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公共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07

城市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國城市危機管理形勢嚴峻。城市危機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當在充分研究城市公共危機表現形式和基本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探討城市危機管理模式的轉換,從法律體系、中樞指揮系統、信息管理系統、預警系統、社會聯動機制等方面進行機制創新。

[關鍵詞]城市 危機管理 模式 創新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地方政府改革與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研究”(06JZD0033)、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規制”(06SJD820004)之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宋超(1966—),江蘇南通人,南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學、行政法學。

我國城市人口集中、經濟密集度高,城市危機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呈現出復雜性和相關性,提升我國城市危機管理能力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應當認真反思現有城市危機管理的一般做法,不斷進行創新探索,全面提升我國城市的危機管理能力。

一、城市公共危機的基本特點

從已經發生的具體事件看,城市公共危機呈現以下一些特點:

1.危機事件呈高頻率、多領域發生的態勢,且越來越多的危機以大城市為起點和終點,向全球蔓延??茖W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使城市面臨與高風險科技系統長期共存的窘境。例如,核電廠、化學工廠、航空器、水壩、核武器等這些高風險科技系統始終隱藏著危機。

2.非傳統安全問題,尤其是人為危機成為現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脅。礦難等安全生產事故、環境污染、重特大交通事故等人為災害頻頻光臨城市,不時威脅著城市安全,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命安全。

3.突發性災害事件極易演變為社會危機。城市人口密集、流動量大,交通、信息技術發達,媒體傳播迅速,使危機有可能迅速擴散,并超越國界。如果應對不當,危機極有可能變成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社會危機。

4.危機事件的共振性。由于城市系統的復雜性、密切相關性與依賴性,公共危機一旦發生,往往共振造成“連鎖效應”與“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危機事件日趨復雜,危害極大。

5.危機事件日益呈現國際化。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中,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危機都有可能影響到國內,而國內的任何重大危機事件也可能在世界上產生一定影響。

二、我國城市危機管理現狀

城市危機管理是指政府針對危害城市安全的突發事件,通過監測、預警、預防、應急處理、評估、恢復等措施,減輕損失,甚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以保護公民合法的人身和財產權益,維護國家的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逐步形成的危機管理模式有兩大特點。一是分兵把口。即對引致危機的各種災害的測、報、防、抗、救、援都實行分部門、分地區、分災種管理。每一個災種或幾個相關災種分別由一個或幾個相關的部門根據災害的發生地點在地域上實行屬地管理,并且根據災害產生、發展和結束的各個環節,參照各職能部門的功能實行分階段管理。這種模式有利于發揮各職能部門、各專業救災隊伍的作用。二是“救火式”群眾運動。一旦某一城市發生危機,政府、軍隊、民眾就會立即被動員起來,在短期內迅速組織強大的資源應付,效果也確實十分顯著。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強政府特點。

我國目前城市危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危機管理觀念需要更新。許多城市長期以來對危機管理存在重救輕防觀念,以致在減災物質和人力資源投入上出現不協調局面。(2)危機管理模式與急劇擴張的城市規模不相適應。部門間責權關系的不對稱,導致各種危機管理部門之間的“界面關系”模糊,一旦面對多災齊發的復雜局面,整個危機管理系統結構的彈性不足缺陷便立即暴露出來。(3)危機管理模式與我國城市高速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與快速發展相伴而生的隱患不斷增多,很容易出現連鎖反應,構成嚴重威脅。(4)危機管理模式與城市危機發生特點不相適應。危機具有群發性特點,城市中自然環境受到的人為干預比一般地區更為強烈,原來按單災種設置的危機管理組織機構和管理模式與危機的這種發生特點是不相適應的。(5)危機管理的整體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城市的減災資源呈分散狀態,各災種管理職能部門間的資源流動凝滯。二是減災的信息整合程度較低,各職能部門之間溝通困難。三是減災隊伍結構還不合理,專業化救援力量尚顯不足。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危機管理的高效化。

三、實現城市危機管理模式的轉換

城市危機管理的組織體系可以圖示如下:

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為全市危機管理的最高權力機構,其職責是進行全市危機的戰略管理;進行相關立法、經費籌措等全局性工作;特大、特殊災害事故發生時,啟動應急指揮中心,開展迅速有效的組織、指揮工作。設立“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這一獨立機構,能將原有減災工作的測、報、防、抗、救、援六個環節全部涵蓋進去,而將原有各個機構置于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分別改為相應的專業委員會(如公共衛生安全委員會、防火安全委員會、環境安全委員會等),既能更好地體現一元化領導,又能繼續利用以前長期按單災種設置危機管理機構所形成的專業優勢和系統協作基礎,而且行政領導責任和專業救災責任都很明確??梢哉嬲龅郊薪y一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職,積極有效開展危機救災工作。

危機管理辦公室是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主要負責該委員會的日常事務,溝通各專門委員會間的聯系,它實行小機構大網絡的工作狀態。特別危機應急指揮中心是一個非常設機構,直屬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在特大、特殊災害來臨時實施指揮功能。特別危機應急指揮中心的辦公地點就設在危機管理辦公室。

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下設若干職能部門。危機預防部主要負責全市減災規劃、減災宣傳、教育與訓練、重點防護對象和重點致災源的監測等工作。減災信息部主要是對全市災害信息、減災資源信息以及災害研究專家的信息進行管理。救災指揮部主要負責一般災害的應急管理,指揮協調各專門委員會的救災工作。數據分析評估部是城市危機管理委員會的研究機構,它主要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評估,進行減災戰略戰術研究以及減災技術研究,同時對全市各專業部門的減災課題的研究及成果的推廣應用進行指導和協調。心理輔導部是由心理學專家對親歷危機的公眾進行心理輔導,通過合理的渠道、方式予以排遣,對已經產生或可能產生的心理疾病予以矯正和預防。專家委員會由全市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有關專業的權威組成,由市危機管理委員會聘任,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

四、構建城市危機管理的新機制

(一) 建立健全我國危機管理的法律體系

借鑒國外許多國家的經驗,一個健全系統的危機管理法律法規體系應包含:立法機構依據《憲法》或《基本法》制定的《緊急狀態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由立法機構授權政府頒布的有關緊急狀態的法規規章。在緊急狀態下,為了保衛國家及公民的安全,維持基本物資供應,保護基礎服務設施,政府可以制定適用于緊急狀態的法規。緊急狀態法規可臨時改變任何法律、使其暫時失效或增設附加條件,也可強行增加征稅或征收必需的費用。但緊急狀態法規及其手段、權力的運用只能在緊急狀態授權的范圍內進行,不可妨礙合法的行動、規定非法的處罰措施或侵犯人權。

我國雖有《防洪法》、《防震減災法》、《傳染病防治法》、《消防法》、《氣象法》等單體法律,但一方面現代城市危機無論就種類還是頻率都是無法預料的,單體法無法涵蓋新危機;另一方面單體法的封閉性特點使其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當務之急是我國應當及早出臺緊急狀態方面的綜合性法律,以便全面應對各類危機,切實規范危機狀態下的行政權力,維護國家安全及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 建立高效有力的城市危機管理中樞指揮系統

危機的中樞指揮系統是整個危機管理機制的靈魂。危機反應機制要求政府建立一個高效的常設部門,具有和防疫、環保、防洪防旱、災害處理等政府職能部門進行快速溝通、協調和共同運作的能力。這種指揮系統一般包括決策機構和管理機構。

(三)形成嚴格高效的城市危機信息管理系統

實現城市危機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學化,全面提升危機管理的能力,必須打破現有的面向單災種、資源分散、部門各自為戰的局面,逐漸改變或替代當前面臨危機臨時成立領導小組的應對模式,盡快構建以統一機構為中心,并形成調度統一、聯動協調、信息共享的城市綜合危機管理新機制,同時,研制實用的危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以配合和支持新機制的有效運作。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危機預警系統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的災害監測和預警預報能力已經不能適應危機處置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監測手段、預測預報的準確度都有待增強和提高。對于能夠比較準確預測預報的自然災害,預防環節帶來的效益很大。而在人為災害的減災工作中,預防就更為重要。像火災、交通事故、化學事故等,絕大部分都可以通過技術和管理途徑使其發生頻率大大降低,甚至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完全避免。對于不可避免的那部分,由于對這些人為災害的危害十分清楚,也完全可以通過周密的準備工作在救援過程中將其危害降到盡可能低的程度。所以,災害的預防在整個危機管理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體而言,在我國應當建立城市危機管理的四級、三層次預警體系。要把突發自然災害、突發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等四類公共危機事件納入城市政府危機管理預警體系,并根據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緊急程度、危害大小、涉及范圍、人員及財產損失情況,由低到高劃分為一般(Ⅳ級)、較大(Ⅲ級)、重大(Ⅱ級)和特別重大(Ⅰ級)四級預案,分別以通用的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城市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應急預警體系應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市政府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第二層次為突發自然災害、突發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等4個應急分預案;第三層次為針對該城市多發或頻發的以及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若干個子預案和保障預案。

(五)構建城市危機管理的社會整體聯動機制

有效的危機管理聯動機制可以把個體的力量轉化為整體的力量,從而發揮出整體的最大優勢。在構建城市危機管理的社會整體聯動機制活動中,應當做到:

1.努力培育發達的城市應急文化。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提高市民和其他各種社會主體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可以大大減少危機事件爆發的可能性,尤其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人為災害和技術事故爆發的頻率。

2.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城市危機管理中的作用。非政府組織作為公民社會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在城市危機救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一方面,由于非政府組織的中性特點,它既是公民社會的自治組織,又與社會各界包括政府與企業保持著廣泛聯系,在社會上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在危機處理中的橋梁與紐帶作用非常突出。政府通過非政府組織能夠更好地貫徹其政策,企業也更愿意通過非政府組織參與危機救治;另一方面,非政府組織還是國際合作的重要通道,在現代國際社會里,非政府組織已經成長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有相當一部分組織甚至具有超主權國家的權力。與這些組織的合作有利于調動國際力量解決危機問題。

3.積極調動社區組織在城市危機管理中的作用。社區自治組織是城市公共治理系統的末梢。社區自治組織的健全發展,以及它在危機管理全過程中功能的發揮,將直接延伸和擴展著城市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我們應該借鑒現代西方國家社區組織的功能,開展社區睦鄰組織運動、鄰里守望活動,組建社區危機反應團隊、輔助警察和社區志愿者等,為城市危機管理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略)

(收稿日期: 2007-08-21 責任編輯: 垠 喜)

城市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春華秋實又一載!

這是一份收獲滿滿的答卷: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共召開常委會會議12次,審議議題67項,審查批準工作報告22 項,組織視察12次,開展調研22場,任免國家工作人員186人次……一條條建議意見的提出、一項項重點工作的督辦、一次次深入現場的調研,反映的是區人大常委會2018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彰顯的是區人大常委會2018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擔當作為。

不懈耕耘,與時俱進。2018 年,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在區委堅強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全區工作大局,針對改革發展難點和民生熱點,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為推進羅湖區全面振興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通過了“廣東省縣級人大工作示范點”驗收。

圍繞中心大局,強化監督促進改革發展

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對標中心工作,堅持問題導向,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助推區委重大決策部署有序推進、加快落實,取得顯著成績,贏得廣泛贊譽。

深化財政預算審查。制定了《羅湖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口徑預算決算審查監督暫行辦法》,持續深入開展部門預算參與式陽光預審。針對住建局、桂園街道的預算草案,組織代表深入社區開展6場民主懇談會,提高兩個部門預算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開展民生微實事預算執行專項調研,增強民生微實事的效益和效率。對審計報告中提出的區屬物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延伸監督鏈條,開展專題調研,推動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推進市容環境提升。組織代表視察調研12次,推動解決區綜合執法、市容環境服務外包存在問題。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赴杭州、廈門開展城市管理專題調研,區委書記賀海濤對調研報告作了批示。開展治水提質專項監督調研22場,推動解決河湖景觀美化、黑臭水體治理及河長制落實等方面存在問題。助力營商環境優化。召開21場座談會,聽取人大代表和轄區企業意見,提出優化營商環境意見建議200余條。支持市人大代表督辦促進羅湖黃金金融業改革發展等建議,積極爭取平安銀行黃金專營機構落戶深圳。圍繞大梧桐新興產業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建設等重點工作開展調研,推動政府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舉措和精準幫扶政策落到實處。大力支持棚改醫改。選派人大常委會領導和人大機關干部參加棚改工作,組織人大代表率先垂范,為搶抓時間節點有序推進棚改工作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就棚改和城市更新等政策的制定,組織人大代表開展調研,推進政府依法開展工作。聽取《羅湖公立醫院改革工作報告》,要求推進解決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相對較弱等問題。

推動民主法治建設。修訂《羅湖區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辦法》《羅湖區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任前見面程序》等多項工作制度,嚴格規定任免程序。2018年,任免國家工作人員186人次,補選市、區人大代表8名、人大常委會委員1名,實現黨的領導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權的統一。共組織157名任命人員進行憲法宣誓,激勵和教育國家工作人員樹立憲法意識,恪守憲法原則。聽取區發改局、經促局、教育局、科創局、人力資源局等5個部門的工作報告并進行滿意度測評,結果均為滿意。發揮人大代表中法律專家優勢,成立6個以法律專家為組長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小組,對區政府2017年度17個規范性文件開展備案審查,推進政府提高規范性文件質量、依法行政水平。

聚焦民生關切,推進重要民生領域建設

情系于民,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間。針對教育、醫療、安全、公共利益保護等重點民生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人大職能推動解決,助力政府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全國首創“教衛融合”強化校園健康管理。根據人大代表提出的在轄區中小學探索實施教衛融合的建議,組織代表深入調研,加快推動學校負責教育和安全、羅湖醫院集團負責醫療衛生的校園醫療衛生專業化運作模式。調研報告在市委《決策參考》《信息專報》等刊登,副市長吳以環兩次批示要求推廣羅湖做法,區長羅育德批示區政府推進實施。區政府出臺了《羅湖區教育衛生融合工作方案》,常委會組織代表跟蹤推進。首批10所學校已開展教衛融合試點,全科醫生進駐校園在疾病診治、常見病防控、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優勢顯現。

推進教育用地規劃落實保障教改實施。繼2017年市、區代表聯動開展教育用地規劃調研,成功為筍崗中學向市里爭取一棟教學樓之后,2018年推進羅湖區15塊教育規劃用地落實。目前,又有4塊教育用地得到落實,為羅湖教育改革釋放空間。推進平安校園建設保障校園安全。視察校園消防安全,重點督辦了淘金山小學消防供水存在問題。以校園消防安全為突破口,攻堅克難,再次啟動對東湖水困問題的督辦,先后召開4次督辦會,逐一推動解決高位蓄水池項目建設用地、項目施工等問題。項目進展順利,東湖水困和淘金山小學的消防用水即將得到徹底解決。專題督辦校園周邊交通安全隱患。積極推動市交警局和區交通運輸局等部門通過強化交通管理、優化道路設計等方式,妥善解決了紅桂中學和區教工幼兒園御湖峰校區周邊交通安全隱患。實地視察幼兒園的安全文化宣傳、消防器材配備、娛樂活動安全保障等,推動建立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協調機制,保護幼兒的身心健康。

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組織代表視察區街道文體服務中心和“兩館一中心”建設情況,要求區政府加大對公共文體設施投入,加快啟動重大文體設施項目規劃與建設,拓展群眾文體活動空間。組織代表開展國企進駐無物業管理小區專項調研,推進老舊住宅小區物業規范化管理,促進全區物業管理市場健康有序發展。聽取區法院關于基本解決執行難專項報告,要求切實發揮司法能動作用,保護百姓實體權益。聽取區檢察院關于公益訴訟專項報告,要求增強檢察監督剛性,加強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

創新監督方式,不斷拓寬代表履職路徑

依法監督是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責。在全面規范監督工作的同時,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切實發揮示范點作用,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形成具有羅湖特色的工作機制。

深化人大監督與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相結合工作機制,增強監督剛性。聯合區檢察院在全市率先出臺《關于建立人大監督與檢察公益訴訟協調工作機制促進公共利益保護的實施意見》,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協作機制和日常聯動機制,加大對公共利益保護。2018年,聯合檢察院開展了東部過境高速施工環境破壞事件等公益訴訟監督,相關問題得到整改。創新政府投資民生項目監督方式。在政府投資民生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的基礎上,首創政府投資民生項目滿意度測評工作機制。從歷年來通過人大代表評估論證并已竣工的53個項目中,選擇8大項共12個項目,由人大代表、社區居民、項目使用單位進行滿意度測評。聽取區政府《關于羅湖區2014~2018年度政府投資人大代表評估論證項目落實情況的報告》,圍繞民生項目的建設情況和資金使用績效情況,深入開展跟蹤監督,形成民生項目監督的完整鏈條。創新“人大代表河長”推進治水提質。聘請35名人大代表擔任“人大代表河長”,發揮人大代表河長監督、巡查、宣傳、參謀和聯絡作用,與“責任河長”履職形成互補,共同推進治水提質。代表河長上任4個月以來,共巡河110次,發現并交辦問題74項,落實整改20項。創新開展人大代表履職對媒體公開發布。舉辦深圳人大歷史上第一次面向媒體召開的人大代表履職專場發布會,市、區人大代表肖幼美作了主題為“我們代表這些年”的履職發布,政府部門、居民代表及數十家中央、省、市媒體參加。各大媒體相繼報道,擴大人大工作影響力。

夯實基層基礎,充分發揮代表主體作用

羅湖區人大常委會以全面貫徹落實縣鄉人大工作年建設為統領,以街道人大工委設立為契機,扎實抓好基層基礎,積極搭建履職平臺,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管理服務,引導和激發代表更好地履職盡責、服務社會。

高起點高標準謀劃街道人大工委工作。抓組織建設,制定了《羅湖區人大常委會街道工委議事規則》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規范了街道人大工作的范圍和程序。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加強人大代表社區聯絡站建設,提升聯絡站硬件水平。全區人大代表社區聯絡站已達35 個,部分街道已設立代表之家。在全市率先任命10個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和兼職副主任,優化了結構,加強了街道人大工作組織建設。抓工作帶動,部署機關各工委和街道工委聯合開展監督,形成條塊結合的聯動模式。以“代表進社區”和“常委會部署帶著議題進社區”兩條主線并行提升代表進社區實效。抓工作推進,正式發文授權街道人大工委開展監督工作,各街道工委在全市率先開展聽取街道辦事處工作報告、開展街道辦事處預算審議等監督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局面。

黃貝街道大力推進街道人大工作制度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獲評深圳市人大工作示范街道。南湖街道重抓人民南商圈和羅湖口岸整體環境視察調研,助推深圳窗口形象全面提升。桂園街道巧用媒體宣傳代表工作,促進代表聯系選民進入新常態。東門街道助力提升東門文化軟實力,促進傳統商業向集文化、商業、旅游于一體的業態轉型。筍崗街道引導代表著力城市更新、片區規劃、產業發展、民生建設四方面履職。清水河街道大力提高市容環境提升和治水提質相關代表建議案辦理效能。翠竹街道充分利用轄區醫療行業人大代表資源優勢,精心組織社區大型義診活動,零距離服務社區居民。東曉街道打造代表進社區找問題、代表社區議事會議對策、民生微實事解決問題的代表履職新路徑,民微工程類項目實施占比全區第一。東湖街道實施“代表推動+多部門合力”跟蹤督辦模式,推進解決“東湖水困”、跨區調處正坑渠清淤工程等老大難問題。蓮塘街道充分發揮代表作用推動蓮塘口岸周邊交通科學規劃設置和配套設施完善,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18 年,圍繞羅湖“找短板、補欠帳、惠民生”三年行動計劃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各街道共組織代表開展主題活動26場;圍繞食品安全進行專項調研,各街道共組織代表開展活動19場;在省、市部署下,開展代表活動月專題活動56 場;臺風“山竹”過后,組織人大代表積極參加災后清障工作,帶頭形成了全社會共同參與災后建設的氛圍。常委會共組織各級人大代表1325人次參加進社區活動,收集問題和建議462 件,推動解決或基本解決256件。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危險邊坡整治、道路微循環改善、社區涼亭改造、公園路燈修繕等190件“民生關鍵小事”在代表推動下得到解決,樹立人大代表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注重自身建設,打造講政治勇擔當隊伍

加強人大自身建設,是提高常委會工作水平、做好人大各項工作、發揮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作用的基礎性工作。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強化“四個自信”,切實加強干部隊伍管理,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進一步提高常委會履職能力和水平。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推進“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堅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黨組會議第一議題和代表履職培訓必選課程,以黨建統領人大各項工作。配強常委會內設機構,優化專職委員責任分工。加強機關干部業務培訓,通過學習提升工作理念,突破工作常規,提高工作質量。2018年,區人大常委會機關各項工作獲各級領導批示16次,被省人大常委會評為“廣東省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先進集體”。加強與全國、省、市人大的工作聯系,接待外地人大來訪1000余人次。成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領導小組,匯聚人大代表資源,2018年代表共捐資155萬元,分期撥付用于解決陸豐市碣石鎮角清村村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基本醫療保障等問題。

用心傾聽人民呼聲,用真情回應人民關切,用行動踐行諾言,這是2018年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履職的根本宗旨,并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新時代期盼新氣象,新征程呼喚新作為。2019年大幕已經開啟,羅湖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熊國偉說,區人大常委會將按照區七屆三次黨代會的部署,牢記使命,依法履行職責,強化責任擔當,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推動新時代人大工作。堅持黨的領導,依法行使各項職權,圍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對民營經濟的扶持、加強民生保護、提升城市質量等重點工作,把區委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人大的具體工作中。突出監督重點,提高監督實效,加強對預決算審查監督和經濟領域、民生建設和城市質量提升工作、司法和執法領域等的監督。充分發揮代表作用,加強對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指導,夯實基層基礎,為代表履職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務,為全區改革開放再出發、全面推進羅湖振興發展作出新貢獻。

風帆正勁,羅湖區人大常委會帶著人民的重托,繼續奮力遠航……

城市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驛站;公共閱讀空間;“第三空間”;公共文化服務

摘 要:文章以梅州市文化驛站為例,對文化驛站的功能定位、建設標準和運作模式進行了分析,認為文化驛站是城市“第三空間”的一種體現,是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創新,是完善山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條新路徑,是倡導全民閱讀、探索公共閱讀空間的一種新實踐,并根據運作狀況提出了鼓勵社會參與、加強資源建設及優化運作方式等可行性建議。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等文件的頒布,全民閱讀、公共文化服務、第三空間、公共閱讀空間、政府購買服務等概念被人們所熟知。筆者以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建設與運行為例,探索新時期開展公共文化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和新模式,進而聯合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公共閱讀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 文化驛站的功能定位

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建設理念來源于漂流書亭,與杭州“漂流書亭”[1]、佛山南?!白x書驛站”[2]、溫州“城市書房”[3]專注于為市民提供圖書流通服務的功能相比,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功能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是一個充分依托客家文化資源,展現城市文化脈絡、創意文化,新型、便捷式的城市休閑文化場所。梅州市文化驛站于2016年正式啟動,被列為梅州市政府“微創新、微改革”重點項目。2017年,梅州市政府將文化驛站列為梅州市十件民生實事工程之一,準備在全市建設100個文化驛站

文化驛站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文化鑒賞功能,以突出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特色文化。二是文化休閑功能,即開展藝術表演、書畫筆會、文物鑒定等方面的文化服務。三是文化體驗功能,以梅州文化云為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影視體驗、游戲體驗、舞劇體驗、美術體驗、閱讀體驗等方面的服務。四是文化宣傳功能,利用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統一發布文藝演出、書畫展覽、電影放映、藝術沙龍等活動信息,以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正能量。

2 文化驛站的建設標準與運作模式

2.1 選址要求

文化驛站首選地址為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環境優美的公共空間,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場所:一是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書店、電影院、文藝培訓機構等文化場所。二是機場(車站)候機(車)大廳、賓館酒店大堂、商場等公共活動場所。三是傳統古民居。

2.2 建設標準

文化驛站建設按照“七個一”的基本標準統一進行,在此基礎上,政府鼓勵各文化驛站因地制宜地提供個性化服務。具體標準體現在以下七點:①一個固定場所。30平方米以上室內場所,配備桌椅茶幾、空調、免費Wi-Fi、充電裝置、茶水等基本設施。②一個文化創意產品展柜。展示、售賣石雕、陶瓷、木刻、竹編、泥塑、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衍生品和文化創意產品。③一個圖書書柜。配備圖書期刊、科普讀物、客家文獻等。④一個電子信息公告欄。配備電子顯示屏、3D展示屏、觸摸屏等設備。⑤一個文化展板。以不斷更新圖片的形式呈現梅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古村落、傳統民居、名人故居等文化遺產,以及客籍名家書畫作品和客家詩文作品等。⑥一個文化地圖。制作張掛城區公共文化場所分布圖,詳細介紹城區文化驛站的分布情況,方便市民參加文化活動。⑦一個驛站標志。統一外形風格,統一顏色圖案,統一用料材質,設計制作“Logo”,設置驛站標志物。

2.3 運作模式

文化驛站通過政府部門財政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場地、資源和人員支持及面向社會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合力共建的運作模式。市、縣文廣新(文體旅游)局負責選址、制訂方案、招標驗收、監督管理等工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作為文化驛站業主單位,負責提供場地、Wi-Fi等設施設備,以及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圖書館負責統一調配圖書資料和進行業務指導;中標企業按照“七個一”標準進行文化驛站建設,以及整合和發布文化活動信息。通過點面結合的推廣方式,2016年梅州市在市區建設了20個文化驛站示范點,2017年在全市各縣區全面鋪開,鼓勵按照基本的建設標準,探索多元化、有特色的建設模式。

文化驛站建設節省了政府在場地建設、人員管理和基礎運作維護等方面的投入,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的運作特點。文化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文化驛站,驛站業主單位自行管理,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三者共同推動文化驛站的發展。

3 推行文化驛站的現實意義

3.1 打造城市“第三空間”的一種體現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在《絕好的地方》(1989)一書中提出:“第一空間是家庭,第二空間是職場,就是工作空間,第三空間是指鬧市區、咖啡館、酒吧、城市公園、圖書館等公共空間?!盵4]在選址方面,文化驛站設在公園、酒店、茶館、銀行、商場、社區、書店等地方,能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在空間設計方面,文化驛站應因地制宜打造舒適空間,既融于周圍環境,又帶有客家元素。在文化產品方面,文化驛站應擁有紙質圖書、電子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文化地圖及講座演出信息等,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在服務方面,文化驛站采取開放、自助的管理方式,市民在文化驛站可以自由開展閱讀交流活動,自助使用設備。因此,文化驛站具有“第三空間”自由、寬松、便利的特點[5]。

3.2 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創新

文化驛站整合了場地資源,利用酒店、公園、機場、商場、銀行等空間,能有效彌補圖書館、文化館及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不足。文化驛站還整合了社會文化資源,能將書報閱讀、影視觀賞、戲劇表演、科學普及、講座培訓、文藝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務信息進行整合并統一發布,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蛾P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不斷創新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服務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6]。文化驛站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成為驛站業主單位,是PPP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一種實踐,為以后政府購買企業服務積累了經驗。

3.3 完善山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條新路徑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以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架構[7]。梅州是廣東省唯一定位為第一梯隊的山區城市,屬于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比較分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薄弱。目前,梅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等單位及鄉鎮公共文化服務站提供,而在人流比較集中的機場、酒店、公園、商場等場所,缺乏公共文化服務點。文化驛站的建設能有效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文化驛站具有公益性、便捷性、均等性等特點,能有效滿足群眾文化休閑、獲取文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率。

3.4 倡導全民閱讀、探索公共閱讀空間的一種新實踐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二十八條規定,車站、機場、碼頭、游客中心、賓館、銀行、醫院等公共服務機構和場所根據自身條件,設立相應的全民閱讀設施,為閱讀提供便利。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根據自身條件,安排相應的場地和設施,為閱讀提供便利[8]。閱讀是每個人的權益,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是保障公民閱讀權益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和閱讀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共圖書館作為主要的公共閱讀空間,擁有豐富的藏書和舒適寬敞的閱讀空間,但存在輻射面積較小等缺點,已經不能滿足不同讀者群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上班一族和距離圖書館較遠的人群,他們去圖書館享受公共閱讀服務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迫切需要具有知識分享、文化交流和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空間。文化驛站以其優越的空間環境、貼近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及開放時間長(部分驛站可以24小時開放,如機場、酒店)等特點,能為部分市民提供一個新的公共閱讀空間。文化驛站也可通過開展小范圍的文化沙龍、讀書分享會等活動,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

4 進一步推動文化驛站建設的策略

4.1 鼓勵社會參與,探索多元化建設

4.1.1 鼓勵社會參與選址決策。目前,文化驛站的選址由文化部門主導,在選址上存在一定的盲區。政府可通過示范點建設和媒體宣傳等方式,讓更多市民了解和使用文化驛站,同時通過向社會廣泛征集文化驛站選址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驛站建設。政府也可通過投票等方式,將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市民,讓他們成為文化驛站的真正受益者。

4.1.2 鼓勵市民成為文化志愿者。文化驛站以公辦民助為主要運作方式,鼓勵市民成為文化志愿者,參與驛站管理和文化活動。文化驛站可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圖書、展品、電子設備等的管理維護、宣傳活動,以及為市民提供旅游、公交等便民信息。

4.1.3 設立文化驛站專項資金。政府應對有意向建設文化驛站的單位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運作良好的文化驛站給予獎勵。政府還應充分發揮示范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驛站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4.2 加強資源建設,豐富服務內容

目前,文化驛站的建設仍處于以空間打造和完善硬件設施為主的初級階段,軟件設施和資源較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圖書報刊的數量較少,不能滿足市民、游客休閑閱讀的基本需求。二是展品較少,尤其是具有客家特色的石雕、陶瓷、木刻、竹編、泥塑、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展品較少。三是信息的整合發布能力較弱,信息發布比較滯后,內容單一。

因此,文化驛站應不斷加強資源建設,豐富服務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文化驛站可采取政府購買、企業捐贈、市民閑置圖書漂流等方式,并結合驛站的服務理念,充實驛站的圖書資源,如:設在銀行的文化驛站可增加金融投資類圖書,設在咖啡館的驛站應以休閑美食圖書為主,設在茶藝館的文化驛站可增加茶文化方面的圖書。二是文化驛站應廣泛征集具有客家特色的手工藝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利用文化創意產品專柜展示客家地方特色文化。三是文化驛站應完善文化信息的功能發布系統,要盡可能全面地整理和及時發布講座、展覽、文化沙龍、文藝演出等文化信息。四是文化驛站應增加數字資源,購買電子閱讀設備,為市民提供數字閱讀服務,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求。

4.3 優化運作方式,制定服務規范

目前,文化驛站主要由驛站業主單位進行日常的維護和管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存在一些問題,如:圖書、展品、文化信息的更新速度較慢,破壞和偷盜設施、圖書資料、展品及未經批準擅自投放廣告宣傳資料等。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建設可借鑒溫州“城市書房”的管理經驗[9]。梅州市政府可制定《文化驛站服務規范》《圖書展品的物流配送方案》《文化驛站設施設備巡檢制度》等,加大監管力度,規范文化驛站的管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驛站的認捐和管理;還可加強文明誠信教育和社會監督,提高市民的自律自覺意識,營造良好的文化共享氛圍。

4.4 因地制宜創新服務方式

文化驛站要充分結合所建地的特點,創新服務方式,滿足市民的個性化需求。例如,設在茶藝館的文化驛站可以以茶會友,不定期舉辦茶道知識講座;設在銀行的文化驛站可舉辦金融知識沙龍;設在文創基地的文化驛站可開展文化創意產品的制作、展覽等活動。同時,文化驛站要積極與民間閱讀組織合作,如與小悟龜書吧、常然讀書會、梅州愉悅閱讀會、攀登讀書會、梅州悅讀館等合作成立梅州閱讀聯盟,不定期在各個驛站點開展閱讀分享會、文化沙龍等活動,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文化驛站應建設統一的信息平臺,宣傳活動內容,發布活動信息,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梅州市政府應鼓勵社會團體結合自身專長開展山歌童謠、美術書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學習鑒賞活動,提高文化驛站的利用率;還要統籌規劃,調動社會資源,支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動文化驛站的長效、健康發展。

5 結語

文化驛站是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市因地制宜打造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一種探索和實踐,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但是文化驛站只要用心經營,一定會成為山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杭州120座漂流書亭四年服務70萬讀者[EB/OL].[2018-12-18].http://www.wenming.cn/syjj/dfcz/zj/201611/t20161116_3887154.shtml.

[2]讀書驛站:家門口的圖書館[EB/OL].[2018-12-18].http://news.cqnews.net/html/2016-12/08/content_39765452.htm.

[3]溫州市區10家文化驛站正式啟用[EB/OL].[2018-12-18].http://www.zjwh.gov.cn/dtxx/zjwh/2015-12-15/193627.htm.

[4]Oldenburg R.The Great Good Place[M].Cambridge:Da Capo Press,1997:20-42.

[5]李浩.免費開放后的公共圖書館要逐步走向天堂:借鑒星巴克理念打造“第三空間”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1(10):74-76.

[6]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EB/OL].[2018-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1/content_9723.htm.

[7]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GB/T28220-2011)[EB/OL].[2018-12-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6/11/6393723_2 11372329.shtml.

[8]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EB/OL].[2018-12-28].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4/01/c_129523269.htm.

[9]城市書房,打造公共閱讀空間新高地[EB/OL].[2018-12-18].http://www.wzrb.com.cn/article746998show.html.

(編校:孫新梅)

城市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學領域的兩個核心概念。從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舊交替,前后承接的漸變過程。然而,學界對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關系始終存有爭議,并在長期爭論中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本文首先介紹從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歷史沿革過程;其次針對學界存有爭議的二者關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一、從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歷史沿革

19世紀20年代,西歐國家早期的商品經濟發展帶來了封建體制之外的公共領域,公眾對于公共領域的自治需求產生了公民社會,并由此導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權力為主,是封建皇權下服從與被服從的人身依附關系,而非我們所認識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現代公共行政體系。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都存在行政上的“政黨分贓制”,從而產生政府更迭頻繁、立法與行政的沖突等等,并最終導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現在英國,19世紀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與議會改革觀念對美國公共行政產生了重要影響。1887年以威爾遜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為代表,標志著公共行政學的正式誕生。1900年古德諾發表文章《政治與行政》,進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與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體制中,并發揮著國家意志表達和執行的作用。此后,威爾遜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與韋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學管理原理結合,形成了著名的威爾遜——韋伯范式,并以此奠定傳統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20世紀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是傳統公共行政發展的黃金時期,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普遍的經濟危機和“滯脹”現象使傳統公共行政面臨巨大危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改革,以謀求解決問題之道,新公共管理運動悄然興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詞進入大眾視野。從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為歷史必然,然而對于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概念及二者關系問題學界始終存有爭議。

二、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關系之爭

(一)公共管理從屬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興起與傳統公共行政面臨危機,公共政策學派的崛起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強調抽象概念和原則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在面對諸多社會矛盾時表現出了政策制定困境和執行力明顯不足的問題,用政策視角探討和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的公共政策學逐漸興起。公共政策學作為多學科交叉領域,注重經濟學理論與數理方法的結合,與傳統公共行政過分關注抽象概念和原則不同,公共政策學更多關注實際,主張將其放在“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框架下分析,以培養能夠進行宏觀政策制定、分析和批判的政策分析家為目標,而不是單純聽從命令,被動執行命令的政府辦事員。然而,以公共政策理念培養出的政策分析者并沒有預想中的完美無缺。在經濟學上,他不如專業經濟學者的競爭力;在社會需求上,對公共部門的管理者和政策執行者的需求要遠遠大于對政策分析者的需求,公共政策學派面臨進退兩難的尷尬困境,將公共政策學與公共行政學聯系起來而使之又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就顯得尤為迫切,“公共管理”這一概念據此提出。以羅森布魯姆和克拉夫丘克為代表的行政學家將公共管理看做隸屬于公共行政的子域,并以此界定公共行政是運用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來實現立法、行政、司法部門的指令,為社會提供必要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從這一定義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管理作為實現行政目標的手段之一,是被認為具有工具理性的技術而不是獨立的部分。因此,公共管理被認為是公共行政的子域。

(二)二者的對立關系

無論是從政策分析還是從公共管理途徑研究公共問題,都是對傳統公共行政失效或過時的一種反應和替代,都與傳統公共行政產生了競爭,這是學者們所持的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歐文·休斯認為,行政與管理在本質內涵方面就存有差異,這種差別通過行政和管理前面的“公共”一詞就可以體現出來。公共行政作為一種公共服務活動,著重在政府工作人員的執行力上,即公務員只是被動執行上級的命令,以服從任務為主,強調程序及將政策轉化為行動的過程,而公共管理在于政策執行的技術性手段,強調執行的結果及承擔的相應責任。根據以上分析,他認為建立在行政概念基礎上的公共服務與建立在管理概念基礎上的公共服務是不同的,即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間并沒有從屬關系,它們應該被看做兩個互相競爭的典范。同樣,在國內,張康之教授首先提出了公共管理的服務精神和服務原則,認為公共管理是一種基于服務傾向的社會治理模式,以服務為主,而非以公共行政的權威為主,公共行政更多表現出一種統治型的社會治理模式,二者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治理模式,在內涵上并不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目前,關于公共管理中公共服務功能的作用現在已得到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認同和支持,但據此將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對立,并認為公共管理已然取代公共行政的觀點仍是部分學者的看法,關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關系仍是學者們討論的焦點所在。

三、總結

關于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關系,學界始終存有爭議,眾說紛紜?;谝陨蠈Ω鱾€學者觀點的綜述,筆者認為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關系可以用“范式”的概念加以區別。在這里,首次我們要厘清“范式”的概念,范式是指一種相同等級關系模式的集合,在該集合內的事物必須滿足該等級關系的要求,滿足程度不同,即為不同的范式。簡而言之,范式是反映一定關系模式的概念。因此,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就可以看做是一個關系庫中滿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不同范式。這里的關系庫指“行政”與“管理”二者之間的關系,而學界對于“公共行政”及“公共管理”關系的探討就是在這一關系庫范圍內,不同學者為解決不同社會管理問題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因而形成管理學領域內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之爭。筆者認為二者并不存在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即不存在從屬關系,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是針對不同歷史階段社會公共問題所提出的管理概念,擁有不同的管理內涵,二者是前后相繼、順勢承接的關系。具體來說,在概念的豐富性和內涵的充分程度上,公共管理比公共行政更進一步,更符合當今時代的要求,但并不是說公共行政已被當前的管理實踐淘汰,相反的,公共管理作為公共行政的補充,與公共行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應用于當前公共部門的管理活動之中。

傳統公共行政已然成為過去,但現代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正在發揮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認清二者內涵和相互關系是我們進行管理學習和管理實踐的基礎和關鍵所在,管理學的序幕已經拉開,有更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第三版.張成福,王學棟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21.

[2] 薛冰.歷史與邏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84.

[3] 彭和平,竹立家.國外公共行政理論精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15-44.

[4]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M].張昕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91.

[5] 董曉宇.公共管理的由來及其與公共行政的內在差異——由傳統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一[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1).

城市公共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全周期城市管理 科學化發展 精細化發展 協同化發展

一、全周期城市管理的重要意義

1.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的內涵

“全周期管理”的概念來自于管理學,是指將設計過程、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保養維護過程與回收處理過程一體化的產業制造技術。全周期管理既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理念,它將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視為一個整體,從而對產品的特點與個性化設計有了更為全面地認識和把握。全周期城市管理的概念與產品的全周期管理理念相仿,全周期城市管理指的是城市的治理理念,包含了從城市設計到城市發展的全過程。要樹立這種全周期的管理意識,持續不斷地完善城市治理體系,以便更好地應對城市治理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突出問題。

2.建立全周期管理制度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城市的科學化發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城市的科學化發展。城市作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不僅城市規劃、城市建設需要科學設計,城市治理、城市綜合執法也同樣需要科學的方式來指導進行。全周期城市管理,將城市規劃、設計、治理綜合為一個過程中去解決,有利于從源頭去預防城市問題的發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積極作用,對于已有城市問題,也有利于在后續的城市建筑規劃設計中予以避免,尊重城市建設發展的規律,實現科學建城、科學治理、科學發展的有機結合。[ 1 ]

(2)有助于城市的精細化發展

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實現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也在日益增強,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發展水平與城市居民要求之間日益增長的矛盾問題。傳統的城市治理模式要么“一刀切”,要么“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居民對于生活環境的不同需求。但在全周期的城市治理理念下,城市建設、發展與人民需要密切相連,將個性化設置貫穿了城市設計與治理的全過程[ 2 ],堅持以人民需要為導向,以盡力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為核心理念去建設城市、治理城市。

(3)有助于城市的綜合化發展

城市的建設與治理工作,既包括科學的設計與發展,又要涉及到城市內部多元主體之間的治理工作。建立城市的全周期管理有助于建立一個全面、集中的城市管理體系,將城市管理的不同方面視為一個整體,這樣不僅能有效地將城市住建部門、城市管理部門以及政務部門集中統一管理,摒棄各自為戰,力量分散的局面,避免出現城市治理過程中責任不明晰,落實不到位等情況的發生,將城市規劃與城市管理結合起來,在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中考慮到城市治理及城市發展等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城市整體治理水平,有助于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綜合全面 發展。

二、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參與到全周期城市管理中時所面臨的困境

自全周期城市管理提出以來,迅速得到了全國城市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但作為城市治理最基礎的環節,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實行全周期管理制度的建設中還是遇到了許多問題與挑戰。

1.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不夠

(1)規章制度細節處理不到位,管理過程不夠標準

促進管理的精細化發展是全周期城市管理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部分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存在著生搬硬套先進城市管理制度的情況,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工作中存在著強制居民遵守規章制度的現象,忽視了本地區的居民生活文化習慣。

(2)技術支持不到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信息平臺與智能終端不能實現有效聯動

這種情況在三、四線城市的城市治理工作中極為常見,不同單位的信息平臺由多家不同的外包公司負責,缺乏統一的指導和管理,已搜集的信息不能立刻反饋并應用到城市治理活動中,導致在日常工作總是存在著滯后的 情況。

2.科學化管理水平不高

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參與到全周期城市管理時,普遍存在著科學化管理水平不高的現象。在制度上缺乏合理的頂層設計,在法規上也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導致了不僅管理監察部門在日常維護城市秩序的過程中常常面臨著無規可依,無序可守的窘境,城市居民對城市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也經常持懷疑甚至是否定態度,有時嚴重影響了工作的正常進行。

3.在城市管理過程中與其他部門沒能協調一致

全周期城市管理不能依靠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單獨的力量去完成。但是在現實中,由于一些地區負責城市治理的機構領導缺乏“全周期管理”的意識,導致下屬單位之間缺乏主動互相合作的意識,工作時各自為政,很少相互過問,比如最常見的“僵尸車”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城市管理監察部門的不斷努力,也需要交管和市政部門的通力配合,只有摒除了不同部門之間的隔閡與障礙,才能對一些城市“頑疾”從問題根源進行解決,實現精細化管理,協同化治理。

三、城市管理監察部門在T市全周期城市管理中的實踐

T市曾經作為連接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交通樞紐,過去發展速度較快,導致大量城市問題的堆積,新時代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T市的城市管理部門堅持貫徹和落實國家的城市治理理念,積極尋求解決城市問題的新途徑,結合現有基礎,針對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舉措,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助力實現全周期城市管理。

1.堅持黨建引領,深化全周期城市管理工作的落實

堅持黨建引領有助于在城市治理過程中發揮出我國的制度優勢,黨能夠統攬全局、協調各方,從而使各個部門協調行動,使整個城市治理過程能夠按照“全周期管理模式”的需要,進行統一的布局和整體規劃。“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面對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責任劃定不明的現狀,T市由城市管理監察部門黨委牽頭,嘗試建立聯合執法制度,將各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監察大隊、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交警支隊等多部門聯合起來,統一進行城市管理工作,旨在整合公共力量,聯合行動,確實保證有效的城市管理。同時嘗試設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集聯席會議,旨在統一安排部署聯合行動相關事宜,通報、交流近期執法工作,協調處理聯合執法中的爭議,并研究解決聯合行動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2.開展學習交流,增強全周期管理意識

T市城市監察部門根據已有的學習材料和上級的傳達文件,組織各中隊骨干進行了城市管理理論培訓,系統地學習了城市全周期管理理論。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貫徹落實全周期管理意識,重視階段性管理和過程性管理,強調城市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監察部門長時間、全方位、全過程的積極參與,任何實際問題的產生都有其產生過程和周期,不能簡單地為了完成工作任務而治理,要切實考慮到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合理的對策,才能制定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才能實現城市的全周期管理。

3.緊跟時代步伐,精細管理模式

第一,T市城市監察部門堅持以為民、利民、惠民為基本原則,聚焦環境、交通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將社區與城市各管理部門結合起來全面綜合整治,建立“社區網格化管理、政府組團式服務”的新模式。以社區為中介整合各方資源,將網格管理職責細分給每一個具體部門,分類解決處理問題,各盡所能、各司其職處理城市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按照細致管理、科學管理、協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

第二,推進“互聯網+城市管理”的建設工作,實現了城市管理與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融合,T市城市監察部門搭建了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并與各個相關網站實現了互聯互通,城市居民可以通過智能設備直接與相關部門進行在線溝通,實現了人民與基層各部門之間信息的高效傳遞,確保了溝通的時效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靈活性。

第三,T市城市管理監察部門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對原有的標準規范體系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使得城市管理工作更加接地氣,更加符合居民的個性化需要。同時,設置了轄區居民反饋機制,將居民的評價與相關責任中隊的年終評定結合起來,從而避免了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保證管理工作切實是在為人民解決實際問題。

4.改變群眾觀念,普及“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

城市的高效管理,離不開每一位市民的積極參與。T市城市管理監察部門一直在大力宣傳共建的城市治理理念,并組織開展經常性活動,來鼓勵T市市民參與到城市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中來,一方面積極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建議,使城市監察部門制定的各項規定更好地符合群眾意愿,一方面能讓市民真正理解城市管理工作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意義。促進市民意識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的轉變,從而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5.吸納優秀人才,提高城市治理的綜合能力

城市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缺乏具備管理和城市建設知識的復合人才,各部門之間缺乏擅長大數據分析、信息綜合與分享的專業人才,而導致各部門之間消息閉塞,信息流通不暢。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城市綜合治理能力,T市城市管理監察部門正在不斷改進人員組成結構,招聘具有相關專業技能的人才,逐步填補人才空缺,同時加快提升自身的信息數據綜合處理能力,讓城市管理朝著更專業的方向發展,以便實現全周期城市綜合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設。

(責任編輯:劉占行)

參考文獻:

[1]黃建.引領與承載:全周期管理視域下的城市治理現代化[J].學術界,2020(09):37-49.

[2]藍志勇.以全周期管理重塑城市治理體制機制[N].遼寧日報,2020(09).

上一篇:電力工程監理論文下一篇:企業公共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