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工程教育專業論文范文

2024-03-09

工程教育專業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針對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認證對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以及目前軟件工程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點不鮮明、不適應新工科要求等問題,提出了從提煉新理念、改變教育觀念、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培養新體系等方面的專業建設途徑。經過建設,我系軟件工程于2017年被學校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并被評為學校第一批進行工程教育認證的試點專業。

關鍵詞: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軟件工程;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1 引言(Introduction)

隨著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協同創新和廣泛應用為基礎,以互聯網+工業制造雙向融合為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的快速形成和發展[1]。新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和更新型工科人才的支撐,這對高等工程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使得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受到空前重視和普遍關注,迫切需要創新高等工程教育的理念,進行“新工科”建設[2,3]。需要對工科專業進行工程教育認證,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特別是隨著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人工智能2.0、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提出,以及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型IT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迫切要求將信息技術(特別是軟件技術)與各行各業進行深度融合,促進相關行業的轉型和升級,從而進一步促進新經濟的發展,這對軟件工程專業的特色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本文旨在對新工科+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的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進行探索。

2 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認證(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指專業認證機構以《華盛頓協議》為基礎,由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制定的通用標準和專業補充標準為準繩,針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教育實施的專門性認證[4]。進行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利于構建中國工程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推進中國工程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有利于建立與工程師制度相銜接的工程教育認證體系,促進工程教育與企業界的聯系,增強工程教育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適應性;有利于促進中國工程教育的國際互認,提升國際競爭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保障工程教育專業質量的重要手段。

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是相對于傳統工科而言的,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創新創業能力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在新科技、新產業、新經濟背景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新工科中“新”體現在新理念(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思路新)、新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與組織模式新)、新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大學體制機制和組織模式新)、新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教師評價標準新)、新體系(人才分類培養的體系結構、專業評估體系新)。其內涵應在于提高學生適應變化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提高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國際競爭力[5]。新工科的特征體現在引領性、交融性、創新性、跨界性和發展性。新工科建設的復旦共識、天津大學行動和北京指南,為新工科建設指明了路線圖。

從上可以看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和新工科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致力于工程人才能力和質量的提高。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可以看作是新工科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

3 軟件工程學科(專業)在新工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The importan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

從新工科建設的背景看,信息技術是新工科建設的切入點,而軟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關鍵和核心。與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尤其注重新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融合。信息技術各學科交叉融合、傳統工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新工科產生的重要途徑,都離不開軟件技術。軟件工程專業與其他工科專業的融合,是培養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復合型軟件工程人才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和創新軟件工程學科人才培養和特色專業建設,對新工科、新產業、新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新工科建設的基礎工程。

4 新工科建設+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對軟件工程人才的能力和素質需求(Qualification and capability requirement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ersonnel in the circumstance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美國工程院、世界經濟組織、美國工程技術評審委員會工程類專業認證標準、國內新工科建設目標等都描述了未來工程技術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新工科天津大學會議也提出了面向2030的工程師核心素質標準[6]。在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的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對工程本科畢業生提出的12項畢業要求中,9處提到了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需求。這些標準和要求都共同關注到了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學科交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軟件工程作為典型的工程學科,其人才當然也應該具有上述總體要求。同時,軟件工程學科也有其特殊性,特別是移動互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對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在軟件分析與設計能力、軟件實現能力、軟件測試能力、軟件項目管理能力、應用軟件工程知識和技術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軟件工程專業的工程屬性和特點,我們認為軟件工程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應包括:廣博的軟件工程專業知識和理解能力、運用軟件工程知識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與交流能力、領導才能與管理能力、自學習與再學習及終身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從素質角度看,要具備社會素質(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職業素質(業務素質、工程師職業道德、溝通與合作素質)、精英素質(領導力、科學與創造性思維、溝通協調能力)、文化素質(人文藝術素養)和身心與個體素質(健康體魄、獨立思考能力)等??梢哉f,新工科背景下,對軟件工程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素質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5 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對照新工科的特點和對軟件工程人才的核心和基本素質要求,我們發現目前的軟件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很多方面還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6-8]。

(1)專業建設理念不夠新,人才培養核心目標不夠明確。新軟件工程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發展定位與服務面向與國家、地方經濟發展戰略及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但目前很多學校的軟件工程專業限于理念、師資、實驗等條件限制,不能及時融入經濟產業發展的核心需求與前沿地帶、服務于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2)學科體制和培養機制創新不夠,不能有效支撐新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高?!按髮W—學院—系部”的組織結構中,學院通常只專注于本學科內部的研究,系部之間也通常存在割裂,限制了跨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梢哉f,基于軟件工程學科的知識體系限制了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要用軟件技術解決復雜工程問題,通常不僅需要較堅實的數理基礎、軟件工程知識和技術,還需要管理學、心理學、工程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因此,軟件工程學科與其他學校的交叉和融合勢在必行。

(3)人才培養體系與軟件產業發展不相適應,人才培養模式老化。由于對軟件產業發展及其變化不夠敏感,對軟件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與新需求研究不夠,地方高校(特別是新建地方高校)通常沿襲傳統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而不是以培養能力為導向,以結果評價為主而不是結果過程相結合。很多學校的軟件工程專業教育沒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和基于能力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基于成果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新工科教育理念。

(4)產學研協同辦學機制缺失,工程實踐創新能力不強。軟件工程技術能力和解決復雜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的養成具有跨界性,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但目前許多高校的校企合作育人及科教融合深度不足,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還有待加強,還不能適應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協同創新需求。同時,由于師資隊伍大多來源于科研型高校,重學歷輕實踐,比較缺乏行業實踐經驗,這也直接影響了新型軟件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

(5)軟件工程人才的分類培養體系結構不清晰。在目前的專業設置中,大多數本科院校和理工類職業技術學院也都開設了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研究生都在學軟件工程,但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趨同性較強,沒有考慮學校性質和特色(優勢工科高校、綜合性高校、行業性高校和一般地方性高校),沒有參考當地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特點,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且,本碩不分或本碩隔斷現象嚴重,沒有持續性。

6 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途徑

(The paths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software engineering)

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也是信息社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而軟件工程專業是軟件產業的支柱。新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不能坐而論道,要與時代、社會和當前經濟發展相結合,要體現到軟件人才培養的實踐之中,要與新工科建設步調相協調。針對上述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性非常強、知識更新速度快、與社會需求接軌緊密”的特點,以及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認證的要求,我們認為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8-10]。

(1)提煉新理念,問產業需求建特色專業。為適應新經濟的發展,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新理念,要從國家高度,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發展最新的人才需求,提煉軟件工程專業的特色和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標準,提高軟件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整體水平。高校是新工科建設的主體,應按照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來定位軟件工程專業特色建設和工程教育模式。地方性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主要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的軟件人才。例如,可同金融產業、生物工程產業、工業制造業、機器人產業、大數據產業、物聯網產業、軟件測試產業等融合,來構建軟件工程特色專業或方向,培養面向地方經濟建設的應用型軟件工程人才。

(2)改變教育理念和創新培養模式。理念主要指“理論、觀念”,通常指思想。培養模式是實施專業教育的途徑、方式、方法、規范、過程及關聯關系的綜合。新型軟件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培養模式。從教育理念方面看,要根據學生興趣特點,結合互聯網特點,堅持多樣化和個性化的CDIO(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運作)工程教育模式,堅持和落實“以學生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要從以知識與技能傳授為主逐漸轉向以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為主,從而保障學生能夠滿足企業與未來社會對高素質軟件人才的需求。從培養模式方面看,應當構建以高校、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共同體,通過校企聯合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建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合作培養培訓師資等方式,逐步完善產教融合、科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真正培養有創新實踐能力和產業需求的軟件工程人才。新軟件工程專業建設的目的是為新技術與新產業發展培養各種類型的軟件工程人才,因此應根據學校和學生特點,采用不同的培養模式。例如,可采用面向軟件系統能力的培養模式,培養研究型軟件人才;采用面向行業應用和實踐的培養模式,培養應用型軟件人才;采用互聯網+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復合型軟件人才;采用X+Y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培養領軍型國際化軟件人才。

(3)構建專業培養新體系。專業和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確定后,還需要相應的培養體系來保證目標的達成。這些體系包括學校結構體系、課程知識體系、教師教學體系、質量評價體系、教學資源體系、教學管理體系、工程教育認證體系、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等,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和生態環境,任何一個體系或環節都影響到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達成。這也正是教育部發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的目的,意在引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各類學校共同探討新工科建設所需要的新體系。

這里,我們要重點提及的,是軟件工程專業課程知識體系設置問題,它是軟件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和軟件工程教育認證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應該主要圍繞工程知識基礎、多學科融合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構建更系統、綜合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應該從系統工程問題出發,以跨學科的視角設置課程,以軟件工程技術技能為主線整合工程、經濟、管理等課程的知識和內容,建立綜合的課程教學模塊。要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制造等新技術和相關產業相融合,建立特色課程。要將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體系相結合、創新性思維訓練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因此,建議按課程群來設置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基礎知識理論課程群(主要包括數理基礎、人文藝術、計算機基礎理論)、計算機基礎課程群(與計算機軟件相關的基礎課程)、軟件工程基礎課程群(主要包括軟件工程技術、方法、項目管理方面的課程)、軟件開發平臺和工具課程群(主要包括程序設計語言、軟件開發平臺、軟件開發和分析及測試工具的課程)、軟件工程實踐課程群(主要包括課程實驗、綜合設計、企業項目實訓、畢業設計)、專業方向應用課程群(專業方向特色課程,如軟件測試、移動應用開發、嵌入式系統開發)、企業管理課程群(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和相關企業法規課程)。

7 結論(Conclusion)

培養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軟件工程人才,對于支撐服務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新工科建設與工程教育認證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目標。在上述思想指導下,我系以大數據開發應用、移動應用開發為特色的軟件工程于2017年被學校確定為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并被評為學校第一批進行工程教育認證的試點專業。因此,在新工程建設背景下,我們提出的提煉新理念、改變教育理念和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專業培養新體系等方面的專業建設途徑,對軟件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 林健.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40-43.

[3] 沙有闖,袁明磊,李晨誠.新工科背景下移動應用開發人才培養與質量保證體系研究[J].軟件工程,2017,20(12):60-62.

[4] 劉永彬,歐陽純萍,陽小華,等.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15):63-65.

[5] 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6] 施曉秋,趙燕,李校堃.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7] 夏建國,趙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發展芻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8] 陳慧,陳敏.關于綜合性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9] 徐曉飛,丁效華.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7(6):6-10.

[10] 陸國棟,李拓宇.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思考[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7(3):20-26.

作者簡介:

沈海波(1963-),男,博士,教授.研究領域:網絡與信息安全,軟件工程.

周如旗(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軟件工程.

朱雄泳(1976-),男,博士,講師.研究領域:圖形圖像處理,軟件工程.

工程教育專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從“大工程觀”產生的背景和內涵入手,分析“大工程觀”對21世紀的優秀工程人才的需求,并根據現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幾個方面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出寶貴的意見。

關鍵詞 大工程觀 工程教育 教育改革

2014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指出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工程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撐起強國富民重任的脊梁,而工程教育就是工程科技人才成長的搖籃。我國的工程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基本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對多層次、多專業、多類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據統計,目前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倲档?1.5%;高校共開設工科本科專業14085個,占全國本科專業總數的32%;高等工程教育本科在校生452.3萬人,研究生60萬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規模的32%,①我國工程教育的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從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和應對日益嚴峻的挑戰來看,我國的工程教育創新和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如工程教育與社會脫節、工程教育體系不夠健全、課程體系相對陳舊、教師體系缺乏經驗等,相當一部分工科畢業生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差、專業面窄,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等。由此可見,我國的工程教育亟需改革。要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樹立“大工程觀”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關鍵。

1 大工程觀產生的背景和內涵

“大工程觀”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潮,是美國工程教育與科學教育進行比較后提出的一個概念。社會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我們在實現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考慮文化、環境、道德等多方面因素,實現同步發展,而大工程觀就是一種以整合、系統、應變、再循環的視角看待大規模復雜系統的思想。②“大工程觀”的產生順應了時代的變化,具有必要性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工程教育的模式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工程技術模式、工程科學模式和工程模式。工程技術模式主要是側重于技藝技能與工程經驗,側重于工程技術知識的掌握,工程技術本身的研究與運用;工程科學模式,由“技術型”向“科學型”的轉變,主要發生在歐洲大陸以外的國家和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中國,主要聚焦于理工學科,培養過程中注重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科學性”的工程知識體系以及它所造就的“分析型”工程師,在各國的工業界始終是受到質疑的,這可能就是所謂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沖突;工程模式,即“大工程觀”,在20世紀80年代,正當中國的工程教育由“技術型”工程學科向“科學型”轉變的時候,美國卻聽從了一大批有識之士的告誡,改變其原有的工程教育發展方向?!睹绹こ探逃c實踐》和《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報告,拉開了整個美國工程教育大改革的序幕。1989年,MIT的報告指出,戰后的工科課程向著工程科學方向演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今天已然是“過度科學化”。1994年,MIT院長喬爾·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觀與工程集成教育》的長期規劃,1995年,《重建工程教育》等一系列報告使得美國的工程教育發生了重大轉變,但并不是由“科學性”退回到“技術型”,而是“回歸工程”,形成在新的水平上綜合了科學和技術的新范式,即“大工程觀”。

2 大工程觀的要求

大工程觀的“大”不能只從簡單的大小來理解,“大”是用來修飾“觀”的,是更加注重工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這個“大”把現代工程的領域擴大、意義增長、使命加強和價值提升突出地表達了出來。

工程環境的豐富性和工程技術的復雜性,對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21世紀的工程師須是集知識、素質和能力于一身的高水平人才,不僅要求他們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精湛的技術能力,能創造性地解決有關專業的技術難題,還要求他們善于合作和協調,處理好與工程活動相關聯的各種社會關系。同時,工程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應該打破技術眼光的局限,對工程活動的全面社會意義和長遠社會影響有自覺的認識,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凇按蠊こ逃^”觀的工程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認知方式,不僅僅強調單個的專業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能力,更強調各個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大工程觀指導下的工程教育培養的應該是優秀的復合型人才,他們不但具備從事復雜工作的能力,也具備良好的較寬領域的適應能力。

3 基于大工程觀的工程教育改革對策

3.1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依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提出的培養人才的具體要求。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的高等工程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都應該是不一樣的,但總體來說我國各高校工程人才具體培養目標趨同,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目標模糊,具體定位不清晰,無法充分體現現代工程教育理念,對于“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缺乏清晰的認識,基本上憑經驗或者模仿別人辦學。③我國工程教育的總體培養目標可以概括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獲得必要的工程師訓練的高級工程科技人才。這個培養目標的特點是突出了“工”,強調為工業、工程第一線培養人才。從大工程觀的視角來看,不同類型的高校必須認清自身現階段的主要發展空間,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但各目標中應該要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的知識背景、工程實踐能力以及整體性的思維方式,還要注意學生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高等工程教育培養的工程師不僅要具備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科學知識、精湛的技術能力,還應該注重其他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包括溝通能力、領導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商業能力等。

3.2 專業設置

建國初期,我國在前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專業多是按照崗位進行設置,隨著時間的發展,專業的種類逐步減少,專業口徑不斷拓寬,專業的設置更加規范、科學。但是總體上來說專業設得過多、過細、過窄,行業色彩過濃局面還是未曾得到很好的改善。學生基礎知識不夠寬,視野比較窄,難以適應大工程環境下多項技術工作的需要,工程畢業生對社會適應性不強,缺乏必要的創新的精神與能力?!凹夹g上狹窄”和“狹窄的技術”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工程師的要求。高等工程教育應該要樹立“大工程觀”的教育思想,注重工程知識教育、能力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盡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新型復合型人才。各工科院校要根據“大工程觀”的需求,結合自身學校的特點,設置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專業。

3.3 課程設置

“大工程觀”的核心是“工程系統學”,要求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科學與基礎理論修養,形成對宏大或復雜工程的系統視野;又能從多學科的視角審視,同時還有具備人文情懷和工程組織素養,具備集成的知識結構。在對工程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尊重工程教育的特殊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明確21世紀工程師的素質要求,進行扎實的適合工科的課程改革是工程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按蠊こ逃^”需要寬的知識面,工程教育應打破學科壁壘,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多學科之間的融合,使學生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工程教育的課程設置不僅要注重學生工程理論知識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創造力、領導力等非技術能力的培養??傊?,學校對學生跨學科、綜合化的知識體系和結構的建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4 教師隊伍建設

高水平工程師資隊伍是我國工程教育的又一重點,但是,目前我國工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還存在種種問題,亟待進一步提高,例如:教師數量不足;缺乏工程實踐經歷;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實踐教學能力較差;重視教學不夠;缺乏完善的評價機制等一系列問題,由此可見,現有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根本無法滿足“大工程觀”對教師的需求,建設具有創新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迫在眉睫?!半p師型”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質,還要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且不斷接受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建立“雙師型”的教師隊伍,首先要改變“重理輕術”的理念,重視教師工程技能和實踐的訓練,同時也要側重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擴大教師視野,拓寬其知識面和能力結構等。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是整個教育教學改革最重要的支撐,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不容忽視。

注釋

① 王棟.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獲國際認可.光明日報,2013-08-21:006.

② 謝笑珍.“大工程觀”的涵義、本質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③ 雷慶,趙囡.高等工程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

工程教育專業論文范文第3篇

一、企業教育工程師的基本含義

相對于普教系統的“教師”和近來面世的“企業培訓師”而言,所謂企業教育工程師應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角色定位的創造性。教師是指承擔教學任務的人,屬知識傳授型。培訓是指按照一定社會、一定組織的要求傳授知識、技術的人,當屬技能示范型。企業教育工程師應指按照企業的一定要求,獨立完成某一技術任務和教學項目的設計、實施并承擔知識傳授、技術指導的專門人員,屬創造型。

第二,工作范圍上的外延性。教師、培訓師的工作更多局限在整個培訓過程的中期環節,即開班后的授課。企業教育工程師則需從培訓流程的前期開始介入,包括培訓立項、調研、招生等,直至培訓項目后期全部任務完成,包括所轄培訓項目的效果評估、反饋、總結等。

第三,能力上的多面性。一般來說,教師的主要功能在于“教”,突出的是其良好的知識吸收與再造和語言表達能力。培訓師的角色要務是“訓”,更強調其動手能力。企業教育工程師的任務除了“講解”、“傳授”:了解培訓需求,確定培訓項目,設計培訓內容,提出實施方案,培訓工作總結、評價及反饋等也是他們的重要職責。因此,在諸多能力中,特別需要較強的學習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科技成果,不斷更新知識和觀念,并且富有獨創見解,能夠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積極地運用到教育、教學、管理等過程中;需要相當的研究與創新能力,既能完成理論課或專業課教學任務,又能參與相關項目的科研,發現新的知識并將其及時充實到課程與案例中,以勝任培養企業需要的創新人才的工作。

二、培養企業教育工程師的必要性

首先是形勢所迫。先從企業角度看,人世后的競爭環境,將企業不可避免地推向經濟全球化的架構中;更新硬件是企業相對較為容易實現的與全球接軌的一個方面,而在人力資源水平的提升上,絕沒有近路可抄。擁有快速反應與立即作戰能力的專業團隊,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經營戰略,是企業未來馳騁商戰的必要條件。

今天,國企改革已進入新階段,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把科技成果盡快轉化成生產力的呼聲日趨強烈,企業對于教師的要求將從知識型或專家型轉向知識型+技能型+教授型+研發型,這正是“企業教育工程師”的角色功能。

再來看培訓市場形勢,其激烈、殘酷、白熱化的競爭迫使企業的培訓機構出新招,闖新路。據有關資料統計(《教育時報》2002.3.21),全國從事職員培訓的公司約有10000家,這個數字是2001年的兩倍多。加入WTO后,國外的培訓機構蜂擁而至,原有的培訓格局正在被打破,教育資源重新配置,教育市場重新瓜分。未來的企業培訓機構,靠什么生存?這個問題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筆者以為,具有整合資源和自身研發能力并具備競爭優勢的“拳頭”產品或品牌課程,才能使企業的培訓機構有別:r社會其他培訓機構,獨具特色,難以替代;這就必須擁有一批既對企業有相當感情又有創新意識,既有很高專業素質,還要有良好培訓技能,融教師、培訓師與工程師于一體的“多面手”。有了這樣的群體,才可能實現教育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獲得生存土壤。因此,建設一支企業教育工程師隊伍已刻不容緩。

其次,是人才發展規律所求。繼承基礎上創新成才規律,即在繼承的基礎上善于創新,這是人才成長的一個最基本的規律。這個規律反映了歷史與邏輯的高度統一,同時也給企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課題,即如何使企業職工的創造目標與職業目標一致,如何幫助他們在本職崗位上創造成才,即“在職成才”。

《人才學》把創造性列為人才素質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們知道,成才的途徑有兩條:一條主要從事理論工作,解決認識世界的問題,一條主要從事實際工作,解決改造世界的問題。在人才培訓方法中,相對于送到大學、國外、先進企業里培訓或委托培訓公司培訓而言,以崗位為基礎的企業內部培訓依然是最直接、最經濟的。根據崗位、層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內容,實施分崗位分層次培訓,由了解企業的企業教育工程師們來實施,是最有條件,也是最實際的。我國的企業職工教育也應尋求企業發展目標與個人發展目標的協調一致,隨職工崗位轉換、職務晉升提供相應的教育,將企業教育延伸到職工的職業生涯計劃中。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企業培訓長期以來的教育觀念、教育內容與教育模式等已嚴重滯后于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弱化了現代企業培訓所具有的經常性、超前性以及培訓效果的后延性等特性,不能及時地使企業員工:得到連續的充實和長期的積累,以幫助他們保持技術上的先進地位,獲得最大的技術開發潛能。

企業培訓對象是成人,成人在理性思考以及自身專業程度上已達到一定水準。只有確實轉變教育觀念和人才觀念,才能適應人才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在職成才本身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成才教育的實施要不斷開發人的潛能,創新教育能為人才的拓展和深化引領方向。因此,我們的工作思路應該是:在全面實施崗位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開展創新教育,以創新教育為重心,盡可能縮短在職成才進程。

再者是繼續教育自身性質所定。繼續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工程。以往的繼續教育停留在知識的一般性補充和擴展上的時間多于企業生產經營、技術進步、新產品研制開發的全過程,使得辦學效果往往與所期望的辦班目標不一致。

繼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把知識、技能及觀念有效地轉移到實際工作中,使其培訓對象獲得質量與效益的最優化。對于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是維持其職業生命力所應具備的科技能力的主渠道;對于企業而言,繼續教育是不斷開發人力資源,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努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繼續教育的質量理所當然地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無論對個人,還是對企業,乃至對社會,都顯得至關重要。

此外,繼續教育本身也需要進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它具有生長性,也需要改革和創新,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和自身活力,保持發展和前進的勢頭。隨著現代企業教育制度的逐步成熟及學校改革的全面鋪開,人們愈來愈認識到:改革的成敗與一個學校的辦學思想是否能得以真正實現。其關鍵在于具體實施者——教師。只有教師綜合水平提高了,才能有高質量的教育水平,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人們更加關注起教師的發展,學校也都紛紛致力于建設優質的教師群體。

目前,國內企業培訓機構的硬件設施可謂達到了一定高度,而軟件情況卻存在著明顯不足,特別是為學生傳道授業的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師資隊伍的組成多為三部分:一是科班出身的普教老師。他們一般經過良好的教學技術訓練,但缺少企業實踐經歷和市場競爭的摔打。二是企業本土的成教師資。他們雖見過市場風浪,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在理論系統性和教學方法上缺些火候。三是高薪聘請的外部人員。為了體現辦班的高水準,許多企業培訓機構不得不從國內甚至境外聘請“高官”、“專家”、“教授”。這些主講人雖然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理論以及國際化的觀念,但他們對企業或對國內市場了解并非十分全面和深入,即使忽略授課成本極高等問題,培訓中出現教與學的溝通隔閡也在所難免,這勢必會直接影響培訓的質量和效果。要想使企業的培訓實現高產出低投入,唯一的途徑就是讓現有教師或培訓師練好內功,成為能文能武,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教育工程師。如果把臨時外聘高層次師資之舉看作為“輸血”,那么,培養自己的企業教育工程師則是在為企業、為企業培訓機構“造血”。

無庸諱言,我們的不少教師長期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面對不斷涌現出的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往往感到無暇應及而難以率先學習,更難以談及針對企業需求設計培訓項目。在繼續教育已由知識本位向素質本位轉變的今天,重視個性,重視實踐已是大勢所趨。如果不盡快突破瓶頸,現有教師或培訓師中的大部分人在承擔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時仍然心力不足,那么,創新企業繼續教育,保持并提高教育質量只能是紙上談兵。

三、培養企業教育工程師的實施思路

(一)瞄準一個目標——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當前企業繼續教育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完整型模式”,目的是通過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的擴展和延伸,使他們保持知識水平的先進性、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另一類屬于“應用型模式”,目的在于推廣應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或帶著技術難題進行研討,從而提出解決方案,直接為企業技術進步服務。實踐中,我們應將重點放在“應用型模式”的課題上,同時兼顧“完整型模式”課題,積極發揮繼續教育與生產經營相結合的中介作用,充分體現繼續教育與先進技術的紐帶作用,將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企業的繼續教育只有與企業的科學技術經營相結合,與企業技術創創目結合,切實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才會有生命力,這是業內同仁的共識。要以企業教育工程師為主體,盡快構建面向企業科技創新的繼續教育服務支撐體系,如信息咨詢、技術培訓、專題研修等。繼續教育的內容、形式、時間、方法、手段等要精心策劃、統籌安排,要結合企業實際,把高新技術內容貫穿其中,既要有適應科技進步和發展趨勢的先進性、前沿性和前瞻性,又要有立足企業的針對睦、適用性和實踐,睦。

美國通用公司CEO曾說過:我為員工拿出1美元的培訓費用,他能給我30美元的回報。多少實踐已經證明:繼續教育一旦直接有效地為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服務,與先進生產力保持同一水平時,就能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產生出顯著的效益。

(二)開辟一個通道——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

要改變產、學、研各自為戰的局面,使其有機結合,如建立定期的“產學研聯席會議”制度,組織“教學生產聯合體”等,為培養企教工程師提供組織上的保證??蔀榉蠗l件的教師建立“科研導師”制,讓教師與企業的專業技術帶頭人同步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以便在最短時間內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培訓項目,擴大受眾。其中,尤其要重視課題調研,因為這是控制繼續教育過程質量的起點。課題必須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要體現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應做到不經調查研究的項目不開題,沒有摸清需求的培訓不立項,以確保通過調研、論證所產生的培訓“菜單”體現企業技術進步的需求。體現企業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刺激繼續教育的需求和消費。

(三)完善一項制度體系——造就專門隊伍

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積極推進企業教育工程師上崗資格證書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師培訓制度,企業培訓機構應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相應的教師培訓計劃,并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多種形式的教育與培訓,使其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科研、調研、教研、教改能力不斷增強,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參與科技研發,還能指導生產實習的“一體化”的教師人數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專兼職相結合、具有較高職業道德水平、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師隊伍。

要開辟多元化師資來源渠道。以年輕化、知識化、多能化為原則,采取公開招聘,擇優錄取的方法,把那些既熱愛企業,忠誠于企業,認同企業文化,又了解企業,具有較高專業水平、3年以上工作實踐經驗,熱愛教育工作,具備較高政治思想覺悟、高尚道德品質的工程技術人員、職能處室的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人員選聘到企業教育工程師崗位上來。同時,可嘗試教師的交流使用并逐漸加大交換范圍,實現師資力量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保證各類培訓任務的完成,切實推進企業繼續教育創新。

要建立定期考核、競爭上崗的激勵機制。定期對企業教育工程師綜合素質進行崗位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考核結果應作為競爭上崗、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要建立優秀企教工程師評選制度,對取得優異成績和顯著成果者給予獎勵,并優先考慮其有關待遇,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綜上所述,培養企業教育工程師是勢在必行,明智之舉。企業教育工程師是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的傳播載體,通過他們可以為企業實現創新藍圖打通一條“綠色通道”,將直接促進企業的高成長,通過他們可以提升學員學習價值,降低學習成本,提高教育的成本效益之比,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奪得人才優勢,使企業教育走出補文憑的“原始階段”,縮短聽命式培訓的“低級階段”,轉向直接與企業發展命脈接軌,真正回歸到應有的科教興企的戰略地位上來,同時教師肩負擔子份量加重,自覺視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和管理水平為己任,促使企業教育創新步入良性發展的軟

作者單位:北京住總集團管理人員培訓中心

工程教育專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改革國高等教育煥發活力。當今法國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做法,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法國 高等工程教育 改革

[作者簡介]熊華軍,劉鷹,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4)

法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專門開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國家。2001年,法國高等教育改革委員會提出的一份“構建高等教育的歐洲模式”的改革報告將高等工程教育推向改革前沿,使法國建立起一個層次清晰、規格配套的現代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加快了法國工業化的步伐。分析當今法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點,將對我國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許多有益的借鑒。

一、法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特點

1.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礎化

1988年,法國全國雇主委員會主席弗朗索瓦·貝里戈接受《教育學雜志》訪問時曾說:“我希望我們的教育制度能夠為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基礎要寬一些,也就是說,通過專門的訓練,他們的基礎知識可以使他們較快地掌握一門技術,并且能夠跟蹤這門技術的發展。一開始我們都要通過讓他們掌握應用技術來考察他們的接受能力。我們不需要那些為某一個具體部門培養出來的人,他們的知識范圍狹小,像是封閉在一個堡壘中一樣,而且通常他們都有一些壞習慣,認為自己的領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些人被證明是很難獲得發展的?!币蚨麖娬{說:“只要有了堅實基礎和良好的學習方法,這樣的學生無論在他的一生發生什么情況,都可以使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社會的推動下,法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明顯具有以工具性基礎和知識性基礎為內涵的基礎化傾向,認為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技術一般的方法論與具有較熟練的實踐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一般來說,學生只有在2—3年的預科班中打下了較牢固的數理化知識基礎后才能進入正式高等工程教育階段。在此期間,學校則主要加強對他們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方面的培養,強調理論密切聯系實際,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重視學生知識的多面性,注意傳授其它專業理論的基礎知識。如學習機械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傳統的有關機械專業的課程外,材料科學、能源科學、計算機科學、模式識別、自動化等均列入所學內容。這樣就使學生具有寬口徑的工程科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為日后開辟新領域、開展學科間的交叉打下基礎,并且能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需要,較順利地實現從一個技術領域到另一個技術領域的轉化。

2.高等工程教育的非技術化

由于工程師在法國具有獨特地位,因而形成了激烈的入學考試競爭。但考上后由學習熱情的減退所引發的逃學、校園暴力、青少年不良行為等被稱為教育荒廢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使得法國人逐漸明白,現代工程已不是單純的工程技術問題,它往往廣泛地涉及到社會、經濟、環境,甚至影響到人類生存。因此,當代高等工程教育不僅要讓未來的工程師懂得科學、技術和工程,還必須懂得有關經濟、管理、法律、人文、社會、環境、工業生態等方面的知識,以使科學永遠造福于人類,保證個人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法國為加強高等工科教育的非技術化,1988年3月29日由教育部和文化部聯合組成“藝術教育高級委員會”。藝術教育高級委員會的成立,說明法國政府重視培養未來工程師的文化藝術修養,被認為“這是提高民族素質的長遠規劃”。2000年2月,教育部長阿萊克爾曾指出:抑制住越演越烈的校園暴力活動,重建公民道德風尚是2000年教育工作的兩大目標之一。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高等工程教育的非技術化已成為其改革的重點。巴黎理工學校是這樣認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目的的:“在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理工學校必須給它的全體學生普遍而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是一種‘人世教育’,這種教育能引導學生發展處世立身之品德,防止學生偏于理工知識而損害自己的平衡。這種認識具有一定代表性。

3.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化

隨著地球村、全球化等概念的深入人心,教育國際化就這樣被納入到法國高等工程教育的視野中。法國人認為,立足于國際化觀點進行教育改革關系到國家存亡和未來發展,當前高等工程教育必須培養“主動地、有效地適應當今世界各種變化”的人才。因此幫助學生用世界性的眼光理解異質文化,增強大學生世界公民的素質,擴大學生赴海外進修和出國留學機會,和世界各國大學保持良好的校際關系,培養外語溝通能力等各種舉措在法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運動中風風火火開展起來。

1988年11月,法國教育部長與外交部長共同宣布成立法國教育國際協作總局,兩個部委分別派遣具有國際教育事務經驗的人員主持工作,該局負責促進法國高等工程教育與世界各國教育的合作與交流,并堅信“一個國際化教育市場已經出現,法國要投入這個市場,傳播其文化知識,提供幫助、輸出和銷售”。

2000年7月起,法國為了塑造工程師的“歐洲公民精神”,利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便利條件,在新任教育部長雅克·郎的推動下,制定了“歐洲教育行動計劃”,創立“歐洲夏日大學”,舉辦“歐洲學生代表大會”和“歐盟一拉美一加勒比海國家教育部長高級會議”等各種活動,對推動歐洲教育一體化以及歐洲與世界其它地區的教育互動作出了巨大貢獻。

4.高等工程教育的高科技化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信息高速公路技術成為21世紀的核心技術。為了相應地培養時代所需要的電子類專業工程師,法國通過繼續工程教育把大批工程技術人員轉到電子工業,組織他們進行電子技術的培訓,來滿足當前的需要。如巴黎國立高等電力學校2002年舉辦了內容為電子技術應用的進修班共100多個,學習者都是準備從事電子技術的人員,教學計劃著重于電子技術的應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法國明顯感到在互聯網技術方面研究的落伍。據報告顯示,到2005年法國可能缺少6萬名此類工程師。為扭轉這一不利局面,法國總理若斯潘于2000年6月宣布成立致力于培養高技術工人的第一所大學——互聯網大學,該大學可授予信息和通信技術學科領域的工程師學位。

法國不單對工程教育課程作了改革,而且工程教育的手段也日益凸顯高科技化。如法國里爾和敦克爾刻兩市之間實現了教學視頻圖像實時傳輸,里爾科技大學維爾英教授可通過熒屏向敦克爾刻的學生講解如何進行光纖連接安裝、光纖拋光和光纖焊接。熒屏大學的創辦有利于兩市教育資源的共享,節約了教育成本。

5.高等工程教育的繼續化

當前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確切地說,各國經濟競爭主要依賴于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才能。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僅靠一次大學教育及工作中的經驗積累和自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科學技術和經濟發

展的需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繼續工程教育應運而生,并且已經成為繼工程???、本科、研究生層次以后的另一重要的工程教育環節。法國是世界上最早為繼續工程教育立法的國家,1963年12月頒布的《職業培訓法》明確指明了繼續工程教育的地位。1971年的《繼續教育法》、1976年的《終身培訓法》、1978年的《培訓假期法》、1984年的《職業繼續教育改革法》等法規,既保證了繼續工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充足的繼續教育經費,也保證了健全的繼續工程教育機構的運轉和多樣的繼續教育方式的實施。很多國際繼續工程教育界專家認為,法國解決繼續工程教育遇到困難和阻力的經驗應作為一種模式“大力推廣”。立法對法國繼續工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1971年立法以后,法國的繼續工程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相繼產生,各行各業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培訓中心。據統計,1987年,法國繼續教育共為360萬人提供了2.9億人時的課程,用于舉辦繼續教育活動的經費達350億法郎,其中繼續工科教育的經費約合200億法郎。僅150所大學就接受了3萬名學員,開展了3810萬人時的培訓,簽訂了7.9億法郎的合同,培訓面涉及個人和企業及在職和社會失業人員等。

6.高等工程教育機構與科研院所、企業相結合

過去法國的高等工程教育偏重教學而忽視科研,在155所大學中,只有20多所開展比較像樣的科研活動。若斯潘任總理后,加快了以組建高等工程教育、科研聯合體為主要目標的法國新千年大學計劃的實施。用教育部長阿萊格爾的話說,就是要“從水泥(增建高校)過渡到組織開發灰質(大腦智慧)上來”。他在《費加羅》報上發表的題為《我的科研改革觀》中全面闡述了法國未來科研改革的設想。他認為,應通過克服文化和體制兩方面的障礙去扭轉法國科研的不足。從文化方面看,企業經理們的頭腦還未有科研意識,許多企業墨守成規而不愿進行技術革新。他說;“我們要在今后的精英培訓中鼓勵創新精神,使未來的經理們認識到科研的意義。從體制方面看,政府將改變過去對大型企業支持較大而對中小企業支持不夠的現狀,大力鼓勵工程博士創建各類高新技術企業。此外,教育部長倡導創建協調與指導科研的網絡性“無墻”機構——“國家技術研究中心”,促進高等工程教育通過科研培養各級各類工程師,認為科研機構應更好地向企業開放,因為科研的發展是與工業界的密切合作分不開的。法國1994年科學研究和發展的投入為1 740億法郎,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僅次于美、日兩國,但投資效益欠佳,這是科研改革的主要原因。在政府的強有力支持和宏觀調控下,約有60個分布于20個地區,職工總數為600人,與4萬個企業保持聯系的技術發明和轉讓中心在高等工程教育機構內相繼建立,使得法國的科研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以振興國民經濟為背景的工程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已達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前沿。

二、法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啟示

法國高等工程教育經過兩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改革,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工程師模式,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1.樹立綜合性、多面性人才培養觀

法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所特有的基礎化、非技術化、國際化、高科技化等特點,實際上反映了綜合性多面性人才培養模式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市場瞬息萬變時代的重要性。通過這種培養方式,可使未來工程師不僅能適應技術的變化,熟練地解決本專業的問題,還能根據市場的需求變化,毫不困難地從一個技術領域轉向另一個找術領域,用自己的良好職業行為為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根據法國當今工程師培養的經驗,在我國,必須對未來工程師進行多面性綜合性培養。因此,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必須注重科學基礎課程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掌握比較扎實的理論知識,為他們今后進一步拓寬和加深科學理論奠定基礎。鑒于我國工科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差的現實,必須加強工程技術訓練的分量,通過教學實踐和有效的企業實習,讓學生的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熟練掌握工程技術中的一般方法論,學會以創新精神解決工程問題。同時加強對未來工程師的非技術教育,使其具備社會和人文科學知識,這是樹立未來工程師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職業道德的必備基礎,而且能活化思維,彌補在單純工程技術科學領域中視野和思維的局限。這對工程師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個性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工程基礎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樹立校際、校企合作觀

眾所周知,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既有“工程師搖籃”之譽的清華大學,也有剛剛起步的培養一般工程師的??茖W校。借鑒法國校際合作的經驗,開展經常性的國際、校際交流,保持與兄弟院校工程教育實體之間業務上的聯系,才能認清自身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長處,才能瞄準國際前沿問題,不斷進行創新,實現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的跨越式發展。因此,各大學應勇敢地走出去,融入國際社會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博采眾長,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改變學術上的“近親繁殖”現象。而且教育部有必要在一些著名學府利用中國教育科研網等高科技手段,實現國內學校之間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充分挖掘一些名師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一些名校培養人才的獨特魅力,使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水平迅速提升到一個新層次。

當前,我國工程教育界和企業界對產學研結合的探索與實踐雖然一直在進行,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從總體上看,在現實與目標之間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法國經驗表明,在高等工程教育運作機制上,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起到穿針引線、宏觀調控的作用,支持建立企業、高校以及有關的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以人才培養和科技合作為主要功能的聯合體。尤其中國的許多企業,由于本身科研水平不夠而對科研成果“求賢若渴”,這與高校許多先進研究成果由于找不到“婆家”而“束之高閣”的現狀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日益凸顯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需求對工程教育培養人才模式的導向和推動作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開展高校以科研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鼓勵高校和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工程教育帶動企業科研能力,通過企業生產機制消化高??蒲谐晒???傊?,只要保證工程教育和工業企業在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起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機制,就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工程師,就能更快完善科學技術轉化機制,從而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更大發展。

3.樹立繼續工程教育法制觀

法國的每一次重大的繼續教育改革和發展舉措,都是以教育立法為先導的,立法是法國繼續教育發展必需的條件。在國家監督下,通過立法確定改革發展的任務與目標,同時又利用立法形式去推動貫徹實施,建立相應的機構進行管理,使繼續教育在國家的監督下健康地發展。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發展繼續教育的一條基本原則。與法國相比,我國在繼續教育的專項法律方面非常缺乏,至今還沒有頒布一部全國性的繼續教育法。因此,要立足我國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繼續工程教育法規,以促進繼續工程教育健康有序地發展。

工程教育專業論文范文第5篇

“中國生產工程師的速度就像制造玩具一樣快速廉價……”,2010年美國《華盛頓郵報》的一篇文章中充滿了對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的質疑,也深深刺痛著我們的心。我國的工程師制度在國家人事部(現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直接領導下一直進行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工程教育質量與國際上還有很大的差距。近年來,關于在我國盡快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注冊工程師制度的課題,已經引起了工程教育界極大的關注。2013年6月,一個令我國工程教育界為之振奮的消息傳來:在韓國首爾召開的《華盛頓協議》全會上,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代表一致全票通過中國成為《華盛頓協議》預備成員。這標志著我國工程教育及其質量保障獲得了國際認可,同時也意味著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取得了具有國際互認質量標準的走向世界的通行證,可以在相關的國家或地區按照職業工程師的要求,取得工程師執業資格。對于促進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與《華盛頓協議》的標準實質等效,盡快提升我國工程教育水平和職業工程師能力水平,實現國家新型工業化的戰略目標,提升我國工程制造業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專題回顧:申請加入華盛頓協議的過程,表面上是一個國家工程專業認證的建設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國家的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和為工程人才流動開辟道路以及國家的經濟全球化掃清障礙的過程。8月底,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與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共同舉辦的“2013年全國電氣工程學院院長論壇”在安徽合肥召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電氣學院院(校)長及相關教師、研究人員和電力企業參加了論壇,會議以工程教育為主題,以工程教育與實踐能力培養為切入點,對如何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提升創新能力,加強電氣工程人才培養以及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若干問題與經驗進行了充分探討與交流。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志義作了題為“創新實踐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報告。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余壽文圍繞高等教育改革大環境下的工程教育認證,對工程教育認證的緣起與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環境,專業認證的實質及目標等進行了詳細闡述。國家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類專業認證委員會副秘書長王志華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進行了介紹,并對高校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踐提出了建議。

上一篇:保險基金管理論文下一篇: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