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詩歌鑒賞常見表現手法

2023-03-29

第一篇:詩歌鑒賞常見表現手法

詩歌鑒賞常用表現手法

在詩歌鑒賞的備考練習中,同學們常常出現對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時張冠李戴等問題。為此,現將詩歌鑒賞中20種常用表現手法進行簡潔盤點,以便大家更好地應對高考。

1. 對比(對照)

華清宮 吳 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 唯此宮中落旋干。

綠樹碧簾相掩映, 無人知道外邊寒。

詩歌的前兩句以宮內宮外冷暖的迥異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華清宮內之暖。

2. 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③話巴山夜雨時。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何當”一詞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

3. 反襯或襯托(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西歸絕句①[唐]元稹

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②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

【注釋】①本詩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從被貶地奉召還京途中。②書:信。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復言和白居易的書信。

詩歌前兩句都是通過敘事來抒情,其中第一句對第二句起到了(反襯或襯托)作用 詩的首句“五年”憶昔日之愁。詩人本在帝都長安任監察御史,由于得罪權貴,元和五年(810)被貶為職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參軍。人世間的屈辱沉淪,長江邊上的風風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發出“五年江上損容顏”的慨嘆。

次句“春風”露今日之喜。詩人奉召還京,沿唐河,浮漢水,越武關(在今陜西省商縣東),溯丹河,水陸兼程,時序又正是春天,更覺喜出望外,心情舒暢。“今日春風到武關”,正是于敘事中襯出詩人此時欣喜的心情。

4. 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景?;?,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劉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后池塘的美麗。王維《田園樂(其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以聲襯靜,動靜結合,表現田園幽靜安適的特點。

6.借古諷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歌的后兩句寫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

7.直抒胸臆

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了作者忠君報國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間接抒情,委婉含蓄。)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bēi),

山銜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了詩人對鄉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9.托物言志 (象征)

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作者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

鄭谷 《菊》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譯文:

公子王孫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論, 重陽節人們采擷枝枝菊花插戴于鬢上。 秋晨菊花飽含露水濕潤晶瑩,縷縷幽香飄滿池岸, 但它從不羨慕雖踞高位卻毫無用處的瓦松。

“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 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突出表現了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的品質。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

王維《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譯文:白云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 問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騰飛瀉而去,給紛擾多事的人世推波助瀾!

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云水的逍遙自在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浪,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的典故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隱。杜甫《江漢》“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用“老馬識途”的典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11.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

賈島《暮過山村》“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曠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讓人生畏的氣氛。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詩人借西下的夕陽、昏暝的群壑、松際的月亮、風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現時間的暗中流動,渲染了越來越清幽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獨的心境。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黃鶴”、“猿猱”、“不得過”、“愁攀援”側面寫出山的高險。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既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的狀態,又側面烘托出了琴聲的魅力。

12.抑揚法(先揚后抑、先抑后揚)

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人運用先揚后抑的手法鮮明地表現了統治者政治上的昏聵庸弱。紀曉嵐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獻母親”,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表達了對婆娘及兒孫們的贊揚之情。

13.多角度描寫

賈島《暮過山村》“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從聽覺上,數里外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從視覺上,直接寫人煙稀少。王禹偁《村行》“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寫出了晚山可愛,好景無限。

當然,這里總結的是一些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非涵蓋了所有的手法,如反問、比興、象征、對偶、疊字疊詞疊句、細節描寫等就沒有涉及。我們不妨在老師講解或自己的復習中及時地查漏補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詩詞往往綜合運用幾種表現手法,鑒賞時要進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有襯托,以冰雪襯托白梅之堅毅耐寒;有對比,用桃李對比顯示梅之高潔守志。這需要根據試題的要求靈活處理 修辭手法

1.比喻

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將荷葉比作碧傘,生動形象,從而傳達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劉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將平靜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鏡,寫出水面的靜態美。

2.擬人

戎昱《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柳條藤蔓”用擬人化的“系”的動作挽留主人,從而表現主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作者把海棠寫成了一個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潔美麗,以及作者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3.雙關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一“涼”字,既寫出了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一字雙關。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達了對貧女的同情,又傾訴了自己終年勞心卻久屈下僚的憤懣不平。

4.反復

蘇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字間隔反復,使詞的音調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5.夸張

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山之高遠。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

6.互文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運用互文手法,使詩句語言明快,結構工整,聲韻和諧。

7.設問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深長的亡國之愁苦。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內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第二篇:詩歌常見表現手法

高考詩歌鑒賞23種常用表現手法盤點

1.對比(對照);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該詩通過“春殘”、“鳥稀”、“花盡”、“花飛”與“幽竹”的對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2.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一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象虛寫朋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

3.正意反說(反語);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寫思鄉之切,卻正意反說,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擔心聽到壞消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切。

4.反襯(有時與“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獨不見》“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用海燕雙棲反襯少婦的孤獨愁苦。賈至《春思二首(其一)》“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用春日美好之樂景反襯詩人內心之愁苦。

5.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劉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先寫水面平靜的靜態美,再寫風吹動垂楊水落荷葉之聲,以動襯靜,動靜結合,表現了雨后池塘的美麗。

5.借古諷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借南朝暗諷唐朝統治者大興佛教、不顧百姓民生的社會現實。

6.直抒胸臆: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直抒胸臆,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以及作者對戰爭的怨恨之情。楊炯《從軍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了作者忠君報國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間接抒情)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綠荷有恨而背西風,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寫出詩人之恨,流露出傷感不平之情。

7.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達了自己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身的精神。

8.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的典故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隱。

9.比喻 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將荷葉比作碧傘,生動形象,從而傳達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

10.擬人 戎昱《移家別湖上亭》“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柳條藤蔓”用擬人化的“系”的動作挽留主人,從而表現主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11.雙關 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一“涼”字,既寫出了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一字雙關。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達了對貧女的同情,又傾訴了自己終年勞心卻久屈下僚的憤懣不平。 14.反復 蘇軾《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字間隔反復,使詞的音調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張 王維《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山之高遠。 16.互文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運用互文手法,使詩句語言明快,結構工整,聲韻和諧。

17.設問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設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深長的亡國之愁苦。

18.烘托、渲染(有時用“側面描寫”)

賈島《暮過山村》“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曠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

1 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讓人生畏的氣氛。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陽度西嶺,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詩人借西下的夕陽、昏暝的群壑、松際的月亮、風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現時間的暗中流動,渲染了越來越清幽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獨的心境。李白《蜀道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黃鶴”、“猿猱”、“不得過”、“愁攀援”側面寫出山的高險。李白《聽蜀僧濬彈琴》“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既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的狀態,又側面烘托出了琴聲的魅力。 19.抑揚法(先揚后抑、先抑后揚) 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詩人運用先揚后抑的手法鮮明地表現了統治者政治上的昏聵庸弱。紀曉嵐的“這個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兒孫個個都是賊,偷得蟠桃獻母親”,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表達了對婆娘及兒孫們的贊揚之情。

20.多角度描寫:賈島《暮過山村》“數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從聽覺上,數里外聽到水聲,以響襯靜;從視覺上,直接寫人煙稀少。王禹偁《村行》“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以聽覺寫動景,以視覺寫靜景,動靜結合,寫出了晚山可愛,好景無限。

當然,這里總結的是一些常見的表現手法,并非涵蓋了所有的手法,如反問、比興、象征、對偶、疊字疊詞疊句、細節描寫等就沒有涉及

21、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寫法,也稱“對寫”。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有所思想,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入手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

例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三、四兩句,正面寫“思家”。其感人之處是:他在思家之時想象出來的那幅情景,卻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這個冬至佳節,由于自己離家遠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過得很不愉快。當自己抱膝燈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時候,家里人大約同樣還沒有睡,坐在燈前,“說著遠行人”吧!“說”了些什么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每一個享過天倫之樂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得很多。

22、“托物起興”和“托物言志”的區別

托物起興,意味雋永。如巧用雙關、象征等手法來寫,更為別致。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首句托“紅豆”起興,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語清純又極富形象性。“春來發幾枝”,寄語設問,饒有情趣,讀來倍倍覺親切。“愿君多采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實際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誼,用語誠懇動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雙關,加上這“最”字更顯含蓄深婉。全詩選擇象征赤誠友愛的紅豆來寄托情思,語淺情深,意味深長。

23、象征 是古典詩歌中慣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如黃巢《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寫的是秋風蕭殺,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卻精神百倍,方興未艾,長安城里遍地黃金璀璨,清香彌漫;實際上,詩人是以菊花盛開象征起義的最后勝利,表達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統治的決心和信心,顯得含蓄雋永并意味深長。

再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詩,詩人運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寫石灰,實際上石灰只是個象征體,目的在寫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石灰就象征歌詠詩人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

總之,象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線,“猶如心臟之于軀體”,“沒有象征,詩歌就將失去力量”。我們閱讀詩歌時要抓住這把鑰匙,它能帶我們登堂入室,去體味詩歌藝術的獨特魅力。

第三篇:古代詩歌鑒賞表現手法答題技巧

教學目標

1.結合練習掌握古代詩歌鑒賞表現手法答題技巧 2.掌握古代詩歌鑒賞常見的表現手法,學會賞析。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古代詩歌鑒賞表現手法答題技巧

2.教學難點

掌握古代詩歌鑒賞常見的表現手法,學會賞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們在做詩歌鑒賞題時,經常會遇到對詩歌表現手法的考查。面對這些題時,我們有時候會無從下手,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說一下表現手法以及這類題的答題技巧。

二、關于表現手法

1.表現手法也稱為表現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表達效果,感染讀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于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2.常見的提問方式

(1)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簡要分析。 (2)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3)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結合練習,掌握古代詩歌鑒賞表現手法答題技巧。 1.閱讀《亂后》,理解這首詩的內容,想一想這首詩的第二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明確: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無聲,而村落升起炊煙,又見生機。“宿荒草”與“動新煙”對仗工整,“荒”與“新”對比鮮明,反差強烈。突出戰亂后村落初見人煙的生機,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現詩人對戰亂后生機復蘇的欣慰和對戰亂的憎惡之情. 2.鑒賞詩歌表現手法通常分三步走 (1)明確說出表現手法是什么。

運用對比(反襯)的手法。

(2)具體寫出該種手法在詩歌中的體現。

平原荒草遍地,寂寥無聲,而村落升起炊煙,又見生機。“宿荒草”與“動新煙”對仗工整,“荒”與“新”對比鮮明,反差強烈。 (3)分析該手法表達的效果以及所蘊含的感情。 3.解題的注意事項

(1)注意試題中出現表達技巧、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不同概念。 (2)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聯系。

區別 表現手法是用來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的手法。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的手法,主要著眼于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聯系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 比喻、對比是一種修辭手法,有時也可以是一種表現手法。

在具體的語境中,當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產生了一種整體的效果,增強了文章表現力,或是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反復使用后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么這種修辭手法也可視為表現手法。 4.結合練習,掌握答題技巧以及和修辭手法的聯系。

南歌子

黃庭堅

槐綠低窗暗,榴紅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無奈一帆煙雨畫船輕。 柳葉隨歌皺,梨花與淚傾。別時不似見時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詞的下片主要運用哪些手法來表情達意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明確:①比喻(擬人)(或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柳葉喻雙眉,梨花喻臉龐,以“皺”眉和“傾”淚刻畫伊人傷離的形象,通俗而又貼切。②想象、虛實結合(或對比)。“別時”句,由眼前凄凄慘慘的離別場面回想到當初相見時的歡樂情景,但往事不堪回首,只能使臨行時的心情更加沉重。③以景結情。末句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懷的描寫,只說半夜酒醒,唯見月色皎潔,江水悠悠,無限離恨,盡在不言之中,頗具蘊藉含蓄之致。(答出兩種手法即可。)

四、總結

回歸課本,總結表現手法,熟悉并掌握。

五、探究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國文人心靈的棲居地,是中華民族心靈的寓所。一首首簡單的詩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所以詩歌的學習對我們而言有著很多的意義。我們也可試著寫一寫古典詩歌,并且把這些手法應用其中,來體味古典詩歌的魅力。舉一反三,這些手法我們也可以運用到具體的寫作之中,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宋代詞人周邦彥的《蘇幕遮》,大家把課本翻到第50頁.先請大家一起誦讀一下這首詞.. (生讀)

問題一大家誦讀完這首詞,下面請同學來說一說詞人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學生回答)

(總結)表達了羈旅愁緒(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故鄉遙,何日去).情感的基調是傷感低沉的.因而在語速上要緩慢,低沉,綿長.

串講:大家都知道詞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所以詞也是非常講究韻律美的. 《蘇幕遮》一詞押仄韻到底,我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韻腳和重點詞的重讀,結合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情感,即氣韻,讀出作品音樂美和情韻美.下面我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再來讀一遍這首詞吧.(生讀)

串講:很好,大家的這一遍朗讀明顯比初讀好了很多,可見有意識的注重韻腳和情感基調對詩歌的朗讀會起到指導作用.

問題二: 作者的情感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景物來寄托的,所以我們先來看上片,請大家談談你對上片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生答)

板書:

燎香圖

室內

燎沉香,消溽暑

沉悶

潮濕,濕潤的暑氣

鳥雀呼晴圖過渡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歡快

擬人的手法

風荷圖

室外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欣喜

動態美,力度美

注意點:當學生涉及風荷圖,結合提問三:怎么解讀這幾句對荷花的傳神描繪呢?(學生三到四位)

總結:當宿雨初收,曉風吹過水面,在紅艷的初陽的照射下,圓潤的荷葉,綠凈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隨風一一搖曳生姿,只一個“舉”字就將荷花的動態美,向上挺立的力度美刻畫的十分傳神.

串講:“葉上初陽干宿雨”是詞人來至戶外之所見。“初陽,接“晴”“宿雨”承“溽暑”。荷葉上反映出旭日的光彩,進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體化了。“宿雨”的被蒸發、被曬干,不僅在點染“晴”字,同時還扣緊“溽暑”這一季節特點。

串講:“燎沉香, 消溽暑”作者剛剛醒來,便嗅到昨夜點燃的沉香仍彌漫室內,那使人感到悶熱潮濕的暑氣,已經消失。

“鳥雀呼晴, 侵曉窺檐語”,溽暑消失,天氣放晴,故鳥雀也十分活躍,從爭噪的鳴聲之中透露出雨后新晴帶來的喜悅.“侵曉窺檐語”,是對“呼晴”作進一步的補充。作者聽到鳥雀的歡叫之聲以后,由于關心天氣的陰晴,他立即睜開眼簾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兒們映著拂曉的晨曦,立在屋檐上往下窺視,一邊彼此叫個不停。“窺”將鳥雀在晨曦微露中活靈活現的神情描摹地很到位“語”;,在這里不光是鳴聲,而是側重于刻畫鳥鳴時搖頭張口與尾部翕張抖顫的動作.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贊美這幾句說:“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提醒課文注釋:富麗精工)

學生回答完問題三后,教師進行上片小結

在一個悶熱的夏初新雨后的清晨,作者由眼前的實景不斷地轉換而情隨景異,情感變化巧妙:由燎香消暑的沉悶到鳥雀呼晴的歡快直至風荷搖曳的欣喜.

到上片結束,詞人的情感已經發展到了高潮,那么他的下片情感走向還能怎么發展呢,我們一起來看下片.下片作者重在抒發羈旅愁緒(教師讀“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問題四:濃重鄉愁詞人需要有情感的依托,他是怎么排解這一濃重的鄉愁的呢?(學生回答)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作者再現了童年時的結伴嬉戲畫面,不直說自己思念家鄉,而從友人角度落筆,反寫不知道舊友是否記得,江南五月,眾人結伴劃船進入荷塘深處(即芙蓉浦).而今又是一年五月天,在外羈旅的詞人, 只能“夢入芙蓉浦”,借夢境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縮短,使作者思歸之心得到片刻的滿足。

串講:這種反寫的手法是我們在古典詩詞閱讀中經常會遇到的,不防一起來看看:

問題五:舉例: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分析這首詩的反寫手法.

(學生回答)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是作者卻不直說自己冬至日形單影只地思念家中的親人,而是通過設想家中親人深夜難眠念叨自己這個“遠行人”來表達自己思家的復雜細膩情感.

串講:至此我們可以理清作者的內在情感脈絡了:由上片的沉悶到歡快再到欣喜,達到高潮,繼而再由愁思到最終的排解,正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我們再把全詞按照感情基調的變化,一起來讀一遍.(學生齊讀)

串講:把握了這首詞內在的情感走向,

問題六:作者上片的寫景與下片所抒發的羈旅思鄉之情是怎樣融匯貫通的呢?(學生回答)

作者選用風荷作為了紐帶意象,構建起上下片之間的橋梁,又和下片的“芙蓉浦”暗合,作者由眼前的實景風荷聯想到千里之外的家鄉吳門亦是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著稱,從而思緒紛飛,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詞人的筆下本非北方特色的風荷竟也是如此的搖曳生姿,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 “以我觀物,外物皆著我之色彩。”那夢中的芙蓉浦正是作者靈魂的棲息地,也是作者的夢中家園.

問題七:要求:從“荷”的意象分析入手,運用“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以下兩首詞.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亂灑衰荷,顆顆真珠雨。雨過月華生,冷徹鴛鴦浦。

池上憑闌愁無侶,奈此個、單棲情緒!卻傍金籠共鸚鵡,念粉郎言語。

系裙腰

張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朧影、畫勾闌。人情縱似長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幾番圓。

欲寄西江題葉字,流不到、五亭前。東池始有荷新綠,尚小如錢。問何日藕、幾時蓮。

(學生回答)

賞析提示:這首《甘草子》是一篇絕妙的閨情詞 。“亂酒衰荷,顆顆真珠雨”,比喻貼切,句中“亂”字亦下得極好,它既寫出雨灑衰荷歷亂驚心的聲響,又畫出跳珠亂濺的景色,間接地還顯示了憑闌凝佇、寂寞無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楊慎《詞品》謂張先的《系裙腰》“詞秾薄而意優柔,亦柳永之流也”。詞人見到東池中的荷葉才剛剛泛綠,小如銅錢;便想到荷花生長的過程最終要“結藕開花”的,于是心中便有些許安慰,與心上人的見面,尚待時日,還沒有到真正“結藕開花”的時候,但終究有“結藕開花”之日。(“藕”、“蓮”運用象征手法,“藕斷絲連”,“蓮”諧音“憐”,古詩詞中常用蓮來表示愛情。)

問題八:請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結合“因聲求氣”的方法來鑒賞這首詞.

長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學生回答)

課后作業:按要求將鑒賞內容形成不少于50字的文字.

賞析提示: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女子倚樓思念親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輕的女子,凝望腳下著悠悠的流水,遙望著遠處綿綿的群山,孤獨無助的身影,充滿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朧而又仿佛很清晰。

詞的上闕連用了三個“流”字,寫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遠綿長,也釀造了一種低徊纏綿的情韻。“吳山點點愁” 為本闕點睛之筆。“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如果沒有后邊“吳山點點愁”,則沒人任何意義。而有了“吳山點點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蘊含了綿綿的思念與哀愁。

下闕連用兩個“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綿長與強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歸”了嗎?“休”了嗎?沒有,只是一個空想,想來想去,最終還是“月明人倚樓”。詩人運用淺顯流暢的語言,和諧舒緩的音律,以“恨”寫“愛”,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畫出了思女形象,表現出了思女復雜的感情。特別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無限哀怨憂傷的情懷,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深、詞義蘊藉的特點。

教學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詞的意境美;吟詠詩韻,體會詩詞的情感美 。

2、通過探究,掌握朗讀吟誦詩詞方法

教學重點:

用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方法賞析這首詞。 教學難點:

總結近來三周時間學習古代詩詞的收獲 (感受、長進) 教學時授: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初中時我們學習了周敦頤的《愛蓮說》其中寫盡荷花品格的語句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自周敦頤頌蓮之后,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今天我們學習另一篇詠荷名作------《蘇幕遮》。

二、 誦讀感知------初步賞析

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奏和音韻。讓我們在大聲的吟誦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 學生自讀詞文,把握詞作感情。

2、 指定學生誦讀,學生自評、教師評點。

3、 教師范讀,學生點評。

4、學生自讀中反復揣摩。(你認為每句中哪些字詞最富表現力,該重讀,為什么這樣處理?)

5.點幾名學生分析怎樣朗讀。

這首詞上闋寫景,整體格調活潑,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緒的變化。

學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

學生2:“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學生3:“葉上初陽”三句,此人已經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闋抒發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

學生4:“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

學生5:“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人芙蓉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6教師總結:緩慢低沉----歡快活潑-----欣喜輕快----緩慢深情----夢幻輕柔

7、點名學生再次朗讀。(通過剛才朗讀、揣摩、指導后,看他是否超過剛才那位同學)

三、 賞析名句-----深入賞析 (同學們,你認為你最喜歡最欣賞這首詞中哪一句,為什么?或者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最好,好在哪里?)

1、“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中有兩個詞用的精準,請找出并分析。

“呼”“窺”字的作用。

鳥雀嘰嘰喳喳的鳴叫,非常歡快,好像在互相轉告天氣轉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叫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

詞人循聲望去,看到鳥兒們一大早就已經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了。“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

2。“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幾句描寫詞人看到的荷塘 美景?!驹谶@個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p>

王國維說:“‘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說說它妙在何處嗎?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

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一一: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風: 極富動態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嫵媚、嬌羞的姿態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3、 “故鄉遙,何日去?”

詞人的家鄉在錢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詞人喃喃自語:故鄉是那樣遙遠,我何時才能夠回去呢?

4、 “五月漁郎相憶否?”是從哪個角度寫的?表達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方深一層的寫法。

表達詞人對故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夢入芙蓉浦”終于把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縮短,使詞人思歸、思鄉之情得到片刻滿足。

四、總結探討:通過近三周時間的學習,你覺得在詩詞欣賞方面有什么收獲?在哪一方面有了長進?談談你近來學習古詩詞的感受。 1.學生交流 2.學生發言。

五、板書設計

周邦彥

寫景————荷花————抒情

思歸

思鄉

月花

清風

第四篇: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教學設計

授課班級:文6班

授課教師:楊星月

授課時間:2014年12月24日 教學目標:

1、 了解古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2、 掌握古代詩歌表現手法的分析方法及答題步驟。

3、 通過練習提高有關表現手法類詩歌鑒賞題的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

提高學生有關表現手法類詩歌鑒賞題的能力,學會規范作答。 教學難點:

根據題目要求,準確辨別詩歌所用表現手法。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表現手法的概念及??嫉谋憩F手法

二、襯托

1、 正襯: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 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2、 反襯:利用事物的相反條件來襯托。古代詩歌中一般表現為以動襯靜、以樂靜襯哀情兩種形式。

如: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鳥鳴”使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

又如:《詩經·采薇》中“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三、對比

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對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深沉的歷史思考。

四、象征

托物言志的詩常用此種表現手法。

如:李商隱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yán], 樂游春苑[yuàn]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①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銷魂。

詩人運用象征的手法,句句寫柳,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枯榮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五、渲染

如:杜甫《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蕭瑟悲涼的秋江景物的特點,為全詩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調。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第二句,渲染了秋夜送客的環境,使詩一開頭就帶著凄冷蒼茫的意味,秋夜送客的蕭瑟落寞之感,也從景中委婉傳出。

六、烘托

與渲染不同,烘托多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鮮明。

如:齊己的《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中“禽窺素艷來”一句,描繪了禽鳥發現素雅芳潔的早梅時那種驚奇的情態。鳥猶如此,早梅給人們帶來的詫異和驚喜就益發見于言外,早梅素艷的外貌由此被烘托了出來。

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寫了一聲裂帛般的音響之后,一切又歸于靜寂,四周的船只都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只看見江心倒映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的凄美的情境,烘托出了琵琶聲的絕妙入神。

七、鑒賞詩歌表現手法常見設題題型

1、這首詩是用什么表達技巧來表現情感的?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歌用了何種表現手法?請簡析。

3、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八、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怎樣運用了這種手法。 3.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或意旨。

九、例題解析。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注: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 本詩是用什么手法來表達情感的?

早寒有懷 白居易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淚客中盡,歸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論語·微子》有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兩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譏笑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孔子的一番慨嘆。 這首詩首聯在寫景時使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第五篇:《高考鑒賞詩歌表現手法——抒情與結構》教案

鑒賞詩歌表現手法——抒情與結構 【教學目標】

1、理解并能辨析詩歌景與情的關系

2、理解并能辨析詩歌構思的抑揚、照應及其作用

3、明確高考試題命題點

4、掌握試題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學重點】 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學方法】 練習、講授、歸納 【教學步驟】

一、詩歌景與情的關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表現方式

古詩詞以描寫、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是詩人用來抒發感情的詩句。一般來說,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都要把握這些抒情詩句。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藝術方式,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1、敘事抒情:通過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抒發作者的內心感受。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家,表達抗金復國的決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結情,緣情寫景。):詩人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一般情況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盡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隨水長流,滾滾江水猶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唐朝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花自落”“鳥空啼”,強調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婉轉的佳境卻“無人”來欣賞,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寫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如姜夔的《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4、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諭當朝。如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王安石的《桂枝香 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播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6、托物寓理:古人寫哲理詩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達哲理。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抒寫的是有關讀書的意義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見意,把人的大腦比喻“方塘”,把大腦中的知識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們要想保持大腦有鮮活的思維,就應當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知識。

【高考試題】

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考“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者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首詩的

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在藝術手法上,第

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2) 《暮春浐水送別》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4分) 【參考答案】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 “古今情”,融入由“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齋即事 劉一止①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懷?(6分) 【參考答案】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來寫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歸納總結】

從高考試題來看,抒情方式中以考查間接抒情方式為主,試題類型或指明鑒賞的角度,要求考生結合詩歌內容來分析這種抒情方式是如何體現的;或要求判斷詩歌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并評價這樣寫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這類命題著重點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主要應該從詩歌的整體構思、詩歌整體的藝術技巧方面來解答。答題時首先要注意詩歌寫了什么景或用了什么典或該物有什么樣的特點,然后指出其用的是哪一種抒情方式,結合詩歌內容作具體分析,指明其表達效果如何,最后指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概括起來——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 敘(描寫)什么 抒什么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 表達作用(句意 主旨情感)

二、詩歌構思

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數的限制,在起承轉合的結構上,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許多結構形式,常見的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重章疊句、先景后情、卒章顯志等。

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1、首尾照應

照應是指詩歌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是古典詩歌常見的一種結構形式。一首詩不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應有頭有尾,前后內容就要有內在聯系,前面交待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詩歌前后才能貫串,情節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湊,使讀者容易掌握全詩的脈絡。

首尾照應,即開頭與結尾的照應,這樣照應使詩歌在結構上有渾然一體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題,起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應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

2、開門見山、是指詩歌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錦官城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一片蔥蔥郁郁,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所在了。這第一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3、層層深入

層層深入就是指詩歌在內容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的結構形式,使全詩結構嚴謹,條理清楚。 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采用了層層深入的結構方式,表達織女隔著銀河遙思牽牛的愁苦心情,表現了愛情受折磨時的痛苦。詩歌從遙望中的牽牛星、織女星寫起,由遠及近,視線移到織女星,織女織成布才能與牛郎相會,可是終日織不成,急得淚如雨下。相隔淺淺的一道銀河,就是不能相會。詩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聲情并茂,哀怨動人。

4、重章疊句

重章疊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結構方式。如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詩的上片寫的是年輕時候無所事事,無病呻吟的“閑愁”,下片寫的是而今關懷國事報國無門的“哀愁”。上下兩片采用了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愛上層樓”“愛上層樓”,“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在這樣反復詠唱中,使語言具有音樂美,又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

5、先景后情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棄疾《菩薩蠻》: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志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沉郁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再如杜甫《登高》: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氣流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如何能不引發詩人的身世之感。詩人把新愁舊恨,濃縮在后四句詩里,參差錯落,一語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詩情景融洽,不著痕跡。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

6、卒章顯志

是指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唐代杰出的現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詩歌要“首旬標其目,卒章顯其志”。恰當運用這種結構方式可以增加詩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結構美,有“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再如杜甫的《蜀相》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情懷,詩的尾聯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并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4分)

【參考答案】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宦海浮沉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夜 歸 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行, 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象(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正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詩題為“征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木蘭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殘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這首詞的上半闕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層次感: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面生紋,如細皺紗縠;然后是楊柳初醒.嫩黃淺碧,遙望一片輕煙薄霧;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

5、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的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地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施工勞務分包建議合同下一篇:市工商局年度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