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

2024-02-28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本文主要從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等方面來談一談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初中歷史教學;應用

問題式教學是新課改以來在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相應的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并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也可以在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討論,深入了解課本內容;還可以對學科前沿所關注的具有研究性的問題與學生共同搜集材料,尋找合理的觀點。問題式教學以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分析,學生最終所得出的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能夠享受解答問題的過程。本文主要從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等方面來談一談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問題式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是問題式教學有利于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為紀念五四運動而設立的五四青年節有哪些值得紀念的價值呢?五四青年節每年都有,但很少有學生思考與分析過五四運動的意義。

二是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很少進行思考,而是以教師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在對具體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夠切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對同一個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并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進行評判,每一個人的性格與行為都具有多面性,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能夠豐富學生的觀點。

三是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之間時溝通與交流。在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很少進行討論,學生也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在問題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在溝通交流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

二、問題式教學目前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問題的提出方面

有的教師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式教學,但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層次性,而且過于死板乏味。例如,在講解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要歷史運動時,只是簡單提問運動的原因、時間、發展、內容、意義、評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了解具體的歷史活動,應該將學生引入當時的歷史環境中,而不是為了考試只記關鍵點。也有的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僅僅圍繞課堂內容,而幾乎不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歷史學科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并不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邏輯思維。

2.課堂問題的實施方面

有的教師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也有的教師所給的討論時間非常有限,往往學生還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時討論就匆匆結束了。

3.課堂問題的反思方面

很少有教師對課堂問題進行反思,所設置的問題與課堂實際情況的對比,學生對所設置問題的意見與看法等。對課堂問題進行反思與改進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參與,也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解決問題的相應建議

1.增加教師的閱讀量與知識面

教師是問題式教學的引導者,深入了解初中歷史教材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師所提出問題的可研究性。在了解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少量具有懸念與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

2.分組分層次進行問題式教學

有的教師在提問過程中習慣以自己為主,并沒有切實考慮到學生的感受與能力,學生往往不用思考直接從課本中就能夠找到相對應的答案。教師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之上,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可以給每個小組布置相同的問題,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組織學生共同完成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討論。以學生為主,最重要的不是學生回答問題,而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思考,主動向教師提出問題。

3.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

問題式教學中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就是教學之后的反思。有的教師的教學教案長久沒有變化,而每一屆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歷史學科中,對于具體人物與事件的評價與分析也會隨著歷史的變化而產生變化,而且在新時代的教學中,有的學生因為喜歡歷史而大量閱讀各類參考文獻,知識儲備并不一定比教師少。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具體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的趣味性與創新性。

問題式教學圍繞相關問題展開討論與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自信心,激發學習的主動性。缺乏思考性與創新性的問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逐漸不能適應教學的需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問題式教學的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以學生為主設置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討論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其中,并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進。

參考文獻:

[1]王克盛.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3).

[2]楊昌文.初中歷史問題式教學法應用管窺[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16).

[3]葉小兵,魏恤民,吳美娟.初中歷史教學關鍵問題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第2篇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數學學科的課堂教學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從諸多課堂教學實例和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來看,問題式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離不開問題,離不開問題教學法。本文擬就問題教學法進行諸方面的探討,以為個人今后的教學和諸多同仁共同學習研究。

首先談談什么是問題教學法。既為問題教學,重要的要解決“問什么”“怎么問”“由誰問”的系列問題。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和專家學者們已經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一文中的一段話中講道:“從內部結構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問題性的課是這樣的:在這種課上,教師有意地創設問題情境,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讓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作法的問題性水平較高),或由教師自己提出這些問題并解決它們,在此同時向學生說明在該探索情境下的思維邏輯(這種做法的問題性水平較低)?!苯绹逃叶磐岢隽恕拔宀浇虒W法”: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從而把問題教學程序化、模式化。 在推行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本人認為,問題教學法應是學生依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預習筆記等形式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選取或歸納出典型的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研究,養成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習慣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問什么,以學生為核心,由教師和學生雙向取舍;怎么問,由學生經過深入思索和探究得出問題,經過篩選和歸納后提出。

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解決問題為重點,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這樣的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注重對學生問題的收集和歸納,并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知識、學會動手動腦、學會合作學習。

初中學生學習數學存在基礎知識薄弱、水平參差不齊,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有限等問題,這無疑為初中數學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自始自終貫徹這樣一個基本思想,那就是:數學源于生活,其認識過程是沿著“從簡單到復雜,由有限到無限,從宏觀到微觀,由感知到感悟?!敝鸩叫纬善淅碚擉w系,并最終應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問題式教學法在實踐中的操作主要有情境創設——提出問題——探究解決——總結深化——練習鞏固幾個步驟。即: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或由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自主學習探究問題或合作探究學習解決問題3、反思小結深化問題4、鞏固練習掌握問題。

下面以“方差”的教學為例來說明“問題式”教學在初中數學課程中的應用。

一、教學的總體設計

方差知識學習過程可表示為:實例=>方差知識=>方差應用,在這個過程中方差知識是中心。應用問題式教學法的總體構思如下:首先,舉出兩個實例,提出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需要的已知知識和解決的思路;其次,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得出方差的概念、基本公式、統計意義;第三,總結出利用方差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二、組織實施步驟

1.導入自然 回歸生活.自然貼切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內在動力.巧妙導入新課,寓教于樂,能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下產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和渴望,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能夠恰當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完成這一過程,那就更加事半功倍了.

2.過程殷實 彰顯本質

愛因斯坦說過:“教育應該使它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來承擔.”《新課標》也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筆者闡述三個觀點.

2.1 數學問題的設計應突出師生互動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平等對話的過程,是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思考形成概念、得出結論的過程.

2.2數學練習的設計應體現層次性

數學練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重復接觸,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一種經常性的實踐活動,也是師生交流的一個窗口.如果用同一練習題來要求水平不同的學生,則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因此,在練習中既要設計突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貼近學生實際又能培養學生能力的提升題.

2.3 數學探究的設計應突出數學活動

《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實際,要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經驗,使數學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探究性活動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舉措,并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一些機會.

3 .3小結評價 注重延伸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結果不是為了證明優劣,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數學的提高,促進教師的反思,促進課程的發展.”因而對學生的的積極評價應多于消極評價,過程評價應多于終結評價.在小結中我采用了填表評價和課后延伸的方式.(表略)

三、反思與分析

3.1關注提問的方法手段

本節課筆者主要采用了“問題式”教學方法,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借助于實物、課件,將教材內容重組和整合,進行了大膽地探索.學生由于基礎知識不同,家庭條件和學習情況的差別,不同學生思維的差異,都會給課堂提問造成困難.如果老師在課堂中包辦代替,“講深”,“講透”,學生就會失去了思考的機會,對教材的理解會打折扣,也無從出現課堂學習的高潮.但如果對設計的問題進行“濃縮”,便能使學生積極思考,觸類旁通.如教學片段3中的2.2.2,筆者在作圖的基礎上進行了變式提問,把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有關知識進行整合,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學生出現錯誤時也并不急于打斷學生,而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充分暴露其思維的過程,這樣,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

3.2關注數學的提煉源泉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過去,數學在學生頭腦中可能是枯燥的數字、定理等的代名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或多或少會發現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如導入部分,課本以“太陽光給我們以射線的形象”為切入點,考慮了全局性和普遍性,但在空間的距離感上較遠,在教學中直觀性不夠,學生的興奮點不易激發.筆者以問題情境的形式,選用了“手電筒發出的光線”提煉出“線段、射線和直線”,一方面引出了課題,另一方面突出了線段、射線和直線的區別與聯系.問題情境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來源于學生生活,很多學生都有切身體會,因而一下子就激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同時,數學模型亦能相應得到.

3.3 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

整節課中,始終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班交流的方式來開展創造性學習.課堂上,筆者提出問題后,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動手實踐的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空間;授課時,筆者適度點撥引導,耐心傾聽,為每位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學習平臺;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演示、歸納、思考,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他們學好幾何的信心,讓學生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為了區別線段、射線和直線異同點,讓學生合作學習;在學習直線的基本性質時,又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到直線的基本性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處于被肯定、被激勵的狀態中,時時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有較大的學習空間.在司空見慣的實際活動或現象中,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勤于總結,就能獲得不同的數學知識,為學生平時的生活和實踐提供了觀察和思考的方法。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第3篇

一.從標題中挖掘問題

教學《向沙漠進軍》時, 可以引導學生依據題目提供的信息, 自主設計這樣3個問題: (1) 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2) 怎樣向沙漠進軍? (3) 向沙漠進軍的前景是怎么樣?這樣, 全體學生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 經過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 可以自主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 可謂事半功倍。再如《死海不死》, 可引導學生圍繞題目發問: (1) 為什么叫死海? (2) 為什么又“不死”呢?這不矛盾嗎?學生在接下來探究環節中自然可以順利找到問題的答案, 進而完成本課的主要學習任務。

二.從重點段落中挖掘問題

《松鼠》第一段“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 乖巧, 馴良, 很討人喜歡。”是全文的總說段, 根據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與下文之間的聯系,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 讓學生找出文中這具有總說作用的第1段, 并概括出松鼠“漂亮、乖巧、馴良”這三個特點, 然后明確這三個特點分別寫在哪些自然段中, 進而在逐段的探究中把學習不斷引向高潮。再如《社戲》, 引導學生抓住結尾段“真的, 一直到現在, 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設計如下問題: (1) 那夜吃的是什么豆?果真那么好嗎? (2) 那夜看的是什么戲?果真那么好看嗎? (3) 該怎樣理解這個結尾呢?這一組問題直奔中心, 省時高效。

三.從關鍵句中挖掘問題

在不少課文中, 一些語句, 或者能標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或者在寫人敘事狀物方面富于表現力, 或者含義深長, 耐人尋味, 或者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意, 這樣的語句就是關鍵句, 關鍵句具有很強的表達作用。如《蘇州園林》第2段中“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特點, 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 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以及第7段中“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 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這兩個句子在全文中就是關鍵句。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 在合作的基礎上找出這兩個關鍵句, 并且有針對性的設計如下問題組 (第一組, 針對關鍵句1) : (1) 怎樣才能做到讓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 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2) 這些做法具體寫在哪些段中?各自有什么特點? (第二組, 針對關鍵句2) : (1) 文中寫了哪幾個角落? (2) 這幾個角落是怎樣注意圖畫美的?這樣就可以使接下來的探究學習有了明確目標。

四.從文章結構特點中挖掘問題

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學生朗讀課文后, 引導學生根據文章明顯的結構特點把文章分為兩部分, 并預設如下目標:第一部分——— (1) 畫出有關描寫烈日和祥子在暴雨下拉車感受的詞語, 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2) 為什么要著力于暴雨之“暴”?這說明了什么?

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后, 能很快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對文章的結構有了明確的認識。之后, 從結構入手, 可以設計這樣3個問題: (1) 文章前半部分寫百草園的生活特點是什么?是怎樣寫的? (2) 文章后半部分寫三味書屋的生活特點是什么?是怎樣寫的? (3) 把前后兩部分聯系起來思考, 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從主人公的精神品質中挖掘問題

教《信客》一文, 可抓住年輕信客這個人物, 設計這樣四個問題: (1) 作者在寫年輕信客之前, 為什么先寫一個老信客? (2) 作者重點寫了年輕信客什么事跡?為什么重點寫? (3) 年輕信客的一生在哪里是一個轉折?年輕信客的一生印證了哪一句話? (4) 年輕信客為什么留下遺愿, 死后要與老信客葬在一起?再如《阿長與〈山海經〉》, 可圍繞“阿長”這個人物提出如下問題: (1) 文中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情中, 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2)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并不多, 為什么不寫她是怎么買到的? (3) 為什么題目不寫“長媽媽”而寫“阿長”?

摘要:問題教學法就是激勵學生去“疑”去“問”, 是一種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在挖掘問題時, 應該從標題、重點段落、關鍵句、文章結構特點和主人公的精神品質五點著手, 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第4篇

一、層層追問, 突破教學重難點

問題要準, 要有恰當的深淺程度。偏深偏難的問題, 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好是把一個比較復雜的歷史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問題, 不斷設疑, 層層深入, 調動學生積極思考, 主動參與, 以期達到突破各個教學重難點的效果。例如, 在講授解放戰爭時期“民主運動高漲”這一內容時, 可設置以下幾個問題: (1) 你對“高漲”兩個字的含義是怎樣理解的?能用其他詞, 諸如爆發、形成等來代替嗎? (2) 造成國統區民主運動高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造成國統區民主運動高漲的重大事件包括哪些?其高潮是什么?這樣, 經三步設問及教師的點撥、引導, 學生的思考層層深入, 很快就能得出有關結論, 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提問方法

我嘗試把最受歡迎的電視娛樂節目《幸運52》和《開心詞典》中快速搶答的游戲理念引進歷史課堂, 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講《秦的統一》這一課時, 讓學生在我的講述后搶答我提出的問題:我所說的是誰?什么古代工程?然后設問:“秦始皇是怎樣統一全國的?怎樣鞏固政權的?他為什么要修筑長城?”也可以采用反問語氣以達到獨特的表達效果, 如:當學生問到“西漢為什么要解決亡國問題?”的時候, 教師可以不正面回答, 而是提出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同學們想一想, 假如一個人的四肢有腰部那么大, 你說這個人的腦袋和腰身還能動彈嗎?”啟發學生思考回答后, 教師再作歸納:西漢的王國就好比那個人的腦袋和腰身, “腦袋和腰身”受到了四肢的嚴重限制, 動彈不得, 你說西漢政府能不著急解決亡國問題嗎?以反問的形式圓滿回答了學生的提問, 這比一般的平鋪直敘更生動, 更有說服力。也可以采用變換角度的方法, 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提出問題, 如提問“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和性質是什么?”可變換角度這樣問: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戊戌變法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問為什么說戊戌變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等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端性、變通性和獨特性, 有利于啟發學生學會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

三、設置情境, 精巧設問

史料對學生來說年代久遠, 學生并不是對所有的歷史知識都能一下子理解, 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 使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 使其感觸歷史的生動。因此, 將學生帶入所講述的歷史氛圍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過程。設問是最直接的手段, 如設計“如果……你該怎么辦”等問句。講述怎樣抑制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時, 可設問:如果你是清政府的一個官員, 你將向道光帝提出怎樣的建議?通過討論, 有的學生提出了要像林則徐那樣開展“禁煙運動”;有的提出中國人可以自己種植鴉片;有的提出可實行鴉片貿易合法化并由政府收取高額關稅;有的提出斬斷鴉片的銷售渠道等。而上述建議有的就是當年清朝官員提出的建議, 這進一步讓學生明白了一個道理: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唯一的, 但歷史發展的選擇往往是多元的。

設計精巧的問題一經提出, 就能牽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 從而促使其對課文的深入學習。比如講美國的擴張史時, 若只按課本的語言講述, 味同嚼蠟, 但如果從美國的星條旗入手:“為什么美國國旗由13條紋和50顆星組成?”這樣設疑提問, 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使他們興趣盎然, 從而在主動、輕松的心態中進入探究新知識的境界。又如:在學習“鄭和下西洋”的內容時, 可以將歷史與現實生活、社會新聞、社會事件等相聯系, 可引用新浪網評:“神州五號飛船完滿完成任務, 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大壯舉, 早在五百年前鄭和就完成了人類大航海的壯舉, 在這個歡慶的時刻, 希望不要重復五百年前的遺憾。”學生很快被這個“五百年前的遺憾”所吸引, 產生了一個個問題“是什么遺憾?”“為什么遺憾?”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

四、鼓勵學生質疑, 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學生關心的問題也許會遠遠超出教材的框架, 但這不是件壞事, 它恰恰反映了學生思維活躍, 興趣廣泛,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同時, 應鼓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 從而解決問題, 激發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如孫中山領導的護國運動, 推翻了袁世凱的復辟帝制, 維護了共和體制, 取得了勝利, 可是在做題時有同學發現, 護國運動的最終結果卻是失敗了, 為什么呢?對這樣的問題, 我并沒有當即作出回答, 而是提出要求:下課后同學們查找資料, 自己尋求答案。經過一番準備, 我們召開了討論會, 讓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 于是, 大家對于歷史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最終明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革命就不能說是成功的革命, 當然也包括后面的五四運動、國民大革命。

問題作為問題式教學的基本構成因素之一, 存在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傊? 只要歷史教師做個有心人, 在課堂教學中巧設問題, 并設計得合理, 運用得恰當、及時, 富有啟發性, 它就能活躍課堂氣氛,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優化教學過程, 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運用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 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 使學生成為學習歷史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2]張蓮英.課堂教學實效例談[J].歷史教學 (中學版) , 2007 (2) .

問題式教學法論文范文第5篇

在教學中, 教師以有價值的問題為切入點組織課堂教學, 不但能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 還能擺脫“滿堂灌”的催眠, 避免“滿堂問”的折磨, 讓閱讀教學清晰起來, 純凈起來, 扎實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下面以筆者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為例, 談一談如何確定主問題、如何開展主問題教學。

一、破題篩選, 生成問題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廟、吃干糧, 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 表現了他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教學時, 教師可順應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歸納提煉出主干問題: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寺?李時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引領學生捕捉關鍵詞句, 再現情景, 有感情地品讀深入體驗, 讓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聳立豐滿起來, 從中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上課伊始, 我從學生熟悉的可作藥用的花、草、菜引出藥物經典著作《本草綱目》, 介紹它的作者就是明朝杰出的醫學家李時珍, 然后板書課題, 讓學生談談讀了課題有哪些疑問。學生情緒高漲, 爭先恐后地提了許多問題:1.李時珍為什么要夜宿古寺?2.這是什么樣的古寺?3.李時珍在古寺里干了什么?4.古寺里有什么?5.李時珍是誰?長得什么樣?6.李時珍和誰夜宿古寺?7.李時珍要去干什么?8.古寺是什么意思?……我把這些問題列在黑板上, 在解決淺顯簡單問題的基礎上, 引導學生合并甄選出最能體現李時珍高尚醫德的兩個問題:1.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寺?2.李時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讓學生帶著問題急切地投入到初讀感知之中。

二、初讀感知, 理清脈絡

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的過程中, 我要求學生:1.要大聲讀幾遍生字, 同伴互讀, 互相糾正字音, 提出易寫錯的字, 想辦法記住它的字形;2.對于比較難讀的長句, 要多讀幾遍, 體會停頓是否合適;3.對于一些不懂的生詞可借助詞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4.朗讀課文不少于3遍, 達到正確、流利, 在讀中概括歸納、圈畫批注開頭所提問題的答案 (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寺?李時珍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 。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梳理出課文的大致脈絡:投宿古寺—啃食干糧—記載草藥—品嘗草藥, 讓學生對李時珍這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初步印象。

三、研讀詞句, 領悟精神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 我緊扣主問題展開教學, 引導學生細讀品味描寫李時珍語言、動作的重點詞句, 領悟他樂于付出、認真嚴謹的可貴精神。

1. 感悟“吃點苦萬民得福”。

以“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古寺?”引入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師:能否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古寺的特點呢?學生很自然地抓住了“破敗”一詞。師:哪些詞句表現了古寺的破敗。學生抓出“灰塵”、“青苔”、“蜘蛛網”等表現環境惡劣的詞。師:住的條件如此之差, 那么吃得又怎樣呢?讓學生朗讀第五自然段, 品讀“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 并讓學生說說平常吃什么東西需要“啃”, 并表演“啃骨頭”的樣子, 學生恍然大悟:“啃”是用力地咬, 一點一點地咬, 推想出干糧放的時間太長了, 風干了硬了, 從而體會到李時珍的生活可真艱苦啊!師:面對野外查訪藥材生活的艱難困苦, 李時珍是怎么說的呢?引導學生抓住兩個對比:一是“破廟”和“家里”對比, 強調苦多了;二是“萬民得福”和“個人吃苦”對比, 強調吃苦值得, 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李時珍為萬民得福而甘愿吃苦受罪的博大胸懷, 學生對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 體驗“品嘗草藥為區別”。

以“李時珍夜宿古寺里, 除了與弟子笑談苦與樂外, 還做什么事呢?”引導學生關注“品嘗草藥”段, 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并模仿“端詳”、“嚼嚼”的情狀。師:他為什么要仔細地看呢?通過出示外形極為相似的雞腸草和鵝腸草的圖片, 讓學生明白, 在微弱的月光下, 李時珍要想區別這兩種草, 的確需要仔細地看。師:李時珍還不放心, 又細細地品嘗, 他不這樣做不行嗎?從外觀形態很難看出差異, 這才品嘗, 而品嘗草藥是很危險的, 隨時可能失去生命。師:李時珍不僅品嘗雞腸草、鵝腸草, 為檢驗長食生姜是否有損視力, 他還長期吃生姜;為了證實曼陀羅的藥性, 他喝下了浸泡曼陀羅的毒酒。他曾經這樣對兒子說:“不通過親自嘗試, 怎么能驗證藥性?你爹冒了一回險, 就可以免去許多病人再冒一回險。”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李是珍一心為病人著想、認真負責的高尚醫德, 從心底里升騰起尊崇之感, 于誦讀中盡情釋放敬仰之情。

四、深化主旨, 有效拓展

教學中, 通過選取一段有關李時珍的電影片段播放, 讓學生如臨其境, 加深體驗。師:中國醫藥學的史冊上永遠記著這個名字———李時珍, 他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醫藥著作《本草綱目》 (出示) 。此時, 瞻仰著他的塑像, 你想說些什么呢? (可讓學生寫下來, 再交流。)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不怕吃苦、工作嚴謹認真的藥物學家——李時珍。師:作者是如何通過生動具體地描寫來表現李時珍的優秀品格的呢?讓學生精讀課文描寫李時珍語言、動作的詞句。師:作者用語言、動作著力刻畫的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這個人物, 可為什么在最后卻出現山風呼嘯、貓頭鷹叫、月移中天的景象, 這是否畫蛇添足呢?引導學生在朗讀想象與交流互動中理解景物的描寫。“風嘯鷹叫”表明李時珍師徒夜宿荒野的艱苦生活, “皓月當空”點明夜已經很深了, 李時珍師徒仍在研究草藥, 他忘記了……忘記了……心中只有……李時珍師徒不畏艱苦、廢寢忘食地修訂《本草綱目》的可敬形象猶如在學生眼前, 從而讓學生感悟到課文結尾雖然不是直接寫人, 但卻通過景物描寫襯托了李時珍不畏艱苦, 一心修訂《本草綱目》, 為民造福的可敬形象。

上一篇:新聞學專業論文下一篇:廣告學專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