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工程教育范文

2024-04-24

工程教育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從“大工程觀”產生的背景和內涵入手,分析“大工程觀”對21世紀的優秀工程人才的需求,并根據現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幾個方面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寶貴的意見。

關鍵詞 大工程觀 工程教育 教育改革

2014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指出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工程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撐起強國富民重任的脊梁,而工程教育就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的搖籃。我國的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對多層次、多專業、多類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據統計,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倲档?1.5%;高校共開設工科本科專業14085個,占全國本科專業總數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452.3萬人,研究生60萬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的32%,①我國工程教育的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從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和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來看,我國的工程教育創新和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如工程教育與社會脫節、工程教育體系不夠健全、課程體系相對陳舊、教師體系缺乏經驗等,相當一部分工科畢業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差、專業面窄,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等。由此可見,我國的工程教育亟需改革。要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樹立“大工程觀”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關鍵。

1 大工程觀產生的背景和內涵

“大工程觀”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國工程教育與科學教育進行比較后提出的一個概念。社會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我們在實現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文化、環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實現同步發展,而大工程觀就是一種以整合、系統、應變、再循環的視角看待大規模復雜系統的思想。②“大工程觀”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變化,具有必要性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工程教育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工程技術模式、工程科學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術模式主要是側重于技藝技能與工程經驗,側重于工程技術知識的掌握,工程技術本身的研究與運用;工程科學模式,由“技術型”向“科學型”的轉變,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以外的國家和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主要聚焦于理工學科,培養過程中注重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科學性”的工程知識體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師,在各國的工業界始終是受到質疑的,這可能就是所謂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沖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觀”,在20世紀80年代,正當中國的工程教育由“技術型”工程學科向“科學型”轉變的時候,美國卻聽從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的告誡,改變其原有的工程教育發展方向?!睹绹こ探逃c實踐》和《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報告,拉開了整個美國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報告指出,戰后的工科課程向著工程科學方向演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過度科學化”。1994年,MIT院長喬爾·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觀與工程集成教育》的長期規劃,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報告使得美國的工程教育發生了重大轉變,但并不是由“科學性”退回到“技術型”,而是“回歸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綜合了科學和技術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觀”。

2 大工程觀的要求

大工程觀的“大”不能只從簡單的大小來理解,“大”是用來修飾“觀”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這個“大”把現代工程的領域擴大、意義增長、使命加強和價值提升突出地表達了出來。

工程環境的豐富性和工程技術的復雜性,對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紀的工程師須是集知識、素質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僅要求他們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精湛的技術能力,能創造性地解決有關專業的技術難題,還要求他們善于合作和協調,處理好與工程活動相關聯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工程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應該打破技術眼光的局限,對工程活動的全面社會意義和長遠社會影響有自覺的認識,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凇按蠊こ逃^”觀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認知方式,不僅僅強調單個的專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各個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大工程觀指導下的工程教育培養的應該是優秀的復合型人才,他們不但具備從事復雜工作的能力,也具備良好的較寬領域的適應能力。

3 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教育改革對策

3.1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依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養人才的具體要求。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都應該是不一樣的,但總體來說我國各高校工程人才具體培養目標趨同,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標模糊,具體定位不清晰,無法充分體現現代工程教育理念,對于“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缺乏清晰的認識,基本上憑經驗或者模仿別人辦學。③我國工程教育的總體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獲得必要的工程師訓練的高級工程科技人才。這個培養目標的特點是突出了“工”,強調為工業、工程第一線培養人才。從大工程觀的視角來看,不同類型的高校必須認清自身現階段的主要發展空間,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但各目標中應該要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的知識背景、工程實踐能力以及整體性的思維方式,還要注意學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的工程師不僅要具備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科學知識、精湛的技術能力,還應該注重其他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包括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商業能力等。

3.2 專業設置

建國初期,我國在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專業多是按照崗位進行設置,隨著時間的發展,專業的種類逐步減少,專業口徑不斷拓寬,專業的設置更加規范、科學。但是總體上來說專業設得過多、過細、過窄,行業色彩過濃局面還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學生基礎知識不夠寬,視野比較窄,難以適應大工程環境下多項技術工作的需要,工程畢業生對社會適應性不強,缺乏必要的創新的精神與能力?!凹夹g上狹窄”和“狹窄的技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應該要樹立“大工程觀”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識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盡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新型復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據“大工程觀”的需求,結合自身學校的特點,設置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

3.3 課程設置

“大工程觀”的核心是“工程系統學”,要求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科學與基礎理論修養,形成對宏大或復雜工程的系統視野;又能從多學科的視角審視,同時還有具備人文情懷和工程組織素養,具備集成的知識結構。在對工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明確21世紀工程師的素質要求,進行扎實的適合工科的課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按蠊こ逃^”需要寬的知識面,工程教育應打破學科壁壘,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多學科之間的融合,使學生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學生工程理論知識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創造力、領導力等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傊?,學校對學生跨學科、綜合化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建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4 教師隊伍建設

高水平工程師資隊伍是我國工程教育的又一重點,但是,目前我國工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存在種種問題,亟待進一步提高,例如:教師數量不足;缺乏工程實踐經歷;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實踐教學能力較差;重視教學不夠;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等一系列問題,由此可見,現有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根本無法滿足“大工程觀”對教師的需求,建設具有創新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迫在眉睫?!半p師型”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還要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且不斷接受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建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首先要改變“重理輕術”的理念,重視教師工程技能和實踐的訓練,同時也要側重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擴大教師視野,拓寬其知識面和能力結構等。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是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支撐,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不容忽視。

注釋

① 王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獲國際認可.光明日報,2013-08-21:006.

② 謝笑珍.“大工程觀”的涵義、本質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③ 雷慶,趙囡.高等工程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工程教育范文第2篇

一、企業教育工程師的基本含義

相對于普教系統的“教師”和近來面世的“企業培訓師”而言,所謂企業教育工程師應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角色定位的創造性。教師是指承擔教學任務的人,屬知識傳授型。培訓是指按照一定社會、一定組織的要求傳授知識、技術的人,當屬技能示范型。企業教育工程師應指按照企業的一定要求,獨立完成某一技術任務和教學項目的設計、實施并承擔知識傳授、技術指導的專門人員,屬創造型。

第二,工作范圍上的外延性。教師、培訓師的工作更多局限在整個培訓過程的中期環節,即開班后的授課。企業教育工程師則需從培訓流程的前期開始介入,包括培訓立項、調研、招生等,直至培訓項目后期全部任務完成,包括所轄培訓項目的效果評估、反饋、總結等。

第三,能力上的多面性。一般來說,教師的主要功能在于“教”,突出的是其良好的知識吸收與再造和語言表達能力。培訓師的角色要務是“訓”,更強調其動手能力。企業教育工程師的任務除了“講解”、“傳授”:了解培訓需求,確定培訓項目,設計培訓內容,提出實施方案,培訓工作總結、評價及反饋等也是他們的重要職責。因此,在諸多能力中,特別需要較強的學習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并且富有獨創見解,能夠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積極地運用到教育、教學、管理等過程中;需要相當的研究與創新能力,既能完成理論課或專業課教學任務,又能參與相關項目的科研,發現新的知識并將其及時充實到課程與案例中,以勝任培養企業需要的創新人才的工作。

二、培養企業教育工程師的必要性

首先是形勢所迫。先從企業角度看,人世后的競爭環境,將企業不可避免地推向經濟全球化的架構中;更新硬件是企業相對較為容易實現的與全球接軌的一個方面,而在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上,絕沒有近路可抄。擁有快速反應與立即作戰能力的專業團隊,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經營戰略,是企業未來馳騁商戰的必要條件。

今天,國企改革已進入新階段,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把科技成果盡快轉化成生產力的呼聲日趨強烈,企業對于教師的要求將從知識型或專家型轉向知識型+技能型+教授型+研發型,這正是“企業教育工程師”的角色功能。

再來看培訓市場形勢,其激烈、殘酷、白熱化的競爭迫使企業的培訓機構出新招,闖新路。據有關資料統計(《教育時報》2002.3.21),全國從事職員培訓的公司約有10000家,這個數字是2001年的兩倍多。加入WTO后,國外的培訓機構蜂擁而至,原有的培訓格局正在被打破,教育資源重新配置,教育市場重新瓜分。未來的企業培訓機構,靠什么生存?這個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筆者以為,具有整合資源和自身研發能力并具備競爭優勢的“拳頭”產品或品牌課程,才能使企業的培訓機構有別:r社會其他培訓機構,獨具特色,難以替代;這就必須擁有一批既對企業有相當感情又有創新意識,既有很高專業素質,還要有良好培訓技能,融教師、培訓師與工程師于一體的“多面手”。有了這樣的群體,才可能實現教育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獲得生存土壤。因此,建設一支企業教育工程師隊伍已刻不容緩。

其次,是人才發展規律所求。繼承基礎上創新成才規律,即在繼承的基礎上善于創新,這是人才成長的一個最基本的規律。這個規律反映了歷史與邏輯的高度統一,同時也給企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課題,即如何使企業職工的創造目標與職業目標一致,如何幫助他們在本職崗位上創造成才,即“在職成才”。

《人才學》把創造性列為人才素質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們知道,成才的途徑有兩條:一條主要從事理論工作,解決認識世界的問題,一條主要從事實際工作,解決改造世界的問題。在人才培訓方法中,相對于送到大學、國外、先進企業里培訓或委托培訓公司培訓而言,以崗位為基礎的企業內部培訓依然是最直接、最經濟的。根據崗位、層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實施分崗位分層次培訓,由了解企業的企業教育工程師們來實施,是最有條件,也是最實際的。我國的企業職工教育也應尋求企業發展目標與個人發展目標的協調一致,隨職工崗位轉換、職務晉升提供相應的教育,將企業教育延伸到職工的職業生涯計劃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企業培訓長期以來的教育觀念、教育內容與教育模式等已嚴重滯后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弱化了現代企業培訓所具有的經常性、超前性以及培訓效果的后延性等特性,不能及時地使企業員工:得到連續的充實和長期的積累,以幫助他們保持技術上的先進地位,獲得最大的技術開發潛能。

企業培訓對象是成人,成人在理性思考以及自身專業程度上已達到一定水準。只有確實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觀念,才能適應人才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在職成才本身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成才教育的實施要不斷開發人的潛能,創新教育能為人才的拓展和深化引領方向。因此,我們的工作思路應該是:在全面實施崗位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教育,以創新教育為重心,盡可能縮短在職成才進程。

再者是繼續教育自身性質所定。繼續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工程。以往的繼續教育停留在知識的一般性補充和擴展上的時間多于企業生產經營、技術進步、新產品研制開發的全過程,使得辦學效果往往與所期望的辦班目標不一致。

繼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把知識、技能及觀念有效地轉移到實際工作中,使其培訓對象獲得質量與效益的最優化。對于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是維持其職業生命力所應具備的科技能力的主渠道;對于企業而言,繼續教育是不斷開發人力資源,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努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繼續教育的質量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企業,乃至對社會,都顯得至關重要。

此外,繼續教育本身也需要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它具有生長性,也需要改革和創新,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和自身活力,保持發展和前進的勢頭。隨著現代企業教育制度的逐步成熟及學校改革的全面鋪開,人們愈來愈認識到:改革的成敗與一個學校的辦學思想是否能得以真正實現。其關鍵在于具體實施者——教師。只有教師綜合水平提高了,才能有高質量的教育水平,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人們更加關注起教師的發展,學校也都紛紛致力于建設優質的教師群體。

目前,國內企業培訓機構的硬件設施可謂達到了一定高度,而軟件情況卻存在著明顯不足,特別是為學生傳道授業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師資隊伍的組成多為三部分:一是科班出身的普教老師。他們一般經過良好的教學技術訓練,但缺少企業實踐經歷和市場競爭的摔打。二是企業本土的成教師資。他們雖見過市場風浪,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在理論系統性和教學方法上缺些火候。三是高薪聘請的外部人員。為了體現辦班的高水準,許多企業培訓機構不得不從國內甚至境外聘請“高官”、“專家”、“教授”。這些主講人雖然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理論以及國際化的觀念,但他們對企業或對國內市場了解并非十分全面和深入,即使忽略授課成本極高等問題,培訓中出現教與學的溝通隔閡也在所難免,這勢必會直接影響培訓的質量和效果。要想使企業的培訓實現高產出低投入,唯一的途徑就是讓現有教師或培訓師練好內功,成為能文能武,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教育工程師。如果把臨時外聘高層次師資之舉看作為“輸血”,那么,培養自己的企業教育工程師則是在為企業、為企業培訓機構“造血”。

無庸諱言,我們的不少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面對不斷涌現出的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往往感到無暇應及而難以率先學習,更難以談及針對企業需求設計培訓項目。在繼續教育已由知識本位向素質本位轉變的今天,重視個性,重視實踐已是大勢所趨。如果不盡快突破瓶頸,現有教師或培訓師中的大部分人在承擔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時仍然心力不足,那么,創新企業繼續教育,保持并提高教育質量只能是紙上談兵。

三、培養企業教育工程師的實施思路

(一)瞄準一個目標——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當前企業繼續教育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完整型模式”,目的是通過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的擴展和延伸,使他們保持知識水平的先進性、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另一類屬于“應用型模式”,目的在于推廣應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或帶著技術難題進行研討,從而提出解決方案,直接為企業技術進步服務。實踐中,我們應將重點放在“應用型模式”的課題上,同時兼顧“完整型模式”課題,積極發揮繼續教育與生產經營相結合的中介作用,充分體現繼續教育與先進技術的紐帶作用,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企業的繼續教育只有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相結合,與企業技術創創目結合,切實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才會有生命力,這是業內同仁的共識。要以企業教育工程師為主體,盡快構建面向企業科技創新的繼續教育服務支撐體系,如信息咨詢、技術培訓、專題研修等。繼續教育的內容、形式、時間、方法、手段等要精心策劃、統籌安排,要結合企業實際,把高新技術內容貫穿其中,既要有適應科技進步和發展趨勢的先進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又要有立足企業的針對睦、適用性和實踐,睦。

美國通用公司CEO曾說過:我為員工拿出1美元的培訓費用,他能給我30美元的回報。多少實踐已經證明:繼續教育一旦直接有效地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服務,與先進生產力保持同一水平時,就能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產生出顯著的效益。

(二)開辟一個通道——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

要改變產、學、研各自為戰的局面,使其有機結合,如建立定期的“產學研聯席會議”制度,組織“教學生產聯合體”等,為培養企教工程師提供組織上的保證??蔀榉蠗l件的教師建立“科研導師”制,讓教師與企業的專業技術帶頭人同步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以便在最短時間內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項目,擴大受眾。其中,尤其要重視課題調研,因為這是控制繼續教育過程質量的起點。課題必須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要體現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應做到不經調查研究的項目不開題,沒有摸清需求的培訓不立項,以確保通過調研、論證所產生的培訓“菜單”體現企業技術進步的需求。體現企業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刺激繼續教育的需求和消費。

(三)完善一項制度體系——造就專門隊伍

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積極推進企業教育工程師上崗資格證書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企業培訓機構應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師培訓計劃,并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多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使其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科研、調研、教研、教改能力不斷增強,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參與科技研發,還能指導生產實習的“一體化”的教師人數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專兼職相結合、具有較高職業道德水平、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師隊伍。

要開辟多元化師資來源渠道。以年輕化、知識化、多能化為原則,采取公開招聘,擇優錄取的方法,把那些既熱愛企業,忠誠于企業,認同企業文化,又了解企業,具有較高專業水平、3年以上工作實踐經驗,熱愛教育工作,具備較高政治思想覺悟、高尚道德品質的工程技術人員、職能處室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人員選聘到企業教育工程師崗位上來。同時,可嘗試教師的交流使用并逐漸加大交換范圍,實現師資力量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保證各類培訓任務的完成,切實推進企業繼續教育創新。

要建立定期考核、競爭上崗的激勵機制。定期對企業教育工程師綜合素質進行崗位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考核結果應作為競爭上崗、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要建立優秀企教工程師評選制度,對取得優異成績和顯著成果者給予獎勵,并優先考慮其有關待遇,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綜上所述,培養企業教育工程師是勢在必行,明智之舉。企業教育工程師是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傳播載體,通過他們可以為企業實現創新藍圖打通一條“綠色通道”,將直接促進企業的高成長,通過他們可以提升學員學習價值,降低學習成本,提高教育的成本效益之比,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奪得人才優勢,使企業教育走出補文憑的“原始階段”,縮短聽命式培訓的“低級階段”,轉向直接與企業發展命脈接軌,真正回歸到應有的科教興企的戰略地位上來,同時教師肩負擔子份量加重,自覺視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管理水平為己任,促使企業教育創新步入良性發展的軟

作者單位:北京住總集團管理人員培訓中心

工程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國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國,為實現高等工程教學的內涵式發展,提升教育質量,高等院校工科通過開展專業認證,全面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基于專業認證的工科專業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分析了我國的專業認證與質量保障體系現狀,提出要加強工程教育的質量工程建設頂層設計,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高等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

[關鍵詞]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質量保障;深度融合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實現高等工程教育科學、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隨著高等院校的合并、招生規模擴大、高等工程學院校實現規模性擴張,高等教育辦學資源有限、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匱乏,導致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養質量下降。高等工程教育工科要通過專業認證,加強教學資源、教學條件建設,完善課程體系、質量標準,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6年中國正式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國,標志著中國專業認證得到國際認可。通過專業認證的深入開展,高等院校進一步明確工科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專業建設方向、辦學特色,完善工科專業的質量標準與質量保障監督體系,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建設為出發點,形成高等工程教育的質量閉環。

一 我國的專業認證與質量保障體系現狀

(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開展現狀

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始于1992年,建設部在土建類建筑學、土木工程、城市規劃等6個專業認證試點工作。2007年,教育部成立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設立機械類、化工類2個專業認證分委員會和電氣類、計算機類、地礦類、輕工與食品類、交通運輸類、環境類、水利類7個專業認證試點工作組,同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成立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監督與仲裁委員會的通知》,確立了我國工程教育認證的組織體系。2013年,提出加入《華盛頓協議》,2016年成為《華盛頓協議》成員國,依據《華盛頓協議》,實現工程專業教育的標準化、國際化,促進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與《華盛頓協議》的標準實質等效。推動高等工程教育與工程企業深度融合,對提升高等工程教育水平與現代工程師的職業能力,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與中國智能制造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工程教育質量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供給側結構改革,我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數量、規模、結構、培養體系日益完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快速發展,以工程教育專業為導向,以學生中心,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質量是高等院校工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了強化高等工程教育質量,自2012年,教育部評估中心《中國工程教育質量報告》每年進行一次發布,運用全國高等學校數據狀態平臺,運用“大數據”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借鑒歐美等國家高等工程教育質量評價的先進理念,結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現狀,構建了與世界高等工程教育接軌的符合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特色的質量標準與保障體系,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工程應用能力、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質量工程建設,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引領,實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現代工程師培養技術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工程教育質量。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工科人才培養定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達成度低。二是工程教育資源不足,高等院校工程與校企深度融合處在起步階段,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工程教育人才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偏低。三是高等工程教育質量建設缺乏精準實施,部分院校工科培養模式單一、特色不明顯。四是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匱乏,由于高等工程教育教師缺乏企業經歷,導致教師工程能力偏低,授課內容脫離實際。

二 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措施

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載體,通過實施專業認證:一是明確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建立與區域工業化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相一致培養計劃,加強改進和實施。二是專業認證的深入開展,推進產學研結合、強化校企、校校、校地融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就業,進一步滿足工程領域企業人才需求。三是專業認證進一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質量,專業認證的實質是實現與國際工程教育接軌與實質等效,其內涵是建立完善的高等工程教育質量體系,常態化、質量化,注重過程培養,保障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一)加強工程教育的質量工程建設頂層設計

自2011年起,教育部、財政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旨在強化高等教育質量,加強過程管理與質量監督與反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高等學校工科肩負著為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制造2025以及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儲備人才的艱巨任務。近年來,歐美等國家相繼實施高科技發展戰略,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英國推出英國工業2050,美國推出先進制造業戰略計劃。2015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談到“中國制造2025”,圍繞一條主線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兩個制造: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十大領域?!爸袊圃?025”,代表了中國在機械行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和路徑選擇。加強頂層設計,科學、合理的開展高等工程教育綜合改革。結合當前國內外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堅持質量工程建設核心,以問題為導向,統籌兼顧,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工程教育規劃。以“服務社會需求、提高工程教育質量”為主線。

(二)多措并舉,全面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堅持多措并舉,全面推進生高等工程教育綜合改革。一是采取校企、校所、校校合作等多種模式,整合優勢資源,建立工科學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搭建工科學生創新實踐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探索基于專業認證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研究性教學,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學管理模式,通過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實現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高層次、深內涵、強特色”的新目標,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依托省級重點專業、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工程教育資源,建立面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即:結合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中的通用標準和機械類專業補充標準的要求,以培養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工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校企聯合為平臺,以實際工程為背景,以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積極開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改革,培養滿足經濟發展和工業振興需要、工程行業特色鮮明、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現代工程師人才。

借鑒和吸收國外工程教育的先進理念、培養模式、體制機制,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工程教師隊伍建設,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新型工業化戰略做好人才儲備。借鑒國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典型案例與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工程教育的現狀,探索符合國內現代工程師培養的模式,是現代工程教育重點。一是完善工程教育認證制度,采用國際認證標準,實行工程教育評估機構市場化,制定符合中國工程實際的工程教育認證制度。二是制定多元化的現代工程師培養方案,將政府行業、用人單位、企業、師生多元化的資源納入現代工程師培養體系,以學生為中心,以開放實驗項目、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平臺,將項目教學法融入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實施項目教學法,注重過程培養,鼓勵學生依托項目參加各類大賽,通過大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提升培養質量,為學生充分就業提供素質、知識、技能保障。

(三)完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一是完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不斷拓展工程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建立健全財政撥款體系,完善工科大學生獎助體系、開辟入學“綠色通道”等方式,加大獎助學金和學業獎學金投入力度,招收優秀生源到高等院校工科專業就學深造。二是完善評估檢查機制。通過專業認證參與國際教育質量評估與認證,開展工科類學科專項評估、教學質量抽檢等多種方式,實施績效撥款,實現財政撥款與教育質量掛鉤,逐步建立多主體多層次質量保障體系。三是完善信息公開機制。建設工程教育狀態基本數據庫、信息網站、質量信息平臺,及時公布工程教育的基本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四是完善獎勵激勵機制。設立工程教育專項資金,鼓勵、支持和引導高等工科院校,在招生選拔、人才培養模式、導師制、評價監督機制等方面大膽探索、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孫娜.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發展現狀分析及其展望[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1).

[2]支希哲,羅向陽,張清江. 后《華盛頓協議》視域下的我國工科專業建設研究[J]. 現代教育科學,2015(05).

[3]陳平. 專業認證理念推進工科專業建設內涵式發展[J]. 中國大學教學,2014(01).

[4]張妍. 我國高校實施專業認證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5]陳文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及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影響[J]. 高教論壇,2011(07).

[6]陳益林,何小其,馬修水. 應用型大學特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 現代教育科學,2011(03).

[7]孫曉雷,楊英麗,牛金成. 專業認證與安全工程本科教育[J].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03).

[8]黃愛華.英美大學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探析[J]. 現代教育科學,2011(01).

[9]張文雪,劉俊霞,彭晶.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的構建及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潛在影響[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06).

[10]范愛華. 我國高校專業認證實施策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

工程教育范文第4篇

一、樹立現代工程教育的思想與觀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人們對現象、本質、特點、規律以及如何實施教育的理解、認識和看法。它滲透于教育活動的各個方面,貫穿于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因此,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先導?,F代工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工程教育起源于工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進入21世紀,世界正經歷著一場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和學習方式的新產業革命,即專家們所謂的“信息革命”。在信息時代,新的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不再取決于簡單增加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而將愈來愈依賴于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信息在生產中的運用,愈來愈依賴于勞動者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高素質的勞動者將其素質“自由”地而不是“自發”地轉化為能力的程度。就工程教育而言,應該從以傳播知識為主轉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注重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應用工程技術知識信息的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此外,還應在使學生懂得必要的現代科學方法論的同時,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素養,從而明確自己所從事的工程技術工作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應該怎樣更好地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服務。由于在未來的信息時代,現代工程早已超出了狹隘的“工程技術”的范圍,實際上已成為一種社會工程,因而素質教育觀的提出對于現代高等工程教育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2.高等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工程師,世界各國無一例外?!艾F代意義上的工程師,應當是科學、技術、工程緊密結合的,是在比較堅實的基礎科學的基礎上,并且掌握工程技術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專門人才,主要承擔技術科學的研究、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工程的設計、制造、管理”。因此,要造就現代工程師,還應堅持科學教育與工程訓練相統一的工程教育觀。面對信息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教育有余而工作訓練不足,或者舍科學教育唯工程的工程教育,都不可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需要的現代工程師。當前,美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動向是“回歸工程”。美國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回歸工程”,實際上是在“科學教育與工程訓練相統一”這一工程教育觀指引下,對美國高等工程教育現狀的一種優化與調整。對此,我們在進行面向21世紀高工專教育教學改革時,應當給予充分注意。

3.長期以來,工程教育由于“技術上的狹窄”而又“狹窄于技術”,造成了人們對工程教育本質理解上的局限性。近年來,國際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觀點,認為“工程是關于科學知識和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以使在物質、經濟、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內滿足社會需要的一種創造性專業”。如果說工程是一種“創造性專業”,那么現代工程教育則是一種“創造性專業”的教育。這種嶄新的“創造性專業”教育觀,是對工程教育本質的科學反映。根據這一觀點,創新設計(應理解為人類創造未采的主動思維和創造行為)在“工程”這個“創造性專業”中應處于核心地位,現代工程教育的第一個核心應是創新設計。但這絲毫不意味著現代工程教育要忽視工藝技術。恰恰相反,由于工藝技術是創新設計得以經濟、清潔。高效實現的基礎,是創新設計物化的手段和過程,工藝技術應是現代工程教育的又一個校心。創新設計的實現或物化屬于工程活動,而工程活動是社會化的工程技術經濟行為(或社會行為),離不開科學管理和合法經濟。因此,現代工程教育的第三個核心是管理和經營。將工程教育視為“創造性專業”教育,認識現代工程教育的三個核心,是現代工程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

素質不是知識,也不是能力。知識、能力、素質三者處于不同的層面,三者的相互緊密聯系構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整體。知識是屬于表層的東西,但它是基礎,是能力和素質的載體,沒有豐富的知識,也就不可能有強的能力和高的素質。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經過培養訓練和實踐鍛煉而形成的,是素質的外現,屬于里層。知識越豐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強,而強的能力也可以促進知識的獲取。素質是把從外在獲得的知識、技能內化于人的身心,升華形成穩定的內在品德和素養,屬于內核。素質高,能力強,能促進知識的掌握與遷移;素質的形成不僅是知識的內化,還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教育實踐的影響;素質不僅外顯為能力,能力只是其智力品質的表現,素質還有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表現,還有生理、心理的表現,即身心健康狀態等。對素質的重視,對知識、能力、素質辯證統一關系的關注,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是現代教育在培養目標和質量觀上的一個時代特征。

為了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我們必須樹立“學本論”的教學觀,運用新的教學觀指導我們的教學過程。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構建課程體系時,要保證學生有足夠多的課外時間主動學習;教師要既“教”又“育”,為人師表;要特別重視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下大力氣突破這一教學改革的難點。必須樹立個性化教育思想,承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個性,讓他們的個性在不妨礙別人發展、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要對學生的正當興趣和愛好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支持,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給予鼓勵。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一部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還必須樹立創造性教育觀念,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培養大學生創造力的途徑和方法上下功夫,以促進大學生創造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長春工程學院

(長春 130012)

責任編輯:海文

工程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實施工程文化教育的具體實踐,介紹了工程文化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闡述了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科學內涵,分析了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學科交叉、文理融合,在通識教育中強化人文知識和素質;注重“做中學”,在工程實踐中強化實踐創新能力;注重產學結合,在校企合作中感受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的熏陶;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融合,在工程背景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工程文化教育;育人功能;工程文化

一、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

先進理念是構建工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先導。作為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新階段,實現由??频奖究茖哟蔚奶嵘?,適應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新任務,需要先進辦學理念來指導。而工程文化教育理念是21世紀初在我國提出的一種較新的教育理念,此理念比較適合新建工程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

我們之所以倡導工程文化教育理念,是因為當代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性的教學,還要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實質性融合,這是當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工程教育應該是一種兼顧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我國以往的工程教育中,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是被忽視的方面;相反,在文科院校中,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則是弱項。這不符合當今社會對文理融合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那么,怎樣發掘工程教育的文化內涵,培養出工程教育與科學文化、人文文化有機融合的完整意義上的工程人才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在21世紀初提出了“工程文化教育”的理念。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工程文化教育理念的內涵。

二、工程文化教育的內涵

1.工程

根據重慶交通大學吳宗元的研究[1],一般意義上的工程大致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

第一,把“工程”定義為是一種學科?!掇o?!罚?989年版)對工程的解釋是“將自然科學的原理應用到工農業生產部門中去而形成的各學科的總稱”,如水利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建筑工程、遺傳工程、系統工程等,在這種意義上的工程也可以叫作“工程學”。

第二,把“工程”定義為一種活動或過程:“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多種技術手段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或者過程”。如“兩彈一星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所強調的都是新理論、新技術研究、開發的過程,是一種動態的概念。

第三,把“工程”看作是具體實物:人工改造物質世界的建造活動的產物,如:三峽工程、長城、金字塔等,強調的是工程活動最后的產物和結果。

綜合上述三種對工程的認識,我們看到工程不是一個孤立的靜止的概念,它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是工程的設計計劃,是以各學科知識為基礎的,也涉及設計觀念、價值取向、社會責任、道德等因素。工程的中間環節是設計的實施,是一個實踐過程,涉及施工者的知識掌握情況、技術水平、職業道德、敬業精神等因素。工程的最后是設計、實施后取得的成果及其消費使用,即工程或建筑物實體及其消費使用過程,它本身就是工程文化的集合或結晶,如汽車、橋梁和房屋等[2]??傊?,工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過程上包括了設計計劃、設計實施、消費使用三個主要階段,在內容上除了科學、技術的成分,也包含了文化、道德的因素,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道德的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2.文化

文化是什么,至今還沒有一個能讓大家普遍接受的一致的定義,據統計關于文化的不同定義有幾百種之多。

一般認為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體系,它有四大構成要素:物質要素: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其中尤以生產工具最為重要;精神要素:哲學、科學、宗教、藝術以及各種思想觀念;語言和符號要素:語言、姿勢、表情、動作、聲音、圖形、標志;規范體系:法規、制度、道德[3]。

我們這里主要研究的是教育意義上的文化。根據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的研究[4],作為教育意義上的“文化”應該是一個由五個要素構成的體系,即由知識、思維、方法、原則和精神所構成的體系。與此相適應,工程文化也應該是由知識、思維、方法、原則和精神五個要素組成的體系,只不過這五個要素要具有工程文化的特點:工程文化所要求的知識是具有一元性的知識,工程文化所要求的思維要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工程文化所要求的方法要注重實證性、工程文化的原則強調的是求真性、工程文化的精神注重的是求真務實的精神。

總之,教育意義上的文化是一個內容廣泛的體系,有科學知識等客觀方面的內容,更多的則是價值、觀念、道德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內容。

3.工程文化

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認為[4]文化因實踐領域、地點、時間等的不同而異:科學文化關注的是客觀世界,認識世界“是什么?”,是立世之基”。人文文化關注精神世界,回答“應是什么?”,是為人之本。自然科學文化面向自然界,認識自然界規律。社會科學文化面向人類社會,認識社會規律。而工程文化則面向工程、工業,通過掌握與應用自然界規律,以實現與滿足社會需求。

重慶交通大學吳宗元對工程文化的定義是從三個方面進行的[1]:第一,把工程文化看作是一種專門文化,即由工程學科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和相應的學術規范、建造標準等構成的一系列知識和技術體系。這個層面上強調的主要是某個專業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如建筑工程文化、汽車工程文化、信息工程文化等。第二,把工程文化定義為工程師職業文化,即工程師在從事工程建設活動中體現的職業道德、倫理價值觀念、對工程和環境、社會、經濟等關系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等。這強調的是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如:某國家對在一次地震中倒塌的房屋進行調查,發現其設計者絕大多數是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而老設計師設計的房屋相對較穩固,可以看出年輕設計師責任感的不足。第三,把工程文化定義為工程建造物“有形文化”及其蘊涵的歷史、藝術等特質文化,也可以叫作“產品文化”,即工程活動的產物和結果在人們的生活中體現出來的物質方面的文化。

總之,工程文化是一個多層面的動態的概念,根據上述對工程文化的理論研究,結合黑龍江工程學院多年實踐和探索,我們認為高等工程教育層面的工程文化應具有三大要素:第一是科學要素,即物質世界、物質產品及其中蘊含的知識、規律、藝術審美價值等;第二是實踐要素,即人作用于物質世界創造物質產品的活動過程;第三是人文要素,即道德、體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等,以及工程活動中包含的制度、觀念等層次上的文化要素。如工程“如何去做”的指導性觀念、行為規范、實踐倫理、操作守則、管理理念等內容。

科學是要解決求真務實的問題,是要解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技能問題。人文是要解決求善求新的問題,人文為科學技術啟示方向,解決科學技術的價值理性問題[5]。而實踐是連接科學和人文要素的紐帶和橋梁,科學要素和人文要素通過實踐聯系起來,科學知識的獲得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都要在實踐過程中進行。

4.工程文化教育

工程文化教育就是基于上述工程文化理念上的一種教育,它包括科學教育、實踐教育、人文教育三大要素,其核心,是要強化人文素質教育。工程文化教育強調以人為本,以人與工程的關系、人對工程的態度等為出發點,它要求加強工科人才的人文素質培養,把專業教育和綜合素質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受到包括工程學科知識體系在內的工程文化的全面熏陶,把科學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機結合,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體現大學文化育人的功能。

工程文化教育實質上是一種綜合素質教育,我國以往的工程教育只強調工程而忽略了文化,現在加入文化的內容,就是要在原來的只強調工程的基礎上更加重視人文教育,補上人文教育的缺失,真正實現文理融合。工程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學科交叉、文理融合,在通識教育中強化人文知識和素質。工程教育應注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突出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構成現代的工程文化教育。2)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做中學”,在工程實踐中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達到這個目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比重應達到1:1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做中學”。3)工程文化教育注重產學結合,在校企合作中感受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的熏陶;工程文化教育注重在校內加強實踐教學的同時,更注重對外與相關產業進行產學結合,讓學生在校企合作中感在受工程文化,學到從事工程職業需要的文化修養、工程實踐能力、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4)工程文化教育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融合,在工程背景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培養,是工程文化教育的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吳宗元.試析工程文化教育[J].教育與職業·理論版,2008,(4).

[2]洪巍,洪峰.從“過程主義”的工程本質觀看工程文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fr=ala0#6

[4]楊叔子.CDIO-工程文化教育[C]//中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討會論文.2008,5.

[5]朱傳義.高等工程文化教育創新探析[J].中國冶金教育,2003,(2).

[6]朱傳義.從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3).

[7]朱傳義.人文文化在工程文化教育中的作用[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上一篇:門診護理管理下一篇:美術專業課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