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專業范文

2023-09-20

環境專業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環境生物學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東北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按照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的辦學宗旨,十分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加速推進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此,認真分析課程現狀,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董h境生物學》是從環境科學專業設立之初開始就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共2學分,32學時,該課程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環境監測》《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等專業課程提供了必需的生物學理論基礎。學生能否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對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以及開展畢業課題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該學科涉及知識面較廣,需要有廣泛的自然科學根基。同時,環境生物學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技術手段不斷推陳出新,日益呈現出高度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所以,怎樣在新進展與經典原理方法間進行選擇、使學生既有效地學到基礎知識,又為其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學時范圍內,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是每一個環境生物學教育工作者都要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在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生物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對當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實踐。

一、教學內容的調整環境生物學是研究生物與受人類干擾的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及其機理的科學,是環境科學中最活躍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研究范圍不斷外延、擴大,并與其他學科之間不斷交叉、融合。因此,在環境生物學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材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對國內知名院校通用的幾本教材進行比較,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系列孔繁翔主編的《環境生物學》作為授課教材,同時以王建龍的《現代環境生物技術》和岳莉然的《環境生物學教程》作為參考教材?!董h境生物學》教材包括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和生物凈化兩大部分,較好地體現了環境生物學的基本內涵,知識性強,概念嚴謹,結構緊湊,適合作為環境科學專業本科生教材使用。然而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該教材內容與環境專業其他課程的授課內容出現了重疊現象,如與環境毒理學中“環境化學物的毒性及其評價”,與環境化學中“環境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濃縮、積累與放大”與環境微生物學中的“污染環境的生物修復”等,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為了避免教學內容在不同課程中的重復,同其他課程的老師一起對教學內容重新進行了制定和分配,在保證課程教學內容完整性的基礎上,對于一些重復的內容進行刪減和淡化,一些難度不大的內容可做復習或自學,從而使教學內容能盡可能突出重點,主次分明。環境生物學知識更新速度很快,一批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斷孕育和形成,再好的教材也無法跟上科技的發展速度。因此,在注重對學生傳授環境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把反映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引入課堂,從而做到教學中及時補充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比如,講解生物修復內容時,介紹陳同斌利用重金屬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湖南、廣西建立植物修復基地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報道;講解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的降解時,介紹“讓能吃油的細菌變成海洋環保衛士”的報道;在講解細胞工程時,引入歐洲科學家開發基于抗體的污水處理技術的案例;講解生態工程內容時,引入成都、深圳等地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的成功案例;講解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學效應時,引入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的核泄漏對全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等等。通過結合科技前沿,并將其以學生可接受的方式貫穿到基礎知識的教學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的改革不僅是教學內容的重要保證,而且關系到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國多年來的傳統教學習慣是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改變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在環境生物學的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1.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是由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和解決,進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造問題情境,巧妙設疑,并及時地引導學生質疑、設疑、釋疑,點燃學生思維火花,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觀點,從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啟發式教學中關鍵在于如何給學生創設思考的契機,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思考。例如,在介紹了基因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后,提出問題:基因工程技術是否可應用于農業和環境領域?如何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和進行環境監測?轉基因植物在植物修復中的大規模應用會產生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的提出強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迅速地投入到答案的思考當中。此時教師抓住學生情緒高漲的時機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印象深刻。2.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是教學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在平等交流探討過程中,達到雙方不同觀點碰撞交融,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邮浇虒W方法多種多樣,也各有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各章節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安排課堂討論是一種最基本的互動式教學方式,也是師生間思維碰撞、教學相長的有效途徑。每節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一些思考題,再上課時進行針對性提問,讓學生自主回答,其他同學可以加以補充或糾正,這樣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課后也會主動進行復習。作業反饋法也是師生互動的一種形式。教師適當布置作業、批閱作業,是對原有的師生互動效果最有效的檢驗辦法。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不是簡單地給個分數,而是要從尊重、愛護、平等的原則出發,對學生實施適度的鼓勵化評價。如用欣賞性的話語指出優點,用鼓勵化的語言提出作業中的不足,使學生體驗到評價的嚴肅性。發放作業時,老師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幫助學生指出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此外,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如每次課后和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交流,建立公共郵箱,利用網絡身份平等性消除潛在的交流障礙,解答學生的疑問,聽取學生的意見,架設起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互動的橋梁。通過在校園教務網絡平臺學生對教師教學各方面情況的評價,第一時間掌握學生對當前教學模式的反映情況,了解自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隨時改進和調整教學方法,以便進一步完善教學效果。3.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環境生物學課程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抽象概念較多,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將環境生物學專業知識直觀地表達給學生,學生難以理解,導致學習興趣不高。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形象直觀,可將教學內容以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形式表達,能夠使抽象的生物學知識和抽象的過程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專業知識。同時,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擴大信息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圖片、動畫及視頻等資源,深深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授課效果。如在講解大氣污染植物監測內容時,結合十幾種植物葉片受害圖片介紹不同指示植物的受害特征;介紹水污染的浮游生物檢測法時,將幾十種浮游動物及藻類圖片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廢水的生物處理流程等內容用語言不易描述時,城市污水處理廠生物濾池處理的Flash動態示意圖使學生一目了然;而“水俁病”受害者的視頻資料的播放帶給學生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和思維上的震撼,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環境污染對環境和人類的嚴重危害性。

三、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增強學生感性認識,鞏固和拓展知識與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環境科學專業由于實驗條件及場所等的限制,尚未開設環境生物學實驗課,這勢必會對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產生一定的影響。爭取早日完善實驗條件,開展實驗教學是專業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1.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師的科研成果對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科研活動具有巨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科研思想、方法、技術及成果融入課堂教學,使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專業發展方向。例如,在講解微生物對污染物的降解與轉化一節時,輔以筆者主持的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項目“白腐真菌對氯代環戊二烯類殺蟲劑的降解性能”為例,介紹微生物對有機氯農藥的降解轉化機理、實驗過程及獲得的成果;在講解土壤生物修復技術時,以筆者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陰-非離子混合表面活性劑強化白腐真菌修復有機氯農藥污染土壤的研究”為例,介紹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果。課堂授課中將理論與科研實踐相結合,貼近實際,通俗易懂,鞏固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對于一些求知欲強的學生,可繼續誘發其繼續鉆研的精神,通過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在課堂之外提供實驗條件,支持學生進行科研立項。比如,鼓勵和引導大二、大三學生結合課程學習的內容,積極申報、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科研訓練項目,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入課題組,在教師和研究生的指導下參與科研工作,加深對課程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為今后從事實際工作和撰寫科研論文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教學與科研項目相結合,可充分利用強大的本科生人力資源優勢,將教學轉化為科研的一部分,凸現實踐教學的成果,完善了教學與科研的相互銜接與融合。2.教學和校外實習相結合讓學生參加校外實習也是環境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東北林業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非常重視與當地相關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當地社會資源充實和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目前已經先后同市內外多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將校外實習基地作為第二教學課堂,依托實習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增強學生實地調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真正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目前,校外實習主要集中在有機廢水的生物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的堆肥化及濕地生態環境考察等幾個方面。學生學習完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的生物處理原理后,到文昌污水處理廠、磨盤山凈水廠及雙琦環保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等參觀實習,通過教師及工程師的專業講解,結合回憶課堂講授的內容,對所學理論及工程應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實習結束后要求提交一份實習報告,進一步加深對實習內容的認知程度,為今后進入社會從事相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評價教學效果、取得教學反饋信息的主要手段。以往環境生物學考試采用期末一次性閉卷考試的方式,以教材內容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這種傳統的考試方式導致學生往往通過考前突擊硬背書本知識就可以及格甚至取得高分,不利于考察學生對科技前沿知識的掌握,限制了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必須對這種一次考試定全局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使教育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真正發揮出導向功能。在考試改革過程中,我們采用了課堂成績占25%,階段性考試成績占25%,期末考試占50%的考核方式,加強對平時學習效果的考核力度,降低了期末總結性考試所占的比重。課堂成績主要根據出勤情況、課堂提問、分組討論及作業完成情況而定。比如,要求學生結合授課內容,就環境生物學的某一前沿熱點為主題,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并按照正式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格式寫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論文作業,并將作業在課堂上進行自主講座或交流匯報。為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帶動部分缺少自主性學習的學生,要求學生以3~5人為一組完成作業,作業成績按照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綜合評定。為鼓勵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對于論文作業能在學術期刊發表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額外加分鼓勵。此外,在授課中期安排1~2次階段性考試,出題量不應太大,主要考核已授課程的關鍵知識點,使學生更加重視日常學習的點滴積累,改變學生平時“松”期末“緊”的不良學習習慣。在期末考試試卷設計上也要針對實際教學進行改革,注重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同時,加大考試題目的靈活性和綜合性,增加主觀性和分析型試題,減少純記憶性的客觀試題的比重,培養學生利用平時學習的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五、結語經過對2010和2011級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對環境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達到了預期效果。調查顯示,大多數同學學習本課程后,對環境生物學的認識不再盲目,真正意識到所學知識的應用所在;激發了學生在該領域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實踐創新性、團隊協作性明顯得到提高。另外,教師通過不斷發現、解決教改過程中的新問題,促進了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今后相信通過對教學經驗的不斷總結和改革,能夠進一步提高環境生物學的教學質量,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環境科學類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馬蕓,楊菁,田海寧,何桂芳.《環境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98-100.

[2]魏素珍.環境生物學教學方法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11,(21):76-77,89.

[3]馬美萍,葛利云,趙長榮,連國軍.提高環境生物學教學質量探討.2009,(10):166-167.

環境專業范文第2篇

讀一個“環境科學”的專業,就業前景如何?

我于02年考入北京某211重點學校的“環境科學”專業,06年畢業后就轉行去了媒體,07年跳槽到一家外企做市場推廣類的工作,和環境科學暫時沒有交集,不過,還是有很多同學朋友還是堅持在這個行業發展。且來說說我對這個專業的認識,以及同學畢業后的發展情況。

"環境科學"大學四年都學什么

“環境科學”是理科,對應有“環境工程”的工科,“環境科學”在本科階段主要學習相關的基礎理論,偏研究類。

大一大二主要是通識教育,學習重點主要是理科基礎的課程,為大三大四專業做準備,除了全校必修的政治、藝術、計算機等課程外,需要學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四大化學(有機、無機、生物、物理)、植物學、生態學、大氣學等,還有相關的技能課程,比如機械制圖,主要以課堂授課和實驗室實驗為主。大三大四開始學習專業類課程,比如污水處理、環境規劃、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等,開始加入工廠參觀、小組作業等環節。

“環境工程”在大一大二的課程應該差不多,但是會有更多工科方面的課程,清華環境工程系的MM告訴我,她們有很多制圖的課程,因為他們的專業是從給排水專業發展過來的,要學很多工程制圖。

“環境科學”畢業生的就業去向

目前國內的就業單位,分為公職(公務員、教師)和企業用工。企業內的崗位主要分為(研發、生產、市場、銷售、行政、財務、法律等崗位),所以,有一些專業,是通用型專業,比如市場營銷、財會、法律、行政管理等,到那個企業都可以。

而其他的非通用型的專業,則需要選擇相應的行業就業。比如學醫藥的,可以去醫藥行業的不同崗位(比如去醫療機構做市場推廣、做銷售、做研發等等),學環境的,當然也是去環境類企業的不同崗位。

而中國的環境類的企業比較少,除了政府的環保部門,大學的環境研究室,可以選擇的單位就比如污水處理廠、環保類的公益組織,國外有一些環境類的咨詢公司?;蚱渌袠I中,需要和環保企業打交道的崗位。具體來說,我認識的同學和朋友,基本上去了以下幾個方向:

完全改行

a,我自己,大學的時候喜歡做環保社團,以前也有一些宣傳策劃的能力,畢業后先去了一家報社,主要做報社的活動組織策劃,然后跳槽去了一家專業的推廣公司。因為這樣的行業入門門檻比較低,看重的是個人素質,比如文字和溝通能力,所以不介意專業。

b,大學同班,男生,剛畢業就給一個做地理信息系統的公司做程序員,后來跳槽,現在新浪微博做程序員。他大學時就喜歡做研究,編程也學得很好,就業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和專業背景也沒有太多關系。 c,大學室友,女生,畢業后去讀了北師大“環境科學”的研究生,畢業后去了一家市場調查的公司。她說,主要是研究生時做調研和統計的經歷,對就業有幫助。

d,社團朋友,復旦大學,女生,畢業后去了麥肯錫上海,做化學類的客戶,現在在一家投行。她也是靠化學方面的基礎,加上出色的個人素質被麥肯錫錄取的。

e,社團朋友,同濟大學,女生,畢業后去了一家建筑類的雜志,經常出國,后來跳槽,追尋自己的建筑夢想。

繼續讀書

f,大學室友,女生,畢業后考上了清華大學化工系的研究生,現在去了美國讀博士。其實她也是完全憑自己在專業學科方面的實力考進去的,還自學了很多清華要求的課程,比如《量子力學》什么的,很厲害,不過研究生也屬于轉行了。

g,大學室友,女生,畢業后直接保送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研究生,貌似現在轉博士了。

h,大學同班,男生,畢業1年后去了北大讀環境科學的博士,尚未畢業。

i,大學同班,男生,畢業后去了加拿大讀環境心理學的博士,貌似尚未畢業。

g,社團朋友,清華環境工程的,男生,畢業去了美國讀大氣科學的博士,貌似尚未畢業。

研究所

k,大學同班,女生,畢業后考上了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生,貌似現在留院工作了。

NGO

l,大學同班,女生,畢業后保送人大讀生態學研究生,大學時就在社團非?;钴S,讀研究生也活躍在NGO,讀書時就去過好多國家,包括南極。畢業后繼續活躍在各大NGO,經常出國開會。

m,社團朋友,清華環境工程系的,女生,研究生畢業后去了美國能源基金會,主要做項目的審批,她在研究生時也去過法國實習過一段時間。

n,社團朋友,上海交大環境工程系的,男生,畢業后去了中科院生態研究所讀研,后來去了斯倫貝謝,然后又在一家NGO做氣候變化類的工作,現在馬上要去美國繼續讀書了。

環保類企業

o,大學室友,女生,畢業后去了一家水務公司,具體什么崗位,我也不是很清楚了。

p,大學師兄,男生,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后先去了一家做廢棄物處理的公司,后來去了《中國環境報》。他在學校就是文學社的,文筆超級好。

q,社團朋友,清華環境工程系的,女生,畢業后去了耶魯大學讀環境管理的研究生,后來畢業后就在美國做環境咨詢了。

總結

所以,環境類科學專業和生物科學一樣,是比較理想化的專業。從就業的角度來說,這個專業在中國有點太超前了,市場需求有限,本科四年教的東西也和市場結合不夠緊密。所以,真的有志于從事環保事業的人,要做好讀研讀博的打算。

報考這個專業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學這個可以幫助改善國內的環境現狀,不過畢業后發現,如果改變中國的環境現狀,從技術和科研的角度是很單薄的,更多的還是要靠政府的自我約束。所以,有志于從事環保事業的人,要做好和政府博弈的準備。

很多人畢業后轉行了,但還是對環保有感情,而且真的希望能為環保做點什么。所以,當這個行業需要發展的時候,還是會有很多力量來推動的。

環境專業范文第3篇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的“金課”建設,對環境工程類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針對環境工程類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建設一流課程,培養一流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分析了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意義和價值,從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研究方法、“金課”建設的目標、“金課”建設的難點問題和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應對策略出發,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教學質量,加強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全力打造混合式“金課”,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面向區域經濟社會需求,培養一流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新工科;環境工程;金課;實現策略

0      引    言

2018年,教育部召開了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就如何“打好全面振興我國本科教育的攻堅戰”,提出了2019年要建設3 000門“金課”的計劃。會議提出“消滅水課、打造金課”,并指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是“金課”的三大特點。建設高等教育“金課”,培養一流人才,是重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學生態[1]。李向東教授和他的課程團隊圍繞這一目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實踐,采用了以問題為導向的課程設計方式。同時,圍繞重新設計的課程,深度改進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創新性地以天文知識為依托,潤物無聲地傳遞了價值理念,實現了思政元素與課程建設目標的有機融合。就“金課”建設而言,關鍵是要找到教學目標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契合緊密的那一“點”。正是這一“點”,給予了大學生德、識、能全面發展的無限可能性。也正是這一“點”,賦予了“金課”最大的創新性和挑戰度,帶來了“金課”及內容的高階性[2]。很多高校開展混合式教學,構建“在線視頻+課程論壇+微信公眾號+直播講座”的新媒體融合應用模式,促使學生圍繞慕課拓展學習,線下實體課堂采用互動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力推課堂演講、案例展示和分析等,提高了混合式學習成效。大連理工大學“無機化學”課程在慕課基礎上,創造性地引入“慕課堂”教學小程序,通過課堂小測試,檢驗大學生自學和課堂教學效果,針對測試結果的統計,得出學習過程評價和個性化教學方案,輔以課前的慕課自學和在線自測,形成了一個以數據統計為基礎的完整“三段式”教學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大學生的學習效率。20世紀美國一流大學課程極具“積累性”,無論爭議多么激烈,都不是兩種力量非此即彼的較量,而在每次博弈后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融合[3]。這樣“循環上升”的變革規律使課程完成了三個重要的邏輯轉向,這些轉向對于我國高校本科專業“金課”建設提供了理論導向。

1      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意義和價值

(1)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設質量直接關乎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要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同年9月,教育部再次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敖鹫n”的標準可歸結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以“兩性一度”為標準的“金課”有力地突破了國外MOOC、SPOC、微課的課程意識形態,是新工科背景下極具中國特色的“金課”[4]。淘汰“水課”,進行課程改革,打造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金課”,無疑對構建新時代、新工科環境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2)“金課”的目的是提升教學質量,“金課”的“兩性一度”標準不僅適用于“雙萬”課程,更應成為大學所有高質量課程的標準。校校有“金課”,師師有“金課”,生生學“金課”,將會成為每個學校在“金課”建設過程中永恒的目標[5]。開展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理論、方法和實踐研究,從新時代發展的角度出發,立足工作崗位需求,并充分結合不同高校人才培養特點,構建適合環境工程專業特色的“金課”建設思路、手段和方法,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新模式,能為新時代、新工科環境工程人才的培養提供理論基礎,為高校其他專業“金課”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注入新的動力。

(3)新工科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現有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已經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兩性一度”的高標準高要求,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以“兩性一度”為標準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需要側重思考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我校特色,提出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金課”建設的基本方法和路徑,對進一步優化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質量,提升畢業生與未來工作崗位需求契合度,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2      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研究方法

通過歸類分析法,分析環境工程專業課程內容;通過比較分析法,分析環境工程專業課程教學方法;通過定量分析法,分析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考核方式。選取環境工程專業代表性核心課程進行“兩性一度”標準全面建設,總結課程建設實踐經驗,并結合理論分析,歸納總結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方法。

對用人單位、畢業生和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分析和研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持續改進方案;將持續的課程建設應用到實際教學和改革中去,對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實證研究,用客觀的結論指導“金課”建設持續完善[5]??茖W合理制訂環境工程核心課程中每個專題設計題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授課教師實行導師引領、集體備課、集體建課,規范授課內容;組織授課教師參與指導學生設計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科研實踐活動,教師全員、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徑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為培養大學生課程設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拓展路徑;將企業工程師引入課堂,建立長效的產學研商合作機制,加強理論與實踐應用的有效銜接,熟悉行業的最新動態。

3      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目標

(1)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的“金課”。高校教師通過線上課程信息分享,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并反饋,教師再將反饋信息運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和學生轉換角色,教師從課堂上的權威者轉變為知識的引路人,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課堂上的主動者。

(2)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分組案例設計、討論及匯報模式的“金課”。理論結合案例的生動課堂講解,細分為“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滿足“金課”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如將“環境工程設計”課程的兩個環境工程專業80余名學生,分成多個4-5人組成工作小組,通過課上所學知識,課下查閱資料,利用課下時間對教師給出的“三效降膜蒸發裝置設計”“生活污水膜生物反應器工藝設計”等設備設施案例進行工藝設計。要求每個小組需經過提出設計方案、小組論證方案、分析各組成部分的優缺點、提出方案改進思路和措施,并通過計算驗證最后方案能否滿足設計要求。在分小班組織的案例設計課上,各小組代表通過PPT和相應講解展示所在組的設計作品。這種方式給了學生思考、表達意見的空間,強化了可供學生自己應用綜合知識的環節,學生能在經過自己較充分的思考后再聽取別人的設計和想法,比較各組所長,相互促進。

(3)加強與其他專業知識耦合,提升環境工程新工科內涵的“金課”?,F代環境工程問題,需不同學科協同合作來解決。需要化工、安全、給水排水、環境規劃與管理和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綜合支撐,此時,環境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將是一種“工程+智能”的復合人才培養模式。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要對環境工程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提升環境工程專業的“工程屬性”,以積極應對新工科對環境工程技術人才在知識和能力結構上的需求。

(4)融合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參與—體驗”式教學模式的“金課”。探索以授課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轉入學生為主導的授課模式,結合信息化環境,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網絡平臺、社交媒體、實體模型和現場調研等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體驗度。

4      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難點問題

(1)實現“教師+學生+企業”三個層面教育主體的更新。在“金課”建設過程中,聘請環保相關單位有實踐經歷的高級工程師走進課堂,課程設計模擬甲方布置設計任務、進行現場調查、方案研討和設計方案審核等,讓學生體驗實際工作中方案設計的整個流程。

(2)探索“線上+線下+實踐”三種教學方法的耦合模式。探索線上學習專業理論,培養專業修養,線下輔導課程設計,強化理論體系的靈活應用,實際案例參觀增加感性。依據環境工程設計需要掌握的理論體系,包括書本知識、社會閱歷、實踐環節,具有廣博性、跨學科和不斷更新的特點,耦合線上、線下和實踐課程的內容,提升教學層次,鼓勵學生自己到現實生活中實際調研、收集優秀案例和行業先進技術與工藝,和教師共同建課。

(3)構建“知識+技能+創新”三個層次的能力培養體系。構建設計原理、相關技術、設計規范、人文社科等知識體系,增加藝術修養、品質修養和創意修養的課程內容:精選設計題目,提升大學生課堂知識的運用能力、設計方案的創新性、邏輯分析判斷力、團隊協作精神、語言溝通表達能力、辨識判斷能力和克服挫折的意志力等綜合技能。將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理念等前沿知識以線上自學形式推送給學生,將教師的科研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設計競賽與課程設計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不同的理論知識應用形式,強化大學生個性化創新能力培養[6]。

(4)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的“金課”。探索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信息化教學、項目化教學、自主探究式學習深度融合,從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設置、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和課程效果評價等對環境工程類課程進行混合式“金課”建設探索。

(5)探索以“金課”建設為契機,強化課程教學團隊的發展模式。借助“金課”建設為契機,打造集群性的課程教學團隊,實行青年教師教學導師制、青年教師“以老帶新”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加大團隊、領軍人物和平臺建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初步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5      環境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應對策略

(1)轉變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采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把教師的“教”轉變為大學生的“學”,構筑以學生、學習和學績的“三學中心”融合模式,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切實重視大學課堂教育教學的五重境界(Silence-Answer-Dialogue-Critical-Debate) ,在 Silence 的課堂上的大學生是按部就班和被迫接受知識的無所用心者,而在 Critical 或者 Debate 的課堂上的學習者,完全轉變為獨持異議、敢于批評、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和敢于活躍的時代新人。

(2)構思好課堂教學內容,體現知識傳授的針對性和時代性。尊重大學生的專業層次和創新創業能力,使所構思的教學內容與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遵循“接收-質疑-反思-體驗-內化”的動態認知。同時,在資源共享的新時代,高校教師應與時俱進完善和充實教育教學內容,緊跟學科專業發展的最前沿,運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理念和新成果,著眼于范式教學大綱,致力于挖掘課本中的金礦并適度拓展,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探究問題,力爭做到深刻、飽滿、豐厚和實用。

(3)面向教育現代化2035,重塑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诮逃F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時代和人工智能新時代,緊跟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亟待重塑地方高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迎合新時代需求,遵循卓越拔尖人才成長規律,優化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結構和體系,創新課程教學內容,重構新時代的師生關系和重塑課程體系,確?!敖鹫n”的“含金量”。

(4)以“智慧+新興教育理念+技術手段”,推進“金課”建設。高等教育領域的智慧化,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新生態。運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教育機器人、物聯網、3D技術、體感技術和5G等技術驅動高校教育教學變革,使人工智能與高校教學相互賦能成為新時代命題。

(5)打造區域特色,構建環境工程“金課”生態體系。立足地方高校自身特色,鑄就專業品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課程體系。同時,對“金課”建設及實踐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和凝練,形成地方特色高校環境工程類“金課”品牌,實現課程與教學的交相融合,構建高校永續發展的“金課”生態課程體系,切實提升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昕. 新工科背景下環境生態工程專業“金課”建設的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0,3(12):293-294.

[2]史劍,張雪艷.以“兩性一度”為標準建設海洋科學專業“金課”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A3):142-143.

[3]孫芳,王凱.20世紀美國一流大學本科課程變革的“遺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0):6-10.

[4]薄蓉蓉,冷明祥.高?!敖鹫n”建設的基本認知、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8):141-144.

[5]肖進麗,肖方亮.新工科背景下船舶導航類課程“金課”建設探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9,2(36):59-62.

[6]謝方,羅洪鎮.以“金課”建設為契機的地方工科院校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48):113-114.

環境專業范文第4篇

關鍵詞:環境藝術;教學改革;教學創新

一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現狀

環境藝術設計屬于建筑設計領域中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由多種學科知識匯集的一個綜合性學科。是綠色的藝術與科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城雕、壁畫、建筑小品等都屬于環境藝術范疇。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設計幾乎涵蓋了當代所有的藝術與設計,是一個藝術設計的綜合系統。其專業內容是以建筑的內外空間環境來界定的,可以簡單地分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兩大部分。從發展來看室內設計相對成熟,所以我國各高校開設環境藝術設計時,通常都偏向室內設計教學方向。環境藝術設計自從我國高等院校設立環藝設計專業以來,在全國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其教學模式大多是模仿國外幾大發達國家的教學模式。尤其近年,各高等院校不斷擴招,藝術類學生的人數呈倍數增長,畢業的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如何培養出能適合現狀社會需求的環境藝術設計人才是我們教育中要考慮最大問題。

二 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的傳統教學模式一般都是采用理論講述教學,實踐教學部分是近幾年才被漸漸重視起來。而在課程上的設置的安排,一般基礎專業課都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年級,大三時期基本開始進入實踐狀態中,由于高職教育學制的原因,真正學習的時間較少,所有課程的安排相對起來比較緊湊。以往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教學方法基本采用“灌輸法”教學,教師是主體,學生被動式學習,課堂缺少一定的互動性,學習氛圍不夠,無法做到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而環境藝術設計這門專業又是一門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創新的專業。所以“灌輸法”教學方式是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意識的。

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培養裝飾領域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職業院校環境藝術專業教學的重要目標,為了促進教學,我們進入本地的裝修市場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入的全面調研,對裝飾市場有一個概念的認識,進而提出改進教學工作的思路和辦法。

(1)市場調研

我們這次以訪談及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了這次市場調研,從與企業負責人的交談與問卷反饋的信息上來看,大致了解了現在濱海新區裝飾行業目前的發展情況及對設計人員的基礎素質要求情況。同時也了解到現在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生存狀況。

(2)畢業生的就業后生存情況

本院自從成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至今,我們都在對畢業生的就業進行著追蹤,通過這幾年的追蹤觀察,我們把畢業生分為以下三大類:1)在學校學習認真,學習效果好,能很好適應社會環境的學生。這一類學生的專業知識扎實,能夠主動鉆研學習,具有溝通能力,富有一定的親和力。在工作單位中與同事們相處融合,有著較強的團隊合作力。能得到單位領導的認可和賞識。這部分的學生收入較高。同時就業的主動選擇性大;再此之中還有一部分人,處于創業的初級階段,他們普遍有著一定經濟基礎,但經濟壓力很大,很難再事業上投入更大的資金。2)在校期間學習效果較好,但溝通能力欠缺。這一部分人占畢業生的大多數。雖然在校期間的專業知識掌握較扎實,但學校的教育和職場要求還是有著一定的差異,不能很快的調節自己狀態,所以在工作初期只能從事低端工作,一般的收入較低,通常這一類學生都有半年到一年的自我調整期來適應環境,補充自身不足。在這個時期之中,他們要面對著各方面的壓力,生活相當艱辛。3)還有一部分學生,最終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再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

(3)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

結合高職院校自身提點,針對這次調查反饋結果,在我們的教學之中,不能沿襲以往的教學模式,應把對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創新力、動手操作能力及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放在重點上。合理安排設置好每個階段的學習任務點,把實踐操作的動手訓練帶入到每個學年之中。加大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使環藝設計專業每階段的學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該階段所要設定的能力任務點,從而突出高職教育的特色。

更加注重實踐過程的教學,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實際項目的設計,同時在學習期間,鼓勵支持學生們到企業之中實習,把工作中的項目任務帶回到學校,可以在老師的輔導幫助下完成。從而做到了實踐聯系理論,使學生更好的在實踐中掌握了所要學習的所有理論知識點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激發動腦動手能力,增強創新能力。創新是設計的靈魂,學生在環境藝術設計實踐過程中,沒有得到教師的相關指導,所以他們的設計思想只能依靠課本和老師平時所說的理論知識。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學生對于設計的認識可能都是相似的,有時因為頭腦內的設計思維過于空洞,會出現相互抄襲的現象。缺乏教師進行相關的指導工作,學生創新思維無法更好的得到培養。老師——這個以往單純的站在三寸講臺的教育者角色轉變成走入到學生之中的引導著角色,在學生的設計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在設計工作中的固定思維和常規設計手法給予一定的點撥,使其明白,設計其實是一門要充分激發自己想象力,在不偏離大眾的審美需求基礎下,不破壞自然和諧狀態的情況下,可以天馬行空的學科。我們把書本上的理論的講述帶入學生的實踐操作之中,在組織完成教學的過程后,可以讓學生進入到各個市場中進行考察調研、將學習總結到的知識點帶回課堂,由學生們自己組織討論,最終完成最后的作業任務,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造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更大的提升了教學效果。

在教學的方略上,我們要突出大的課程培養方向——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性設計人才。課程要強調整體性、綜合性,避免單一化:將平面構成色彩構立體構成成為一體,將建筑史加入其中,制作成獨特的適合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學習的《形式美基礎——建筑史》。主要解決色彩、體、空間的關系及問題;強調空間塑造表現及色彩搭配的統一性,同時結合建筑史的講述讓學生對建筑文化及筑造結構特色有著更多的了解。

課程的重新組合和調整與課程的內容形式的變化,為高職藝術類教學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大量加入實踐內容,使學生能得到不一樣的學習效果更好更快的與日后的工作接軌。

參考文獻

[1] 單煒.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建設與研究發展[J].藝術教育,2005(06).

[2] 顧衛新.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探討[J].文教資料,2006(22).

環境專業范文第5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建構與實踐

一、背景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國內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發展到今天,本科、高職、高專、電大等院校中都設置有該專業,20多年的時間里,學生人數激增。然而,這種過快的增長趨勢背后存在著很多嚴重的問題,其中就包括教育體制改革跟不上人才培養目標,導致大批學生設計能力參差不齊,整體水平大不如前。在擴招的大背景下,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應在人才培養定位和專業課程設置上突顯自己的特色,并就自身具備的條件和能力制定出適合培養學生向地域性和區域性發展和服務的專業培養計劃。根據教育部(2003)8號文件規定,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應主要面向地方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要努力創造條件加快發展社會和人力資源市場急需的短線專業。我院也正是按照文件中獨立學院的專業設置要求,突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特色,適應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采用了3+1的人才培養模式,建構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教學環節,使我院的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自身特色并具有較強的地方和區域就業實力。

二、專業主干課程體系的建構

對于國內大部分院校中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而言,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是為了設計入門做引導;二年級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是把學生帶進專業設計領域;三年級的專業主干課則是加強和拓展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四年級的課程主要訓練綜合設計、表達和應用能力,為職業設計師奠定扎實的基礎。

通過二年級的專業學習和訓練,大部分學生能夠初步進入專業學習領域,但是他們對于各門課程的知識掌握相對零散,不能夠有機地將各門課程進行聯系和交融。我們通過三年級的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使學生盡快了解到各課程之間的聯系,并能夠運用各門課程的知識形成自身的理論和應用體系。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效地并在輕松的學習狀態中融會貫通各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讓學生懂得怎么運用這些理論知識于實際工作。

1.課程體系的建構

針對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要求,以及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我院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三年級課程進行了體系的建構,見表1。這個體系把三年級的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技術基礎課程等有機聯系在一起,并將各門課程進行有序的交叉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級的專業主干課程體系主要以景觀設計Ⅱ、景觀設計Ⅲ以及園林設計、公共環境設施設計為重點教學內容,同時把專業技術基礎課程中的建筑裝飾構造、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工程概預算及施工管理等課程融入到專業主干課程里面去,加強學生在專業主干設計課程中的的工程技術分析和應用能力。此外,還將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制圖基礎課程中的Auto CAD、3D MAX、Photoshop和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構成設計、表現技法、模型設計與制作等課程繼續作為三年級專業主干課程的支撐,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地加強專業知識的掌握,并逐步了解綜合運用各門課程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2.實踐與應用

以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三年級上學期的課程來說明體系建構的過程和內容。三年級上學期的專業主干課核心課程是景觀設計Ⅱ,以這門課程為重點教學內容,貫穿整個學期。景觀設計Ⅱ的主要設計內容是針對我院的一塊空地做規劃和景觀設計,學習成果以圖紙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建構的體系中專業主干課程的設計內容和以往該課程設計內容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第一,以往的設計課程總是模擬課題,教師給出原圖紙,學生按照任務書的要求進行設計,而課程體系中經過幾番教學改革,我們選用的是真實場地進行景觀設計,并且場地基地圖需要學生運用低年級學過的建筑測量學來進行場地測量,然后繪制出場地基地圖,再在圖紙上進行設計。第二,在景觀設計Ⅱ進行課程教學的同時,我們設置了建筑裝飾構造和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兩門課程進行交叉教學。對于學生在景觀設計Ⅱ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地面鋪裝材料和構造,景觀設施和小品材料和構造等實際問題時,都要求他們運用建筑裝飾構造和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兩門課程中所學內容,對上述問題進行市場調查和實地實例分析,最后形成的調查報告內容將成為解決景觀設計中涉及到的材料和構造等方面的問題的支撐材料,并促使學生正確認識材料和構造,確定設計圖紙中各種景觀要素的材料和構造的選擇。

此外,在裝飾材料和施工工藝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市場考察和實地實例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后,把對材料和構造的認識應用到景觀設計Ⅱ的模型設計和制作中去,并在模型設計與制作時,對學生再次強調各類材料的特性、各種膠結材料的選擇、細部連接構造、模型制作工藝等,讓他們在做模型時體驗材料和工藝的知識應用過程。學生從市場考察、材料采購到按照景觀設計Ⅱ成果圖紙進行模型設計與制作的整個過程中,能夠較整體地掌握學習的內容。

通過建構環境藝術專業三年級專業主干課程體系,使三年級各門專業主干課程能夠有機的聯系,并讓學生能夠具備掌握各門課程的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這樣的教學體系能夠使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中較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我院通過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三年級專業主干課程體系的建構和實踐,不僅加強了學生在各門專業課程間的知識融匯和貫通,并且使他們具備了綜合運用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個三年級的專業學習過程中,學生也進一步加強了團隊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服務能力,促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較快較好地達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更好地適應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辛藝峰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系列課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3).

[2]馮陽.環藝專業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要求初探[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4).

[3]郝曙光.建筑系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0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

環境專業范文第6篇

[關鍵詞] 環境科學;教學實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 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胺誘導一氧化氮合成的理化與分子機理研究”(31171467)

[作者簡介] 蘇國興(1962—),男,江蘇江陰人,博士,蘇州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植物生長發育及植物細胞信號轉導和環境生態保護學研究。

一、引言

2016年環境保護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六部部門聯合編制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提出:加強高等院校環境類學科專業建設,鼓勵高校開設環境保護選修課,建設或選用環境保護在線開放課程[1]。為落實國家的號召,蘇州大學多個專業開設了多門與環境科學專業相關的課程,有“環境生物學”“環境學概論”“環境生態學”“環境科學導論”等。生物科學專業與環境科學密切相關,為了加強學生對自然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近年來開設了“環境科學導論”課程,并作為專業選修課于第6學期開設,設2學分計36學時。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對生物科學專業開設“環境科學導論”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索,以供大家參考和交流。

二、課程設置目的和時間

環境科學是在人們亟待解決環境問題的社會需求下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其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自然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的相互關系,目的是探索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以便能動地順應環境和改造環境,促使環境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2]。從研究內容來看,“環境科學導論”主要講授環境污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治理技術,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等多門綜合性基礎學科,具體內容包括大氣、水體、土壤、固體廢物污染、物理性和有毒化合物污染、環境質量評價,及其相關的控制技術[2]。而生物科學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進行從事生物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從而獲得較好的科學素養和從事生物科學教學、研究、開發與管理的基本能力。學習內容主要包括動物學、植物分類學和形態解剖學、生理生化、細胞學、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生物科學與環境科學密切相關,具理學性質。

經過幾年的學習,生物科學專業學生基本掌握了生物科學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環境科學類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往往不夠,這與當今社會綠色發展、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人才培養要求有差距。為加強學生對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學習,鞏固專業知識,尤其是拓寬就業面,在生物科學專業課程中,增設環境科學類課程如“環境科學導論”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開課時間,第6學期可能最為合適,此時,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普通動物學、微生物學、細胞學、生物化學、普通生態學等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知識,且已具備一定的物理學、有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基礎理論,這為開設“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提供了扎實的前期知識儲備和鋪墊,可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內容調整

目前,國內有多個版本的環境科學導論教材。有何康林與裴宗平主編,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環境科學導論》高等學校教學用書;趙景聯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環境科學導論》教學用書;崔靈周、王傳花、肖繼波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環境科學導論》等。我們選用趙景聯主編的教材。該教材編寫思路清晰,文字精練,觀點明確,適合于非環境科學類專業學生的學習。但教材內容編排偏重于工科技術類,為適應生物科學類專業學生的學習,考慮到知識學習的層次性和銜接性,需對教材內容作適當調整,在不偏離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增減了部分內容,突出重點,以保證學生知識的有序過渡和掌握,具體做法為。

由于“生態學”和“普通生態學”是生物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環境科學導論”教學中,我們刪除該教材第2章生態學基礎的教學任務;在第3章大氣污染及其控制技術中,加強了大氣污染物入侵途徑,尤其是經呼吸系統進入人體的過程和機理教學,另外,增加了大氣污染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及典型病癥教學內容;在第4章水體污染及其控制技術中,增加了污染物在水體中相互轉化的內容,重點介紹與生物科學專業有關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在第5章節固體廢物污染及其控制技術中,重點介紹微生物好氧堆肥技術和城市垃圾衛生填埋技術;在第6章土壤污染及其控制技術中,重點介紹微生物在農藥生物轉化和降解中的作用,以及重金屬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法;在第9章環境質量評價中,重點講解大氣和水體污染的生物監測和評價。另外,增加第10章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主要講述環境污染物在生物化學和分子水平、在細胞、器官和個體水平,以及污染物在種群和群落水平的影響及機理。通過對教材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調整,能使該課程知識在生物科學專業知識點間有序過渡、有機結合和無縫對接,學生普遍反映有較好的教學效果,深得學生的好評。

四、教學方法改進

在紙質和網絡媒體上已有大量有關“環境科學導論”教學方法的討論和介紹。有案例教學法[3-5]、互動教學法[6]、實踐教學法[4,7]和翻轉課堂教學法[8]等。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也嘗試了幾種大家較認可的教學方法,并將其巧妙應用、有機結合。以多媒體為基本教學手段,根據教學大綱內容,適時采用上述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一)充分利用網絡視頻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手段

事前我們收集了大量與該課程有關的教學視頻資料,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環境保護行為”、清華大學公開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上海交通大學的“重金屬污染”“環境污染物的轉化”、華中師范大學的“水體污染與健康”等。在教授有關內容前,先播放事先選擇好的視頻資料(5~15分鐘)。這些視頻切合主題,直觀形象,聲情并茂,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授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人體健康危害時,選用了華中師范大學公開課“水體污染與健康”視頻,通過該視頻的觀看,學生可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了解和掌握了多氯聯苯、二惡英及Hg、Pb和Cd等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通過觀看“大氣污染與健康”視頻,學生較快掌握了可吸入顆粒體如PM2.5、CO、O3和氮氧化物等氣體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機理,以及可誘發的相應病癥。通過觀看“水資源與我國水污染及治理現狀”視頻,學生很快掌握了地球水資源分布情況、各國水資源豐缺的原因和我國水資源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當下我國水污染的特點和治理現狀。這種結合課程內容的視頻教學,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又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手段,與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相比,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獲得了學生的認可和好評。

(二)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8]是指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相關教學視頻,自主學習,教師不占用課堂時間,將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環境科學導論”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做法是根據大綱要求和教學進度,提前一周向學生(2人/1周)布置授課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學校圖書館紙質、網絡資源,查看相關文獻,并制成8~10分鐘PPT/人。在課堂上,學生走上講臺,講述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心得,學生根據該同學講述的內容進行現場提問,由教師答疑解惑,并做出評價,肯定好的方面,指出不足和理解錯誤的地方,并給出正確答案。這種引導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除了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輔助、督促學習的作用外,還可培養學生課外查資料、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過來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參觀和交流

環境科學導論是一門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緊密相關,涉及多種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的技術性學科,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2]。該課程的這種特質就決定了對其所開展的各類教學活動應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通過各類教學實踐活動,如了解各類環境污染相應的處理和處置技術,以及目前的應用現狀,可加深學生對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和治理技術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常采用野外參觀、見習、環保實踐活動和生產調查等形式[4,7]。由于生物科學專業為非環境科學類專業,沒有實習、參觀經費的預算。為了落實“環境科學導論”的實踐教學,我們采用學生自主分散調查的方式。先依興趣,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參觀游玩的機會,在一個課程學習期內,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并進行課堂交流。建議他們可對蘇州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蘇州垃圾分類管理中心、蘇州高新區污水處理廠、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等進行參觀調查,還可對蘇州大學各級各類實驗室的實驗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從他們所撰寫的調查報告和隨后的課堂交流來看,學生收獲滿滿。如一組學生對我校實驗室污染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發現我校各類各級實驗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實驗室污染問題,存在實驗動物試驗完后隨便拋棄、微生物有毒菌株專人保管不嚴、隨意處理和處置廢舊藥品等較為個別和嚴重的問題,同時還存在有些實驗室有規不依的執行和管理問題。如到污水處理廠調查參觀后,他們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生活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正常運行的注意事項。來到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場參觀后,他們為垃圾填埋場宏大的建設規模、前期建設投資、垃圾的日接納和年處理量所驚嘆,加深了他們對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和污水生物處理技術的理解。

五、考核體系

設計一個科學合理、操作簡單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除了能真實反映教學效果外,還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本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由4部分構成(如圖1),翻轉課堂PPT制作和講述占15%,調查報告撰寫和交流占15%,平時成績和考勤占10%,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60%。多年來教學質量測評反饋結果表明,學生成績基本呈正態分布,課程評價總分都在90分以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六、不足方面

學生雖然知道該課程與生物科學專業密切相關,也知道學習和掌握環境科學這方面的理論和知識對鞏固生物科學專業知識,尤其對就業有益,但要求所有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該課程的學習中,總有點差強人意,多年教學實踐表明,總有部分學生不能主動地學,只是為了應付。另外,開課時間還有待優化,在第6學期開課可能是最合適的,但有不足,大三學生已開始忙于規劃未來,多數學生會選擇考研這條路,忙于考研準備,已無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該課程的學習中。此外,缺少實踐教學投入,尤其是對這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教學影響較大,分散自由參觀調查,一方面難以保證實習效果,另一方面還存在學生的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關于印發《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4-06)[2021-04-05].https://www.mee.gov.cn/gkml/hbb/bwj/201604/t20160418_335307.htm.

[2]趙景聯,史小妹.環境科學導論[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21-31.

[3]羅斯,雷鳴,彭亮,等.關于《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28):189-190.

[4]周新萍,胡娉婷.就業導向式教學模式的探討——以《環境科學導論》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4(2):42-43.

[5]程慎玉,范蕊,曾惠明.非環境專業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教育研究,2014(15):80.

[6]張媛媛,宋艷群.“環境科學導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大眾科技,2015,17(5):115-117.

[7]張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環境科學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5):28-31.

[8]嚴磊,鄒山花.基于MOOC、SPOC的翻轉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高教學刊,2016(17):86-87+90.

Teaching Practice of Offer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 Major

SU Guo-xing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and Bi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aching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

上一篇:醫院國慶工作總結范文下一篇:中職期中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