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

2023-05-21

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中能夠發揮思想庫、智囊團、孵化器、強化劑等作用。文章分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的重要意義、面臨的主要困境,從發展體制、合作機制、應用機制、保障體系、孵化機制等方面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

現代智庫,又稱智囊團或思想庫,是重要的智力謀劃和生產機構,是一個國家思想創新的源泉,是一個國家軟實力和治理能力的體現,更是一個國家國際話語權的象征。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關涉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踐行落實。2015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更大力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把確保質量安全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環節,讓人民群眾吃的安全放心?!奔訌娹r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對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指由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專家組成的跨學科研究機構,其研究人員可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問題進行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旨在為政府和企業提供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建議和辦法,切實有效服務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的需求。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作為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踐的思想庫、決策的智囊團、農產品產業創新的孵化器、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強化劑等職能。新時期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科學民主決策要求日益強烈,迫切需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踐的思想庫

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專項研究、農產品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交流模式、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標準及檢驗技術標準的成果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的創新突破、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專題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引領和導向作用。長期以來,農產品行業生產鏈(包括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安全問題的實況總結、技術總結、理論總結等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奠定了基礎,尤其在農產品產業安全標準與檢測技術的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理論與實現路徑、農產品產業鏈上下游的安全運營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風險交流與防控、農產品產業的市場運作與發展等方面都積淀了豐富和深厚的理論思想,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踐加強了智力供給,是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理論具體運用于實踐的思想庫。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的智囊團

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已達成了多元主體社會共治(co-regulation)的共識,體現出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理念的革新。在社會共治的理論框架下,作為專業領域的排頭兵,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重要功能就是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決策建言獻策。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能夠為政府的戰略決策提供采集、分析、處理、提煉、驗證的大量精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信息,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奠定良好的數據信息基礎。另一方面,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能夠聚集眾多專家學者的智慧,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略決策的制定與可行性路徑分析提供專業性、權威性的咨詢與建議。即在決策前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執行決策過程中分析其利弊得失。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為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保藏、檢驗、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安全問題提供了引導和咨詢建議服務。因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制定的宏觀層面和可行性實施路徑的落地層面上,都應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智”的作用,以其創新性有效地回應農產品質量安全這種公共問題復雜化和動態化所帶來的挑戰,有效實現公共治理中的“智治”。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農產品產業創新的孵化器

在實施供給側改革的經濟轉型時期,中國經濟面臨著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結構和增長方式結構的重大調整。經濟結構調整按層次包括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而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是推進現代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能夠將市場需求快速準確地予以把握。針對消費者強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需求,其中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存儲、檢驗、銷售等環節的安全需求,都能夠快速跟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根據農產品產業創新的基礎研究與學科建設、前沿研發與技術創新、集成示范與成果轉化、企業創新與產業(商業)模式等四個層面,需要抓住農產品產業鏈中營養健康與產品設計、加工技術與裝備、質量安全和物流與服務等四個關鍵環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引領農產品行業發展新方向,是農產品產業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的培育者、孵化器,能夠推動農產品產業的消費升級和消費結構調整,對于農產品產業的創新轉型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強化劑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強弱更多地體現在文化、教育、科技、智庫等“軟實力”的強弱上,而不是僅僅憑借經濟能力、軍事力量、資源等“硬實力”來作為衡量標準。作為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適應了國內和國際發展新形勢的要求,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強化劑。從國際層面上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國民經濟、國際貿易關系密切,農產品進出口產生的一系列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為此,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設與國際化發展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優勢的迫切需要和必然之舉。從國內層面上看,我國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城市病”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問題接踵而至。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復雜性的特點,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言獻策、戰略研究的功能作用尤為必要。因此,結合國際和國內發展的新態勢,加強中國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在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中具有強化劑的重要作用。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面臨著體制內外發展不平衡問題

從經費來源、得到資助的方式以及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來看,我們可以將中國的智庫分為三種類型:“官方”“半官方”和“民間”。其中,官方的研究機構屬于政府機關,如黨政部門內部的政策研究室;半官方的研究機構屬于事業單位,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附屬于高校的研究機構等;民間的研究機構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或者企業。在上述三種類型中,前二者屬于“體制內”智庫,后者屬于“體制外”智庫。同樣,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也可分為“體制內”智庫和“體制外”智庫兩大類。由于受到“官本位”思想的長期影響,“體制內”官方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對于“體制外”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多半會采取排斥、歧視、對立的態度,容易使“體制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為“局外人”的角色,發展舉步維艱。西方發達國家的體制外思想庫都是獨立核算和研究的,它與政府是一種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彼此的權利和義務都有明確規定,這保證了智庫能較客觀中立地研究和提供建議。我國智庫建設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與民間思想庫的關系和地位不平等,這將導致“體制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與“體制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發展不平衡,使得“體制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影響力十分薄弱,尤其是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咨詢、建言獻策功能,其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咨詢競爭的機會是不均等的,容易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只是thinker(思想者),而不是think tank(思想庫)。然而,由于受到官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重視,“體制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在擁有政府所提供的研究經費支持的同時,也更易獲取政府內部關鍵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手數據資料,幾乎“包辦”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研究課題。這些都預示著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將面臨“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發展不公平、嚴重失衡的現象,從而制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設和發展。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缺乏協調互動合作機制

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是一項協調性、互動性、合作性比較強的工作,需要充分協調發揮多方主體的智慧才能,甚至跨學科的互動合作,且伴隨著現代農產品質量安全理念的革新,我國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治理和研究歷程中達成了社會共治的共識。因此,建立健全協調互動合作機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的必然之舉。我國不同學科的單位雖然已意識到協同工作研究的重要性,但在工作實際中往往缺乏協調合作機制或是機制運行效率并不高。多數協調合作研究平臺都是在需要的時候才臨時組建運行,這些臨時性的跨學科協調合作機制難以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項目負責人詹姆士-麥甘博士對專業型智庫的前景表示擔憂,他強烈建議智庫能在智庫的組建和架構上真正體現多學科、現代化的特點,尋求突破。我國智庫建設受到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科研工作與社會需求一直存在差距,缺乏與政府、社會的互動機制,缺乏與大學之間的雙向人員流動。因此,缺乏協調互動合作機制,這已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亟待解決的困境。

(三)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果的傳播形式和應用程度受到挑戰

一方面,從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果的傳播形式方面來看,由于新媒體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傳播知識的途徑與以往大相徑庭,如何以新的形式傳播成果是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必須予以重視的一大課題。隨著通信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媒體的出現,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為智庫成果的傳播形式已經受到嚴峻挑戰。傳統的傳播途徑只能發布些簡單的成果信息,不能匯編、傳遞復雜信息,也不能與社會公眾實時分享與互動,缺乏反饋性、及時性和動態性。對于現在的智庫而言,需要思考的是:根據發布的信息類型來選擇發布方式,并且使其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從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果的應用程度來看,其成果的實用性不強。首先,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將面臨體制“內”“外”發展不平衡,以“體制內”官方智庫為主,易于導致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研究成果多是對現行政策的附和與闡釋,獨立自主性和創新性不足。其次,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缺乏協調互動合作機制,且受到成果傳播形式落后的影響,信息的滯后性和封閉性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咨詢參謀作用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發揮和應用。再次,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研究傾向于對基礎理論的研究,而對應用型對策研究缺乏敏銳性和洞察力,“純學術”“書齋式”的研究理念普遍存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難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元化視角進行研究來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實際應用問題,成果的應用程度不高,將難以適應新時期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需求的變化。

(四)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缺乏制度性保障

自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以來,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當前我國大力提倡的智庫建設,只是一種專家咨詢制度,缺乏統一健全的法律法規的制度性保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中,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咨詢程序、采用哪種方式咨詢、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具體咨詢領域、如何評估咨詢方案、智庫的咨詢建議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決策等實體內容和程序上,沒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致使政府相關部門政策咨詢意識單薄、智庫提供咨詢建議的程序混亂,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設和發展。此外,我國在智庫建設中沒有建立起專家咨詢激勵制度、責任機制等基礎性的制度框架,也沒有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和智庫的行業自律。再者,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的信息系統處于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的狀態,難以及時、準確地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真實情況,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決策咨詢的質量水平和效益難以得到保障。因此,缺乏統一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其他相應配套的制度性保障,已成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的絆腳石。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性人才

在智庫建設人才隊伍的架構上,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是以專業化的研究人員為主,需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綜合性人才,以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智庫專家群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支以專業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人員為主導的智庫人才隊伍,往往只是對某些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固定問題進行“書齋式”“純學術性”的研究,導致智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建言獻策功能難以很好地發揮和運用。我國現行高等教育學科規劃體制仍不健全,尚未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性人才培養方案,未能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彌補“綜合性人才儲備不足”這一缺陷。此外,鑒于“高手在民間”現象的普遍存在,讓除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學者之外的其他社會人士參與到政策的參謀、決策、制定的過程中來,即充分吸納民間智慧、建設一支流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性人才隊伍、發揮眾治的“智治”作用已經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發展的新趨勢。

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的具體建議

(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平衡發展體制

鑒于我國智庫“體制內”與“體制外”發展嚴重失衡的現狀,建立健全官方和民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平衡發展機制尤為重要。首先,應轉變對于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傳統理念,即轉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理念,改變以“體制內”官方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為主導的智庫建設體制,這是促進官方和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平衡發展的前提條件;轉變“以身份論英雄”的思維觀念,樹立“高手在民間”的思想,為建立官方和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平衡發展體制掃清思維領域的障礙。其次,應加大對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扶持力度。在經費支持上,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民間智庫的經費扶持力度,擴大經費來源渠道;在政策扶持上,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文件積極鼓勵民間智庫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研究分析、決策咨詢,為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發展提供寬松有利的外部環境和體制保障;在項目支持上,政府可以適當放寬民間智庫項目的申報審批限制,向民間智庫提供更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項目以及調研時所需的內部信息數據,從而加大對民間智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再次,建立健全公平開放的決策咨詢體制。這是建立官方和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平衡發展體制的根本性舉措。不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政府扮演的應是“中間人”的角色,建立一套公平、開放透明的決策咨詢體制,比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研究項目上建立較為完善的招投標制度、建立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數據公開發布制度、建立健全智庫成果評估制度、建立官方和民間智庫公平競爭機制等,從而在體制上可以充分汲取民間智庫的智慧,公平地將“體制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納入決策咨詢的程序,促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民間智庫逐漸擺脫“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困境。

(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協調互動合作機制

建立協調互動合作機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發展建設的必然要求。針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具有復雜性、特殊性、重要性的特征,客觀上需要各方面的社會主體參與智力機構,且應充分發揮多元化參謀主體的協調性、互動性、合作性。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協調互動合作機制予以保障。首先,在隊伍建設、人事制度方面,應當在政府、高校、社會之間建立人才流動機制,吸納各學科、各領域人員,組建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研究隊伍,樹立互動合作意識,跨學科地從人文社科領域、自然科學領域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智力謀劃。其次,由政府部門統一規劃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協調互動合作平臺,建立跨學科的協同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單是企業自律、技術標準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社會協同才能解決。在這個意義上,整合國內原有智庫資源、建立類似于“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跨學科平臺是必要的。再次,加強與國外知名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協調、互動與合作,充分吸收國外智庫建設的智慧,結合我國整個農產品行業改革實情,在合作研究中展開競爭,在競爭中充分實現協調互動,逐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決策咨詢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三)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果傳播的新形式,創新應用機制

衡量一個智庫是否建設成功的關鍵在于智庫產品與成果的質量好壞以及其應用程度的高低。因此,為做好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設,應當建立智庫成果傳播的新形式,創新其應用機制。一方面,應當順應新媒體時代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化趨勢,變更智庫成果傳播方式,由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傳播轉變為以互聯網為紐帶的數字化媒體進行傳播。這就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應當加強自身網絡通信技術的建設,以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與國內外智庫的銜接和交流。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推動智庫成果傳播的同時,應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優勢資源的功能。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可以成立專門的營銷部門和機構,集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力量,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傳播的新形式,加強與外界的互動合作,獲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以實現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另一方面,應當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果的應用機制。首先,必須從農產品的質量和水平上人手,依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自身的專長和特色,努力鉆研亟待解決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在“多出成果”的同時更要“出好成果”,從而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智庫品牌優勢。其次,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成果的質量水平基礎上,國家和政府應當加大對其重大研究成果和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以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數字化媒體等作為宣傳平臺,通過新型傳播媒介,逐步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應用程度。再次,應當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在供給側改革下的產業化發展。智庫產業是指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資源,針對公共政策、商業運營等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索、研究、創新,提出解決方案,帶動第一產業、促進第二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的產業形態。智庫產業是未來智庫發展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主要方向。為做好供給側改革下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提高成果應用程度,應當著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產業化發展。一是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運行體制和監管機制,為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設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以及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強化政策支撐,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產業發展納入到國家五年發展規劃這一政策層面上來,將其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從“前期試點”入手,逐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規模和水平。三是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走向正軌之后,應當在自主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化環境中推進智庫的產業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給的質量,實現從供給側推動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四)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全面統一的制度性保障體系

為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又好又快發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全面統一的制度性保障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法律法規,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性質定位、管理運行機制、智庫的監管體制、經費來源、如何評估決策咨詢方案、智庫具體的決策咨詢程序、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項目的申報審批程序等方面,即從實體上和程序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給予制度化、法制化的規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良性發展提供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制度性保障。其次,應當構建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發展建設的基礎性框架。一方面,在引入市場機制、形成智庫發展優勝劣汰競爭法則的同時,應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行業自律機制,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行業準入制度,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基礎性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建設,需要與大數據建設同步同軌,占領大數據的主控權。大數據技術一旦走向成熟必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工作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我們要警惕和防范其他國家對我國大數據的滲透,確保大數據的安全及我國的國家信息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也應加強大數據的信息化建設,完善信息技術領域的基礎設施,在解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信息孤島”困境的同時,也應確保我國智庫的內部信息安全。再次,應當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監管體制。在決策咨詢制度方面,應當規范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咨詢的領域、范圍和程序,在官方和民間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中建立項目招投標、采納制度等決策咨詢公平競爭機制,確立專家咨詢激勵制度和淘汰機制,構建合理可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決策咨詢制度;在監管體制方面,可以建立客觀可行的智庫監管體系,例如,成立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監管部門對智庫建設進行嚴格監管,設立嚴格的智庫從業人員的審核制度以及智庫成果的評估制度等,與此同時,充分借鑒吸收國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監管體制建設的經驗,不斷加強“硬條件”和“軟環境”的建設,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建設編織出制度性保障的“安全網”。

(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綜合性人才的培育孵化機制

人才作為智庫實力和影響力的決定性要素,對智庫的發展建設意義重大。但是,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人才隊伍主要以專業化的研究人員為主,缺乏綜合性人才。針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建設人才隊伍架構的實際情況,需要加大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綜合性人才的培育孵化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一是國家和政府要大力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要組織制定合理有效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體系、培育實施方案及相應激勵政策,同時應當加大人才培訓經費支持力度,形成一支專職、兼職相結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隊伍,著力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復合型人才。二是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人才交流機制。在人才培育機制方面,應當借鑒美國頂尖智庫人才的“旋轉門”做法,即智庫成員的身份在政要與研究者之間轉換,智庫的研究人員有機會進入政府機構,成為政要,而重要官員離職后又常常進入智庫,成為研究人員,由此而“旋轉”。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綜合性人才的培育孵化機制的過程中,應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決策部門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溝通和交流,將擁有較強研究能力的機關干部輸送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型智庫,主持或參與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項目的研究工作,支持鼓勵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的研究人員到政府相關部門掛職鍛煉,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與政府部門之間實現人才雙向流動,從而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人才的“旋轉門”。三是在大力培養跨學科綜合性人才的同時,還應注重培養人才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現行高等教育學科規劃體制以及研究生培養模式方面,應當與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農產品產業鏈全過程相銜接,尋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等不同領域的有機結合,不斷探索和創新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綜合性人才的培育孵化機制,以更好地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智庫咨詢決策的人力資源優勢。

責任編輯 莫仲寧

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該文通過分析歙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組織機構、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存在問題;對策和建議

歙縣是一個以山區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縣,國土面積2 122m2,轄28個鄉鎮,50.2萬人口,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 200元,是中國名茶之鄉、貢菊之鄉、枇杷之鄉,也是全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生產基地縣。

近年來,歙縣認真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結合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目前,全縣擁有省級科技示范園4個,省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4個,省級特色產業示范基地8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4個,“三潭枇杷”、“黃山貢菊”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營銷收入2 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55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通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體系建設,強化職能,強化宣傳培訓,加大監管執法力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向好,連續6a沒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以前是民以食為天,現在是食以安為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來越嚴、越來越高的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政府高度重視、社會格外關注的熱點。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高度負責的精神,縣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監管工作。同時在監管工作中呈現出各種現狀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現狀

2007年以來,縣農委在縣政府和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順利開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農委始終把這項工作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作為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頭等大事來抓,農委相繼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和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監管機構,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業行政執法工作由縣農委法規科牽頭開展工作,每年按照省市的有關文件精神,根據不同季節和農時開展各項農資專項整治工作,依法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和農業投入品,同時對在我縣農資市場銷售比較多的農藥、化肥、種子、獸藥、飼料進行抽樣送檢,檢測結果合格率在97%以上,根據不同季節開展蔬菜快速檢測、生豬尿樣快速檢測及生鮮乳抽樣送檢工作,檢測結果合格率在96%以上。按時完成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建設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站體系工作,于2012年底全縣28個鄉鎮農產品監管站全部掛牌,人員定編定崗到位,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網絡基本覆蓋全縣28個鄉鎮,切實有效的保障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

1.1 當前農產品生產環境較差 我縣是一個山區縣,人多地少,以種植多種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縣,人均耕地不足334m2,長期以來,為追求農作物高產,人們依賴于化肥、農藥的大劑量反復使用,造成農產品農殘超標。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開發建設經濟園、工業開發區、工業園,好多基本良田被開發商所征用,工業污染治理跟不上發展需要,導致我縣現有的農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嚴重的影響。

1.2 農產品質量意識不強 目前我縣農業生產屬自給性生產,農民對優質農產品的意識不強,相當數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出外打工,留下來務農的大都是五六十歲的老農,大多農民留給自已吃的,盡量不打農藥,要賣的就不管質量和安全,有的農產品在沒有過藥效期就采摘銷售了。雖然近幾年媒體不斷宣傳報道食品安全問題,農民的腦海里是只要事情沒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會引起重視,其根源就在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大局意識,而且對科學生產和種養知識概念模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認識不足。

1.3 農產品經營體制不完善 我縣的農產品生產絕大部分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戶們一直按自己的意愿和經驗進行種植管理,缺乏統一規劃和技術指導,還盲目跟種,容易造成經濟損失,僅在茶葉、菊花、糧油上有為數不多的龍頭企業、合作社,正常生產加工銷售。但多數農產品銷售仍以經紀人為主,規?;?、標準化、網絡化的農產品銷售體系仍較低,制約了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在市場上難以形成競爭力。

1.4 農產品質量監測手段落后 多年來,我縣在基礎性、公益性檢測方面投入不足,檢測設備不齊備,檢測方法落后,只能開展一般性的簡單速測,有針對性的大多樣品是送到市質檢部門或海關檢驗檢疫局進行檢測,有爭議性的送省有資質和權威機構檢測。由于經費少,很難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能形成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監控體系。

2 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不健全 目前我縣從縣到鄉鎮級雖形成了農產品監管機構,但縣級機構職能部門有牌無編又無專人從事監管工作,大都是兼職或掛靠在其他科室。鄉鎮級機構有編有人,但在編人員大多身兼鄉鎮府工作數職,不能專門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很難保障監管工作到位。

2.2 監管環節多,監管困難大 我縣雖是山區縣,但經濟作物種植多樣,大多是農戶自產自銷的農產品,涉及面比較廣,哪種農產品價格好,就種什么農產品。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涉及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而且從事農產品生產的群體是廣大農民,監管工作量大,抓落實相對難。

2.3 市場準入工作推行緩慢 我縣雖然是一個山區縣,可種植的各種經濟作物比較多,由于農產品市場銷售主體多元化,銷售渠道自由化,要想進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要涉及到從事各種農產品的經營者和相關部門,建立和實施起來目前難以有效推行。

2.4 檢驗檢測體系尚有待健全 目前,我縣農產品農殘檢測中心大樓基礎建設已完工,但設備儀器還未購置到位,一時不能開展檢測工作,同時缺少專業檢驗技術人員。需要招聘和配備專業檢測人員,完善配套檢測設施,強化人員培訓等后續工作。目前也只能進行簡單的速測、定性分析,不能進行定量分析。鄉鎮級監管站仍未配齊檢測設備。農業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未配備檢測設施和自律性檢測室,無法開展檢測工作,不利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全面監督管理。

2.5 農產品標準化建設不足 由于目前我縣大多為農戶自主性農產品生產,在農產品生產中很難做到標準化、規范化,受農產品質量影響,無法與農產品市場接軌,沒有品牌,競爭乏力,銷售受阻、受損,經濟效益也無法提高,使得全縣整個農業產業受到影響。

2.6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資金缺乏 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廣、量大,無論是生產基地的硬件建設、質量監控體系和安全技術開發推廣體系的軟件建設,還是監管機構的日常工作經費,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目前財政在這一塊的投入,還只能勉強滿足最基本的檢測費用。

3 今后監管工作建議與對策

3.1 加強領導,落實職責 作為山區農業大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任務依然繁重,責任重大。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各職能單位的監管職責,逐步形成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格局;要按照“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各方聯動”的要求,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精心組織,密切配合,做到運作措施有力,事件查處堅決,監督管理有效;縣農業部門作為直接監管部門,要勇挑重任,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真正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切實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負責。

3.2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 2013年國務院已明確規定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縣、鄉級人民政府績效考核范圍,統籌建立食品藥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銜接機制,細化部門職責,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各環節工作分工,避免出現監管職責不清、重復監管和監管盲區。建議成立一個綜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統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高監管效果。

3.3 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培訓 我縣每年通過放心農資下鄉、農業科技下鄉、食品安全宣傳月等宣傳活動,借助電視專欄、網絡平臺、報刊資料等媒介,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宣傳,提高社會各界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每年還應通過新型農民培訓工程項目組織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農業投入品使用和限制使用規定的培訓,提高農民農產品生產水平,使他們自覺地按照標準化、無公害要求從事生產。

3.4 進一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加快監管體系建設,要依托我縣現有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檢測設備,緊貼茶、果、菜優勢產業和優質農產品,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加強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鎮村級監測點。要督促指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連鎖超市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配備中小型速測儀器,努力構建以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為中心,鄉鎮、重點基地、龍頭加工企業等為補充,覆蓋生產、經營、銷售各個領域和環節的監管體系。要著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從本縣鄉鎮從事農業基層的大學生村官中選調專業人員充實到縣、鄉監管隊伍中來,建立健全培訓機制,制訂培訓計劃,采取集中辦班、跟班學習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鄉鎮監管員監管知識和速測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工作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明確縣農委的職責和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站職責,制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方案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3.5 政府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是一項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的社會事業,縣政府在工作經費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而且還要根據本縣財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工作經費,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各項工作正常開展。 (責編:吳祚云)

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3篇

為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依法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一步鞏固和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提高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2010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基礎上,按照農業部和省里的統一部署,2011年將繼續開展對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監測工作。

1.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

1.1監測城市

全省9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

1.2監測品種及抽樣地點

1.2.1品種及抽樣范圍 應季蔬菜、水果。蔬菜種類包括茄果類(番茄、辣椒、茄子);瓜菜類(黃瓜、西葫蘆);甘藍類(結球甘藍、花椰菜);白菜類(大白菜、小白菜、普通白菜);綠葉菜類(生菜、芹菜、波菜);豆菜類(菜豆、豇豆);根菜類(蘿卜、胡蘿卜);薯及薯芋類(馬鈴薯、紅薯)共計8類。水果品種為蘋果、葡萄、梨、香蕉、桔子等,根據應季品種具體確定。

1.2.2抽樣地點及抽樣數量 9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蔬菜(水果)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蔬菜每次每城市30個樣品,水果每次每城市20個樣品。

1.2.3監測參數 監測參數為甲胺磷、甲拌磷、對硫磷、磷胺、久效磷、氧化樂果、甲基對硫磷、水胺硫磷、敵敵畏、毒死蜱、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殺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聯苯菊酯、三唑酮、百菌清、樂果、丙溴磷、亞胺硫磷、腐霉利、五氯硝基苯、吡蟲啉、多菌靈、除蟲脲、滅幼脲、阿維菌素、克百威、甲萘威、涕滅威等35種農藥參數。

1.3抽樣時間

第1次為元旦、春節期間;第2次為“五一”節日前;第3次為“十一”節日前。

2.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

2011年繼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監測工作,對重點品種、重點生產區域和有可能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時期適時開展針對性專項監測。監測參數和具體時間按照監測方案進行。

2.1保護地蔬菜專項監測 在2011年3~5月份對全省重點蔬菜保護地生產基地適時開展2次監測。每次抽查20個基地,每個基地根據種植種類和規模抽檢10~20個樣品。蔬菜品種以應季上市品種為主。

2.2露地生產基地蔬菜專項監測 7月份對全省40個縣(市、區)蔬菜基地開展專項監測,按照生產品種和面積,每個縣抽檢20個代表性樣品。水果抽檢10個縣(市、區),每個縣20個樣品。蔬菜、水果品種以當地生產的主要品種為主。

2.3冬儲秋菜專項監測 9月份開始對秋菜生產基地進行抽樣監測。抽查品種包括白菜、馬鈴薯、紅薯、蘿卜、胡蘿卜、雪里蕻、根用芥菜等冬儲菜。監測地點選擇20個重點縣生產基地,每個縣25~30個樣品。

2.4高風險蔬菜農殘專項監測 對市場銷售的冬春季應季菜(芹菜、韭菜、春甘藍等)和豆菜類(豇豆等)等高風險蔬菜品種開展監測,進行質量安全抽查。在2~5月份進行,時間和監測頻次按具體監測方案確定。

2.5食用菌專項監測 全年進行1次食用菌農藥、重金屬殘留量檢測,對全省主要食用菌生產基地、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食用菌進行專項抽檢,以食用菌主產區為主。在6~9月份進行,具體時間根據各主產區產菌時間確定。

2.6人參專項檢測 對我省地產優勢特產品人參繼續開展專項監測,主要對人參生產基地生產的鮮參開展農藥、重金屬殘留監測。在8月份開始監測,具體時間根據各生產基地起參時間確定。

2.7農產品包裝物專項監測 繼續開展農產品包裝物質量安全狀況監測。以我省包裝基礎較好的優勢農產品大米為切入點,開展包裝物污染狀況監測。

3.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常態化監測工作

在我省優勢農產品集中生產區域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常態化監測,監測生產環境和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及時發現風險隱患,確保我省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品牌優勢。監測重點為水稻、玉米、大豆、雜糧雜豆、馬鈴薯、花生、西甜瓜、食用菌、人參、蘋果梨、葡萄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區域。首批在2011年建立30個常態化監測點,進行生產基地環境調查,開展土壤、大氣、灌溉用水監測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通過常態化監測工作的逐漸展開,逐年擴大試點,爭取3~5年時間,在全省實現產品生產環境及質量安全常態監測全覆蓋。

4.農產品應急監測

為應對類似2010年“海南豇豆”事件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情況的發生,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監測機構要密切注意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和監測動態,一旦有需要,立即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監測,查清、消除風險隱患,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確保消費安全。

(省農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供稿)

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直都是社會大眾重點關注的對象,頻繁出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顯示出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著問題,人們的身體健康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诖?,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提出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對策和思考,以此來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

近年來,農產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對象,但是農產品安全問題仍然屢見不鮮,不僅使得農產品生產秩序混亂,而且存在嚴重質量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后,會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所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力度,是關乎到民生的一項重大工作,值得深入探究思考。

1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1.1 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

1)積極構建農業標準體系[1]?;诂F代化農業的發展目標,針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和產品四個環節質量安全控制標準的研究與制定,促使主要生產領域的地方標準同國家與行業標準相一致,逐漸構建起以國家標準為主、行業標準為骨、地方標準為配套、企業標準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農業標準體系。2)組織開展標準的修訂工作?;诘胤綄嶋H情況,制定地方標準,主要涉及農產品產前、產中與產后,覆蓋養殖、種植、加工等各個領域,關乎產地環境、農產品及投入品等一系列環節中,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給予技術指導,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提供理論依據。3)積極創新標準。在標準修訂時,應針對產業轉型升級、農產品提質增效、保護生態環境、降低過程成本投入等方面予以創新。

1.2 開展標準實施示范推廣

在標準體系建設與完善的基礎上,基于產業發展,圍繞農產品重點工作,積極實現農業現代化,將“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構建安全優質農產品”作為工作目標,以農產品優質安全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等級規格、檢測方法、農藥使用規范、病菌抗藥評價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為重點,以水稻機械直播、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等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標準為補充,以雷達監測黏蟲種群、植保無人機施藥防治技術規程等現代農業防治標準為提升,以建設標準化示范區為載體,加大對農業標準化的推廣,要求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對基地環境予以嚴格控制,對農產品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予以全面規范,構建生產記錄、農產投入品進貨與使用記錄等相關標準化生產檔案,實現規范化生產,對農產品過程進行標準化質量安全控制。另外,開展標準宣傳活動,匯編蔬菜、食用菌、“三品一標”等標準宣傳手冊,組織觀看蔬菜、糧食種植視頻。

2 完善五項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2.1 完善監管制度

各級農產品質量監督監管部門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制訂《關于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考核獎懲辦法》《關于加強農產品生產用藥管理意見》《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關于農業標準化的意見》《農產品質量檢測實施意見》《農藥登記備案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針對農藥生產、經營與使用制定有獎舉報的辦法,對外發布致廣大菜農、糧食種植戶的公開信。同時,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狀,以此來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

2.2 完善農藥經營告知制度

針對農藥產品采取登記備案審查告知制度,未通過登記備案的農藥產品一律禁止銷售。各級農產品質量監督監管部門應積極開發農業投入品監管系統,借助系統平臺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以此來引導農民合理選購與科學使用農藥。積極告知農藥,針對農業部門限制使用的農藥產品不予登記,對于地區未防治對象及作物的農藥產品不予登記,防治對象及作物超出規定標準的農藥產品不予以登記,真正將各種問題農藥拒之門外。另外,認真全面地排查清理備案之外的農藥產品,嚴格抽樣檢測備案在冊的農藥產品。

2.3 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制度

各級農產品質量監督監管部門應結合地區情況,制定強制性例行檢測制度、定向定位檢測制度、基地準出制度,實施強制性例行檢測與生產經營單位自檢相融合、質量速測與定量檢測相結合的方法,全覆蓋、無縫隙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檢測,構建檢測結果通報與責任追究機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追根溯源、跟蹤檢測與執法,從而有效預防存在質量問題的農產品流入市場。

2.4 完善屬地管理制度

各級農產品質量監督監管部門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列為年度績效考核的重點,對機構建設、監督工作開展情況予以全方位有效的考核。同時,貫徹執行屬地管理問責制,對所管轄地區出現的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應追究相關責任。

3 強化智慧監管,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3.1 創建農業智慧監管服務公共平臺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全面收集地區蔬菜大棚、農產品市場、農產品物流園區、糧食生產基地、超市等相關種植、交易、追溯、檢測信息,并對其進行數據化管理與運用,對農產品產前、產中與產后間全過程監控,積極構建“流通千萬里、追溯零距離”的透明、高效監管方式。

3.2 建立蔬菜質量安全追溯體制

借助農業智慧監管服務平臺中種植數據、市場交易數據、檢測數據三個模塊,實施農產品追溯制度,對地區農產品進行全過程的追溯監管。精確統計每一個生產地塊,并登記具體的地理坐標,從而實現精確查找與定位。聯合相關技術部門,積極開發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手機APP軟件,為每一個農產品市場安裝APP,并配置二維碼打印機,對農產品市場要求如下3點:1)重點檢測農產品進場交易及收購信息,并將數據自動地傳入到監管平臺[2]。2)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手機APP軟件對每一筆交易進行如實記錄,并將農產品的名稱、數量、交易日期以及農戶姓名、地址、聯系方式等內容自動生成相關電子交易記錄臺賬。3)對每一批次農產品加貼追溯二維碼和產品合格證明,通過掃描二維碼,消費者便能夠查看到該產品任何信息。

3.3 創建生鮮溯源交易平臺

以農產品網上交易及質量追溯為基礎,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農產品產銷對接與訂單交易,將農產品整個生產與流通過程中置入質量監管與追溯系統,并借助準入機制、溯源機制、檢測機制、信用機制對農產品進行全程監管,保證每一個農產品質量安全。

3.4 引導大眾,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應積極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從而有效避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3]。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予以規范化生產,銷售者嚴格把關農產品質量,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主要的補充力量,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危害降低的主力軍。消費者也應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對存在質量安全問題的農產品予以堅決拒絕,有效抑制有問題的農產品流入市場。各級農產品質量監督監管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積極引導社會大眾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獎勵規范生產銷售的農產品人員,嚴厲懲處違規行為,從而形成一種優質的農產品生產銷售環境。

4 結語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關乎民計民生的重大工作,然而農產品種類十分繁多,生產銷售規模較大,這無疑是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度。但是,各級農產品質量監督監管部門應高度重視這一工作,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督效率與質量,盡量預防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郭雪霞,王海,郭海楓.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世界農業,2014(9):175-177.

[2] 鄭炳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果菜,2017(12):44-47.

[3] 陳松,周云龍.新形勢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點分析與對策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3):12-15.

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力度能夠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水平,并且從整體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能力,提高全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必須制定科學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策略。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內涵和意義

1.1  內涵

利用已經開發的社會資源加強對農產品的生產監督管理,讓其發揮應有的功效。開發資源的目的是為了有效的促進資源的開發,并且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真正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的利用價值。

1.2  意義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知道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比較匱乏。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開發和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能夠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水平、可以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此來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水平。第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水平,讓消費者加大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此外,完善監督管理組織機構和增加監督管理的人數,從整體上提高監督管理水平。第三,促進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資源開發和利用涉及到的內容較多,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過程中會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此外,通過知識走進校園的方式也能夠加強對民眾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知的教育,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水平。

2  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配置現狀

通過資源配置能夠將有限的資源合理的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用途中,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的配置就是為了保證農產品,確保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土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核心,我國的農村土地政策應該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來實現農村的土地流轉,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土地資源浪費比較嚴重;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壤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耕地的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問題嚴重。而土地的分散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的配置,造成成本的增加,協調難度加大。農業水資源的利用粗放低效,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勻,主要表現為南多北少和東多西少,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費比較嚴重。此外,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背景下,有的地區為了追求高速發展而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水資源的污染比較嚴重。在農業生產中,主要的大氣污染來源于工業和民用廢氣。尤其是在城市郊區附近的農業大氣污染問題比較嚴重。生物物種資源的配置應該以市場自由配置和政府推廣為主,不安全的因素主要來自于使用的轉基因農作物。土地水資源的配置主要以行政區劃歷史沿革為分配的方式,需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和協會組織進行認證,包括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綠色食品產地的認證等問題。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1  基本步驟

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活動具有一定的特點,即過程性和生成性。首先,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個過程,是相關的技術人員不斷提高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監督管理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的過程。其次,在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和監督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豐富農產品社會資源。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調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水平,掌握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的現狀。第二,確定開發和利用的主體、客體,如何農業質量安全開發和利用相關的生產部門和人力資源部。第三,制定具體的開發利用計劃。,確定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方案。

3.2  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人力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該重視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主要涉及相關的政府部門和農業生產的經營者、組織者。首先,應該調查本地區人力資源的實際情況,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員的數量,分析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其次,針對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制定農產品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策略。為此,應該改變我國傳統的農業人口從業結構,一方面需要改變我國傳統的土地經營模式,實現土地經營的規?;图s化,以便于人力資源的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法律和相關的知識技術的培訓,從整體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知水平。再次,我國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人員比較缺乏,應該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人員的建設,保障監督管理隊伍的穩定性,通過提高工作待遇和改善工作環境讓監督管理人員安心工作。最后,重視對其他相關行業人力資源的開發,不能忽視其他方面人力資源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開發和管理過程中的作用。

3.3  資本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在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資本資源發揮著很關鍵的作用,是重要的手段和載體。首先,首先應該進行調查,調查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資料生產和經營情況,調查相關的檢測機構的儀器設備的配置情況,是否能夠滿足當地的檢測水平。其次,調查當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在當地的推廣和應用情況,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的使用情況,在了解當地資本資源的基礎之上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開發和利用的計劃。

3.4  組織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組織資源是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的紐帶。通過組織能夠將生產者和管理者聯系起來,投入到生產和監督管理中,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組織資源主要包括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其中的政府資源比較固定,主要包括農業生產中的行政管理部門和各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等機構。而社會組織的開發性比較強,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和科研等實體組織。通過組織資源的調查能夠了解當地的農產品質量生產是否安全,監督管理是否符合要求。通過社會資源可以調查本地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需求,能夠結合調查的情況制定開發和利用的計劃。相關的工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引導等方式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組織,通過判斷生產實體的安全監督管理組織的建設能夠了解本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水平。

4  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因素

4.1  開發者的素質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開發者的專業水平和技能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效率。為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應該加大對開發者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4.2  物質條件

物質條件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重要的物質保障。良好的物質條件能夠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順利進行,在物質條件比較差的地區,應該加大對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方面的利用,利用其他方面的資源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建設。

4.3  財力條件

在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需要財力資源的保障,否則很難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順利開展。財力條件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和設備的購買,也關系到技術更新和推廣等環節,為此,應該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與開發方面的財力的建設。

4.4  開發者的權限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主導是政府,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相關政策,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購買先進的檢測設備,重視對監督管理人員的培訓,做好產品的認證和設備的配置等,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計劃。

5  結語

綜合上面的闡述可以知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社會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主導因素非常的關心,相關的工作部門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應該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社會資源開發與利用,并且采取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的手段,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水平,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達到規定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樊銘勇.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資源的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12):5-7.

[2] 吳興明.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縱橫2018(9):223.

[3] 張少明.全省農村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現狀調研報告[J].甘肅農業,2014(8):23-25.

上一篇:食品安全與化學論文下一篇:酒店安全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