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范文

2023-03-16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雙一流;學科發展;中醫藥

自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組審議通過“雙一流”建設方案,到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文,公布了國家“雙一流”建設項目名單,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學位授權審核結果公示名單,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學科”成為了國家教育領域的熱點和焦點[1]。聚焦中醫藥事業發展,2016年出臺的《中醫藥法》以及《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文件精神,陸續出臺了《醫教協同深化中醫藥教育改革與發展意見》等具體措施,為國家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學科建設作為引領學校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只有重視了學科設置,才能夠使得院校人才培養結構更加的合理。中醫藥重點學科是推動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中醫藥學科的發展進行調研,梳理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為推動中醫藥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探索更多有效途徑。

一、“雙一流”背景下中醫藥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等中醫院校在“雙一流”學科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在發展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一)中醫藥學科發展模式單一,特色優勢不夠突出

在全國各大中醫藥院校中,幾乎存在相同的學科設置模式。首先,把相當大的一部分資源分配給占主要地位的中醫藥學科,目的在于建立類似“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另一部分人富起來”的發展模式,以中醫藥學科為核心,逐漸向藥學、生命科學等周圍學科擴展,最后才涉及法學、管理學等新興學科。從不同程度上盲目得追求學科大而全的,卻忽略了學科特色的形成,中醫藥學科的主體地位逐漸受到其他學科的影響[2],導致一些學科特色及優勢學科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同質化”的中醫藥院校不得不思考并迅速調整自己的定位。

(二)中醫藥領軍人才缺乏,學科團隊成員結構不合理

“領軍人物-高水平臨床-高質量項目-高貢獻成果-高影響論文-高水平人才培養”這一模式可以推動學科的科學研究、臨床實踐向縱深發展,形成優勢和特色,建立良性循環的機制[3]。學科領軍人才少,學科團隊成員學歷、職稱、年齡和學緣結構不合理,已成為制約學科學術創新、臨床研究、醫療水平、社會服務等的決定性因素。需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學科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提升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匯聚和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使行業內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數量增加,形成年齡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帶動學科發展。

(三)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本科生培養、研究生培養缺乏聯動機制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一體化路徑不明,對本科的人才培養重視度不夠,學科建設的成效在推動本科人才培養方面作用不突出;學科發展、專業建設對社會發展的響應和反應機制尚未形成[3]。學科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一流人才的培養主要依托一流學科,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互動構成現代教育和科技的一個重要特征,研究生在學科中的貢獻度與人才培養是統一的,在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作用這一方面的認識和實踐均不夠,另一方面各高校沒有形成研究生、本科生一體化的聯動機制,無法利用研究生教育及科研資源來提升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4]。

(四)學科管理與評估機制不夠完善

中醫藥學科建設的組織保障有待加強,學科評價制度不健全、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不規范等問題,學科建設應從注重數量的增長向注重質量轉變,缺乏有利于知識創新的科研人員績效考核制度,缺乏同行學術評價與長期社會效果跟蹤相結合的評價制度[5-6]。

二、“雙一流”背景下中醫藥學科發展對策

“雙一流”背景下,中醫藥學科建設唯有不斷創新,把握國家政策,不斷進取,把創新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重中之重,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為此,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建設工作。

(一)醫教協同發展,加強中醫藥學科投入

強化基礎研究,打造高端學科平臺,重點重點支出高端人才培養,加強政策扶持,為進一步加大學科建設力度,提升學科軟實力,采取多元化方式投入學科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推動中醫藥學科建設的科研與學術研究,還要不斷加強學科的基地建設,保障實驗室設備配備齊全,為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鋪好發展之路。

(二)以人為本,加大中醫藥高層次人才保護和引進力度

將人才政策與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發展規劃和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萍及l展,以人為本,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學科建設工作。重點強調人才在學科建設中的所揮的重要作用。如果想建設建設一流水平的學科,一定少不了一流水平的學科建設團隊,而一流水平的學科建設團隊,至少要有一名具有一流水平的學術造詣和學術聲望的學科帶頭人,能夠正確的帶領團隊進行科學、有效并且可行的學科建設工作。單絲不成線,孤木不成林,優秀的學科帶頭人的團隊里,還需要具有一定水平和實力的相關工作人員,來高度完成上級分配下來的各項任務,以保證建設工作計劃、有序開展。所以,在學科隊伍建設過程中,人才引進也是重要一環,不僅能夠提高團隊的整體素質,還能為學科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三)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優化學科結構與布局

根據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合理的學科結構。一個中醫藥院校屬于哪一種類型,重點突出哪些優勢,在同類院校中能夠展示怎樣的特色等,都與學科結構密切相關,同時,合理的學科結構也能提升學科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學科結構的形成,需要辦學者充分研判學科發展前沿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要,科學合理做好學科建設范圍和目標定位,優化學科結構布局,錯層發展的學科引導機制,做好學科生態體系的整體謀劃[7],在學科建設戰略上集中力量,選擇最能發揮中醫藥院校優勢,重點發展、率先突破、以形成特色,配合區域經濟發展,建立符合中醫藥院校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明確學科專業的發展方向,使中醫藥院校的學科調整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有效的無縫對接,使其成為培養中醫藥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同時,還需要考慮中醫藥學科本身發展建設的趨勢與國家政策的相結合,使得學科建設思路從“廣而全”向著“精而優”轉變[8]。

(四)健全學科管理的體制機制

加強學科頂層設計,明確學科管理組織架構,可以實現對學科管理的精準化、制定學科發展規劃的科學化、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精確化、學術水平提高的整體化,完善學校、二級院校及學科管理制度,增強學科資源的宏觀調控,結合各中醫藥院校不同學科差別化發展,實施分類建設,分層發展的學科建設指導機制,根據分類分層結果確定目標,明確學科帶頭人負責制,落實學科聯動機制、獎懲機制,進一步完善學科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促進中醫藥學科良性發展,同時通過財政撥款、學校配套、項目合作、平臺共享等多種方式加強學科建設經費的籌集,根據評估評價結果調整經費支持幅度,激勵中醫藥學科加強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有力保障[9]。

中醫藥事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機遇,中醫藥院校必須搞好內涵建設,凝練優勢,奮發有為。作為專業性較強的中醫藥大學內涵建設必須依據自身特點做好頂層設計,立足傳統,彰顯特色,發揮優勢,在“雙一流”的學科建設中,避免盲目擴張式的“全面發展”,做好思想指導實踐、實踐反饋作用于思想的螺旋發展方式,以我輩之優勢與長處為基,并加強重視優勢與特色的繼承與發揚,逐步向周圍開疆拓土,鏈條式一環帶一環的發展,以此帶動整個學校的學科建設,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翁鐵慧.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2):1-3.

[2]徐向宇.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科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7,4(32):6321-6324.

[3]鄭曉紅,黃成惠,段金廒,等.中醫藥學科發展建設的價值取向和戰略選擇[J].中醫雜志,2015,2(3):181-183.

[4]魏靜,鄧洪平,羅克明,等.高等院校“教師—研究生—本科生”聯動創新實踐平臺的構建-以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例[J].2018,5(43):181-183.

[5]姚靜.以學科為支點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的基本遵循、主要任務與動力所在[J].教育評論,2018,12(2):29-31.

[6]姚思宇,何海燕.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邏輯關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01:19-26.

[7]楊佳麗,郭向明.關于地方高校推進一流學科建設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47):215-217.

[8]徐向宇.試析中醫藥學科發展建設的價值取向和戰略選擇[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63(17):207-209.

[9]陳芳芳,周茂福,李艷華,等.基于SWOT分析的中醫藥院校學科建設發展策略研究[J].大學教育,2017,2(1):75-76.

基金項目:1.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雙一流”背景下中醫藥學科發展策略研究”(編號:JJKH20190487SK)(201901-202012);2.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研究生導師考核機制建立與對策研究”(編號:JJKH20190485SK)(201901-202012)

作者簡介:張麗莉(1986—),女,漢族,吉林扶余人,碩士,長春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秘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學科研究與管理;徐曉紅(1978—),女,漢族,吉林蛟河人,博士,長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與管理;趙娜娜(1984—),女,漢族,吉林松原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藥學;王致磊(1987—),男,漢族,山東膠南人,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學;萬志強(1984—),男,漢族,吉林通化人,碩士,長春中醫藥大學考務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研究與管理。

*通訊作者:趙雷(1978—),男,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長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與管理。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采取有效途徑創新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形式,以達培養中醫藥學博、碩士研究生信息素養,促進其科研思維和醫學意識的目的。

關鍵詞:文獻檢索課 創新形式 研究生培養

研究生是當代科技和人才競爭的重要陣地,是實現國家持續快速發展和科教興國的重要力量。而研究生教育是以開拓學生的智能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科學研究能力等,因此,是否具備信息檢出意識和獲取文獻信息的能力,便成為研究生基本能力判定的要素之一。研究生在學習及科研期間,從選題、實驗設計、尋根考證到論文的撰寫,無不需要閱讀、引用大量文獻,教會學生檢索方法,訓練學生的高效閱讀及檢索能力,迅速獲取所需信息,以及熟練使用各種檢索工具等,賦予了文檢課教學重要的使命,創新并將這種信息素質教育深入實行,不僅能夠拓寬學科體系,更能促進學科內容的深化。

1 文獻檢索課的發展狀況

在1984年以前,我國的文獻檢索課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課程,一般由專業課教師代講。1984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文獻檢索課經歷了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目前由于受教學時間、教學場地、教學內容及師資力量等方面的限制,學校對文獻檢索課的重視程度普遍不夠,課時常被壓縮,學科發展有失平衡,并且教材更新緩慢,內容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計算機檢索方面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教學也一直采用課堂理論講授的方式,較少關注教學的方法和藝術,一味照本灌輸具體的檢索方法及檢索技巧,偶爾對基本知識的發問[1],學習過程單調枯燥,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高校教師應作好文獻檢索教育的發展對策,使文獻檢索課逐步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

2 文獻檢索課對中醫藥學研究生的意義

傳統醫學是一種經驗醫學,在臨床實踐中,醫生大多根據個人及高年資醫師的經驗或基礎理論或動物研究的結果用于治療病人,而每個人對概念的見解又各不相同,長此以往就會出現信息缺失、概念不準確、理論陳舊等弊端;藥學研究生對與其研究領域相關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態方面的信息,新藥研發的未來市場前景,藥物從研發到產出再到上市這一系列環節中所產生的社會效應以及倫理關系,藥物本身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利弊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把握,若不注重自身的知識更新,其所學的知識將很快就會老化。因此,加大文獻檢索課教學力度,特別是更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2.1 擴充知識全面性

文獻檢索課的特點是“授之以漁”,重在傳授獲取信息的方法[2],以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料為基礎,為研究生拓寬知識面、交叉各學科知識都可以提供有利條件,不僅可以自由選擇跨學科學習,還可以有計劃地拓展或完善其知識結構,為培養研究生的思想創新意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提高信息提取能力

部分研究生對圖書館資源了解和利用得較少,不熟悉館內期刊,對文獻檢索系統較陌生,在面對眾多資料時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哪些需要泛讀、哪些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反復分析和探究文獻綜述時只能簡單羅列多,比較分析少,甚至用較多的篇幅列舉與論文無關的資料,因此,文獻檢索課無疑是最為行之有效的培養手段之一。

2.3 增強創新意識

首先要在思想上創新,之后才能指導實踐創新,而這一切首先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文獻閱讀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在學習的過程中博采眾家之所長,以自身獨有的視角觀察相同的領域,但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對看似普通的事物做出全新的詮釋,令人耳目一新。沒有傳統就沒有中醫藥學往日雄厚的基礎,而沒有創新和發揚就沒有中醫藥學今天和明天蓬勃的發展,文獻檢索課的指導方向就是決定培養何種中醫藥人才的一把鑰匙。

3 創新文獻檢索課的途徑

文獻檢索歸屬于實踐性學科,其內容不經過多次反復的確定與更改,不充分運用于實際教學與科研中,是不可能熟練掌握的。隨著社會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強化高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改革文獻檢索課的形式,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3.1 豐富教學手段

選擇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制作課件,把原本抽象枯燥的數據和內容形象化、動態化,或者直接鏈接到所需網站,打開數據庫進行檢索,讓學生了解現代電子出版物,光盤數據庫,電子圖書館和全球網絡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習者對先進的檢索系統和信息服務擁有直接的感知;對于年代久遠需要考證其真實性或者進行搜集、整理研究的資源,依然保留普通手動檢索教學,不能讓傳統的東西流失,但要增加計算機檢索的技能培養的力度,從根本上規范學生的檢索習慣,在眾多網絡信息里可以自由并快速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努力實現雙語化教學,不僅能使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以適應今后的科研工作,同時也是促進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重要手段。

3.2 改革課堂教學形式

成立小的課題組,組內對所查閱的文獻向課題組內的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講述,對文獻查閱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其幫助不會查閱和檢索文獻的學生,從而活躍每個人,促進課題組的整體進步和發展;發揮學校圖書館的優勢,邀請圖書館的教師定期針對學生的不同信息需求,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嵌入式服務,可以第二課堂的形式讓學生有機會與其他領域的教師進行信息交流,保證科研必需的技術指導和資源支持。

3.3 推進課后延伸效果

可以在課后與學生進行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交流,如E-mail、QQ群、BBS等,可充分利用它們完成信息發布、答疑、師生交流意見、成立討論小組,進行文獻傳遞等;以檢索報告的形式取代考試[3],以學生對課題整體把握、學科范圍、檢索時限、主要文獻類型等基礎分析,并編制檢索式為考察指標,以最終上交報告的查全率、查準率、相關文獻數、工具書和數據庫的專業學科適合性以及查新報告的撰寫質量為考察結果,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并能有效調動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4 結語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高層次的創新型、教學研究型人才,在新信息環境下的文獻檢索課是在繼承傳統教學基礎之上的一次飛躍,是培養研究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在研究生課程的教學中還是在課題實驗的研究過程中,都要求不斷培養和提高研究的文獻檢索能力。我們應當與時俱進,不斷加強和改進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形式,只有提高了研究生的信息素養意識,才能更好地培養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任翠娟.PBL教學法在高校文獻檢索課中的應用[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8(3).

[2] 檀律科,何華,孫忠進,等.創新意識下的藥學研究生文獻檢索課程[J].藥學教育,2011,27(2).

[3] 武俊瑛.對有效提高研究生文獻檢索課教學效果的探討[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3).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瑰寶,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出臺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要求全面落實中西并重方針,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為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指明了道路。近年來,鎮江市中醫藥事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建設,為全市人民身體健康做出重要貢獻,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中醫藥事業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和薄弱環節,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動中醫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藥品研發,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中的獨特優勢,推動中醫藥事業在傳承創新中高質量發展。

分析研判,中醫藥服務有基礎有特色有成效

近年來,鎮江市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系列指示精神,堅持“中西醫并重”,將中醫藥工作納入“健康鎮江”建設總目標,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通過中醫藥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中醫藥服務的有效供給,為全市人民群眾提供便捷、多樣、有效的中醫藥服務。

全市中醫藥服務基礎不斷夯實。將中醫藥工作納入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三年列入鎮江市政府“十件實事、百項工作”。近年來,通過加強中醫醫院環境建設和基層中醫綜合服務區、中醫藥科室標準化建設,鎮江市中醫藥服務已成為醫療衛生工作的特色亮點,涌現出一批國家和市級重點???、學科和省級示范中醫科、中醫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截至2019年底,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占比提升到24.1%,同比增長23.5%,在維護群眾健康、建設“健康鎮江”等方面發揮了中醫藥的獨特作用。

全市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鎮江市擁有三級中醫醫院3家、二級中醫醫院3家,所轄地區中醫醫院全部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服務水平,擁有中醫全科醫師164人,城鄉每萬名居民擁有中醫全科醫師數達0.5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8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建有中醫科、中藥房。全市建成國家級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推廣基地2個、省級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建設單位8個、省級鄉鎮衛生院示范中醫科建設單位5個。2019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人次數已占全部診療人次數的22.56%。

全市中醫藥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鎮江市著力打造15分鐘中醫藥服務圈,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和服務功能。丹陽、句容、揚中三個縣級市創成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建成率已達95%,今年年底實現全覆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建成“中醫閣”190個,“中醫藥就在你身邊”品牌影響力有效提升,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獲得感明顯增強。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鎮江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快速組成中醫藥專家組,積極研發中醫藥預防方劑,全程參與12名確診患者病案討論,科學制定救治方案,開具清肺排毒湯、宣肺敗毒方等3種處方,進行省、市級中醫專家集體會診6次,“抗病毒、呼吸支持、‘中醫藥+心理干預’”治療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中醫藥力量。

查找短板,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鎮江市中醫藥服務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客觀地講,一些深層次的困難和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突出表現為四個“不到位”。

中醫藥服務體系不到位。中醫藥服務總量和比例還有欠缺,發展不充分、不均衡情況依然存在。比如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不足,實際開放床位距離群眾就醫需求還有差距;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種類、方法不多,中草藥處方和非藥物中醫療法開展比例尚有差距,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方法不夠;中醫藥在防治傳染病、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發揮不夠突出。

中醫藥扶持政策不到位。中醫藥醫保支付傾斜政策不足,吸引力不強,一些治未病、疾病康復、養生等中醫藥項目尚未全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中醫優勢病種、單病種結算還沒有完全建立,部分非藥物的中醫治療項目(針灸、推拿等)價格還不盡合理。

中醫藥人才配套不到位。全市中醫藥人員數量依然不足、年齡普遍偏大,尤其是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工作者年齡結構老化嚴重、專業素養出現斷檔,再加上中醫藥人員招錄難、留住難問題依然突出,基層中醫藥人員隊伍呈現加速萎縮趨勢。

中醫藥投入保障不到位。對中醫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方面的財政投入不足,部分中醫醫療設備設施老化陳舊,常用中醫藥技術設備不能完全適應當前中醫藥發展壯大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當前狀況。

守正創新,凝聚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不僅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要求,也是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色優勢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今后工作中,鎮江市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快健全中醫醫療體系,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大作用。不斷推進中醫“治未病”工程。發揮中醫在“治未病”中的核心作用,在各級中醫醫療機構建設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和“治未病”綜合服務區,通過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和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閣”建設,推動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有效提升。不斷推進中醫信息化建設。以績效考核為契機,推進“互聯網+中醫藥”建設,將中醫藥服務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完善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系統,推動中醫藥不斷走向現代化、信息化。加快推進基層中醫藥健康信息平臺全覆蓋,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中的優勢,為實現分級診療提供有效助力。不斷推進中醫醫聯體建設。充分發揮二級以上中醫院龍頭作用,積極搭建以中醫院為主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成員的中醫??坡撁?,支持由中醫院牽頭的縣域醫共體建設,實現技術人才共享共建,促進基層中醫藥服務穩步發展。不斷推進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認真落實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項目,根據居民不同體質開展中醫藥健康指導。將中醫藥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基層開發和推廣中醫藥健康個性化服務包,在家庭醫生團隊配置中醫藥服務人員,確保65歲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和0—36月兒童等重點人群均可得到中醫健康指導。不斷推進中西醫融合發展。加強綜合性醫院、傳染病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臨床科室設置,建立健全中醫藥參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協調機制和重大傳染病防治中西醫協同機制,完善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充分發揮中西醫、中西藥協同防治傳染病的作用。

大力推進中醫藥人才建設。人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本,是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的關鍵。要加快中醫藥人員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確保中醫藥工作者比例不斷提高、能力不斷提升。強化基層人才引進。加強以中醫全科為主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積極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培養醫學生免費計劃,力爭以縣(市、區)為單位基層中醫藥人員比例達到20%。積極推進縣級中醫藥人員編制統籌使用,試行中醫藥人員“縣管鄉用”措施,為進一步吸引人才提供系統政策支持,促進優質中醫藥人才資源留得住、用得好。強化學術經驗傳承。積極開展全國和省市級基層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基層工作站建設工作,通過帶教、查房、坐診等培養一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促進基層中醫藥服務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將市級以上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向基層傾斜,完善本地區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機制,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中醫藥學術經驗傳承格局。強化中醫技術培訓。加強對中醫藥工作者中醫經典的再學習、再臨床,形成中醫經典理論思維模式和以中醫經典理論為指導的診療模式。加強中醫藥知識和技能系統培訓,提高西醫藥人員運用中醫藥診療知識及技術方法處理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積極打造中醫藥服務業態。探索中醫藥發展的多元化路徑,開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覆蓋群眾多方面的健康需求。推動中醫流派開發。深入挖掘整理“京江中醫流派”理論學術、醫案典籍,對“江南何氏”“丹陽顏氏”“大港沙氏”等本市傳統中醫流派開展系列研究,努力形成鎮江市中醫流派傳承體系。對中醫藥歷史人物、名老中醫臨床醫案、學術經驗進行系統整理研究,形成具有鎮江地方特色的中醫藥文化。開展中醫藥知識普及,建立中醫藥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學?;顒拥某B化機制,有效增強人民群眾中醫藥健康素養。發展壯大中醫產業。創立一批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業,創作中醫文化精品,促進中醫藥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出版、動漫游戲、體育演藝等有效融合,培育一批中醫、中藥知名品牌,不斷提升中醫藥的社會影響力。將中醫藥融入養老事業發展規劃,整合中醫醫療、康復護理等資源,建設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養老服務機構。推動中醫融合發展。挖掘中醫藥人文元素,將優質中醫藥服務資源融入旅游服務產業,開發中醫藥觀光、文化體驗、特色醫療、養生體驗、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中醫藥健康養生旅游新產品,促進中醫健康服務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持續加大中醫藥扶持力度。積極落實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扶持支持政策,科學研究細化具體措施,保障中醫藥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將中醫藥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合理調配中醫醫療資源,補足基層供給短板,進一步覆蓋城鄉中醫醫療服務網絡,提高基層中醫藥健康服務供給水平。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財政投入,制定中醫藥特色醫療服務補償辦法,大力支持中醫師承教育、文化建設、體系完善、人才培養、中醫流派開發等工作。凝聚中醫藥發展的強大合力,加強《中醫藥法》《江蘇省中醫藥條例》宣傳,開展“中醫藥宣傳月”活動,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注中醫藥的良好氛圍,凝聚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強大合力。將中醫院內制劑、治療性針灸推拿、合規中藥飲片等中醫診療技術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建立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動態調整機制,合理體現中醫非藥物療法的勞務價值。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中醫院。全面落實《中醫診所備案管理辦法》,對社會資本開辦中醫診所的,加快備案準入,努力構建社會辦醫多元化格局。同時鼓勵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尤其是名老中醫在基層開設中醫診所,支持社會力量開辦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努力培養一批經營規范、服務優質、特色鮮明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

(作者系鎮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高 利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慢性筋骨病是中醫骨傷科疾病的統稱,中醫學將其病因病機歸納為本虛標實,以肝腎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內外兼治是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慢性筋骨病病因病機從標本論述,以內外兼治、標本論治為指導思想,結合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以對疾病有更全面、立體的認識?!敖顪清e”理論認為,內外兼治應從內治治標、內治治本、外治治標、外治治本進行分析,與此同時結合臨床實際情況不必過度分割標本的概念。

【關鍵詞】 慢性筋骨病;筋滯骨錯;內外兼治;辨證思維;標本;平樂正骨

慢性筋骨病包括脊柱退行性疾病、骨代謝疾病以及骨關節疾病等,其主要表現為機體因自身退行性或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出現全身或者局部的骨骼、關節、肌肉等組織腫痛、肌肉萎縮以及活動不利等癥狀[1]。中醫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念貫穿疾病診療過程。內治法與外治法是中醫治療的基本方法。通常認為,內治法即藥物內服,外治法即藥物作用于機體外在疾患之處。所謂治病必求于本,即治療最終目的為解決疾病的核心問題(本)。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應當透過現象(標)看清疾病的本質,通過對疾病外在表現的歸納總結分析,得出疾病的根本矛盾點并對其進行治療。

內外兼治是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2]。該理論認為,慢性筋骨病診療應注重內外結合,標本兼治,辨證論治?;谡w觀念在辨析內外的過程中,把握疾病內之標、內之本以及外之標、外之本的聯系。在慢性筋骨病的診療過程中,將機體內外變化立體化,更加準確地把握疾病發病趨勢及走向,也是慢性筋骨病辨證診療的新思路。

1 慢性筋骨病的病因病機

慢性筋骨病由上海施杞團隊提出,認為慢性筋骨病緣于人體自然退變,在外力作用下進一步發展成為特征明顯的疾病,包含頸椎?。顾栊?、神經根型、椎動脈型等)、腰痛?。ㄑ甸g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肌勞損等)、強直性脊柱炎、膝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癥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3]。目前,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大類[4]:①退變性疾病;②軟組織損傷疾病;③風寒濕性痹證;④代謝性疾病;⑤骨與關節炎癥性疾病;⑥神經卡壓性疼痛;⑦骨科術后痛。慢性筋骨病致病原因從西醫學可歸類為基因、增齡、力學失衡及炎癥反應,如與椎間盤退變相關的易感基因rs2073711,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椎間盤退變、韌帶松弛、骨質疏松,脊柱內外源穩定性失衡,以及各種炎性細胞因子[1]。

慢性筋骨病可歸為中醫學“骨枯”“骨痹”“痹證”等范疇,病因病機可概括為本虛標實。本虛者在肝腎虧虛、氣血虛弱,標實者在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寒凝、勞傷?!把凑?,腎虛其本也”“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相關,膝關節腫痛日久,可發展鶴膝風”“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肝者藏血,在體主筋,肝血藏于內發揮濡養筋目的作用。隨著年齡增長,肝內精血逐漸衰竭出現筋枯。腎者五臟陰陽之本,主藏精,在體為骨,腎精濡養骨髓以充骨。慢性筋骨病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筋傷、骨傷兩大類[1]。筋者,連綴形體、運動關節,包含肌肉、肌腱、韌帶、軟骨、筋膜等組織;骨者,支撐形體,儲藏精氣,化生血液。筋病可見痙攣、松弛等表現,筋弛、筋縱、筋卷、筋翻、筋結等是常見的筋病;骨病見骨折、骨脫、骨痿、骨枯等,筋傷與骨損或同時發生。慢性筋骨病亦伴見皮肉損傷,故而辨證臟腑亦應考慮脾、肺、心等主肉、主氣、主血脈的功能。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而。氣虛血瘀是慢性筋骨病的病因?!白闶苎懿?,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語言、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百病生于氣”“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血流通,通過經絡濡養筋骨。氣虛者,無力血行、無力運化水濕,從而衍生血瘀、痰濕、經絡痹阻;血瘀者,阻滯氣的流通,從而衍生氣滯、痰濕、經絡不通,氣滯血瘀、痰濕痹阻經絡等反之加重氣虛血瘀。

2 慢性筋骨病的內外兼治

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強調慢性筋骨病的治療當重視臟腑辨證、內外兼治、筋骨平衡。有諸內必形諸外,疾病內在失衡可由外視而知之?!夺t學入門·標本論》曰:“以身論之,則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故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各臟腑之經絡,在外為標,在內為本。更人身之氣為標,血為本。以病論之,先發病為本,后傳流病為標?!薄墩f文解字》曰:“內,入也,自外而入也;外,遠也。外者,內之對,表也?!彼^本者,即事情發生的根本,需辨證詳查而知之;標者,即事物所表現的外在變化,迫在眉睫視而知之亟待解決的問題。簡單來說,內者,即臟腑也;外者,即癥狀也。狹義的“內”可對應疾病之“本”,“外”可對應疾病之“標”,即“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標本”。而廣義的“內”,則指相對的內,如疾病病理之所在臟腑、氣血津液、形神之神;“外”亦指相對的外,如疾病之證候、經絡、形神之形。

在內外兼治的治療原則指導下,標本兼治的同時應詳辨內之標、內之本,外之標、外之本?!饵S帝內經·標本論傳論篇》曰:“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治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眱韧饧嬷伪孀C論治觀點認為,從病位來講,慢性筋骨病的內之本在臟腑、在骨,內之標在氣血津液;外之標在筋肉,外之本在經絡。

3 慢性筋骨病的治療

慢性筋骨病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疾病療法多種多樣。如陜西省名老中醫李彥民的通絡法辨證治療[5];上海石氏傷科流派以施杞為代表的膏方之法,以氣血為綱標本兼治,著重調治肝脾腎、益養精氣神[6],結合不同劑型的中藥外用治療慢性筋骨病[7-9]。筋骨并重一直是中醫骨傷科學強調的治療原則,以筋為先或是以骨為先在學術界仍有不同的聲音。元唯安等[10]提出,慢性筋骨病的診治應是“筋主骨從”。筆者認為,隨著現代影像學的發展,結合臨床經驗并考慮到“骨”的功能與結構,提出“以骨為先”的觀點,“骨”從結構上和功能上都起重要作用[11]。無論是內治還是外治之法,都以治本為最終目的,以治標為首要目標。內外兼治是達到標本同治的手段。人體是有機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內治外治的同時或有意或無意對標本同時發生作用進而影響機體的反應。

3.1 內治之法 常見內治之法為湯藥。湯者,蕩也。常用治療骨傷科疾病的代表方劑為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湯功效主要為祛風除濕、止痛養血、補益肝腎,在治療慢性筋骨病中應用廣泛,其能抑制炎性因子,減輕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并促進其再生[12]?,F代研究表明,獨活寄生湯可能作用于人體的Wnt-5a、β-catenin及骨形態發生蛋白-2表達而起到緩解膝骨關節炎臨床癥狀的作用[13];對于肝腎虧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獨活寄生湯能夠有效降低白細胞介素-1β水平,改善炎癥反應,提高β-內啡肽水平,提升氧化應激反應,從而改善患者脊柱神經功能以及臨床癥狀[14]。

平樂郭氏正骨一直強調骨傷科病內外兼治的重要性,且在本院科研及臨床治療中一直實行該理念,治療骨傷病內服藥物,輔助提升手法治療的效果。如骨折經手法或手術復位后,遵循“破、活、補”三原則,早期服用三七接骨丸,中期服用養血止痛丸,后期再繼服加味接骨丸鞏固療效[15]。內治常四診合參,以臟腑辨證為指導,通過患者癥狀、體征、脈象等總結病因病機,這是內治之法標本兼治的優勢。

3.2 外治之法

3.2.1 藥物療法 中藥熏洗、中藥溻漬以及膏藥外敷是本院常見的中藥外用手段,廣泛用于頸肩腰腿痛以及其他骨傷科疾病;與中藥內服的不同之處不僅在于方式的不同,還能避免患者對中藥味道的不適以及肝臟首過效應等。中藥熏洗是使蒸汽溫熱作用于患處,可以加速患處的血流、促進炎癥因子的吸收,從而達到調和陰陽、祛邪扶正、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目的[16-17]。中藥溻漬則通過促進靜脈血液以及淋巴回流,改善患處的循環障礙[18]。本院常用的揉藥七珠展筋散,主要由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血竭、麝香、沒藥等中藥組成,臨床常用于治療各類筋病,療效甚佳[19-20]。舒筋活血祛痛膏及活血接骨止痛膏在臨床上也是常用藥。

3.2.2 針灸療法 針灸的基本治療原則為補虛瀉實、清熱溫寒、治病求本以及三因制宜。經絡一方面通行經氣以發揮臟腑氣血的功能,另一方面外邪也通過經絡影響臟腑或者由臟腑傳導至經絡,兩者相互影響。故筆者認為,針灸調治經絡乃“治外之本”,針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溫經通脈、調和陰陽的作用。如腰痛者應結合腰痛的局部癥狀以及根本原因,選擇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尤其是背俞穴與腹募穴的結合,也應將經筋辨證以及氣街的因素考慮進去[21]。針灸還能夠調節軟骨細胞的增殖與凋亡,以及軟骨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與降解,減緩患處炎癥刺激,降低骨內壓,增強關節周圍肌力[22]。

3.2.3 正骨手法 平樂正骨筋滯骨錯手法包含理筋滯手法和糾骨錯手法。理筋滯手法主要用于松解患處的筋滯點及相關筋滯點,如膝關節疾病除了膝關節周圍的筋滯點,還考慮了腰椎、骨盆以及雙足處是否含有筋滯點,并對其進行松解處理;又如肱骨外上髁炎除肘關節周圍的筋滯點,還應將肩關節、頸椎、腕關節的筋滯點進行松解;同樣,腰痛病患者還應對臀部肌肉以及下肢肌肉進行檢查,確定是否有筋滯點,尤其應對髖關節內收肌以及臀中肌進行檢查。糾骨錯手法主要用以糾正患處的骨錯縫。骨正則筋自柔,正骨就是最好的松筋方式[11]。骨作為支撐形體、筋肉之所附之處,其生理功能十分重要。骨是人體存在的基礎,若骨出現錯位,筋肉則隨骨錯出現筋滯?!肮恰笔锹越罟遣〉幕A,無論是出現骨錯,還是骨痿,骨的問題都應放在首位,即以“骨”為本。臨床中肩周炎、頸椎病、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等,手法糾骨錯的目的是恢復關節的生物力線平衡。但臨床治療中不可拘泥于此,針對患者癥狀以及個人需求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才是最佳的。

4 結 語

慢性筋骨病是骨傷科常見的一類疾病,具有病程長、疾病種類多樣的特點,患者可見一病或多病同時出現,各個年齡階段均可出現。平樂正骨“筋滯骨錯”理論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基礎,強調治病應標本結合內外同治,認為慢性筋骨病病因其本在臟腑、氣血津液、骨,其標在經絡、筋肉,辨證分析其內之本在腎、在骨,內之標在氣血津液;外之標在筋肉,外之本在經絡。臨床實踐中由于人體的關聯性,不能單一、片面地認識或思考疾病的診治,對疾病的治療應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時化解次要矛盾。因此,在慢性筋骨病的診療中強調內外兼治、標本同治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全面考慮減少誤診、誤治。

參考文獻

[1] 孫悅禮,姚敏,崔學軍,等.慢性筋骨病的中醫認識與現代理解[J].中醫雜志,2014,55(17):1447-1451.

[2] 范華雨,張向東,趙明宇.基于筋滯骨錯理論探討膝骨關節炎的治療[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8,7(12):55-57.

[3] 李曉鋒,王擁軍,葉秀蘭,等.施杞教授運用膏方治療慢性筋骨病的經驗[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6):701-706.

[4] 宋永嘉,李曉鋒,鮑嘉敏,等.大健康視角下慢性筋骨病診療思路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2):543-545.

[5] 楊鋒,李文雄,楊進,等.名中醫李彥民教授運用通絡法治療慢性筋骨病的經驗[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20,28(10):83-84.

[6] 李曉鋒,王擁軍,葉秀蘭,等.施杞運用膏方治療慢性筋骨病經驗[J].中醫雜志,2012,53(18):1543-1545.

[7] 茍海昕,詹紅生.詹紅生膏方調治慢性筋骨病損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20,54(10):45-47.

[8] 李曉鋒,莫文,胡志俊,等.施杞診治慢性筋骨病思路與方法[J].中醫雜志,2017,58(17):1453-1457.

[9] 詹紅生.中藥外用治療慢性筋骨病損的臨床應用與研究[J].老年醫學與保健,2020,26(5):718-721.

[10] 元唯安,詹紅生,杜國慶.論“筋主骨從”觀念在慢性筋骨病損診療中的臨床意義[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9,53(9):12-15.

[11] 趙明宇,張向東,趙啟,等.“以骨為先”治療退行性脊柱病和骨關節病的理論探討[J].中醫正骨,2020,32(6):35-37.

[12] 李慧,馬玉環,王圣杰,等.獨活寄生湯抑制炎癥介導軟骨細胞基質降解的機制研究[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9,8(12):5-8,26.

[13] 詹宏鋼,林劍.獨活寄生湯對膝骨關節炎患者Wnt/β-catenin-BMP信號通路調控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3,20(5):451-452.

[14] 王濤,李武強.獨活寄生湯對肝腎虧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氧化應激及β-內啡肽、IL-1β表達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20,40(2):212-215.

[15] 馬依林,張虹.從我院用藥特點探討中醫院藥學服務新模式[J].中醫藥導報,2018,24(14):119-121.

[16] 周勝利,儲永良.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30例[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4(3):23-25.

[17] 林偉棟,毛永樂.中藥熏洗聯合塞來昔布治療踝骨關節炎40例臨床觀察[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9,8(5):20-22.

[18] 許敏華,朱延濤,賈黎華.中藥溻漬法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新中醫,2019,51(4):59-62.

[19] 李書良,高書圖.七珠展筋散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43例[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9):71-72.

[20] 孫乾坤,郭珈宜,李峰,等.七珠展筋散聯合中藥湯劑加運動療法治療膝骨關節炎49例臨床觀察[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8,7(6):19-21,26.

[21] 范華雨,張向東,趙明宇.筋滯骨錯理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運用探討[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9,8(4):64-66.

[22] 寇龍威,郭珈宜,李峰,等.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作用機制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3(1):196-199.

收稿日期:2021-09-27;修回日期:2021-11-13

中醫藥學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提 要] 中醫藥學是世界上理論體系最成熟、臨床療效最卓著、養生方法最豐富的傳統醫學。我國健康文化產業的創新,應當以中醫的復興為前提。中醫藥學不是經驗醫學,不是“一根針、一把草”式的原始療法,也不是現代的西醫學觀念與方法可以代替和改造的。只有在綜合性哲學思維的基礎上牢牢把握中醫藥理論科學體系,才能夠創造出舉世矚目、獨具特色的中國健康文化產業。社會各界應攜起手來,努力開發和弘揚中醫藥學的特色與優勢,共同推動健康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繁榮。

[關鍵詞] 中醫藥;健康文化產業;復興

[作者簡介] 李致重:原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主任,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化是一個含義極其寬泛的概念。舉凡人類在認識自然、社會和人類自身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切認知,不論由文字、符號記錄的或者未被記錄下來的,通常都可以稱之為文化。而且文化依其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是分層次的。概括層次最高的文化,即價值觀、思想、哲學、科學,這是文化的核心。文化中的哲學與科學,派生了醫學;醫學中理論體系成熟并居于主流地位的,當屬中醫與西醫。這里僅圍繞中醫藥學的復興,談一些個人看法。

一 中醫復興的起跑線就在腳下

中醫藥學的成熟,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然而西學東漸的這一百多年來,它一直困惑纏身。當今我國的中醫藥,可以用“兩頭熱,中間涼”來概括。所謂兩頭熱,指的是國家高層和廣大民眾對中醫藥的發展十分關切,社會需求不斷攀升。所謂中間涼,指的是中西醫結合名義下的中醫西化,長期綁架了中醫中藥。外表上熱熱鬧鬧,實際上學術衰落、學風萎靡。就好像生命垂危時中醫所講的“內真寒、外假熱”一樣,前途不容樂觀。

沒有健康的文化,就不會有健康的文化產業;沒有中醫藥學的復興與健康發展,就不會有為人們提供健康的中醫藥服務。所以提到中醫藥復興的問題時,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中醫藥復興的起跑線究竟在哪里。由于這個話題的理論性實在太強,為了有利于人們的理解,下面將以舉例與科普的形式作一些介紹和說明。

第一,當今中國許多人,已經不知道“中醫我是誰”了。

凡是讀過數學、物理學、化學的人,讀過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的人都知道,學科定義的原則是要用一個判斷句,將本學科研究的對象,或者說是研究的問題,向人們準確地揭示出來。必要時,還要將本學科的研究方法一并交代清楚。西醫來自國外,為西醫藥學作定義,自然不是中國人的事情。任何人只要在英文的《牛津辭典》里一查,便可一目了然。然而中醫遇上西醫的這一百年來,尤其是我國開辦中醫科研、教育、醫療機構的六十多年來,中國人卻沒有為自己的中醫藥學作出合適的定義來。

當今的中醫教科書以及行政文件里,有的說“中醫藥學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有的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有的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有的說“中醫是與西醫完全不同的兩種醫學科學體系”;有的說“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原創性醫學”。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說:“中醫藥是一個獨特的衛生資源”;正在討論中的《中醫藥法》(草案)里也寫著:“中醫藥是具有獨特理論與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

這里的“經驗總結”、“寶庫”、“瑰寶”、“完全不同”、“原創性”、“獨特”“獨具”等,都是自我美化、指意不清的詞語。從學科定義的原則和形式看,既沒有準確交待出中醫藥學的內涵,也沒有全面表達出中醫藥學的外延。身在中華大地的中國人說不清“中醫我是誰”,倒有點像魯迅所調侃的“法國人不知道拿破侖,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了。倘若黃帝、岐伯九泉有知,一定會怒罵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的。因為以自我美化、指意不清的詞語向人們介紹“中醫我是誰”的說法越多,社會上對中醫藥學本質屬性理解的歧義性就越大,中醫藥在學術管理和事業發展上的主觀隨意性,也便像滾雪球似的成倍膨脹。如果看到手中舉起一種草藥,用火罐拔出一個紅印,就說中醫藥走向世界了,那么,作為文化瑰寶的中醫藥,還有什么博大精深可言?

第二,不知“中醫我是誰”有什么理由講“中西醫結合”?

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中西醫結合,原本就是在西醫的觀念與方法主導下的行政性口號。60多年來,“中西醫結合是個框,什么都往里面裝”。有的把創造新醫藥學稱為結合;有的把臨床上的中西藥雜用稱為結合;有的把用西醫還原性方法對中醫的解釋、改造稱為結合;有的把中藥西藥化稱為結合;有的把中西醫課程雙管齊下稱為結合;有的把用西醫的思路、方法管理中醫稱為結合;有的把“西學中”或“中學西”人員稱為結合;有的把“西學中”人員稱之為中西醫結合的另一支隊伍;有的把中醫西化稱為發展中醫的重要途徑;有的甚至把中醫西化稱為“中西結合醫學”等等。

其實,在中醫藥的科學定義尚未厘正,“中醫我是誰”不知所云的情況下,關于中西醫結合的任何說法,都必然是空中樓閣、一派妄言。如前文所說,這種空中樓閣的妄言越多,中醫藥在學術管理和事業發展上的矛盾與難題,就越像一團亂麻,斬不斷,理還亂。筆者在《醫醫》一書中談到,迄今60多年的中西醫結合名義下的中醫西化,原本就是一場“不可能被西化的中醫西化”

李致重.醫醫[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3.。它直接干擾了對國家《憲法》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規定的貫徹,干擾了“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工作總方針的實施。

第三,中醫藥面臨的最大危機是人才斷代。

一百多年來的中醫藥,處于被否定、被改造的雙重文化困境。事實上,從1956年創建中醫大學教育、科研機構及臨床醫院開始,我們就已經從事實上選擇了中西醫結合名義下中醫西化的方向與道路。當年成立北京中醫研究院(現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時,從全國調來了50多位名老中醫和150多位西醫。同年成立的5所大學院校,中醫、西醫和公共課程的設置各占1/3。當時為北京中醫研究院成立的附屬醫院,只有門診部,沒有住院部。其后增設住院部時,住院病人由西醫學習中醫的“西學中”人員管理,名老中醫除了對個別住院病人會診外,日常只能看門診病人。住院部的“西學中”人員使用“癥候群”為診斷的“協定處方”,被美其名曰科學研究;名老中醫堅持的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的辨證論治,卻只能作為被研究的對象。

1962年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大學生畢業時,李重人等五名老中醫頂風上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要求首屆大學生推遲半年畢業,專門補修中醫經典課程。與此同時,還提出諸如改進中醫教育方向、中醫與西醫課程安排以7:3為宜等多項具體建議。雖然首屆大學生補修經典課程的意見被接受,但是改進中醫教育方向以及中西醫課程設置比例等方面意見,至今都沒有被采納,甚至越來越西醫化。

中醫藥科研機構、大學教育和臨床醫院,是中國中醫藥事業的主體,是向世界展示中國中醫藥形象的“國家隊”。而當今國內中醫科研、教育、臨床的現實情況是,中醫的科研與教育嚴重西化,中醫的臨床療效不斷下降且越來越依附于西醫。尤其離奇的是,30年來中醫碩土、博士研究生教育幾乎全盤西化了。教授若不參與西化中醫的研究課題,他便沒有資格招收中醫研究生。而且,近年來多家中醫藥大學明文規定,中醫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必須進入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否則就不能授予其相應的學位。這就表明,中國中醫藥研究生不僅要服從西醫藥的標準,而且還要通過不懂中醫藥的西方期刊的認可。

25年前國醫大師李今庸有一首小詩說:“卌(四十)年教學工作苦,培養自己掘墓人”。20年前國醫大師鄧鐵濤把老一輩中醫稱為一代“完人”,意思是老一輩中醫藥家的身后中醫便徹底完蛋了。近年來北京大學著名哲學家樓宇烈強調:“中醫離開了哲學,就變為了西醫的附庸”。2016年12月2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路琦在《人民日報》撰文,把中醫藥學面臨的問題概括為“四化”:中醫藥思維弱化,中醫藥傳統技術退化,中醫藥特色優勢淡化,中醫藥話語權邊緣化

黃璐琦.增強文化自信堅持與時俱進[N].人民日報,2016.11.30(07).。由此可見,中國中醫藥“國家隊”群體不姓“中”的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社會必須高度關注的危及中醫藥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了。

學術之皮不存,事業之毛難保;中醫中藥病危,國民健康何為?中醫藥已經被連根拔起,為什么不能從根救起?應當說,將中醫藥從根救起,這就是擺在我們腳下的起跑線。這正是《中醫藥法》頒布之后,我們不可回避的現實任務與學術課題。

二 中醫藥學的文化基因及其價值體系

拯救與復興中醫藥,首先要重新認識中醫中藥的文化基因及其核心價值。應當指出,作為民族文化瑰寶的中醫藥學不能被曲解為經驗醫學,也不是用西醫的觀念與方法就可以隨意解釋、改造的;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不是“一根針、一把草”,“土、單、驗方”的原始療法,也不是用“簡、便、驗、廉”所能概括的?!叭绻阎嗅t比作一棵碩果累累的大樹,那么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史、哲(尤其哲學)是其根,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基礎科學體系是其本,以《傷寒雜病論》為代表的辨證論治的臨床技術體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內、外、婦、兒各科的治療及其方劑、藥物等則是其分枝、花葉與果實”

李致重.中醫復興要有大醫學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07):2453.。這里的根、本和主要枝干,是中醫之魂,也是中醫藥的文化基因與價值體系所在。

古人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這是因為不論良相還是良醫,都需要具備相似的知識結構。也就是說,他們都應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都應當具有“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的綜合性哲學思維能力。為了說明中醫藥的博大精深,這里舉兩個例子。

第一,從兵家的道理看中醫藥的文化基因與價值體系。

中藥的藥理,是以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功效、歸經為標準的。用古代兵家的道理來說,單味藥物就好像游兵散勇,它是組成方劑的元素,一般不能單獨使用于臨床。組成方劑的藥物有君、臣、佐、使之分,就像古代戰場上的布陣一樣,不同的軍種、兵種,皆由方劑的戰術性需要來決定,作安排。常說的“用藥如用兵”,其實是“用方如用兵”。這里的“用兵”二字指的是戰術,亦即兵法意義上的“兵”。中醫臨床的治療原則,就好像軍事上的戰略決策一樣,它是根據疾病的臨床病機來決定的。中醫的臨床病機,是對疾病的原因、性質、演變趨勢的總體判斷,是在中醫師望、聞、問、切四診的前提下,根據中醫藏象理論作出的疾病診斷。這就好像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的軍事家對戰爭全局的判斷一樣。凡是能夠駕馭戰爭全局的人,才可以稱得上軍事家或者良相;凡是能夠洞悉中醫藏象理論,駕馭疾病演變病機者,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良醫。中藥、方劑、治療原則、病機、四診、藏象,是中醫基礎科學的六大范疇,亦即中醫藥學的價值體系。而綜合性哲學思維能力,則是中醫師、軍事家或者良相頭腦中共同的文化基因。

第二,從管理職能體系看中醫藏象的一般系統理論模型。

中醫面對的人,是天地自然、社會環境、精神情志、血肉機體共同作用下的有生命、能活動、會思維的整體性的人。這與西醫的組織、器官、細胞、分子疊加起來的,就像由零部件組成機器似的實體結構性的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李致重.中醫復興要有大醫學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07):2451.。

中醫的藏象理論是建立在哲學和系統科學基礎上的一般系統理論模型,而非有形態、有質量的實體結構。這種一般系統理論模型,是綜合了天地自然、社會環境、精神情志、血肉機體這四個方面與人類相關的諸多要素組合而成的。用一般系統理論的說法講,中醫眼下的整體性之人是一個系統,它由肝、心、脾、肺、腎五個下一級的系統組合而成。而肝、心、脾、肺、腎五個下一級的系統,各自皆由天地自然、社會環境、精神情志、血肉機體這樣四個方面的相關要素構成,這就是中醫的藏象系統?!饵S帝內經》中涉及決定整體性之人的要素有五類,每一類中都包括相互對應的30余項的具體要素。于是我們的祖先以這五類、30余項的具體要素為基礎,建構了中醫的藏象系統理論模型

李致重.中醫復興要有大醫學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07):2450.。在中醫的藏象系統理論模型的框架里,每一個有生命、能活動、會思維的整體性的人,無論健康還是生病,都鮮活地存在于中醫的頭腦里,存在于中醫的臨床四診中。所以中醫的藏象系統理論模型,與建立在物理學、化學基礎上的西醫的組織、器官結構實體,完全不是一回事。

其實,中醫的藏象系統相當于國務院下設的管理職能不同的部、委、局。由這些部、委、局組成的國家管理職能系統,擔負著全國各個方面的管理職能。只要每一個部、委、局在國務院總理的領導下,都能夠各司其職、管理到位,彼此聯系、相互協調,整個國家則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人們向往的太平盛世,即可經久不衰。同樣的道理,只要一個人的藏象系統處于平衡、協調、穩定的正常狀態,這個人便不會生病。即使他生病了,只要把那一些病態的藏象職能調理到正常的狀態,他的病也就不存在了。這就是中醫藏象理論的價值,與西醫的修機器、換零件、對抗外來的致病因子,當然也不是一回事。

負責調理整體生命之人的藏象系統的,當然是我們這些中醫師。中醫師就是管理整體生命之人的藏象系統的總理。只要他具有良好的文、史、哲素養,只要他能夠理解和駕馭中醫的藏象理論,他就能夠通過臨床四診明察病機,他就能夠妥善地運用臨床治療的戰略與戰術。這種在藏象理論指導下的臨床診療特色,西醫理論與臨床從業者不一定能懂,頭腦被西醫化了的“中醫們”也不一定能理解。

其實,“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說,是對每一位中醫師在知識結構上的要求或者標準。不懂得哲學就不懂得中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體系;不懂得哲學就難以理解和熟練掌握中醫的基礎科學體系,也必將難以成就一名真正的大醫。孫思邈在其《大醫精誠》中告誡人們,不能“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以至粗至淺之思”。這與良相與良醫之說,其實是一個道理。

三 堅持以綜合性研究方法為基礎的中醫創新

《周易》的作者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正中間,不僅以哲學家獨有的遠見卓識深刻地總結了前兩千五百年的哲學成果,而且也先聲奪人地預示了后兩千五百年人類科學的發展趨勢?!吨芤住は缔o上傳第十二》在討論“乾”、“坤”二卦與天下之事業的關系時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里關于形上、形下的道、器之說,其實是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上最早的,至今依然無可爭辯的人類科學分類的綱領性論斷。

兩千五百年前,人類解剖分析原生態事物的能力十分有限。人們在不拆開原生態事物的前提之下,觀察萬事萬物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的狀態、現象。在綜合地觀察這一事物與周邊事物的諸多相關性的基礎上,逐步認識了這一事物內在的原理、規律、法則,從而概括為哲學和從屬于哲學的綜合性思維方法,這叫做“形而上者謂之道”。近四五百年來,隨著近代物理學、化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分解原生態事物的能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嫻熟地運用了分析性的研究方法。于是人類通過深入認識事物內部的結構與功能,由此獲取了越來越精良的制作人造之器的原料、技術和產品,這叫做“形而下者謂之器”。前者奠基了人類的思維智慧及精神文明,后者繁榮了人類的人造之器及物質文明

李致重.中醫復興要有大醫學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07):2453.。

縱觀人類五千年的歷史,整個人類科學文化的進步,大致出現了兩次文化高峰。第一次高峰在中國的春秋秦漢之際,其標志是人類在哲學上的成熟;第二次高峰在距今四五百年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其標志是人類在物理學、化學上的成功。

倘若從方法論、認識論的角度上講,綜合性思維方法,即由綜合到演繹的邏輯方法,也包括近代的一般系統理論基礎上的系統性研究方法。這是哲學及其哲學體系內的科學,也是至今仍遵循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方法,即由分析到歸納的邏輯方法,通常稱之為實證(實驗)科學研究方法。這是物理學、化學以及物理學、化學體系的科學與技術經常運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中醫中藥是哲學體系下的學科,主要運用由綜合到演繹的邏輯思維方法;西醫西藥是物理學、化學體系下的學科,主要運用由分析到歸納的邏輯方法

李致重.中醫復興要有大醫學觀[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07):2453.。

馬克思曾經將17世紀弗朗西斯·培根,稱之為“實驗方法的真正鼻祖”。他所說的實驗方法,也就是由分析到歸納的方法。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一樣,不應當犧牲一個而把另一個捧到天上,應當把每一個都用在應當用的地方”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8.。

眾所周知,科學是超越時空而存在的??茖W因其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學科,并隨著本學科研究方法的進步而發展。不論哲學及其哲學體系內的科學還是物理學、化學以及物理學、化學體系內的科學,不論中醫藥還是西醫藥,各自有各自發展與創新的歷史軌跡與研究方法。倘若借口現代或近代,把由分析到歸納的方法用在中醫藥的發展與創新上來,那就犯了人們常說的近代科學主義的錯誤。

20世紀以來,隨著申農的信息論、維納的控制論、貝特朗菲的一般系統理論的出現,形成了一般系統理論基礎上的系統性研究方法。這是人類在哲學基礎上的科學研究方法的重大進步。今天看來,貫穿于中醫的藏象理論、臨床辨證、治療原則等范疇的陰陽五行學說,當屬世界最早的一般系統理論與系統性研究方法,只不過表述的語言習慣不同而已。

錢學森說:“西醫的思維方式是分析的、還原論的,中醫的思維方式是系統論的”,并指出:“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人體科學和醫學都需要系統觀點和系統方法,而這正是中醫的思維方式”

錢學森.論人體科學[M].北京:人民解放軍出版社,1998.。筆者在《走出中醫復興論》中說:“世界上第一個信息系統模型,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而人類醫學上第一個成功的人體信息系統理論模型,是中國的中醫學”

李致重.中醫復興論[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5.。臺北哲學家鄺芷人在其《陰陽五行及其體系》一書封面直接印著:“陰陽五行作為一般系統理論”

鄺芝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M].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成為中國哲學界明確肯定陰陽五行學說就是一般系統理論的第一人。德國漢學家、中醫學家M·波克特也強調,中醫學“采用陰陽和五行作為常規標準,來達到定性標準的單義性。中國科學家反對使用陰陽五行作為常規標準,正好像西方科學家禁止使用米制來表達定量陳述的單一性一樣荒謬”

M·波克特.轉引自《中醫通訊》1983年第3期.。

中國人應當懂得,作為人類文明古國的埃及、印度、希臘、羅馬當年沒有出現成熟的陰陽五行學說,因而未能形成理論體系完整的可以與中醫藥學媲美的傳統醫學。筆者在20年前對中醫藥學的定義是這樣表述的:“中醫藥學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方法,研究癥候及其變化規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學體系?!比绻麖南到y性研究方法與現代術語上講,“以系統性方法研究整體層次上的機體反應狀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學體系,謂之中醫藥學”

李致重.論中醫藥學的定義[J].醫學與哲學,1995(3).。

由此可見,實現中醫的復興與發展,首先要回到中國的由陰陽五行學說而奠基的一般系統理論及其系統性研究方法上來。從這一事實上講,中國人如果拋棄陰陽五行學說而導致中醫走向滅亡,是人類醫學科學史上的愚昧;中國人如果以實證(實驗)科學研究方法強行西化中醫,不僅是人類醫學科學史上的愚昧,而且是犯罪。

四 不要辜負復興為主旋律的偉大時代

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終于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契機。我們面前盡管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困難和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不能辜負這一新時代。一個民族的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當此文化復興的新時代,我們應當徹底擺脫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文化自卑癥,滿懷自信地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要想實現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我國的健康文化產業,首先要徹底地告別中醫西化,全力復興中醫藥學。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談到了傳統文化,表達了他對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重。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前往孔子的故里山東曲阜;2014年5月4日又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發源地的北京大學,講傳統文化,論儒學精神;2014年教師節還到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指出了語文教材中“去中國化”的問題。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既是對文藝界講的,更是對整個文化界講的?!爸v話”中指出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的問題,以及“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問題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2).,在中醫藥方面不僅存在,而且表現得尤其突出。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建學立論,建言建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學術界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開展平等、健康、活潑和充分說理的學術爭鳴,活躍學術空氣”,并養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學風”

習近平.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這對于清除近代科學主義思潮,將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及時的。今天我們要告別中醫西化,復興中醫藥學,討論健康文化產業的創意發展,同樣要從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總體高度上出發,展開全面的思考與研究。

中國獨具的中醫藥學的復興與發展,無疑是健康文化產業的科學基礎與動力源泉?!吨嗅t藥法》頒布之后,急切需要一場以中醫藥科學定位為核心的學術民主大討論、大爭鳴。長期以來,許多中醫藥界有識之士,逐步被中醫西化的狂潮邊緣化。充分調動廣大有識之士參與這場大討論、大爭鳴,并在中醫藥學科定位上達成學術共識,是完全可能的。對中醫藥學科進行明確定位,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詞語表述方式上的問題,而是中醫藥學發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它標志著西學東漸一百多年來,中國乃至全世界所期盼的中醫藥學科定義的真正完成。只有中醫藥學科有了科學的定位,困擾中醫發展半個多世紀的中醫西化才能不攻自退。只有到了這一步,中醫與西醫之間才有公平對話和交流的基礎;只有到了這一步,中醫藥事業全面改革的“系統化頂層設計”才將隨之進入倒計時階段。長期在中醫西化壓制下的,蘊藏著雄厚的復興中醫藥學的思想、理論和智慧資源的中醫藥學術界,告別中醫西化之后,必將會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群情高昂的超高速學術復興、發展期。這一超高速學術復興、發展期,同樣是推進“健康中國”與“一帶一路”倡議中讓中醫藥走向世界所期待的。

(編輯:鄧紅)

上一篇:本科藥學畢業論文下一篇:藥學專業研究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