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資銀行論文范文

2024-01-20

外資銀行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銀行是一國經濟和金融活動的中心。加入WTO,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外資銀行的進入會給我國銀行業帶來較大的沖擊,本文通過分析外資銀行進入對中資銀行的影響,提出了提高銀行業競爭力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競爭力 銀行體系 外資銀行進入

我國銀行體系與西方國家差別很大,這突出表現為利率還處于一定的管制,股份制銀行較少,銀行業的壟斷性很高,金融市場總體上滯后,匯率還受政府控制,資本項目還沒有實現完全兌換。自建國以來我國沒有發生過金融危機,只在最近幾年有金融機構倒閉、重組事件發生,這并不意味著銀行效率很高,相反,它反映的是我國銀行受到更多的保護、有國家作為最后貸款人和管制導致利潤收入可以部分消化各種扭曲和低效率造成的成本。隨著加入WTO,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各種類型的競爭全面引入,如何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降低風險、保持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這在當前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外資銀行進入的理論分析

外資銀行的進入是一個需謹慎看待的問題。金融業是國民經濟的核心部門,外資進入有可能控制本國經濟,但是經濟運行的現實又使得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加快引進外資金融機構,主要的原因是:借助外資銀行競爭和示范效應,提高本國銀行的經營效率;通過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加快國內銀行業的改革,增強國內金融法律法規的透明度,增加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渠道。

Claessens,S.,Demirguc-kunt和Huizinga.H.(1999)對1988-1995年間80個發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外資銀行和本地銀行進行分析,得到的結論:在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開放的程度與銀行機構的脆弱性呈負相關關系。例如東南亞國家的新加坡、香港特區的銀行業開放度越高,銀行機構的質量也越高。印尼和泰國銀行的開放度較低,銀行機構質量也較差。因此,開放銀行業將提高銀行機構的質量、提高銀行穩健性;在新興市場中,外資銀行的盈利水平較高,且剛剛進入時,本國銀行盈利水平普遍出現滑坡。

這些結論表明盡管外資銀行的進入短期內對本地銀行會構成巨大威脅,但長遠看,能激勵本地銀行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有利于本地銀行的健康成長。

二、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發展十分迅速,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外資銀行的營業機構進一步增加,從2002年至今,外資銀行營業機構從177家增加到211家,平均每年增加11家之多,截至2006年底,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從業人員達16724人,注冊的外國獨資和合資法人機構共14家。其次,在華外資銀行的資產發展明顯加速。2006年,外資銀行的在華資產總額達到1033億美元,和2003年相比資產總額增長了1.3倍,平均年增長32.7%。(表1) 再次,外資銀行的服務品種日趨多元化,業務呈多樣化較快發展態勢,包括:人民幣存貸款、外匯存貸款、人民幣理財、外幣理財、外匯資金兌換、企業現金管理、國際結算、消費信貸等等。

外資銀行在中國飛速發展,這種發展歸根結底在于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突出。

外資銀行的競爭力突出表現在戰略上:一方面,外資銀行主要分布于在投資回報率高、利潤豐厚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廈門、天津等地;另一方面外資銀行通過參股各種資產優質的中資銀行(見表1),利用他們廣泛分布的網點、分享中國經濟普遍發展的好處,更分散了經營風險。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外資銀行保證了資產質量和嚴格控制了經營風險,不良貸款率不斷降低,資產質量明顯高于中資銀行。截至2006年第四季度,在華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7.9億元,不良貸款率只有0.78%,遠遠低于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期水平(見表2)。

其次,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具有資本、技術、產品和管理上的優勢。與中資銀行產品簡單、開發慢等不足相比,外資銀行針對高端客戶的貼身服務,理財產品研發和上市速度快,個性化、多樣化產品組合,都使得企業更傾向于選擇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外資銀行合作。

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從市場結構、經營方式、管理方式、業務品種等方面給中資銀行帶來長遠的影響。中國的金融業發展較晚,很不成熟,要在短短幾年內,實現銀行業和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壓力之大,速度之快是罕見的。市場和環境的變化將會使中國的銀行業相當脆弱,國有商業銀行不再享受政府的保護且缺乏競爭優勢,如果不能及時調整結構、提高經營效率,與外資銀行各方面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屆時銀行潛在的經營問題和風險會被放大,直接影響到銀行業未來的穩健運營。

短期內,外資銀行的進入會稀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造成國有商業銀行盈利好的高端客戶、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和高素質金融人才的流失,這些必然對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造成沖擊。但從長期來說,外資銀行的進入迫使本地銀行徹底改革成本結構、業務范圍和質量,同時引入外資銀行參股,也能夠提高銀行內部管理水平和外部監管能力,這可以從整體上提高本地銀行效率,促進本國競爭環境、監管和信息披露質量等方面的改善。

三、提高我國銀行體系競爭力、積極應對外資銀行挑戰

在面對外資銀行這一強有力競爭者帶來的困境和挑戰,我國的銀行業又該如何呢?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和將來改善我國商業銀行經營、保持銀行業穩健運營的關鍵都在于提高競爭力。一方面,外資銀行的飛速發展主要是因為中國逐漸取消了歧視性業務和地域限制,但其在市場中獲勝的關鍵卻是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都集中到競爭力差上面,主要表現在:國有化程度太高、結構不合理、治理結構行政化、監管寬嚴失度、經營管理水平落后、資本金補充渠道較少。

第二,要認識只有通過改革和重組進行調整和完善,才能提高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使中國銀行業不斷向多元化、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發展。具體:

⒈繼續深化銀行業體制改革,與境外投資者加大合作力度,允許外資參股和合營,積極利用外資,積極引進外資管理層和管理經驗,增強中資銀行的競爭力。這樣,國有商業銀行可以直接獲得外來資金,減少政府對銀行注資的財政負擔, 更加方便的學習國外經驗和先進技術水平,提高經營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以降低風險、保持銀行穩健運行。

2.積極推進業務創新,發揮比較優勢。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是提升持續競爭力的主要保證,中資銀行要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核心業務,在此基礎上來提高自身產品研發能力。

4.加強商業銀行的自身管理,具體從金融機構內控的強化、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改善著手來加強外部金融監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參考文獻:

[1]張旭,《金融深化、經濟轉軌與銀行穩定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9

[2]韓俊,《銀行體系穩定性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全球金融穩定報告》,2002

[4]戴金平,王曉天,“國際銀行業的穩定性與風險的分析和展望”,《財政金融》,2005.4

[5]邱延冰,“外資銀行進入對新興市場國家金融業的影響” ,《國際金融研究》,2001.8

[6]單豪杰,“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穩健性的影響分析”,《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2004. 8

[7]伍志文,“中國金融脆弱性分析”,《經濟科學》,2002.3

[8]Douglas W.Diamond&Raghuram G.Rajan,“Liquidity Risk,Liquid

ItyCre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A Theory of Bank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vol 109.No.2□

外資銀行論文范文第2篇

上海安碩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00380.SZ,下稱“安碩信息”)主營業務為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提供信貸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領域的一體化IT解決方案,包括軟件開發、實施、維護、業務咨詢和相關服務。

安碩信息所處行業為軟件行業,其上游行業為計算機、網絡設備行業,下游行業主要為銀行業。公司目前主要有四大類產品和服務:信貸管理系統、風險管理系統、數據倉庫和商業智能系統、其他管理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成為銀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銀行業對信息化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銀行業要提高業務效率、服務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必須結合信息時代的特點做出根本性的變革,把信息技術作為銀行業務發展和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金融創新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目前,銀行業已經成為中國信息化建設水平最高的行業之一。

從外部的要求來看,監管部門、銀行的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對銀行提高效率、提升產品服務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通過IT 系統達到這些要求是一個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在這個意義上外生的需求是持續增強的,銀行業IT 解決方案市場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安碩信息一直專注于信貸管理和風險管理軟件的開發和服務,并憑借已有的優勢資源向其他相關領域拓展。隨著產品和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公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業務模式,并建立了行業業務方向先入優勢、客戶資源優勢、持續服務能力優勢、豐富且有深度的產品線優勢、專業一體化能力優勢和人才優勢。

安碩信息在信貸管理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領域的行業地位集中表現為其覆蓋的客戶群體。

目前,國內使用公司產品和服務的客戶超過140家,其中包括9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兩家外資銀行,70余家大中型城市商業銀行,5家省級農村信用社聯合社,30家左右其他類型農村金融機構,超過20家包括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在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以銀行用戶最多,使用人員包括總行及各分支機構相關人員。從地域上看,發行人客戶涵蓋了國內20多個省、直轄市、自治區,78個地級市。

經過多年積累,公司已經擁有了廣泛、穩定的客戶基礎,這是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基石。公司的客戶資源具有以下特征:1.客戶質量高。絕大部分客戶為銀行,銀行普遍具有信譽度高、償債能力強、受廣大供應商及客戶信賴等特點;2.客戶信任度高。發行人與銀行之間有著多年的合作和了解,銀行熟悉發行人的產品和技術水平,發行人產品也為銀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持;3.客戶穩定性強。由于信息安全性、管理人員對軟件已熟悉和系統數據量龐大等因素,加之發行人服務到位,在版本更新、功能不斷隨著銀行自主需求和外部監管要求而擴充的情況下,銀行基本能相當穩定、連續地使用,客戶黏性較大。

安碩信息2010年至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600萬元、13145萬元、15521萬元和8590萬元,其中2010年至2012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21.01%,表現出了較好的成長性。

外資銀行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近年來,外資并購中國企業一直備受爭議。文章以技術效率為衡量指標,利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海螺水泥為案例,考察其被外資并購前后技術效率的變化情況,認為對于自身經營穩定的企業而言,小比例的外資持股有利于企業效率的提高,并購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具有明顯的益處。

【關鍵詞】 外資并購;企業所有權;配置效率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外國資本逐步進入中國企業,以尋求新的增長契機。2008年7月,美國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功收購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標志著外國資本進入中國的新一輪高潮,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對于外資并購的質疑。那么,判斷是否應該接納外資并購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外資進入后,中國企業自身的效率是否得到提高,而作為企業治理結構核心的企業所有權配置方式與配置效率則是決定企業效率的根本因素。本文擬以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海螺水泥典型外資并購企業為例,根據其并購前后技術效率的變化情況,淺析并購本身的合理性。

二、外資并購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目前,并購在中國經濟生活中備受關注,也是爭議頗多的問題,產生爭論的主要原因是對外資進入中國企業后對中國企業的結構以及所有權配置效率發生的變化缺乏了解。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尤其是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地位的國有企業應采取何種方式引進外資,一直是國內相關各方關注的焦點。針對外資并購的有關政策變革經歷了以下五個時期。

(一)1990年—1995年上半年

1990年—1994年,我國吸引外資還是延續改革開放以來的一貫思路,即建立“三資”企業,但是和以往略有不同的是,外資并購活動已經開始顯現,1990年外資并購我國企業的交易額只有800萬美元,在1994年達到本期最高值7.15億美元。在質疑時期,外資主要是通過合資控股或購買產權的形式并購和改造國有非公司企業或國有非上市公司企業。

(二)1995年下半年—1998年

外資并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活動日趨高漲,而我國政府的監管明顯不力,國務院于1995年9月頒發文件,暫停了外資對上市公司國有股的收購活動。

(三)1999年—2001年

1999年以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成定局,一些行業逐步開始對外開放。2001年下半年,中國順利加入WTO,外資并購掀起了一個不小的高潮。

(四)2002年—2005年

這一時期外資并購迅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外資并購更加猛烈,并購的領域更加廣闊,金融、電信、供排水、城市管網等傳統不對外資開放的領域也逐漸出現并購個案。

(五)2006年至今

2002年—2005年外資并購的迅速發展,引發了國內對并購的再次爭論。2006年至今外資的惡意并購,特別是外資在壟斷市場、侵吞國有資產、危害民族企業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指責也日益增多,促使相關政策有所收緊,規范外資并購的法規法律也相繼出臺。

三、研究案例綜述

本文選取199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已經發生或者公告并購信息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海螺水泥為案例展開研究①,并將其劃分為資本密集型企業與知識密集型企業。所謂資本密集型企業是指以資本為主要生產因素,非人力資本對企業產出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企業,它一般擁有雄厚資金。建設銀行與工商銀行,無論其規模還是業務的發展,都對資金的需求十分強烈,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企業。而知識密集型企業是指以知識和技術為主要生產因素,專業性人力資本對企業產出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企業。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生產設備和生產人員所擁有的相關技術,是決定水泥產量與質量的關鍵,因此將海螺水泥界定為知識密集型企業。

(一)工商銀行

2006年4月,以高盛公司牽頭的國際投資集團包括高盛投資、德國安聯(Allianz AG)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 Co)三家金融機構,分別認購工商銀行A股發行和H股發行股份的5.7506%、2.2452%和0.4455%,約合37.8億美元,雙方正式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二)建設銀行

2005年6月,中國建設銀行和美國銀行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根據協議,美國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設銀行完成總額30億美元的投資,最終持有股份達到19.9%,使建設銀行成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與國外戰略投資者達成協議的銀行。

(三)海螺水泥

2006年1月6日,海螺水泥發布公告,摩根士丹利旗下添惠亞洲有限公司(MS Asia Investment limited)與國際金融公司(世界銀行成員之一,簡稱IFC)分別買下了海螺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螺水泥)的1.32億股(約占總司總股本的10.51%)和4 800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3.82%)國有股。此次,海螺水泥共獲得兩家財團共計近2億美元的投資。

四、研究案例分析

(一)研究模型

多數研究企業所有權配置的文獻,基本采用兩種方法計算所有權配置效率,即計算股東獲取財富的市場指標法和會計指標法。然而,作為會計指標法計算數據來源的會計報告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市場指標法通常用于證券市場中公司的前景,不適宜計算企業的產出效率。因此,本文采用技術效率指標作為衡量企業產出效率的標準。這是因為技術效率指標反映的是企業對現有技術的利用效率,而在技術既定的情況下,技術效率的高低取決于企業的所有權配置效率,由此,本文選用技術效率作為衡量企業所有權配置效率的標準。而研究不同所有權配置結構下的企業技術效率的模型就是隨機邊界生產函數模型。本文的隨機邊界生產函數模型是依據Battese和Coelli等提出的“面板數據”(Panel Data)模型:

lnYit=β0+β1lnKit+β2lnLit+Vit-Uit

其中i和t分別代表企業和時間,Y為主營業務收入,K代表固定資產投入,L為應付工資總額,三者均取自然對數,V代表企業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所造成的生產減少,它與一般函數中的殘差性質類似,可以取任何值。V~N(0,δv2),且與U獨立。U為實際產出到生產邊界的距離,即企業技術無效率的部分,U~N(0,δμ2)。

(二)數據分析

運用SPSS Statistics V17.0和frontier4.1軟件對現有數據進行分析,分別求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海螺水泥這三家公司的技術效率指標,如表1、表2、表3所示:

以上三家上市公司在外資進入后其技術效率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說明外資注入后,企業所有權配置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并購帶來了企業發展和盈利能力的增強。

由表1、表2和表3數據可知,工商銀行并購前后技術效率提高幅度接近11.5%,是三家上市公司從資本投入中獲益最大的企業,這在一定程度體現出資本密集型企業對資本注入的敏感性相對較高。而建設銀行和海螺水泥由于并購前技術效率基礎優于工商銀行,因而資本注入后技術效率提高幅度相對較小,均為1%左右。

(三)外資并購前后企業所有權配置方式變化分析

1.工商銀行并購前后企業所有權配置方式變化分析

2005年工商銀行年報顯示,工商銀行總計有兩名股東,分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二者各持有工商銀行50%的股份。而2006年工商銀行引進外資后,其股東數量及持股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按持股數量排序,前七名的股東分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香港中央代理人結算公司、高盛集團、社?;鹄硎聲?、安聯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DRESDNER BANK LUXEMBOURG S.A.以及美國運通,而處于前兩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均持有工商銀行35.5%的股份,總計持有工商銀行71%的股份。由此,工商銀行在外資并購前后,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并未發生較大變化,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及主要股東也并未發生改變。由工商銀行年報可知,工商銀行并未對內設立員工股,所以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完全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掌握。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分配也未發生較大變化,由于分配股利是對企業剩余進行索取的主要形式,所以企業剩余索取權的分配依據是企業股東所持有的股份,而工商銀行對內并未發行員工股,因此工商銀行的剩余索取權掌握在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手中。由此,在外資并購前后,工商銀行的剩余索取權分配也沒有發生較大變化。

2.建設銀行并購前后企業所有權配置方式變化分析

由建設銀行2004年年報顯示,建設銀行第一大股東是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為85.228%。而2005年外資并購建設銀行后,企業的第一大股東仍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其持股比例為61.48%,而作為戰略合作者引進的外資總持股比例為9.4%。由此可見,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在外資并購前后并沒有發生較大變化。而根據建設銀行2005年年報可知,企業并未設立員工股,企業剩余索取權完全由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掌握,因此企業剩余索取權也未發生較大變化。

3.海螺水泥并購前后企業所有權配置方式變化分析

由海螺水泥2005年年報可知,海螺水泥的前兩大股東分別為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二者持股比例總計82.81%。而外資并購后,前兩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總計84.02%。并購前后,占有較大持股比例的股東仍未發生改變,由此海螺水泥在外資并購前后其剩余索控制權未發生變化。由于企業分配企業剩余主要以發放股利形式,而外資并購前后企業的剩余控制權并未發生較大變化,外資的持股比例較低,因此對于企業剩余的索取權分配同樣變化不大。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并購前后三家樣本公司的所有權配置方式均未發生實質性的改變,但資本的注入卻帶來了明顯的配置效率提高,可見外資并購并未從根本上介入中國企業的發展,而被并購企業卻從這筆交易中獲得資本支持,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外資并購本身有顯而易見的成效。

由于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對資本和技術的產出彈性不同,也就是其企業發展對技術和資本的依賴程度不同,意味著主要以資本為主的外資并購對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企業效率影響會有所不同。如工商銀行這類資本密集型企業,在主要以股權轉讓為主要手段的外資并購過程中,外資所帶來的資本會很快在企業中產生效益,對企業效率的影響也較為顯著。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對于資本的依賴程度不高,外資并不會很快在企業中產生效益,因此企業效率在初期會呈現降低趨勢,但是,隨著企業技術的提高,規模的擴大,其對資本的要求也會提高,此時外資進入所產生的影響才會顯著顯現。

此外,在引進外資過程中,中國企業應始終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在并購前后保持其第一大股東的持股地位,如本文所選取的案例,外資持股比例相對較小,企業的經營和控制才不會發生較大波動,才能持續穩定地發展。

外資并購雖然對我國民族企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當前存在的眾多爭議確是不能忽視的。除了不斷深化民族企業自身改革,同國際接軌之外,還必須加強政府、社會和企業自身等各個方面的監管。從企業共同治理角度出發,提高企業效率,優化企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在各個所有者之間的分配,是我國民族企業在外資不斷涌入的經濟環境中所要重視和思考的?!?/p>

【參考文獻】

[1] 余揚新.中國電力行業隨機邊界技術效率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5(10):66-68.

[2] 肖海林.基于生產要素權重的企業所有權安排[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3):3-7.

[3] Knight, Frank.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Kelly and Millman, 1957:94-129.

[4] 楊瑞龍,周業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5] 楊瑞龍,周業安.企業共同治理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6] 章昌裕,廖運鳳.最新外資并購案例[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8.

外資銀行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后金融危機時期,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對流動性監管框架進行了多次修訂,并于2014年10月公布了《巴塞爾協議Ⅲ:凈穩定資金比率》,最終稿的出臺體現了未來流動性的監管趨勢。應用我國107家銀行1999-2014年數據,本文基于BCBS(2010,2014)兩版文件,分別測算了我國銀行的凈穩定資金比率。研究發現:基于最終稿測算的NSFR均值上升了20.8%,體現了國際監管組織對流動性風險監管的放松態勢。

關鍵詞:巴塞爾協議;長期流動性;凈穩定資金比率;監管趨勢

一、后危機時期流動性風險監管歷程

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一方面體現了流動性風險爆發的突然性、嚴重性和強傳染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暴露出各國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制度的弊端。后金融危機時期,金融監管從嚴的趨勢逐漸顯現,特別是流動性監管標準大為提高。歷時5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對流動性監管框架進行了多次校準,自2009年12月公布了《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咨詢文件),到2010年12月頒布的《第三版巴塞爾協議: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直到2014年10月最終確定了《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凈穩定資金比率》最終稿。

巴塞爾委員會針對流動性監管指標的修訂,反映了流動性監管的未來趨勢。巴曙松、尚航飛和朱元倩(2013)認為,2013年1月BCBS推出的新的流動性覆蓋比率(LCR)的監管規則,降低了流動性風險的監管標準,是監管者對業界的一種監管妥協。田娟(2014)同樣認為,2014年1月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的修訂稿,反映了巴塞爾委員會適度放松流動性監管要求以降低對實體經濟負面擾動的指導思想,是對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形勢不明朗的一種妥協和現實選擇。該指標提出后,在逐年的修改中歷經了無奈地調整與放松,面對2008年金融危機的慘痛教訓,巴塞爾委員會是選擇堅持推行該流動性監管指標?還是選擇面對現實,使該指標最終淪為空想?2014年10月的最終修訂稿,這是否進一步體現了監管當局對現實的妥協?顯然,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利于我國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銀行流動性監管框架,強化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

二、監管指標定義與修訂內容

根據BCBS(2014)公布的最終稿,NSFR定義為可用穩定資金與業務所需穩定資金之比,監管下限為100%。該指標用來衡量銀行中長期(1年以上)的流動性,即負債和權益類業務提供的資金是否能夠滿足資產類業務的長期資金需要,反應了金融機構的整體資產負債期限匹配程度,確保在出現外部流動性壓力的情況下,金融機構仍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以支持其持續經營一年以上。

其中和分別代表負債和資產方項目,和分別為負債方項目和資產方項目的權重。

本文著重分析BCBS(2014)最終稿對NSFR分子分母折算率的修訂,并與2010年版本對比以分析監管趨勢的變化。首先,關于可用的穩定資金(ASF)的修訂,最終稿擴大了分子ASF的范圍,提高了相應項目的折算率。一是強調儲蓄存款在銀行流動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別提高“穩定的”存款和“較穩定的”存款的折算率,分別由2010年的90%、80%提高至95%和90%;二是增加了對業務性存款的50%折算率的規定;三是提高了剩余期限小于1年的負債的折算率,由2010年的0%上升至50%;四是增加了對衍生負債的處理方法,當衍生凈資產為負,以0%的折算率歸入ASF中計算。其次,關于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RSF)的修訂,一是提高無變現障礙的優質流動資產和有變現障礙的優質流動資產的折算率,分別由2010年的0%上升至5%和50%;二是降低無變現障礙的2級A證券折算率,由2010年的20%下調至15%,無變現障礙的2級B證券折算率保持不變;三是降低零售、中小企業無變現障礙的貸款的折算率;四是降低風險權重大于35%的其他無變現障礙貸款的折算率。

從以上折算率的修訂可以看出,修訂后的凈穩定資金比率分子呈上升趨勢,分母呈下降趨勢,計算結果得到了進一步改善。一方面,BCBS最終稿通過細化資產和負債的剩余期限分類,提高了NSFR指標計算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出于業界對于銀行流動性要求過嚴對實體經濟帶來沖擊的擔心,以及不利于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BCBS主動改善NSFR水平從而放松了監管要求。

三、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測算

為了更加準確的測算我國銀行NSFR水平,本文參考BCBS(2014)最終稿,在Gobat,Yanase和Maloney(2014)研究的基礎上,擴充簡化的資產負債表,加入了銀行表外項目。在銀行資產方面:由于無法區分銀行貸款和墊款的剩余期限,本文假設所有銀行貸款和墊款權重為0.85;其他盈利資產中,將證券按信用等級分為一級和二級,一級為政府債券,二級為除政府債券和衍生資產以外的剩余債券,分別采用0.05和0.5的權重;在衍生資產的處理上,如果凈資產為正值,計入RSF項目中,權重為1;反之,計入ASF項目中,權重為0;其他銀行投資及盈利資產權重為1;非盈利資產中的現金及同業存放流動性較高,權重為0;固定資產、商譽、其他無形資產等流動性較差,權重為1;表外項目由六項科目構成,權重統一設置為0.05。在銀行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方面:客戶存款劃分為來往賬戶存款、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權重分別為0.9、0.95和0.95;貸款損失準備金和其他準備金的權重為1;長期融資和股東權益等資金來源較為穩定,其權重為1。

本文收集與整理了1999-2014年我國107家銀行的數據①測算NSFR。銀行數據來自Bankscope數據庫。圖1顯示了1999-2014年樣本銀行的NSFR水平。結果顯示,1999年至2014年,NSFR不低于100%的銀行由93.8%上升至96.2%。(1)從銀行類型來看,未滿足監管下限的銀行主要為外資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分別占未達標銀行總數的61%和29%。所有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農商行都達到下限要求。(2)從時間來看,未滿足NSFR要求的銀行集中在金融危機期間,占未達標銀行總數的51.2%。金融危機對外資銀行的流動性帶來了嚴重的沖擊,相比之下國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表現要優于外資銀行。同時,從計算的結果可以看出,我國銀行NSFR普遍偏高,僅從2014年的數據來看,NSFR均值為156.41%。

四、流動性風險監管趨勢分析

此外,為了驗證國際監管當局是否具有放松流動性監管的趨勢,本文依據BCBS(2010,2014)兩版文件,分別測算1999-2014年我國銀行的NSFR水平。為了判斷基于兩版文件測算的NSFR是否存在差異,本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原假設為兩組數據的均值不存在顯著性差異。t檢驗的p值無限接近于0,強烈拒絕原假設,說明兩版文件測算的NSFR存在顯著性差異。同時,圖2展示了2014年末樣本銀行基于兩版文件計算的NSFR差額,所有銀行的差額均為正,NSFR變化均值為20.8%。單獨從分子ASF和分母RSF的變化來看,相比2010年,2014年最終稿計算的ASF明顯上升,而RSF的計算結果基本一致,如圖3所示。NSFR分子項有顯著增加,而分母保持基本不變,也證明BCBS的修訂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金融機構長期流動性水平,體現出國際監管組織對流動性監管的放松態勢。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首先分析了BCBS(2014)最終稿對凈穩定資金比率分子和分母折算率的主要修訂內容。在此基礎上,分別基于2010年與2014年兩版文件,應用我國1999-2014年107家銀行的數據測算NSFR并對比分析。研究結論如下:從巴塞爾委員會的修訂內容來看,凈穩定資金比率分子呈上升趨勢,分母呈下降趨勢,進一步放松了流動性監管要求,旨在改善各國NSFR實際水平。從測算結果來看,基于BCBS(2014)測算的我國銀行NSFR均值,相較2010年版本上升了20.8%,NSFR分子項有顯著增加,而分母保持基本不變。

總之,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國際監管組織進一步放松了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人為改善了流動性監管指標。對此,我國監管部門應結合我國銀行業發展現狀,在借鑒國際監管指標的同時,也要適當調整凈穩定資金比率的項目構成及折算率,建立更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長期流動性監管指標。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注釋:

①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連續性,107家樣本銀行包括5家國有銀行、10家股份制銀行、46家城市商業銀行、17家農村商業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25家外資銀行和1家中外合資銀行。

參考文獻:

[1]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III: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R]. BIS Working Paper, No.188 , 2010.

[2]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III:The 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and Liquidity Risk Monitoring Tools[R]. BIS Working Paper, No.238 , 2013.

[3]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Basel III:the Net Stable Funding Ratio[R]. BIS Working Paper, No.295, 2014.

[4] Gobat,Yanase,Maloney. The Net Stable Funding Ratio:Impact and Issues for Consideration[R]. IMF Working Paper,No.106,2014.

[5] 巴曙松,尚航飛,朱元倩.巴塞爾協議Ⅲ 流動性監管新規及其影響[J].南方金融,2013(5):35-39.

[6] 田娟.第三版巴塞爾協議凈穩定資金比例的最新修訂及啟示[J].南方金融,2014,6:006.

外資銀行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確有積極意義,可以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但是其中也有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也是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備受關注的原因之一。通過分析可以發現,學術界對外資銀行進行的研究主要是將是否有助于國內銀行業效率的提升作為切入點,還有文獻對引進外資戰略投資的優勢和弊端進行了分析,但是很少有人對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的負面影響進行探討。農信機構在外資銀行入股的背景之下,必須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審視外資銀行入股的動機和目的,仔細考察并判斷入股交易是否可以帶來預期的目標,這樣才能發揮出外資銀行入股的作用,借助外資銀行的優勢和價值,解決農信機構發展中的歷史問題,加快改革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關鍵詞:外資銀行;農信機構;負面影響;應對措施

國家始終高度關注銀行業的發展,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前,會進行充分的考量,并出臺相應的政策保護本國銀行業。很多國家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逐步放寬銀行準入政策,銀行的跨國經營正是在此背景下快速發展起來。我國在發展金融行業與銀行業時,采取了循序漸進的策略和原則,所以說外資銀行入股始終在以相對緩慢的狀態進行,地域范圍和業務范圍之上還有一定的局限。對于外資銀行而言,2006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頒布與實施,外資銀行才可在我國注冊并經營,這對我國銀行業而言也是極為艱巨的任務和挑戰。因為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才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也可通過外資銀行入股的機會提升經營管理水平。但是其仍舊存在負面影響,需要農信機構加以重視,并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應對措施。

一、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威脅金融安全

我國之所以在政策上有所放寬,允許外資銀行入主國內銀行業,是因為要兌現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同時,也希望借助外資銀行的力量改變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狀態,擺脫舉步維艱的窘境。從某種角度而言,金融業和銀行業可以說是國家發展經濟的命脈,所以說國家對外資銀行入股做出了明確且嚴格的規定,這是避免外資控制金融業或者銀行業的舉措,也是保障經濟發展格局和政局穩定性的關鍵。但是各項政策在不斷放寬,外資銀行的入股比例也有所增加。在開放的金融市場環境之下,外資銀行可以取得更多的控制權,這不僅對農信機構自身的發展不利,還會影響到貨幣政策的制定,甚至是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也會因為外資銀行入股的影響而發生改變[1]。最重要的是,外資銀行在入股農信機構時,可能出現條款不合理的問題,這也是外資銀行實現金融霸權的一種手段。至于農信機構,外資銀行入股可以為其提供更加先進的管理經驗,而外資銀行則會借此機會兜售其專利或產品,此時農信機構則要付出昂貴的成本,甚至發展成為被外資銀行壓制的局面。除此之外,外資銀行可能會在入股過程中將農信機構作為轉嫁風險工具,使得農信機構乃至銀行業的發展面臨危險。長此以往,金融安全一定會受到嚴峻的挑戰。

(二)財富外流,影響經濟發展

本身銀行就具備高利潤、高風險的特征,是壟斷行業,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可以說是允許外資分享本國經濟發展的利益,稍有不慎,就會給我國帶來利潤流失,財富外流的問題。無論是其他銀行還是農信機構,都是以實現上市為目標引入外資,但是凈資產與上市價格之間的差異十分顯著,外資銀行是通過用美元換取資源的方式來贏得收益。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外資銀行會利用貨幣符號獲得對農信機構的控制權,并在農信機構經營和發展過程中獲得大量財富[2]。已經有學者證實,外資銀行會通過農信機構的股權來換取美元,然后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獲得利息,在此過程中,中國金融業的利潤和股權都會大量流失,由此可見,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后會出現財務外流、金融股權出售的局面。另外,因為政策和管制有所放松,外資銀行極有可能在入股的過程中籌集資金,從而在其中獲得利差。也有可能會在市場風險發生時轉移并分散風險,這些都是直接威脅我國農信機構和銀行業的直接因素。

(三)加大經濟競爭劣勢

雖然說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會為農信機構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路徑與可能,但是外資銀行在入股過程中同樣會以自身利益為前提。所以會在發展過程中與農信機構出現競爭資金或客戶的問題,甚至會利用農信機構的網絡資源進行滲透與發展,從長遠來看,外資銀行入股給農信機構帶來的影響十分不利。其次,大部分外資銀行在入股時會考慮到經營效率、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前景等因素,如果農信機構占有良好的資源和客戶,很容易被外資銀行控制,這也為外資銀行贏得了更大的競爭優勢,但是對于農信機構或我國的銀行業而言是十分嚴重的威脅。最重要的是,外資銀行入股后很有可能因為競爭或貸款而累積諸多不良資產,嚴重影響農信機構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劇了農信機構經濟競爭的劣勢。雖然說我國在政策上有所放緩,但是仍舊對外資銀行的建設與經營提出了諸多要求,但是受到分業經營的影響,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后仍舊擁有多個跨行業機構,例如證券、保險等。此時,農信機構則在其中扮演著過渡的角色,外資銀行完全可以借助農信機構的資源發展其他服務或產品,而農信機構因為是借助外資銀行的支持發展起來,所以很難與其競爭。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農信機構接受外資銀行的入股后,就意味著外資銀行需要了解農信機構的改革模式或者重要信息,完全暴露在外資銀行之下,無論是競爭力還是弱點均被其掌握,無論是在長期發展中還是在競爭中都處于不利地位。

二、應對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的措施

(一)客觀對待外資銀行和金融入股

在外資銀行入股的影響之下,農信機構的各項活動不斷升級,但是極有可能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忽略自身需要的問題,通過投入財力物力的方式抵消不良資產,希望在改善財務報表的同時吸引外資[3]。引資談判中普遍存在壓低價格、政策不合理、給予外資利益過多的問題。要想避免上述問題,必須在引資過程中正確認識外資銀行入股,絕不可違背引資的初衷,更多的是要意識到外資銀行入股的實質??陀^冷靜的面對外資銀行和金融入股,以免外資銀行借助入股的機會打壓農信機構或者整個銀行業。當然,外資引入并不是農信機構進行改革的唯一策略。經過不斷的努力和發展,諸多領域已經可以通過自發改革的方式來打破發展難題,而金融業的改革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的堅持和努力,決不可以引入外資為目標進行改革,還是要清楚的意識到自身在發展中的不足,明確經營模式中的缺陷,少走彎路。外資銀行雖然給農信機構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外力,但是只能將其視作為重要的契機,仍舊不是農信機構乃至銀行業發展的根本。

(二)合理選擇金融機構

首先,要謹慎地區別戰略投資者與財務投資者,也就是選擇合理的金融機構。因為財務投資者并不會將所投資的銀行作為自身業務領域的延伸手段,也不打算在管理、業務、人員等方面與農信機構進行長期合作[4]。其最終目標往往是賣出持有股權以獲得高額回報,所以會在投資之前設定退出機制,一旦達到獲利目標或形勢發展不利就設法撤出投資。毫無疑問,根據中資銀行的引資目的,股權合作對象首先鎖定的是外資的戰略投資者。所以說應按照既定的標準和原則選擇金融機構,還要考慮到自身的發展需求與銀行業發展大環境。

(三)強化金融引導與監管

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對農信機構的監管體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上文已經提出,外資銀行入股后我國的金融安全會受到極大的威脅,還會出現財富外流的問題,加劇農信機構乃至銀行業的競爭劣勢。但是在市場競爭和搏斗過程當中,外資銀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會通過創新金融的方式獲取利益??v觀所有引入外資,都是因為缺乏管制而引起了銀行業的動蕩。因此農信機構在引入外資銀行的同時,一定要做好監督與管理,根據外資銀行入股的現狀制定法律法規,充分論證其持股比例上限或者入股價格,吸引優秀的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還要從多個方面支持農信機構的改革與發展,徹底消除外資銀行入股給農信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或不平等待遇,使二者處于同等競爭的局面當中。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外資銀行在我國的數量和規模都有所擴展,這對于銀行業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沖擊,會直接影響到銀行業的運行穩定性。文章圍繞外資銀行入股農信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了分析與探究,并就如何應對外資銀行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嘗試性的建議。相對于農信機構而言,外資銀行擁有更多的優勢和經驗,可以為農信機構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并在技術擴散和制度創新方面提供諸多指導,但是也加劇了農信機構的脆弱性和競爭劣勢。這要求農信機構客觀看待外資銀行入股,強化監督與引導,深入挖掘外資銀行的入股優勢,彌補農信機構在發展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黃金海.淺談營改增對農村信用社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會計師,2016(12):37-39,共3頁.

[2]蘇豐.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中小金融機構產生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北方金融,2017(4):107-108.

[3]高穎卓.農信機構不良資產證券化探微[J].中國農村金融,2017(22).

[4]崔全利.探尋農信機構的內涵式發展之路[J].中國農村金融,2017(22):64-66.

上一篇:后金融危機論文下一篇:企業國際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