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詩歌賞析范文

2023-04-24

詩歌賞析范文第1篇

作者: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賞析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那便是愛的錯誤。臺灣詩人鄭愁予運用神來之筆,把它描寫得更加美麗,令我們不得不拊掌贊嘆。

美麗的故事

通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以凄美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東風和煦,柳絮飄舞,在江南一個美麗的小城,一個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沒有東風,也沒有柳絮,她聽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態慵懶,云鬢不整,心靈也如窗扉緊閉,春帷不揭。浪跡天涯的“我”打這里走過,聽到達達的馬蹄聲,企盼已久的她如蓮花般綻開了笑顏可“我”未入家門,她失意萬分,盈盈笑靨又像夏末的蓮花迅速地枯萎凋謝了。全詩不足百字,而故事情節卻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長的期待,然后是聽到馬蹄聲的驚喜,最后是失望,再后來又是無盡的等待。言已盡而意無窮,可謂余音裊裊,耐人尋味。

美麗的修辭

詩人在詩中充分運用了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塑造了一位楚楚動人、凄婉可人的思婦形象。 “不來”“不飛”與“不響”“不揭”四個否定句間隔兩行兩兩相對,形成一種呼應重復,既使全詩音韻和諧,又使全詩抒情意味變得深婉動人。詩中的“你”有蓮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執著。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開放。盡管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東風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

詩歌賞析范文第2篇

《女孩子》

海子

她走來

斷斷續續的走來

潔凈的腳

沾滿清涼的露水

她有些憂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

望望父親

她用雙手分開黑發

一枝野桃花斜插著默默無語

另一枝送給了誰

卻從沒人問起

春風是風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覺到時

她已去了另一個地方

那里雨后的籬笆像一條藍色的

小溪

賞析:

不同于海子的絕大多數詩作中所展現的罕有的力度,渾厚而奔放的氣質,對宗教真理的悲痛關懷以及對生命赤子般的謳歌,他的《女孩子》在風格上則顯得清麗絕塵。

也許看多了都市中偽飾的清純,蒼白的矯情,當讀到海子的《女孩子》時,一股清新、充滿田園芳菲的氣息撲面而來。全詩開篇女孩子的意象像許多中國

三、四十年代現代派詩歌中的意象一樣無不流露出視覺上的透明性,“潔凈的腳沾滿清涼的露水”,勾勒出一位晶瑩清純的女孩子形象,她的到來與其說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輕盈,不如說給人一種心理上的純凈、朦朧的感受。美國學者韋勒克在闡述視覺意象這一概念時,強調了意象“是一種感覺或說知覺,但它也代表了暗示了某種不可見的東西,某種內在的東西”,揭開女孩子的視覺表象,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類似于初戀的若即若離,純潔羞怯的情懷。在詩的第二部分,海子盡量不動聲色又調動所有蘊含隱喻色彩的視覺意象來抒寫“初戀”的情愫。“房屋”“父親”都是家園的象征,她以憂郁的神情告別家園,恰恰流露出對往昔的留戀對將來的迷茫,初戀時那份青澀的憂傷淡淡地瀉出,斜插在發間的那枝默默不語的野桃花正象征著女孩子無邪純真、脈脈無語的愛慕之情,“此時無聲勝有聲”,詩人以含蓄地點了另一枝野桃花“送給了誰”,在“卻從沒人問起”的背后留給讀者猶有余香的尋思和品味。

如果說此詩前兩部分表現了詩人對初戀的感性體驗,傾注了他樸素的真摯,那么最后詩人則把這種真摯之情凝聚成對所有年輕生命的謳歌。風和月亮兩個物象既是秀節的標志,又是詩人對像月亮一樣皎潔、風一樣飄忽不定的纖塵不染的感情最深刻的體驗,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當你感覺到她在你心中留下的痕跡欲去捕捉她那倩影時,她已杳無蹤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方埋葬初戀的圣地”,在海子的心中,那是一隅清澈晶瑩透明美好的圣地。

海子的《女孩子》也許更適合欣賞,獨自品味。對每一位讀者,他們依據各自的經驗,對其中的象征進行不同的詮釋,海子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洗盡鉛華、純藍色的感情空間,我們不難想象進入這種“思無邪”的境界,任何一種明確的解析都是對這種境界的褻瀆。

詩歌賞析范文第3篇

六、七百年中遺留下來的詩篇數目多兩三倍以上。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個,也大大超過戰國到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達到詩歌創作的高峰。古體近體爭奇斗艷,各種風格流派異彩紛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輩出,星馳云涌。

一、初唐詩歌

初唐時代,當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齊染影響的前朝遺老,唐太宋本人也帶頭寫浮靡浮艷的宮體詩,富麗呆板的宮廷詩,貞觀年間的詩壇,多為奉和、應詔待宴等類作品,如虞世南、上官儀。如上官儀的《八詠應制》“瑤笙燕始歸,金賞露初稀”,“風隨少女至,虹共美人歸”“殘紅艷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此外還有宋之問,沈住期等。 隨上述宮廷詩人之外,先后或同時,還陸續出現了一些新起的詩人,他們在創作上努力突破宮廷詩風的統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開國初年的王績和高宗武后時期的四杰及陳子昂。

1、王績,字無功,自長東臬子,早年有過一些事業抱負,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歸田以后,常以陶淵明自比,作詩也處處模仿他們,但缺乏陶詩那種內在理想和熱情,結果只剩下一種封建七大夫閉造懶散的生活情調,此外還從莊子學來一套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如《過酒家》“此日長昏炊,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但是比宮廷詩顯示出了清新樸素,可以說王績是唐代山水田園詩農的先驅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較低下,但積極開始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績的侄孫,一生處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個才學兼備的青年詩人,和宮廷詩人走著不同的道路,詩歌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泰,風煙望五律。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贈別,心情本來是復雜的,但他去用“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樣開朗壯闊的詩句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變悲涼為豪放,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抱負。

(2)楊炯,四杰中他恃的數量最少,成就最低

(3)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惡疾,臥病十余年,最后自沉潁水而死,擅長七言歌行。

(4)駱賓王,作過小官,曾遭事下獄,最后因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后的活動,寫了著名的《討武檄》事敗被殺。四杰中他的詩最多,擅長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寫了不少邊塞詩。

總之,由于歷史條件以及他們本身生活的限制,他們的詩都沒有徹底洗凈齊梁的習氣,但是,后人所說的聲律風滑兼備的唐詩,究竟是他們才開始的,題材擴大的,思想嚴肅了,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出由他們開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說:“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則是正確的評價。

(5)陳子昂,字伯玉,思想較復雜,他既好縱橫任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導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詩歌革新的正面主張,《登幽州臺歌》體現了他的主張“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詩歌

這一時期,除李白、杜甫外,還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詩人,他們大致分為兩派,一派是較多地寫山水田園閑適生活的山水田園詩人,一派是較多地寫邊塞征成長生活的邊塞詩人。

(一)山水田園派

1、孟浩然,襄陽人前來生主要在家閉門苦學,四十歲到長安求仕失敗,又重回故鄉,歸隱死于家中,一生經歷簡單,沒有經歷很多生活風波,決定了他詩歌思想內容不夠豐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園詩,如《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邀我至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是,還來就菊花。”《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數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簡短,擅長的詩體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從藝術的完整,精美來說,他卻完全可以和王維并駕齊驅,名標風韻,在創造盛唐詩歌渾融完整的共同風格上,他是有不小貢獻的。李白、杜甫、王維等對他都深情敬意,并給他的詩以相當高的評價。

2、王維,字摩詰,多才多藝,詩書畫音樂皆精,前期思想向望開明政治,但政局變化,使他開始了“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亦官亦隱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著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到晚年更是抱著“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的心情,完全變成一個“以禪誦為事”的佛教徒了。

其詩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有陶詩渾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謝詩精工刻畫的描寫,語言清新洗煉,樸素之中有潤澤華采。

(二)邊塞詩人

1、高適,字達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務功名,尚節義”的詩人,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其詩現實主義多于浪漫主義,風格雄厚渾樸,筆勢豪健。

2、岑參,詩歌題材廣泛,邊塞詩雄奇瑰麗《走馬川行奉送山師西征》《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鼎足而三似邊塞詩)。其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慨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基本特征,這和高適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

王維《山居秋瞑》賞析 詩的標題“山居秋瞑”表明詩寫的是山鄉夜晚的秋色。首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概括地點明了標題。“空山”似乎給人以空曠荒涼之感,可是與“新雨”“晚”“秋”聯系起來,卻給人以深遠,幽靜、清新的感覺,秋天的傍晚,寧靜的山村,雨過天晴,景色一新。

頜聯“明月秋間照,清泉石上流”可謂靜物寫生“明月秋間”“清泉石上”這和種景物組成了兩幅柔和優美的畫面,后面再用一個“照”字和一個“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動真切而有活動感:在一個秋雨過后的傍晚,一輪圓月當空高掛,一片秋林浴著銀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過秋林,斑斑駁駁地灑落在林間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間亂石上歡快地流淌。——一幅優美的山村夜景。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寫的是人的活動,竹林里傳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和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下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頜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詰;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既然詩人是那樣的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春天的芳草,讓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樣柔美迷人,王孫公子們盡可留在山中”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可以看出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主要藝術特色:樸素、清新、明麗、含蓄、境界優美、富有生氣。此詩給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鮮明形象和神韻,繪景如畫,景中傳聲,動靜結合,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詩歌賞析范文第4篇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1、春日:春天。

2、 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3、 尋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 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7、 東風:春風。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

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二.寒食 作者: 韓翃 (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候長安處處飄絮又飛花,寒食節日風吹皇家花園柳枝斜.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賞析一】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讀到這里讀者就會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窗體頂端。[4]

【賞析二】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5] 三.山亭夏日(或山居夏日

【原文】: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注釋】:

1、題原作“夏”,據《全唐詩》改。

2、水晶簾:形容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李白《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3、薔薇:花名。夏季開花,有紅、白、黃等色,美艷而香。

【賞析】: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都t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多美啊!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光,純乎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我們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四.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譯文]五月里石榴花開了,紅艷似火,耀眼奪目,隱約可見榴子結于枝子間??上У氖?,這么好的花卻無人來觀賞,此地沒有賞花人車馬的痕跡。大紅色的榴花在人們漠視的冷遇中,百般無奈地飄落在長著蒼苔的地上。 [注釋](1)可憐:可惜。(2)顛倒:錯亂,多指心神紛亂。絳:大紅色。

五月的石榴花開得耀眼,枝條間已經可以看到初結的果實??蓱z這石榴花,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是沒有人專程乘車騎馬而來欣賞它們的,大紅色的花朵落在青苔上,混淆了那青綠的顏色。

五月是石榴的花期,石榴花開得絢爛璀璨,枝丫間可以看到初結的小石榴??蓱z這石榴花沒有人欣賞,這里是不會有車馬載來游客的,那大紅色的花瓣落在青苔上,紅色夾雜在青綠色中,苔色被花色錯亂。 小小賞析:

朱熹,理學家,文學家,二程學派繼承人。二程即程顥,程頤。二陳的師傅即周敦頤。理學家和宋時司馬光的見解差不多,反對王安石推行的變法。二程學說后來被朱熹發揚光大,世稱“程朱學派”。朱熹也中過進士,中榜后直至去世之間長達五十多年,但因為他特立獨行,竟然時常辭官不做,所以在職僅僅九年,而在京都任職僅四十天。他所著的《四書集注》成為后來科舉考試中舉子們作答的依據之一。因為朱熹的才華和貢獻,他死后封謚徽國文公。(義理學說贊成唯心主義,反對唯物主義。)

我的理解這首詩有兩層意思:一是欣賞鮮艷燦爛的石榴花,二是嘆息自己沒有知音。其間詩人的“顛倒蒼苔落絳英”既是憐花之句也是想表露一種落寞的心情。首句沒有用色彩直白描寫花的盛開,而是用了一個動詞“耀”,將花朵旺盛的顏色表達了出來,既然寫了花朵,似乎不寫果實還難以表達對石榴花的贊美,于是加上了枝間的小石榴,應了開花結果的道理。后一句中有“可憐”這個詞,這里其實想說明的是美好的事物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發現,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更不會乘車騎馬而來這里看花賞花。這樣想,詩人應該是在感懷時局,嘆息沒有伯樂將他這匹千里馬發現,他的才華雖然如盛開的石榴花般燦爛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樣平凡的人混跡在一起罷了。

奇景美景一般在險處,在偏僻地方,人們不費一番功夫是很難遇見的。這首詩里的石榴花固然美麗異常,但是因為這里并不是達官貴人們乘車駕馬所經過的繁華所在,因此它們美麗的花朵直道落地凋謝也少有人來欣賞。這或許就是詩人真實生活的縮影,自己雖有經世之才卻沒有機會施展,最后頂多和苔蘚一樣平庸的人處事。這里的苔蘚一樣的人,我猜并非下層勞動者,因為詩人本身是出身上層階級的,當然他這樣的人家是不會常有白丁出入的,所以他所指苔蘚樣人應該是那些寄生門客,庸常文人,投機小人,鉆營之徒等等混跡于官場的人們。這樣推想,作者的慨嘆也就有了一個適當的理由:花固然是艷麗脫俗,人固然能經國濟世,但可惜世上少有張良。伯樂能相馬,人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人才和識才之人都不可少。 五.霜月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臺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注釋](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嬋娟:美好的姿容。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賞析:這詩寫的是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冷的秋意。

秋天,草木搖落,黯然無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卻顯得分外光明皎潔。“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盡管“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寫霜月,不從霜月本身著筆,而寫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詩里是作為霜和月的象征的。

這樣,詩人所描繪的就不僅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攝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墒潜∮窆堑慕^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見出霧鬢風鬟之美。她們的綽約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為她們具有耐寒的特性,經得起寒冷的考驗。這精神是詩人從霜月交輝的夜景里內爍的自然之美,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在混濁的現實環境里高標絕俗、耿介不隨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這詩的藝術手法別具一格:詩人的筆觸完全在空際點染盤旋,詩境如海市蜃樓,彈指即逝;詩的形象是幻想和現實交織在一起而構成的完美統一。秋深了,樹枝上已聽不到聒耳的蟬鳴,遼闊的長空里,時時傳來雁陣驚寒之聲。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樓獨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聞征雁已無蟬”二句,是實寫環境背景。這環境是美妙想象的搖籃,它會喚起人們絕俗離塵的意念。正是在這個搖籃里,詩人的靈府飛進月地云階的神話世界中去了。后兩句想象中的意境,是從前兩句生發出來的。

范元實云:“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他引了《籌筆驛》、《馬嵬》等篇來說明。(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引《詩眼》)其實,不僅詠史詩以及敘志述懷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興的小詩里,同樣可以見出李商隱的“高情遠意”。葉燮是看到了這點的,所以他特別指出李商隱七言絕句,“寄托深而措辭婉”(《原詩》外編下)。此詩可見一斑。

六.雪梅(1)

盧梅坡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注釋](1)精神:神采,韻味。(2)俗了人:使人俗氣,不高雅。

[譯文]光有梅花沒有沒有雪,梅花就顯得沒有神韻,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觀雪賞梅的人不會作詩來批判它們,那他也還是個俗人。天已晚了,剛剛寫好一首贊美它們的詩,雪又下下來了,梅、雪、詩三者合在一起構成了最美的景色。 雪 梅(2)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譯詩】 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 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賞析】 古今不少詩人往往把雪、梅并寫。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顯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澤東《卜算子·詠梅》中就曾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雪、梅都成了報春的使者、冬去春來的象征。但在詩人盧梅坡的筆下,二者卻為爭春發生了“磨擦”,都認為各自占盡了春色,裝點了春光,而且誰也不肯相讓。這種寫法,實在是新穎別致,出人意料,難怪詩人無法判個高低。詩的后兩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長處與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沒有梅香,回答了“騷人閣筆費評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執一端的根據。讀完全詩,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寫這首詩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爭春,告誡我們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是正理。這首詩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詠思 對嗎? 附:《柳梢青·送盧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 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七.《晚春》唐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注釋】 1.不久歸:將結束。 2.楊花:指柳絮 3.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4.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里,似乎只是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其實,它還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層意思。但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艷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艷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于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于一體。“草木”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于一爐??梢酝高^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艷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并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系此詩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韓詩》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游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艷,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斗"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后人諸多猜測?;蛑^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八.《冬景》 【宋】 蘇軾

荷花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最:一作“正”。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代四大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派別被稱為“蘇辛”詞派,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祐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劉景文(名孝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盾嫦獫O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面增此詩以勉勵之。(蘇詩贈此詩時,劉季孫已58歲了,難免有遲暮之感。)

品味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九.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①

何處望神州②?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③?悠悠④。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⑤,坐斷東南戰未休⑥。天下英雄誰敵手⑦?曹劉⑧。生子當如孫仲謀⑨。[1]

【注釋】

①南鄉子:詞牌名。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北固亭在鎮江東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②望:眺望。神州:這里指中原地區。 ③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連綿不盡的樣子。 ⑤兜鍪(móu):指千軍萬馬。兜鍪,頭盔,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斷:占據,割據。休:停止。 ⑦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⑧曹劉:指曹操、劉備。 ⑨生子當如孫仲謀:引用《三國志·吳主(孫權)傳》注:曹操嘗試與孫權對壘,“見舟船、器仗、隊伍整肅,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即劉表,字景升)兒子若豚犬(豬狗)耳。?”暗諷今天的朝廷不如能與曹操劉備抗衡的東吳,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孫權。

【譯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長了。只有長江的水滾滾東流,永遠也流不盡。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2]

作品評析:辛棄疾在公元1203年(宋寧宗嘉泰三年)舊歷六月被起用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江去做知府。鎮江,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之地,此時成了與金人對壘的第二道防線。每當他登臨京口(即鎮江)北固亭時,觸景生情,不勝感慨系之。這首詞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這首詞諷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對于朝廷的不滿,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腔愛國豪情。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極目遠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夠看到,映入眼簾的只有北固樓周遭一片美好的風光了!此時南宋與金以淮河分界,辛棄疾站在長江之濱的北固樓上,翹首遙望江北金兵占領區,大有風景不再、山河變色之感。望神州何處?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開篇這突如其來的呵天一問,直可驚天地,泣鬼神。

收回遙望的視線,看這北固樓近處的風物:“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這里金戈鐵馬,曾演出多少驚天動地的歷史戲劇啊!北固樓的“滿眼風光”,那壯麗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隱隱彌漫著歷史的煙云,這不禁引起了詞人千古興亡之感。因此,詞人接下來再問一句:“千古興亡多少事?”世人們可知道,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多少朝代的興亡更替?這句問語縱觀千古成敗,意味深長,回味無窮。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這無盡的江水依舊滾滾東流。“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悠悠”者,兼指時間之漫長久遠,和詞人思緒之無窮也。

“不盡長江滾滾流”,借用杜甫《登高》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多少興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詞人胸中倒來倒去的不盡愁思和感慨,又何嘗不似這長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想當年,在這江防戰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國時代的孫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他年紀輕輕就統率千軍萬馬,雄據東南一隅,奮發自強,戰斗不息,何等英雄氣概!據歷史記載: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西征黃祖,北拒曹操,獨據一方。赤壁之戰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歲。因此可以說,上面這兩句是實寫史事,因為它是千真萬確的歷史,因而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這里一是突出了孫權的年少有為,“年少”而敢于與雄才大略、兵多將廣的強敵曹操較量,這就需要非凡的膽識和氣魄。二是突出了孫權的蓋世武功,他不斷征戰,不斷壯大。而他之“坐斷東南”,形勢與南宋政權相似。顯然,稼軒熱情歌頌孫權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而勝之,正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祿無能、懦怯茍安。

接下來,辛棄疾為了把這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不惜以夸張之筆極力渲染孫權不可一世的英姿。他異乎尋常地第三次發問,以提請人們注意:“天下英雄誰敵手?”若問天下英雄誰配稱他的敵手呢?作者自問又自答曰:“曹劉”,唯曹操與劉備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曹操曾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辛棄疾便借用這段故事,把曹操和劉備請來給孫權當配角,說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劉備才堪與孫權爭勝。曹、劉、孫三人,論智勇才略,孫權未必比曹、劉強。稼軒在《美芹十論》中對孫權的評價也并非稱贊有加,然而,在這首詞里,詞人卻把孫權作為三國時代第一流叱咤風云的英雄來頌揚,其所以如此用筆,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當今南宋無大智大勇之人執掌乾坤也!這種用心,更于篇末見意。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歷》說:曹操有一次與孫權對壘,見吳軍乘著戰船,軍容整肅,孫權儀表堂堂,威風凜凜,乃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劉表)兒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對敢于與自己抗衡的強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對于那種不戰而請降的懦夫,若劉景升兒子劉琮則十分輕視,斥為任人宰割的豬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獻敵人,還要為敵人恥笑辱罵,這不就是歷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顏事仇的缺乏骨氣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運嗎!

曹操所一褒一貶的兩種人,形成了極其鮮明、強烈的對照,在南宋搖搖欲墜的政局中,不也有著主戰與主和兩種人嗎?這當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讀者自己去聯想了。聰明的詞人只做正面文章,對劉景升兒子這個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眾了。然而妙就妙在縱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為上述曹操這段話眾所周知,雖然辛棄疾只說了前一句贊語,人們馬上就會聯想起后面那句罵人的話,從而使人意識到辛棄疾的潛臺詞:可笑當朝主和議的眾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劉景升兒子之類的豬狗嗎!詞人此種別開生面的表現手法,頗類似歇后語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寫法上這一句與上兩句意脈不斷,銜接得很自然。上兩句說,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劉備配稱孫權的對手。連曹操都這樣說,生兒子要像孫權這個樣呢!真是曲盡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絕!再從“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的蘊含和思想深度來說,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于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而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詩歌賞析范文第5篇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忌鷳プ≡娭械闹饕拔?,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1: 春行即興 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一)。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顥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臺。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 水心云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 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

(1)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3分) [參考答案]詩人寫了百尺高臺、美麗的水光月色,樹林和泉聲,(1分)營造了寧靜(或靜謐、幽靜等)(1分)的意境,表達了詩人閑適(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聲靜自來?一句詩用什么表現手法?請簡析其效果?(3分) [參考答案]反襯(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1分)。淙淙的泉聲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靜。(2分)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詩歌的表達技巧 附: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第三聯運用了夸張手法(步驟一)寫出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步驟二),寫出了詩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醉落魄·詠鷹 [清]陳維崧

寒山幾堵①,風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③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③軒舉:意氣飛揚。 (1)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現手法來寫鷹的?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①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場景,來襯托鷹的形象。(把‚襯托?答成‚烘托?也算對) (2)結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①‚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②‚人間多少閑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突出的語言特點。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參考答案]清新、自然、質樸(步驟一),描繪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鷗構成了一派恬靜優雅的自然田園景象;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愛;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足可愛(步驟二)。不作雕飾,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驟三)。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1 : 華子崗 裴迪

日落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請談談‚侵?‚拂?兩個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步驟一),展現了詩人在夕陽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步驟二)。‚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步驟一),也使人想見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步驟二)。這兩個動詞寫云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與留戀(步驟三)。 答題示例2 :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問:結合作品簡析《旅夜書懷》第三聯中的兩個虛詞‚豈?‚應?使用的妙處。 [參考答案]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譽哪里是因為文章而顯揚呢?(我的)官位也真該因年老多病而罷退?。(步驟二)詩人本是以詩文自負的,而一個‚豈?字說,表達了內心的憤懣之情。詩人本是想建功立業的,而一個‚應?字反其意而用,表達了受排擠被罷官的無可奈何的情緒。‚豈?‚應?二字,將一個不得志者的 心理表現得頗為準確、精煉、傳神。(步驟三) 答題示例3: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2分) [參考答案]驛站秋夜難眠圖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答題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芽落葉,閑坐數流螢。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2分) [參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這兩個意象,表現時間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變化,表現作者的孤獨寂寞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4分) [參考答案]‚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句中‚穿?字寫出了在蕭蕭落葉中穿行,而無人相伴的孤獨。一人獨坐而無聊,一個‚數?字表現了主人公的動作神態,更表現出閑極無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1: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參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梢?sbquo;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答題示例2: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步驟一)。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眺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步驟二)。 答題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質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①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種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 (1)詩的首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是如何統領全詩的?(3分) [參考答案]擬人手法(1分)。由首聯浮云不定議‚陰晴?領起,頷聯寫‚荷雨?、‚濕?——下起雨來;頸聯寫‚日出?——太陽又出來了。(2分,合情理即可給分)。 (2)頸聯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3分) [參考答案]借喜鵲的喧聲表現對‚日出?的喜悅;雨霽日出,波平如鏡,愛水的‚鷗?盡情地玩樂。有聲有形、有動有靜,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富有情趣(2分)。詩人精神愉快、神清氣爽(1分,意思對即可給分)。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2.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3.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么情感 答題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參考答案]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后世人 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后闡明理由。 2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3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4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1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后,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2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4分)

[分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答案參考] 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特別提示]不論回答何種問題,都應盡量涉及三方面的內容:詩歌相關內容、表達技巧、詩歌主旨。例如第五種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內容和主旨兩方面的內容,如果加上‚‘折柳’運用了雙關修辭,既指聽到的折柳曲,又指聯想到的現實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場景?,那么就萬無一失了。 高考詩歌鑒賞題訓練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1)作者是采用什么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句分析。 (2)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就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觀 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乜瓷涞裉?,千里暮云平。 這首詩頷聯中‚疾?‚輕?二字用是極為微妙傳神。你對此是怎樣理解的?全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狩獵的將軍的形象?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問題。 漢江臨泛 王 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都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1)

三、四兩句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2)頸聯中哪兩個詞用得極妙,找出來并簡析。 (3)從整首詩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4、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待儲光羲不至 王維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經明了。 空復情。自多情。

(1)作者根據什么判斷友人儲光羲不會再來看望自己?請結合作品作簡要分析。

(2)全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細節來表達這種感情的?(4分)

5、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6分) 渭川田家 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此詩的核心字是什么?圍繞這個字共寫了幾幅畫面?散文創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說,請用這個說法分析這首詩歌中的‚散?與‚不散?。

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1)(2)兩題(6分) 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慈⊥韥盹L勢,故應難看梅花。 [注]挼,讀ruó,‚揉搓?之意。

(1)這首詞處處跳動著詞人生活的脈搏。詞人對‚賞梅?的感受因生活階段不同而不同,請結合詞句說明寫了哪幾個階段的怎樣感受?(3分)。

(2)這首詞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來表現賞梅的不同感受。請選擇其中一種手法來說明。(3分) 附:答案

1、(1)答: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或:借景抒情。通過柳條、藤蔓、黃鶯的描寫,表現惜別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

2、 ‚疾?寫出了獵鷹發現獵物迅疾俯沖的敏捷,‚輕?寫出了將軍縱馬馳騁的雄姿。天上地上互為呼應,傳神地描繪出從發現獵物到追捕獵物的過程。

全詩借此塑造了一個豪放瀟灑、英姿颯爽、武藝不凡的狩獵的將軍的形象。

3、 答:(1)江水的流長邈遠和兩岸青山迷迷蒙蒙、時隱時現的特點。 (2)‚浮?和‚動?。‚浮?表面上寫城郭在水面上飄動,實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動?表面上寫天空在搖蕩,實言波濤洶涌,浪拍云天。(意思對即可) (3)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4、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細雨。(2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①扣"晚鐘鳴上苑"或詩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過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頸聯而不作分析的給1分。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來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悵惘之情。(1分。意思對即可??删o扣詩題中"待"字或體味全篇詩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經打開層層的屋門;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傾聽有沒有友人車子到來的聲音;以為聽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響聲,正要出門去迎接,哪知卻原來是自己弄錯了。(3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三點可分別扣"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和頷聯作答。思路不清楚,語句不通順,酌情扣分)

5、答:核心字是‚歸?字(也可說是‚羨?)。圍繞‚歸?字寫了五幅畫面: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野雞喚伴侶、蠶兒造窩、農夫絮語。

散:從人物來看,寫了倚杖的老人、荷鋤的田夫,從寫景來看,寫了‚墟落?‚麥苗?‚桑葉? ‚雉雊?‚ 蠶?等,看上去非常零亂,但是,這一切卻統一在一種情感下,那就是對歸隱、閑逸羨慕之情,從這個角度講,文章并不散。

6、 答:(1)寫了三個階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寫了詞人早年陶醉于賞梅;‚贏得滿衣清淚?寫了詞人中年在賞梅時傷心流淚;‚故應難看梅花?則寫了詞人晚年沒有心思賞梅。 (2)例如:采用了對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歡樂閑適而陶醉于賞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賞梅時傷心流淚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淪落飄零而沒有心思賞梅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詞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和飄零淪落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

上一篇:古代詩歌下一篇:冬天的詩歌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