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心理學論文范文

2023-04-04

兒童心理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社區兒童之家是為社區內適齡兒童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場所,其中包括為0~3歲嬰幼兒群體提供早期教育服務。對兒童之家開展的早期教育服務進行質量評價,既可以深化對早期教育的理論認識,豐富教育評價理論,又可以改進早期教育服務的內容與過程,推動兒童之家本身的建設與完善。對社區兒童之家的評價應把握好兒童之家的機構屬性,聚焦于服務原則、服務目標、服務主體、服務環境、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要素。同時,應明確評價的基本要求,在堅持兒童利益至上、教育性與適宜性原則的基礎上,關注評價方案制定、評價信息收集、評價報告編寫三個關鍵環節,實行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實現促進兒童之家健康運行與社區內嬰幼兒健康發展的評價目的。

[關鍵詞] 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教育評價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兒童的保育和教育,在不斷發展幼兒園教育的同時也強調為0~3歲嬰幼兒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務。國務院于2011年頒布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就提出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普惠性的兒童綜合發展指導機構,以幼兒園和社區為依托,為0~3歲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導,90%以上的城鄉社區要建設1所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戲、娛樂、教育、衛生、社會心理支持和轉介等服務的兒童之家。截至2019年,我國已建成兒童之家或兒童中心28.9萬個,[1]對數量如此龐大的兒童之家的服務質量進行評價是優化兒童之家建設與發展水平的必然舉措。但當前我國兒童之家的發展尚處于探索期,兒童之家的建設與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體制和機制,[2]甚至部分兒童之家有存在變成兒童娛樂中心的傾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兒童之家的保育與教育功能。[3]因此,對兒童之家所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務質量進行評價是促進兒童之家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然手段,有利于為社區內嬰幼兒創造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一、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的內涵與價值

兒童之家是依托社區而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它以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為服務宗旨,為社區內的適齡兒童提供娛樂、教育、衛生、社會心理支持等一體化服務。[4]早期教育是兒童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兒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務是指由兒童之家組織實施且以社區內0~3歲兒童為主要作用對象的公益性服務,它以根植社區和服務社區為主要特征,是正規教育的重要補充。從我國兒童之家的發展現狀來看,兒童之家已經被定位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兒童家園,是為兒童提供學習、生活、交往、娛樂的綜合性活動場所,同時它也擔負著兒童啟蒙、情感交流、安全看護等職能。[5]教育評價對于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有著重要的監控和調節作用,[6]通常是評價主體依據一定的評價目的和評價標準,運用適宜的評價手段與方法,對評價對象的存在狀態、發展水平與趨勢及其價值等進行了解、分析、判斷并做出相應的結論和建議的過程。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是評價者根據一定的評價目標與評價標準對其服務過程和結果質量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是提升早期教育服務質量和優化兒童之家建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新時期以來,我國學前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9年,我國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已經達到83.4%。但在3~6歲學前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0~3歲嬰幼兒的早期保育和教育發展卻十分緩慢,托幼機構數量嚴重萎縮。據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0~3歲嬰幼兒的入托率僅為4%,絕大部分0~3歲嬰幼兒的保育和教育仍在家庭中進行。受家庭教養者時間、精力、知識和能力等的限制,在家庭中開展的早期教育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嬰幼兒的發展需要。因此,依托社區而成立的兒童之家開展的早期教育服務應該主要服務于0~3歲的嬰幼兒。社區兒童之家立足于社區且服務于社區兒童,是創新社區兒童教育與兒童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促進兒童健康發展和快樂成長的“彌合縫隙”的重要民生工程,[7]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在促進社區兒童早期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對早期教育服務的主體、對象、內容、方式等進行系統的審視和評價,這一過程可以深化對早期教育的理論認識和豐富早期教育評價理論,可以為改進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模式與機制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可以促進對家庭教育的指導。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可以對已開展的各項早期教育服務進行直接的水平鑒別,有助于管理者和家庭更為直觀和明確地了解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的質量和合需要程度,有利于改進早期教育服務的內容與過程,以及推動兒童之家本身的建設與完善。

二、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的主要內容與模式

(一)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的主要內容

通常情況下,兒童之家為兒童提供游戲、娛樂、運動、教育、衛生、生活照護、社會心理支持等公益性服務,兼具幼兒園、托兒所、早期教育培訓機構、健康運動與游樂中心等多種兒童機構的功能。兒童之家涉及的對象十分廣泛,它既服務于0~3歲的嬰幼兒,也服務于3~6歲的學齡前兒童或者小學生;既服務于貧困家庭子女、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也服務于進城務工子女。[8]具體到0~3歲嬰幼兒,社區兒童之家服務的內容又包含嬰幼兒生活常識與生活習慣培養、身體發展促進與健康運動引導、情緒與社會性發展、人格與個性品質培養等諸多方面。在服務方式上既包含現場親子活動或主題交流活動,也包含以網絡的方式提供家庭保育與教育指導,甚至各種形式的托育服務。

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要緊緊圍繞教育服務活動的實施過程來展開,評價的內容就是兒童之家為嬰幼兒及其家庭提供的保育和教育服務。這些內容主要包括服務原則、服務目標、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環境、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結果等方面。其中服務主體是指具體實施早期教育服務活動的行為者,包括直接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服務對象主要是指參加活動的兒童,同時也包括參加親子活動或者接受指導與服務的家長等。服務環境既包括機構的物質條件和人文環境,也包括活動現場的環境條件與氛圍等。

(二)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的主要維度及其權重分配

確定了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內容也就確定了評價的主要維度,即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環境、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五個主要方面共11個評價維度,各維度依據其重要性程度又可賦予其不同的評價權重。以100分來計算,服務主體所占權重為20分,服務對象所占權重為20分,服務環境所占權重為10分,服務內容所占權重為30分,服務方式所占權重為20分,但上述權重分配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以依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對服務主體的評價包含主要組織者的教育過程和輔助人員的行為表現兩個維度。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的組織者主要包括育嬰師與保育員、兒童教師、保健醫生、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專家等。輔助人員通常包含兒童之家的管理人員、保潔保安等勤雜服務人員以及活動志愿者等,對這兩者的評價主要考察其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的愛心與責任心、情緒狀態與工作態度、專業修養與能力水平等內容。

對服務對象的評價包含兒童在活動中的表現以及發展情況、家長在活動中的表現或配合與支持程度兩個維度。兒童一般以0~3歲嬰幼兒為主,部分可以擴展到學齡前兒童或者小學生,對兒童的評價主要以其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為主要依據。對家長的評價也主要看其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行為表現,但家長平時的信息反饋與滿意度調查數據可以作為對家長評價的重要信息來源。

對服務環境的評價包含現場環境條件與活動氛圍等微環境以及社區文化教育資源與人文環境等大環境兩個維度,具體包含社區兒童之家的物質條件與環境、社區文化教育資源與人文環境、早期教育活動氛圍與現場微觀環境等內容。在對環境的評價過程中,應更注重對人文與精神環境的評價。[9]

對服務內容的評價包含嬰幼兒培養與發展引導、家長育兒輔導與家庭教育支持兩個維度。嬰幼兒培養與發展引導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護、基本動作訓練與運動、情緒與情感引導、人際交往與社會性發展、人格素養與品質、能力培養等方面。家長育兒輔導與家庭教育支持主要是對家長進行關于兒童生長與發育、安全與衛生、認知與行為習慣、情感與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的指導。服務內容因主體不同而有所區別,在具體的評價實踐過程中要注重對服務內容適宜性、合理性和實用性的評價。[10]

對服務方式的評價主要包含0~3歲嬰幼兒親子游戲活動、托育照護活動、家長培訓課程三個維度。在評價過程中,對于條件較差的兒童之家,對它的評價可以允許其只存在一項或者兩項服務方式,而對于條件好的兒童之家則應考慮其存在的其他服務方式并將其也納入評價范疇。

對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的評價應該把握好兒童之家的機構屬性和服務對象,因為兒童之家不是作為一個正規且專門化的教育機構而存在,而是正規教育機構的補充。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的對象廣、內容多且方式多樣,不同的兒童之家所具備的條件也不一樣,[11]對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的評價應該聚焦于那些最核心的要素,如教師教學素養、兒童行為表現、社區人文環境等。

三、開展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的基本要求

在開展社區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活動的過程中,評價者除了要全面而準確地了解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的內涵與價值以及評價的內容與方式,還需要明確評價的具體要求。

在評價原則上,對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的評價首先要遵循兒童利益至上的原則。兒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務要堅持以兒童為中心,堅持兒童利益優先,要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嬰幼兒個體成長與發展的需要。[12]其次要遵循教育性原則。兒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務要從嬰幼兒的身心全面發展出發,為他們提供積極的教育引導,為他們創設有準備的教育環境。[13]再次要遵循適宜性原則。兒童之家的早期教育服務必須關注嬰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需要,要結合其身心發展水平和具體的成長背景來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14]優質的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應該面向所有的兒童及其家庭,應該保持服務的長期與穩定。

在評價流程上,兒童之家早期教育服務評價一般可分為準備、實施、結果反饋三個階段,評價者要關注評價方案制定、評價信息收集、評價報告編寫三個關鍵環節。評價實施方案在制定前要開展充分的前期調查,要對評價所涉及的所有內容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梳理。評價信息的收集應該科學合理,要確保收集到的信息的全面性、真實性和有效性。評價報告的編寫則要在對行為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在評價機制上,首先,要確立正確的評價觀念,要深化對兒童之家早期教育功能與價值的認識,要將兒童之家的育人和家庭服務功能放在首位;[15]其次,要將教育評價與兒童之家的運行相結合,以增強評價的針對性;再次,要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增強評價的適宜性和對實踐的指導性;最后,要合理運用評價結果,要強調評價的診斷和改進功能。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9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統計監測報告[EB/OL](2020-12-19)[2021-01-30].http://www.gov.cn/xinwen/2020-12/19/content_5571132.htm.

[2]張麗蓉.“兒童之家”的種子在社區開花結果[J].社會福利,2015(07):38-39.

[3][11]王思源,王建龍,胡繼元.我國城鄉兒童福利設施狀況、問題與體系建議:基于“幼有所育”的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目標[J].社會福利,2018(10):6-12.

[4]胥興春,姜曉.疫情防控下的社區兒童之家幼兒教育幫扶策略初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05):18-25.

[5]郭海燕.兒童之家:0~3歲嬰幼兒社區早期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10):73-74.

[6]焦艷,馮曉霞.對“為教學服務的評價”的理論構想[J].學前教育研究,2009(05):7-11.

[7]覃淋.“兒童之家”筑就幸福港灣[J].當代貴州,2019(05):62-63.

[8]郭海燕.協同理論視域下0~3歲嬰幼兒社區早期教育公共服務模式的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1):76-77.

[9]胡娟.論環境及其創設對兒童發展和教育的價值[J].教育科學,2002(02):61-64.

[10]蘇貴民,廖紅艷.試論以兒童發展結果評價早期教育機構質量的合理性[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0(05):17-22.

[12]李召存.以兒童為本:走向“為了兒童”與“基于兒童”的整合[J].學前教育研究,2015(07):9-13.

[13]裴菊英,閆承生,張英奎.早期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及社區服務模式[J].中國婦幼保健,2005(06):663-665.

[14]彭建蘭,楊美珍,詹賢玲,等.和諧的親子活動是培養留守兒童良好個性的教育之道:對100余位留守兒童兩年教育的實驗研究報告[J].教育學術月刊,2010(01):28-31.

[15]楊偉鵬,羅麗,洪秀敏.國際早期教育研究倫理規范的發展與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20(08):31-41.

兒童心理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音樂心理在音樂生活及音樂學習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對兒童而言,音樂心理不僅會影響音樂意識的形成與發展,還會作用于幼兒的音樂思維能力。因此,在進行幼兒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兒童音樂心理的培養,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增強兒童的音樂意識,引導兒童識辨音樂,理解音樂的內容,掌握演唱歌曲的方法與技巧,通過歌唱表演來提升自己的表現能力、協調能力及交流能力。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國內外在相關方面的理論成果,以及我國音樂教育的具體實踐,在對音樂實踐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的優化改進建議,分別從教學模式及方法、主體轉換等不同方面著手,改進和優化現有的教學方式,從而有效地提升音樂教學的效率,為促進學校音樂教育提供合理的參考。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兒童音樂教育

一、音樂心理學

近年來,音樂心理學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關注,它同時橫跨了音樂學與心理學兩大領域,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可用于指導實踐,還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價值。對于傳統的心理學來說,它的產生意味著一個新的紀元。從音樂學的角度而言,則意味著技術層面的創新及學習方法的改革,研究音樂心理學能夠為音樂學習打開一條全新的途徑,使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音樂知識,進而掌握和運用知識。在平時的音樂活動當中,音樂心理現象十分常見,它能夠有效地增強每一個參與者的體驗。音樂心理是大腦對音樂作出的主觀性反映,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機能:在人類的心理活動當中,大腦的作用最為重要,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音樂情感過程、音樂心理活動過程以及音樂意志過程等三個方面。

音樂心理過程的發生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與音樂個性間的關系極其密切。音樂心理過程會形成一定的音樂個性差異,而音樂個性差異則能夠更好地體現音樂心理過程。除此之外,音樂意志、音樂情感與音樂知覺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所以,對音樂心理的不同方面進行研究,音樂心理、音樂差異之間總是存在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分析探討音樂心理過程,還是認知音樂個性差異,都必須從音樂心理活動的整體著手,深入地進行觀察與分析,研究的目的只是為了進一步作深入的分析,使心理認知的內容更為豐富,從而有效地提升音樂心理的價值與意義。

二、音樂心理概述

音樂心理不同于人類的其他心理現象,其發生及發展也和其他心理現象有著極大的差異。音樂心理現象為人類所獨有,只有當人類心理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會出現。它是在追隨其他心理現象的產生方向而出現的。在一般心理現象的基礎之上逐漸進化而成的,同時也是音樂意識發展的必經階段。

(一)人的音樂意識

音樂意識是人類通過長期反復的實踐形成的,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在人類的音樂活動不斷變化的同時,音樂意識同樣也在不斷進化,人類音樂物質生活日益完善的同時,音樂意識也更為豐富,同時還會隨著人類音樂研究的深化而不斷進步。它的發展也經歷了從初級到高級的漫長歷程。

(二)個體音樂意識

早在母腹之中,胎兒便對音樂有了一定的反應,但還沒有形成音樂意識,剛剛出生的嬰兒也沒有音樂意識。只有在音樂生活及音樂教育的熏陶之下,隨著身體不同功能的日益健全,特別是長時間的音樂活動,人類大腦技能才會日益完善,進而形成全然不同的音樂個性及音樂意識特征。因此,音樂心理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長期的學習而形成的,為人類所獨有。從胎兒到幼兒,再到少年、成年,人體不斷發育的同時,音樂心理活動也會經歷發生、發展、衰退的過程。

(三)音樂心理學發展現狀

從20世紀30年代起,西方國家開始系統地研究音樂心理學。作為音樂學習及音樂研究的重要方法,音樂記憶也開始受到學者的關注。英國教授約翰阿斯羅伯達和戴維杰哈格里夫斯均對音樂記憶在音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通過大量的實驗指出音樂心理學對音樂認知有著重要的價值,從而為人們在音樂學習中合理地運用音樂記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也為音樂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參考資料。進入21世紀之后,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家們紛紛認識到音樂心理學的重要價值,因此投入大量的資料作進一步的研究,取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根據他們研究得出的理論,合理運用人腦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學習音樂,音樂記憶能夠有效地提升人們記憶的效率,在幼兒音樂學習中的作用尤其顯著。但目前國內對于該領域的探索仍然存在許多空白,相關的研究工作進度極其緩慢,目前所進行的研究跟不上需求,與兒童音樂教育相關的應用基本還是空白。隨著音樂教育理論的不斷更新,我國必須要努力地提升音樂教育的質量,爭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必須對音樂教育教學作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特別要重點關注與音樂記憶相關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及應用能夠有效提升音樂學習的效率,有助于培養杰出的專業音樂人才,甚至促進音樂創作、提高音樂表演的水平。

三、兒童音樂教育中對音樂心理學的運用

音樂能夠有效地提升兒童的想象力、感受能力及表達能力,同時還能為兒童營造優良的成長環境,我們可以從探索、實驗及模仿著手,來增強兒童對音樂的體驗,培養和增強兒童的創新能力、認知能力及表達能力等。

(一)兒童音樂接受能力

1.音樂聽力

對兒童音樂接受能力的培養而言,聽力是基本條件。有些孩子的發音不夠準確,許多人歸根于五音不全,事實上是因為聽覺存在問題。根據現代生理學研究獲得的結論,小于12歲的兒童都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來增強音樂聽力,但12歲之后就會變得十分困難。由此可見,兒童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是在兒童時期,音樂聽力是培養兒童音樂能力的前提,音樂聽力越敏銳,兒童的音樂能力就越出色。

2.音樂要素聽辨能力

音樂由旋律、音色等多種音樂要素共同組成。音樂要素聽辨能力是孩子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兒童的音樂聽覺能力需要大量的訓練,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反復實踐才能養成。

3.音樂形象的聽辨能力

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首先是把握音樂的情緒,領悟音樂的內涵,與音樂審美也有著密切聯系。音樂要素聽辨是培養這種能力的前提條件,音樂要素聽辨方面的能力越強,整體音樂形象聽辨能力也就越強。作為音樂的一種構成因素,曲式十分重要,曲式結合聽辨力就如同一把鑰匙,只有掌握它才能開啟音樂的大門,使原本顯得十分雜亂的音響成為層次分明的音樂;其次是體裁方面的聽辨力。音樂體裁的種類十分豐富,具體包括搖籃曲、舞曲、船歌、交響曲等。不同的音樂體裁,其風格特征也不相同,唯有準確地把握不同音樂體裁的特征,才能正確地理解整體音樂形象。

4.內心音樂聽覺能力

在理論上,內心音樂聽覺也可以稱為內心聽覺想象,或者是在音響消失后,通過聽覺想象而保留下來的音響,或者是音響開始前,在識譜的基礎上,將抽象的音符轉化為音樂音響。對音樂學習者而言,這種能力十分重要?;蛟S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當音樂結束之后,音樂的旋律似乎還在耳邊回蕩,還能隨口哼唱。但是再過一段時間這種記憶就會消失不見,其實所有的一切都是內心音樂聽覺在起作用。音樂具有極強的時間性,轉瞬便會消失,只有依靠內心的聽覺能力才能記住旋律,并在心中形成生動的音樂形象,從而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感。在培養兒童的音樂聽力時,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征,不宜采用太過概念化的方式,需要借助形象的音樂音響,通過豐富的音樂活動來逐步增強兒童的音樂聽力。

(二)音樂教學提升兒童審美水平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時間藝術,具有三個顯著的特征,也即形象性、情感性及愉悅性。主要是通過音的運動及音的結構來展示美,來增強人們的審美體驗。在音樂教育當中必須充分體現音樂的三大特征,盡可能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美,從而達到以樂愉性的目標,讓孩子充分地感受音樂的美,運用音樂之美來提高孩子審美的情趣及品味。兒童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和強化,與音樂教育及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音樂教學來增強兒童的審美能力,是藝術教學的重要價值,通過音樂教學能夠增強學生感受音樂及辨別音響的能力。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音樂還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音樂欣賞可以十分顯著地提高兒童的注意力。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有著極強的情感表達能力,音樂欣賞還可以喚醒人們心中不同的情感,激發人們對生活、學習及工作的熱情,充實人的內心世界。音樂教學還可以提升孩子的藝術審美水平,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審美習慣。

1.音樂樂曲欣賞

樂曲欣賞的教學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通過讓孩子聽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感受能力及音響辨別能力。音樂辨別能力是音樂能力中的一種,也即識別音樂構成要素的能力,不僅是音響感知能力的必備條件,更是欣賞音樂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在具備音樂辨別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欣賞音樂作品,體會音樂作品所包含的復雜情感及豐富內涵;其二,音樂欣賞的目的是為了在情感層面引起孩子的共鳴,激發孩子的音樂想象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領悟樂曲的意境,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

2.歌曲演唱

就當前國內音樂教學的實踐情況而言,教學形式比較簡單,以學唱和演唱為主。通過反復的學唱和演唱,學生逐漸掌握表達樂曲的技巧,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表達能力及聽唱協調能力。歌曲學唱教學首先需要培養兒童通過發音器官正確地發音,要幫助兒童懂得如何發音,還要引導兒童通過自己的演唱來準確地再現音樂的音調、節奏以及旋律。此外,還必須引導學生在唱歌中合理地控制呼吸,正確地運用演唱技巧。歌曲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大體上由歌詞及樂曲兩部分構成,對歌曲而言,歌詞內容和樂曲情感缺一不可,必須要注重兩者之間的融合。在教唱歌曲時,一方面要幫助孩子掌握歌曲的唱法,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孩子認真體會歌詞的真正含義,從而表現歌詞所包含的感情,將樂曲與感情完全融合為一體,從而展現歌曲所獨有的魅力。

3.樂器演奏

樂器演奏在兒童音樂能力培養當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樂器演奏教學不僅要注重孩子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引導孩子掌握不同樂器的演奏技巧,以及通過樂器表現音樂情感的能力。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兒童學習弦樂器的條件也得到了改善。在引導兒童學習樂器演奏時,需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客觀原則,以基本的演奏技法作為切入點,逐步增大難度,從而為培養兒童的演奏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4.樂理知識傳授

音樂樂理知識教學在音樂教學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能全面增強兒童的音樂理解能力,還能幫助孩子掌握大量的音樂理論知識,而樂理知識是提升兒童演唱水平,幫助兒童學習樂曲演奏的必要前提。樂理知識教學不是讓兒童單純地識記與音樂知識相關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如何正確地識別樂譜,在學習樂譜的基礎上獨立地完成樂曲的演奏及學唱,從而為將來的音樂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樂理知識教學不僅只限于表面的形式,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讓學生掌握識譜和用譜的正確方法。

四、根據兒童的心理改進音樂教學方法

(一)小組學習

就當前音樂教學實踐而言,主要采用教師授課的方式,不僅對學生發展造成極大的束縛,還會影響教學的效率,必須大力改進、調整過去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的核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當中,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來增強學生進行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根據需要把學生劃分為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教學,進一步增強學生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交流。

(二)學生參與表演,增強學習興趣

對舞蹈而言,音樂極其重要,音樂與表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有聲有色的表演能夠充分地展現音樂的內容。低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可以以歌詞的內容作為依據,啟發孩子,讓兒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容。采用上述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音樂學習。

(三)多媒體電教手段

在教學實踐當中,運用多媒體或者是回歸生活的方法,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情景,能夠極大地提升效果。以《春天在哪里》這首歌為例,在教學時可以播放與春天相關的聲音資料及圖像資料。通過動聽的旋律來激發兒童的想象,讓他們仿佛置身于溫暖的春天,看到碧綠的草地和彩色的花朵,從而帶給兒童更為豐富的體驗。

(四)改變灌輸性教學模式

過去灌輸式的方法不符合兒童心理,也不利于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在引導兒童接受音樂時應當多采用感性的方式,盡量少采用理性的方式,所以,必須對陳舊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開展音樂教育時盡量采用一些新穎的活動方式。21世紀以來,創造性教育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是21世紀教育最為重要的內容。以美國為例,專門開設了不少具有創造性的課程,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兒童創造能力培養上;韓國則指出,中小學教育應當將以知識記憶為核心逐步轉向以創造力培養作為重點。創造性教育已經成為國際教育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在音樂教育當中,如何落實創造性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所謂創造性教育,也即由教師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進行創造的興趣,增強他們的創造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創造實踐,從而獲得創造性成果的教學活動。創造性教育也可以稱為創新教育,創造性教育與智力培養完全不同,智力高并不代表具有高的創造力,知識教育也無法等同于創造性教育。

1.培養創造興趣

興趣并非空穴來風,教師在教育當中必須為學生提供可供創造的內容,通過營造具有較高創造力的環境來激勵學生的創造積極性。音樂課程標準必須充分體現創造的重要性,需要在教材當中安排大量具有創造性的音樂活動,通過音樂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他們充分感受音樂學習的快樂。

2.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不同于人類其他的思維,需要在充分結合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前提下,適當地運用和培養其他的思維。傳統的教學方式始終以教師作為活動的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作用,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造成極大束縛。因此,必須改變過去的教學方式,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感受,倡導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身的創造力,要充分地發掘學生的天賦與潛力,根據學生的特征開展教學。

3.培養表現能力

表現是音樂課程內容的一項重要標準,強調培養學生自身的表現能力,通過音樂表現來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具體包括知識基礎、創造意識、獨特個性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創造性表現能力必須以大量的知識和豐富的技能作為基礎,因此,積極開展創造性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學習和掌握大量的知識及技能。

參考文獻

[1]金美琳.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實踐微探[J].北方音樂,2017(1).

[2]祁欣.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研究與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07(11).

[3]孫文云.論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獨特性[J].文教資料,2015(11).

[4]章琦君.讓孩子們聲情并茂地歌唱——讀《外國兒童音樂教育》旋律教學有感[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4).

[5]江云鵬.兒童音樂教育中的流行音樂因素[J].黃河之聲,2019(3).

兒童心理學論文范文第3篇

創造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的美好環境, 特別是為兒童打造宜居、健康成長的環境是城市建設發展的必要部分。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學者盧勤就提到“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 她主要概括為心靈成長的缺失, 具體體現在4個方面, 分別為親情溝通的缺失、童年快樂的缺失、成就感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 而孩子們越來越遠離大自然是造成這些缺失的重要根源, 要知道人的情感是大自然中培養和形成的。打造兒童融入大自然、充分放松娛樂、并能互動式交往的活動場所, 兒童公園處于主要地位。如何設計安全、舒適又寓教于樂的高品質兒童公園具有重要意義。

2 研究意義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 是社會的未來, 也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兒童的培養不僅關乎家庭的幸福, 更關乎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因此培養健康、聰明、富于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兒童成為全人類的目標。兒童與成年人相比, 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是不成熟的。在《兒童發展》一書中, 詳盡討論了兒童不同時期的行為、心理特征, 并對如身體發育、認知和語言發展、智力發展、個性和社會發展、道德發展等各方面都做了詳細的描述。兒童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特殊性, 同時其需求也與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其中, 兒童的成長環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城市中, 越來越多的兒童活動場所被建立, 如何打造最舒適、最人性化的兒童活動場所也成了值得研究的問題。

3 兒童公園的設計原則

在我國的《公園設計規范》和《城市綠地分類標準》等對兒童公園的定義均作出解釋, 兒童公園應單獨設置, 有安全、設施完善的綠地, 為兒童提供游戲、科普、文體活動的空間。兒童公園主要是為了給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提供一個游戲、交流、科普、鍛煉的戶外活動場所, 培養兒童接觸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操, 讓兒童在游戲中既增長知識, 又鍛煉身體。因此, 兒童公園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安全性、審美性、生態性和寓教于樂的原則。

3.1 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是指孩子在兒童公園中娛樂時, 環境、器械和娛樂前身體準備階段等都要以安全為基本要求。兒童在身體發育、運動能力、自我防護能力等方面都較成年人薄弱, 對于一些危險的認識也比較模糊, 安全意識比較淡薄, 因此, 兒童公園的設計、道路規劃、安全標識、游樂設施的擺放、公共設備的材料選擇、地面材料的防護等都要符合兒童的身心需求, 充分考慮安全性原則, 盡量避免一些危險因素, 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設施、存在污染和安全隱患的設備材料使用等都要堅決杜絕, 給兒童營造安心、舒適的娛樂空間和安全環境。

3.2 審美性原則

審美性原則指在娛樂活動中, 讓兒童欣賞造型藝術作品和美的事物, 并通過創造美的可視形象, 引導兒童視覺的美感體驗, 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情感得以抒發, 從而培養兒童的審美情趣, 提高其審美素質, 并從中受到美德的教育。

人的審美感受是通過觀看自然物、人造物或藝術品及美術技能訓練所得。兒童與成人心理需求不同, 作為兒童樂園, 美觀溫馨是必須具備的。這種空間環境布局不僅滿足人們對美感的基本體驗需求, 而且要在色彩刺激、造型設計和環境小品的營造上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 使他們身心愉悅、甚至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3.3 生態性原則

在兒童樂園的規劃中應充分體現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 以豐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山水交融的綠地構架, 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當然對于城市中心地帶的兒童公園可能做不到山水交融, 但是在樂園中植物的種植、景觀生態的環境打造必不可少。此外兒童樂園建筑材料和設施設備材料的選擇上要考慮生態的原則, 節能環保、經濟適用。

3.4 寓教于樂的原則

兒童樂園的建設應當融參與性、多樣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為兒童創造環境輕松、自然、功能齊全的娛樂場所, 并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 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增長知識、學習自然科學、體驗現代科學, 寓教于樂。

4 兒童公園的設計方法

4.1 滿足身體功能需求

對于心理和生理都在成長中的兒童, 其最大的需要就是對游戲的需要。游戲是兒童學習技能和鍛煉各方面都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進行兒童公園的設計時, 要為兒童提供充足的游戲空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對游戲的要求會逐步提高, 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社會里, 游戲已有了很大的發展, 然而身體力行的情景游戲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 以滑梯為例, 它可以滿足兒童多方面的要求:身體機能活動從滑梯上正?;?技能鍛煉創造性地倒滑、攀爬等;與玩伴同嬉互動, 以滑梯為平臺結交朋友。

根據兒童年齡的不同, 他們對兒童活動的需求也不一樣, 大致可將兒童分為三個年齡階段。

4.1.1 嬰兒期 (0-3歲)

嬰兒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 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適量的運動有助于嬰兒身高發育。嬰兒的注意力集中通常只有幾分鐘, 且需要親人照顧, 只能玩些比較靜態簡單的游戲, 如沙坑、廣場、椅子等。

處于嬰兒期的兒童骨骼發育不完全, 只能在家長的監護下探索世界, 進行簡單的運動, 例如坐、爬、走。所以, 在針對兒童活動的設計中, 設計者需要著眼于對嬰兒爬與走的能力的鍛煉。

爬。爬是嬰兒最適合的活動方式。通過爬行, 嬰兒的四肢得到鍛煉, 大腦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注意力也會隨之提升。為了鍛煉嬰兒的爬行能力, 可作設計洞供嬰兒鉆。

走。行走是靠兩條腿交替向前邁進, 每走一步都需要變換重心才能步伐穩健。嬰兒初學走路, 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來協調行走的步伐。為了輔助家長教導嬰兒學會走路, 可作以下設計:提供寬闊無障礙的草坪;提供低矮的欄桿。

4.1.2 幼兒期 (4-6歲)

此期小兒生長速度減慢, 智能發育加速, 活動范圍增大, 接觸社會事物增多。語言、思維和社交能力有明顯發展。游戲, 成為該年齡段的兒童的主導活動。

游戲時間可達30分鐘以上, 喜歡玩變化多樣的器具:秋千、沙子、滑梯等。同伴逐漸增多, 可參加結伴游戲。也開始講游戲的規則, 關心游戲的過程。

4.1.3 學齡期 (7-12歲)

此期小兒體格生長仍穩步增長, 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的發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學齡期兒童每天需要有戶外活動、體格鍛煉的機會, 游戲時間一小時以上, 開始具備一定的自立能力, 游戲的目的性增強, 如做體操、參加團體游戲或比賽等。

4.2 考慮兒童的心理

由于兒童的心理特點, 其并沒有一定的游戲習慣和愛好, 兒童見到一種顏色、體會到愉悅甚至產生一個新的游戲想法, 都是吸引兒童進行游戲的原因, 因此我們在兒童公園設計時, 要把握住兒童的這種求新、求奇、求幻想的心理特點, 避免兒童娛樂空間環境和娛樂設施的單一性, 給兒童更多的外界環境、色彩刺激, 使兒童能夠更多的參與到游戲。

一般來講兒童有過剩的精力, 以動為主, 充滿新奇和變幻, 希望在游戲模仿中學習、了解社會, 認識自然和探索奧秘。但在不同年齡發展時期又具有不同的特點。

4.2.1 嬰兒期 (0-3歲)

嬰兒期的孩子在心理方面需要家人的陪伴, 他們對色彩、聲音比較敏感, 所以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其與父母互動。

色彩??梢赃x擇以粉色調為基底, 粉藍、粉紅、粉黃都可以營造溫馨感, 另外色彩對比上可以比較鮮明, 讓嬰兒產生視覺沖擊、加深印象。當然接近大自然的原色也是回歸本真的色彩。

聲音??梢赃x擇輕柔的經典音樂, 鋼琴曲等, 讓嬰兒在舒緩的環境中放松休憩。

4.2.2 幼兒期 (4-6歲)

可以接觸水、沙等游戲方式。喜歡玩變化多樣的器具:秋千、沙子、滑梯等, 可參加結伴游戲。對學齡前兒童的游戲場地, 應當合理的搭配相應安排如非社會性行為、平行游戲和合作游戲等。

4.2.3 學齡期 (7-12歲)

愛好競技性的游戲, 學會團體合作。出現性別差異, 男女生喜歡的活動有所不同。愛好科學性、創新性的游戲, 激發孩子對科技的關注和興趣, 培養和挖掘孩子的創造力。

4.3 細節設計

在兒童公園的設計過程中, 一些細節問題也不容放過。

4.3.1 圓角設計

兒童公共活動區域的設施、設備必須采取去邊角化處理, 可以用圓弧設計或加包圍的措施, 使得接觸部分沒有尖銳凸起物等安全隱患。

4.3.2 安全材料

游樂設施的材料盡量避免使用木制材料, 防止因設施日久老化, 或者長期踩踏造成的斷裂、翹殼、脫落等現象對兒童造成二次損傷。

4.3.3 部分區域尺寸

所有水景應當在安全限度20厘米內, 避免孩子因意外滑倒而溺水。避免設置較高的圍墻或陡坡, 圍墻的高度應當控制在1.2米以上, 避免孩子攀爬。器械之間的緩沖空間要足夠大, 最小間隔為3.5米?;顒訄龅厣系闹参镆洺P藜? 樹木枝下凈高在1.5米以上, 以免刮傷兒童。

4.3.4 水電分離

兒童戲水區域需要進行水電分離設計, 避免因意外漏電而出現水體導電傷人情況。

4.3.5 無障礙設計

除了自然地勢可以順勢而建外, 在大面積開闊地帶應盡量做到平順處理, 避免孩子在此騎自行車或玩滑板等快速運動時意外摔傷。

4.3.6 卡通安全導示

可以用生動形象的卡通圖畫取代幼童不識的文字示意, 對兒童起到指示、提醒和教育作用, 從而提高兒童的自我安全意識。

5 總結

兒童公園雖然是單獨為兒童這個群體提供游戲的專類公園, 但不應只是固定設施堆砌、功能單一的游戲場地, 應該成為能夠培養兒童未來所需要具備各種能力的自然游樂場地。同時也是孩子童心保護的樂園, 將承載著他們一生中最為珍貴美好的時光。

摘要:兒童是社會的未來, 培養健康聰明、快樂幸福并富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兒童是全人類的目標。應高度注重兒童公園的打造, 從色彩搭配、空間布局到材料選用等方面精心設計。本文順應時代背景探討兒童公園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兒童公園,設計原則,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 盧勤.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J].好家長, 2006 (5)

[2] [美]Laura E.Berk著吳穎等譯兒童發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 喬忠慧.2016.基于兒童行為心理學的兒童公園規劃設計研究——以煙臺南山兒童公園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山東建筑大學

[4] 徐軍.2013.兒童公園卡通景觀設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兒童心理學論文范文第4篇

【內容摘要】現實中很多家庭迫于生活上的壓力,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由于從小缺少父母的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嚴重影響,很多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扭曲,常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這就使得他們的發展越來越不順利,更有可能對社會造成傷害。這篇文章深入探究了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依據此狀況提出了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中學寄宿制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狀況與對策

所謂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就是其父母由于生活上的壓力,去城市打工而將其交給其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幫忙撫養的兒童。他們到了上學的年紀之后,尤其是到了寄宿制學校以后,性格會變得更加孤僻,被同學歧視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的常態,主要原因還是社會對他們的關注不夠。專家研究發現,出現心理健康狀況的兒童當中,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占據很大一部分。

一、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

1.學習退步,對學習不感興趣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自制力不足,比較喜歡玩,而初中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階段,如果對其管理不到位,其學習很可能一落千丈。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初中學習成績更好,都紛紛把孩子送入寄宿制學校上學,由于每個學校管理的學生很多,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學生,這就使得學生受到的關注嚴重不足。尤其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其從小缺少父母的關心,很多道理不太明白,到了寄宿制學校以后更是一頭霧水,導致他們的學習成績受到了極大影響。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心理受到挫折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人去傾訴;當他們遇見其他同學認為特別簡單的問題時,卻不敢去提問,因為他們害怕被嘲笑。很多老師不能做到為人師表,對于基礎較差的留守兒童的耐心不夠,這就使得其越來越不喜歡學習。

2.道德差

留守兒童的道德問題一直廣受社會關注,他們總是會習慣的偷東西、撒謊,這并不是對他們的歧視,而是真實存在的問題。對于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父母相對文化水平低,所以對其教育不科學、不合理也是正常的一種現象,又由于他們與父母的接觸很少,其思想就變得更加扭曲。在學校的時候,他們受到各種各樣的說教,難免會對社會產生仇視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最重要的階段,他們卻不在孩子身邊,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也無法得到父母的指導,這樣他們就會向其他一些同學請教,進而容易被一些壞孩子帶壞,跟著他們偷東西、撒謊卻不知危害有多大。

3.對同學嫉妒甚至仇恨

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自己身邊,當他們看到其他同學得到父母的關愛時,難免會非常傷心,進而嫉妒其他同學所擁有的東西,甚至產生仇恨心理。對于一句其他同學認為是開玩笑的話,他們就可能認為是針對自己,進而與同學的矛盾越來越多,關系不融洽,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

4.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由于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得不到足夠的關愛,他們就感到缺乏存在感,如果他們對于一些新奇的東西一無所知,學習成績一無是處,這樣他們就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會想做出一些新奇的東西,引發他人的關注。而想要得到他人關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與其他同學不一樣的事,就是不聽老師的話,做事的時候有單獨的一套。由于他們的安全感不夠,當他人指出他們這種不正確的做法時,他們就會變本加厲,會感覺其他人都在針對自己,對他人的信任不夠。學校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或者對其要求更加嚴格,或者放縱他們,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二、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極其重要,無論對于社會還是學校而言,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下面提出了一些相關對策。

1.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門教育體系

學校是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學道理的唯一場所,所以學校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建立留守兒童的專門教育體系,使學校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要想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消除其對社會的防御心理,只有他們對社會充滿愛,社會對于他們而言才更加美好,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多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有專門的資源供他們使用,拓展他們的眼界,彌補他們精神上的不足。

2.對留守兒童開展身心健康教育

除了資助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一些必要的物質之外,還要定期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學??梢葬槍λ麄冊O立定期的心理講座,聘請心理專家,對其發展作出規劃。這就需要班主任對留守兒童進行詳細的調查,以便社會各界對其進行幫助。

結束語

簡而言之,中學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極度缺乏父母的關愛,也極度渴望得到社會和學校的關注,所以社會的教育體系要重視這個問題,為這些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到愛,體會到他人對自己的關心,這樣才能使他們發展地更好,使社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 葛愛榮、田豐榮.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J].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

[2] 曾倩.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 市場周刊,2017(4).

[3] 董海寧. 社會化結果: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比較分析[J]. 中國青年研究,2013(7).

【本文系甘肅省2017年度“十三五”規劃課題《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936?!?/p>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東江初級中學)

兒童心理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兒童舞蹈的特點選材廣泛、富有知識性、娛樂性和趣味性,結構嚴謹、富有興趣,語言簡潔,富有內涵。選材與主題、構思與設計是兒童舞蹈的創編的兩大主要部分,創作者在創編舞蹈時要注意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特點,體現少兒舞蹈的獨特風格與多樣化。

關鍵詞:兒童舞蹈 創作特點 選材 主題

兒童歌舞藝術所反映的是少年兒童在成長不同階段所經歷的周圍環境以及身邊的社會行為,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對兒童智力和情感的影響至關重要,這是全面提高其藝術素養、培養其藝術鑒賞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方法。兒童歌舞在表演中處處閃耀著兒童的特殊心理特征,透射著非常出色的童趣性、童知性和童樂性的完美統一。

一、兒童舞蹈的特點

兒童舞蹈的最顯著特點即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創作者不能認為將一個成人舞蹈簡化動作、使含義變淺顯之后就變身為兒童舞蹈。兒童舞蹈的創作必須根據創作對象實際年齡來進行,關鍵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充分感悟并進行提煉,讓舞蹈中充滿少年兒童的特點和情趣。

1.選材廣泛,原料豐富。

兒童舞蹈雖然受眾年齡低,但其選材和原料非常廣泛。題材豐富的優秀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教育功能和娛樂作用,衡量一部兒童舞蹈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看孩子們自己是否愿意參加到表演中。如果一個舞蹈不能使孩子們興奮,沒有興趣加入其中,那就失去了對他們的教育作用。

2.結構嚴謹,饒有興趣。

兒童舞蹈想要抓住兒童的興趣,在內核上就要格外重視:作品結構上必須短小精悍,可以融合舞蹈、演唱、游戲等多種舞臺藝術表演形式融于一體。創作者尋找到讓作品內容自然流露,讓少兒觀眾的天性得以自然表達的手法,來充分表達藝術美的內核。所以兒童舞蹈的創作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不能壓抑孩子天真活潑的天性,讓他們饒有興趣地表演自己無拘無束的生活。

3.語言精煉,表達內涵。

兒童舞蹈語言應該簡潔,不能像大人舞蹈一樣復雜多樣。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樣跳舞,展現復雜的技術動作是不可能的,復雜的舞蹈組合孩子也難以記住,在舞臺上難免會表現不佳。兒童舞蹈動作要顯示兒童的形態和神態,從簡單中表現童真和童趣,展現他們的心靈世界、生活情趣。

二、兒童舞蹈的選材與表達中心

一個舞蹈作品是否成功,要依賴主題的選定。只有好的選材才是好舞蹈的根基,也才能更好的表達主題,否則會使舞蹈表現大打折扣,對觀眾產生負面影響。只有找到兒童身心特點,以貼近于兒童年齡的獨特觀察角度去留心真實生活,才能提煉出充滿健康元素、符合少年理解能力的舞蹈。

1.內容健康積極向上

少年兒童的生活無憂無慮充滿了樂觀精神,兒童舞蹈主題也應是健康積極向上的,要符合其年齡和心里特征。創作者需要從現實生活中廣泛提煉元素、加工出以無憂無慮,真實自然為核心的舞蹈,來反映少年兒童真實自然生活學習主題,此外,還要再自然的基礎上注意擴展其深度,引導兒童健康成長。

2.題材從生活中來

對于創作者來說,少年兒童日常生活中的一顰一笑,打鬧玩?!灰毿陌l現和發掘,都能變成具有鮮明特征的舞蹈材料。只要站在兒童角度,發掘童心,就能挖掘和發現好的題材。只要以兒童的視角和抓住喜玩、新奇、愛熱鬧的年齡特征為基礎進行的選材,就能在舞蹈中很容易喚起兒童的情緒共鳴和觀賞興趣。

3.從校園生活學習中選材

校園是少年兒童成長和學習和生活的主要環境,也是兒童最為熟悉和喜愛的,在以校園學習和生活的舞蹈選材中,反映知識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方面。除知識學習外,校園生活和課外活動也是選材的另一方面,。

4.從文化民俗中選材

社會生活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因素,因此,地方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活動也是兒童舞蹈選材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眾多,地區的民俗和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為兒童舞蹈的創編選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三、兒童舞蹈創編要避免的問題

1.兒童舞蹈成人化的問題

兒童舞蹈“成人化”就是缺乏兒童藝術創作的真實,在選材,編舞上充滿了成人化的要素。兒童歌舞創作,必須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創作者必須放低身段,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去觀察世界,學著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生活,體會他們的思想,用他們的動作表達生活。

2.少兒舞蹈的技巧

少兒舞蹈具有特殊的形態和表達形式,應有基本的舞蹈基礎的支撐,只有處理好基礎性要求,再根據少兒的特點來開辟門路,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從事少兒舞蹈教育,就要擺脫成人世界的影響,在觀察中學習運用少兒的思想、看周邊的社會、看他人的生活。

3.反映兒童成長面貌

每一代的少年兒童都有其獨特的成長特點,這不是一成不變的,兒童舞蹈創作不應是墨守陳規,以固定的角度觀察,而是應該大力提倡富有時代特點的題材,編出有新時期兒童新的精神面貌的舞蹈。創作者必須努力用客觀角度去觀察現實,描繪兒童的生活,體現他們天真活潑、聰明機智、開朗大方等風采。

四、兒童舞蹈創編的重要元素

創作元素是舞蹈作品成功的關鍵。舞蹈的姿態、配樂、服飾、道具燈光等元素應統一結合,并建立在兒童年齡特點上。

1.舞蹈姿態

舞蹈姿態是舞蹈具體表現載體,舞蹈的內涵必須通過舞者的在舞臺上通過一連串具體動作來表現。兒童舞蹈的動作不能盲目仿照大人,舞蹈編排上采取具有天真、單純、活潑等特點。

2.配樂

兒童舞蹈配樂是與舞蹈姿態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緊密相連,只有融為一體,才是一個完整的作品,最終贏得兒童的喜愛,兒童舞蹈音樂必須注意,要在表達情緒和烘托氣氛上與舞蹈同步,并在關鍵時刻提升作品情感。

3.舞美

舞美在整個舞蹈主題的帶動下參與舞蹈的演出和效果的表達,對舞蹈主題有著說明和烘托作用,能夠有效增強和擴充舞蹈的表現力。

4.服飾

服飾是最直觀呈現給觀眾的部分,兒童服裝的設計要突出兒童的特點,不能暗色,而要以鮮艷明亮的顏色為主,在設計上要新奇巧妙,突出舞蹈主題。

兒童處在一個人開始接觸人生與社會的時期,每一個舞蹈創作者都要真誠地為兒童創作,反映他們真實的世界。兒童舞蹈創作者要運用流暢的舞蹈語言、輕快的節奏和多樣化舞蹈形式來豐富內容,提升內涵,只有在此基礎上,以鮮明的選材、巧妙設計和精心構思后產生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兒童青睞。

參考文獻:

[1]孫志紅.淺談兒童舞蹈的創編和教學方法[J].美與時代,2004,(12).

[2]王瑩,牛小牧.談幼兒舞蹈的創編[J].運城高等??茖W校報, 2001,(04).

[3]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幼兒師范學校教科書舞蹈全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徐碧輝.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學研究,1996,(12).

[6]張宗燦.幼兒舞蹈教學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

上一篇:本科心理學論文下一篇:大一心理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