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醫藥范文

2023-12-05

中醫藥范文第1篇

摘 要: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是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對象,也是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本土化的重要紐帶。系統歸納總結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取得的成就與不足,并提出提升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策略,即重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戰略作用,提高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強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臨床實踐,以期使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成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對象和人脈資源。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

引言

伴隨著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片的中醫藥文化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對于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促進外國民眾更好地了解、認識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揭牌儀式的講話中指出的,“中醫孔子學院把傳統和現代中醫藥科學同漢語教學相融合,必將為澳大利亞民眾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文化新的窗口,為加強兩國人民心靈溝通、增進傳統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橋梁?!盵1]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分為“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類型?!白叱鋈ァ笔侵钢嗅t藥文化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傳播,這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最基本途徑,既包括中醫孔子學院、海外中醫中心等以高校、中醫院為主體的國際傳播,也涵蓋諸如國人赴海外開辦中醫診所等為主體的國際傳播。而“引進來”則主要指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學成回國后再傳播中醫藥文化。相較于“走出去”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引進來”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形式更重要。因為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學習態度更主動,學習內容更系統,學習方式更多樣,學習成效更顯著。所以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更深刻,影響也更持久。據統計,他們學成回國之后,絕大多數都成為所在國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者,是所在國的“鐵桿中醫”。因此,開展“引進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策略研究就變得非常必要。本文梳理近年來我國在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以期更好地增強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

一、對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留學生人數穩步增長

通過查閱《中國中醫藥年鑒》可以得知,近年來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招生數、在校學生數、畢業人數和授予學位數均穩步增長,這直接說明了近年來國際上對中醫藥文化的關注熱度與認識深度均有了提升。據統計,中醫專業是外國來華留學生首選的幾個熱門專業之一,可以預測,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及“漢語熱”的持續興起,特別是我國實施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的中國方案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展現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和價值,未來一段時間,海外對中醫藥產生學習興趣的人數會持續增加。

(二)留學生學歷層次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中,學歷教育占主導地位,學歷教育的結構也較為合理,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為輔的格局,并呈快速發展的態勢[2]。近十年,以學術研究為主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快于以學習為主的本科教育,這說明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高學歷人群增長。2012年之后針灸等短期培訓逐漸被中醫藥本科教育取代,這體現出學歷教育日益受到國外的重視,而追求短時間速成一門中醫技術的培訓教育將逐步讓位于對中醫藥進行系統學習的學歷教育。

(三)留學生生源地不斷拓展

來華留學生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亞洲。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由于與我國地緣相近、文化傳統相似,是我國中醫藥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地。但其他各大洲如非洲、歐洲及北美洲等地來華留學生人數均有所增加,這與近年來我國中醫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向世界更廣區域的深入推進密切相關。這說明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來華留學生的生源地日益廣泛化、均衡化,中醫藥日益受到東亞文化圈之外的國家重視,高等中醫藥院校能夠招收更多國家地區的學生來華學習,說明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認同度均有所提升。

(四)自費留學生人數增加,中醫藥文化吸引力增強

留學生的自費人數占九成以上,說明中醫藥在國外是真心受到人們喜歡,獲得人們的自覺認同。當代西方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也是科學哲學四巨頭之一的費耶阿本德就因為自身體驗中醫藥的神奇療效而學習《黃帝內經》,他主張“不管中醫還是西醫,有療效才是唯一”的觀點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同。這充分說明中醫藥在海外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說明了來華留學生對于中醫藥學習的強烈意愿與自覺態度。此外,中國政府資助來華留學生也有所增長。國家的政策導向可以降低部分來華留學生的經濟負擔,從而吸引更多的人群來華學習中醫藥,讓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持來華留學的海外學生獲得了來華留學的機會,擴大了中醫藥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二、來華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知不足

很多留學生原來接受的是現代科學教育,不少留學生在來華前對中醫藥的氣、陰陽、五行等概念了解甚少,雖然大多數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心生向往,但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醫思維方式不同以及語言交流障礙或者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特別是西方醫學知識是編碼知識,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而中醫藥的知識是非編碼知識,哲學家波蘭尼稱之為默會知識,強調直覺、頓悟等非邏輯思維進行思考[3]。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會限制留學生深入理解中醫藥文化,對培養留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同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藥文化宣傳不足

目前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一方面來源于留學中介的介紹,更多的是通過網絡等渠道了解。高等中醫藥院校對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宣傳還有待完善,有些高校組織開展的針對留學生的文化宣傳教育不足,沒能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留學生學習中醫藥文化的活動,不能根據各專業留學生的訴求組織開展專門的培訓活動。留學生不能經常性地走進中醫藥博物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因此影響了來華中醫藥留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的效果。不能采取線上線下多元化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方式,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不濃厚,高等中醫藥院校針對留學生組織的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學習活動不足。

(三)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不足

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在師資層面,來華留學生教育對師資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師要掌握扎實的中醫基礎知識,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流利的外語授課能力,對留學生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而高校擁有這種復合型高素質師資不多,一些擁有文科學歷背景的教師往往缺乏中醫藥方面的知識,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中醫師在留學生英語教育教學方面又存在一定的不足,結果導致師資供給能力不足。其二,在教材建設能力方面,高等中醫藥院校針對來華留學生不同地域、不同學歷層次、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編寫初級、中級和高級中醫藥教材不足,難以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留學生的需要。其三,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開設的以傳授中醫藥文化知識的課程比較少,而且多為選修課,課時較少,同時不能針對留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針對性的中醫藥文化課程供給。

三、提升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策略

(一)重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戰略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從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事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戰略和文化強國戰略,加強來華留學生工作的戰略謀劃。長期以來,發達國家把外國留學生教育作為塑造本國形象、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輸出本國價值觀、提升本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之初,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指出:“中國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今天中國向外輸出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盵4]因此,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一定要加強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從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外國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是推進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一環,旨在培養大批具有中醫情懷、認同中醫藥文化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中國大國特色外交,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中醫藥國際話語權的建構提供人才支撐和社會基礎。所以,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重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戰略作用。

(二)精心組織教學,提升其中醫藥文化認知水平

針對中醫藥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學歷層次不同、漢語水平不同、中醫藥文化認知水平有差異等特點,精心組織中醫藥文化教學。首先,在入學教育時,要強調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的不同,讓他們有思想準備,努力克服學習中醫藥的困難,適應中醫藥的學習生活;其次,在教學安排上,針對一年級的學生,適當增加中醫藥文化體驗的課程,如參觀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著名中醫藥企業、大型中藥材批發市場等,通過中醫藥文化體驗課程,讓他們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他們的中醫藥文化認識水平。同時,低年級的中醫藥文化課程可采用單獨設課和加強輔導相結合的方式,任課教師加強課外輔導、答疑等環節,幫助克服留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培養他們學習中醫藥文化的信心和興趣,努力提升他們中醫藥文化認知水平。

(三)營造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擴大中醫藥文化宣傳

高等中醫藥院校作為來華留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會對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擴大中醫藥文化宣傳,有利于提升留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同度。首先,院校格局設計應當秉承中醫“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利用富含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藥苑、廣場、走廊等元素對校園進行規劃與裝點,在有限的校園空間擴展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功能。其次,對教學樓可以用中醫藥歷史的大家、名家進行命名,如可稱為華佗樓、時珍樓、仲景樓等,對校園餐飲等公共場所,可以把中醫典故、中藥材及中醫養生知識等制作成圖片置于墻面,力求打造全方位中醫藥文化的育人環境。最后,充分利用校史館、中醫藥圖書館、中醫藥博物館、中藥材標本館、中醫體驗館等,激發留學生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興趣與好奇。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等多媒體開展線上校園中醫藥文化宣傳,積極組織留學生參加“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組織留學生參加校園中醫藥義診活動等,使其在充滿魅力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中增強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

(四)強化留學生的臨床實踐,加深留學生對中醫藥的理解

中醫作為實用性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還需要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藥學的一些抽象概念,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和認同。為此,高等中醫藥院校應該強化留學生的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等實踐課程。但實踐課程安排要符合留學生人才培養規律。如不要在留學生的大一階段就安排其臨床見習,因為此時留學生本身對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多。此外,要認真制訂出符合留學生實際的課程計劃,提高臨床課程的質量,從而增強留學生臨床學習的效果。同時,臨床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比如形象教學法,教師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用圖示或者視頻的形式將中醫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教師也可以通過臨床案例來解釋抽象的中醫知識,從而增強留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五)提高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

近年來,來華中醫藥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質量穩步提升,結構不斷優化。但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與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發展、來華中醫藥留學生規模的需要相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藥發展面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抓住“雙一流”建設的時代契機,進一步對外開放,以質量和效益為主線,實現高等中醫藥院校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的重要突破。一方面,加大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居住條件、現代化教室、圖書館等硬件建設,使來華留學生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重點加強留學生師資、教材、課程等方面的軟件建設。如在師資建設方面,為留學生授課的教師應該既有包容的國際視野,也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教學能力,他們應該了解留學生的需求及學習習慣,有讓留學生掌握內容的良好教學辦法。因此,對來華留學生教師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不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一位中醫藥的形象大使,來華留學學生對中醫藥的具體認識和深刻見解很多都是從授課教師那里得來的,提高留學生授課教師的教育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增加中醫哲學、中醫文化學、中醫學方法論、中國傳統文化等選修課程的種類,提高留學生課程選擇的自主性,這樣留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選擇更多合適的課程。

結語

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應著眼于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戰略高度,認真做好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使每一名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從中醫藥文化認同的一粒種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成為所在國中醫藥文化的堅定支持者、傳播者和弘揚者,使中醫藥成為所在國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健康養生的首選者,從而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吳勉華,黃亞博,文庠,馮廣清.學習總書記重要論述 堅定中醫藥發展自信[J].江蘇中醫藥,2019,(7):1-9.

[2]  李潔.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發展的現狀及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0,(5):857-859+887.

[3]  郁振華.當代英美認識論的困境及出路——基于默會知識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18,(7):22-40,204-205.

[4]  吳立斌.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及影響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

中醫藥范文第2篇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第603期

2010年12月10日

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召開

2010年11月25~26日,第三屆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在成都召開。本屆大會由科技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15個部委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辦。本屆大會共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日本、韓國、老撾、緬甸等21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名代表參會。國內29個省市和香港特區組團參會??萍疾扛辈块L王偉中,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等領導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詞。

大會以“中醫藥創新與發展”為主題,開展了創新論壇、專題活動、科技博覽三大板塊活動。大會共收到論文1300余篇,論文收錄1037篇,大會報告8人,分會和專題活動發言350余人次,集中展示了當前中醫藥政策、資源、科技、醫療、教育、產業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生物醫藥產業對接洽談暨重大科技項目簽約儀式共達成合作意向60項,金額70多億元。

中美聯合啟動“C4水稻”研究計劃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和美國博伊斯·湯普森植物研究所近日聯合啟動一項科學聯盟研究計劃,旨在改造水稻的光合作用模式,從而提高水稻產量。該項目得到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資助,有望使水稻產量提高40%~50%。

據計算生物學所研究員朱新廣介紹,在農作物的光合作用中,玉米、高粱的光能轉化效率比水稻、小麥高出一大截,在同等條件下,前者的產量要比后者高得多??茖W家進而發現,玉米等“C4植物”比水稻等“C3植物”多了一套“生物裝備”,這套“裝備”能將二氧化碳分子富集到RUBISCO周圍,促使它專心于二氧化碳固定,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去年4月,蓋茨基金會決定投資啟動“C4水稻”計劃,該計劃為期15年。如果‘C4水稻’計劃取得成功,將使水稻的產量提高40%~50%,同時還能提升水稻對化肥和水的利用效率,減少作物生長對化肥和水的依賴。

中美英學者定量化研究碳收支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金章東團隊與哥倫比亞大學、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通過對全球主要大洋底棲有孔蟲B/Ca和δ13C組成的系統研究及與陸地記錄的對比,定量化了末次冰期以來海洋、陸地和大氣碳庫之間相互交換作用的變化及其交換通量。結果表明,由深海釋放的CO2在冰消期早期(17.5~14.5kyr)主要存儲于大氣中,而在冰消期晚期(14~10kyr)很大部分被陸地生物圈生長的植被所吸收利用。這對于認識冰期—間冰期尺度下大氣CO2變化的原因以及過去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并將為全球變暖情形下全球碳收支提供最直接的類比情景。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并作為亮點論文推薦。

中國科學家闡明能量耦合因子轉運蛋白結構

來自清華大學生科院、醫學院、普林斯頓大學Lewis Thomas實驗室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重要的轉運因子的蛋白結構,該結構的6個跨膜區域以未報道過的新折疊形式出現,這一發現對于了解核黃素(維生素B2)的運輸,以及進一步拓展其生物學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該研究組近期研究發現了一類重要的蛋白:能量耦合因子(energy-coupling factor,ECF)轉運蛋白,這類蛋白是一些微量營養元素的運輸因子,負責原核生物的維生素攝入。每個ECF轉運因子都包含一種嵌入細胞膜的能結合底物的蛋白結構——S組件。這一結構是能量耦合的關鍵部件,由兩個ATP結合蛋白和一個跨膜蛋白組成。然而目前這一結構的具體構架,以及運輸機制并不清楚。

益母草堿對治療腦中風有明顯療效

復旦大學藥學院院長朱依諄教授率領的團隊經5年多時間研究發現,從中藥益母草中提取的益母草堿對治療腦中風具有明顯療效:它能明顯減少腦缺血造成的大腦皮質的梗死面積,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目前,此項目作為國家一類新藥候選藥物已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大平臺孵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中風》雜志上。

朱依諄團隊的研究發現:人體在疾病狀態下,如缺血、缺氧時,構成完整細胞基本元素之一的“線粒體”就會腫脹,造成細胞破裂,從而使腦組織壞死和心肌壞死,最后導致死亡。研究還發現,人體內的三磷酸腺苷是提供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能量,也是體內組織細胞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細胞缺氧時,三磷酸腺苷的能量活性也會降低,導致細胞凋亡。益母草堿SCM-198的作用機制,則是通過降低腦細胞耗氧量,抑制線粒體氧化應激反應造成的細胞死亡,并激發三磷酸腺苷的活性,阻止細胞的進一步壞死、凋亡,以達到減少腦組織壞死的目的。

我國氨氮廢水首次實現資源化處理

由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天津大學研發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成果“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技術與工程示范” 近日通過了成果鑒定。該項目突破高濃氨氮廢水處理難題,形成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濃氨氮廢水清潔處理工藝,其氨氮污染物削減率、資源利用率均大于99%,實現了氨氮廢水的資源化處理。

在863計劃支持下,中科院過程工程所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發出“高濃氨氮廢水資源化處理”的全過程工藝和工業化應用裝置。該技術基于氨與水分子相對揮發度的差異,通過精餾脫氨工藝量化設計,設計制造高通量、低阻降、高分離效率、抗結垢新型塔內件,全過程自動化控制,解決了現有工藝能耗高、設備易堵塞等問題,實現了工業高濃氨氮廢水的資源化處理。氨氮原始濃度3—30克/升的氨氮廢水經該技術處理后,氨氮濃度可降至10毫克/升以下,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而且處理后的氨氮全部以高純氨水的形式加以回收,實現了資源化利用,氨氮削減率和利用率均大于99%,處理全過程中無廢水、廢氣、廢渣等二次污染產生。

目前項目組利用該技術已在天津、福建、遼寧、吉林、廣東、湖南等地建成7座處理規模為100~400噸/天的示范工程,全部穩定運行。部分采用此技術的企業在處理過程中收支抵消后,每處理1噸廢水還能夠盈利2~6元。由于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技術已被環保部列入201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

新型被動式自呼吸純甲醇燃料電池問世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近日研制出一種采用純甲醇進料方式的被動式自呼吸直接甲醇燃料電池。該電池的構成包括純甲醇貯存腔、甲醇緩沖區和電池工作單元。在純甲醇貯存腔和甲醇緩沖區之間采用滲透膜來控制甲醇的傳遞,實現純甲醇進料,以滿足甲醇燃料電池的長效工作能力。同時,該電池不需要外加蠕動泵和甲醇傳感器來控制燃料的補充。此外,在該電池的甲醇緩沖腔,甲醇燃料以蒸氣形式或液膜形式吸附在電極表面進行反應,由于其量較少,電池可以短時間內朝多個方向放置,而傳統被動式燃料電池只能朝一個方向放置,否則會導致液體燃料直接泄漏。

該電池組裝簡單、性能可靠,極大地提高了電池的工作時間。與傳統被動式電池在相同條件下的放電能力對比(100mA),工作時間約為45小時,遠遠超過傳統被動式電池的放電時間。在相同的電池體積和工作條件下,該電池能提供更長的工作時間,即更高的能量密度。

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日,我國的申報項目“中醫針灸”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醫針灸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基礎,以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具與艾葉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過刺入或薰灼身體特定部位,以調節人體平衡狀態而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傳承數千年至今的中醫針灸,不僅是一種保健和治病救人的醫療技術,也是人類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已成為我國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標志之一,流傳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吳剛說,針灸療法還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一方面,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的引入,針灸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如電針療法、激光針灸、穴位注射、腧穴藥物貼敷等治療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針灸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中醫針灸理論及其文化內涵卻被逐漸忽略和淡化,某些需長期實踐體驗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臨失傳的危險,各種散落在民間的家傳針刺技法、絕技也大多后繼乏人,瀕臨失傳或絕跡。

依托“天河一號”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奠基

11月28日,以“天河一號”為計算設備的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在湖南大學正式奠基。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是經科技部批準的信息化建設重大項目。中心選址湖南大學校區內,采用國防科技大學“天河一號”高性能計算機,按每秒1000萬億次運算能力規劃建設,總投資7.2億元。長沙中心一期工程規劃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計劃于2011年底全部建成竣工,建成后運算能力將達每秒300萬億次。

中國第27次南極科考隊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

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12月5日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據介紹,“雪龍”號11月24日離開澳大利亞弗里曼特爾錨地以后,在穿越南大洋西風帶過程中,先后遭遇到6個較大的氣旋。根據先進的衛星云圖和氣象預報,“雪龍”號通過航線的合理安排,有效進行了規避。其中,重點避開了10米高的大浪海域,將船的搖擺幅度控制在30度以內。

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劉順林表示,“雪龍”號抵達中山站以后,各項南極科學考察工作將全面展開。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冰上卸貨,將“雪龍”號上攜帶的科學考察和保障物資卸運下來,保證內陸隊順利完成裝備和物資的集結,按時向昆侖站進發。

北京開建全球最大重疾數據樣本資源庫

中醫藥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醫師的職業發展隨著自身的不斷演變而更新,在其推陳出新、革新換代的同時,職業發展也需要進行穩定合理的規劃和管理。2017年,我國第一部中醫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為中醫師職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隨后,全國各省市著手進行地方性立法工作,為中醫師的職業教育發展保駕護航。立足《中醫藥法》視域,結合湖北省中醫藥相關立法政策及其具體實施情況,以此探討《中醫藥法》在助力中醫師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議,以便更好地促進中醫師職業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中醫藥法》;中醫師;職業教育發展

[基金項目] 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資助項目“法制視野下湖北省中醫師職業發展問題研究”(Q20202007)

[作者簡介] 李 敬(1987—),女,湖北襄陽人,博士,湖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法學研究。

祖國傳統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從古至今,醫家學者在實踐中一直摸索努力挖掘,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盡管自近代以來,對于中醫藥的“存廢之爭”爭持不斷,但是由于中醫藥承載著我國流傳千年的醫學結晶,即使在即將被取締的情況下仍迸發出頑強的科學生命力,中醫藥學科始終堅持著為廣大國人的健康利益服務。

中醫藥立法的不斷探索完善對中醫藥學科事業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法律政策為其提供了方向引導和規范保障。2017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關注,也為社會各界中醫師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中醫藥法》在立法與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如何使其更好地為中醫師職業發展助力,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一、中醫藥相關立法探索歷程

(一)立法初探,開啟規范化大門

《中醫藥法》三十而“立”,回顧立法30余年的進程,可謂一波三折。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組織力量、資源,有計劃地搜集整理大量的中醫藥古籍資料,為中醫藥科研、教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提高了中醫藥理論自身的系統性。1953年首次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并在挖掘發展中不斷更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改革開放所煥發的勃勃生機,實事求是地強調保護、扶持和鼓勵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首次明確了中醫藥等其他傳統醫藥行業的法律主體地位,將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相提并論,為我國中醫藥行業立法奠定了法制理論基礎[1]。1983年,董建華首次提出研究制定《中醫藥法》的政策建議,1986年開始研究起草《中醫藥條例》,歷經將近20年,于2003年正式頒布,從憲法到規章制度邁出了立法初探的關鍵步伐,有力地推動中醫藥事業步入法制進程,開啟了中醫藥事業規范化的大門。

(二)時機成熟,立法迫在眉睫

《中醫藥條例》隸屬行政法,屬于行政下位法,從具體內容來看,該條例過于粗泛,中醫中藥分開管理割裂了其內在的統一性,違背了中醫藥內在的發展規律;從實際踐行成果來看,條例的具體可操作性差,對中醫行醫業務范圍和行政權力界定不清,也使之缺乏一定的法律權威性。因此,中醫藥立法迫在眉睫,我們需要一部綜合性的國家大法、立足新時期新特點的中醫藥法來支持中醫藥事業繼續前進。

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快中醫藥立法工作”[2],相關法規匯編工作順利進行,并在2011年定稿進行送審,2012—2014年連續列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計劃,國家“十二五”規劃也將中醫藥單列一節,立法工作得到落實和保障,《中醫藥法》在政策支持下呼之欲出。2016年召開了三次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醫藥法》進行審定,可見其重要程度。從內容細節的敲定到實施效果的考慮和具體可行性,并結合向社會公開征詢意見和廣泛調研的結果,在法條中補充了行業內反映的內容,最終以《中醫藥法》9章63條的法律法規保護了中醫藥的“靈魂”。

(三)《中醫藥法》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1.設置中醫診所備案機制。我國《中醫藥法》旨在建立一套符合中醫藥行業特點的衛生管理制度,其中最大的特點在于它將中醫醫療診所由注冊管理審批制改為注冊備案制,這為全國將近45萬名中醫師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明確規定了兩類中醫醫師分類管理、分類考核,注冊后即可開辦中醫個人診所,保障“純中醫”的合法地位。

除此之外,還將關于扶持各級社會組織辦好中醫的相關政策合法化,明確規定國家應當支持各級社會組織力量依法投資發展中醫藥衛生事業,并給予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享有與政府辦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合法權利。這樣一來,中醫藥醫療服務的綜合普及覆蓋能力將得到全面提升,中醫藥臨床特色診療??漆t院和大型中醫中藥診所開設數量也將增加,人民群眾多了選擇接受中醫中藥治療的基本權利,獲得中醫藥醫療服務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2.破解中藥資源和質量困局。雖然國家一直以來堅持關于保護、扶持和鼓勵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方針政策,但在保護中藥產品資源、產權以及民族醫藥三個方面的法規條文一直存在空白,中藥產品質量和資源的生存困局依然亟待解決。中醫和中藥相輔相成、骨肉相連,藥材的品種功能萎縮、品質功能退化將對我國中醫臨床治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帶來極大的發展阻力。

對此,《中醫藥法》中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法律規定,禁止在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過程中違法使用不正當的技術手段,明確了道地藥材的基本概念,保證道地藥材的“道地性”和中藥療效性。有系統傳承才有持續發展,國家保護采用傳統方式炮制中藥的技術和生產工藝。來源于古代經典中藥名方的中藥制劑產品可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的研究參考資料,降低了準入條件門檻,突破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法的相關規定,體現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基本特點。

3.注重中醫藥傳統知識與人才保護?!吨嗅t藥法》進一步切實強化了中醫藥相關產業的科學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明確規定國家中醫藥主管部門可以采取直接組織遴選國家中醫藥學術傳承重點項目、傳承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保護項目等多種方式,傳承經典傳統中醫藥學術理論與技術應用方法,防止這些經典傳統中醫藥理論與技術失傳。

《中醫藥法》制定了合理的中醫醫師執業準入制度,明確規定高校中醫藥專業人才培養制度應當嚴格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發展規律[3],以《中醫藥繼續教育規定》為主的輔助培養制度進行人才保障,強調堅持醫教醫研協同、理論與臨床實踐培養同步,進一步強化中醫醫師人力資源管理。

二、《中醫藥法》對中醫師職業發展存在的立法及現實問題

中醫師職業發展與國家中醫藥相關法規政策緊密聯系,積極正確的立法會促進中醫師職業發展[4]。而從法律層面明確中醫藥的重要地位,并對中醫藥教育提出明確要求,指出中醫藥人才培養應時刻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吨嗅t藥法》對中醫師職業發展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立法內容不明確,限制了中醫師職業發展

《中醫藥法》第12條規定,“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漆t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藥科室”,明確中醫類醫療機構設有西醫科室,非中醫類醫療機構設置中醫科室。此舉可以促進中、西醫共同發展。條文沒有對政府舉辦的各類非中醫類醫療機構設置中醫藥科室的合格比例,沒有明確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的具體“條件”,同時沒有對社會辦醫設置中醫科室提出要求。醫療機構設置中醫科室規定不夠明確,限制了中醫師職業進一步發展的空間[5]。在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相對較低的偏遠地區,廣大群眾一般是就近求醫治病。尤其鄉村因相對偏僻、經濟較落后、工資待遇低等,難以引進高技術中醫藥人才,人才資源難以滿足當地農民需求。

(二)立法實施緩慢,中醫師后備力量明顯不足

《中醫藥法》頒布后,兩個配套實施細則《中醫診所備案管理》和《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在2017年下半年發布。湖北省在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方面做得較及時,2018年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確有專長人員注冊則實施遲緩。雖然附帶湖北省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配套表格,但因為該政策主要針對基層中醫師考核[6],再次面臨宣傳力度小的問題,部分鄉村中醫師和師承人員對該政策不了解,沒有下載準備審核資料。同時,該項工作實施進度遲緩,相對于其他省份較為落后,這就導致湖北省中醫藥人才隊伍缺少一部分來源,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比較緩慢。相關法規實施緩慢,中醫師后備力量明顯不足。

(三)缺失對中醫師的相關保障制度

《中醫藥法》第51條規定,“應當成立中醫藥評審、評估、鑒定的專門組織,或者有中醫專家參加”。該條款主要是對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以及對中藥鑒定方面的規定,對中醫師的保障少,對醫療糾紛的監管部分相對缺失。我國在處理醫患雙方案件中過于強調對弱勢群體權益的保護,忽略了對醫方主體合法權益的保護。在某些程度上,中醫師為了避免醫療糾紛不敢不化驗、不敢不檢查,中醫師看病也開始不再簡單、便捷,中藥用藥約束,不敢超過固定量,對器官微弱損傷的中藥避之不及。中醫師在此醫療環境下比較拘束,能使用的中藥材一再減少,中醫的臨床活力逐步減弱。醫療環境是中醫師職業發展的平臺,缺乏保障的環境是非平衡發展的環境?!吨嗅t藥法》作為中醫藥的法律保障,在對中醫師執業進行法律約束的同時,在中醫師安全保障制度上則不夠完善,這是影響中醫師職業發展的不足之處。

三、推動《中醫藥法》立法完善助力中醫師職業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立法,促進中醫師職業發展

《中醫藥法》第4章“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建議增加旨在保護中醫師、民間中醫師和中醫學徒的中醫執業醫師條例和中醫帶徒法條例,讓中醫及民間中醫師、自學中醫和中醫學徒等凡是具備中醫學術、有臨床效果的各類中醫師,均可經過臨床考核,獲得合法中醫師執業資格;相關中醫師法案立法的起草應由中醫學術團體、中醫師、中藥師、法律界人士組成,對中醫師資格的認定和考核應著重臨床而取消應試考核,并不以文憑為主要依據[7]。制定中醫師職業相關法律時,應把中醫藥學放在中心,若以西醫偏見制定,會造成中醫師名存實亡,戴中醫的帽子,行西醫的治療。

(二)加快《中醫藥法》實施進度,擴充中醫師“后備軍”

讓中醫師深入基層,在法律依托的背景下,將民間具有一技之長的中醫藥相關人員納入鄉村醫生管理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繼續充實中醫師隊伍。地方公開招聘中醫專業大學生,挖掘民間名中醫,面向社會招募確有專長人員。由國家撥出專項經費,組織專業團隊,把碩果僅存的數十位國醫大師畢生的臨床經驗和理論建樹,以師帶徒過程中的臨床實踐活動為基礎進行記錄、綜合、總結,為中醫師后起之依托。

(三)完善中醫師保障制度

處理疾患時,中醫師相關權利的行使受到各方面“排擠”而名存實亡。其原因除了法律規定不明確、不具體外,還存在司法實務的不支持等。社會大眾應強化“尊醫重衛”這一理念。中醫師職業發展需要依靠中醫藥所有人員的共同努力,將中醫文化這棵大樹培養得枝繁葉茂。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增加對中醫師職業保護的制度條例,強化中醫科室安全管理體制,如“警醫共建”及嚴格的“門禁系統”,禁止任何個人或組織威脅、危害中醫師人身安全,侵犯中醫師的人格尊嚴。

(四)立足現有情況,創新中醫師職業發展模式

制定法律應該合情合理,尊重歷史沿革。目前,中醫師職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人才困境”,而人才困境背后的根本原因則是經濟問題。人才困境出現的原因,一是優秀醫生資源太少,二是引進優秀醫生后留住人才資源太難。建議構建中醫人才數據庫和中醫藥相關知識共享數據庫,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數據庫在中醫師職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年的師帶徒模式已經不滿足社會對中醫人才的需要,中醫師職業蓬勃發展,還須通過社會化機構匹配。師徒關系的形成,需要雙方相互認可,你認可我的醫術,我認可你的悟性。在傳授學習中,把中醫隱性知識顯性化、顯性知識進行編碼,解決徒弟個體因素造成的知識遺失,實現傳遞鏈的形成。同時,建立中醫人才與中醫藥知識相互關聯的體系,這是中醫師職業發展及中醫文化傳承的關鍵。

四、結語

《中醫藥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會對中醫師職業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該法沒有徹底地從我國文化自信的高度來看待中醫師,沒有脫離“以西管中”的固定思維模式,也沒有深刻領悟“中醫是以人的生存質量為中心”的精辟之處,所以可能存在一些立法的不足,需要得到重視并及時改正。只有真正讓中醫師回歸中華傳統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實現中醫師職業的重大發展,而通過中醫師的發展,才能打開中華文明的寶庫,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王全書.中醫藥傳承與發展五議[J].中國政協,2014(8):24-25.

[2]李鐵柱.爭議中醫藥立法[J].浙江人大,2013(9):42-44.

[3]張俊龍,田岳鳳,王軍,等.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培養特色中醫藥人才的戰略思考[J].中醫教育,2013,32(2):5-7,34.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各地貫徹落實】湖北:實現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EB/OL].(2020-01-20)[2021-04-01].http://www.satcm.gov.cn/xinxifabu/gedidongtai/2020-01-20/12430.html.

[5]王黎蘭.《中醫藥法》視野下的中醫師職業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中醫藥大學,2019.

[6]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人口報】湖北: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經考核可行醫[EB/OL].(2018-11-13)[2021-04-01].http://wjw.hubei.gov.cn/bmdt/mtjj/mtgz/201910/t20191030_162750.shtml.

[7]呂嘉戈.《執業醫師法》將民間中醫藥師打入冷宮

[EB/OL].(2020-05-13)[2021-04-01].http://www.xinfajia.net/16375.html.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w in Improving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LI Jing, CHEN Hui-hui, WANG Yao, HUANG Jing-yi

(School of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w;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中醫藥范文第4篇

健康管理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21世紀初才傳入我國。不過,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記載。它孕育著“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思想。此外,“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與健康風險評估和控制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不斷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一、中醫藥保健養生服務中具有顯著的優勢

中醫學以“治未病”思想為核心的養生保健,倡導人們珍愛生命,注重養生,防患于未然。強調在預防保健中以養生為要務,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多樣化而且有效的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治未病”就是采取各種中醫預防或治療的手段,如攝生調養、中醫內外治法、導引等,以防止疾病發生、趨向嚴重的方法。“治未病”包含三層含義:1.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2.得病之后防止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進程;3.疾病愈后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強調病后的改善。“治未病”能綜合利用各種中醫治療手段與健康干預方法,如中草藥、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足療、藥膳、運動療法等行之有效的多重健康干預方式,進行病癥的防治。

二、新時代“大健康”背景下的健康管理

過去,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在覺得生病或身體不適時才去醫院就診“看病”,甚至認為正常體檢都沒有必要。近些年人們健康意識增強,很多人每年固定去體檢。但是,醫院的體檢,查出來的是病癥,這往往已經是十分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很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在發生前均有著漫長的的“發展”過程。然而在大健康時代,醫療不再是有病才治,更應該提前預防,且是精準的預防,精準的干預。健康醫療新時代已經到來,它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健康,我們的生活。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行動的實施”,大健康行業領域即進入全新的“數字化健康管理”的時代。當前,在大數據、物聯網等多種形式的推動下,健康管理不僅是醫療行業的獨家買賣,而是社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健康管理進行多方面的探索。目前,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管理融合發展的局面已經逐步形成。個體化健康管理的著陸路徑是:運用現代醫學成果及管理學方法,針對個體健康意識,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提高個體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為此,要提供生活方式調查表,了解家庭歷史和個人歷史,包括運動心理學和睡眠模式、智能掌握風險因素、評估風險等,提供一個真正個性化的體檢方案。這就是健康風險管理帶來的優勢,健康管理將從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中醫體質辨識、膳食評估、運動計劃和疾病評估6個緯度評價體檢后的危險性。根據疾病的情況對總檢查結論進行編碼,實現相應的健康管理方案,實現健康管理計劃的身體化、規范化和智能化。這既是“互聯網+”時代帶來的便利條件,為廣大居民健康帶來全面發展的項目,也是投入健康管理行業者的新商機。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健康服務模式

《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并預估行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以上。WHO預測2020年全球健康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3.39萬億美。健康產業是國際公認的新興“朝陽產業”,成長性高、就業拉動作用大、創新能力強、關聯度高、資本需求大,既可以滿足人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中首次提出:“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體系。”十九大報告中把“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提升到戰略高度。政策環境的利好,是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新型健康服務模式和體系的重要保障。

隨著科技進步、產業變革及中國高等教育的戰略改革,醫學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方法隨之發生變革。為適應從治療為主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的健康全生命周期醫學新理念,目前醫科院校陸續開設了精準醫學、轉化醫學、智能醫學等新專業。建好新醫科,一是要踐行教育新理念,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樹立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二是推進專業改革,加強傳統醫科專業的內涵建設,發展更多適應未來醫學發展的新專業,尤其是推動跨學科專業的多維發展;三是打造一流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社會實踐五類醫學“金課”;四是基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教育平臺打造智慧課堂、智慧教室、智慧實驗室等;五是搭建醫學教育的新型平臺,創新醫學教育保障機制,培育適應未來醫學發展的人才。

四、“中醫藥養生方法+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展望

中醫藥養生保健已成為眾大眾需求,社會上養生熱潮一浪高過一浪。隨著養生、長壽的快速升溫,健康管理可以為中醫藥養生保健提供現代化科學技術輔助。因此,整合產業技術資源,向市場提供一整套的健康解決方案勢在必行。同時,通過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防控疾病和維護健康,大大地降低醫療成本。這不僅與政府、保險公司的目的相一致,同時也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此外,健康管理可以提高廣大民眾的健康素養,促進其參與養生保健的能動性,從而改善了以往醫療消費模式。所以,健康管理介入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可以帶來諸多益處。在“大健康”快速發展的局面下,此種健康服務模式將開創防病、治病的新篇章。

中醫藥范文第5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至今在我國現代醫療體系中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最具文化自信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幾千年來,每當中華民族遭遇重大疾病侵襲、面臨危難關頭,都是中醫藥挺身而出,及時有效消滅瘟疫等各種傳染性疾病,化解重大疾病風險,使中華民族能一次次轉危為安。取得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斗爭勝利的一個法寶,就是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在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中,中醫藥再次彰顯了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起到了中流砥柱、力挽狂瀾的重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把發展中醫藥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發展,徹底扭轉了中醫藥弱化和邊緣化的窘境,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據統計,我國中醫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由2012年底的39317個增加到2019年底的65809個,增長幅度為67.38%,占當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的比例由4.14%提升為6.53%;中醫類醫院數由2012年底的3397個增加到2019年底的5232個,增長幅度為54.02%,占當年全國醫院數的比例由14.66%提升為15.23%;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由2012年底的35.7萬人增加到2019年底的62.5萬人,增長幅度為75.07%,占當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的比例由13.65%提升為16.16%。

第一,把發展中醫藥作為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第二,把發展中醫藥提升到國家戰略規劃層面。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把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一系列振興中醫藥發展、服務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和舉措;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對推進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作出系統部署。

第三,加大了中醫藥走出國門的步伐。2016年1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出臺的《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逐步完善,中醫藥醫療與養生保健的價值被沿線民眾廣泛認可,更多沿線國家承認中醫藥的法律地位,中醫藥與沿線合作實現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

第四,中醫藥法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12月25日,習近平主席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十九號主席令,公布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這是我國第一部中醫藥法律,該法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的地位和作用,并就中醫藥服務、中藥保護與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中醫藥科學研究、中醫藥傳承與文化傳播、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作出了規定,對于依法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傳承創新中實現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比如,中醫藥快速參與應對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不夠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科研攻關機制和中醫藥服務體系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主要原因是沒有很好地遵循中醫藥自身規律,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發展不平衡,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還比較薄弱,中藥材質量良莠不齊,導致中醫藥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根本原因是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高,一些地方沒有把中醫藥發展作為一項影響國家整體發展重大戰略來抓,沒有把國家層面制定的中醫藥發展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度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重視中醫藥發展更多地體現在文件上紙面上口頭上,投入資金不足、實際行動不多、推動力度不大。迫切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大力貫徹實施《中醫藥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補齊中醫藥發展短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振興發展中醫藥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預防為主、實現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重要推手,對于堅持中西醫并重、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重要意義。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時強調,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為此,振興發展中醫藥要遵循中醫藥規律,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開放,在開放中發展。

第一,加大中醫藥傳承工作力度,加快加緊深入挖掘應用中醫藥古籍寶庫。我國大量中醫藥古籍藏于民間,這是由中醫藥起源與發展的特殊歷史原因決定的。如何鼓勵民間高質量中醫藥藏書投入開發應用,防止古籍孤本、珍本流失甚至滅失,是當下中醫藥古籍開發應用和保護的一個重大課題。據了解,多年來不少國家對中醫藥古籍及中醫藥人才極其關注,特別是美、日等發達國家,更是高價收買秘方,高薪招聘甚至無條件發放綠卡招募中醫藥人才,中醫藥資源外流問題已很嚴重。如果國內沒有更加鼓勵開發應用民間中醫藥古籍的具體政策措施,甚至對中醫藥資源和人才流失放任自流,勢必給國家造成不可估量并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比如,一代名醫大家張福海先生,年輕時就譽滿鄉里,名揚直隸、津京,30歲出頭在光緒年間受命擔任宮廷御醫,古稀之年在保定開辦中醫講習所,一生著有《中醫脈象轉解》《福海妙方實見》《張氏祖傳秘方》《中醫炮制與配伍》《中藥外治》等巨制,并收集保存了大量中醫藥書籍藥方,為后人留下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據筆者現場了解和實地觀察,張福海先生的嫡孫、唯一傳承人張占宗先生家傳中醫古籍5萬余冊、12782種,其中單本18000余冊(套),珍本1500余冊套,孤本92冊(套),《幾希錄良方合璧》《痧脹玉衡全書》《千金方衍義》《醫門法律》《馮氏錦囊秘錄》《本草求真》等,屬極為珍貴版本,另有古醫方、經驗方、單方2000余個,遠遠多于中醫藥院校、科研機構和中醫院古籍藏書量,大致是國內各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中醫藥古籍藏書總量的2~3倍。由于力量有限,張占宗先生經過多年努力,對其中的2782種古籍初步整理了目錄,僅占其擁有中醫藥古籍種類的五分之一。目前,這些古籍年代已久,紙張普遍泛黃、老化,有的邊角殘缺,有的脆不可觸。很大部分古籍存放在張占宗先生創辦的一家北京民營醫院,少部分仍在河北老宅大缸中封存,在醫院存放的古籍受場所空間限制,還有相當數量的古籍存放在辦公室和普通書房的書柜、書箱里,除經常參閱使用的外,都成捆擠壓存放,這種存放方式和環境很不利于古籍的保護,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古籍自然滅失的風險將逐漸演變為現實。

中醫藥繼承古典醫籍中的精華是創新發展的根本,這次疫情防控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就是在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的。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古為今用,加強中醫古籍、傳統知識和診療技術的保護、搶救、整理,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于人民健康。為此,要結合現代技術,切實加大中醫藥古籍保護力度,加快中醫藥古籍的搶救性和系統梳理挖掘,充分開發珍貴的中醫藥古籍寶庫,在傳承的基礎上做到創新性發展。一是創建國家中醫藥古籍和傳統知識數字圖書館,研究制定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條例。在國家層面設立中國中醫藥古籍挖掘開發傳承創新中心,縣級以上政府部門設立相應的專門機構,具體承擔中醫藥古籍挖掘開發傳承創新工作。一方面,加強對現有中醫藥古籍、經典藥方的深度整理,編撰《中華醫藏》。另一方面,向社會和民間廣泛公開征集收集中醫藥古籍、經典藥方,建立合作開發和利益分享機制。二是加強中醫藥規律研究,完善傳承制度。加快推進活態傳承,完善學術傳承制度,加強名老中醫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現數字化、影像化記錄。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保持和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三是結合國民體質、生活環境和現代病癥,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臨床研究基地,深化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推進中醫藥古方的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

第二,完善中醫藥創新開放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疾病觀和防治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健全中醫藥服務管理體系。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發揮中醫藥整體醫學和健康醫學優勢,建成以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為龍頭,各級各類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進一步充實發展壯大中醫藥服務機構,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建設,建設國家和省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實施“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提升各級各類中醫藥實體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依據《中醫藥法》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省市縣都要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職能的機構,合理配置人員力量。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加大政府財政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和商業保險機構投資中醫藥服務,改善中醫醫院辦院條件,擴大中醫藥優質服務供給。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成長途徑,健全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通過學科??平ㄔO、重大科研平臺建設和重大項目實施等,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中醫臨床人才和多學科交叉的中醫藥創新型領軍人才,支持組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團隊。推動各地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形成發展中醫藥的工作合力。

二是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中醫藥創新發展離不開科研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及中醫藥重大科學問題,建立多學科融合的科研平臺。在中醫藥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一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設立國家中醫藥科技研發專項、關鍵技術裝備重大專項和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化基礎理論、診療規律、作用機理研究和詮釋,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加快中藥新藥創制研究,研發一批先進的中醫器械和中藥制藥設備。

三是推動中醫藥開放發展。中醫藥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內容,有助于促進與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將中醫藥納入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重要內容,實施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推動中醫中藥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傳統醫學相關規則制定。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鼓勵社會力量建設一批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國際合作基地和服務出口基地。

上一篇:中醫藥大學下一篇:中醫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