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

2024-02-29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民族實現高層次的團結和共同繁榮富強,最終有利于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弘揚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他認為中國疆域里包含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及發展,引發了學術界對民族問題以及民族意識研究的熱潮。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成為了新時期中國民族工作的主基調,也為學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民族實現高層次的團結和共同繁榮富強,最終有利于小康社會的全面實現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早日實現。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開了探討,該研究從文化視角對這一主題展開分析。

一、從文化視角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現狀

楊圣敏(2015)認為文化認同是指各個民族要摒棄本民族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在文化方面各民族要以開放的態度互相尊重、交流與學習。各民族在認同我們共有的文化、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法律、黨的領導基礎上逐漸了解、化解矛盾,最終實現各族人民心連心。孫秀玲(2016)認為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是促進全國各族人民交流和團結的根本,也是實現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有效方法。只有在文化心態上具備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劉柳,2018)。中國社會科學院孫懿(2020)認為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在共同締造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形成了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反抗殖民和爭取國家獨立的過程中促成了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傊?,我們只有將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滲透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才能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共建、共擔、共享,打下各民族團結繁榮的思想基礎,使各族人民實現精神上的統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從傳統文化的視角來探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本研究就是針對此話題而進行探討。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作用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幾千年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精神源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哲理一直指引著我們前進,為國家治理、民族治理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和”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作用

“和”文化是中國古代圣賢提出的高度濃縮的哲學思想,在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一直指導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及進步,“和”文化滲透到中國的政治、經濟、自然、社會等領域,也是中華兒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秉承的原則之一。在2008年北京舉辦的奧運會上中國向世界傳遞了“和”的思想理念。這里的“和”既包括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又包含和睦相處的處事觀,還涉及和諧發展的發展觀。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不會阻礙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只會使各民族交流更加頻繁,使各民族彼此理解和包容,使中華文化更加絢爛。各民族是血脈相通、多元共生的,各民族地區根據自身的地域特點、資源優勢、民族文化、社會基礎等共同參與國家的發展與建設,助力中華民族的繁榮與富強,各民族同心協力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根”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促進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里有“落葉歸根”的思想,它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炎黃子孫緊緊黏合在一起?!案蔽幕傅氖侵腥A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信仰之根?!度纸洝防飳懙健白贼宿r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這三位勤政愛民的古代帝王,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讓我們華夏兒女對中華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酌现?、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深遠。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是我們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有利于加強各民族的團結,增強各民族的向心力,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仰及文化基礎。

三、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探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及“根”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我們在新時代的發展建設中要將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其中,促使中華各族兒女凝心聚力共同進行實踐探索,早日全面實現小康社會。

中國地大物博,各民族地區有其自身的特色,應該立足優勢,揚長避短,利用國家政策發展當地經濟。同時,發展先進的地區要幫助發展落后的地區,體現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思想。此外,要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及科技事業,不斷滲透“和”文化及“根”文化等傳統文化,推動民族地區人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利用科技的力量帶動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創新發展。

四、結束語

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華兒女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使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團結一致,同心協力,使各方面事業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圣敏.加強文化交流實現更高層次的民族團結——從過去的背對背,到現在的面對面,再到不久將來的心連心[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5-6.

[2]孫秀玲,馬麗.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對策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2016(05):62-67.

[3]劉柳.弘揚齊魯優秀傳統文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02):67-73.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開展的精神活動、形成的理性思維、積淀的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卓然屹立的堅實根基。

在人類歷史流變中,任何一個民族走過的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華民族能夠在順境中從容淡定、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特別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思想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骨骼”,從根本上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性格稟賦、民族特性,架構起中華兒女的心靈空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五行”相生、太虛即氣的樸素唯物主義,陰陽相對、陽生陰長的樸素辯證法,茍日新日日新、與時俱進的世界觀,尚和合、求大同的社會追求,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觀點等,已經深入中華兒女的思想意識深處。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絡”,維系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維系著泱泱大國的社會秩序,維系著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感。在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優良品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標注著傳統文化的鮮明底色,為今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人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肉”,極大激發了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展現了中華民族生活世界的豐富性多樣性獨特性。崇尚仁愛、堅守正義的為人之道,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修齊治平、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觀念,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養了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人文學術,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國色彩和中國氣質??梢哉f,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這三個方面相互貫通、互為支撐,共同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一體。今天,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在這些主要內容上下功夫,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智慧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增強中華兒女做中國人的骨氣、志氣和底氣。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鮮明提出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梳理概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源流、思想精華和鮮明特質,集中闡明了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回答了傳統文化“從哪里來、向哪里去”和“傳承什么、怎樣傳承”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豐富發展,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文化觀,充分反映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和強烈的文化擔當。黨中央下發的《意見》,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總體要求、方針原則、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是傳承中華文脈、推動中華文化現代化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宣言,必將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把握好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的關系,堅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堅持什么樣的立場、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是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首要問題。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熱情很高,同時也存在一些理解偏差和錯誤認識。比如,有人認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搞尊孔復古,有人借機提出“以儒代馬”,認為應該把馬克思主義請下指導地位,主張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治理社會。這些觀點毫無疑問是錯誤的。如何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回避的根本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必須回答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1.充分認識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文化的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在近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人類社會全球大視野條件下產生的理論,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謹、最有生命力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為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為廣大人民實現解放、謀求幸福、追求理想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并確立指導地位,經歷了長期的實踐檢驗,是各種主義和主張競技中的優勝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深刻結合,包括同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深刻結合,也包括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結合。一方面,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化道路,既在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中創新發展,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科學元素,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孕育了光輝的革命文化、發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樸素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樸素進步歷史觀等,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提供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梢哉f,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必然性,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文化的選擇。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

2.辯證看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優長和局限。儒家思想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哲理和道德資源,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對形成和維護我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平衡,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我們黨十分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比如,“實事求是”就是毛澤東同志從歷史典故中擷取出來,創造性地用以概括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創新發展。同時也要看到,儒家思想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正是它不能從根本上挽救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歷史危局的重要原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更好地延續下去、獲得新的生命力,必須順應時代、向前展望,在保持自身特質、優長的同時,突破自身局限、揚棄那些不合時宜的內容,以科學的理論校正發展方向,以開放的胸襟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鑒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不斷開創中華文化現代化的新生面。

3.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客觀科學禮敬地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中央下發的《意見》,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反映了我們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態度,概括起來就是“客觀、科學、禮敬”??陀^,就是要認識到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混雜、積極與消極并存,不照搬復制,不簡單否定,堅持全面地、歷史地、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茖W,就是要尊重文化發展規律,結合新的時代和實踐要求進行正確取舍,推動傳統文化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更好地融入當下、服務今人。禮敬,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敬重和珍視先人創造的優秀精神文化財富,挖掘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堅決維護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客觀、科學、禮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只有堅持以這種態度和方法對待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文化基因,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三、把握好“守”和“變”的關系,堅持在揚棄繼承中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創新

這些年,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日益加深,追溯文化源流,矚望文化振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得了很大進展。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守”“變”錯位現象。比如復古泥古問題,重表象、輕實質問題,庸俗化功利化問題等。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把

握好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和“變”的關系,拿出有力舉措、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沿著正確道路往前推進。

1.全面貫徹落實“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世代傳承積淀,又在不斷推陳出新中賡續綿延。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工作時提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提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堅持這一基本方針。“兩創”方針與我們黨倡導的“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同時又結合新的時代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論概括,是我們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開關,也是新形勢下處理“守”和“變”關系的科學指南。“兩創”方針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其中,“二為”方向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目標方向問題,“雙百”“兩創”方針深刻回答了文化發展的路徑方法問題,三者都是管根本、管長遠的,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黨中央印發的《意見》,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寫入指導思想,作為必須遵循的方針原則。要深刻領會“兩創”方針的重大意義、基本內涵和實踐要求,用以指導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的全部工作。

2.堅持實踐標準,做到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實到工作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怎樣“守”的問題,一個是怎樣“變”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揚棄繼承,就是尊重文化發展規律,堅持不忘本根、辯證取舍,有鑒別地加以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守住中華文化本根,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只有揚棄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充分挖掘,價值才能充分顯現,生命力才會充分激發。比如,“孝”在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許多封建統治者都強調“孝治天下”,今天“孝”仍然是我們倡導的傳統美德,但類似“郭巨埋兒”式的愚孝,有悖人性、有違法律,就應該摒棄。轉化創新,就是著眼服務當代、面向未來,堅持古為今用、守正開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充分弘揚,為今人所取、為今人所用。比如,我們立足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實踐,創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忠恕之道”等向上向善的思想價值,為形成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相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有益借鑒。需要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只有適應深刻變化的時代和日新月異的中國,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文化支撐。因此,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傳統文化,都要突出實踐標準,主要看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和需求,能不能回應時代的課題和挑戰,能不能轉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要通過揚棄繼承、轉化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會發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時代精神和時代新人的文化。

3.抓住重點環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只有從基礎工作做起、從每件事情抓起,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具體來說,就是要形成以研究梳理為基礎、以“四個融入”為支撐的工作布局。

做好研究梳理這項基礎工作,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極大豐富,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地繼承下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自古就有研究、梳理和總結文化遺產的優良傳統。漢代整理古籍、編撰形成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別錄》,唐代組織整理經學經文形成儒學經典《五經正義》,明代編纂的《永樂大典》,清代編纂的《四庫全書》,都是古代文獻的集大成者。這些整理工作,雖然有其歷史局限,但對文化傳承都作出了重要貢獻?,F在,我們的物質資源比較充裕,技術手段更為先進,有更好的條件開展傳統文化資源的整理梳理工作。首先要摸清我們的文化家底,深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古村落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撰等工程,盡快啟動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國家古籍保護等工程,分門別類穩步實施。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組織更多力量、投入更多精力,做好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工作,校正和深化我們對歷史文化的認知。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今天的研究梳理,目的是萃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在浩瀚的文化遺產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當代價值的文化內容挖掘出來,使其中的精華閃亮起來,而不是重復地搞規模浩大、大而全的古籍編纂工作。

抓好四個方面的結合融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一是融入國民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進入課堂教學和教材體系,提升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涵養。把知識教育和文化熏陶結合起來,推動戲曲、書法、武術等進校園,讓青少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沐浴中成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普及,發揮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場所作用,推出更多“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欄目,廣泛開展“經典誦讀”等實踐活動,為人們傳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便利條件。二是融入道德建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資源,進行合乎時代精神的闡發運用,使之成為涵養主流價值、涵育美德善行的重要源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其納入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深化孝老愛親教育、誠信教育、勤勞節儉教育,培養傳承優良家風校訓、企業精神、新鄉賢文化,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風尚。三是融入文化創造。珍視先人創造的寶貴遺產,加強對中華詩詞、書法繪畫、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著力振興傳統戲曲,積極發展民族民間文化,重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提煉題材、激發靈感、汲取養分,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優秀作品,使當代文藝創作具有更加鮮明的中國風格。四是融入生產生活。強化實踐養成,注重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融入到人們生產生活各個方面,與法律法規、節日慶典、禮儀規范、民風民俗相銜接,與文藝體育、旅游休閑、飲食醫藥、服裝服飾相結合,讓傳統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生活場景。弘揚中國傳統建筑美學,鼓勵建筑設計繼承創新,重現中國建筑之美,延續城市文脈、建設美麗鄉村,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把握好“中”和“外”的關系,堅持在交流互鑒中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中華文化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國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斷交流互鑒中發展的。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都彰顯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氣度。近代以來,伴隨民族興衰和國運沉浮,傳統文化遭遇空前危機,文化上“中”和“外”的關系變得復雜。當前主要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唯洋是舉、唯洋是從,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時落后,不如西方文化;另一種是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以復興傳統文化之名貶抑外來優秀文化、抵制外來優秀文化。正確處理“中”和“外”的關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立足本土,始終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實現創新發展。

1.不忘本來,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長期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以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色,以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綻放奪目的光彩。體現中國獨特思想智慧的《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在海外有深遠影響。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上只有一桌二椅,卻能夠“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這種寫意的美學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在與世界不同文明對話中,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我為主,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文化傳承中生生不息。

2.吸收外來,廣泛借鑒各國文化優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都有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步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深刻影響。近現代以來,中華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更加廣泛。從文藝領域看,中國近現代的繪畫、電影、話劇等,既借鑒了國外的有益元素,又進行了民族化的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比如,著名畫家徐悲鴻,就是借鑒了西方油畫的技法,講求光線、造型和對人體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開辟了中國畫新的藝術境界。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當今中國是開放的中國,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展開。我們只有敞開胸襟、放眼世界,廣泛借鑒吸收各國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長處和精華為我所用,才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面向未來,努力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在當今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來越體現大國責任和擔當,我們的發展道路、價值理念、制度模式影響日益增強,國際社會對創造“中國奇跡”的中華文化興趣與日俱增。同時也要看到,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大國地位還不相稱,文化走出去與經濟走出去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匹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就應當不斷提高文化對外開放水平,統籌好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著力傳播中國價值觀念,打造中華文化品牌,讓世界了解一個文化的中國、多彩的中國、博大的中國。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大國,理應有高度的擔當意識,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寬廣胸襟,圍繞破解人類社會共同難題和開創人類世界美好未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思想資源挖掘出來、傳播出去,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中國智慧、提供更多中國方案,與其他文化一道攜手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科技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升的過程。當前,我國正處在由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們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大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延續中華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并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選自2017年第8期《求是》)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教育需要積極而有效的文化,學校教育價值最值得品味的東西就是學校所擁有的文化,以強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給學生一個東方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撐、精神支撐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創建的主導思想。正是基于這一教育理念,我校決定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內容進行德育特色化學校創建活動。

一、指導思想:

“用文化經營學校,用理念支撐學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教育創建的指導思想。中國有著五千年未曾中斷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不絕如縷的繁衍歷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模式、德行素養和社風民俗。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通過教育,為學生奠定文化修養的基礎,未來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會,為中國文化之發揚光大,為建構“人文和科技交匯的未來世界”做出貢獻,培養名副其實的文明人、現代人、成功人。

二、總體設計

以“中國傳統文化導讀”為主線,以人文性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以“合約式”評價為終結,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美德、良好的風范、高雅的情趣、昂揚的氣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的追求,逐步形

成“明理厚德”的德育體系。

三、意義

(一)理論意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改進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

依據心理學原理“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的民族素養。民族凝聚力來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社會主義德育內容民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體系的建設,而且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國家統

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

(二)實踐意義

1、抵制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的需要。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對孩子做人的教育卻越來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教育環境存在著許多問題:影視、網吧演繹著“武俠加愛情”、“黃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都使學生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的侵害。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

2、迎接全球化挑戰的需要。人們在全球化中進一步誤讀東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義。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沒能占據

應有的位置。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被集體遺忘的尷尬,其結果就是使學生對我們民族的歷史,不僅沒有深刻而較全面的了解,反而憑空多了一份蔑視,這對民族精神是巨大的傷害。而民族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又顯得尤為嚴峻。因此,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現代中國公民的需要。

四、實施原則

1、全面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學生身上得到落實,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整體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要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體系。

3、發展性原則: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建設目標

2、近期目標:通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活動,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

3、遠期目標:

(1)通過誦讀經典文化,使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掌握1000條成語,300余首古詩詞,熟練背誦《弟子規》、《大學》、《論語》等經典篇目。

(2)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學生一生優美的人格奠定基礎;通過社會反饋,學生在家庭、社會上的表現,學生明確知道應做一個怎樣的社會人。

(4)形成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使學校

在辦學思想、學科教學、學校管理、校園文化等方面的獨特性得到社會的認可。

六、主要內容

1、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傳統文化導讀”活動,深化“傳統美德教育”課題研究,形成理論體系。

2、圍繞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學生能更好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3、圍繞特色校創建活動,逐步形成彰顯學校人文特色和育人品位的校園文化。

4、使教師逐步形成以人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5、在學科教學中講究方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思想。

6、創建人文性學生和教師評價機制。

7、利用多種手段,圍繞特色校創建開展系列配套活動,達到育人目的。

七、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1、成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室”,開題論證,組織討論,認清創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義。

2、成立領導小組,制定創建方案,準備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講座并對全體師生進行培訓。

(二)創建階段

宣傳落實,注重過程,進行階段評估,提供實驗報告,總結經驗

論文。

各階段具體安排如下:

1、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傳統文化導讀”活動,開始誦讀《弟子規》,《大學》、《論語》、《老子莊子選》、《唐詩三百首》、《孟子》、《詩經》等,至中學畢業完成。

2、校本課程開發: 2010年9月以前完成《〈弟子規〉講解》、《蒙學旨要》校本課程的開發;2010年底以前完成《國學綱領》這一校本教材的編寫。

3、校園文化建設:2010底年以前完成傳統文化經典篇目大理石貼壁,設立孔子塑像,校園宣傳欄、班級壁報文化凸顯傳統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傳統文化教育氛圍。

7、根據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每年有計劃的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傳統美德教育活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傳統禮儀教育活動、傳統文藝、體育教育活動等。

(三)總結階段

創建結束,申報驗收,推廣成果。

八、途徑與方法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全面開展傳統文化經典活動;以人文化管理為手段,加強對創建活動的檢查與指導,如對學生實行“合約式”評價、對教師考核實行“四評”制度等;以宣傳教育活動為載體,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如:利用廣播、板報、墻報、手抄報等進行傳統文化、思想的宣傳,通過各種節日、紀念日進行教育,通過觀看錄像

片、主題班隊會、讀書教育活動、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形式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參觀、調查、訪問等形式使學生的行為得到檢驗。

九、保證措施

1、實施“一把手”工程,校長親自抓落實,由研究室具體抓課題實施的過程及內容的選擇,落實講座及實驗活動項目,德育處、團委具體負責學生行為規范的檢查指導。

2、不斷學習各校的先進經驗,調整方案,改進方法,圍繞德育科研課題,組織系列研討活動。

3、引入激勵機制,完善考核及考評制度,保證實驗的有序進行。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2、簡析西周時期教育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3、方城清河鎮:用“德孝文化”涵養文明之根

4、博物館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分析

5、《中華詩詞》是中華詩詞入史的堅實注腳

6、傳統紋飾“云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7、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思考

8、論傳統文化對教師批判精神的抑制

9、匯聚中華傳統文化正能量深度思考

10、在傳統文化視闕下重建中醫學生人文素養

11、試論支撐華夏文明脊梁的傳統文化精髓

12、一線文化工作者參與文化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13、“延續文化血脈”(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點評

14、漢文佛典:譜寫漢字研究新篇章

15、融媒體視域下綜藝晚會的文化覺醒探究

16、淺析墨家政治思想的現代性價值

17、論傳統文化古琴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18、傳統文化對中國法治現代化的內在限定

19、學校如何為孩子打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門

20、試論民族化特色在包裝中的應用

21、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2、現代書籍封面設計中的顯型傳統文化與隱型傳統文化

23、“大運河 我的家”圖文征集活動

24、《太行·王屋》:傳統文化當代表達的解構與重構

2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何為

26、淺析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問題與改進

27、傳統音樂表演藝術教育的傳承與發展

28、鄉村振興戰略下“三農”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29、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迷失與精神重構

30、守望民族傳統 大膽自主創新

31、玉樹災后重建與藏族傳統文化保護

32、淺談語文教學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與融入

33、傳承民族文化 創設特色學校

34、論漢語文教育傳統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啟示

35、當傳統文化遇到了時尚的年輕人

36、傳統文化中的“意境”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37、“《道德經》版本(文物)展”在港展覽反響熱烈

38、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

39、從《聯合早報》看海外華人的文化傳承與變異

40、基于雁城文化的梳子創意設計

41、傳承華夏文明 共筑中國夢想

42、陳嘉庚民族文化觀及當代價值初探

43、習近平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觀解讀

44、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孝敬父母永遠不變

45、讓傳統文化在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中綻放光彩

46、弘揚祖國傳統文化要從漢字抓起

47、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48、找回節日記憶 弘揚年俗文化

49、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論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恭城民族中學以“嚴謹勤奮,博學善思,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為校訓,緊密聯系瑤族山區實際,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遵循現代化教育規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突出安全教育、養成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在堅持誠實、善良、勤奮的瑤族傳統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可持續發展的文明校園。

恭城民族中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校訓融入教育全過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為依托,開展國旗下的講話、經典誦讀、習字養性、文明餐飲、愛國主義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恭城民族中學注重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突出學生行為習慣、感恩意識、文明禮儀等養成教育。學校把瑤族長鼓舞、竹竿舞、拋繡球、多人板鞋等民族體育活動引入課堂,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打造“書香校園”“墨香校園”。學校編輯出版了國學教材《國學古韻》《國學養正》《國學智慧》,師生人手一冊,對學生進行禮、義、廉、恥、忠、孝、悌、信的傳統教育及本民族特色教育,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并有每日一讀(讀國學經典)、每日一練(練毛筆書法)、每日一思(寫行思錄)等活動,每學期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現場軟筆書法大賽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既構建了高雅的校園文化,展示了學生才藝,弘揚了中華美德,又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了健康向上、文明禮貌的人格,夯實了中華文化認同的根基。

恭城民族中學自建校以來,在教育教學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學校因務實的校風、嚴謹的學風、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2019年,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喜獲國家民委授予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榮譽稱號。

上一篇:網絡教育教學論文下一篇:創業文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