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理論論文范文

2023-03-18

會計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法律事實;會計理論;會計改革;會計規則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研究品牌計劃)“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優化路徑研究——兼論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困境及其改進”(項目編號:16XNI006)

著名會計學家郭道揚先生在2009年發出這樣的感慨:“近來我常在思考一個問題,近百年來世界上較大的經濟危機為什么總是發生于美國?”僅僅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里就發生了安然事件和次貸危機,“或許是美國會計信息監管體系與會計準則規范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完善并無懈可擊?這一切催人思考,引人深思:美國連家門口的事也沒有搞好,是否有能力領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潮流?”郭道揚先生指出,有必要對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公認會計原則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度的考察和反思[1]。

一、會計法規制定者的正確理念和立法經驗

(一)堅持獨立自主原則,重視本土理論創新

楊紀琬先生畢生主張建設中國特色會計理論和法規體系。他在1993年曾告誡弟子,“借鑒國際會計慣例是為我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服務的。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初步的國際化,但不等于國際化,至少在許多會計問題上目前各國間還存在很大分歧”。他強調,不論中國的會計法規是否要保持中國特色,都需要有充分而必要的理由[2],楊紀琬先生對過分推崇域外理論的學術傾向表示反對[3]。趨同是我國會計改革的一個過程,其目的并不是照搬國外的規則,而是合理借鑒國外規則中的合理成分為國內經濟發展所用,最終建立起既滿足國內需求,又面向國際趨同的會計法規體系[4]。

(二)重視宏觀層面的信息需求

1992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1條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這種既重視企業經營管理又重視國民經濟管理的信息需求的做法是符合國情的正確選擇。但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比較重視投資者的信息需求,較少考慮國民經濟管理的信息需求。

(三)慎重選擇借鑒樣板,不搞迷信崇拜

劉玉廷同志[5]1999年撰文指出,“各國會計準則實際上都是由其特定的會計環境所決定的,而且與其特定的外部環境相適應。因此,我們在借鑒國外會計研究成果時,不可忽視其前提條件和適用環境,應合理借鑒,不搞迷信崇拜”。他在2001年主張借鑒大陸法系國家的會計立法經驗[6]。劉玉廷同志[7]還指出,國際會計準則并不是國際法,只是建議各國宣傳、推行,因此,把國際標準和國際慣例借鑒到國內,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本土化,即按照國內的實際情況,加以消化吸收。

(四)保持法規的相對穩定性,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則

財政部1965年4月召開的改革企業會計工作座談會所提出的“算要有用,管要合理”是科學的指導思想。反對繁瑣哲學,強調簡明、實用、通俗,應當是會計立法的價值追求。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賬簿報表難用難懂、日常工作重復勞動的問題,才能保證會計法規的合理性和穩定性。1987年,楊紀琬先生、余秉堅同志[8]提出,為了不使會計工作發生人為的混亂,規章制度在一段時間內總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就整體來說,應當堅持“先立后破”的原則,不能搞“先破后立”。

(五)科學地認識會計信息對于引導資源配置的價值

陳毓圭同志[9]提出,“要把注冊會計師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不要夸大會計對經濟的影響。目前存在的誤區之一,就是往往把企業的利潤看成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指標,利用利潤作為指標來考核企業家的業績,甚至上市和退市的判斷標準,評價地方政府的政績等,這種做法是不恰當的……實際上利潤指標只是一個意見、一種評價而已,把利潤看成是可以衡量一切、無所不能的工具,是非常危險的”。這一觀點對于完善會計監管制度和證券監管制度具有積極的指導價值。

綜上所述,財政部門和會計管理機構已經注意到會計法規制定需要本土創新理論的支持,需要考慮國民經濟管理的需要,需要審慎選擇借鑒樣板,需要盡量保持會計法規的穩定性和合理性,從而形成科學的立法理念。遺憾的是,會計立法實踐中未能一貫地堅持上述立法理念。“依法管理會計工作”理念的提出,為后續會計立法指出了正確的方向。目前,具體準則中存在不少與上位法不一致的規則,在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種現象亟待糾正。

二、會計理論與會計規則的改進方向

(一)對我國企業會計改革歷程的簡要回顧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制度的建設是以蘇聯經驗為樣板的。這種立法理念雖然在九十年代被貼上了“財政決定財務、財務決定會計”的標簽,被認為過于繁瑣,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會計制度完美地貫徹了上位法的要求,其控制力之強,是后來的會計法規所難以企及的。

1985年出臺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順應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需要,確立了國際通行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平衡公式,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財務狀況變動表為核心的會計報表體系。這是比較成功的一次改革。其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新的會計平衡公式如實反映了企業法人這一民事主體的法律關系,會計規則堅持了會計基本原則,強調要遵守法律法規,一律禁止盯市調賬。

遺憾的是,在后續立法中,立法機關受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影響過大,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制定實際上是在世界銀行指定的外國會計公司的協助下完成的,本土學術的貢獻微乎其微??傮w來看,會計改革初期所提出的“國際協調”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企業會計核算制度的建設若能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會計制度》的立法理念與“國際協調”理念結合起來,則必然能夠形成高質量的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制度的演化如圖1所示。

(二)冷靜對待境外勢力提出的國際趨同口號

1.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一門生意。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本身只是一個私立基金會(現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下設的一個私立機構,它制定的文件是享有知識產權保護的私人財產。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提供的信息表明,當前其主要收入來源包括:國家或地區的捐款收入(2015年為1430萬英鎊,占全部收入的52%)、會計師事務所捐款收入(700萬英鎊,占26%)、自創收入(包括發行收入、訂閱收入和使用費收入,550萬英鎊,占20%),以及其他收入(如投資收益和演講收入)?;饡I資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些國家捐款額嚴重低于按GDP占比分攤的額度;一些國家停止向基金會捐款;一些國家應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沒有向基金會捐款;邀請中型會計師事務所捐款進展不理想等??梢?,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本身就是一門生意。制定規則本來就是一門高級生意,更何況這門生意又跟證券行業掛上了鉤。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這門生意的主要受益者是注冊會計師行業和證券交易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口號是證券市場合并的產物。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這個做生意的私立機構甚至都吸引不到一位有分量的法學家參與。這就清楚地表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試圖在法律體系之外,另行創建一套基于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規則。

盡管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自我標榜為“全球會計準則”,但實際上,它僅僅是證券信息披露規則,還未實現其終極目標——形成全球證券交易所統一信息披露規則。全球大型證券交易所之間的客戶競爭和合并浪潮是國際會計趨同的真實驅動力。200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收購泛歐證券交易所(Euronext),從而組成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跨洲證券交易所——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NYSE Euronext)。2008年,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收購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鞏固了其證券交易所龍頭老大的地位。歐盟境內的證券交易所一律根據2002/1606號條例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而美國的證券交易所一直采用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作為信息披露規則,直到2007年才宣布接受上市公司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歐美證券交易所的合并凸顯了公認會計原則與國際準則并存的矛盾。

2.國際趨同的推動力量。熱衷于推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主要勢力有四個:其一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它是會計國際趨同的始作俑者,其后繼者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繼承了其立場并策動了趨同戰略。其二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它是國際準則的操作者和受益者。其三是國際證監會組織,它出于試圖統一證券信息披露規則的目的而積極支持國際會計準則趨同。其四是巴塞爾委員會,它出于推行審慎監管和巴塞爾協議的目的而積極支持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此外,1982年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第67號決議所設立的會計與報告國際準則政府間專家工作組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出于不同目的,對全球會計準則趨同起到過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一些發達國家總希望將本國或本地區的標準作為協調的基準,這樣可以不費任何力氣而坐收協調之利;但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則必須花費大量的協調成本,包括學習、培訓成本,支付外國會計師服務費用和咨詢費用等,因此朝哪個方向協調也是一個利益問題,而對于這一點,發達國家目前面臨著更為緊迫的形勢。因為誰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利益之爭將決定會計國際化的發展方向[10]。

3.繼續推行國際趨同路線圖的危害。我國若繼續推廣國際準則會導致實體經濟受到損害。

(1)企業會計賬簿作為法律證據的可信性將會被大大削弱。在國際會計準則中,會計已經淪為一門“魔術”。財務報表中包含了大量的預期因素,且缺乏民商法、經濟法的支持,這導致會計賬簿喪失了法律證明力。

(2)利潤表的作用大大下降,公司法、稅法、統計法的實施難度加大。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會計報表中的“凈利潤”不再是公司法第八章所稱的“稅后利潤”,不能代表公司的業績。如果對缺乏法律依據的預期利潤進行分配,則會嚴重地背離公司法的資本保全原則。會計是唯一能夠提供企業利潤數字的科學,而國際準則違背了會計的功能定位。稅收(尤其是企業所得稅)和統計工作具有較強的會計信息依賴性,依法治稅和宏觀經濟調控客觀上需要有穩定合理的企業會計數據提供支持。如果不及時剔除會計報表中的預期因素,統計公報中的數據就受制于證券市場行情,那么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

(3)對企業業績的評價變得更加困難。會計是唯一能夠提供企業凈利潤數字的科學,而國際準則下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財務會計數據都很難可靠地用于企業業績評價,資產負債率、凈資產報酬率等財務指標已經面目全非。因此,進行財務業績評價時就需要剝離所有預期因素,另行計算不包含金融預期的財務指標。

(4)法律的穩定性將會受到破壞。國際會計準則在本質上是脫離法律原則、建立在獨創的概念框架基礎上的一整套證券市場從業機構聯合設計的金融分析規則,它并非國際法。國際資本和證券行業迫不及待地想要統一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規則,于是倡導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這可以理解;各國證監會也許有理由為了資本的跨國跨地區自由流動而倡導資本市場會計規則的國際趨同。問題在于,該規則僅僅是服務于金融監管當局和證券投資者的規則,它代表的是急于收購他國優質資源的壟斷金融資本的利益。對于實體經濟發展而言,該規則的益處較小,反而具有潛在的危害性。

會計法規需要具有穩定的價值導向。這一點是理論研究者很容易忽視的。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自1973年成立之日起就繼受了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決策有用觀”的價值導向。而這是唯一的、正確的價值導向嗎?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演進歷程否定了這一點。公認會計原則自1938年起直至1972年,從未強調過要以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為服務目標,而是篤行歷史成本會計。決策有用觀的價值導向是越來越多的非會計專業人士主導準則制定程序的結果,它成為美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指導思想,是從1973年才開始的。

4.科學評價域外經驗。公司法、證券法從未規定也不可能規定會計應當“為證券買賣和企業估值服務”。會計界個別學者對民商法、經濟法、會計學基礎理論的理解存在嚴重偏差。

(1)公司法并非是“為證券買賣和企業估值服務的”。作為重要的市場主體法,公司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規范公司的組織和行為,保護公司、股東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公司法膽敢宣稱其立法宗旨是為“證券買賣和企業估值”這一單一的私人利益導向服務。

(2)證券法也不是“為證券買賣和企業估值服務的”。證券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規范證券發行和交易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該法所強調的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三公”原則,而不是“為證券買賣和企業估值服務”。從法理上看,證券法是公司法的特別法,根本不可能出現違背公司法的目標導向。

(3)會計理論應當以法學為理論基礎。會計是對權利、義務等法律關系的分類統計,會計學是唯一能夠提供企業利潤數字的科學。依法納稅和依法分配是所有企業的權利和義務,作為法規的會計規則必然遵從稅法和公司法。目前流行的所謂會計應當“為證券買賣和企業估值服務”的觀點的實質,是把金融分析規則強加給會計師,從而達到活躍證券市場、瓦解證券監管的目的。世上模型千千萬萬,根本沒有一個公認的股票估值模型。股票該賣多少錢?它的公允價值是多少?在交易達成之前,沒有誰能算出來。故而,會計根本就不應當著眼于為企業估值服務。

(4)不能把公認會計原則等同于會計法規。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是美國證監會要求美國上市公司采用的信息披露規則。美國沒有聯邦公司法,公司、會計的立法權限屬于各州。例如,要在特拉華州成立一家公司,就必須依照該州的《特拉華州公司法》注冊成立,然后遵循該州的法律依法納稅、依法分配。如果該公司在該州發行了證券,則還需要按照該州的證券法向該州的證監局報送監管資料。如果該公司還跨州發行了證券,則還應向聯邦的證券監管機構報送監管資料??梢?,在美國,公認會計原則不是法律,而只是證券監管行業規則,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要遵循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屬于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法律層級效力上屬于財政部頒布的部門規章(基本準則)和規范性文件(具體會計準則)。我國會計立法實際上是在把美國證券市場上不合理的信息披露規則當作會計法規進行推廣。

綜上所述,為了建設適合我國經濟建設實踐所需的高質量的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我國學術界需要實現從“制造論文”向“創造知識”的跨越,會計法規的制定需要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

(三)捍衛會計立法和經濟監管的自主權,完善國家統一的企業會計核算制度

1.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前身為國際會計準則)不適合作為立法藍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不是國際法,而僅僅是民間機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牽頭設計的、推行于一些大型證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規則,它的藍本主要是美國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

1938年,美國證監會將公認會計原則的制定權轉授給了美國會計師協會。由此開始,注冊會計師行業從自己的行業利益出發,制定的會計政策完整地容納了20世紀20年代自由放任的美國證券市場上的各種會計操縱手法,設計出了一整套彈性化的會計規則,這套規則就是公認會計原則。會計準則中的資產減值、公允價值、權益法、外幣折算、遞延所得稅、合并報表、權益法結合法、購買法、借款費用資本化、研發支出資本化、套期保值會計等會計規則允許企業在缺乏原始憑證的情況下竄改賬簿數據,導致“會計造假合規化”問題愈演愈烈。

2.明確界定會計法規的立法理念。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宣稱,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為證券投資者和商業銀行提供決策支持,這就是理論界主流研究所稱的“決策有用觀”。這種立場與立法實踐不符,缺乏法律依據。金融資產的價格是由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預期所決定的,會計信息不是也不應該是金融資產價格的決定因素。

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現有的股東、管理層和政府機關,而不是潛在的證券投資者。為企業經營管理和國民經濟管理提供具有法律證據力的財產權利和業績信息,是會計的法定職能。

我國1999年修訂的會計法第九條規定,“各單位必須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會計核算,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任何單位不得以虛假的經濟業務事項或者資料進行會計核算”。上述規定彰顯了會計的一項基本原則,即“根據法律事實記賬(記賬行為必須具備原始憑證的支持)”。根據法律事實記賬所形成的會計信息具有公益性和公信力,能夠一視同仁地服務于企業的所有利害關系人。相反,缺乏原始憑證的記賬行為則屬于違法行為??梢?,會計法第九條是檢驗會計規則合法性的試金石。如果運用這一條來考察域外的會計規則,立法機關就可以從容自信地拒絕很多似是而非的會計規則。

3.科學總結我國會計立法的歷史經驗并吸取國際會計領域的主要教訓。會計制度在本質上是一國民商法、經濟法的實施細則,它是民商法、經濟法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由于全球法律制度存在重大差異,因此,會計法規作為民商法、經濟法的實施細則,決不可能實現國際趨同。試圖跨越司法管轄范圍制定區域性統一會計法規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

會計制度是優于會計準則的立法形式,其顯著的優點是簡潔易用、便于貫徹落實上位法。我國的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這體現了我國法律制度的先進性。我國擁有統一的、單一的公司法和稅法,這為制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提供了寶貴的法律基礎。實踐證明,我國的會計制度長期遵循上位法,為上位法的貫徹實施發揮了積極作用,歷次會計核算制度改革的成功推進都得益于有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作為支撐。

會計改革應當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不應當拋棄行之有效的、受到實務界廣泛支持的企業會計制度。相反,對于與我國傳統做法有所不同的域外做法,應當保持警惕的態度,決不能輕易引入任何一項不符合會計基本原理的規則。

4.加緊完善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兩則”“兩制”順應了企業資金來源多樣化的實際情況,把會計等式從“資金占用=資金來源”改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使得會計信息得以全面地反映企業的法人財產權等法律關系,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后續立法如果能夠在此基礎上深入圍繞財產權利、負債等基礎要素展開研究,就有望建成基于我國法律原則的會計法規體系。但遺憾的是,會計立法機關這時候沒有比照法國、德國等的立法經驗制定遵循上位法的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而是繼續借鑒美國經驗制定了一套偏離上位法的證券信息披露規則(會計準則)。筆者參照法國、德國的成功經驗,梳理形成了關于完善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路線圖,如圖2所示。

(1)修訂會計法,科學合理地界定會計的基本原則。應當堅持現行會計法第九條的規定,把“根據法律事實記賬(記賬行為必須具備原始憑證的支持)”作為會計的首要原則,并運用這一原則審查其他會計原則的合法性,把“謹慎性原則”等失當的原則剔除出會計法。

(2)在行政法規中明確區分“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和“證券信息披露規則”。修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在條例中明確區分“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和“證券信息披露規則”。所有企業都應遵循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編制會計報表。會計報表具有法律證明效力。

把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明確界定為證券信息披露規則,僅僅適用于上市公司。也就是說,上市公司除遵循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編制會計報表外,還應遵循會計準則進行補充性的證券信息披露,且補充性的證券信息披露不具有法律證明效力。

(3)逐步提升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層級效力。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要求遵照上位法的規定制定會計規則,但是,不應當超越上位法的授權。我國公司法、稅收征收管理法、企業所得稅法、統計法對會計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應當遵照執行。

作為對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所主張的“決策有用觀”這一理念缺乏法律依據。我國公司法以及(作為公司法的特別法的)證券法從未提出這一不合理要求,從法學理論來看,“決策有用觀”不能作為我國法律的法定要求。因此,應當在條例中否定理論界所推崇的這一失當理念。

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應當嚴格遵循會計法規定的“根據法律事實記賬(記賬行為必須具備原始憑證的支持)”的會計基本原則??裳赜谩缎∑髽I會計準則》的成功經驗,刪除資產減值、公允價值、權益法、外幣折算、遞延所得稅等不符合會計基本原則的會計規則。在“根據法律事實記賬(記賬行為必須具備原始憑證的支持)”這一會計基本原則的指導下,政府會計、企業會計的會計要素有望統一。

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其一,是適用于所有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其二,是補充性的《會計核算辦法》,《會計核算辦法》是針對特殊行業(如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業、證券業、施工企業、石油天然氣行業、房地產開發企業等)的會計核算業務做出補充性的規定。經濟業務迥異的會計主體所適用的會計核算規則和會計報表格式,也必然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保險行業、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傳統工商企業的會計核算規則和會計報表格式既有共性,也有差異?!镀髽I會計制度》及其補充性的《會計核算辦法》能夠妥善處理上述共性和差異。

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法律層級可暫時維持現狀,待施行一段時間后應當升級為行政法規。原因在于,人民法院做出的判決是以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為依據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通常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4)調整會計準則(證券信息披露規則)的適用范圍。我國目前共有7000多萬戶市場主體,上市公司在其中所占比例極小。沒有理由把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適用范圍推廣到所有大中型企業。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把目前施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界定為上市公司的證券信息披露規則。也就是說,上市公司除了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還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進行證券信息披露,它們能夠承受這種額外的負擔。如此調整后,非上市公司不采用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從而可以節約大量的社會資源。會計準則(證券信息披露規則)可由財政部和證監會聯合制定并發布。

(5)堅持科學的會計立法理念。一方面,要進一步貫徹開門立法的理念。吸收法學專家、企業家、稅務機關等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參與會計立法論證。另一方面,要繼續執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路線圖,并加大宣傳力度。這有利于化解G20、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等所宣揚的全球會計準則概念對我國會計立法所造成的輿論壓力,有利于保持國際趨同策略的穩定性、避免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有利于應對學術界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等業界人士創新求變的理論沖動。如此,可快速實現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全面趨同??陀^地說,財政部先后通過倡導國際協調和國際趨同,已經成功地破解了學術界和注冊會計師行業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迷信,驗證了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先進性,這是國際趨同戰略的重大成就。通過1992年以來的實踐檢驗,財政部有理由更加堅定地自主制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抵制學術界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等過度迷信“國際先進經驗”的立場。在本質上,會計法規是民商法、經濟法的實施細則。因此,會計法規的國際趨同是完全不可能的。作為對比,證券信息披露規則(會計準則)是可以實現國際趨同的。

(6)采用“漸進轉彎”的方式實行漸進的改革。會計改革應當堅持科學的會計立法理念,著力打造科學、合理的會計理論體系和能夠經受時間考驗和實踐檢驗的會計核算制度。

在輿論準備階段,需要組織立法機關、實務界和學術界對會計理論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探討,特別是對會計要素、會計原則等概念框架問題進行辯證分析,還應當吸收法學家、企業家、金融分析師、研究者參與基礎理論研究。

在理論研究階段,可以以財政部招標課題的方式組織基礎理論研究。確定10 ~ 15個課題,公開招標,每個課題至少指定兩個團隊展開競爭性的研究。要求各研究團隊提供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辦法的立法建議稿,在網上接受各界評議,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每項研究報告經評審合格后,由財政部、中國會計學會出具采納證明或優秀成果證書,以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梢钥紤]通過網絡、微信平臺或報刊等形式引領學術界和實務界人士對基礎理論進行探討,邀請業界人士對理論爭鳴進行點評,引導各界人士盡快對基礎理論問題達成共識。

在試運行和正式實施階段,需要選擇大型、中小型、微型企業進行模擬運行,根據反饋意見修改和完善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

總之,無論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是否與法律法規掛鉤,法律法規都在那里,所有企業都必須遵守。依照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完善我國的會計法規,是會計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本文為《會計規則的由來》系列文章之十八。

主要參考文獻:

[1]郭道揚,汪祥耀,邵毅平.美國會計準則研究:從經濟大蕭條到全球金融危機(序)[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1~2.

[2]楊紀琬,閻達五.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J].會計研究,1980(1):2~10.

[3]夏冬林,馬賢明.中國會計改革之路——與楊紀琬教授就當前會計改革問題的談話記錄[J].會計研究,1993(4):22~27.

[4]王軍.立足國情、放眼世界、迎接會計理論研究的美好明天[J].會計研究,2007(7):3~6.

[5]劉玉廷.加強會計理論研究推動我國會計準則建設[J].會計研究,1999(5):6.

[6]劉玉廷.《企業會計制度》的中國特色及與國際慣例的協調[J].會計研究,2001(3):3~8.

[7]劉玉廷.中國會計改革:理論與實踐[J].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238~246.

[8]楊紀琬,余秉堅.新中國會計工作的回顧(四)[J].會計研究,1987(5):43~47.

[9]陳毓圭.原則導向還是規則導向——關于會計準則制定方法的思考[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6):26~31.

[10]馮淑萍.關于我國當前環境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J].會計研究,2003(2):2~7.

作者單位:1.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100872;2.中國人民大學財務會計研究所,北京100872;3.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創新應用支持中心,北京100872

會計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物流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提高運營效率、構建核心競爭力是物流企業的內在需求。文章在分析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的基礎上,梳理了管理會計應用于物流企業的三大優勢,并構建了物流企業應用管理會計體系框架,研究得出:科學合理地將管理會計的先進方法和相關技術應用于物流企業經營管理中,可以加強內部精細化管理并完善企業內部責任單位的績效考核體制,是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最后,提出了物流企業運用管理會計需注意的三個主要問題。

關鍵詞:管理會計;物流企業;業績評價;精細化管理

Key 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 logistic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ine management

引 言

隨著國內外對管理會計理論體系的深入研究,我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和管理會計實踐工作的推進,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體系。管理會計與傳統的財務會計不同,它是管理與會計的有機結合體,具有研究主題廣泛性、研究方法和應用理論多樣性等特點,將成本會計與管理、管理控制系統和外部導向型管理會計等方面的先進方法應用于企業管理中,不僅改變了會計領域的傳統理論和方法,在經濟管理領域的影響也很深遠。

如何以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形成貼近企業管理會計實踐的具體方法,是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學術界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管理會計方法的適用性和經濟后果,并揭示出其普遍規律性,而實務界的關鍵突破點是,如何選用適合企業的管理會計技術來創造價值。國外的管理會計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已非常廣泛,大部分的財務人員除了基本的財務會計工作外,主要承擔著管理會計的職責。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和應用起步較晚,雖然已經逐步從數量、定額管理向成本管理和價值管理過渡,從部門管理向全面預算管理、從運營管理向戰略管理演變,還沒有形成適合我國的管理會計體系,管理會計的應用現狀不能滿足不同規模、不同經營情況企業的需求,從事管理會計工作的工作人員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和要求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企業作為支撐經濟運行重要服務機構,其運行效率、經營績效和發展戰略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王斌(2014)提出拓展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的領域,即由制造業向非制造業、由盈利組織向非盈利組織等延伸。因此,如何順應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科學合理地將管理會計的先進方法和相關技術應用于物流企業經營管理中,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并完善企業內部責任單位的績效考核體制,是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1 物流企業運用管理會計的優勢

物流企業承擔著將商品從制造商送到顧客手中的重要職能,整個物流成本中,營運成本所占比重最大,如何降低物流過程中的營運成本,是提高其經營效益的關鍵途徑之一。雖然現代科技為物流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保障,管理思想的轉變使得企業越來越重視自身的發展方式,現代的物流企業不斷利用EDI等現代技術,提高了企業自身的工作效率。但是,物流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缺乏科學性管理模式,嚴重阻礙了物流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將管理會計應用于物流企業管理中,具有以下優勢:

1.1 有助于物流企業實現會計核算管理與控制

由于物流企業物流形式的多元化,服務過程具有多環節流轉性、多群體合作的復雜性等特點,其收入界定和成本確定也比較特殊而復雜,再加上國家尚未出臺物流行業的會計核算制度,物流企業沒有形成統一的收入計算口徑與成本歸集分配的方法,難以反映和對比物流企業經營業績的真實情況。傳統財務會計主要局限于單方面降低成本策略,戰略成本管理是從戰略角度研究成本形成與控制方法,物流企業可以將日常經營管理與長期計劃決策相結合,從多維度核算部門、產品或項目等業務,站在物流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將管理費用、交通費用、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管理等粗放式會計核算模式,轉變為精細化核算模式。實現了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追蹤分析功能,能夠從源頭上識別產生的差異及原因,為戰略管理的每一個關鍵步驟提供戰略性成本信息。

1.2 有利于物流企業績效管理的變革

業績評價包括企業的財務業績評價和管理業績評價兩部分,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是實現企業經營狀況評價、管理決策和監督控制的主要方式。傳統的業績評價系統主要被視為部門或職員的獎懲工具,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消耗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于企業內部較量中,造成了企業人員的沉重負擔,忽略了業績評價系統的真正職能。管理會計的業績評價方法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可通過局部的業績改善提高企業整體業績,并將企業的發展戰略滲透于日常經營管理中,使企業的運營活動均具有價值增值效應。

1.3 有利于物流企業制定科學的戰略決策

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所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不僅需要管理會計通過管理精細化提供相關信息,更需要其通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為管理者戰略決策提供支持。相對于歐美物流產業來說,我國物流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以企業化為中心,形成了專業化和多元化服務模式,如何通過科學決策和有效管理來增強價值創造力是物流企業的迫切需求所在。適合的管理會計體系能夠及時、準確、全方位地向管理者提供形式豐富、內容詳實的管理會計報告,為物流企業預測分析、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全面預算等提供信息支撐,有效解決運營管理與戰略決策脫節問題,同時提升了風險防控能力。

2 物流企業管理會計體系構建

2.1 基于作業的物流成本管理

作業是指企業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在產品或服務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中產生的成本或費用。成本驅動理論認為,以作業為計算成本的中間橋梁,基于作業動因來確認和計量各作業中心的成本,可以依據不同的動因選擇不同的分配標準,進行費用的控制、歸集和分配,成本驅動能夠準確反映企業運營績效。由于物流企業的間接費用所占比重較高,采用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將成本的分配與所消耗的資源聯系在一起,難以全面、真實地反映物流企業的成本信息,從而影響企業管理決策的有效性。而且,物流企業成本管理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貫穿于包裝、運輸、流通、配送、倉儲、裝卸與搬運等各個環節,單獨降低某一環節的成本并不能保證降低整個階段的總成本,這與作業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追蹤成本動因不同。因此,科學合理地擴大成本分配范圍,不斷優化價值鏈,將作業成本法應用于物流企業成本管理中是物流企業解決現存問題最佳的選擇。

作業成本管理方法比較適合間接費用較高的物流企業,通過資源——作業——產品的成本歸集路徑,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成本管理中成本扭曲問題。同時,通過區分各個環節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對物流成本進行管理,可以系統化地分析作業成本動因,得到相對可靠的成本信息,使產品定價難的問題得以解決。

2.2 基于作業的流程優化與控制

物流企業是典型的以流程為核心實施運營管理并獲取收益的機構,每一種物品從包裝、運輸到最終消費者手中,經過一個個相互聯系的作業環節——作業鏈,是形成價值和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因此,必須具有嚴格的全過程控制體系,企業才能達到降低成本并預防風險的目的?;谧鳂I分析,可以挖掘產品的資源動因和費用,梳理確認作業的增值性和有效性,通過消除或減少非增值作業,實現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從而優化或改造作業業務處理流程。這樣,可以從作業價值鏈角度分析并確定單元價值鏈上的成本與效益,并基于戰略目標調整作業環節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升作業執行效率和質量,使物流企業取得成本優勢,為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保障。

2.3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企業業績評價

基于作業成本管理與控制的業績評價體系,會給物流企業績效管理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將作業管理的思想引入企業業績評價中,既能提取定量(財務)指標又可以獲取與作業過程密切相關的定性(非財務)指標,而平衡計分卡方法是從四個維度進行績效評價研究,如財務、客戶滿意度、內部業務流程、學習和成長,同樣適合于物流企業開展業績評價,這種方法為物流公司的動態戰略管理提供了制度框架和結構分析。

平衡計分卡的核心理念在于將戰略層層落實,其基本框架可以幫助企業完善和規范企業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從而為構建和設計科學、全面、有效的物流企業運營狀況指標體系提供理論指標,是提升物流企業客戶服務水平、及時響應速度,完善管理體制和運作模式的有效方法。

3 運用管理會計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3.1 明確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核心目標

傳統的財務會計主要是基于真實的交易與事項,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及其結果,能有效解決“所有者—管理者”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問題,為管理者經營管理、投資和融資決策提供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是內嵌于組織并為管理者服務的管理控制體系,系統所提供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既為管理者做出理性決策提供科學支撐,還有利于建立企業內部不同責任主體之間信息溝通渠道,能更準確地把握組織活動的運行狀態和可控制性。與財務會計不同,管理會計更加關注企業的經營性和控制性,其終級目標是落實組織戰略、為組織創造價值,從而實現企業價值增值。

3.2 重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與管理信息系統的交叉和發展,不斷地變革著財務會計工作的內容和流程,而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是以戰略管理為根本、價值創造為導向,提供的信息將能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全貌,使財務會計成為其一部分。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設計和應用方式,大大制約了管理會計充分開發和利用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只有運用會計領域的創新工具重構會計信息系統,將管理會計與公司數據庫設計思想有效融合,把大量的會計和業務數據轉換為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加強戰略決策、公司業績評價和信息系統設計功能之間的聯系, 才能確保管理會計人員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公司戰略管理和控制中(孔寧寧,2007)。

重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有助于管理會計人員深入地識別和分析價值鏈的增值節點,從而更準確地收集和提供管理決策所需要的相關信息,提高戰略指標和經營指標的有效性,從而實現企業控制和決策流程的增值。

3.3 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企業管理者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狀況,自身也應具有一定的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能力。通過研究國內外管理會計理論,將管理會計的先進技術和實踐應用有機結合,才能確保理論研究的有效性并加快管理會計研究成果的應用。將國外的理論本土化需要對該領域有深入了解的人員來完成,即管理會計師,因此,物流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通過相關機構進行專業化管理會計人才培訓,并設置管理會計機構、組建專業化團隊,提升管理會計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和研究之中。只有提升管理者管理會計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更好地與物流企業的運營和管理特點相結合,深入理解和構建管理會計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框架,通過有效運用理論基礎來規范管理會計應用,形成一個適合物流企業的基于價值驅動的管理控制系統,為企業的經營決策、規劃與組織控制服務。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物流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越來越復雜,互聯網+將優化會計服務產業布局和會計服務流程(毛元青,2014),對管理會計人員所具有的技能或勝任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管理會計人員除具有最基本的管理會計理論和技術外,還需培養一些高級管理會計技能,如企業風險識別能力、戰略方案的評估能力和宏觀經濟對企業影響的預測能力等,實現企業運營過程的預測、參與、規劃和控制等職能。

4 小 結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經濟結構調整和要素驅動轉變的轉型時期,我國制造業和非制造業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如何結合企業的行業特性、經營管理特點和戰略目標,構建適用可行的現代企業管理會計體系,為企業經營管理和控制體系服務,優化企業的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和質量,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新時期企業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意識到管理會計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運用的必要性,應運用理論基礎來規范管理會計應用,加強考核提高企業會計人員素質,規范管理會計在經營管理中的運用,加強企業管理者管理會計意識,強化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控制能力,使企業運營活動和持續競爭發展能力處于最優狀態。

參考文獻:

[1] 孔寧寧. 基于平衡記分卡的REA模型重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J]. 當代財經,2007(8):117-120.

[2] 熊焰韌,蘇文兵. 管理會計實踐發展現狀與展望——先進管理會計方法在中國應用狀況調查[J]. 會計研究,2008(11):84-91.

[3] 潘飛. 中國企業管理會計研究框架——以價值為基礎和戰略導向[J]. 會計與經濟研究,2012(2):3-12.

[4] 王宏偉. 物流企業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物流技術,2013(4):89-91.

[5] 王斌,顧惠忠. 內嵌于組織管理活動的管理會計:邊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來[J]. 會計研究,2014(1):13-20.

[6] 毛元青,劉梅玲. “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會計信息化探討[J]. 會計研究,2014(11):90-92.

[7] 鄭濟孝. 管理會計與會計信息系統理論框架[J]. 會計之友,2015(5):17-19.

會計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 本報記者 沈漠

財政部門還將加強企業會計準則宣傳、培訓,密切跟蹤上市公司年報;完善企業會計問題應急處理機制,定期與監管部門、有關企業及會計師事務所等溝通交流企業會計準則實施情況,并加強企業會計準則與稅收政策、監管政策的協調。

此外,上述負責人稱,“我們將充分發揮會計標準戰略委員會、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以及會計準則研究、起草、實施等方面的作用;強化企業會計準則咨詢專家隊伍,充實研究力量,提高咨詢水平?!?/p>

推進管理會計應用 完善內控規范體系

《會計“十三五”規劃》明確,“十三五”時期的第四大任務是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拔覀儗幦≡?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為統領、以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為具體指導、以管理會計案例示范為補充的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并發布系列分行業產品成本核算制度?!鄙鲜鲐撠熑吮硎?,同時將抓好管理會計指引體系實施,加強管理會計理論研究、教學教材改革,支持管理會計創新中心建設。

同時,財政部門將積極推動企業和其他單位會計工作轉型升級,進一步發揮會計工作在戰略、預算、成本、營運、投融資、績效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職能作用,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據了解,“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第五大任務是完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拔覀儗⒀芯恐贫ā墩畠炔靠刂埔幏丁泛汀斗菭I利組織內部控制規范》;修訂《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將內部控制對象從經濟活動拓展到全部業務活動和內部權力運行,并制定量化指標體系;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及其配套指引,制定《小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鄙鲜鲐撠熑朔Q。

在實施方面,財政部門將推進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內部控制規范;會同監管部門制定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掛牌公司執行內部控制規范的政策措施;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執行內部控制規范情況的監督檢查。

上述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的第六大任務是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財政部門將不斷更新企業會計準則通用分類標準,推動監管部門出臺監管擴展分類標準,適時推動建立以披露財務報告數據為主的社會化會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研究制定企業賬戶層面和交易層面會計數據以及相關業務數據交換標準。

同時,財政部門將認真抓好《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等制度的貫徹落實,積極探索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化工作,推動基層單位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系統的有機融合;引導企業應用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促進財務、業務數據的融合;研究探索會計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會計資料無紙化管理制度。

發展會計服務市場 實施會計人才戰略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第七大任務是大力發展會計服務市場,包括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推進代理記賬業務不斷發展、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和其他會計服務行業的行政監管、推進會計服務市場開放4項具體措施。

上述負責人介紹,財政部門將不斷拓展會計師事務所業務領域,研究建立公共部門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政府購買注冊會計師專業服務制度,支持會計師事務所拓展涉稅服務、管理會計咨詢、法務會計服務等新型業務;研究探索改進會計師事務所選聘方式和審計費用支付方式,著力增強獨立性;指導會計師事務所加強內部治理和總分所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推動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做強做大,促進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健康、規范發展。

“而且,財政部門還將抓好雙邊、多邊會計服務市場開放談判和跨境審計監管合作,鼓勵會計中介服務機構開展跨境服務,指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以成員所模式為主流構建國際網絡、參與國際競爭?!痹撠撠熑朔Q。

“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第八大任務是實施會計人才戰略,包括深化會計職稱制度改革、完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深化會計領軍人才培養、加快行業急需緊缺專門人才培養、指導會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加強會計從業資格管理、加強會計管理隊伍建設8項措施。

上述負責人透露,根據計劃,到2020年,我國具備初級資格、中級資格、高級資格會計人員要分別達到500萬人左右、200萬人左右、18萬人左右,全國會計領軍(后備)人才要達到2 000名的培養目標;同時,要力爭到培養3萬名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

會計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會計學;會計基礎理論;戰略發展

引言

隨著會計學的完善,會計基礎理論也需要不斷更新?;趹鹇越嵌鹊臅嫽A理論,是促進會計行業進步,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關鍵。能夠幫助會計人員更加深入的認識到會計行業的客觀發展規律,從會計理論的概念、分類等各個方面入手,掌握會計工作的趨向以及特點,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會計工作,發揮會計工作的作用。

一、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

基于戰略角度的會計基礎理論,首先要了解會計基礎理論的內容,具體如下:

會計基礎理論包括會計環境、會計信息系統、會計對象以及會計職能等等,會計環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對會計熊產生的影響,比如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法律等等。穩定、和諧的會計環境能夠更好的為會計工作提供支持,保障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與可靠性。會計信息體統包括了企業單位,也是單位的最重要,最關鍵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存亡以及經濟活動的成敗。這些信息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數據,能夠wield企業系統化、連續性的提供企業效益狀況,是企業未來發展與管理的數據來源。會計工作以特定對象為主,每天都會對企業經營情況、資金流向進行管理、監督和統計,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相關內容,將會計職能分為: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兩個方面,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會計職能也會不斷變化和改變,包括反映與控制、監督與分析、考核與評價等等。

二、會計基礎理論的特點

會計基礎理論是會計工作的基礎,并且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包括:客觀性。會計工作者在工作的過程中,從會計統計、監督以及結論等等,通過這些工作獲得相關的數據,依據數據,客觀分析當前企業的經營狀況或者經濟情況,減少阻礙企業發展的因素。規范性,是企業內部所有的會計工作者都必須要嚴格依據國家相關規定,在自己管理范圍內進行工作,不能夠因為一己私利而采取損害集體以及企業利益的行為,會計基礎理論的客觀性與規范性,是保障企業會計工作質量與效率的關鍵,也是提高會計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幫助企業各項活動有條不紊的進行,處理以上幾點之外,會計基礎理論還具有前瞻性、系統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會計基礎理論的作用

1.認識作用

會計基礎理論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業會計人員的發展前提,會計人員通過會計理論基礎能夠更好的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宏觀的了解,這樣在企業會計工作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就能夠隨時解決和處理,保障企業的長遠發展,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會計基礎在企業財務管理方面同樣承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夠幫助管理者充分認識到會計實務的重要性,能夠更好的把握企業未來經濟活動以及經營的趨向,降低企業投資風險,幫助企業更快,更好的占據市場份額。

2.指導作用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緊緊依賴于會計基礎理論,比如會計基礎理論中的相關專業內容,能夠幫助會計從業者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綜合能力,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論知識能力,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需要具備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制約,還需要克服各種來自外界的誘惑,因此需要會計理論基礎能夠為會計人員指明工作的方向,幫助他們更加高效、高質量的完成會計工作。另外,會計基礎理論,還是企業領導者與決策者制定各項經濟決策的依據,在會計人員培訓工作方面提供指導,最關鍵的是可以規范會計人員行為,減少工作中出現錯誤的幾率,大幅度增加了財務信息的準確性,企業領導通過這些信息能夠掌握到企業的真實的發展情況,并處以對未來的經濟規劃、方式進行調整,包括產業結果以及業務交流等等,這些方面的決策都依賴于準確的會計信息。會計基礎理論的指導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內部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專業技能需要不斷提升,為了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企業內部需要不斷進行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活動,會計基礎理論為人員專業培訓活動提供了指導,因為會計人員提供了學習素材,通過學習會計基礎理論,他們統計整合數據的能力,基礎會計技能都會得到提升,企業在培養會計人員的時候,要講會計理論知識作為重點,強化他們的實踐能力,以當前市場形勢為前提,強化人才的虧啊雞基礎理論實踐指導,奠定人才的相關操作技能,在未來遭遇工作問題的時候,可以熟練的解決,減少企業經濟損失,保障企業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四、會計基礎理論的發展趨勢

1.發展戰略方向

新形式下會計基礎理論應適應時代發展,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制定相應的戰略目標。當前,科學發展觀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對社會進步有顯著促進作用,會計基礎理論研究應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促進會計基礎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明確會計學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戰略目標與計劃,并在會計基礎理論運用中加以體現,比如說,理論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發展趨勢

第一,全面協調、可持續原則。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也帶來了‘定的負面影響,致使我國自然資源逐漸虧乏,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為此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做好全面協調工作,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環境損害設定成一定的指標,并將其運用到經濟核算之中,提高企業環境保護意識,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推動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原則。發展會計基礎理論,要以當前的經濟實際情況為基礎,不能夠脫離實際,依據當前需求,不斷創新與完善會計基礎原則,滿足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會計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基礎理論的重要性,中國企業內部相關管理者與會計領域的專業人才,應該客觀借鑒國外的先進會計理論與觀念,同時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國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基礎理論。

3.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要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研究基礎理論時,要將會計學的發展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業,具體的是要將環境會計作為研究的方面,注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在對經濟組織的經濟核算中,更要注重對于壞環境造成的損害是否超出了設定的標準。會計基礎理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就是要依據社會的不斷變化而推動基礎理論研究跟上時代的步伐。

結束語

在會計行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計基礎理論也需要不斷完善,要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為基礎,將提升企業會計專業技能為目的,奠定會計人員的會計基礎能力,強化會計人員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規范財務會計人員的行為,營造良好的企業會計環境,充分發揮會計基礎的指導作用,才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硯秋.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初探[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

[2] 姜華偉.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研究[J].時代金融.2014(18).

[3] 王燕,于卓.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4(10).

[4] 于玉林.基于會計學發展戰略的會計基礎理論研究[J].企業經濟.2012(05).

[5] 耿照源,周虹.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學”教學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會計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及運用

1.建構主義與新建構主義。20 世紀初以來,對學習的認識觀點經歷了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的演變。傳統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學習主要依靠學習者主動建構,特別強調學習者的自主建構、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并要求將這種自主學習與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學習、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何克抗 2004)。新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王竹立 2011)主張通過與網絡建立聯系,來進行知識的建構與創造。該理論認為,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五大技能,即:如何搜索、如何選擇、如何思考、如何交流、如何寫作。而根據以上指導思想,新建構主義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注重鼓勵學生在課堂外基于網絡進行個性化、多樣化的自主學習,并以課堂為平臺進行分享和交流,選取共同興趣點進一步協作探究以深化學習,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實現原知識片段的加工整合,完成學習目標。

2.教學中的運用。當前對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理論層面,對于理論落實于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效果探究較少。這里創新性引入SSCE教學法,針對《管理會計實務》課程設計課堂教學,推進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于SSCE教學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落地運用,并觀察其效果。SSCE教學法的含義是:設置Setting、學習Study、建構Construct、評估Evaluation。這一方法圍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核心觀點進行課堂整體架構,即學習產生的前提是學習內容引發學習者的關注,進而使其形成對學習內容進行意義建構的傾向。因此SSCE強調“學生中心”、“問題中心”、“任務中心”,在課堂實施中,由老師掌控流程,提出問題或要求,組織學生進行個人學習或小組討論,通過內容或成果的展示讓知識的學習建構更加深入,最后老師的講解與評價確保解決問題,固化建構成果。

SSCE模式在具體實施中,會出現以下五大學習活動類型。問題討論型學習活動中的SSCE四個步驟是: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問題、學生提供解決方案、對各方案進行評價;技能演練型學習活動中的四個步驟是:提出能力要求和標準、學生按標準練習、學生展示練習成果、根據標準進行評價;案例分析型學習活動中的四個步驟是:呈現整理加工的案例、學生案例分析、學生得出案例見解、評價和引導、遷移;成果展示型學習活動中的四個步驟是:提出成果展示要求、學生練習、操作、學生展示成果、評價成果;而項目競爭型學習活動中的四個步驟是:提出競爭項目、各小組練習、競爭PK、評價競爭優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教學內容與學習目標,合理選擇適當的學習活動類型。

二、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效果

1.以學情分析為基礎設置學習目標。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者在與外界互動中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因此,學習目標的實現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目標的設置過程也應當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風格、實際需求等因素(Graves 2008)。

《管理會計實務》課程的授課對象是高職二年級會計專業學生,以會計某班為例進行學情分析。搜集全班41名同學以往課程的成績,分析他們對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課前邀請學生在藍墨云班課程平臺上參與為會計職業貼標簽的活動,觀察學生對于會計職業的認知程度。學生知識、技能、職業認知三個維度的情況表現出兩大特點:第一,全班在知識和技能掌握水平上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在課程推進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利用軟件,實時監測學生進度;另一方面應考慮更多引入小組合作形式,成員間能互相幫助和帶動。第二,學生的職業認知成熟度低,這在課堂上很可能表現為參與度不足。因此,強調激發學生主動性的建構主義SSCE教學模式被引入進來,成為一個設計學習活動環節的恰當手段。

2.SSCE教學法指導下的課程環節。選取作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運用案例的《全面預算》章節共設計8個課時,每2課時為一次課,4次課的主要內容包括:認識企業全面預算;經營預算與現金預算的編制;財務預算的編制與彈性預算;以及全面預算的實際運用。根據SSCE教學法,將每課內容劃分為分類子任務,在每個子任務中選用適合的學習方法類型,比如第1次課認識企業全面預算中,就劃分為6個子任務,分別靈活運用了項目競爭、問題討論、案例分析、技能演練等學習活動類型。

3.教學評價與學習效果。新建構主義教學法主張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一個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分享和參與程度,另一個是學生個性化知識體系的完成程度,整體評價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進行。本章節的教學評價環節,基于云班課平臺,引入了學生自評,組內互評,題庫系統客觀評分,及教師評價四個來源,充分體現了新建構主義教學法下的多元化評分標準。而對整體課程中SSCE法的落地運用效果,也可以通過量化的學習目標達成度進行初步評價。就同一學生群體來看,會計某班同學在8課時教學完成后,ARE虛擬仿真平臺企業運營純熟度有所提升,說明對于預算知識有了一定理解與掌握。三次在題庫完成全套習題,錯誤率有明顯下降,說明技能目標有效達到。課后,全班同學再次給會計職業貼的標簽,從“管錢”到“管理”,詞云圖與課前出現了很大不同,這體現了職業認知的升級,也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調整有很大幫助。另外,選取一情況相似班級作為使用普通教學法的對照組,教學完成后,他們與使用SSCE教學法的班級完成同一套綜合練習題,后者班級同學得分更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SSCE教學法在管理會計課程中的使用起到了一定效果。

三、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運用與反思

SSCE教學法作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會計課堂教學中的落地運用,產生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教學過程中每個子任務環節的設置步驟,都需要經過更加精心地打磨,才能更好地適應教學需要。其次,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其學習主動性,仍是一個難點。在SSCE教學實施過程中,課前與課后的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但是在“觀看全面預算教學視頻”等課前選做環節中,學生參與度還在50%以下,說明還需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文中只選取了一個代表性章節,在一個會計班級進行SSCE教學法的實際運用,也只選取了一個對照組班級,得到的數據可能存在不準確性,還需進一步將SSCE法推廣運用,并收集相關數據,以完善其運用效果分析。[基金項目: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名稱:云班課支持的會計專業基礎課程SPOC教學模式實證研究——以商學院會計專業為例;課題編號:JY201812 ]

(作者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上一篇:會計學術論文下一篇:教師素質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