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商業倫理論文范文

2024-01-05

商業倫理論文范文第1篇

2、基于會計職業能力需求分析的會計教育改革

3、倫理觀念對會計行為的調節作用初探

4、淺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5、會計職業道德之淺議財務人員責任心

6、會計文化重構與再社會化:一個中國文化背景的視角

7、儒家思想與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研究

8、從《喬家大院》到會計職業道德

9、會計職業道德及其風險概述

10、大數據時代管理會計職業能力建設研究

11、經濟學視角下的會計職業道德分析

12、會計教育與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研究

13、會計吹哨:公司治理機制重大創新

14、加強企業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

15、淺談會計誠信與職業道德的建設

16、淺議當今社會的會計倫理現狀

17、廣西會計學會2019年度會計學術年會召開

18、論會計誠信道德建設教育的重要性

19、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淺談

20、中國版本圖書館月度CIP數據精選

21、淺析誠信會計環境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影響

22、我國會計職業能力的供求分析

23、試論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24、審計倫理測量及中美大學會計專業學生審計倫理水平的比較

25、高職院校會計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性教育的探討

26、商業銀行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問題與對策研究

27、基于會計職業道德“兩難情境”案例分析

28、瑞幸事件與中概股危機

29、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開展誠信教育的思考

30、企業倫理視角下的我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路徑探討

31、融職業素養培養的基礎會計教學探析

32、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社會責任

33、關于會計職業道德的探討

34、對加強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

35、淺析會計職業道德風險及其防范

36、對當前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思考

37、關于構建我國會計信用體系的研究

38、會計專業碩士綜合能力解構及其培養探索

39、論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

40、《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改革與實踐

41、淺談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

42、淺談會計行業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探討

43、窺探我國會計倫理現狀及會計倫理建設

44、淺析加強建筑會計行業職業道德建設

45、“八榮八恥”與會計人員的誠實守信

46、提高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措施

47、強化職業道德建設,努力防范保險會計造假

48、會計倫理與職業道德自律

49、企業倫理視角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障礙與路徑探討

商業倫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者的日漸成熟,市場秩序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凸現,由于種種原因,企業營銷活動中出現了許多不道德的現象,不僅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而且嚴重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本文就我國市場營銷倫理建設路徑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建議,以規范我國的市場,擺脫秩序混亂的狀況,增強公眾對企業的信心,營造社會整體崇尚道德的良好風氣。

關鍵詞:中國;營銷倫理;倫理建設

作者簡介:

邵瑤春(1976-)女,湖南漣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高級講師,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肖華茂(1974-),女,湖南雙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本文獲得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改項目資助,項目編號:RKJGY0702

企業營銷倫理的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它的興起是營銷學科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客觀現實的需求。營銷倫理之所以受到中外學者和社會的關注,主要原因便是企業良好的營銷倫理有助于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發揮其能夠通過法律之外的途徑解決社會問題的作用,降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提高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滿意度,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而我國企業的不道德甚至違法營銷行為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如:2008年下半年震驚全國的三鹿問題奶粉事件,導致全國近30萬名幼兒確診患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統結石病,甚至還出現了嬰幼兒死亡現象,屢禁不止的“白板肉”進入千家萬戶,致癌的“蘇丹紅一號”被攙雜在食品中……不道德營銷已危急人民的財產甚至生命安全。

我國現階段非道德營銷行為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從主觀原因看,主要是企業經營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高利潤;企業缺乏道德約束機制,行業缺乏自律;不健康的消費心理、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等。從客觀原因看,一是缺乏從事精神文明經營的物質基礎,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二是市場體系不健全,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資信管理體系滯后。三是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四是沒有形成有序的競爭市場,信息不對稱,營銷人員素質不高。

如今,加強企業營銷倫理建設,已經迫在眉睫,本人從幾個方面提出以下的建議路徑:

一、外部環境建設

1.加強法制建設,使企業營銷有法可依

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嚴格公正執法,為約束企業遵守法律和倫理規范提供外部壓力。為企業制定和實施倫理性營銷決策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企業在營利性和安全性的雙重驅使下往往會尋找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漏洞,社會輿論的盲點和其他可乘之機,不道德營銷行為隨之泛濫。因此首要任務是要加強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比如通過立法強調賣方的信息披露義務,除了現有的在包裝上表明成分、產地、日期等信息外,還應當進一步要求公開價格信息。若有不按規定披露信息或發布錯誤信息的應當承擔由此造成的一切損失。其次,必須加強司法建設,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蔽覈?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企業的營銷行為,比較突出的有《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道德營銷行為的發生。但是我國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的現象非常普遍,客觀上縱容了企業不道德營銷行為的發生。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法制建設,強化執行監督。

2.改善政府行為

行政部門要著眼于對企業不道德行為的預防性和現場性管理,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要加強行政檢查和監督,打擊企業的不道德行為,切實保護合法經營,打擊非法經營,維護公平交易,促進正當競爭,保護廣大消費者權益,促進市場經濟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財政部門可以出臺一些特殊的稅收和補貼政策來引導企業行為,使其自覺自愿遵守營銷道德。

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取消地方保護主義的政策措施,維護統一自由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企業良性競爭,優勝劣汰。

3.建立賞罰分明的商業獎懲機制

獎懲機制是倫理建設又一重要制度保障。獎懲制度就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來保證遵守倫理的企業得利,不遵守倫理的企業失利或遭受懲罰。這樣引導廣大商業銷售者進行倫理經營,終止不道德經營行為。我們知道,博弈者進行策略選擇的依據是其收益的大小。如果選擇符合倫理的策略反而得不到收益,那么放棄眼前的利益就不值得,從而導致不道德經營行為的出現。但是如果我們假定當博弈者選擇不道德策略,將會給予其嚴厲的懲罰,那么在這種制度的安排下,博弈者會考慮其機會成本而終止不道德行為。在商業領域中,假冒偽劣問題是個老大難問題。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屢禁不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完善的獎懲機制。按照我國的商法規定,消費者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可向商家索賠,但賠賞金額不得高于原商品價格的2倍。事實上,這一規定根本起不到對經營者的懲罰作用,相反還會縱容偽劣產品的盛行。一個購買到假冒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費者,他是不會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去訴訟的,而這恰好又縱容了不道德經營行為。所以,必須制定一套賞罰分明的機制。

4.提高消費者素質

主要是組建消費者組織,開展監督,提高素質,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消費者監督主要是由消費者協會等消費者團體來進行。當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時,消費者組織有權調查、了解情況,調解糾紛,直至代表消費者向法院起訴。通過消費者團體的積極活動,提高廣大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信心,有效抵制在市場營銷中采取不道德行為的企業及其產品,迫使企業遵守道德、法律規范,尊重消費者主權。消費者組織是企業營銷倫理監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5.強化有關的監督力量

新聞監督的特點是非功利性、范圍廣、制約性強,它是社會良心和正義的代言人,它通過運用現代大眾媒介對企業倫理行為進行評議,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制約企業的經營行為。特別是它對企業非道德營銷行為的曝光、揭露,能夠喚起群眾抵制其產品,引起國家執法部門的注意,增加這類企業的經營風險和投機成本,從而迫使企業收斂自己的行為,回到營銷倫理的規范中來。

加強輿論監督時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明確輿論監督的意義,積極采取措施建設好輿論監督體系,如新聞采訪制度、新聞發布制度等來保障輿論監督的開展。二是要正確運用新聞輿論監督手段,新聞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糾偏歸正、扶正去邪、懲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商業風氣好轉,而不是把人一棍子打死。這就要求在進行輿論監督時防止只抓住一點,不遺余力大做文章,甚至虛構事實,惡意誹謗。這樣的新聞監督不是為緩解矛盾、解決問題,而是惟恐天下不亂的麻煩制造者了。

行業監督就是商業部門內部對經營者進行的相互監督。在一個倫理經營的環境下,如果有少數商家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這時行業便要站出來,揭露并批判這種不道德行為,使其處于孤立無援之地。

6.在全社會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營銷倫理的理念

營銷倫理首先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只有被包括企業和公眾在內的全社會廣泛接受,才能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應廣泛利用各種傳播媒介進行宣傳,使公眾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自覺抵制不道德的營銷行為。任何一位公眾都有權要求企業營銷倫理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任何一位企業成員都有責任以倫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大力宣傳營銷倫理水平高的企業,形成全社會的倫理輿論環境。

7.加強倫理道德研究,提高營銷倫理理論水平

要發揮理論教育界的作用,加強企業營銷倫理理論的研究工作,提高人們的倫理判斷能力。西方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而且進展很快,成果豐碩,初步形成了企業營銷倫理理論體系,對指導企業的營銷實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國對企業營銷倫理的理論研究起步晚,成果少,不適應當前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營銷倫理建設的需要。所以,一方面,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要加大研究力度,選好課題,增加投入,培養隊伍,多出成果,為企業營銷道德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教育界要重視對學生的倫理教育,特別是經濟類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二、企業內部環境建設

政府、社會公眾、行業組織對企業的他律作用構筑了企業建設營銷倫理的外部環境,但根本改善企業的營銷倫理狀況還要靠企業個體。只有企業樹立了正確的經營理念,將倫理管理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層面,長期不懈地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才能真正作到把倫理準則轉化為企業自覺的自律行為。

1.培育倫理型企業核心管理層

一個企業的行為是否符合倫理標準,管理者是關鍵性因素之一。作為主要的決策制定者,管理者比他人更有機會為企業樹立倫理形象。管理者,特別是企業核心管理層所秉持的價值觀,將為員工樹立榜樣。他們的倫理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員工的道德選擇,他們的經營決策也代表著企業在經營行為中的倫理選擇。

培育道德型領導核心的基本途徑包括:

A、定期進行職業道德培訓,提高遵守道德的自覺性和道德敏感性。

B、制度約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進行道德監督。

C、領導人要堅持學習,自省、慎獨,以高尚的道德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2.培育優秀的企業道德文化

要將營銷倫理納入企業價值觀中,體現企業重視市場重視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觀念。如顧客滿意,顧客是衣食父母等。

企業通過儀式、慶典、討論會以及編寫企業史等多種形式將以營銷倫理為主體的企業文化灌輸于員工思想當中。有活力的企業文化離不開生動活潑的載體,它是振奮員工精神,激發員工士氣的必要方法。北京的同仁堂通過編寫《同仁堂史》《同仁堂故事集》以及拍攝《大宅門》等結合同仁堂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活動,使同仁堂企業文化煥發了新的魅力,廣大員工認同了企業的價值觀,并在自己的工作中發揚光大。

3.進行營銷倫理創新

企業營銷倫理的新觀念反映在對企業的內部關系和企業與社會關系的重新認識、理解和評價,更加關注營銷對象的需求和期望,更加關注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協調。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內企業可以在本土與國外企業競爭,也可以走出國門在海外營銷,外國企業先進的營銷理念及其營銷手段、營銷組合策略會涌進國門,與傳統的經濟倫理觀念、價值觀念進行摩擦、沖撞,國內企業只有摒棄不合時宜或有違營銷倫理的觀念和行為,適時樹立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社會營銷觀念、關系營銷觀念、綠色營銷觀念等,努力提高企業的營銷道德水平、才能在競爭中發展。同時,企業家要把握時代脈搏,洞悉社會道德觀念的變化發展,與時俱進,大膽進行營銷倫理的創新。

4.從組織設計和制度方面保障營銷倫理建設

其一,設立專門的倫理機構或倫理主管人員。

建設營銷倫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我國很多企業目前尚未認識到組織保障的重要性,沒有在企業內部設立相應的職能部門,配備專門人員以深入持久地開展各項文化道德建設工作,容易導致道德建設上的短期隨意性。企業可以借鑒國外大公司設立倫理委員會和倫理主管的做法。由于市場營銷活動的特殊性,可在倫理委員會下設營銷倫理專門委員會,完成營銷倫理管理職能。倫理主管是企業進行日常道德管理、預防和處理危機事件的責任人。擔任倫理主管的應該是倫理方面的專家,負責主持倫理熱線,接受倫理投訴和提供咨詢,負責企業內部倫理教育和培訓工作,向媒體、投資者、消費者、公眾說明、宣傳企業的道德行為。

我國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設立由企業內部主管政治思想工作的部門和人員負責相應的工作。

其二,制定、執行和完善企業倫理準則。

按照營銷倫理的要求,企業應系統制訂一系列制度來規范企業和營銷人員的行為。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是道德高尚的楷模。它們不但遵守社會公認的倫理標準,而且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倫理體系,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公眾傳達,以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因此,企業在營銷中必須把倫理標準放在優先位置,建立一套廣泛而固定的廣告、顧客服務、定價、產品開發等有關的倫理標準。華盛頓道德問題研究中心2001年底發表一項全國調查報告,60%的公司制定了職業道德準則,33%的公司開設商業行為培訓課程,還有33%的公司設立了職業道德辦公室,員工可以前去咨詢或匯報有疑問的商業活動。

企業道德準則的制定應作到明確、清晰,有針對性,準則一旦確定,就應當發到每個員工手中,并且散發給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便于企業同外部的溝通和接受外部的監督。準則一經頒布,就應當被企業當作內部法律,嚴格執行,賞罰分明。準則還應不斷完善,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

5.人力資源管理上突出營銷倫理建設

首先,要在招聘營銷人員的工作中注重堅持德才兩個標準,把住人才入口關,防止道德素質低下的人員混入企業職工隊伍,對于不合格的員工應當依據員工道德準則規定予以淘汰。其次,在用人過程中,對于企業敏感的營銷工作和各級決策人員的選用必須堅持把道德敏感性和道德修養水平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來衡量。第三,堅持開展營銷倫理教育培訓。第四,在員工績效考核中要甄別員工創造績效行為的道德性,防止不道德營銷行為受到鼓勵。

6.突出倫理報酬的領導激勵措施

所謂倫理報酬,是企業為促進倫理道德建設采取的正強化激勵措施,對象是那些深刻(下轉第44頁)(上接第72頁)理解企業道德精髓、模范遵守企業倫理道德準則、對企業倫理道德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員工。他們是企業道德文化的體現。如以德服人的管理者,以德感人的營銷人員等。

管理激勵的形式多種多樣,提拔重用、物質獎勵、尊重禮遇與榜樣宣傳,而倫理報酬不同于一般的加班工資或效益獎勵,它主要是從肯定員工的道德行為對企業倫理道德建設的積極作用出發而設立。道德是有力量的,道德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作一個有道德的人并不容易,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在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所以,真正值得企業給予倫理報酬的員工應該是確實能夠堅持不懈地以德為本,去工作、去生活的人。對高尚員工的激勵是對企業道德文化的正強化,將有效提高員工隊伍整體道德意識、激發員工遵守道德準則的自覺性、積極性,促進企業營銷道德建設。這種正強化應遵循非常規性原則,避免激勵的邊際效應遞減。

7.開展營銷倫理審計

營銷倫理審計是通過對照行業倫理準則和企業自己的倫理準則,開展遵循性審計和有效性審計。具體包括檢查各部門各項工作中有無違反準則之處,產生了哪些問題,哪些地方應當改進,對企業是否遵循了營銷倫理和實施倫理管理的有效性作出書面的倫理審計報告。

營銷倫理審計可以由倫理委員會來做,也可以由內部審計部門來做,還可以委托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來完成。目前,在美國開展倫理審計的公司越來越多,一些國際知名的重視企業道德建設的大公司如強生公司、道康寧公司等都采納了道德審計的方法來加強對企業的道德監督。

如果一個企業要想樹立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形象,與其利益相關者建立密切的信任關系,特別是想贏得顧客忠誠,就必須在營銷中做出符合倫理道德的決策。盡管營銷倫理在現實中的實施有它特有的困難性和復雜性,相信經過社會各界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國的營銷倫理建設一定會達到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 陳寶庭,劉金華編著 經濟倫理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2] 俞國方,淺論營銷倫理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

[3] 張應杭著 企業倫理學導論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4]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 孫瑜譯倫理經濟學原理(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第l版

[5] 甘碧群 企業營銷道德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王淑芹市場營銷倫理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 寇小首 企業營銷中的倫理問題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7] 阿馬蒂亞·森著,王宇等譯 倫理學與經濟學 商務印書館2000

(責任編輯:王福生)

商業倫理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功能;法學專業

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孫曉樓先生在《法律教育》一書中認為,法律人應當具有三種素質:一為法律道德,一為法律知識,一為社會常識。然而,迄今為止,在我國的法學教育中還沒有給予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以足夠的重視,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并沒有在法學院普遍開設。對于追求公平正義的法律職業群體來說,其職業道德的水平會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法治的狀況。因此,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即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彰顯了其在法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一、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塑造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有關現代法學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在理論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精英說。將我國的法學教育目標定位為法律精英教育。認為精英教育是作為高度經驗理性的法治的需要;同時,法律職業者作為“產品”要有眾多的知識,更需要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品格。第二,職業教育說。認為法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對有志于從事法律實務的人進行科學且嚴格的職業訓練,使他們掌握法律的實踐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夠嫻熟地處理社會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法學教育的使命在于進行職業教育或者說在于進行職業訓練。第三,通識說。認為法學教育作為現代普通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應當是一種通識教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首要價值標準。平等、公正、正義的民主思想應當是法律人才職業道德品質的應有內容。①雖然對于法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定位還存在爭論,但是,無論把法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定在哪一個層次,法律職業倫理素養都是法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人才比社會一般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且還要達到其特有的職業倫理標準。

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在為民國法律教育所作的規劃中指出:有了法律學問,而沒有法律道德,那是不合乎法律的本質上的意義,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法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中,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學專業學生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是在公平正義理念指導下職業,法律職業者在其職業活動中肩負著正確適用法律、公正解決紛爭、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職責。有法諺云“法官是會說話的法律,法律是沉默的法官。”在法律職業活動中,對從業者的道德水準的要求是高于普通人的。在法學教育中,通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培養法學專業的學生對法治精神的追求、對法律的崇尚與信仰,逐漸提高學生的法律職業道德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二)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

法律職業是一個具有高度技術性的職業。英國亨利六世時的大法官福蒂斯丘曾經闡述過法律職業神秘性的思想,即法律乃法官與律師界的特殊科學。他說道:“我很清楚,您的理解力飛快如電,您的才華超群絕倫,但是,要在法律方面成為專家,一個法官需要花二十年的時光來研究,才能勉強勝任。”②詹姆士一世時期,法官柯克與英王詹姆士一世就國王可否親自坐堂問案發生分歧,柯克有一段精彩的闡述:的確,上帝賦予陛下豐富的知識和非凡的天資;但是陛下對英格蘭王國的法律并不精通。涉及陛下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的訴訟并不是依自然理性來決斷的,而是技術理性和法律的判斷來決斷的;法律乃一門藝術,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獲得對它的認知。法律是解決臣民訴訟的金質魔杖和尺度,它保障陛下永享安康太平。③法律職業的技術性表現為法律推理技能、法律解釋技能、法律程序技能等方面,而這些技能的形成都是在法律理念的統領之下的。法律理念塑造了法律職業者特有的思維方式,在法律思維方式下,形成了法律職業者的職業技能。所以,法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從法律理念教育做起,法律理念是法律職業倫理基本規范的組成部分。進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是訓練法學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基礎,只有塑造了良好的法律職業倫理水平,才能夠不斷提高法學職業學生的職業技能。

(三)提升法學專業學生的發展能力

“法律是一門每天面臨著新問題的學科。”④法律是以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的,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所以,法律制度也是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即使在法律制度相對穩定的時期,法律職業者也是每天要面對不斷新出現的法律適用的情境。所以,法學專業的教育不但要實現對現有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美國聯邦資深法官萬斯庭認為:“任何一種制度下,法官教育——無論是通過正規的、系統的課程學習還是自學,或同時采取兩種方式——都是一個永不終止的過程”⑤面對日益發展變化的世界,培養法學專業人才的自我發展的能力,為其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是十分必要的。從辨證的角度看,動與靜是相對的,相對于變化的法律制度來說,法學理念是穩定的,正如張文顯教授所說:“具體的法律制度會改變,但閃光的法學理念將會永存。”法律理念的教育是與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融為一體的,通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使法律理念與精神與個人的價值觀整合,從而使我們培養的法學人才能夠在變化的世界中獨立地做出法律職業者的價值判斷。法律職業倫理教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較高的專業興趣和職業熱情也會推動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不斷完善與提高,以適應社會與法律的發展變化。

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培育法律職業群體

法律職業群體是以從事法律事務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特殊性職業人群⑥。法律職業群體的形成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正如韋伯所說:我們近代的西方法律理性化是兩種相輔相成的力量的產物。一方面,資本主義熱衷于嚴格的形式的、因而——在功能上——盡量像一部機器一樣可計量的法,并且特別關心法律程序;另一方面,絕對主義國家權力的官僚理性主義熱衷于法典化的系統性和由受過理性訓練的、致力于地區平等進取機會的官僚來運用的法的同樣性。兩種力量中只要缺一,就出現不了近代法律體系。⑦法律職業群體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一是法律職業或法律家的技能以系統的法律學問和專門的思維方式為基礎,并不間斷地培訓、學習和進取。二是法律家共同體內部傳承著法律職業倫理,從而維系著這個共同體的成員以及共同體的社會地位和聲譽。三是法律職業或法律家專職從事法律活動,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或自治性。四是加入這個共同體必將受到認真考查,獲得許可證,得到頭銜,如律師資格的取得。⑧法律職業群體應當是經過專門訓練的職業化的專業人士,他們的語言、知識、思維、技能以及倫理都與普通人不同。這其中法律職業人共同的法制觀念與價值追求是其得以劃分為獨立的職業群體的倫理基礎。“法律職業的最高品格是公平、公正,對法律職業者而言,這既是執法的技術問題,更是一種道德要求。尤其是司法官員所從事的司法活動常常是被視為: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懲惡揚善,抑濁揚清,是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就要求他們在個人品行方面必須具有不可動搖的正直品格,能夠成為社會公眾依賴的楷模。”⑨法律職業群體高尚的道德標準是法律職業聲望的重要保障。法律職業群體的道德內化需要經過長期的教育和實踐過程而實現,所以,法學專業學生的職業倫理教育是提高法律人才職業道德標準,培育法律職業群體的基礎性工作。

(二)凈化社會法治環境

法治社會需要良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具有較高素質的法律職業者。史尚寬先生指出:“雖有完美的保障審判獨立之制度,有徹底的法學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誘,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則反而以其法學知識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為虎附翼,助紂為虐,是以法學修養雖為切要,而品格修養尤為重要。”在法治社會中,相對于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職業群體的職業道德水平是更重要的方面。正如丹寧所言:如果法律因為不道德的法官或道德敗壞的律師們而得不到公平的執行,就是擁有正義的法律也是沒有用的。(11)在我國建設法制社會的進程中,“中國的法律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法律教育擔負的不再僅僅是生產法律知識和傳授法律智慧的責任,更主要的是要擔負起建構法律共同體、塑造法律的品格并進而塑造法制社會之秩序的重任。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有利于培養一批有良知的法律執業者,客觀公正地執行法律,推動社會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前發展”。(12)法治社會需要具有較高素養的法律職業者,法學教育必須擔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培育法制社會所需要的法律專業人才。“他們所要承擔起的歷史使命是對法制社會之建立給以深遠的思考和計劃,因而在法治的推進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體之集團整體性,有著進取的意義并展現著一個不同尋常的意義世界——為了我們想要做的人和我們旨在享有的社會。” (13)

(三)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制度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方面,制度文明的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法治文明是制度文明的組成部分,“法制現代化的價值意義就在于保障和促進公民的權利,并且要創造一個正常的社會生活條件,使個人的合法愿望和尊嚴能夠在這些條件下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F代法制精神強調法律對國家權力的有效制約……這種對國家權力的法律限制,正是為了更充分有效地保護社會主體的自由權利,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積極進步。”(14)法治的進步是與人的主觀因素分不開的,“法的形成和適用是一種藝術,這種法的藝術表現為何種樣式,取決于誰是‘藝術家’。(15)”“法律家的任務,在擁護天下的正義,懲斥不義,建國家于健全的道德的基礎上。”(16)所以。法律職業者的素質,就直接影響到法治的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法律職業者的道德素質,更是社會道德的先導,“這就要求社會精英階層應成為社會倫理道德的航標。法律職業者尤其是法官歷來被社會尊為社會正義的守護神,因此他們更應成為社會圣人倫理的踐履者。”(17)“法律家是宣告正義的神之使者。唯有這神圣的正義,才配普施洗禮于國民。”(18)提高法律職業者的道德素質,就要從法學人才的培養入手,在教育與實踐中逐漸習得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社會文明的楷模,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三、結語: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應貫串于法學教育的始終

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積極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提示我們:在法學教育中,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應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伯爾曼在《法律與革命》中將法律職業倫理的傳承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開設專門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地教育;另一方面是在各法學專業課程中滲透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兩種形式各有千秋,專門的課程比較系統,但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在專業課中滲透比較易行且易于接受,但缺乏系統性。最好的途徑是二者的結合。開設專門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再輔之以結合各專業課的教育指導,從而使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串于法學教育的始終,并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在專業知識的增長和職業技能提高的同時,加強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的水平,培養學生的倫理自修能力,不斷提高法律專業人才的道德素質。

注釋:

①郭明瑞,王福華.“現代法學教育論壇”觀點實錄[N].法制日報,2001.

②③[美]愛德華•S•考文.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M].上海:三聯書店,1996.33.35

④(17)齊延平.論現代法學教育中的法律倫理教育[J].法律科學,2002,(5).

⑤宋冰.程序、正義與現代——外國法學家在華演講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84.

⑥法律職業主題主要包伙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家。但不同的國家,對法律職業的范圍界定各異。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職業主題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官方律師和私人開業律師、法律顧問、公證員以及法學家等。而英國的法律職業則主要包指律師,即出庭律師和訴訟律師;在美國則一般包括法官、私人開業律師、公司法律顧問、政府部門法律官員和法學教師五類。在我國,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廣義說,即把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如法官、檢察官、律師視為法律職業外,還把警察、公證員、法律顧問、立法工作者、法學教師和研究人員等法律工作者也納入法律職業范圍之中。二是狹義說,即法律職業僅包括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參見范進學:《法律職業:概念、主題及其倫理》,《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本文從當前法學教育的現實出發,認為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廣義的法律職業群體輸送人才,但應當指出的是在法律職業倫理方面,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倫理要求應當是較高層次。

⑦[德]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容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00.

⑧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J].法學研究[J].2001,(4).

⑨(12)陳宜.試論法律職業倫理教育[J].中國司法,2005,(4)78-81.

⑩史尚寬.憲法論從[M].臺北:榮泰印書館,1973.336.

(11)楊一平.司法正義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48.

(13)張文顯,盧學英.法律職業共同體引論[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13-23.

(14)公丕祥.法哲學與法制現代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458.

(15)的國法學家萊因斯坦語,轉引自大木雅夫.比較法[M].范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63.

(16)(18)亞米挈斯著.愛的教育[M].夏沔尊譯.譯林出版社,1998.280.283.

商業倫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倫理管理;立法導向;組織化路徑;多元監督;學術依托

長期以來,管理主義一直是西方公共行政訴求的主流路徑,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圍繞著一個“E”(Efficiency即效率)而展開。這種“效率”的單向度訴求在威爾遜與古德諾的政治一行政二分說、韋伯的官僚制組織理論、西蒙的決策理論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運動中都得以凸顯,并帶來了現代性的長足發展。然而,隨著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型,現代性的特殊主義、科學主義、技術主義、企業主義等局限性逐漸顯現,管理理論呼喚著另一個“E”(Ethics即倫理)到來。在西方三大公共運動中,眾多理論學者與實踐專家進一步地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行政倫理,開啟了公共行政領域的管理理論從一個“E”向兩個“E”過渡之旅。本文中,筆者將重點放在后一個“E”上,從行政實踐中梳理了有關“倫理”的管理軌跡,并將這種“倫理管理化”歸納為以下四個特點:

一、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立法導向性

立法導向是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首要特征。法治思想是西方理性精神的產物之一,無論是從契約精神還是從憲政法治的具體落實來看,西方的社會、政治、經濟等領域都借助于制度、規則、準則等立法形式來推行。西方行政倫理建設正是沿著契約精神與憲政法治的內在邏輯線索的制度化軌跡前行,因而,制度化成為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不可缺少的一環。西方行政倫理建設這一制度化的趨勢通常借助于立法途徑得以實現。

從立法的體系及法律層級來看,行政倫理建設法制化的路徑有三:一是先制定公務人員行政倫理總法(或稱基本法),然后再根據基本法的基本準則制定各種單項法規,從而逐步構成公務人員倫理制度體系和法律體系。如韓國的《大韓民國憲法》規定了公職人員總的倫理標準是:基于國民利益的價值基礎之上為全體國民服務。憲法規定的這種倫理精神又具體在《國家公務員法》(規定了公務員應遵守的基本倫理準則)、《公職人員倫理法》(對行政倫理做了詳細規定)、《公務人員服務規定》(是行政倫理的基本要求的系統化與規范化)、《韓國防止腐敗法》(將行政倫理提高到新的高度)等法律法規中得以具體體現,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公職人員倫理制度體系與法律體系。二是公務人員倫理制度體現在其制定的各種公務員法律法規中。如日本的公務員倫理制度主要包含在《國家公務員法》、《公務員懲戒規則》、《國家公務員倫理法》等具體法律與規則之中。三是除了制定有關的公務員法律法規外,又制定了公務員的道德法或者道德準則。美國是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早在1924年,為了反對政府工作人員的腐敗行為,美國國際城市聯合會通過了《行政人員倫理法規》,1958年,國會制定了旨在約束“所有政府雇員,包括官員”的《政府工作人員倫理準則》;1978年眾議院與參議院通過了《美國政府倫理法》,完成了美國行政倫理建設的法治核心內容;1989年布什簽署了《美國政府官員及雇員的行政倫理行為準則》,這一政府倫理改革法規向公職人員提出了更加嚴格的倫理標準;1992年美國又頒布了內容更為詳細、操作性更強的《美國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倫理指導標準》。這樣,通過歷屆政府的不斷完善,形成了既有公務員倫理基本法又有具體的公務員道德法與道德準則的完整的法律體系。

從法律制度的內容來看,針對政府行政實踐中存在的不同問題,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其行為,成為西方行政倫理制度化的又一途徑。這種專項法律法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制定“陽光法案”。財產申報是預防與克服政府公職人員腐敗行為的一件利器,因而,西方眾多國家都將其列入公務人員的義務,制定了各自的“財產申報法”,即所謂的“陽光法案”。法國的《政治家財產透明法》即是將財產申報列入法制框架之中的典型代表。第二,擺脫“利益沖突”。在政府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中,為了有效地讓公務人員公平公正地行使手中的權力,擺脫利益沖突關系就成為人們思考的主題,并將利益沖突這一困境的解圍訴求于法律途徑。加拿大通過制定《利益沖突章程》約束公務人員行為,為公務人員成功地擺脫利益沖突提供了一條制度途徑。第三,預防腐敗行為。腐敗行為在每一個國家都難以避免,甚至有些國家公務人員的貪污腐敗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因而,各國都把預防腐敗列入規范公務人員倫理行為的重中之重。如,美國制定《涉外反行賄法案》,德國出臺《反賄賂法》,日本執行《政治資金調整法》,法國實施《防腐化法》,新加坡頒布《防止貪污賄賂法》。這樣,通過公務人員的倫理法律制度的約束,有效遏制了其公務行為中貪污腐敗現象。

西方政府行政倫理建設的這一立法趨勢,誠如庫珀對美國的行政倫理立法的評價:“一旦發現倫理越軌行為,美國人最典型的反應是:采取新的立法、制定新的規則或頒布新的制度……對公務員個人進行控制,這些控制因素是來源于公務員自身之外的”。筆者認為,庫伯這一評論包含著雙重含義:一方面,面對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失范困境,西方國家首先訴求外在的他律約束,即通過立法尋求剛性的制度機制來公平公正地行使公共權力;另一方面,立法制度設計的另一目標是以預防為主,即將潛在的、可能的行政倫理失范遏制在萌芽狀態。學者曾峻的言說也佐證了這一層含義:“從西方國家行政倫理法制建設可以看出,有關法律法規的著重點不是在強調對違反行政倫理人員的懲罰上,而是側重于杜絕公共雇員利用官職來牟取私利的任何可能性,在其發生之前阻止罪惡的產生,針對的是潛在和可能的損害”??梢?,行政倫理建設的立法導向成為西方預防與擺脫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失范的慣性思維。

二、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組織化路徑

組織化路徑是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又一個特征。在論及行政倫理越軌行為時,庫珀認為美國人對倫理越軌的反應除了采取新的立法、制定新的規則或頒布新的制度之外,便是訴求組織機構,即“重新安排組織構成或建立新的組織以更為嚴格地監管下屬組織”。其實,西方行政倫理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過程,從倫理制度的設計、實施與監督都離不開組織機構的管理??疾煳鞣絿业男姓惱斫ㄔO的現狀,我們也可以看到大多數的西方國家都擁有一套自上而下的政府倫理管理

機構。通過縱向與橫向的組織結構的合理安排,制度化的外在他律是公務員實施符合倫理規范行為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因而,行政倫理管理的機構化便成為實踐中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另一向度。由于西方國家擁有不同歷史背景與文化傳統,行政倫理管理的組織化設計也有不同的表征。

在加拿大,“利益沖突和倫理協調委員會辦公室”是管理行政倫理事務的專業機構,其職責是管理與監督行政倫理規范與條文的實施。自1973年以來,《利益沖突和公務人員職業守則》經歷屆政府與議院的修改與完善,至2007年《利益沖突法案》的出臺,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組織、管理與監督的機構,即“利益沖突和倫理協調委員會”。從橫向來看,該委員會下設:①助理委員,負責倫理咨詢、遵守服務等內容;②總法律顧問;③助理委員,負責有關利益沖突與倫理協調方面的策略、聯絡和調查等事務;④憲法人組織與管理主任。從縱向來看,省級政府也設立各自的負責行政倫理事務的機構??偟膩碚f,“利益沖突與倫理協調委員會辦公室”管理與監督的內容與范圍涉及利益沖突、游說、信息獲取、隱私保護和行政公平等方面。

美國行政倫理規范的實施、管理與監督,與其權力分立的架構制度有關,在三權之間展開,因此,在議會、司法與行政三個系統都有相應不同的實施、管理與監督機構。首先,在眾議院內設置“眾議院行為規范委員會”,該委員會根據憲法的規定,有權“懲辦議員的不軌行為,而且經過眾議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表決通過,可以開除一名議員”,在該委員會下設立“道德委員會”,具體負責行政倫理規范的具體事宜。該組織機構在政府官員的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在政府系統設立“美國政府倫理辦公室”。政府倫理辦公室主任的任命由總統提名并經國會批準,直接向總統和國會負責。該機構主要職責是負責總統屬下的430萬公務員涉及倫理問題的管理項目,包括擬定政府行為的有關法律、規則以及教育培訓方案等工作;倫理辦公室有權對有關政府行為的法律進行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作為法院處理有關案件的依據。在州與市級政府同樣設立倫理辦公室,在聯邦政府的倫理辦公室指導下,管理各州、市的政府公職人員的倫理事務。監督也是美國對行政倫理規范管理的重要一環,具有倫理監督功能的機構有“人事管理局”、“功績制保護委員會”、“聯邦勞工關系局”等。再次,在司法系統設立“司法道德委員會”。“司法道德委員會”負責研制司法部門官員財產申報的相關條文,并監督其具體落實。同時,“司法部刑事局公共誠實處”、“聯邦調查局”、“獨立檢察官”、“司法部律師辦公室”與“檢察長辦公室”等司法部門對行政倫理規范的實施也具有監察功能。

誠如有學者所言:“政府倫理管理不僅依賴于政府倫理法律與倫理規章,而且還依賴于監督與執行這些法律與規章的機構”。西方國家無不設計一套各具特色的倫理管理與監督系統,如英國與瑞典采用“議會監察專員制度”,奧地利設計“紀律委員會”以及上述加拿大的“利益沖突與倫理協調委員會”與美國的“政府倫理辦公室”等。機構作為有效實施行政倫理規范的載體,在行政倫理的管理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政府倫理管理提供了制度化保障。

三、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多元監督性

多元監督是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第三個特征。之所以要對政府管理領域的行為進行倫理監督是有其理論依據的。有學者認為行政倫理監督的基礎有三:一是管理者的道德缺失。西方對政府雇員或公務人員的道德預設是建立在悲觀基礎之上的,認為政府雇員或公務人員是理性-的牟利動物,因而在公務行為中存在著“道德缺失”的可能性。休謨將公務人員這種道德缺失概括為“無賴原則”,即“政治家們已經確立了這樣一條原則,即在設計任何政府制度和確定幾種憲法的制約性和控制時,應該把每個人都視為無賴——在他們的全部行動中除了謀求一已的私利外,別無其他目的”。二是管理者的認識局限。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用三個概念來描述人的認識局限性,即作為“物理存在物”,人和一切物體一樣,受不變的規律支配;作為“智能的存在物”,人是一個有局限性的存在物;作為“有局限性的智靈”,人又不能免于無知和錯誤。人的這種認識局限性也就是西蒙視野中的“有限理性”。三是行政權力的特質。波普爾對國家這個政治存在物曾作出這樣的倫理界定:“國家盡管是必要的,但卻必定是一種始終存在的危險或(如我斗膽形容的)一種罪惡。因為,如果國家要履行它的職能,那不管怎樣必定擁有比任何個別國民或公眾團體更大的力量;雖然我們可以設計各種制度,以使這些權利被濫用的危險減少到最低限度,但我們絕不可能根絕這種危險”??梢?,為了克服人的道德缺失、認識局限與權利特征等弊端,對行政行為進行制度設計與制度安排之中必須預留監督環節。因而,西方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對行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符合有關倫理法律與規范進行了一系列的監察與督導設計,形成了自我與他人,內部與外部,事前、事中與事后,自上與自下等不同分類的多元監督體系。

在西方國家,行政倫理建設內部監督的內涵是在權利架構體系之內所形成的監督體系,因而具有經常性、直接性與有效性等特點。以美國為例,美國對行政倫理內部監督的設計是多管齊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種監督機構的設立:①國會監督。“政府責任局”是一個為國會服務的非黨派的獨立機構,肩負著監查聯邦政府的工作表現和開支情況的重任。自1921年成立以來,為美國的政府雇員倫理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而素有國會“警犬”之稱。②司法監督。美國的司法監督設計了兩種路徑:一方面,司法體制內設立聯邦檢察長。聯邦檢察長是在司法部長直接領導下展開工作,在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以及采購方面都有權對政府及其雇員的倫理行為進行監督。另一方面,經司法部長要求,由聯邦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選定三位法官從政府以外的人士中任命為“特別檢察官”,這種獨立于政府的行政、立法與司法以外的監督機制可以排除權利體制內的諸多干擾。③聯邦政府的監督。聯邦政府的各部以及一些主要的部屬機構采取“督察長”監督機制。督察長由總統任命,經議會確認,其職責是對所在單位進行獨立的審計和調查,以維護政府的廉潔,提高政府項目的效益,防止欺詐浪費和濫用權力。同時,在20世紀60年代,聯邦政府還借鑒瑞典的“巡視官制度”,設立了巡視官辦公室。巡視官在維護公眾利益、改善公民關系、促進行政改革、監督行政效率與整頓社會秩序等方面起到了應有的監督作用。

行政倫理建設的外部監督主要是指在權力架構制度之外所形成的監督體系,即來自于政府、立法與司法之外的各種社會團體,對政府及其雇員在其行政管理活動中是否遵守了相應的行政倫理法律與法規進行監察與督導的行為。從監督主體來看,西方國家行政倫理建設的外部監督主體呈多元化趨勢。仍以美國為例,行政倫理建設的外部監督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類:①新聞界。在美國新聞界素有“第四權力”之說,其原因就在于新聞界的輿論監督權,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分別對美國的國際政治、國內政治與經濟事務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就行政倫理建設的監督而言,新聞界通過新聞報道揭發政府及其雇員違背倫理的言論與行為,為廉政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②學術界。通過對公共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對行政道德等內容的研究,為政府出謀劃策,提供咨詢服務,不同程度地遏制了政府及其雇員腐敗行為的發生。③非政府組織。在美國的行政倫理建設監督方面,非政府組織在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同時,肩負起了對政府的腐敗違紀行為進行監督的職責。這些組織有:“公民反對政府浪費”、“監視管理和預算辦公室”、“政府責任項目”、“改進政府工作協會”、“公仆廉政中心”、“公務員政策中心”、“關于政府行為的私人調查機構”等。非政府組織不遺余力地監督政府的努力成為美國反腐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④選民。選民在美國的行政倫理實踐中同樣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如2005年華盛頓州思博科恩市的市民經過“罷免選舉”,成功地將不稱職的市長拉下馬,從而彰顯出社會民眾對政府的外部監督的巨大影響力。

可見,基于道德缺失、認識局限與權力特質的理論假設與認識,西方國家在對行政倫理進行制度設計時,充分意識到行政倫理的監督是行政倫理制度化的重要一環。因而,在權力體制內,他們在不同部門與領域設立了諸多監督部門與職位,形成了多元化的監督渠道;在社會領域,社會團體發揮了積極的監督作用,新聞界、學術界、非政府組織與選民都積極主動行使了對政府及其雇員的倫理行為的監督權力,尤其是當前涌現的非政府組織在西方行政倫理建設中起到了無與倫比的監督作用。

四、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學術依托性

學術依托是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第四個特征。在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立法導向性、組織化路徑與多元監督性的背后,還離不開一些專業協會的推動。如美國的國際城市管理協會、美國公共行政協會、蘭德公司、布魯金斯研究所等。這些專業的研究機構積極地為政府制定方針出謀劃策,或是通過撰寫論文、專著與報告等方式影響政府的公共政策。對美國政府在倫理問題上的政策制定,這些專業協會同樣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借助于專業協會的理論研究來推動行政倫理實踐成為西方行政倫理建設的又一趨勢。

美國公共行政協會創立于1939年,是美國公共行政領域內最大的專業協會。其宗旨如下:①發展公共行政和非盈利行政的藝術、科學和實踐;②增進和提升公共服務專業的價值;③架設追求公共目的的人的聯系橋梁;④為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務價值的人們提供聯系網絡和專業發展機會;⑤針對治理面臨的挑戰,提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在創立以來70年的發展歷程中,美國公共行政協會一直秉持著公共行政的專業精神,致力于公共行政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塑造著美國公共行政的專業標準,為美國的公共行政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就行政倫理議題而言,正如本章第一節所述,美國公共行政協會通過主辦的《公共行政時代》與《公共行政評論》兩份期刊,傳播有關行政倫理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專業知識,并先后舉辦過30余次有關行政倫理的專題研討會,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行政倫理的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該協會的另一顯著的貢獻是制定了倫理規范。1985制定的倫理規范共十二則,該倫理規定以威爾遜的公共行政專業人士應有的專業精神為內在邏輯,將官僚精神(即強調效率與節省)定位為規范的核心內容,這與時代的主流官僚文化氛圍不無關系;1994將之修改為五則三十二項,這一新的倫理規范同樣也深受20世紀的主流價值觀影響,因而,決策過程中的行政選擇權和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成為了這一倫理規則的核心內容,修改過的倫理規范進一步彰顯了20世紀公共行政領域專業精神的核心——為公共利益服務。

西方行政倫理理論研究專業化的發展趨勢,還表現為專業化與職業化的獨立公司或研究所的參與和影響。這些獨立的公司或研究所匯集了各類社會精英,如知名學者、大學教授、專業研究人員等,他們以團體而不是個人的力量與智慧從事相關政策研究,以思想智庫的方式影響著政府的政策制定與實施??梢哉f,這類公司或研究所在現實實踐中充當了學界與政界的“旋轉門”,對事關政府的內外政策的敏感問題起到了交流與緩沖的作用,并以某種價值取向引導社會輿論。美國的“布魯金斯研究所”擁有不同領域專家學者,他們的研究涉及眾多公共領域,醫療制度改革、全球金融、城市發展戰略、中東和平等領域無不囊括其中??梢哉f,他們的建議與方案往往主導著不同時期的公共話題議程,對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蘭德公司”擅長領域是軍事戰略與政治經濟學,因而,他們的研究對政府制定與實施各項政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這些研究對政府的倫理法規的制定與遵守同樣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類似的研究機構還有美國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法國的“透明國際”、英國的“亞當·史密斯研究所”等,他們分別就地區研究與民主推廣、反腐敗、自由市場與社會政策等領域展開研究,以期引導政府的各項政策走向,當然,也包括政府倫理法律與規范的走向。正如美國著名的行政倫理專家凱登博士所言,反腐敗、反貪污的斗爭光靠執法機構是不行的,它要求全民的參與,要求整個社會的介入。上述的獨立公司與研究所正是基于其擅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積極介入行政倫理建設的又一寫照。

綜上所述,在西方政府行政實踐從一個“E”(即單向度的“效率”)向兩個“E”(即雙向度的“效率”與“倫理”)的轉換過程中,行政倫理建設呈現出管理化趨勢,并沿著這樣一條軌跡運行:制度規則上,行政倫理建設凸顯立法導向;實施路徑上,行政倫理建設擁有眾多的管理機構;監督機制上,行政倫理建設運行于多元化監督主體的視線下;理論研究上,行政倫理建設得益于精通專業知識的協會、獨立公司與研究機構。

商業倫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倫理: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理論依據;實踐邏輯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20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當今世界,隨著人類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和世界人口劇增,人類在享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正面臨著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人與自然矛盾加劇的生態環境危機。當代中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取得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嚴峻挑戰,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大,習近平鄭重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新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39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2],充分彰顯了黨對自然界和生態環境的人文關懷和倫理思考。

一、生態倫理的基本含義與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

倫理是指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規制,是人們對道德標準的追求。“倫理學是一門關于價值行為的科學,也就是關于正當與不當、善與惡之行為的研究和評價的科學。”[3]生態倫理是人類在處理自身及其周圍的生物、環境和大自然等生態環境關系過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規范,是人類與白然生態進行相互活動中所體現的倫理關系和調節原則,體現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彼此制約的辯證關系。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最初包含了“我們的環境”或“家”的意思,是自然界中處于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一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具體狀態,體現了自然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工業革命以后,生態又被賦予了現代科學的新內涵,指生物生存和發展所依賴的自然環境狀態。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標志,體現了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的水平和總體風貌。人類文明發展依次出現了三種基本形態: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人類文明的原始階段,由于極其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極為簡單的生產活動,致使人對自然處于純粹的依賴關系,原始人只能靠自然界而生存,人類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拜和敬畏;在農業文明時期,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強,人類的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開始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這種破壞程度尚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對社會發展并未造成嚴重威脅,人類對待自然界的態度也由敬畏發展到威脅。自工業文明以來,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和利用遠遠超出自然界可承受的限度,從而導致了自然承載能力的極大退化,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全球性生態危機。時代發展召喚新的人類文明到來,生態文明便應運而生。

在當代,生態文明成為人類最新型的文明形態,鮮明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狀態。其核心理念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的自身和諧統一,屬于更高層次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內涵豐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所達到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狀態,包括人類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以實現永續發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廣義上,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基本原則,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自身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狀態,包括人類實踐中所取得的一切物質、精神、政治、社會、環境等制度成果的總和。人類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中,不斷糾正以往破壞自然的錯誤行為,逐步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優化和改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努力避免和消除由于片面追求發展而導致的負面效應,積極推動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作為最先進的文明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在堅持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基礎上,汲取了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有益成分所形成的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依據、以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的新型文明形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層次的新形態,其核心在于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公共利益的最高價值訴求,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實現政府主導、個人參與、社會協同的有機統一,形成多元化參與模式,最終作出符合最大多數人利益的理性決策。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理論淵源

當代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中國傳統哲學的生態倫理思想作為思想淵源、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作為理論基礎。

(一)中國傳統哲學的生態倫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理念、珍愛生命的生態人文精神、物人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取向等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這些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淵源。

1.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理念

天人合一是儒家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其要義在于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實現天、地、人三者相互協調與辯證統一,體現了人類、自然、社會三者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和諧發展的內在關系。儒家認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是一個矛盾統一體,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之間的各種關系相互關聯,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人類只有正確認識萬事萬物之間存在的對立統一關系,才能把握事物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真正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事物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和諧思想表達了天地萬物之間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基本準則,成為中國傳統生態倫理的重要內容。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思想最早出現在《周易》:“天地交泰,后以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意思是說,天地萬物之間實現相互交融、和諧統一,以天地協調運行之理指導人們生產生活,就可實現“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周易·文言》)只有實現天人合一、物我圓融,達到人類生態存在的最高境界,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哲人從整體上把握宇宙和人生的生態智慧。此外,《周易》中亦有很多涉及生態和諧的理念:“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周易·乾·彖辭》)也就是說,如果天道運行正常,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則世界萬物能夠各自秉承本性,得受天賦之命,純正不悖,就可保持和調整世間生物的和諧關系,達到普惠民眾、潤澤萬物之效?!吨芤住分泻芏鄡热莅押椭C看作人類與自然發展的基本原則,深刻體現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天道觀。

2.珍愛生命的生態人文精神

仁愛萬物是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重要準則,尊重生命是我國自古以來普遍認同的倫理道德,包括儒、道、佛在內的各家學派皆蘊含著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道德倫理情懷。對于儒家來說,“仁者愛人”是其仁學思想的核心,強調要始終堅持友善愛護的態度對待天地萬物,絕不可加以傷害,“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篇》)??鬃诱J為在不合適的時節進行伐木狩獵活動是為不孝,儒家這種善待自然萬物所飽含的人文關注與慈善情懷的生態倫理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仁愛思想的基礎上,孟子進行進一步發展,指出:“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認為品德高尚的人對待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見它們死,聽到它們的哀叫更不忍心食用它們的肉,因此真正的君子遠離廚房、拒絕肉食。到了兩漢時期,董仲舒又把儒家“仁者愛人”的道德關懷由仁愛人類擴展到珍愛萬物,從人類延伸到自然界,強調指出:“質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矣謂仁?”(《春秋繁露.仁義》)儒家生態倫理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天不違人、人不違天,并強調“仁者”之愛就是從愛人到愛物,進而仁愛天地萬物,將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珍愛升華到人類道德要求的最高層次。道家雖然沒有提出專門的保護動物的倫理思想,但提出世界萬物同屬一類,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天地萬物,與我并生類也;類無貴賤。”(《列子·說符》)認為萬事萬物生而平等,絕無高低貴賤之分,堅決抵制那種把動物僅僅視作為人類提供肉食工具的錯誤觀點。

3.物人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

作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佛教經典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思想,獨具傳統生態倫理特色?!度A嚴五教章》卷四:“法界緣起,乃自在無窮,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可說其狀相耳。”[4]即世上一切事物存在著彼此相容、相互包含、層層無盡的辯證關系,任何一物皆擁萬法,見一斑而窺全豹,萬事萬物相互擁有、彼此包含。正因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5]263,故佛家認為一切事物皆有佛性,擁有同樣的生存權利,強調萬物共性、眾生平等?!赌鶚劷洝芬舱f:“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6]明確強調,萬物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不僅人類甚至其他所有生物皆可成佛。因此,佛教認為在佛祖面前,不僅人與人之間地位平等,而且人與其他生物也應該平等。既然萬物皆平等,人類就應該尊重自然、珍愛萬物,如果人類無視自然發展規律,肆意損害捕殺其他物種,過分開采自然資源,就要接受自然界的嚴厲懲罰,遭到天災人禍的報應。佛教倡導行善,講究生死輪回、因果報應,強調眾生善待他物就是善待自身,禁止人類“殺生”,并把“殺生”奉為“五戒”之首。雖然佛教經文圣典存在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局限,但佛教這種以慈悲為懷、珍愛萬物的生態倫理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可供現代生態哲學鏡鑒,這對于促進人類環境保護,保持生態平衡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4.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和攫取不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已達到空前的程度??萍荚趧撛炀薮笪镔|財富的同時,也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環境,生態問題成為危及人類存亡的最大威脅。早在兩千多年前,荀子就已認識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他說:“于是又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于已長慮顧后,幾不甚善矣哉。”(《荀子·榮辱》)其意是,如果人類能夠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有效抑制自身的欲望,儉省節約物資,積聚財物資產,儲藏糧草資源,以繼續維持日后自身生活及滿足后代子孫未來生存需要。荀子這種“強本節用”的生態倫理觀點,強調人類過度消耗和破壞自然資源,必然會危害到國計民生,已經意識到天人關系協調統一的重要性,他明確指出人類必須合理地對待自然資源,保證自然財富得到永續的利用。這種作長遠打算、顧及自身以后和子孫后代生活的長慮顧后思想,已初具人類整體觀,蘊含了今天可持續發展思想。荀子“強本節用”生態倫理思想,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借鑒價值。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人類來自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決不可凌駕于自然界之上,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影響、和諧統一的辯證關系。

1.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認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的延續提供了物質保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勞動者用來實現他的勞動,在其中展開他的勞動活動,用它并借助于它來進行生產的材料”[6]53。這就是說,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切物質資料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源于自然界。從根本上,自然界不僅是人的直接生活資料和生命活動材料、對象和工具的源泉,而且也是人類本身產生和發展的根源。人類進化于自然界又必須在自然界中賴以生存,在某種意義上,自然界同人的本身不可分割,是人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因此,人與自然界須臾不可割離。從實踐領域來說,人類所需的一切物質資料也是人類生活生產活動的一部分,不論這些物質產品是以生活資料的形式還是以生產資料形式表現出來,人類生活生產只有靠這些自然物質產品才得以延續。如果離開自然界,人類就會失去獲得物質資料的可能性,也就不能與自然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馬克思指出:“沒有白然界,沒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勞動者就什么也不能創造。”[6]53人類必須在自然界中進行勞動實踐活動,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從自然界中攫取或生產出自己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材料和產品,因此說自然界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現實基礎。

2.人是自然界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唯物史觀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馬克思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強調:“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7]374這就是說,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然界分化的產物,屬于人化自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7]374。馬克思進一步闡述:“那些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些理論充分證明了人類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產物,它們永遠不可分割。恩格斯也強調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8]在對人類起源進行深刻思考的基礎上,恩格斯從生物進化角度,明確闡述了人類是從自然界中獲得自我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與動物有著本質區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自我意識,因為動物沒有自我意識,只能按照本身那個種的尺度進行活動。而由于自我意識存在,人不但能以任何種的尺度進行實踐,而且可以把內在尺度運用于外在對象,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實踐。這說明,人類來自于自然卻又高于自然界,人能夠運用自身的本質力量,按照內在尺度來改造自然,首先表現為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

3.人類與自然具有一體性關系

人屬于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與自然相互作用、彼此制約,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當人類通過勞動作用于自身之外的自然界,并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的自然屬性,在這種創造性勞動中,人類使自身的自然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按自己的標準來改造自然界。同時,人類的活動也會引起自然界的反作用。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既是受自身控制,還受自然規律制約,人類活動如果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肆意作出破壞自然的行為,必將遭到自然界的報復。馬克思強調指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9]325人與自然的一體性關系是馬克思探究人的類本質的理論起點,科學分析了人的自然本質和自然界人的本質的概念區別,深刻闡明了人與自然的一體性關系,成為未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統一的理想社會的思想基礎。在這種社會里,“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9]301。這明確表明,馬克思的環境倫理思想把人類的角色從自然共同體的征服者轉換成自然共同體的普通成員,在這個共同體內不僅要尊重每一個成員,而且要尊重自然共同體本身。由此可見,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一體性關系,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類為了自身生存發展的利益,就不能與自然界對立,而應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實踐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已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建設的總體部署,并將其置于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同等重要地位,十八屆三中全會重申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這充分表明,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已樹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理念,確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標志著我國開始步人生態文明新時代。

(一)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環境立法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完善生態環境立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當前,人們為了自身利益往往忽視甚至漠視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為了保護自然環境、避免人們對自然的任性行為,必須進行環境立法,限制人類對自然界破壞性開發利用。社會缺乏完善環境規則和保障規則的法律體系,就不能培育出廣大公眾的生態文明覺悟,生態環境立法是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法律保障。因此,我們必須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制定出維護生態環境文明的具體規則和保障生態文明規則有效實施的法律制度,實現相關政策和政治生態化。政治生態化是生態環境立法的基本前提,生態環境立法必須在生態化的政治氣氛中,堅持生態化的政治體制運行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覺悟,促進環境狀況的逐漸好轉和根本改善,真正發揮生態環境法律的應有作用。我國生態環境的科學立法始于198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2012年又進行了首次重大修改。目前,我國制定了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法律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充分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的意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必須在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新理念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和以人民為中心,加快制定和修改符合生態文明標準的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的法制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保護資源環境的管理體制和監督機制,切實做到生態環境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為此,習近平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10]210此外,還需要建立堅強有力的法律監督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軌道,對破壞生態環境和阻礙生態文明建設的違法亂紀行為,給予嚴厲懲罰,真正實現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精神。

(二)倡導生態環境民主,提高民眾參與意識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已經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重要因素,成為世界各國都在關注的熱點問題。人民群眾既是生態環境利益的享受者,又是生態環境危機的承受者,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倡導者與參與者,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廣大人民的共同參與。當前,對人民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已經達成共識,民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初見成效。為了提高民眾參與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黨和國家還通過立法確認人民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2003年頒布和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正式明確了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方式;2006年出臺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再次重申人民群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方式。通過社會成員參與方式,使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不斷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參與能力得到持續增強。為了逐步提升公眾積極參與對環境有重大影響行為監督的影響力,必須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正確確立公眾生態價值觀,不斷完善公眾公共政策參與的體制機制,使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權利得到保障。同時,積極支持非政府性生態環境保護組織,不斷充實民間環境保護的社會力量,逐步形成建設生態文明和保護自然環境的強大合力。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必須改變民眾的原有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生態保護觀念,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形成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的新型生態倫理觀。為此,必須改變其他社會成員過去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發展新理念,“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1]。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使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不斷增強,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始終自覺秉持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的文明理念。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斷鼓勵和教育人民群眾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觀念,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把生態文明意識運用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從而最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的根本目標。

(三)提升政府生態服務能力,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執行能力是關鍵,必須切實提升政府生態服務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要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服務型政府和重視環境保護的生態型政府,進一步提高政府生態服務意識,增強政府環境保護職能,讓政府科學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的關系,將經濟發展的速度與生態環境可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與此同時,還要進行制度安排和創新行政理念,規制政府行政職能,從政府行政行為、制度決策、考核獎懲機制、干部選拔任用等方面,徹底轉變以往唯國民生產總值為上、以經濟指標衡量政績的思想。在領導干部政績獎懲方面,進一步突出生態環境指標,積極推動政府行政理念的生態化,不斷提高政府防范和應對生態環境危機的綜合治理能力。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建設尤為重要。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要科學規范地制定和修改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制度,通過進行環境保護的政策設計,對已有制度進行綠色改版,突出生態文明理念,特別是在國家稅收、產品市場準人、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切實可行的制度規范。要制定相關制度對政府治理行為加強法制約束,尤其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制考核評價體系,要把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堅決制止破壞自然環境、消耗資源能源、損害生態效益的行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10]210。這就要求必須建立健全包括目標體系、獎懲機制、考核辦法等具體制度,這些制度要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以有效規范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還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對領導干部的生態責任追究,特別要把生態環境績效納入官員政績考核體系,突出生態指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權重,“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10]210。堅決摒棄過去以GDP為上的評價體系,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績效。

(四)優化國土資源開發,有效利用自然資源

人口眾多,土地很少,特別是可耕地更少是當代中國的現實國情。為了充分利用我國有限的國土資源,必須對國土資源空間進行合理開發,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要對國土開發的空間結構進行科學調整,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強度實現有效控制,以節約更多的土地良田發展農業生產,使生態環境擁有廣闊的修復空間,促使我國工農業生產空間由傳統型向集約高效型轉變,實現生態環境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相協調、資源利用與人口增長相統一,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擁有和諧優美的生活空間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環境,給子孫后代留下美好家園,使他們擁有藍天、綠地、凈水。為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國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對保護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產和推動城市化發展格局進行科學合理的構建,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則,科學定位各地環境資源的主體功能,推動各地區合理發展。按照不同地區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以及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將國土資源空間開發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優化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四種類型。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必須把主體功能區規劃作為國土空間開發的基礎,科學進行區域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其他專項規劃,逐步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銜接統一的國土資源空間規劃制度體系,從而達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有序、節約、集約開發目的,為改善和發展民生提供良好生存空間。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既反映了人與物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也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卻很少,為了保護有限的自然資源,我們必須厲行節約,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實現利用資源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把人口增長的速度、資源利用的程度和環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還白然以寧靜、和諧、美麗。”[2]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必須堅持可持續性原則,統籌兼顧,科學發展。進行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既要滿足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顧及未來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對自然資源進行全過程節約管理,改進資源開發和利用技術,努力增加生態環境的社會效益,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科學有效利用和節約自然資源,不斷降低消耗和浪費環境資源的強度。進一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制度改革,引進和吸收先進科學技術,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的能力,把生產利用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積極進行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大力發展低碳節能產業,確保我國自然資源和能源安全。為此,我們要積極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大對環境安全保護的投入力度,促進有利于自然生態系統改善和自然資源保護的產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社會主義民生改善和發展奠定牢固的物質基礎。

(五)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共建生態命運共同體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當代中國意義重大,而且關系到世界未來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12]525。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任何國家和民族絕不能置身于外,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保護生態環境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一起打造人類生態命運共同體。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的發展聯系日益密切,存在著辯證統一關系。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始終秉承平等互利、友好協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愿意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清潔的人類美好家園,習近平指出:“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12]525中國政府堅持統籌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既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和諧社會,又樹立全球視野,加強生態保護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同各國人民一道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美麗世界。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已經成為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世界生態環境保護T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直接關系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明確強調:“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10]212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中國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始終高度重視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交流。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國際合作的多國峰會、國際論壇,以大國協商促進多國合作,不斷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各種會議以及雙邊和多邊協議,已成為提出氣候行動的成員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為關鍵國家。2015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明確闡述了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治理路徑和發展規劃,表達了中國將與世界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強決心,“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12]530。與此同時,在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肩負起大國應有的責任,認真落實對發展中國家的承諾,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些行動都充分彰顯了中國共建生態命運共同體意識。

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時代境遇中,中國正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引,積極借鑒我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的精華,認真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環境建設之路,努力“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2],闊步邁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碧海藍天。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5).

[3]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89.

[4]徐紹強.華嚴五教章注解[M].高雄:臺灣高雄出版社,1997:1683.

[5]陳士強.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263.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II]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397.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朱凱)

On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Hu Zhiyuan',Hu Shunvu2

(1.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2.Jilin Univers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e logic

收稿日期:2020-01-13

基金項目:2018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資助項目“習近平關于以人民為中心重要論述研究”(20188049);山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分析、對策思考及路徑選擇”(2019zsszsx024)

作者簡介:胡志遠,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等;胡順宇,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上一篇:現代公共管理論文下一篇:后現代主義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