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網絡傳播范文

2023-09-15

網絡傳播范文第1篇

〔摘要〕網絡輿情作為一種重要的輿情形式,以網絡為平臺反應了民眾對社會形勢和社會事件的態度和意見。隨著互聯網的高度發展,網絡輿情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日益明顯,因此對網絡輿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本文分析了社會網絡分析法在網絡輿情方面的應用,以某一社會熱點事件為例,進行了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情實證研究,通過研究發現了輿情信息并提出了輿情管理建議。

〔關鍵詞〕網絡輿情;民眾;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的概念由英國人類學家布朗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研究社會結構時首次提出,從此社會網絡分析法逐漸發展起來[1]。社會網絡分析法主要是通過研究由行動者及其之間的關系構成的網絡,得出關于這個網絡屬性和特點的結論。經過70多年的發展,社會網絡分析法走向成熟。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在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成果。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在網絡輿情中,行為者即網民也構成了社會網絡,互聯網上的交流取代傳統的社會網絡中的關系成為連接行為者的紐帶。因此,社會網絡分析也可以用于網絡輿情的研究。

在Web 2.0時代,網上信息源已經不單單是大眾傳媒和各類官方網站,普通網民在網上不再是簡單地作為信息受眾通過瀏覽器閱讀信息,他們同時也是發布信息的信息源。2012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增長速度更加趨于平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計算機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2]。借助移動終端和個人計算機,網民通過博客、微博和社交網站可以更加簡便、自由、隨時隨地在網上發布各種消息,并發表個人的言論、情感、意見等等,網絡輿情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也越來越大[3]。網民不但通過互聯網曝光一些熱點事件,為加強對政府的輿論監督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網民通過互聯網造謠傳謠,對構建和諧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研究分析至關重要。

1社會網絡分析法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1.1網絡輿情及其特點

輿情是民眾關于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3],網絡輿情就是民眾通過互聯網對政府管理以及現實社會中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政治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隨著因特網在全球范圍內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已被公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成為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網絡環境下的輿情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新聞評論、BBS、博客、聚合新聞(RSS)。網絡輿情表達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動,具備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傳播載體,已經成為民眾表達輿情的重要窗口,網絡輿情的特點與網絡傳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關。網絡輿情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生在網絡空間內,帶有深刻的網絡技術特性,發生快、擴散快、強度大,多數人傾向于在網絡中表達內隱在心中的情緒,偏激的聲音容易占據主導地位;

(2)網絡群體圍繞某一話題進行討論并因此而出現的社會矛盾、突發事件、惡意煽動、個人情緒等是網絡輿情生成;

(3)網絡輿情是網民流露出來的態度,而不是有形的文字、聲音、符號,對網絡輿情更重要的是對態度和取向的分析,要關注整體而非特例。

(4)由于發言者身份隱蔽,并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絡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絡得以宣泄。因此在網絡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另外,網絡輿情與國家安全也緊密相關。網絡在提供了下情上達的便捷方式的同時,也對我國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西方國家利用網絡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網上思想輿論陣地的爭奪戰日趨激烈。二是傳統的政治斗爭手段,在網上將以更高效的方式實現,利用網絡串聯、造謠、煽動將比在現實中容易得多,也隱蔽得多。三是通過網絡,西方的觀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滲透進來。因此,加強網絡輿情的研究和管理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1.2.1社會網絡分析及其特點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一般是研究組織中諸如咨詢、信任、友誼、情報、溝通和工作流程等關系的網絡, 以解釋組織內部的決策、溝通和組織沖突等問題。在社會科學中,以社會行為者之間信息互動為基礎的社會性研究方法被稱為社會網絡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個體及將個體聯系起來的關系,力求揭示這些關系的模式,并通過對關系模式的分析來獲得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以及群體的結構、功能和內涵。

社會網絡分析作為社會結構研究的一種獨特方法,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5]:

(1)它關注于對不同單位之間的關系分析,而不是根據這些單位的內在屬性(或本質)對其進行歸類。

(2)它把結構看作是網絡間的網絡,這些網絡可以歸屬于具體的群體。也可不屬于具體群體。它并不假定有嚴格界限的群體一定是形成結構的阻礙。

(3)其分析方法直接涉及的是一定的社會結構的關系性質,目的在于補充——有時甚至是取代——主流的統計方法,這類方法要求的是獨立的分析單位。

1.2.2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方向

社會網絡分析一般分為3個研究方向:

(1)動態分級。研究社會網絡的動態變化,并根據結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對網絡中的結點進行動態的等級劃分。

(2)角色評價。依據社會網絡分析理論,網絡中的每個結點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角色評價就是著重研究網絡中的結點對網絡的結構、動態變化等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3)專家和社群的發現。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法研究社會網絡中結點之間的關系,發現其中潛在的“意見領袖”和社區?!耙庖婎I袖”是在社會網絡中占有核心位置的結點,他能夠影響網絡中的其他結點對事件的看法,社群則是有相互聯系緊密的結點組成。

1.2.3社會網絡分析的相關概念

社會網絡分析著眼于對關系和聯系的考察。它的基本研究要素包括點和線,“點”代表社會網絡中的行為者,“線”代表社會網絡中行為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法進行分析,必須要滿足兩個要素,一是存在參與主體,二是參與主體之間存在聯系,即要求必然存在某種現實的需求引導參與主體之間發生聯系。社會網絡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相關概念[6]:

(1)無向圖與有向圖:無向圖是指節點之間的連線是沒有方向的,連線僅僅表示節點之間聯系的有無;有向圖中,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節點關系的方向性,如網絡論壇中網民之間的回復關系、組織結構中的任務指派和匯報關系等等。

(2)無權圖與有權圖:權重表示的是節點之間連線強度,根據圖中是否考慮各條邊的權重,可以將它分為有權圖和無權圖。如果將有權圖的各邊權值都設為1,有權圖就稱為無權圖,無權圖中權值僅表示節點之間連線是否存在。

1.3社會網絡分析在網絡輿情方面的應用

對于網絡輿情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對網絡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研究,發現重要輿情內容;二是對網絡中結點構成的網絡結構進行研究,發現該網絡的特征。因此,如果將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應用于網絡輿情研究領域,將有助于實現系統化分析,通過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得到網絡輿情分析結論,進而有效地協助相關部門監控、管理互聯網用戶的上網行為、維護互聯網輿論氛圍的健康,及時地控制和規范網絡信息的傳播是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2方法及步驟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實證研究,其通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驟一般為:選擇研究對象、收集數據、數據分析、評估改善。在數據分析時一般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進行定量計算,結合定性分析來提出評估改善措施。根據社會網絡分析和網絡輿情的特點,本文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情實證研究具體實施方法和步驟為: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如圖1所示。

2.1數據采集

本文的網絡輿情實證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網絡中的行為者,因此需要從互聯網獲取關于行為者及其相互之間關系的信息作為關系數據。主要方法是選定某一社會熱門事件或話題,從微博、博客、網絡論壇中獲取相關的博文、主題帖等等,根據網民之間通過發言和回復形成的交流關系,建立關于行為者之間的關系數據。行為者之間每交流一次,則權值為“1”,交流次數越多則權值越高。這樣行為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了可以用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每個節點代表了行為者即網民,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網民之間的交流關系,連線的權值表示網民之間交流的次數。

2.2數據存儲

按照社會網絡分析軟件的數據錄入方式將關系數據進行存儲。根據網民之間互相交流的情況,建立關系矩陣A(i,j)。矩陣元素ai,j代表的是第i個節點與第j個節點的連線即行為者i與行為者j的關系,ai,j的值即連線權值表示兩個行為者之間的交流次數,值為0則表示這兩個行為者之間沒有交流,值為1表示有過一次交流。然后將節點的編號和關系矩陣保存為社會網絡分析軟件的存儲格式。多數社會網絡分析軟件均能對矩陣進行處理,如Ucinet和Pajek。例如Pajek可以通過特定的數據格式將關系數據存儲為文本文檔。

2.3數據分析

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社會網絡分析指標以得到所研究網絡的特征,通過軟件定量計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發掘網絡輿情信息,提出輿情研究建議。本文所選取的分析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7]:

2.3.1度

度是復雜網絡節點的屬性中最簡單但也是最重要的性質。一個節點i的度k定義為與它相連的節點的數目,對于有向圖,一個節點的度可分為入度和出度兩類。節點i的入度定義為指向節點i的節點的數目,出度為被節點i指向的節點的數目。出度和入度之和即位該節點的總的度。因此,從直觀上來看,一個節點的度越大就意味著這個節點越重要,在社會網絡中意味著這個節點所代表的行為者與其他行為者的聯系比較多。

2.3.2密度

密度是社會網絡分析中的常用指標,在無向網絡中,指的是網絡節點間實際連線的數量與可能存在的連線最大數量之間的比值,表達式為2l/[n(n-1)],其中,l為實際存在的連線數量,n為節點數量。在有向網絡中的表達式為l/[n(n-1)]。密度越大,表明網絡中節點之間連線越多,行為者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信息交流更為流暢;密度越低,則表明節點之間連線較少,行為者聯系不多,情感支持少。

2.3.3聚類系數

網絡中的一個節點i有k條邊將它和其它節點相連,這ki個節點就是節點i的鄰居。顯然,在這ki個節點之間最多可能有ki(ki-1)/2條邊。而這ki個節點之間實際存在的邊數和總的可能存在的邊數E(i)和總的可能存在的邊數ki(ki-1)/2之比就定義為節點i的聚類系數(Clustering Coefficients)CC1(i),即:

整個網絡的聚類系數CC就是所有節點i的聚類系數的平均值。即

其中,N為整個網絡的節點數。很明顯,CC1≤1。當且僅當網絡是全局耦合的時候,即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都直接相連時,CC1=1。

2.3.4直徑

網絡中兩個節點i和j之間的距離dij定義為連接著兩個節點的最短路徑上的邊數,而網絡中任意兩個節點之間的距離的最大值叫做復雜網絡的直徑D。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直徑較短的網絡,行為者之間易建立聯系,輿情傳播較快。

選定分析指標后,具體的數據分析工作要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來實現。近年來,由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快速發展,社會網絡分析軟件也在不斷升級,如Ucinet、Pajek、NetMiner等軟件,具有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良好的可視化效果,極大地便利了分析工作。其中,Ucinet、Pajek是最常用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

2.4分析結論

通過社會網絡分析軟件計算出以上指標的數值后,能夠得到所研究的輿情網絡的信息,從而明確應對方法,采取科學合理的輿情管理手段對數據來源網站進行管理。

3實證研究及分析——從人社部擬延遲退休事件談起網絡論壇是網絡輿情傳播的重要途徑和平臺,網民通過在論壇中的發帖與回復能夠建立聯系,隨著留言網民的不斷增加,關系網絡逐漸形成,網民之間的關系的發展便能夠反映網絡輿情的發展。

2012年上半年,關于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研究延遲退休年齡的話題再次引起人們廣泛關注。該話題在多個網絡論壇中受到網民熱議。本文選取了某網絡社區中題為“延遲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題帖及其相關回復作為研究對象,時間跨度為主題帖發表的2012年6月11日至2012年6月14日,共有35人參與留言回復,使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Pajek進行分析。

3.1數據收集與存儲

首先對所有參與該主題帖的35名網民按照Pajek數據格式進行編號,并建立關系矩陣。為最大程度保證網民隱私,將網民的論壇昵稱更改。網民編號如表1所示:表1網民編號

1…………將數據輸入Pajek軟件繪制關系網絡圖,可以直觀的表達關系矩陣和關系數據,如圖2所示。11圖1Pajek繪制的關系網絡圖11

所有節點中,度值最高的是“小熊貓”和“秋水伊人”,度值分別為24和17。這說明,這兩個人在整個網絡中是最為活躍的,他們的發言內容容易引起其他人的關注和評論,在整個網絡中處于比較重要的位置,需要輿情管理者重點關注。

3.2.2網絡密度分析

通過Pajek中Info/Network/General命令,可以計算出網絡的密度。整個網絡密度為0.05,表明網絡中網民之間的關系處于十分松散的狀態,沒有形成較為緊密的聯系。但是,整個事態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事件的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參與的網民數量會不斷增大,作為網絡輿情主體的網民之間的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密切,網民可能會掀起討論熱潮。這需要輿情管理者密切關注輿情發展動態,加強監督管理。

3.2.3聚類系數分析

利用Pajek中的Net/Vector/Clustering Coefficients/CC1菜單命令,計算出了網絡中的各節點聚類系數的數值,如表3所示:

經過計算得到,整個網絡的聚類系數為0.256,屬于偏低水平。說明網絡中行為者交流對象之間的交流較少,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聯系,這與密度分析的結果是一致的。同時也說明在主題帖發表初期,參與者相互之間交流不會很多,隨著事件發展和時間推移,參與者針對該主題進行廣泛交流后,網絡的聚類系數可能變大。

從表3可知,“tse09”、“sjj”、“deldas”的聚類系數達到了最大值1,在這3個行為者及其交流對象形成的局部網絡中,相互之間的意見交流比較多。他們之間聯系緊密,有更多直接的交流,對網絡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夠引導輿情走向,需要輿情管理者重點關注。

3.2.4直徑分析

利用Pajek中的Net/Paths between 2 vertices/Distribution of Distances/From All Vertices的菜單命令,計算得到網絡的平均直徑為2.68,數值較小,說明行為者之間建立關系比較容易,輿情易在整個網絡中傳播。管理者需要快速、合理地對網絡進行管理,防止事態擴大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

3.3分析結論

經過對研究對象“延遲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題帖及其相關回復的分析,可以發現在該網絡中,“小熊貓”與“秋水伊人”是網絡中的輿情意見領袖,他們的言論獲得較多的評論回復。由于處于主題帖發布初期,參與評論回復的行為者較少,相互之間的聯系也不密切,聚類系數處于比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事件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相應的網絡輿情也會不斷發展,參與到該主題帖中的行為者之間聯系會越來越密切,輿情會加速傳播,因此需要管理者密切關注,防止發生影響社會安定的網絡事件發生。

4結束語

本文對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情實證研究進行的探討,并以某網絡社區中題為“延遲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題帖及其相關回復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深入的實證研究,以度、密度、聚類系數和直徑作為分析指標,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該研究對象所構成的社會網絡,從中發掘出網絡的特點和網絡中重要的行為者;針對網絡輿情的特點提出了輿情管理的建議,有助于正確把握網絡輿情的發展,從而科學合理地引導、管理各種網絡輿情傳播平臺,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工作的開展。

通過本文的實證研究及分析能發現,社會網絡分析不僅可以應用于網絡輿情研究,還可以應用于圖書情報學科的其他領域:如文獻引用分析、知識管理和組織學習、人際網絡等方面。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對相關數據進行定量計算,結合圖書情報學的定性分析,能夠推動有效地推動圖書情報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裴雷,馬費成.社會網絡分析在情報學中的應用和發展[J].圖書館論壇,2006,26(6):40-45.

[2]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D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7/t2012071932230.html,2011-07-19.

[3]董亞倩,鄧尚民.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情主體挖掘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1,(6):45-49.

[4]林聚任.社會網絡分析: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47-49.

[5]社會網絡分析——MBA智庫百科[D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7%A4%BE%E4%BC%9A%E7%BD%91%E7%BB%9C%E5%88%86%E6%9E%90.

[6]李長嶺,紀雪梅,支嶺.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企業內部知識傳播效率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10):56-61.

[7]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7-39.

(本文責任編輯:馬卓)

網絡傳播范文第2篇

網絡傳播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工作、生活以及娛樂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很多東西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傳播,音樂同樣如此,通過傳播讓不同的聽眾聽到種類豐富的音樂,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音樂觀。本文分析了音樂網絡傳播的特點以及其對當代人音樂觀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網絡傳播;當代人;音樂觀影響

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讓音樂傳播的方式也變得現代化,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可以提供給聽眾更多的選擇,人們在體會音樂中的情感時,也在感受其潛在的藝術價值,雖然網絡傳播具有很多優勢,但是其推廣和應用中也對當代人的音樂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一、音樂網絡傳播的特點

(一)互聯網中具有非常豐富的信息資源

這雖然有利于音樂的發展,能夠提升其價值,但是復雜的信息也會造成消極的影響,會讓人們的音樂價值發生偏轉,影響人們對這種傳播方式的正確認識,影響其自身的定位。

(二)在對互聯網實際需要進行分析時

會發現以往傳統網絡環境中的音樂具有局限性,具有類似于電報等的傳播形式,而當前的網絡則不同,對比之前獲得了較大進步,對音樂的服務和具體應用進行分析,可以為人們創建出良好的交流平臺和空間。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對互聯網音樂進行分析,能夠應用新技術,來增強聽眾收聽音樂的效果,與其中的技術環境進行有效的連接,讓音樂變成一種基礎性的內容,讓人們樹立對音樂傳播的新的識,充分地發揮出音樂自身的美麗和藝術性[1]。

(三)人文性也是互聯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能夠對音樂進行文化性和情感性的分析,讓每種不同的藝術都能實現有效融合。但是在分析其媒體和相關的娛樂內容時,就可以發現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力,相關的產業力量不容忽視。同時在對互聯網的娛樂功能、藝術傳播功能進行分析時,在嚴肅的環境下,其中對于審美和情感這兩方面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尤其是在接受和發揮音樂上[2]。音樂情感中可以看出對于音樂的欣賞和作品本身的情感是有關的,但是每種藝術作品和音樂的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對音樂進行認定的時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經驗。

二、音樂網絡傳播對大眾音樂觀念的影響

(一)對大眾音樂創作觀念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們的音樂觀也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脫離了傳統的音樂觀,不斷地改變自己的音樂欣賞方向和音樂觀。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一些網絡歌曲和網絡歌手,也給網絡歌手的發展帶來了很好的機遇,他們可以是不知名的人士,不需要經濟人以及唱片公司,也能發表自己的音樂作品,進行創作,且網絡歌手發歌曲也不需要額外的宣傳費用等,能夠將自己的作品在網絡上進行共享,可以將自己的音樂傳遞給更多的人們。在網絡上具備的優勢,讓這些創作音樂的人可以不受人力和資金的束縛,也可以受到聽眾的評價,從而得到綜合性的評價,讓當代人的音樂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對大眾音樂審美觀念的影響

網絡傳播也為音樂創作帶來了影響,以往傳統的創作是作曲家自己進行創作,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在這個完善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肯定和否定,最終創作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而網絡傳播則不同,作曲家以網絡為載體,通過這個平臺來查看網友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否喜歡作品,有什么意見,甚至和網友進行溝通互動,在這些行為中,有時可以獲得新的創作靈感[3]。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就發表的音樂內容進行交流,通過各種技術溝通想法,不斷地優化作品創作,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這種音樂創作方式的改變,也給傳統的音樂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要想使音樂發展得更好,就需要將這種現代的音樂和傳統音樂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的結合可以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滿足人們的音樂審美,這是在傳統音樂中無法出現的情況,因此在應用網絡傳播音樂的同時,也對人們的音樂審美帶來了一定的變化,是一種審美的創新。

(三)對大眾音樂價值觀念的影響

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事情頻繁發生,使得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都發生了一定變化,對于音樂的觀點也發生了改變。雖然網絡傳播音樂具有很多的優勢,但是也會有人覺得其不正規,會降低作品的質量,對于正規歌手發唱片也會帶來較大影響,認為這種傳播音樂的形式對于創作者來說,沒有優勢。每個人對于這種形式的音樂傳播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會覺得這種說法比較片面,網絡傳播只是一個新的音樂傳播途徑,可以提供更多的傳播途徑,這也使得他們的音樂價值觀產生了變化[4]。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在當代的音樂傳播中,應該允許多元化的傳播途徑存在,但是要規范具體的使用,要樹立良好的網絡環境,注意評價的管理,也讓創作者能夠從網友客觀的評價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讓網友形成良好的音樂價值觀,有效地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創新,網絡傳播音樂可以為其提供依據。

(四)對音樂傳播主體的影響

傳統的音樂傳播主體都是電臺、電視等,以往音樂進行傳播需要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傳播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格局,為聽眾提供了一個新的音樂傳播方式,除了可以通過網絡聽音樂、觀看MV,還能夠擴大其傳播的范圍。除此之外,隨著WiFi被廣泛地運用,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也為音樂傳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網絡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能夠對傳統的音樂傳播技術進行不斷的優化、更新,也為單一的音樂文化創作提供了多樣的發展方式,既有利于音樂多元化的形成,又體現出了其傳播的主體性。

(五)對音樂產業中商業化發展模式的影響

經濟的快速發展,讓音樂行業也向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并發展出了商業音樂,其發展為網絡音樂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給個人的音樂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個人的音樂也向網絡方向發展,這種音樂并不是將盈利放在首位,而是通過網絡的平臺進行分享和傳播。這些音樂都具有普遍的特點,那就是這些音樂的創作者本身并不是專業的歌手,甚至沒有專業的知識,這些人通常都是對一些作品進行翻唱,或是是自己對曲子進行填詞,之后將制作完成的作品發到網絡中[5]。這些音樂作品在創作時,都會使用較小的成本,歌曲也要通俗易懂,讓網友能夠聽懂,能夠讓觀眾在聽到歌曲的同時直觀地引起自己的情感共鳴。比如很多受歡迎的網絡歌曲《兩只蝴蝶》《2002年的第一場雪》《老鼠愛大米》《老男孩》《放狠愛》等,這些歌曲都是通過網絡進入到人們視野中的,被快速地傳播,受到熱烈的追捧。網絡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這里音樂制作人和歌手都可以進行自由的交流,能夠實現多樣的傳播。在網絡建設中,對音樂創作不受限,不是專業的人也可以發布歌曲,聽眾也能變成創作者,為音樂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帶去了新的發展機遇。

(六)對網絡音樂制作與文化傳播的影響

網絡的發展,給音樂的傳播方式增添了新的途徑,也改變了人們的音樂觀,促進了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隨著越來越多音樂信息的進入,這種音樂傳播的形式也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使得音樂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出了不一樣的、新鮮的傳承原則。比如前幾年流行到中國的《江南style》,在全球范圍內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點擊量更是突破了十億,成為當時人們最喜歡的音樂形式。之所以會這么受歡迎,就是因為它獨特的音樂風格、耳目一新的制作方式,這種全新的形式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音樂享受[6]。音樂文化中特定的群體對于其傳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使其向社會性的方向轉變。網絡的發展為人們營造了方便的環境,為人們創建了良好的視聽環境,給人們自由選擇音樂類型的權利,滿足人們對音樂的個性化需求。多元化的音樂文化發展,也帶動了對其的創新,并且網絡傳播音樂的形式還是不斷地上升,也帶動了其文化的承載力得到提高。在當前的音樂發展中,除了要進行多元化的發展,還要對傳統音樂進行改變,在其基礎上進行創新,為促進音樂文化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網絡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和娛樂等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通過網絡進行音樂的傳播,也可以為聽眾提供自由的音樂選擇權利,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聽音樂的人也可以變成制作人,這一新的音樂傳播方式具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凡事都有兩面,因此其也有局限性,需要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對傳統的音樂進行創新,促進音樂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顧楠華.傳播的平臺與改造的因子—新時期我國大眾傳媒對流行音樂影響研究[J].鄭州大學學報晰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王琪,黃帥杰,孫羽種.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在校園中的傳播應用[J].大眾文藝理論,2011(6).

[3]涂園園,何一波.傳播學視野中的流行音樂研究印.北方音樂,2011(9).

[4]佳馨.試析“中國風”—當今流行音樂民族化的發展趨勢[J].神州,2013 (2).

[5]王世飛.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及其精神在高師聲樂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6]曾田力.大眾傳播媒介中的中國音樂文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網絡傳播范文第4篇

關鍵詞:網絡傳播;大眾傳播;關聯;差異

目前,網絡已成為一種重要而又時尚的信息傳播工具。那么,相比于傳統的大眾傳播,網絡傳播又有什么特點? 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下面從以下幾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傳播技術和手段看兩種傳播的關系

人類傳播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以傳播技術的發現和創新為前提和基礎的。大眾傳播的出現和發展,依靠的是印刷技術、通訊技術、電子傳播技術的進步。高速轉輪機的發明使報刊等印刷物的大量出版成為現實;電子通信技術使廣播、電視成為遠距離大量傳輸信息的媒介;通訊社是在電報技術發明之后出現和發展起來的?,F在,激光照排、電腦編輯、衛星通信、數字化、多媒體技術更進一步擴大和提高了大眾傳播的規模、速度和效率,并使它成為現代信息產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計算機的出現開辟了人類傳播史上的新紀元?;ヂ摼W的建設和應用,使網絡傳播得以成為可能并極快發展。1969年,互聯網的雛形阿帕網在美國誕生,它是從根本意義上對傳播媒體的優勢整合,成為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之后第五次傳播技術革命。1983年,TCP/IP協議成為互聯網上的標準通信協議,從此全球互聯網正式誕生,一場新的技術革命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有人說,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使人類進入“后大眾傳播時代”,也稱為網絡時代。20世紀90年代后,互聯網由軍事、科研領域轉入商業、民事用途,依托其自由開放的系統結構和商業化的運作機制快速崛起,成為一個整合新聞、娛樂、商務、教育、科研、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社會信息傳輸平臺,大大超越了以往新聞媒體的范疇??梢哉f,寬帶技術、數字技術及Internet的開發利用,使網絡傳播在視頻、音頻、文本、圖片等信息資源方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網絡傳播比大眾傳播更為及時,傳播面更廣,交互性更強。而且,它突破線性的超鏈接方式,給大眾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海洋。這種海量信息的優勢是大眾傳播無法比擬的,網絡讓全世界的人民變成了一個“地球村”。

從目前來看,網絡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傳播技術手段在某些方面有相互融合的優勢。網絡傳播借鑒大眾傳播媒體的經驗,力爭使網絡信息編制得更精彩更快捷。大眾傳播媒體也積極創辦電子版、網絡版,使傳統的報刊、電視、廣播在網絡傳播方面有立足的一席之地。不過,網絡上的E-mail、BBS、博客、QQ聊天,已經突破了大眾傳播的范疇,使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等傳播形式在網絡上得以實現。

二、從社會功能的角度看兩種傳播的關系

在現代社會里,大眾傳播執行著極為重要的社會功能。對此,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拉斯韋爾的環境監視、社會協調、社會遺產傳承“三功能說”;美國學者賴特的環境監視、解釋與規定、社會化、提供娛樂“四功能說”;施拉姆則對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概括為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一般社會功能;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則提出社會地位賦予功能、社會規范強制功能、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等。

從以上介紹看,大眾傳播的功能是多方面和復雜的,任何一種分類都不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其實,大眾傳播既有積極的社會功能,也有消極的社會功能。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主要有:

1.信息生產傳播功能。這是大眾傳播媒介最基本、最主要的社會功能。魯迅說過:人,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人類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必須及時了解客觀世界的變動和最新變化,以便獲取信息采取相應的行動。據有關資料表明,報紙、電視、廣播三大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引導輿論和監督功能。一個社會,不僅需要政治力量、法律力量等硬控制,還要有輿論在內的軟控制。大眾傳播能夠以“議程設置”的方式,發揮引導輿論的功能。正如馬克思所說,“報紙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不僅是報紙,廣播、影視、書刊都能影響輿論,引導輿論。此外,大眾傳播還能發揮監督社會的功能。通過揭露批評社會腐敗現象和腐敗行為、不正常的社會心態和錯誤的社會意見、封建迷信和其他社會消極丑惡現象、人為的安全事故和災難等等,對社會各個方面進行監視監督,推動社會向民主、法制、進步的良性方向發展。

3.富腦增智功能。大眾傳播不僅傳播信息,還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大眾傳媒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使其成為最富有潛力、影響最廣泛的社會教育者,發揮著“延續文化”、“充當教師”的功能。如中央電視臺的《人與自然》、《世界各地》、《探索·發現》以及《百家講壇》等欄目,人民日報的《科教周刊》、《國際博覽》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中國之聲”以及各類知識競賽、講座等,都直接向大眾提供新知識、新成果、新科技、新理論,帶動人們學習文化知識,提高全體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4.消遣減壓功能。大眾傳播的娛樂、文藝性內容,以其形象生動、風趣幽默、聲畫并茂、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形式吸引廣大受眾,使大眾在工作學習之余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調節生活氛圍,減輕工作學習壓力,怡情悅目,裨益身心,為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5.繁榮經濟功能。實踐證明,大眾傳播使大眾傳媒已經成為經濟領域的重要一極。廣告收入、印刷收入、發行收入、制作播出收入、多種經營收入、不但使得大眾傳播媒體發展壯大,而且推動和帶動了與傳媒相關產業的大力發展,為繁榮社會經濟、增加社會財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統計,2008年我國新聞出版業實現增加值1 900余億元,約占當年全國GDP的1%,占第三產業增加值2.6%,成為一項重要的產業。

從消極的方面看,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有:

1.誘導破壞功能??梢越洺?吹?由于對信息真實性缺少把關審查,致使大眾傳播內容出現虛假甚至誤導受眾的現象,給社會和公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破壞作用。輕者使大眾接受錯誤的信息和知識,重者擾亂或渙散人心,危害社會穩定和安全。如,2008年發生的廣州《信息時報》的“香蕉染癌”事件。

2.腐蝕污染功能。表現在大眾傳播中一些黃色新聞,色情、兇殺暴力、頹廢內容,不良或非法廣告等。這些東西腐蝕人們的心靈,毒害人們的思想,助長道德錯位,造成道德頹廢、道德迷茫,污染社會風氣。特別對青少年危害甚大,對其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3.麻醉瓦解功能。大眾傳播使公眾在接觸媒介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降低了公眾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而且,傳播的一些負面信息會挫傷人們的信心和精神,瓦解人們的心理防線,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使人出現精神崩潰。如某些媒體成天連篇牘地報道搶劫、兇殺、詐騙、事故等負面消息,會讓人們覺得生活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隨時都有掉進去的危險。

網絡傳播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其社會功能有區別于大眾傳播的不同的特點,主要是:

1.人際交流功能。人們可以在網上通過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思想交流,充分表達各自的情緒。既可一對一,也可一對多進行交流。網絡交流比較人際傳播的交流來說,具有匿名性、偶然性、異地性、虛假性、廣泛性、多重性等特點。

2.解構功能。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得上網的人群處于平等的地位,不因民族、地位、學歷、年齡、身材、官職大小等因素受到干擾,大眾的言論自由超過以前任何一個傳播時代。加上網絡信息的蕪雜低俗,對傳統觀念、經典文化、政治權威都形成了一種解構。網上侵權、誹謗行為時有發生,有的乃至引發官司。

3.遠程教育功能。與大眾傳播不同的是,網絡傳播的知識學習和文化教育不需要與媒介直接面對面的接觸,而是通過網絡進行遠程學習教育。選擇方式多樣,如視頻會議、網上課堂、網上辦公等。這樣,減少了開支費用,卻收到了同樣的教育效果,并且在時間上更為靈活自由、內容上更為豐富。

4.商務經營功能。網上購物、網上商務洽談、網上招聘考試、網上政府采購,網絡傳播比大眾傳播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就是交易更加及時方便。部分商業網絡的建設,使營銷方式、管理手段發生了很大變化,改善了組織內、外傳播的信息流動,提高了組織目標的完成效率。

三、從媒介發展的角度看兩種傳播的關系

近代大眾傳播是以19世紀30年代大眾報刊的出現為標志的。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印刷媒介尤其是報紙在社會變革和社會生活中承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和政治斗爭的需要,發行主要是政治組織的成員和其受影響的群眾,且發行量均在數千份以下,還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直到美國《紐約太陽報》和《先驅報》創刊,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廉價“便士報”以報道內容貼近百姓生活、價格低廉、發行量大(幾萬至幾十萬份) 為特點,贏得了讀者大眾的喜愛。

1838年,電報機的發明使通訊社得以成為重要的大眾傳播媒介。與電報不同,電影一開始就作為傳播大眾文化的媒介登上歷史舞臺。1895年,巴黎出現第一家電影院,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進化成一種主要的大眾娛樂形式。1911年,紐約的電影院有400家,每周觀眾人數達到150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電影很快發展成為包括生產、發行和放映在內的大規模產業,成了藝術、娛樂、商業和現代技術的融合。

電影雖然創造了新的大眾文化,但是電影并沒有進入一般人的家庭。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進入家庭的傳媒是廣播。但是,1906年廣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誕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廣播是作為軍事、政治需要而使用的。直到1920年11月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獲得從事標準廣播的第一張正式營業執照,商業廣播開始后,廣播才得以較快發展。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法國、英國、前蘇聯、日本、中國先后建起了廣播電臺。1946年12月30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建起了新華廣播電臺。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家庭收音機普及率達到80%。二戰后,收音機成為現代人獲得信息和娛樂的便利媒介。

電視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20世紀20年代,電視在美國開始進入試驗播放階段,20世紀40年代試制成功彩色電視,20世紀50年代電視迅速成長為全世界最主要的大眾傳媒。1958年我國成立北京電視臺,正式播出電視節目,1973年開辦彩色電視節目。電視的發展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傳輸到衛星傳輸、由模擬信號到數字化的變革進程,每一次變革都大大加強了電視媒介的影響力。據統計,2008年底,我國廣播電臺總數為282座,電視臺302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4.5%和95.81%。報紙發行種數為1 931種,比1978年的186種增加了10.3倍,平均期刊數達到19 548.86萬份,普及率為每千人132份。就出版而言,我國2008年共有出版社573家,出版圖書233 971種,總印數達64.08 億冊(張),期刊9 468種,平均期印數16 435萬冊,這標志著我國已進入大眾傳播相對發達的信息社會。

網絡傳播是伴隨計算機的普及應用而產生的。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在美國賓文法尼亞大學誕生。20世紀60年代,美國、德國的通訊社、報紙開始采用計算機裝置發布消息,開創了新聞媒體走向數字化的先河。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出現,20世紀90年代在世界各國普及應用。198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正式提出網絡是“第四媒體”。近年來,報紙、電視、廣播及許多企業紛紛上網。1999年,國內上網的報紙達273家,全國建立獨立域名的新聞報道機構達700多家。網絡的信息傳播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種媒介,它作為一種多媒體綜合性的信息服務者,在信息傳播和服務大眾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據我國《新聞服務業“十一五”發展規劃》資料表明,我國已有手機報刊300多種,網絡報紙1 000余種,網絡期刊超過兩萬種,網絡出版機構5家,網絡數據庫經營企業近10家。網絡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四、結束語

網絡是一種傳播媒介,但它與大眾傳播媒介不同,它以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用為基礎,整合發展了大眾傳媒的傳播技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播優勢。網絡傳播既包含了大眾傳播的特性,又包含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以及群體傳播的特點和形式。

參考文獻:

[1]黃慶.網絡傳播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才智,2009,(33).

[2]張永霞.傳統媒體與網絡的融合之道[J].新聞愛好者,2009,(24).

[3]張菊蘭.網絡媒體的發展與傳播理論的再認識[J].新疆社會科學,2009,(4).(責任編輯/ 郭偉)

網絡傳播范文第5篇

一、堅持依法上網、用網,不制作、不發布、不傳播危害國家安全、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穩定的有害信息。

二、堅持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不造謠、不傳謠,不詆毀謾罵、惡意攻擊他人,不利用網絡損害他人利益。

三、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方式,堅決抵制與社會公德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相背離的不良信息,自覺抵制網絡低俗之風。

四、積極勸誡網絡不文明言行,揭露網絡詐騙行為和網絡陷阱,宣傳互聯網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準則,舉報違法不良網絡信息。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自我做起,積極主動傳播網絡文明,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營造積極向上、和諧文明的網上輿論氛圍。

上一篇:現代農業發展下一篇:農業信息化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