛迪生之所以說“我一次都沒有失敗”,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 )

A. 認識中所獲得的相對真理

B. 整個實踐過程中的一部分

C. 對事物規律的正確反映

D. 實踐中可以忽略不計的偶然挫折

答案:A

考查點: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解析:真理是個發展過程,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人們已經獲得的每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絕對真理的一個成分,都是通向絕對真理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它是以往實踐和認識已經達到的成果,又是進一步邁向絕對真理的起點。愛迪生認為自己在發明電燈之前做了兩千多實驗,并不是失敗,而是一段經歷了兩千步的歷程,就是因為他把每一次實驗都看作認識中所獲得的階段性的相對真理。

2.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說,絕不會有人去組織一個“月食黨”以促進或阻止月食的到來,但要進行社會革命就必須組織革命黨,這是因為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有所不同,它是( )

A. 不具有重復性的客觀規律

B. 由多數人的意志決定的

C. 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

D. 比自然規律更易于認識的規律

答案:C

考查點: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解析: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之間有一定聯系,也有區別。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實現的。在社會規律中,既存在著客觀制約主觀的關系,又存在著主觀制約客觀的關系。

3.社會生產是連續不斷進行的,這種連續不斷重復的生產就是再生產。每次經濟危機發生期間,總有許多企業或因產品積壓、或因訂單缺乏等致使其無法繼續進行再生產而被迫倒閉。那些因產品積壓而倒閉的企業主要是由于無法實現其生產過程中的( )

A. 勞動補償

B. 價值補償

C. 實物補嘗

D. 增殖補償

答案:B

考查點: 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解析: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補償問題。企業因產品積壓、或因訂單缺乏等致使其無法繼續進行再生產而被迫倒閉,主要原因就是無法實現其生產過程中的價值補償。

4.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正確分析這些新變化發生的原因,有利于我們科學而全面地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發生的根本推動力量是( )

A. 改良主義政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

B. 工人階級爭取自身權利的斗爭

C. 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

D.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資本主義的影響

答案: C

考查點: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解析:當代資本主義發生新變化的原因很多,其中,科學技術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是資本主義變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中公考研 http://

http://

17. 長江的年齡到底有多大?這里說的“長江”年齡,是指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東的“貫通東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說上游的沉積物從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順延而下能到達下游,這就表示長江貫通了,這就是物源示蹤。我國科學家采用這一方法以,研究長江中下游盆地沉積物的來源,從而判別長江上游的物質何時到達下游,間接指示了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限。他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間距今約2300多萬年。這一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顯示出( )

A. 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

B. 時間和空間是通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C. 時間和空間是指標示物質運動的觀念形式

D.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答案: BD

考查點: 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解析:具體物質形態的時空是有限的,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選項A前半句不嚴密。時間和空間是客觀的,選項C錯誤。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通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BD正確。

18.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說法不同:一般人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奶奶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的啟示有( )

A. 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

B. 杰出個人決定歷史發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

D. 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 AD

考查點: 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解析: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但是,并非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推動和促進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人才屬于歷史創造者之列。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杰出人物有時對歷史事件的進程和結局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但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BC為錯誤選項。

19.1918年,馬寅初在一次演講時,有一位老農問他:“馬教授,請問什么是經濟學?”馬寅初笑著說:“我給這位朋友講個故事吧:有個趕考的書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兩銀子,挑了該旅店標價十兩銀子的最好房間,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單,米店老板轉身去屠夫處還了肉錢,屠夫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旅店還了房錢。就這樣,十兩銀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這時書生來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就走了。你看,店主一文錢也沒賺到,大家卻把債務都還清了,所以,錢的流通越快越好,這就是經濟學。”在這個故事中,貨幣所發揮的職能有( )

A. 支付手段

B. 流通手段

C. 價值尺度

D. 貯藏手段

答案: ABC

考查點: 貨幣的職能

解析:貨幣有五種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在本題故事中,貨幣所發揮的職能有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價值尺度。

20.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進行的干預明顯加強,從而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調節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經濟危機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 )

A. 經濟危機更多地表現為金融危機的頻繁發生

B. 經濟危機通常由國家間的貿易失衡直接引發

C. 經濟危機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十分明顯

D. 經濟危機的破壞作用只局限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答案: AC 中公考研 http://

http://

考查點: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形態的新變化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隨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在經濟調節機制變化的同時,經濟危機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經濟危機的四個階段之間的差別有所減弱,各階段的交替過程已不如過去那樣明顯;金融危機頻繁發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故AC正確。

中公考研 http://

第二篇:湖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馬原真題

一、簡述題:(15*5=75分)

1、簡述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關系。

2、簡述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壟斷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張有哪些基本形式?會產生哪些社會經濟后果?

4、論要回答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及其影響

5、如何正確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系?

二、論述題:(75)

一、聯系十六大以來的中國國情,論述科學發展觀的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45分)

二、聯系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實際,談談你對列寧“只有以先進理論作為指南得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的理解。(30分)

第三篇:吉林大學新聞學專業年考研十年真題(部分)

新聞傳播業務: 2001: 名詞解釋 1,新聞政策 2,動態新聞 3,提要題 4,集中報道 5,社論

簡答題

1,獲取新聞線索有哪些渠道?

2,新聞導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消除稿中思想政治差錯應注意哪些方面?

4,根據版面結構形式上的不同特征分類,我國報紙版面可分為幾種基本類型? 5,新聞評論常見的立論方法有哪些?

2002 名詞解釋 1,新聞特寫 2,新聞導語 3,插題 4,系列報道 5,事物述評

簡答題

1,新聞材料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2,解釋性新聞有哪些基本特征? 3,同題集中常見的結構關系有哪些?

4,版面的變化中有統一要符合什么樣的要求? 5,新聞評論的特點是什么?

2003 名詞解釋 1,新聞材料 2,社會新聞 3,大標題 4,組合報道 5,廣播談話 6,電視述評

簡答題

1,新聞敏感的主要內涵是什么? 2,人物通訊在寫作中應注意哪幾點? 3,新聞稿件的改寫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4,從內容編排的不同特征分類,我國報紙版面有哪幾個基本類型? 5,報道的調整有哪些方面?

6,我國新聞評論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趨勢? 7,配發言論有哪些宣傳效應?

2004 名詞解釋 1,新聞敏感 2,新聞導語 3,編輯方針 4,系列報道 5,事件述評 6,音響評論

簡答題

1,采訪有哪些特點?

2,解釋性報道的采寫要求是什么? 3,同題集中常見的結構關系有哪些?

4,根據版面結構形式上的不同特征分類,我國報紙版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 5,拓寬報道面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6,新聞評論的立論有哪些基本要求? 7,電視評論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2005 名詞解釋 1,新聞政策 2,綜合新聞 3,報紙設計 4,插題 5,社論

6,主持人評論

簡答題

1,新聞材料的選擇有哪些標準? 2,解釋性報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新聞的適用性評價要注意哪些方面?

4,根據內容編排上的不同特征分類,我國報紙版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 5,報道的策劃組織有什么樣的意義? 6,新聞評論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7,述評寫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006 名詞解釋 1,新聞背景 2,事件通訊 3,同題集中 4,版面空間 5,形勢述評 6,音響評論

簡答題

1,新聞材料的鑒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導語寫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報紙編輯工作的特點是什么? 4,報紙版面的變化包括哪些?

5,報道對象的價值判斷應當把握哪些信息? 6,新聞評價選擇和確定論題的根據是什么? 7,電視談話體評論有哪些形式?

2007 名詞解釋 1,新聞材料 2,風貌通訊 3,報紙設計 4,集中報道 5,專欄評論 6,廣播談話

簡答題

1,獲取新聞線索有哪些渠道? 2,人物新聞有哪些特點?

3,新聞的適用性評價要注意哪些方面? 4,版面的統一要符合什么樣的要求? 5,專副刊有哪些類型?

6,我國新聞評論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趨勢? 7,電視評論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2008 名詞解釋

1,新聞導語 2,綜合新聞 3,編輯方針 4,系列報道 5,形勢述評 6,廣播談話

簡答題 1,新聞敏感的主要內涵是什么? 2,解釋性報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同題集中常見的結構關系有哪些? 4,報紙版面的變化包括哪些方面? 5,報道的策劃組織有什么樣的意義? 6,我國新聞評論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趨勢? 7,電視談話體評論有哪些形式?

2009 名詞解釋 1,新聞敏感 2,事件通訊 3,報紙設計 4,組合報道 5,廣播談話 6,主持人評論

簡答題

1,采訪有哪些特點?

2,新聞材料的選擇有哪些標準? 3,報紙編輯的特點是什么?

4,按內容編排上的不同特征分類,我國報紙版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 5,報道的調整有哪些方面?

6,新聞評論選擇和確定論題的根據是什么? 7,配發言論有哪些宣傳效應?

2010 名詞解釋 1,綜合新聞 2,事件通訊 3,形勢述評 4,編輯方針 5,廣播談話 6,同題集中

簡答題

1,新聞的適用性評價要注意哪些方面? 2,電視評論的構成要素是什么? 3,人物新聞有哪些特點?

4,按內容的編排上的不同特征分類,我國報紙版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 5,新聞評論的結構方式有哪些? 6,專副刊有哪些類型?

概念題

1、動態新聞

2、新聞導語

3、報紙設計

4、版面空間

5、事件述評

6、主持人評論

簡答題

1、新聞材料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2、解釋性報道有哪些基本特征?

3、新聞的適用性評價要注意哪些方面?

4、集納性專欄由哪些特點與優勢?

5、報道的策劃組織有什么樣的意義?

6、我國新聞評論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趨勢?

7、社論、評論員文章答題可分為哪些類型?

寫作題

1、將下面一片通訊改寫成600字左右的消息,并擬出復合性新聞標題(一篇對西安的報道,從幾個方面,環境改造,民生工程,名勝古跡保留)

2、為下面這篇報道配寫600字左右的短評,標題自擬(報道是講湖南一老師向學生下跪的事件)

2012 名詞解釋 1.深度報道 2.廣告經濟環境 3.統攝思維 4.廣告代理制 5.廣義的新聞背景 簡答題

1.解釋性報道的基本特征 2.新聞敏感的內涵

3.為什么說廣告是企業營銷的重要手段,能推動企業發展 4.為什么說4C理論是以消費者為中心 5.影響廣告信息傳播的障礙 論述題

1.廣告新聞總局決定從2012年起取消省級衛視的電視插播廣告,談談其對電視插播廣告的影響

2.有人說,記者和采訪對象是魚和水的關系,試結合采訪的不同階段及要求談談你的理解。

新聞理論

2001 名詞解釋

1,新聞的功能 2,新聞媒介 3,新聞傳播 4,新聞價值觀 5,新聞自由

6,新聞傳播的反饋

簡答題

1,簡述新聞的本質

2,新聞與文學在反映社會生活時有哪些不同 3,新聞媒介的特點有哪些?

4,如何理解新聞作品的內容的客觀性?

論述題

1,分析論述新聞真實性的含義

2,如何認識和評價新聞傳播過程中以傳者和受眾為中心的兩種價值體系

2002 名詞解釋 1,新聞媒介 2,新聞真實性

3,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基本方針 4,新聞思維 5,新聞的價值

簡答題

1,簡述新聞真實性的理論前提 2,簡答新聞傳播的反饋特點 3,概述新聞作品語言的一般特征

論述題

1,試論述資本主義新聞自由與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本質區別。 2,如何認識新聞價值的非客觀性?

2003 名詞解釋 1,新聞選擇 2,報道時機 3,自我互動 4,使用與滿足 簡答題

1,簡述理論新聞傳播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2,概述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特征。

3,新時期我國新聞事業為什么要以經濟報道為中心 4,人類社會傳播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5,符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論述題

1,結合媒體文化特征,談談新聞文化的特點 2,論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自由觀。 3,試論述受眾的社會結構及其性質。

4,結合“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談談電視提供的“象征**實”對人的影響。

2004 名詞解釋 1,新聞事實 2,媒介生態 3,綜合媒體 4,傳播過程模式

5,自由主義媒介規范理論 6,“意見領袖”

簡答題

1,客觀報道原則與客觀主義的區別是什么? 2,新聞報道全面性的內涵是什么? 3,簡述新聞傳播與民主政治的關系 4,社會傳播系統有哪些基本類型 5,象征符有哪些性質

6,大眾傳媒公共性與公益性的依據是什么?

論述題

1,論述新聞傳播中的真實性的含義

2,如何理解我國現行新聞單位“事業性質,企業管理”的管理體制。

3,結合“主我與客我”理論及“自我互動理論”,談一談人內傳播的雙向互動性對于人社會化的重要意義。

4,有人說,群體壓力與趨同心理是“沉默的螺旋”假說提出的根據,試談一談你自己的看法。

2011 解釋概念

1、媒介形式

2、共鳴效果

3、媒介控制

4、擬態環境

5、大眾人 簡答

1、簡述新聞報道在普通事實和新聞事實關系轉換中的特點

2、簡答“受眾中心論”的核心意義是什么?

3、人內傳播是否為孤立的,封閉的,“主觀精神活動”,為什么?

4、試析技術在人類傳播發展中的作用

5、試析社會信息系統中的雙重偶然性 論述

1、論述“用事實說話”報道原則和方法

2、以報業發展史為例,說明新聞傳播媒介和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差異

3、從政治角度論述現代文化的象征性

2012 名詞解釋 1.符號 2.組織傳播 3.信息主權 4.傳播接近全 5.新聞信息流量 6.新聞傳播的公正性 簡答題

1.新聞傳播者的角色責任 2.社會信息系統的特點 3.媒介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4.心里協調的意義及方法

5.直線模式和循環模式以及二者的區別 6.培養理論觀點 7.有限效果輪 論述題

1.資本主義媒介規范理論經歷了從“自由資本主義”到“社會責任論”到“民主參與”,試試說明這種變化及其原因,給我們何種啟示

2.聯系實際,說明你對“新聞傳播是一種價值傳遞和價值認同”的理解

第四篇: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馬克思主義概述

1、簡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和理論品質。(11.10)

科學內涵:(1)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

(2)馬克思主義不僅包括它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而且包括它的繼承人的理論,特別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理論。

(3)列入馬克思主義范疇的理論,必須是在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基本方法、價值取向等方面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理論前后相繼、一脈相承,在本質上相一致的。

(4)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聯系的,而是組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科學體系,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處于核心地位的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理論品質: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2、簡述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09.01/09.10) (1)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特征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表現為它的徹底的批判精神。

(3)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表現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不帶任何偏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還在于它的深刻性,對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淺嘗輒止。

(4)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是以實踐性為基礎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3、簡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1.01)

(1)目的: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2)根本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

物質世界發展規律

1、簡述列寧的物質定義及其重要意義。(09.04)

定義: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列寧的物質定義具有重要意義

1)它指出物質是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同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質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觀實在性是一切物質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局限性。

2、試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關系的原理,并用這一原理說明怎樣正確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08.10) (1) 矛盾雙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 基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這種關系,我們在分析問題時,特別時分析形式時,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同時也不能忽視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轉化。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這是主流。同時,我們必須承認在前進中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但那是支流。我們必須采取有力措施,認真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發展大好形勢。

3、試述辯證否定觀的內容,并用以說明應怎樣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10.04)

(1)辯證否定觀的內容

第一,辯證的否定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而進行的自我否定。(1分) 第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1分)

第三,辯證的否定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分)

(2)對我國的傳統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既要反對全盤肯定傳統文化的復古主義,又要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3分)

(3)對外國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的態度,大膽吸收外國文明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東西。對外國文化,既不應全盤照搬,也不應一概排斥。(3分)

4、 試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的原理,并說明這一原理對科學研究的指導意義。(11.01)

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它們是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兩種不同的趨勢,二者產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辯證統一的。第一,必然性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因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們必須通過科學研究發現必然性,不要被偶然現象所迷惑。其次,因為必然性是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所以在科學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機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隱藏的必然性

5、簡述本質和現象的辯證關系。(11.10)

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關系。 第一,本質和現象是相互區別、相互對立的。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以及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F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這些特征的外部聯系。

第二,本質和現象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質不能脫離現象,任何事物的本質都要通過這樣那樣的現象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現象不能脫離本質,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著本質。

6、簡述規律的含義和特點。(10.01) (1)規律是物質運動發展過程中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規律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客觀性。規律是運動著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認得一直為轉移的。第二,普遍性。規律不是只在個別的特殊的事物和現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較大的范圍和領域起作用。

7、簡述意識的本質。(09.01/11.04) 意識從本質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是社會的產物。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2)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3)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8、試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關系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10.10)

(1)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第一,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認識了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顧或違背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第二,認識和利用規律又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必須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實踐熱情和科學的求實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要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堅決反對無視規律,盲目蠻干。

認識論

1、簡述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08.10)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簡述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10.10)

(1)主體和客體之間具有實踐關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 (2)主體和客體之間具有認識關系,即反應和被反映的關系。

(3)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主體對客體具有能動的改造作用,這種能動性又受到客體的制約。

3、試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并說明割裂二者的統一在理論和實際工作中會導致的錯誤。(09.04/10.01) (1)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對事物的各個片面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全體 本質和內部聯系的反映。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既相區別,又有聯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他們的聯系表現在: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

(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在理論上會導致經驗論或唯理論的錯誤。經驗論認為只有感性經驗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是可靠的,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唯理論認為只有理性認識是可靠的,感性經驗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在實際工作中會導致經驗主義或教條主義的錯誤。經驗主義夸大局部經驗的作用,否認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教條主義夸大理論的作用,否認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把理論當成教條,到處生搬硬套。

4、簡述真理及其客觀性的含義。(10.04)

(1)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或:真理是主體對客體及其本質的正確反映。)(2分) (2)真理的客觀性的含義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著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4分)

5、簡述真理和真理相對性的含義。(11.01)

含義:正確地反映客體的認識就是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

(1)從廣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對客觀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確認識。在廣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條件制約的。需要進一步擴展。

(2)從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對客觀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層次近似正確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條件制約的,認識有待于深化。

6、簡述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含義及二者的辯證關系。(09.10/11.10) 真理是個發展過程,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

含義:(1)真理的絕對性:就真理的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都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就人類認識的本性來說,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客觀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接近,承認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認絕對真理;

(2)真理的相對性:從廣度上說,它只是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 從深度上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

關系: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包含的,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相對真理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和顆粒。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從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7、試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第一,黨的思想路線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第二,黨的思想路線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第三,“實事求是”這四個大字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它充分體現了馬克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原則。

第四,黨的思想路線堅持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8、 試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黨的群眾路線的一致性以及堅持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11.10)

(1)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條路線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我們黨的領導路線和工作路線。

(2)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是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從群眾中來就是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到群眾中去就是從認識到時間的過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也就是實踐—認識—實踐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這表明群眾路線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是完全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

(3)人心向背決定一切,我們要永遠不脫離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在一起。

9、 試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理,并說明中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意義。(11.04)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因為:第一,真理是主體對客體及其本質的正確反映,檢驗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是否相一致。第二,實踐是人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對照,從而使認識得到檢驗。一般來說,人們按照一定的認識去行動,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如果遭到失敗,就證明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2)我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實質是要不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問題。只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的唯一標準,才能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堅持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放棄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東西,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實事求是,就會亡黨亡國。

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1、簡述生產方式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10.10)

含義: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作用:(1)生產方式或生產活動,是人類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根本動力和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2)生產方式或生產活動是人類和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生產活動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

(4)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

2、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意義。(09.04)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2分)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社會向前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延緩社會的發展進程。(2分)

(2)觀念形態的文化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2分)

(3)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培育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教育和科學的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分)

3、簡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及主要表現。(10.04)

(1)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1分)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1分) 第二,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 第三,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1分)

第四,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1分) 第五,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1分)

4、試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09.01/09.10) 第一層含義:科學滲透于現代生產力系統的各類要素之中。

第二層含義:在現代化生產中,出現了“科學—技術—生產”的過程,使科學對物質生產具有了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層含義:科學技術已經成為了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杠桿。

5、簡述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的內容。(10.01)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性質決定身纏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2)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生產力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之間呈現出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6、簡述上層建筑的兩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11.01)

(1)上層建筑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于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2)政治上層建筑與觀念上層建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首先,觀念上層建筑決定政治上層建筑。其次,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既成的物質力量,反過來影響觀念上層建筑。

7、為什么說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09.10) 第一,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執政黨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自覺行為。

第二,改革是堅持在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和 方面。

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第三,改革是改革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中具體制度的一切弊端,以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第四,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8、如何理解人民群眾范疇?簡述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11.04)

(1)人民群眾范疇既有量的規定性,指社會成員的大多數,又有質的規定性,指一切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社會力量。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 (2)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9、簡述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內容。(08.10) (1)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包括:①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③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④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2)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資本主義的形成和本質

1、如何理解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11.01)

(1)商品是通過人的勞動生產出來的,因而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也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所決定的。這種勞動的二重性就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2)生產一定使用價值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出使用價值,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不同的使用價值。

(3)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另一方面來看又是抽象勞動。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也就是抽象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實體。所以,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創造了商品的價值。

(4)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并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屬性。

2、試述商品的價值量是如何決定的。(11.04)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所生產的各種商品,其價值量的確定,是通過把一定量的復雜勞動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來實現的。

(3)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包含在該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3、簡述價值規律的內容及作用。(09.10/10.04)

(1)價值規律的內容是: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2分)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1分)

(2)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為: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部門的分配;自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實現優勝劣汰。(3分)

4、簡述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及其意義。(08.10) 1) 根據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發生價值量的變化,叫做不變資本(c);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實現了價值增值,叫可變資本(v)。

(2)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意義在于:①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和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說明剩余價值不是由全部資本產生的,不是由不變資本產生的,而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②為揭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的根據,正確表明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是剩余價值率。

5、試述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09.01/11.10) (1)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產生的剩余價值稱為相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主要取決于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

(2)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比一般資本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其來源仍然是該企業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3)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的直接動機,通過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就會提高,相對剩余價值又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結果。所以說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資本所有者追逐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6、試述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10.04/10.10)

(1)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反封建斗爭和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2分)當時的資產階級學者提出了許多富有進取精神的先進理論和觀念,繼承發揚了人類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歷史進步意義。(3分)

(2)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服務,本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思想體系。(3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的展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總體上失去其歷史進步性,成了為剝削制度辯護、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2分)

資本的流通和剩余價值的分配

1、試述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10.01) (1)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二是生產資本的構成。 (2)資本周轉時間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越短,資本周轉速度就越快。 (3)生產成本依據其價值周轉方式的不同,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兩部分。生產資本構成對資本周轉速度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二是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本身的周轉速度。

2、試述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09.04/09.10) (1)資本周轉速度對年剩余價值量有影響作用。(1分)產業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影響到一定數量的預付資本在一定時期內所能帶來的剩余價值量的多少。(2分)由于全部預付資本中的可變資本是剩余價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可變資本周轉的速度越快,帶來的年剩余價值總量就越多。(2分)

(2)資本周轉速度對年剩余價值率有影響作用。(1分)產業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影響到一定數量的預付資本的年剩余價值率的高低。(2分)資本周轉速度越快,實際發揮作用的可變資本就越多,年剩余價值總量越多,年剩余價值率就越高。(2分)

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是什么?(11.04)

(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實質上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經濟危機的根本特點是商品生產過剩,這種過剩不是與勞動者的實際需要相比的生產絕對過剩,而是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貨幣購買力相比的相對過剩。

(2)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當這個矛盾達到十分尖銳的程度,就會引起經濟危機的爆發。

4、簡述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和典型特征。(10.01) (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典型特征是商品生產過剩,具體表現為商品滯銷,物價下跌,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等。

5、簡述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區別。(10.10)

(1)二者表現的經濟關系不同。剩余價值率表示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利潤率表示預付總資本的增值程度。 (2)二者的數量不同: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 (3)剩余價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價值的來源是可變資本,而利潤率則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實來源,似乎剩余價值是由全部預付資本所生產出來的。

6、試述平均利潤的形成及本質。(08.10) ①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

不同生產部門之間平均利潤的形成,是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投資于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圍繞取得有利投資場所和爭奪較高利潤率而展開競爭。競爭的手段是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轉移,即資本家把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抽出,轉投入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原來利潤率較低的生產部門,由于資本數量減少,生產規??s小,生產的商品數量相應減少,在社會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上漲,利潤率提高。相反,原來利潤率較高的生產部門,利潤率則逐步降低。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轉移,一直要繼續到通過不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同生產部門價格變動的自發調整,使各個生產部門的利潤率大體趨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潤時,資本的轉移才會趨于停止。 ② 平均利潤的本質

平均利潤本質上是全社會的剩余價值在各生產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體現著整個資產階級剝削整個工人階級的經濟關系。

7、簡述借貸資本的形成和本質。(11.10)

形成:(1)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的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特殊資本形式,它的形成同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循環有密切的關系。

(2)貨幣的所有者總是竭力為手中閑置的貨幣尋找出路,以使其發揮資本的作用。而在資本主義再生產循環過程中,有的資本家確會需要補充的貨幣資本。這樣,他們之間就產生了借貸關系。貨幣資本為獲取利息而貸出去時,就轉化為了借貸資本。

本質:借貸資本的本質是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使用的貨幣資本。

8、試述利息率的決定因素。(09.10) (1)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潤率,否則職能資本家就無利可圖,從而不回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則借貸資本家就無利可圖,從而不會去放貸。

(2)一定時期利息率的高低,受兩個因素的影響:一是平均潤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與企業利潤的比例所決定。

(3)而在一定的平均利潤率水平和借貸資本的供求平衡時,利息率究竟多高,實際上是由一個國家的習慣和法律傳統決定的。

9、簡述級差地租兩種形態的形成條件及本質。(09.01) (1)差地租I形成的原因是:一是不同地塊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別;二是不同地塊的地理位置的差別。級差地租Ⅱ形成的原因是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

(2)差地租I與級差地租Ⅱ,雖然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由個別生產價格與社會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所形成的超額利潤轉化而成的。在二者的關系上,級差地租Ⅱ要以級差地租Ⅰ為前提和基礎。

資本主義的發展

1、資本主義自由階段的競爭和壟斷階段的競爭有什么不同?

①競爭目的不同。 ②競爭手段不同。

③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 ④競爭的范圍不同。

2、簡述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及其實質。(08.10/10.01) (1)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①從生產力方面看,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率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社會財富迅猛增長,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發展;②從生產關系方面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所有制關系、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調整;③從上層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與法制有效結合,國家管理經濟和社會的職能增強,資產階級的民主形式進一步擴大,公民權利的內涵與外延有新的擴展,意識形態中的左翼與右翼的分歧逐漸減弱,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更加鮮明。 (2)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實質:當代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許多新變化,但它的經濟基礎仍然是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制。

3、簡述壟斷利潤及其來源。(09.01) 壟斷利潤的來源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來自對本國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

第二,由于壟斷資本可以通過壟斷高價和壟斷低價來控制市場,使得它能獲得一些其他企業,特別是非壟斷企業的利潤。

第三,通過加強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的海外利潤。

第四,通過資本主義國家政權進行有利于壟斷資本的再分配,從而將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變成壟斷資本的收入。

4、試述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輸出資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對經濟落后的資本輸入國的影響。(11.10)

(1)資本輸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謂過剩資本的出現,這是資本輸出的財力基礎。

(2)資本輸出的可能性,一是在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也在發展過程之中,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輸出和經濟侵略,使這些國家原有的自然經濟逐步趨于瓦解,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起來,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場。二是這些國家的勞動者出現了分化,勞動力市場出現,有充足而且價格很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低的勞動力供給。三是這些國家基礎設施的發展,鐵路、公路、港口等發展近現代工商業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已有所建設,為輸入資本提供了一定條件。

(3)影響:對資本輸入國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外來資本和生產方式的進入,促進了這些國家自然經濟的瓦解、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生長和發展,建設了一些近現代的工商企業,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國外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也給這些國家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

5、簡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11.04)

(1)壟斷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

(2)金融資本的形成與金融寡頭的統治相關。 (3)資本輸出在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國際壟斷同盟在經濟上瓜分世界。 (5)壟斷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6、簡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09.04/10.04/10.10)

(1)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國有經濟、國有企業)。(2分)

(2)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國有資本與私人資本結合在一個企業中的經濟形式)。(2分) (3)國家和私人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私人企業的外部起作用)。(2分)

社會主義社會

1、簡述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新型的革命政黨。(08.10) (1)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科學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2)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

(3)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黨; (4)馬克思主義政黨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黨;

(5)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團結統一的黨。

2、試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基本特征。(11.01)

(1)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的本質概括為“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第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這是由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決定的。

第四,社會主義事業要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共產黨的領導,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

3、簡述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09.04) (1)在這些國家發展生產力,趕超發達國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2分)

(2)在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2分) (3)這些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面臨資本主義國家的嚴峻挑戰。(1分)

(4)這些國家對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過程。(1分)

4、簡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10.04)

(1)各國在社會主義革命時,其生產力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各不相同。(2分) (2)各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及具體國情各不相同。(3分)

(3)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各國都在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1分)

共產主義社會

1、簡述“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內容。(10.10)

(1)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第一,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只有認識了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顧或違背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認識和利用規律又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必須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實踐熱情和科學的求實態度結合起來,既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又要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堅決反對無視規律,盲目蠻干。

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馬原歷年真題大題總結

2、為什么說社會主義是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10.01) (1)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低級階段,是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

(2)實現共產主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如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全體社會成員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質的極大提高等,只有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經過長期奮斗才能創造出來。不經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發展,不具備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就不可能實現共產主義。

3、簡述實現共產主義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09.01) 1.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資料極大豐富;

2.人的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求; 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讓知識帶我們走向自由

服務熱線:400-886-2410

第五篇:2016考研政治馬原常用原理總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技巧掌握得再嫻熟,沒有實實在在的知識打底,想得高分也只是癡人說夢,所以,在大概地講解了考研政治中馬原主觀題的評分點和答題攻略以后,我們再把其中的常用原理做以概括性表述。

1、實踐與認識主、客體

實踐活動是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實踐活動就是一個以主體、中介和客體為基本骨架的動態的發展系統。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不僅僅是認識和被認識的關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也是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所謂認識過程,就是主體在改造客體的實踐中能動地反映客體的過程。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一是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二是實踐主體按照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實際地作用于客體,把實踐方案變為實際的實踐活動;三是通過反饋和調節,使實踐目的、手段和結果按一定方向運行。實踐活動過程在主體的自覺意識支配下,既能動地變革著客觀世界,也能動地改造著主觀世界。

2、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活動的目的并不在于認識活動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踐和認識是相互作用的,認識特別是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錯誤的認識誤導實踐,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1、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后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統一的認識過程中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又是互相交織、互相滲透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感性認識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會走向唯理論和經驗論,在實際工作中就會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于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指導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認識向實踐的飛躍是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過程,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的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展。

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一般性的東西,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個別的、具體的事情。一般與個別、理論與實踐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必須從實際出發,把一般的理論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第二,要把關于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理論向實踐轉化,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事物的現存形式,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此就必須以對客觀事物的事實性認識為基礎,對客體的價值即它對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學的評價,按照客觀事物的尺度和人自身尺度,在觀念中建構起實踐改造所應達到的理想客體,即形成實踐觀念。第三,要把理論的正確性與現實的可行性統一起來,尋求實現理想客體的具體途徑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論必須被群眾掌握,內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1、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是指,人們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從客觀方面看,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從主觀方面看,人的認識能力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人的認識受實踐范圍、立場、觀點、方法、思維能力、工作經驗和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對于事物發展過程的推移來說,人類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無限發展的,它表現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推移的永無止境的前進運動。

這種認識的無限發展過程,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運動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

2、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與相對性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是個發展過程,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統一。作為真理,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絕對真理,是永遠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相對真理,是要不斷發展的。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相互聯結、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絕對真理通過相對真理表現出來,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人們已經獲得的每一個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絕對真理的一個成分,都是通向絕對真理的一個階梯。

承認真理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對絕對主義,又要反對相對主義。絕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認為人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把已有的理論看成永恒不變的教條。這種絕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相對主義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客觀性,懷疑科學理論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觀隨意的東西。這種相對主義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

1、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

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謬誤。由于真理和謬誤決定于認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但是,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后會暴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后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范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范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真理變成謬誤,謬誤變成真理。我們要善于堅持和發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謬誤作斗爭。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失敗常常是成功之母。只要人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2、真理和價值

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

真理和價值統一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類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要把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結合起來,通過一定的自我調節來解決真理和價值的沖突,實現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堅持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發展看做一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只有注重事實,才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說到底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所謂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中找出其固有的規律即事物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的向導。

堅持實事求是,必須解放思想。所謂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陳舊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也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歸宿,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創造性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解放思想著眼于從主體方面,強調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事求是著眼于從客體方面,強調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體現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2、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實踐以理論為指導。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既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也是認識

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改造客觀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人們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觀,即改造觀察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考研英語閱讀單詞匯總下一篇:考研經驗總結得很好的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