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師德論壇論文范文

2023-03-25

師德論壇論文范文第1篇

一、《老子》文本辨析與詮釋

首都師范大學白奚教授以對《老子》中“不爭”和“柔弱勝剛強”的辨析為例,主張在《老子》文本詮釋中應區分老子思想的本義和引申義。他認為老子的“不爭”、“柔弱勝剛強”是價值而不是工具,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以不爭為爭”、“以柔克剛”是后人對“不爭”、“柔弱勝剛強”的發揮、轉化和應用,兩者不應混為一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丁巍研究館員通過對《老子》第2章“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辨析闡發老子的道治要義。他認為“圣人”指有道之人,“無為”是圣人理國理身、愛民治世的方式,其功能是使人民自然化為完美之人,“不言之教”是無為之治的自然延伸,意指圣人化民時不通過政教號令而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來實現。浙江農林大學曹振杰副教授基于“道”字語義場對“道可道非常道”進行重新解釋,并討論它對現代管理中異化問題的啟示。南開大學嚴正教授以現代西方關于人的認識有限性觀念為背景,以“正確認識如何可能”為切入點,探討老子“道”概念在哲學史上的理論貢獻及其局限。天津市社會科學院張永路博士以“生活世界”這一西方現代哲學重要概念為參照探討生活世界中的老子哲學。他認為老子哲學是一種生活哲學。北京大學鄭開教授通過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和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東西方的考察》等著作的理解評述《老子》文本中生發出來的若干可能問題。河南大學臧要科副教授以哲學解釋學為理論背景,對《老子》文本作出個性化理解與詮釋。河南大學張楓林講師通過考察王夫之《老子衍》對《老子》文本的重新解讀,探討老子思想對現代管理的啟示。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博士生肖華從人類文化演進與東西方文明沖突的描述入手,主張“中華道”是人類文明的統攝與升華。他們認為“中華道”不僅揭示了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還幫人類指出了如何順應天地之道、構建人與自身、人與天地之間的和諧系統。

二、老子哲學與現代管理哲學

北京大學許抗生教授從管理學角度探討老子道家哲學及其現代價值。他認為老子管理思想的精神實質是無為而治,他并指出老子管理思想的四大原則、管理謀略及對管理者的素質和修養的要求。武漢大學田文軍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國學熱”入手討論道家學說在“道”與“術”兩個層面對現代管理的借鑒意義。四川大學蓋建民教授從五個方面討論道家思想對現代管理的借鑒意義:“無為而治”體現道法自然的管理智慧、道家“無為”的目的是達到一種“真有為”、“治大國若烹小鮮”體現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則、上善若水表現出以柔克剛、剛柔并濟的處世智慧與管理藝術、人無棄人,物無棄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用人觀。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趙保佑研究員認為老子思想中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管理思想,其核心內容是“無為而治”,其思想方法是“柔弱勝剛強”,其基本內容是“以人為本”。“無為而治”

收稿日期:2012—07—20

作者簡介:趙保佑,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州450002)。

代云,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鄭州450002)。

的思想對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柔弱勝剛強”的方法有助于我們深化和完善現代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老子的人本思想與現代柔性管理方法的基本內核是深度一致的,仍然是指導我們發展現代管理理論的核心理念。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州學刊》編輯部任曉莉編審從老子管理理論的基本精神與西方管理理念的變革入手,討論老子管理理論與新時代管理變革的契合與弘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袁永飛助理研究員通過考察《老子》社會管理原則與“道法”制度觀來探討《老子》對現代管理的啟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代云助理研究員以管理學理論為分析框架,在考察《老子》社會管理思想的基礎上,探討它對現代管理的啟示。

三、老子自然、無為的管理智慧

中國社會科學院陳靜研究員通過探討自然和無為觀念的現代意義,考察老子哲學在現代管理方面的應用。她認為自然和無為提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保持良性關系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即被管理者需要自然,而管理者應當無為,因為管理者的“無為”是被管理者得以“自然”的前提。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董京泉從討論老子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思想入手考察老子哲學中的人性化管理智慧。他認為老子關于人性的論述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天性淳樸、求生存、圖發展、有思想,他并以此考察無為而治在管理實踐中的表現。河南省老子學會副秘書長陳大明先生通過分析楚簡《老子》“恒道”、“恒無為”的內涵及其關系來探求其現代意義。他認為楚簡《老子》中的“道”是“恒道”,即“無名”的宇宙本體和“有名”的物質規律這兩者的相對相容。楚簡《老子》中出現的“能為道,恒無為也”這個嶄新命題說明:“道”與“無為”密不可分,“恒”與“無為”緊相聯系,“恒無為”的基本含義是符合“恒道”的就為,不符合“恒道”的就不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衛紹生研究員從“自然”與“無為”入手,深入分析老子思想對現代管理的鏡鑒意義。他認為老子視道、天、地、人為域中“四大”,并以人為基礎,形成了人→地→天→道→自然五個遞進層級,人是五個層級的基礎,“自然”則是最高境界。五者之間,由低向高,形成了一種相互仿效取法的關系。這樣一種相互仿效取法的關系,實際上是管理和控制關系。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由低向高逐級仿效,才有可能達至自然無為之最高境界。這種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對現代管理有積極的啟示意義。“無為”就是給被管理者最大的自由,最大的信任,以此來調動和發揮被管理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爭”,就是任其自然,有各守其分、各盡其責、不搶位、不越位、不競爭、不傾軋之意。他還分析了它們對現代管理的價值與啟示。

四、老子的辯證智慧與現代管理

華東師范大學劉仲宇教授討論了老子物極必反的思想在經營管理中的應用。他認為道家本質上是主張辯證法的?!独献印返?8章中“孰知其極”的“極”,就是禍福發生轉化的那一關節點。老子的后繼者進而概括為“極而反,天之道也”。極而反的思想,要求我們注意轉折點到來的時機。時機不成熟,不能拔苗助長,時機到來時不能優柔寡斷。我們可以在天時地利人和相配合的條件下,促進時機的到來,但不能人為地“跑步前進”。積極的態度,還得與客觀的時機合拍。同時還要注意,成績很大、近于盈滿之時,也是容易出問題之時,須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旦傾側出現,也得及時補救。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高秀昌研究員通過分析老子“三寶”的內涵探討其對哲人企業家的啟示與指導作用。他主張哲人企業家修“德”進“道”,為人處事(或為人處世),應該也必須持守老子“仁慈”、“儉約”、“居后”之“三寶”,方能夠成“大器”,即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商丘師范學院高建立教授從經營哲學的角度,對《老子》第36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進行現代解讀,從中尋找其與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思想的契合之處。他認為《老子》道法自然的價值法則、守柔不爭的價值取向、正言若反的負向思維,都為“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奪”與“與”之道提供了哲學詮釋,從而使得老子這一辯證思維充滿了理性價值判斷。他還分析了這一思想在經營管理戰略和策略上的作用。南開大學博士生李亞楠以老子“陰陽觀”解析“以道為本”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她認為陰陽辯證思維反映了運動變化的本質,主張提高企業文化“陽勢”、建立“以道為本”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五、老子的柔性管理思想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王偉凱研究員通過對《老子》文本中“柔”的詮釋探討其當代價值。他認為《老子》中11處“柔”字基本上同一地反映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觀點,不容否認,由于老子看到世間諸多事物的滅亡總是因為其過于強大,所以勸戒執政者不要總看到強大或強盛的一面,而要重視用“柔”政,要意識到“柔”的價值,通過“柔”來達到“強”的目的。雖然他的這一觀點存在著抽象化和絕對化的缺陷,但卻對后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當代價值表現在:“柔”蘊涵著一種處世方式,這種方式在人類的生活哲學中是難以繞開的、“柔”是“剛”另外一種實現方式,是達到“強”目的的另一條路徑、“柔”是一種戰略,更是一種智慧、“柔”是培養個體道德情操與涵養,實現修身的一種法則。南開大學周德豐教授從老子的辯證思維探討其“柔道”及其柔性管理思想。他認為老子的柔性管理充滿辯證思維,故具永恒的價值。老子柔性管理涉及剛與柔的辯證關系,進與退的辯證關系,高與下的辯證關系,快與慢的辯證關系,取與予的辯證關系,迂與直的辯證關系,動與靜的辯證關系,小與大的辯證關系,一與多的辯證關系,等等,處處皆能顯現柔性管理的思想睿智。老子的柔性管理方式中包含弱者取勝之道、強者無敗之道和處在中間者的持續發展之道,與剛建有為的管理方式互補的認識機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柯可研究員以現代管理理論發展的階段性表現為背景探討老子柔性管理思想,他將其歸納為三個方面:守靜復根的統一管理、自強自重的無為管理、見素抱樸的小邦管理。

六、老子“以人為本”的管理之道

武漢大學朱傳棨教授從《老子》對人在宇宙中的定位入手探討老子“以人為本”的管理之道。他認為《老子》第25章中把“人”與“道、天、地”并列提出,這在中外哲學發展史上是少有的,其意義也是重大的?!独献印穼θ嗽谟钪嬷械亩ㄎ?,說明“以人為本”的管理之道的首要之點,就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要予以尊重,要予以作為人的應有地位和尊嚴的要求而待之。他還考察了人與道、天、地的關系。根據對“人法地”的詮釋,他主張“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企業管理以及其他性質的管理,不要孤立地只看到人、看到被管理者,還要著眼于他們和他們生存環境的關系,是否有利于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持續而為的良好環境,為政者或管理者不要過多地干擾,一定要根據“人法地”的原則構筑起良好的生態環境。他認為《老子》“以人為本”的管理之“道”的核心是“和”,這首先要求營造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其次要使被管理者身心和諧。南開大學博士生徐明從道的視角解讀“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理念。他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指出人本管理的理論其目的是為把人從傳統的管理束縛中解脫出來,避免管理過程中管理工具對人類自身的傷害,具有其時代的進步性與科學價值。但由于實現其目標的根本立足點錯誤,導致以人為本的管理過程對外部環境造成破壞,環境污染又反過來傷害人類自身,造成不可避免的“二次污染”。經過分析,得出只有以“道”的理念對人本管理解構,并把道本管理作為其實施的根本保障,以人為本的管理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七、老子之道與商道

南開大學博士生張黨珠結合《老子》思想中“名利”、“身貨”等相關思想,重新思考企業定位,從社會企業的角度來探討企業經營者如何融合中國企業經營者的盈利性訴求與責任性要求這一核心問題。他認為社會企業即經濟屬性與社會屬性結合的企業,這種實現了盈利性與責任性相結合的經營者稱為“道商”,其與一般企業經營者的不同表現在對生命與名利的關系處理以及對盈利性作為目標與目的的關系處理方面。南開大學博士生邢寶學、程江從管理本體論的缺失和管理主體論的錯誤入手,提出并論述了以“道本”管理思想為綱領,以“管理五主體論”為核心的角色與情境互動的管理理念,并用實際管理案例做了論證說明。此外,三門峽市人大原副主任宋育文先生通過對《老子》第27章中“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的解讀,發掘老子的資源觀及其現代價值。他認為這句話的內涵和要義有三點:其一,凡是世界上存在的資源,都有其存在的必然,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都具有可使用性;其二,人要善待資源,珍惜資源的可貴性,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其三,利用和保護資源,要靠人的智慧。要用知識和技術的力量把資源變成現實的財富。善用自然界資源是人類有智慧的表現,這種智慧的特征表現是具有深蘊性的。不表于外,而秀于內,不露不耀,是一種明智大慧,即所謂的“襲明”。他認為認真研究、掌握他的資源觀的內涵和意義,對于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拓經濟發展空間,把資源變成現實的財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蘭雨

師德論壇論文范文第2篇

農村中學美術師資建設新探

汪安康(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蕪湖240008)

長期以來農村學校藝術師資匱乏現象,一直是我國師范院校藝術教育改革中十分關注的問題,很多師范院校藝術專業都實行過相關的教學改革并針對農村地區學校的特殊性探索過一些相應的培養模式。但由于占我國85%的農村中小學分布較廣,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由于受思想觀念、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的影響導致專業藝術師資“數量奇缺”,藝術師資隊伍素質整體“偏低”。要改變這種現象,僅僅依靠師范院校畢業生來源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因此從農村在職教師中培養兼職藝術教師,作為解決農村學校藝術師資匱乏問題的一種措施,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

1 農村學校在職教師中培養美術師資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農村鄉鎮體制改革,農村中學也進行了合并與擴大等形式的調整,經過調整一些學科出現了“超編”現象。又因我國教師資格證書制的實施使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學歷普遍“偏低”的現象凸顯出來。引發了農村中學教師們蔚然成風的在職進修。針對農村中小學美術師資嚴重“缺編”,而另一些學科又“超編”的現狀,從在職教師進修中培養美術教師順應了農村學校機制改革和學科調整的需要。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發展,明確了終身教育理念是我國教師教育的基石和精髓之后,在重視職前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后教育,已成為師范院校教學改革中新的發展思路。為了有針對性做好在職教育工作,經過對農村學校調查。安徽省農村中學美術教師匱乏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雖然我國師范院?;旧弦寻吹赜蛐苑植?,但藝術類師資的總量還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的需要,農村學校擔任美術課的教師幾乎畢業于師范學校(中專)沒有經過系統的美術專業學習;

2)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農村學校實際需要相比顯得分科太細、專業性太強、知識面狹窄,不能“一專多能”,同時美術專業的畢業生多來源于城鎮,對農村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及學生的認識水平都不易適應;

3)雖然有一些美術教育專業畢業生來自農村,但他們從思想上也不愿再回到農村。由于上大學是跳出“農門”的思想根源,導致很多畢業生寧愿流向城市打工行列,也不愿回到農村學校任教;

4)農村學校規模小,數量多,學校分散,經費和編制都受到限制加上其它原因,“養不起”專職美術教師,美術課只有讓一些“副科”教師兼任,他們大多年齡偏大或是被照顧的對象;

5)在一些傳統文化濃厚的地區部分兼職美術教師具有民間美術和傳統繪畫技能。但他們沒有經過系統培養,缺少教育基礎理論修養。

總之,被調查的地區美術課基本由其它學科教師兼任,他們大多數沒有接受過美術專業學習或培訓,而且年齡偏大,美術課后繼無人。鑒于以上原因針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培養,師范院校的美術專業還面臨較大的改革和調整,要盡快改變這種現狀,首要的問題就是在不影響學校編制情況下盡快培養出大批美術師資。然而,筆者發現農村教師對學校和孩子非常有感情,而且善于利用農村現有的教學條件,熟悉農村學校的教學規律熟悉地方文化,并且掌握一定民間藝術技能。他們通過專業培訓完全能勝任農村學校的美術教學。他們有高師課堂培養不出來的教學經驗,他們熱衷于教學工作,能因陋就簡地尋求教學方法和手段,是農村學?,F有的人才資源。目前廣大農村學校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加強農村藝術教學,需要補充大量藝術師資。充分發揮農村學校的人材資源,因地制宜地針對性培養無疑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最有效方法。

2 培養思路與實踐方法

2.1農村中小學文科類教師中培養美術師資的合理性

目前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的改革正朝著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培養目標而調整課程內容和培養方式。新的課程標準和課程理念中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偨Y過去師范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中過多強調學科本位,及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等不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情況。筆者曾調查了農村中學一些擔任過兼職美術教師的人,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是文科教師而且他們在美術教學上還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各自的方法。特別是語文老師都非常愿意兼任美術課,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為了調劑講課方式,也可施展一下自己的小特長”。經過對教學實際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筆者總結出文科教學與美術教學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

1)美術與文科同屬社會科學范疇,它們之間的理論知識體系息息相通,從古到今繪畫藝術與人文學科更有著相互融合,相輔相存的親源關系。如中國畫就是詩、書、畫一體的門類藝術。在普通教育領域中,美術與文科共同承擔著對學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審美性的教育任務。在文科類教學中離不開美術的配合,如教材中的插圖、詩配畫和連環畫、黑板報、教學掛圖、幻燈片等。在美術教學中,更需要人文學科的理論基礎,語言修養和廣泛的社會知識。如教案的編寫,教學中對美術作品的賞析、對繪畫理論的解釋和作畫過程的表述等;

2)從教學內容相互融合的方面看:文科的課程主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及人文知識。而美術課主要以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作品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前者以工具性、知識性為主,后者以認識性、創造性為主,兩者存在著互補性。即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需要審美能力的輔助。在美術基礎教育中需要語言的啟發、解釋、表述。而且語言藝術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與造型藝術的感情能力、動手能力、想象力對普通教師的全面素質來說都不可缺少;

3)具有一定文科基礎和教學經驗的教師再學習美術專業,自然會與其自身文科知識相交融,文學與美術不同的表現手法,不同的選材角度,不同的技巧有助于拓展思維,開發智力,完善人格,實現自我。就人才培養而言,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現代社會對“一專多能”型人材的需求也在急速增長。文美兼習,融匯貫通完全符合當今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文科教師再學習美術專業并不是僅僅讓學員多掌握一門不同學科的知識,兩個專業簡單相加只能形成油與水的關系,而文科與美術可以是互溶互滲,相輔相成的。由于文美在教學上的互容性從文科類教師中培養美術兼職教師更適合學校實際需要。

2.2培養農村中小學美術師資的實踐

以安徽師范大學在皖南山區黟縣教學點的“美術教育班(基本情況見表1)”為例:

1)辦學性質。師范類成人大專(函授)學制三年。招生對象:主要是農村學校文科類教師及一些兼職美術教師(多為中專學歷)。

作為師范類成人美術專業的針對性培養還存在著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等問題的探索;

2)教學思路。作為職后教師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應區別于職前教師的培養。美術教育班的教學對象是有一定教齡的大?;蛑袑.厴I生,所以教學大綱中的相關公共課可以壓縮集中教學。把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如何針對成人在職人員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來調整專業課內容”,如:

首先,根據大專美教專業的教學大綱,結合有一定文科基礎的學員并針對學員美術水平不整齊的情況對美術課進行調整,把美術課分為三種形式:①技法課。主要是繪畫基礎技能訓練,繪畫技能是普通美術教育中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點,也是作為一位美術教師職業技能的核心。在基礎技能訓練中試行以素描寫生和水墨畫為重點。要求學員對這兩種技能和有關知識掌握得較熟練,形成良好的認識結構。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它技能,這時原有的技能就會產生正遷移效果使學習新的技能變得容易和迅速;②閱讀課。針對有一定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采取由學生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后師生共同交流的教學方式。課程以中外美術史、美術評論及當代名畫欣賞等為主;③輔導課。對中學教學中涉及但又不可能開足的技法課,采取課余時間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定期輔導和評講的方法,同時借助電視臺的美術講座,VCD美術技法大全等現代化手段;

其次,在理論課設置上力盡文學與美術的貫通嘗試。如“在藝術概論”的教學中注重了文學和美術的共同特征,并從兩者不同的創作過程和鑒賞方法的比較中得到理解。再如增設“詩畫鑒賞”專題課,將文學欣賞與美術欣賞融為一爐。以歷代大師詩畫作品為教材,用藝術概論為理論,去認識文學與美術的相通與不同。以文學作品和美術作品的比較學習開闊藝術視野,拓寬欣賞知識面;

最后,開設特色課。在皖南山區古建筑群是保存較完好的天然藝術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木雕、石雕、園林景觀等中國傳統藝術的精品,是學習民間美術,研究傳統美術文化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學中就地取材將寫生課、史論課、創作課都圍繞古建筑中的藝術形象,讓學員能深入研究地方傳統文化的藝術內涵。以此為基點,把中國傳統藝術的教學提到一個較高層次。并鼓勵學生深入當地雕刻工藝廠、文化館、民間木雕藝人的作坊拜師求藝。

3 初步的成果及啟示

美術教育班的培養對農村學校美術教師隊伍建設起到重要作用。如:

1)在不影響農村學校編制的情況下,擴大了美術教師隊伍。有的學校培養了3~4名能擔任美術課的教師,改變了過去教師中沒有受過美術專業學習的狀況。美術課作為照顧“老弱”教師的輕松工作,學??蓳駜炦x擇安排;

2)原來對美術有一定專長的代課教師獲得了學歷,使他們安心教學工作,精力集中。這些代課教師中大多對美術或民間藝術有一定特長;

3)一些學科由于招生數量的改變多出了一些教師,美術班的學習使他們有了重新學習轉崗的機會。雖然他們的美術專業水平較弱,但他們更珍惜新的教學機會,工作更努力;

4)為了提高學歷,農村學校的一些領導也參加了美術班學習,懂得了美術教育的規律,為美術教學管理提供了保證;

5)對本地區文化遺產中的民間美術欣賞與學習,培養了教師們對地方美術的熱愛,為他們在今后的美術教學中融入地方美術遺產打開了思路。

“美術教育班”的教學方式,是僅僅針對安徽省皖南山區的農村學校美術師資培養的一種嘗試性教學。要建構一個具有師范教育特色的職后培養模式,還應對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學校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成人“夜大”或“函授”的方式,對農村在職教師的培養,是農村中小學師資建設不可缺少的一種辦學形式。它不僅能使農村教師獲得不脫產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通過跨學科學習有利于農村學校的學科調整,和解決一些緊缺學科的師資來源。同時也給師范院校的辦學如何與地方教育部門的相互協作,使教學與社會需要緊密相聯的改革與探索開辟了“試驗田”。

實踐告訴人們:①在成人美術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尊重成人學生的經驗和積累是必要的,同時要使教學內容滿足成人學生不同層次的要求,真正體現出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針對有一定教學經驗的在職教師要通過學科內容的結構化調整,處理好系統知識與實踐經驗的關系,把教學內容,社會需要和學生的發展三者辯證結合起來;②發達地區與偏遠農村地區的教學條件,審美文化差別較大。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民眾對藝術的偏愛使的人們對美術理解不同。藝術教育主要是通過感受、體驗、想象、理解藝術形象,只有學生受到藝術形象的強烈感染才能在反復回味、咀嚼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藝術教育的陶冶。所以作為農村學校美術師資培養不能脫離地方文化和當地民間藝術對學生的影響和熏陶。美術教育只有達到“人”與環境的協調共存的境界,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精神。

“詩意的旅程”——詩化語文的教學研究

王 蕊(南開中學,天津300100)

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研究,可謂幾經沉浮,無論理論定位還是實踐操作都有令人深思的地方。為了突現語文文以載道的功能,強調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強調的是學生從語文課堂獲得的是世界觀、人生觀以及理想信念的教育,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運用卻生疏和荒蕪了。在實踐的過程中,人們發現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思想性,背離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造成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下降后,便提出了削弱語文的思想性,大力提倡語言文字的訓練,賦予語文學科以工具性的特性。隨之而來的科學性、客觀化等原則應運而生,充滿生機的語文教學又走進另外一個極端,發展成了“標準答案”,非此即彼,表現為用大量的習題進行強化訓練,把學生當作記憶的機器、訓練的對象,當成毫無生命意識的個體,從而導致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缺失。

思想性與工具性這些學科定性,決定了當時狀態下語文教學的實踐與發展。而這兩種傾向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達到積重難返的程度,以至許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必須嚴肅審視和反思語文教學,導致了世紀之交的一場語文教學大討論。

而上述兩種觀念下的語文教學都無視學生的個體發展,把學生置于教育的對立面,是一個被動施行教育的對象,而不是活生生的個體,不是一個個具有各自不同的經驗世界、思維情感、個性尊嚴的人。學生學習語文處在被動的地位,他們外化和游離于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不能充分享受到學習語文所帶來的樂趣。而語文教學的精神內核、意境美感在學生的腦海中成了技術化、無生命的概念和表述。在沒有學生主體積極參與的前提下,語文教學就鉆入了“多費慢差”的怪圈。原本人文氣息濃厚的語文教學就淪為或是技術性的或是政論性的套路,成為一門黯淡無光、枯燥乏味的學科。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語文教學最終也就落入“荒了自家地,種了別家田”的尷尬境地。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性質給予了明確的定性與闡釋:語文學科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涵蓋了豐富的含義,既是對語文學科本身的認識澄清,也是對學生生命狀態與個性心理的全新關注。正是在這種前提下,筆者開始了語文教學走向“詩意化”境界的價值追求,引導學生向美的世界、向精神的王國張開臂膀,去感受一個用文字凝聚而成的詩意的世界。

“詩化語文”的“詩”并非狹義的詩意,不是指詩歌所表現出的那種言詞排列的形式美、瑯瑯上口的韻律美以及由此營造的意境美。這里的詩化是一種“喻指”,是著眼于其本體意義,著眼于語言和個體棲居的世界的關系這一角度。語言和世界的關系帶有本體的關系,精神的成長離不開語言,一定意義上語言就是個體存在的家園。個體通過語言跟世界締結一種和諧、完滿的關系,這樣語言就不僅是一種信號,更成為一種象征。個體本身是有靈性的、情感的,他們初始階段的語言是非符號的、邏輯的,他們的話語方式就是詩性的,他們通過語言抒發性靈、表達內心。個體與語言的這種關系就是一種詩性關系。在這樣的詩性話語中,蘊涵著生命創造的沖動和對世界的洞察力,甚至包含著跟世界的對話關系。因此,為個體營造一種詩性的語境、心境、情境,讓他們跟自然、伙伴、老師、文本對話,詩意的立場、態度、思考方式就會走進他們的內心,心靈會因契合而共鳴。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時,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深刻地體驗,與文本進行深度的對話、精神的交流,從而使語文學習達到一個自由的創造的境界,語文學習成為愉快的物我兩忘的“詩意的旅程”。具體地,詩化語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綜合性。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學生生活在一個普遍使用母語的環境里,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學習語文不限于課堂,我們的教學應該突破課堂時空的囿限,使課內外結合,課內習得方法,課外自主閱讀,增加知識積累,獲得更加廣泛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知識,為學生感受和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

2)生成性。學生學習語文,必然是在語文實踐中完成的,日積月累,積淀到一定的量后就會產生質的變化,正是在這種浸潤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逐步提高。正是在這種實踐性的過程中,學生處在一個開放語境之中,處在動態的、彌散的、交互式的、多維的語言環境里,不僅獲得語文學科知識技能方面的訓練提高,也接受到有關人生、社會、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思想觀念的熏陶感染,在不斷累加式的生成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逐漸厚實;

3)情感性。閱讀教學講究的是“披文入境”,閱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心無旁騖,才能終有所獲,作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情動而辭發”。語文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情感猶如“活性酶”,又是“催化劑”,可以讓記憶深刻,讓思維活躍,讓想象生發翅膀,體察到百味多彩的作品中的世界。因此,情感參與是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產生視界趨合,與人交流的基礎和前提;

4)圓整性。詩化的語文學習統諧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思維和文本內容,諸種因素和諧地存在于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之中。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則是指師生處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自由地對話交流,是經驗的分享、個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教師、學生、文本不再處于孤立或是松散的狀態之下,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在個性的視野里生長與生成;

5)審美性。中學語文教材內容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有的展示山河錦繡、旖旎風光,有的飽含鮮明的情操、風骨和理想,有的則與時代緊密相連,反映著社會的進步,等等。這些內容無不流淌著美的因素,如清亮的河流隱伏在字里行間,閱讀者用敏感的心靈去捕捉,去感受,把這些內容與個人世界里的情感因素連接起來,就會產生思想共鳴,使閱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成為一種詩意的旅程;

6)個性化。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沒有個性就沒有五彩生命的展示。同樣,語文教學也要高揚個性的大旗,尊重和彰顯學生的個性,而不應用理性二元的觀點去評價學生。新課程標準提出要改變學生原有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而這一學習方式的運行,必然是建筑在學生充分自由的個性基礎上。對于同一種學習對象,從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與建構主義學說,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他們在感受與表達的方式不盡相同,語言、繪畫、動作、音樂等都應成為學生備用的手段,讓他們用自己的最習慣的方式去描摹和表達所感悟到的客觀世界和內心體驗。

在一節詩歌課程中,筆者于實踐中探尋“詩意的旅程”,這一對“詩化語文”的實踐研究。

……

教師:這首《春江花月夜》洗去了六朝時期浮糜的文風,帶來了清新美好的意境。詩人通過對春江月夜的景色描繪,將春江、花月、夜景、離人,這一個又一個意境充分展現,于是便有了這纖塵不染的景致,便有了對月懷人的情思。

范唏文《對床夜語》卷2《四虛序》中寫道:“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難也。否則偏于枯瘠,流于輕俗,而不足采矣。” 范唏文談到的“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便是有關詩歌意境的一種詮釋。我們想請同學們談一談這首《春江花月夜》是否真正做到了“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

學生1:老師,在詩歌的前16句中,詩人首先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靜美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的更為幽雅恬靜。之后,詩人筆鋒一轉,提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個有疑而問,用意是什么呢?

教師:的確,詩人筆鋒一轉,提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一看似稽無答案,而事實上卻充滿了對宇宙人生的嚴肅探索,可謂問己、問天。而其中江月有情、江水無痕、人生苦短、聚散無常的蒼涼與靜美恬謐的春江月夜圖又互為映襯,雖蘊藏著淡如輕泓的哀傷,然更多的則是對美好人生的渴望。

學生2: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恰能夠很好地展現這種意境,就像老師說的真正做到了“化景物為情思,從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

教師:你能進一步的補充解釋嗎?

學生2:后20句中,詩人由自然景象轉入到人生多情。這一股離緒別愁,讀來令人蕩氣回腸,心醉神迷,百轉千思,陳郁嗟傷。不但為閨中思婦的對月傷懷而惆悵,更為游子的只身漂泊、欲歸不能而苦況。

教師:真是妙語連珠!

學生1:正所謂人生憾事也不過生離死別了。

教師:于是詩人便于自然之中,將這一份景物化為情思,流水行云的貫穿至尾。于是,《春江花月夜》就不是僅僅展現這一幅靜美恬謐的春江月夜圖了,更是將春江、花月、夜景、離人揉合一處,將詩情、哲理自然融合,創造了情、景、理、境的水乳交融。

學生3:其實在我看來這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的結尾更是令人百轉回味。

學生4:我看這首詩是月光連了江水、沙灘、天空、岸浦、清楓、花林、飛霜、白云、高樓、鏡臺、砧石、扁舟、鴻雁、魚龍、思婦、游子,于是這景與人、物與情便不用再去感悟了,因為它已經深入心靈、陳郁靈犀了。

教師:正像同學們說得那樣,“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個結尾結的百轉回味。春江、花月、夜景、離人已是不忍再品了,怎又添了這“情”字,看了這“動”景?滿江春樹豈不正印了這月華留影,思緒撩心!

于是乎,怎一個“行云流水”,怎一個“不以虛為虛,而以實為虛”!曠世的清麗、雅約,純摯的思緒、離情,天人合一的問理、靜思,便成就了這“孤篇壓倒全唐”的張若虛之《春江花月夜》。

……

教學過程的詩意化追求,正是為詩化語文自身的特征所決定,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停留于按照課前預設的教學方案的演繹,而應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和利用情感因素,關注學生的原有生活,使之與語文學習產生鏈接,對文本進行批判意義的解釋,暢通和構建課堂里的對話機制和環境,以使教學過程脫離技術層面的“窠臼”,從而煥發詩性的光華。教學過程是實現課題意義的重要環節,對話、情感、個性、生活、審美等關鍵詞應成為詩化課堂教學的基本特色。

同時教師還應注意詩性的修煉。要追求和實現詩化語文的教學,對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限于教材、教參,更要求從這些外顯的表現形式轉向為內隱的素養構成,那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文學素養,具有對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以及藝術化教學應機處理能力。因此,詩化課堂教學研究的深入必然帶來語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大提升。筆者也希望語文教學在走向“詩意化”的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向美的世界、向精神的王國張開臂膀,去感受一個用文字凝聚而成的詩意的世界,體味語文的魅力。

讓學生學會欣賞詩歌

倪金升(蘭溪市馬澗初中一校,浙江蘭溪321100)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它具有音樂美、意境美、語言美和情感美。中學生有一定的欣賞基礎,只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不斷探究、仔細品味,就可以進入優美動人、如夢似幻的意境中,獲得美的享受。所以,欣賞詩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審美過程。作為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通過誦讀吟詠、探究意象、品味語言、聯想想象來學會欣賞詩歌。

1 誦讀吟詠,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多“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其實,要想感知詩歌中的形象,理解詩歌中的內容,領悟詩歌中的情感,誦讀吟詠是首要的了。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吟詠,也就是要讓學生認真地音讀、意讀、情讀和美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音樂般的美來。音讀,就是要讀準字音,讀清句子;意讀,就是要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以便更好地誦讀;情讀,就是在音讀、意讀的基礎上,聯系詩人的思想、生平和創作背景,盡可能地融入到詩人的情感之中,以便富有感情地誦讀;美讀,就是要深刻領會詩歌中的情感,體會詩歌的藝術手法,并融入自己的情感,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自己的獨特的感受——音樂美。

2 探究意象,欣賞詩歌的意境美

所謂“意象”,是詩人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融合的復合體。而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連綴加之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而又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就是意境,它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能誘發和開拓出豐富審美想象空間的整體意象——意境美。指導學生欣賞詩歌,可以讓學生將詩歌中一系列單個的意象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美畫,享受到情深意濃,真摯感人的意境美了。如欣賞王維的《山居秋暝》,只要將“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等幾個明凈、清幽、蒼翠的意象組合起來,就享受到了一個清新、寧靜、和平安樂的意境之美。又如欣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只要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西風”和“瘦馬”幾個意象組合起來,就會享受到一種清雅安適、深婉悲涼的意境之美。真可謂是無聲的文字,有形的意象,更有著立體的效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梢?,欣賞詩歌,只要對詩歌中的意象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就能把握詩歌的內容,享受到詩歌的意境美。

3 揣摩品味,欣賞詩歌的語言美

詩歌語言不同于其他文學語言,它更形象精練,更富有色彩感、節奏感、動態質感。而欣賞詩歌,無論是誦讀吟詠,還是解讀意象、賞析意境,都必然要對語言現象進行反復揣摩、仔細品味。要抓住詩人運用的富有表現力的妙字佳句,從字里行間去發現遣詞造句的匠心,努力地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盎然意趣,只有這樣,才能親切地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領會詩人的藝術風格,進而享受到誦讀詩歌的快樂,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品味語言,可以從修辭角度出發,也可以從煉詞的角度出發。煉詞,可以用“換詞法”,也可以用“變序法”。如欣賞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就是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方法,把看不見的春風轉移為色彩鮮明的視覺形象,蘊含更為豐富,也更富有藝術表現力。欣賞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時,只要將詞序變換一下,改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再去品味不同的效果,就會發現原句除了反映一種生活真實之外,又產生了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更是增添了無限的情趣。欣賞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可以先將“三兩枝”改為“滿樹枝”后再去品味詩歌的語言效果,就會明白“三兩枝”更能表現江南早春的景色特點。進而品位下文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知”、“蔞蒿滿地蘆葦短”的“短”,就不難發現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了。讓學生明白,只要去探究、去品味,就能欣賞到詩歌的語言之美了。

4 聯想體驗,欣賞詩歌的情感美

許多優美的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詩人的內心情感的,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運用聯想和想象,將詩歌中描繪的形象、圖景,把字里行間的含義乃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述出來,把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空隙填補起來,以便進入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中豐富的內容,受到思想和情感的感染。因此,讓學生欣賞詩歌時,可以抓住詩歌中的畫面和氣氛,也可以根據作品中的描述性語句,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通過聯想去理解、感受,和詩人取得情感共鳴,或通過想象再造形象,進入詩歌的意境中,享受詩人的情趣。例如,曹操的《觀滄?!?,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虛擬了一個極其廣闊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此時,只要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以及詩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展開聯想和想象,就不難理解詩人借大海吞吐如日月星辰的意境,感悟到詩人那種為國家統一的宏偉抱負和博大的胸襟。詩人在創作詩歌時常常是思維異?;钴S,可以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任意馳騁。那么學生也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用聯想和想象去主動地感受、認識、補充、豐富詩歌的意境,享受詩歌無限的情趣。

其實,誦讀吟詠、探究意象、品味語言、聯想想象是一個整體。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筆者指導學生欣賞詩歌時,一定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吟詠中,抓住妙字佳句,捕捉詩歌意象,體會詩歌意境,借助聯想想象,進入到詩人所創作的那個無限豐富和廣闊的藝術空間,聆聽詩人對自然、對社會、對生命最真切的訴說,對接詩人最豐富、最真實、最細膩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美趣。

“絢爛至極歸于平淡”——呼喚語文課堂形式的理性復歸

湯其虎 丁衛東(射陽外國語學院,江蘇射陽224300)

隨著課改的深入,筆者欣喜地看到,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各種新思維、新理念不斷涌現,各種新課例、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但靜下心來不難發現: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種種“創新”“改革”已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軌道,與新課標理論指向形似神異、貌合神離。諸多做法熱熱鬧鬧,但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已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的“絆腳石”。

1 課堂形式:在徒有形式的合作學習中熱鬧非凡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

筆者認為,那種人人參與,組織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火花迸發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自由思考的能力和合作研討的精神,有利于激勵競爭,激發創新,是語文教學在經歷了痛苦的反思后的必然選擇。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只求互動效應。有些老師在學生缺少閱讀準備的情況下組織小組討論,導致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膚淺片面;有的老師備課不夠充分,設計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有的老師對有層次與難度的問題一帶而過或滿足于結果的硬塞,淡化思維過程的導引和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有的老師滿足于熱鬧的形式,動輒“討論”“合作”,似乎沒有“合作學習”便不能體現新課改精神。種種現象,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內涵,未能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重要,將品讀、感悟、玩味、思索、涵泳等內化過程棄之一隅,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課。

筆者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與協作能力。實踐證明,只有在學生充分地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間的交流,才能實現真正的合作。因此教師在操作中要做到:一要設置有質量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二要把握時機,讓學生在與文本初步對話,對研究的問題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組織合作討論;三要教給合作學習的方法,制定評價機制,努力克服合作學習的無意義、無實效的行為;四要全程掌控,相機點撥,引導合作學習始終在一個可調控與可牽引的狀態下進行。

2 課堂評價:在言不由衷的表揚中偏離方向

傳統教育木然、刻板,似乎總是在一味地批評、指責、否定學生。新課改提倡要用激勵性的評價方法多鼓勵學生、賞識學生。于是,教師的態度立馬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在課堂上,“你真棒!”、“你真聰明!”、“掌聲鼓勵!”、“你太偉大了!”等褒揚之語俯拾皆是,有時學生答對了最簡單的問題也不惜“隆重”夸獎,甚至時有小獎品“物質刺激”。

筆者認為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過分“苛刻”,表揚過分“吝嗇”固然不行,但也不能矯枉過正。這種打著“以人為本”外衣的廉價表揚光照顧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模糊之處,不當之處視而不見,不予糾正,會導致學生形成模糊的知識概念,客觀上造成知識誤區與學科缺陷,長期以往,會使學生對討論和發言失去興趣。超值的獎勵也會讓學生“迷失自我”,并產生預期獎勵的心理,而忽視了語文學習本身。小獎品的出現,則使原本處于老師、學生、文本間精神對話狀態的一個樸素的課堂殺出了一個不容小視的物質元素,多出了一絲功利性的誘惑色彩。這種“物”的參與延長甚至阻止了學生走向自主、自律的發展道路。

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應是課堂評價的正確歸宿。在語文課堂評價中,一方面要著眼學生的閃光點。充分發揮激勵功能,要關注結果,更要重視過程,使評價帶著鮮明的持續激勵功能。對待學生的錯誤要作實事求是的評價,不能簡單否定,也不能隨便叫好,更不能模棱兩可;另一方面要注意評價的發展性,要著眼于啟迪思維,拓展思維,引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思考,不斷提高認識能力與思維能力。

3 雙基訓練:在人文精神的張揚中漸行漸遠

傳統的語文教學過于注重工具性,過于偏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把語文課上成了語言文字訓練課,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熏陶。而新課標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因素納入了教學目標,又使語文教學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一味強調“人文性”,對知識技能訓練熟視無睹,甚至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有的老師認為搞“雙基”教學就是“土老冒”。一時間,語文課堂花色繁多,熱熱鬧鬧,可就是聽不到瑯瑯書聲,看不到對詞句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篇章的精彩分析。

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能力。應引導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理解、感悟、積累、運用的基礎上去實現語文能力的自我成長,激發創造力與生命力。要處理好這對關系,并非把“工具性”與“人文性”同等對待,平均用力,而應該在注重工具性時突出人文性,在落實人文性時肩負工具性,亦即在扎實基礎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思維;在發展思維的過程中,鞏固基礎,形成能力。學生個性的張揚,創新思維的培養必須依托于對語言文字的體悟、理解。因此,應結合文本找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點,尋找語言和精神同生共長的“興奮點”。

4 教學手段:在電光聲色的渲染中“秀”他一把

心理學理論告訴人們:“新異刺激能引起人的無意注意”。多媒體教學在直觀性、形象化方面絕非傳統手段可比,它所營造的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構成的綜合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倍感真切,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不少教師喜歡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多媒體手段如果控制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

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征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媒介為中心,“光看不練假把戲”。借助任何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最后還都必須落實到課文的語言教學上。

具體地說,借助視覺畫面,最多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寫什么”的認識,而對于“怎么寫”則少有觸及。尤其是對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寫”,即作者借以表情達意的語言材料的探索與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師務必及時憑借畫面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性的語言文字的“回放”和“還原”——回歸文本,探索作者是運用哪些材料,哪些手法來寫作的。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革故鼎新的運動。在這場歷史性的變革中,要“棄”,也要“立”,但決不是為了“棄”而無視實際,回避傳統;為了“立”而標新立異,違背規律,甚而矯枉過正。

形式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記住這一點,新課改必然會一路走好。

如何讓農村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能說會道”

胡華勇(青田縣舒橋鄉中心學校,浙江麗水323913)

新課程科學要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中心,課堂教學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為農村教師的教學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戰。教師在課堂中善于激勵學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創設良好的探究氛圍,充分利用農村特有資源實踐訓練,使農村學生在科學課堂中“能說會道”是科學教學工作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能說”,就是讓學生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會道”就是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的能力。如何讓農村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能說會道”,培養農村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探索。

1 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能說會道”的欲望

1)以激勵性評價,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通過小學科學教學,筆者深深體會到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一些激勵性語言的評價,老師一句激勵性的評語、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個鼓勵上進的動作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例如,筆者在教《土壤》一課,剛上課,學生面對自己桌上的土壤,心理很快產生了許多問題,筆者不失時機地提問:“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一方面的問題?”“開動你的小腦筋去想一想,說錯了沒關系,老師喜歡肯動腦筋的同學!”這時,學生提出了二十個多問題。這些問題中有許多與本節課的內容無關,但在新課程的教學中,這正是引導學生進入探索性學習的最佳切入點。同時評價激勵學生“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來,真了不起!”“會提問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等。 表示出“對,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好,我們可以一起來研究研究!”等積極的支持態度,使學生內心激起了科學探究的欲望,進而可促進學生形成科學情感和激活“能說會道”的動機。這樣,他們才能主動的在探究活動中去發現和領會科學的樂趣,才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強了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

2)運用多媒體,使教學趣味化。學習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先導,是兒童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兒童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周圍世界的積極態度和求知欲??茖W課堂滿足他們這方面的要求,極易引起他們對自然界的興趣,激活“能說會道”的動機。如《牙齒》一課,要學生了解齲齒的成因及防治,只憑教師借助幾幅掛圖作口頭介紹,顯得呆板乏味。而運用多媒體播放口腔中的細菌是怎樣一步步腐蝕掉原本潔白光滑的牙齒的動畫,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發展了兒童的形象思維與想象能力,使兒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3)創造條件,激發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和欲望。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和學科教學特點,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注意形象性和實踐性的有機統一,精心設計和組織一些富有情趣的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熱情和興趣。如教學《蠟燭熄滅了》一課,先要求學生動手劃火柴點燃蠟燭,接著讓學生“想辦法把蠟燭熄滅”,“盡可能使蠟燭慢慢地熄滅”,該怎么辦?還有什么方法?哪種方法最好?一個個探究性的問題,能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老師不要像以前一樣牽著學生走,給學生提出要求,指明研究的方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交還給學習的主人——學生,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讓他們在自己的探究中發現科學的奧妙體驗科學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

2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學會“能說會道”本領

兒童思維、活動能力的形成,知識、經驗的獲得,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徑是親身經歷和實踐活動。兒童的實踐活動可分為兩大類:動手操作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1)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活動。在實踐中,逐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研究、歸納和創造,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多動手,教師既要進行具體細致的示范指導,又要做宏觀的組織和調控。教《聲音是怎么產生的》時,指導學生觀察尺子振動的具體操作方法,然后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后,操作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么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同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么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可以做什么?”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制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么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等現象,課后還可讓學生自制樂器。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

2)結合教材組織學生參與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讓農村學校學生接觸社會、自然,在社會實踐中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活動能力,比在教室里的“清談”更重要。結合教材,利用各種活動(如郊游、參觀等),帶領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的神奇,從而真正理解人與自然。 如:三年級學習做植物壓制標本,應與學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在學習制作中既貼近大自然,又獲得了許多知識,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在實際活動中,學生會發現許多不知名的植物,它們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處?如何培植?……此時,教師可因勢利導,告訴學生可以到圖書館、書店去搜集和查閱各門各類的資料,或者向長輩請教,從中就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自然界的實地考察,不但使枯燥的知識變得具體化,而且能讓學生在身心共鳴中得到深刻的教育,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

3 掌握一定的基本科學方法,為“能說會道”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學方法是從事學科探究活動所必須采用的一些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也就學會了“真刀真槍搞科學”的真實本領,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學的過程中,獲取科學新知、發展科學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1)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實驗等三種基本的科學方法。在觀察方面,訓練學生觀察各種自然事物、自然現象的觀察方法,包括明確觀察目的,把握觀察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按順序觀察、多角度觀察,邊觀察邊思考、邊觀察邊研討、邊觀察邊記錄等等;在思考方面,訓練學生比較、分類、概括、歸納、綜合等基本的思維方法。訓練學生“先思后說”、“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習慣;在實驗方面,訓練學生認識和使用一些簡單的實驗儀器,學習初步的設計實驗的方法,會做一些基本的分組實驗,包括訓練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測定性實驗等,從而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

2)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學生的“學”為重心組織教學活動,在學生的“做”字下功夫,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程序的訓練。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如:面對某一具體的對象,采用什么方法去認識;如果用實驗的方法,則應該怎樣設計實驗,如何在實驗中找出有用的事實材料;面對大量的事實材料,如何進行整理,又如何找出事實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規律等;

3)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在自行探索中培養創新能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不僅僅是老師和黑板,創新的前提是自主地學習,要讓學生成為主體,把更多的機會還給學生。如《蠟燭熄滅了》中,“你有什么辦法去熄滅它?比一比誰的辦法多?”這一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廣度、多向性擴散。鼓勵學生求新存異,找出多種與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并引進競爭機制:“你還有別的方法嗎?”使學生主動地、能動地、專心致志而又興趣盎然地去獨立探索。

4 創設主動探究氣氛,在探究中真正“能說會道”

對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多“看一看”,認真“想一想”,互相“說一說”,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潛能、思維潛能、操作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營造主動探究氛圍:

1)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主動探究氣氛。在師生交往中,要消除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絕對權威地位。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容忽視,尤其是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在教育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尊重學生的看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具有安全感。如:在學習《熱脹冷縮》一節課時,筆者講到:物體一般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一位同學提出:“有沒有熱縮冷脹現象?”筆者當時對他的這種行為進行了高度評價,并且鼓勵同學們課后查找資料。只有建立了和諧、尊重、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主動探究氣氛,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真正“能說會道”;

2)對學生賞識,創設主動探究氣氛。賞識就是給人表揚或贊揚,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使作用對象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學習《植物的根和莖》一節課時,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筆者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用自由的方式進行表達。學生走上講臺,像個老師在黑板上寫寫畫畫。臺下的同學聽得很認真,不時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對設計得好,講得精彩的,還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讓學生在樸素的課堂、自然中去品味科學。要用師生之間的愛喚起孩子們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導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發展的空間,真正讓農村學生在科學探究中“能說會道”。它關系到教育質量,關系到師生的校園生活質量。培養學生真正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參考文獻

1宋漢閣.小學科學課教學指要.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余文森.論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研究,2004,(11).

3周小姣.小學自然科學教學要在奇、趣上做文章.教育信息報,2004-10-30.

4楊章宏.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 陳學鋒.從容面對兒童的學習困難.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淺談素描教學中的現代意識

陸 佳(齊齊哈爾鐵路工程學校,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0 )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部分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當下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社會,知識的不斷更新,現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人們意識到要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關鍵是能夠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培養創新型的高素質的人才,就要從基礎教育抓起。

作為美術學的基礎,素描教學需要改革,在素描教學中需要增強現代意識,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現代設計的需要。

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要培養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藝術創新型人才,就要從素描基礎加以訓練。審視我國的傳統素描教學模式,就不難發現是一種單純的技術訓練,是一種強迫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素描教學模式,其教學觀念、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都不能適應現代對藝術人才培養的需求。

盡管近年來素描教學有了明顯的改進,但也僅是部分院校和教師有這樣的意識,大部分教師還是停留在傳統意識中,比如說,契斯恰可夫的素描教學體系,那種“全因素”的教學方式,便一代一代的傳下來,還在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種單純的追求共性而忽視個性,追求表面而忽視內在的單純的模擬對象的訓練,如何能向培養創造型的人才的教學轉換呢?

要改革傳統的素描教學模式,首先需要更新素描觀念、明確素描教學目標指向?,F代素描教學的觀念:一是訓練創造的頭腦;二是訓練創造的技術。這也是素描教學在各個造型藝術領域所起到的作用;三是要有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

1 增強現代意識

現代意識,也就是與時俱進的理念。作為一個現代人,就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探索未來?,F代意識的把握需要研讀現代的哲學、了解當下的人文思潮,緊跟世界的潮流。作為藝術,她本身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先鋒,是產生各種思潮的發源地。因此,素描教學就應該不斷地增強現代意識,把現代思想融入到教學實踐中。這就是創造的頭腦的前提。有了現代意識才能在素描實踐中訓練創造的頭腦。

在素描教學中融入現代意識,就要改革教學內容的設置?,F代素描教學的課程設計,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拓寬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突出結構造型訓練。結構造型是排除自然物象的光影、肌理等視覺元素,以研究物象本身的結構為中心,以線條為主要手段的一種造型方法。所謂“結構”是指事務內部各要素間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比例、透視、解剖、構造等因素。這些是素描的本質?,F代意識本身也就是讓人們直接進入事物的本質,以素描表現的途徑去觀察、認識、表現客觀事物。這樣就不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同時,探素新的表現手段和方法,尋求創造性的技術語言。這樣才能做到從思維到表現的創新。

2 誘導個性意識

傳統的素描教學,往往只要求學生按照一種統一的觀察方法、造型方法或者以教師自己的喜好為標準來訓練學生。而忽略了學生個性氣質、主觀情感的尊重與開發。其實人有不同的心理類型,如思考型、感情型、感覺型、直覺型等,因心理類型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觀察方式和表現形式。人類的藝術表達形式與人類的心理類型是高度相關的。要尊重人類的這個差異,誘導這個差異,更大程度地去挖掘這個差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個性,才能形成創造的動力。

美術教育的最高追求就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創造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拓展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有人說,“造成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而不是無知”,那就要好好的研究已知的東西。該繼承的繼承,該舍棄的舍棄,該發展的發展,該探索的探索。但無論如何,現代意識是革新和創造的前提,沒有現代意識是談不上什么創造的。

數學基礎教育體會點滴

崔自浩(衡水市第五中學,河北衡水053000)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教學內容不斷變化,教學方法豐富多采,教學手段日趨現代化。數學教學同其它事物一樣千變萬化,總有其規律可循的。學生升入高中后,數學知識量增加,數學問題也變的更加抽象,已不同于小學、初中簡單的記知識、套公式。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現結合筆者的工作經驗談一點關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方法。

1 數學思想的培養

數學思想是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方法的體現,是形成數學能力、數學意識的橋梁,是靈活運用數學知識、技能、方法的靈魂,數學教學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數學意識離不開數學思想。近年來各地中高考命題越來越注重數學思想的考查,特別是運用數學思想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常用的數學思想有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

1)轉化思想。“解題——就是意味著把所有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過的問題”。面對一個全新的問題,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求解;面對一個復雜的問題,如何將其簡單化處理;面對一個抽象問題,如何將其形象化、具體化,這就需要轉化。數學中的轉化思想無處不在、無時不用,它的基本出發點就是陌生問題熟悉化,隱性問題明朗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單化,無序問題和諧化;

2)數形結合思想。“數無形時少直觀,形無數時難入微”,這充分說明了數與形的辯證關系。數形結合就是抓住數與形之間的聯系,以“形”直觀地表達“數”,以“數”精確地研究“形”。它可以把抽象的數轉化為直觀的形或把復雜的形轉化為具體的數,從而避開繁瑣的運算;

3)方程的思想。許多數學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方程,如函數表達式或方程中未知數的確定,幾何題中邊長、角度、面積的求解等,都可根據量與量的等量關系,通過列方程或方程組得到解決;

4)分類討論思想。這種思想是根據教學對象本質屬性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將數學對象區分為不同種類的思想方法。分類討論一般分三個步驟:首先確定討論對象;其次針對討論對象進行合理的分類;最后歸納討論結果,綜合得出結論。為保證分類討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分類應做到不重不漏。

2 教學中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數學能力是指人們在數學活動中,使數學問題解決能夠順利完成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機能,這種特殊的心理機能直接影響著數學活動的效率,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十分必要。有以下做法:

1)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教師應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思想,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案。在定理與例題的教學中,宜采用“自我發現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去發現規律,獲取結論;

2)注意“變式”教學,發展學生探索能力。在例題教學和解數學習題中,不宜就題論題,而應該啟發引導學生把思路延續下去,從題目的各個方面去聯想、類比,通過“變式”(改變對問題的提法,或引進新的問題)得出同類問題的解決辦法;

3)培養發散思維,增強學生“舉一反三”的探索能力。發散思維是從同一來源材料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是分析性思維。要求思維發散,就是要求對問題尋求多種解決途徑。這種思維活動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解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增強學生“舉一反三”的探索能力;

4)鼓勵學生解題反思提高能力。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由于欠缺經驗,對知識理解不深透,解答往往不完整、不嚴謹,所以引導學生“反思”質疑,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積累經驗,增強思維的嚴謹性。

3 幫助學生矯正思維缺陷,提高思維水平

許多高中學生不適應數學學習,在一些基礎薄弱的學校,這一點更為突出。如果不能使這些學生改變這種情況,他們也許會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上越來越被動,以致完全放棄,所以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所表現出的諸多思維缺陷進行具體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思維缺陷主要表現為:

1)思維單一化。所謂“單一化”是指學生習慣于孤立地、靜止地看問題,滿足于求問題的特解,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數學對象。特別是,學生缺乏用運動的、發展的眼光全面認識事物。這就要求教師把運動變化的觀點引進數學教學,因為在高中數學中,研究點的運動和量的變化,可以說無處不在。教師必須緊扣教材,適時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其間,逐漸接受此觀點;

2)思維無序化。所謂“無序化”是指學生的思維呈顛三倒四的無序狀態,尤其是做證明題,表現為沒有使思維受阻的障礙,沒有不能完成的證明。即使是對有思路的題目,也缺乏簡潔、準確、流暢的表述能力。正是這種思維的無序化,造成學生對做對的題不能自信其正確,對做錯的題難以自查其錯誤,嚴重制約著數學學習的效果和成績的提高。教師要首先抓住典型錯例,剖析具體錯誤根源,把充足理由滲透其間,寧可讓學生完不成作業,也堅決杜絕無依據推理,這是順利過推理關的關鍵;其次,還要引導學生于細微處不忽略,做到推理步步有據,并注重關聯詞的使用,以增強推理過程的可讀性和流暢性;

3)思維表面化。所謂“表面化”是指學生沿用初中的學習習慣,僅滿足于“結論”(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對教師精心組織的探求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普遍持聽不懂就不聽,迫不及待等結論的心態。這種思維的表面化,造成頭腦中知識發生“過程”與“結論”的割裂,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記憶負擔,而且還嚴重制約了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的教學活動,完全有理由以“問提解決”為切入點,把“過程”和“結論”設計得渾然一體,使“過程”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結論”只不過是這個過程的順手所得。

數學方法是一個十分活的東西。但有一點是必須肯定的,即教育是有規律的。順其規律,則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否則就會事倍而功半,搞不好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必須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總結規律,給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練好扎實的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數學人才。

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毛有力(遷安市二中,河北遷安064400)

創新教育需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和主渠道。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地理課堂教學存在“四多四少”的問題,即教材內容研究多,現實現象聯系少;教學方法研究多,學習方法指導少;教師傳授灌輸多,學生活動發現少;對識記知識考察多,而對能力培養方面訓練少。這樣片面強調學生繁鎖的練習,盲目的抄寫,過多的背誦,只注重了對知識的記憶,忽視了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及運用,致使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降低,同時也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發展。

而實施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要使課堂教學變得具有吸引力,就必須改變過去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教學方式,促成課堂教學向互動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方向發展,通過師生多種感官的全方位參與,促進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展和多維互動的教學關系的形成,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如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近兩年來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有以下幾點嘗試與體會。

1 運用活動教學的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創新教學模式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目標要求可選取適當的教學模式。1999年高考“3+X”改革,遷安市二中報考文科的學生人數少,大部分學生不是因為對文科感興趣才報文科,而是各科成績不理想,沒有什么特長,寄希望于少人報考的冷門科目中“搏一搏”,但又對文科前途憂慮重重。而且他們在高一階段已通過地理會考,高二如果馬上進行復習初中、高中的知識,學生可能覺得乏味。面對這些問題,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呢?筆者嘗試了活動教學的模式,在分班后的第一節地理課,筆者沒有急于趕時間講課,而是先從地理科本身的特點入手,指出地理課具有的綜合性、實用性,又引導學生聯系報紙上的內容,如當前報紙中通常有大篇幅的旅游、房地產等的廣告,指出當今社會需要地理方面人才,增強學生對未來的信心。接著,帶領學生在校園內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觀察了校內小山崗上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巖層(基建時削開的山體剖面,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不同部位顆粒大小不同)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巖、裝修用的大理巖、花崗巖等,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還要求每個學生課后找一個生活中與地理知識有關的問題寫出來,留待下一節課發言。第二節課,同學們都踴躍發言,他們的題目很多,如“現有了青山,但還沒有綠水”、“我家后山坡為什么會滑下來”等,很多同學還分析了地理現象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筆者向學生明確提出“只求人人進步,不求人人高分”的要求。事實上,經過這二節課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了較大提高,并且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時常拿一些植物或揀到的奇石等與老師共同探討、質疑問難,在得到老師的肯定后,學生更是積極大膽地思考、想象和探索。此后,據有關的課題,多次帶學生外出觀察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興趣。

2 處理好教材與現實的關系,設疑激趣,引發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學習欲望和興趣的產生往往是由疑問引起的,在講課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好教材與現實的關系,設疑激趣,引發思維,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貼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師真正能做到導學生之思,激學生之悱,解學生之疑,引學生之路的作用。例如,學習了地球自轉線速度后問“坐地日行八萬里”說明了什么問題?有沒有局限性?講鋒面雨后問昆明為什么“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假如地球自轉方向變,公轉方向不變,則太陽日、恒星日如何變?通過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了其思維的敏捷性、開闊性和創新性。

3 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

課堂氛圍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特定情境。合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融洽,會產生滿足、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態度和體驗。實踐也證明良好的氛圍,能激活學生的腦細胞,誘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發他們思維潛能,從而使學生主體參與增加,表現欲增強,并能產生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而“創造力又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有了這種氛圍,有了這種欲望,同學們便會敢想、敢說、敢問,使之思維靈敏、開闊,暢所欲言,不會為自己的錯誤答案或離奇的想法而遭到老師的指責和同學的譏笑。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師生關系,由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以自己良好的人格、積極的情緒、新穎的方法、公平的態度來營造合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本著“尊重個性、體現差異、激發活力、主動參與”的原則,給學生以說的自由、想的空間、做的余地,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若不然,培養的學生便只會是照本宣科,循規導矩,人云亦云沒有一絲活力和創新的“小綿羊”。

4 善于聯系實際進行問題探究式教學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從提供背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幾個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其實質就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并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

眾所周知,高中地理第二章有關氣溫的日變化、大氣運動及降水的形成等內容是教學上的難點,許多學生學起來往往感到很吃力,普遍存在著老師講時明白,課后一塌糊涂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嘗試通過小實驗去加深學生的理解,上課時用一個電熱鍋燒開水,首先用較小的火力加熱,然后逐漸調大火力,水溫上升越來越快,當接近燒開時,再將火力略為調低,但水溫仍然繼續升高并達到沸騰。這時向學生提出:為什么在調低火力之后,仍會有沸騰現象發生?而在最大火力的時候卻沒有沸騰?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指出雖然火力小了,但水得到的熱量比散失的多,因而繼續升溫,并將結論與書本知識聯系起來再分析“為什么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而不是太陽輻射最強的正午。”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燒開了的水”還可用來說明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當打開電熱鍋蓋時,學生能清楚看到熱氣上升(相反,如果夏天時打開冷庫的門,能觀察到流出來的冷氣下沉)。這些日常生活事例學生時常觀察到,用來說明熱空氣膨脹上升、冷空氣收縮下沉而形成的熱力環流,學生會比較感興趣。此外,在打開電熱鍋蓋的同時,如果將一塊玻璃水平放置在電熱鍋上方,可以觀察到水汽凝結在玻璃下面。這樣就為以后講解水汽的凝結作好了鋪墊。

由于地理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點,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發現許多生活事例可應用于教學上,使學生感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平時通過發動學生收集報紙雜志上有關地理方面的材料,用來說明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或者作為分析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各種事象,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判斷思維和創新活動的能力。

5 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目前教材內容多、難度大,只有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騰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創新。如果還是單靠老師使用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在課堂上包打天下,滿堂灌,就會使學生像現代化飼養場里的牲畜,失去尋覓食物的能力一樣,失去了學習熱情、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正逐漸地進入課堂,為改變落后的教學技術和手段,激活課堂教學,提供了現實可能性。遷安市二中設有多媒體教室、電腦室(已上網),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①筆者常自行設計課件,在地理班進行多媒體的教學;②自行先上網瀏覽有關地理網頁的內容,后指導學生上網學習。這樣,運用投影、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取更多、更新鮮的地理知識,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密度與容量。實踐證明,學生的知識面大大拓寬,基礎知識更加牢固,成績有了長足的進步。

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具有創新的本領和能力,以新思想、新觀念武裝自己,積極主動地吸取新信息,特別要加強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其次,要盡快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加強情感教學,營造合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激發情感來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點燃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思想火花,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淺析初中科學課中的生物演示實驗

葉旭涌(永嘉縣濟時中學,浙江永嘉325100)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是教師用演示的方法,結合課堂教學進行的生物學實驗,是一種直觀教學手段。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學概念,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通過課堂演示實驗,教師可以更為形象地講解生物學概念、現象和規律等;學生可以培養自身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能力等。中學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是比較復雜和抽象的,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對于一些直觀性的知識比較容易掌握。因此,教師結合課堂演示實驗來講授新知識或復習舊知識,學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關知識。另外,通過演示實驗,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各種實驗儀器并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學生實驗中,能夠獨立、高質量地完成各個實驗。所以,演示實驗是中學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直觀教學手段之一。

1 中學生物演示實驗教學的現狀

生物學科主要是研究生物的生命現象及其規律,在初中《科學》教材中凡是與生物有關的內容,幾乎每節課都穿插了實驗內容,目的是通過實驗使學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提高學生實驗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并不能很好地運用這一直觀教學手段。一方面,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特別是農村中學,在實驗室的設備配置和規范管理方面都比較落后,因此,在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對這一極為有效的教學手段認識不夠,從而忽略了演示實驗的優越性。永嘉縣濟時中學在這方面做的還是比較到位的,花費了一定的資金添置各種必備的實驗設備和實驗用品,以滿足教學要求;永嘉縣濟時中學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上的每個演示實驗(對于一些有條件限制的有些實驗做了適當地改進)絕大部分都在課堂上加以演示,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2 課堂演示實驗教學的藝術性

在初中階段所涉及到演示實驗一般都比較簡單,可塑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演示實驗內容的特點不同,教學方式可做相應的改變:

1)驗證式實驗——先授課后實驗。例如,講授“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時,教師可先列舉一些生活實例,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學生思考、討論并獲得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再通過演示實驗加以驗證。實驗中,學生發現加熱干燥的小麥種子后,試管內壁有水珠生成,擠壓花生的一片子葉會在白紙上留下油漬等等。通過這些現象,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同步式實驗——邊授課邊實驗。在"顯微鏡構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顯微鏡實物,按照一定的順序(從上至下或分光學系統和機械系統),對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和其功能進行講解。這樣,可使學生直觀、形象和深刻地掌握顯微鏡各部分結構名稱和作用;

3)探索式實驗——先實驗后講授。例如,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通過這些直觀現象使學生極為容易地掌握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師在加以講解,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3 課堂演示實驗教學的意義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通過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現象,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學習,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被調動,接受知識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2)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茖W研究表明,人們從語言形式獲得的知識大約能夠記憶15%,而同時運用視覺、聽覺則可接受知識的65%左右。因此,通過課堂演示實驗講授生物學知識,能使學生的學習走近路,走直路,用較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加快學習速度,提高學習效率;

3)傳授學生生物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在進行演示實驗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向學生介紹有關演示實驗的思路、設計方法、實驗設備、實驗儀器的使用、實驗過程以及實驗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知識,并能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地分析和說明。通過演示實驗教學,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學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為今后從事生物科學事業奠定一定的基礎。

正由于演示實驗有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教學中應當注意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甚至一個微小的動作)、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實驗的全局性。為此,教師應備好每一個演示實驗,不可忽略每一細節,力爭做到實驗準確無誤,授以學生科學的知識和實驗技能。

總之,作為直觀教學手段——演示實驗,是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利用每個演示實驗,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使每位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生物學知識和生物實驗技能,培養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周美珍,鄭鴻霖,張代芬.中學生物學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別樣的課堂 樣的精彩

王 暉(金壇市洮西實驗小學,江蘇金壇213233)

短暫的寒假結束了,學生帶著滿臉的新年喜氣和歡樂返回了學校。他們迎來了新的學期、新的希望、新的開始。

在學生報到工作完成之后,他們領到了新學期的各種教材??吹綅湫碌摹犊茖W》教材,學生興奮不已,忍不住東翻翻西看看,似乎已經迫不及待要去探索其中的奧秘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也深深打動了筆者。

在新的學期中,如何帶領學生更好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如何上好新學期的第一節科學課?筆者在辦公室一邊瀏覽著《科學》教材一邊在不斷的思考著。不經意之間,筆者的目光落在了郝京華教授和路培琦老師寫的《給小朋友們的一封信》和教材目錄上。突然間就想:學生現在正處于新年過后的“余熱”之中,他們的精力和注意力尚未完全扭轉過來,如果此時按教材內容直接上《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我在成長》,教學效果肯定不好!那何不在第一節科學課堂中打破教學常規,先引導學生一起學習郝京華教授和路培琦老師寫給小朋友們的這封信,然后就本冊《科學》教材的整體教學內容編排向學生進行大致的介紹。這樣一方面能通過這封充滿期望和鼓勵的信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熱情;一方面通過學習本冊教材目錄能夠讓學生對本學期的《科學》主要學習內容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提高學生科學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于是,在第一節科學課堂中,筆者首先聲情并茂地朗讀郝京華教授和路培琦老師寫的《給小朋友們的一封信》,并簡短的介紹了一下郝京華和路培琦老師,學生頓時肅然起敬:“哇!大教授居然給我們寫信!”、“他們稱我們為小朋友,而且他們是我們的大朋友!”、“有了他們的鼓勵,我一定認真學習科學!”、“他們真了不起!教會我們這么多的科學知識!”……,學生的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筆者又趁勢把整冊教材內容編排向學生逐步進行了介紹。在瀏覽教材目錄的時候,筆者把每個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內容與學生一起進行了大致的了解,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單元內容進行閱讀,并允許學生對其中一些話題相互進行交流。

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顯得非常興奮。他們沒有想到新學期的第一節科學課如此的輕松!他們一起開心地翻閱著教材,相互交流著各自的觀點和想法:幾個女生聚在一起悄悄學習《我們長大了》單元、男生們則在翻閱《探索宇宙》單元、有的在學習《有利于生存的本領》、有的在了解《各種各樣的能量》,還不時拉筆者參與到他們的話題研討之中:“老師,你說恐龍為什么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導致它們集體消失的?”、“老師,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存在著生命嗎?他們和我們人類一樣嗎?你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我們想詳細了解有關恐龍的知識,老師你能給我們講講嗎?”、“老師,大海中的潮汐是不是也是一種能量?”在學習中,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的提問都快讓筆者這個科學教師應接不暇了。

就這樣在新學期的第一節科學課堂中,學生盡情地領略著科學的神奇和奧秘、傾訴著你我的感慨與設想!看著學生開心的笑臉,聽著他們爭論的聲音,筆者的內心升騰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

師德論壇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實驗設計大賽;創新意識;科研能力

一、引言

醫學生是未來的醫生,在醫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醫生需要較高的科學素養和科研思維,才能與時俱進,緊跟學科前沿[1]。醫學生本科階段的各種大賽則為學生提供了科研訓練的良好平臺,學生通過參加大賽對什么是科研、如何開展科研、開展科研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是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基礎醫學教育分會、教育部高等學校醫藥學科基礎醫學專業與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是一項通過大學生匯報在本科學習期間的科研成果、探討實驗設計思路來考查大學生創新思維、比拼大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比賽,旨在加強大學生的創新性實驗技能,培訓學生的科研思維。大賽始于2010年,每兩年一次,迄今為止已成功舉辦四屆。筆者通過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在科學選題、查閱文獻、數據記錄分析、論文撰寫等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二、醫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醫學教育的主要模式仍為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學習為輔[2]。在理論課授課環節,大多數教師往往偏重知識點的講解,忽略了對學生科研興趣的培養,這使得他們很少被科學探索過程所吸引[3]。在實驗課環節,學生按照實驗指導書通過規范操作,直接得出實驗結果,整個學習過程被動無趣,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茖W技術的日新月異對醫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求越來越高,醫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終身學習,持續成長,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通過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選題能力

科研選題是開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為后續科研工作提供了方向,也是科研工作成敗的關鍵??蒲羞x題的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形成假說、設計實驗方案、確定題目等。本科生剛剛接觸醫學,對醫學知識充滿好奇,很多學生就是結合課上所學確定了選題。比如,本小組學生通過學習《醫學醫學微生物》課程球菌的內容,了解到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自1961年出現以來感染率不斷攀升,已成為目前院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是臨床抗感染治療的一大難題。那么,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什么會有耐藥性?它對各種抗生素的耐藥情況是否相同?可否將其耐藥機制作為研究課題?指導教師對學生從課本中選題的思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引導學生從目的性、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四個方面對選題進行論證。論證過程就是大量查閱文獻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的科研能力

文獻是大量科研人員智慧的結晶,通過查閱文獻,才能知曉本學科發展方向和動態。查閱文獻是科研人員的基本功,也是科研工作開展的前提和基礎[4]。為了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的科研能力,指導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如何對文獻進行分類、文獻檢索的途徑和方法、常用中英文數據庫的使用方法、獲取和選擇文獻時要注意的問題等知識進行系統學習,然后帶領參賽小組同學以先中文后外文、先綜述后研究性論文的順序進行文獻查閱。在文獻查閱的最初階段,教師可以先下載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獻,小組成員人手一份,大家都讀相同的文獻,然后討論交流。在這個階段,學生不但掌握了閱讀文獻的方法,還通過實踐自行總結了一些查閱文獻的小經驗,比如看文獻時間要集中,看文獻時要多做記錄等。在稍后階段,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每人查閱不同方面的文獻,精讀后定期交流。參賽小組成員通過查閱文獻發現,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分子分型和耐藥機制已經有大量文獻報道,國內其他地區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譜也有報道,并且不同地區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的耐藥譜和分子分型有所不同,但本地區的相關數據未見報道。經小組討論和與指導教師交流,最終確定了參賽題目即本地區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檢測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參賽小組成員通過學習文獻查閱的基本知識和大量查閱文獻,查閱文獻的科研能力得到培養。

(三)培養學生的數據記錄分析處理能力

實驗數據的記錄是對科研活動的準確記載,在科學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科生記錄數據的經驗大多來自實驗課,實驗課對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這會使得一些參賽學生在實驗之初對數據記錄得不夠嚴謹。為培養學生數據記錄的科研能力,指導教師在首次實驗開始之前對參賽小組成員進行了一次專門培訓,此次培訓對實驗記錄提出了統一要求,要求所有學生必須按照實驗數據記錄表對實驗者姓名、菌株編號、實驗時間、實驗地點、實驗現象、測量結果等進行準確記錄。此舉不僅培養了學生記錄數據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研精神。實驗數據的處理,是獲得實驗結果和得出實驗結論的重要途徑。此階段需要先判斷處理偏離數據和缺失數據,然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數據的前提是能夠正確地識別數據類型,這樣才能選擇恰當的統計方法。在討論選擇統計方法時,有些同學依據文獻選擇了某種統計方法,但卻不知為何選用此方法。指導教師首先肯定了該同學善于利用文獻的特點,同時指出,做科研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科研精神。

(四)培養學生的論文撰寫能力

論文是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等全方位地呈現給讀者,是一次科研活動的最終總結??蒲泄ぷ髡咄ㄟ^論文這種文獻形式進行科研成果的交流,從而推動學科進步和發展,因此論文撰寫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科研能力。一篇好的論文應兼具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可讀性和規范性,應言之有物,邏輯清晰,結構嚴謹。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的要求,是上傳論文摘要并以PPT的形式匯報。我們在賽前要求學生先把論文全文寫好,然后再寫摘要。在動筆之前,指導教師要求學生先精讀3—5篇研究性論文,以掌握研究型論文的通用格式。每個參賽小組由項目負責人撰寫論文,撰寫過程中小組成員隨時討論交流,撰寫成文后由指導教師進行批閱,教師批閱后的論文返至項目組,項目小組進行修改后再次提交給指導教師,如此反復直至成文。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撰寫、修改,對論文撰寫的整個流程和每個部分的撰寫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具備了一定的論文撰寫能力。

四、總結

學生通過備戰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維都得到了初步的培養。由于大賽要求以項目組為單位參賽,小組成員的分工、小組討論的組織和實施、實驗耗材的預算、實驗進程的把控等主要靠項目負責人來完成,這極大地鍛煉了項目負責人的科研管理能力。本次備戰大賽也引發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如何平衡學生學業成績和課題研究之間的關系,如何調動并保持全組成員的科研積極性,如何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比如考慮到醫學生繁重的課業,我們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集中做實驗;實行彈性項目負責人制,可根據小組成員的科研表現二次調整項目負責人,以維持整個團隊的科研熱情;作為指導教師,少包辦但也不能完全放手,隨時指點,多和學生溝通。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和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梁海薇,馮振博,李祖云,等.本科臨床病理專業醫學生課外科研訓練培養體系的建立[J].高教學刊,2018,(05):158-160.

[2]羅自強,秦曉群,王曉晟,等.基礎醫學階段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08):639-642.

[3]王敏,黃建軍.醫學生對創新教育認知的橫斷面調查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3):345-347.

[4]隋建峰.醫學科研方法概論[M].科學出版社,2011.

師德論壇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校教師師德建設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教師的職業道德關系著社會主義大學的興衰,也關系著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成敗,但是隨著文化市場多遠化和新生代思想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道德失范現象日益突出,針對高校教師的師德失范現象,教育部已首次出臺規范高校教師師德的紅七條。這不僅完善了高校師德建設規章制度,也加大了對高校教師違反師德行為的懲處力度,這對于有提高高校教師的道德水平和個人修養,也為師德建設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高校師德建設;紅七條

一、不損害國家利益和學生、學校合法權益是最基本的師德底線。

我國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學,這個性質直接決定著高校教師的責任和教學根本任務要以政治任務為核心,不能夠損壞國家的根據利益,有的高校教師在課堂上故意抹黑國家,歪曲國家歷史,拿一些國家領導人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在課堂上進行一些不恰當的比喻和指責。這樣不僅給國家形象、國家利益造成惡劣的影響,還對學生的思想造成了誤導,在學生群體中引起非議。當然也有些教師是無意為之,在課堂上無意中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但是其性質和故意為之一樣的。教師在課程中不損害國家聲譽和形象的同時,更不能出現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也不能破壞學校的合法正當利益。因為學生是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在一定意義掌握著對學校和教師的評價自由。同時高等教師的視角里往往會出現學生和老師的地位不對等,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上下級關系。在日常的交往中以上下級的姿態過分得要求學生幫助處理自己的私事,有的不愿意的甚至出現打擊報復等現象。這就嚴重侵犯了學生的人身合法權益,甚至引起家長對學校的不滿,這也也損害了學校的名譽和合法權益。

二、教學活動中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是嚴重違紀違規

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確實存在著有違背黨的方針政策的言行,有些高校老師在課堂上大肆抨擊中國共產黨,發表有損害國家利益的言論,在學生面前全然不顧自己的老師身份。更有甚者在網絡平臺散播虛假消息,造成網友恐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教師思想政治覺悟極其低下。有些教師沒有上過理論課程,接受過黨的教育,從而導致其政治覺悟不高,沒有過硬的理論思想。2、教師或許受到不公平待遇,喪失了對黨的信心。有些教師在入黨或升職等方面覺得自己沒有被公平對待,多次競選未果,從而對黨的政策喪失信心。針對以上原因,我們找到了幾種解決辦法:1、組織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師德和政治覺悟。2、在教師應聘時把好關,提高應聘教師質量。3、出臺相關教師入黨或考核政策,讓教師評獎評優更加公開、公正。4、師德考核存入教師檔案。為每個教師建立檔案,每年進行一次師德考核,對考核不過關的教師進行批評教育,累計多次情節嚴重者則予以開除。

三、學術端正是師德規范的起碼要求。

近年來,高校教師在學術工作和科研工作及評職稱中,魚目混珠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個別教師抄襲剽竊、篡改抄襲他人學術成果,違規使用科研經費以及濫用學術資源和學術影響。他們想獲得榮譽卻又不想耗費自己的腦力,而盜用他人努力的成果,這種行為是非常不道德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高校教師貪圖名利,坐享其成,心氣浮躁。教師忘記了自己潛心研究學問的本分,而過分的追求名利,為了提高自己的聲譽不惜一切。針對這些原因我們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1、國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個人專利和勞動成果,嚴懲竊取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2、各單位進行相關學習,提高個人保護專利的意,講解保護他人和自己專利的重要性。3、學校應嚴懲高校教師不作為的行為,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讓師生潛心研究學術。

四、不出現影響教育教學的兼職兼薪行為是師德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高校教師多存在開培訓班進行校外兼課、私下給學生進行有償輔導、在企業內擔任學術或技術顧問等兼職兼薪行為,不得不說,這一現象確確實實會影響到這些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而產生這一現象的現實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物價也隨之提高,高校教師的薪酬相較于中小學教師雖已較高,但要供應一個三口之家一個月的各項支出仍是較為吃力,需要通過一些兼職兼薪行為提高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水平,二是新時代主張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不少家長將改變家庭境況的厚望寄托于孩子的學習上。所以,家長們希望教師在課上和課下都能及時、有效地對孩子學習上的困難答疑解惑,這也就是教師私開培訓班的市場所在。而針對這種現象,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一是適當提高高校教師的薪酬及一系列福利待遇,縮小教師行業在收入方面于其他行業的距離,平衡工作量與報酬之間的關系;二是加大對私開培訓班的教師的打擊力度,實行有償舉報制;三是定期收取教師教案,在日常教學時,派專人聽課并進行課堂記錄,課后比對教案與課堂記錄,保證教師認真對待每一堂課。

五、不在招生、考試、學生推優、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是師德重要試金石

高校教師故意透露招生信息,泄露考題,職稱評定時徇私舞弊,將學生推優、保研當作盈利手段,在黨支部、團支部工作中任人唯親,搞小團體主義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主要有以下幾點現實原因:個別教師手握招生、出卷、推優等多項權力,一旦受到利益的誘惑就容易膨脹并喪失原則;教師在監考、面試等情況下碰到熟人,礙于情面大開方便之門;個別教師家庭拮據,正常薪酬無法滿足生活需求,于是其劍走偏鋒,通過以上非法手段得到灰色收入滿足自身物質文化需求

而針對這種現象,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任務布置盡量專人專項,并需相互審核確認,避免出現一手遮天現象;嚴格實行考試回避制度,對避嫌情況閉口不談的教師嚴肅批評并進行相應處分。在考試面試時,安排兩名以上教師,相互監督,并派專人于監控室關注全程動態,杜絕教師單獨在場或串通違紀;加大對灰色收入的排查,教師一經發現有以上違法亂紀行為,嚴肅處理,記入檔案,并交予派出所接受法律的懲處。

六、不接受家長任何形式送禮是維護師德的重要舉措

今日,部分高校教師私自接受家長送禮事件屢見不鮮,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那么本應承擔教書育人的老師們,究竟是哪些現實原因造成教師行業里這種不正之風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點。在中國關系社會盛行之下,部分高校教師利用自身職務便利為自己或他人牟求不正當利益,從而滿足自己的私欲。部分教師思想陣地不牢固,在權力與金錢欲望的驅動下,做出違反法律法規的事情,導致不正之風盛行。那么,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高校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堅固自己的思想陣地,提高廉潔意識,個人堅決抵制做違反教師道德職業水準的事情。其次,國家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教師違紀行為依法嚴肅處理,對于典型案例要在教師隊伍里重點宣傳,改良社會風氣,使教師不敢貪,不想貪。

七、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是師德完全淪喪的體現

近年來,部分高校教師利用其職務便利,違反師德、人性,給社會造成極大不良影響。各主流媒體也紛紛報道,我們能知曉的只不過是一小部分罷了,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社會滋生了諸如此類案件呢?首先是教師個人職業道德的缺失,本應承擔教書育人的老師缺少職業操守,社會良知,做下違法犯罪之事。其次,國家相關法律犯規的不完善使部分缺乏職業操守的教師有機可乘。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能力欠缺,事發之后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一味地逃避,不敢面對現實。家長也沒有承擔起教授孩子性教育的一些基本常識的責任。另一方面又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性騷擾,目前法律層面的對此類行為沒有較為直觀的解釋,“紅七條”也沒有在高校教師語言和行為上明確劃出界限。關于性騷擾,一直爭議很久,到底什么才是性騷擾,到目前為止,我們并沒有看到明確的規定,也沒有哪部法律對性騷擾有明確的定義,所以,對于性騷擾的執行一直就是一個難題,現在,“紅七條”引進了“性騷擾”這一詞匯,但是,在法律沒有出臺定義的時候,“紅七條”也沒有對哪些行為是性騷擾也沒有明確界定,如何執行,肯定是一個難題,將來的結果很有可能讓人似是而非,要么人人自危,要么形同虛設。

結語:

針對高校出現的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等一系列事件,我們應該加以防范首先,國家應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能法規,對違反法律法規的教師個人嚴肅依法處理,教師個人應該提高自己的職業操守,不做違法犯罪之事。要加強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范,重視家庭以及學校相關教育,及時關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教授其基本性教育常識以及如何保護自己不受侵犯相關知識?!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苯處熓侨祟愇拿鞯膫鬟f者、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沒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不會有千千萬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合格建設者?!蛾P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是重中之重,要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師德教育實效性當作緊迫性任務,把師德師風標準作為職稱評聘、干部晉升的硬杠杠。加強師德養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和“四個服務”等要求,統領教師成長發展,細化落實到教師教育課程,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堅持立德樹人,從源頭上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劉新華胡孝紅. 新時期大學生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可行性分析[J].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5):48-50.

[2]郭文娟. 教育部制定出臺《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J]. 齊魯護理雜志, 2000(3):55-55.

[3]張旦生張振改. 間接規制師德治理的有效路徑[J]. 中小學管理, 2015(4):53-55.

[4]王輝. 教師懲戒權行使中的侵權與救濟研究[J].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2000(3):29-34.

[5]王小泉. 新疆專利發展情況研究[D]. 新疆大學, 2011.

[6]肖鶴郭義坤. 淺析當代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J]. 科技咨詢導報, 2007(5):76-77.

[7]杜安立. 交往教學理論下的新型師生關系分析[J]. 教育與職業, 2007(23):109-110.

[8]朱玲張釗. 新時期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幾點思考[J]. 科技信息, 2012(28):72-72.

作者簡介:王鵬,海南師范大學輔導員,助教,碩士研究生,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師德論壇論文范文第5篇

我國最早在堯舜時期就有了教師,所以教師一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承載著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職責,千百年來切實地推動著中國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與不斷進步。他們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價值,弘揚崇德、尚本的師道精神,致力為知識的傳承和創新貢獻力量。在新的歷史時代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下,教師不僅需要指導學生仰望、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對外來知識與理論去粗取精,這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歷史使命。

教育事業從古至今都保持著一個永恒的主題就是要弘揚優良師德師風,在自己所屬的時代為國家、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之才。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想要塑造萬千學生的靈魂,就必須要塑造好自己的靈魂。

首先,學高為師。王國維有言:“有知識而無道德者,則無得以一生之福祉,而保社會之安寧……古今中外之哲人無不以道德為重于知識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無不以道德為中心?!苯處熃虝?,在課堂活動中處于引導者的地位,教師要想有效指導學生的課業,不能停留在簡單地說教之上,除了要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還要為人師表,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追求。每一位教師都要樹立不斷學習的理念,不僅包括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對道德情操的學習,做到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其次,身正為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币幻處熢诮虒W活動中所培養的對象是一個個鮮活而又有獨特個性的生命體,這些生命體將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是除家長之外學生接觸最多的一個群體,時刻在為學生傳播先進的科學理論知識與道德規范模式。所以教師的人格特征與魅力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學生思想與人格品質的形成。一名擁有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師,無論是在教材知識之內還是之外都會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吧斫檀蟾裳詡鳌?,于無聲處勝有聲,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只有在以身作則的情況下才能達到身教的目的,因此才會得到更多學生的尊重與愛戴。

最后,師愛為魂。教師要永葆一顆愛生之心,要在學習與生活中關心熱愛每一名學生,以愛心教育學生、關愛學生正體現了一名優秀教師的心胸氣度、道德修養與人格魅力。教師的愛還要來源于對事業的愛,教師的職業是陽光下神圣的事業。每一名教師要從教育過程中體會幸福,收獲桃李滿天下的快樂,為人類長足的發展培育種子、奉獻無私的愛心,因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便有了教育的先機”。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罢妗本褪亲鍪虑椴荒苤桓∮诒砻婀怩r,而是要深入內心去追求更多、更美好的事物。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講求“真”就是要弘揚優良師德、師風,在繼往開來的新世紀為更多學子搭建愛的綠蔭,成就自己,成就偉大的事業。

【音任編輯 孫小夢】

上一篇:師德主題論文下一篇:男幼師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