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設計教學論文范文

2023-03-01

設計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課程開設側重藝術設計教學是近些年來美術教育發展的趨勢。本文主要針對幼師美術課程引入藝術設計教學進行探索和研究。在幼教美術課程中加強最能體現創造意識的各種藝術設計類課程,在注重學生美術知識、美術技能獲得的同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藝術設計意識、創新能力。

關鍵詞:藝術設計 幼師美術

今天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已走到了一個轉型時期。眾多的學生開始了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實踐活動。德國在20世紀初由教育總監穆特修斯提議,在中小學美術課本中增加了設計教育的內容,提高了公民普遍的設計意識和欣賞水平,是十分成功的經驗。在幼師美術課程中加強最能體現創造意識的藝術設計課程,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在注重學生美術知識、美術技能獲得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設計意識和藝術創新能力、審美經驗的獲得。這既符合時代特征又符合幼師學生專業的需求,是一舉兩得之舉。

一、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的意義

(一)新的美術課程標準賦予了幼師專業美術課程新的內涵

雖然現代社會對幼兒教師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是創新、審美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幼師美術教學改革卻仍然波瀾不驚,因為原有的幼師學校都是中專學校,由于教學體制的改革,這些學校有的合并,有的改制,有的撤消,因此教學的改革都各自為政,沒有相互交流教改的經驗,教學改革沒有形成氣候。以致幼師專業美術課程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未能構建出一種真正體現新課程改革形式下素質教育思想的美術教學新體系。

正是由于幼師美術教學改革的缺失,使得各校使用美術教材不規范,有的沿襲舊的美術課程內容,有的學校只重視美術課程的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比如,我?,F使用的幼師美術教材是199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驗教材。教材一共分為六大單元,第一單元以素描為主,第二單元以色彩繪畫為主,第三單元是圖案、美術字、黑板報設計、手工,第四單元是幼兒裝飾畫和手工,第五單元是中國畫、教學掛圖、手工,第六單元是幼兒美術作品欣賞、幼兒園環境美化。每一單元的課時,例表格如下:

盡管該教材在當時做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如:圖案、美術字設計、黑板報設計加入了教材中,注意教學和幼師實踐相聯系,增加了一些應用課程,如幼兒園環境美化等。但從課程百分比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中等幼師專業美術課程中繪畫類課程占到了一半之多,而設計、制作、應用課程比例相對較少。藝術設計課程和繪畫課程沒有有機的聯系為一個整體。該教材表現出的不足,很顯然已不能滿足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下師生的需求。

(二)藝術設計教學的拓展和強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

幼師專業要求美術師資既要掌握各種美術技能,具備一定的美術文化知識,還要具備創作、創編、教學的綜合設計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筆者以為,在幼師美術課程中加強最能體現創造意識的藝術設計課程,在設計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和創造能力,并將藝術設計運用到畢業后的教學實踐中去,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感受到成功,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幼師美術課中增加藝術設計教學內容,為美術老師在素質教育指導下實施創新型美術教育,擴大學生視野、增加現代藝術設計意識,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既然藝術設計教育在幼師美術教學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如此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進一步完善幼師美術教學改革。

(三)滿足了學生在新形勢下的需求

1.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等職業學校幼師專業的學生不一定都具備良好的繪畫表現力,有些學生甚至對美術技能訓練學習有畏難情緒,更難以產生興趣。但比較喜歡制作性較強的構成課(相對于繪畫課而言),只要花一點時間與精力,構成作業對于學生來說,能輕易地駕馭,完成的作業也比較具有一定的水準。完成的作業產生的視覺效果超出學生自己的預料,使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繼而發生濃厚興趣。因此在新的課程觀的指導下引入的藝術設計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對美術由感興趣轉變為一種愛好,甚至是終生職業。

2.有利于學生設計思維素質的培養

對于藝術設計來說,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設計思維能力、審美教育、設計方法十分重要,不僅能夠提高設計能力,還能提高美的感受能力。藝術設計教育把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力培養的最有效的手段。藝術設計教學提倡探究學習,鼓勵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學習,鼓勵學生更多的思考、探索、發現,學生的思維活躍,師生互動,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將藝術設計教育作為幼師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和藝術才能。如果我們現在還在用傳統觀念指導下的美術教育,忽略學生美術創造力、設計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那么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美術素質勢必與時代格格不入。

3.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一般來說幼師學生通過一年的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素描的學習,已獲得了運用鉛筆作畫的一定技巧。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進一步進行藝術設計的學習,是學生手和眼的最好訓練環節之一,它能發展手和眼的協作能力,這種能力在以后的各種技能學習中是極其需要的。在幼師美術教學中將藝術設計教學與原有的美術教學內容相聯系重新整合成新的適應中職幼師生的美術教學內容,對于擴大學生視野、增加現代意識、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創造實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學有所成,畢業后能夠迅速進入角色,擔任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工作,組織完成幼兒美術活動的任務,適應當代幼兒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

二、引入的藝術設計教學內容與原來教學內容的整合

(一)根據教學大綱引入藝術設計教學確立新的美術教學大綱

新的中職幼師美術教學大綱應即不同于高職幼師專業和幼兒師范專業的美術教學大綱,也不能等同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大綱。應具有中職幼師生的特色,能反映中職幼師學生的特點,適用于中職幼師專業美術教學。幼師專業新的美術教學大綱應是美術欣賞、繪畫、藝術設計、手工制作等四大內容。

(二)在幼師美術課中增加相關的藝術設計教學內容并進行整合

新的美術教學內容應是在接受一定的美術基礎教育的前提下,重視并加強學生的藝術設計能力的教育,同時接受繪畫技法、手工技法的傳授,把美術知識的共性和幼師職業教育的個性有機結合起來。在幼師美術教學中加強藝術設計教學并將藝術設計的內容和原來的美術教學內容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性、知識性、針對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整體。

1.美術欣賞。在美術欣賞中應減少課本里原有的中國工藝美術、中外雕塑、中外建筑欣賞,有選擇性的增加設計欣賞課,如平面設計、廣告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插畫設計、舞臺美術等等。在欣賞中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了解設計作品將造型元素按照美的原則組成新的對象的過程。

2.平面構成設計。將平面構成的教學內容和繪畫基礎知識相結合,比如在素描的學習中增加結構素描或是設計素描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造型能力。用平面構成中的形式美的基本法則,基本形式,點、線、面來指導動物畫,人物畫等繪畫的創編。加強學生設計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圖案的學習,對中國傳統古典圖案有所創新,也可以運用進繪畫中,比如兒童畫的創作。在形式美的法則指導下,吸取傳統圖案的精華,為兒童畫的創作增加新的元素。

3.立體構成設計。通過將立體構成的學習和手工緊密聯系,使手工拓展為幼兒園實用手工的學習。立體設計是發展學生視覺、聽覺和觸覺感覺的重要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掌握與運用材料能力的途徑之一。幼師專業的立體設計教學可著重放在立體造型設計草圖的訓練和手工上。教學應分兩步進行,首先要教給學生寫生草圖的畫法,其次應教會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的方法。此外還應更重視手工教學的拓展和強化訓練。

4.色彩構成設計。色彩構成的學習要學習色彩的心理聯想,色彩、肌理在兒童畫中的應用等。

三、加強藝術設計教學的教學方法

中職幼師專業美術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設計師,所以整個藝術設計課程應以“高起點、低難度”為教學原則,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具體的教學方法有:

(一)欣賞與制作相結合,動手體驗制作過程。

藝術設計的學習,能發展學生手和眼的合作能力,這種能力在以后的各學科學習和各種工作中是極其需要的。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邊學邊做,在做中學,學中做,使美術活動教、學、做合一。

(二)加強應用課程力度

突出學用相結合與專業特色,加強應用課程力度。圖案、紙工和泥工等其它畫種和工藝的教學,同樣也都應該按著創造性的教學途徑發展,逐步由寫生往美化變形設計提高。比如紙藝設計教學先做多數學生會做的折紙,等學生了解熟悉了紙材的特性、技法后,讓學生做復雜的創作,折紙、剪紙、構成等,而且都要盡量上成創造性的制作課。手工的學習應拓展開發新的創作手工的工具與材料,引發學習興趣,從材料的使用中,獲得審美愉悅。

(三)探索學習方式

改變學習觀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審美主體應有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在教學中學生對于美術活動的具體設計、實施乃至評價等,都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自主性,有利于他們創造性地支配和調節美術課的開展。美術課首要的就是要強調并突出美術的活動性?!耙曰顒哟侔l展”是探究性美術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切入點。從一開始就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無論是在前面表現的同學還是在下面創作的同學都熱情高漲,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之中,都在美術活動中感受到審美情感上的愉悅,喜歡美術活動,覺得輕松自如。比如在上紙藝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后,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進行創作,創作的內容可以是幼兒美術中的卡通擬人動物、人物、風景裝飾畫、花卉等等。在合作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開思路,去探究紙藝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在美術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在中等職業幼師專業美術教學中加強藝術設計教學內容都將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建立了這種新的幼師專業美術課程觀,并自始至終用來指導幼師美術教學,這無疑將會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順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亦勤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指導》[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2]張桂木 《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多納德·赫伯霍茲、芭芭拉·赫伯霍茲 《美國初等教育美術教師培訓教材》[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長興教師進修學院 浙江湖州)

設計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當今時代,社會不斷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滿足市場需求,創新人才的培養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我國,室內設計發展空間廣闊,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滿足不了當前社會對室內設計人才的需要,必須對室內設計教學實施改革。因此,作為高校室內設計教師,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手段,為社會培養更多室內設計創新人才,以適應不斷變化與發展的社會需求。

關鍵詞:室內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創新能力不僅僅代表了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而且還是一個人綜合素質與人格特征的重要體現。在室內設計教學工作中,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具有社會價值的重要工作。但就當前高校室內設計教學而言,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室內設計教師,應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學工作,從自身出發,創新教育理念,不斷接觸新理念、新事物,并提升自身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此充實自身知識儲備,完善知識結構,進而改進教學質量?;诖?,本文就高校室內設計教學與創新人才的培養展開了詳細探討。

一、 創新人才培養的內涵

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當前高校室內設計教學的重要目標。具體而言,創新人才的培養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的激發,要求學生要敢于創新,樂于創新,這是判斷創新人才的重要標準;第二個層次為創新思維與想象能力的培養,要求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與具體的設計任務進行有效結合,將其轉化為在設計過程中的創意能力;第三個層次為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具有迅速捕捉靈感、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能夠對專業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具有極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校室內設計教學中,應將創新人才的培養貫穿教育始終,創新課程體系設置,改革教育內容,革新教學方法,為創新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室內設計專業的特點

(一) 創新性

就室內設計專業特點來看,它是一門極富創造力的工作。在室內設計中,不僅要求設計師掌握大量的設計專業知識,還要求其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能在具體設計實踐中提出異于常規的大膽見解與設計思路,在特定的設計環境中,能夠將原有的事物進行重新改造與創新,最終獲得全新事物。這就要求在室內設計專業教學中,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對其創造力的激發,培養創新能力。

(二) 應用性

室內設計是為滿足人們居住與使用要求、提升生活品質而存在的一項工作,從這一角度來講,它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在具體設計中,它面對的是廣大消費群體,為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而服務。因此,在室內設計教學中,應面向社會,對市場發展趨勢全面了解,并將其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將專業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設計實踐工作中,以滿足社會不斷發展與變化的需求。

(三) 動態性

室內設計并非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也就是說室內設計是一項動態性發展的工作。這一特點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把握時代發展潮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與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拓展學習視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室內設計。另外,在室內設計意識上,應對社會進步有所體現,并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提升設計品位,進而滿足人們對室內空間環境的更高追求。

三、 高校室內設計教學中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

(一) 摒棄傳統觀念,更新教育思想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以灌輸教學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主觀能動性無法充分發揮,導致學習效果不佳。因此,教師應充分摒棄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在對知識的獲取中逐漸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并變被動思維為主動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培養其創造性思維。例如,在家居設計專題的教授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首先收集優秀案例,對其藝術風格、家居特點、布局風格、材料種類等各方面進行了解與分析,做好設計前的準備工作,使其創造性思維得以啟發,通過接下來的獨立操作完成創意設計。

(二) 注重知識積累,促進思維發展

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由量的積累逐漸實現質的飛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積累尤為重要。就室內設計課程而言,知識涵蓋面非常廣,不僅包括專業知識,還包括文化知識,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

(三) 加強實踐教學,拓展設計思維

在以往的室內設計實踐課程中,一般局限于校園內部資源,可操作性差,且設計材料、設計工藝等均達不到實踐課程的實施需求,影響實踐教學效果。因此,在室內設計教學中,應適當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例,應加強與社會、市場的聯系,開展實踐基地建設試點,適當增加校外實踐機會,將具體工程項目及實施環節真正引入到室內設計課堂中來。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能夠通過相互配合與協作完成整個工程項目的方案設計,以此在鍛煉學生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同時,有效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激發其學習潛能,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結語

總之,在經濟時代的發展背景之下,社會的競爭已逐漸變為人才的競爭,而創新人才不僅具有創造能力與創造精神,而且還表現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敢于冒險、想象力豐富等特點,在如此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與審美水平的提升,社會對室內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室內設計教學加大改革力度,更新室內設計課程設置,創新教育模式,關注對學生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而提升其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創新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麗娜.高校室內設計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策略分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4,12:210.

[2] 陳艷萍.探討高校室內設計教學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現代裝飾(理論),2015,06:34.

[3] 王欣.淺議室內設計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02:125-128.

[4] 陳敬國.高校室內設計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0,02:15-16.

作者簡介:張月,廣東省廣州市廣州美術學院。

設計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基金項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建筑類工程設計人才的藝術創新才能培養研究,編號:12JDGC016,2012江蘇省重點專業建設項目

摘要:聯合國第57屆大會已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可持續設計教育融入藝術設計課程是必然的趨勢。本文以藝術設計基礎課構成為切入點,探討可持續教育融入的可行性以及由此引發的關于構成教學內容與方法整合與創新的思考。

關鍵詞:可持續設計教育;構成課;整體觀念;生命周期法;互動教學

2011年10月27日舉辦的“持續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研討會”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清華國際藝術·設計學術月”中的重要內容,持續三天的會議中特邀演講嘉賓及論文作者圍繞如下分論題展開探討和交流:可持續設計教育;全球化背景下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與對策;文化與可持續設計;社會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商業與可持續設計;可持續人居環境設計。大會涵蓋了可持續設計的各個方面,可持續作為一個人類必須面對但又尚不明確具體方向的問題需要學術界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通過各種思想的交鋒才能不停地摸索推進,本次大會給學術界和業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作為教育第一線的一名高校教師,職業的敏感性讓筆者對國內外可持續設計教育現狀的探討比較感興趣,并由此引發了可持續教育如何與現有課程整合并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的思考。

1可持續教育的全球化背景

自2002年12月,聯合國第57屆大會通過了第254號決議,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這一決議表明了世界各國已經對如何解決可持續問題達成了共識,既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自身,因為從本質上來講,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理性目標,而是一個基于合作的道德基礎和行為規范的、人類良好的愿望和信念[2]。因此可持續發展應該是規則導向而不是目的導向的,是基于合作模式而不是競爭模式,將人類好的道德模式與文化方式內化為全人類共有的習慣似乎才是真正解決可持續問題的關鍵。在這樣的認識前提下,對人的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國設計教育一直在提出“提高教育質量”這樣的口號,但是在方向尚不清楚的情況下,改進教學質量的各種努力和措施似乎都只是南轅北轍,現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工業文明技術體系為依據進行構建的,強調的更多地是“人”以外的因素,專業之間的壁壘很明確,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此次大會上許多學者專家也介紹了可持續教育在國外發展現狀,相比較而言,國外的可持續教育發展的較快,“澳大利亞工程師協會的畢業生品質規定,工程教育計劃只有建立在學生‘理解可持續設計和發展’的基礎上,才能通過認證達標?!?sup>[3]而一些學校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可持續設計課程,比如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就將可持續設計課程列為本科二年級的必修課以及研究生的選修課[4],雖然說培養學生的可持續觀念并不是靠一兩門課的設置就能完成的,但是一門單列出來課程,足以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設計的重要性。

2可持續設計教育在低年級引入的必要性

可持續設計教育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可持續設計的本質是什么?它與歷史上出現的任何一種設計思潮或風格之間有什么樣的區別?可持續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人類對自己和自然關系的再一次批判性思考,因為經過了數百年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發展后,自然資源行將耗盡,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人類在地球上是否能永續生存成為了一個疑問。因此,可持續設計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設計觀,但它決不是一種風格、流派或者技術上的創新,而是一種設計思想和倫理上的革命。[5]因此,可持續設計教育的關鍵問題是要讓設計者意識到可持續設計并不僅僅是某一種方法或觀念,培養設計者能夠將各種看似矛盾的方法或觀念統和在一種思想系統下的能力,只要這些方法和觀念是不會對生存環境造成破壞的。如果將可持續設計再次歸為某種風格或者方法,那無疑是一種過于簡化的做法,不管設計作品最后以何種風格或流派作為外在形式呈現,它的“誕生——使用——廢棄——再生成”過程都不應該對環境造成傷害。因此,可持續設計教育更多地作為一種對設計者的道德或者倫理教育,它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和所有的思想教育類似,教育成果的體現是長期而多維的,因此可持續教育在現有設計教育體系中的引入應該是越早越好,盡早地將可持續觀念值入學生的心中,才有可能在后續的設計實踐課程中不斷的強化學生們的可持續設計思想,培養出真正具有環境觀念的設計師。

因此可持續設計理念教育在低年級引入十分的必要,但是引入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作為一門基礎理論課單列出來或者與現有基礎課程進行整合?國外的一些可持續設計教育實踐驗證了可持續設計教育如果和設計實踐結合在一起會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美國一些設計院校曾對可持續設計如何與設計實踐課結合做過研究,以室內設計課程為例,問卷調查表明課程有47%的學生覺得可持續設計教育對室內設計來說是非常重要的,43%的學生覺得重要,沒有覺得不重要或不那么重要的;有45%的學生認為課程對激發了他們環境責任感是極其重要的,31%的學生認為很重要,沒有學生覺得不重要(圖1)。[6]

(來源: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 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Volume 29,Issue 2, June 2010,Pages:184199.)

高校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要素關系上:即普通課程、專業課程和跨學科課程;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等。在復雜范式看來,高校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具有整體性、關系性、動態性、開放性等基本特征[7]。因此,在已有課程體系中添加新的課程不是簡單的做加法,而應該充分考慮課程置入現有體系后與前后銜接課程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可持續設計課程單列之前進行一定的思考和教學試驗是科學的也是必要的??沙掷m設計如果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應該設置為跨學科課程、理論性課程,但與現有課程體系如何結合,在第幾學年插入,前后課程銜接關系如何,需要進行科學的論證與實踐。因此,筆者思考的是可持續設計理念教育是否可以采取這樣的一種方式?選擇帶有設計實踐內容的基礎課程嘗試性地將可持續設計的內容融入其中。這樣的方式有如下的優點:(1)設計實踐保證可持續設計理念教育不會落入空中樓閣式的虛無境地;(2)改良式的教學探索能夠兼顧課程體系的整體性、關系性、動態性、開放性等基本特征,循序漸進的方式更有利于課程體系的完善;(3)與現有課程融合,可以以最小的教學成本論證可持續設計與哪些課程前后銜接最為合理,最終能夠為可持續設計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提供科學依據與可行的教學模式。

筆者認為,在構成課中進行可持續設計理念的教育是較好的一個選擇,目前中國大部分設計院校的基礎課大部分可分為以下三類:美術基礎課、設計基礎課、理論基礎課。按照“帶有設計實踐內容的基礎課程”的標準進行篩選,在設計基礎課中選擇是最合適的,目前國內很多院校嘗試將設計基礎課中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進行綜合,一些院校將三門課合并為一門構成課,這樣的改變合理之處在于三部分內容由一位老師或一個團隊負責授課,保證了內容之間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在目前國內大多數設計院校各專業壁壘較為明顯的情況下,構成課的整合也能夠更好地發揮基礎課的過渡與銜接作用。

3可持續設計教育融入構成課的方式與教學設計

可持續教育與構成課的整合不僅僅體現在教學內容和目標上,在教學方式與考核評估方式上也有所體現。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說,需要在課堂上引入可持續觀念,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思想;從形而中的角度來說,教學體系的設計上應該注意平構、色構、立構之間的整體性,作業主題之間的相續性;從形而下的角度來說,作業完成所需工具材料的選擇上要注重環保健康。

3.1互動式授課模式與可持續觀念的導入

構成課的教學內容一般由理論講授和設計實踐組成,傳統教學模式常常是理論講授采用“一言堂”的灌輸模式,實踐課程的方案審定以教師的個人評判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設計課程中的實踐課程得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形成互相之間的信息反饋,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真正地啟發學生的思維、推進設計的深入。

課程作業選題與理論講授是實現可持續設計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方面,教師在理論講授時要將可持續觀念導入授課內容中,另一方面,構成課的作業并不像設計專業課程一樣功能性明確,作業更多強調一種觀念的表達和思維的訓練,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做更多地嘗試,比如立體構成的材料選擇可以限定為廢棄物;在講解構成原理的時候將構成規律的獲得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或者將綜合作業的主題限定為與可持續設計相關的內容,不過所有這一切教學目的要得以實現,首先需要知識傳授者建立起對可持續設計的認識。

3.2課程內容的相續性與整體觀念的培養

慣常的授課方式是將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分成三個獨立的教學部分,每個部分由不同的教師獨立授課,各部分的授課內容常有交叉與重復,比如構成的基本定義、形式美法則等內容會反復講授;而各部分課程作業之間的關聯性較弱,學生很難建立整體觀念,無法將各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構成的本意是指以現代科學研究的方法,將繁雜的造型關系分解還原成造型要素(點、線、面等抽象形態),但是最終目標依然是對各元素的組織和再造能力的培養,因此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三者之間的劃分并不是太科學,三者可以作為整個課程中的單項練習用來加強對構成元素的理解,但要完成對學生美學素養的培養以及創造思維的開發,還是要通過對各元素進行綜合訓練的課程單元得到檢驗與實現。

建立整體觀是正確理解“生態系統”概念的前提,而觀念的確立需要進行有意識的培養與灌輸,因此學生從低年級就開始強調整體思維的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構成課的內容調整和整合為一個主題的不同形態表現提供了基礎,筆者曾經進行過相關的教學實驗,在平面構成階段即確定設計的主題,色彩構成與立體構成均在平面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形成系列作品。

3.3作業評估的科學性與生命周期法的應用

傳統教學模式中作業評估的“黑箱操作法”和“權威評判”不能夠有效的起到教學雙方的信息互動與交換,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信息的泛濫使正確信息的傳達成為問題,因為驗證的過程變得異常復雜。當下的知識傳授,即使是面授,也必須營造傳授方與接受方在環境體驗中的互動狀態,互動的頻率越高,信息的可達性越強,因此作業的評估在實現可持續設計教育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此外,可持續理念也使得審美標準產生了變化,對作品的評判標準更多的是對其內涵的判定,即從創作理念、材料選定、創作手段和作品消逝的全過程來評判它的審美性和可持續性,也就是所謂的“生命周期法”評定原則。因此,對學生創作全過程的交流與了解,教師一方面能夠保證對作品的客觀評價,另一方面利用指導過程幫助學生確立可持續觀念比直接的理論灌輸更行之有效。

4結語

可持續設計是研究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永久問題,在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通過理論知識的總結、設計實踐的強化,來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念,給學生以啟發,使他們能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餞行可持續設計原則??沙掷m設計內涵與外延的多向度性常常讓人感覺只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和概念,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以構成課為切入點,為可持續設計教育的實踐提供一些實際經驗。當然,可持續設計教育的真正實現還是需要在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調整上作進一步的實驗,筆者認為可持續設計課程的單列是一種趨勢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可持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如何創新將是本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鄭曙旸.“可持續設計教育的中國戰略‘持續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中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2.

[2] 周海林.可持續發展原理[M].商務印書館,2004(6):46.

[3] Llewellyn Mann, Joachim Walther, David Radcliffe.Sustainable Design Practitioners:Why they must be at the Centre of Discussions on Sustainable Design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SEE/AaeE 4th Global Colloquium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

[4] 任康麗.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可持續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的探討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可持續設計教學啟示[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35.

[5] 周浩明.可持續設計是一種風格或流派嗎[J].美術觀察,2010(11):28.

[6] Meltem.Gürel, Explorations in Teaching Sustainable Design:A Studio Experience in Interior Design/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0(6):184199.

[7] 杜惠平,王桂林.“復雜范式”視野下的高校課程體系優化[J].福州:教育評論,2008(4):59.

[8] 周浩明,拜卡·高勒文瑪,劉新.持續之道: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續藝術設計戰略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9] 周海林.可持續發展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作者簡介:華亦雄(1979—),江蘇無錫人,藝術學博士生,蘇州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續藝術設計理論研究。

通訊作者:文劍鋼(1958—),建筑學碩士,蘇州科技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建筑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及其理論研究。

設計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過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完成課程實驗與設計訓練的改革,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設計能力,從而推動機械基礎課程的創新教學。

關鍵詞 機械基礎課程 設計訓練 創新教學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機械教學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其教學的創新性在新世紀機械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環節中至關重要。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如何進行相應的行之有效的創新教學改革,成為該學科的一大課題。針對知識、素質和能力三位一體的培養理念,教研室以基本理論教學的創新性為先導,特別突出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了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設計訓練的新體系,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性和創造性學習。

實踐是以理論為指導,理論在實踐過程中得以驗證和深化。隨著教學改革的層層深入,機械基礎系列課程在理論教學上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豐富課程課堂教學素材和網絡教學資源,增加立體化教學比例,建立創新教學理論,推進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為指導實踐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實踐教學也改變了實驗課程與設計訓練的割裂局面,除了加強各自實力之外,二者有機融合,達到了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主觀能動性。下面介紹教學實踐改革的幾條措施:

1 增加綜合性與研究性實驗和創新實驗

學生的工程實踐環節比較薄弱,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就必須依靠課程的實驗環節配合。實驗不能光是對書本知識的驗證與演示,而應產生驗證理論、提高動手能力與激發創新思維的三重效果。

為此,教研室在傳統的實驗項目基礎上增加一定量的創新與綜合實驗項目,如機械原理課程的JPCC平面機構組裝實驗 、3DMC機構組合與創新實驗、機械設計課程的軸系結構創意設計實驗及機械傳動性能綜合實驗等。如3DMC實驗臺根據創造性思維原理和機構組成原理設計,是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綜合性智能化實驗測試設備。學生通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和機械創新設計學習所萌發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從本實驗臺上得以實現。實驗臺既有組成機構的低副桿組、高副桿組及組成這些桿組的各構件、機架和其他輔助連接件等,也有機械傳動等內容,可拼裝連桿機構、齒輪機構、凸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帶傳動、鏈傳動、蝸輪蝸桿傳動以及由它們組合成的性能各異、平面的、空間的機械傳動系統,培養了學生機械傳動方案的設計能力。實驗臺可以測試原動件和執行構件以及中間任意構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無論構件是轉動還是移動,計算機都能準確地反應這些機構的參數,對已知機構的運動參數進行驗證分析;也可測試創新機構的運動參數,為動力學分析提供依據。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將課堂知識與自身的判斷、聯想、動手能力結合起來。通過對實驗題目的分析、實驗方案的構思和優化、對實驗設備的拆裝、實驗過程成與敗的反復,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素質,真正發現理論與實踐的不可分離性,理論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延伸與創新。

2 改變課程設計模式,增加設計內容的創新性

機械基礎設計訓練主要包括相關課程設計及機械設計創新活動。課程設計是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實踐環節,傳統的課程設計模式和設計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為此教研室對課程設計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如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由原來的利用圖解法或解析法進行機構的運動分析變成了機械系統的運動方案設計。課程設計任務可在理論課結束進行,也可在理論課上到一定程度時與理論課并行。提前布置任務,學生就可提前入手,調研資料。這樣就可帶著問題設計,不懂的內容可通過網絡查詢或到書本上提前自學,或在老師講課的時候有針對性地去學,從而獲得更深刻的理解。課程設計本著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思想,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是對學生將來成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的提前演練。設計內容靈活化,可由教師給出,也可由學生自定,自定時就又增加了相關的很多調研工作,增加了對更多設計內容的了解。機械系統運動方案的設計一般分組進行,同學們既群策群力,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又如機械設計的課程設計模式發生轉變,由減速器傳統設計模式變為CAD編程,既讓學生了解現代設計理論,又提高了計算機編程水平。計算機仿真軟件也運用到課程設計環節中,便于學生在設計中完成虛擬樣機的制作等。

3 開展創新型實驗開發與創新設計活動,促使實驗與設計訓練的有機融合

將實驗裝置作為課程設計或創新設計的載體,也成為教研室課程改革的一項內容。課程設計或創新設計在實驗室進行,如利用3DMC組合與創新實驗臺完成部分同學的課程設計,學生通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和機械創新設計學習所萌發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從實驗臺上得以實現。各種基本機構的性能是有局限性的,對基本機構創新也是困難的,而將多個基本機構聯合起來組成一種組合機構來使用,往往能較好地滿足人們對運動形式、運動規律和機械性能的要求。實踐中已產生和創造發明了多種實用的組合機構,實驗臺可提供大量的組合機構供拼裝,從中可以很好地認識組合機構的多種性能,為今后的創新和工程設計打下良好基礎。課程設計內容可通過“黑箱” 的形式給出機構的功能要求,作為機構創新設計題目,同學們仔細研究機構的功能要求,將總功能分解為各子功能,選擇確定各子功能的功能元解,完成機構的功能設計。所解方案靈活多樣,要能滿足題目要求,同時展開積極的交流與方案對比,促進學習提高。同學們也可自行擬定題目,但涉及的構(零)件應在實驗臺配置范圍內。在題目自行設計過程中,不斷研究,不斷發現問題,并進一步開發出新的創新性實驗,完成了實驗內容的積累工作,使設計與實驗良好地融合起來。

為了激勵學生創新設計的熱情,教研室開展了機械創新設計活動。好的作品可參加機械創新設計比賽,以便設計成果的驗證,促進技術交流。這給學生又一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創新設計同樣可在實驗室進行,部分實驗開放,學生可自主選擇實驗內容,可以是創新科技小制作,甚至是小型科學研究。自主安排設計步驟,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至今已有同學的作品在省機械設計創新競賽中獲獎。

4 結論

課程實驗與設計訓練的改革,為機械基礎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搭建了更多的平臺,將創新的觸角延伸到多自由度的空間。實驗與設計理念、模式的變化以及內容的完善補充,特別是二者的有機融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責任感,進一步培養了創新設計能力,對將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獨立從事科學研究非常有利,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強建國.改革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綜合能力.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07(5).

[2] 賀瑗.機械創意性試驗的探索與實踐.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07(5).

[3] 徐淑珍等.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高等教育研究,2007(2).

設計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與其他學科專業課程有一定區別,課程體系上理論與實踐沒有明確的界限,專業實踐課教學主要以理論為核心,實驗教學為輔助,教師引導開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為目標。所以,高校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設計上需要結合實驗課來進行,在環境設計專業實驗課的教學模式上進行重新設計,才能探索出新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實踐課;環境設計專輯;教學改革

國內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與完善,與我國的城鎮化發展分不開。環境設計專業建設充分考慮到了該學科在建設時的發展意向,旨在培養城市園林綠化、環保設施美化、室內裝飾等不同行業領域的環境設計專業人員,目前,專業學生來源大多為藝術類高考,文科學生偏重大,在環境設計核心教學方面,部分高校進行了重新構建內容與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與環境設計素養。本文通過重新思考與環境設計相關的教學方向、模塊、理論知識傳授、思考練習、時間訓練等方法,傳遞環境實驗教學理念,將這些方式融入了環境設計教學,并探討了環境設計教育培養的創新方式。

1.環境設計實驗課的定義

實驗教學法在自然科學課程中的運用很普遍,其大部分內容原本屬于設計實驗性的教學方式。但此后,教師將設計試驗方法進行了延伸,由學生自行設計試驗步驟,進行研究項目準備,最后完成實驗報告等。這兩種設計試驗方式,對培養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必不可少,也是學生直接地認識自然科學原理和考察自然現象的重要途徑[1]。除自然科學,人類社會中尚有不少社會實踐,大多是通過對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人文現狀的后續訪談和實地調查。高校在環境工程設計上,教師培訓計劃結合環境設計核心學科來開展實驗課教學。除了工程理論知識與實踐,還有配套的實踐教學,旨在訓練學生的環境工程設計理論與實施技能,對學員的工程知識理解與創新思想實施模塊化教學[2]。不過,由于原來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創新思維鍛煉的實驗設計,很容易轉化為單純的繪畫教學和模擬課,教學更傾向于實驗和實踐。雖然學生已經在實驗課上培養了基本動手能力,但學生的創新思維卻并未受到全面鍛煉。

2.環境設計實驗課的教學方向

建筑設計與物理實驗課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利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邏輯推理,對若干與理論有關的設計元素,展開具體的實踐創作。同時教師也要根據不同的設計元素編寫模塊化的實踐大綱,并指導學生在框架內展開創意,從而引導學生以不同的視角開展畢業設計。實驗課的教學方向應該更偏向過程性研究,而不是成果的評估。在研究與反思之時,教師具體設計是選擇考慮抽象問題,學生需要有創新視角來面對抽象問題,強調訓練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的動手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具體設計作業的成果表現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概念性、抽象性和圖像化[3]。

因為環境設計的載體是以空間為載體的,所以教學實驗課就應該讓學校學生以空間為載體開展課程實踐。試驗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形態學試驗、實驗材料和社會觀察試驗。形態實驗代表了學生根據指定要求的室內或戶外位置,以及滿足這些需求的設計。此外,通過搭建過程的驗證實驗,讓學生了解材料的特性,發展材料的創造性表達。它抽象了空間的位置和社會現象,并將它們轉化為設計問題。同時,通過它可以獲取大量信息并可視化研究對象的創造力。這三類設計實驗既可成為實驗班教師取得教學的主要途徑,也可按照教學實際效果以及教師個人具體情況,來劃分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模塊。

3.環境設計實驗課的教學模塊

環境設計實踐教學的課程模塊為具體知識的單一總結,而應有具體的設計實踐大綱。不但要明確實驗的方向與目的,而且還要重視和允許學生承擔其他創造性的任務。由于不同高校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在環境設計專業的部分實踐教學項目能夠結合地區領域的優勢平臺與教學資源。這不但豐富了實踐過程的教學內涵與質量,同時明確了辦學特色,也提高了學校的專業實力。

4.環境設計實驗課的教學策略

環境設計課程是針對空間的一門特殊藝術,設計中有一定的主觀性,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需要應用多種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教師進行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教學和實踐都不能缺少,讓學生針對教學問題可以自己引出發散性問題,教師應該運用特殊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提出設計理念過程中注意方案的實施。所以,需要根據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實驗課程,進行教學方式的改變。

4.1理論整理與匯報

教師應不斷引導學生進行認真準備,學生可以在實驗課中進行報告設計理論的準備。理論部分內容由老師分配,教師也可以建立具體的理論書籍列表。學生可以利用老師給出的理論書籍列表查閱有關論文,并在特定時段做出研究報告。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傳統上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收集和報告理論數據時通常更青睞于特定的設計案例,提倡學生主要掌握和共享設計案例背后的設計理論知識,而并非學生直接共享的設計項目案例。這也就是在實踐過程中要區別于理論過程與實際流程,并引導學生對設計方式與流程做出反思與創造。實驗課的理論內容可能著重于設計科學的原創理論,也可能著重于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推廣其他專業的設計理論知識。

4.2物理模型推敲與展示

在科學實驗班的教育背景下,物理模塊的適用范圍應該更廣,不但涉及最終方案的空間設計效應的具體體現,還涉及其本身成為方案評審環節的重要內容。由于對實際模型的推敲與編輯,往往需要代替在計算機上的一些草圖與平面圖,于是這種實際建模也必然傾向于代表推敲的思維過程??梢酝ㄟ^觀察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是怎樣建立的,教師與學生交流設計思想和觀點,使教師更容易評估課程質量。在創建實物虛擬時,學校不應該局限于傳統的模型材料,同時學校也可以創造一種實體模型材料來展示在整個空間中實物虛擬的設計,或演示空間的特定部分或特定功能。

4.3社會調查與辯論

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到實驗班的一個地區或同一社會現象中開展小組調查研究,并將其結果轉變為設計策略。老師指導學員發現設計問題,規劃研究。引導學生小組編寫研究報告,并分組討論,共同研究領域問題。因為與學生團隊觀念不同,討論中存在著一定的話題性與專業性,對學生研究報告的完善有積極的作用。社會調查不僅包括實地觀察和走訪,還包括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經濟、生態信息和數據分類,分類信息可作為基礎數據支持設計策略的制定。幫助培養學生分析設計問題的能力。

4.4結合藝術實驗

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在實驗課上嘗試綜合性的藝術實驗教學法。學生可以使用視頻藝術,進行色彩實驗、燈光視覺藝術等可以恢復特定設施或空間組成部分的功能。高??梢园迅鞣N聲音的音頻放映裝置安裝到不同的旅游節點上,模仿旅游者對噪聲的感受與反應,進行景觀設計優化和色彩與照明藝術,讓學生在實驗室中完成不同光影效應的視覺實驗,使學校從不同視覺中記錄人們行動模式與心靈感受的不同。

5.結束語

環境設計專業需要對實驗課教學進行定期改革,理論課和實踐課劃分不明確一直是存在的主要問題,環境設計專業實驗課沒有核心的教學模式,管理制度與實驗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教授,本文針對實驗課程的設計和教學模式提出了一些個人觀點,希望高校在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上探索出新的方向,特別是實驗課教學改革對我國環境設計專業有著推動意義,教師進行設計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問題的解決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實驗課探索,提升學生對設計專業的興趣,平衡創新性思維與動手實踐能力,才是完成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唐洪亞.基于實驗課模式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思考[J].文山學院學報,2020,33(6):4.

[2]徐穎婷.基于CDIO的環境設計專業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7):4.

[3]宋巖,于妍,徐東耀.基于專業實驗教學群的環境監測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文摘版):00047-00047.

[4]郭旭,陳曉宇.關于高校大學生實驗環節教學改革的探究[J].智庫時代,2018(38):225+228.

上一篇:素質教育論文下一篇:倉儲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