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道德論文范文

2024-03-11

兒童道德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我國城鄉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長期存在,因此探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農村留守兒童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卻無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撫養教育,很多特殊時期學齡兒童的壞習慣都在部分留守兒童身上凸顯,這一問題已經成為農村學校不容忽視的問題之一。為了改善這一“癥狀”,加強反哺教育不失為一條有效的捷徑。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加強留守兒童反哺教育,幫助留守兒童做更好的自己是責任。在日常教學中,具體應該從三方面努力:一是構建家校合作機制,塑造反哺教育之根;二是制定專項體驗活動,灌溉反哺教育之泉;三是定期開展專項家訪,浸潤反哺教育之魂。

關鍵詞:反哺教育;留守兒童;德育

前言

當前社會發展迅速,為應對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選擇到大城市打拼。青壯年離開農村之后,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數量越來越多。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除了保證基本應試教育之外,還應該重視留守兒童思想和德育的培養。因此,學校方面應加大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給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帶來更好的德育便成為重中之重。

一、創建關懷管理文化

農村小學在建設發展過程中必須意識到留守兒童精神和思想的發展,除了重視教育之外,還應該重視心理教學。在心理教學的過程中,學校的管理制度至關重要。目前,部分農村小學院校在建設發展中為了升學率,會片面地重視學生的應試成績,忽視學生思想的建設和培育。學校所制定的教學目標是培養更多有知識的人才,希望將更多的學生送出大山。學校教學的出發點是希望學生有好的發展,但是這種傳統的應試思想忽視了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變化。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教師不能只看重學生的成績,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當前的心理發展和心理習慣的養成,如果教師只是以成績對學生進行衡量的話,會造成學生心理發展失衡,影響學生后續的發展和學習。因此,學校方面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引導,不能只是一味地用成績評判學生。學校應該要求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例如,如果班里有某位學生感冒生病,教師應該及時進行關心,而不是對學生置之不理。如果教師能夠及時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彌補自己留守的缺憾。

二、教師參與德育教學

學校方面除了要創建關懷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之外,教師方面也要積極地參與到留守兒童的德育教學中。在學校,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自己的班主任和授課教師,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德育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從而感受到教師的關心。留守兒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在生活中無法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所以在學校里教師更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職責,加大對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在對學生進行管理和關心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重視德育。例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加大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溝通的過程中能夠更加了解留守兒童的性格和特征,從而更加針對性地為其進行德育,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教師在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溝通的過程中,整項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首先應該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并及時幫助學生一起解決困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各科教師和班主任都應該積極地加入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中,留守兒童能夠充分感受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從而撫平留守兒童無法得到父母關愛的缺憾。教師在德育中應該掌握德育方法,樹立學習和生活的自信,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面對后續的學習和生活。

三、定期進行心理疏導

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工作時,心理疏導是非常重要的,小學生心理發展非常容易受各種外界情況的影響,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及時找出學生心理發展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留守兒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青春成長的關鍵時期無法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所以更容易出現情感流失的情況,對此教師應該充當起留守學生在校父母的責任,定期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教師首先應該讓留守兒童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之所以漂泊在外是希望能夠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部分農村地區的父母知識水平不高,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往往會采取一些錯誤的方法,比如,會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優秀的孩子進行對比,這種方法不僅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挫敗感,還會影響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能時刻在家里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教師應該與這些家長時刻保持聯系,可以讓學生多與父母電話溝通,讓父母能夠多參與學生的青春時期。教師可以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近期和父母的關系,讓學生將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教師幫助一起解決。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被關愛,增進與教師之間的感情可以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

四、定期開展專項家訪,浸潤反哺教育之魂

留守兒童反哺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單純地通過幾節課的指導或幾次活動的體驗難以達到最終的效果。所以,我們也要做到定期開展專項家訪的準備,以此跟蹤了解兒童受教育情況。如有的孩子長期在爺爺奶奶的看護下,因為溺愛,逐漸形成了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我們要將此類案例列為家訪的重點對象,并在家訪期間與其監護人交談,讓他們意識到對孩子進行反哺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孩子們形成健康的、為他人著想的思想認知。當然,有些人會反問:“和爸爸媽媽距離這么遠,怎么反哺呢?”對此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在閑暇之余為父母畫一幅畫,寫一首詩歌,寫一篇文章,又或是在視頻中為父母唱一首感恩的歌,這些都是反哺的表現。正所謂“禮輕情意重”,父母在意的不是孩子能為家里帶來多少,而是孩子可以快樂地成長,懂得體諒父母的不易。當然,也要定期對孩子的父母專訪,在了解他們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向孩子反饋他們的一些情況,引導學生及時了解父母的近況,體諒父母的辛苦付出。在反哺教育中,學校應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與留守兒童的父母和其他監護人保持電話溝通,向父母和其他監護人及時反饋留守兒童的現狀。全程全面關注留守兒童,加強對有問題的留守學生的反哺教育力度,從心理上改變他們的思想。只有把核心問題集中在正確的點上,才能真正幫助留守兒童。因為這個階段留守兒童年紀小、健康觀念尚未成熟,學校與家長要盡早發現、盡早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形成健康心理,給留守兒童一個積極向上的發展空間。

結語

對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進行德育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各類難題。另外,教師還應該建立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的紐帶,讓學生和父母增進網絡聯系,培養親子感情,使留守兒童的青春期更加圓滿。

參考文獻

[1]王奶珍.留守兒童德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教學與管理,2018(27):71-73.

[2]陳超. 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問題探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8.

兒童道德論文范文第2篇

人人都有夢,人人都會去編織自己的夢。若每個中國人把自己心中的夢串聯起來,就是中國夢!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不斷補充新力量、新能源,少年兒童就是實現中國夢的新力量、新能源。少年兒童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培養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民族興”。

一、讓家庭更溫暖,孩子更需父母的愛

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師。少年兒童的思想道德問題雖然表現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卻在父母身上。當年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有人向他母親表示祝賀:“你有這樣的兒子,一定十分自豪?!彼赣H平靜地回答:“是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同樣讓我驕傲。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眱鹤赢斶x總統,作母親的同樣為“挖土豆”的另一個兒子感到驕傲,這樣的心態、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成才觀”,值得好好體味。

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由父母造成的,要治孩子“病”,父母先“吃藥”,父母親的問題大多是由他們的家庭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監護人的素質,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在他們的成才觀、名利觀、價值取向上影響極大。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提高父母的素質,將家庭變成最好的教育單元,以凸顯它的教育功能。

二、要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有了好習慣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壞習慣的孩子會讓父母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寧??桌戏蜃诱f得很好,“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就是說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堅固,甚至說就變成人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和創造的奇跡,很多方面都是小的時候形成的習慣所支撐的。習慣培養要特別重視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比方說,小孩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就特別注意看大人的反應,大人這個時候千萬千萬別笑,如果你笑,還夸他“孩子真聰明,嘴巴真巧”,那這孩子第二次還罵,而且會罵得更厲害。小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為的后果,他只關心大人的反應。所以對孩子的第一次罵人,最好的反應就是不理他,沒有一個人理他,冷淡他,讓孩子自討沒趣,他就會明白:“這不是好事情,別人都不喜歡?!薄胺踩酥猿捎诹暋?,所以習慣的很重要。

那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就是要與孩子一起討論制定行為規范。定家規,定班規,制定習慣培養目標,要發動大家,學生以及父母、老師都參與。要讓孩子明白“習慣這么重要,我特別需要形成一個好習慣”,要一個一個地定培養目標,甚至可以設定兩個月培養一個習慣,如果需要持久的訓練,一定要堅持訓練。習慣培養有很多技術手段可以嘗試,但是有一條,一個習慣的出現一定要訓練一個月以上,而且還要進行分析、評估、引導、訓練等,這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要及時評估,要表揚,用各種方式表揚,小孩一定要及時地表揚。要形成良好的風氣,好的行為在班里就要得到鼓勵、支持、欣賞,不良的行為大家就要批評、幫助、改正,這對一個人好的習慣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三、要以民族精神引領成長,讓孩子樹立民族自豪感

數千年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歷史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鄧小平同志說過,“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正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應該將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用生動活潑的故事、傳記等形式,把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文明歷史、英雄人物、歷史事件等編寫出來,通過電影、電視、書刊、漫畫、教科書等渠道廣為宣傳。要通過各種實踐,包括參觀、訪問和社會活動等,讓廣大少年了解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艱難曲折的奮斗歷史,了解民族精神的時代特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煥發報效祖國的壯志豪情。

四、要堅決抵制不良讀物,加強榜樣的教育

“口袋書”曾一度成為低俗、色情讀物的代名詞,社會上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帶給了孩子食而不化的快餐文化。一些不法分子大肆非法兜售的某些“口袋書”,成為扭曲未成年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引發犯罪的誘因之一。所以,要引導孩子抵制不良讀物,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學生讀書的興趣和需求,給孩子提供優秀的讀物,培養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回顧建國之初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一批批革命事業接班人健康成長,榜樣的作用無可估量,雷鋒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身為父母,身為人師,要切實負起使命,時時關注孩子的價值觀,教會孩子明辨是非。讓榜樣的魅力散發出芳香,彌漫孩子的心空。家庭、學校應攜手拓寬孩子的視野,提供更大范圍的榜樣人物,讓那些貢獻突出的科技精英、商界驕子、文學泰斗、政壇領袖真正“走近”孩子。

中國夢,價值魂,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核心價值觀逐漸走進孩子的價值世界,直至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只有少年兒童成為真正龍的傳人,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中國夢成真,讓中國夢照亮世界。

兒童道德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是道德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道德回報問題的實質就是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關系問題。在道德生活實踐中,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被人們長期回避或予以否認,這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進程。維護道德主體的道德權利,建立道德回報機制,營造懲惡揚善的道德環境,是加強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道德回報;道德權利;道德義務

文獻標志碼:A

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是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的重要組成成分,任何道德主體都具有道德權利,任何道德行為都具有回報性。但受傳統倫理思想的影響,在實際道德實踐中,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不求權利的道德義務和不要回報的道德奉獻才具有高尚的道德價值,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被人們盡量回避或予以否認,這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進程。

一、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的含義

1.道德權利。道德權利是最一般最基本的人類權利,它是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權利現象在道德領域的表現。道德權利指作為道德主體的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由道德賦予的不可侵犯、不可剝奪、不可干涉的享有和要求某種利益的資格或名分,是道德主體在道德生活中具有的人格、尊嚴和應享有的道德自由、權力和利益。他反映的是道德主體在道德關系中所具有的道德行為的自由度、按照道德所享有的利益、道德主體的主體地位,是主體追求和維護合理利益而享有的具有價值合理性和道義支持的權利[1]。

2.道德回報。道德回報是一定道德關系中的人們,把利益作為對個體行為善惡責任或其道德品質高低的一種特殊道德評價和調節方式,即社會中的組織和個人在自覺或自發地評價道德主體的行為動機和效果的善惡的基礎上,對行為主體進行的物質、精神的獎勵和褒貶[2]。它是道德主體通過一定作用和影響的道德行為而獲得相同性質和相同程度的獎懲和褒貶的道德過程。它分為賞善和罰惡兩個方面,賞善是給那些實行道德的行為的道德主體以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褒揚,罰惡是給那些實行不道德的行為的道德主體以物質上的處罰和精神上的貶損。正如亞當·斯密說:“對我們來說,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當的和被人認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應受獎賞;而另一方面,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當的和被人認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該受懲罰。獎賞是回報、是補償、是以德報德,懲罰,也是回報、是補償,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盵3]

二、道德回報:道德權利的應有之義

1.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具有內在一致性。道德權利是道德主體的基本權利,它是道德主體在道德活動中的基本要求,它具體包括:(1)道德主體道德行為選擇的自由權;(2)道德主體人格平等權;(3)道德行為客觀、公正的評價權。自由、平等、利益是它的基本構成要素,這種要求實際上就是一種道德回報。

道德回報,是道德主體履行了一定道德行為后而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和滿足。它包括:(1)道德主體作為道德施予者應當得到道德領受者的道德回報,(2)道德施予者應當得到相當程度的道德回報[4],從根本上看,這是道德主體在道德行為之后應獲得的道德權利。

道德權利是道德主體履行道德義務后的基本要求,道德回報是道德主體通過道德活動而獲得的尊重和報答,二者是內在一致的。一方面,維護道德權利是獲得道德回報的前提條件,道德主體只有能夠自由地選擇道德行為,在道德關系中得到起碼的尊重,作為一個平權主體能夠承擔道德責任,才能要求被社會和他人公正評價,才能要求獲得道德回報,才能享受道德回報。另一方面,倡導道德回報是對道德權利的尊重與維護,道德回報是對主體道德行為價值的評價和報答,在本質上是對“道德人”的尊重,肯定道德回報的積極意義,完善道德回報機制,又是對道德權利的保障和維護。

2.道德回報問題的實質就是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關系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在道德生活中只承認和強調道德義務,忽略道德權利,或者說道德權利沒有取得合理的地位。道德只要求人們履行義務,卻不強調履行義務后的道德回報,導致義務與權利、奉獻與補償、德行與幸福的二律背反,造成道德評價與道德賞罰不公。

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是一對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它有不同于其他領域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獨特性質。這種獨特性質主要表現為道德義務對于道德權利的先在目的性,也就是說,道德義務從它產生之日起,就不以獲得某種權利為目的前提[5]。道德義務是道德主體發自內心信念的活動,是自覺自愿的行為,這是道德行為崇高性的具體體現,也是道德義務區別與其他義務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表明,道德義務不是作為獲得道德權利的手段而存在的,也不是以獲得道德權利為目的工具,同時,道德義務的承擔,也不能以他人是否對等的承擔此種義務為前提條件。但是,道德義務先在目的的特殊性,不能將它理解為道德義務是脫離道德權利而孤立存在的,更不能由此得出道德義務是與道德權利分離的結論。道德權利在道德活動中不應成為道德主體的道德動機,不能成為履行道德義務的前提條件,但道德主體在履行了道德義務后應該得到相應的道德權利,應該要求得到相應的道德回報,這是道德關系維護和發展的必然條件,也是倫理正義的必然要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說:“我們有責任以善來回報一種美好的恩惠,而且在此之后,我們應當率先表現出自己的美惠”[6],履行義務就應當得到公正客觀的回報,這應當成為一條客觀普遍的道德法則。道德回報體現了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一致性。

三、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的現實意義

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在道德生活中長期被有意無意的忽視,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狀態:德行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負,缺德倒成了無德之人的通行證;奉獻社會的人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報償,無德者不履行義務反而占有享受他人的奉獻;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有德之人,卻給了不正當競爭者以投機取巧的機會;善行得不到善報,惡行得不到懲罰,甚至善行惡報,惡行善報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些現象極大的傷害了道德主體的道德情感,嚴重影響了道德建設的進程。面對日益嚴重的道德失范現象,強調維護道德主體的道德權利,倡導建立道德回報機制,營造懲惡揚善的道德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突出了道德主體在道德關系中的主動性和自覺能動性。在傳統道德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只強調道德義務、道德責任,道德權利缺乏應有的地位,更談不上要求道德回報。道德主體在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中毫無個性、自由和權利,失去行動的主動性,在道德行為中是被動的、消極的,沒有權利要求社會和他人對道德行為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更不能要求道德領受者的道德回報,哪怕受到損失和傷害也只能自己承受。這種狀況使道德主體在行為之前顧慮重重,空有滿腔正義卻無法付諸行動,極大的打擊了道德主體道德行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肯定了道德客體對道德主體的有用性,道德主體在履行道德義務后有權要求對自己的道德行為作出公正評價并得到相應回報。這一行為突出了道德主體在道德關系中的主動性和自覺能動性,對道德主體的生活和活動有積極意義。

2.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體現了對道德主體道德人格的尊重。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的道德主體是生活與現實社會關系中的人,利益是人選擇行為的出發點,在面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選擇時,人們出于道德良心和道德原則,舍棄了個人的利益得失做出超功利的選擇。這一超功利選擇雖不以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為動機和前提,但道德行為后果的施受者,也就是他人和社會,應該給行為者高度評價和一定補償.德行不期望報酬不應該成為不應得到回報的原因,許多的行為事前無法約定報酬也不應該約定報酬,事后的補給報酬是對奉獻者的人格尊重。這是道德主體在道德關系中依據道德應該得到的東西,是作為道德主體的人應享有的道德自由、地位和利益。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使道德主體因為高尚的行為、公正的評價以及適當的回報而產生生命崇高感,產生被尊重、被重視的愉悅感和道德人格實現的滿足感。

3.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是道德建設的必要條件。自古以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善良人們的美好心愿,但現實往往是不盡人意的,行善的人總是或多或少地犧牲了自己的利益而成全了社會或他人,行惡的人卻總是犧牲了社會或他人而成全了自己,行善者經濟拮據、生活窮困,行惡者卻日益富足、洋洋得意,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不公正使人們對道德建設失去信心,道德建設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口號下流于形式。道德權利能促使人們充分發揮在道德行為選擇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覺自愿地趨善避惡、揚善抑惡,道德回報則能夠激勵和強化這一行為,在社會上形成示范作用,動員和引導更多的人參與道德建設,提高群眾性道德建設實踐活動參與的普遍性,在全社會形成懲惡揚善的道德氛圍,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成為一種自然規律,在道德建設中發揮作用,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素質。所以,道德回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手段。

維護道德主體的道德權利,保障道德行為的道德回報,是當前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但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擴大道德權利而不履行道德義務,另一種是將道德回報狹隘地理解為物質回報。只有正確理解道德權利與道德回報的深刻內涵和交互關系,才能在道德生活中充分發揮二者的積極作用,促進中國的道德建設。

參考文獻:

[1]林心雨.淺析道德權利的本質[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2001,(4).

[2]易鋼.道德回報理論初探[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4).

[3][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72.

[4]康化椿.論道德回報[J].社會科學研究,2004,(2).

[5]易鋼.道德回報理論初探[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4).

[6][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克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02

[責任編輯 王薇]

兒童道德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道德性;非道德性;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性體現

1.道德教育內容:“泛化”為政治教育及倫理道德規范不適宜。首先道德教育內容上泛化為政治教育。一方面受我國傳統思想影響,“習慣以‘道德’囊括各種社會意識,加上對政治教育的過分強調,德育一直帶有明顯的政治烙印。”另一方面受前蘇聯教育學對我國教育的影響。前蘇聯教育家伊·安·凱洛夫《教育學》中倡導的包含道德教育在內的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科學無神論教育、紀律教育等諸多內容的大德育概念成為我國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我國道德教育首次出現于1912年頒布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教育、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非道德性還表現在處理“應該做什么”的道德規范陷入現代道德教育困境,表現在外的不適宜。倫理道德規范最大效用是實現社會秩序維系,調節個人與社會整體利益平衡,于外可授,帶有一定約束性的長期形成的倫理觀念、行為規范。但是,隨著社會變遷,倫理道德規范面臨時事變遷的挑戰。一方面,規范本身具有普遍適用性,要求個體對其無條件服從,缺乏變通性。其指導規勸的行為最終體現在現實生活中,而在現實境遇中存在諸多情況、變化,使得道德行為具備一定的條件性,而這個條件又無法有效地在普通的道德規范中表現,例如大量存在于生活中的“講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現象。另一方面,鑒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舊道德規范尚未更迭,新道德規范應運而生,新舊規范沖突使道德遵守面臨巨大壓力,同時外來思想、文化、價值觀等意識形態對我國傳統道德倫理的沖擊,更加劇了包含道德規范在內的道德教育窘境。

2.道德教育方法:簡單化、非理性的道德知識灌輸授受。道德的教學教育內容與手段都應具有道德性。道德性的教學應立足于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但在現代科學化導向下,真理被界定為科學化、具體化、知識化,知性德育一度成為主宰。在知性德育主導下,道德教學的理論根基是“轉化”理論,即狹義的“灌輸”與“內化”。“‘灌輸’理論認為德育過程就是教師由外而內向學生灌輸價值觀念,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品德的過程。”道德教育的實現需要強制使學生聽從于教師。內化說認為“德育內容應當通過生動活潑、易于為學生接受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從而自主地吸收。”在該理論下簡單化、非理性地灌輸式授受方式,忽視受教育者主體性,科爾伯格談及灌輸曾說“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教學方法。……說它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是因為合乎道德的教學意味著尊重兒童正發展著的推理能力和對他們所學內容的評價能力。”

3.道德教育評價:量化的評價體系。由于社會大環境對實用經濟性、科學技術性的追求,可量化成為衡量與評價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標準。同理,我國在對課堂道德教育效果的評價上,便掉入了量化的怪圈。突出表現為:對學生道德教育課程的考核,采用的是一貫終結式考試,將試卷得分多少與學生“道德知識”相匹配。如此量化的評價體系片面將道德教育理解為“關于道德的知識”的授受,本應為知、情、意、行統一體的道德教育,被簡單量化為數據的表現。

二、道德教育非道德性的社會歸因

1.科學理性的僭越。①知識化的道德教育。實證主義認為“任何可設想的科學的陳述,凡是不能由感性的將于證實或否定的,就把它看作是無意義的不予以承認;凡是能夠由感性經驗證實或否定的,就把它看作有意義的予以承認”。其關注的是客觀性、確定性和精確性,反映到道德教育便是將本應代表一種價值范疇的道德局限為對道德知識的授受,即使是具有價值意蘊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此時也僅為單純的規范。于是道德教育變成了所謂的道德教學,即教師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將抽離價值內涵,轉變為客觀知識的科目強行灌輸給學生,教師是主導者宣講灌輸,學生是接收者無條件接受。②心理學化的道德教育??茖W理性認為,道德教育應符合科學化標準,道德教育過程應是模式化、規范化的操作過程,能彰顯于外,結果便于檢查量化。自然科學的心理學開始涉及教育,其中,對道德教育產生巨大影響的心理學理論有:科爾伯格的認知發展道德教育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道德教育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雖然道德教育心理化為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給出了重要的方法原則,但也有其負面影響,“道德的發生與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機制,但是完全依托心理機制進行道德教育,不但抽離了道德的文化內容,破壞了道德教育的人文性,而且對德育構成了沖擊,削弱了德育的信度和效度。”

2.社會功利的染指。教育是社會系統的重要一環,社會的功利化趨勢同樣染指于教育教學中。魯潔認為“物質和精神嚴重失衡的20世紀,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功利主義,其目的是唯經濟功利,其手段是唯工具理性。”道德教育功利化是由于過于追求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而忘卻其最基本的意義性價值——育人價值。其具體表現為:一是道德教育成為社會“急救車”。道德教育直接關系對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塑造,在社會功用化觀點下,道德教育局限于服務社會發展,處理人與社會的社會職能。被無限夸大的道德教育的社會功能即為外在工具價值對道德教育綁架。二是道德教育成為學校管理的工具以及工作檢查“亮點”。功用化強調功效和有用,規范教育被放大為道德教育的全部,學校通過對規范教育的灌輸,實現其對學生遵規守紀管理。對成效的追逐,使得學校道德教育處于在開展檢查考核等形式的評先工作時,是錦上添花的一筆,由于道德教育在經濟效益上的先天不足無法獲得被認真對待。

三、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回歸

1.彰顯主體,重拾道德真諦。課堂道德性的建構需要始終堅持學生是道德生活教學的主體,凸顯其在課堂道德性的主導地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保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堅守“德育過程實質上不是由外而內的轉化,而是由內而外掌握或生成的過程。”實現從傳統“轉化”理論向主體性“生成”理論的轉變,需要承認學生才是道德生活、學習的主體,且有著對道德的思考、見解。承認道德主體的能動性,進而采取合適的教育教學方式,引導其反思自我、進一步完善自我的德性,才是道德性的教育。道德的生成發展不是強加于人的價值意識,同理道德教育不是被社會、制度綁架的“制器”、“成材”式教育,不是科學主義的量化式教育,更不是唯利化教育,而是為了提升人的德性,使其具備追尋、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傊?,道德教育應是源起于人,落實到人,關注人的發展,謀求人的完善。教學的德性體現于“以師生的個體精神自由為前提,以真實而不是虛假的問題情境為背景,以符合人性認知的道德手段為引導,教師與學生一道主動探究知識、豐富情感體驗、提升智慧與人格境界的實踐活動。”

2.重回生活,建構德性生活。在對知性德育主張的培養“關于道德觀念”的“道德知識人”與培養具有“道德觀念”的“德性人”的道德教育之間,應追求二者差異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在胡塞爾“回歸生活世界”的影響下,諸多學者提出了道德教育需要重回生活的教育理念。胡塞爾認為當今社會存在的“科學危機實質上是生活的危機,科學與人的存在和分離,迷信于實證科學的人失去了意義和價值世界,‘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科學抹去了那些對人生至關重要的問題——探問整個人生的意義,失去了生活的根基。正是因為德育被知識化,而知識又被科學主義主宰,才使德育遠離了生活,拋棄了價值和意義.”道德源起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在人們處理與其他對象的各種關系的生活中不斷發展,使得道德與生活緊密相連,進而成為生活的維系與發展的關鍵。因此,關于道德教育的問題就需要重新回到生活中去,即“道德的學習必須始終在生活中‘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

在肯定了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場域的前提下,進而還需要明確道德教育是對德性生活的建構。道德是源起于生活,道德教育面對的是生活中的人,但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實現上的一種引導,其直指的不是物化的現實生活,而是意向于意識層面的精神生活,即道德教育對生活的回歸應是超脫于物質生活的束縛,直達人的精神生活,德性生活的建構意指對人精神的德性完善。只有實現如此的德性生活的建構,才能使應然的道德教育理念轉變為實然的具體道德行為的可能。

參考文獻:

[1]郭緯,馬愛民.德育概念“泛化”問題及其解決[J].大學教育科學,2004,(4):38.

[2]王新民.當前學風建設的思考[J].福州大學學報,1994,(4).

[3]田建國.教育論壇:用科學發展觀思考高校發展戰略[N].中國教育報,2006-02-13(2).

[4]譚傳寶.主體性德育——欣賞型德育模式論要[J].深圳交友學院學報,1999,(1):3,14.

[5]懷特.分析的時代[M].杜仁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08.

[6]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65.

[7]劉萬海.德性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1.

[8]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之再思考——兼論“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認為社會科學版),2012,(4):133-134.

兒童道德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現如今我國在學校道德教育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的生活與傳統道德教育不一致。為了更好地處理學校道德教育出現的問題,需要學校盡快將道德教育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在對道德教育回歸現實生活遇到的阻礙和產生這些阻礙的原因進行分析后,分析有關部門對該問題是如何處理的并給出指導性意見,以期使學校道德教育盡快回歸到現實道德生活中。

關鍵詞 道德生活  學校  德育  方向

長期以來學校道德教育固有的教育理念使得當今學校道德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嚴重脫離,因此目前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不得不面對更多新的挑戰:學校道德教育太過于理想化和教條主義,與現實道德生活中的要求相背離,這種教育方式會使部分學生產生表里不一、道德素質低下、道德品質不高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對道德教育理念進行改革,使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使學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只有努力縮小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和現實生活的差距,才能把我們的學生培養為社會認可的有道德品質的人。

一、道德生活的基本特點

1.道德生活的統一性

人們生活處處與道德相關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與人有關的生活都與道德緊密相連。人類生活具有整體性,整體性生活首先需要有一種恰當的整體性道德教育,并且該教育要關注的不是縱橫切割出來的具體的小局部生活,而是人的基本的、統一的生活。人作為生物鏈的最高層,既有理性也有感性,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整體。人類只有將理智和情感整體投入到生活中,顯示人性完整的東西才是真正的道德生活。

2.道德生活的自主性

人類天生具有自己的思想意識,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意味著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和核心是具有自主性,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都是個人自主創建的,是自由的不受別人約束和強迫的生活。道德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主要構成部分,道德生活原本是人類自覺自主的活動,是個體思想中自愿選擇的生活,所以帶有自主性。

3.道德生活的現實意義

人類既有現實世界又有理想世界,二者共同組成有機統一的表現形式,即現實與理想相聯結的世界即生活。人們生活的主要目的即對理想的追尋和不斷創造,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和贏得突破。真正的道德生活是引導人類建立美好的家園,過自己想過的幸福生活,而其本質就是讓人們過自認為有意義的生活。所以,道德教育必須在人類活動范圍之內來尋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打造自己的未來以追求理想的生活。道德教育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從現實世界中去感悟、體會、創建有意義的生活,才能最終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二、學校德育須要改進的內容

1.不能只關注道德形式教育

現如今,學校開設的道德教育課程都太過于形式化、教條化,幾乎與時代脫軌。道德問題應該是一個特別嚴肅的問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父母老師的言傳身教以及自身的體會。近年來,我國的道德教育形式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在課堂上教師只是滔滔不絕地講書本上的道德知識并向學生傳授,學生只是在課堂上當了個聽眾卻不會付諸行動,這樣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真的可行嗎?答案是否定的,這樣做不僅會使學生逐漸對課堂道德教育失去興趣,還會使他們誤解了道德教育對自身未來發展的意義。

2.缺乏可用的資源,須多開發德育生活資源

道德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引起了我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由于我國可用的道德教育資源有限,因此必須轉變觀念,從生活出發,多開發和利用生活道德教育課程資源。雖然,最近幾年我國道德教育課程也在努力改進,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進步,但是縱觀課程整體,改進的還不完善,我國在關于生活道德教育課程資源的分配、管理及利用等方面仍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特別是在家庭教育和社會層面。

3.生活道德評價須糾正其片面性

為了實現生活道德教育目標,需要教師提高生活道德教育質量,學生監督并定期對生活道德教育課程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結果進行改進,以更好地完成必要的道德教育工作,培養具有良好道德素質的學生。但在我國大部分學校的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評價的功能并沒有真正落實,只是停留在表面。學校一直把校規和學生學習成績作為生活道德教育評價的核心標準,沒有認識到生活道德教育的本質,片面地根據學校規則進行評價,如果想要在生活道德教育課程改革中做出成績,就須要改變觀念,重新制定生活道德教育評價標準。

三、學校德育教育難回歸到生活中的原因

1.學校教育帶有嚴重的功利性

隨著國家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追求會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一直以來都把學校的升學率放在首位,家長想盡辦法將自己的孩子送入高升學率的學校,而學校更是迎合家長和學生這個需求,在安排教學時只注重提高升學率,采取各種措施以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從初三到高中時期,所有的課程幾乎都跟升學或高考密切關聯,在課程表中幾乎看不到培養學生情操的音樂、體育、道德等科目。

2.被傳統教條主義影響

雖然教育部早已開始實施課改,但仍然難以快速改變這么多年的傳統教育方式,因此仍須繼續努力?,F在大部分教師仍然按以前形成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沒有把德育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因此學校道德教育真正生活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沒能真正認識德育教學

學校和教師只是遵循教材,對道德教育沒有實質性的了解,他們的認識只是局限在表面,有些教師本身對學校道德教育就有歧視。大部分教師考慮的是自身利益,為滿足家長,想盡各種辦法幫學生提升成績,對課改模式熟視無睹。而且,學校沒有把道德教育列入教師的最終考核中,使教師不關注道德教育。他們普遍認為道德教育教學跟自己的最終考核不太相關,也帶不來多大的利益,因此沒有必要在道德教育上投入精力。一直以來提倡高分才是王道的教學觀念與我們要實施的道德教育回歸生活的計劃不符,學校的應試教育一直沒有徹底改變,因此必須徹底轉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

四、德育教學由知識化轉向生活化是必然趨勢

1.學校德育生活化是必然要求

道德知識需要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世界中獲得,還需要情感、動力、行為的積極配合。但是學校道德教育不與現實生活和世界接觸,只是簡單地說教理論,無法把純道德知識變成有生命活力的使學生真正被吸引的有道德情感、有價值的課程,因此學校道德教育必須改革。而把學校道德教育生活化會使學校德育的缺點一并暴露在外,這樣難免會造成人們對學校的不滿。只有從現實生活和世界出發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并把學校的道德概念、道德理念、道德學習等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從道德實踐中體會其意義,才能使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理論真正融為一體,使學校道德教育發揮作用。

2.學校德育生活化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從生活與德育兩者的關系分析可得,學校德育最終回歸現實生活世界不是簡單的實驗假設,而是德育發展壯大的唯一途徑。傳統的德育教育理念下,學校德育只是提出要遵循的社會價值,把道德理念、道德學習等作為學生學習的德育目標,這些很難促進學生個體價值的體現和最終的成長,反而會使學生內心產生逆反情緒、抵觸心理,甚至不愿意上課。學校教學只是把道德教育看成簡單的教育課程或知識教學,容易使學生對道德理論與道德實踐的認知產生脫節。學校德育環境中,本來可以活靈活現的道德教育卻變成了枯燥乏味的純理論教學課程,學生學不到完整的道德情感,得不到真正的道德體驗,最終會導致學生缺乏道德情感。因此學校應當采取積極措施,快速將德育轉向生活化,只有把德育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習得道德的真諦,使學校德育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五、學校德育轉向生活化的必要方法

1.制度改革

(1)管理制度須要改革

學校之所以制定管理制度,主要目的是讓學校道德教育快速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學校的管理制度落實到位后,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想辦法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之前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靠強制管理的方式達到管理目標。然而,之前傳統的強制性管理模式并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強制性管理容易造成學生的不滿和逆反心理,所以一定要改變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一定要重視激發型管理,要讓全體教職工提高工作責任心,并從激發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出發去培養他們。

(2)道德教育評價制度須要改革

生活道德教育評價對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有很大的幫助作用,但必須保證評價制度的公平公正,需要把評價因素都考慮到。將這種生活道德教育評價制度應用于學校道德教育評價制度中,并根據評價情況對教師實行獎懲政策,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因此道德教育評價一定要列入每位教師的最終考核中,而且評價因素一定要包括德育教師的道德品質,不能只關注教學效果。

2.道德教育源于生活,也要實踐于生活

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教學,還需要學生親身體會其中的某些情感因素。每上完一節德育教學課程,若是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那種情感,那么說明他們對課程的感受度不深,也不會把它靈活運用到生活之中。如果說德育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就和沒有進行道德教育一樣。所以,德育一定要改變教學策略,不能只是老式的知識教學形式,要知道教育和德育都來源于生活,因此最終也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和道德有關的事情,因此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與他們的道德生活相關,只有從生活點滴中真正體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將道德理論知識與實踐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3.把現實生活作為德育的教育基地

在科技飛速發展、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因此他們不愿坐在課堂上聽這些枯燥無味的道德知識和理念,而且對這種死記硬背的學校德育產生了不滿甚至反感。所以,學校道德教育應當根據時代需要,改變教育模式,對過去的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主動將德育教育與社會生活接軌。把現實生活和世界當做學校德育的教育實驗基地,將德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能在復雜多樣的生活環境、五花八門的道德問題中學到更多并靈活運用。同時德育環境也需要優化,要聯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為道德教育生活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4.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學校德育的最終目標

(1)應有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目標

新型道德教育一定要改變傳統觀念,并把現實生活當成德育目標,定期開展德育活動把學生融入集體或社會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學校德育課程,以更好地教育學生。

(2)應有生活化的德育內容

學校德育生活化要想改變傳統的道德觀念,必須以學生的內心思想、道德素質、日常生活等作為出發點制定生活化教育課程,還要教育學生具有正確的消費觀、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在生活消費上,教師應當對學生崇拜潮流、追星、愛品牌這些現象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擁有正確的生活消費觀。對學生自私任性、冷漠少語、沒有愛心等問題,學校應加強德育,引導學生樹立自律、自立、自強的生活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實踐中教育學生做有道德的人。

(3)應該創造德育生活化的方法

以前純理論的學校德育理念下,教師很難將道德知識和理念真正讓學生用在生活中。因此,需要用新的方法來開展德育,可以通過引入社會真實的情境案例,模擬演練等方式進行教學,并時常舉辦辯論、演講、道德征文等情境德育,讓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活動以拓展德育實踐,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自己身邊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以培養他們內心的道德信仰和自覺性,從而更好地面對學校甚至社會生活中的德育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芳明.學校道德教育向現實道德生活世界的回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7(06).

[2] 楊洪續,賈淑玲.學校德育由知識化向生活化的轉向[J].教育觀察,2018,7(04).

[3] 王曉紅.回歸道德生活的學校德育[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3).

[作者:李德臣(1968-),男,河北承德人,承德醫學院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陳國慶】

上一篇:心理理論論文下一篇:道德教育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