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

2023-05-12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職高專院校是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地,將關注焦點聚集到人才的綜合成長上。以通識音樂教育為例,其主要是強調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強化,形成對美的感知。校園文化建設也同樣如此,目的是為學生成長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文章嘗試對通識音樂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展開研究,發現通識音樂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校園文化建設讓通識音樂教育更全面,有廣闊的實踐空間。兩者最終服務的核心還是當代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職高專;通識音樂教育;校園文化建設;關系

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備受關注。作為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通識音樂的教育實踐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強化有重要意義。要不斷嘗試和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賦予通識音樂教育新的空間。而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機土壤,發揮出校園文化建設中對音樂文化的詮釋,能夠讓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更充分??梢哉f,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明確,互為作用,互為影響。

一、高職高專院校通識音樂教育現狀

高職高專院校的通識音樂教育,目前處于一種相對尷尬的局面之中。主要原因是高職高專的教育目標明確,更側重專項技能的強化,對通識音樂等素質教育的關注度有限,結合教學實際和學術領域的相關研究,對高職高專院校通識音樂教育現狀展開分析,具體如下:

(一)教學資源匱乏

高職高專院校的通識音樂教育,目的是突出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全面性,改善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擺在眼前,具體表現為:第一,基礎資源缺失。通識音樂教育所需要的音樂器材和設備較多,但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由于對通識音樂的重視度有限,在經費投入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僅提供多媒體教室為通識音樂教育的開展提供支持,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二,師資資源匱乏。高職高專的通識音樂教育多是以“大班授課”的方式展開,普遍缺乏針對性[1]。且音樂教師資源的短缺,造成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通識音樂教育面臨尷尬局面。教師資源匱乏的問題擺在眼前,需要通過多途徑補充教育資源,讓通識音樂教育的魅力得以呈現。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高職高專的音樂通識教育當中,教育目標并不是培養優質的音樂專業人才,而是為了增強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強化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意識。但這并不代表著通識音樂“不重要”,可以隨意拼湊和展開。從實際情況出發,發現當前的通識音樂課程的設置缺乏合理性,教學內容大綱同質化現象普遍存在,教學模塊的處理不夠具體,從而造成教學內容過于陳舊,大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大打折扣,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2]。課程框架的搭建作為學生接觸音樂的主要平臺,課程設置不合理,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積極性不高

在高職高專的通識音樂教育環境中,學生除了在通識音樂課堂上能夠接觸到音樂,在校園環境中有關于音樂文化氛圍的創設和營造并不理想。這就造成學生接觸音樂的空間被局限,對音樂的感興趣程度不高,從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3]。

二、高職高專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高職高專院校是優質人才的培養基地,隨著高職高專院校的不斷擴招,在校生數量呈逐年上升的態勢。除了傳統的專業課程建設之外,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不可忽略。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打造特色的教育空間,對學生在校園環境中不斷成長提供必要支持。但從實際情況出發,高職高專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并不理想,還存在一定的現實困境[4]。

(一)定位不明,缺乏明確導向

對于高職高專院校而言,向社會持續地輸送優質人才是主要任務。這不單單指的是專業建設要具備先進性,也關系到校園文化建設上要與時俱進,與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結合實際發現,高職高專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還存在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定位不夠準確從而導致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有限。校園文化的建設作為學生成長空間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其自身價值。但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存在,限制了校園文化的魅力展現[5]。

(二)校園文化積淀不足,對學生影響有限

高職高專院校在發展歷程中,突出強調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校園文化的建設重視度十分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職高專的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不理想,文化積淀不足的問題持續存在。特別是在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校園文化的導向性和獨特性無法有效詮釋。對于學生而言,校園文化的建設不理想,學生無法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形成深刻的文化感知,文化共鳴無法形成。且即便是高職高專院校開始嘗試打造校園文化,千篇一律的模式和建設現狀所展現出的影響力明顯不足,限制了教學的創新與發展,不利于學生成長[6]。

(三)缺乏校園文化特色

作為高等人才的培養基地,高職高專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特色,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群體帶來更直觀的感受。但從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實際情況看,顯然不具備這一特點。校園文化建設的同質化問題普遍存在,缺乏特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成長和影響是多方面的,突出校園文化建設特色顯得至關重要,推動高職高專院校的長遠發展[7]。

三、高職高專院校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

對高職高專院校的通識音樂教育和校園文化的建設現狀分析,發現無論是通識音樂教育還是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高專院校做得并不好。為此,要明確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系,旨在協調好兩者的關系,在互惠互利中實現共同的進步與發展,最終目的是優化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環境,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必要支持。

(一)通識音樂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途徑

通識音樂教育雖然在當前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但其自身具備的價值不容小覷。對于通識音樂教育而言,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讓校園文化建設更有序。其一,美化作用。對于美的追求是大學生精神層面的東西,是一種健康和高尚的情感的傳遞過程。音樂通識教育讓大學生對于美的感知更充分,認可度更高,讓藝術感知力得到不斷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得到強化。以通識音樂教育的感染力,讓校園文化的建設得到美化,塑造一種健康、高尚的氛圍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影響;其二,輻射作用。通識音樂的教育實踐,由于音樂藝術的輻射面寬泛,也讓校園文化建設有更多的可選空間。如將傳統的音樂類型融入到通識音樂教育中,能夠深度挖掘音樂本身的文化內涵,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這種通識音樂教育本身的影響力和輻射作用,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必要支持;其三,控制作用。高職院校的通識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可以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利用音樂的藝術屬性和文化感染力,能夠有效規范學生的行為,讓校園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雖然以音樂為核心的控制作用是一種軟性的,但其力量卻不容小覷;其四,激勵作用。通過通識音樂搭建起來的平臺,可以成功的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實踐中,以音樂的激勵方式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通過音樂的影響力來從容、樂觀的面對生活與學習,時刻保持高昂的情緒,獲得精神層面的滿足感。激勵作用的展現,需要通識音樂發揮應有的作用,讓校園文化的氛圍得以形成;其五,凝聚作用。依托通識音樂來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借助課程本身的作用,讓師生關系可以在課堂上得到有效調節。校園文化的建設本身是高職高專院校長遠發展的核心所在,借助音樂作品能夠營造良好的氛圍空間,以凝聚力的強化讓校園文化的建設目標得以達成。從通識音樂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和作用來看,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實現途徑[8]。

(二)校園文化建設讓通識音樂教育更全面

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過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和氛圍環境的創設,讓教育本身的影響力更充分,充分展現出音樂的自身魅力。一方面,校園文化氛圍環境的形成,學生對音樂的感興趣程度將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建設和打造,不單單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鼓舞,更是一種在實踐層面的側重。校園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能夠營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的開展空間,包括基礎設施資源的補充、音樂器材的完善等,讓圍繞音樂教育的基礎資源更全面,更充分。除此之外,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環境中,音樂教育工作在高職高專院校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自然圍繞音樂的教育改革和創新實踐側重點更明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的建設,使得圍繞音樂教育的宣傳、活動等更加全面。如開展“音樂節”“傳統音樂宣傳月”等諸多活動,在高職高專的校園環境中突出音樂的重要性,在根本上為教學創新提供必要支持,使得通識音樂的開展得到有力推動[9]。

四、高職高專院校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發展策略

高職高專院校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發展,要有明確的發展策略的支撐。從兩者的關系分析可以看到,音樂教育是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途徑之一,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反作用于通識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但同樣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融合發展實踐,高職高專要將關注點聚焦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處理好當前通識音樂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

要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通識音樂教育本身要有著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前通識音樂教育還普遍存在發展困境,對于這些基礎性的問題,需要尋求解決方案。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多方面下功夫,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的自身實際,給出合理、可行的策略和建議,讓通識音樂教育的空間得到拓展和挖掘,自身走向完善。只有確保音樂教育發揮作用,才能夠讓校園文化的建設發揮出有效性,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感知。

(二)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建設要突出特色,在傳統的校園文化的建設框架中,內容的特色彰顯不夠充分和全面。為了凸顯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性,需要圍繞音樂內容展開系統分析。如將傳統民族音樂或者是愛國主義音樂內容融入到通識音樂教育的基本教學框架中,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一步地放大音樂本身的價值,強化對學生的影響,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體驗。只有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目標達成,才能夠為通識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三)尋求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框架

作為一種全新的融合模式,通識音樂教育要融入更多的內容,讓校園文化的建設目標得以達成,形成完整的融合框架。在兩者關聯關系的論證中可以看到,兩者的促進作用明顯。一方面,學校要注重兩者的融合價值,營造良好的空間環境,使得音樂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并在開展校園文化的建設實踐中,讓音樂成為主要的一項,帶給大學生良好的體驗與感受,在氛圍環境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學校的支持讓兩者的融合發展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檢驗發展融合的有效性。在發展融合的探索與實踐中,要針對通識音樂教育情況和校園文化的建設效果展開系統分析,給出可行的策略與基本方案,最終目的是深度挖掘校園文化的獨特內涵。高職高專院校作為優質人才的培養平臺,要不斷探索創新之路,通識音樂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作為一次新的嘗試,將發揮出“1+1>2”的效果,讓傳統的教學空間得到延伸[10]。

總而言之,通識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對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強化有重要意義。同樣,校園文化的塑造使得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強化。兩者在本質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探索融合空間與融合途徑,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保障,促進高職高專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劉露心)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校園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根本,是高校提升辦學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本文在正確認識高校校園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對新形勢下加強高校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的若干思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內涵 和諧校園

作為高校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園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它是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啟蒙和引導的主要形式,具有提高人文素質的天然教育功能。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如同無形的力量,對廣大師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和價值導向。建設好校園文化是高校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構建高校和諧校園的根本,對于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和諧校園,是指學校各種發展要素間的一種均衡有序、協調促進的和諧狀態。和諧校園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和諧,和諧校園建設的根本在于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主體以校園為空間背景,圍繞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創制并共享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圍繞師生群體的教學活動和校園生活而產生的。物質文化是淺層次的校園文化,是校園內各種文化活動的物質性載體,是高校綜合實力的主要標志;精神文化是深層次的校園文化,它體現于學風、教風和校風,表現為師生的價值觀念、課外文化、人際關系、道德規范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靈魂和根本,是校園文化建設所要營造和追求的最高目標;制度文化是中層次的校園文化,完整的制度、嚴明的紀律和嚴格的管理,有利于培養和鍛煉校園師生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有利于提高學校聲譽。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1.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和重視度不夠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只是學生工作部門和思想政治部門的工作而與教學部門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無關或相關性不大。同時,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高校沒有真正認識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還將思想局限在校園文化僅僅是搞搞活動,忽視了校園文化對學生成長的導向、塑造、調適等功能,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2.校園文化建設重物質文化建設,輕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外在標志,其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國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太重實用,強調做一些能拿出來作為資歷和政績的工作。這導致許多學校只重視物質而忽視了內在精神的塑造,大學校園內忽視人文幾乎成了一種普遍現象。有些高校雖然重視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卻產生認識偏差,將校園文化活動停留在一些淺層次的文化消費活動上,從而使高層次的精神建設陷入困境。

3.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管理和導向

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視相關制度建設,特別是對于師生員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應的行為規范、守則、獎懲制度等應有盡有,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時卻顯得無力。表現在校園文化的研究不夠,文化活動內容單調貧乏,缺乏時代性和針對性,不足以吸引學生,更談不上發揮校園文化的綜合功能。

4.校園文化建設形式不新,學校特色不突出

我國許多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缺乏明顯的學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設中從眾、跟風現象比較嚴重,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體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統一”路線,缺乏學校特色。不同的大學因其專業特點和辦學特色不同,校園文化應保持學校的個性特色而不是趨同。學校個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要求學校管理者根據學校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給學校的形象準確定位,借助于各種物質和精神載體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獨特形象,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會的關注。

三、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的思考

1.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

校園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的基本內容。校園文化建設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學生的成才需求為內在動力,用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教育和引導學生,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們自覺地為祖國的富強、社會的進步而發奮學習,努力成才;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吸引、熏陶、凝聚廣大師生員工,激發他們報效祖國、造福人類的熱情。

2.堅持三種文化形態協調發展,在物質文化建設中突出精神文化意義

濃郁的校園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質設施和嚴格科學的制度來保證,但物質設施和規章制度層次的建設要體現精神文化意義。校園文化從內在看是一種精神,是校園人格風貌和群體意識的集中表現。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校園文化,“校園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對校園人產生不可抗拒的影響力,并且有持久的繼承性。

3.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在不同時代每個高校都會留下許多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它是長期形成的精神底蘊和辦學過程中的文化積淀。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但要總結挖掘優秀的校園文化,而且要發揚傳承文化的基本功能。這樣既能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和力量,又能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如果說研究和繼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礎性活動,而創新文化則是高校的歷史使命。根據時代要求,堅持正確的方向進行校園文化的創新,是繁榮校園文化,永葆校園文化先進與活力的基礎。

4.積極探索高校定位,制定適合學校發展的特色校園文化

探索高校在全國高校中的地位、科研定位、培養人才定位等,從高校的具體校情出發,制定適合學校發展的新目標,營造特色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特色既可以從高校歷史軌跡中歸納,又可以從未來的發展方面中能動地營造。既可以從高校所處的地理環境得到啟發,又可以以高校已經成功塑造出的社會形象作為藍本。營造不同風格和特色的校園文化,要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文化,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還必須具有世界眼光,使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真正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和中堅力量。

四、結論

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校園,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高校應把其納入高校發展的總體規劃,并作為重點予以特別重視。每一位高校管理者都應該提高文化意識,樹立起強烈的校園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斷推進科學化管理,創建高雅的環境氛圍,進一步加強、完善校園文化建設,使高校真正成為繼承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和交流借鑒世界進步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的重要搖籃。

參考文獻:

[1]史悅.高校校園文化初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10(1):97-99.

[2]時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及對策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7,9(1):18-0.

[3]盧景輝,高云堅.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知道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高教探索,2007,(6):92-93.

[4]方美波.把握先進文化方向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導刊,2007,(20):12-13.

[5]吳明永.高校校園文化與學生社團的時代使命[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10):127-128.

[6]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1.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職校園文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起導向、規范和激勵作用,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間接但恒久的強大力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趯W生自主發展素養、職業勝任素養、社會參與素養的發展需要,生本化、職業化、人文化是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向度。在實踐路徑上,高職院校應從精神、物質、制度和行為等層面切入,構建富有“自主精神”的自主學習生活文化,富有“工匠精神”的就業創業文化,以及富有“家國情懷”的社會實踐文化。

關鍵詞:核心素養;校園文化;高職院校;建設向度;實踐路徑

在黨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下,我國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新跨越。高職教育已經由規模擴張數量發展轉入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階段。為全面推進內涵建設,提高育人質量,塑造教育品牌,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實現以質圖強,以質增效的重要抓手,納入重要日程,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上都取得豐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辦學實踐時間比較短,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精力和投入集中在規模擴張和外延發展,而對文化育人建設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重視不夠、積淀不深、投入不足、規劃不系統等問題,以致文化建設的體系構建、特色凝練、育人效果受到制約。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實踐?!盵1] 因此,面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訴求,高職院校如何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校園文化育人的實效性,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為此,本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背景,探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價值,以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向度和路徑。

一、發展核心素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概念最早由國際經合組織(OECD)提出,之后引發廣泛熱議。對核心素養的定義,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但本質上殊途同歸。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應對復雜需要,尤其是應對知識技術快速更新和經濟全球化挑戰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核心素養是個體適應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素養,對個體過上有品質、有責任感的生活不可或缺,對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學生核心素養通過接受相應的學段的教育逐漸生成,具有可遷移性特征。根據 2016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2]

學生核心素養是宏觀層面教育理念的具體化和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操作指引,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中觀層面回答,為專業建設、課程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工作提供具體遵循。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也是學校非常重要的軟實力。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建設、淬煉、沉淀而形成的獨特場域、價值理念和制度規范,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起著導向、規范激勵作用,是培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間接但恒久強大的力量?!拔幕说谋举|,就在于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引領,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追求?!盵3]  因此,發展核心素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核心素養為校園文化建設實踐指引方向。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向度

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基于學生自主發展素養、職業勝任素養、社會參與素養的提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從生本化、職業化、人文化三個向度,構建共生發展、互通互補的文化育人體系和場域,從而發揮文化育人的獨特功能。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生本化

自主發展素養是學生作為個體人應具有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等品格和能力。對個人而言,只有具有較好的自主發展素養,才具備生存發展(或曰較好地生存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培育學生自主發展素養,離不開以生為本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樹立生本理念,關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從理念到行為、從景觀到制度,突出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價值取向,建設富于探究理性、批判思維、實證思維、管理思維的文化活動場域,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及自我規劃、自我激勵、自我溝通、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激發探究和創造的熱情,形成開放性思維,從而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一些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表層的工具性價值取向太強,深層的目的性價值取向偏弱。表現在:第一,走進唯技術技能為重的認識誤區,一些師生將高職教育簡單理解為就業謀生,“為了飯碗而來,奔著工作而去”。 第二,受網絡文化滲透,一些山寨文化、快餐文化、市井文化充斥校園,科技文化、學術文化不濃厚?!氨砻嫔祥_展著多種娛樂性和應時性的形式文化,拘泥于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和場面隆重熱烈,陷入了‘為了活動而活動’的誤區?!盵4] 這不利于促進學生批判思考、理性探究等精神品質的發展。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職業化

職業勝任素養是指學生作為職業人應具有的工匠精神、團隊合作、技術技能應用、實踐創新等品質和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知識技術更新不斷加快,職業快速更迭,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從業價值取向,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成為職業通用而必備的品質。高職院校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培養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術人才,其人才培養過程具有職業性和實踐性特征,要求實現學生培養和職業崗位零距離對接。這種零距離不僅是知識、專業技能的“零距離”,還是價值態度的“零距離”。學生唯有具備職業勝任核心素養,才能更好適應職業環境變化和職業崗位變遷。

學生職業勝任素養的培育,離不開職業文化環境的隱性作用。職業文化在培養學生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心、高超的技能、良好的個人修養等方面發揮獨特功能。因此,高職院校要堅持職業化導向,開放辦學,校企合作,整合資源,構建職業文化的三個時空(課堂時空、校園時空、社會時空),形成職業元素豐富、職業特色鮮明的文化場域,助力培育職業勝任力強、深受企業歡迎的人才。

(三)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文化

社會參與素養是指學生作為社會人融入社會處理涉及自我和社會關系問題時應具有的核心價值觀、實干擔當、實踐創新等品格和能力。學生社會參與素養的形成,要求校園文化具有豐富深厚的人文精神,使學生在人文實踐、體驗、感悟中涵養人文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人誠信友善,善于團結協作,勇于社會實踐創新。

人文是一種對人生價值意義以及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學者稱其為“一種無我無私的態度,一種社會關懷以及對生活目的與生命意義的意識?!盵5]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參照,通過理念、物質、制度、行為等具體途徑,大力實踐社會主義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黨和人民在偉大的斗爭中形成的先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尤其是在當前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因涉世未深,思想觀念容易受到沖擊,亟需加強校園文化的人文精神建設。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路徑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訴求,高職院校應從精神、物質、制度、行為等層面,構建文化理念、載體、機制、場域,樹立生本化、職業化、人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一)構建富于“自主精神”的學習生活文化

高職院校要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未來”理念,營造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價值理念層面,結合校情院(系)情,提煉關于自主學習、健康生活的理念,樹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批判學習、創新學習”“時間管理、健康管理、情緒管理”等觀念。在環境層面,優化設計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宣傳櫥窗、主體形象墻等媒介,嵌入滲透有關自主學習、健康生活的價值觀念、標識觀念;通過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平臺,大力建設翻轉課堂、云課堂,營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深度學習環境氛圍。在行為層面,要常態化、高質量開展演講大賽、辯論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文化大餐中培養訓練開放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要大力開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態教育,舉辦校園感動人物評選、生涯規劃大賽、“精管善理講壇”、宿舍管理文化節、心理健康文化節等活動,強化學生樂學善學、精管善理、自主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

(二)構建富于“工匠精神”的就業創業文化

在精神層面,要積極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根據學校和專業特點,提煉“敬業、專注、堅守、創新”等工匠精神內涵特質;大力宣傳弘揚“守紀、勤奮、競爭、合作、創新”等企業理念,使之成為學生行動指南。在環境層面,在校園內規劃建設就業創業文化廣場,以及職業展演、職業應聘、職業指導等功能一體化的現代化職業指導工作場所,營造職業文化情境;利用校園空間,展示企業的文化,“使學員較早地了解到企業的文化,培養學員的‘親商’意識,而且可以讓企業未來走進校園舉行人才招聘時有賓至如歸的感覺”[6];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在充分利用教室、實訓室、宣傳畫冊、櫥窗、標語、報紙等傳統媒介的同時,精心打造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APP等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能工巧匠的奮斗精神和工匠情懷,建設“工匠情懷”場域。在制度層面上,引入借鑒企業的管理方法,如末位淘汰制和“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管理等;建立實施大學生創業素質學分認定制,健全創業項目孵化機制,在校內校企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實行創業項目雙導師制(學校導師、企業導師),培育學生創業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在行為活動層面,廣泛深入開展“職業活動周”、“科技文化節”等文化活動,讓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學習生活環境;開展素質拓展、團隊建設、模擬招聘、“百名就業之星”展覽等企業元素鮮明的文化活動;舉辦創業指導論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引領行動、創業項目推介交流會、創業成果展等“創”字系列文化品牌活動。

(三)構建富于“家國情懷”的社會實踐文化

首先,以黨建文化為引領。黨建文化建設符合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需求,能更好地提振校園人文精神,引領先進文化。在價值層面,要學習、樹立和弘揚黨建文化中的思想組織觀念、行為價值觀念、標識觀念。在環境層面,將黨建文化融入校園環境、視覺環境設計,運用現代化的光、電、影等科技手段,打造黨建文化平臺,建設黨群服務中心、黨員工作室、黨建文化墻等,進行黨徽、黨旗、黨的重要思想和價值理念、黨員先進事跡的呈現,實現黨建文化的直觀體現;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公共區域開辟空間,嵌入式建設“黨員之家”,設置學習區、展示區、服務區等區域,營造黨建文化氛圍。在行為活動層面,深入開展黨的紀念活動儀式、黨員政治生日、黨組織主題實踐、黨建文化節、社會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學思踐悟中提高思想境界。

其次,深化社會實踐文化建設。在精神層面上,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提煉豐富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中的人文內涵,增強學生實干為民、擔當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物質層面,開辟合適的校園內外空間,如在廣場、宿舍公共區域、合作企事業單位等,加大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平臺建設力度,為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供條件;在機制層面,實施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制,推行社會實踐培養學分,規范培養載體,完善考核機制,促進學生參與素養提升。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歷史文化,在校內建設一些人文景觀設施,如文化長廊、雕像、雕塑等,并深入挖掘和宣傳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行為層面,通過“名人名師名匠”大講堂、文學名著朗誦、“真人圖書館”、“閱讀沙龍”、“時政論壇”等載體,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厚植家國情懷;通過組織開展社會調查、“三下鄉”、公益實踐等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深入到社會、生活、農村、街道、工廠,在體察社會問題、思考社會問題解決方案中強化社會擔當精神。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3]劉襄河,孔江紅.新時期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

[4] 陳秋明.文化育人的獨特價值[N].光明日報,2017-01-19(14).

[5]郭為藩.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M].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10.

[6]孫海泉,吳優芬.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企業化與人本化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36).

責任編輯  韓謙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一、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中學校園文化的研究,在早些年還不被我國學者重視,更多的是注重高校。在2013年8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以習近平為首領導集體做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爆F在中學校園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并且對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更加細化,從功能、方法、路徑等角度進行探索,為中學校園文化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校園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已經受到了學校的重視,成為目前學校建設的重點,社會、學校、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使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成為當今中學教育的一個亮點。學校的領導已經看到了良好得到校園文化對學校發展起到的促進作用,因此,校領導的支持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保障。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認識到,加強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多么重要。中學生是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像初生的太陽,正處在人生最關鍵的中重要階段,他們的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這一階段的培養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這個時代的中學生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這種多元的文化,使他們不再只是聽從老師和家長的命令,而是需要更獨立的發展空間,因此,為中學生創造更適合他們的學習環境顯得更為重要。

二、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升學壓力使師生忽略校園文化建設

由于中學生的升學壓力比較大,很多中學教師只是一味的追求成績和升學率,只憑升學率去為學校爭創名氣,這使得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明確的目標,更談不上其策略了,有的中學認為校園文化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結果把學生培養的比較古板;有的中學認為校園文化是多組織一些文藝匯演等娛樂或文藝比賽等活動,結果把學生培養的缺乏創造性。

(2)中學校園文化的活動形式不夠豐富

中學校園文化的常規活動主要有升旗儀式、班會、專題教育、勵志講座等,這種活動主要是在校內進行,在室外的活動主要就是校運動會、足球賽,有些學校連這些普通的活動形式都取消了,就是一味的上課抓學生的成績,應付式的活動使中學生對于校園活動完全不感興趣。由于時間和精力上的限制,使得中學生的校園文件建設遠遠沒有高校那樣豐富多彩。這種情況促使中學的領導班子更加無法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于是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三、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1)中學校園文化建設觀念認識不夠

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但是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還要包括教師、學校行政人員、學校管理人員等。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又特別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誘惑,因此中學的校園文化這種隱形的教育不可忽視。

(2)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單一

中學生渴望更多更新穎的活動形式,來滿足他們對于校園文化生活的需要。千篇一律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提不起興趣積極參與,缺乏真正的精神文化建設。因此學校制度文化的重要性尤為重要,學校設有德育處、后勤、團支書、黨支書等,唯獨缺少校園文化建設部門,久而久之,校園活動就如同虛設。如今的教育領域充滿各種改革,這種改革的變化可以改變當前的這種狀況,此外校園過于強調規章制度,使學生和教師只能無條件的服從,從而失去積極性。

四、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1)深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

行動源于思想,理念決定行為。學校的辦學理念決定了辦學模式,如今,很多中學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或是受到升學的壓力,盲目的追求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而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但是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所以中學的領導者應該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和理念,不能僅僅把眼光放在升學率和學校的榮譽上,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改變現在的掛念,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師生的主體觀念,樹立全體觀念,使師生意識到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責任。

(2)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機制

校園文化建設是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構成的,目前,中學校園還缺乏專門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機制。完善中學校園文化建設日常的機制,將校園文化建設當作常規的教學工作來進行。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學校教師,提升教師的素質可以明確建設的方向,促進教師工作的開展,因此必須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機制,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增強教師的創新能力。

(3)豐富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動

開展社團活動,建立文學社、英語社等組織,定期開展一些活動,這樣不僅能吸引中學生的參與,更能在活動中實現學習的目的。但是中學階段畢竟與大學高校不同,升學的壓力是每所學校必須要顧及的,因此不能盲目的開展校園文化實踐活動。

(4)優化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環境

研究校園文化的目的就要為了配合學校育人的目的,培養出我國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而融入了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更有針對性和目標性,也更能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撫順為例,撫順是雷鋒的第二故鄉,將雷鋒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可行性,在校園內,發揮雷鋒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學生按照雷鋒精神要求自己;在校園外,組織學生到校外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們感受助人為樂的快樂;在雷鋒紀念碑下,讓學生們聆聽動人的模范事跡,提高學生們的道德品質。

五、結論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是為我國實現中國夢的接班人,中學作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青少年的陣地,理應責無旁貸的促使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讓中學生感受到人文氣息,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受到人文關懷,更重要的是促使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接受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優秀的校園文化就像黑暗中的一縷陽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之更好的為學校服務。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校園傳統、價值理念和校園作風的綜合體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多個方面,本文主要針對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進行闡述,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設的主要對象都是針對高校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進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豐富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精神文化建設。

關鍵字:大學生;校園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是青年群體中的精英,是國家未來的管理者和決策者,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直接關系到黨的前途和命運。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精神文化建設可以找到有效的途徑,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使他們的思想品德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一、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校園文化是文化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校園文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及道德規范影響,是他們具備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高校的校園文化有其獨特的育人功能,與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方法大致吻合,以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著力點。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第一,高校校園文化有利于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同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體。學生是各有特點、不斷變化著的。高校校園文化的內容,如精神文化當中的學風建設、校風建設、道德文化建設等在發展校園文化的同時也滿足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廣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二,高校校園文化有利于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途徑。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靠單調、乏味的課堂形式進行傳播。高校校園文化主要依靠校園文化活動來傳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多樣,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如開展馬列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演講比賽、以學生會、社團組織學習等方式,多渠道進行理論灌輸,借此增強學習的能動性。

第三,高校校園文化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其目標需要注意方法和藝術,課余活動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形式,文化活動以校園為空間,形式多樣,它以特定的校園文化環境和制度為依托,構成該范圍內共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標準,從而影響校園內的全體師生,并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顯著效果。

二、高校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的思想也隨之變化,“與時俱進,時髦潮流,開放大膽”,這好像與我們宣揚的傳統文化相違背,雖然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狀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這中間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嚴重的挑戰。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方便了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的了解,全球化思潮加劇了大學生想了解西方思潮的心理,深受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消費主義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放棄了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以極端主義、實用利己主義作為自己的人生哲學。追求時髦,超前消費,用金錢去衡量一切事物等,這是有悖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美德的。

第二,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表現出多元化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呈現多元化,比如:個性化、急功近利等。教育者有可能不了解某種思想觀念但又需要對其進行灌輸和說明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育人功能等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過于單一,造成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虛假接受或不接受。有些學校存在單向的灌輸,不考慮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教育者本身沒有很好地理解科學的理論,沒有掌握應有的教育方法,使教學中失去原本的興趣,接受主體產生抵觸的情緒,而接受效果沒有辦法達到。

三、建設高校校園文化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以,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建設校園文化,以促進學校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第一,注重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優化文化環境。學生的思想受一定文化的影響,如果不優化接受主體的文化環境會阻礙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教育者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旗幟鮮明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理直氣壯地宣傳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促進社會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們必須抵制與社會要求不符的腐朽落后的文化。文化環境的優化,為大學生有效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條件。

第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網絡為生活帶來便利,也為教育帶來契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利用網絡宣傳馬克思主義,學生要不斷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用理論武裝頭腦。還要旗幟鮮明地在網上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利用網絡這種新形式,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具有針對性還可以增強實效性。

第三,突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同時建設校園物質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很多學校過于注重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比如擴大學校的規模,更換教學設備等,但是忽視了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教育功利化。學校的校風、學風是學校獨有的文化,所以要不斷豐富和發展。個人認為校園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應該同時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它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等特點。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證下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才能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持續、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永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06.

[3]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6).

[4]周偉、吳鳳國.青年大學生與社會思潮[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王利華.當代社會思潮影響下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3).

作者簡介:甄貞,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廣告創意論文下一篇:新課程改革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