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開放教育論文范文

2023-03-04

開放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遠程開放教育和高職教育協調發展是構建現代職業教 育體系的必由之路和明智選擇。高職教育為實施技能型緊 缺人才培養培訓計劃架設科技創新平臺, 但是, 高職教育 的規模和格局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的社會教育需求。開放 教育則使無法進入傳統大學的教育對象得以接受高等教育, 并學會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去索取知識和培養技能, 然而, 在實訓技能的培訓上, 開放教育實力不足。如果兩類教育 融為一體, 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態勢, 將催生更大規模、 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

發展遠程職業教育已經受到國家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 “大力發展 職業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 建設全民學習、 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的要求。如何將開放教育技術和 手段引入職業教育領域, 開展遠程職業教育, 已成為我國 遠程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所面臨的新課題, 這就需要對其 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以盡快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現 代開放職業教育體系。因此, 從現代遠程職業教育的內涵 和功能、發展現狀、教學模式和方法、區域性遠程職業培 訓服務體系的構建、遠程職業教育效果的影響因素等方面 對遠程職業教育問題進行專題探討。

一、開放職業教育體系的功能

高職教育有助于推動開放教育通往高職方向的改革和 改造, 又可以利用開放教育強大的支持服務體系來發展高 職教育。開放性的辦學理念已成為發展高職教育發展的新 視野。結合學科專業建設和教學實踐, 大膽嘗試兩類教育 的結合, 借助開放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 新, 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自主學習, 實現師生交流 與互動, 逐步形成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的教學模式。堅持 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走與企業、農村、社區實 際需要相結合的辦學思路, 多方面、多層次開展各類職業 培訓, 將高職教育資源更廣泛地傳送到社會各個方面, 發 揮高職教育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以期形成一種新的開放性 高職教育體系。

(一) 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出路

大力發展遠程職業教育是改革與發展職業教育的新的 突破口和重要的發展方向。越來越多新興的求學群體鐘情 于遠程職業教育。日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遠程職業教育 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運用計算機進行網上教學, 不僅 改變了遠程職業教育的知識貯存和傳播方式, 而且也改變了遠程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 使得教學更先進、更有效、 更具有互動性。

實施遠程職業教育可以使職業教育辦學更加開放, 培養模式更加多元, 可以做到在“多、快、好、省” 的培養 人才基礎上, 保障我國職業教育人才的供給, 促進我國經 濟的持續穩步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繁榮。

(二) 為開放教育服務于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著力點

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學習將具有明顯的“技術性”、 “功利性”、“個體性” 及“全息性” 特征。這就要求我們 結合終身教育理念的推行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來構筑大眾 化的教育體系。唯有如此, 才能滿足個人和社會持續增長 的對知識和知識型人才的需求。知識的升值必然喚起人們 對接受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渴望, 也期盼著能有一種滿 足隨時隨地學習的學習環境的建立, 這就為遠程職業教育 的發展帶來了機遇。21 世紀的遠程職業教育依托于計算機虛擬化教學手段, 通過虛擬網絡來實現迅捷、實時遠距離傳遞多媒體教育信息, 真正做到使全社會成員可以共享跨越時空的網上資源。知識經濟時代為遠程教育的發展提供 了機遇, 而遠程職業教育是遠程教育服務于學習型社會的 切入點和著力點。

(三) 為“終身教育” 的實現提供保障

終身教育、終身學習作為一種純粹的教育理念, 其構 建與發展必須要靠現實的教育體系來保障和推進。遠程教 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 為終身教育的實施提供新的可能、 機遇和技術保障。但要真正實現終身教育, 還必須按照職 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來實施, 通過改革現有的職業教 育體系和模式, 從根本上對終身教育的實施進行統一籌劃。 遠程職業教育使得職業教育突破學校教育的傳統界限, 使 得職業教育的模式更加靈活, 同時擴展職業教育的規模, 滿足人們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價值訴求。

終身教育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而開放教育與高職 教育的結合, 恰恰在這個領域里大有作為, 這是任何其他 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

二、開放職業教育體系的作用

開放職業教育體系打破全日制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的 邊界, 打破開放教育、高職教育和企業培訓的生源市場、 資源市場的界限。提升開放教育、高職教育、企業培訓的 質量和辦學層次, 有效地重組和綜合利用開放教育與高職 教育現有資源。這種教育模式遵循市場交換法則, 規避 了電大與普通高職學校、普通高校的遠程教育以及各類 成人教育、自學考試、普通中專教育、各類企業培訓機構的競爭。 這種模式有選擇地將高職教育通過開放教育系統擴大 和延伸到有條件的開放大學分校, 可達到增強各個分校的 榮譽感, 增加各個分校的生源, 增加各個分校的收益, 增 強系統的穩定性, 增強系統的綜合實力等多重目的。 可以說, 開放式高職教育系統模式是一種對開放大學 系統和學習者都十分有利的創新型系統教育模式, 它還是 一種既能加快開放教育發展又能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的科學的教育模式。

三、開放職業教育體系的建構

實施開放式高職教育模式, 其他高職學校也可以模 仿。關鍵是要發揮開放大學在整合教育鏈后的系統優勢, 沒有這樣的系統是無法模仿的, 因此系統是開放大學的核 心優勢之一。實施開放式高職教育模式可以作為開放大學 價值創新的一次戰略行動。戰略的推進必須符合高價值、 低成本并以開放大學特有的系統、資源、管理、服務和文 化為表征。

借鑒遠程開放教育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 建構具有 開放性特點的高職教育體系。

(一) 教育觀念的開放性

根據時代要求, 轉變傳統的職業教育觀念, 樹立開放 的職業教育觀念, 確立包括職業培訓、終身教育在內的大 職業教育觀念。

(二) 教育體系的開放性

建立一種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遠程 網絡教育、中等教育及各類培訓、資格證書教育相互聯系、 相互補充的教育體系。

(三) 教學實踐的開放性

開放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系最終需要開放的教學實踐 來實現。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 建構開放的教學體系, 主要表現在: 專業設置的開放性; 課程結構的開放性; 教學要素的開放性。

借鑒遠程教育課程資源共享的經驗發展遠程職業教育, 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校園混合教學模式, 將遠程教 學與面對面的校園課堂教學、實驗教學、頂崗實習等很好 地融通起來, 在做好自己核心教學資源的基礎上, 主動將 一般的資源盡可能地外部化, 最大限度地引用各方教育資 源, 把自己做起來困難的課程資源交給最合適的企業、教 育機構甚至個人來開發制作。

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 構建職業教育的遠程教育 網,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整合, 搞好多媒 體職業教育軟件的規劃與開發, 建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 適應全民終身學習的需要。在網絡經濟環境下將遠程教育 滲透到職業教育中去, 超越一所院校擁有資源的制約, 促進院校、企業和組織共創共用教學資源, 形成基于長遠發 展的利益聯盟, 以各方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創造價值, 必將促進遠程職業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四、開放職業教育體系的實施必須處理好的關系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 繼承與創新

我國遠程教育的發展存在著辦學思想和教育觀念不能 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缺乏系統全面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 教學資源建設滯后和重復浪費、遠程教育的質量保證體系 不完善等問題。這種使用新手段、新技術的教育方式具有 很多優越性, 如資源共享、提升教學和培訓的質量、增加 教育的投入產出比等, 但這種方式也是一種高技術、高投 入的教育形式, 如果沒有理論研究作指導, 極容易在普及 的過程中造成高投入、低產出。

加強開放教育規范管理。增強規范管理和服務意識, 進一步完善教學組織、課程管理、課程評價和教學支持服 務的各項措施。健全網上教學考評與激勵機制, 優化網上課程教學設計。加強專兼職相結合、相對穩定的教學團隊建設, 組織開展師生互動、形式多樣、新穎有效的網上教 學活動。加大課程資源開發、共建和引進力度。繼續梳理整合、更新優化教學資源, 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推進開放教育考試改革, 擴大省管課程開卷考試、半開卷考 試的試點范圍, 完善“形成性考核” 的教學環節, 加強考 風考紀建設, 提高社會聲譽和公信度。

(二) 特色與開放

遠程職業教育要有不同地域的、行業的、企業的、學 校的特色。要在一種開放的遠程職業教育實踐中發展自己 的特色。開放的遠程職業教育環境一方面指面向學生的, 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的開放, 包括課程的開放、教學的開放、 管理的開放等等; 另一方面是指在政府主導、學校主體、 社會參與、面向應用、分類推進的戰略指導下, 形成一種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遠程職業教育環境。

認真做好開放大學教學平臺、資源、管理和學習服務支持的各項工作, 為推進開放大學運行做好基礎性工作, 努力構建全民學習、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遠程教育和高職教 育、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的途徑, 逐步完善體系 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開放教育管理體 制和運行機制, 研究試行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單認、互認, 逐步形成學分存儲、成果積累、轉換認證的新機制, 促進 “學分銀行” 和“立交橋” 的建立。

現代開放職業教育體系要適應不斷增長的教育和學習 需求, 在推進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中找準自身的定位, 繼續堅持聲譽和質量是生命、優質服務是根基、強化開放和系統建設是未來、高效運行是保障的辦學理念, 致力于匯聚優質的學習資源、提供體貼的支持服務、運行高效的辦學網絡、開展鮮活的科學研究,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開放職業教育體系,搭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大平臺,為建設學習型社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更大貢獻,讓未來的現代遠程職業教育更深入地體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 的特色,彰顯教育公平,服務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努力把現代遠程職業教育建設 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柱,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搭建一個穿越時空、寬闊無 極限的知識空間。

本文系江蘇城市職業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研究課題(項目編號: 09GZL007) 成果。

【作者簡介】周效柱(1965-), 男,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 文學博士。

開放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信息時代,學習者通過網絡可以自主學習。以自主學習為標簽的遠程開放教育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普通高校教育模式,遠程開放教育教師的角色必將重新進行定位。

[關鍵詞]遠程開放教育;教師;角色;定位

一、面對新形勢,遠程開放教育教師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知識成為真正的資本和首要的財富,社會的發展、科技的更新、個人的追求使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遠程開放教育成為傳統正規學校教育之外的有效補充,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遠程開放教育取得了不少的成績與經驗,理論與技術上也都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對遠程開放教育教師的角色定位問題,大家眾說紛紜,意見不一。在我國教育體制下,普通高校教育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技術、資源還是人才,都集聚其中。對遠程開放教育的重視度有待提高,遠程教育理論、技術在探索中行進,許多問題有待解決。而在遠程開放教育的發展及建設當中,遠程開放教育的研究者、決策者和實踐者往往更多地關注技術與資源的獲取和提高,在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還跟不上遠程開放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必須依托網絡進行,這是勿庸置疑的。而這種依賴性和技術進步的炫目光彩往往會讓人忽視了屏幕下面的教師,網絡推動教育變革被普遍認為是個必然的發展方向,但是設備再先進、網絡再強大、技術再進步,最終都不可能取代教師,不管是傳統教育還是遠程開放教育,核心永遠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教與學,如果缺少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無法順利完成的。任何教育的改革與進步,都需要教師的廣泛參與和付出。隨著遠程開放教育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師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的地位與作用非但沒有降低,反而在不少方面提升了。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克瑞格·貝瑞特博士曾經說過:計算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

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師的挑戰在于教師對自身職業角色的重新規劃與定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教師首先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重新定位,才能適應網絡時代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遠程開放教育中的教師如何進行重新定位

遠程開放教育教師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質與普通高校教師不同,在教學工作內容、工作方式方面也存在差異。探索具有遠程開放教育特點的教師隊伍成長的機制是個當務之急,雖然其中涉及到的許多問題單靠學校自身不能解決,但學校和教師又都是能夠有所作為的。下面談一談在“網絡推動教育變革”的進程中,從事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的教師角色應該如何重新定位。

知行合一,知先于行。偉大的變革往往始于觀念的創新。首先,應該要更新教育觀念。不管什么形式的教育,不管面對怎樣的學生,教育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不同的學生群體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教育的目標及要求在發生變化,教育觀念必然發生變化,對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會產生影響。遠程開放教育應該遵循新的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系統培養觀念。

其次,遠程開放教育的定位及功能發生了變化。遠程開放教育主要面向在職人員開展繼續教育,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服務于各類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半p元模式”的普通高校網院和“單一模式”的遠程開放教育大學,教師的角色定位會有許多差異。即使是普通高校網院,各個學校的不同定位也會有差異。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模式明顯有異于傳統教育形式,學習模式是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學習模式的變化會影響到很多方面,對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會提出許多新的要求。

傳統的高校授課,一門課程由一個主講老師可以獨立完成。遠程開放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其教學必須團隊作業,有團隊,還要有分工。采取勞動分工、專業化團隊等方式,充分發揮人才、技術資源的作用。教學團隊的探索與創新是教育教學運行機制的核心問題。教學團隊不限于本單位,還可以在本系統,甚至可以跨越到普通高校、技術制作公司等,實現資源共享、優化與利用。

三、遠程開放教育教師擔任怎樣的角色

只有教師角色重新定位,才能以全新的面貌適應新興的教學模式。下面探討遠程開放教育中的教師應該擔任怎樣的角色。

(一)設計者與制作者

遠程開放教學中教師是課程開發和教學研究的主體,運用多種手段創造學習空間;研究各種媒體軟件,整合課程,實現課程教學綜合化和多方位的支持;積極研究課程教學思想,開拓教學方法理論創新與實踐。

遠程開放教育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這是區別于傳統教學之處。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遵循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

自主學習的特征主要有三點。第一,自主性。學生能主動完成教學活動和教學任務,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修正,主動進行溝通,接受教師的引導,主動向教師請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討,以達到自己所預期的學習目標。第二,能動性。能對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處理眾多的信息資訊,對它們進行吸收、改造、加工或拒絕。能對知識進行整合。第三,創造性。有發散思維及聯想思維等,立足于所學,提出自己的見解,在學習上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和開發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學習課程。首先需要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材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習者為主導,這是遠程開放教育的核心。在教學設計的過程當中應該以滿足學生的要求為出發點。根據學生的特點、學習習慣來整合教學資源配置,為不同類型、不同需求的學習者提供更完善的學習資料,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的方針,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滿足學習要求的學習資料。

對于學習者來說,積極濃郁的學習氛圍可以增強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作為教育的設計者,教師要向學習者提供整個學習過程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等一系列內容。設計好教學時間,確定好教學目標。教師要按大綱的要求,明確課堂學習目標,測評標準有認知、關注力、滿足感和態度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要通過討論、案例、學習實踐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自主自愿地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鼓勵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學習材料、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都必須要通過相應的學習流程、學習環境和方法呈現出來,要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和手段來進行整體的統籌協調。學習輔導、學習反饋、銜接安排和學習評價都要與各個學習階段的目標和要求互相配合,學習軟件必須要實現多元化、系統化,以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方式。

(二)引導者與服務者

遠程開放教育下的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得知識,教師不是文化知識的搬運工,而是學生學習的導師及服務者。

在整個遠程開放教育學習過程當中,教師為學生、教學機構提供流暢的溝通渠道,解決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通過不間斷的支持服務保證學生的持續學習行為。做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做好入學教育,介紹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制定個人學習目標、網上技能培訓等,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明確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學習特點及學習手段,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課程。在專業知識的引導方面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如何利用各種媒體學習專業知識,了解課程有哪些書可以參考,以及掌握課程的特點及學習技巧等。

在每一個學習階段,及時給予學生明確的指導,如該階段的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注和幫助,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解答他們課程學習方面的疑惑。及時批改作業并評價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效,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建立網上社區,參與網上討論,促進學生互相間交流和協作,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梢赃m時安排面授環節以集中解決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專業的課程信息資源,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源,從什么渠道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以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三)合作者與協調者

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突破了人際交往的時空界限,高校、研究機構、媒體制作公司等通過計算機、網絡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各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獲取知識、信息的途徑更多、更通暢,資源的整合能創造出更為精良的教學成果。

在教育理論及研究中,教師可以分工討論、互相交流、分享經驗,交換意見;在網絡教學的建設工作中,教師可以跨高校、跨地區合作、制作課程、開發教學軟件,討論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革新,共同解決技術難題。一個網絡課程的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支持,如高校教師團隊、研究機構以及媒體網絡制作公司等,需要整合教學資源、技術資源和媒體資源等,在這個合作過程當中,教師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必須做好課程建設計劃,安排部署整個合作的流程步驟、關系協調、資源配置及過程控制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互相協作、共同學習。共同學習的對象可以是同班同學,也可以是不同學校的學生,甚至可以是另一個國家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與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溝通,組織、引導、幫助學生持續學習、不斷發展。在提高師生間的協作能力的同時,有利于建立良性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丁興富.遠程教育學的基本概念與研究對象之我見[J].開放教育研究,2015(1).

[2]翁朱華.我國遠程教育教師角色與專業發展[J].開放教育研究,2012(1).

[3]孔磊.遠程教育教師的角色定位——第3次“中國遠程教育青年論壇”綜述[J].中國遠程教育,2016(7).

[4]胡勇.網絡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9(2).

[作者簡介]張林(1975—),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廣播電視大學文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遠程開放教育。

[責任編輯 孔文靜]

開放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元素養是催生其他一切素養的最基礎的能力,對開放教育學員進行元素養培育,能夠幫助學員應對MOOCs浪潮帶來的挑戰。開放大學作為開放教育的主力軍,承擔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工作,應當樹立元素養理念、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主導作用、創新教學形式、建立靈活的評價體系、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并從制度、戰略、技術、人才四個方面為元素養培育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開放教育;開放大學;元素養

【收稿日期】2019-11-05

【基金項目】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十三五”2018年度科研規劃課題“社交媒體時代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為18SSW-ZS-Y-13

【作者簡介】潘虹(1990—),女,江蘇興化人,碩士,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高校元素養教育;王子鵬(1984—),男,吉林永吉人,碩士,館員,研究方向為高校檔案信息管理。近年來,隨著開放教育資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OER)的蓬勃發展,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深化和普及,一種新型教育形式——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音譯為“慕課”)應運而生。MOOCs依托現代信息技術,以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為基本理念,一經實踐便產生廣泛影響,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圍內發展壯大,成為主流媒體、傳統學術會議、期刊和社交媒體爭相報道的主題,引發了政府決策者、高等教育機構以及互聯網企業的密切關注,甚至有學者將MOOCs稱為高等教育的革命。

開放大學是我國遠程開放教育的主力,開放、在線、受眾范圍廣是其顯著特征,[1]這與MOOCs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此外,MOOCs的大規模性可以極大拓展開放大學的生源數量。因此,我國開放大學積極順應MOOCs發展新趨勢,紛紛加入到MOOCs建設浪潮中來,把MOOCs作為自身課程建設的主要形式。然而,這種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教育實踐,對開放教育學員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OOCs具有自主性、開放性、交互性等特征,要求學員相應具備批判學習、創新學習、協作學習等能力,這與元素養(Metaliteracy)的核心內涵高度契合。元素養是信息素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產生于開放性學習的大環境中,強調批判性思維和交互協同能力,元素養目標是人適應瞬息變幻的信息社會環境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目標。[2]

目前,大多數開放教育學員缺乏在社交媒體情境下進行批判性和協同性學習的能力,因此,元素養成為新形勢下開放教育學員所必須具備的一組綜合能力。分析和探討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的培育問題,能夠幫助學員適應當前MOOCs帶來的各種變化,提升其終身學習能力,對現階段開放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元素養及教育

(一)元素養概念模型

元素養的概念起源于美國,信息素養教育專家Jacobson和Mackey于2011年發表了文章《將信息素養重構為一種元素養》,首次提出元素養(Metaliteracy)的概念:元素養是一種根本的、自我參照的綜合框架,是催生其他素養的素養,其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3]“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提升學習者終身學習能力的先決條件,因此,該模型以“元認知”為理論基礎,將信息素養、媒介素養、移動素養、視覺素養等強調的“確定、獲取、理解、評價”信息的能力作為基礎能力,并聚焦當前多媒體化、在線化和教育資源開放化這一特定技術環境,將“參與、分享、合作、生產、整合、利用”作為高階能力。因此,元素養是由“元認知—多元素養—交互技術—批判互動”構成的概念模型,具體來說,元素養是以元認知為理論基礎、注重多種類型素養的有機融合、聚焦交互技術、強調協同批判思維的綜合框架。

(二)元素養目標框架

根據元素養概念模型,Jacobson和Mackey建立了元素養的學習目標框架,如圖2所示。元素養目標框架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學習目標劃分為行為(Behavioral)、認知(Cognitive)、情感(Affective)、元認知(Metacognitive)四個領域。

行為是指學習者完成學業應當具備的技能和能力;認知是指學習者完成學業應當具備的信息理解、組織、應用和評估能力;情感是指學習者通過參與學習活動實現情感和態度的轉變;元認知是指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的批判性反思,能夠知道自己為何學習和如何學習、學到什么和沒學到什么,以及往后的學習方法。在此目標框架中,元素養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的身份是不斷變化的,包括參與者、研究者、發布者、生產者、合作者、教師、作者、解讀者、交流者。

(三)元素養教育與開放教育的耦合性

開放教育是以開放大學為主體,以現代遠程教育方式向社會所有學習者提供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實現“人人、處處、時時可學可考”終身教育價值理念的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4]顧名思義,開放教育是相對于封閉教育而言的,包括對教育觀念、教育對象、教育過程、教育資源全方位的開放。開放教育、開放性學習催生了元素養教育,元素養教育又是促進開放教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緊密聯系,在驅動因素、教學模式、培養目標三個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1.驅動因素相同

開放教育多采用以網絡教育為主的遠程教育方式,學員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互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育資源的大規模建設和開放提供了技術保障。隨著信息技術和人文環境的不斷發展與變化,人們進入到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時代——Web2.0時代,鼓勵用戶在網絡協同環境下自主創建和分享信息,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已經難以適應這種新媒體環境的要求,元素養教育應運而生。因此,開放教育與元素養教育的長足發展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驅動與支持。

2.教學模式相同

MOOCs是一種開放教育服務,具有開放性、在線性、大規模性的特征,[5]從發展之初就受到開放大學的高度青睞,加之MOOCs的學習者遍布全世界,運用得當能夠為開放大學生帶來巨大收益,因此MOOCs成為開放教育重要的教學模式。美國從2012年開始進行元素養培養的實踐探索,其中,最早開始元素養教育的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開設元素養MOOCs并取得成功,引得其他高校紛紛效仿,MOOCs成為元素養教育最典型的教學模式。MOOCs打開了教育創新的大門,為開放教育與元素養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3.培養目標相同

開放教育秉承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致力于打破對學習的各種限制,對學員的文化背景、職業、年齡、地區等方面不設過多的限制,只要是有學習意愿,均可申請入學,其目標是使每個人享有終身接受教育的權利。Jacobson和Mackey認為,在技術快速演變的社會信息環境下,某一種特定的素養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當今學習者的需求,需要對多種衍生素養的概念進行高度概括,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發展學習者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的元素養教育,[6]這與開放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

二、MOOCs背景下提升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的必要性MOOCs自產生以來像一場全球性的數字海嘯,給世界高等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作為學習主體來說,同樣面臨新媒體技術、海量學習資源、交互學習、主動學習等諸多挑戰。開放教育學員主要是那些無緣正規教育或者想要提升能力的社會人士,在這些方面仍然存在很大欠缺。根據元素養的目標框架,元素養教育在“行為、認知、情感、元認知”四個領域的目標是能夠幫助學員更快更好地適應MOOCs學習。

(一)“行為”目標是提升學員信息基礎應用能力

MOOCs作為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其中的“在線”是指學習活動發生在網絡環境中,網絡也是共享學習資源與信息的重要工具。與以往的在線課程和網絡課程相同,MOOCs也是一種技術支持的學習模式,云計算、社交媒體、移動技術、RSS訂閱等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MOOCs建設中。學員除了要掌握如何瀏覽課程內容、獲取學習資料、參加討論組這些基本操作外,課外還要提交和分享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個人學習資源。元素養教育的“行為”目標著力于培養學員的文獻檢索與調研能力、資源發現能力、信息創建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基礎技能,以幫助學員應對MOOCs學習過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信息技能要求。

(二)“認知”目標是提升學員對資源的辨別力

MOOCs的“大規?!辈粌H是指學習者數量眾多,還包括參與教學的教師數量也發展到了一定規模。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學校、企業及其他機構鼓勵員工積極參與MOOCs建設與教學,直接導致MOOCs的數量呈井噴式發展。難以從海量的學習資源中發現和篩選對自己有價值的優質課程,是學員在接觸MOOCs之初普遍遇到的問題。元素養教育的“認知”目標就是提升學員對信息的理解、應用和評價能力,從而培養批判性評價信息內容的能力。通過提升元素養,能夠幫助學員做好接受過量信息的準備,運用批判性思維來選擇課程,制定符合個人情況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計劃。

(三)“情感”目標是加強學員交互學習的意愿

不同于傳統的網絡公開課,MOOCs不是簡單的課程錄像,而是專門針對網絡交互學習而設計的系統性教學形式,包括電子課本、參考資料、作業、小測驗、考試、論壇等諸多模塊。其中,社交互動是MOOCs學習體驗中的核心內容,能夠幫助學習者建立互信,共享彼此的隱形知識,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拓寬知識面,最常見的互動形式是討論區。元素養教育的“情感”目標是培養學員在參與式環境中共享信息、開展合作學習的意愿,幫助學員利用個人專業知識與他人交流,并能描述與他人合作共享信息對在線資源建設的潛在影響,從而促進深度學習。

(四)“元認知”目標是提升學員的學習自覺性

與傳統課程相比,MOOCs是一種完全由學習者自己主導的、興趣激勵型的學習模式。在MOOCs的學習過程中,學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決定了學習的持續性和學習效果,因此學員的元認知即對自身學習活動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要知道為什么學、如何去學。教育技術咨詢專家Phil Hil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把MOOCs的學習者分為爽約者、袖手旁觀者、臨時進入者、被動參與者和主動參與者五種類型,根據果殼網MOOC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33%的用戶堅持完成了一門以上MOOCs的全部課程,屬于合格的主動參與者。[7]元素養教育的“元認知”目標是促進學員開展自我主導、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獨立學習,提升學習的自覺性、持久性和靈活性,從而發展終身學習能力。

三、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的具體措施

元素養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們在網絡協同環境中的批判性思維、協作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提升其終身學習能力。作為開放教育主體的開放大學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針對開放教育學員的學習特征,對學員開展科學、系統的元素養教育,具體可以從教育理念、教育主體、教育模式、評價體系、對外合作幾個方面開展。

(一)更新觀念,樹立元素養理念

教育理念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基礎,教育實踐的轉變首先來自于教育理念的更新,當前學習環境的變化促進了元素養教育的轉型和升級。通過對國家開放大學及各地方開放大學學習平臺上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查,并沒有發現元素養的相關教學實踐??梢?,我國開放大學還未意識到元素養教育在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方面還停留在以信息技能為基礎的信息素養教育層面;另一方面認為沒有必要對開放教育學員進行元素養教育。在以開放共享為基本特征的Web2.0時代,用戶從信息消費者轉變為信息制造者,與強調基礎技能的信息素養教育相比,以元認知為基礎的元素養更適合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環境對人們的要求。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開放教育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教會他們學習與思考的方法,提供與生活、工作、學習息息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即培養他們的高階能力——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通過激發學員的學習愿望來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8]MOOCs背景下,豐富的學習資源更加考驗學員的信息篩選與甄別能力,元素養教育強調的就是批判性思維以及溝通與協作能力,并以培養終身學習能力為最終目標。因此,開放大學應積極樹立元素養理念,將元素養教育納入到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深入研究元素養的核心概念,以元認知為導向,明確元素養教育目的,制定符合開放教育特征的元素養教育目標和體系。[9]

(二)加強聯動,發揮圖書館的主導作用

元素養培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力量聯動合作、協同增效,共同探索一條可行高效的培育路徑。圖書館作為學校資源整合中心,擁有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權威的信息平臺,在元素養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元素養教育內容涉及面廣,單靠圖書館一個部門難以完成,需要加強與教務部門、學院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教育合力。開放大學的課程建設主要由學科建設部門與學院承擔,缺乏與圖書館的有效溝通,造成元素養的培育方面仍是空白的現象。因此,圖書館、學科建設處、教務處、學院都是承擔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的重要部門,其職責分工如下:

(1)圖書館作為承擔元素養培育的核心機構,結合開放教育學習的特殊性,站在全局的角度對元素養教育體系進行本土化設計,并通過講座、論壇等形式承擔元素養的宣傳工作。

(2)學科建設處負責元素養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突破元素養教育與專業教學之間的界限,在各個專業教學內容中融入元素養相關的教學內容。[10]

(3)教務處作為教學主管與協調者,負責本校元素養教育體系的貫徹落實,對元素養培育的具體方法、內容、模式等進行微觀設計,并負責協調圖書館與學院之間的合作。

(4)學院作為元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者,配合圖書館、學科建設處進行元素養與專業課程的整合教學,并積極動員學生參加圖書館組織的各種元素養宣傳活動。[11]

(三)創新模式,開展自主探究學習

元素養強調學習者在社交媒體環境下進行批判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傳統的課堂講授已經無法滿足元素養的教學要求。隨著移動技術進一步走進課堂,MOOCs、SPOC(Small Private Oline Course)、翻轉課堂、嵌入式教學、數字故事等已經成為元素養教學的新模式。開放大學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教學的模式,進行優質資源共建與共享,為全社會人士提供學習的機會,[12]決定了其元素養培育模式具備在線性與開放性的特征,因此,元素養MOOCs、嵌入式課程、數字故事可以作為主要教學模式。

以圖書館為主導設立元素養MOOCs,一方面借助通識類MOOCs進行元素養的普及教育,另一方面通過主題類MOOCs培養學員的自主探究與合作能力。

主題類MOOCs采用問題研究的教學方法,將學員置于一個自主交互學習空間,學員根據興趣選擇主題并形成學習群,借助各種社交媒體軟件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與互動。

嵌入式課程將元素養理念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如在專業教學中引入社交媒體的使用技巧與方法,督促學員在社交媒體上選擇課程資料、交流學習心得、展示學習成果等,在平時課程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員的元素養,是最適合開放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

數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創立于紐約州立大學帝國學院,是將講故事的藝術與多種媒體相結合的一種創新模式。創造一個數字故事需要學員具備搜集和選擇素材的能力、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信息組織能力等,與元素養的培養目標高度一致,適用于想要提升能力并具有一定信息應用基礎能力的開放教育學員。

(四)靈活考核,建立健全評價體系

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對于元素養教育成果和質量的衡量至關重要,是更好地開展元素養教育的必備條件,開放大學針對開展元素養教育,應制定一套有效、可行、可信的評價機制。完善的評價體系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兩個方面的考核,對教學過程的評估包括對教學人員、教學設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評估,可以由教師和學生自行打分,也可以通過訪談、網絡調查等方式開展。通過對教學過程進行考評,不僅可以評價教學活動的成效,還能根據學員的反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和改進。對教學效果的評估是課程評價的核心,應采用動態評價機制,對學員在課程前后自身素質、情感態度、元認知等方面的變化進行評價。[13]開放教育以在線課程為主,可以通過學評結合的方式對學習效果進行考核,即邊學習邊考核,學習的過程就是考核的過程。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開發的元素養徽章系統為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評價體系建設提供了借鑒,該系統由“最高徽章—子徽章—內容—任務—挑戰”五個層級構成,學習者需要由低到高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集齊4個子徽章可獲得最高徽章。[14]美國學界對元素養徽章系統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在增加學習趣味性、激發學習欲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此外,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評價還可以融入學生互評的方式。開放教育的學員數量巨大,學員互評可以極大地節約教師批改作業的時間,促進學員之間協同學習與自我反思。

(五)加強合作,引進優質教學資源

隨著元素養教育向縱深推進,元素養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微觀層面上,開放大學圖書館應加強與學科建設部門、教務處、學院等的合作,加快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教育體系的建立。宏觀層面上,開放大學要積極尋求與其他高等學校圖書館以及各大MOOC平臺的合作,借鑒和推廣有效經驗,引進優質的教學資源,避免盲目重復建設。

美國的元素養教育實踐大多是在不同學校、學科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基礎之上進行的,并依托相關研究項目得以深入開展。在元素養理論提出后,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圖書館與帝國學院合作開設了元素養MOOCs,并對兩所學校的學生提供學分。此外,瑪麗華盛頓大學與匹茲堡大學約翰斯頓分校圖書館合作推出了跨校新生啟蒙模式,在瑪麗華盛頓大學的兩門新生課程中,融入有關元認知、信息甄別、分享、協作等元素養教育內容。國內外各大MOOC平臺上開設的元素養相關課程有40多門,武漢大學、重慶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依托MOOC平臺積累了一定的教學資源。[15]因此,開放大學需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戰略,突破地域和學科限制,加強與其他高校、研究機構以及MOOC平臺的融合共建。

四、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的有效保障

目前,我國元素養教育仍處于摸索階段,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方面的研究與實踐幾乎為空白,為保證其實踐有效開展與應用,有必要從制度、戰略、技術、人才四個方面給予一定的保障。

(一)制度保障

ACRL是主管美國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機構,為美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提供統一指導。我國目前尚無此類似機構,也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標準體系,導致我國開放大學的信息素養教育缺乏統一的政策和規范指導。因此,對于元素養教育,必須借鑒ACRL標準先行的實踐經驗,成立元素養教育指導機構,在充分調研我國元素養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我國本土的元素養教育政策與標準。同時,開放大學應積極參與標準制定過程,結合開放教育的特色建言獻策,提升標準的包容性和可擴展性,從制度層面上對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教育事業提供保障。

(二)戰略保障

在全國元素養教育標準體系的統一指導下,開放大學應切實把元素養培育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并從戰略層面進行系統規劃。

首先,成立開放教育元素養培育工作指導小組,從全局角度進行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并對元素養教育具體實踐進行統一領導。

其次,各開放大學結合自身實際對本校元素養培養的目標體系、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進行微觀設計,同時制定適當的關懷激勵措施以保障元素養教育工作深入、順利地開展。

(三)技術保障

為了滿足學員對元素養教學內容的多樣化需求,處于元素養教育主導地位的圖書館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元素養教育平臺,不僅可以為學員提供遠程答疑,還可以采取虛擬學習空間、專題論壇、虛擬游戲等多種網絡學習形式促進互動。此外,圖書館還可以將元素養教育嵌入原有的圖書館網站,加以改造后將元素養教學資源上傳和發布,保留平臺的技術基礎和用戶基礎。因此,開放大學應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進程,對元素養教學平臺及其資源進行維護與管理,為元素養培育提供技術條件保障。

(四)人才保障

人才是元素養培育過程中的關鍵,一支完整的元素養教學團隊由元素養館員和輔助人員共同組成。元素養館員是元素養培育的核心角色,既是元素養知識的宣傳員,又是整個教學團隊的聯絡員以及教學平臺的維護員,主要由具備一定教學經驗、表達能力較強的館員擔任。輔助人員不僅包括學院的專業教師,還應包括學科領域的專家、教學管理人員、資源提供商等。因此,開放大學要把元素養教學人才的培養納入到學校整體的人才培養計劃,加快人才遴選和培養步伐,形成跨學科、跨部門、校內外人員相結合人才配置格局。

五、結束語

開放教育運動的蓬勃發展衍生出MOOCs這一新型教學形式,MOOCs因其在線性、開放性、大規模性特征,一經產生便迅速成為開放大學課程建設的主要形式。與此同時,MOOCs的廣泛應用也給開放教育學員的元認知、創新能力、協同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而這些正是元素養教育的目標所在。因此,對開放教育學員進行元素養培育,對強化學員的終身學習意識、促進開放教育的長足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開放大學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樹立元素養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圖書館的主導作用、創新教學形式、建立靈活的評價體系、加強資源共建共享,并從制度、戰略、技術、人才四個方面為元素養培育創造有利條件,為提高全民元素養水平做出貢獻。由于元素養是由技術驅動產生的綜合能力框架,開放教育學員元素養培育的目標、內容仍需隨著后續信息技術及教學環境的變遷而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6/201602/t20160202_229322.html,2015-04-28/2019-07-16.

[2]劉麗萍,劉春麗.元素養:信息素養教育轉型新導向[J].情報資料工作,2017(1):100—104.

[3]Mickey T,Jacobson T.Reframing in Literacy as Metaliteracy[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2011,72(1):62—78.

[4]開放教育[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80%E6%94%BE%E6%95% 99%E8%82%B2/410828?fr=aladdin, 2019-03-20/2019-07-16.

[5]Curtis J.Bonk, Mimi M.Lee, Thomas C.Reeves. 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9—40.

[6]肖婉,張舒予.元素養:社交媒體時代高校信息素養教育新理念[J].開放教育研究,2016(5):95—101.

[7]焦建利,王萍.慕課: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學習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116—124.

[8]顧曉敏,魏志慧,劉小龍.互聯網時代開放遠程教育路在何方?——MOOC發展動因及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15(4):75—79.

[9]劉濤.走向元素養: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新動向[J].新世紀圖書館,2015(1):10—12.

[10]周琪,湯敬謙.基于元素養的嵌入式信息素養教育實施策略研究:以威斯康星大學Flex模式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8(4):21—26.

[11]羅國鋒,陸瑤.面向高校的元素養教育體系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12):86—91.

[12]張偉遠.我國開放大學的地位、理念和辦學策略的探討[J].中國遠程教育,2011(6):21—25.

[13]劉麗萍,王翠萍,劉春麗.美國元素養教育實踐及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17(9):2—8.

[14]陳曉紅,高凡,何雪梅.國內外元素養教育研究綜述[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1):58—64.

[15]任艷莉,王彤.國內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知識圖譜分析:基于CSSCI論文(2008—2018)[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9):36—3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Open

Education Students Metalitera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PAN Hong, WANG Zi-peng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China)

【Key words】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open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metaliteracy

(編輯/樊霄鵬)

開放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核心要義是農民的職業認同。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主要包括農民的自我職業認同和社會對農民的職業認同。通過對我國改革開放前后農民職業與身份的分化與變遷過程的梳理,了解我國社會農民職業認同的變化過程。同時,以太倉為例,從科學認定新型職業農民、多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和積極宣傳新型職業農民等四方面闡釋太倉在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的現實行動,以期為我國其他地區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太倉

作者簡介:楊海華(1981-),男,江蘇無錫人,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

基金項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職業教育培訓支持體系建設研究”(編號:16YJA880028),主持人:馬建富;2016年度江蘇省高?!扒嗨{工程”資助項目。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不難看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黨和國家攻堅克難的重點戰略。實現農業現代化,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實現現代化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農村工作的核心要義。

勞動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要素,新型職業農民則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便成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任務。從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措施,可謂力度之大,措施頗多。但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吸引力依然嚴重不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量與質依然無法滿足當前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核心問題不僅僅在于“培”而在于“育”,最關鍵的是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

一、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內涵

在學者的研究中,農民首先是一種職業: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觀念中,職業就代表著身份。因此,一方面農民是一種職業。即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另一方面農民是一種身份,尤其是在戶籍身份的限定下。農民就是具有農業戶口的人。

新型職業農民簡而言之就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把務農作為其終身職業的農業從業人員。盡管新型職業農民較傳統農民有了較多先進的理念與技術。甚至也有可觀的收人,但新型職業農民從職業意義上講首先還是農民。由于長期受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社會對于農民身份與職業的認同度較低。如果不解決農民的職業認同問題,即使運用先進的培訓方法和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來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也可能只是政府的自娛自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提升農民的職業認同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核心要義。

職業是指人們為了獲取持續性的收入而從事的連續性的專門類別的社會業務活動。與職業概念相對應的是身份或勞動角色,那么從另一個視角可以理解為職業就是勞動者穩定的從事某項有報酬的工作而獲得的勞動角色或身份。例如從事農業工作的農民,從事建筑工作的工人等等。因此,從這個角度可知,職業就是身份的象征,身份在個體人生和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職業認同隱含著對“職業身份”的自我肯定。

職業認同是指從業人員在從事工作的過程中,個體與工作及社會環境在互動中逐漸形成的對于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態度的一種認同與肯定。簡言之,職業認同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一種肯定性評價。實際上職業認同是個體對其所從事的職業在自己心目中的一種確認。然后全身心投人其中并且能從中獲取幸福感的心理狀態。這種確認主要包括個體對所從事的職業目標、職業的社會價值及社會認同的自我確認。因此,職業認同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涵:一是職業的自我認同,即個體對該職業的現況、特征、社會期待、現實情境、未來希望、工作狀態及過往經驗等各層面的覺知,統合而成為對這一職業完整持久的理性認知。新型職業農民對職業的自我認同主要包括農業從業人員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現實情境、特征、工作狀態、過往經驗及未來發展的一種自我認知。二是職業的社會認同,也就是社會對這一職業理念、價值及發展取向的認可與肯定。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是指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所具有的價值觀、運作方式符合主流價值觀,并且被社會成員廣泛認可。而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主要包括農民自身、家庭及社會公眾、政府等多方面的認同。同時,職業認同是動態的。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改變,通過相關的人、事、經驗及社會環境的變化進而發生改變。因此,要提升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需要通過今后一段時間持續的實踐努力,更需要依靠政府、社會等多方合作來改變農民自己與社會對農民的固有認知,從而從整體上提升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

二、我國農民的身份及職業變遷

農民職業變遷是指農民從單一的從事農業生產的職業,逐漸分化轉變為其他多元職業的過程。同時,職業是身份的象征,農民的身份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要想提升個體及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首先要梳理一下我國改革開放前后國家及社會對農民身份及職業認知的變遷,并從中汲取提升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有益成分。為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自我及社會的職業認同和行動做法提供借鑒參考。

(一)改革開放以前(1949-1977年):農民職業認同較高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億萬農民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農民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發生逆轉性的改變。農民真正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人罔。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后,農民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員,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沖擊了正常的生產生活,此時農民的物質資料雖然匱乏,但是精神狀態非常激昂與亢奮。與此同時,1958年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的頒行,標志著農村戶籍成了農民身份的主要特征,農民不再是職業而是一種身份象征,并且身份特征更加明顯。既控制了人口的流動,也限制了人們從業的選擇自由,并以固定格式化的形式延續至今,影響了幾代農民的職業發展。因此,從新中國成立到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民成了土地與農業生產的主人,農民的物質稍有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民職業與身份是他們的唯一選擇,此時期的農民政治覺悟較高,國家、社會及農民自身對農民的職業與身份認同度非常高。

(二)改革開放以后(1978-2001年):出現農民工群體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農村改革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這種分配方式不僅使農民有了絕對的自主權,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還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與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蘇南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得從事農業生產不再是農民的唯一職業選擇,農業生產甚至成為農民的副業。同時,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工業化進程不斷加速,以及農村勞動力的解放。大量農民涌入城市,農民職業開始分化,從傳統農民的單一職業向多種職業的轉變,進城務工的農民就有了新的稱謂——農民工,即擁有農村戶籍的城市工人。因此,改革開放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得農村生產力和勞動力得到了徹底解放,農民職業出現了分化,產生了農民工群體,農民工從身份及戶籍角度來看是農民,從職業角度來看是從事非農產業的工人。此時,社會和農民自身對于農民的身份和職業認同度降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最低,甚至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由于存在嚴重的城鄉勞動力二元分割,農民身份嚴重影響了農民的職業發展。

(三)十六大以來(2002年至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提升到國家宏觀層面來考慮。特別是2004年至2017年連續十四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凸顯了“三農”問題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中一部分農民將土地流轉吸收進來,進行農業規?;a,農民自然轉變成了職業農民。在國家出臺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文件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反之城市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加大,很多地方出現了返鄉就業與創業的農民工。因此,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不斷推進、國家惠農強農政策強力加推,以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舉措不斷出臺,越來越多的戶籍農民甚至是非戶籍農民愿意到農村去從事農業生產和創業,農民自身及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在逐步提高。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處于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民的戶籍、身份與職業基本統一,農民職業也很少發生變化,對農業的職業認同相對較高。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戶籍與職業出現了分化,出現了農民工群體,但多數農民的流動只是工作地域和職業的改變。農民身份改變難以實現,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民的身份與職業的進一步分化。阻礙了農民的進一步發展。于是農民逐漸轉換為一種固有身份的象征,在此期間農民的職業與身份認同度最低。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視和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逐漸提高。

三、增強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現實行動與“太倉做法”的實踐與經驗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人的現代化,我國要全面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民的現代化是首要因素,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環節。當前由傳統農民或非農從業人員轉換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法與手段已不是主要問題,核心問題是自我與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與身份認同。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單單是教育培訓問題,更是社會價值觀問題。

太倉是一座江南小城。素有“德企之鄉”和“天下糧倉”之美譽。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70.95萬人,城鎮化率66.28%,高出全國城鎮化率近25%。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在當前還未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是“誰來種地”的問題,農業從業人員數量銳減。由于太倉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太倉農村勞動力一部分轉移到城市,絕大部分戶籍農民已從事其他非農產業相關的職業。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農民也就是小部分中老年人,基本都屬于傳統農民,而且這部分農民也趨于老齡化。其次,是“怎么種地”的問題,傳統農民技術低下。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業的新型農業勞動者非常稀缺,農民的素質遠遠不能滿足太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針對農村勞動力下不去、留不住、后繼乏人的問題,將農民職業化并留在農村是太倉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首要難題。作為蘇南地區全國百強前十的太倉,經濟發達,人民富裕,所以解決太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核心問題是社會和農民自身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問題。值得贊可的是。太倉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職業認同的探索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科學可行的“太倉做法”。因此,在當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梳理探究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現實行動與“太倉做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認定新型職業農民,增強自我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

增強農民職業認同。促進農民組織認同和歸屬感是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通過提升農民的身份和職業認同,改變社會對農民的身份歧視。由傳統農民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是農業的生產者、技術員。同時也是農業的投資者和經營管理者。例如,2016年11月,太倉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太倉市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太政辦[2016]133號),《辦法》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年齡、學歷都作了相應的準入界定,比如對具有大專(含高職)及以上學歷,男60周歲以下、女55周歲以下的太倉戶籍居民,以農業為職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才可自愿申請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同時,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了明確的分類,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三類。通過認定的職業農民頒發統一證書式樣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享受相應的教育資助、創業扶持、社會保險、評先評優、進修培育等激勵政策,比如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費職業教育、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對參加涉農類繼續教育的給予一次性學費補貼:為大學畢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創業支持;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全額或半額的社會保險補貼等等:所有這些激勵和保障措施都極大地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積極性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吸引力。但是對不同類型的職業農民需要進行不同方式的審核認定。對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按年度進行復核。對已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取消認定資格:對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職業農民實行統計管理,以確保有一支穩定務實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因此,太倉通過對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職業身份、設置準入門檻、分類農民職業、提供激勵保障和實行考核淘汰等措施,尤其是頒發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和提供社會保險補貼,大大增強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自我職業認同和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

(二)多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

政府是推動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要科學定位農民職業化問題。明確表達政府自身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把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其納人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職業培訓總體規劃。政府要與農業管理部門、農村社區教育機構、農業類中高等職業院校和職業技術資格認定機構形成合力面向全體農民。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資格認定和技能等級鑒定。培育懂技術、會管理和善經營的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的知識化、專業化、信息化和市場化水平。從而提升農民的自信心和職業認同感。例如,2012年和2013年太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見》(太委辦[2012]61號)、《太倉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實施方案(2013-2015年)》(太政辦[2013]27號),計劃用3年時間,通過遴選200名高中畢業生定向委托農業類高等職業院校進行學歷教育、300名村級農業技術員進行短期脫產培訓、6000名中青年農民進行技術技能培訓等三種形式,加快培養“生產操作型、技能服務型、產品經營型、主體創業型”四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太倉已形成了一套科學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根據培育對象的不同。太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定向委培模式。太倉首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定向委培模式主要是與農業類高職院校進行合作,進行專業性大專學歷教育,培育一批農村后備干部及合作農場負責人作為職業農民的帶頭人。定向委培模式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學校為主體,企業參與,充分考慮學生意愿的四位一體的“政校企生”聯動培育模式,主要采用“一個院校+若干農業基地”的教學實踐模式,教學過程以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為依托,選取各類合作農場為實訓基地。全部采用“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的教學模式來完成學習任務。目前,太倉已累計招錄委培生207人與太倉市簽訂了《農業專業人才定向培養及就業協議書》,進入農業類高職院校進行全日制三年學歷教育。委培生的學費全由政府承擔,畢業后統一調配至村或合作農場就業,并與用人單位簽訂聘用合同,其工資待遇參照所在村(社區)副職干部。首批98名委培生都已畢業并順利就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中的一員,已奔赴農村進行農業生產,創造自己的人生。第二類是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模式。太倉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模式可概括為“專家引領+典型示范”培訓模式。在具體的培訓模式方面,主要包括“田間課堂”、“土專家上講壇”、“送教下鄉”、“師帶徒”等模式;在課程設置方面,以靈活性和實用性為主,分類設計培訓內容,落實確定農業生產實訓基地;在培訓方式方面,主要通過集中授課、跟蹤指導、典型示范、觀摩實習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使農民更加扎實的掌握培訓內容。同時,太倉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原則,既邀請省內外農業專家進行現場教學,又組織職業農民到省內外先進的農業生產基地進行考察觀摩。截止目前,太倉已對5236名職業農民進行技術技能培訓。通過一系列職業農民技能培訓舉措的落實與推進,職業農民的培訓效益逐漸凸顯,職業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斷被激發。職業農民的農業知識與職業技能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提質增效,從而全面提升了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可與職業自信。第三類是農技員輪訓模式?;鶎愚r技員是農業技術推廣的終端,是直接面對農民、有效服務農民和促進科技興農的一支重要隊伍。太倉按照培養“全科醫生”的做法來培養基層“全科農技員”,培訓內容包括農機裝備與農機化發展、農業種養技術、設施園藝、生態循環農業、農產品營銷管理等多個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基層農技員的綜合素質和農技知識,更好地指導和服務現代農業的發展。通過對太倉全市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輪訓,極大地拓寬了基層農技人員的視野,大大提高了農技員的專業素養,打造了一支穩定多元和科學專業的基層農技員隊伍,為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術保障??傊?,通過近幾年職業農民培訓的探索實踐,太倉形成了新型職業農民委培、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和基層農技員培訓等固有模式,構建了科學完善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考試人數累計達到1.37萬人,持證比例達到44.8%,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形成了一支較為穩定的職業農民隊伍。大大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和吸引力。

(三)全面保障新型職業農民,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保障認同

政府要積極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福利保障體系建設,讓農民能完全享受工業企業職工的福利待遇,讓農民的收入、醫療、養老、住房等都有保障,基本做到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收入及住房有保障。例如,太倉積極完善勞動用工標準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農業企業、合作農場等市場主體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勞動合同制度,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收入與其認證等級掛鉤制度:完善參照工業企業職工社會保障標準,建立由個人繳費、單位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職業農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比如,對于村或合作農場簽訂用工合同的委培生,按規定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繳納住房公積金。解除新型職業農民的后顧之憂。為太倉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因此,太倉的新型職業農民工作要簽訂合同,收入與職業等級掛鉤。跟企業職工一樣擁有自己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受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在待遇上有保證,在社會福利等方面也享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大大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社會保障認同和農民職業吸引力,讓農民更加安心地進行農業生產與農業創業。

(四)積極宣傳新型職業農民,提升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

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將會對農民職業與身份認同起關鍵性作用。社會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的宣傳,利用新興與傳統媒體傳播新型職業農民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積極開展各式各樣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大賽。多宣揚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價值和出彩人生。例如。太倉政府和媒體充分地利用微時代新型媒體加強農民職業的宣傳工作,表彰優秀典型和創業成功的新型職業農民,增強廣大民眾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感,引導和激勵更多廣大有志之士加入新型職業農民的隊伍,摒棄“農民沒保障、種地沒出息”的傳統思想,在全社會形成農業致富的氛圍。促使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令人向往的田園職業,既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又能受到全社會的普遍尊重。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以來,全國都進行了模式各異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但關鍵首要解決的是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及身份認同問題,只有解決了農民的身份與職業認同問題,才能有更多的知識青壯年、城歸及有識之士,投入到廣大農村的創業舞臺中去,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作出貢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太倉“做法”與太倉發達的經濟與政府強有力的推動是分不開的,但其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定、多元培育、全面保障與積極宣傳等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希望能為其他地區開展新型農民培育提供一點啟發與借鑒。

責任編輯 肖稱萍

開放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地理標志產品由于具有產權模糊及利益區域共享的特點,從而注定了它必然會產生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現象和株連效應。所以,必須構建一個既能有效促進開發又能有效防止“公地悲劇”現象發生的管理機制。為此,必須遵循幾大原則:開放和公平、有序競爭、地理標志形象統一和各企業品牌形象差異化、行業準入制、特定地域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既要保持地理標志產品的傳統特色又要有所創新。地域政府、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則要找準各自的角色,積極履行各自的職責,采取相應對策。

[關鍵詞] 地理標志;保護和發展;對策

[作者簡介] 馬清學,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營銷管理。(河南 新鄉 453003)

所謂地理標志產品,WTO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3章第22條規定:“一種商品,在一締約國的領土內或者在上述領土的一個地區或地點所生產的原產品的標記,而該產品的某種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在本質上取決于其產地”。我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5年7月15日頒布實施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對地理標志產品的規定是:“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钡乩順酥井a品是一種地域公共品牌產品,一定地區的特產、代表著某特定地域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形象,如果經審核批準注冊的地理標志,享受法律保護,那么就成為一種法律范疇上的地理集體商標。

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因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而形成的地域公共品牌產品極為豐富,如景德鎮瓷器、龍井茶、金華火腿、吐魯番葡萄等。這些產品因具有優秀的地域特質、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因而具有很大的潛在市場。

然而,地理標志產品由于具有產權模糊及利益區域共享的特點,從而注定了它必然會產生經濟學上的“公地悲劇”現象。所以,保護和開發地理標志產品,必須首先構建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

一、地理標志產品的產權特點和“公地悲劇”分析

浙江金華市少數幾家火腿生產廠家為了防蠅防蛆,居然用含有敵敵畏的藥水浸泡火腿。2003年11月16日,央視媒體以“鮮火腿遭遇污染”為題將“金華毒火腿”曝光,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超過50%的金華火腿廠停產,全行業火腿產量減少60%,直接損失2000多萬元,間接損失數以億計。與此相似的還有2004年被媒體曝光的重慶“石蠟火鍋底料”事件、山西清徐“部分醋廠在釀造醋里添加醋酸”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雖然只是區域內某個別生產經營者所為,但對地理標志產品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使其他循規蹈矩的生產經營者受到了株連,給當地經濟尤其是主導產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損失,可謂“一塊臭肉壞了一鍋湯”。

從表面上看,上述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監管不力,地方媒體忽視了輿論監督,個別生產經營者無視國家法律、無視消費者的利益、貪圖眼前暴利。但是,使地理標志產品發生危機的真正原因是,由地理標志產品的產權模糊性和利益區域共享性所導致的“公地悲劇”。

企業商標具有明確的法律主體,為某個企業所擁有,具有法律所承認的所有權以及由此所產生的一切經濟權力,具有排斥性和競爭性特點。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會切實維護和提升其品牌的形象。而地理標志產品盡管有明確的地理界限,但在其地域內是所有相關生產經營者(包括現在的和未來的)共同擁有的一種“公共資產”,地域內的任何一個生產經營者都可以享用但卻不能獨占,因而就缺乏足夠的維護地理標志產品形象的動力,甚至可能作出損害地理標志產品形象的事情。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同類企業商標之間是一種相互競爭、相互排斥、彼此消長的關系。一個企業商標的競爭力提高了市場份額擴大了,必然會對其它同類企業商標造成威脅;反之,如果一個企業商標的競爭力衰弱了市場份額縮小了,就會給其他同類企業商標造成發展機會??墒?,地理標志產品的每一個生產經營者的積極努力都會有助于地理標志產品這種無形資產增值,而地理標志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高又會給所有同質生產經營者帶來潛在和現實的均等的商機。當然,其中任何一個生產經營者如果作出了損害地理標志產品形象的事情,必然會降低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信任度,特定地域內所有同質生產經營者都會受到消極影響,甚至是毀滅性打擊。也就是說,在一定地域內各同質生產經營者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地理標志產品由于具有上述兩大特點,因而在一定地域內各個同質生產經營者(包括現有的和未進入的)就只有積極索取和利用的動力,但卻缺少維護、合理利用、約束自己、監督別人的自覺性。當特定地域內的資源被濫用而使當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或者個別生產經營者生產和銷售劣質產品時,“公地悲劇”和株連效應就不可避免。

二、正確認識和確立保護與發展地理標志產品之間的關系

地理標志產品作為一種地域公共品牌,其資產價值的主要表現方式是:對當地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能力。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資產評估公司——英國Interbrand公司認為:品牌資產是品牌未來收益的折現,品牌資產的大小等于品牌最近3年的歷史利潤的加權平均乘以品牌強度系數。品牌強度:決定了品牌未來的現金流入的能力,最大值為20,可用7個因子和4個因子(1996年提出)兩種模式進行加權綜合所得。7因子是:市場領先度、穩定性、市場特征(行業增長能力、進入障礙等)、國際化能力、發展趨勢(與消費者的相關性)、品牌支持、法律保障。4因子是:比重(同類產品中的市場占有率)、廣度(市場分布)、深度(顧客忠誠度)、長度(產品延伸程度)??梢?,地理標志產品的價值是伴隨著被開發和被發展而不斷增值的??梢韵胂?,假如景德鎮瓷器、吐魯番葡萄等,沒有眾多生產經營者的加入和他們的積極努力,就不可能聞名天下。

所以,發展是目的,保護要為發展而保護。絕不能為了便于監控而對生產經營者的數量和規模加以硬性限制甚至壟斷經營。應當在一定地域內,在土地等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等許可的條件下,鼓勵更多的符合規定資格的生產經營者加入。加入的人越多,他們生產經營的規模越大,地理標志產品的市場擴張能力和給地方創造財富的能力就越強,這就是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當然,加入的人多了、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擴大了、在市場上地位提高了,它所面臨的來自各方面的不確定性因素的干擾和風險也隨之加大。如果不加強監管,缺乏一種自我約束的機制,那么,再著名的地理標志產品也會在較短時間內被毀掉。

三、構建保護和發展地理標志產品管理機制的原則

在我國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這個大環境下,在國際經濟日益一體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要構建一個既能促進我國地理標志產品快速發展又能使之得到有效保護的管理機制,就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開放和公平原則。地理標志產品盡管有嚴格明確的地域限制,就是說其產地只能是某特定地域,但對投資者和經營者的來源和身份卻不能設限,無論他們來自特定地域內部還是外部,不管他們是內資還是外資、是國有的還是私人的,只要具備規定的條件,都要積極鼓勵他們加入,并且要給予他們法律上同等的地位,使他們擁有相同的權利和義務。這樣做的好處是:可引入開發和發展地理標志產品所必需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甚至可引入著名的企業品牌資源。

2.有序競爭原則。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有競爭就會有壓力和動力,才會推動技術和經營管理不斷升級,從而促進整體地理標志產品發展。因此,應當允許在特定地域內至少存在兩個生產經營者,讓他們開展合法、公平、有序的競爭。

3.地理標志形象統一和各企業品牌形象差異化原則。在特定地域內,各相關生產經營者必須使用統一的地理標志標識、產品品質和地域特色必須保持一致、產品質量必須達到或超過統一規定的標準,并且將這些信息以及地理標志產品所包含的豐富的地域文化傳遞給目標市場。但同時,為減小株連效應,各相關生產經營者還必須設計和使用各自的品牌商標,進行差異化市場定位,打造并且傳播各自的品牌個性。根據這一原則,也就是要構建雙層次的品牌經營模式,第一層次是地理標志,第二層次是彼此獨立、相互競爭、共同發展的企業品牌。

4.行業準入制原則。為了保持地理標志產品的地域特質、維護好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形象,所有生產經營者除了必須具備法定的資格外,還必須具備生產經營地理標志產品所必需的資源和能力。為此,有關機構必須對現有的和想加入的生產經營者嚴格把關。

5.特定地域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原則。據中原聯合地理標志研究中心課題組2005年7月對全國323個地理標志的調查:類屬農產品的有307個,占95.0%。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生產經營與自然資源及條件密切相關。開發發展地理標志產品,必須依據生態系統保護和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理論,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的現狀,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加強對地理標志產品的總體規模和對自然資源利用的有效控制。否則,總體規模失控,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經營,必然使當地的生態系統失衡,可能導致地理標志產品的地域特質降低,產量下降,從而影響地理標志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6.既要保持地理標志產品的傳統特色又要根據市場需求有所創新的原則。地理標志產品只所以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主要是因為它具有傳統特色,能滿足人們的某種特殊需求,所以在開發時,首先要考慮如何保持其傳統特質。但市場需求在不斷變化,這又需要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和改善產品品質。

四、保護和發展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的對策

(一)政府應采取的對策。由于地理標志產品具有產權模糊性和利益區域共享性特點,各個生產經營者沒有能力和足夠的動力進行開發和保護,所以必須有相應的組織從其外部加以推動和監管保護,這個組織最好是地方政府。因為政府在培育地理標志產品中有三大優勢:一是組織優勢,即政府可以利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從全局上駕馭和組織經濟活動;二是公正優勢,即政府可以超越個體利益的局限,從區域整體利益出發整合和優化配置各種資源;三是信息優勢,即政府可以從宏觀總體上把握經濟信息。這三大優勢決定了政府可以干各生產經營者干不了和干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在開發初期,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缺少。在保護和發展我國地理標志產品中,地方政府應該采取以下對策:

1.對生產經營者進行教育。通過教育,一方面,改變生產經營者的小農經營觀念,樹立和增強大產業觀念、全球市場觀念、維護消費者利益和合法競爭的觀念;另一方面,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使他們掌握現代生產經營方式和技術。

2.制定地理標志產品的開發和保護的中長期規劃。

3.制定適當的進入標準、生產經營過程標準、產品質量標準,以及對違規操作者的經濟、行政和法律的制裁措施等,以規范生產經營者的行為,并且嚴格把關、加強檢查和監管、做好打假工作,以防止不合格的投資者加入,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確保品牌的聲譽。

4.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吸引和積聚天下各方資金、技術、人才、企業品牌等資源。

5.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做好地理標志產品的宣傳和公共關系工作。

6.創造條件,以政府作為所有者,積極申請原產地保護標記,并切實擔當起所有者的角色。

7.盡量要求區域內各生產經營者注冊自己的商標,打造各自的品牌形象。

8.其他服務。如組織技術服務、提供信息咨詢、協調好內外各種關系等。

為了強化地理標志產品的特色和良好的地域文化形象,政府還應該做到四個統一: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地理標志的標識、統一包裝及防偽設計、統一對外形象宣傳。

(二)行業協會的主要職責。為了更好地為區域內廣大生產經營者提供服務,統一協調和加強監督管理,應該成立一個介于政府與生產經營者之間的民間組織——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應該是由該區域內的生產經營者自愿加入而形成的一個民間組織。凡加入其中的會員享受其服務、履行會員義務、接受其監管。但協會對區域內其他非會員則不應該提供服務,同時也沒有權力進行監管。也就是說,行業協會從法律上說不應該擔當起地理標志所有者的角色。

作為一個介于政府和生產經營者之間的民間行業協會,其主要職責應該是:

1.貫徹落實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嚴格遵守法律法規。

2.積極為本會員提供協會章程所規定的各項服務。如信息收集和發布、開展公共關系活動、組織經驗交流和技術培訓等。

3.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嚴格約束和監督本會員行為,并積極參與打假,以維護協會組織的聲譽。

(三)生產經營者的主要職責

1.認真執行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遵守有關法律法規。

2.自覺接受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的各方面的監督和管理。3.積極宣傳和推廣地理標志產品產品,自覺維護地理標志產品的聲譽。

4.注冊自己的商標,并積極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形象,使自己既能享用地理標志這種公共資源的利益,又能有效防范地理標志的“株連效應”。

參考文獻:

[1]葉柏林.世界貿易組織和法國的“原產地”保護問題[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1998,(1).

[2]張屈征,等.區享品牌的產權特點與政府作用 [J].經濟師,2003,(8).

[3]盧泰宏.品牌資產評估的模型與方法 [J].中山大學學報,2002,(3).

[4] 中原聯合地理標志研究中心課題組.第一次全國地理標志調研報告(2005)[EB/OL].http://unn.people.com. 97cn/GB/41495/3590083.html,2005-08-03.

[責任編輯:喻 俊]

上一篇:校外教育論文下一篇:科普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